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16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Adaptive Reuse of Deserted Space
  • date post

    01-Apr-2016
  • Category

    Documents

  • view

    227
  • download

    6

description

閒置空間再利用 建築再生

Transcript of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Page 1: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THE

RUINS創作實驗場域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Adaptive Reuse of Deserted Space

Page 2: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THE

RUINS創作實驗場域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Adaptive Reuse of Deserted Space

Designer

蔡佩儒

Directories

Introduction

Issues 議題

Base analysis 基地分析

swot analysis 議題彙整

Space planning 空間計劃

Design planning 設計規畫與構想

4

6

8

12

14

15

Page 3: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Introduction

設計動機

閒置空間再利用

廢棄建築反映出城市發展的一種裝置,人的記憶延續了原本建築體的生命,以記憶連接建築讓建築有了人的潛意識,保留地方演變的建物,成為可持續性的生態。文化產業隨著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及內涵逐步明朗,客觀環境條件中消費人口對於創意產品需求市場熱絡,具有市場利基消費者導向的藝文活動,加上國內從事文創產業者對於操作的知識經驗的累積,已能將文化與消費、前衛與通俗等文化活動屬性有著創造性的結合與推展。

設計目的

猴硐早期以煤礦為經濟帶動地方文化及人潮,煤礦產業落寞後,被規劃為開放式的博物園區,與地方居民共生存,園區內少有地方文化活動空間,而舊有建築「 瑞三礦業整煤廠 」為猴硐的歷史地標,但資金與土地的問題,還未修繕規劃。因此本設計希望藉著既有建築結構進行規劃再利用,導入當地需求和提供有空間需求的藝文創作者進駐,創造地區的可能性,建立與民眾互動的機會,以文化和創作做為地區發展的動力。城市與創作領域連結,形成多功能使用空間,創造空間使用的自由度和多元性,使其成為地區活性化的據點。

設計方向

第三代城市ULTRA RUIN / 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

大自然是永續擴張和不斷死亡,稱霸無人之界,總要推探到極限邊界,在混亂的平衡中和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找到供最多生物種類生存空間與力足活命的最大值。一人來到叢林中,理出一方土地並蓋起自己的房子。房子牆壁厚實堅硬,為要把大自然擾人的因素排除於牆外。當人遷離這窩,叢林便悄身入屋來,大自然緩步用她的方式探解著房子的構造,要讓房子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大自然並沒佔據一切,仍然有著充裕的空間,期待人的回歸。建立 「第三代城市」對廢墟的定義便是人與自然共存。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廢墟便是當人造之物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終極廢墟的要旨,是在設計廢墟成為 「第三代城市」,當微型氣候建築和地景都市景觀化成為規劃城市的主軸。如此一來,現代建築自然會變成廢墟。因應工業時代所建的城市也會變成廢墟。

當建築除去不必要的裝飾、華而不實的機械、無關緊要的整理修繕後,便是廢墟。廢墟是殘餘,不隨摩登時尚搖擺,是亙古的光影、空間、元素材料、構造、和時間。廢墟是當人造之物和大自然合為一體。

當建築除去不必要的裝飾、華而不實的機械、無關緊要的整理修繕後,便是廢墟。廢墟是殘餘,不隨摩登時尚搖擺,是亙古的光影、空間、元素材料、構造、和時間。廢墟是當人造之物和大自然合為一體。

持續性生態

在台灣台北市最繁華市中心的小山丘上,有個地方名為寶藏巖。現代城市迅速的在寶藏巖周邊發展,但寶藏巖像是與城市現代化無涉,那裡的居民延續著自中國內地渡海而來的農耕傳統在都市裡種菜。在都市裡從事農耕當然是非法的,跟寶藏巖本身就是非法的建築聚落一樣。原本台北市政府打算把整片非法用地拆光,把菜田和花園剷除一空,重新植上草皮變成一處公園。 寶藏巖裡的居民被迫遷移,當推土機開始拆除工作的時候,那裡還住著大部份從內地遷居於此的近四百位老人。城裡人意外地抗議起這項近乎不仁的行為,來自污染城市都市人居然想保護城市裡的看似原始的農業小社會。隨後因新聞媒體大幅報導,讓市政府作出決策改變,同意維持廢墟原貌,並讓寶藏巖成為可持續性生態示範小區。現在,寶藏巖不只是一處台北著名的景點,並被美國著名報紙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評選為台北最值得一看不容錯過的觀光勝地!寶藏巖是亞熱帶叢林裡的一處廢墟,在那兒人們藉著農耕和大自然共享著亙迭混亂中的完美平衡。 寶藏巖是台北的第三代城市。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THE RUINS THE RUINS4 5

Page 4: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Issues

廢棄建築

從1970年代以來,台灣傳統農村聚落體制,因蔣經國行政院長全力實施十大建設的傲人驚羨偉大成就,造成工商活絡發達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奇蹟,也促使全面都市更新政策的施政效應。隨著無止盡的城市鄉鎮擴建,人類大範圍的遷移,叫廢墟隨處可見,全球化帶來的都市廢墟現象常見於西方社會,農村廢墟化的現況則在東方各國發生。廢墟也在都市之中迅速增長:非法建築和落腳定居點,遺棄的工廠,污染的河流,完成了一半高速公路的橋樑,頹圮的歷史建物。

建築再生

具有資源再利用、減少耗材、保留城市歷史文化等優點,在英文中,建築的“再生”可以用 reviving、revitalization、rehabilitation、regeneration 等詞。對於“建築再生”,並沒有很權威的定義。大致可以理解為,在保持原有建築基本架構的基礎上,通過改變局部結構和裝修,大幅度改變建築的使用功能。

再生建築類型

工業建築再生的命運主要有四種

一 . 是成為文化類建築,如博物館、展覽館、藝術中心、學校、畫廊、藝術工作坊等。在法國巴黎、德國柏林、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每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都有藝術家的聚集地,而“Loft”則成為這些聚集地的典型風格。北京的“798”藝術區,上海的蘇州河岸邊倉庫,就屬於這一類型。

二 . 是變身商業類建築,如商場、電影院、綜合型功能建築。例如,加拿大多倫多女王港商業建築就是由倉庫改建的。

三 . 是轉為辦公類建築。一些原本是藍領工人工作的宏大廠房,被改造為白領雲集的寫字樓。其中最著名的是1988年雀巢公司對法國巴黎郊區麥涅巧克力工廠的改造。為了保留這一19世紀工業遺產的神韻,該改造工程耗資80億法郎,有60多家工程公司參與,最終既讓這座工業聖殿的輝煌再現,又為雀巢公司的1700名員工提供了辦公空間。

四 . 是用作居住類建築。一開始,工業建築改造成的城市閣樓只是窮人階層無奈的選擇,如今卻成了中產階級時髦的生活方式,並且風行全球,很多廠房被改造成公寓式樓房,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格雷夫住宅,就是由傢俱倉庫改建而成。

再生建築的可能效益

創造新的文化使用空間經驗 創造閒置空間的多元功能與再利用 提高政府財產及資源的利用效能 增進政府部門的協調機制 建立公眾參與機制並活化文化資產 推動藝術文化之永續發展

再生建築整體規劃

一 . 再利用的可能性:對於各地方舊建築與閒置空間,各地的個人或企業擁有者、地區居民、地方公共團體對於地方上的關心,甚至應組成團體,對於舊 建築的再使用、老舊建築的危機處理、公共性建築檢討、保存修理的必要性應該有自我檢討的能力。

二 . 計畫的擬定:再利用計畫擬定中,建物擁有者與地方性相關公共團體應有協助策略的建言機制。地方居民與保存團體以及行政機關應有協調的體 制,計畫更可進行廣告活動及調查,聽取人民的意見,計畫擬定才會確實。

三 . 目的與基本方針:定立目的與方針對於建築未來的使用與存在價值性才會提升,而且建築物真正的價值才會在未來的使用方針顯示出來。

四 . 活用計畫研擬:研擬時,需與保存管理計畫、環境計畫、防災計畫同時 研擬。其中亦包括了因應活用目的而產生的平面、動線計畫的訂定、建築物內部的改修、展示、設備整修、外部等等的計劃。

建築物安全性的確保

一 . 避難設施的計畫:針對避難動線、避難通路、逃生出口、避難梯,升降 梯,並適時利用相關配套法規檢討。二 . 構造安全性能的評估與對應策略:再利用的建築物中,對於建築物的 自重與活載重、風壓、地震力影響,需特別注意調查評估。訂定所需的再利用目 標對策,加強必要的構造補強。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THE RUINS THE RUINS6 7

Page 5: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Base analysis

基地建物選址說明 為了守護台灣煤業發展的歷史,新北市政府積極規劃整修「侯硐煤礦博物園區」,從民國94年開始陸續進行礦區的相關廠房建物等整修工程、與保存古蹟文物及聚落演變舊址、規劃深具人文與生態資源的登山古道和目前列國家三級古蹟金字碑與奉憲示禁碑 (19851年環保概念碑) 珍貴古蹟,再現全台唯一的「煤礦產業生態聚落」

猴硐地區現屬新北市瑞芳區,範圍含括弓橋、猴硐、光復三里,及以前有國小學區關係的大山里(目前已併入弓橋里)、碩仁里。東有武丹山(580m)、三貂嶺大山(523m ),西有三爪子尖山(536m ),南有獅子嘴奇岩(422m ),北有小粗坑山(537m )四面高山環繞,基隆河由南而北從中穿過,住民依山傍水而居,形成一座南北狹長的河谷山城。不僅是九份、金瓜石黃金故鄉的溯源地,也是台灣第一大煤礦瑞三鑛業礦場所在地,更有宜蘭拓荒開墾時代的淡蘭古道金字碑古蹟。像九份一樣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產業榮景,如今只留下許多的歷史古蹟以及礦業遺跡埋名在群山之中。猴硐位居熱門景點九份、平溪之間,有北迴鐵路及北37公路可通達,距離台北市車程僅需4~50分鐘,交通極為便利。很難得的,整個猴硐煤礦博物園區聚落,至今仍然如未經脂粉巧妝少女般的清純,依舊保有古早礦區那一份原味與純真。

地理位置新北市瑞芳區柴寮路侯硐煤礦博物園區

歷史

煤業發展(運輸)

日據初期日本人大肆開採台灣煤礦,由基隆延伸到猴硐,因運輸不便所以規模不大,僅靠挑夫搬運供鄰近金礦區使用。後有明治44年(1911)顏雲年在猴硐開設「大粗坑」及與木村久太郎合資於大正3年(1914)開設「久年二坑」,另成立基隆輕鐵株式會社,由基隆設置輕軌鐵路到猴硐,於大正4年(1915)通車營運,才將猴硐的產煤量化。大正7年(1918)顏雲年將含猴硐大粗坑、久年二坑的59個炭礦,與三井產物合資成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開始規模化經營。

瑞三礦業

接著開創猴硐成為台灣第一大煤礦的李建興,於大正5年(1916)到猴硐受雇於「福興炭礦」當書記,同年加入股東。大正8年(1919)福興炭礦被「三井產物」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合併,李建興轉業為包頭承攬採煤。大正9年(1920)李建興因歸還誤算之工資為「三井」所信賴,將部份猴硐炭礦給予李建興承包開採。昭和9年(1934)李建興成立「瑞三鑛業公司」,承受包採基隆炭礦株式會社猴硐的「瑞芳三坑」全部採礦權。民國38年瑞三鑛業公司向台灣工礦公司承購猴硐礦場礦權及全部設備。李建興自日據部份承攬及全部承包到光復後承購猴硐礦場經營,期間李建興與家族成員年年創造煤產量台灣第一名的佳績。

台灣光復後,各種工業迅速發展,對於煤的需求更大,猴硐的瑞三鑛業年產量也由民國34年的4.2萬噸,到民國65年的22.2萬噸產量最高峰,70年代時約佔全台10 %,瑞三鑛業煤礦總蘊藏量約2,795萬噸,光復後總共只開採674萬噸而已,坑道總長有60公里,卸底最遠離坑口4.5公里 ,最深達海拔下356公尺 ,煤質發熱量為6,000~7,400卡路里的高熱量煤,57年員工最多時高達1,820人,僅次於昭和1年(1926)的2,038名、昭和2年(1927)的2,096名。這段期間猴硐瑞三煤礦,成為全台灣最大及品質最好的煤礦場。除貢獻國家整體經濟建設外,也提供大量外來人口就業機會,同時促進地方繁榮百業興盛。猴硐地區居民大部份因煤炭之開採移民而來,民國50~60年代煤業鼎盛時期,居民高達九百多戶,聚集六千多人,此時是猴硐有史以來的黃金時期。民國79年台灣整體煤業沒落,採煤深度越挖越深,再加上工資上漲敵不過進口煤,瑞三公司隨著政府廢礦補助最後期限才宣佈全面停產。猴硐地區除了礦業外缺乏其他取代性產業,隨著礦業日漸枯竭,人口逐漸外移,至此聚落已顯著急速萎縮。現今只留下曾經輝煌燦爛獨步全台的煤礦產業生態聚落,來供社會大眾見證、教育與憑弔,此種保存還算完整的「礦業歷史遺跡」是目前世界各國爭相保護的重要文化資產。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THE RUINS THE RUINS8 9

Page 6: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觀光

猴硐(侯硐)地區因煤、金礦業的沒落及停採,才使得大自然及河川生態得以恢復,又重新拾回靈山秀水的本色。而猴硐擁有得天獨厚的基隆河彎曲秀麗峽谷、碧綠深潭、迷人淺灘、奇石壺穴等天然景觀,可供釣魚、游泳、泛舟、露營、烤肉、戲水、沖水、攝影、寫生、溯溪、撿雅石。另有歷史古蹟金字碑古道及峻秀雄偉的獅仔嘴岩、奇特的石尪石某、消失城市大粗坑、神秘聚落小粗坑等可供登山、爬岩、尋古、探幽、訪勝。和曾經輝煌過的廢棄煤礦區、金礦區及礦區聚落現狀,可供憑弔與追思。保存還算完整的採礦設施場地和車站特殊背景,多年來一直是電影、電視、MTV拍攝外景最佳場所。如「戀戀風塵」、「無言的山丘」、「多桑」電影、「流氓教授」電視劇、「車站」MTV...皆是在猴硐拍攝。喜愛思古幽情或愛好山水的朋友,不妨到這個交通方便又恬靜的鄉村走走,可以盡情享受休閒與知性兼具的假期。

侯硐貓村

自從貓博士夫人團隊於民國98年10月31日、民國99年3月13日在猴硐「車頭頂」舉辦「貓掌日」、「風貓趣」活動後,猴硐貓村、猴硐貓貓樂園幾乎成為猴硐新的代名詞,現在來猴硐看貓、躲貓貓已經是時下最流行及最夯的休閒活動。101年5月5日至5月13日在「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炭場舉辦「貓燈節」祈福活動,更將愛貓喜愛動物的人士引進猴硐同樂,並參與猴硐礦業歷史文化的饗宴。

基地位置和周圍環境

SUN

WIND

LIGHT

DRAINAGE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THE RUINS THE RUINS10 11

Page 7: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SWOT analysis Helpful 對達成目標有幫助的 Harmful 對達成目標有害的

Intenral

內部(環

境)

Strengths 優勢 W eaknesses 劣勢

● 面積區域範圍大,可以做較多閒置空間的

利用

● 日照方向的關係,陽光充足

● 基地結構堅固 ( 水泥基底部分),可以保留

此結構再加以利用

● 基地本身是廢棄建築,因長期無人使用和

管理造成環境的髒亂

● 基地上層木頭材質結構的部分,長期受日

曬雨淋的關係已腐朽

Extenra

外部(環

境)

Opportunities 機會 T hreats 威脅

● 基地靠近較山區所以空氣品質比較清晰

● 基地位於郊區,自然環境的元素較多

● 基地區域是貓咪觀光勝地會吸引人潮

● 基地這塊部分是侯硐博物園區的地方,附

近有整修過後的紀念館、生態館等,一些

紀念性和觀光的景點

● 鐵路附近有其他觀光勝地 右 (平溪) 左 (九

份、金瓜石),吸引人潮

● 交通方便,有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可以直達

侯硐

● 因地理環境好,許多攝影師會到此來拍攝

● 有世界級礦工作家 ( 洪瑞麟 )留下的作

● 因基地還沒過於開發還保存世界 10 大保

育類植物 ( 鐘萼木 )

● 遊客眾多造成衛生、環境的污染

EX : 因遊客不當餵食貓

EX : 遊客隨手亂丟垃圾,造成居民的困

擾、汙染河川

● 基地是觀光區域所以會有很多販賣食物的

小攤販,重複性質較高

● 部分觀光景點標示不明顯

● 園區景點與景點之間相離甚遠

● 屬於開放的博物園區,造成當地居民的隱

私問題

SWOT 交叉分析

Intenral 內部(環境)

Extenra

外部(環

境)

Strengths 優勢 Weaknesses 劣勢

Opportunities

機會

● 以日照方向引進自然光到

室內空間

● 空氣品質較好,建築物多設

計流通性

● 基地屬於自然環境,可將自

然景觀與基地結合

● 基地地點以貓聞名,在周圍

可以設置貓的休閒區域,和

跳台

● 毀損、腐朽的廢棄物,可以

保留成展示品,加以解說變

成一個歷史性的物品

● 利用樓梯位置,煙囪效應:用熱空氣

上升的原理, 讓室內的熱氣往高處

行進這樣較低溫的空氣就會填補

下方的空間; 達到降溫及空氣流通

室內也比較不會潮濕而悶熱

● 基地內損壞、腐朽的廢棄物,可加

以回收再利用

● 基地因應博物園區,應加以整修,

強化功能性

Threats

威脅

● 基地寬廣,可設置回收空

● 避免設置與販賣和周圍商

家同性質的商品

● 利用基地其餘面積介紹博

物園區的特色景點和設施

● 園區內設置簡易的交通設

備 EX :單車或電動車

● 介紹台灣最先進整煤廠和

選煤過程,加強地方特色

● 於基地後方增設天井製造

風的路逕、讓風將熱及潮濕

● 因應風向和雨量,設置排水和擋雨

設備

● 加強整理環境的清潔和衛生,多設

置警告標語,和回收空間

● 清楚標示和解說園區內景點位置

與文化歷史

● 使用防潮建材,和防潮塗料,避免

潮濕

● 規劃單車路線,縮短景點之間的距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THE RUINS THE RUINS12 13

Page 8: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Space Planning

占地面積: 1270坪 基地面積: 1f 498坪 2f 453坪 3F 119坪 總面積: 1070坪

空間類型 空間項目 空間內容 使用功能 使用面積

藝文廣場 展示空間

觀景樓梯

服務台

展示物品

娛樂設施

歷史文物

展示礦產的舊器具、歷史解說、體驗

娛樂空間

提供遊客導覽資訊和歷史解說員,和

相關設備出租。

1800*2400

展演區 展示空間

個展

多功能使用空間

需要使用時可任一

搭建

地方藝文環境的展示,把地方文化停

留的故事。

不定期的美術品,或裝置藝術展示。

2600*1200

600*1400

體驗區 1f 運煤鐵道

3f 運煤橋

鐵道

鐵道人力車

體驗早期礦工生活 1 F

800*4300

3F

2500*500

休閒空間 閱讀區

貓咪活動空間

休息區

3f 景觀台

貓咪跳台和相關設

與空間結合的休閒

座位

��� ��� � �r�B�Y�����d�q�7���Y�~

息場所與觀景台,

1F

2600*3200

3F

2500*500

2f 藝術工

�*�k�z動

空間

飲食區

多功能使用室

工作室

衛浴

暗房

休息區

吧檯

休息座位

電腦設備

衛浴設備

暗房相關設備

工作桌

�d�6� � � �*�k�d�~� �d �q� �*�d

4300*3400

2f 遊客活

動空間

閱讀區

展示區

休息區

藝術作品

休閒座椅

閱讀書籍

與藝術家之間可以互相交流,使藝術

不再只是購買行為,也可以參與其中。

2400*2200

單位 cm

Design Planning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Adaptive Reuse of Deserted Space

創作實驗場域是創作領域與民眾互相交流的藝術平台,不只是創作與創作者之間,也能與民眾產生對話,透過創作者的經驗,和操作過程獲得經驗和體驗,我們將這個藝文特區塑造成具有原創性,實驗性和當代性的跨領域創作展現場域。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THE RUINS THE RUINS14 15

Page 9: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Keelung River

Cat villageHoutong

Railway Station

Coal handling bridge

Houtong R

oad

Chaili

au R

oad

N

river

Road

Chaili

au R

oad

Houtong R

oad

Road GreenDistrict

Housing complex (1F)

Commercial district(2F)

Housing complex (3F)

Commercial district(1F)

DIAGRAMMATIC METAMORPHOSIS

ADD SPACE DIAGRAM

EXISTING BUILDING ADDED INSERTS REPACKGED BUILDING

EXISTING INTEGRATE

P

TRAIN STATION

VILLAGE

TRAFFIC FLOW

CreateCreatorTourist

CreatorTourist

CreateCreatorTourist

THE RUINS THE RUINS16 17

Page 10: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WIND

WIND

360°

WIND

CEMENT AND IRON ROOF

WIRE NETTING

FRESH AIR

CIRCLE ROUND

COLD AIR WARM AIR

PURPOSE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THE RUINS THE RUINS18 19

Page 11: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設計構想

以民眾、創作和當地礦坑文化三者元素結合,再搭配地方自然景觀和既有建築設施,型成地方活性化據點。

Floor plan

MIXTURE

TREE

RUINS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THE RUINS THE RUINS20 21

Page 12: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PURPOSE

猴硐早期以煤礦為經濟帶動地方文化及人潮,煤礦產業落寞後,被規劃為開放式的博物園區,與地方居民共生存,園區內少有地方文化活動空間,而舊有建築「 瑞三礦業整煤廠 」為猴硐的歷史地標,但資金與土地的問題,還未修繕規劃。因此本設計希望藉著既有建築結構進行規劃再利用,導入當地需求和提供有空間需求的藝文創作者進駐,創造地區的可能性,建立與民眾互動的機會,以文化和創作做為地區發展的動力。城市與創作領域連結,形成多功能使用空間,創造空間使用的自由度和多元性,使其成為地區活性化的據點。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Location : Chailiao Rd., Ruifang Dist.,

New Taipei City 224, Taiwan

THE RUINS THE RUINS22 23

Page 13: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THE RUINS THE RUINS24 25

Page 14: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THE RUINS THE RUINS26 27

Page 15: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BUILDING APPEARANCE

A

A’B

B’

AA’ELEVATION BB’ELEVATION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

THE RUINS THE RUINS28 29

Page 16: THE RUINS 創作實驗場域

ELEVATION

THE

RUINS創作實驗場域

art and creation platformAdaptive Reuse of Deserted 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