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rch Today Magzine

52
  • date post

    22-Jul-2016
  • Category

    Documents

  • view

    228
  • download

    10

description

Published By GospeltimesCN, issue 3

Transcript of Church Today Magzine

Page 1: Church Today Magzine

今日教会2015第2期 总第3期

Page 2: Church Today Magzine

拿撒勒木匠唯一专业生产实木长椅厂家

用心做最好的长椅服侍主耶稣的教会

热销电话:18501361757(吴弟兄)

数百间教堂已经选择

南京圣保罗堂

内蒙古乌兰浩特教堂

海南省海口市海口堂

武汉市基督教崇真堂

张家口市基督教堂

温州市穗丰基督教堂

鞍山永乐基督教堂

张家口市基督教堂

Page 3: Church Today Magzine

1

卷首语 今日教会

卷首语

最 美 人 间 四 月 天 。 经 过 了 复 活 节 , 普 世 教 会 正 在 迎 向 圣 灵 降临 节 。“ 逝 者 如 斯 夫 ”,千 百 年 前 中 国 的 孔 子 就 曾 如 此 感 慨 。

这 个 世 界 上 的 时 间 总 是 如 此 , 从 不 停 息 , 而 我 们 每 个 人 的 人 生就 在 这 有 限 的 时 间 之 中 发 苗 、 绽 放 和 沉 淀 。 在 这 有 限 的 时 间 里 , 有 些 人 忙 着 吃 喝 嫁 娶 , 有 些 人 感 怀 生死 离 别 , 有 些 人 追 求 锦 衣 玉 食 。 然 而 , 还 有 那 样 一 批 人 , 选 择追 随 上 帝 的 呼 召 , 带 着 福 音 的 使 命 , 过 不 一 样 的 生 活 , 他 们 期望 自 己 成 为 有 君 尊 的 祭 司 , 宣 扬 那 曾 召 我 们 出 黑 暗 、 入 奇 妙 光明 者 的 美 德 。 他 们 背 后 的 上 帝 是 万 物 的 主 宰 , 他 们 从 事 的 是 神 圣 的 拯 救灵 魂 的 工 作 。 他 们 将 生 命 与 真 心 交 托 给 了 呼 召 他 们 的 那 一 位 ,他 们 为 福 音 倾 尽 心 力 。 他 们 被 寄 望 于 成 为 社 会 的 良 知 、 信 徒 的灵 性 导 师 , 他 们 被 期 待 有 牧 者 的 情 怀 、 为 父 的 心 肠 。 他 们 是 每 个 时 代 教 会 都 不 可 忽 视 的 群 体 — — 传 道 人 。 传 道 人 — — 这 是 一 个 神 圣 的 职 分 。 这 职 分 的 承 受 者 , 被 上帝 “ 分 别 为 圣 ” , 被 授 予 属 灵 权 柄 , 站 在 上 帝 与 人 之 间 、 社 会 和教 会 之 间 , 传 递 爱 , 传 达 上 帝 的 心 意 。 而 作 为 人 的 本 质 , 他 们却 与 你 我 并 无 二 异 。当 福 音 的 使 命 在 这 个 世 界 的 时 间 中 绵 延 时 ,使 命 实 践 者 们 存 在 于 怎 样 的 生 存 环 境 ? 又 承 受 了 怎 样 的 鲜 为 人知 的 孤 独 与 悲 伤 ? 在 本 期 《 今 日 教 会 》 里 , 他 们 成 为 封 面 故 事 的 主 角 。 教 会 的 建 立 者 主 耶 稣 ,其 旨 意 亘 古 不 变 。诚 如 一 位 牧 师 所 言:教 会 如 何 , 就 看 她 对 待 传 道 人 如 何 ; 优 秀 的 传 道 人 有 助 于 成 就优 秀 的 教 会 , 优 秀 的 教 会 可 以 让 信 徒 在 社 会 做 光 做 盐 , 成 为 社会 的 良 知 , 成 为 爱 的 传 递 者 。 我 们 期 望 透 过 对 一 些 传 道 人 真 实 生 活 的 展 现 , 来 呼 吁 今 天的 中 国 教 会 更 加 切 实 的 关 注 这 个 群 体 , 不 仅 有 嘴 唇 上 的 祷 告 ,在 他 们 的 物 质 、 他 们 的 服 事 环 境 中 我 们 也 更 当 思 考 该 如 何 藉 着合 宜 的 观 念 改 变 、 模 式 改 变 来 帮 助 他 们 , 从 而 间 接 促 进 中 国 教会 长 远 地 健 康 发 展 。 但 愿 祂 在 教 会 中 , 并 在 基 督 耶 稣 里 , 得 着 荣 耀 , 直 到 世 世代 代 、 永 永 远 远 。 阿 门 。 《今日教会》编辑部 二零一五年四月

Page 4: Church Today Magzine

2

今日教会 目录

教会资讯 P03 教会资讯

P06 环球视野

封面故事 P10 子女不愿 “承父业” 的传道人

P12 “偏居一隅” 和 “委曲求全” 的副牧师

P15 去与留——对农村传道人现状的思考

P18 面对贫穷传道人的呼声 我们捐还是不捐

P22 今天,我们为何需要全职传道人

P25 传道人工资偏低现象全国范围内引关注

P26 为教会理财——做个好管家

他山之石 P27 提姆·凯勒谈未来城市教会

P28 葛福临评《查理周刊》案

P30 你的教会真需要一座更大的建筑吗

P31 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教会网站

人物 P34 真实的后藤建二:因基督教信仰 走

入战地人群中

P35 新加坡宗教代表悼念李光耀

感谢其维护当地宗教和谐与稳定

观点 P36 困扰中国基督徒百年的祭祖难题

P38 学习教会史可更好分辨和抵制异端

P40 从大繁荣到 “死亡” 水晶大教堂史诗

性的衰败带来了什么?

副刊 P43 中国基督教堂建筑风格的演变

P45 石厝教堂与消失的洋墓亭

P47 走进 “福音大峡谷”——怒江福贡

P33 去与留——对农村传道人现状的思考

P12 “偏居一隅”和“委曲求全”的副牧师

P40从大繁荣到“死亡” 水晶大教堂史诗性的衰败带来了什么?

P18 面对贫穷传道人的呼声 我们捐还是不捐

Page 5: Church Today Magzine

3

《白彝文新约圣经》、《傈僳文简释本圣经》首次出版发行

白彝族和傈僳族的基督徒终于有了本民族文字的圣经和注释本圣经。1 月30 日、2 月 1 日,《白彝文新约圣经》和《傈僳文简释本圣经》发行仪式分别在云南省昆明和怒江举行。圣经发行感恩礼拜上,包佳源牧师和尤垂然博士证道,鼓励彝族、傈僳族弟兄姊妹珍爱本民族文字的圣经,渴慕和学习上帝的圣道;云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余文良牧师、联合圣经公会驻新加坡中国事工部主任柯伟生先生等讲话,回顾两种少数民族文字圣经的翻译历史。云南有彝族白彝族支系信徒 3 万多人、傈僳族信徒近 19 万人,此次印刷出版《白彝文新约圣经》20000 本,《傈僳文简释本圣经》10000 本。

江苏教会邀葛培理布道团举办新春布道会

美国福音派著名的 “葛培理布道团” 于 2 月 24-25 日、27-28 日分别在江苏无锡、淮安两地展开四场布道会。聚会中有葛卫理牧师的精彩证道,有美国著名爵士乐队 DMHO 和当地基督徒的精彩表演。淮安基督徒以迎接 “亲人” 的热情来迎接葛培理布道团。 这是葛培理牧师长孙葛卫理的首次江苏之旅,也是他对其祖母钟路得 95年前出生地的首次访问,还是对其曾外祖父钟爱华 99 年前中国服侍之足迹的再次追溯。在江苏期间,葛卫理牧师访问了淮安第二人民医院(其前身为全球最大基督教会医院)、淮安市基督教堂陈列馆,还参观和瞻仰了钟爱华等先辈在此布道、宣教和帮扶的足迹。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视察金陵协和神学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南京调研期间 (4 月 23日 ),前往基督教莫愁路堂、圣训堂、金陵协和神学院考察,并就宗教场所、宗教院校建设情况与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工作干部进行座谈。俞正声对现今教堂情况、牧者牧养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对教堂所做的见证和社会服务予以充分肯定;对金陵协和神学院给予高度评价,并勉励神学生好好学习、做个好牧师。

三江教堂同工信徒及平阳黄益梓牧师被判刑

3 月 24 日下午两点,浙江平阳县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黄益梓牧师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判处其一年徒刑。其辩护律师表示将提出上诉。 去年 7-8 月,平阳警方调查 “ 7·21救恩堂事件”, 黄益梓牧师 8 月 3 日以 “聚众冲击国家机关”名义被拘留, 28 日正式被逮捕,罪名是“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3 月 25 日,永嘉县人民法院对三江教堂及所在牧区相关人员做出庭审判决,判处瓯北牧区会长赵仁弟 3 年徒刑,判处三江教堂原执事陈道真等7 人 1 年到数年不等徒刑,全部缓刑。三江教堂及救恩堂先后成为 2014 年温州十字架风波中的标志性事件。

教会资讯 今日教会

Page 6: Church Today Magzine

4

多地教会复活节期间组织基督徒无偿献血

4 月 5 日复活节这一天,我国多地教会组织基督徒献血献爱心。包括河南、江苏、山东、湖南等不同省份城市地区的教会,组织基督徒到当地献血站无偿献血。 其中,湖南省基督教协会 4 月 5 日在长沙启动了“湖南省首届基督徒献血日”,计划从今年起,将复活节作为该省各地基督徒的献血日。 复活节是纪念耶稣为世人流血牺牲并复活升天的节日。此前的 2014 年年末,有部分基督徒来到北京长城,宣读了一份“复活节 - 中国基督徒献血日长城倡议书”,提议基督徒在这一天到医院献血,提议教会与当地医院签订长期无偿献血协议。

浙江基督教两会关注教牧待遇及公益事业

浙江基督教会一项“关于调整在职教牧同工工资待遇的建议”文件,于 3 月 11 日在浙江基督教两会本届第九次常委(扩大)会议上获得通过。 建议的提出是为使教牧同工 “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 ”,以保障浙江教会的健康发展。 建议草案由浙江省基督教两会教会治理委员会起草,建议各教会关心专职教职人员的生活,在工资待遇上按各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不低于 2500 元(不含五险一金),上不封顶。两会还表示,下一步将完善教牧人员退休的工资待遇。 同一次会议上全体常委还通过了 “关于设立‘慈善公益事业奉献日’的决议”。决议指出,基督教关心弱者,关注社会是践行基督信仰,遵照基督的教训,见证基督徒生命的美好之事。浙江省基督教两会决定每年 6 月份第一个主日为“慈善公益奉献日”。

基督教会牧者拍摄《锡安大道》纪录片

一部有关于新疆喀什地区西北灵工团老一辈传道人服侍光景的纪录片《锡安大道》已拍摄完成。该纪录片总长 3.5小时,共分四集。 在 3 月份一次祷告会上,来自西安的高全福牧师分享了《锡安大道》部分片段及拍摄经历。 高全福牧师过去十多年来一直推动回宣。2008 起,他多次来到新疆喀什,拍下他碰到的西北灵工团最后几位健在的、仍在西进路上坚守的老前辈,记录他们生命最后的光景,并最终合成为纪录片。 他强调,当中国教会继承上一代人“万民回归耶路撒冷”回宣异象,并致力于回宣时,会带来相应祝福。 西北灵工团成立于 1946 年,其宗旨是期望由中国的边疆如新疆开始,将福音传回耶路撒冷。其中主要同工有:张谷泉 、李世英,李道生,唐远模 ,张美英等等。由于历史原因,这一运动曾中断。

广西北海麻风村教堂西门堂投入使用

广西北海麻风村教堂——西门堂新堂已建成并于 4 月初投入使用。西门堂主要服侍当地麻风病人。 西门堂建设工程于 2014 年 11 月开始,主体工程和内部装修已于 3 月完成,4 月份便投入使用。新建立的西门堂有 300 多平方米,比之前的礼拜堂大了一半。 西门堂的历史可追溯到 19 世纪末。英国圣公会派遣柯达医生来到北海传教,这位医生在北海祥懋里附近购买了地皮,为当地麻风病人创建了普仁医院。为方便麻风病人做礼拜,柯达医生特地建立了一座小型礼拜堂——西门堂。

今日教会 教会资讯

Page 7: Church Today Magzine

5

台湾成立首个向黑社会人士传福音的教会

台湾“得胜教会”成立并于 3 月 27 日举办了盛大献堂典礼。这是台湾甚至全世界首家专为黑社会人士量身打造的教会,致力于监狱事工和戒毒事工。献堂典礼有 300 多位牧者同工出席,台北灵粮堂周神助牧师在此宣讲了第一篇证道,他宣告得胜教会是靠主得胜的教会。 得胜教会事工将由得胜集团创办人洪汉义弟兄、台湾晨曦会刘民和牧师、台湾荣美教会张以诺牧师共同承接。 据了解,洪汉义弟兄已走访台湾 39 所监狱(台湾共41 所监狱)并做见证,他向服刑者承诺,出狱后,只要愿意转回正道,就可以到得胜教会免费吃住、免费戒毒。

香港 Yeah Show2015 林以诺大型栋笃笑音乐布道会

3 月 21-22 日,Yeah Show 2015 林以诺牧师大型栋笃笑音乐布道会“服咗你!”(广东话:服了你)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基督徒明星周慧敏、关心妍、森美、陈明恩等作为嘉宾纷纷出演。三场布道会每场都有数千人参加,近 600 人决志归主。此次布道会由 Network J(Network for Jesus) 主办。NJ 事工成立于 2003 年,致力于本着基督的信、望、爱为耶稣编织网络,通过不同媒体、活动、形式推动布道事工,分享基督的爱及救恩。

台湾教会探索把科技和媒体引入宣教见成效

台湾教会过去一年在探索将科技与媒体引入宣教方面初见成效,这包括教会同工新媒体学习、网站、信仰类手机应用、福音电影电视节目等多方面内容。 在媒体方面,台湾佳音教会自制福音性电视节目《佳音解密》从去年 8 月份开始在中天娱乐台播放,每集皆有一个主题。去年第一届 “全球华人福音微电影金鹰奖”举行,台北一教会制作的《爷爸》荣获银鹰奖。 在新媒体学习方面,去年台湾数百间教会上千名同工两次聚集新生命小组教会参加新媒体研习会课程,盼望建立走在时代尖端的媒体教会。 致力于耕耘 “艺人宣教” 的台北合一教会朱奔野牧师表示,现在大多教会牧者忽略主流传媒宣教所带来的果效,基督教媒体仍多属小众媒体,教会应朝主流媒体发展,在95% 的主流媒体上增加曝光度。

第三届华人基督徒长者大会吉隆坡举行

中国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圣经中更是强调长者的重要作用。3 月 10-14 日,第三届华人基督徒长者大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主题为“天国耆英兴起发光”。 “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累积了极多的宝贵经验和技能。上帝的眼目,时常眷顾,他们是一群等待着被主兴起的天国耆兵。” 带着这样的理念,世界华福中心自 2004年开始推动四年一届的世界华人基督徒长者大会。 大会意在造就长者的灵性,鼓励他们进深于建立与上帝的关系,从而奋兴长者的宣教热心,装备他们成为福音的见证人,在布道的事工上做主基督的精兵。 2004 年至 2008 年,世界华福中心举办了两届长者大会。首届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的 600 多位长者,第二届吸引的人数增加至 1200 多人。 华福中心介绍到,一路走来,见证了上帝在长者生命中的作为。

教会资讯 今日教会

Page 8: Church Today Magzine

6

8 万本圣经送至古巴

3 月 25 日,美南浸信会的国际宣教部 (International Mission Board,IMB) 向古巴美南浸信会教会运送的83723 本西班牙语圣经抵达古巴首都达哈瓦那。 此次派发的圣经包括学习圣经、适用于视障人士的大文本圣经及圣经评论。 古巴战略领导者库尔特在一份公告中说,此次货物经过了与政府官员和古巴圣经公会的大量协商;同时也是自 1999 年以来美南浸信会第三次发送圣经到古巴,总计已经送出近 50万本圣经。

美国最大教派长老会改变“婚姻”定义 接纳同性婚姻

美国最大的教派长老会一项关于改变婚姻定义的修正案近日获通过。该修正案提议改变长老会治会章程中对婚姻的定义:由 “一男一女” 改为 “两个人,传统上是一男一女”。 此修正案已在长老会内部通过投票决定获得批准,并将于 6 月 21 日起生效。 长老会修改婚姻定以后,教会倡议 (National Black Church Initiative,NBCI) 代表 15 个教派的 3.4 万间教会,宣布与其断绝关系,并敦促其“悔改并恢复关系”。NBCI 主席埃文斯在发言中指责美国长老会“故意”投票改变神的话语,改变一男一女的婚姻定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和他们断绝关系,并敦促整个基督教界也这样做。” 埃文斯说。

世界福音联盟总干事藤德罗主教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邀亚洲教会青年参与“亚洲青年宗教友好培训”

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 3 月份起向亚洲多个国家地区教会的青年们发出参加第二届 “亚洲教会青年宗教和谐培训会 的邀请。 培训将于 6 月 7-20 日在柬埔寨举行。 据世基联介绍,本年度该培训主题为“以上帝之名:宗教资源和抵抗暴力”。围绕这一主题,学员们将批判性地分析宗教如何被用于实施暴力、宗教可如何服务于抵抗暴力以及参与构建和谐社区。通过跨文化生活体验,学员们将提高他们的宗教间的对话与合作能力,并学习如何为和平、公正的社区做贡献。 “亚洲教会青年宗教和谐培训会”也将向与会者提供机会来了解当代亚洲宗教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局势。与会者将与当地教会和国家机构在宗教活动中建立广泛的人际网络。 这一培训是世基联从 2014 年起设立的项目,是对世基联 2013 年第十届大会“正义与和平的朝圣之旅”的承接与回应。

以 法 莲· 藤 德 罗 主 教(Bishop Efraim Tendero) 今 年 3 月 1 日 正 式接替杰夫·图尼克利夫博士,担任世界福音派联盟总干事一职。 任期第一周,他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联合国的纽约总部会面。双方就贫困、冲突,以及宗教间对话等彼此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如何加强合作关系进行了探讨。滕德罗主教明确表示,世界福音联盟会继续委身于与联合国的合作,共同对抗暴力冲突、极端贫困、腐败、环保及加强不同宗教间的对话等重要话题。

今日教会 环球视野

Page 9: Church Today Magzine

7

调查:穆斯林人口增长快 或将于 2050 赶上基督徒

皮尤中心 4 月 2 日发布的一份关于 “世界宗教的未来(Future of World Religions)” 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穆斯林人口数量正迅速上升,而且该数字将在 2050 年与基督徒数量相当。 这是皮尤中心对 2010 至 2050 年世界宗教人口增长的

预测。这份报告认为,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基督徒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团体,但伊斯兰教的人口增长速度将超过世界其他宗教团体,预计到 2050 年将等同于基督徒人口,尽管一些基督教国家和地区的基督徒人口增长也很快,如拉丁美洲、巴西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报告还称,全球无神论和不可知论者的人数也将总体下降;除佛教外,世界其他主要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犹太教的人口都将出现增长。

ISIS 再次斩首 30 名基督徒 其亲人的反应震惊世界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 下属利比亚分支 4 月19 日发布的视频显示,约 30 名埃塞俄比亚基督徒惨遭屠杀。其中约 15 名人质在一处海滩惨遭杀害,其余人质在一处灌木丛被枪杀。ISIS 此前发布的杀害 21 名科普特基督徒的视频震惊了世界。更令人震惊的是被杀害的基督徒的家人们的反应。这些家人们表示为家人成为殉道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基督教而感恩。

博鳌论坛首设宗教分论坛邝保罗大主教分享香港宗教三大挑战

3 月 29 日,博鳌论坛会议中心举办了以“中道圆融——凝聚善愿的力量”为主题的宗教分论坛,这是博鳌亚洲论坛首次举办宗教分论坛。 在电视辩论上,香港圣公会大主教邝保罗分享了香港宗教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邝保罗大主教称香港在宗教方面面对的挑战与其他地方类似,主要为三个方面:第一,极端宗教主义带来的挑战:世界的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由宗教所引发的暴力行为,香港目前还未遇到,但需要防范。第二,宗教怎样才能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发挥积极

作用。第三,国际及区域间合作所带来的挑战。

环球视野 今日教会

开封犹太人庆祝逾越节

复活节之前的周五晚上,全世界犹太人都会举行传统的逾越节晚宴,讲述出埃及的故事。今年 4 月 3 日晚,位于河南开封市的几十位犹太人举行了中式逾越节晚宴,这一举动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当晚参加逾越节晚宴的还包括当地政府的官员。其中一位官员表示,在开封,犹太教不是宗教问题,而是历史问题。当地官员还表示,市政府已经开始就保护、重建犹太遗址进行讨论,包括已经损毁的犹太教堂。

Page 10: Church Today Magzine

8

今日教会 封面故事

曾经由于环境原因,中国教会只能“暗暗地聚会”,不少教牧和信徒最渴望的就

是有公开的、独立的建筑作为聚会处。改革开放近 30 多年来,宗教自由政策重新落实,

不少教堂重新开放,信徒人数大幅增加,各地也不断传来教堂奠基、新堂献堂的喜讯。

可以说,以建设新堂为核心的外在建筑发展,是中国教会过去 30 多年来重要的

特点之一。它也成为我们观察中国教会时,很重要的一个“正面”。但与此同时我

们不可失去另外一个“反面”,它能让我们对中国教会的了解更趋完整,也能更好

地为中国教会守望。

这个“反面”是处在教会建堂热潮之下一个缺少关注和关怀的群体:贫困中的传

道人。他们并非天生贫困、也并非注定贫困,只是由于他们委身于在贫困地区传道

的使命,由此仿佛被束缚上了“贫穷”的命运一般。但事实果然如此吗?

这的确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是否看到了宏大的教堂建筑,却忽略了建筑投影下

的传道人群体?我们试图展现许多贫困传道人真实的矛盾境况,并且思考这一现象

的多层次原因,以及到底该有怎样的转变方向。

面对贫困传道人的呼声 我们捐还是不捐?

Page 11: Church Today Magzine

9

—— 面对贫困传道人的呼声,我们捐还是不捐

——“偏居一隅”与“委曲求全”的副牧师

—— 去与留 对农村传道人现状的思考

—— 子女不愿“承父业”的传道人

Page 12: Church Today Magzine

10

不 少传道人都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他们的儿女不愿意成为传道人;甚至儿女们找对象的时候,也不会

要求对方有基督教信仰。王传道的家庭或许是这一群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王传道 10 多年前曾在省城读过 3 年神学专科,现在是中西部某县农村教会的传道人。50 岁出头的他有一个 27岁的女儿和一个 23 岁的儿子。然而,这两个孩子没有一个愿意继续做传道人。目前,女儿已经订了亲,对方没有信耶稣,只是承诺不反对基督教信仰。 王传道的儿女为什么不愿意像父亲那样做传道人呢?这还要从 10 多年前王传道读神学说起。当时,女儿刚上初中,儿子正读小学,家里的生活压力非常大,年已 37岁的王弟兄却决定去读神学。尽管这一决定得到了妻子和母亲的支持,但他父亲非常反对。因此,王弟兄读神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不是从家里得到支持,大多数是别人帮忙才交上的,另一些则来自神学院的帮助。 王弟兄去读神学的选择让本来就不宽裕的家庭更加拮据。尽管有着能干的妻子和信主多年的母亲多方操劳,当时艰难的生活仍给年幼的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王弟兄选择读神学也是出于无奈的选择。 其实,他本应该提前 10 多年去读神学的。他和妻子结婚的时候,曾答应过对方一定要去教会服事神,只是后来一直耽搁了下来。结婚之前,他未过门的妻子是他们所在地区第一届神学班的学生,很是被当地教会看重。而王传道也从小跟着母亲参加教会聚会。后来,在一位牧者的撮合下,两人相识相交。只是,女方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她未来的丈夫一定要做传道人。 那时,两人的交往遭到市区教会和女方父母的反对。市区教会不愿意把培养的人才送到别的地方;女方家人也不愿意孩子嫁到农村;同时,王弟兄面对着家人要他赶紧结婚的催促,被安排了多次相亲。有一天,王弟兄向神做了一个祷告:“如果第二天还没有收到姊妹的回信(当时,他们用书信交流),就决定顺从父母的要求去相亲。” 巧

合的是,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姊妹的回信。信中说,如果他仍愿意以后做传道人,姊妹就不会向家人让步。王传道把这封回信当做是神给的印证和保证。后来又经过多次坎坷,二人最终走在了一起。 但是,结婚之后王弟兄并没有马上兑现做传道人的承诺,而是继续过着普通人的生活。直到 10 多年后,女儿和儿子分别读初中和小学的时候,他才再次被感动,选择去读神学。当时他已经 37 岁,超过了省城神学院专科学生入学的最高年龄,再加上当时是家里正需要钱的时候,外加父亲的坚决反对,想要走出家门、走进神学院的他面临着很多难题。 对基督徒来讲,跟着神的话语走不断成圣的 “天路历程” 并不容易;只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若是想要抗拒从神而来的感动,是更加困难的。抗拒神的旨意会让一个基督徒失去内心的平安,生活也会变得一团糟。因此,尽管当时王弟兄对经济有很多担心,对家人抱有很大的亏欠,最后仍不得不选择离开那个他本应一肩担起的家,把重担移交给妻子和母亲。这一举动,让当时年幼的女儿和儿子非常不解。 尽管父亲去读神学的经历让王弟兄的女儿和儿子不太理解,不过,那并不是他们不愿意继承父亲的服事、继续做传道人的唯一原因。3 年神学专科毕业后,王弟兄回到老家教会服事的经历,更加深了他们对传道人的误解。 神学毕业后王弟兄回到老家,他的归来却并没有给家里拮据的生活带来太大的转变。当地的传道人并没有稳定的工资,基本上是以义工的方式参与服事,包括经过专业神学训练的传道人也一样。这一情况直到现在也没有根本性转变。近年来,当地教会决定,每个传道人所服事的教会,每月都应给那位传道人 30 元的生活补贴。去年,当地教会还开会商议,是否要把这个数字提高到每月 60 元,后来也没有形成结论。 “其实,并没有几个教会真的会给。” 王传道对这个数字的讨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说,当地教会很少考虑传

子女不愿“承父业”的传道人作者 / 李书恩

在这个世界上,时间如同流水一般从不停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有些人忙着吃喝嫁娶,有些人感怀生死离别,有些人追求锦衣玉食。然而,还有那样一批人并不以这些为念,而是选择追随上帝的呼召,为中国教会奉献了自己。本刊编辑部过去一段时间访问我国中西部十余位传道人,他们中一些人的经历让我们为之深深感恩,一些人的故事也令我们思之心痛。本文所讲述的,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今日教会 封面故事

Page 13: Church Today Magzine

11

道人的生活问题,只是安排他们去某某教会讲道。“ 包括神学生,两会也没有很好地安排。”王传道说,当地有许多神学生都去了外地,或者选择了其他职业。 有一段时间,王传道家庭的经济非常困难。当时,他的两个孩子分别上技校和大学,王传道的内心也常常存有对这两个孩子的亏欠。因此,那段时间他开始养猪,以缓解经济压力。直到现在,他的家里还留有当年养猪用的设备。不过,即使在那段时间,他也没有放下服事;反而是同在教会服事的妻子,减少了在教会的服事。王传道的妻子嫁过来之后,一直在教会做义工,一开始是带领赞美,后来还负责儿童主日学。 经济是王传道的儿女拒绝成为传道人的重要原因。不过,还有另一个因素更坚定了他们这一观念,那就是当地教会对待传道人的态度并不友善;这种不友善并不是来自于信徒,更多是来自于教会领导层。 离王传道家不远就有一间教堂,只是他并没有被安排在那里服事,而是要在另外七八间教会之间穿梭,每个礼拜日前往不同的教会讲道,其他的时间则是“随传随到”。这七八间教会离他的家都有一定的距离,其中最近的一间教会,也需要骑摩托车近 1 小时才能到达。 在教会服事 10 多年来,王传道已经骑坏了好几辆摩托车。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骑着一辆没有牌照的摩托车。那时,每次离开家乡小路,开上县城大路时,王传道

都得小心翼翼的,总是担心会遇上交警。后来,他所服事的一间教会有信徒主动给他奉献了 1500 元钱,点明是给他办摩托车牌照用的。他就接受了这笔钱,并且去办了牌照。后来,这件事情被教会领导层知道了。领导就专门批评他,说他不应该向教会要东西。在这种风气下,即使有信徒想要奉献,传道人也不敢随便接受了。 不过,尽管在家庭关系、日常生活和教会服事中仍面临许多艰难,对于王传道来讲,情况也并不是非常糟糕,有一件事情给了他很大的安慰和鼓励——曾经坚决反对他去读神学的父亲,后来信主了!不仅如此,擅长书法的父亲还常常写一些有关基督教信仰的字帖,让他拿着送给亲戚朋友;每当农历春节来临,家里贴的都是父亲写的对联,用中国的传统艺术展现着基督教信仰的真义。 “父亲能够信主,怎知现在不愿意做传道人的女儿和儿子,以后不会成为传道人呢?”王传道对未来仍抱着许多期待。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阳光明媚的早晨,他和妻子打包好行李,坐上停在村头的那辆长途汽车,赶往市区,登上开往深圳的火车,一路南下去看望在那里工作的女儿。他们心中带着的不仅是见到女儿的盼望,也饱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注:本文旨在描述一些真实的现象,以引起更多人的反思。

文中并未提及具体地点,所用的人名也是化名。

封面故事 今日教会

Page 14: Church Today Magzine

12

“偏居一隅”的林姊妹

在 我国中西部某个县城,传道人已经非常缺少,本县又没有新

的神学生,而外地传道人也不愿意前往,就连一位毕业近十年仍无稳定服侍的神学本科生,也放弃了去那里服事的念头,因为那里的教会“很乱”。然而,不到 35 岁的林姊妹,从 2002年神学专科毕业后,就一直在那里服事,至今已有 10 多年了。 如今,林姊妹已经不在县城,而是在一个离县城还有 20 多公里远的镇上的教会服侍,那里也是她的老家。在镇上下了公共汽车后,坐上一辆摩托车,走过狭长弯曲的山路,5 分钟左右到了她所在的村子。林姊妹身着朴素的衣服,头发简单的梳理后用皮套扎起来,刚刚 30 岁出头的她却给人满脸沧桑之感,看上去好似 40 多岁的样子。

其实,能够读神学、做传道人是林姊妹从小的盼望。当时,年龄还很小的她看着大自己 20 岁的哥哥站在讲台上,时常流露出羡慕的目光。终于,1999 年,不到 20 岁的她有了到省城就读神学的机会,后来还参加了一个基督教圣经研读班,最后更是被按立了教师的圣职。在林姊妹所在的那个地方,教师就是副牧师,是可以主持圣礼的。 不过,与林姊妹十几岁的时候相比,老家教会曾有的复兴场景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尽管两层的教堂代替了原来狭小的房子,但聚会的人数却由原来的近千人跌至现在的二百人左右。上个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是这里的教会是最为复兴的时候。本来,十里八乡的信徒都会来这里聚会;后来,因为周边乡村的需要,有些人分赴其他的地方建立教会,信徒开始就近参加聚会了。此外,当年这个地

方曾经发生过许多神迹奇事,例如医病赶鬼等;原先经常发生的神迹,现在却很少能够再次看到了。不过,这些都不是这间教会人数骤降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导火索是教会的不和睦。 上世纪 80 年代,这个县城一位仇姓牧师带领信徒建立教会,火热地传福音。当时的教会极其缺少牧者,仇牧师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教会的领袖。这本是非常好的事情,可当仇牧师年老病危时,他一心想着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教会领袖的位置。那个时候他的儿子还没有受洗。后来,在仇牧师的强烈要求下,他躺在病床上看着教会一位老姊妹给儿子施洗,然后宣布这位刚刚受洗的“仇弟兄”就是下一任教会负责人。 “仇弟兄”原本是一个土地开发商,他把经商中的经验直接用在了教会的治理上,在就职现他场就宣布:教会太穷了,以后每年都要在本县建几座

1 个小小城镇,2 个偏远县城,不过是人间一隅,世间的悲欢离合、吃喝嫁娶、生死离别,年复一年在这些地方上演,片刻也不曾耽搁。 然而,那里有这样两个人,并不以这些为念,而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侍奉上帝。尤其宝贵的是,她们中的一个受到排挤而“偏居一隅”,另一个不被认可而“委曲求全”,两人却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教会中尽上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

“偏居一隅”和“委曲求全”的副牧师作者 / 李书恩

Page 15: Church Today Magzine

13

教堂。如今,全县已建好 20 座教堂,数量仍在以每年 2-3 座的速度增长,未建教堂的教会只剩不多几间。虽如此,教会却没有供养传道人的意识,甚至没有培养传道人的想法,以至于该县已经没有在读的神学生了。 后来,“仇弟兄”做了一件事,激起了林姊妹的哥哥林长老的强烈反对。林长老发现,“仇弟兄” 以极其低的价格租了教会的房子(签了 10 年的合同),然后又以市场价转租给他人,而净赚的那部分钱完全归为己有。再后来,当“仇弟兄”去省城读了一年神学,要接受长老圣职时,林长老压抑已久的情绪就彻底爆发了。他坚决反对将 “仇弟兄” 按立为长老,并将自己手中所掌握的材料递交给了县政府,将“仇弟兄”告发。 不难想象,林长老最后失败了,在县城再也站不住脚,只能回到老家的教会;而 “仇弟兄” 则顺利成为了 “仇长老”。从那以后,仇长老县城的教会和林长老镇上的教会之间,就出现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这些事情,林姊妹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何况她本来就站在哥哥这一边。从那以后,这个县城中不多的几个经过 3 年专业神学培训的神学生、有着副牧师圣职的传道人,就只能“偏居一隅”,待在老家教会里,而不能去本县其他教会讲道了。不过,她并不觉得算是“偏居一隅”,她和哥哥甚至计划将教会转型成家庭教会的模式去发展。 当然,林姊妹并不是与其他教会完全失去了联系,她曾与另一些传道人组成了一个 6 人的传道小组,每周有一次学习,所需的费用全部由参加的 6 人承担。现在这个小组有所扩大,少时有 20 多人,多时能有 40 多人参加,学习的时间也改为每个季度一次,每次为期一周。林姊妹认为,这个方式给教会带来很多帮助。此外,她还想做一个祷告团,邀请全县的传道人

参加,这个想法虽然跟许多人提过,但是大家多以 “没有时间” 回复。 这一两年来,林姊妹与仇长老的关系有所好转。起初,仇长老是完全不允许林姊妹外出讲道的。前年圣诞节,突然同意让林姊妹讲道,可事到临头却没有给她安排;去年圣诞节时,他终于给了林姊妹外出讲道的机会。 林姊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读小学三年级,小女儿正上幼儿园。丈夫李弟兄虽然常去教会,却还没有接受耶稣,对她的服事倒是非常支持,经常在附近打工以补贴家用,因为教会并没有给林姊妹什么供给。林姊妹就读神学前已经和李弟兄订婚,毕业后曾以有了新房才能结婚为由,想退掉这门婚事,不过最后李弟兄借钱盖了新房,她最后还是在学长韦弟兄的主持下,和李弟兄举行了婚礼。 林姊妹并不知道的是,仇长老之所以同意她外出讲道,与学长韦弟兄还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韦弟兄是邻市市区教会的负责人,与仇长老有过一些往来。每当两人见面时,仇长老总是希望能从韦弟兄那里请一两个传道人去他们县讲道,而韦弟兄却总喜欢问仇长老,“你们县有一个我的老同学,不知她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时间长了,仇长老也渐渐知道了韦弟兄的态度,或多或少也开始做出一些让步,给林姊妹稍微多一点的施展空间了。

“委曲求全”的郭姊妹

当林姊妹选择 “偏居一隅” 牧养一个镇上的教会的同时,与她多年同学、处境也有些相似的郭姊妹则选择了 “委曲求全”,留在了另一个县城服侍。 郭姊妹所在的县城也有一位长老,与林姊妹所在县城的仇长老同时被按立,这位长老也是教会的负责人,也是去省城读了一年神学。与林姊妹

不同的是,郭姊妹没有选择 “对抗”,而是服从这位负责人的安排,每年在县城不同的教会之间换来换去,不能稳定的在同一间教会牧养。 郭姊妹老家是在另外一个省,丈夫杨弟兄也不是本地人,二人在这个县城的生活颇为不易。好在杨弟兄对郭姊妹的服侍非常支持。郭姊妹与杨弟兄结婚时就已经商量好,自己是要去教会服事的。其实,在郭姊妹就读神学之前,杨弟兄就早她一步先读了金陵协和神学院的函授课程。 2002 年郭姊妹神学专科毕业后,又进入金陵协和神学院就读本科,后来与前文所谈的林姊妹一同就读一个在该省高校中开办的 “基督教圣经研究班 ”,二人一同被按立为副牧师。 不过,尽管被按立为副牧师,郭姊妹在本县城的服事也并不容易。或许是因为是外地人,她们在当地教会也会受到排挤。 这个县城的不同教会被分为几个牧区,郭姊妹在一个牧区牧会的时间一般只能是一年,第二年就会被调到另一个牧区。从这个牧区“迁徙”另一个牧区后,许多必须长期开展的工作就只能暂时告一段落了。 在教会服事的压力是一方面,林姊妹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经济上的缺乏。当地教会不会给传道人固定的工资。只有当传道人外出讲道的时候,才会给一些路费;一般也不会多给,因此被传道人称为“车马费”,甚至不包括期间的伙食费,甚至有时候连路费都 “很紧张”。 过去,曾有几年的时间,这个县城的教会是会给传道人发固定工资的,因为当时一位老牧者看到培养传道人的重要性;可惜,这位老牧者去世后,教会对待传道人的方式就又回到了从前的样子。 郭姊妹的公公婆婆虽然也信主,但是对她的服事并不支持,因为她的工作并没有给家庭带来实际可见的帮

封面故事 今日教会

Page 16: Church Today Magzine

14

助,甚至忙的时候连孩子都不能照顾,还得让丈夫帮忙接送上小学的儿子。因此,她时常被骂 “吃软饭”、“不顾家”等等。丈夫杨弟兄虽然支持她的服事,却因为曾从事电镀工作时间太长而中毒。其实,郭姊妹家庭一个月的花销不到 1500 元,不过这却成为压在他们身上的一座山;不只是物质上的,还有心灵上的。 郭姊妹曾想过像先知约拿那样 “逃” 离服事的位置,而且还试过两次。然而,这两次逃离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地要服事上帝。 因为,每当她离开服事的位置,想要到世上找一份工作的时候,她小时候所犯一种奇怪的病就复发,浑身起满了疙瘩,让她痛不欲生;而每当她回转愿意服事上帝,就神奇的被医治,甚至连疤痕都没有留下。不过,最后那次并没有完全被医治,在后背上留下了一些疤痕。郭姊妹认为那是上帝给她的提醒,以免她再次想逃。 后来,国内一个以“供应传道人基本生活 ”为异象的团契了解到她的情

况后,愿意每个月奉献 1000 元钱用以支持她的服侍。这是很小的一笔钱,与他们家庭所需的相差太多,因为他们前几年为了买下一套 70 平的二手房子,终于结束了多年租房居住的境况,也为此欠下了十几万的外债。不过,在精神和心灵上,这给予郭姊妹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尽管生活、服事上面临着许多困难,郭姊妹仍打算开拓出来一条路,她现在正在开办一个学习班,每个周一组织本区的义工传道人聚会、讲解圣经,把她在神学院和牧会过程中学到的分享给大家,培养大家成为更加成熟的传道人。 如今,这个学习班有 30 多人参加,他们每个周一会聚在一间教会里,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上课学习。这个过程所需要的花费,全部由学习班的成员自己筹集。为了能够长期举办下去,这个学习班会给愿意提供场地的教会做一些奉献,例如承担这间教会一年的电费等。 因此,这个学习班得到了一些教

会的认可。所以,尽管每年郭姊妹要到不同的牧区,但是这个学习班总会跟着她的 “迁徙” 而移动;尽管每年参加的学员不同,几年来也都坚持了下来。可惜的是,这个学习班只能开办一年制的。 郭姊妹当然希望能够有多年制的学习班,因为他们这个一年制学习班本身就是从另一个城市的多年制学习班仿效来的。不过,那个多年制学习班开了几次之后,也因种种原因早已停办了;他们这个一年制的学习班反而坚持了下来。 对于郭姊妹所开的这个学习班,当地教会的负责人(那位长老)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只要这个学习班不 “越界”,基本上处于一种任其发展的态度。不过,郭姊妹却对这个学习班报以极大的盼望。 在她看来,培养基层传道人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工作了。因此,她愿意为之付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愿意为之面对公婆的不解和辱骂,以及教会负责人的排挤和放任。

今日教会 封面故事

Page 17: Church Today Magzine

15

中 国农村教会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首先,基督教被很多人

认为是可以带来文明的信仰,但农村教会却活在各自的愚昧中。其次,农村教会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却显不出来深远的影响力。还有就是以老弱病残为主,很少有大批的年轻信徒。正因如此,许多人开始思索农村教会的转型。而作为身居农村教会第一线的义工传道人(编者注:文中该词意为“非受薪的传道人”),自然就受到了很多的关注。有的寄予厚望,有的大肆批判。 笔者在农村教会工作了几年时间,也结识了一些其他教会的传道人。对于当下农村教会传道人的处境不说深有研究,却也有一些了解。在此想以几个实际的例子分享一下农村传道人真实的处境——确切说,是他们的困境。

案例一、王长老的服侍路

王长老(化名王雨)原是河南省某县城里一个乡村教会的普通信徒。

相对而言,他算是非常年轻的。因为年轻,教会中一些信徒希望他去读神学,好回来带领教会。他们那时还没有过自己教会的讲道员。甚至曾经让一个非信徒的教师在周日来读圣经。 但是王雨那时家庭十分拮据。就这点来看,他当时立志做传道的决心是很可贵的。为了支持他读神学,教会中很多人自己再忙也会去帮王雨家干农活,又自发地给他筹集学费,一些老人甚至将自己攒了许久的钱都交给了他。数目其实不大。但是这样一份支持的心,很让人感动。 后来王雨不负众望,学成归来。教会中的老老少少欢喜的不得了。但后来王雨的决定却使这样一种其乐融融的关系瞬间冰冷起来。 王雨毕业后在家乡教会服侍了一段时间,后来他得到了一个到省会城市教会工作的机会。再三考虑,王雨还是选择了离开老家的农村教会,在省会城市里做起了小传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被人认可,按立圣职。 这对那些一直支持王雨读神学的信徒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多数人

认为他忘恩负义。最重要的是,信徒对于培养年轻传道人的心几乎完全消失了。生怕以后再有这样的情况。这样紧张的关系持续了数年,直到后来人们发现王雨并没有忘记家乡教会。王雨通过自己在市教会的服侍给家乡教会一些帮助,比如联系一些外地传道人来开奋兴会。其实王雨的选择,也正是现在农村青年传道人面临的困境之一! 我相信很多立志做传道的人是真心要服侍的。但在农村却有这样一个现状:无工可做!一般而言,农村教会讲道主要是集中在周日。其他时间也有灯下聚会,但人数很少。而且信徒们对圣经讲解不太感兴趣,有很多传道人将讲道变成了讲故事或者琐事分享。感恩的是,现在这样的情况有所好转。而一个正式的神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渐渐变得无所追求,最终和没有学习过神学的人并无二异。 这对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王雨也正是基于此才决定去市区服侍。在那里一是可以磨砺自己,也可以有更好的进深

去与留——对农村传道人现状的思考文 / 陈发生

Page 18: Church Today Magzine

16

今日教会 封面故事

空间。可以说,王雨选择离开的原因就是:前途。 一个正式的神学生,大多是经过三至四年的培训。最起码,也会有两年的学习时间。当他们学成归来,站在一间破瓦房里讲道,听众又都是平均年龄在 60 岁以上的文盲信徒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学习的意义不大。会认为自己所学的不应该就这样埋没。或者理由 “属灵”一点:要为上帝做大工! 就我所认识的经过正式培训的传道人,都对自己的前途有过很大的担忧,甚至会有恐惧!恐惧自己就这样跟一群大爷大娘呆一辈子,恐惧自己一边拿锄头一边拿圣经,恐惧自己所学的将永无用武之地。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王雨一样可以有机会走出去。更多的是不知道往哪里发展。在不住的迷茫中,也有很多人选择离开了岗位,将学神学的那段经历当做一个美好的回忆。 除了这一点,还有服侍理念的不同。农村教会领袖其实更加像是一个“头头”。治理教会的方法一般都是按照一个农民的传统理念来的。对于教会的发展从来不会有太多追求。盖好一个不错的教堂就是毕生目标了。

甚至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厚黑、三国都会用。一个 “见过世面 ” 的神学生,自然希望可以进行革新,却无法撼动这一现状。满满的失望堆积在心里,就越发的对服侍失去动力,甚至有的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若是这样,直接离开不就可以了么?但是还有一个“道德枷锁”,一个“属灵枷锁”,一个“家庭枷锁”,和自身实力在限制着他们。道德枷锁就是“教会培养了我,就这样离开太对不起支持的人了”。属灵枷锁就是担心放弃牧养有缺乏的教会不得上帝的喜悦。家庭枷锁就是一家人都在农村,也没法直接撇开。而自身实力不济的也怕离开就找不到地方可以服侍了。所以,就一直纠结在了这里。 其实,在农村服侍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的。可以说这根本上是一项牺牲的工作。当看到农村教会诸多问题的时候,也正是需要努力的时候。这过程艰难而又漫长,但谁说这样的工作不 “伟大” 呢? 我希望有更多的神学生投入到这样的工作当中,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或其他方式与外界交流。不反对到外地去深造或者工作。只是当离开的时候,记得这里有一间教会需要你!

案例二、有“学习”恩赐的人

在商丘我认识了一位很特别的人。他被人冠以“很有学习恩赐”,原因就是他在神学基础培训班呆了 5年!后来我读神学时与他一届。但我们的老师是他第一年学习时的同学! 他的父亲是教会中的负责人,很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而他自己由于耳濡目染,也希望可以做一名讲道人。他们教会有自己的神学培训,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二十个年轻人毕业。这种培训班完全免费,而且录取没有任何的限制。他文化程度不高,初中也没有上完。也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一年一年的学习也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他理想中的样子。反而蹉跎了不少岁月。最终选择了外出务工。 其实,在这种培训班毕业的人虽然很多,但可以出来服侍的实在不多。平均下来每届能有 2 个人就不错了。剩下的人大多无法完成教会中的工作,只能失望地走开。而造成这样一种情况的,正是他们教会 “大片撒网,重点捞鱼” 的培训方式。 他们教会的神学班有外来资金的大力支持,可以说培训不计成本,依然还有很多剩余资金可以用在教会其他事工上。教会得到的支持资金按人头计算,学生越多,资金越多。为了扩大招生规模,经常强调作为一名传道人在上帝面前是多么荣耀。由于我身体有病,在劝我入学的时候甚至说神学班是一个神迹众多的地方,我的病将在那里得到医治!(我之所以加入,是因为见到两位很会讲道的年轻学生,觉得那里也可以学一些东西。后来发现毕业生完全是靠着天赋才成才的。) 就这样,很多信徒总想办法把孩子送过去。于是神学班里就有了要得医治的,有希望神学班管教自己孩子的,有放假后没地方去的,还有来找

Page 19: Church Today Magzine

17

媳妇的 ...... 在这种模式下,教学质量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但众多学生中,总会有那么几个有天赋又真心想服侍的,于是这些人出来就成了神学班的“代言人”。继续吸引着更多的人来报名。又加上是完全免费,倒也不缺生源。可问题就是,那些天分不够的毕业了该怎么办? 神学班的教育完全封闭,经过一至两年的学习后,就是原来不想服侍也被熏陶地想服侍了。可是来到讲台却根本就不被信徒认可。于是就陷入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退也不是进也不是。 因为离开教会的服侍岗位在传统教会里认为是“不属灵”,也会成为神学班勉励学生继续学习的 “反面教材 ”。而继续服侍又实在力不从心。于是那位“恩赐兄”就一遍一遍地学了 5 年!最后还是放弃。 其实不光这一个教会是这样。其他地方的虽然没有自己的培训班,却也是这样输送神学生。只要是有口气的,就都鼓励去学习。还有出于别样目的来鼓励孩子读神学的。正规神学院不要就找其他非“正规”的。当他们被赋予一个崇高的理想的时候,现实又让他们发现实在崇高不起来。 教会不断培养年轻人起来读神学是正确的。但是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要培养。更不能用蛊惑的方式让人去读神学。不能只看到“我教会培养了多少神学生”这一数字,更要看到那些被“蛊惑”、“逼迫”而来的神学生,在服侍过程中无奈而流的眼泪!教会应该对那些人负责!他们蹉跎的时光上帝是记得的!

案例三、奶粉钱在哪

这是个很现实、很不属灵、又很严峻的问题。农村传道人大多是义工性质。这是农村特殊的环境所造成的。

由于教会资金有限,根本就开不出来工资给传道人。在我学习的过程中,也曾跟几个同学讨论过这个问题。对于青年神学生,他们所要面临的不光是温饱问题,还有结婚、生子和尊严的问题。许多经过长时间学习的神学生,最终都因为这些问题而放弃服侍。 小光就面临了这样的问题。所幸后来得到了改观。其实小光所遭遇的还是比较理想的。我们是一届的学生。他年龄还没我大。毕业后也一直在教会服侍。后来与我们的一位同学结婚。这之后问题就来了。结婚前他可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但是结婚后柴米油盐都是要命的问题。教会可以补助一个单身的传道人,却无法补助一个家庭。后来他们有了孩子,生活压力剧增,于是同样选择了暂时放弃服侍,带着全家外出务工。现在的话决定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带职服侍。但是生活压力依然很大。 之所以说他的情况比较理想,是因为很多年轻人因为是个“穷传道”,根本找不到对象,就算找到也会被对方家长一口否决。 义工模式(非受薪的模式)虽然是当下教会现实环境所造成的,但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模式。许多教会试图做出改善,但一直没有什么好的果效。 首先教会中培养神学生的方式就决定不可能改变义工模式。 目前教会的培养模式是重量而不重质。就是可以支持他上花费少的培训班,却不支持继续深造。而且培养的方向是一个只负责讲道的演讲者,而不是一个牧者。所以往往有很多经过培训一周的传道人在教会服侍。这样可以造就出很多的神学生来。但这样一来,如果发起补助来将会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对于资金缺乏的农村教会而言根本无力负担。还有就是由于长期的义工模式所留下的遗传,认为传道人就应该穷一些。这里面还有一些嫉妒心

理:前辈都是义工,就也不希望后面的人比他们强,认为跟他们一样就好。 曾有一间教会决定给传道人发补助,其实钱很少。但是决定一出,十几个诗班成员(甚至有的只是客串唱诗)也要求同样待遇。最后发现这样教会财政无法负担,所以不了了之。许多农村的神学生因为这样的原因成为了“啃老族”,心里有着很大的压抑。不愿放弃服侍却又问题重重。之所以不愿呆在农村,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实,也有 “媳妇熬成婆” 的。我表兄现在是一名农村教会的长老。他服侍多年又甘于付出。被许多信徒所认可,接纳。于是许多教会会给他一些补助。也有信徒私下奉献。生活虽不富裕却也有极大的改善。但走到这一步,中间过程实在辛酸。说到这,可以提一下我们同学间用来打趣的一句话: “媳妇会有的,奶粉钱也会有的,上帝是 ‘耶和华以勒的神’!” 我们也真是这么认为的。

总结

其实,去的人都有自己合理的理由,留的人也都有自己的坚持。我们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理解他们。 农村传道人本身已经很苦,但上帝却也没有忘记,一直在给他们加力量。教会是一个提倡爱和公义的地方,在注重教会发展的同时,亦应带着一颗怜悯的心体谅他们的难处。 或许一个善意的理解,就可以造就出一个马可楼。农村传道人是上帝赐给农村教会的财富。他们值得被关注,因为农村教会能否转型,能否摆脱目前的愚昧,与他们息息相关。愿我们的祷告中能够提到这一个群体。上帝会纪念的。

本文原载于宣教中国,本刊蒙允使用,

不拥有版权。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

场,《今日教会》保持中立。

封面故事 今日教会

Page 20: Church Today Magzine

18

最 近,从微信朋友圈里转发来的一条图文信息,让路加姊妹很

是纠结。信息其实很简单,一位边远山区的传道人说自己的教会是危房亟需修缮,呼吁弟兄姐妹们爱心奉献,同时还附上几张教会的照片,可以看到教会内景虽不算触目惊心但十分简陋,让人于心不忍。 朋友热心转来,呼吁一起奉献。可是这条简单的信息却在路加姊妹心中引起了一连串的涟漪。 事实上,路加姊妹并非吝啬之人。从 2006 年至今,她一直没有停歇得给各地不少苦于贫穷的传道人常年资助。只因为她习惯“默默的、尽量不让人知道的奉献风格”,周围很少有人晓得此事。 也由于差不多 9 年的资助经历,自己也去过这些传道人服事的地方探访,由此她陆陆续续真实接触了广西、云南、贵州等偏远山区不少传道人。而朋友转述信息中的那位传道人恰好她也认识:她不仅给过对方长年的资

助,还亲自去探访过。 可她接触和了解的结论是,这位传道人所在的教会建筑的确破旧,但真实情况却是多年来这位传道人故意以此呼吁奉献;不仅仅她,各地还有其他不少人寄去奉献,也有人定期奉献供养这位传道人,但奉献并没多少用于教会修葺,反而是传道人家里盖起大房子。路加姊妹不敢随便猜测她和其他人的奉献是否大多都被这位传道人用于盖房和生活了,不过看这位传道人生活水平“和当地做生意的人差不多(富裕)”,反而周围的普通信徒寒酸不少,而临县的传道人则实打实得艰难,“房子的墙壁都好像风一吹就倒一样“,让她着实心酸。 她停止了对这位传道人的奉献。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她仍常常在微信圈等社交媒体上看到别人转发的这位传道人多年来内容一样的呼吁信,“这个信已经好几年了”,这让她颇是为难,“我不想站出来说这封信的很多内容是不真实的,毕竟这样会

直接伤害到这位传道人,也会寒了不少弟兄姐妹的心。”而这次,是朋友直接转来信息说想奉献还问她要不要一起奉献,更是让她有口难言,心中十分纠结。 “我只能含糊地提醒朋友说,‘热心和智慧是不一样的,我们奉献前需要好好祷告和了解’。”路加姊妹说。而这也是路加姊妹资助 9 年经历不少真实案例的困惑后得到的最后结论。她说,这是她最想提醒许多弟兄姐妹的,“我们如果只是凭着血气和热心奉献,没有智慧、没有了解,不仅是我们自己会伤心,也许还会害了一些传道人,让他们有借口贪婪以至于跌倒。” 事实上路加姊妹的遭遇并非一个没有代表性的个案,它触及了一个中国教会不可忽视的群体 :“贫困传道人”。时下虽然中国教会面临向城市教会转型,愈来愈多人涌向城市,城市教会也越来越成为中国教会的主力,但从数量上说农村教会仍占据庞

面对贫穷传道人的呼声 我们捐还是不捐?作者 / 王璐德

Page 21: Church Today Magzine

19

大的比重。传统教会供养传道人观念淡薄等各种原因之下,不少农村教会的传道人十分贫穷,偏远地区更是如此,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偏远山区。 来自这个群体的呼声值得我们关注,但同时也切实存在着路加姊妹的遭遇反映出来的负面问题。因此,到底面对来自贫穷传道人的奉献呼声,我们捐,还是不捐?

让路加姊妹五味杂陈的捐助经历

说到最开始如何走上甘心乐意资助传道人之路时,路加姊妹回忆起2006 年和教会牧师一起探访云南少数民族教会等经历。当时她看到当地一位传道人辛苦服事,却因没有工资和收入,3 个孩子没法上学读书。“传道人悲惨的生活就在你眼前,让你实在放不下。”于是她开始每个月供应对方 800 元人民币。 800 元在当时当地已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县城公务员的月工资也就500 元,200 块就能请 20 个人在县城最好的饭店饱饱吃一顿了。生活消费很低,所以,就想让他把这 800 元用于自己的生活和给孩子上学费用上,自己可以安心服事。” 出乎她意料的是,一年之后她从到那探访回来的一位牧师口中得知,那位传道人反而拿她资助的钱租了个店面,开店卖些零食杂货,也不传道了。“知道之后,真的很伤心”,但路加姊妹觉得对方一定也很艰难所以如此选择,“而且,我想到是,我给他的奉献,不是我的事,是上帝的事”,带着这样的信念,她没有中断每个月定期供应。 再过一年多后,这位传道人来了电话说他把资助拿去开了小卖部,也不传道了,后来一场洪水把店面和房子冲跑了,“神管教了我”,没了店面的他又回去传道。他对路加姊妹说:“对

不起,我忘记你最初给我钱是给我的生活和孩子上学用的。这是神给我的教训。你以后不要再寄钱给我了。“ 这事让路加姊妹反思良多。“我觉得这是我自己的错。首先,我对他并不是了解很多,我对他的爱心和热心反而害了他。当时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他也挺可怜的,就这样奉献了,但其实 800 元对他来说是很大的试探。我其实可以直接给孩子交学费,这样也许更好。” 类似经验积累多了,路加姊妹后来形成了“只是给对方寄圣经”的资助方式。她曾经给一个县城里未曾见面过的贫困教会寄送圣经,那个教会有一位年长的老牧师。“后来听说这个老牧师把奉献过去的圣经都卖了,很难过,但是想也许他有他的艰难吧。”路加姊妹猜测说,因为教会穷到没有钱付电费,也许这个老牧师把圣经卖了是为了给教会付电费吧,“即使是卖了,也是有理由吧。” 过了很长时间后,她去了当地探访见到这位老牧师。老牧师非常亏欠的说:”我把你奉献的一些圣经都卖给下面的教会了。“路加姊妹没想到老牧师会主动提到,她没有打断和质问,只是默默听着老牧师接下来的解释,“因为我把生活费都拿去付教会的电费了,我的儿子们需要钱用,没办法所以就只能卖了圣经。”路加姊妹听了很心痛,说:“您不用告诉我您怎么用的。我是奉献给神的,我不会问你怎么用。” “其实做传道人不容易,他们需要帮助时却没人能帮助他们。”路加姊妹不禁感叹说。 比起类似的无奈之举,路加姐妹无法理解的是:有些传道人以一些借口募集比实际需要多几倍的奉献。她遇到过一位西南传道人分享说爱人要生孩子了,自己在教会里没有工资,很艰难。路加姊妹打听了一下,在当地最好医院顺产需要 1000-1500 元,

剖腹产 3000 元,“我问对方生孩子大约需要多少钱,对方跟我说得 5000到 6000 块吧。我说我打听的是最多3000 就 够 了”, 于 是 她 给 对 方 寄 了3000 元,后来她听说这位传道人还给另外两位牧师发了短信,这两位牧师也都分别寄了钱给他。“这样的事情让我不知道怎么说,我只能说这是他的事情,至于他怎么用是他对神的事情。” 路加姊妹说。 让她一直放在心头的事情还有很多。曾经她发动自己的教会给边远山区一个教会寄衣服,因为当地传道人说信徒很缺衣服。“我从周围的信徒开始,然后是动员整个教会。连续好几年全教会捐衣服,几千几万件衣服就这样一车车运过去,运费都是我们自己掏。可是后来我过去发现那个村子村民本来就很少,我们捐的衣服一定够用,可他们穿的并不好,没有人在穿我们捐的衣服。反而我听说我们捐来的衣服都被卖了,这些钱可能都是用在了传道人自己家里……”她的声音里难掩失望和不解。 “我周围也有弟兄姐妹遇到类似情况:哪个牧师说教会房子快要塌了要捐款,大家就马上给,捐了几年教会还是没有建起来;还有的拿教会有裂缝的照片找捐款,最后教会的裂缝没有修,反而自己家几十万元的大房子先盖了起来;还有的圣经学校号召给孩子们奉献被子,弟兄姐妹们奉献了一床又一床,可我们过去发现孩子们的被子都那么薄……” 有时候不是单个传道人,整个教会有时会弥漫一种 “张口要捐献“的气氛,这让路加姊妹觉得教会不健康。最给路加姊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一次她和各地同工们去探访西南某个少数民族贫困的教会 。“到了那个教会,对方见到我们告诉我们第一句话就是‘我们需要电子琴、电脑和照相机’,一张口就要东西。” “和我们一起去的一位传道人直接

封面故事 今日教会

Page 22: Church Today Magzine

20

今日教会 封面故事

告诉他们说 “我们来不是给你们送东西的”。不过同行人之中仍有姐妹很想捐献,对方要的也是没有理由的理直气壮,“一张口就要 1 万块的电子琴,我所在的几十年的大教会的电子琴也就三、四千块而已。问他们为什么需要这么贵的,1 万块已经算是比较顶级的了,对方也答不出来,只是说‘我们要最好的’,其实他们教会没人会弹电子琴,还不知道要去哪里学。” “为什么要照相机呢?”路加姐妹问到对方,开始了这样一段对话。 “因为我们唱歌跳舞。” “唱歌跳舞为什么要照相呢?” “因为照了相可以发到网络上让更多人看、关注我们,就会有更多人帮助我们。“帮助你们做什么呢?” “帮助我们把孩子送出去。” “把孩子送出去做什么呢?” “学习。” “学习什么呢?” “不管学啥,反正之后不要再回来了。” 一连串提问的答案让路加姊妹心惊,只能回复对方说:“你们唱歌跳舞是为了赞美神,不是为了照相让别人关注的。” 还有因为一下子给很多钱让本来合一发展的教会陷入分裂的。路加姊妹回忆说,曾经有工商团契帮助了一个少数民族教会建堂,本来这个教会是很虔诚的、大家也很合一、单纯爱主。但是一下子很多钱进来,矛盾、纷争也开始了,领袖从包工头那里拿回扣、彼此争权夺利的各种事情都来了。“最后教堂建起来了,教会分裂了…”

到底该如何智慧的捐献?

说完五味杂陈的捐助经历,路加姊妹的声音透出一种无力与疲惫。这些压在她的心头,也让她一遍遍地反思。 “做传道人不容易,有时候他们身边真的没有人能帮助他们。” 路加姊妹相信,有无数处于贫困艰难中的传道人亟需我们伸出援手。但值得反思的是到底该如何捐献?

路加姊妹反复强调,千万不要凭血气、冲动,而是要凭智慧。“爱心和血气、火热与智慧是两回事。 那么,血气是什么呢?路加姊妹介绍说:“血气是‘啊,好,我马上打给你钱’,没有祷告、核实和考察。 不要只是通过他们的图片和信息就贸然给钱。必要的话一定要去那里真实了解和考察一下,或者找可靠的人去那里真实的看过。如果真的去了解了,那么提供帮助是可以的。当我们没有去过、没有亲眼见过、没有真的了解过,我们最好不要随随便便的给。” 她还分享到自己其他的一些经验:“我的原则是如果对方有了新的供应和收入,我就不再供应这个人,而是找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了;不要一下子给一个教会很多钱,不能一下子给对方几十万;也不要一下子给一个传道人很多的钱,可以每月定期供应。几万块对一个教会来说不是小数目,需要有智慧地给予,免得对方跌倒,不要给他一个贪婪的机会。” 路加姊妹的故事在苏北二线城市一位牧师心中激起了共鸣,“人都有罪性。”他说,问题是人常常忘记,尤其看到教会神职人员时往往会自动选择忽视这点。他看到如果一个教会比较公开和受到监督的话,一般不会留下空子。财务出现问题的教会大多

有个相同的特点,就是明显的 “家长制”作风。“光是给钱,不教导,不说明用途不行。” 来自中国福音老区邯郸的王长老是因为接受供养而得以全职服事的一位传道人。 如何避免奉献被滥用的现象呢?他认为透过传道人牧养的教区和信徒私访侧面了解真实情况很重要。“你当面问我的话,我再糟糕也会隐藏得天衣无缝。所以要从另一个角度来深切了解传道人,比如私访。别人不了解,但他所在教会的牧养的信徒和教区应该了解。” 如没有时间详细了解,他认为还有一种可行的办法,即透过一些供应对方的弟兄姐妹识别想供应的传道人,“看传道人得到供应之后,神是否加增他行善的力量。” “香膏”团契是国内少有的资助和供养传道人基本生活的事工,它的发起人汪弟兄提到,捐助人首先要有正确的理念和心态。 “很多信徒的奉献心态都是一种主观、热心的驱动,当然热心很好,但这不是责任性的奉献,而是一种感性、冲动的奉献,更像是施舍。”而这种心态是非常不健康的。 “最好的奉献是同工奉献。”信徒在奉献上需要建立同工的概念。

Page 23: Church Today Magzine

21

这种现象间接反映了“中国教会的畸形”

汪弟兄特别提倡中国教会要逐渐形成 “尽量找你了解的、熟悉的人奉献;或找你熟悉的、信任的、你觉得可靠的人推荐的人奉献” 这样的氛围。 他指出,我们需要分辨传道人真实与否的同时,要更加看到,其实这种现象间接反映了 “中国教会的畸形 ”。“成熟的正常的教会体制是传道人的教会或者周围了解他的信徒支持他。 本来如果是正常教会的话,就不需要不相识的人来供应传道人,也很难出现陌生人被欺骗的事。”导致陌生人来支持教会传道人这种畸形模式的深刻原因,是时下农村教会或者说中国教会供养传道人的观念十分淡薄。” 汪弟兄说。 来自基层农村教会邯郸的王长老也十分认同此点。“按照现在的情况来说,最重要的其实不是钱的问题,是观念的问题。(农村教会)突破不了‘供应传道人’这一传统观念。 现在最大的拦阻就是狭隘的思想、传统的观念。一直以来,就觉得让教会在哪方面投资都可以,就是反对养传道人。”

“我感到很多信徒把钱放在奉献箱里、教会领袖存着不用,这是很可悲的事情。不是信徒不奉献,现在信徒生活水平提高了,奉献也越来愈多,但现在教会的观念太差,教会领袖常常把钱存到银行而不用于传道人。” 比起落后观念导致传道人生活艰难,王长老最担心的是,长远来说基层传道人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人敢出来做传道人,尤其是 30 岁以下的新一代。现在这样的情况已越来越明显了。王长老呼吁观念转变,更加呼吁农村教会从义工传道人到专职传道人这一方面的深刻转型。 “我们也在极力倡导转型,否则没有后续传道人。 虽然现在推动教会供养传道人是比较有阻力的,但即使这样,以后教会养

专职的人是必需的。” “转型就是为了让信徒知道未来10 年教会怎么办。现在还有一些义工可以维持,但 10 年以后没有新兴传道人起来,那时再想应对措施不就晚了吗?”王长老不禁反问。

具体面对此难题时,该怎么办?

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传递虚假信息来呼吁奉献的传道人,该怎么办? 在东北盘锦牧养了 20 多年堂会的朴牧师认为 “首先原谅对方。即使我们吃亏,也应当多担当。”但原谅并不等于纵容,朴牧师说,第一步应该直面对方,这种方法比一开始就公布于众更好。“先一对一地沟通。因为有的事情太公开、处理不当的话对当事人不妥,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我们的国民性使得我们有个特点,就是我们不敢直面,这个不好。如果对方和我有什么问题,不要害怕,要直接和对方谈。” 但毕竟我们不是对方的上级,或者执法机关,所以更多是劝戒,希望对方悔改。朴牧师表示,这其实也是圣经教导的,‘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 ,就劝戒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 “对错误保持沉默实际上是默许。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不是伤害。所以,爱心不可缺,智慧也不可缺;公义不可缺,仁慈也不可缺。” 邯郸的王长老认为,“如果对方真是以传道为得利的门路的话,首先应中止对他的供应,向那些供应他的人揭发也是应该的。传道人不以传道为目的,而是骗取钱财,揭穿他也不为过。如果我们包庇这样的人,也是遮盖他的罪,会让很多人继续上当受骗。” “香膏团契”的汪弟兄也认为:“如果传道人接受供应有问题,要直言不讳的指出来。”第一要警告对方,“要给当事人直接警告,让他知道再这样

继续就是诈骗了。”第二要告诉其他奉献者,“要让其他被忽悠的弟兄姐妹知道实情。” 汪弟兄最后提醒,虽然 “害群之马”的确难免,但 “不能影响大方向,大方向是在中国富裕的过程中传道人贫穷率很高、而且流失率很高。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再帮助传道人上做更多。” 后记:就在这个讨论之后,路加姊妹再次打来电话分享说,她最近发现不仅自己周围的一个朋友,而且各地的弟兄姐妹,甚至有些教会也受到曾欺骗过自己的那位传道人的欺骗。 这位传道人位于西南一带,时不时借助 QQ、微信等社交媒体发送自己教会破旧的建筑照片说教会亟需重建呼吁奉献,真实情况却是,其实多年来这位传道人以此呼吁各地奉献得到许多钱,但却没有多少用于自己教会。许多弟兄姐妹和教会并未首先核实,就赶快把钱直接打入这位传道人的私人账号,以致于造成不少损失。 其中也有一些外地的教牧同工在这个人接触和考察当地之后,发现很多虚假的情况,曾与这位传道人对质并严重警告,告诉对方这是诈骗,但反而对方却并未有任何悔改之态,仍旧到处传播虚假信息,欺骗弟兄姐妹的奉献。 对此,路加姊妹十分心痛,她看到:原来公开信息不仅关乎自己,也是保护更多的弟兄姐妹和教会,也是保护传道人整个群体的声誉。 她也再次呼吁和建议,弟兄姐妹当看到类似的奉献呼吁时,一定要首先核实信息,找了解情况的人询问并确定真实情况,特别是如果对方是个人账户时更要一再核实,以防奉献直接落入个人手中,当有教会想一起奉献时,更要如此,毕竟这是弟兄姐妹的爱心,如使用不当,不仅会令弟兄姐妹受伤,也会助长传道人的贪心和罪恶。

注:文中一些受访者姓名为化名。

封面故事 今日教会

Page 24: Church Today Magzine

22

近 几年来,受带职侍奉观念及某些明星式的 “企业家牧师” 影响,

“全职传道过时论”在某些地区甚嚣尘上。他们以为在职场时代的今天,教会需要的是有过职场经历或经验的带职传道人,而非科班式的专职传道人。带职牧者更理解职场人士的心声和挣扎,更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能比全职传道人更好地管理和牧会。他们也以保罗织帐篷为例,以人人皆祭司为神学的依据,认为传道人就应该植根职场,带职侍奉,而不可以专职而成为雇工。 诚然,职场传道人或许真的更加理解职场人士的处境,他们的证道也或许更加贴近生活。加之我们的传道人往往高中或者大学毕业,没有进入社会工作的经历便开始报读神学,毕业后变成了专职传道人,对现代职场确实不一定了解,或者把牧场变成了职场,而把侍奉当成了工作,传讲的信息,列举的案例都有可能不适应职

场人士的胃口或需要。但这是否说明全职传道已经过时?带职传道人是否可以取代全职传道?教会是否还需要全职传道人?本文就尝试就这些问题从教会传统和教会需要的立场做一点回应,从而表达作者本身的拙见:为何我们还需要全职传道人。

圣职是否适合兼职?

我们是否还需要全职传道人?首先让我想到一个问题:圣职是否适合兼职?圣职传统由来已久,在旧约圣经中,上帝亲自分别利未人侍奉上帝,包括传讲律法,代民献祭,维系和传播以色列的信仰理念等等,而不可从事其他“世俗性”经营性事工。历代以色列历史上,上帝也经常从不同的岗位呼召一些先知,分别出来,离开职场,专职侍奉,代表上帝,站在神人之间,传讲上帝的心意,也替人民向上帝祈祷等。比如以赛亚、耶利米、

以西结等等。其实,每一个民族宗教,都有其专职的宗教教职人士。 基督教全职侍奉的圣职阶层在历代教会发展史中,代表了社会的良知和中流砥柱,传播圣经的真理,对抗世俗化的侵蚀。两千年的教会历史,教会的侍奉一直包括了全职的神职人员和带职的侍奉者,即我们常说的教会义工。义工的存在不能取代专门的神职人员,反之也一样。 专职侍奉,或者说圣职的本身意味着神圣,其存在不仅是一种工作式的侍奉,也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信仰是个人性的,但信仰者作为教会的一员,又是社会的成员,具备了群体生活的特征。因此,基督信仰不只是追求个人得救,更是在群体的团契生活中让教会成为映射天国的雏形。故,教会需要分别为圣的神职人员,代表上帝,传讲真理,组织信众的信仰生活。故,否认全职传道的价值,是对信仰作为群体团契性生活的误解。故,

今天,我们为何需要全职传道人?文 / 张远来

Page 25: Church Today Magzine

23

封面故事 今日教会

教会需要分别为圣的全职传道人,组织和引导信徒过好信仰生活。带职侍奉者是必要的,但作为神圣群体信仰生活,仅仅靠义工传道来带领,显然是对圣职及教会生活本身不够慎重。 使徒保罗诚然在哥林多有过织帐篷维持生计的宣教经历。但纵观保罗一生的侍奉,他似乎只在哥林多有这样的经历,而且当他的同工带来从帖撒罗尼迦等地的捐款后,他停止了在哥林多织帐篷的生意,开始专心传道。且他在哥林多真正大有影响的传道就是在“专职”以后。 我们也有不少信徒受温州教会的影响,认为温州大多数传道人都是带职侍奉,有的也被按立了圣职。似乎此模式可以推及全国。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温州教会过去的复兴并非带职传道的结果,相反,带职传道,缺少一大批全心委身的优秀传道人,而不能全心委身侍奉,恰恰是温州教会埋下衰落的隐患之一。 另一方面,某些带职侍奉的牧师(最近几年,这种趋势在海外较为普遍)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其证道分享或许更能调动信徒的胃口。但这更不能作为否定全职侍奉之合理性的理由。证道不是为了迎合听众的胃口,而是传讲上帝的旨意。客观地说,教会需要带职侍奉的优秀义工,更需要全心侍奉的专职传道。

圣职之确立是教会对付异端邪说的法宝之一

圣职之确立不仅有其历史传统,也具有神学依据和教会发展的功能性需求。圣职制度的确定是教会对付异端邪教的重要途径之一。简单而言,教会内部对付异端邪教有三个普遍的方法:圣职的权威性;教会公会议的决议;信经。 所谓圣职的权威性,它代表了教会接受圣职神授的权威性。或者说使

徒统绪。即,耶稣确立了 12 使徒,作为上帝在世界上的代表。他们有确定和制定教义的权柄。使徒又培训和按立了他们的门徒作为教会认可的领袖,即神职人员。他们教导门徒,确定教义的真伪。他们同异端邪教争战,辩解真道,让信徒得以认识真理,确保教会的大公性和正统性。 试想,如果教会没有属灵的领袖,神职人员没有分别为圣,专心侍奉的属灵的权柄,教会何以带领信徒走向真道,抵制异端邪说?没有上帝仆人的带领,教会的信徒都受谁的牧养?人人皆祭司并不代表人人都是真理。 人人都有自己的真理,说明就不是真理。或许否认全职传道观念的人会辩解,带职侍奉的牧者一样可以起到属灵权柄式的真理教导的作用。不错! 不过我们认可带职侍奉“圣职”的合理性本身就代表我们必须认可的前提,即,圣职本身的神圣性和属灵权威。 否则我们强调带职牧师这一职分的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那么,若我们认可带职牧者的圣职身份,我们就已经在认可圣职本身的特殊、独一和神圣性。而在此前提下,专职或者全职的圣职身份岂不更具备神圣性? 作为神圣圣职,传道人需要更好地装备和训练,以对付错综复杂的侍奉环境。我们把侍奉形容为属灵的争战一点也不为过。传道人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与诱惑比常人更大。因此,更需要专心侍奉,努力学习,做好群羊的榜样,对付异端邪说,在世俗化的洪流中带领教会过圣洁的生活。 作为教会信众,或者基督徒商人,更无须越俎代庖,代替牧师的工作。我们不能以带职侍奉,或者全职侍奉过时论为由,贬低全职受薪传道圣职的合理性和神圣性。保罗就说过,牛在场上踹谷,不可笼住它的嘴——神职人员接受教会的薪俸是理所当然的。圣经甚至教导我们需要加倍敬奉那在主里劳苦的人。不要让传道人成

为“文明的乞丐”。 没有优秀的传道人,就没有优秀的教会。没有优秀的教会何以让信徒在社会做光做盐?我相信,今天如果我们有足够优秀的传道人,有足够优秀的教会,我们就能在这个社会做光做盐,成为社会的良知,优化文化,净化社会空气,传递正能量,播撒爱的种子。今天的教会如何,就看她如何对待自己的传道人;教会如何,就看她的传道人能否站在破口之处,做中流砥柱,做铜墙铁壁!

全职传道人可以更专心地委身侍奉

正如使徒彼得所说,我们要 “专心以祈祷传道为念”!圣经说,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事上都无定见。心怀二意的人莫想从神那里得着什么!做什么都需要专注,侍奉更当如此。在每一个当下,我们只有一件最重要的事去做。专职不一定能专心,但没有专职的侍奉,就没有专心的侍奉!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 当然,我不认为不可以带职侍奉。上帝带领人在各行各业,不同的岗位和平台上侍奉主。以为主而作的心态做主带领我们的一切事,无论是做老师,做工人,做公务员……凡是为上帝做的,都是侍奉。但全职的侍奉更能让人专心和专注于上帝的托付。 基督新教强调人人皆祭司,这句话也常让人误解为不需要专职。但这一教义强调的不是不需要专职的侍奉,或者否认神职人员的合神学性。而是强调,每一个信徒都可以自己向上帝认罪悔改而蒙赦免,无需借助圣捐或者向圣职人员忏悔,向圣母忏悔才能蒙赦免。实际上,也只有自己认罪悔改,才有可能蒙赦免。 传道人需要神圣的呼召,去献身上帝,委身教会,专心牧会。他需要清楚上帝带领他如何侍奉,以什么样

Page 26: Church Today Magzine

24

今日教会 封面故事

的平台侍奉。或许在职场上,或许借着互联网,或许专门制作动画片针对某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侍奉。这都不足为怪。但侍奉就是侍奉。上帝托付每个人侍奉的岗位不同,但侍奉的对象和心态都该相同——专心。就笔者观察,全职传道人相对而言可以更好地接受训练和学习,也更容易尊重圣经真理和神学传统。带职牧者更容易倾向以职场的可行性作为传讲信息的标准,而科班式(经过严格神学训练)的牧者则更能尊重教会的传统和真理的基础。而这是我们应对教会世俗化的必要条件。 一位商人献身侍奉需要谨慎,而一位牧师辞职经商(同样以侍奉的名义做“商人牧师”),更需要谨慎。我们在圣经中见到无数职场人士被呼召献身侍奉,几乎没有看到神职人员被呼召,分别为俗,改行经商。 保罗说,凡在军中当兵的不当将事务缠身。笔者以为,我们不仅需要

优秀的、更多的全职传道人,肯定圣职的合神学性,还需要安下心来,让牧者做牧者,让管理的人协助牧者去做管理!

圣职人员应该成为社会的良心和信徒的灵性导师

神职人员既然蒙召分别为圣侍奉上帝,他就应当有分别为圣的侍奉使命和生命见证。就社会性和教会性而言,神职人员理当成为社会的良知和信徒的灵性导师,面对罪恶而不苟且,面对信徒的软弱能分担。职场强调职业道德。同样,神职人员作为上帝的仆人,也要有合乎自己职分的“侍奉道德”,要有牧者的情怀,为父的心肠。侍奉不可以成为得利的门路。 上帝呼召我们做牧者,不是要我们借此成为糊口的工作,而是要站在上帝和人之间,社会和教会之间,传递爱,传达上帝的心意。当社会迷失

航向,神职人员可以成为良知。正如曼德拉,活出美好的榜样,传递饶恕、坚毅的精神和舍己的牺牲,带来南非的谅解与和平;像德勒莎修女,献上自己,给人温暖 ;像潘霍华,献上自己为真理浇奠。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未能成为潘霍华浇奠自己,也无法像德勒莎修女那些无私地爱,或者如同曼德拉完全的饶恕。但这起码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和追求。 神职人员应当成为信徒的灵性导师。也许我们缺少职场下海的经历,或者经历过商海沉浮的阵痛与豪迈。我们无法犯过所有的错误而给人教训,经历所有的成功而给人榜样。但我们可以从圣经中寻找真理而授予人,从经历上帝中给人鼓励,在圣洁蒙爱的生活中树立榜样,在爱人如己的见证中传递爱心。活出神职人员该有的见证,从而不证自明专职圣职人员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及合教会性。 上帝可能呼召你在职场侍奉,也可能呼召你全职委身。可能带领你在互联网上见证基督,也可能让你深入社会的最底层传播爱心。但无论在哪里,我们若以为主而做的态度侍奉,做主所要我们做的都是侍奉。 每一个平台和岗位都是重要的。教会的讲台是侍奉的平台,教师的讲台也是侍奉的平台;制衣厂的车间是侍奉的平台,董事会的圆桌也可以成为侍奉的平台。教会是禾场,家庭也是禾场。全不全职不重要,上帝的带领最为重要;在哪里侍奉不重要,侍奉的心态和目标最重要。 但以理是带职先知,上帝也没有给他全职侍奉的呼召,但这没有影响他作为先知的职分和影响力。 其他的先知基本都是全职侍奉者,他们没有带职侍奉,也丝毫无损他们侍奉的社会性效果。在中国教会蓬勃发展的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大批带职的侍奉者,我们更需要一大批优秀而委身的全职神职人员。

Page 27: Church Today Magzine

25

杭 州西湖附近的基督教思澄堂内 3 月初召开的一次会议,或许会成为浙江省那些忙于传福音、却收入微

薄的传道人的“福音”。 这是浙江省基督教两会本届第九次常委(扩大)会议。浙江省基督教协会会长顾约瑟牧师在会议上介绍,近年来,省两会在全省范围内作了大量调查,发现许多地方专职教牧同工的工资待遇偏低。为使教牧同工“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以保障浙江教会的健康发展,省基督教两会教会治理委员会起草了“关于调整在职教牧同工工资待遇的建议”,建议各教会关心教职人员的生活,在工资待遇上按各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不低于 2500 元(不含五险一金),上不封顶。 无独有偶,河南省基督教两会在 3 月 31 日召开的本届第七次常委(扩大)会议上,也提到了教牧人员生活待遇问题。那是一次河南省基督教两会本届常委,以及 10 个省管县教会负责人共计 36 人出席的重要会议。与会人员普遍认为河南教会应加强人才培养,关于教牧人员生活待遇的问题需引起重视。 专职教牧同工的工资待遇偏低是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现象。中国教会内部多年来都流传有“穷传道”的说法。数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穷传道”的现象不仅没有随之消失,在某些地方反而表现得更加突出。而中西部教会比东南沿海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本刊同工走访各地基层教会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地方的传道人仍以“全职义工”的名义在教会服事,没有任何稳定收入;另一些全职传道人有些许收入,但大多不足千元,最低者甚至仅有三四百元。 近年来,我国各地教会已逐渐认识到传道人工资待遇过低的问题,并开始采取一些帮助措施。一位十年前来到内蒙古牧会的王姓牧师表示,内蒙古基督教两会并没有针对传道人的工资做具体的规定。而另一位陈姓长老透露,事实上,内蒙古基督教两会十年前曾出台一个指导性文件,要求传道人的工资不低于 300 元。陈长老介绍,目前内蒙古的传道人工资高低不等,城市教会高的有三千元,农村教会低的是几百元。 山东南部一县城的李牧师透露,几年前,山东基督教两会曾建议,已经毕业的神学生的生活费不应当低于每月800 元;如果低于这个数字,省基督教两会补贴到 800 元。而这位李牧师所在的教会,符合这一条件的传道人生活费

都已经在 800 元以上。不过,另一位王姓牧师否定了上述说法,他说山东省基督教两会在公开会议上并没有做出过李牧师所说的建议。但王牧师告知,山东省两会每年都会给一些贫困的教牧人员一两次生活补贴。 他还介绍,在省两会会议上,很多同工曾提议建立教牧基金,每年定期帮助基层贫困的教牧同工;并提出一些方案,例如全省各个教会拿出一个礼拜的奉献,交给省两会统一安排,通过这种方式,让城市教会帮助农村教会,富裕教会帮助贫穷教会。可惜的是,这个想法后来并没有付诸实践。王牧师还表示,在传道人待遇方面,与福建、浙江等南方或沿海省份相比,省教会还有许多需要奋起直追的地方。 这种现象在我国中西部教会表现得尤为明显,甚至教会中关于神学生和传道人的去向,还流传有“孔雀东南飞”的说法,意思是许多内地神学生毕业后,都选择前往东南沿海等地的教会,而不愿回到自己内地的家乡牧会。 不过,即使在沿海省份的教会之中,也存在着一些贫穷的传道人。例如,一位许姓传道介绍,福建一些欠发达的山区,牧者的工资也非常低。他还透露,福建省基督教两会也有过不成文的建议,或是鼓励较发达地区的教会直接帮助某一地区教会牧者,让他们的工资达到当地的平均水准。 除了以上这些地方,安徽安庆两位传道人每月都会收到从该市两会寄来的 500 元生活补贴,陕西渭南一间教会去年将专职教牧同工的工资,从每月 400 元提升至 700 元,江苏徐州教会目前已给部分牧者缴纳五险一金…… 尽管 “ 穷传道 ” 的现象仍然存在,不过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也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那种 “ 传道人越穷越属灵” 的观念在新一代基督徒中间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弱,许多省份的教会已经或正在关注传道人的生活保障问题,这对于中国许许多多的“穷传道” 而言,都是一个值得高兴的好消息。 最低生活保障并不能解决贫穷传道人所有的经济问题,只是让他们不至于继续挣扎在生存线上。事实上,他们在经济上的需要,跟其他群体的人们并没有本质差别。 3 月 11 日晚浙江省基督教两会在思澄堂召开的常委会议上,顾约瑟牧师还提出另一个值得期待的提议:浙江省基督教两会在通过 “关于调整在职教牧同工工资待遇的建议 ”后,下一步将完善教牧人员退休的工资待遇。

传道人工资偏低现象全国范围内引关注作者 / 李舍坷

封面故事 今日教会

Page 28: Church Today Magzine

26

传 道人薪金待遇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应的是教会的理财问题。其实在这之前还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教

会需要理财吗? 教会需要理财吗?《为教会理财——作个好管家》一书作者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向读者指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教会理财不是指投资,而是指管理好信徒所交付的奉献以及教会资产,按照教会的目标来合理使用。信徒是通过奉献来参与圣工的,一个人的合法收入是他花费生命的时间、智慧和力量等所换得的报酬,因此,钱财能够代表一个人的心,乃至生命,当信徒把奉献的款项交给教会时,他的心思不仅仅是在天上,也是在教会里。 问题是:大部分会友除了期望教会募集收入以外,还寄望于教牧理财有方、荣耀神的名;如果教牧不懂得如何

管理教会钱财,或力有不逮,便没有人去做好这工作了。 教会理财反应传道人的事工异象和神学观念。有些教会缺少属灵的异象,就反映在使用钱款的理念上。试举一例:不少教会对建造教堂常常不惜代价,尽可能想造得又大又有气势。只要条件允许,这没什么不好,问题是许多教会常常以 “属灵” 的口号,压低传道人应得的薪酬标准,或者强调要做义工,这使不少需要养家的年轻传道人(包括神学生毕业)生活艰难,甚至难以为继,外出打工的不在少数,致使教会事工荒凉。这难道不是一种对教会的拆毁吗?岂不知人比殿更重要吗?上帝不穷,我们着眼的是教会的增长和复兴,我们需要有积极的教会理财观念。 我们说要培养信徒的奉献意识,但是先要有正确的理财意识。《为教会理财》一书中讨论的问题都是教会具体会碰到的。不仅提到如何支出、如何做预算的问题,还有同工薪酬怎样支付、如何针对某一事工进行筹款等事项。 专门讲教会理财的书很少,从实际经验来分享教会理财的更少。这本书的作者是以实实在在的牧会经验为根据写成的。作者有两位。麦福士博士曾牧养三家教会,也在美国达拉斯神学院出任教职二十几年,任教会顾问十几年。他从教牧、神学院教授、教会顾问的角度,探讨管家职事和教会理财的题目。 司楚波是美国德州岬湖教会主任牧师,在职超过 25年(也是麦福士的牧者)。他 1980 年到任时教会主日聚会人数平均 57 人,如今已逾一万人。他经历过教会的各个发展阶段,所以写本书时,可以顾及不同教会的情况。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立奉献的文化,第二部分是管理神家的资产,第三部分是计划于执行筹款运动。 之所以写作此书,是因为两位作者带着浓厚的信心:教会是世界的希望,而满有圣灵的领袖是教会的希望,故而这本书的主要对象是教会领袖,包括 : 教牧、行政人员、职员、财务会委员、信徒领袖、长执、顾问及其他有份策划与办理教会财务的人。这本书也适用于愿意认识教会财务运作的人,以及基督教机构的主管。

为教会理财——做个好管家

今日教会 封面故事

Page 29: Church Today Magzine

27

宣 教事工“ 城市到城市 (Cityto City) ” 欧洲工作组在巴黎召

开会议,有来自多个国家的逾 500 人参与。除了我之外,会议上还有一个发言人是格瑞斯·戴维教授,她是英国艾特塞克大学的社会学名誉教授。戴维教授的演讲 “现代欧洲的宗教” 对欧洲基督教领袖们而言是巨大的鼓舞,因为他们此前不断被告知的是:欧洲大陆的信仰正在衰亡,福音使命是一项没有希望的事业。我想,戴维教授的这篇演讲对于身在纽约的我们也应该同样是一种鼓舞。 戴维教授解释说,几个世纪以来,欧洲的信仰一直被传承下来,也就是说,很多人一出生就直接被带到教会并成为其中一员,他们与教会的联系不曾中断,除非他们有特别过激的行为。大多数的欧洲国家都会有一个 “国教”,并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例如,如果你是波兰人,那么你就是天主教徒;如果你是瑞典人,就是路德宗教徒;苏格兰人的话,就是长老会教徒。以往的美国也是这种情况,虽然没有一个主导的教派,但如果你不参加任何教会,你不会被认为是一个好的美国人。 这种传承式的信仰正在衰亡中,尤其是在欧洲。我们的后现代文化被罗伯特·贝拉所谓的“表现型个人主义”标识出来。这种主义认为,人的身份靠表达自我、发现自己最原初的欲望和自由成就原本的自我来实现。这种来势汹汹的信条不只削弱了教会,也削弱了很多其他的社会机构,因为它坚持宣称没有任何机构有权力告诉一个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如何去

生活。因为这种个人主义的盛行,在欧洲大陆,去教会的人数和基督徒的数量都在减少。在北美,这两项指标也在减少。因为在北美,即使是传承的信仰,其影响力也在下降。 然而,戴维指出,这绝不意味着整个局面都是如此。确实,有名无实的信仰和传承的信仰正在走下坡路,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少的人出席和委身于教会的原因。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使是在欧洲,也有其他新的形式的基督信仰出人意料地成长并进入公众生活。原因之一就是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基督徒涌流。在中国、非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基督教的兴盛就像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样,非常迅速。就像人们从非洲、拉美、亚洲往欧洲和美国移民一样,这些基督徒也在建立新的教会或为其他教会加添力量,从而辅佐欧洲的信仰。 为什么?因为即便传承式的信仰在现今的时代逐渐消退,后天选择的信仰却不会。福音派、五旬节派,都在兴起,它们强调圣经性的呼召,“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侍奉的”(约书亚记 24:15),同时我们必须亲自承认我们的信仰,而不仅仅是追随家族或社会团体的选择(以西结书 18)。这些教会所教导的是,名义上的或是常规的信仰模式已经不够,必须有一个彻底的、来自里面的翻转(申命记30:6,耶利米书 9:25,罗马书 2:29)。强调这些重要的圣经理念,并高举心灵的割礼,这样的基督徒们能够打动现今的很多人。 由于其社会学背景,戴维注意到,正是在城市,西方世界信仰上的成长

才能够看得见。她说,过去,城市被认为是反宗教的指向标,而现在,正是在城市,将普遍化和特色化很好地结合的信仰模式正在日渐兴盛。因为城市里民族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全球化,新兴的针对现代人的信仰模式也在这里开展。(戴维补充到,像伦敦,目前就比英国其他地方有更多成长中的教会。) 简要来说,在西方(包括北美),我们的社会世俗化与信仰化齐头并进。戴维称这种现象是一种“有挑战的混搭”。事实上,既不是对上帝的信仰在不可避免地消失,也不是简单化的“上帝归来了”。戴维说,现在的信仰图景呈矛盾型。正在消退的是传承的、成为惯例的信仰,也就是被大多数人称为“有名无实”的基督教。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新兴教派正在壮大。与充满信心的灭亡预言相反,信仰正在现代西方秩序下呈现一种增长的态势。 格瑞斯·戴维的分享对于今天城市中的基督徒们来说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意味着,我们会看到增长的怀疑论和比它更强大的坚固的信念。这一大群名义上的基督徒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的信仰并不虔诚,他们简单地认为有个信仰是好事、对社会很重要,他们也不难被拉到教会。 另一方面,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当代人对上帝和罪有一种直觉,对爱、真义、恩慈有着属灵的渴望。人们会听到同样的信息,一部分会说:“你癫狂了吧!”(徒 26:24)而另一部分则会接受心灵的割礼,问到:“我们当怎样行?”(徒 2:37)

传承式信仰渐隐 抉择式信仰正兴盛——提姆·凯勒谈未来城市教会文 / 提姆·凯勒 译 / 心悦

他山之石 今日教会

Page 30: Church Today Magzine

28

评《查理周刊》案:终止迫害的出路—怜悯与饶恕文 / 葛福临 译 / 李欣

今 年一月份,一则耸人听闻的消息:两个持枪的伊斯兰教徒闯

进《查理周刊》在巴黎的办公室,有组织地杀害十几个人。这则消息很快震惊全世界。法国警察几近疯狂的搜索、追逐,射杀那些激进好战分子,媒体对这一场景进行追踪报道。一百多万人涌到街道和巴黎广场,对遇害的《查理周刊》设计师及编辑表示发自内心的支持与同情。这些参与者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领导者,他们手挽手,走在伏尔泰的大街上。 那么在这场风波中,问题来了:这恐怖袭击能否被法国情报部门阻止?这些当地的恐怖分子怎么变得如此冷漠?我想提出两个问题,或许会对这场惨案提供一些额外的视角。 第一个问题似乎有点挑拨离间,但我仍要提出。

《查理周刊》有错吗?

《查理周刊》是一个极左派的周刊,它讽刺有关法国国民生计的一切,政府、政治、经济无一幸免。有一个特殊领域一直都是它讽刺的靶心——宗教。伊斯兰教和它所敬畏的穆罕默德经常被嘲弄。因为 2012 年刊登的一个讽刺穆罕默德的卡通封面,《查理周刊》原办公室被烧毁,不得不迁移到巴黎的另一个地方。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在几乎每一个主要的宗教上有不良动机,这些宗教包括犹太教和基督教。嘲笑基督、三位一体、教宗和修女的卡通,是他们的标准模板,而且我认为这种行为还将继续。 在残忍的攻击后,天主教教宗方济各简短发言,他说无缘无故地侮辱宗教是不对的,“你不能激怒、侮辱、

取笑他人的信仰,不能玩弄他人的宗教,言论自由是有限制的。” 前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并不是宗教自由的坚实拥护者,但他在 2006 年因一本关于穆罕默德的讽刺漫画引起的巨大争论中发表声明,反对《查理周刊》的反宗教行为。 我完全支持报刊的言论自由。我也相信,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自由可能被滥用。就像在电影院大喊“着火了”——一定程度的公众表达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我不确定为什么《查理周刊》选择宗教作为嘲弄的主要对象。或许这个杂志仅仅代表许多激进的自由的精英分子的想法,这些人把宗教仅仅看做可笑的或愚蠢的事。但我确定知道的是:那些杀害十几个《查理周刊》工作者并高呼“真主伟大”的武装分子,并不是维护先知荣耀的殉道士;他们是喜欢滥杀无辜的凶残的穆斯林暴徒。这就带出我另一个问题:

同样面临愚弄与嘲笑 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反应为何如此不同?

基督教也不断地被《查理周刊》嘲弄,但是这里没有暴乱、暗杀或者凶残的威胁。我所深信不疑的是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基督教有一位已经被鞭打和攻击过的救世主,一位被剥掉衣服,忍受着众人的嘲笑,为我们的罪背上十字架的救世主,一位被背叛,被吐唾沫并忍受谴责和嘲笑的救世主。因此我们才有可能被救赎。 我们的上帝不需要辩护。祂是圣洁的,全能的,永恒的。祂不需要任何人维护祂的荣耀。祂是宇宙的掌管

者,祂可以做任何祂想做的,祂的忠告和目的都是毋庸置疑的。祂是阿拉法,是俄梅戛,是创造者,是世间万物的支撑者和终结者。将来万有都将屈膝在祂面前,祂将审判一切。世界上的宗教对这位如此充满恩典的拯救者所知甚少。 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满怀期待。因为我们的主曾被虐待,难道他的仆人不应该忍受这相同的蔑视吗?当我们被敌人攻击时,我们为他们祈祷。当我们被我们的朋友或者熟人嘲笑时,我们因着爱膏摸他们的额头。当我们受委屈时,我们不要用我们的双手去报复,而是把它诚实地交托给主。 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主会纠正所有的事。在《查理周刊》谋杀事件几周后,伊斯兰教信徒和暴徒暴乱蔓延到许多国家,尤其是南非。在以穆斯林为主的尼日尔 ( 非洲中西部国家 ),60 多个基督教堂被愤怒的暴徒烧毁。 令人欣慰的是,没有一个人受伤或遇难,但是在灰烬外,静悄悄的奇迹发生了。一些爱好和平的穆斯林前来帮助基督徒(对此我表示感谢)。接着一些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许多基督教牧师聚集在一起,饶恕烧毁他们教堂的人。他们怜悯和宽恕那些罪人。这充分体现了基督耶稣的爱。 基督徒按照圣经的引导去爱我们的敌人,对迫害我们的人做有益的事,为他们祷告而不是报复。 当我们是上帝的敌人时,基督耶稣仍然爱我们。当我们死在过犯中时,祂仍然寻找我们。那才是基督教与人的宗教最根本的区别。这区别能给世界带来改变。除了祂没有其他的救主。祂是唯一的神。

今日教会 他山之石

Page 31: Church Today Magzine

29

Page 32: Church Today Magzine

30

教 会若以指数增长,教堂建筑会成为主要障碍。大规模的建设项目往往是浪费金钱。历史已经反复证明,

后人永远不能填满前人修建的伟岸教堂。例如,每次司布真会幕被重建(三次)都是缩小的。如果我们要列一个空旷的伟大的教堂的名单,那将会很长。神想要在每一代行新事。祂祝福祂所拣选的人,而不是建筑。 我们也需要记住,基督教增长最快的时期是第一个300 年——那时根本没有教堂建筑。而今天在世界各地大多数迅速增长的植堂运动越来越多没有外在的教堂建筑。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扩展! 建筑应该是传教工具,而不是古迹。我反复告诉我们的会众,马鞍峰教会永远不会建造一个不能被拆除的建筑,如果它阻止我们有更多的会友。教会应该将重点放在建造信徒的生命上,而不是建筑物!这都是关于目的导向的所在。这是一个建造人的过程。在你建立教堂的尖顶之先,去建造你的会众。 马鞍峰教会的目标之一,是证明教会不需要为了增长人数而建立房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等到我们的会众参加崇拜的平均人数超过 10000 之后才建了第一个建筑!我想我们已经证明了我们的观点。只是因为教会在增长,并不意味着你应该建立一个新的或更大的建筑。 我绝对反对设置每周只使用一两次的任何设施。如果某个设施的设立仅仅是因为牧师想要一次给所有人讲道,

那么这就是上帝的坏管家。 事实上,有一个小秘密是:只有牧师喜欢大教堂的崇拜!我宁愿使用一栋有 200 座位、每周有五场崇拜且都坐满人的建筑,也不喜欢有一个 1000 座位、一周只有一次崇拜然后教堂一周空置、牧师一周休息的建筑。事实上,这就是我们所做的。马鞍峰培训基地的建筑,可能以许多标准来看都是大的,但他们其实比每个校园都小。我们多次使用它们,尽可能每周末在一个地方有六场崇拜。 如果你必须要建造教堂,我建议你至少要考虑让它成为一个多功能的设施。这其实是在更好地管理资源。在马鞍峰教会,当周末的崇拜结束后,敬拜中心的座位将会取下,教堂建筑在接下来一周中的每天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被使用。这为崇拜释放了足够的空间,为服侍省下了大量的金钱。 我已经听到对这个做个好点的 “宏伟瑰丽的崇拜性建筑”建议的批评。当然,我相信建筑的美也有助于我们的崇拜。但代价是什么?真的有人可以将数十亿美元花在圣所的债务上,而这圣所一星期只使用几个小时——尤其是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没有听到福音? 我鼓励你尝试和寻找到,在没有教堂的情况下,使会众成长更快和更值得的方式。不要让传统的方法,或砖和砂浆——或缺少这些——使你远离对于最重要的事情的专注——改变生命!

你的教会真需要一座更大的建筑吗?文 / 华理克 译 /Amber

Page 33: Church Today Magzine

31

我 们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对它所有

印象和理解判断都是透过这本书的封面来确定的。在我们翻开它之前,我们对此书的一切信息来源也都从封面开始。如果我们想要邀请一个人进入一间屋内做客,一般的路线为从外墙开始,顺着一条小路通向前门,之后才能够进入到屋内去,通常,如果一间餐厅的外墙被装饰的很好看,外观看起来不错,那么会给人一种更想进去用餐的感觉。但是如果不是这样,或许我们便不会对这家餐厅产生兴趣,这是人类的天性使然。 而这样的现象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会。我们会花上时间和金钱、精力装饰我们的教会,这就是为什么教会设有义工招待、交通指挥和圣所装饰。我们知道人们通过书的封面来判断这本书,同样我们也不希望潜在读者在还没有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便转身离开。现在问题来了:我们的教会网站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很多人对一个教会的印象首先是通过教会的网站开始的:这个网站里

有教会的一些基本信息吗?和十年前的网站相比有做出一些更新吗?这里的信息看起来华而不实吗?这个网站看起来迷人吗? 我们付上金钱和时间来关注和维护在教会内发生的事情,甚至用来打造教堂的外观,这里我同样想建议大家是否可以考虑也花费一定的时间在教会网页上面呢?如果还没有,我建议我们应该开始了。网站的重要性是不可以被忽视的。这里有五点教会网站维护需要注意的事项,供大家参考。 1、风格 教会的网站可以不是最时髦、高科技、或者复杂的,但是最基本的一点,网站的外观必须要体现出你的教会的基本风格。一个不理想的 LOGO或者功能不全的网站,会直接影响到大家对教会的认知。 教会的形象是通过教会活动每一个细节来表现出来的,而教会内成员的一举一动,包括打电话的方式也会向外界传达这个教会的价值观——网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到现今,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理由让教会网站的运营不理想了。

2、简单的信息 当浏览一个教会的网页的时候,通常状态下,人们获得两方面的信息:1、教会的地址;2、教会的活动时间。把这两点信息清楚明了地放在网站上醒目的位置,这些都是人们想要知道的信息,把它们直接简单的告诉大家,不要让浏览者花费更多精力去寻找,让细节的排列太混乱。 3、呈现教会最好的一面 这就引出了下面一个观点,当建立一个教会时,人们会通过网站上的每一个细节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去到这个教会,网站不应该成为你的教会的历史资料馆,而应该是一个可以通过简单的信息来交流的平台。 考 虑 一 下 哪 些 信 息 是 最 重 要的——你最想大家了解你教会的哪些方面?删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它们不能给人们更多想要的信息,反而会扰乱了本身想要传达给大家的信息。 4、可查阅过往的证道 现在,很多的浏览者访问教会的网站更想去获取过往的证道信息,他们想要了解你的教会的讲道风格和内容,有些人可能是来自海外,有的则可能来自乡村。这对教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事奉机会——用一些比较好的录音设备将布道信息录下来并保证大家可以顺畅的下载收听。 5、信仰的声明 无论如何,在人们决定是否去你的教会时,他们都想要知道这间教会所信的是什么,花一定的时间去制作一个关于教会信仰的声明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当然,这对于访客做出哪间教会是他们最终选择的属灵家庭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你的网站体现了你教会的哪些方面呢?

如何建设一个优秀的教会网站文 / Justin Lathrop 译 / 夏琳

他山之石 今日教会

Page 34: Church Today Magzine

32

CHURCH WEB 就这么简单

教会网站建设

复活节圣诞节网站海报装饰

信仰告白的采写,教会事务通知,活动资讯报道

关于我们教会的历史,异象

程序维护处理

域名服务器续费和管理

内容更新

技术支持

同时您可以选择我们提供的专业网站维护服务

电话沟通,了解教会建站需求01

推荐适合教会网站模型/定制专属网站02

确定网站服务以及费用03

双方签约,免费提供域名,服务器代购,并有偿提供备案服务

04

电话:15313767581Email:[email protected]

Page 35: Church Today Magzine

33

Page 36: Church Today Magzine

34

北 京时间 2 月 1 日,极端组织 “伊斯兰国”发布的视频显示日本

人质后藤健二惨遭杀害。后藤的母亲在其后的采访中表示,她希望人们可以继承后藤的遗志,创造一个没有战争的社会。联合国以及日、美、英、法多国对日本人质被杀发出强烈谴责。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安倍晋三表示强烈愤慨:“穷凶极恶而且卑劣,卑劣到不行的恐怖行为,我们感到非常愤怒。”英国首相卡梅伦指人质被杀令人震惊。他指出,后藤健二被处决一事,再次提醒人们伊斯兰国是魔鬼化身,贱视人命。 后藤是一名资深记者兼影片制作人,亦是一名富有强烈正义感和坚强信念的基督徒。在遭绑架前,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去年十月底,当时后藤发布了一则简短视频,显示他正从土耳其境内进入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的首都拉卡。 2014 年 6 月,后藤同意想要学习如何在战乱地区生存的工程承包人员汤川遥菜的请求,让他同自己一道,从伊拉克来到叙利亚。两个月后,汤川在叙被“伊斯兰国”遭绑架,后藤认为自己对其负有责任,向家人表示要营救汤川。 出发之前,他在自行拍摄的影片中说,无论发生何事,责任在自己,不会怨任何人,请大家不要责怪叙利亚人民,并希望叙利亚内战尽快结束,更在影片末立志要“活着回来” 。 后藤所在教会的会友说,他们最后一次见到后藤是去年 8 月一次主日敬拜中。当得知后藤被绑架后,许多华人教会和日本教会都为他和他的家人祷告,盼望后藤能够平安归来。

1991 年从东京法政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后藤投身媒体界,并于 1996年创办了自己的新闻媒体制作公司 “the Independent Press”。1997 年,30岁的后藤正式受洗成为基督徒。曾经的大学老师西乡泰之教授称,后藤曾在学校学习全世界儿童问题相关课程,并于半年内 36 次授课,播放自己拍摄的中东及非洲等地的地域纷争的视频。他一边以研讨会的形式和同学们互相交换意见、交流,一边向同学们传授有关孩子的权力和贫困等知识。西乡教授称:“后藤健二是亲自前往世界中出现纷争的地域并亲眼看到孩子们真实状况的为数不多的自由记者之一。他曾控诉 ‘对于孩子来说,战争是最侵权的行为’。” 《日本时报》指出,后藤健二没有以记者身份自居,他一直有感自己的使命是向外界讲述战争中受苦人民的故事,更特别关注战地儿童的情况。他的朋友表示,后藤认为自己身为日本基督徒,有责任去敍利亚采访,因为英美记者在当地工作有困难,日本记者的身份将给他一些安全的保证。

对于自己的工作抱负,后藤表示他去叙利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报道战争,而是去关注那些在战争中遭受苦难的人们,“那些我去采访报道的地方遭遇着巨大的困难,但即便在那里,人们也每天坚强地生活着……那些人总有些话要说,有信息要传达。如果我能帮助他们将信息传递给世界,那么就可能促成某种解决方法……若真那样,我也就可以说,我的工作是成功的了。” 后藤对于自己的工作有着极大的热情,他表示:“我想要拥抱人群。那是我表示亲近的最好方式。我可以借着拥抱与人谈话,倾听他们的想法、痛苦和希望。”虽然深入战区有着极大的生命危险,但后藤生命中有着一股更强大的力量让他可以得胜惧怕。“我曾经在许多令人恐惧,甚至威胁我生命的地方工作,但是我相信上帝总是会以我不知道的方式帮助我。”他曾说:“我为能活在这个时代而感恩,也许命丧 ‘异乡’无人收尸会很寂寞,但我知道天父、耶稣会来迎接我,我就不会寂寞。”

真实的后藤健二: 因基督教信仰 走入战地人群中作者 / 楚恒安

今日教会 人物

Page 37: Church Today Magzine

35

新 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 3 月 23日凌晨病逝,享年 91 岁。新

加坡总理公署 23 日上午发公报宣布23-29 日,新加坡全国哀悼建国总理李光耀,29 日举行国葬。 李光耀在国内备受尊敬。新加坡在从英联邦独立并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之后,面临着国际复杂的意识形态不同以及国内多种族的张力下,他一手打造了新加坡,使之成为世界经济最发达、政府最清廉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超大型教会新创世教会发布缅怀李光耀的公告。 “作为一个教会,我们哀悼李光耀先生的逝去,他……为这个国家和公民的成功与繁荣贡献巨大。我们祈祷主在这艰难的时刻安慰李先生的亲友们、加给他们力量,祈求上帝充沛的恩典和恩惠继续行在他们身上以及我们的国家。” 声明中说,“与他的先锋领袖团队一起,李先生为 ‘ 现代新加坡 ’ 奠下基石,并把他的一生委身于服务这个国家的人民。他的智慧与奉献为这个渺小的国家带来了不可思议的成长。他的确对这个国家而言是一个伟大的祝福

(Blessing,意味从上帝而来的祝福)。” 新加坡天主教也公布了对李先生

和他的家人的特别的祈祷,并在 27日周五下午 1:15 分于圣约翰教堂为李光耀的逝世举行弥撒和祷告。大主教William Goh 向李光耀的儿子、现在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其家人送去悼词:“你的父亲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也是一个为他人生中的呼召热情生活的好的、正直的人,他是一个忠诚的丈夫、奉献的父亲和有远景的领袖。” 事实上,在新加坡历史上,李光耀与天主教的关系并不是一直如此良好。在 1987 年时,22 位天主教官员、社会活动家和专家因为被控以左翼反叛罪而被捕。 李光耀执政期间曾因其严厉风格而引来不少抨击,许多反对者也因此下狱;其治国效率和廉洁执政备受赞誉,同时也被批评限制人权与自由。他曾说:“管治新加坡的人必须强硬如铁,否则只好放弃,这不是玩纸牌游戏,是关乎你我的生死存亡。我用一生去建立这个国家,只要我一日在位,就无人能够摧毁它。” 宗教政策是李光耀执政过程中谨慎对待的敏感部分之一。新加坡多种民族杂居、多种宗教共存、面积很小,

宗教政策对其影响巨大。新加坡文献馆的《试论李光耀的宗教政策》中介绍说,在宗教政策方面,李光耀政府执行宗教信仰自由、多元一体的宗教政策,以及严格执行政教分离的原则。早在 60 年代,李光耀政府就为宗教政策定下基调:既发展又约束。 新加坡官方坚持认为,宗教作为一种天赋神力,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政府鼓励国民信教,并且相信宗教能在教育、科学、文化和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和国民造福。 李光耀曾谈到新加坡政府同宗教的关系,他说 :“……我一向尊重教会…我鼓励人们要有信仰,因为不管是信神或是信仰别的宗教,都有助于抗拒不良风气和使人产生回归惑。” 新加坡多种宗教共存,各类信徒涵盖全国人口的 80% 以上,长期以来,各教派相互尊重、和睦共处,这都归功于李光耀政府多元一体的宗教政策。新加坡政府还曾于 1989 年 10月把李光耀的官方普遍认同的宗教观写进《维持宗教和谐白皮书》里,表明了政府提倡不同宗教和谐共存的基本态度。

新加坡宗教代表悼念李光耀 感谢其维护当地宗教和谐与稳定作者 / 王璐德

Page 38: Church Today Magzine

36

困扰中国基督徒百年的祭祖难题 作者 / 何夕 支恩惠

今日教会 观点

清 明节临近,这是一个追念先祖的日子,但对于基督徒,似乎

多了一份挣扎,因为必须面对祭祖和扫墓等问题。尤其对于处在非基督徒家庭中的基督徒,在遇到清明节扫墓问题时,如何既维护信仰,又要照顾关系,这需要智慧。 近日就有一位基督徒在新浪微博上询问:您好,之前我一直以基督徒的身份缺席我丈夫家的清明扫墓,因为要烧香烧冥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丈夫家的矛盾和不满,今年为了化解矛盾我答应出席,但是丈夫说竟然去了就要烧香烧纸钱,这种局面我是答应出席还是继续回避?请引导。 追溯历史,关于祭祖问题早在天主教传入中国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并持续了三百多年。

天主教传入中国后出现的“礼仪之争”

公元 1583 年,意大利人—耶稣会会士利玛窦在肇庆创立了第一个天主教聚会点,向中国人介绍数学、几何学和力学等科学知识。这位传教士穿汉服、苦读中国的《四书》《五经》,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传教要“入乡随俗”,使用汉语举行宗教仪式,为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奠定了基础,被称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但不久之后,天主教内部就产生了所谓的 “礼仪之争”,争论焦点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习俗有关。当时利玛窦同意中国信徒保留祭祖、祭孔的习俗,而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传教士则认为,祭祖、祭孔系偶像崇拜,违反《圣经》规定,并派人到罗马教廷控告以利玛窦为首的耶稣会传教士。

1700 年(清康熙 39 年)康熙皇帝介入礼仪之争,声明祭祖、祭孔属于中国传统习俗,不属于宗教活动。而 1704 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公然下令,禁止中国信徒举行祭祖、祭孔等活动,教皇特使铎罗于两年后来华,宣称禁止中国信徒祭祖祭孔。康熙皇帝得知后大怒,认为此举属于干涉中国习俗,于是下令驱逐反对中国礼仪的传教士,同时派使节前往罗马谈判。1707 年,铎罗无视康熙的旨意,在南京宣布教皇禁令。 当时,康熙下令只准许尊重中国礼仪的传教士居留中国,并禁止公开传教。然而,1715 年,教皇依然坚持祭祖禁令,并将违者视异端论处。康熙大怒,下令拘捕传教士并禁止传教,尽管教皇于 1719 年派使团到北京谈判,这位皇帝却拒绝接见并斥责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 后来,罗马教皇被迫让步,于1720 年宣布“八项准许”,同意中国信徒举行非宗教性的中国礼仪。直到

1939 年,罗马教廷才撤销了有关礼仪的一切禁令,为这场持续了 300 多年的争论画上句号。 天主教关于祭祖的问题在经过三百多年的争论后已经得以解决,但中国基督教新教教会还存在这个问题,笔者采访了广东协和神学院黄继新牧师、前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院长卢龙光牧师、陕西宝鸡曙光教会谢渊传道等,他们谈了各自对祭祖问题的看法。

“祭祖关乎文化传统而非宗教信仰问题”

前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院长卢龙光牧师曾多次谈及基督徒能否祭祖的问题。在他看来,祭祖与拜偶像有本质区别,祭祖是一个孝道问题,而非宗教问题。他形象地指出,“中国人拜偶像要选择灵不灵,而祭祖就不说灵不灵了,只会祭拜自家祖先。祭祖实际上是慎终追远的问题。” 对于中国人来说,祭祖与其文化、传统、生命紧密连接。祭祖最重要的价值不是宗教性的,即使有所掺杂,也是不重要的一部分。而谈及祭祖中需要面对的烧香磕头现象,卢牧师指出,这是文化的问题,西方人喜欢握手,而中国人喜欢鞠躬。磕头,是活着的人在向先祖表达敬意,这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与拜偶像无关。 曾经反对基督徒祭祖的天主教如今已允许祭祖,而在新教徒中间,有些牧师依然不接受祭祖。卢牧师认为这实际上只是避免宗教迷信的因素,“做基督徒”和“祭祖”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二选一的问题,因为一个是宗教信仰问题,一个是文化传统问题。

Page 39: Church Today Magzine

37

“清明节时可追思亲人嘉言懿行,扫墓和献花”

广东协和神学院黄继新牧师认为,对于清明节和祭祖问题,基督徒的原则是尽责尽力、荣神益人、灵活变通。对于追忆和思念亲人,基督徒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对于祖先好的品德,需要学习,信徒们可以一起扫墓,互相诉说祖先的优点;还可以献花、修墓和祷告。”这位牧师说。对于修墓,他认为基督徒有责任对先辈的坟墓进行修缮,对先辈的骨灰保管情况进行关注。尤其是对于信主的先辈,基督徒可以追忆他们的信仰见证,加以发扬光大;对于没有信主的先辈,仍然可以追忆他

们的优点,加以称赞和珍惜。而对于扫墓,黄牧师认为这表明了基督徒重视孝道,这是荣神益人的事,也可以消除非基督徒对基督徒“不孝”的误解。 但是,基督徒在扫墓的过程中需要分别为圣,对于去世的亲人,纪念而不祭拜,献花而不烧香,祈祷而不跪拜,更不必吃特定的食物,故意留下痕迹。

“基督徒的孝道观为亲人在世时孝敬他们”

对于一些人提出的“基督徒为什么不能烧纸寄托哀思,为什么不能跪拜亲人?这让人说我们基督徒不食人间烟火、不近人情”的疑问,陕西宝鸡曙光教会谢渊传道认为基督徒有不同

的孝道观。 《圣经》中有十诫命,《出埃及记》20 章 12 节说:“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谢传道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最重要的首先是孝敬父母,这体现在父母还活着的时候,不是在他们离世之后才孝敬。他也赞成基督徒要“慎终追远”,追思逝去的亲人的嘉言懿行,但这不等于“拜祖”、拜亡灵、拜偶像。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现在祭祖问题已经淡化,但在乡村地区,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不少人。 笔者整理了以上基督教牧者的观点,希望对受此问题困扰的人,尤其是基督徒有所帮助。

观点 今日教会

Page 40: Church Today Magzine

38

中 国是个注重修史的国家,一本本历史书将我们祖先走过的

足迹永远地铭刻下来。不过,在我国基督教会里面所出的有关教会历史的著作,却如凤毛麟角。尹少华牧师所写的《基督教会史》,就是我国内地牧师所写的为数不多的二千年教会史专著之一。

为什么写《基督教会史》一书?

尹少华牧师于 1971 年出生于江苏沛县,现在江苏徐州市南关基督教堂牧会。他曾于 1999 年至 2003 年在江苏省圣经学校(今江苏神学院)任

教,这本《基督教会史》就成书于他在那里任教之时。当时,从金陵协和神学院毕业的他在江苏省圣经学校讲授教会历史等课程。因为神学院校没有教材,后来江苏省基督教两会的牧长就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给圣校的老师们加了一副担子,让每一位老师在授课的同时,能编写出所授科目的教材。如果教材好的话,还可以推广到其他神学院校。 于是,有关教会历史的教材撰写工作自然就落在了尹少华牧师身上。不过,还有另一个原因最终促使他下决心印制这本书。当时,神学生们很喜欢他的教会史的课程,在课堂上记了许多笔记;后来,他就把自己的教

会史讲义打印出来发给他们。不过,当学生毕业的时候,这些打印复印出来的资料(包括其他学科的)因不便收藏与保存,几乎都被扔掉了。因此,尹少华牧师就想,如果把教会史写成一本书出版发行,这样就既能帮助到学生随时阅读,又便于收藏保存,也免于许多纸张的浪费。经过六年的撰写与修改,这本《基督教会史》终于在 2008 年出版发行。

本书特色

教会历史中有涉及到许多人名和地名,若是没有清晰的条理,很容易在脑中形成一团浆糊。看其他翻译本

学习教会史可更好分辨和抵制异端——专访《基督教会史》作者尹少华牧师作者 / 李舍坷

今日教会 观点

Page 41: Church Today Magzine

39

教会历史书,感觉很厚重,杂乱无序,扯不断,理还乱。因此,尹少华牧师在这本书中,并没有把教会历史上所有的事情都囊括进来,这本书重点就放在教会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和基督福音的传播发展轨迹,以及基督教系统教义、神学思想的创立与发展和教会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思想著述等方面的叙述之上。 本书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概述了二千年的基督教会的历史。共分为初期基督教史、中世纪基督教史、宗教改革史和近现代基督教会史四个部分。但在尹牧师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他都特别偏重和强调两 个时期的教会历史。其一是初期教会史,其二是宗教改革史。“我 认为这两个部分非常关键,关乎教会的未来发展。” 尹牧师解释说,“因为初期教会是我们信仰教义真理奠基的阶段,教会的几次重要和重大的会议(即大公会议)都发生在这段时间,教父们的思想著作也成为奠定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和关键。 “初期教会之后,从 6 世纪晚期开始,以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教会(即后来的天主教)逐渐偏离了基督教信仰的正轨。近现代教会历史是从宗教改革开始的,马丁路德、加尔文等发起和推动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基督教信仰上的一次拨乱反正,正是宗教改革使基督教会重新回到了正轨。” 尹少华牧师说:“基督教会的建立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时期都经历了许多的艰难,甚至是流血。初期教会是这样,宗教改革时期也是这样,基督教纯正的信仰就是在这样的血雨腥风和许许多多的圣徒的流血殉道中才得以建立,并得到迅速传播和发展。” 尹少华牧师介绍,在这本书中,他更加注重在学习教会史过程中对学生和读者的生命的造就。

因此,他一方面介绍教会历史,让学生们知晓和掌握教会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把教会的传统和教义穿插进来,让学生对圣经真理、信仰教义也能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也藉着那些为了信仰,忠心持守上帝的道、热忱传扬福音、建立教会的属灵伟人的美好见证,激发我们的爱主之心和奉献教会的心志。这也让学生们明白哪些是我们应当持守的信仰真理,不至于偏离和失去使徒时代、宗教改革时代留给我们的那些美好的传统。

基督徒应了解教会历史

对教会史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基督徒来说非常重要。谈到这个问题,尹少华牧师以“三位一体”的教义举例说,现在也有人不承认三位一体,他们说《圣经》里面没有这个词语。不过,我们看一看教会历史就知道“三位一体”教义的来历,这是初期教会那些教父——使徒的学生——经过大公会议,由圣经的启示中得出的结论。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比他们更加有智慧或者更属灵,是他们奠定了基督教信仰的基础——编辑圣经新约正典,制定信经,阐释并建立发展了基督教的教义。这些是我们应当很好地去持守和传承的。 此外,学习教会史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辨和抵制异端。“现在出现的很多异端邪教,也不是新的东西,历史上都有过。” 尹牧师引用滕近辉牧师在一本书中的观点指出,如果把当今教会出现的异端,与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异端对照一下,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比如东方闪电教(又称全能神教),他们是反对 “三位一体”,反对圣经的权威和价值,也不承认基督的先在与救赎功劳,否认圣灵的神性,

否认救恩的果效和基督教会的事工等等,与这些说教教会历类似的有史上出现的异端如诺斯替主义、孟他努主义、亚里乌主义等异端思想;现在某些地方出现的极端灵恩派,跟初期教会的孟他努主义很相似,历史上还曾出现过珥运派等类似的组织。 读教会史,还可以让我们对一些争论的问题更加清晰,现代教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果我们知道教会历史,有些问题实在没有争论的必要。 例如,有关主日或安息日聚会的问题,尹牧师解释,初期教会就已经在礼拜日(即主日)聚会了,殉道士游斯丁就曾在他的《护教文》书中就主日聚会作了特别说明。游斯丁是主后 2 世纪的人,而强调守安息日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在主后 19 世纪 6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

传道人应该多读书

“传道人应该多读书,而且应该博览群书,哪方面都应该涉猎一些。”尹少华牧师解释说,“因为牧者和传道人面对的信徒很广泛,各行各业的都有。”他认为教会的牧者和传道人应当尽可能多涉及一些其他知识领域。“这样以来,即使我们对某些方面不是很深入,但是涉及到的时候,不会说一些贻笑大方的话。不然别人会轻看你,也会轻看我们的信仰。”他补充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圣经》也是一本历史书。《旧约》的很多书卷是以色列的历史,《新约》的前几卷书记载的也是耶稣基督的事迹和教会最初的历史。而《基督教会史》则是《使徒行传》之后教会的历史概述,今天教会正经历的事情也将成为未来的历史。 尹少华牧师祈愿,主的教会在地上有更多美好的见证,成为荣耀的教会。

观点 今日教会

Page 42: Church Today Magzine

40

在 曾一同见证 “水晶大教堂”事工奇迹的会众们的祷告中,罗

伯特·舒乐博士 4 月 2 日在美西海岸逝世,享年 88 岁。 近半个世纪前,舒乐夫妇一道推动和见证了在当时似乎不可能的事工:拿着所属宗派美国改革宗教会提供的 500 美金,最终换来万块玻璃建造的“水晶大教堂”,并成就了世界宗教史上的建筑神话。 水晶大教堂,仅听名字就令人心向往,就像人们称呼的那样,“人间伊甸园”——它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菲利普·翰逊与他的伙伴约翰·布尔吉设计。长 122 米,宽 61 米,高 36米,体量超过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它有一万个银色玻璃窗,它的大理石音乐台可以供 1000 名音乐家同时演奏。

它那用透明玻璃搭起来的尖塔内部,有一座一水晶琉璃材质掣成的耶稣像。教堂内走廊中央水池里有十二道喷泉,还有美不胜收的花园造景。 从 1980 年竣工投入使用起,随后的 35 年里,水晶大教堂经历它无可复制的繁荣,也见证了它的第一届人间管理者们之间的纷繁复杂,最终又易主——在承载了几十年的新教信徒聚会后,变身为加州橘县 120 万天主教徒的属灵家园。一系列变化,就像一个家族创业而后又败落的故事——置业成功的父亲退休后,家庭纠纷导致产业缩水……最终不幸破产。

神话的起点

水晶大教堂的创建,在当时被称

为奇迹。 1955 年,28 岁的罗伯特·舒乐接受美国改革宗的派遣,来到南加州橙县开始他的传教事工。他最初租用了一间露天电影院作为聚会所。在那里,他创建了“园林社群教会”。随着教会成员的增加及附属设施的需求,舒乐牧师开始打算启建一间教堂。 舒乐立志要在加州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朋友们的时候,别人都认为他是异想天开。因为他们都知道,他是个穷光蛋。 1968 年的春天,舒乐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利普·约翰逊说出了自己的梦想:“我要建造的不是一座普通的大教堂,而是一座人间的伊甸园。” “很好,” 约翰逊听了他的梦想之后说,“ 这样一座伊甸园不是上帝赐

从大繁荣到“死亡” 水晶大教堂史诗性的衰败带来了什么?作者 / 于欣伟

今日教会 观点

Page 43: Church Today Magzine

41

观点 今日教会

予的礼物,而是资金的孩子。请问,预算需用多少钱 ? ” 舒乐坦率地回答:“对我来说,100 万美元还是 400 万美元的预算没有本质区别,因为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关键是我们的教堂必须要有足够的水准,能够吸引大量的捐款。我的钱在别人的口袋里。”后来,水晶大教堂的预算初步定为 700 万美元。 这 700 万美元对于当时的罗伯特 . 舒乐博士来说,不仅是一个超出他能力范围的数字,而且也是超出了众人理解范围的数字。 当天夜里,罗伯特·舒乐博士拿出一页白纸,在最上面写下 “ 700 万美元 ”,接着又写下 10 行字:1、 寻找 1 笔 700 万美元的捐款。2、 寻找 7 笔 100 万美元的捐款。3、 寻找 14 笔 50 万美元的捐款。4 、寻找 28 笔 25 万美元的捐款。5、 寻找 70 笔 10 万美元的捐款。6、 寻找 100 笔 7 万美元的捐款。7、寻找 140 笔 5 万美元的捐款。8 、寻找 280 笔 2.5 万美元的捐款。9、 寻找 700 笔 1 万美元的捐款。10、 卖掉 1 万扇窗户,每扇 700 美元。 从此,罗伯特·舒乐博士开始了苦口婆心、坚持不懈的漫长募捐生涯。 到第 60 天,富商约翰·可林被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所打动,舒乐博士得到了 100 万美元的第一笔捐款。 到第 65 天,一位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妇,捐出了 1000 美元。 到第 90 天,一位被舒乐博士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开出了一张 100 万美元的银行支票。 到第 8 个月,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的努力能筹到 600万美元,那剩下的 100 万美元就由我来支付。” 到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窗户500 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认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方式为每月 50

美元,10 个月分期付清。 实际情况比预想的要好得多,还不足 6 个月,一万多扇窗户就全部认购完毕。 建造水晶大教堂共用掉了 2000 万美元,比最初预算多得多。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而。 1980 年 9 月,历时 12 年,可容纳一万人的水晶大教堂全部竣工。9月 14 日,舒乐博士为 “无上荣誉的上帝而造就人类辉煌” 贡献了大教堂。 这是一个激励了无数人的故事,至今还在以大同小异的版本被人们争相传阅。前去瞻仰胜景的人总会想起罗伯特·舒乐的话:“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像我这样去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设计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梦想是生命的灵魂,是心灵的灯塔,是引导人走向成功的信仰。有了崇高的梦想,只要矢志不渝地追求,梦想就会成为现实,奋斗就会变成壮举,生命就会创造奇迹。”

无可复制的繁荣

水晶大教堂事工经历的繁荣无可

复制,这不仅仅是它那美丽和复杂得令人敬畏的玻璃架构,还包括大教堂每周播出的节目《权能时间》。 1970 年,在美国另一位福音派牧师葛培理的建议下,一档宗教内容的电视节目《权能时间》开播了,舒乐牧师担任这档节目的主持人。节目起初主要提供当地园林市居民观看教堂内舒乐牧师的证道信息,后来逐渐扩充,向全球 156 个国家电视台购买播出时间播出一小时。 《权能时间》节目内容起初是明显的 “舒乐” 风格:舒乐牧师提出“能梦想,就能成就”的标语。由于内容鼓励人们成为积极乐观、成为充满希望的人,《权能时间》每周吸引世界各地数百万人收听,最多时曾有遍布全球的两千万受众。 水晶大教堂本身也很快成为有一万多会众的超大型教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水晶大教堂事工成为美国加州最大的基督教事工之一。

辉煌渐逝 史诗性地衰败无可抵挡

水晶大教堂事工的衰败,来得相当迅速。自 2006 年舒乐博士向其家

Page 44: Church Today Magzine

42

庭移交了领导权之后,这一超大型教会面临的诸多挑战逐渐暴露,包括越来越多的债务危机和领导阶层的斗争。 2006 年 1 月 22 日,舒乐牧师宣布退休,由他的长子罗伯特 • 安东尼 •舒乐继任资深主任牧师。 相当令人震惊的消息就发生在两年后。2008 年,舒乐宣布取消安东尼的资深主任牧师职务。2009 年 6 月11 日,舒乐牧师宣布由他的女儿希拉·舒乐·科尔曼担任水晶教堂牧师职务,负责教堂事务;她在 2010 年 7月升任资深主任牧师职务。 由于教会不断爆出的负面消息,水晶大教堂收入的奉献款大幅下降。2010 年 1 月,水晶大教堂裁减 50 名工人,出售多余资产,并且取消了“荣耀复活节”活动。当地媒体报道,水晶大教堂拖欠小企业及员工 750 万美元,包括租用骆驼和其他动物的费用;几家电视广播公司和设备租赁公司也起诉这间教会欠款不还…… 2010 年 10 月 18 日,水晶大教堂事工正式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此后的崩溃加速到来。 2011 年,水晶大教堂历史性地出售给了天主教橙县教区。这个国际著名事工的漫长的破产诉讼、舒乐家族及教会的会众们为解决水晶大教堂经济问题的努力,都成为了历史。 由于教堂被出售,教会会众与水晶大教堂事工严重冲突,教会奉献数量更加急剧下降,水晶大教堂事工董事 会 开 始 瓦 解。2012 年 3 月, 事 工董事会解雇了舒乐牧师的三位家庭成员,包括《权能时间》的制作人舒乐的女儿格雷琴·本内尔、其丈夫也就是节目的监制人吉姆·本内尔,还有主任牧师希拉·舒乐·科尔曼的丈夫吉姆·科尔曼,他是创意性服务的总监。 相隔不久,舒乐的女儿希拉·舒乐·科尔曼也宣布辞掉大教堂主任牧

师一职。舒乐牧师夫妇也和董事会陷入了一场关于知识产权和版权侵犯以及结清提供有偿服务的法律争议中。在失去盼望与董事局解决关于这些争议之后,舒乐夫妇宣布退出董事会。

手足之争撕裂了教会?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水晶大教堂的“没落”?舒乐博士的儿子说,或许是舒乐牧师家庭里孩子们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教会在财政艰难中“屈膝”。 舒乐博士与妻子 Arvella 生育了四个孩子:长子罗伯特·安东尼·舒乐,及三个女儿希拉·舒乐·科尔曼、卡罗尔·舒乐·米尔纳、格雷琴·舒乐·本内尔。起初安东尼被设定成为他父亲事工的接班人,向全世界数百万人布道,直到 2008 年突然退出。 安东尼退出时,教会的领袖们、包括舒乐牧师本人,正预想着这一事工的不同方向,决定周日由多位牧者来布道。而这一决定对安东尼来说,犹如炸开了一个大洞。他认为是他的三位姐姐推进并实施了这一决定,他也认定三位姐夫们对此有参与,最终是“手足之争”对水晶大教堂事工的命

运负责。 这一解释没有得到舒乐家庭成员们的更多回应,包括舒乐牧师的女儿、曾接替安东尼任职大教堂主任牧师的希拉·舒乐·科尔曼。

舒 乐 牧 师 孙 女 省 察:“ 我们——神的百姓,才是教会”

在部分舒乐家族成员及教会会众看来,水晶大教堂被宣布出售时,是大教堂“死亡”的一天。舒乐牧师的孙女安吉·舒乐说,“在这一刻,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作为舒乐的孙女,她看到了祖父与父亲这一代人在教会中的处境。她说,她是唯一公开对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提出怀疑的家庭成员。 安吉·舒乐说到,水晶大教堂不是一个人,它是教会的公共机构。这样,它的问题还没有 “晚期” ,他们可能已经解决了。安吉还提到,父亲安东尼·舒乐在短地暂担任主任牧师期内曾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他看到水晶大教堂在走向破产,他尝试重组董事会、削减家庭成员的薪水、建立财政责任制度……但是 “因为这些举动,他被董事会解雇了”。 无论如何,对这一家族来说,水晶大教堂 “死亡” 了;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一场灾难。难怪安吉会说 “面对大教堂的 ‘死亡’,我的心犹如心爱的人身患绝症一样悲痛 ”。 她也醒悟到,“这使我更加渴望以正直、谦卑和真理来引导我的人生和侍奉。我们都能从我父亲的例子中吸取教训,愿意追求正确的道路——即使它使我们最爱的受损失。” “虽然我控制不了这种形势……我的家庭成员也不会说‘对不起’。身为基督徒,让我们再次提醒我们自己,一幢建筑物不是教会。我们——神的百姓,才是教会。”

今日教会 观点

Page 45: Church Today Magzine

43

对 于教堂建筑,很多人熟悉的是哥特式,尖塔、城堡和高耸的

十字架。然而,不用纵观世界,只是看中国的教堂建筑,就会发现风格多样。仅仅在上海,教堂中有哥特式教堂,如圣三一堂,也有罗马式教堂,如诸圣堂,还有外貌为中国宫殿形式的鸿德堂。鸿德堂内面实际为西方建筑风格,可谓中西合璧。 更饶有趣味的是,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候,教堂的建筑风格是中国风,按中国习俗称“寺”。 “大秦景教碑”的出土提供了基督教在唐代即传入中国的证据,“大秦”是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而 “大秦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当时唐太宗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景教得以在当时的中国传播。那时的教堂采用中式传统建筑形式,按中国的习俗称

作 “寺”。 据董丛林教授所写《龙与上帝》一书记载,当时的景教在语言方面多借助于佛、道词汇。譬如其教士通称为“僧”,教堂通称为“寺”,使徒、天使和圣者则称为“法王”,甚至称天父为“佛”,显然都是袭用佛家称谓。由于景教过于依附当时的唐朝政权和儒道佛三家宗教,而它自身也未在文化层面上扎根,随着唐朝的灭亡,景教也随之消失了。 元代基督教较为兴盛,蒙古大汗对基督教十分宽容。当时的基督教堂——十字寺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只是内部的宗教陈设不同。 1294 年,方济各会修士蒙高维诺抵达中国大都(北京),并获准在此传教。虽然他的传教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修建教堂、为信徒施洗、翻译部分圣经等等,但这一切并未改变元朝基

督宗教最终没落的命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当时的基督宗教并未有意识地融入中国文化。 明清时期,天主教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和其他耶稣会传教士相继来华,最初的教堂多沿用民宅、寺庙,或者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建造,稍微带点西洋装饰,然后立十字架为象征。后来,一些西方传教士就开始自行设计,建筑风格就有了变化。 但后来出现的礼仪之争让基督教的传播受阻,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传教的权利,这时的教堂建筑主要是模仿或者照搬西方教堂的样式。一种是罗马风格教堂,如 1847-1853 年建造的上海董家渡圣·方济各·沙勿略教堂,它是一座罗马式与巴洛克式混合的教堂;上海卢湾区的诸圣堂也是罗马式

副刊 今日教会

中国基督教堂建筑风格的演变从中国风的“寺”到罗马风、哥特式和中西合璧作者/扬伊

Page 46: Church Today Magzine

44

教堂,建立于 1925 年,并在 2009 年进行修缮。 另一种教堂建筑风格为哥特式,这种样式在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建筑中都很常见。如上海的徐家汇天主堂就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外滩附近的圣三一堂也是这种风格,局部受罗马建筑风格影响。 哈尔滨教堂建筑则受俄国东正教教堂样式影响,多采用清水砖墙,并用砖砌成花纹,比如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除了这些典型风格,教堂也还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样式。比如修建于乾隆年间的苏州杨家桥天主堂,从空中鸟瞰,教堂屋面呈十字形构架,但依然具有浓郁的苏州古典园林韵味。 湖北武汉的圣三一教堂与苏州杨家桥天主堂风格类似。它由美国圣公会于 1910 年修建,主楼是一座重檐

八角亭,顶部有一圆球,亭子的高度与后方礼拜室的高度相同,门脸上是青砖花雕,屋檐上还有用水泥塑的龙首,但它的功能却是教堂。 另外,北京的西什库教堂也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它最初由法国耶稣会传教士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在西安门(清代皇城城门,现已不存)内蚕池口修建(其位置大约在现在国家图书馆旧馆对面的国务院办公区内),于 1703 年建成。这座教堂有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状。但堂前却是中国风格,左右两侧各有一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亭内是乾隆亲笔题写的石碑。 中国的一些教堂本土化特色浓郁,如云南大理的天主教堂,它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木结构教堂,白族

的特色“白”与西方的拱窗紧密结合。走进教堂,北面墙壁布满了古老而优秀的西洋画,南面墙壁被一幅幅俊秀的中国山水水墨画所镶嵌,正面三幅画,中间一幅是教堂的微缩,记载了它的历史和风采。 位于上海多伦路 59 号的鸿德堂是一座具有中国宫殿式外形的教堂,这座建于 1928 年的教堂,留下了 1920-1930 年代中国基督教 “本色运动” 的痕迹。教堂入口处为方形钟楼,钟楼顶部为阁楼式,屋盖为四方攒尖屋顶,房屋外墙青砖砌筑,并有仿木构架的红色水泥圆柱,檐下绘重彩画。室内中厅、侧廊采用券柱、门洞口部分也采用半圆券。建筑外貌为中国宫殿风格,局部处理中西杂糅。 教堂建筑并非只有一种风格,而是丰富多彩的,这是教堂建筑艺术多样性的体现,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美。

今日教会 副刊

Page 47: Church Today Magzine

45

清 明节,后辈扫墓,缅怀先人。此时的“榕城”福州,市区部分主干街道上充满了地铁施工的紧张气氛,

道路两旁的榕树责无旁贷地担当了这氛围的净化剂。 仓前山,乐群路。我们前去的地方倒是显得一片安静,行人,车辆,你来我往,各自忙碌着这一年里正常的该有的忙碌。 来这里,是因为有一段历史的印记。通过文物保护或旅游开发,这段尘封的历史,随着城市的发展,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了—— 曾有一片墓地,墓地旁有一座教堂。经历过一段动乱的时代,几十年的隐忍和沉静,让这里发生的变化不易辨认。如今,教堂还在,墓地已经消失;如今,陆续开始有人讲述它们的故事。 墓地的故事多少让人有些感伤。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说得一口福州话的美国客人来到福州。他是某旅游协会负责人,受到政府的热情款待。他逛了苍前山,却发现他父亲长眠的洋墓亭不见了。于是决定离开。临走前,又被邀请到为他安排的盛大告别宴。在宴会上他一直在流眼泪,

说:“我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我不会再追问。” 关于教堂,网络上一段 37 秒的延时摄影视频呈现出它的唯美。福州,苍山,老洋房。阳光穿过银杏叶影影错错洒在教堂身上,门前,散落的叶子一片金黄。

消失的墓地

墓地是消失了。却还有两块遗留的、分散的、原本属于这块墓地的石柱,在 2013 年开始见诸报端、进入公众视野中。 福州的居民,历史的爱好者们在网上分享了这两块石柱的大概方位。我们想去看看这两块遗留的石柱。寻找它们所走过的路,一直都不是平直的大道,而是各色的巷子。我与同伴,按着仅有的对地图的一点记忆,按照大致的方位,走着,寻找着。 顺着巷子延伸的灰色石墙上,一块特殊纹理的石头进入视野。石墙沿路延伸,唯独这一块纹理清清楚楚,乍看上去十分不同。拐个弯,巷子的尽头,是一间中学。另一

石厝教堂与消失的洋墓亭作者 / 于欣伟

副刊 今日教会

Page 48: Church Today Magzine

46

块有类似花纹的石柱,找得却颇费周折。它躺一个角落,在小餐馆门旁,和一段连地枯树根偎依着。 这两块石柱,本属于历史上曾经存在的一个教会公墓,洋墓亭。这是曾经占地 2 平方公里的墓地,埋葬了自 1840 年代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在福州逝世的西方传教士、医生、领事、商人等。墓地的出现与消失,是一个时间跨度不过百余年的故事。1949 年墓地被毁时,这里葬着 400 余具尸骸,所有墓穴排列整齐,都是 2米长 1 米宽,彼此间隔 0.5 米。 第一位葬在这里的传教士是美以美会怀德牧师之妻简·伊莎贝拉·怀德夫人 (Jane Isabel White)。1842 年《南京条约》之后,福州开埠。外国传教士开始进入福州。1848 年 5 月 25 日,怀德夫人逝世,清政府允许美以美会在仓前山租地以用作怀德夫人的墓地。此后随着外国人增多,仓山区麦园路西端的一块地方逐渐成为洋人墓园,被称为洋墓亭。 洋墓亭里葬的每个人,想必都有漂洋过海的独特的故事。而这其中,两位女传教士更是以特别的方式留在了历史中。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两位女传教士 MissNettleton 和 MissHarrison 在闽北崇安地区传教时,遭到绑架。绑匪随后和福州英国领事馆展开谈判,但双方没有达成协议,两位传教士也被残忍撕票。1930 年,洋墓亭里立了两根石柱,专门纪念这两位传教士。 现在被人们发现的两块特殊花纹的石头,正是当时洋墓亭的石柱。“文革”时,洋墓亭被毁。两根特殊的石柱,也遗落了。

石厝教堂

在城市里面找教堂从来都不是很难的事情。大概方位对的话,剩下的是抬头往上,看看哪个建筑高举着十

字架。这种经验,却不能适用于石厝教堂。如果不是教堂门口的石碑,行人很容易就会错过了它。通往教堂的路,无论从哪个方位,也都是不大的巷子。教堂就在仓山区乐群路上,坐北朝南,青石砌成,墙体粗糙,结构简单隐居学校与民宅之间,也显得小巧精致,幽静典雅。现在的隐居者,可是百余年前的“国际教堂”,存在于曾经存在过的洋墓亭边上。 1856-1861 年,在英国领事馆的帮助下,侨居福州的英国侨民集资筹建了这栋“圣约翰堂”。由于主要供侨居在福州的英国人使用,包括建筑形式、命名方式,都是欧洲的方式。乐群路一代是福州当时的外侨聚居区,教堂建成后不仅英国侨民到此参与宗教活动,欧美其他国家的基督徒也多

选此处进行宗教活动。 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圣约翰堂”这一名称也被人们叫得越来越少了。1906 年,圣公会福建教区成立,教堂归属了圣公会福建教区;1912 年,改组为中华圣公会,教堂属于中华圣公会福建教区;1950 年,中华基督教圣公会脱离英国教会,加入基督教三自爱国会,这一教堂归属了福建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逐渐地,它被人们朴素的称呼为石厝教堂。在 1992 年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前,石厝教堂内外原有的部分纪念物在 “文革” 中遭到破坏,教堂本身被挪作他用。 现在,教堂已经被重新修缮。黑大门拒绝访客进入,我们仅能从门缝中往里看,拍上视野最大的几张图,驻足,离开。

今日教会 副刊

Page 49: Church Today Magzine

47

走进“福音大峡谷”——怒江福贡作者 / 扬伊

副刊 今日教会

沿 着福贡崎岖的山路拾级而上,时常能听到一曲曲赞美诗,回

荡山间,大峡谷中圣歌弥漫。 福贡县位于云南省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峡谷,被誉为“人神共居的福地”,全县基督徒的比例将近 70%,而在农村,信徒的比例则高达 90%,几乎家家户户都信耶稣。2015 年 3 月 22 日,该县鹿马登乡的乔马底教会献堂,来自鹿马登乡、石月亮乡和上帕镇等地教会的信徒近 2000 人参加了庆典。 乔马底新建的教堂仅一层,能同时容纳 800 多人,目前该教会有 360多位信徒,多是傈僳族和怒族人。据该教会封传道介绍,乔马底教会从1986 年开始恢复礼拜后重建过三次,分别是茅草房、木板房和石棉瓦结构的房子。这次是第四次重建,礼拜堂是钢筋水泥结构。 鹿马登乡目前有 54 个教堂,一万多名信徒。在复活节之前,该教会的信徒会举行连续三天的聚会,共有 7-9场礼拜。比起汉族教会,少数民族的教会在敬拜方面更有特色,信徒们赞美时会加上舞蹈,赞美上帝时载歌载舞。

著名的“福音县”

福贡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怒、白等少数民族杂居的边疆贫困高寒山区,在经济发展进步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据怒江政协副主席朱发德所写《滇西基督教史》一书介绍,傈僳族是一个信仰原始宗教的民族,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灵,人有人魂,信奉和善待这些神

灵,自然会五谷丰盛,家畜兴旺,百病全除,逢凶化吉。因此,傈僳族人民把世间万物的鬼神分为山神、树神、岩神、天神、地神等几种,并经常性地予以崇拜,他们也相信巫师巫婆、求签问卦等。 上帝却似乎特别钟爱这大山沟以及这里的人。一百多年前,宣教士深入终日云雾笼罩的怒江大峡谷,将文字与希望,以及福音种子,播撒在傈僳族人心中,多年后,传教士用生命播下的福音种子开花结果,信徒成倍地增长,福贡就有了“福音县”的美誉。 据福贡县基督教协会会长李桂华牧师介绍,福贡县总人口 10 万左右,80% 为傈僳族人,剩下的多为怒族人,也有白族、汉族和纳西族人。全县基

督徒比例将近 70%,农村则几乎家家户户信耶稣。走在山间,常能听到圣歌弥漫在整个峡谷,多为傈僳语的赞美诗,也有汉语的。 在怒族中,信徒比例为 40%—50%,所读所学的圣经为傈僳文圣经;不同地区的怒族人语言不同,统一起来十分困难,他们受到傈僳族人影响,读傈僳文圣经,唱傈僳语赞美诗。如今傈僳族人使用的文字是传教士创造的,阅读的《圣经》是传教士翻译的,当地人还为传教士修建了坟墓,以表纪念。

福音改变了傈僳族人的生活

传教士带着福音的种子进入了怒

Page 50: Church Today Magzine

48

江大峡谷,不仅让很多人信耶稣,还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状况,他们不再醉酒,也学会了洗脸、洗脚,以握手的方式相互问安。这个县因信仰基督犯罪率很低,被很多人知晓。 他们中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的土地散落在怒江两岸由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夹江形成,呈 V 字形的陡峭坡地上,多种植一些玉米和水稻;尽管常年累月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的收入却相当微薄。 生活在山区的傈僳族人每天大概7 点左右起床,那时天刚蒙蒙亮,傈僳人不用电,烧火,做饭、喂家禽和牲畜。由于不吃早餐,下午还要走路去山地上干活,一般人家会在 10 点左右吃早饭,准备好在田间干活时要喝的水和吃的干粮,去地里的时候还

会带上农家肥。当地的每户人家大概有 5-10 亩地。春季则挖地,准备种新一季的庄稼。傍晚 6 点半到 7 点回家,喂牲畜、做饭。平时,他们也会去山上采集药材拿到市区卖,然后买一些衣服和肉。人均年收入只有 2000元左右。因此,多数年轻人都离开家乡,走进城市,远离了农耕生活。 每逢星期三晚上和星期天早上,当地居民会去附近的教堂参加礼拜,这早已成为习惯。复活节和圣诞节的时候,傈僳族、怒族和白族的信徒们还喜欢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去教堂。傈僳族的男人们会穿麻质长袍,妇女则戴上彩石串成的珠链,同样麻织的裙子,这是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的民族。 笔者曾于 2013 年 10 月参加过福

今日教会 副刊

贡县少数民族教会的感恩节聚会。当地的基督徒在每年 9-10 月会过感恩节,当地人称之为“早十白”,教堂的信徒会欢聚唱赞美诗,歌声伴随着舞蹈,牧师或传道人会讲圣经,一同向上帝献上感恩。 作家林茨曾写过一本书叫《福音谷》,他在书里写道:“所有的男人和女人投入歌唱时所表现的热情与优雅,同他们胼手胝足的形象形成了一种对比。”他还这样感慨,“在这个欲壑难平、消费文化盛行的世界,牢记感恩,每日不忘祈祷,必定期高唱赞美诗的,竟为此以贫困著称的人民。” 据说,由于傈僳族“无酒不成礼”的习惯,大多数男子饮酒、酗酒成风,甚至有男子酗酒后常殴打、辱骂妻子,家中粮食、财物也经常用来换酒,导致女性无力供养孩子、抚养后代,生活贫困无依。当地人也深受毒品影响。 怒江的一位傈僳族教师曾回忆,18 岁时,他被老人们所唱的赞美诗歌感动了,随后成了当地圣经学校的老师。信主前的他就喜欢喝酒,家里穷,就用玉米换酒喝,喝醉后常常迷迷糊糊,说话颠三倒四,让家人十分不悦。 信主后,他决心过“分别为圣”的生活,戒除了酒瘾和烟瘾,旁人看到他的改变都见证福音的大能。 福贡县居民有的沿江而居,有的住在半山腰,山区的人有的还住在窝棚一样的地方,偶尔有用山石垒筑起来的房屋。 大山里却时不时地会出现一座座跟当地房屋不太搭调的建筑,平房顶上高耸着十字架,门楣上用汉语和傈僳语写着“XX 基督教堂”,那是每个村庄里最好的建筑,是靠当地人的奉献建立起来的教堂。 福贡县将近 360 个村庄,即使再小也会有教堂,有些村子里有多个聚会点。每到礼拜天,当地的村民会穿上自己最好的服装,到教堂聚会,敬拜赞美上帝。

Page 51: Church Today Magzine

49联系我们:15313767581Email:[email protected]

以弗得

2012-至今合作客户

中国基督教主流媒体

福音时报 www.gospeltimes.cn

基督时报 www.christiantimes.cn

基督网 www.jidunet.cn

基督教华语音乐网www.cccmusic.cn

从这里开始!基督化企业品牌宣传

Page 52: Church Today Mag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