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诺贝尔物理奖

16
2008 诺诺诺诺诺诺 诺诺诺 2008.11.20 诺诺

description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邝宇平 2008.11.20 清华.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8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mechanism of spontaneous broken symmetry in subatomic physics"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origin of the broken symmetry which predicts the existence of at least three families of quarks in nature"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Page 1: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2008 诺贝尔物理奖邝宇平

2008.11.20 清华

Page 2: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8•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mechanism of spontaneous brok

en symmetry in subatomic physics"•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origin of the broken symmetry w

hich predicts the existence of at least three families of quarks in nature"

Nambu (南部阳一郎) Kobayashi (小林诚) Maskawa (益川敏英) ( 1921 ) ( 1944 ) ( 1940 )

Page 3: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I. 对称性与对称性破缺

对称性是物理学中有重要意义的概念。运动方程的对称性导致守恒定律。

体系对 U 变换不变: → U 守恒

1 UHUHH

],[ HUdtdUi

0],[ HUdtdUi

)()( xx )()( xUx

HUUH

Page 4: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 平移不变性→动量守恒

• 转动不变性→角动量守恒 ○ 空间反射不变性→宇称守恒 ○ 同位旋转动不变性→同位旋守恒 有些物理量,如宇称、同位旋,实际上并不严格守恒→空间反射、同位旋转动对称性实际上是破缺的!

Page 5: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对称性的破缺有两类:• 显式破缺:运动方程中含有不对称项• 自发破缺:运动方程是完全对称的,但解出的体系的基态不对称。 例如 Heisenberg 的铁磁理论

H 有转动不变性的哈密顿量→无转动不变性的基态(有特殊方向)— 转动对称性的自发破缺。

Page 6: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在粒子物理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以电弱统一理论为例,它是 SU(2)×U(1) 规范理论,传递相互作用的规范场: 光子( γ ):传递电磁作用 弱规范玻色子( W、 Z):传递弱作用要此理论可以重整化,必须运动方程有完全 SU(2)×U(1) 规范对称性。 实验指出: Mγ = 0, MW≈80 GeV , MZ ≈91 GeV 。若在运动方程重加入 W、 Z的质量项,则显式破坏SU(2)×U(1) 规范对称性—理论不能重整化! MW 和 MZ(体现对称性破缺)从和而来?

Page 7: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在量子理论中

对称性自发破缺保持理论能重整化,同时物理观测量体现对称破缺性质—观测到的 MW 和 MZ 不为 0!

Page 8: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现在还不清楚是自然界的什么机制造成 SU(2)×U(1) 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 标准模型( 1967 )假定存在一个基本标量场— Higg

s( Φ )—及其特殊自作用使在真空中 <Φ>≠0来造成SU(2)×U(1) 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它的元激发称Higgs 玻色子,是此假定的特征。迄今,实验上一直没有发现 Higgs 玻色子,且将标准模型用于高能区存在不自洽。 探索 SU(2)×U(1) 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机制是CERN 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 的首要研究课题。

Page 9: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Nambu在 1960 年开始用量子场论方法研究 BCS超导理论的规范不变形式。随后于 1961年与 Jona-Lasinio 一起将此方法用于研究粒子物理中的对称性自发破缺。他们写出一个场论模型— Nambu-Jona-Lasinio模型:

其中γ5= iγ0γ1γ2γ3。此模型对以下变换(手征变换)是不变的:

他们在 Hartree-Fock 近似下求出在耦合足够强时,真空态(基态)中 < >≠0,自发破缺手征对称性—动力学对称破缺。

Page 10: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强子质量:典型强子质量 Mhad≈1 GeV 。为何 Mπ ≈140 MeV ? Nambu-Jona-Lasinio 模型可以解释此现象。 Goldstone定理:连续对称性自发破缺必定导致 0质量标量(赝标量)粒子( Goldstone玻色子)存在。 手征对称性自发破缺导致的 Goldstone玻色子是赝标量— π介子质量为 0。再在拉氏量中加一个小的显式破缺项 ,可使 π介子有小的质量。此思路至今仍在用(现在理论中 是夸克)。 Nambu 的工作最先给出粒子物理中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模型,成功解释 π介子质量轻的问题。 Nambu 的自发破缺机制被用于许多新物理模型中的电弱对称破缺。

Page 11: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II. CP 对称性及其破缺 C: 正反粒子变换 P:空间反射变换实验指出电磁作用和强作用中 CP守恒。以 K 介子为例, CP=-1 CP=+1CP守恒则 但 Cronin 和 Fitch(1964)发现在弱作用中有大约( 0.2—0.3)%的 — CP破坏( 1980诺贝尔奖)。 宇宙学中解释为什么物质远多于反物质也需要有较大的 CP破坏,现在尚不知其来源。

2/)|(|| 000 KKK L 2/)|(|| 000 KKK S

00 -LK 000 ,-SK

- LK 0

Page 12: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组成物质的基本费米子:

70年代初只发现了 u 、 d、s三个夸克。 1974年丁肇中、Richter发现了c夸克获得 1976诺贝尔奖。 对于弱作用,1957年 Feynman和 Gell-Mann提出普适的V-A作用理论,含一个普适的弱作用耦合常数 G。实验测量了β衰变: μ衰变:发现 eeud

ee

7G0G 9.

Page 13: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1960年 Gell-Mann和 Levy用一个小参量 ε来描述此差别。1963年 Cabibbo引入一个角度,认为在弱作用中是由参与的。这样, 。 1972年 Kobayashi和 Maskawa分析了这种转动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描述 CP破坏。他们普遍考虑有 N 代夸克的情况,分析转动变换中真正独立的参量数目 NKM,指出当 N= 2,NKM=1( Cabibbo角);当 N=3, NKM= 4,除三维转动的三个转角外还多一个独立参量,一个相角 δ,可以描述 CP破坏。因此要能描述 CP破坏,需要夸克至少有三代 ( N≥3)。现在实验上的确发现了三代夸克。

sincos' sdd cossin' sds

G cosG

2KM 1-NN )(

Page 14: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Kobayashi和 Maskawa把转动变换矩阵写成

其中 , 。理论研究表明,有 CP破坏则粒子反应振幅为复数。所以有 δ的项描述 CP破坏。这项研究没有涉及相角 δ是由什么动力学机制产生的,其值要由实验来确定。迄今实验上发现的 CP破坏现象都能用此描述。 这个标准模型的 CP破坏还不足以满足宇宙学的需要。人们还要在未来的实验中(如 LHCb )寻找新的 CP破坏机制。

iis sin iic cos

Page 15: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III. 启示 值得深思:1. 应重视探索性基础研究 这是日本第 5次(共 7人)获诺贝尔物理奖,大多是在本土完成的工作。需要加强队伍,营造良好环境。2.不要过分重视发表文章刊物的 impact factor Kobayashi-Mskawa的文章发表于 Prog.Theor.Phys.3.不要太看重 SCI论文数及一些统计指标 Nambu: 期刊论文数: 52, h=28 Maskawa: 期刊论文数: 28, h=154. 切忌急功近利。应鼓励敢于研究前沿重要问题、敢于创新、踏实研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Page 16: 2008 诺贝尔物理奖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