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77
1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R L C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R L C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 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第 正正正正正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description

第五章 正弦稳态电路.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五节 电容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六节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第七节 R 、 L 、 C 串联电路及复阻抗 第八节 R 、 L 、 C 并联电路及复导纳 第九节 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复阻抗和复导纳 第十节 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十一节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第十二节 电路的谐振. u(t). i(t).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Page 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第五节 电容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第六节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第七节 R、L、C串联电路及复阻抗第八节 R、L、C并联电路及复导纳第九节 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复阻抗和复导纳第十节 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十一节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第十二节 电路的谐振

第五章 正弦稳态电路

Page 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

5-1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正弦稳态电路: 激励为正弦量,且加入激励的时间为 t=-时的电路。

正弦量: 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流或电压或功率等。

u(t)

t0

i(t)

t0

Page 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

一、正弦量的时域表示

2、函数表示: u(t)=Umcos(t+u)

i(t)=Imcos(t +i) (瞬时值)

(三要素)

1、波形表示:

其中:

Um 、 Im 最大值

角频率

i 、 u 初相位

=2f=2/T

u(t)

t0

tT

Um

-Um

2

i(t)

0 2

Im

-Im

t

Page 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 =0 同相 =±90º 正交 =±180º 反相

相位差: = u- i

u(t)=Umcos(t+u)

i(t)=Imcos(t+i)

<0 滞后 >0 超前

3 、相位差

Page 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

4 、有效值:周期信号一个周期内的方均根值。

对于正弦量:

T

dttuT

U0

2 )(1

T

dttiT

I0

2 )(1

mm II

I 707.02

电流:电压:

物理意义: 在一个周期内与其产生相等热量的直流电量。

i(t)=Imcos(t+i)

u(t)=Umcos(t+) mm U

UU 707.0

2

Page 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

5-2 、正弦量的向量表示法

1、正弦稳态电路特点: 若所有激励为频率相同的正弦量,则线性电路响

应为同频率的正弦量。

相量为一个复数,它可表示为极坐标形式,也可表示为直角坐标形式。

2、正弦量相量表示:

i(t)=Imcos(t+i)

u(t)=Umcos(t+u)iII

uUU

Page 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

3 、相量图 : 在一个复平面表示相量的图。

i(t)=Imcos(t+i) iII

u(t)=Umcos(t+u) uUU

I

U

+j

+10

复平面表示的相量意义

Re[Ůme jt]=Umcos(t+u)

Ime[Ůme jt]

=Umsin(t+u)

Page 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8

4 、相量法:以相量表示正弦量对正弦稳态电路进行分析的方法。

例 1:写出下列正弦量的相量形式:

)1.53cos(25)(1 tti

)9.36cos(210)(2 tti

例 2:写出下列正弦量的时域形式:431 jU

682 jU

1.5351I

9.36102I43 j 68 j

解:

)9.126cos(25)(1 ttu )9.36cos(210)(2 ttu

Page 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9

5-3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一、时域分析:

)cos(2 itIR

∴ U=IR

u=i

)cos(2)( itIti

)cos(2 utU

(波形)

)()( tRitu

iII

uUU

iRI

IRU

( 相量图 )

二、频域分析

+j

+10

Page 1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0

三、功率

)cos(2)( itIti

)()()( titutp

T

dttpT

P0

)(1

1 )瞬时功率 :

2 )平均功率 :

UI

)2cos( tUIUI

)(2

2 WR

URI

)cos(2)( utUtu

)cos(2)cos(2)( tItUtp

p(t)

t0

2UI

UI

Page 1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1

5-4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 、定义:韦安特性为 -i 平面一条过原点直线的二端元件。 L

2 、特性:1 ) (t)=Li(t) ;2) WAR 为 -i 平面过原点的一条直线;3) VAR:

4) 无源元件

5) 储能元件

6)动态元件

7)记忆元件dttdi

Ltu)(

)(

Page 1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2

一、时域分析:

iII

)sin(2 itLI

∴ U= L I

)cos(2)( itIti

)cos(2 utU

)90cos(2 itLI

L

u=i+90º

( 波形 )

LX L ( 感抗 )IXU L

二、频域分析

uUU

)90( iLI

iLIj

IjXILjU L

LjjX L ( 复感抗 )

( 相量图 )

+j

+10

dt

tdiLtu

)()(

Page 1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3

三、功率

)cos(2)( itIti

)()()( titutp

T

dttpT

P0

)(1

1 )瞬时功率 :

2 )平均功率 : 0

)cos(2)( utUtu

)cos(2)cos(2)( iu tItUtp

UI

)902cos( tUI

p(t)

t0

3 )无功功率 : UIQ

意义 :反映电感元件与电源进行能量交换的最大速率 .

)(2

2 VarX

UIX

LL

Page 1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4

四、实际电感模型

例:如图所示实际电感模型中的R=10, L=50mH ,通过的电流为:

6080 j

Atti )9.36314cos(210)(

求电压 uR(t),uL(t) 和 u(t) 。

解:

9.3610I RIUR

9.36100

ILjIjXU LL 9.126157

LR UUU 4.941.186

Vttu )4.94cos(21.186)(

55.12527.94 j

55.18527.14 j

VttuR )9.36cos(2100)( VttuL )9.126cos(2157)(

Page 1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5

5-5 电容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一、线性电容元件:

1、定义:库伏特性为 q-u 平面一条过原点直线的二端元件。

2 、特性:1 ) q(t)=Cu(t) ;2) 库伏特性为 q-u 平面过原点的一条直线;3) VAR:

4) 无源元件

5)储能元件

6)动态元件

7)记忆元件dt

tduCti

)()(

Page 1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6

二、时域分析:

dt

tduCti

)()(

)sin(2 utCU

∴ I=UC

)cos(2)(u

tItu

)cos(2 itI

)90cos(2 utCU

i=u+90º ( 波形 )三、频域分析

iII

uUU

90uCU

( 相量图 )

uCUj

UjBUCjI C CBC

( 容纳 )

IjXICj

1U C

CXC

1

( 容抗 )

+j

+10

Page 1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7

四、功率

)cos(2)( itIti

)()()( titutp

T

dttpT

P0

)(1

1 )瞬时功率 :

2 )平均功率 : 0

)cos(2)( utUtu

)cos(2)cos(2)( iu tItUtp

UI

)902cos( tUI

p(t)

t0

3 )无功功率 : UIQ

意义 :反映电容元件与电源进行能量交换的最大速率 .

)(2

2 VarX

UIX

CC

Page 1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8

五、应用举例

例 1 :已知:图示电路中电压有效值UR=6V,UL=18V, UC=10V。求 U=?

解:

0II设 (参考相量)

06UR

9018UL

9010UC

CLR UUUU

10186 jj

86 j

V 1.5310

VU 10

( 相量图 )

+j

+10 UR

UL

UC

Page 1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19

例 2 :已知: 图示电路中电流表 A1、 A2 读数均为 10A 。求电流表 A的读数。

解:

0UU设

9010I1

9010I2

21 III

0

所以,电流表 A的读数为零。

1I

2I

说明:

( 1)参考相量选择:一般串联电路可选电流、并联电路可选电压作为参考相量;

( 2)有效值不满足 KCL 、 KVL 。

Page 2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0

5-6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一、 KCL :

0)(1

tikn

k

0)cos(21

ikk

n

ktI

01

k

n

kI

时域 :

频域 :

对于任一集中参数电路,在任一时刻,流出(或流入)任一节点的电流代数和等于零。

以相量表示正弦量,有

在正弦稳态电路中,对于任一节点,流出(或流入)该节点的电流相量代数和等于零。

Page 2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1

二、 KVL :时域 :

0)(1

tuk

m

k0)cos(2

1

ukk

m

ktU

频域 :0

1

k

m

kU

对于任一集中参数电路,在任一时刻,对任一回路,按一定绕行方向,其电压降的代数和等于零。

以相量表示正弦量,有

在正弦稳态电路中,对任一回路,按一定绕行方向,其电压降相量的代数和等于零。

Page 2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2

求:

例 1: )1.53cos(25)(1 tti )9.36cos(210)(2 tti

解:

)()()( 21 tititi )(1 ti

)(2 ti

)(ti

1.5351I 43 j

9.36102I 68 j

21

III 211 j 3.1018.11

)3.10cos(218.11)( tti

正弦量以相量表示,有

Page 2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3

例 2 图示电路,已知:

解:

)30cos(26)(1 ttu

)60cos(24)(2 ttu

)(3 tu求

+ u1(t) -

u3(t)

-

u2(t)

+

3061U

6042U

213 UUU )45.32()319.5( jj

45.019.3 j 03.822.3

)03.8cos(222.3)(3 ttu

正弦量以相量表示,有

Page 2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4

5-7 R 、 L、 C串联电路及复阻抗一、复阻抗: )()

1( CL XXjR

CLjRZ

jXRZ

XXXC

L CL

1令:

ZZ

其中: R :电阻 X :电抗

Z : 复阻抗

|Z|— 阻抗模 Z— 阻抗角

IZU

22 XRZ R

XZ arctan

R

XZ

Z

阻抗三角形

Page 2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5

讨论:

1 、复阻抗 Z取决于电路结构、元件参数和电路工作频率;

2、 Z反映电路的固有特性: Z=R+jX

X=0 Z=R Z=0 电阻性

X>0 XL>XC Z>0 电感性

X<0 XL<XC Z<0 电容性

3、 Z的物理意义:

)1

(C

LjRZ

jXRZ

I

UZ iuZ

4 、 Z为复数,描述电路的频域模型,但不是相量。

Page 2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6

举例:图示电路中已知 R=15,L=12mH,C=

5F,

解:

Z

UI

VRIUR

13.5360

VILjU L

87.36240

VU

0100

Vttu )5000cos(2100)(

.,,,, 和相量图求

CLR UUUIZ

60jLj 401

jC

j

CjLjRZ

1 1.5325

A 13.534

VIC

jUC

13.1431601

I

RU

LU

CU

U

60j

40j

15

Page 2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7

其中: G:电导 B :电纳

Y : 复导纳

|Y|—导纳模 Y—导纳角

5-8 、 R 、 L、 C并联电路及复导

纳令:

jBGY Z

Y1

(复导纳)

YY

Z

UI

)1

(L

CjGY

例: )( LC BBjG

22 BGY G

BY arctan

G

B

Y

Y

导纳三角形:

Page 2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8

讨论:

1 、复导纳取决于电路结构、元件参数和电路工作频率;

2、 Y反映电路的固有特性: Y=G+jB

B=0 Y=G Y=0 电阻性

B>0 BL<BC Y>0 电容性

B<0 BL>BC Y<0 电感性

3、 Y的物理意义: U

IY uiY

4 、 Y为复数,描述电路的频域模型,但不是相量。

)1

(L

CjGY

jBGY

Page 2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29

5-9 、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复阻抗和复导纳

1 、已知复阻抗 jXRZ

jBG

则 :

其中:

I

UZ

U

IY

Y

1

Z

1

2222

1

XR

Xj

XR

R

jXRY

22 XR

RG

22 XR

XB

2 、已知复导纳

意义:

jBGY

jXR

则 :

其中:

2222

1

BG

Bj

BG

G

jBGZ

22 BG

GR

22 BG

BX

Page 3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0

例 1: 已知 R=6, X=8, f=50Hz. 求 G=? B=? 并求串联和并联结构的元件参数分别为多少?

解: 86 jZ 13.5310

ZY

1 13.531.0

08.006.0 j

jBGY

SG 06.0 SB 08.0

67.161

GR

mHL 8.39

6R mHL 48.25

R’ L’

R

L

Page 3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1

解:

例 2: 图示二端网络,已知:

求频域 Z 、 Y 及其等效元件参数。

Vttu )3010cos(22)( 4

mAtti )6010cos(2100)( 4

VU

302 mAI

60100

I

UZ 3020 )(1032.17 j

32.17R

FC 10

U

IY 3005.0

)(025.00433.0 Sj

1.231

GR

FB

C

5.2

Page 3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2

5-10 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

基本分析思路: 1) 从时域电路模型转化为频域模型 :

正弦电流、电压用相量表示; 无源支路用复阻抗表示。 2 )选择适当的电路分析方法: 等效变换法(阻抗等效变换、电源等效变换) 网孔

法、节点法、应用电路定理分析法等; 3 )频域求解(复数运算)得到相量解;

4 )频域解转化为时域解。

Page 3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3

解:

例 1:图示电路。已知

Vttu )5000cos(2210)(

求 i1 (t) 、 i2 (t) 和 i (t) 以及对应 相量的相量图。

i2 (t)i1 (t)20F

U

I

20j10j

2

I1

I

İA

İB

0210)2015()2023( BA IjIj

0)1025()2015(

BA IjIj

0210U

20jLj

101

jC

j AI A

5.810

AIII BA

3.5826.51

AII A

5.810

AII B

83.3929.92

AI B

83.3929.9

Atti )5.85000cos(210)(

Page 3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4

例 2 :图示电路。已知 Vttu )10cos(260)( 4

分别求 R=75、 25 时负载电流 i(t) 。

解:移去待求支路的频域电路模型如右。

1/3F

1/3F

VU oc

452

3075oZ

当 R=75时 AI

452

2.0

Atti )4510cos(2.0)( 4

当 R=25 时

Atti )4510cos(3.0)( 4

AI

452

3.0

对应等效频域电路模型如右。

Page 3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5

例 3 :图示电路, 求电流 İ 。 解:节点电位法

50 0

1

2

3

I0502 21

I22

1

2

3321

Ij 32 )4

1

2

1(

2

1

31

539.21308.121 j

847.33231.92 j

11

50 121

I

A 75.2961.18

Page 3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6

* 图示电路, 求电流 İ 。 解:网孔电流法

50 0 İ2 İ3

İ1023 321

III

UII 0502 21

UIjI 31 )42(2

III 232

AI

75.2961.18

1

II

Page 3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7

例 4 :图示电路。已知 U=100V , R=20, R1=6.5 。

当调 C 使得 Ucd 达到最小值,此时 Ucd =30V Rac =4时。求 Z= ?

解:

0100U设

)(155.3 jZ

R1

UR

RU ac

ac

U

ZR

RU ad

1

1

acadcd UUU

UR

R

ZR

R ac )(1

1

调 c 点时, Rac 变,若 Ucd 最小,则

0100)20

4

5.6

5.6(

Z30j

Page 3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8

* 图示电路。已知 U=100V , R=20, R1=6.5 。

AR

UI R

05

当调 C 使得 Ucd 达到最小值,此时 Ucd =30V Rac =4时。求 Z= ?

U

I

a b

d

c

e

+j

0

0100U设

)(155.3 jZ

VU ac 20 AI 55.55.6

1.36

VU eb 1.83

若 Z=Ro-jxo 为容性负载, I 超前U 。其余相量如图示。

R1IR

解:

若调 c 点时,使 Ucd 最小,则有

cdU

acU

accd UU VU cd 30 VU ad 1.36

abeadc

ebcd

ad

U

U

U

U

VU ae 4.55

51.31RI

UR ae

o 15I

Ux ebo

)(155.3 jZ同理

dbU

adU

Page 3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39

例 5 : 图所示电路。用相量法证明当从 0 到变化时, U

2=U1 , 2 从 180+1 到 1 变化。

1U

2U

证明:

112 1

1

1U

CjR

CjU

CjR

RU

11

1

U

CjR

CjR

11

1U

CRj

CRj

)arctan2180(12 CRUU

222111 ,

UUUU设

)arctan2180( 11 CRU

Page 4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0

* 图示电路。用相量法证明当从 0 到变化时, U2=U1 , 2 从 180+1 到 1 变化。

1U

2Ua

b

c

d

1U

2U

I证明:

011 UU设

则有相量图如下:

可见,当在( 0 ,)变化时, d 、 b 点的轨迹为一个圆, bd 为其直径,且 Ubd= U2 = U1 。

即:当从 0 到变化时, U2=U1 , 2 从 180到 0变化。

Page 4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1

练习 1 :图示电路。已知 U=100V ,

求 Z= ?,3100,3100 cc XVU

,60Z

解: AX

UI

C

c 1

01设I

)(感性jXRZ

01)3100( jXRjU )3100( XjR

222 )3100(100 XR

732.160 tgR

X

50

100R

6.86

2.173X

6.8650

2.173100

j

jZ

3100j

Page 4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2

练习 2 : 右图所示电路。改变 R ,要求电流 I

不变。求 L 、 C 、应满足何种关系?

解: 当 R=0 时:

UL

CjI )1

(

UCjI 当 R= 时:

依题意,有C

LC

1

CL

C

1

(无解)

CCL

1

LC2

1

Page 4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3

练习 3 :图示电路。 U=380V , f=50Hz 。改变 C=80.95F ,电流表 A 读数最小为 2 . 59A 。求电流表 A1 和 A2 读数。

解:

0380U设 则有相量图:

U

1

I

1

I

2

I2

I

若改变 C则 I2 变化,当 I2 = I1 sin1 时 I最小。

1

此时有

I2

222

1 III

sfCUI 22 且

A61.9

22

21 III A952.9

Page 4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4

5-11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一、无源单口网络功率

1 )瞬时功率 :

)()()( titutp

)cos(2)cos(2)( iu tItUtp

)2cos()cos( iuiu tUIUI

)2cos(cos iutUIUI

(恒定分量) (正弦分量: 2)

Page 4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5

说明:

)(cos)(1

0WUIdttp

TP

T

2 )平均功率 :

1) P = UI cos UI ;

2) cos 称作功率因数;

3) —功率因数角

4) P = P1 + P2 + P3……. ;

5) P =I12R1 + I2

2 R2 + I32R3…….

( 无源单口网络 : = Z):

Page 4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6

说明:

4 )视在功率:

定义:

3 )无功功率 : )(sin VarUIQ

1) Q > 0 ( 感性); Q < 0 ( 容性) :2) Q = Q1 + Q2 + Q3…….:

3) Q = I12X1 + I2

2 X2 + I32X3…….;

4) 反映网络与电源能量交换最大速率。

)(VAUIS 计算:

1 ) S=UI

2)22 QPS

注意: S S1 + S2 + S3…….

Page 4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7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之间的关系 :

)(sin VarUIQ )(cos WUIP

22 QP )(VAUIS

cosS

tg

Q

sinSPtg

功率三角形

例 1 : 图示电路, u=707cos10t(V) , i=1.41cos(t-53.1)(A) 。求 P 、 Q 、 S 。

解: UIS )(500 VA

cosSP )(300 W

sinSQ )(400Var

Page 4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8

例 2 :图示电路,已知f=50Hz,求 P、 Q、 S、cos。

S=UI=500VA

=53.1 cos=0.6

P=Scos=300W

Q=Ssin=400Var

VU

307.70

-j10

İ1 İ2

İ

VU

307.70

解:Z

UI

1.2307.7

1.2307.71I

12007.72I

S=UI=316VA =-18.43 cos=0.9487

P=Scos=300W

Q=Ssin=-100Var

21

III

43.4847.4

İ

Page 4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49

说明:并入电容后现象与结果 结果:1) P不变条件下: 对输电线要求降低,输电效率提高;

电源容量要求降低。2) S不变条件下: 电路负载能力增大

现象 :

1) 总电流 I减小 ;2) 功率因数角减小 ;3) 功率因数 cos 增

大 ;4) 有功功率 P不变 ;5) 视在功率 S 减小。注意:

1 )一般不要求提高到 1 ;

2 ) 并联电容要适当,才可提高。 )( 212

tgtg

U

PC

Page 5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0

二、有源单口网络功率

注意:功率因数角不等于网络的除源阻抗角。

)()()( titutp

Ziu

N)(cos WUIP

)(sin VarUIQ

)(VAUIS

Page 5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1

三、复功率(功率与相量之间的关系)

IUS

)( iuUI

2 、物理意义:

为 İ 的共轭相量。即若

I iII

S

1 、定义:

其中:

iII

iuIUIUS

∴ jQPjSSS

sincos

Page 5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2

3 、计算: 222 jXIRIZIIUS

注意:

2 )

1)

3 )

21 SSS

1 、复功率从频域反映了各功率关系;2、 P = P1 + P2 + P3……. Q = Q1 + Q2 + Q3…….

但 S S1 + S2 + S3…….

jQPS

无任何物理意义。、

IU3

Page 5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3

例: 已知 Is=10A , =103rad/s ,求各无源支路吸收的复功率和电流源发出的复功率。

İ1 İ2

İs

解: 设 Iés=100A ,则

0101015

1551

j

jI

46.831.2 j

12

III s 46.831.12 j

11 IUS 1923769 j

33471116 j

22 IUS

ss IUS 14241884 j

11 IZU

27.10577.8

5.3494.14

07.37177.236

Page 5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4

5-12 谐振电路 谐振现象 : 含有 RLC 的无源单口网络在正弦激励作用下 ,

对于某些频率出现端口电压、电流同相位。

X = XL - XC

=0

谐振分类:

1 、串联谐振

2 、并联谐振

3 、串并谐振

4 、耦合谐振 }

}谐振条件:

或 :

B= BC - BL

=0Z=R+jX 或 Y=G+jB

Page 5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5

1 串联谐振 一、谐振条件与谐振频率:

谐振条件:

谐振频率:

CL XXX 0

1

CL

LC

1 0

LCf

21

0 谐振产生方法:

1 )信号源给定,改变电路参数;

2 )电路给定,改变信号源频率。

Page 5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6

R

CL /

R

C0

1

二、谐振参数:

1 、谐振阻抗:谐振时电路的输入阻抗 Z0

串联谐振电路: Z0=R

3 、品质因数:

0ZQ

2 、特征阻抗:谐振时的感抗或容抗。

串联谐振电路:

R

L0

C

L

CL

00

1

Page 5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7

三、串联谐振特性

1 )阻抗最小: Z0=R

2) u-i = 0

3) cos =1

4) 电流达到最大值:

Im=U/R

5) L 、 C 端出现过电压 :

UL=UC=QU

6) 相量图(电流与电压同相位)

İ

Page 5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8

例 1 : 图示谐振电路中, L=300H , R=10, Us=100 V,

f=540kHz 。 求电容 C 、品质因数 Q 、电压 U2 。

解:LC

o

1

LC

o2

1

pF292

R

LQ 0 8.106

UL=UC=QU =10.68mV U2=nUL=100.68mV

Page 5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59

四、频率特性:

1 、阻抗频率特性:

其中:

CXC

1

CL XXX jXRZ

22 XRZ

LX L LXCX

X

Z

电路各个物理量随激励信号频率变化的特性。

Page 6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0

2 、导纳频率特性:

3 、电流频率特性

其中:

ZY

1

ZY

YUI

Y

Y

I

Page 6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1

4 、电压频率特性:

5 、相对频率特性: (通用频率特性、 归一化频率特性)

LIUL

CIUC

1

RIUR 0RI

LU

RU

CU

1

1

20

0

20 )(1

1

Q

I

I

Page 6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2

6 、 Q 对频率特性的影响:

7 、选择性: 选择有用信号、 抑制

无用信号的能力。200Q

50Q

20

0

20 )(1

1

Q

I

I

100Q1

1

0ZQ

R

CL /

8 、通频带: 2

1

Q0

0

2

0

1

12

Q

ff 0或

Page 6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3

例 1: 图示谐振电路 , 已知 Us=1.0V , 求 f0 、 Q 、 f 、 U

L0 、 I0 。

250pF

10

160H

解解 ::LC

f2

10 kHz796

R

CLQ

/ 80

Q

ff 0 kHz95.9

R

UI so A1.0 sLo QUU V80

Page 6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4

例例 2: 2: 图图 22 所示谐振电路所示谐振电路 , , 已知已知 Q =50Q =50 , , UUs1s1=1mV , f=1mV , f11=540kH=540kH

zz ; ; UUs2s2=1mV , f=1mV , f22 =600kHz . =600kHz . 求求 UUcc 。。

解:R

310H

280pF

LCf

21

0 kHz540

可见,可见, ff11= f= foo 电路对电路对 540kHz540kHz 谐振谐振

11 sC QUU mV50

Lf

UI Lo

0

11 2 A5.47

A48.4电路对电路对 600kHz600kHz处于失谐:处于失谐:20

0

2

0

)(1ff

ff

Q

II

CfIUC

22 2

1

mV25.4

+

uc

-

Page 6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5

2 、并联谐振一、谐振条件与谐振频率

谐振条件:

谐振频率:

01

LC

LC

1

0

LCf

21

0

电路模型 ( a) : YUI s

)1

(1

LCj

RY

谐振阻抗: RZ 0

特征阻抗:C

L

Page 6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6

电路模型 ( b) :

谐振条件:

谐振频率:

或LC

o

1

0

LCf

21

0

YUI s

LjrCjY

1

22 )( Lr

LjrCj

0)( 22

Lr

LC

2)(1

L

r

LC

附近变化,故在很高, oorL ,实际工程中,0

谐振阻抗:r

CLZ

/0

C

L特征阻抗:

Page 6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7

二、并联谐振特性

(电流与电压同相位)

2) u-i = 0

3) cos =1

4) 电压达到最大值:

U = Is Z0

5) L 、 C 中出现过电流 :

IL IC=Q Is

6) 相量图

1 )导纳最小:CL

rY

/0

Page 68: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8

三、电路等效变换:

(a)

品质因数:

r

CLZ

/0

r

CLR

/

CL

RQ

/

r

CLQ

/

(b)

等效参数:

谐振阻抗:

Page 69: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69

四、频率特性:

1 、阻抗频率特性:

20

0

20

)(1

1

QZ

Z

1

1

CjLjr

CjLjr

Z

1)(

1)(

)1

(C

Ljr

CL

Page 70: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0

2 、电压频率特性:

五、 Q 对频率特性的影响:

Q增大,特性曲线尖锐;

Q减小,特性曲线平坦。

20

0

2 )(1

Q

IZZIU o

20

0

20

)(1

1

QU

U

1

1

0U

U

2

1

100Q200Q

50Q

Page 71: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1

可见: 选择性与 Q成正比;

通频带与 Q 成反比。且:

Ri

Ri :称为展宽电阻iR

ZQ

Q0

0

1

六、并联电阻 Ri 的影响:Q

0

LC

10

12

iR

ZZ

Z0

0

1

Q0

品质因数、谐振阻抗下降;通频带增宽。

CL /

Page 72: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2

例 1: 图示谐振电路 , 已知 Us=12V , 求 f0 、、 Q 、 f 、 U 、

Z0 。

9

60k 90pF 54H 10pF

60k

+

-

U

解解 ::LC

f2

10

MHz17.2

C

L 735

r

CLR

/ k60

oZQ 30k

kZ 200

21.27

Q

ff 0 kHz8.79

soIZU V4 20k100pF

Page 73: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3

例 2: 图示谐振电路 , 已知 Is=1mA , Ri=40k , L=100

H, C=100pF, r=25 。 1 )求谐振回路 0 、、 Q 、 Z0 、 ;

2 )求整个电路 0 、、 Qe 、 Z0e 、 e; 3 )求各支路电流和电压 U 。

RRii

1 )谐振回路:解解 :: sradLC

o /101 7

kC

L1 40

/

r

CLQ

kr

CLZ 40

/0 )/(2500 sradk

Q

2 )整个回路: sradLC

o /101 7

i

oe

R

ZQ

Q

1

20

i

o

ooe

RZ

ZZ

1

k20

)1(i

oe R

Z)/(500 sradk

3 )各支路电流:VIZU soe 20

mAZ

UI

oo 5.0

mAR

UI

iRi

5.0

mAQIII oCL 20

Page 74: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4

* 串、并联谐振

1

1

LC串

21

21

1

CCCC

L

求图示电路谐振频率:

)1

(1

)1

(1

12

12

CLj

Cj

CLj

Cj

Z

)]11

([

)1

(1

21

12

CCLj

CLj

Cj

(谐振频率)

1

1

LC并

)

1

21 CCL

(串

2

1

1 11

1

Cj

LjC

j

LjC

j

Z

2

1

1 11 C

j

CL

CL

j

串联谐振: Z=0 ( 短路 );并联谐振: Z= ( 开路 )

Page 75: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5

求图示电路谐振频率:

CL1

1串

21

21

1

LLLL

C

串CL1

1并

CLL )(

1

21 并

串联谐振: Z=0 ( 短路 );并联谐振: Z= ( 开路 )

Page 76: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6

本章小结 :1 、 正弦量的时域与频域表示;相位差、有效值

2 、 相量形式KCL 和 KVL

i(t)=Imcos(t+i) iII

01

k

n

kI 0

1

k

m

kU

3 、 正弦交流电路中电阻、电感、电容元件伏安关系

4 、 复阻抗、复导纳及等效变换:Z

Y1

元件性质 电 阻 电 感 电 容时域关系 U=RI ; =0 U= L I ; =90° U=I/(C) =-90°

频域关系

IRU

IjXILjU L

IjXICj

1U C

Page 77: 第一节 正弦量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第三节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第四节 电感元件及其伏安关系的向量形式

77

5 、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1) 从时域电路模型转化为频域模型 :

正弦电流、电压用相量表示; 无源支路用复阻抗表示。 2 )选择适当的电路分析方法: 等效变换法(阻抗等效变换、电源等效变换) 网孔

法、节点法、应用电路定理分析法等; 3 )频域求解(复数运算)得到相量解; 4 )频域解转化为时域解。

6、 正弦稳态电路功率: 1) p(t) 、 P 、 Q 、 S 、 cos; 功率因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