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

Click here to load reader

Transcript of  · Web...

深圳市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16-2030)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七月

目录前言I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基础1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1(一)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禀赋独特1(二)经济发展高效,产业特色突出2(三)生态保护优先,示范效应显著2(四)人居环境优美,幸福指数较高3(五)文化形态多样,社会生活多彩4(六)深化改革先行,体制机制保障5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6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7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8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10一、指导思想10二、规划目标10三、指标体系12第三章 优化提升生态环境17一、构筑生态安全空间,全面保护生态资源17(一)科学筑牢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空间格局17(二)强化生态系统修复19(三)多层次推进生态资源保护20二、聚焦治水提质工程,构建多元亲水空间22(一)全面保障深港两地“水缸”安全22(二)加快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23(三)重点推进“三河”污染综合治理24(四)创新实施河流湖泊生态系统修复25三、深化五大工程实施,倾力守护罗湖蓝27(一)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27(二)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28(三)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28(四)建立健全餐饮油烟防治机制29(五)全面推进VOC治理29四、强化噪声污染防治,着力营造宁静城区30(一)加强生活噪声污染防治30(二)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31(三)严控建筑施工噪声污染31五、探索固废综合利用,科学打造清洁城区32(一)加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32(二)深化垃圾减量分类工作32(三)加强餐厨垃圾处理水平33(四)深化建筑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33(五)妥善处理危险废物34六、调查土壤与地下水,完善监管防控体系34(一)科学构建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网络34(二)建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体系35(三)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治理35第四章 发展绿色生态经济37一、加快产业载体建设,高起点推动区域联动发展37(一)打造“一带一河六圈”产业格局37(二)深化互联互通实现区域联动发展39二、创新产业发展路径,高规格推进四大中心打造40(一)科学打造国际消费中心40(二)合力打造深港国际金融中心41(三)升级打造深港两地物流集散中心41(四)创新建设全国黄金珠宝智造中心42三、注入科技创新元素,高标准推进新兴业态融合发展43(一)构建创新型的多元产业形态43(二)打造节约型的资源利用体系44(三)探索融合型的产业发展模式45第五章 打造宜居生态生活47一、加强绿色空间建设,提升多层次绿化美化水平47(一)构建城区道路绿网47(二)推进公园品质提升48(三)打造立体绿化风景线48二、加快绿色交通建设,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49(一)完善绿色公交体系49(二)建设城区慢行系统50(三)实施静态交通规划50(四)营造绿色交通环境51三、推进绿色住区建设,创建环境最优美低碳城区51(一)深化星级宜居社区建设51(二)实施绿色细胞创建52(三)推动绿色建筑建设52四、健全公共服务配套,打造和谐幸福人居环境54(一)加强人口综合管理54(二)推进教育医疗均衡化54(三)完善文体设施配套55第六章 推进城区绿色更新57一、强化城区品质提升,构建一网两核三轴多点景观格局57(一)构建城市景观风貌格局57(二)强化片区景观风貌设计58(三)强化特色节点景观品质提升59二、优化城区发展格局,强化城区绿色更新片区功能培育60(一)加强城区开发密度分级管制60(二)持续推动城区空间布局优化60(三)合理规划更新区域功能定位61三、打造海绵城市示范,塑造城区绿色更新全国发展样板62(一)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示范62(二)打造更新试点发展样板63第七章 培育弘扬生态文化64一、推进历史生态文化传承,开展生态文化创新创作64(一)实施罗湖文化记忆工程64(二)传承客家本土优秀文化64(三)鼓励生态文化创新创作65二、加强生态文化载体建设,扩大文化宣传受众半径65(一)建设标志性文化载体65(二)完善社区生态文化服务网66(三)打造生态文化实践基地66三、构建四位一体宣教体系,营造全民参与良好氛围67(一)强化党政机关生态文明宣传67(二)开展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活动67(三)建立社区生态文明宣教体系68(四)构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68第八章 创新完善生态制度70一、强化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制度70(一)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70(二)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70(三)更新应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71二、推行科学决策,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71(一)完善政府绿色决策体制71(二)健全多元化的决策参与机制71(三)完善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环境影响评估机制72三、强化责任追究,完善生态绩效评价与责任追究制度72(一)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72(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考核制度72(三)探索改革领导干部提拔任用机制73(四)建立多元化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73(五)建立考核问责制和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74四、深化监管机制,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74(一)探索生态环保司法介入机制74(二)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机制74(三)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75(四)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75第九章 重点工程77第十章 保障体系78一、政策制度保障78二、组织管理保障78三、资金落实保障79四、智力支撑保障79五、宣传教育保障80附件I: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清单81附件II:可达性分析96附件III:指标解释105

IV

前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实现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均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向,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实践深化。此外,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系统的政策制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执政理念、国家战略和社会共识,并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抓手。环境保护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示范创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从国家生态区、生态建设示范区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积极探索区域、流域和重点行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和模式,创造了一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成效显著。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广东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生态立省之路,以改革是广东发展头等大事为工作重点,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广东;深圳市按照改革要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市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罗湖区作为深圳经济特区最早开发的城区,最先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创造了“深圳速度”,孕育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自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后,罗湖区坚持“创新开路、质量至上”理念,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深化“一中心两基地”建设,以建设一流现代化、国际化城区为目标,提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工作任务,致力于再造一个“新罗湖”,为全国中心建成区的深度发展提供科学样本与借鉴。

为有效指导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广东省、深圳市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依据环境保护部《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环发[2013]121号)、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试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的通知(环发[2016]4号)等相关文件,编制《深圳市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全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由罗湖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且为开放性规划,定期评估实施情况,不断补充与完善。

本规划范围为罗湖区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78.75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其中2016-2018年为罗湖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全面达标阶段;2019-2025年为罗湖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后的巩固提升阶段;2026-2030年为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拓展阶段。

深圳市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30)

9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一、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一)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禀赋独特

罗湖区地处深圳市域中心,东接盐田,西连福田,北靠龙岗,南临香港,为深圳经济特区最早开发的城区,是深圳市主要的金融区和商业中心区。区域毗邻香港,隔深圳河与香港相望,是全市与香港陆地接壤最多的区域,拥有罗湖、文锦渡两大口岸,其中罗湖口岸为全国客流量第二大陆路口岸。区内拥有广深铁路的南端起点深圳火车站,并通过轨道工程1号线、3号线、5号线与深圳机场、深圳东站、深圳北站连通,全市道路战略要道交织于此,是全市“西联东进”的重要枢纽。

辖区面积78.75平方公里,在城市布局上呈现出“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特色,其中建成区面积35.08平方公里,其余主要为深圳水源保护区、银湖山风景区和梧桐山森林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50.9%,其中梧桐山享有“市肺”的美誉,是深圳市最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区生物资源和植被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共24目、64科196种。植被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区,以桉树、相思、灌木丛和人工果树林为主。拥有两个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和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其中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已成为集科研科普、迁地保存、旅游及生产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国际苏铁迁地保育中心,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被誉为“中国兰谷”。

(二)经济发展高效,产业特色突出

罗湖区积极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先导探索作用,面对资源约束瓶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为目标,创新拓展产业空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增长总量和质量的“双提升”。2015年,罗湖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28.4亿元,人均GDP2.9万美元,接近于香港和新加坡水平。每平方公里产出GDP21.9亿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6倍。

罗湖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升,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95.2%,媲美香港、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国际消费中心、总部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形成金融业、商贸物流业、黄金珠宝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四大重点产业,同时以资本经济、创意经济、物流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已成为罗湖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作为罗湖重要的消费圈之一,东门商圈、蔡屋围商圈和人民南商圈共同组成了罗湖商业“金三角,其中东门商圈是以岭南特色和现代商业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

(三)生态保护优先,示范效应显著

罗湖区坚持生态立区战略,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推进水、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基本环境要素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与提升。截止2015年,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基本完善,完成近800个小区正本清源工作,污水处理率达到94.79%;深圳河、布吉河、莲塘河、沙湾河等河流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持续下降;深圳水库水质持续100%达标;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5%,PM2.5浓度33微克/立方米,在全国大中城市核心城区中位居前列。

罗湖区坚持精细管理、品质为重,全面启动“数字环保”体系建设,创新建立了生态环境监管的“大环保”模式,设立环保义务监督员,引导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开出深圳首宗“按日计罚”罚单。油烟在线监控、环保负面清单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创新举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探索形成的垃圾不落地“东门模式”在全市推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模式形成,罗湖区成为深圳首个城市更新改革试点区。先后取得“国家生态区”、“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等国家级称号。

(四)人居环境优美,幸福指数较高

罗湖区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推进绿色和谐的城区人居环境建设,实现生态红利全民共享,不断提升公众幸福指数。基本建成全市最大体育休闲公园暨罗湖体育休闲公园,建成社区公园126个,实现了“平均每个街道拥有10个社区公园,平均每个社区拥有1个社区公园”的目标,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人。持续推进“山林水系为脉,因势成环,串景成网”的绿道网体系,累计完成155.2公里绿道建设,串联公园绿地、广场等45个公共目的地和119个社区公园,其中梧桐绿道被誉为深圳“最美绿道”。深入推进城区绿化美化,创新立体绿化形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64.5%,全区天桥绿化覆盖率超过63%。

罗湖区坚持民生优先,累计创建广东省宜居社区66个,覆盖率达80%。强化基础医疗资源配置,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老龄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示范区”创建试点。全区83个社区实现了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思路,“社区多元融合新机制”获评首届“中国社区治理创新十大成果”、被命名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五)文化形态多样,社会生活多彩

罗湖区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迅速推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以市场经济为经济基础、以对外开放为现实背景、以“岭南文化”和“客家文化”为文化根基、与罗湖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相适应、与移民文化和香港文化相融合的新都市文化,强调弘扬传统、多元融合、创新求异、务实致用。

罗湖区坚持推进文化强区战略,强化文化设施和文化载体建设,建成了大剧院、邓小平画像广场、东门步行街等文化核心区,不断完善社区文体设施网络,创新打造“10分钟文体圈”。创新文化宣教形式,全力打造“志愿者之城先行区”,全区注册志愿者总数逾11万人,占常住人口数的9%,志愿服务总时超过1500万小时,依托志愿者队伍组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教活动,持续开展骑行绿道、“零距离”环保岗位体验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注重打造一批文化传播品牌,“温暖一线间”关爱活动入选“全国十佳优秀公益项目”;成功举办中国网球大奖赛、深圳水彩画双年展等国际文体盛事,“09剧场”、“罗雪儿”文化超市等成为文化新品牌,建成两个“全国科普示范社区”。

(六)深化改革先行,体制机制保障

罗湖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成立了罗湖区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坚持以“五大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微改革”惠民生。改革创新激发活力,“织网工程”开启辖区大数据、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物业管理改革被国家住建部列为试点,编制了全国首份环保准入“负面清单”,启动了“数字环保”建设,试点开展了7个单位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推行环保责任制和河长制管理,建立第三方环保制度,推行污水处理设施第三方委托运行,环保政策第三方咨询,鼓励行业自律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企业管理。

罗湖区立足国家生态区创建成果,坚持“创新开路、质量至上”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思路与形式,制定出台了《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试行)》和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实施方案,以考核为手段培育领导干部的生态政绩观。出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罗发〔2014〕4号),全面深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共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加剧、资源能源危机凸显和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绿色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世界各国纷纷围绕绿色发展进行科技创新和储备,把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试图抢占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美丽中国”的提出,更表明了党和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开展环保生态合作,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在改善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推动清洁生产、保护水环境、护理林业及海洋资源等方面加强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9+2)上,保护“绿色珠江”、共建“美丽泛珠”成为泛珠各方的共识,区域环保合作多样化、跨省区污染联防联控等协同发展新方向。同时,深圳市与国家环保部共建“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坚持把环保合作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建设内容,推动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环保合作,支持深圳环保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罗湖区作为珠三角链接深港的重要口岸、湾区经济的重要腹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迎来了绿色发展、协同发展的新机遇。

罗湖融入“东进战略”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力。罗湖区作为深圳市“东进战略”中连通东西的纽带和对接内外的桥梁,是“东进战略”的重要交通通道,引领东部发展,与东部其他四区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区委区政府提出了“融入东进”、“服务东进”,坚持消费引领和创新驱动,以“一校三谷多园区”为建设目标,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完善现代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努力把罗湖打造成为“东部高新区”,不断提升区域生态文明竞争力和可持续的综合竞争力。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环境质量滞后城区发展要求。罗湖区河流水环境污染较重,深圳河、布吉河、沙湾河水质均为劣Ⅴ类,水体黑臭现象尚未消除。中心城区机动车尾气排放逐年增加以及区域城市更新和重大交通设施开工建设带来的扬尘污染,给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带来较大压力,PM2.5虽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但波动反弹风险较大。交通干线周边噪声超标现象较为突出。综合来看,区域环境质量与巴黎、伦敦等国际消费中心的综合环境质量有较大差距,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要求也存在一定距离。

城区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土地、资源、环境、人口与空间的供需压力剧增。目前,罗湖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已几乎开发殆尽,可供利用土地储备资源接近极限,产业发展空间、生活服务空间受到严重制约,成为城区发展的主要短板。

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略显陈旧。罗湖区作为全市最早的建成区,基础设施已日益显得老旧,其正常的功能发挥受到严重制约;城中村的环境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安全隐患逐步凸显,成为辖区人居环境质量改善与提升的瓶颈。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

政策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区域竞争日益加剧。罗湖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其国家政策优势明显,但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国家相继设立了上海自贸区、天津滨海新区、珠海横琴自贸区、广州南沙等一批新经济增长点,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特别是上海自贸区、天津滨海新区在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开放优惠政策,罗湖区的政策优势开始逐步弱化。随着前海、龙华等区域的崛起,将出现高端优质资源继续流向新兴区域的“虹吸”效应,老城区若不奋发有为将出现边缘化危机。东进战略的实施,也给龙岗、坪山等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些地区作为区域后起之秀,将迸发出更强劲的竞争力。

环境历史欠账较多,长期型、复合型及新型环境问题交织。当前,罗湖区河流黑臭现象痼疾未除、固废污染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环境空气细颗粒物等复合型污染控制压力较大,成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制约因素。同时污染来源复杂多样,污染传播扩散时空特征错综复杂,跨界河流污染治理困难重重,治理边际成本不断增大。同时,伴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推进和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治理领域开始由地表水拓展到地下水、土壤,治理对象由常规污染物拓展到新型污染物,治污的复杂性、艰巨性更强,环境质量改善进入攻坚期。

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维权意识增强。罗湖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产业发达,人均收入水平高,市民社会较为成熟,公共参与意识在国内城市中非常突出,公众已经突破对经济利益的过度关注,对自身生活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已成为辖区广大居民对城市环境的迫切要求。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公共开敞空间、绿色出行系统等还很难满足公众对宜居、文明幸福家园的要求,罗湖亟需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创新探索、寻求突破。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注重深化生态文明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城市绿色更新再造为路径,以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重点推进大气、水体污染防治,在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精心组织、精准发力、精细管理,全面打造“精致、精品、精彩”城区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区,奋力构筑“美丽罗湖”新蓝图,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发展引领区、国际消费名区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区,为全国中心城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规划目标

(一)规划目标

立足罗湖区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深入探索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路径、新举措,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形成高端化现代产业体系;创新推进精致精品精彩城区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文明城区;创新突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勇当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以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近期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领域深化,将罗湖打造成为绿色发展引领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努力成为提升深圳质量、建设美丽中国的标杆城区和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区。

(二)阶段目标

创建达标阶段(2016-2018年):严控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使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61.27%的比例不降低。以城市更新为载体,加快金融业、商贸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黄金珠宝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生态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不高于0.319吨标煤/万元。以水环境综合整治、空气环境质量提升为关键点,显著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PM2.5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100%,基本消除严重污染天数和劣V类水体,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不降低。多举措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65%,全面形成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要求,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

巩固提升阶段(2019-2025年):深入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严控生态红线,确保受保护国土空间格局安全。以城市更新释放的产业空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单位GDP能耗不高于0.30吨标煤/万元。城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PM2.5浓度低于28微克/立方米,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达到100%,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生态系统保护能力和环境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区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人均绿地空间进一步扩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理念明显加强。进一步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形成具有罗湖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和保障机制体系;多渠道弘扬生态文化,公众生态文明观念与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基本建成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成为美丽中国先进城区。

深化拓展阶段(2026-2030年):深入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探索高度发达建成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和模式,努力打造绿色低碳的国际消费中心、总部基地和服务业基地,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领作用,建成美丽中国的标杆城区和展现中国梦的样板城区。

三、指标体系

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共计37项,分为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六个部分,由能反映罗湖区实际特点的31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和6项特色指标构成。

12

表1 罗湖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序号

三级指标

单位

指标值

指标属性

现状值

(2015)

规划目标值

2018年

2025年

2030年

(一)空间格局优化

1

生态保护红线

--

划定并遵守

约束性指标

未划定

划定并遵守

遵守

遵守

2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22

约束性指标

61.17

≥61.17

≥61.17

≥61.17

3

规划环评执行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100

100

100

100

(二)资源节约利用

4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0.70且能源消耗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

约束性指标

0.329

≤0.319

≤0.310

≤0.30

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用水总量不超过控制目标值≤50

约束性指标

6.9

≤6.7

≤6.2

≤6

6

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

万元/亩

≥80

参考性指标

--

≥200

≥220

≥260

(三)产业循环发展

7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

≥90

参考性指标

100

100

100

100

(四)环境质量改善

8

空气环境质量

质量改善目标

优良天数比例

污染天数

--

%

--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85

消除

约束性指标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94.5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95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96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97

9

地表水环境质量

质量改善目标

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

劣V类水体

--

%

--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75

基本消除

约束性指标

--

100

35.71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100

基本消除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100

全部消除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100

全部消除

10

土壤环境质量

质量改善目标

--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约束性指标

--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不降低且达到考核要求

11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

达到考核要求

约束性指标

达到考核要求

达到考核要求

达到考核要求

达到考核要求

(五)生态系统保护

12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

--

≥55且不降低

约束性指标

--

不降低

不降低

不降低

13

森林覆盖率

%

≥40

参考性指标

50.9

≥50.9

≥50.9

≥50.9

14

生物物种资源保护

重点保护物种受到严格保护

外来物种入侵

--

--

执行

不明显

参考性指标

执行

不明显

执行

不明显

执行

不明显

执行

不明显

(六)环境风险防范

15

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100

100

100

100

16

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

--

建立

参考性指标

未建立

建立

建立

建立

17

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

未发生

约束性指标

未发生

未发生

未发生

未发生

(七)人居环境改善

18

城镇污水处理率

%

≥95

约束性指标

94.2

≥95

≥96

≥97

19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5

约束性指标

100

100

100

100

(八)生活方式绿色化

20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50

参考性指标

100

100

100

100

21

公众绿色出行率

%

≥50

参考性指标

--

≥60

≥65

≥75

22

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

%

≥80

参考性指标

99

100

100

100

23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80

参考性指标

100

100

100

100

(九)制度与保障机制完善

24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制定实施

约束性指标

制定中

实施

实施

实施

25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20

约束性指标

23.33

不降低

不降低

不降低

26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

编制

参考性指标

编制

动态更新

动态更新

动态更新

27

固定源排污许可证覆盖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

100

100

100

(十)观念意识普及

28

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100

参考性指标

100

100

100

100

29

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知晓度

%

≥80

参考性指标

--

≥80

≥85

≥90

30

环境信息公开率

%

≥80

参考性指标

--

≥80

100

100

31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80

参考性指标

83.13

≥87

≥90

≥95

特色指标

32

建筑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率

%

--

参考性指标

--

≥98

100

100

33

PM2.5浓度

μg/m3

35

参考性指标

33

≤30

≤28

≤25

34

三星级以上公园数量

--

参考性指标

--

≥7

≥10

≥12

3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

参考性指标

64.5

≥65

≥65.5

≥66

36

排水达标小区覆盖率

%

--

参考性指标

48.3

≥70

≥75

≥85

37

四星级及以上宜居社区比例

%

--

参考性指标

80

≥85

≥95

≥98

备注:(1)因2015年统计数据尚未公布,部分指标采用2014年数据,包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排水达标小区覆盖率、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2)无现状值指标的目标值设定,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区经验、全市平均水平及罗湖实际等综合考虑设定。其中:

①“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指标目标值的设定,参考深圳市2014年该指标值为158.30万元/亩(2015年工业用地面积已上报尚未批准),2019年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目标值为200万元/亩;

②“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指标目标值的设定,参考深圳市环科院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测算课题成果,但测算方法与本指标体系有区别;

③“公众绿色出行率”指标目标值的设定,参考深圳市2015年该指标值为56.1%(公共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尚未纳入统计),由于全市范围内该指标未进行分区统计,同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目标(58%),且综合考虑罗湖区绿道网建设及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实际确定目标值;

④“建筑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率”指标目标值的设定,依据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中对应指标工作成效分析,同时参考国际先进城区的工作经验如日本目前基本达到100%、新加坡2014年为99%;

⑤“三星级以上公园数量”指标目标值得设定,参考《美丽深圳绿化提升行动工作方案》、《美丽罗湖绿化提升工作方案(2013-2015)》和《罗湖区城市绿化行动纲要(2012-2020)》。

第三章 优化提升生态环境一、构筑生态安全空间,全面保护生态资源(一)科学筑牢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空间格局

强化生态功能区分区管控。基于已有生态功能区划成果,结合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主体服务功能,进行等级重新划定生态功能区。将梧桐山风景区、布心山郊野公园、银湖山郊野公园、深圳水库划分为生态功能一级保护区,为禁止开发区域,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将人民公园和洪湖公园划分为二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配合深圳市有关部门做好二级生态保护区生态允许范围内的建设工作;翠竹公园、罗芳公园、围岭公园和红岗公园划分为生态功能三级保护区,为限制开发区域,配合深圳市有关部门做好植物群落改造和动植物多样性培育工作。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国家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要求,坚持强制、合理、协调和动态四大原则,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敏感性和脆弱性,识别罗湖区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协助市相关部门完成罗湖区勘定生态红线边界走向和实地拐点坐标,明确生态保护红线边界,切实将深圳水库、梧桐山、银湖山、河流、大型绿地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或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结合全市基本生态控制线、河道蓝线等现有空间管控制度,落实环境管理精细化要求,形成分级、分区生态空间管控的制度体系,确保辖区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不降低,共同构筑筑牢一半山水一半城的城区生态空间格局。

构建“一环、一横、两纵、两区、多节点”生态网络。基于“东西贯通、山水相融、廊道畅通、物种多样”的生态空间保护战略,依托梧桐山、银湖山、深圳水库、深圳河、布吉河等自然区域,构建“一环、一横、两纵、三组团、多节点”纵横交织的生态网络安全格局体系。

“一环”:是指罗湖区环城林带,包括红岗路-红岭路-滨河大道-沿河南路-罗沙路等。通过加强保护现有林地和滨河防护林的建设,为建成区构筑生态屏障,降低红岭路、沿河南路等道路的噪声污染,改善建成区环境质量,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一横”:贯穿银湖山森林公园、梧桐绿道、布心山郊野公园和梧桐山风景区的一条生态轴,应加强景观道的绿化,保证重要生态廊道的连通性。

“两纵”:布吉河和沙湾河两条纵向生态廊道。布吉河和沙湾河两岸应继续实施自然型护岸工程、多自然型护岸工程和岸边植被工程,同时改善两岸生态景观,保证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和观赏性。

“两区”:“银湖山生态片区”和“梧桐山风景区”。“银湖山生态片区”和“梧桐山风景区”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功能,对稳定和维护罗湖区乃至深圳市生态系统安全格局起到至关重要的结构性控制作用。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山地林区及其濒危珍稀物种,严格保护现存的桫椤、大苞白山茶、毛茶、苏铁蕨、普洱茶、粘木等多种渐危物种。

“多节点”:广泛存在于罗湖区内的林地斑块、湖泊、公园等小型生态绿地斑块,是增强建成区及廊道之间生态用地的连通性,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通过均衡布局公共绿地,逐步使市民在居住区500米范围可以享受到公共绿地。

(二)强化生态系统修复

推进生态水土保持。加强工程建设后的裸露区域、已推未建的土地、政府备用地以及施工过程区域等的水土流失控制。通过采取土工布等对开发建设项目建筑工地裸露面进行覆盖、加强排水沉沙等临时水土保持措施,全面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降低河道、市政管网、排水箱涵等泥沙含量,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积极推进裸露土地、取土场、崩岗和边坡的整治,定期开展裸露土地调查,加大裸露土地复绿力度,完成辖区所有可复绿公共裸露地块复绿,确保裸露地表覆盖率维持100%。通过优化植物选择,建设生态草沟、滞蓄塘、下凹绿地等设施,削减洪峰流量,加强道路、工业区、小区等面源污染的控制,从而净化水质、修复土壤。

加强地质环境隐患防治。加强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以二线关插花地东湖、大望片区以及罗芳—莲塘为崩塌、滑坡重点防治区,对现有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继续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完成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方案,使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新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根治。对位于城市开发区的重点防治区,除作好已有斜坡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外,应重点加强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的防范。同时,针对生态保护区、郊野公园、水源地保护区等低山及高丘地区,要严格控制工程建设活动,降低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

(三)多层次推进生态资源保护

深化国家苏铁和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以世界植物大会等国际会议为载体,汲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充分发挥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和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完成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改造工程,提高收集、保育苏铁类植物的质量;持续开展珍稀濒危植物回归项目;成立专业兰科野外考察队,收集兰科新物种。

加强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加强森防物资、仓库等基础建设,增强防火力量,修订处置森林防火预案,做好森林防火安全工作。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资料,划定林业生态红线工作,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重点加强对梧桐山、银湖山的幼林抚育,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不断增强森林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确保辖区森林覆盖率在现有基础上不降低,林业生态资源稳步提升。

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开发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建立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制订外来入侵物种应急预案,开发外来入侵物种可持续控制技术和清除技术,组织开展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的清除;做好红火蚁监测和防治工作。

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重点对仙湖植物园、梧桐山森林公园、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深圳水库、布吉河、沙湾河等生态优先保护区域实施生物多样性本底综合调查,建立物种本底资源数据库;建立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的监测标准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构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体系;开发生物多样性预测预警模型,建立预警技术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

专栏1:生态空间安全维护领域

·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推进市级相关部门2017年底前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深圳水库、梧桐山、银湖山、布吉河、大型绿地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 重点生态区域分级管控:梧桐山风景区、布心山郊野公园、银湖山郊野公园、深圳水库为生态功能一级保护区(禁止开发区域),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人民公园、洪湖公园为生态功能二级保护区,做好二级生态保护区生态允许范围内的建设工作;翠竹公园、罗芳公园、围岭公园和红岗公园为生态功能三级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域),做好植物群落改造和动植物多样性培育工作。

·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科学做好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和危险边坡防治,重点加强二线关插花地东湖、大望片区、罗芳—莲塘等重点防治区的调查与治理。

· 生态资源保护:充分发挥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和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加快完成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改造工程。做好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同时加大薇甘菊等外来入侵物种的治理力度,强化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二、聚焦治水提质工程,构建多元亲水空间(一)全面保障深港两地“水缸”安全

完成库区范围内点源整治。依法取缔和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实现区域污水100%收集处理。完成大望村排污泵站及配套管网改造工程,完成新平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正坑水流域10处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对大望村、梧桐山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实施正坑水生态区清水绕排渠建设。2020年前完成深圳水库库区的雨污分流治理,建立持续有效管理机制。

水源保护区面源治理。对汇入深圳水库支流进行摸底调查,开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工作,推进正坑水、梧桐山河和仙湖水等入库支流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实施流域内建成区雨污分流、支流沿河强化截污、污水截排转输、河口生态提质等工程。全面清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种植养殖、违法搭建、地下作坊、暴露垃圾等,最大程度削减入库污染负荷。

水库生态修复与建设。实施深圳水库生态修复,在深圳水库内开展污染底泥治理、生态浮床建设和扬水曝气原位生态修复等生态修复措施,在库周实施生态缓冲林带建设和消涨带生态修复,防止水污染和富营养化。推进水源涵养林与水土保持建设工程,对深圳水库流域内天然次生林进行保护与改造,对人工林进行林相改造,改造疏林与稀树灌丛,恢复水源地植被,有效提升水库水质。

(二)加快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

完成管网正本清源改造工作。加强执法整改,督促工业区(企业)、商业区等经营性质的排水小区限期自行整改,并梳理剩余未达标排水小区基本情况,按照轻重缓急,对符合改造条件的住宅小区排水管网工程改造计划,项目成熟一个上报一个,力争在2017年底前完成具备实施条件的居民小区排水管网的改造工作。

加快完善污水收集系统。进一步完善罗湖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重点推进红岗路、延芳路、文锦中路(东侧)等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建设。结合城市更新建设中的重点片区发展规划,加快推动“金三角”、笋岗-清水河、水贝-布心、莲塘、深南东五大片区周边配套管网新建和改造项目。完善污水收集泵站建设,推进宝安路泵站、东门泵站、清水河泵站、一致春晓泵站及配套管网的工程建设,实现辖区内污水可灵活调配。实施布吉河现状截污设施维护完善工程,清疏布吉河海关箱涵截污渠。

推动污水处理设施改扩建和提标改造。建设洪湖污水处理厂,近期为5万吨/日,远期为10万吨/日,对笋岗-清水河片区新增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出水水质执行地表水准四类标准。实施罗芳污水处理厂扩容和提标改造,将处理规模扩容5万吨/日,处理深圳河整治四期工程截流污水,对已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脱氮除磷改造,提高罗芳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至地表水准四类标准。协调市水务局实施滨河污水处理厂和布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提高片区再生水利用率及水环境容量。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强化设施管理与维护,加快新建成排水管网的移交运行管理,全面推进排水管网市场化和专业化运营,推进排水设施市场化管养。结合地下管线普查成果,定期调查和检测排水管网,进一步补充完善排水管网信息,完善排水管网GIS系统,依托区三防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将管网信息纳入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实施管理。

(三)重点推进“三河”污染综合治理

加强布吉河整治工作。继续协调推进布吉河沿河截污工程,将布吉河布吉污水处理厂以下河道至泥岗桥段污水进行总口截流,在泥岗桥下游建设沿河截流箱涵,逐步消除布吉河草铺污水排放现象;完成布吉河二期第三标段(河口水闸工程);完成第四标段工程(鹿丹村调节池工程)建设。推进支流笔架山河综合整治,规划近期加强河道沿岸污染源整治,深入排查暗渠内污水管网错接乱排现象,并开展沿河排污口管网接驳工作;规划中期在河口设置应急处理装置,就地分散收集处理漏排污水,减轻布吉河污染负荷压力;规划远期,借鉴韩国清溪川成功模式,实施生态补水、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措施,恢复河流自然形态。

实施深圳水库排洪河整治。推进深圳水库排洪河沿岸街道污水管网排查,实施生态补水,将罗芳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再生水回补河道,提高河道补水量和水质。推进深圳水库排洪河底泥清淤,结合河流生态(沉水植物)延续性保护、底泥分布等因素,科学确定设计方案,实施河道生态清淤工程。

协调推进深圳河整治。深化深港合作机制,共同加快深圳河的共同治理,推进完成深圳河四期(莲塘河段)整治工程;协调市水务局和龙岗区加快完善沙湾片区污水管网和排污泵站改造工作,尽早将沙湾片区污水输送至埔地吓污水处理厂处理,避免污水跨区转移;实施河流生态补水,将罗芳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再生水回补河道,增加河流环境容量。

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强化布吉河、深圳河、深圳水库排洪河黑臭整治,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协助推进治理深圳河四期工程、布吉河(特区内)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到2017年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完成大坑水库排洪渠、高涧河、罗雨干渠等暗渠黑臭水体的治理。

(四)创新实施河流湖泊生态系统修复

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在布吉河综合整治基础上,采取河岸景观绿化、水体净化等措施,恢复滨河湿地系统,实施河道跌水增氧、沉水植物修复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恢复重建河流生态,提升河流水体自净能力。强化深港合作,以深圳河长效保护为目标,以生态修复工程为依托,以香港回归、深圳河保护、开放互联等为内容,努力打造“深圳河深港联合滨河主题公园”。

实施湖泊水体生态修复。建设洪湖湿地公园,实施约23.66万平方米的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同时以湿地为板块,以植物造景为主题,运用丰富的园林素材和众多的植物品种,构建全园鸟类栖息地、湿地生态景观、游览活动区等洪湖综合生态湿地景观。加强东湖公园水体生态修复,以水质净化、兼顾景观生态恢复为治理思路,实施约10万平方米的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打造“水清岸美,水景丰富”的公园景观。实施银湖公园景观水体提升工程,结合公园景观提升工程,实施以沉水植物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沉水植物种植面积4.34万平方米,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专栏2:聚焦治水提质重大工程

· 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完成罗湖口岸东广场垃圾站污水排入雨水管道、莲塘河上游污水接驳工程;推进深圳河四期工程、布吉河(特区内)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笔架山河综合治理工程,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底前完成大坑水库排洪渠、高涧河、罗雨干渠等暗渠化黑臭水体治理,实现主要河流水质达到环境功能要求,消除劣V类水体。

· 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完成罗芳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洪湖水质净化厂,出水水质均达到地表水准四类标准。完成宝安路污水泵站、东门泵站及配套管网建设,规模均为6万吨/日。完成红岗路、延芳路等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建设,建成“用户-支管-干管-污水处理厂”的路径完整、接驳顺畅、运转高效的污水收集系统,同时做好城市更新项目周边配套管网的新建和改造。

· 饮用水源保护:依法取缔和整治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实现区域污水100%收集处理;2020年前完成深圳水库库区的雨污分流治理,建立持续有效管理机制,2020年对汇入深圳水库且需要治理的入库支流进行综合整治并全部完成,同时完成深圳水库生态修复建设。

· 创新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实施布吉河、深圳河生态修复工程,提升洪湖公园湿地资源功能发挥,实施银湖公园景观水体提升工程。

三、深化五大工程实施,倾力守护罗湖蓝(一)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

营造“内通外畅”道路交通环境。加快建设莲塘-香园围口岸,关闭文锦渡货柜车通道,优化物流通行线路,形成跨境物流“东进东出”的运输格局,解决货车尾气对中心城区的污染问题。加强道路路网建设,完善“五横六纵”的干线路网体系,推动布吉关口、笋岗路、布心路、泥岗路等交通拥堵点的交通疏导工程,完善微循环道路,促进区域交通内顺外畅,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大运量客流走廊,以地面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快速公交骨架,强化公交专用车道监管,方便民众采用公共交通出行。

加快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在已建停车场加大充电桩、充电站等充电设备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无线充电技术,到2020年,实现中心区域社会公共充电站服务半径小于0.9公里。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邮政、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确保公务车更新、新增使用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70%以上,并不断增加,环卫平板车(桶装垃圾运输车)更新、新增使用纯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50%。鼓励和引导个人、企业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管。加强对车辆使用环节进行管理,对黄标车实施永久性限行措施。完善机动车管理系统,建立环保、交通、交警三方联动执法机制,强化实施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与强制维护(I/M)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淘汰高污染机动车;制定机动车尾气检测点位布局方案,在布心路、泥岗路、文锦路等重点道路以及罗湖火车站、罗湖口岸等逐步建立固定式机动车排气遥感检测点。

(二)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

加强道路清扫力度,提高路面清洁度,积极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和清洗作业方式,按照作业规范要求,着重加密全区泥头车运输线路及大型土石方工地周边市政道路的冲洗频次,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适时增加作业频次,提高作业质量。加大施工扬尘监管力度,实现精细化管理,实施“黄土不露天”行动计划,全面推行“绿色施工”作业,规范拆迁和建筑工地管理,严格扬尘排污收费,促进企业开展治理;将地铁7号线、9号线施工场地、清水河、笋岗等城市更新片区纳入扬尘污染防治重点检查对象;加强余泥执法,着重加密泥头车运输路线及大型土石方工地及在建地铁等周边市政道路的冲洗频次;逐步建设扬尘视频监控平台,实现重点环节和部位的精细化管理。

(三)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

督促企业严格落实环境风险防范主体责任,严格按照要求填写检查表,完成在线填报工作,完善重点企业“一企一档”工作。落实节能减排要求,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全过程监管,确保各环节均落实有效的污染防治和管理措施,保证各项工业污染源排放稳定达标,将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要素和理念渗入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加强黄金珠宝加工企业废气监管,推广使用先进工艺治理黄金珠宝加工废气,确保废气排放无色无味。

(四)建立健全餐饮油烟防治机制

探索建立餐饮油烟监管长效机制,加快禁止销售油脂分离度低于95%的吸油烟机。开展餐饮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鼓励部分餐饮企业安装更高性能的油烟治理设备,限期治理群众反映强烈、居民集中地区的餐饮油烟污染企业。加大油烟在线监控力度,根据“先大后小,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开展餐饮行业污染专项治理,重点加强露天烧烤摊点疏导安置,科学规划,建设“特色烧烤(小吃)一条街”,强化烧烤材质监管,并实行定区域、定时间、定标准、定保洁、定责任、定考核的“六定”管理。

(五)全面推进VOC治理

建立重点行业有机物排放总量管理制度,建立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管理制度,对挥发性有机物新增排放量实行现役源2倍削减量替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时,需附项目挥发性有机物削减量来源说明;到2020年,启动2-3个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普查,建立总量管理制度;根据深圳市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细则,对全区挥发性有机物工业污染源征收排污费。开展重点行业VOC污染治理,推广生产、销售、使用水性、醇性及大豆油墨,新建印刷项目使用水性、醇性或大豆油墨占总油墨使用量比例不低于90%;加强汽车维修行业喷漆车间有机废气污染整治;按照深圳市建筑装饰涂料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特区技术规范,严格执行在全区范围内禁止销售、使用高挥发性建筑装饰涂料。

专栏3:大气环境质量提升重点领域

· 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加快莲塘-香园围口岸建设,关闭文锦渡货柜车通道;推动实施布吉关口、笋岗路、布心路、泥岗路等拥堵点的交通疏导工程;在布心路、泥岗路、文锦路等重点道路以及罗湖火车站、罗湖口岸等逐步建立固定式机动车排气遥感检测点。

· 新能源电动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具备条件的已建停车场全部推行充电桩、充电站等新能源电动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公务车更新中,新增使用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70%以上,并不断增加;环卫平板车(桶装垃圾运输车)更新、新增使用纯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50%。

· 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加密全区泥头车运输线路及大型土石方工地周边市政道路的冲洗频次;创新思路做好地铁7号线、9号线及城市更新片区周边扬尘污染防控。

四、强化噪声污染防治,着力营造宁静城区(一)加强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以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联合义工组织和环保热爱者组建绿色环保队伍,广泛宣传噪声污染危害,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借助旧城改造,结合罗湖重点推进更新的笋岗—清水河片区、“金三角”片区、水贝—布心片区、莲塘片区、深南东片区五大片区城市更新,合理科学规划,实施功能置换,在居住区与商业区、娱乐区之间利用绿化带、声屏障等措施减少商业娱乐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推进宁静小区建设,对小区变(配)电设施、电梯、水泵等公用设施要采取减噪措施,要求小区居民室内装修控制作业时间避免噪声扰民,督促社区广场舞以及小区居民在室内播放音乐、演奏乐器等各类文娱活动适当控制音量,禁止设置高音喇叭和机动车鸣笛等。

(二)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

加快推动东部过境快速、春风隧道、沿一线、坂银通道等战略通道建设,引导过境车流分流绕行,完善道路数字化系统建设,及时对车流量大道路进行流量控制和优化引导。加强现有道路的养护与管理,对破损的路面及时修补,修补时使用新型的低噪音路面材料,完成破损道路降噪改造工程,推广多空隙排水降噪沥青路面使用,重点加强布心路、沿河北路、文锦北路、笋岗东路和泥岗东路等10条道路噪声整治,在银湖立交、笋岗东路立交、布心路立交等城市主要立交段,进一步完善隔声屏障建设,加强敏感点保护;对于噪声污染严重的城市主干道,如红岭北路、红岭中路、沿河北路等,以交通管理、道路立体绿化、敏感点保护为主。划定交通噪声重点防护区域,加强机动车管理,噪音敏感区行驶的车辆禁止鸣喇叭,城区范围内不得使用汽车喇叭等强音量设备。

(三)严控建筑施工噪声污染

加强施工噪声源头控制,严格新建项目环保审批,严格把关噪声污染严重的施工建设项目。建立辖区内施工场地详细名录,加强施工过程中噪声源的监测,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的现场检查,加大对违反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建筑施工单位查处力度,对噪声超标的施工项目依法予以处罚和责令整改,及时督促施工单位合理安排作业时序,对高噪声机械采取减震、减噪措施,降低对居民生活影响。

五、探索固废综合利用,科学打造清洁城区(一)加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

根据人口布局,进一步完善辖区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建设,加强生活垃圾转运站进行更新改造,增加除臭、降噪、防渗等环保设施,实现垃圾清运全过程密闭化作业。引导各物业单位管理小区购置标准垃圾桶和密闭手推车,采用车载桶装、车载袋装、密闭手推车等清运模式。加强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的臭气处理,实施垃圾体覆盖密闭、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对逸出臭气加强除臭、强化执法和监督管理等综合手段,大幅削减臭气排放。

(二)深化垃圾减量分类工作

深入贯彻实施《深圳市罗湖区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市政道路(人行道)等公共场所的分类垃圾桶,确保分类标识明显、准确,逐步推进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弃织物,废旧家具、绿化垃圾、年花年桔、果蔬垃圾等各类垃圾回收利用工作。在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创建“低碳节约型机关(企业)”,在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和实践。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联动,共同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达标小区创建活动。到2020年,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达标小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加强餐厨垃圾处理水平

积极发展适用于本地的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加强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及处理项目运营,实现全区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一体化经营。不断扩大餐厨垃圾收运范围,加强对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的全过程监管,深入开展餐厨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工作,切实提高全区餐厨垃圾的收运和处理率,对餐厨垃圾特许经营企业进行全过程监管,实行餐厨垃圾产生、清运和处理的合同备案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收购、加工餐厨垃圾的作坊。要求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对其产生的餐厨垃圾进行收集、清运和处理。鼓励有处理条件的住宅区对厨余垃圾进行分类,并将其纳入餐厨垃圾的收运、处理系统进行收运和处理。

(四)深化建筑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

结合城市更新规划,做好全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顶层设计,实施工程弃土排放和回填平衡管理。推广使用移动式建筑废弃物处理设备和技术,对于具备条件的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项目、政府投资项目采用移动式现场处理,鼓励社会投资项目实施现场处理,减少建筑废弃物外运和排放。在工程建设项目中推广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政府投资项目优先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对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以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或政策扶持。

(五)妥善处理危险废物

进一步强化辖区内危险废物管理,检查核实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情况、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制定情况、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转移联单、应急预案备案、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等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等情况等;加强对辖区汽车维修、医疗废弃物的收运管理和集中处置工作。完善危险废弃物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环评、“三同时”验收的部门会审制度;建设固体废物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危险废物进行全过程电子跟踪监管;开展环境风险源排查行动,对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的单位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消除;督促企业制定应急预案,对企业职工进行环境安全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防范和处置污染事故的能力。

六、调查土壤与地下水,完善监管防控体系(一)科学构建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网络

深入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在当前实施的3个土壤监测点和4个地下水监测点的基础上,以公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区域为工作方向,以学校、医院、公园、工改居区域、城市更新片区为工作重点,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面构建罗湖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网络,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在监测的基础上,对污染源开展系统评估和解析,全面了解污染源空间分布及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量、传输途径、最终去向等,建立罗湖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

(二)建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体系

深化区域土壤和地下水承载力研究,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纳入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出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防治方案,加强监督执法,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强现有污染源监管,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加强污染风险评估与管理。结合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建立调查评估制度,对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企业用地开展调查评估。

(三)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治理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结合土壤和地下水监测结果,科学制定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计划,借鉴国内外土壤和地下水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技术,重点对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开展治理与修复。城市更新的前提要做好土壤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真正做到控增量、减存量。探索建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市场化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展绿色金融、PPP模式等,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

第四章 发展绿色生态经济一、加快产业载体建设,高起点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一)打造“一带一河六圈”产业格局

创新驱动建设大梧桐新兴产业带。依托东进战略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辖区资源、产业、区位等综合优势,在罗湖泥岗路北侧规划打造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形成“一校三谷多园区”的生产型产业布局。一校(城市联合大学):在银湖片区建设以科研教育为引领,以产城融合为核心,打造新型教育创新平台和产业研发基地。三谷(天谷,智谷,创谷):天谷。在清水河片区重点引进中科遥感、中兴恒和(北斗)、协同通信、亚太卫星等卫星应用核心企业。智谷。在东晓布心片区以工业互联网产业园、水贝珠宝广场即中华自行车厂项目,布吉农批市场改造项目、布心工业区及金威啤酒广场城市更新项目等为重点,打造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综合产业集聚区。创谷。在莲塘片区以互联网及其延伸产业为核心,坚持创新、创业、创客、创投理念,打造“四创联动”示范园区。多园区:以一校三谷为核心结点,围绕产业生态链构建与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战新产业总部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健康体验展示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基地,互联网总部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

建设布吉河创意休闲走廊。以布吉河为轴,加快推进贯穿“金三角”的布吉河功能改造和景观提升,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市民滨水空间、创意休闲走廊和时尚商业带。

消费引领打造六大消费圈。蔡屋围金融商业核心区,通过城市更新拓展万象城周边地区,集约开发建设蔡屋围金融和高端商业“密集发展区”,打造代表深圳形象的地标型城市建筑群和靓丽城市景观。湖贝现代综合商业区,加快湖贝片区城市更新进程,推动旧村的保护性改造,将历史建筑与现代商业融合,建成汇集购物中心、总部办公、会议展览、社区公园等元素的商业综合体,打造成深圳新的商业名片、新生活空间和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文化旅游胜地。东门大众时尚消费区,推动主力店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精品专卖和时尚小件,引进品牌和特色餐饮,完善街区餐饮休闲功能。增加景观小品、停车场、标识等设施的建设,增强商业区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东门购物休闲环境,通过高密度、小尺度街区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打造“24小时都市活动中心”。水贝-布心珠宝时尚集聚区,推进片区重点城市更新项目,围绕黄金珠宝产业链,发展高端珠宝、金融服务、文化创意、技术研发等特色服务,打造以研发、展示交易、精品制作和体验旅游为主,辅以特色商业、教育培训、主题酒店、时尚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区。人民南高端医疗集聚区,依托口岸优势,改造升级口岸、火车站片区,发展各类中高端商业和娱乐服务业,完善片区立体交通体系,实现与周边片区的商业联通、人流串行,将罗湖口岸及火车站打造成为外来消费人群的就地消费圈和集散地;在已集聚形成的人民南整形美容产业圈的基础上,继续引进知名高端整形美容机构,打造整形美容街区,成为国内整形美容首选地。笋岗-清水河时尚特色商贸区,发展特色商贸、创新金融和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商贸流通企业、连锁企业和品牌代理企业总部进驻,形成高端商务集聚区;促进金融产业、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创新金融中心;以汽车零配件展销、汽车工业设计、汽车金融服务为核心,打造汽车文化体验中心和汽车用品高端消费市场。建设时尚工艺创意文化中心和时尚服饰设计中心。

(二)深化互联互通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发挥“三口岸”优势,打造深港经济互惠的两个窗口。发挥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优势,依托“金三角”片区等成熟商业街区和大型综合体,打造“中国的世界之窗”和“世界的中国之窗”。推动莲塘口岸建成深港跨境交通东部重要口岸,壮大罗湖商贸服务业和零售业走向国际市场。

突出“双中心”优势,深化福田-罗湖中心组团发展。以深南东路、红岭路为重点,打造创新金融集聚区,与国际知名创投、风投、天使基金等合作,吸引私募基金集聚罗湖,提升罗湖区的金融地位与国际影响力。

挖掘“新东站”优势,打通罗湖经济双向拓展的大通道。建设笋岗-清水河汽车产品发布展示体验中心,打造全国最大的高端产品定制中心,培育高级定制服务品牌示范企业。推动清水河片区物流仓储基地升级转型,建设新型跨境进口电商智能监管仓和罗湖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打造全球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实现“北依新东站,南靠双口岸”双向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二、创新产业发展路径,高规格推进四大中心打造(一)科学打造国际消费中心

全面优化消费环境。探索实施黄金珠宝、工艺美术品等行业的免税政策。建设布吉河创意休闲走廊、洪湖城市湿地公园、生命健康产业园等,加快打造服务消费链、绿色消费链、时尚消费链和品质消费链。建立罗湖消费大数据“云监管”平台,加快推进罗湖消费标准、质量、信誉建设。拓展罗湖诚信联盟,实现诚信联盟商家的全行业覆盖。

深度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申报国家消费型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抢先布局消费新业态、消费新热点和消费新模式,以品牌化和特色化为标准,以“互联网+”为支撑,创新O2O商业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同步、互动、便捷的智慧商业体系,推动“实体消费”与“虚拟消费”全面融合发展。加快重点商业街区探索“实体展示体验+即时线上交易”服务模式,全面推进实体商家开展智慧商业应用。优化商业网点空间布局,加快推进蔡屋围片区集聚国际一线品牌、人民南片区重点发展各类中高端商业和娱乐服务业、东门片区打造大众时尚消费区。深化发展水贝-布心黄金珠宝国际商贸区、笋岗-清水河时尚特色商贸区、深南东古玩文化特色商贸区。

加快建成时尚产业之都。加快人民南路、嘉宾路和友谊路时尚品牌产品商业街建设,打造国际时尚品牌一条街和集中展示营销区。推动新秀片区中法时尚精品产业园建设。组织高端时尚产业发展论坛。高规格举办“罗湖时尚之夜”主题活动、时装秀、珠宝秀、时尚文化会展、工艺品会展、时尚文化周等时尚展。创办时尚杂志、开通时尚频道、建立时尚网站等时尚传媒平台,构建全媒体时代的罗湖时尚产业生态系统。

(二)合力打造深港国际金融中心

为辖区平安银行、工商银行等龙头金融企业量身定制产业空间。加快与国际金融创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基金等沟通,建立罗湖区国际风投基金总部。推动设立新型银行卡清算组织,加快发展以互联网支付为重点的第三方支付市场。试水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缓解城市更新项目的融资需求。建立区域财富管理中心,大力发展财富与资产管理业务。鼓励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资管、信托资管、股权投资机构等各类财富管理机构丰富财富管理金融投资产品和特色业务。创新运用互联网“云策略”,推动私募基金在罗湖集聚。引导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推动制定P2P、股权众筹自律公约和行业标准,探索构建各部门联动配合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协作机制。多层次、多元化创新金融业务发展,坚持强存量与优增量并行,加快建成罗湖国际金融创新中心。

(三)升级打造深港两地物流集散中心

加快推动清水河片区物流仓储基地升级转型,建设区域性供应链管理中心。重点发展连锁经营都市配送物流、高端汽车等重点产业基地型物流以及行业分拨配送中心。依托莲塘口岸区位优势,建设生态物流企业、物流设施和交通运输三位一体的绿色物流系统和物流园区。

(四)创新建设全国黄金珠宝智造中心

推进黄金珠宝产业的智造水平,大力发展C2M(消费者直连制造商)经营模式,鼓励和推动龙头珠宝企业上市或成为上市关联企业。发展黄金珠宝3D贵金属打印定制,提升水贝珠宝智造水平。深化水贝·中国珠宝指数运用,强化行业话语权。建立设计研发中心,加强设计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发展“工坊”、“景观工厂”等形态的生产形式,专注新品开发研制,拓展高端定制市场。推动珠宝学校和深圳市毛坯钻石交易平台建设。

专栏4:四大中心高规格打造

· 国际消费中心:坚持消费引领,以布吉河为轴,依托蔡屋围、湖贝、东门、水贝-布心、人民南、笋岗-清水河六大特色商圈,构建“一河六圈”消费空间布局。同时全面优化消费环境,打造完善消费链,加快推进商贸、商务服务业和时尚产业发展,科学打造国际消费中心。

· 深港国际金融中心:支持存量金融机构做大做强,为龙头金融企业量身定制产业空间。吸引新型金融服务机构集聚,建成罗湖区国际风投基金总部,试水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建立区域财富管理中心,创新运用互联网“云策略”,推动国内外知名私募基金集聚。

· 深港两地物流集散中心:完成清水河片区物流仓储基地升级转型及中外运、深业物流中心、长城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区域性供应链管理中心。重点发展都市配送物流、高端汽车等重点产业基地型物流以及行业分拨配送中心。完成莲塘口岸建设,打造集生态物流企业、物流设施和交通运输三位一体的绿色物流园区。

· 全国黄金珠宝智造中心。发展C2M(消费者直连制造商)经营模式,推进黄金珠宝3D贵金属打印定制。深化水贝·中国珠宝指数运用。探索黄金珠宝全球高端定制市场。完成珠宝学校和深圳市毛坯钻石交易平台建设。

三、注入科技创新元素,高标准推进新兴业态融合发展(一)构建创新型的多元产业形态

制定更加积极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政策,重点加大对获得省、市及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用技术平台及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力度,给予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关,对牵头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承担国家、省、市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技术平台等建设任务的辖区企业资金、政策扶持。制定新兴业态准入门槛与准入机制,加快引导互联网+、文化创意、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发展。

强化产业转型中的科技创新。深入研究现代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和规律,加快创新联盟和孵化器的设立,鼓励、引导产学研结合,重点向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低碳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推动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点培育。

深化创客主题空间建设。充分借鉴“3W咖啡”、“科技寺”、“车库咖啡”等知名创客空间建设思路,重点加大对都市名园众创空间、富基创客空间、电商主题创客空间等创客主题空间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亮点示范创客主题空间,培育创客文化,建成罗湖智创中心集群。

(二)打造节约型的资源利用体系

强化能源节约利用。制定大型楼宇、重点商场、高端消费场所在节约能源、运营管理、重点改造环节等方面的节能规范和循环经济评价标准,开展绿色示范创建。推广电动大巴和个人充电桩的建设及运营工作和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率先在公共建筑、市政工程等新建建筑实施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光热利用工程。探索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在公共机构建筑节能改造中,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示范,并逐步推广。

强化水资源节约利用。积极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持续开展节水型小区创建工作。加大非传统水资源利用,运用水价杠杆促进生产生活及第三产业节水,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强企业用水管理,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促进工业节水。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工程和雨水综合利用试点工程建设。

创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结合城市更新,积极推进小地块城市更新项目试点的扩大与实施。借鉴前海地下综合开发经验,科学编制地下空间发展规划并审慎实施。构建规模化、整合化的地下综合管廊。重点加强深南东、金三角、笋岗-清水河等重点商圈以及火车站等地下人行过街系统、地下车库建设。重视地下商业开发,推动地下空间向城区公共空间的转化,实施差异化的用地政策和准入门槛,引导地下空间资源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配置,构建罗湖地下商圈,打造地平线下最美的城市倒影。

(三)探索融合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探索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珠宝、旅游、跨境电商等主题产业园发展,打造规模化、成片区的产业发展空间。重点建设笋岗—清水河片区的深圳电子商务产学研综合生态圈。打造产业园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整合产业服务资源,重点构建电子商务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优化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拓展公共WiFi等城市公共智能终端资源,强化线上营销推广与服务体验。在人民南、东门商圈等重点建设集展示、体验、招商引资服务、咨询服务、支付服务、物流服务、线下消费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电子商务主题体验消费中心。推进集成智慧生活云服务的应用平台建设,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体验式购物模式。

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推动莲塘互联网产业集聚区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深圳互联网产业总部基地。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重点细分垂直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优势突出的龙头骨干企业。

“消费+”融合发展。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运用互联网“云策略”稳步推进网络理财、众筹、众创等金融模式发展;鼓励电商、商贸连锁企业、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完善企业信用征集系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金融服务。以文化创意产业载体为基础,创新研发公众消费的高科技产品,提升文创产品的智造水平,激发公众消费潜力。实施时尚品牌发展战略,强化时尚企业和品牌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产业,支持罗湖时尚企业多渠道参与国际一线品牌合作,培育罗湖时尚品牌。

“休闲+”融合发展。立足梧桐山、深圳水库两个重要生态节点,充分发挥大望-梧桐山艺术小镇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优势,建设大望-梧桐片区特色文化街区,推进大望-梧桐山时尚创意设计和生态休闲基地建设。建设生态廊道,实现大望-梧桐休闲功能区与东湖公园、仙湖植物园等重要生态节点、区域其他重要商圈互连互通,构建高度发达中心城区中的“零碳社区”,在快节奏的中心城区营造“慢生活”,打造集创意、休闲、消费、娱乐于一体的情景体验式的大望-梧桐特色生态。

专栏5: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领域

· 互联网+: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技术支撑,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商贸”、“互联网+黄金珠宝”、“互联网+文化创意”、“互联网+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

· 消费+:完善信用征集系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金融服务,推进网络理财、众筹、众创等消费金融模式发展;推进公众消费的文创产品研发,激发公众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智能家居、虚拟现实、可穿戴智能等产业;重点培育罗湖时尚品牌。

· 休闲+:完成大望-梧桐片区特色文化街区和大望-梧桐山时尚创意设计和生态休闲基地建设。

第五章 打造宜居生态生活一、加强绿色空间建设,提升多层次绿化美化水平(一)构建城区道路绿网

加强新建、改造道路沿线绿地建设。以保证道路景观的安全性、连续性为基本原则,加强春风隧道、沿一线、东部过境高速、坂银通道、梅布通道等“五横六纵”干线路网沿线绿化景观建设,新地铁线路开通运营时,保证“还绿于民”,重点推进7 号线涉及到的梅园路、田贝四路、文锦北路及9 号线涉及到的金碧路、春风路、人民南路、北斗路等主要道路的沿线绿地复绿。实施城区各支线道路景观提升工程,通过一路一景美化绿化,与干线路网互联互通。

推进已有道路沿线绿化提升。因地制宜种植特色主体树,实现“一路一树”、“一街一景”,形成森林、花带和花海效果,努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城林交融效果。推进沿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道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高标准完善盐坝高速、清平高速、丹平快速等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道路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对绿量较少的道路进行绿化提升,建设绿量浓厚、层次丰富的林荫大道,做好道路植物景观改造项目建设工作。

打造提升精品道路景观节点。以“打造绿化亮点、丰富绿化层次、彰显绿化特色、建设绿化精品”为原则,持续推进精品园林景观节点建设,挑选城区深南路沿线、文锦路、怡景路、东门商业街等重点路段、重要道路交汇处和道路端口,逐年对条件成熟的地方建设景观效果较好、特色鲜明的精品园林街景,打造具有罗湖特色的迎宾景观大道和人文景观节点,形成更多独树成景并符合罗湖实际的特色街景。

(二)推进公园品质提升

结合城市绿地格局,建设健全城区自然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综合公园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