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12
1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以下為本次期中考成績評量的內容說明,請同學務必詳 閱。 期中考成績評量項目分為兩部分,說明如下:: 1. 每一位同學必須完成本課程網站《學生專區》的「議題討論」共五 個教學主題的內容討論:「原住民音樂-- 器樂」 【截止日期 10 23 (星期三)、「原住民音樂歌樂(I)」 【截止日期 10 23 (期三)、「原住民音樂歌樂(II)」 【截止日期 10 30 (星期 )、「漢族傳統音樂-- 南北管與客家音樂」 【截止日期 11 6 (期三)和「專家講座(一)~臺灣歌仔戲的源流與發展」 【截止日 11 13 (星期三),逾時不候(共 100 分)。請同學依據該週 教材內容的部分(含影音資料),發表個人學習的觀點。 2. 期中考試:含筆試與聽力測驗【選擇題和填充題,共 100 分,11 14 日(星期三)於課堂中舉行壹、 台灣音樂簡史 分為六個階段: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30000 7000 年前) 遺跡: 舊石器時代(約一萬五千年~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約七千~四千五百年前)金屬器時代(約二千年前)。 約六、七千年前,第一批南島語系族群(Austronesian)移民 進入台灣島內,今稱的「台灣原住民」。 台灣原住民屬蒙古人種的一支,為「海洋蒙古人」。 南島語族稱呼:「馬來印度尼西亞」(Malayo-Indonesian)→ 「馬來波里尼西亞」(Malayo-Polynesian)→「南島語族」 原住民音樂以歌樂為主。 荷西時期(1624 – 1662 年) 1544 年航經台灣海峽之葡萄牙船員稱台灣為「福爾摩沙」,為 美麗之島之意。 1516 世紀期間,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 路。 1624 年荷蘭人撤離澎湖,登陸台南安平(早期稱熱蘭遮城)開 港通商,以此地作為統治台灣的中心。 荷蘭人以武力征服原住民,並藉宗教力量撫化、教導以羅馬字 拼番語,也帶來教會音樂。 1628 年西班牙人佔領北部,建「聖多明哥城」(今淡水),向原 住民、漢人宣教,宗教以天主教為主。 1642 年荷蘭人奪取「聖多明哥城」,將西班牙人驅離台灣。

Transcript of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Page 1: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taiwanmusic.bmdtec.com/XmlData/3-2/P2013102909401701.pdf · 1955 - 1970年間,台語歌曲逐漸萎縮,國語流行歌曲慢慢成

1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以下為本次期中考成績評量的內容說明,請同學務必詳

閱。

期中考成績評量項目分為兩部分,說明如下::

1. 每一位同學必須完成本課程網站《學生專區》的「議題討論」共五

個教學主題的內容討論:「原住民音樂-- 器樂」【截止日期 10月 23

日(星期三)】、「原住民音樂— 歌樂(I)」【截止日期 10月 23日(星

期三)】、「原住民音樂— 歌樂(II)」【截止日期 10 月 30日(星期

三)】、「漢族傳統音樂-- 南北管與客家音樂」【截止日期 11月 6日(星

期三)】和「專家講座(一)~臺灣歌仔戲的源流與發展」【截止日

期 11月 13日(星期三),逾時不候】(共 100分)。請同學依據該週

教材內容的部分(含影音資料),發表個人學習的觀點。

2. 期中考試:含筆試與聽力測驗【選擇題和填充題,共 100分,11月

14日(星期三)於課堂中舉行】。

壹、 台灣音樂簡史

分為六個階段: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30000到 7000年前)

遺跡:

舊石器時代(約一萬五千年~五千年前)。

新石器時代(約七千~四千五百年前)。

金屬器時代(約二千年前)。

約六、七千年前,第一批南島語系族群(Austronesian)移民

進入台灣島內,今稱的「台灣原住民」。

台灣原住民屬蒙古人種的一支,為「海洋蒙古人」。

南島語族稱呼:「馬來—印度尼西亞」(Malayo-Indonesian)→

「馬來—波里尼西亞」(Malayo-Polynesian)→「南島語族」

原住民音樂以歌樂為主。

二、荷西時期(1624年 – 1662年)

1544年航經台灣海峽之葡萄牙船員稱台灣為「福爾摩沙」,為

美麗之島之意。

15、16世紀期間,歐洲國家對外擴張勢力,開闢往東亞的新航

路。

1624年荷蘭人撤離澎湖,登陸台南安平(早期稱熱蘭遮城)開

港通商,以此地作為統治台灣的中心。

荷蘭人以武力征服原住民,並藉宗教力量撫化、教導以羅馬字

拼番語,也帶來教會音樂。

1628年西班牙人佔領北部,建「聖多明哥城」(今淡水),向原

住民、漢人宣教,宗教以天主教為主。

1642年荷蘭人奪取「聖多明哥城」,將西班牙人驅離台灣。

Page 2: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taiwanmusic.bmdtec.com/XmlData/3-2/P2013102909401701.pdf · 1955 - 1970年間,台語歌曲逐漸萎縮,國語流行歌曲慢慢成

2

1662年(大明永曆 16年),鄭成功正式攻下熱蘭遮城,荷蘭人

投降。

三、明鄭及清領時代(1662年–1895年)

1662年(康熙元年),鄭成功在台灣建立政權,中國沿海居民

紛紛來台,逐漸成為漢人移民新社會。

1683年施琅率清軍攻台灣,結束鄭氏三代在台的統治,並進入

清領時期。

1683 - 1895(光緒 21年)年間,來自閩南、漳州、泉州及廣

東地區的漢人移民來台,引進民間音樂,留下豐富的漢族傳統

音樂。

漢族傳統音樂:說唱、南管、北管、客家八音,歌仔戲、布袋

戲、偶戲的後場戲曲,以及台灣宗教音樂。

四、日據時期(1895年–1945年)

1857年的天津條約,台灣因開港通商,基督教再度進入,陸續

成立教會學校、引進風琴、鋼琴等樂器。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

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

1922年(大正 11年),張福星、田邊尚雄及黑澤隆朝先後從事

原住民音樂採集調查與錄音工作。

1943年(昭和 18年)台灣總督府成立台灣民族音樂調查團,

漢族傳統音樂的南、北管戲曲隨之興盛,館閣紛紛成立。

1932年電影《桃花泣血記》問世。

古倫美亞唱片公司成立。

教育制度全盤西化,各校普遍設有音樂課程,西樂成為台灣音

樂教育之主流。

五、二次大戰後(1945年-1987年)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積極設校紛

紛成立音樂科系,創立樂團,開始培育本土音樂家。

1949年宣布戒嚴時期,以台語表現的本土藝術受到壓抑。

1960年於西方留學的作曲家相繼回國,開始出現本土現代音樂

的創作。

1967年史惟亮、許常惠共同發起「民族音樂採集運動」。

1955 - 1970年間,台語歌曲逐漸萎縮,國語流行歌曲慢慢成

為當代主流。

1970 - 1980年間 ,校園民歌的發展,開拓國語流行歌曲的消

費市場。

六、解嚴後的音樂(1987年~ )

1986年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落成。

1987年戒嚴令解除。

各縣市文化中心的陸續完成,音樂家們更積極創作音樂。

貳、 南島語系民族音樂與文化

台灣原住民在民族學上的名稱,半個多個世紀以來(1945以後)已

改變了三種稱呼。

Page 3: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taiwanmusic.bmdtec.com/XmlData/3-2/P2013102909401701.pdf · 1955 - 1970年間,台語歌曲逐漸萎縮,國語流行歌曲慢慢成

3

名稱的演變:

「馬來−印度尼西亞語系」(Malay − Indonesian)→「馬來−玻里尼

西亞語系」(Malay − Polynesian )→「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南島語系民族的分佈

東至玻里尼西亞,南至紐西蘭、北至台灣、西至馬達加斯加。

即自太平洋至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不包括澳洲)。

包含一千三百多種語言,為全世界分佈面積最廣的語系。

台灣是全世界南島語族成員最密集的地方。

南島語族音樂與文化

南島語系民族無書寫文字的特色,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來傳承

歷史文化。

語言與歌謠的保存,即成研究南島語族文化的關鍵。

傳統歌謠以歌舞合一的形式為主。

音樂以聲樂佔大部分,器樂較少。

歌謠分類形式:歷史故事、搖籃曲、情歌、祭典歌曲、工作歌

(勞動歌)等等。

音樂除了抒發性情外,也有表達政治觀念、顯耀社會地位、或

讚頌、訓示祖先事跡等教化功用。

台灣的原住民,包括居住平地之「平埔族」、山地之「高山族」。

皆屬南島語系民族。

參、 原住民音樂~器樂

音樂呈現方式

以歌唱(齊唱、合唱或搭配舞蹈)表達情感。

以「肢體」發聲:拍手、踏步、拍打身體某部位、手指放在口

中吹哨聲、手掌交叉成環狀發出聲音。

以「物質」所製的樂器:如竹、銅、木的材料。

樂器「發聲原理」之區分

體鳴樂器:樂杵、竹筒、木鼓、竹鼓、鈴、口簧、竹琴

氣鳴樂器:鼻笛(蕭)、縱笛、哀吶笛

絃鳴樂器:弓琴、五弦琴

依演唱型態分類

單音歌唱(獨唱或齊唱):一般唱法、吟誦唱法、應答唱法。

和聲歌唱:自然和聲唱法、協和和聲唱法。

複音歌唱:平行唱法、輪唱唱法、斜型唱法、對位唱法。

變奏歌唱:獨唱或合唱時使用。

原住民音樂~樂器分類

體鳴樂器:口簧琴(口琴)、四簧口簧琴(泰雅族獨有)、鈴(腰鈴)、

臀鈴、木杵、杵臼、木琴、木鼓、竹筒、搖搖器、敲擊棒 。

氣鳴樂器: 雙(單)管鼻笛、哀吶笛(竹笛)、縱笛。

弦鳴樂器:弓琴、四弦琴、五弦琴。

體鳴樂器~口簧琴:

各族普遍都有的樂器,以泰雅族最為盛行(包括過去被認為泰

雅族一支的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

有不同的名稱,有的以吹彈的方式或聲調命名。

以口簧琴搭配舞蹈的方式,向心中傾慕的女孩傾慕心意。

體鳴樂器~腰鈴:

用於歌舞伴奏,綁在腰際或上衣下襬,在狂舞之際會發出清脆

Page 4: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taiwanmusic.bmdtec.com/XmlData/3-2/P2013102909401701.pdf · 1955 - 1970年間,台語歌曲逐漸萎縮,國語流行歌曲慢慢成

4

悅耳的聲音。

體鳴樂器~臀鈴(矮靈祭典道具):

又稱「臀板」、「背響」。

祭典唯一的傳統樂器,也是舞蹈道具。

儀式唯一的伴奏,隨著跳舞的律動發聲。

體鳴樂器~木杵(鄒族):

為原住民最小的樂杵,是鄒族相當古老的樂器,常配合舞蹈使用。

木杵─布農族樂器:

多種長短、粗細的尺寸,在不同時間於石板或大石塊敲擊,所形成

的複音和複節奏,即為杵樂。

體鳴樂器~木琴(泰雅族):

又稱「得瑪度、吼臬」。

材質為梧桐樹枝,質地輕,聲音清脆

分為 Do、Mi、So、La四聲音階

氣鳴樂器~雙管鼻笛:

聲音似哭聲,曲調低沉而悠遠,充滿哀傷的氣氛,用來表達男

女情愛,也可用來安慰喪家。

為青少年時期的愛情樂器,分為單管(鋁製)和雙管(箭竹製)。

氣鳴樂器~哀吶笛(泰雅族):

竹笛又稱為哀吶笛。

大部分是以箭筍細竹製成。

共四孔,分長、短兩款類型,音色哀戚悠遠。

早期泰雅族人於砍殺敵族頭顱歸來後,吹奏悲歌的樂器,藉以

安慰死者的魂魄。

弦鳴樂器~弓琴:

大部分為南部布農族、排灣族間所通用的樂器。

以長約兩尺、寬兩三公分的竹子,剖開做成弓,將月桃的纖維

搓成線當作弦,把上端抵在嘴上,左手拉住下端,用拇指、食

指按著絃控制音律,用右手拇指、食指撥弄弦中間處,即可彈

奏出聲。

弓琴─布農族樂器

竹子為弓、細鋼絲為弦,一端銜在嘴裡,左手持弓右手撥弦。

肆、 原住民音樂~ 歌樂(I)

排灣族

民族特色:

百步蛇為排灣族最具代表性傳統圖騰,是貴族專屬的紋飾 。

是台灣原住民的第三大族,僅次於阿美族及泰雅族。

祭祖靈儀式─「五年祭」:傳說排灣族祖先向天神祈求五穀豐

收,祭期長達了十五天。

排灣傳統歌謠分類:男女間之戀歌、勇士舞之歌、祭儀歌、工作

歌、敘事歌、結婚歌、搖籃歌、童謠、迎賓歡宴歌、狩獵歌。

歌謠特色:

大部分是即興的形式。

有一定旋律的型式,將歌詞套上原有旋律,可依個人能力加上

裝飾音。

唱者的節拍不太清晰固定,相當自由。

團體歌唱時,以領唱與和腔的方式最為普遍,合唱時常出現二

度、四度、八度及卡農唱法。

音階的使用:

類似西洋音樂體系的自然音階為:Do、Re、Mi、Fa、Sol的排

Page 5: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taiwanmusic.bmdtec.com/XmlData/3-2/P2013102909401701.pdf · 1955 - 1970年間,台語歌曲逐漸萎縮,國語流行歌曲慢慢成

5

列。

四聲音階:使用齊唱唱法,為 Do、 Mi、Fa、Sol的排列。

歌曲演唱方法:

1.齊唱歌謠。

2.以持續低音(ostinato)與獨唱方式同時演唱。

3.以同音反覆(drone)與獨唱同時演唱。

排灣族使用樂器:

口簧琴、雙管鼻笛、弓琴、鈴。

排灣族舞蹈:

四步舞:特有的婚禮舞蹈,跳舞時未婚和已婚者須分開。

求婚舞。

魯凱族

民族特色:

相傳祖先自台東海岸上岸,先定居中央山脈南段的肯杜爾山,

之後部落領袖與一部份族人,在雲豹、老鷹的引領之下,來到

霧台的舊好茶。因雲豹停留許久,不肯離去,於是於此建立了

部落。

階級制度(頭目、貴族、勇士、平民)。

以百合花作為族花,象徵純潔與身分地位的認定。

魯凱族音樂:

儀式樂、休閒樂、情歌對唱、婚禮樂、童謠。

歌曲唱法:

歌詞內容分為:

1.魯凱母語為歌詞。

2.無意義的虛詞為副歌。

3.以上兩者交替演唱。

複音歌曲

1.由一位歌者領唱→眾人齊唱→分部合唱。

2.分部合唱:唱無意義的虛詞所形成的副歌。

每首歌都有固定的副歌。

實詞:由獨唱者或領唱者即興演唱變化。

虛詞:固定副歌的齊唱。

魯凱族使用樂器:

雙管鼻笛、口簧琴、弓琴、腰鈴。

魯凱族祭祀與舞蹈:

豐年祭:一樣於每年八月舉行,族民都會穿著傳統服裝參加,同樣含

有女孩子的盪鞦韆大賽及鞦韆舞。

勇士舞:為粗獷豪邁的舞蹈,是力與美的結合。勇士向族人報告獵得

的獵物或人首。

魯凱族傳說故事:小鬼湖之戀,為人蛇相戀的淒美故事。

鄒族

民族特色:

鄒族分為南鄒和北鄒兩族。

社會組織嚴密,以「頭目」為領首。

獨特「平行五度音」的歌唱。

早期與矮黑人為鄰,要遷徙時矮黑人贈了十二個貝殼,要頭目

及族人敬仰即會豐收。

北鄒族歌謠分類:

祭典歌謠、生活歌謠、改編歌謠、創作歌謠、教會聖歌。

北鄒族歌謠種類:

Page 6: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taiwanmusic.bmdtec.com/XmlData/3-2/P2013102909401701.pdf · 1955 - 1970年間,台語歌曲逐漸萎縮,國語流行歌曲慢慢成

6

祭典歌謠

1. 每兩年定期舉行的戰祭 mayasvi(瑪雅斯比)中,所使用的歌謠,

且相當嚴肅

2. 曲目有:迎神曲、送神曲、戰歌(慢歌)、歷史頌、勇士頌、青

年頌、悼亡魂歌。

3.大部分為合唱唱法。

生活歌謠

1.於民間流行。

2.祖先留下,表現生活點滴、喜怒哀樂的歌曲。

3.文字遊戲:「頂針」風格(一句歌詞的句尾是下一句的開頭)

4.以對唱居多。

5.「pasutsou」--鄒人總稱的生活歌謠改編歌曲

改編歌曲

1.受西方宗教與西方音樂教育影響

2.以東洋小調、西洋名曲、漢族民歌,配上日常所用的鄒語。

創作歌謠

1.受台灣「校園民歌」影響,年輕人會用吉他或鍵盤樂器創作歌

曲。

2.用全新的詞曲或擷取部分傳統歌謠的曲調動機加以發展與變

化。

教會聖歌

用於阿里山鄉鄒族教會的聖歌,利用傳統鄒人的歌謠曲調重新改

編,以鄒語式的歌詞來演唱聖詩及彌撒。

南鄒歌謠種類─儀式性

貝神祭:1.為南鄒 Hla‘alua(沙阿魯阿)最重要祭典。2.為與祖靈溝

通傳承的媒介,形態神祕保守。3.Takiaru貝殼是 Kuburua(小矮人)

送給要離開的沙阿魯阿祖先的禮物。4.收穫祭、獵歸祭。

南鄒歌謠種類─非儀式性

男女情歌、主客見面的對答歌、童謠。

鄒族使用樂器:

口簧琴、笛子(單管、雙管鼻笛)、弓琴、木杵。

鄒族歌舞傳說:有神授說、瀑布說。

傳說族人曾到發安、彩虹、神秘、里佳村等瀑布學習唱歌。

瀑布共同特色:

1.離部落距離遙遠,地形隱密危險。

2.終年照不到陽光,陰暗潮濕。

3.瀑布水差極高,飛落傾瀉,形成巨大聲響。

賽夏族

民族特色

祖靈祭及矮靈祭為最重要的祭典。

分為北賽夏與南賽夏。

因地緣關係,北賽夏受泰雅文化影響,以泰雅語取代賽夏語;

南賽夏與客家部落相近而以客語為主。

父系社會,有嚴格、特別的姓氏制度

賽夏族歌謠特色:

速度「緩慢」。

莊嚴吟誦式的曲居多。

歌詞規律、有技巧的反覆(ABBCCDDE…)。

除一般歌曲外,矮靈祭祭歌最為重要,歌詞最富文學價值。

因歌謠嚴禁傳授外人而充滿神秘感。

賽夏族傳說故事: 矮靈祭傳說

矮靈祭祭歌(共十五首):

每首分若干節(一到七節),每節句數不一(四到十一句),每句

Page 7: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taiwanmusic.bmdtec.com/XmlData/3-2/P2013102909401701.pdf · 1955 - 1970年間,台語歌曲逐漸萎縮,國語流行歌曲慢慢成

7

含七個音節,每節以一種植物名稱作為尾音押韻(如桃李樹、楓

樹、柿子樹)。

歌詞排列相當整齊,文學形式為:詩

整體結構如氣勢磅礡的史詩,需花四個小時完成演唱,為台灣

原住民中獨有的音樂文化。

伍、 原住民音樂~ 歌樂(II)

布農族

民族特色

屬泛靈信仰。

天生的和聲民族。

「祈禱小米豐收歌」為舉世聞名的民族音樂。

布農族歌謠特色與演唱形式

以不同音高、同節奏的合唱為主。

每首歌謠都有一位領唱者,其他人分成二、三或四部的演

唱。

八部和音實質上只有三到四部,但至少需八位男子分為四

部,依序加入合唱,在個人音色的不同之下,形成似有八

部的複音效果。

含獨唱、重唱、合唱、朗誦式的領唱與合唱及呼喊式的唱

祭儀性歌謠:

祈禱小米豐收歌。

飲酒歌:勇士們出草後舉行慶功宴之歌。

首祭之歌:出草後,於凱旋歸來的路途中,選擇安全地點

放「敵首」所唱的歌曲,表達對敵首的人道之情。

招魂之歌:於巫師為病人驅除邪靈所唱。

成巫之歌:每年五月打耳祭及十月收穫祭隔天,舉行巫師

晉級所唱。

收穫之歌。

獵獲凱旋歌:獵人出草後,於回程離部落約四十公尺處,

以燃燒生草的白煙,並對空鳴槍告知部落婦女前來迎接時

所唱之歌。

布農族使用樂器

弓琴、口簧琴、四弦琴、木杵合奏、搖搖器、敲擊棒。

八部和音「祈禱小米豐收歌」的音樂特色:

泛音的半音階唱法。

多音性和音,九人以上一起合唱,分為三部。

逐漸上升式的和音唱法。

有旋律、無歌詞。

以往只有男子可以演唱。

邵族

民族特色

信仰為祖靈信仰(發展祖靈籃文化)。

父系社會,分七個姓氏族。

三大祭典:三月播種祭、七月狩獵祭、八月豐年祭。(詳細

資料如下)

邵族播種祭:通常自農曆三月一日開始,為期四天。

邵族狩獵祭:原是狩獵民族,因徙居日月潭而發展出一種漁撈的

文化,因此狩獵祭儀便轉化而成以漁獵做供品的

祭儀形式。

Page 8: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taiwanmusic.bmdtec.com/XmlData/3-2/P2013102909401701.pdf · 1955 - 1970年間,台語歌曲逐漸萎縮,國語流行歌曲慢慢成

8

豐年祭 :每年農曆八月一日開始,持續十八天至二十一天,

是邵族最重要的祭儀。

邵族杵歌

邵族與布農族杵歌之比較:

1.布農族杵樂含各種節奏、音高,無歌唱。

2.邵族原本的杵聲是敲擊石頭的聲音,後來為了「歌舞場」

表演才在擊杵後加入演唱。

演奏方式:先擊杵→加入歌聲→終了以杵搗之。

邵族杵音功能

祖靈祭傳達祖靈回來享用祭物。

重要祭典時以杵聲告知全族。

傳達在外狩獵的男子家裡一切平安。

以杵聲通知在外狩獵男子回部落參加慶典。

達悟族(雅美族)

民族特色

唯一不住台灣本島的原住民族。

由於靠海的環境,而衍生出特殊的船文化。

歌謠特色與分類

特色:(1)保持原始的小音域組織,音階使用在四度以內;

(2)屬朗誦式單音唱法;(3)僅以歌聲表達情感,完全不用

樂器。

達悟的飛魚歌

傳說達悟族人因罹患皮膚病,受天神指示,食用飛魚而痊癒。

飛魚季為三月到六月,捕飛魚歸途中邊划船邊唱歌。

歌曲節奏和划船動作一致。

達悟族舞蹈

含栗祭(一般稱豐收祭,捕飛魚完畢所跳之舞)、頭髮舞(或許是

靠海為生,長年吃魚,達悟族婦女擁有一頭烏黑亮麗的秀髮,

他們所跳的頭髮舞為模仿海浪波動之姿。)、圓圈舞、竹竿舞、

主屋落成舞、小米祭舞(祭神和跳搗米祈禱舞)、勇士舞(模仿捕

魚、撒網等勞動的動作)、馬加南舞蹈、土木土舞蹈、驅魔舞。

頭髮舞:

泰雅族

民族特色

男子出草獵敵首後才能紋面;女子學會織布或待嫁前才能

紋面。

有兩分支:泰雅亞族賽德克亞族。過去有出草習慣,用來

證明英勇的表現。

歌謠特色與分類

特色:

旋律、歌詞均屬即興。

單音朗誦唱法。

二音、三音組織及四聲音階。

演唱方式:領唱與對唱

泰雅亞族:三音組織及獨唱為主。

賽德克亞族:四音組織及合唱為主。

類型:

含飲酒歌、工作歌、情歌、生活歌、親情歌。

泰雅族舞蹈

祭祀舞(祭天地,祈求保護賜福族人)

祭神舞(宰殺豬羊擺設祭品祭祀神明)、圖騰舞(對祖先、英雄人

物崇拜)、口琴舞(男女示愛舞蹈)、豐年舞(慶祝豐收)、結婚舞、祖

Page 9: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taiwanmusic.bmdtec.com/XmlData/3-2/P2013102909401701.pdf · 1955 - 1970年間,台語歌曲逐漸萎縮,國語流行歌曲慢慢成

9

靈舞、狩獵舞、巫術舞、織布舞、竹竿舞、敘事舞、歲時舞、組舞、

傳統舞。

泰雅族常用樂器

四簧口簧琴(泰雅獨有)、木琴、木鼓、哀吶笛(竹笛)。

阿美族

民族特色

人口最多的族群。

為母系制度。

一年中最重要活動─豐年祭。

歌謠類型與歌舞特色

類型:含愛情歌謠、歡宴歌舞、抒情歌謠、豐年祭歌舞、

一般性歌謠、迎賓舞、祭典歌舞。

阿美族使用樂器

弓琴、竹筒、木鼓、杵臼、腰鈴、口琴

阿美族豐年祭

慶祝小米豐收、感恩祈福五穀豐收。

平衡社會結構運行。

增進部落團結。

隱含謙虛應對進退禮儀。

休養生息、休閒享樂。

年輕男女交流聯誼。

家人融洽和諧表現。

解除厄運。

體能競賽

特色:

為「力」與「美」的綜合體,舞者就是歌者。

歌詞幾乎是「虛詞」(嗨、呦、呀)。

豐年祭歌舞叫做「Malikuda」。

歌唱方式:一人領唱大家應唱(應答唱法)。

大家牽手圍圈舞蹈,強調一致、整體性,無獨舞。

卑南族

民族特色

重視男子成長的訓練並予以嚴格制度化。

母系社會。

注重團體生活。

因為人口少,為抵禦外敵,衍生「會所」制度:少年會所

與成年會所,教授教育知識及部落防衛技巧。

卑南族舞蹈

猴祭(射殺玩偶猴子,為少年邁向成年的考驗)、木盾舞

(為驅邪潔淨並表現英勇)、勇士舞(日據時代用扇子跳,現在用

葉子代替,代表扛回來的貢品)

陸、 漢族傳統音樂-- 南北管與客家音樂

漢族傳統音樂類型

儀式類音樂:以宗教為主,分為佛教、道教和法教等三類。

1. 佛教音樂:含寺院與鄉化佛教兩系統,以誦唸經文為主。

2. 道教音樂:含正一派與靈寶派兩系統。正一派屬於拜神類

與醫療類,靈寶派屬於拜神類與拔死類。

3. 法教:醫療類的宗教,巫醫的色彩濃厚,法是規模小,又稱

小法。

Page 10: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taiwanmusic.bmdtec.com/XmlData/3-2/P2013102909401701.pdf · 1955 - 1970年間,台語歌曲逐漸萎縮,國語流行歌曲慢慢成

10

民俗類音樂:分別為民歌、導迎類音樂。

1. 民歌: 常為一時興起而唱,因此通常不用樂器伴奏。

2. 台灣分類:臺語民歌、客家語民歌和原住民民歌。

3. 導迎類音樂: 指迎神賽會、嫁娶、喪葬等場合,以開道的

場面演奏音樂,樂隊可稱儀仗樂隊,以鼓吹形式為主。

藝術類音樂:

1. 南管音樂 2.北管音樂

南管音樂

來源與名稱:又稱南音、南樂、五音或郎君樂,是一種小型

合奏的絲竹樂,為抒情典雅的傳統樂 。源自於中國閩南廈

門、泉州一代。

演奏型態:

1. 「上四管」 :最常見的演出型態,通常由五種樂器所組成,

分別為琵琶、三絃、洞簫、二絃、拍板(有時會加上)。

2. 「十音會奏」:『上四管』加上『下四管』。下四管也是五

種樂器,是由四種節奏樂器響盞、雙音、叫鑼、四塊、與

噯仔(小嗩吶)組合而成;有時也會加上品仔(橫笛),來

取代洞簫成為主要的吹管樂器

北管音樂

來源與名稱:台灣的特有名詞,尚未發現中國大陸有

「北管」

這樣的音樂或戲曲種類名稱出現,所以北管是和南管相對

的名稱。

與南管做比較:

(一)南管是閩南土生土長的樂種,北管是來自福建以北各

種音樂種類的總稱。

(二)南管音樂自成系統,風格較為一致,北管音樂種類較

多,生態複雜,以鼓吹形式廣泛出現於迎神賽會、喪葬等

場合。

器樂演奏類型:

(一) 清奏鑼鼓:俗稱「鼓介」、「空牌」;演奏時沒有旋律樂

器,只有鼓及各種銅類樂器的合奏。

(二) 鼓吹奏:俗稱「吹譜」、「牌子」;嗩吶加上打擊樂器的

鑼鼓合奏,樂器會用到大小嗩吶、大小鑼,以及大小鈔、

通鼓、小鼓等。

(三) 絲竹樂:又稱絃子譜;絲絃類及竹管類樂器的合奏,有

時 會加入打擊樂器潤飾音色和節奏。

歌樂類型:

(一) 細曲:又稱清唱,獨立演唱以以絲竹樂伴奏。故事來宮

廷鬥爭、文學作品等。

(二) 戲曲類型:扮仙戲、古路戲和西皮戲。

1. 扮仙戲:為北管戲的開場戲,內容多半為神仙降臨賜

福、祝壽。

2. 古路戲:故事來自寶蓮燈、紫台山、大和番等。

3. 西皮戲:故事來自封神榜、三國志、楊家將較多。

客家音樂

台灣客家分佈:

高屏六堆地區--「南部」客家人與桃竹苗三縣--「北部」客家人

客家八音

.客家器樂音樂的代表,屬於民間小型吹打樂(以鑼鼓樂為基礎加嗩

吶等主奏樂器)。

Page 11: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taiwanmusic.bmdtec.com/XmlData/3-2/P2013102909401701.pdf · 1955 - 1970年間,台語歌曲逐漸萎縮,國語流行歌曲慢慢成

11

.樂曲多為口傳心授。

.演奏型態:由單純器樂,演變後加入山歌小調與戲曲唱腔演唱。

.演奏形態(a)「吹場樂」 (b)「弦索樂」(c)「簫子調」

(a)「吹場樂」:分為「大吹打」與「小吹打」:

(1)大吹打:「大嗩吶」與打擊樂為主

(2)小吹打:「小嗩吶」、「打擊樂」及「絲竹樂器」來合奏。

(b)「弦索樂」:民間的小樂隊合奏。

(1)「大嗩吶」主奏,「絲竹」及部分「擊樂」伴奏。

(2)絲竹樂的合奏,常以「笛子」領奏。

(c)「簫子調」:用於祭神或祭祖,八音團使用的主奏樂器為直簫,

而吹奏的音樂就稱為「簫仔調」。樂團編制:主奏樂器為「直簫」。

客家山歌:

.源起:先民耕種或閒暇時,隨興創作的音樂,涵蓋對生活的描

寫(喜、怒、哀、樂)和愛情的歌詠。

.特色:高亢、嘹亮的嗓音,表達原始奔放的情感,強調聲腔的

韻味。

.形式:獨唱:抒發心情為主。

對唱:以高聲歌唱向人問候,對方聞聽後,呼應答腔,

用歌聲你來我往,達到對話之目的。

.曲調與類型:

調型結構:旋律最初以Mi、La、Do三音基礎,再依歌詞

聲調做不同的變化。

類型:含「老山歌」、「山歌子」、「平板」、「小調」等。

(1)老山歌:最為古老,每個句子都拉得很長。一個八度內的

Mi La Do進行吟唱。

(2)山歌子:山歌之子,二代山歌,由「老山歌」變化而來。

十二度內的 Mi La Do進行吟唱

(3)平板:後起之「改良調」,由「老山歌」、「山歌仔」改變而

來。

(4)小調:為創新形式。

九腔十八調:歌詞運用:民俗口語的歌唱文學。

「腔」即「聲腔」,主要配合戲曲演出。

「調」即「小調」通常以官話或方言演唱。

柒、 歌仔戲

起源:

1.發源於二十世紀初。

2.演出最早出現於宜蘭地區。

3.是唯一土生土長於台灣的劇種。

發展歷程

本地歌仔:

閩南地區盲藝人賣藝走唱的說唱文學,明末清初時閩南人大規

模移民入台,歌仔傳到宜蘭地區和車鼓音樂、客家採茶歌謠、

平埔族音樂融合。

歌仔陣:

1. 早期唱本地歌仔的藝人模仿車鼓的陣頭方式隨神轎遊行,因

而稱歌仔陣。

2. 人群聚集的場所用竹竿圍成表演區,因此又稱落地掃。

老歌仔戲:

歌仔陣演員到台上表演,受到觀眾的歡迎與肯定,因此有了上

野台的機會,不過裝扮仍非常簡單,因此老歌仔戲又稱醜扮歌

仔戲。

野台歌仔戲:

Page 12: 期中考講義內容與成績評量方式 一、 史前時代(距今約 到 年前) …taiwanmusic.bmdtec.com/XmlData/3-2/P2013102909401701.pdf · 1955 - 1970年間,台語歌曲逐漸萎縮,國語流行歌曲慢慢成

12

上了野台後,為了競爭,開始講究音樂、唱腔、身段、劇目、

裝扮等等。並吸收當時流行的其他劇種。使音樂更加豐富多元,

並奠定文武場。由小戲走向大戲。

內台戲:

野台戲日益壯大,逐漸走出宜蘭,走向全台城鎮與大都市。

日據時期的歌仔戲:

歌仔戲此時期受到限制,只能演皇民劇(或稱胡撇仔戲)

光復初期的歌仔戲:

1. 光復後,歌仔戲又開始受到大家喜愛,戲班大量增加。

2. 福建改良調的都馬劇團留滯台灣,為歌仔戲增加了都馬

調的樂曲。

3. 受大陸劇種影響,吸收了紹興調及黃梅戲電影黃梅調。

廣播歌仔戲:

五十年代中期,受電影流行的影響,內台戲班演出的機會

變少,而收音機的普遍化使廣播歌仔戲盛極一時。

電視歌仔戲:

民國五十一年台視開播後,進入電視歌仔戲時代。

劇場歌仔戲:

1981年楊麗花以《漁孃》進入現代劇場演出。

「友聯」、「明華園」、「明光」、「新和興」等歌仔團也紛紛

進入國父紀念館、國家戲劇院演出。

歌仔戲唱腔:

七字調、都馬調、哭 調、江湖調、雜念調、吟詩調、乞食調。

樂團編制

大約五人左右,分為文場與武場。文場於舞台右側,武場於左側。

文 場:有烘托氣氛的功能。主要的樂器有:嗩吶、笛、簫、鴨母

笛、二胡、殼仔絃、大廣絃、三絃、六角絃。

武 場:其功能為配合演員表演、掌握全劇的節奏。主要樂器有:

大鼓、鑼、拍板、板鼓、堂鼓、梆子、碰鈴、磬、鈔。

角色分類

生:男生角色的統稱。依年紀、劇中身分或武功與否:小生、老生、童生、

文生、武生。(生與末合併)。

旦:女生角色的統稱。小旦、老旦、花旦、武旦、彩旦、乾旦(男生反串)。

淨:個性強烈、愛恨分明、忠奸力拚的角色,畫有臉譜。

丑:搞笑、逗樂的角色,亦可反串。又稱三花、丑婆、三巴兮。

臉 譜

1. 相傳始於北齊蘭陵王時,戰場上嚇敵之用,後漸用於戲劇與宗教儀

式,並演變於臉部化妝。

2. 畫有臉譜的角色稱為淨角,俗稱花臉。

3. 形狀與色彩均有特殊含義。

4. 畫有臉譜的角色稱為淨角,俗稱花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