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 支撑地质环境管理 ·...

4
2019 年 8 月(总第 110 ~ 111 期) 1. 项目概况 “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子项目, 归属于“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 价与监测预警”项目,由自然资源部中 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 院承担。子项目目标任务是以全国及区 域性基础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环 境监测成果为基础资料,系统分析我国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自然地理地质条件 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研究总结全国及 重要地区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现状和 时空演化规律,开展环境地质区划研究, 编制全国及重要地区环境地质系列图, 建立中国数字环境地质图管理系统,为 我国地质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 依据。子项目周期为2012—2018年。《中 国地质环境分区图》(1∶500万)是“全 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子项目的任务之 一,是全国地质环境图系中的地质环境 条件类图件之一,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 院负责编制完成,已由地质出版社正式 出版发行。 2. 成果简介 (1)综合分析基础背景条件,采用 主导因素分析法逐级划分地质环境区。 先基于地貌特征(海拔高度和起伏度)、 一级活动构造和气候(温度分带、湿度 分区及内流外流分区)划分地质环境一 级区;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针对每个 地质环境一级区的特点,从地貌单元、 地表岩性、二级活动构造、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人类 工程经济活动等二级地质环境分区指标 中,选取影响该地质环境一级区的主要 指标,划分地质环境二级区。将全国分 为7个一级区和39个二级区(图1,表1)。 (2)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其发 《中国地质环境图系》之全国性图件成果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 支撑地质环境管理 摘要:通过对自然地理、地质背景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梳理了地质环境区域差异性的主控因 素及序次,采用主导因素分析法,厘定了地质环境分区分级指标,编制完成《中国地质环境分区 图》(1∶500万),将全国分为7个一级区和39个二级区,为科学规划和管理地质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11

Transcript of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 支撑地质环境管理 ·...

Page 1: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 支撑地质环境管理 · 地质环境一级区的特点,从地貌单元、 地表岩性、二级活动构造、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人类

2019 年 8 月(总第 110 ~ 111 期)

1. 项目概况

“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子项目,

归属于“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

价与监测预警”项目,由自然资源部中

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

院承担。子项目目标任务是以全国及区

域性基础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和地质环

境监测成果为基础资料,系统分析我国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自然地理地质条件

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研究总结全国及

重要地区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现状和

时空演化规律,开展环境地质区划研究,

编制全国及重要地区环境地质系列图,

建立中国数字环境地质图管理系统,为

我国地质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

依据。子项目周期为2012—2018年。《中

国地质环境分区图》(1∶500万)是“全

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子项目的任务之

一,是全国地质环境图系中的地质环境

条件类图件之一,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

院负责编制完成,已由地质出版社正式

出版发行。

2. 成果简介

(1)综合分析基础背景条件,采用

主导因素分析法逐级划分地质环境区。

先基于地貌特征(海拔高度和起伏度)、

一级活动构造和气候(温度分带、湿度

分区及内流外流分区)划分地质环境一

级区;在一级分区的基础上,针对每个

地质环境一级区的特点,从地貌单元、

地表岩性、二级活动构造、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人类

工程经济活动等二级地质环境分区指标

中,选取影响该地质环境一级区的主要

指标,划分地质环境二级区。将全国分

为7个一级区和39个二级区(图1,表1)。

(2)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其发

 《中国地质环境图系》之全国性图件成果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支撑地质环境管理

摘要:通过对自然地理、地质背景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梳理了地质环境区域差异性的主控因

素及序次,采用主导因素分析法,厘定了地质环境分区分级指标,编制完成《中国地质环境分区

图》(1∶500万),将全国分为7个一级区和39个二级区,为科学规划和管理地质环境提供技术支撑。

11

Page 2: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 支撑地质环境管理 · 地质环境一级区的特点,从地貌单元、 地表岩性、二级活动构造、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人类

《中国地质环境图系》之全国性图件成果

图1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1∶500万,缩略图)

生发展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性、

水文、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和控制,形成

了迥然不同的地质环境区。不同的地质

环境区指向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

第一级阶梯:即青藏高原地质环境

区。以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高山为主,

主体平缓,边缘切割强烈。气候寒冷,

多年冻土和冰川广布。构造活动强烈;

矿产资源较丰富;水资源丰富,是我国

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口极其稀少,地

质环境十分脆弱,冻土灾害严重,崩滑

流灾害较严重,是待开发的地质环境区。

第二级阶梯:包括西北山地盆地地

质环境区、西南岩溶石山地质环境区和

华北高原山地地质环境区。以高原、中

山为主,其间夹有若干盆地。山地起伏

大,地形条件复杂。构造活动较强。以

侵蚀、剥蚀作用为主。存在沙漠、岩溶

和黄土三大脆弱环境,沙漠化、盐渍化、

土壤侵蚀和崩滑流灾害高发。人口从西

北到西南逐渐增加,是正在开发的地质

环境区。

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山地地

质环境区、黄淮海—长三角平原地质环

境区和华南低山丘陵地质环境区。总体

地势较低,以平原、丘陵为主。构造活

12

Page 3: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 支撑地质环境管理 · 地质环境一级区的特点,从地貌单元、 地表岩性、二级活动构造、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人类

2019 年 8 月(总第 110 ~ 111 期)

表1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

一级分区 二级分区

代码 名称 代码 名称

Ⅰ 东北平原山地地质环境区

Ⅰ1 松辽平原地质环境亚区

Ⅰ2 三江-兴凯湖平原地质环境亚区

Ⅰ3 呼伦贝尔高原地质环境亚区

Ⅰ4 大-小兴安岭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Ⅰ5 长白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Ⅰ6 辽东低山丘陵地质环境亚区

Ⅱ 黄淮海-长三角平原地质环境区

Ⅱ1 黄淮海平原地质环境亚区

Ⅱ2 长江三角洲地质环境亚区

Ⅱ3 山东低山丘丘陵地质环境亚区

Ⅲ 华南低山丘陵地质环境区

Ⅲ1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质环境亚区

Ⅲ2 湘赣桂低山丘陵地质环境亚区

Ⅲ3 淮阳山地盆地地质环境亚区

Ⅲ4 东南丘陵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Ⅲ5 海南平原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Ⅲ6 台湾平原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Ⅳ 华北高原地质环境区

Ⅳ1 汾渭盆地地质环境亚区

Ⅳ2 银川-河套平原地质环境亚区

Ⅳ3 鄂尔多斯高原地质环境亚区

Ⅳ4 陇东-陕北黄土高原地质环境亚区

Ⅳ5 陇西黄土高原地质环境亚区

Ⅳ6 阴山-燕山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Ⅳ7 太行-吕梁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Ⅴ 西南岩溶石山地质环境区

Ⅴ1 四川盆地地质环境亚区

Ⅴ2 秦巴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Ⅴ3 长江三峡地质环境亚区

Ⅴ4 滇中-川西南高原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Ⅴ5 鄂西-云贵中山高原地质环境亚区

Ⅴ6 滇西中高山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Ⅵ 西北山地盆地地质环境区

Ⅵ1 塔里木-河西走廊地质环境亚区

Ⅵ2 准噶尔盆地地质环境亚区

Ⅵ3 天山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Ⅵ4 阿尔泰山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Ⅵ5 内蒙古高原地质环境亚区

13

Page 4: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 支撑地质环境管理 · 地质环境一级区的特点,从地貌单元、 地表岩性、二级活动构造、水文地质工 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人类

《中国地质环境图系》之全国性图件成果

高萌萌(1989- ),女,工程师

就职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研究。近年来参与

“全国空间规划试点区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及

“全国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等项目。

E-mail: [email protected]

徐慧珍(1966- ),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所属“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子项目负责

人。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主编。现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室

副主任。从事水土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与综合

编图研究等工作。

E-mail: [email protected]

动局部较强烈。以堆积作用为主,多形

成巨厚层的第四系沉积物。人口密度大,

经济高度发达,主要问题是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是开发程度较

高甚至开发过度的地质环境区。

3. 成果意义

《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的编制,揭

示了不同地质环境区内会发生不同环境

地质问题的必然性,为科学规划和管理

地质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为按区域实施

地质环境差别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推进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和谐发展具

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徐慧珍  高萌萌 

李瑞敏  王祎萍供稿)

续  表

一级分区 二级分区

代码 名称 代码 名称

Ⅶ 青藏高原地质环境区

Ⅶ1 柴达木-共和盆地地质环境亚区

Ⅶ2 藏北高原地质环境亚区

Ⅶ3 川西-藏东高原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Ⅶ4 祁连山山地地质环境亚区

Ⅶ5 昆仑山高山地质环境亚区

Ⅶ6 喜马拉雅极高山地质环境亚区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