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48
13 13 生生生 生生生生生生 生生生 生生生生生生 13.1 13.1 生生生生生 生生生 生生生生生 生生生 13.2 13.2 生生生生生 生生生生生 13.3 13.3 生生生 生生生 13.4 13.4 生生生 生生生 13.5 13.5 生生生 生生生 13.6 13.6 生生生 生生生 13.7 13.7 生生生生生生生生 生生生生生生生生 生生 生生生生 生生生 生生

description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3.1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13.2 全球水循环 13.3 碳循环 13.4 氮循环 13.5 磷循环 13.6 硫循环 13.7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小结 主要概念 思考题 结束. 13.1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总是相伴而发生。 能量流过生态系统只有一次,并且逐渐地以热的形式耗散;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被反复地利用。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Page 1: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3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环13.1 13.1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13.2 13.2 全球水循环 全球水循环 13.3 13.3 碳循环 碳循环 13.4 13.4 氮循环 氮循环 13.5 13.5 磷循环 磷循环 13.6 13.6 硫循环硫循环13.7 13.7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小结主要概念

思考题结束

Page 2: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3.1 13.1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三大基本功能。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和和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总是相伴而发生。总是相伴而发生。 能量流过生态系统只有一次,并且逐渐地以热能量流过生态系统只有一次,并且逐渐地以热

的形式耗散;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被反复地的形式耗散;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被反复地利用。利用。

能量一旦转化为热,它就不能再被有机体用于能量一旦转化为热,它就不能再被有机体用于作功或作为合成生物量的燃料了。热耗散到大作功或作为合成生物量的燃料了。热耗散到大气中以后就不能再循环。营养物则与太阳辐射气中以后就不能再循环。营养物则与太阳辐射的能量不同,其供应则不是不改变的。的能量不同,其供应则不是不改变的。

分解者系统在营养物循环中是起主要作用的。分解者系统在营养物循环中是起主要作用的。

Page 3: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3.1 13.1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生物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球化学循环

对生物元素循环研究通常从两个尺度上进行,即全球对生物元素循环研究通常从两个尺度上进行,即全球循环和局域循环。循环和局域循环。 全球循环,全球循环,即即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global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biogeochemical cycles) ,代表了各种生态系统,代表了各种生态系统局域事件的总和。局域事件的总和。 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

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生包括生物物与非与非生物二者生物二者的参与的参与 , , 同同时时也包含一些地也包含一些地质与质与地理地理作用在內作用在內 , , 因此因此称为称为生物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球化学循环 。 。

Page 4: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Basics of nutrient cycling

Page 5: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3.1 13.1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生物生物小循环小循环

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 ((small biological cyclesmall biological cycle):):

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环境中元素经生物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Page 6: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物小循环

Page 7: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11 )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库(库( pool : quantity of energy or material in an pool : quantity of energy or material in an

ecosystem compartment such as plants or soil.ecosystem compartment such as plants or soil. ):):贮存一定数量元素的某种生态系统组分称为该元素的贮存一定数量元素的某种生态系统组分称为该元素的库库 (( poolpool )) 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 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都是物质循环的库 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水体库等 植物库、动物库、土壤库、水体库等

流通率(流通率( flow rateflow rate ):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体积)的转移量。(体积)的转移量。

周转率(周转率( velocityvelocity ):):流通率流通率 //库库中中营养物质总量 营养物质总量 周转时间(周转时间( turnaround cycleturnaround cycle ):):库库中中营养物质总营养物质总

量量 //流通率流通率

Page 8: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22 )物质在库间的流通 )物质在库间的流通 流通量、周转率与周转流通量、周转率与周转

时间是相对于库而言的 时间是相对于库而言的 生产者库 生产者库

流通率:流通率: 44 单位单位 // 天 天 周转率:周转率: 4/100=4% 4/100=4%

周转时间:周转时间: 100/4=25100/4=25 天天

消费者库 消费者库 流通率:流通率: 44 单位单位 // 天 天 周转率:周转率: 4/50=8% 4/50=8%

周转时间:周转时间: 50/4=12.550/4=12.5 天天

100单位

生产者

5000单位

沉积层

50单位

消费者

1000单位

水体

4 单位 /d

4 单位 /d

16 单位 /d

20 单位 /d

20 单位 /d

在一个面积为 4 英亩的池塘生态系统中,库与流通率的模式

Page 9: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33 )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 )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 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性质:有的元素循环的速率快,:有的元素循环的速率快,

而有的则比较慢,这是元素化学特性和而有的则比较慢,这是元素化学特性和被生物有机体利用的方式不同所决定的。被生物有机体利用的方式不同所决定的。如如 COCO22 1 1 年年 ,N 100,N 100 万年 万年

生物的生长速率生物的生长速率:决定生物对物质吸收:决定生物对物质吸收的速率以及物质在食物网中运动的速度的速率以及物质在食物网中运动的速度

Page 10: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33 )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 有机物质腐烂的速率有机物质腐烂的速率:适宜的环境有利于:适宜的环境有利于

分解者的生存,并使有机体很快分解,供分解者的生存,并使有机体很快分解,供生物重新利用 生物重新利用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 : 开垦农田和砍伐森林引起土壤矿物质的流失,开垦农田和砍伐森林引起土壤矿物质的流失,

影响物质循环速率 影响物质循环速率 化石燃烧把硫和二氧化硫释放大气中化石燃烧把硫和二氧化硫释放大气中

Page 11: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44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

和和沉积型循环沉积型循环三大类型。三大类型。 气体型循环气体型循环

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 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 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 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 循环速度快,例如循环速度快,例如 COCO22 、、 NN22 、、 OO22 等 等

沉积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贮存库是岩石、土壤和沉积物 贮存库是岩石、土壤和沉积物 没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 没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 循环速度慢,时间以千年计算,例如循环速度慢,时间以千年计算,例如 PP 、、 CaCa 、、 MgMg 等 等

水循环水循环 水的全球循环过程 水的全球循环过程 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离不开水循环的推动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离不开水循环的推动

Page 12: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3.2 13.2 全球水循环全球水循环 水循环是太阳能推动,在陆地、大气水循环是太阳能推动,在陆地、大气

和海洋间循环 和海洋间循环 地表总水量:地表总水量: 1.4×101.4×1099kmkm33 ,海洋约占,海洋约占

97% 97% 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

陆地:蒸发陆地:蒸发 ((蒸腾蒸腾 )71,000km)71,000km33 ,降水,降水111,000km111,000km33 ,径流,径流 40,000km40,000km33

海洋:蒸发海洋:蒸发 425,000km425,000km33 ,降水,降水385,000km385,000km33

Page 13: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全球水循环全球水循环

Page 14: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Page 15: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3.3 13.3 碳循环碳循环 碳的重要性:生命元素、能量流动、碳的重要性:生命元素、能量流动、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的大规如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模使用造成了碳循环的重大失衡,从而引起当代气候变化造成了碳循环的重大失衡,从而引起当代气候变化。。

碳库:海洋和大气、生物体碳库:海洋和大气、生物体 最大的碳库是最大的碳库是海洋海洋(( 38000×1038000×101515gCgC )) ,, 它大约是大气(它大约是大气( 750×10750×101515gCgC ))

中的中的 5656 倍,而陆地植物的含碳量略低于大气(倍,而陆地植物的含碳量略低于大气( 560×10560×101515gCgC )。碳在大)。碳在大气中的平均滞留时间大约是气中的平均滞留时间大约是 55 年。年。

碳的存在形式:碳的存在形式: COCO22 ,无机盐中的无机碳,有机碳 ,无机盐中的无机碳,有机碳 主要循环过程:主要循环过程:

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 生物的同化和异化过程 大气和海洋间的大气和海洋间的 COCO22交换 交换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大气二氧化碳含量 ,, 长期看呈上升趋势;短期看,呈季节性变化:长期看呈上升趋势;短期看,呈季节性变化:夏季下降,冬季上升。夏季下降,冬季上升。

释放二氧化碳的库称为释放二氧化碳的库称为源(源( source source )),吸收二氧化碳的库称为,吸收二氧化碳的库称为汇(汇( sink sink ))。。

Page 16: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O2浓度

Page 17: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arbon accumulation

• CO2 has increased from its pre-industrial level • data: recent records plus older data such as ice cores • mostly fossil fuel burning

Page 18: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3.3 13.3 碳循环碳循环 全球碳循环收支全球碳循环收支:: 人类活动向大气净释放碳大约为人类活动向大气净释放碳大约为 6.9×106.9×101515gC/agC/a 。其中。其中

使用化石燃料释放使用化石燃料释放 6.0×106.0×101515gC/agC/a ,陆地植被破坏释放,陆地植被破坏释放0.9×100.9×101515gC/agC/a 。由于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中,导致。由于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中,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为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为 3.2×103.2×101515 gC/a gC/a ,被海洋吸,被海洋吸收的为收的为 2.0×102.0×101515 gC/a gC/a ,未知去处的汇达到,未知去处的汇达到 1.7×101.7×101515 gC/agC/a 。。

失汇现象:失汇现象: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大约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有大约 25%25% 的全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现已成为生态系统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现已成为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

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 net ecosystem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 production,NEP ):把生态系统的碳收入和碳支出的):把生态系统的碳收入和碳支出的差值。差值。 NEPNEP若为正值,则表明生态系统是若为正值,则表明生态系统是 COCO22 的汇,的汇,相反,则表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反,则表明生态系统是一个 COCO22 的源。的源。

Page 19: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 ⑴⑴不考虑人类活动的作用,仅考虑与生物圈有不考虑人类活动的作用,仅考虑与生物圈有关的自然因素关的自然因素…… …… 中国植被是“中国植被是“ COCO22汇”;汇”;

⑵⑵考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生产以及生物质燃烧考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生产以及生物质燃烧等人为因素等人为因素…………向大气排放向大气排放 COCO2 2 ,,即增加大气即增加大气中“中“ CO2CO2源”;源”;

⑶⑶在仅考虑中国植被生态系统的在仅考虑中国植被生态系统的 COCO22 收支平衡收支平衡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应该起着一个大气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应该起着一个大气““ COCO22

汇”汇”的作用。的作用。 ⑷⑷如果考虑人为影响等因素,中国陆地生态系如果考虑人为影响等因素,中国陆地生态系

统则起着统则起着““ COCO22源”源”的作用。但人均释放量低的作用。但人均释放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于全球平均水平。

Page 20: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3.3 碳循环

Page 21: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3.3 碳循环

Page 22: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3.3 碳循环

Page 23: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Greenhouse effects Greenhouse effects ):大气中):大气中

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CO(CO22)) 、甲烷、甲烷 (CH(CH44)) 、氧化、氧化亚氮亚氮 (N(N22O)O) 、六氟化碳、六氟化碳 (SF(SF66)) 、氟氯碳化物 、氟氯碳化物 (CFCs)(CFCs) 、氢氟碳化物、氢氟碳化物 (HFCs)(HFCs) 等 等

温室效应的影响 温室效应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全球气候经常发生暴雨或干旱 全球气候经常发生暴雨或干旱 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改变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改变

Page 24: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GREENHOUSE EFFECT GREENHOUSE EFFECT

Incoming sunlight warms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and is Incoming sunlight warms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and is radiated back to atmosphere. Greenhouse gases absorb radiated back to atmosphere. Greenhouse gases absorb some of this heat, trapping it in the atmosphere.some of this heat, trapping it in the atmosphere.

Page 25: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1.4 11.4 氮循环氮循环 全球氮循环。全球氮循环。

Page 26: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氮库:大气、土壤、陆地植被、海洋氮库:大气、土壤、陆地植被、海洋 大气是最大的氮库(大气是最大的氮库( 3.9×103.9×102121gNgN )) 土壤和陆地植被的氮库比较小(土壤和陆地植被的氮库比较小( 3.5×103.5×101515 和和 95×1095×1011

55 ~~ 140×10140×101515gNgN ))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无机氮库,可以达到海洋是一个巨大的无机氮库,可以达到

570×10570×101515gN/agN/a ,但是它沉埋于海底,长久离开了生,但是它沉埋于海底,长久离开了生物循环物循环

生物可利用的氮的形式:生物可利用的氮的形式: NO3NO32-2- 、、 NO2NO22-2- 、、 NHNH4+4+

Page 27: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大气 3 , 800 , 000陆地有机质 772活有机体 12死有机体 760非有机氮(陆地) 140地壳 14 , 000 , 000

海洋水中 20 , 000海洋有机体 901活有机体 1死有机体 900非有机体氮(海洋) 100沉积物 4 , 000 , 000 

无机氮总量 =1 , 673 有机氮总量 =21 , 820 , 240

生物圈中氮 (106 吨 ) 的分布

Page 28: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1.4 11.4 氮循环氮循环 固氮作用(固氮作用( nitrogen fixationnitrogen fixation ):):

天然固氮。包括生物固氮(固氮菌、根瘤菌、蓝细菌)和高能固氮。天然固氮。包括生物固氮(固氮菌、根瘤菌、蓝细菌)和高能固氮。 人工固氮。人工固氮。 固氮作用的意义:固氮作用的意义:

① ① 在全球尺度上平衡反硝化作用;在全球尺度上平衡反硝化作用; ② ② 缺氮环境里,最初的入侵者就属于固氮生物;缺氮环境里,最初的入侵者就属于固氮生物; ③ ③ 大气中的氮只有通过固氮作用才能进入生物循环。大气中的氮只有通过固氮作用才能进入生物循环。

氨化作用氨化作用(( ammonificationammonification ) :是蛋白质通过水解降解为氨基) :是蛋白质通过水解降解为氨基酸,然后氨基酸中的碳(不是氮)被氧化而释放出氨(酸,然后氨基酸中的碳(不是氮)被氧化而释放出氨( NHNH33 )的)的过程。过程。

硝化作用硝化作用(( nitrificationnitrification ): 是氨的氧化过程。在通气良好的土): 是氨的氧化过程。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壤中,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供植物吸收利用。供植物吸收利用。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de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 :第一步是把硝酸盐还原为亚) :第一步是把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释放硝酸盐,释放 NONO 。然后亚硝酸盐进一步还原产生。然后亚硝酸盐进一步还原产生 NN22OO 和分子和分子氮(氮( NN22 ),两者都是气体。),两者都是气体。

Page 29: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1.4 11.4

氮氮

循循

环环

Page 30: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Page 31: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氮循环中的主要化学过程氮循环中的主要化学过程(( 11 )固氮作用:通过闪电、宇宙射线、火山爆)固氮作用:通过闪电、宇宙射线、火山爆

发活动等三条途径的高能固氮,形成氨或硝酸盐,发活动等三条途径的高能固氮,形成氨或硝酸盐,随降雨到达地面;工业固氮;生物固氮。随降雨到达地面;工业固氮;生物固氮。

(( 22 )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真菌的作用将有)氨化作用,由氨化细菌、真菌的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机氮分解成为氨与氨化合物。

(( 33 )硝化作用,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硝化作用,氨化合物被亚硝酸盐细菌和硝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酸盐细菌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 44 )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氨作用,反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氨作用,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 将亚硝酸盐转变成大气氮,回到大气库中。

Page 32: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氮循环中的生态问题氮循环中的生态问题 ““蓝婴病”:蓝婴病”:硝酸盐在消化道中可以转化为亚硝酸盐,与血硝酸盐在消化道中可以转化为亚硝酸盐,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形成正铁血红朊,导致红细胞运输氧功能的损红蛋白相结合形成正铁血红朊,导致红细胞运输氧功能的损失,婴儿皮肤因缺氧而呈蓝色,尤其是在眼和口部。硝酸盐失,婴儿皮肤因缺氧而呈蓝色,尤其是在眼和口部。硝酸盐是高溶解性的,容易从土壤淋洗出来,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是高溶解性的,容易从土壤淋洗出来,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在使用化肥过多的农田区是一个严重问题。在使用化肥过多的农田区是一个严重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可造成藻类和蓝细菌种群大暴水体富营养化可造成藻类和蓝细菌种群大暴发,其尸体分解过程中大量耗氧,造成鱼类、贝壳死亡。如发,其尸体分解过程中大量耗氧,造成鱼类、贝壳死亡。如海洋和海湾中的赤潮。水体富营养化中往往与磷相匹配,共海洋和海湾中的赤潮。水体富营养化中往往与磷相匹配,共同起作用。同起作用。

土壤的酸化:土壤的酸化:可溶性硝酸盐能流到相当远的距离外,加上含可溶性硝酸盐能流到相当远的距离外,加上含氮化合物能保持很久,因此很容易造成可耕土壤的酸化(含氮化合物能保持很久,因此很容易造成可耕土壤的酸化(含硫化合物也是酸化的原因)。土壤酸化会提高微量元素流失,硫化合物也是酸化的原因)。土壤酸化会提高微量元素流失,并增加作为重要饮水来源的地下水的重金属含量。并增加作为重要饮水来源的地下水的重金属含量。

Page 33: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氮循环中的生态问题氮循环中的生态问题 过多地使用化肥产生过多地使用化肥产生一氧化二氮一氧化二氮(又称笑气)进入大气。(又称笑气)进入大气。但有两个过程值得重视:但有两个过程值得重视: ① ①它在同温层中与氧反应,它在同温层中与氧反应,破坏臭氧破坏臭氧,从而增加大,从而增加大

气中的紫外辐射;气中的紫外辐射; ② ②它在对流层作为它在对流层作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促进气候,促进气候变暖变暖。。

此外,大气中的含氮化合物在日光作用下,对于此外,大气中的含氮化合物在日光作用下,对于光化烟光化烟雾雾的形成起促进作用;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含氮化合物还与二氧化硫在一起形成含氮化合物还与二氧化硫在一起形成酸雨酸雨,酸雨增多使,酸雨增多使水体酸化加速,引起长期的渔获量下降;水体酸化加速,引起长期的渔获量下降;

而陆地土壤的酸化使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中的而陆地土壤的酸化使陆地和水体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植物和动物多样性减少物多样性减少。氮污染使土壤和水体的。氮污染使土壤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

Page 34: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1.5 11.5 磷循环磷循环 磷是构成核酸、细胞膜、能量传递系统和骨骼磷是构成核酸、细胞膜、能量传递系统和骨骼

的重要成分。它也是限制水体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成分。它也是限制水体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的重要因素。

磷与氮一起,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磷与氮一起,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磷在土壤内也只有在磷在土壤内也只有在 pH6pH6 ~~ 77 时才可以被生物时才可以被生物

利用。利用。 全球磷循环的最主要途径是磷从陆地全球磷循环的最主要途径是磷从陆地土壤库土壤库通通

过河流运输到过河流运输到海洋海洋,达到,达到 21× 1021× 101212 gP/a gP/a 。磷从。磷从海洋再返回陆地是十分困难的,海洋中的磷大海洋再返回陆地是十分困难的,海洋中的磷大部分以钙盐的形式而沉淀,因此长期地离开循部分以钙盐的形式而沉淀,因此长期地离开循环而环而沉积沉积起来。起来。

Page 35: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1.5 11.5 磷循环磷循环 磷循环属典型的沉积循环 磷循环属典型的沉积循环 磷以不活跃的地壳作为主要贮存库 磷以不活跃的地壳作为主要贮存库 磷的循环过程 磷的循环过程

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岩石经土壤风化释放的磷酸盐和农田中施用的磷肥,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

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或直接以枯枝落叶、沿食物链传递,并以粪便、残体或直接以枯枝落叶、秸秆归还土壤 秸秆归还土壤

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含磷有机化合物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可再次供给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的磷酸盐,可再次供给植物吸收利用,这是磷的生物小循环。 小循环。 一部分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 一部分磷脱离生物小循环进入地质大循环 动植物遗体在陆地表面的磷矿化 动植物遗体在陆地表面的磷矿化 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磷受水的冲蚀进入江河,流入海洋

Page 36: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BIOGEOCHEMICAL CYCLE - PHOSPHORUS

Phosphate leaches from phosphate-rich rocks or from fertilizers and Phosphate leaches from phosphate-rich rocks or from fertilizers and enters plants and other producers where it is incorporated into biological enters plants and other producers where it is incorporated into biological molecules. These are passed through the trophic levels.molecules. These are passed through the trophic levels.

Page 37: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Page 38: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磷循环 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磷循环

Page 39: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1.6 11.6 硫循环硫循环 硫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基本成分,属生命物质。硫是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基本成分,属生命物质。 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大大改变了硫循环,其影响远大于对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大大改变了硫循环,其影响远大于对

碳和氮,最明显的就是酸雨。碳和氮,最明显的就是酸雨。 硫循环是一个复杂的元素循环,既属沉积型,也属气体硫循环是一个复杂的元素循环,既属沉积型,也属气体

型。型。 全球硫循环:全球硫循环:

硫从陆地进入大气有硫从陆地进入大气有 44条途径:火山爆发释放硫;由沙尘带条途径:火山爆发释放硫;由沙尘带入大气中硫;化石燃料释放;森林火灾和湿地等陆地生态系入大气中硫;化石燃料释放;森林火灾和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释放。统释放。

大气中的硫大部分以沉降和降水形式返回陆地,剩下的被风大气中的硫大部分以沉降和降水形式返回陆地,剩下的被风传输到海洋。传输到海洋。

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河流中硫的运输,当代从河流输到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河流中硫的运输,当代从河流输到海洋的硫通量可达海洋的硫通量可达 130×10130×101212gS/agS/a ,是工业革命前的,是工业革命前的 22倍。倍。

全球硫循环的定量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硫循环的定量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Page 40: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1.6 硫循环

Page 41: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3.7 13.7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思路同样适用于重生命必需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思路同样适用于重金属、有毒化学物和放射性核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金属、有毒化学物和放射性核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 ((circulation of poisonous and harmful circulation of poisonous and harmful

substance )substance ) ::对有机体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沿对有机体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 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

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作用 ((biological magnificationbiological magnification)) :某些物质当他们:某些物质当他们沿食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又不容易被排泄,而是沿食物链移动时,既不被呼吸消耗,又不容易被排泄,而是浓集在有机体的组织中,这一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浓集在有机体的组织中,这一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Page 42: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实例实例 11镉镉 镉中毒的典型病症是肾功能破坏,引发尿镉中毒的典型病症是肾功能破坏,引发尿蛋白症、糖尿病;进入肺呼吸道引起肺炎、蛋白症、糖尿病;进入肺呼吸道引起肺炎、肺气肿;还有贫血、骨骼软化。大气、土肺气肿;还有贫血、骨骼软化。大气、土壤、河湖中都有一定量镉污染物输入。壤、河湖中都有一定量镉污染物输入。

Page 43: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实例实例 2 2 DDTDDT DDT DDT

DDTDDT 是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 是人工合成的有机氯杀虫剂 DDTDDT 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极易通过食物链而浓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极易通过食物链而浓集 集

DDTDDT 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后,使钙代谢功能丧失,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后,使钙代谢功能丧失,从而使鸟类蛋壳变薄,雌鸟孵卵时将蛋压破,从而使从而使鸟类蛋壳变薄,雌鸟孵卵时将蛋压破,从而使禽类的数量减少 禽类的数量减少

危害 危害 消灭害虫的同时,无选择地将益虫、益鸟和害虫的天消灭害虫的同时,无选择地将益虫、益鸟和害虫的天敌杀死 敌杀死

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由于滥用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由于滥用 DDTDDT ,, 19671967 年有年有19%19% 的蜜蜂被杀死,导致水果和蜂蜜急剧减产的蜜蜂被杀死,导致水果和蜂蜜急剧减产

Page 44: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BIOMAGINIFICATION OF DDT

Page 45: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BIOMAGINIFICATION OF DDT 水体中的 DTT浓度约为 0.00005ppm

↓ 浮游生物 0.04 ppm

↓ 刚毛藻 0.08 ppm

↓ 网茅 0.33 ppm

↓ 螺 0.26 ppm 蛤 0.42 ppm 鱼 1.24 ppm

↓ 燕鸥 3.42 ppm

↓ 河鸥幼体 55.3 ppm 成体 18.5 ppm

↓ 秋沙鸭 22.8 ppm

↓ 鹭鸟 26.4 ppm

银鸥 75.5 ppm

Page 46: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实例实例 3 3 汞 汞

日本一家工厂把含汞的未加处理的废气废渣排入日本一家工厂把含汞的未加处理的废气废渣排入水俣湾,汞进入鱼虾体内,经食物链传递到人体水俣湾,汞进入鱼虾体内,经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积存,引起甲基汞慢性中毒 内积存,引起甲基汞慢性中毒

19531953 年开始出现发病,病人手脚麻木,听觉失年开始出现发病,病人手脚麻木,听觉失灵,运动失调,严重时呈疯癫状态,直至死亡,灵,运动失调,严重时呈疯癫状态,直至死亡,人称水俣病 人称水俣病

水俣湾中螃蟹体内含汞水俣湾中螃蟹体内含汞 24ppm24ppm ,受害人肾中含,受害人肾中含14ppm14ppm ,而鱼的允许水平为,而鱼的允许水平为 0.5ppm0.5ppm

Page 47: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元素循环的相互作用元素循环的相互作用 元素循环的相互作用元素循环的相互作用(( element cycles element cycles

interactioninteraction )。)。如:如: 碳循环和氧循环。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碳循环和氧循环。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

作用耦连。作用耦连。 氮循环和磷循环及碳循环。海洋浮游生氮循环和磷循环及碳循环。海洋浮游生

物的生长、发育将它们联系起来。物的生长、发育将它们联系起来。

Page 48: 13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本章到此结束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