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行動:大學生自主提案的實踐€¦ ·...

18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微行動:大學生自主提案的實踐 劉明浩 1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推行學生公共行動微型獎勵計畫已歷經數個年頭;我以參與者的 身份進行陪伴、同時也將觀察意見反饋到計畫的後續修正之上。推動計畫期間,見證了 多組優秀的學生團隊走進地方、建立網絡、並運用所學回應地方公共議題和社會需求。 該計畫鼓勵學生跨科系組成團隊,針對真實社會發生的公共課題提出行動方案,用 以回應自身疑惑或是群眾需求。過程中,鼓勵學生們探索問題意識、集體研擬可能的策 略與步驟,再進行實際的社會行動,最後檢討成效,以及延伸未來的學習路徑。這一系 列的發展,正符合自主學習的理念與操作。 本文回顧計畫推動的發展,勾勒幾項關鍵的觸發條件、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預設、輔 導和陪伴機制、和說明其學習成效,期待能與更多大學進行深度討論和交流意見。 1 現任職於暨大通識教育中心專案講師,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Transcript of 微行動:大學生自主提案的實踐€¦ ·...

1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微行動:大學生自主提案的實踐

劉明浩1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推行學生公共行動微型獎勵計畫已歷經數個年頭;我以參與者的

身份進行陪伴、同時也將觀察意見反饋到計畫的後續修正之上。推動計畫期間,見證了

多組優秀的學生團隊走進地方、建立網絡、並運用所學回應地方公共議題和社會需求。

該計畫鼓勵學生跨科系組成團隊,針對真實社會發生的公共課題提出行動方案,用

以回應自身疑惑或是群眾需求。過程中,鼓勵學生們探索問題意識、集體研擬可能的策

略與步驟,再進行實際的社會行動,最後檢討成效,以及延伸未來的學習路徑。這一系

列的發展,正符合自主學習的理念與操作。

本文回顧計畫推動的發展,勾勒幾項關鍵的觸發條件、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預設、輔

導和陪伴機制、和說明其學習成效,期待能與更多大學進行深度討論和交流意見。

1 現任職於暨大通識教育中心專案講師,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微行動:大學生自主提案的實踐

一、設置鼓勵學生探索地方的獎勵機制

將自主學習簡單地解釋為「每個人擁有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包括自己的學習;同

時也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任」。那麼,在大學裡的自主學習型態除了參加社團活動、規劃選

修學分、跟同儕互動學習、聽幾場好的演講、閱覽圖書資源、參加圓夢計畫等等之外,

有沒有更能鼓勵大學生能更具備活力進入鄰近的社區進行「接地氣」的學習,是我認為

相當重要的發展面向。

除了在教室裡講授專業知識的主流教學方式外,當代大學已經在學習型態上呈現更

為多樣化的轉變,包括:各種教學方法的實驗和檢討、對學生學習成效的反省、學習空

間場域的設計與創造。設想大學在下一個世代的發展方向與路徑;倘若我們期待大學生

的學習意願、態度、行為、認知、能力有更正向的發展,並視其為教育目的,就必須思

索如何讓大學生做自己學習的主人。大學教育工作者應透過教育設計的方式,使得大學

生為自己的學習做主:有探索的意願、培養自身的能力、找到樂趣和志向、思辨過程中

的倫理議題等。

以及,大學內部擁有極為龐大且可貴的學術和研究能量,如何將能量導引進地方,

促成在地資源和大學資源的雙向有機流動,這對習慣強調專業知識承載度的大學教育工

作者們而言無異是一項新的挑戰。

近幾年教育部與科技部依序分別推出「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人文創新與

社會實踐計畫」、「智慧生活整合性人才培育計畫」、「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大

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等,鼓勵大學師生重視地方實踐,關注地方社會的公共議題。

幾項議題被拋出討論,例如:大學和地方應建立起何種有機的社會關係、大學該培

養什麼樣的人才、大學如何意識社會變遷及早調整學習生態。奠基在這些高教發展的重

大議題之上,有更多教學和研究的多元聲音浮現出來,像是:研究議題該如何與地方社

會進行對接或聚焦、如何交織正式與非正式課程以深化學習內涵、如何檢視師生教與學

的真實成效、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設計會是什麼、大學教師面臨升等和評鑑的同時,如

何決定研究、教學、服務的比重和次序。這些議題都很重要,也讓教育工作者重新去省

思「大學」的本質和定位。本文將聚焦介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以下簡稱暨大)推動自

主學習的歷程、演變、觀察和反省。透過這個案例,可有助於理解座落偏鄉的大學如何

鼓勵學生延伸學習觸角,將偏鄉社區視為學習的可貴資產。

暨大在 2011 年透過校際競爭,爭取教育部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總共三期,前後為期

3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三年半的實驗型計畫2。該計畫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各個入選大學透過分項計畫的規劃執

行進而培育大學生成為現代公民。暨大位處南投縣埔里鎮,以水沙連大學城為核心概念,

透過營造學習場域,促使師生與當地居民之間產生更緊密的互動和互信。啟動大學與城

鎮相互效力的區域學習支持體系,一方面讓在地議題成為師生學習的資源,另一方面則

讓大學知識成為提升在地生活的助力。其中,分項子計畫「社會參與式學習」,是暨大認

為最能讓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觸碰鄰近真實社會的介面。在當時暨大規劃的社會參與式

學習包括了推動社會參與式課程與公共參與微型行動獎勵提案(以下簡稱微型提案),

期待讓師生對於地方的公共議題有更多的認識,培養問題意識,乃至於找到進入地方社

會的方法和提出社會行動,進而與地方一同共學。

透過社會參與式課程,暨大師生與埔里鎮多個社區及議題社群進行大量且密集的互

動與合作,形成大學與地方連攜併進的共學共工關係。也透過社會參與式課程教師社群

的定期聚會,教師們分享教學經驗、討論教學方法。而微型提案則鼓勵學生們延伸社會

參與式課程所學、或受到社會議題刺激促發的想法,組成團隊並將構想化為行動,建立

起對埔里鎮實際公共議題的問題意識和培養知識實踐能力。

二、摸索和調整學生參與地方社會的機制

我因為執行公民素養陶塑計畫而進入暨大通識教育中心擔任專案講師,近幾年協助

微型提案的運作。事實上,它符合了自主學習的要件,鼓勵學生們能為自己的學習做出

規劃和準備,走入地方和真實社會進行碰撞,將學習經驗吸納為大學生活的重要養份。

當時,暨大鼓勵選修社會參與式課程的大學生們,跨科系地組成團隊,延續課程所

學進入埔里在地社區,構思如何以實際的行動參與社區事務。一則透過實際的行動經驗

延伸社會參與式學習的深度;二則透過學生同儕間的資訊流通形成行動社群,能夠擴大

社會參與式學習的影響力。微型提案的初始版本參考總計畫強調的精神:公共性、自主

性、多樣性3做為入選和評核的主要指標。幾經辦公室成員們討論後,為使學生們更能快

2 計畫執行以水沙連行動辦公室為團隊名稱,內部核心成員包括有:陳彥錚、楊志彬、劉明浩、郭怡君、

王梓頎、羅欣怡、蔡韻涵、范心怡、陳姿穎。

3 公民素養陶塑計畫(2012)所列之計畫精神有三項:

公共性:成就公民社會是臺灣一向努力的目標。公民社會由公民於公共場域互動所構成。是故,本計畫注

重引導學生認知社會問題並親身實踐,強調知識與社會之連結,培育學生關懷社會,主動參與公共事務。

自主性:現代社會快速變遷,公民需具備隨時面對新挑戰之能力,並不斷學習。因此,本計畫強調教學歷

程中,教與學雙方互為主體,反應在地性,發現並解決問題。

多樣性:具有現代意識的公民,須能體認現今臺灣社會的多樣性、多元族群及其動態的文化內涵。本計畫

宜呈現當代社會多元的存在、文化與價值,引導學生理解、體驗、進而尊重。

微行動:大學生自主提案的實踐

速理解社會參與的方式和意義,將原本的文字進行轉化,提案及審查重點偏向操作型定

義:

(一)互動性:強調向社區學習、在社區學習。審查要點重視同學在公共參與行動

過程中,與社區人士的互動與合作。

(二)延展性:鼓勵同學深化行動的思考。審查要點重視同學的計畫是否能避免一

次性的服務活動,而能對於如何開啟後續的行動或是橫向的連結有所規劃。

(三)創意性:鼓勵同學由問題出發,敏於觀察、不落窠臼。沒有一定要怎麼做的

壓力,在各個環節都有機會發揮年輕人的創意巧思。

雖然微型提案的辦法4是為了鼓勵修習社會參與式課程的同學們延伸學習,經過辦

公室成員們的議論後,提案的對象開放為全校學生,並未限定必須修過相關課程的學生

們才能組隊投件。每一組入選通過的提案可獲得 3,000 元的補助,每份提案的計畫書頁

數包含封面約三到五頁。當時的提案設計在於補助少許的費用協助學生們、推他們一把、

去做他們原本就想做的公共行動;刻意縮減計畫書的頁數則是為了讓學生不要有撰寫計

劃的壓力,尤其是為了滿足既定格式而硬擠或堆砌沒有意義的文字篇幅。微型提案的計

畫內容只要能清楚介紹行動背後的原因、施行場域、對象、需要的預算即可。在微型提

案上有預先設定的學習目標,包括:第一、團隊學習。第二、和公共事務有關。第三、

避免單次性的活動。第四、鼓勵學生團隊之間分享參與經驗,而非競賽。

2012 年 6 月,第一屆微型提案的徵件宣傳主要透過學校網頁、全校電子信箱、社會

參與式課程的授課教師們協助來進行。計畫的執行期程上,希望學生們利用學期末到放

暑假、寒假前就事先提出構想書,積極運用寒暑假的時間,留在埔里進行在地學習。保

留完整的四個月(上學期七月到十月、下學期二月到五月)的執行期,並在第五個月中

旬,由學生團隊們輪流發表成果,也邀請校內外評審進行最終審查和頒發獎勵金。

由於沒有相關的經驗,從推動、宣傳、執行、審查,對水沙連行動辦公室而言都是

全新的學習。與其說事前規劃出一個完美的方案,倒不如說是在觀察和陪伴學生團隊的

執行過程中,逐步調整和思索微型提案的推動。

我們對於大學生執行前三屆的微型提案,有幾項操作上的觀察。這些來自第一手對

學生學習反應的近身觀察,促成水沙連行動辦公室成員們有更多的討論,也反饋到整個

相關資料請至教育部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網頁查詢(http://hss.edu.tw/wSite/mp?mp=4)

4 2012 年第一版的暨大微型獎勵辦法主要由楊志彬構思、郭怡君協助,其他辦公室成員加入討論而形成,

詳細內容請參考《附件一》。

5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獎勵辦法的調整:

第一、提案學生團隊利用寒暑假執行計畫有所困難。事實上,暨大的學生們多半在

放暑假前已有規劃,像是實習、專題、工讀、補習等安排。利用暑假留在埔里進行團隊

的計畫,在時間的安排上對大部份的大學生們而言並不方便。寒假對大學生而言過於短

暫,也不容易利用。

第二、執行過程中,需要有「人」關懷學生團隊的狀態。微型提案執行是一個認識

地方、和地方一起學習、和地方一起行動的過程。光靠學生團隊自行摸索經驗,未必是

最理想的形式。有些學生團隊因為缺乏時間管理的能力、對行動的判斷並不精確、或是

行動方式過於鬆散,而導致計畫遲遲無法落實。往往透過有經驗的暨大教師、行政人員、

埔里在地的社區業師、學長姐、或者是在某一產業或議題的經驗先行者,給予適當的引

導和建議,有助於學生團隊釐清問題意識和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除了遭遇困難可能造

成停滯不前之外,學生團隊時常遇到的狀況就是不清楚可用的地方資源在哪裡。若有人

能適時地引介相關資源,對後續的行動將可產生助力。

第三、學生團隊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情會投注熱情、心力和時間。執行微型提案的親

身參與、經驗分享交流,進而認識水沙連行動辦公室、社區組織、在地的非營利組織和

熱心公益的議題社群,串接形成一個又一個的資源網絡。透過它們,暨大學生們參加這

些網絡單位辦理的其它學習活動。更多連帶的活動,打開學生們的視野和思考方式,豐

富了學習的內涵與品質。有形無形之中,學生團隊關注相關的公共議題,認識更多關注

議題的外地社群,在校內外之間接形成有機的社會網絡。網絡創造出和累積起龐大的學

習動能,這種動能將一直激勵學生持續地、長期地投入學習。

第四、微型提案的學生團隊之間需要被認識。我們以邀請的姿態,讓入選的學生團

隊在各種場合和他人分享自身行動經驗。場合包括在學生宿舍的交誼廳、學校餐廳和便

利商店前面、埔里的社區學習據點、學校的成果發表會和決選、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總辦

公室辦理的成果發表會。讓學生們將自身經驗對他人訴說,一方面是希望能號召更多人

關注正在發生的公共議題,另一方面則是學生們練習向公眾表達的能力。

基於上述的觀察而擬訂因應策略和調整辦法。從第四屆開始,調整徵件時間,將上

個學期末調整為新學期的開學後。並將執行的時間縮短為三個月。建議投件的學生團隊

能在事先找到指導的校內或校外導師,或是透過水沙連行動辦公室進行連結安排。同時,

我們也開始向學生團隊介紹更多的青年競賽資訊或者是政府公開的徵件計畫、外部的資

源,希望他們能保持旺盛的學習動能,找到更多發展的舞臺。

微行動:大學生自主提案的實踐

三、微型提案的轉折

學習的場域不應侷限於暨大校園,每個學期學生組隊持續進入地方的各種微型的社

會行動,所累積下來的學習成效相當顯著。朝向地方學習的過程,學生們的成長學習令

人激賞,像是於埔里鎮內埔社區租田體驗農夫種稻,並有學生在畢業後實際從事無毒稻

米耕種。經由學生串連起全臺農青經驗,結合年輕同好一起關心農地農用、進行水圳調

查並發展調查技術。暨大學生成立「榖笠合作社」,與在地無毒有機農友契作,協助銷售

無毒米。透過與全國的 OSM 團隊合作辦理工作坊,資工系學生們描繪埔里鎮的開放街

圖。調查鎮內雜貨商店和便利超商,進行營業模式上的差異和發展。學生自組行動團隊

的多個案例,擾動了原本學習的方式,多元生動的地方公共議題以立體面貌在暨大師生

面前攤開。

2015 年 1 月,公民素養陶塑計畫到期,水沙連行動辦公室成員也因任務結束而解

散。部份的分項子計畫因缺乏經費而未能繼續推動,例如:核心素養融入專業課程、大

一年;當然,也有分項子計畫滲入全校的整體運作,例如:課程地圖改善、生活學習圈。

較特別的是,社會參與式學習做為一種教學實驗,引發的效應,好比在靜態的講授式教

學水平面上投入顆石頭,在暨大激盪起漣漪。師生在幾年之間的社會參與式課程教學、

微型提案、學習據點的多元活動與沙龍,已經起水沙連大學城的場域氛圍。在當時計畫

結束後,通識教育中心陳彥錚主任就積極向校方反應,並爭取「區域教學資源整合分享

計畫─教學增能計畫」的經費繼續推動社會參與式課程和微型提案。

然而,微型提案的運作重點其實不在於補助經費。它原本就不佔大筆的教學預算,

學生們願意投身於微型提案,並非因為些許補助的利誘。關鍵核心在於這幾年間,學校

建置了一個整全的辦公室團隊。過往因為有水沙連行動辦公室在大學和地方上來回走動,

串接大學和地方的學習;辦公室成員們既熟悉學校行政運作的規則,也能夠放軟身段陪

伴學生團隊和傾聽地方。辦公室利用大量的時間和社會網絡,支撐異質組成的學生團隊,

並即時運用資源支援在埔里鎮上歷次小型的、有感的社會行動。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結束

之後,雖能撥給補助經費和公告徵件,但缺乏關鍵核心的組織記憶和細緻的運作方式,

在第六屆和第七屆的微型提案,學生團隊們的學習成效未如過往亮眼。

同年 7 月,教育部推動「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這項計畫對暨大而言,影

響重大。奠基在過往的九二一地震以來造成的隔閡,再到近幾年的關係修復,暨大逐步

檢討和反省做為一所國立大學之於地方的意義感與存在感。透過和地方的連結合作,也

在反省和改進大學的教學方式。

大學應能為社會服務,尤其是鄰近的地域;高等教育要讓大學生看見當今重要的社

會議題,尤其是乏人關注的公共議題。鄉鎮不應被視為都會地區的邊陲或後花園;鄉鎮

7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可以是當代知識青年做為社會創新的重要基地。暨大期望學生們來到埔里唸書,經過四

年的鄉鎮經驗洗禮而有所不同;學生在暨大畢業之後,能立志活化更多偏僻的區域。暨

大鼓勵知識青年留/返鄉,活化鄉鎮區域的各式資產,創造更有活力、更有學習力、更

有幸福感的鄉鎮生活。

歷次討論,幾項核心的議題反覆思辨:大學之於地方的角色、未來的大學教學該如

何改變、教學成效該如何評估、大學教育工作者之於地方社會的功能為何、偏鄉的主體

性是什麼、地方知識如何連通到高等教育。透過提問討論和共同找答案的過程中,我們

試著將過往累積的社會參與式學習經驗融入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之中,同時也參

考了史丹佛大學、熊本大學、賓州州立大學的經驗,而規劃出 R 立方學程三階段學習課

程5。

暨大針對該計畫組成討論和撰寫團隊6,針對大學學習生態進行重新的勾勒,試圖打

破「大學學習邊界」的窠臼,創造出不同以往的大學樣貌。我們認為大學的學習邊界包

括空間、時間、對象、關係四個概念。空間指的是學習場域,制式教育傳授知識的空間

即為教室和校園。故打破空間的邊界就應讓大學師生走入真實的社會場域,同時讓大學

所生產的知識受到社會檢驗。時間指的是學習時間,制式教育傳授知識不應侷限於授課

鐘點的時間。打破時間邊界的概念在於讓學生學習可以深入與延伸,並誘發其自主學習

欲望,讓學生更能樂在其中,投入更多時間深度學習。對象指的是學習對象,制式教育

傳授知識的人是校內教師。打破對象的邊界就應該讓師生學習的對象更加多元,從對象

上汲取不同的養份,並能與其互動和觀察。關係指的有三種關係:師生關係、教學與行

政關係、大學與地方關係。師生關係應從上對下轉換成夥伴討論;教學與行政關係應從

管理轉換成協助;大學與地方的關係應該更加緊密;因此,教師教學的熱情需要被召喚、

學生學習的渴望要被激發、行政工作要能適時適當跟上教學方法的改變、大學和地方要

成為學習共同體。

努力爭取到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 B 類無邊界大學計畫後,微型提案仍被視為是鼓

勵暨大學生發現地方、認識地方、和地方共學的重要介面。我們進行了微型提案辦法的

調整。主要變動包括:

第一、辦理徵件說明會。

第二、審查的指標從三項擴展成六項。第三、除了校內的學生團隊之外,也開放社

5 參考暨南國際大學(2015)「智投羅網-暨大無邊界大學計畫」第一期計畫書。請至教育部大學學習生

態系統創新計畫網頁查詢(http://www.university2025.tw/files/archive/109_81fe3ac6.pdf)

6 第一期和第二期計畫的核心成員包括:陳彥錚、陳文學、張力亞、劉明浩、鄭中信、施聖文、李今芸、

許蕙玟、劉采婷。

微行動:大學生自主提案的實踐

區居民一起提案。

第四、擴大補助金額並採取分級補助。

第五、辦理入選團隊工作坊培訓。

第六、設計入選團隊與導師定期聚會。

微型提案辦法的變動來自於幾年以來的觀察反省,再加上滙整通識教育中心 R 立方

辦公室成員們7的討論而形成調整。我們發現辦理說明會適當地介紹微型提案可以更加

發揮宣傳的效果。許多大學生對於學校網頁公告的訊息或電子郵件採取消極的態度;只

透過網路,訊息宣傳的效果相當有限。配合以校內海報、授課教師的宣導、同儕之間的

口耳相傳,可以讓宣傳來得更加有效果。我們也利用說明會邀請前幾屆獲獎團隊現身闡

述自身經歷,讓暨大學生認識到微型提案的行動意義。我們更加關心學生團隊在操作行

動方案之後的議題延展層面,提醒學生們不要設計單次的活動、或是設計出只滿足自身

需要的活動方案。利用說明會的場合,進行多向的溝通和交流,回答學生們提出的疑問。

在改版的微型提案辦法8,我們思考著如何提昇高等教育資源的公共性、分配原則、

以及真實社會的運作樣態,開放社區居民和學生都可組隊報名。考量資源運用的合理性,

將獎勵金提高。過往每組 3,000 元的補助費用對於有志於進行社會行動的學生而言,確

實是不敷使用。經過調整之後,分為三個層級,入選組別至多可以拿到 30,000 元的補助

經費。補助經費的運用採取實報實銷的方式。決選的獎勵金也提高到 8,000 元。

對大學生而言,團隊伙伴彼此之間因為有共同關注的地方議題、想要共同完成一件

事情而一起投入社會行動;進入地方後認識更多社群,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從過去

的經驗裡,我們認為微型提案除了讓暨大學生踏進埔里社區之外,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

功能:「讓彼此看見」。由於每學期都會有數組團隊報名,如何讓不同團隊之間有更多的

交流,相互理解在執行過程中其他團隊同樣也會遭遇到困難和挑戰。透過聚會,一起討

論解決問題的方法、彼此吐苦水、彼此激勵,這些「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也被我們

視為自主學習的一部份。微型提案在行動產出的成果要進行評審決選,分出成績名次。

只是,我們更加重視學習的意義感來自於過程的投入,而非名次。

以及,若有先行者或是對地方資源熟悉的人擔任諮詢角色,這樣的身份既有別於校

內的指導老師,也有別於同儕,對於學生團隊會有產生引導和陪伴的作用。我們鼓勵團

隊可自行尋找指導老師之餘,也安排固定的引導老師。藉由引導老師的陪伴,支持團隊

7 計畫執行以通識教育中心 R 立方辦公室為團隊名稱,內部核心成員包括有:陳彥錚、陳文學、張力亞、

劉明浩、謝如珍、劉采婷、宋家弘。

8 2017 年改版的暨大微型獎勵辦法主要由劉明浩、陳文學、劉采婷、王靜怡依過往經驗進行討論修改,

詳細內容請參考《附件二》。

9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繼續行動。於是,改版後的微型提案辦法,把一系列可能創造人與人之間更多互動、更

多碰撞的機制創造出來,包括:引導團隊的諮詢老師、每月小聚、工作坊、諮詢平臺。

細微的、若有似無的支持系統,撐起了整個微型提案的順利運作。

四、第八屆微型提案學生團隊的實例

2017 年 2 月(105-2 學期),第八屆微型提案重新上路,學期初辦理完說明會後,於

兩個禮拜的徵件期內,總共有 16 組團隊進行提案。裡頭包括:1 組社區居民組成的團

隊、2 組社區居民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團隊、9 組跨科系學生組成的團隊、4 組單一科系組

成的團隊。經過評選後,總共有 11 組團隊入選,補助的金額從五仟元到三萬元不等。經

過評審初選後,獲得補助的團隊如下表1:

表1、第八屆暨大微型提案入選團隊一覽

編號 提案名稱 成員組成 人數 內容概述

1 籃城武功祕笈 跨科系+社區 4

從城市符號的角度來看,籃城武術是最能代表籃城

社區的符號意象。本計畫將訪談社區長者,希望一方

面留下口述歷史,另一方面據此提出對籃城社區商

品設計一些新的思考,進而回歸對傳統的尊重與闡

明其存在的重要。

2 下課桃樂園 跨科系 14

桃米地區如同台灣其他偏遠地區一般,因人口老化、

少子化,甚至是人口外移的問題,社區中正面臨許多

社會問題。諮人系一群對於社區、兒童與青少年議題

有熱忱的學生組成至工團隊,藉由專業訓練課程的

培訓,以桃源國小為主要實踐場域,規劃並執行一系

列活動方案,以促進學童之心理韌力,及增進親子關

係。

3 針孔工作坊 跨科系 4

時代的進步,現代社會凡事求快和求便利,攝影也不

例外。而針孔攝影是傳統的攝影技術,它並不像現在

的手機或相機一拍就能看到影像、可以掌握遠近、調

整焦距,但是針孔攝影是一個很特別的拍照過程,雖

然不能馬上看到影像,但是卻是一個緩慢、富饒趣味

的過程。我們藉由針孔工作坊的機會,向小朋友們傳

達攝影的歷史脈絡與科學精神。因此我們希望藉由

舉辦這場針孔攝影工作坊,去翻轉孩子對攝影的認

知,並透過不同的攝影過程的體驗,探索攝影的意

義。

4 搖滾青春熱一夏 跨科系 5

我們希望能為「愚人之友」可愛的長輩們盡一份心

力,為他們舉辦音樂同樂會。讓長輩們感覺自己是被

重視的,用音樂陪伴、撫慰每一位長輩的心。計畫過

程中,我們希望把這些點滴與他們的故事,透過網路

宣傳讓社會上更多人看見,他們是值得被我們所愛、

被我們所重視與尊敬的社會資產。

微行動:大學生自主提案的實踐

5 粉碎人生 社區 3

最初的構想是在埔里地區在工作之餘為居民提供

〝樹木碎枝機共租服務〞的可能選擇,讓大家在除了

露天焚燒之外,還能有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廢棄〔清

潔隊不收有機廢物〕。除此之外,也算是期許自己能

為家鄉做一場能幫到人&也能改善環境為期一年的

在地行動實驗。

進一步的冀望藉由在地零廢棄活動的宣傳及租借狀

況的分析,拼湊出居民選擇露天焚燒時的行動處境

為何?以及願意改變行為的需求條件為何?從而看

到問題點去進一步行動改變。

6 福興社區課輔 同科系 11

為偏鄉社區學童成立社區課輔班,與當地社區居民

合作,提供約 30 名社區學童放學的陪伴,進行課業

輔導,並透過多元的課程設計,以達寓教於樂之效;

同時為團隊成員提供將教育理論付諸實踐的機會。

7 埔里好市多 跨科系 7

「人車爭道」是台灣傳統菜市場普遍的現象,因擁擠

而衍生的「怠速」其中包含兩個關注點:空氣污染及

行人安全,兼具兩種現象的縮影便是「埔里第三市

場」。因此,本組決定以紀錄片的方式,匯聚居民、

攤販及有關組織的觀點,期望透過凝聚共識,讓大家

有所啟發促進交流,進而讓第三市場能成為一個安

全、通道順暢的聚集地。

8 移動的餐桌 跨科系 5

由於近期的食安風暴事件接連爆發,使得健康亮紅

燈。另人不禁擔憂,我們所食用的餐食背後來源真的

事安心天然的嗎?因此想教導學生與我們息息相關

的米食文化,藉由食農教育使得學生更能認識腳下

的這片土地,讓埔里的傳統米文化可以傳承下去。

9 老的拼圖 跨科系 4

透過影像作為輔助,把成功里的「老」影像化,將成

功里長者這塊較少人關心的空白地區試著填滿顏

色,讓埔里鎮認識成功里這些珍貴的人力資產。並且

透過長輩資料的建立,提供給社區發展協會作為依

據,假如以後要進行長輩的相關活動或是人力再活

化,做為參考資料。

10 小埔社圖文製作 同科系+社區 3

製作繪本或照片集,以圖片與文字向讀者介紹小埔

社由古至今的各種面向。結合埔里鎮公所對小埔社

做的初步調查資料,加上執行期間進行的口訪與拍

攝;以歷史學審慎求真的態度,完成淺顯易懂的作

品;並與造紙龍手創館合作出版。希望能配合埔里鎮

公所發展觀光的需求,以此作品向更多人介紹小埔

社,也期許能給讀者一場更有深度的旅行。

11 回來吧!潛笠穀 跨科系 4

我們創業理念意圖解決的社區議題有二,一為針對

環境友善的出發點期望能夠減少農業土地汙染,以

達到環境永續的概念;二為針對台灣農村社區勞動

人口外流與老化的現況作改善。我們與「穀笠合作

11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社」合作,期望與當地農產業合作帶動籃城社區農產

經濟,讓年輕人看建鄉土的美好與潛力,成為「潛笠

穀」歸鄉,和小農共同開創一片天。

11 組團隊在入選後,參加工作坊的訓練,瞭解行政核銷的配合事項、重新架構行動

方案和調整執行的方式。並分別由兩位諮詢導師依議題類型進行分工,與其每月定期聚

會一次。到了期末邀請校內外評審,辦理最後的決選。在這段時間,我擔任兩種角色,

其一是做為整個微型提案的策動者,其二是擔任其中一組「老的拼圖」團隊的指導老師。

該團隊的學生來自四個不同系(社會工作、經濟、電機、公共行政)的大四學生。

他們對於鄉下地方老年人生活的樣貌感到好奇。四位學生對於「老」的概念多半來自於

自身在家中和長輩相處的經驗、或是課堂上討論到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的公共議題。在得

知埔里鎮成功里的老年人口約佔全里人口數的三分之一後,就希望能進一步瞭解鄉下地

方老人家平日的生活樣態。他們剛開始的參照資料來自於公部門公告的數據。埔里鎮戶

政事務所提供成功里的總人口數資料為 340 人左右,六十五歲以上領有敬老津貼的老年

人口數為 97 人。他們以過去學習到的研究方法,規劃了一份問卷,打算一周訪問 20 人,

採取普及式訪問,預計約五周可以訪談完所有的老人。

合理的科學計畫到了偏鄉社區往往不管用。學生們起先胸有成竹,沒想到,接連吃

了幾次閉門羮,現實跟計畫完全不符。課堂上教的那套似乎不太管用。他們開始討論哪

裡出錯,聯繫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里長、鄰長,請求給予協助。原來這個純樸的鄉

下地方在幾年前曾被詐騙過錢財,對外來的陌生人特別產生警戒感。再加上當地以客家

人居多,四位學生沒有一位會聽、會講客家話。沒有方言之便,和老人家的溝通更加困

難。瞭解被拒訪的原因之後,他們把原先設計的調查方法推翻,透過滾雪球和人類學紮

根田野的方式,學生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成功里蹲點,找到各種可以親近老人家們的機

會和場合。從一開始被成功里老人們懷疑居心叵測一一拒訪,到後來透過噓寒問暖、偽

裝成作業做不好會被老師當掉的可憐學生,慢慢搏取居民們的同情和信任。到後來,中

午訪談告一段落,還被招呼到家中和長輩一起吃午飯;吃完飯,老人家滿心期待詢問他

們明天會不會進來坐。老人家們盼望這群學生們每天都能進入社區「聊天做調查」。學生

們花了相當多的功夫在學習如何與成功里建立關係,探索進入社區的訪調方法,建立起

屬於自己的社區調查方法學。試著去解答自己提出的疑問:鄉下老人家的生活到底是什

麼。

他們挨家挨戶地進行面訪調查,設計老人家家能理解的訪談綱要,同時也進行拍攝

和資料比對工作,逐步建立自己的地理和人口資料庫。發現社區裡的空屋很多,實際居

住的人口不到 120 人,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家就佔了 60 位;人口老化「深厚」的狀況

和他們從教科書上認知到的完全不同。青壯年人口幾乎都在外地工作,也沒有打算再回

微行動:大學生自主提案的實踐

來久住。留下來的老人家年紀很大、身體很硬朗,每天從事簡單農務,過著自給自足的

方式。成功社區的老人家不太生病,臥病在床的老人家並不多。里內六個鄰的老人家生

活狀態不一;人最多的二鄰,長輩們平時的休閒娛樂就是下午在家附近散散步,跟鄰近

的親友打招呼。位置很偏遠的三鄰,老人們的休閒就是看電視、等朋友來拜訪時一起唱

卡拉 OK。

四位學生也發現成功里內的實際居住人口雖然不多,卻和其他偏鄉社區一樣有地方

派系的問題存在。暗潮洶湧的政治角力這種狀況並不會因為人的年紀變老了而有所改變。

同學們在進到社區時,不時都會聽到一些不同政治派系間對彼此的評論和八卦耳語。訪

調期間,有幾戶長輩居住的住處實在是過於偏僻,而發生機車邊騎引擎邊冒煙的情況,

在山區又沒有收訊、遭遇進退兩難的窘況,都要想法子克服。學生們和我一起討論觀察

到的現象、分享有感經驗,並試著混合著理論、實務的眼光重新省思偏鄉的老化樣態。

在學期末,我訪談團隊成員,詢問他們每周花費的時間、執行過程中態度的轉變、

收穫和心得。他們每周每人大概花至少 15 個小時以上大量和社區長輩接觸,還不包括

從社區回來之後的討論和資料整理。執行過程,覺得自己做得最成功的事情就是大四畢

業前能有機會深度認識成功里,被社區長輩們記得。

五、心得與後續發展

微型提案能刺激學生整備進入地方的能力,執行過程中,學生會發覺自身不足之處、

反身思考大學教育內容之於社會現場的功用。學生們在規劃和執行社會行動,額外花了

時間和心力在組織架構自己的學習內容,試著回應問題和提出實際行動。這部份延伸的

學習,符合自主學習的概念。

第八屆的微型提案進行的同時,暨大教務處正研擬全校型的自主學習方案,有意開

放全校性的自主學習,並將授予學分。幾種可能的自主學習方式被提出來,例如:線上

學習、校外競賽、學術探索、個人或團體型圓夢計畫。由於微型提案的學習成效在校內

已有知名度,再加上通識教育中心推動第二期無邊界大學計畫時逐步將微型提案建置起

機制;因此,教務處在規劃全校自主學習辦法草案時,邀集通識教育中心一同討論,並

把微型提案列為社會實踐類的自主學習。只不過,在學期末的校級會議,全校型的自主

學習辦法未獲通過。部份科系對於學分承認、認證方式等配套措施仍有疑慮。

我們認為微型提案符合自主學習的條件,應該要設計相關的認證機制。參考幾間國

內大學的做法,如:中興大學、南華大學、臺北大學、清華大學、元智大學、中原大學,

將自主學習的學分認證放在通識學分之內。只有零星學校採取全校式的自主學習學分認

證,如:輔仁大學。在 105-2 學期末,通識教育中心 R 立方辦公室規劃實驗性質的課程

13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方案,將微型提案轉化為合乎學生選修的自主學習課程,學生組隊提案通過審核後,以

人工加選的方式加入修課名單,學期末審核執行狀態後,再授予 2 學分。

106-1 學期開始試行微型提案授予學分的通識課程實驗,由我擔任授課教師。我的

教學任務有所轉變,課程教師不以講述知識為任務,而是協助更多的學生利用微型提案

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第九屆的微型提案順利在學期初開跑,有 15 組進行提案,提案

組別有 2 組社區居民、2 組社區居民與學生共同組成、2 組單一科系學生、9 組跨科系學

生。校內學生人數共 45 人參與,來自總共 15 個科系。新的學期面對這群有活力的生力

軍,後續仍有一些待進行的工作,例如:學生以微型提案的自主學習成效如何評估、學

生對此種課程模式的評價、如何以本案例向校內其它專業科系進行溝通。在有限的學期

時間內,我與 R 立方辦公室成員們將會有更多的定期討論以及實地到他校見學請益,以

厚實推動基礎。

微行動:大學生自主提案的實踐

暨南大學學生公共參與微型行動獎勵方案

一、目的:

為鼓勵暨大同學透過團隊合作,關心社區的公共議題,並能延伸課堂所學化為具體

行動;透過作中學,培養公共參與的知識力與行動力,特制定本獎勵辦法。

二、申請方式與獎勵內容:

(一) 獎勵對象:暨大在學學生,須組成至少三人以上之團隊,團隊成員可跨科系

或跨社團。

(一) 行動構想書:提出以3-5頁(含封面)之行動構想書,內容含簡介公共參與行動

之主要構想、主要執行方法與執行期程。

(二) 執行期程:自7月1日開始至10月31日之間,入選團隊須於11月9日前提出執行

成果報告書。

(三) 每一入選團隊獎勵3,000元,11月中旬將針對執行成果再次審查,選出表現優

異之團隊,每一團隊另行獎勵5,000元。

三、審查要點:

同學的公共參與行動計劃應著重以下三個價值面向。

(一) 互動性:我們強調向社區學習、在社區學習,因此本方案審查要點重視同學

在公共參與行動過程中,與社區人士的互動與合作。

(一) 延展性:我們鼓勵同學深化行動的思考,因此本方案審查要點重視同學的計

畫是否能避免一次性的服務活動,而能對於如何開啟後續的行動或是橫向的連結

有所規劃。

(二) 創意性:我們鼓勵同學由問題出發,敏於觀察、不落窠臼。沒有一定要怎麼

做的壓力,在各個環節都有機會發揮年輕人的創意巧思。

四、注意事項:

(一) 請學生團隊將行動構想書,連同填妥之申請表(略),於6月25日下午5點前以

mail寄至通識中心水沙連行動辦公室 [email protected] 來信主旨註明:申請公

共參與行動獎勵方案_(隊名)。

(一) 水沙連行動辦公室將於6月30日前於「暨南大學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網頁」公布

入選團隊名單。

(二) 申請書請自行至學校首頁,暨南大學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網頁「水沙連大學

城」下載。

主辦單位:暨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水沙連行動辦公室

連絡電話:郭怡君分機2578

附件一

15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公共參與微型行動與自主學習獎勵方案

計畫書

壹、說明

近年來教學創新議題的發展,促發大學學習生態與教學模式的的轉變。從打破學習

邊界的思考,注入社會與在地地域之議題,營造與社區共學共工之學習模式,走入真實

的社會場域,學習的對象更為多元,從互動學習過程中讓學習可以更深入與延伸,並誘

發其自主學習的動力,投入更多時間深度學習。

為鼓勵暨大同學與在地居民自主性參與社區公共議題,特制定本獎勵辦法,自組團

隊關懷在地議題,透過團隊合作之互動與共學化為具體行動,培養公共事務自主學習及

參與的知識力與動力,將多元的觀點、專長、創意與熱情轉化為實際行動,協助在地活

化及永續性發展。

貳、目的

一、鼓勵埔里社區與暨大師生關心在地公共議題,培養公共事務參與力。

二、透過真實場域的連結,培養自主學習與公共事務的知識力與實踐力。

三、藉由公共參與微型行動與自主學習獎勵方案的推動,協助社區改善相關問題。

参、參加對象

暨大學生及大埔里地區社區居民,須組成 3人以上團隊。

肆、提案申請

一、提案主題:埔里地區公共議題,包含社區營造、地方產業、環保生態、文化創

意、偏鄉教育及弱勢關懷共六個類別(提案計畫書內容可跨兩個類別以上)。

二、行動方式:需符合本行動計畫之精神,行動方式可為田野調查、藝術創作、生

態保育、商品設計、點子行銷、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社區景觀美化、文化保存與維護、

社會創新...等。

三、申請方式:

(一)計畫書:提出以 8頁以內之計畫書,簡介主要構想、執行方法與期程,內容包

含:封面、計畫摘要表、計畫書、經費表。

(二)輔導機制:主辦單位將依據提案議題安排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擔任各團隊諮詢

附件二

微行動:大學生自主提案的實踐

導師,並於行動計畫執行期間,給予陪伴、輔導,並適時提供建議。

四、受理期間:106年 9月 13日起至 106年 10月 5日止。

(一)提案應於 106 年 10 月 5 日前(以郵戳為憑)郵寄或親送至國立暨南國際大

學通識教育中心(545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 1號),信封上請標示「公共參與行動與自主

學習微型獎勵方案」。

(二)送件時間逾期,所送資料不全或不符合規定格式者,不予受理;未獲入選之

計畫書及相關資料不另檢還。

伍、宣導、諮詢與培力

一、宣導說明會:將於 106年 9 月 19日(二)及 9月 20 日(三)19:00~20:30 假暨

大人文咖啡辦理兩場宣導說明會,除說明本計畫外,並邀請在地青年團隊分享,藉此多

了解社區相關行動計畫內涵及實作經驗。

二、諮詢委員小組:邀請學者專家組成諮詢委員小組,協助辦理複審及決審,並於

實地訪視及績優團隊競賽時擔任評審,同時在青年團隊執行行動計畫期間擔任諮詢委員,

提供青年意見。

三、培力工作坊:將於 106年 10月 14日(六)辦理一場培力工作坊,預計邀請教育

部社區參與行動計畫團隊代表,促進交流並增進團隊知能,以提升計畫執行力,請務必

配合參加。

陸、評審

一、評審委員依計畫應備文件進行資格與內容審查。

二、評審要點:

項目 具體內容

公共性 我們關注公共議題的社會發展,重視學生對社會群體和公

共議題的關懷熱情與行動實踐能力。

自主性

我們期待透過教學引導,促發學生產生自主性的學習動

機,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發現自身不足,產生學習動力、求

知慾望,並與他人共同合作分享及延續經驗。

17

臺北醫學大學「自主學習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

多元性

我們注重自主學習價值的存在與重視,並期待團隊成員的

多元性組成。在學習和行動的過程中,學生看到社會階層、

生活文化、種族性別的差異性及不同的價值觀,學習互相

尊重,並涵養同理心。

互動性

我們強調向社區學習的重要性,注重學生與社區互動與共

學的價值。因此本方案審查要點重視同學在公共參與行動

過程中,與社區人士的互動與合作。

延展性

我們鼓勵同學深化行動的思考,並期待永續的發展。因此

本方案審查要點重視同學的計畫是否能避免一次性的服

務活動,而能對於如何開啟後續的行動或是橫向的連結有

所規劃。

創意性

我們鼓勵同學由問題出發,敏於觀察、不落窠臼。沒有一

定要怎麼做的壓力,在各個環節都有機會發揮年輕人的創

意巧思。

三、補助標準:

(一)審查後擇優分三級補助,A 級補助新臺幣(以下同)3 萬元、B 級補助 2 萬

元、C級補助 1萬元,做為團隊執行計畫基金。

(二) 上述計畫基金將依執行過程據實報支。

柒、評選績優團隊

一、團隊交流會:將預訂每月辦理 1次,以了解各團隊實際執行情形,包括計畫

進度、經費支用、資源結合及運用等。

二、成果報告書:於 106年 12月 27日前繳交成果報告書電子檔(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三、成果分享會:暫訂於 107年 1月 3日辦理,各團隊進行簡報或成果影片分享

後,評選出得獎團隊。

四、各項得獎團隊,頒給獎狀及獎金:

(一)第一名:頒給獎狀及 8,000元獎金。

(二)第二名:頒給獎狀及 5,000元獎金。

(三)第三名:頒給獎狀及 3,000元獎金。

微行動:大學生自主提案的實踐

(四)佳 作:頒給獎狀及 1,500元獎金。

五、評選標準:

(一)計畫執行力(40%)

(二)成效及影響(35%)

(三)團隊精神與運作(15%)

(四)簡報呈現(10%)

捌、計畫期程

內容

106

9月 13日 徵求行動計畫提案公告

9月 13日 計畫徵件開始

9月 19日

9月 20日 計畫徵件說明會(兩場)

10月 5日 計畫徵件截止

10月 6日

1.計畫審查

2.公告入選團隊

3.計畫執行期程開始

10月 14日 培力工作坊

每月

團隊交流會 1次

預訂日期:10/26、11/30、

12/28

12月 22日 計畫執行期程截止

12月 27日 繳交成果報告截止

107 1月 3日 成果分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