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12
1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黃衍明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副教授兼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梁齊芸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班研究生 語言是溝通的媒介,它是文化的產物,也產生文化。它反映著一個族群的文化背景與思維。在族群遷徙的過程 中,語言會因為與不同族群的接觸以及社會經濟條件改變而變化,而空間用語的變化除了反映族群語言的變化以外, 也呈現空間與空間觀念的嬗變。 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地處閩南語區與客家區的交接地帶,兼具閩南與客家文化。詔安縣的客語區位於北部山區, 包含秀篆、官陂、霞葛全鎮,以及太平鎮、紅星鄉部分聚落。詔安縣與鄰近地區皆有「單元式土樓」分布。此類土 樓在各戶之間以厚重夯土牆分隔,各戶的使用空間在一個扇形單元的一樓向上延伸至頂樓,各戶自有樓梯連通上下, 居住單元產權區分十分清楚。有別於汀州永定與漳州南靖一帶的「通廊式土樓」。 詔安縣的閩、客交界的地理特性,以及傳統到現代的時代特質,均反映在其語言與土樓空間中。本文的主要用 意,則是探討詔安縣客家地區土樓空間、空間名稱的變化,分為以下四個議題: 1. 詔安縣客家人所居住的民居有何特質?當地人如何稱呼土樓的各個空間? 2.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反映何種空間觀念? 3.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本研究有以下發現:1)單元式土樓之若干空間名稱十分特殊,例如稱二樓空間為「棚崬」,或稱廁所為「渣缸」, 顯示詔安客家人有特殊的空間觀念; 2)接近閩南語區的聚落,若干土樓空間名稱的詞彙、發音受到閩南語影響,例 如稱「樓礫坪」為「樓內埕」、稱「水井」發音的轉變,反映該地是閩、客交界的地理條件;3) 詔安客家土樓原以 「灶下」稱烹飪空間,近年引入「廚房」一詞稱呼原有烹飪空間,顯示空間名稱也受到普通話影響;4)近年土樓改 建的情形日益普遍,包含在土樓增建「如廁空間」,並以「廁所」、「衛生間」等名稱取代以前的「渣缸」,或者已是 內牆區隔休息空間而稱呼「房間」,顯見土樓居住空間已受到現代化的影響。 關鍵詞:客家、詔安客、單元式土樓、空間名稱

Transcript of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Page 1: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1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黃衍明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副教授兼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梁齊芸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班研究生

語言是溝通的媒介,它是文化的產物,也產生文化。它反映著一個族群的文化背景與思維。在族群遷徙的過程

中,語言會因為與不同族群的接觸以及社會經濟條件改變而變化,而空間用語的變化除了反映族群語言的變化以外,

也呈現空間與空間觀念的嬗變。

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地處閩南語區與客家區的交接地帶,兼具閩南與客家文化。詔安縣的客語區位於北部山區,

包含秀篆、官陂、霞葛全鎮,以及太平鎮、紅星鄉部分聚落。詔安縣與鄰近地區皆有「單元式土樓」分布。此類土

樓在各戶之間以厚重夯土牆分隔,各戶的使用空間在一個扇形單元的一樓向上延伸至頂樓,各戶自有樓梯連通上下,

居住單元產權區分十分清楚。有別於汀州永定與漳州南靖一帶的「通廊式土樓」。

詔安縣的閩、客交界的地理特性,以及傳統到現代的時代特質,均反映在其語言與土樓空間中。本文的主要用

意,則是探討詔安縣客家地區土樓空間、空間名稱的變化,分為以下四個議題:

1. 詔安縣客家人所居住的民居有何特質?當地人如何稱呼土樓的各個空間? 2.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反映何種空間觀念? 3.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本研究有以下發現:1)單元式土樓之若干空間名稱十分特殊,例如稱二樓空間為「棚崬」,或稱廁所為「渣缸」,

顯示詔安客家人有特殊的空間觀念; 2)接近閩南語區的聚落,若干土樓空間名稱的詞彙、發音受到閩南語影響,例

如稱「樓礫坪」為「樓內埕」、稱「水井」發音的轉變,反映該地是閩、客交界的地理條件;3) 詔安客家土樓原以

「灶下」稱烹飪空間,近年引入「廚房」一詞稱呼原有烹飪空間,顯示空間名稱也受到普通話影響;4)近年土樓改

建的情形日益普遍,包含在土樓增建「如廁空間」,並以「廁所」、「衛生間」等名稱取代以前的「渣缸」,或者已是

內牆區隔休息空間而稱呼「房間」,顯見土樓居住空間已受到現代化的影響。

關鍵詞:客家、詔安客、單元式土樓、空間名稱

Page 2: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2

1. 研究緣起及目的 語言對族群(ethnic group)有重要的意義,甚至是界定族群的主要依據。語言是文化載體,一族群若

缺少語言,也就沒有文化自明性(identity)。居住空間是一族群賴以棲止在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載具,也呈

現族群的空間認知觀念與生活習性,也是彰顯族群文化的重要特徵。語言與空間均是文化的一部份,也都

形塑文化。語言與空間作為文化構成的元素,也隨著文化在時間與空間中變化,因此族群、語言、空間、

文化在時空條件之中,交織成一種微妙而複雜的結構。 詔安縣位於中國福建省漳州市南邊,東臨東山縣,向南是詔安灣,向北是

平和縣,向東北是雲霄縣,西邊則是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詔安即位於福建與

廣東的交界處。詔安縣包含9個鎮及6個鄉,其中位在最北的官陂鎮、秀篆鎮以

及霞葛鎮為客家族群密度最高的鄉鎮,也就是純客語地區,以詔安腔客語為主

要語言;而詔安南部屬於閩南語地區,以閩南語為主要溝通語言;位於中部的

太平鎮與紅星鄉則因位於南部閩南語地區及北部客語地區的交接地帶,屬於

半客家半閩地區。 在臺灣,漳州詔安籍的客家人常簡稱為「詔安客」,即指定居或祖籍為福

建省漳州詔安縣之客家人。在語言分類上,詔安腔客語屬於閩系客語,與鄰近

的雲霄、平和、南靖、饒平有相同的語言現象,具備合列一個「方言片」的條

件,可合稱「閩南客家片」(陳秀琪 2002)。 詔安縣客語區多位於丘陵、山地,土地較為貧瘠,且因為地處閩粵交界處,

自古為化外之地,治安不佳。客家先民為了自保,便以家族為單位建立土樓,除了加強自身防禦的能力以

外,也顯示客家家族的向心力。 目前有關客家土樓的研究大多針對汀州永定、漳州南靖一帶通廊式土樓,以及廣東梅州一帶的圍龍屋

為主,針對單元式土樓的相關文獻較少。不同於通廊式土樓與圍龍屋多位於純客區,單元式土樓多分布於

閩、客交界地帶(黃衍明 2015),因此有關單元式土樓的使用族群、使用語言、空間觀念、空間使用等面

向常兼具閩南與客家兩種屬性1。 本研究由詔安客家地區單元式土樓的空間名稱切入,針對土樓的內外空間探討其空間特質與客語名稱

的變遷,及此變遷所隱含的詔安客家在空間與時間方面的處境。研究目的如下: 1) 詔安縣客家人所居住的民居有何特質?當地人如何稱呼土樓的各個空間?

2)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反映何種空間觀念?

3)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回顧法

有關詔安客家土樓民居的文獻較少,尤其探討單元式土樓空間名稱的研究文獻更是付諸缺如。因此本

研究參考與詔安客家土樓民居之相關文獻,以及單元式土樓之相關研究資料,瞭解詔安客家土樓的空間構

1 若干學者曾主張單元式土樓是閩南人的土樓,如黃漢民、黃崇岳等。但黃衍明曾針對單元式土樓分布地點逐一清點其當地用語,

發現單元式土樓的主要分布地區位於福建省與廣東省閩南語區、客語區交界的地帶,故單元式土樓是一種跨越閩南與客家族群的地

區性民居類型(黃衍明 2015)。

〈圖 1〉詔安縣客家分

布示意圖 圖片來源:黃衍明 2011

Page 3: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3

成,並透過實際田野調查進行比對與確認。

2.2 田野調查法

本團隊於2016年7月前往漳州詔安縣的純客語地區以及半客半閩地區,包含秀篆鎮、官陂鎮、霞葛

鎮、紅星鄉、太平鎮等五鄉鎮進行詔安客家單元式土樓之空間格局與名稱調查。研究團隊在5鄉鎮中的單

元式土樓進行抽樣調查,抽樣原則為:

1) 使用客語的聚落中,選擇較具代表性且較為完整之土樓案例;

2) 使用客語的聚落中,未經過度翻修及整建之土樓案例;

3) 居民有訪談意願之土樓。

根據上述抽樣原則,共計完成9座客家單元式土樓案例調查,詳〈表1〉。

〈表1〉詔安縣客家單元式土樓調查案例

編號 鄉鎮名稱 行政村名 案例名稱 姓氏

1 官陂鎮 馬坑村 礦空口 張(廖)

2 官陂鎮 大邊村 水美樓 張(廖)

3 秀篆鎮 煥塘村 厚恩樓 黃

4 秀篆鎮 頂安村 拱北樓 王(游)

5 秀篆鎮 陳龍村 光裕樓 王(游)

6 霞葛鎮 嗣下村 嗣昌樓 江

7 紅星鄉 進水村 林得樓 張(廖)

8 紅星鄉 進水村 進水樓 張(廖)

9 太平鎮 白葉村 和陽樓 陳

〈圖2〉官陂鎮馬坑村礦空口聚落

圖片來源:黃衍明拍攝 〈圖3〉官陂鎮大邊村水美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拍攝 〈圖 4〉秀篆鎮煥塘村厚恩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拍攝

〈圖5〉秀篆鎮頂安村拱北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究拍攝

〈圖6〉秀篆鎮陳龍村光裕樓 圖片來源:梁齊芸拍攝

〈圖 7〉霞葛鎮嗣下村嗣昌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拍攝

Page 4: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圖8〉紅星鄉進水村林得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拍攝 〈圖9〉紅星鄉進水村進水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拍攝 〈圖 10〉太平鎮白葉村和陽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拍攝

3. 詔安客家土樓—單元式土樓 3.1 單元式土樓的居住單元類型

單元式土樓,即土樓由可區分為幾個單元,各單元之間以厚重的夯土牆分隔,各戶居住空間便是一個

由地面向上延伸至屋頂的獨立單元。一般來說,一住戶使用1個居住單元,極少數個案會用相連的2個居住

單元(在2個單元間的夯土牆上開鑿通道)。每個居住單元有大門通向所有單元所共同圍出的戶外開放空間,

而此戶外空間可由單元完全圍閉(〈圖11〉a),或者保持部分開放(〈圖11〉b)。若是圍閉的戶外空間,

便有其中一個單元作為土樓唯一對外的樓門。完整的居住單元可區分前、中、後三段,可稱為「三段式居

住單元」,如〈圖12〉a(黃衍明 2011)。前段空間多為居民放置農務器具、安置灶頭及周邊烹飪區域(〈圖

13〉、〈圖14〉);中段為天井與過水廊,其作用為通風及採光(〈圖15〉);後段即為日常起居及生活用空間。

一般前段為單層樓建築,後段則為2-3層樓建築。後段空間的地面層多做為現在所稱的「客廳」及「飯廳」

(〈圖16〉),亦有些住家將其後半空間作為長輩睡眠空間,可免除長輩上下樓梯之苦。二樓及三樓則多為睡

眠空間,主要功能為休息、睡覺(〈圖17〉)。居住單元的頂部則做為儲物用的閣樓(〈圖18)。另外還有較為

精簡的「兩段式居住單元」(〈圖12〉b)及「一段半式居住單元」(〈圖12〉c),其主要差別在於單元的深度。

單元深度較深,可以容納三段空間;稍淺者省略中段,僅留前段、後段二段室內空間,省略天井;深度最

淺者,僅能容納後段,及縮減後的前段空間,因此僅剩一段半。

a 封閉式 b 開放式 a b c 〈圖 11〉兩種單元式土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 2011

〈圖12〉單元式土樓居住單元類型

圖片來源:黃衍明 2011

前段 中段 後段 前段 後段 前段 後段

Page 5: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5

〈圖 13〉一樓前段空間—灶頭

(秀篆鎮隔背村陽春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拍攝

〈圖 14〉一樓前段空間—灶頭

(紅星鄉進水村林得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拍攝

〈圖15〉一樓中段空間—天井 (秀篆鎮隔背村陽春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拍攝

〈圖16〉一樓後段空間 (紅星鄉進水村林得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拍攝

〈圖17〉二樓睡眠空間 (秀篆鎮隔背村陽春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拍攝

〈圖18〉二樓上方閣樓 (秀篆鎮隔背村陽春樓) 圖片來源:黃衍明拍攝

3.1.1 土樓單元內樓梯位置配置

單元式土樓內之樓梯有兩種走向,一為樓梯設置在單元內部右側,與單元入口呈現同一方向,並緊貼

於單元之間的厚重夯土牆,由前往後直上二樓(〈圖19〉a);另一形式為設置在單元內部底處,與入口方向

垂直,側邊緊貼厚實的夯土外牆內側,由左而右登上二樓(〈圖19〉b)。

a b

〈圖19〉詔安縣單元式土樓居住單元樓梯配置類型

圖片來源:黃衍明 2011

Page 6: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6

3.1.2 詔安客家土樓之空間構成元素

每一座單元式土樓皆以數個居住單元與公共空間所組成,僅開設一處樓門作為對外出入通道。每個居

住單元都有基本的生活空間及其機能,各個居住單元是獨立的居家環境,由每戶個別所有。每座土樓的居

民多為同姓宗親,土樓內的公共空間,包含所有公共設施(樓門、上下樓門上方空間的樓梯等)、戶外空間

(中庭)及祭祀空間(祠堂)等,皆為土樓居民所共擁有與使用。因此每座單元式土樓有居民個別持有產

權,以及共有的產權。經田野調查發現,每座土樓的籌建,皆由預定居住於該土樓的宗親共同商議,並延

聘地理師進行勘輿並規劃出公共空間與各單元位置後,再由個別住戶各自興建各自的居住單元,並集資興

建公共空間。

以下便分公共空間與居住單元空間兩部分,說明其空間名稱及主要用途(梁齊芸、黃衍明 2016):

(1) 公共空間的名稱與用途

i. 塘(tong53):指土樓門外的水池,被視為具有藏風聚氣的風水效果,並具有儲存消防用水、

養魚的功能。 ii. 泥坪(ni53 piang53):指位於土樓外部,介於塘與樓門之間的空地。

iii. 樓門(leu53 mun53):指封閉式土樓(方樓或圓樓)連接內外的唯一出入口,提供居民日常進

出、防禦等功用。弧形土樓、半月樓等開放式土樓便不一定設置樓門。 iv. 樓礫坪/樓底埕(leu53 lid43 piang53):指由土樓居住單元所圍繞而成的空地,大多留有至少一

口水井,是土樓居民日常活動、曝曬衣物與食物、放養牲畜的開放空間。 v. 祠堂(cu53 tong53):安置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空間。許多土樓會將祠堂建在土樓內樓礫坪

中,獨立於各居住單元之外;而較小型的土樓則會選擇與樓門正對的單元設置祠堂,與居住

單元相鄰接;另外,有些宗族會在土樓外部另行擇地建造祠堂,通常是較晚近所建立。 vi. 水溝/鴨子溝(fi31 geu11/ab24 zu31 geu11):位於各居住單元前方、樓礫坪外圍的排水溝渠,

用以收集雨水、家庭廢水,再以暗管排放到土樓之外。早期居民會在樓礫坪放養雞、鴨等牲

畜,而水溝也提供雞、鴨飲水,因此也有「鴨子溝」的別稱。 vii. 水井(fi31 ziang31):絕大多數土樓都會在樓礫坪開鑿水井,作為樓內居民飲用、洗滌物品、

洗澡 2等民生用水來源。 viii. 渣缸(tsha1 kong1):即現代所稱之廁所或糞池。早期居民在臥室隱蔽處使用夜壺、便盆如廁

後,再將排泄物傾倒於渣缸。為了方便收集居民及牲畜的糞便,渣缸常放置在豬欄、牛欄旁,

方便取用作為天然肥料。現今部分詔安客家人仍以渣缸稱呼廁所。 ix. 豬/牛欄(zhi11/ngiu55 lan55):圈養豬、牛等家畜的空間,目前大多設置在土樓外圍。早期

牲畜昂貴,一隻牲畜等於半個家產,但因治安較差,易有土匪搶奪、竊盜偷竊等行為,所以

豬、牛等家畜皆豢養在各居住單元的後段空間,和人生活在一起。後來治安漸好後,才逐漸

發展出在土樓外圍設置的豬欄、牛欄。 x. 雞/鴨藪(ge11 seu31/ab24 seu31):圈養雞、鴨等家禽的空間。早期雞、鴨在白天時都會放養

在土樓周圍空地及樓礫坪,傍晚再將雞、鴨趕進各居住單元內,並安置在各居住單元的入口

邊、樓梯下方,以木材圍出範圍,以防止偷竊。

2 由於早期並無特定的洗澡空間,居民大多都是由水井提水回家擦拭或洗淨,亦有男性直接在水井旁快速沖洗。

Page 7: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7

(2) 居住單元的空間名稱與用途

i. 棚下(pang53 ha11):指居住單元地面層的空間總稱,包含灶下、客廳等空間。 ii. 棚崬(pang53 dung31):指居住單元二樓以上的空間,主要多用來作為睡覺、休息的空間。

iii. 梯(toi11):連通居住單元上下樓層的垂直動線。梯的位置可有兩種選項:一是沿著右側分間

牆,由前向後直上棚崬;另一種貼著居住單元後方外牆,由左向右上登上棚崬。 iv. 灶頭(zoo31 teu53):用來生火烹飪的設備,多用磚石砌成。 v. 灶下(zoo31 ha11):即現今稱為廚房的烹飪場所,以灶頭為主的空間,多位於居住單元的前段,

方便至樓礫坪取水,也方便利用天井排煙。 vi. 司命公 (sii33 men55 gung11):又稱灶神或灶君爺,主管人間飲食作息及世間罪惡的神祇,掌

握一家壽夭禍福。每戶居民家中皆祭拜司命公,一般將其安置於灶頭上方左右側牆上。 vii. 房間(fong53 geen11):因為早期土樓並未以室內牆區隔出空間,因此並無此空間名稱。室內

空間僅能大致區分出「棚崬」、「棚下」,而「棚崬」、「棚下」本身都是無明顯區隔的空間。晚

近居民對私密性的要求漸高,出現以木作隔間牆劃分出個人使用空間,「房間」一詞才引入。

〈圖20〉詔安縣客家土樓居住單元棚下(一樓)空間示意圖 圖片來源:修改自梁齊芸、黃衍明 2016

Page 8: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8

〈圖21〉詔安縣客家土樓居住單元棚崬(二樓)空間示意圖

圖片來源:修改自梁齊芸、黃衍明 2016

〈圖22〉詔安縣客家土樓居住單元棚崬上方夾層示意圖

圖片來源:修改自梁齊芸、黃衍明 2016

4. 土樓空間名稱隱含的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可透過空間直接觀察來察覺,但透過空間名稱則可探究空間的深層認知。例如海德格(Martin

Page 9: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9

Heidegger)便常以字源學角度探究德語詞稱的深層意涵,例如古英語、標準德語與建築物有關的字根「-baun」即有「定居」的意涵,如建築物為「Gebäude」。-baun亦與be動詞有深切關連,德語動詞bin屬古字

bauen,因此ich bin(I am)、du bist(you are)便有「我(定居)在…」、「你(定居)在…」(諾伯舒茲 1986:22),某人的存在狀態(be)即指涉某人在地球上的居住(-baun)行為。

因此空間名稱可透露出空間認知觀念,尤其是對照異文化群體的空間詞彙之後,其意義更容易顯露。

透過詔安客家土樓空間字彙的蒐集,可以發現詔安客家人有以下空間認知的特點:

(1) 以實體構造的相對位置為空間命名—以「棚」為上下樓層分界

閩南語指涉一空間之相對關係時,通常使用「樓頂」、「樓腳」等詞彙,直接指涉該「空間」在

多樓層建築物(樓)的相對位置(頂部、底部等);而詔安客家人則是以「棚」來分界,分為「棚

崬3」及「棚下」,是用「棚」這種土樓的構造物為參考對象。所謂「棚」,係指在木樑(檁)上方

放置木板作為水平面狀構造物。因此「棚下」、「棚崬」即指棚(樓板構造)的下方、上方兩處空間。

因此顯示詔安客家人指認一處室內居住空間,是以樓板為參考對象,而非指出其在整座建築物的位

置。

(2) 以設備指認空間—從「灶頭」到「灶下」

詔安客家人稱廚房為「灶下」。「灶下」的「下」字並非指空間相對位置為「下方」,而是詞彙中

的「虛語素」,表達「周圍空間」的意思4(賴玉英 2009)。因此「灶下」係指灶頭周圍的空間。早

期烹飪設備較簡單,僅一個灶頭便能烹煮食物,烹調食物也無專屬、明確區隔的空間,因此所謂的

廚房就是圍繞在灶頭四周的空間。近來土樓居住單元內雖仍未區隔出專屬的烹飪空間,但受到普通

話影響,詔安客家人漸漸用「廚房」一詞取代「灶下」,以詔安客語直接稱「廚房」。

(3) 以容器名稱為空間命名—「渣缸」的轉變

早期詔安客家人的居住單元內並無專用於排泄的空間,亦無「廁所」一詞。如今客家長輩稱「廁

所」為「渣缸」。「渣缸」是早期詔安客家人暫時存放居民與牲畜排泄物的缸盆容器。早期詔安客家

人在棚崬使用尿壺或便盆排泄,再將排泄物攜至戶外集中倒入「渣缸」中。且因為早期耕種需要大

量天然肥料,所以渣缸通常放置於豬欄、牛欄邊,方便收集牲畜排泄物使用。因時代改變,廁所開

始普及,土樓內外均已不見存放排泄物的「渣缸」,但詔安客家長輩仍是以「渣缸」稱如廁空間,

係以容器指涉空間行為。

(4) 空間劃分之影響—「廁所」、「房間」等空間與名稱的引入

3 崬:一般解釋為山形,在這裡有「頂」的意思。 4 「下」能表達從具體明確的「下方位」,到表示相對的「低處」,再擴大到表示物的「周圍」,只要被觀察者位在參照物的四周,在參照

物後加「下」字,就能表示參照物四周的「處所」或「地方」,如「灶下」(tso3 ha1)、「寮下」(liau5 ha1)、「庄下」(tson1 ha3)…等等。以

上三個詞彙所表示「處所」或「地方」的空間概念,也從「有明顯區隔」 轉變到「無明顯區隔」,所以表達「方位及低處」的實詞義已產

生泛化。(賴玉英 2009)

Page 10: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10

過去對居住單元的後段僅區分棚下、棚崬,居住單元內的各種行為並未以室內牆劃分,也因此

未出現明確以行為為空間命名。生活現代化後,居民對私密性與衛生的要求增高,新的空間、空間

名稱也隨之而出。例如部分土樓已於土樓外圍設置獨立的公共廁所,部分土樓住戶則自行在居住單

元後段隔出或向外增建廁所,土樓居民不再使用尿壺、便盆、「渣缸」。除了客家長輩使用「渣缸」

稱如廁空間外,多數詔安客家人都受到普通話影響,以客語直接稱「衛生間」或「廁所」。又如,

若干土樓在居住單元後段以木板隔出睡眠空間,稱為「房間」,但土樓若未以室內牆區隔出專屬睡

眠空間,也開始使用「房間」一詞稱呼休息、睡眠空間。因此可知新式空間與新式詞彙逐漸滲入詔

安客家地區。

(5) 閩客文化的融合—「樓礫坪」與「樓內埕」的替換、「水井」發音的變化

「坪」與「埕」均指戶外平坦空地,但因族群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字彙。多數詔安客家人稱戶外

平地為「坪」,如「禾坪」即指曬稻穀之空地;而閩南人則使用「埕」字,如廟前廣場稱為「廟埕」,

曬穀場稱為「稻埕」。詔安縣純客語區稱土樓中央空地為「樓礫坪」,而位於半客半閩地區的紅星鄉

則稱為「樓內埕」。顯示在半客半閩地區的客家人已有部分詞彙受到閩南語的影響。 「水井」一詞在閩客地區皆有使用,但是發音不同。秀篆一帶唸做「fi31 ziang31」然而半客半閩

地區的紅星鄉,居民對「水井」一詞則唸為「tsui2 tsenn2」,較接近閩南語發音。由此可知半客半閩

地區的若干空間已明顯融合閩、客語發音。

5. 空間、名稱改變的地理、時代的意義

從田野調查可發現此地客家土樓內外之空間名稱的詞彙、音韻已漸漸隨著時代變遷、族群接觸等因素

而產生變化。若干空間受到時代變遷因素影響而改變,例如土樓居住單元內增設具有私密性的如廁空間與

臥室空間;若干空間名稱也受到閩南語影響,如紅星一帶以「樓內埕」取代「樓礫坪」一詞,而「水井」

的發音也向閩南語靠近;若干空間名稱則受到普通話影響,如「廁所」、「衛生間」、「房間」、「廚房」等(詳

〈表2〉)。

〈表2〉詔安客家土樓空間與空間名稱的改變

空間面向 空間名稱面向 空間未變

時代因素

空間現代化

詞彙與發音均未改變 塘、泥坪、樓門、祠堂、棚下、

棚崬、梯… 渣缸

地理 因素

名稱閩

南語化 詞彙閩南語化 樓礫坪→樓內埕 —— 發音閩南語化 水井(fi31 ziang31 →tsui2 tsenn2) ——

時代 因素

名稱普

通話化 詞彙普通話化 灶下→廚房 渣缸→廁所、衛生間 發音普通話化 —— 房間

Page 11: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11

由此可知,土樓空間與空間名稱的變化步調與走向並不一致,這些變化與土樓所在的位置甚具關連:

位於閩、客交界的紅星鄉,空間名稱的詞彙與發音受到閩南語化滲入,反映了位於閩、客交接地區的鄉鎮

所面臨的地理處境;反觀客語地區的秀篆、官陂等,空間名稱的語彙與發音則尚未受到閩南語影響。但無

論是客語區或是閩、客交界區,空間都受到現代化影響,尤其是居住單元內部的空間的區隔以及提升私密

性的作為尤其明顯,而土樓空間名稱的詞彙更直接受到普通話的影響。

6. 結論

經過前述分析可以得知,早期詔安客家人對於單元式土樓有特殊的空間觀念,例如透過容器、設備、

構造指認空間,如渣缸、灶頭、棚下與棚崬等,較無直接指稱專屬機能的空間名稱,如廚房、臥室等。透

過空間名稱的分析確實可以使詔安客家人的空間認知觀念局部顯現出來。

而經過各鄉鎮土樓空間的觀察、土樓空間名稱的蒐集與比較,可以發現閩、客交接的鄉鎮明顯出現空

間名稱的詞彙與音韻閩南語化的現象;而客家地區全境的土樓居住單元的部分空間均開始現代化、部分空

間名稱受到普通話影響。然而閩南語化僅出現在局部聚落,但空間現代化、空間名稱普通話化則是普遍性

的問題,是鉅大難當的浪潮。

詔安縣客家的土樓空間名稱受到閩南語影響是局部地區的族群接觸現象,詔安客家土樓空間的改變則

是現代化難以抵擋趨勢,土樓空間名稱引入普通話則表示詔安客家傳統的空間認知觀念已逐漸改變。詔安

客家土樓空間與空間名稱的變化固然值得關注,最更令人憂心的是土樓人家的大量外遷造成土樓閒置、傾

頹現象越來越明顯。一旦詔安客家土樓遭到毀棄,屆時內蘊在詔安客家土樓的空間觀念、語言、文化將隨

著空間的毀棄而消失。

參考文獻

古國順、何石松、劉醇鑫 2004. 《客語發音學》,臺北:五南。 陳秀琪 2002. 《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以詔安話為代表》,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齊芸、黃衍明 2016. 〈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單元式土樓空間名稱之探討〉,《第七屆設計創新暨應用學術研

討會論文集》,臺南: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創新應用設計系:173-182。 張瓊方 1999. 《台灣傳統漢式厝屋空間名稱之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張瓊方 2000. 〈客家傳統居住空間名稱之研究--以新屋「范姜人」建築群為例〉,《客家文化研究》,3:73-

96。 黃衍明 2011. 〈明堂環水案山遠:詔安客家原鄉土樓民居坐落條件之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23屆第

1次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中壢:中華民國建築學會:36。 黃衍明 2012. 〈詔安客的自我描繪與建構—詔安客家文化生態博物館的萌生與實踐〉,《博物館學季刊》,

26(4):167-181。 黃衍明 2015. 〈單元式土樓之分布研究〉,《臺灣建築學會第27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發表之論文,

苗栗:臺灣建築學會:70。 諾伯舒茲 1986. 《場所精神》,臺北:尚林。 賴玉英 2009. 《客語方位詞「上」、「下」的語法功能 與語義分析》,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

研究所碩士論文,苗栗。 戴志堅 1992. 〈詔安客家民居與文化〉,《福建建築》,2:1-9。

Page 12: 語言與空間的對話與變化:福建省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名稱 之研究 · 詔安縣客家土樓空間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4. 詔安縣客家土樓的空間名稱的轉變反映何種地理、時代的意義?

12

Dialogue between Language and Space: An Appellative Study of the Space in Hakka Unit-type Tulous in Zhao'an County, Fukien

Yen-Ming Huang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Interior Design,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i-Yun Liang

Graduate Student,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Interior Design,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anguage is the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It is a product of culture, and produces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ways of thinking of an ethnic group. In the process of ethnic migration, language changes because of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 shift of spatial appellation reflects the change of language and the transition of spaces and spatial cognition as well.

Zhao’an County, subordinated to Zhang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and located at the border between Holo and

Hakka areas, reveals compatibly both Holo and Hakka cultures. Hakka in Zao’an dwells at the northern mountain area in the County. There are “unit-type tulous” spreading in Zhao’an County and adjacent areas. A tulou of the type is composed with several units. Units are separated with thick rammed earth partition walls. Each household unit owns the space extending from the ground up to the roof of a unit. The ownership of a residential household in unit-type tulous is demarcative. I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ownership situation in corridor-type tulous.

Both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between Holo and Hakka and the critical epoch between traditional era and contemporary are represented in the language and space in tulous. The objective of this essay is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aces and space appellations of tulous in Zhao’an Hakka area. Four topics are included:

1. What characteristics do the Hakka tulous have? How do the residents call the spaces of yulous? 2. What space cognitions and concepts can be excavated from the space appellations? 3.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geography and time can be interpreted in the space transformation of tulous? 4.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geography and time can be interpreted in the appell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ulous? The study finds: 1. Some special space appellations are particular, e.g. "peng dong" as upper floors, and “tsha-kong” as toilet

room. They display particular spatial concepts of Zhao’an Hakka. 2. Some space appellations and their pronunciations collected at the villages near Holo area are affected by

Holo dialect, e.g. "leu-lid-piang" is called "lou-nei-cheng", and "fi-ziang" is pronounced as "shui-jing". The phenomena represent that Zao’an is located at Holo-Hakka mixed area.

3. Cooking space is originally called "zoo-ha". The original appellation of cooking space "zoo-ha" is gradually replaced by "cu-fong". It reflects that the Hakka dialect has been affected by Mandarin dialect.

4. The alteration of tulou spaces are popular, e.g. residential unit is added a toilet space, called "ced-su" or "bbui-sen-geen" instead of "tsha-kong", or is demarcated a space for sleeping called "fong-geen". It represents that tulous are gradually updated.

Keywords: Hakka, Zhao’an Hakka, unit-type tulous, space appel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