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教室...2007/02/20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

1
课程观察·张菊荣 主编:褚清源 电话:010-82296784 编辑:刘亚文 电话:010-82296736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课改研究 课改研究 2019年2月20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7 周刊 当“成长银行” 面临破产 王干 去年9月新学年的开学典礼上, 学校领导与“明德成长银行碧海支行” 首任行长、学生金子艺为成长银行揭 牌。但揭牌没几天,成长银行就闹 “钱”荒,整个银行只剩下 200 多海豚 币。海豚币去哪里了?原来,学生太 喜欢海豚币的设计,不舍得花,都珍藏 起来了。大量海豚币囤在学生手中, 造成了“生富校穷”的状况,揭牌不久 的成长银行还未正式营业就面临“破 产”的窘境,融资势在必行。 增加成长银行海豚币持有量的最 直接方法是吸引学生储蓄,但储蓄只 能解决眼前问题,长远来看,在不增加 海豚币印刷量的前提下,不仅无法彻 底解决问题,成长银行反而要付出更 多利息。成长银行快速聚集海豚币要 “生财有道”,从学生那里“赚”取海豚 币才行。怎样才能名正言顺地把学生 手中的海豚币收回成长银行? 为爱心雨伞安“家”。学校曾给每 个班级配置4把爱心雨伞,由于疏于管 理,爱心伞不见了踪影。为此,学校统 计了“消失”的爱心雨伞数量,并请主任 导师利用班会课开展“爱心雨伞为什么 消失了”大讨论,鼓励学生把“消失”的 雨伞带回学校。就这样,部分爱心雨伞 陆续重返校园。下一步,如何妥善保管 爱心雨伞?“共享”雨伞的创意产生了, 雨伞全部由学校收回,交由成长银行代 管,同时开办租赁业务,使用者在规定 时间内归还雨伞收取 1 海豚币。 选课也能赚大“钱”。社会考察课 程在学生中很抢手,但实施起来有困 难,合适的考察处所难找,人员选择也 不好把握,教师们为此焦头烂额。借 此机会,教师们商量让学生用海豚币 购买课程,在全校发布公告并宣讲课 程时间和内容等信息,由成长银行发 行票券并代售,每次课程20海豚币。 30 张课程票券很快售罄。 罚款让学生变得自律。空调不 关、教室灯全开……这样的小事在校 园时有发生,这既是学生的习惯问题, 又是责任问题。一次偶然发现,我们 决定在正面激励的基础上,尝试惩罚 的方法。学校模仿交通违规处罚的办 法,重新制订《明德实验碧海校区中小 学生常规管理与处罚办法》,设计了 《常规检查告知书》。收罚款的重任自 然落到了成长银行,学校模拟社会化 场景,要求违规班级在规定时间内委 派班级代表,主动到银行营业厅缴罚 款,不按时缴纳者按照每天1海豚币 的规则收取滞纳金。新制度实施以 来,学生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明显减 少,所交罚款也呈下降趋势。 多措并举的结果使海豚币增值 了,用处更多了,银行业务范围也越来 越广,除了基本的存取款业务、发行海 豚币外,银行还办理租赁业务,不仅雨 伞可以共享,学校体育器材也可以出 租;经营购买课程业务,不仅社会考察 课程需要以购票的方式选课,影视欣 赏课程甚至拓展课程也可以购买;还 有代收罚款业务,兑换海豚纪念币 等。短短两个多月,成长银行储蓄存 款已有两万多海豚币,濒临“破产”的 成长银行转危为安。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明德 实验学校碧海校区) 课程故事 课程开发在学校是一个高频词 语,我们常说,教师要学会开发课 程,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课程开发意 味着什么?学校课程开发有两种常 见方式:一是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 程怎样开发?挖掘教师潜力,把教 师的爱好和特长“教”给学生。二是 国家课程校本化,即对国家课程进 行“二次开发”,根据学情设计教 学。对教师来说,开发校本课程和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标志是什么?我 认为是课程纲要,即课程开发要从 编制课程纲要开始。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一件重要的事 情,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授课固然 是国家课程校本化,这是从“点”上来 看的。从整体设计上看,国家课程校 本化要从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开始。什 么是一门课程的学期课程纲要?就是 为某一门课程做一学期的“预算”。比 如,有的学校开发的“小古文”课程、 “诗词欣赏”课程,其实仔细看这些并 不是真正的校本课程,而是对语文学 科教学的补充。构建真正的课程,需 要将学期课程纲要纳入“预算”,在一 学期的语文学习中安排相关内容。在 一所学校,如果把所有国家课程的学 期课程纲要汇集在一起,基本可以代 表一所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水平,反 之没有课程纲要,很难说一所学校在 科学地思考和实践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不仅仅是内容的 增加,还是在整体上设计一学期的课 程,以一个学期的整体视角思考4个问 题:第一,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 预期学生学到什么?这就是学期目 标,要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 实际来确定。这也表示,国家课程校 本化的实质是“生本化”。第二,通过 哪些内容学习帮助学生达成目标?也 就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该分解到 单元,落实到每一周的学习、每个课时 的学习上。这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学生 实际情况,对教材单元内容进行调整, 这样的调整也是“校本化”。第三,通 过哪些方式实施课程?这可以带有浓 重的校本色彩和教师个人特色,也是 校本化的。第四,采取什么样的评价 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这其中包 含纸笔测试,但不能只有纸笔测试,应 引入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 评价方式,使评价与目标相匹配。 关于课程开发有一种大胆的说 法:为每一个需要的儿童开发课程。 我校在制定课程规划时曾有专家提出 这一观点,受限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 量,我们无法做到—“挟泰山以超北 海……是诚不能也”,学校不是课程开 发的无限责任公司,不能无限制地满 足学生需求;也有专家表示,校本课 程开发要尊重儿童意愿,儿童不喜欢 的就不开发。这个观点我不完全赞 同,因为有时儿童一开始不喜欢某一 门课程,可是在后来的学习中慢慢喜 欢上了。综合专家的意见不难发现, 课程开发首先是“你要”,然后是“我 给”。可是,“你”要的如果“我”没有 也难以成行。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 “你要+我有”。当然,学校应该努力 创造条件实现“有”。但如果“我”有 的“你”未必要怎么办?“我”可以想办 法让“你”喜欢,这种模式称之为“我 有+你要”。确定课程开发思路后,学 校就可以开发课程。怎样开发?不是 急着开课,而是先进行整体设计如果这门课程需要一学期或更长时 间,请先编制校本课程的学期纲要; 如果不满一学期,也要根据课程实施 时间编制课程纲要,使课程目标、课 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最大限度达 成一致。 课程纲要有什么用?它是一张认 知地图,教师在开学第一课就应该与 学生分享这张地图;这是一份学习合 同,应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认可;这是 一篇计划文稿,可以使一学期的课程 实践走在理性的道路上;这是一种交 流工具,有了它教师之间、学校之间才 可以讨论“这个学期这门课程怎么做” 的问题,才能避免课程开发无从着手 或流连于细枝末节。所以,教师层面 的课程开发首先是编制课程纲要,它 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标志,也是校本 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 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课程开发从编制纲要做起 媒体看点 说到学校,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学生一排一排地坐在教室里听讲,每间教室像整齐的秧田,同年级段的孩子分布 在一个楼层,每一间教室之间用一堵墙隔开……这样的空间固然有优势,但是在满足不同年龄孩子的交往方面,这堵墙就成了障 碍。教室里的墙可以推倒吗?教室的功能可以从单一走向多元吗?学校的空间可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本期主持:刘亚文 改造我们的教室 让校园空间 成为课程资源 胡莹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 学设计、实践了一种学校教育组织 生态“班组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学生的学习力。 “班组群”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学生不仅与同龄同学共同学习,也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其他年龄 段学生共同学习:3个来自不同年 级的班级,可能是三、四、五年级, 也可能是二、四、五年级,毗邻而 存,每间教室间的“墙壁”是可以打 开的,没有打开时是独立的3个班 级,打开后就是一个“班组群”,同 时 3 个班级拥有共同的公共空间, 包括卫生间、上下楼梯以及推门即 可到户外的便捷通道。“班组群”让 每个学生在小学 6 年里可以交到不 同年龄的学习伙伴。 这并不是班与班的简单连接, 而是有助于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多个层次的教师之间丰富 的学习关系。比如在班组群中,学 生的学业学习不再囿于与同年级 的学生同步。以往,学生升级或留 级的简单选项,不得不丢掉已经拥 有的重要同伴关系,面临着与陌生 同学重建关系的问题。在“班组 群”里,学生不仅有上、中、下三年 这样更加宽广的学业成长时间,还 可以基于每个个体多元智能的发 展,形成同一“班组群”内多样学习 组群的学业成长空间。 学习空间的改变,带来了学 习方式的改变,教师也开始探索 跨学科学习方式项目学习。为 此,学校成立了6个综合学科的教 研组,重新设计教学。项目学习 正适合“班组群”内的跨龄学习, 学生由此获得交往的能力、良好 的品德和积极行为的养成。学习 不再是今天学行为、明天学品德、 后天学知识,而是有机融合在一 起同时发生。 为了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学校 创新“校中校”管理模式,把多个 “班组群”的几百位学生、几十位教 师组织起来,组建成一个相对独立 而内部开放融通的教育共同体。 这个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家庭 式合作团队”,共同负责整个“班组 群”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教育和管 理工作,是一个数百人小型学校的 架构,有专门负责日常工作的“业 务校长”。 学校变形重组教室空间,重建 学习关系,在教育教学实施层面, “班组群”“校中校”更容易发生“真 实的学习”:跨学科整合知识,同伴 合作,基于丰富的师生关系、生生 关系进行社区学习和混龄学习,让 更多家长参与进来,在一个比较完 备的组织机构中解决学习和生活 问题。 (摘自《人民教育》) “班组群”的日子怎样过 刘可钦 梁国立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是中国第一 个绿色三星级学校,学校主体建筑是 一个呈根茎状的空间组织结构,所有 的教室与实验室等常规教学空间均 被架空于地面以上,构成了高效连接 的上部建筑教学空间,建筑体仿佛悬 空而建,与绿色植物、草地、菜园相互 穿插。连接教室的主要交通流线进 一步拓展成为教室外部的社交空间, 另有一些自由形态的半私密式围合 空间,主要服务于一些小型的社群 活动。 下部空间则是承担一些非常规教 学功能的公共空间,比如食堂、体育 馆、游泳池以及大礼堂等。这其中,每 个不同功能的空间又满足于师生的需 求。比如一个个屋顶以景观园林的形 式呈现,好似起伏的地面,让学校教育 从环境开始就体现更多“自然”的 味道。 整个功能空间内穿插着不同形 状、不同尺寸的花园。而在整个教学 楼的顶部是一个有机农业试验田,这 片有机农场为每个班级都提供了一块 试验田,一方面为师生提供学习耕种、 接触自然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对过 去这片农田留存一份敬意。两个大型 雨水回收池从操场的地下收集宝贵的 雨水灌溉农田和花园。 与常规的学校以教学空间为主的 设计不同,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在教学 楼内创造了大量尺度不一的社交空 间,也考虑到师生对私密性的不同要 求,这样的设计鼓励师生在整个建筑 中漫步、玩耍或交流。教学空间被延 展至户外,部分活动也能够被带入室 内,一方面提高了空间使用率,另一方 面也让校园内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富有 乐趣。 教学楼中宽阔的走廊公共空间 被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比如科普园 地、开架图书馆,甚至校长自己还把 课堂设在这样的开放区域。教学楼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而是微型 “城市”,充满了开放性,空间功能不 断变化。 两类教育空间都各含丰富的功 能,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空间,使这个功 能繁杂的校园建筑具备了城市体验功 能。与一个典型的校园通常具有的分 等级的空间组织不同,北京四中房山 校区的空间形式是自由、多中心的,可 以根据师生需求从任意可能的序列中 进入,使学校成为一个属于学生、服务 于学习的空间。 (摘自“好奇心日报”网站、北京四 中房山校区官网)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 普通教室、走廊空间、专业教室 的规划和改造为突破口改造学 校空间,使空间环境满足学校教 学方式变革和学生多样化学习 的需要。 学校将教室面积扩展至90 平方米,在班级与走廊间设置 教室的移动性软墙,打破原有 教室空间的固定化和封闭性, 促进班级之间的协作和联系; 教室被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区 域,例如合作讨论区、体验区、 辅导区、资料区等,教师可以根 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将移动软墙 移出,将学习空间从教室内部 拓展到走廊,减少空间环境对 学习的影响和限制。 学校针对过去走廊空间狭 长的弊端,将走廊在横向上拓宽 至8米,将原有单一的行走通道 功能拓展为学习、游戏、活动、展 示、交往、生活等复合型功能。 在纵向设计上采用自东向西全 畅通设计,使走廊在视觉上体现 出宽敞、连续、通透的效果。 学校教学楼每个楼层依据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教室的特 点设计了不同的主题区,一楼 的科学学科空间主题是“神奇 的自然”,二楼美术学科区域主 题是“艺彩空间”,在装饰和美 化环境的同时,方便教师根据 学习内容挖掘主题空间的课程 价值和组织教学活动;每层走 廊开放空间增添弧形的舞台设 计,便于学生集体交流、展示以 及举办小型集会和演出;由于 北方冬季气候严寒,操场容易 积雪成冰,宽敞的走廊便成了 学生游戏和运动的空间—每 层楼都设置有乒乓球台、模拟 投篮架以及各种情境体验区; 每层开放空间都设有阅读区, 有的楼层还设计有隔音材料组 合而成的凹室,增添了私密和 交往的空间。此外,开放性走 廊借助教室软墙,构筑了班级 文化的宣传平台。 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完备的 教学用具是创设学习情境的基 本条件,普通的教室很难满足 这种需要。因此,学校重点对 学科专业教室资源以及设施进 行全面升级,为学生提供高品 质、专业化的学习环境。一方 面,学校遵循“资源集中、共同 利用”原则,将同一学科专业教 室集中于某一区域。另一方 面,学科专业教室与其相对应 的开放空间之间采用半连通设 计,通过半开放式的活动软墙 或移动性储物柜将整个空间划 分为两个区域,教师可以根据 教学需要随时实现专业教室与 专业教室之间、专业教室与走 廊之间的连通,使个性化学习、 班级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可 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摘自《中国教育学刊》) 建设多功能的学习空间 脱中菲 周晶 好玩的落叶 浙江省杭州市紫阳小学依山而建,校园里有不少高大的古树,学 校利用这一独特资源,每年举行“落叶节”。“落叶节”期间,学生参与 “知识分享会”,聊聊与落叶的故事;举行“成果发布会”,发布学习成 果;开展“创意比拼会”,把落叶融入创意设计,服装、皇冠、面具、扇子, 并走上红毯展示自己的作品。 庞科军/图文 晒晒学习成果

Transcript of 改造我们的教室...2007/02/20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

Page 1: 改造我们的教室...2007/02/20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 学设计、实践了一种学校教育组织 生态“班组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学生的学习力。“班组群”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不仅与同龄同学共同学习,也

课程观察·张菊荣⑥

主编:褚清源 电话:010-82296784 编辑:刘亚文 电话:010-82296736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课改研究课改研究2019年2月20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7版周刊

当“成长银行”

面临破产□王 干

去年 9 月新学年的开学典礼上,

学校领导与“明德成长银行碧海支行”

首任行长、学生金子艺为成长银行揭

牌。但揭牌没几天,成长银行就闹

“钱”荒,整个银行只剩下 200 多海豚

币。海豚币去哪里了?原来,学生太

喜欢海豚币的设计,不舍得花,都珍藏

起来了。大量海豚币囤在学生手中,

造成了“生富校穷”的状况,揭牌不久

的成长银行还未正式营业就面临“破

产”的窘境,融资势在必行。

增加成长银行海豚币持有量的最

直接方法是吸引学生储蓄,但储蓄只

能解决眼前问题,长远来看,在不增加

海豚币印刷量的前提下,不仅无法彻

底解决问题,成长银行反而要付出更

多利息。成长银行快速聚集海豚币要

“生财有道”,从学生那里“赚”取海豚

币才行。怎样才能名正言顺地把学生

手中的海豚币收回成长银行?

为爱心雨伞安“家”。学校曾给每

个班级配置4把爱心雨伞,由于疏于管

理,爱心伞不见了踪影。为此,学校统

计了“消失”的爱心雨伞数量,并请主任

导师利用班会课开展“爱心雨伞为什么

消失了”大讨论,鼓励学生把“消失”的

雨伞带回学校。就这样,部分爱心雨伞

陆续重返校园。下一步,如何妥善保管

爱心雨伞?“共享”雨伞的创意产生了,

雨伞全部由学校收回,交由成长银行代

管,同时开办租赁业务,使用者在规定

时间内归还雨伞收取1海豚币。

选课也能赚大“钱”。社会考察课

程在学生中很抢手,但实施起来有困

难,合适的考察处所难找,人员选择也

不好把握,教师们为此焦头烂额。借

此机会,教师们商量让学生用海豚币

购买课程,在全校发布公告并宣讲课

程时间和内容等信息,由成长银行发

行票券并代售,每次课程 20 海豚币。

30张课程票券很快售罄。

罚款让学生变得自律。空调不

关、教室灯全开……这样的小事在校

园时有发生,这既是学生的习惯问题,

又是责任问题。一次偶然发现,我们

决定在正面激励的基础上,尝试惩罚

的方法。学校模仿交通违规处罚的办

法,重新制订《明德实验碧海校区中小

学生常规管理与处罚办法》,设计了

《常规检查告知书》。收罚款的重任自

然落到了成长银行,学校模拟社会化

场景,要求违规班级在规定时间内委

派班级代表,主动到银行营业厅缴罚

款,不按时缴纳者按照每天 1 海豚币

的规则收取滞纳金。新制度实施以

来,学生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明显减

少,所交罚款也呈下降趋势。

多措并举的结果使海豚币增值

了,用处更多了,银行业务范围也越来

越广,除了基本的存取款业务、发行海

豚币外,银行还办理租赁业务,不仅雨

伞可以共享,学校体育器材也可以出

租;经营购买课程业务,不仅社会考察

课程需要以购票的方式选课,影视欣

赏课程甚至拓展课程也可以购买;还

有代收罚款业务,兑换海豚纪念币

等。短短两个多月,成长银行储蓄存

款已有两万多海豚币,濒临“破产”的

成长银行转危为安。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明德

实验学校碧海校区)

课程故事

课程开发在学校是一个高频词

语 ,我 们 常 说 ,教 师 要 学 会 开 发 课

程,可是对于教师来说,课程开发意

味着什么?学校课程开发有两种常

见方式:一是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

程怎样开发?挖掘教师潜力,把教

师的爱好和特长“教”给学生。二是

国家课程校本化,即对国家课程进

行“ 二 次 开 发 ”,根 据 学 情 设 计 教

学。对教师来说,开发校本课程和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标志是什么?我

认为是课程纲要,即课程开发要从

编制课程纲要开始。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一件重要的事

情,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授课固然

是国家课程校本化,这是从“点”上来

看的。从整体设计上看,国家课程校

本化要从编制学期课程纲要开始。什

么是一门课程的学期课程纲要?就是

为某一门课程做一学期的“预算”。比

如,有的学校开发的“小古文”课程、

“诗词欣赏”课程,其实仔细看这些并

不是真正的校本课程,而是对语文学

科教学的补充。构建真正的课程,需

要将学期课程纲要纳入“预算”,在一

学期的语文学习中安排相关内容。在

一所学校,如果把所有国家课程的学

期课程纲要汇集在一起,基本可以代

表一所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水平,反

之没有课程纲要,很难说一所学校在

科学地思考和实践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不仅仅是内容的

增加,还是在整体上设计一学期的课

程,以一个学期的整体视角思考4个问

题:第一,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

预期学生学到什么?这就是学期目

标,要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

实际来确定。这也表示,国家课程校

本化的实质是“生本化”。第二,通过

哪些内容学习帮助学生达成目标?也

就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该分解到

单元,落实到每一周的学习、每个课时

的学习上。这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学生

实际情况,对教材单元内容进行调整,

这样的调整也是“校本化”。第三,通

过哪些方式实施课程?这可以带有浓

重的校本色彩和教师个人特色,也是

校本化的。第四,采取什么样的评价

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这其中包

含纸笔测试,但不能只有纸笔测试,应

引入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

评价方式,使评价与目标相匹配。

关于课程开发有一种大胆的说

法:为每一个需要的儿童开发课程。

我校在制定课程规划时曾有专家提出

这一观点,受限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

量,我们无法做到——“挟泰山以超北

海……是诚不能也”,学校不是课程开

发的无限责任公司,不能无限制地满

足学生需求;也有专家表示,校本课

程开发要尊重儿童意愿,儿童不喜欢

的就不开发。这个观点我不完全赞

同,因为有时儿童一开始不喜欢某一

门课程,可是在后来的学习中慢慢喜

欢上了。综合专家的意见不难发现,

课程开发首先是“你要”,然后是“我

给”。可是,“你”要的如果“我”没有

也难以成行。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

“你要+我有”。当然,学校应该努力

创造条件实现“有”。但如果“我”有

的“你”未必要怎么办?“我”可以想办

法让“你”喜欢,这种模式称之为“我

有+你要”。确定课程开发思路后,学

校就可以开发课程。怎样开发?不是

急着开课,而是先进行整体设计——

如果这门课程需要一学期或更长时

间,请先编制校本课程的学期纲要;

如果不满一学期,也要根据课程实施

时间编制课程纲要,使课程目标、课

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最大限度达

成一致。

课程纲要有什么用?它是一张认

知地图,教师在开学第一课就应该与

学生分享这张地图;这是一份学习合

同,应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认可;这是

一篇计划文稿,可以使一学期的课程

实践走在理性的道路上;这是一种交

流工具,有了它教师之间、学校之间才

可以讨论“这个学期这门课程怎么做”

的问题,才能避免课程开发无从着手

或流连于细枝末节。所以,教师层面

的课程开发首先是编制课程纲要,它

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标志,也是校本

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

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课程开发从编制纲要做起

媒体看点

说到学校,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学生一排一排地坐在教室里听讲,每间教室像整齐的秧田,同年级段的孩子分布

在一个楼层,每一间教室之间用一堵墙隔开……这样的空间固然有优势,但是在满足不同年龄孩子的交往方面,这堵墙就成了障

碍。教室里的墙可以推倒吗?教室的功能可以从单一走向多元吗?学校的空间可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本期主持:刘亚文

改造我们的教室

让校园空间

成为课程资源□胡 莹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

学设计、实践了一种学校教育组织

生态“班组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学生的学习力。

“班组群”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学生不仅与同龄同学共同学习,也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其他年龄

段学生共同学习:3 个来自不同年

级的班级,可能是三、四、五年级,

也可能是二、四、五年级,毗邻而

存,每间教室间的“墙壁”是可以打

开的,没有打开时是独立的 3 个班

级,打开后就是一个“班组群”,同

时 3 个班级拥有共同的公共空间,

包括卫生间、上下楼梯以及推门即

可到户外的便捷通道。“班组群”让

每个学生在小学6年里可以交到不

同年龄的学习伙伴。

这并不是班与班的简单连接,

而是有助于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多个层次的教师之间丰富

的学习关系。比如在班组群中,学

生的学业学习不再囿于与同年级

的学生同步。以往,学生升级或留

级的简单选项,不得不丢掉已经拥

有的重要同伴关系,面临着与陌生

同学重建关系的问题。在“班组

群”里,学生不仅有上、中、下三年

这样更加宽广的学业成长时间,还

可以基于每个个体多元智能的发

展,形成同一“班组群”内多样学习

组群的学业成长空间。

学习空间的改变,带来了学

习方式的改变,教师也开始探索

跨 学 科 学 习 方 式 项 目 学 习 。 为

此,学校成立了 6 个综合学科的教

研组,重新设计教学。项目学习

正适合“班组群”内的跨龄学习,

学生由此获得交往的能力、良好

的品德和积极行为的养成。学习

不再是今天学行为、明天学品德、

后天学知识,而是有机融合在一

起同时发生。

为了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学校

创新“校中校”管理模式,把多个

“班组群”的几百位学生、几十位教

师组织起来,组建成一个相对独立

而内部开放融通的教育共同体。

这个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家庭

式合作团队”,共同负责整个“班组

群”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教育和管

理工作,是一个数百人小型学校的

架构,有专门负责日常工作的“业

务校长”。

学校变形重组教室空间,重建

学习关系,在教育教学实施层面,

“班组群”“校中校”更容易发生“真

实的学习”:跨学科整合知识,同伴

合作,基于丰富的师生关系、生生

关系进行社区学习和混龄学习,让

更多家长参与进来,在一个比较完

备的组织机构中解决学习和生活

问题。

(摘自《人民教育》)

“班组群”的日子怎样过□刘可钦 梁国立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是中国第一

个绿色三星级学校,学校主体建筑是

一个呈根茎状的空间组织结构,所有

的教室与实验室等常规教学空间均

被架空于地面以上,构成了高效连接

的上部建筑教学空间,建筑体仿佛悬

空而建,与绿色植物、草地、菜园相互

穿插。连接教室的主要交通流线进

一步拓展成为教室外部的社交空间,

另有一些自由形态的半私密式围合

空间,主要服务于一些小型的社群

活动。

下部空间则是承担一些非常规教

学功能的公共空间,比如食堂、体育

馆、游泳池以及大礼堂等。这其中,每

个不同功能的空间又满足于师生的需

求。比如一个个屋顶以景观园林的形

式呈现,好似起伏的地面,让学校教育

从环境开始就体现更多“自然”的

味道。

整个功能空间内穿插着不同形

状、不同尺寸的花园。而在整个教学

楼的顶部是一个有机农业试验田,这

片有机农场为每个班级都提供了一块

试验田,一方面为师生提供学习耕种、

接触自然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对过

去这片农田留存一份敬意。两个大型

雨水回收池从操场的地下收集宝贵的

雨水灌溉农田和花园。

与常规的学校以教学空间为主的

设计不同,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在教学

楼内创造了大量尺度不一的社交空

间,也考虑到师生对私密性的不同要

求,这样的设计鼓励师生在整个建筑

中漫步、玩耍或交流。教学空间被延

展至户外,部分活动也能够被带入室

内,一方面提高了空间使用率,另一方

面也让校园内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富有

乐趣。

教学楼中宽阔的走廊公共空间

被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比如科普园

地、开架图书馆,甚至校长自己还把

课堂设在这样的开放区域。教学楼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而是微型

“城市”,充满了开放性,空间功能不

断变化。

两类教育空间都各含丰富的功

能,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空间,使这个功

能繁杂的校园建筑具备了城市体验功

能。与一个典型的校园通常具有的分

等级的空间组织不同,北京四中房山

校区的空间形式是自由、多中心的,可

以根据师生需求从任意可能的序列中

进入,使学校成为一个属于学生、服务

于学习的空间。

(摘自“好奇心日报”网站、北京四

中房山校区官网)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

普通教室、走廊空间、专业教室

的规划和改造为突破口改造学

校空间,使空间环境满足学校教

学方式变革和学生多样化学习

的需要。

学校将教室面积扩展至 90

平方米,在班级与走廊间设置

教室的移动性软墙,打破原有

教室空间的固定化和封闭性,

促进班级之间的协作和联系;

教室被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区

域,例如合作讨论区、体验区、

辅导区、资料区等,教师可以根

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将移动软墙

移出,将学习空间从教室内部

拓展到走廊,减少空间环境对

学习的影响和限制。

学校针对过去走廊空间狭

长的弊端,将走廊在横向上拓宽

至8米,将原有单一的行走通道

功能拓展为学习、游戏、活动、展

示、交往、生活等复合型功能。

在纵向设计上采用自东向西全

畅通设计,使走廊在视觉上体现

出宽敞、连续、通透的效果。

学校教学楼每个楼层依据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教室的特

点设计了不同的主题区,一楼

的科学学科空间主题是“神奇

的自然”,二楼美术学科区域主

题是“艺彩空间”,在装饰和美

化环境的同时,方便教师根据

学习内容挖掘主题空间的课程

价值和组织教学活动;每层走

廊开放空间增添弧形的舞台设

计,便于学生集体交流、展示以

及举办小型集会和演出;由于

北方冬季气候严寒,操场容易

积雪成冰,宽敞的走廊便成了

学生游戏和运动的空间——每

层楼都设置有乒乓球台、模拟

投篮架以及各种情境体验区;

每层开放空间都设有阅读区,

有的楼层还设计有隔音材料组

合而成的凹室,增添了私密和

交往的空间。此外,开放性走

廊借助教室软墙,构筑了班级

文化的宣传平台。

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完备的

教学用具是创设学习情境的基

本条件,普通的教室很难满足

这种需要。因此,学校重点对

学科专业教室资源以及设施进

行全面升级,为学生提供高品

质、专业化的学习环境。一方

面,学校遵循“资源集中、共同

利用”原则,将同一学科专业教

室集中于某一区域。另一方

面,学科专业教室与其相对应

的开放空间之间采用半连通设

计,通过半开放式的活动软墙

或移动性储物柜将整个空间划

分为两个区域,教师可以根据

教学需要随时实现专业教室与

专业教室之间、专业教室与走

廊之间的连通,使个性化学习、

班级之间的合作学习成为可

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摘自《中国教育学刊》)

建设多功能的学习空间□脱中菲 周 晶

好玩的落叶浙江省杭州市紫阳小学依山而建,校园里有不少高大的古树,学

校利用这一独特资源,每年举行“落叶节”。“落叶节”期间,学生参与

“知识分享会”,聊聊与落叶的故事;举行“成果发布会”,发布学习成

果;开展“创意比拼会”,把落叶融入创意设计,服装、皇冠、面具、扇子,

并走上红毯展示自己的作品。 庞科军/图文

晒晒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