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下的大溪 詩句、老照片、時空旅行 行筆漫漫 大溪人說大溪事 … ·...

6
屬於我們的大溪八景! 屬於我們的大溪八景! 還記得可愛的館貓們嗎?燒聲、加菲、牛牛、小白,他們有時是探員、 有時是文青,陪伴著《一本大溪》的讀者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遊玩大 溪,至今也進入第六期了,為了發展更美好的未來,貓咪們決定一起從 館刊畢業啦! 他們偷偷規劃了一次畢業旅行,地點聽說是從「大溪八景」與「大溪新 八景」中選出來,調皮的加菲給我們留下挑戰小紙條。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找出貓咪們畢業旅行可能去的地點,幸運的話,還 能在那裡跟他們合照一張喔。 除了新八景與舊八景,你有想過還有「大溪新新八景」嗎?一起來提名 2017 年最能代表大溪的景點,還可以帶回意料之外的神祕禮物! 畢旅去 裡? 畢旅去 裡? 中山 老街 中正 公園 石門 水庫 和平 老街 慈湖 茶園 慈湖 阿姆坪 蓮座山 觀音寺 請圈選出以下選項中「大溪八景」也有的地點,並 帶著答案到木博館壹號館換取獎勵明信片 ! 大溪曾在 1998 年熱鬧舉辦的全國文藝 季中,一起舉行了「新大溪八景」的票選 活動,繼 1934 年由崁津吟社發起的大溪八 景徵詩活動後,再次吸引超過一萬兩千人 參與票選,選出心中的「新大溪八景」。 × × × ×

Transcript of 筆尖下的大溪 詩句、老照片、時空旅行 行筆漫漫 大溪人說大溪事 … ·...

Page 1: 筆尖下的大溪 詩句、老照片、時空旅行 行筆漫漫 大溪人說大溪事 … · 在郭薰風所編撰的《桃園縣志》〈文教志〉中,以「參 加社員皆大溪土著」形容崁津吟社的社員組成,點出了崁

屬於我們的大溪八景!屬於我們的大溪八景!

還記得可愛的館貓們嗎?燒聲、加菲、牛牛、小白,他們有時是探員、

有時是文青,陪伴著《一本大溪》的讀者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遊玩大

溪,至今也進入第六期了,為了發展更美好的未來,貓咪們決定一起從

館刊畢業啦!

他們偷偷規劃了一次畢業旅行,地點聽說是從「大溪八景」與「大溪新

八景」中選出來,調皮的加菲給我們留下挑戰小紙條。

想找我們?線索就在

兩個時空的共同點中。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找出貓咪們畢業旅行可能去的地點,幸運的話,還

能在那裡跟他們合照一張喔。

除了新八景與舊八景,你有想過還有「大溪新新八景」嗎?一起來提名

2017 年最能代表大溪的景點,還可以帶回意料之外的神祕禮物!

畢旅去哪裡?畢旅去哪裡?

中山老街

中正公園

石門水庫 和平

老街 慈湖茶園

慈湖 阿姆坪

蓮座山觀音寺

請圈選出以下選項中「大溪八景」也有的地點,並帶著答案到木博館壹號館換取獎勵明信片 !

  大溪曾在 1998 年熱鬧舉辦的全國文藝季中,一起舉行了「新大溪八景」的票選活動,繼 1934 年由崁津吟社發起的大溪八景徵詩活動後,再次吸引超過一萬兩千人參與票選,選出心中的「新大溪八景」。

×

×

文特輯

行筆漫漫

從崁津吟社看大溪地方文學活動

詩句、老照片、時空旅行

大溪八景今昔對比

筆尖下的大溪

詩×

小說×

散文

大溪人說大溪事

俗諺中的常民文化

Page 2: 筆尖下的大溪 詩句、老照片、時空旅行 行筆漫漫 大溪人說大溪事 … · 在郭薰風所編撰的《桃園縣志》〈文教志〉中,以「參 加社員皆大溪土著」形容崁津吟社的社員組成,點出了崁

02

行筆漫漫-從崁津吟社看大溪地方文學活動

一個故事

01 一些俗諺

05

詩句、老照片、時空旅行

-大溪八景今昔對比

大溪人說大溪事-俗諺中的常民文化

一些景色

08

筆尖下的大溪-詩× 小說× 散文一份地圖

特輯

2017 年 12 月 出版

I S S N | 2520-4572

G P N | 3810600417

指導單位 | 桃園市政府、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出版單位 |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總 編 輯 | 陳倩慧

編輯委員 | 許主冠、陳邦畛(陳板)、銀色快手

企劃編輯 | 郭俊麟、陳佩歆、溫欣琳、吳玲育

地  址 | 335 桃園市大溪區普濟路 11 號後棟 2 樓

聯絡電話 | 03 388-8600

製作單位 | 紫晶數位有限公司

執行主編 | 莊淳閔

文字編輯 | 莊淳閔

美術編輯 | 鍾予汧、梁羽彤

封面設計 | 鍾予汧

印  刷 | 紫晶數位有限公司

  知道大溪的文學是什麼模樣嗎?有哪些人?什麼樣

的地方活動?屬於大溪獨特的地景,又是如何被文學家

凝視與書寫?

  首先,我們從俗諺出發,透過語言的精鍊與音韻,

從中聽見歷史、產業、地方人情……,透過民間文學理

解到一個地方常民文化的厚度及趣味,擴展文學想像的

界限。就讓我們跟著大溪耆老林清圖老師,來聽聽大溪

人都說些什麼俗諺,其中又隱藏了哪些故事,踏出探索

大溪文學的第一步。

大溪以豆干與木器兩項產業聞名,自然也

經常以俗諺的方式出現在生活用語中。

豆干屬於素食食品,意指人自以為吃

了一點素菜,就可以修行圓滿登上西

天,用來諷刺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許多歷史故事、地方人物或日常人情細節,

也透過俗諺被加以記錄保留。

實力不足卻不知反省,

只會怨天尤人。

沒有實力的人卻因為

有好運氣而成功。

吃三塊豆干,

就想要上西天

月到中秋面憂憂

木器業從中秋節到過年前正是繁忙

的時候,經常需要徹夜趕工,無假

可放的學徒們不免露出愁容。

摸冇料仔門

為了便於搬運木料,木器業經常會將放置材料的

倉庫門做得大一些。連那麼大的門都找不到,比

喻做事毫無頭緒。

頭門大砲大厝底,

二門大砲新南街

1895年乙未戰爭,日軍曾於印斗山(福

份山)架設砲臺轟炸大溪街區,第一

次擊中昔稱「大厝底」的林本源家族

通議第,第二次落在新南街上。

頂街仔簡阿牛,

下街仔張阿狗

日治時期兩位富商簡阿牛與

張瓊若,會在迎神賽會時,

以藝閣扮演牛與狗,趣味地

諷刺對方、互相較勁。

大麵山仔,

看人撒油

大溪街上一位賣麵的老闆「山仔」,會依照

對顧客的喜愛程度,來決定油花分量的多少。

久了以後,大溪人如果遇到偏心或做事大小

眼的人,就調侃他是「大麵山仔」。

未曉駛船嫌溪歪

大溪早期航運發達,有不少與行船相關

的俗諺,反映出其與在地生活緊密相連。

歹船遇著好港路

/ 一些俗諺 /

大溪人說大溪事

俗諺中的常民文化

出生於 1934 年,畢業於內柵國小與大溪初中,於 1952 年至

1993 年間任職於大溪國小,終其教職奉獻給同一個校園。風

度翩翩、充滿學識的林清圖老師,是許多大溪國小師生美好的

記憶,也是大溪重要耆老,對民俗文化深有瞭解與研究的他,

長期採錄大溪地方常用俗諺,共九百多條。林清圖老師說:「我

蒐集俗諺,是向我的記憶開始蒐集,而記憶大部分來自我的母

親。」他將長輩們日常所用的俗諺一一記下,保留珍貴的時代

記憶與常民文化。

林清圖

快掃描 QRcode

聽林清圖老師的俗諺小教室

Page 3: 筆尖下的大溪 詩句、老照片、時空旅行 行筆漫漫 大溪人說大溪事 … · 在郭薰風所編撰的《桃園縣志》〈文教志〉中,以「參 加社員皆大溪土著」形容崁津吟社的社員組成,點出了崁

行筆漫漫-從崁津吟社看大溪地方文學活動

撰文│楊美珍

圖片提供│林燧光、游文人

說明協力│林清圖、林燧光、黃建義

/ 一個故事 /

上排左起李傳亮、呂芳畹、黃茂炎、江上鵬、廖心育、溫龜里、曾其清。

右起則為照片擁有者林青山,及廖大德、簡長德、呂傳命、邱春木等人。

  8 月正炎熱的時候,詩人們

穿起了正式服裝,出門前認真打

理了自己一番,準備赴一場別有

意義的紀念會。他們大多活躍於

大溪各個領域,是政治人物、商

人、教育者……,但當同聚一堂

的時刻,他們是彼此的文友,透

過詩文維繫情感的同時,更將推

動地方文化教育視為共同責任,

以「崁津吟社」之名,共同走過

漫漫二十五年歲月。

  大溪自清代以來就被認為地方文風興盛,舊名「大嵙

崁」,有說法認為是來自月眉李家的李騰芳在「科」舉中取

得功名,才由原本的「大姑陷」改名為諧音的「大科崁」,

並在光緒年間由劉銘傳正式定名為「大嵙崁」。雖然這個觀

點仍有許多未能證實的部分,但從其在大溪當地的流傳及普

遍性,足見大溪人對鄉里出現舉人的驕傲與津津樂道。

  大溪當時多有透過墾殖與經商起家的大家庭,生活逐漸

富足之餘,開始重視子弟的教育,學習漢文逐漸成為風氣,

亦有延請先生至家中授課,如李騰芳這樣的傳統文人所開辦

的私塾書房漸趨興盛。在舉人李騰芳之後,地方上也出現了

呂鷹揚、廖希珍這樣有秀才身分的知識分子,活躍於文化、

文學、教育等領域。

  大溪的傳統漢文教育模式,直到日治時期 1898 年(明治

31 年),始受到挑戰,為了便於管理殖民地,政府制訂一系

列私塾書房規範,至 1919 年(大正 8 年)更進展至積極監

督與取締。而知識份子為了使地方漢文教育不致中斷,開始

嘗試透過「詩社」的集結與活動,組織另一種學習形式。

  早期參與詩社活動的多是地方知識分子與仕紳,因此日

本殖民政府的態度相對鼓勵,希望藉此籠絡文化階級,有不

少詩社一開始甚至是由日本人倡議建立,如桃園地區第一個

的詩社「大嵙崁吟社」,便是 1894 年(明治 27 年) 日本

巡查齋藤所建立。其後,大溪陸續也有「南雅吟社」、「崁

津詩會」、「崁峰詩社」、「詩學研究會」等詩社成立,主

導者多以日本人為主,要到 1924 年(大正 13 年),才終於

出現第一個完全以在地人為主體成員的詩社-由呂傳琪

(1895 -1938)所創立的崁津吟社。

  呂傳琪是大溪重要政商人士呂建邦的次子,也是舉人李

騰芳的甥孫,曾任教於大溪公學校,另又創辦育英書塾,在

大溪地方文教的深耕與推動上,是不可忽略的名字。1924 年

(大正 13 年),他邀請黃樹林、黃茂炎、與弟弟呂傳命等

十六人,在七夕乞巧節正式成立崁津吟社。

  崁津吟社的主要活動為每個月例會的「擊缽吟詩」,主

題多以詠景詠物為主,彼此評選、切磋技巧,固定據點則位

於月眉通道交叉口、改建前的呂家住家,許多老一輩的大溪

文風不斷 大嵙崁的文學淵源

漢學的延續 崁津吟社集結成立

  由和平老街進入 38 號與 40 號間的月眉通道,步行一小

段後,右手邊是一棟棟的現代建築,我們閉上眼想像,改建

前這裡曾有院落庭埕,有一群喜愛吟詩習文的文人聚集於此,

他們經營詩社、辦學、提筆寫下一行行墨字,帶人們看見大

溪文學的歷史足跡中獨特的一段。

李騰芳古宅內廳牆面上,有著由艋舺舉人蘇袞榮所贈的七言律詩,

內容描寫李騰芳中舉過程,題書者為李騰芳甥孫呂傳琪。

人至今仍記憶猶新,總能清楚指認出當年的位置。而擔任社

長的呂傳琪,是崁津吟社早年的靈魂人物,不僅組織聚會,

也主導地方活動及與其他詩社的互動往來,擴大了詩社的文

化影響力。他一生著作豐富,共有三百多首詩作集選為《釣

璜遺稿》。

  在郭薰風所編撰的《桃園縣志》〈文教志〉中,以「參

加社員皆大溪土著」形容崁津吟社的社員組成,點出了崁

津吟社深厚的在地性。除了固定聚會外,詩社更將觸角延

伸至更具體的平民教育中,如於 1928 年(昭和 3 年)成

立的漢文夜學會。

  所謂的夜學會,是指替沒有繼續升學的青年學生,所

準備的夜間教育。當時崁津吟社所教授的內容以漢文習詩

為主,加入部分配合日本當局政策而設計的國語(日語)

課程,商借大溪公學校的教室為場地,根據《臺灣日日新

報》記載,三個多月的研習吸引逾百名青年參與。

  除此之外,崁津吟社也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大型活動,

將外界的關注吸引至大溪,例如 1934 年(昭和 9 年)年

舉辦的「大溪橋竣工紀念徵詩」,崁津吟社乘著當時臺灣

各地票選制訂名勝的熱潮,為家鄉選出「大溪八景」,發

行寫真明信片並以此為題向全臺徵詩,活動熱鬧一時。

  崁津吟社不僅聚集了當時頗富名望與文才的知識分

子,也因與地方的緊密連結,而吸引許多來自各行各業的

參與者,例如經營布店起家,後期曾任詩社幹事長的林青

山。林青山 1888 年(明治 21 年)出生於臺北新店,十七

歲遷居大溪,對漢詩深有興趣的他,積極參與並支持崁津

吟社的各項活動。其子林燧光回憶道,幼時父親也曾帶他

參與過幾次文友的聚會,遺憾的是,父親大部份手稿皆在

一次搬家中丟失,只餘少數幾張老照片,是他在父親工作

的布臺抽屜中意外發現,作為那段舊時光的美好念想。

土生土長 詩社活動深入地方

下排黃樹林(右一),黃宗寬(右三)曾任省議員,張芳 

(右四)曾任桃園縣長,葉敦煌(右六)曾任大溪初中校長。

2 3

Page 4: 筆尖下的大溪 詩句、老照片、時空旅行 行筆漫漫 大溪人說大溪事 … · 在郭薰風所編撰的《桃園縣志》〈文教志〉中,以「參 加社員皆大溪土著」形容崁津吟社的社員組成,點出了崁

詩句、老照片、時空旅行-大溪八景今昔對比

/ 一些景色 /

1934 vs. 2017

  

1934

年(昭和9

年)大溪中正公園的溪水濤聲,能隨著

詩與老照片,流進身處2

017

年(民國1

06

年)的我們耳中嗎?

  

為了慶祝大溪橋落成,1

934

年(昭和9

年),崁津吟社

發起以「大溪八景」為題向全臺徵詩的活動。除了自清代以

來,臺灣就有文人雅士選擇景色並為其命名的傳統,近代所盛

圖片提供│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攝影│萬仁政

行的各地八景選定,還可追溯到1

927

年(昭和2

年),日本舉行的「日本

新八景」的公開募集,為了慶賀「昭

和」時代的開始,這個由兩大報社聯

合籌辦的活動,獲得社會熱烈迴響。

受其影響,臺灣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報

紙之一《臺灣日日新報》,也於同年

舉辦「臺灣八景」票選活動,一方面

希望運用宣傳,扭轉「內地」日本對

殖民地的不良看法,另一方面也期待

藉此推動臺灣本島各項交通設施。

  

雖然有其政治層面的用意,但「臺

灣八景」徵選,意外在各地掀起熱潮,

不僅投票信件踴躍,地方單位及民眾

也積極用各種方式推薦家鄉景點,可

視為是後續各地方陸續選出當地八景

的濫觴。「大溪八景」即誕生在這樣

的背景下,大溪橋的建立可以說為當

地帶來現代化的信心與憧憬,彌補了

當時大溪未能列身「臺灣八景」的遺

憾,這套由崁津吟社選定的「大溪八

景」,不僅使用最新式的「寫真」明

信片呈現大溪人自豪的景色,詩人們

的詩句也帶來了更多動態的想像空間。

  

現在,就跟著凝結了舊時空的詩

句與老照片,在紙上來一場穿梭今昔

八景的時空之旅吧。

鳥嘴含煙

金面山俗稱「鳥嘴

尖」,每逢天氣轉換

之際,就可以看見雲

霧繚繞於峰頂。

角板行宮

今日位處復興區的角板

山,一直是知名避暑勝

地,自大正年間起,陸續

有為迎接日本皇族來臺而

興建的迎賓建築。

石門織雨

大漢溪在石門峽谷處由山區周

折進入平原,每到落雨時刻,

籠罩於細雨中的山光水色,有

如墨色山水畫。

靈塔斜陽

員樹林齋明寺最早成立於1

850

年,是大溪最古老的禪堂佛寺。

靈塔指的是齋明寺後方的萃靈

塔,建於1

930

年,於1

978

因建築老朽而改建。

飛橋臥波

「大溪橋」落成於1

934

年,為舊式鐵索吊橋。經

歷過1

959

年與2

004

年兩

次改建,成為今日以牌樓

立面為造型的模樣。

蓮寺曉鐘

蓮座山觀音寺建於

1798

年,寺內有

桃園少見的大鐘,

每日清晨便響起莊

嚴鐘聲。

溪園聽濤

溪園即崁津公園(現大溪

中正公園),當年可聽見

大漢溪淙淙溪水聲。

崁津歸帆

早年大漢溪航運興

盛,商貿往來頻繁而

使河面千帆林立。

文字的力量 草店尾的阿圳師  生活隨時光遞移,但崁津吟社的活動並沒有跟著日治時

代一同終止,這個曾一度於 1935 年(昭和 10 年)年改名

為南雅吟社,最終又用回老名字的詩社,最終以「崁津吟社」

之名,成為大溪延續最久的傳統詩社,在地方文學史上留下

墨跡,直到 1986 年(民國 75 年)前後,才隨著傳統漢詩

的式微,逐漸停止運作,畫下遺憾的句點。然而他們留下的

諸多詩句,以及老人家們口耳相傳給後輩的故事,都替如今

的我們,留下可追尋的線索,得以由字裡行間想像過去的文

學與生活場景。

游清水的旅懷詩作。

游清水筆名「由大郎」,將短文詩句寫於夜學會的紀念信紙上。

  除了前述的林青山外,家住草店尾,因識字能文而被

鄰里們尊稱為「阿圳師」的游清水,更是崁津吟社扎根地

方、深刻影響平民教育的例子之一。

  1906 年(明治 39 年)出生的游清水,職業是土水師傅,

名片上印著文雅的「左官業」三字,隱約透露出他的不同。

曾就讀公學校的游清水,當初為了支持家計沒有繼續升學,

心中卻依然保有對文學的嚮往,崁津吟社的成立與活動,正

好提供給他繼續自學的渠道。在當時的社會景況中,多由

仕紳、知識分子所聚集的詩社,所提供的漢文教育及交流,

對平民而言,背後也隱含著社會階級流動的機會與想望。

  世界時局動盪的日治末期,游清水曾被徵召擔任軍伕,

在離開家鄉遠赴戰場的顛簸旅途中,他寫下了排遣鄉愁的

字句,也曾替人草擬家書,情感真摯的語言背後,意外保

留下戰火時代的記憶片段。他的後人游文人說道:「對我

祖父來說,文字是有力量的。」

  游文人認為,祖父習文、參與詩社的經歷,具體影響

了「生活」與「教育」兩個層面。在那個少人識字的年代,

文字成了游清水助人的工具,他經常在福仁宮後方的草店

尾家宅,替有需要的鄉里鄰人讀信、寫信、記帳、開藥單,

甚至紅白諸事的擇吉與擇日等諮詢,在鄉梓備受敬重。而

游清水敬文惜字的表現,也成為家庭教育重要的一環,他

的言教、身教、甚至是豐富的藏書,都是孩子們不可或缺

的文學啟蒙。

  從游清水留下的手稿中,我們看見了他學習作詩的格

律筆記、邀文友賞月的書信、記帳單據、教導妻子書寫名

字的紀錄等等,也彷彿看見了以崁津吟社為圓心,文字與

文學細密延伸至大溪常民生活中的痕跡。

武嶺橋完工,成為大溪重要的聯外道路之一。

因為無年輕一輩接手,崁津吟社於此時間點前後逐漸停止運作。

1986

中秋例會時,商議將組織領導方式修改為委員制。1958

1919 頒布臺灣教育令,積極監督取締私塾書房。

呂傳琪創立崁津吟社。1924

崁津吟社年表

大溪橋竣工落成,象徵大溪觀光交通現代化的開端。

舉行大溪八景徵詩活動。1934

提供警察練習柔道與劍道的武德殿落成。

改名為南雅吟社。1935

為推行皇民化,將大溪齋明堂改名為「齋明寺」,成為與日本曹洞宗的聯絡寺廟。

呂傳琪逝世,由黃樹林接任社長。1938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臺灣結束日本統治時期。

名稱改回崁津吟社。1945

大溪國小創校 60 週年。

負責舉辦「中北部七縣市聯吟大會」。1957

組織漢文夜學會。1928

崁津吟社

年分地方時事

54

Page 5: 筆尖下的大溪 詩句、老照片、時空旅行 行筆漫漫 大溪人說大溪事 … · 在郭薰風所編撰的《桃園縣志》〈文教志〉中,以「參 加社員皆大溪土著」形容崁津吟社的社員組成,點出了崁

蓮寺曉鐘

角板行宮

鳥嘴含煙飛橋

臥波

芙蓉嶂上古香臺,百八聲催曙色開;

警醒大千迷夢覺,餘音飛遇斗山來。

作者 林 文 昭, 桃 園 人, 女 性 詩 人, 為 桃 園 吟 社 成

員,曾被選為桃園鎮鎮民代表。

崔嵬頂上築高臺,深鎖宮門次第開;昔日登臨瞻秩父,金軺玉輦駕山來。

作者 鄭漣江,大溪人,崁津吟社成員,曾多次擔任詩會「詞宗」( 評選人 )。

危岩聳出綠迴環,鵠立叢林異等閒;含得慈雲不飛去,儼然長護此青山。

作者 高原,臺北文山地區人,高山文社成員,並積極參與北臺灣詩社活動。

橫枕清流略約殊,彩虹高挂大溪隅;一輪明月波心印,絕似驪龍睡抱珠。

作者 張奎五,新竹人,竹塹地區活躍的漢詩吟社參與者。

溪園聽濤

靈塔斜陽

石門織雨

大溪八景今昔對比

忠魂碑畔雨新晴,風送濤音韻逸清;絕似潯陽江上夜,琵琶一曲不勝情。

作者 簡應中,大溪人,大溪詩學研究會成員,作品曾見於《詩報》。

崁津歸帆

飄搖幅幅似張弓,欸乃聲催兩岸風;

指點石門明滅裡,大溪景似畫圖中。

作者 溫龜里,大溪人,早期即參與崁津吟社,

《臺日報》曾報導其為值東 ( 主辦人 ) 的擊缽吟例會。

員樹林中祇樹林,別開法界境幽深;落霞彩散浮屠影,禪味偏從玄外尋。

作者 呂傳琪,呂建邦次子,崁津吟社創立者與首任社長,曾執教於大溪公學校,並設立育英書塾。

搦線毋煩玉指尖,風梭擲處雨絲添;白雲不鎖岩扉闢,一桁廉織掛水簾。

作者 呂傳命,為呂建邦三子,崁津吟社第三任社長,曾任副鎮長、縣議員、鎮長等職。

76

Page 6: 筆尖下的大溪 詩句、老照片、時空旅行 行筆漫漫 大溪人說大溪事 … · 在郭薰風所編撰的《桃園縣志》〈文教志〉中,以「參 加社員皆大溪土著」形容崁津吟社的社員組成,點出了崁

《插天山之歌》故事最末,被捕拘留數日

後釋放的陸志驤,得知日本戰敗的消息,

讓他面向插天山奔走高歌。而從陸志驤所

見鳥嘴山(金面山)、插天山、筆架山、

九芎山(溪洲山)群山,可看見整部作品

重要的地理定位。

1912 年(明治 45 年),賴和從臺北徒步

回鄉時,途經大溪寫下〈大嵙崁〉一詩。

鍾肇政的《插天山之歌》,描寫抗日青年陸志

驤,為躲避追捕,自故鄉靈潭庄九座寮前往大

嵙崁(為鍾肇政所虛擬的地點,推測應是百吉

一帶)投奔叔公,意外與女主角奔妹相戀。

陸志驤總共經歷三次逃亡,沿路所見,展現了

當時大溪的地景風貌與文化民情。

大漢溪上游臺地,為遊覽勝地。在山林踏查紀錄盛

行的 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許多外國調查者都

曾經由角板山往來大溪市鎮與鄰近山林。如 1897

年(明治 30 年)的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其紀

錄收在《臺灣踏查日記》中。以及 1930 年(昭

和 5 年)受政府邀請來臺見證殖民地成果的記者

Edgar Snow,將時政民情與對鴉片制度的觀察寫成

"Formosa the Island of Monopolies" 一文。

百年前大溪是河港終點、入山起站,繁華的市街行程後,此地因時因勢出現了菜市場,如今繼續在眼前熱鬧地買賣。……以中央路為主的菜市場,長達三百公尺,週遭山腳和平原村落的農產,幾乎都集中到此交易。

2012 年,劉克襄《男人的菜市場》中〈[ 巡禮 ] 大

溪菜市場〉一文,描繪大溪菜市場的在地生命力。

大嵙崁溪水漣漪,中有肥鮮國姓魚。蕃人負載來市上,換得火柴歡喜歸。

陸志驤第三次逃亡抵達新柑坪,在此與奔

妹成親、共同生活。這裡為石門水庫蓄水

腹地,與時稱舊柑坪的龍珠灣相望。

陸志驤在第三次逃亡途中經過竹頭角,

為泰雅族大嵙崁群的一個大社,位於石

門水庫南岸。

據姑丈說,竹頭角是山地人部落,有派出所,還有一所蕃童教育所,隔一條大嵙崁溪就是阿姆坪。

另一條路子全是步行,由九座寮一直向八角寮走,經溪洲、頭寮、八結、水流東,一路上翻過幾座山,全程要四個多鐘頭。

《插天山之歌》主角逃亡路線

竹頭角群山

新柑坪

角板山

大溪菜市場

山後退了,形成一個平臺樣的土地向溪河那邊突出,雖不算寬廣,卻也可以闢成若干塊水田。三面環山,卻又有緩緩的山裾,都成了茶園。

陸志驤第二次逃亡,從八角寮前往姑丈

家所在的湳仔溝。湳仔溝原為溪流名稱,

也指所流經的區域。

湳仔溝

湳仔溝屬於新竹州大溪郡……平時水卻是幾乎不流動的,祇在下雨時,尤其驟雨一到,忽然就成為一條被激怒了的滾滾黃龍,從山側奔流而過,最後繞過枕頭山山水,注入大嵙崁溪,只因它平時像條水溝,加上河底積泥甚多,因而被居民取了個名字叫「湳仔溝」。

插天山

竹頭角

角板山

鳥嘴山

湳仔溝

新柑坪

頭寮

大溪菜市場

水流東

八結

阿姆坪舊柑坪

大漢溪

大漢溪

湳仔

九座寮

九芎山

圖|楊賀如、鍾予汧

筆尖下的大溪詩 × 小說 × 散文

讓文學家的筆尖帶領我們,橫跨百年時間,

穿越自大溪市鎮到百吉一帶的山林,在不

同種類的作品中,再一次縱覽大溪地景,

看見被文學家所凝視的大溪,也從熟悉的

地名中,重新讀出屬於大溪獨特的故事。溪洲

賴和(1894 -1943)

日治時期作家,一邊行醫一邊寫作,對臺

灣文學的發展有重要貢獻,被尊稱為「臺

灣新文學之父」。

鍾肇政(1925 -)

臺灣首位大河小說創作者,也是客家文學

重要推手,年少時曾在大溪八結(百吉)

生活,許多作品中都能見此痕跡。

Edgar Snow (1905 -1972)

美國記者、報導文學家,1928 年起進入中

國成為《密勒氏評論報》編輯記者,留下

許多對中國與亞洲地區的時政紀錄。

劉克襄(1957 -)

作家、自然觀察解說員,作品包含散文、

小說、新詩等類。

伊能嘉矩(1867 -1925)

日本人類學家,1895 年來臺,針對臺灣原住

民族進行調查研究,留下許多珍貴的紀錄。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