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93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一。,,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 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 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 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一, 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体,。

description

前 言.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实践表明,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解放思想的历史,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阶段,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都能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胜利。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不断开辟思想解放的新境界,积极主动地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和谐发展。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前 言

Page 1: 前    言

前 言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实践表明,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解放思想的历史,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期阶段,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都能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胜利。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于美好

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不断开辟思想解放的新境界,积极主动地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和谐发展。

为深入开展我校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现将人文学院党委制作的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多媒体图文资料予以刊登,供大家学习参考。

Page 2: 前    言

光辉的历程

伟大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回顾

Page 3: 前    言

 

  

 

中国共产党 85 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85 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85 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结束近代饱受屈辱的历史和长年战乱的局面、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 85 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建设新生活的 85 年;是我们党经受住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 85 年。

—— 摘自胡锦涛 2006 年在庆祝建党 85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Page 4: 前    言

1921 年 7 月 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今兴业路 76 号)开幕。共 12 名代表出席会议,代表全国 50 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础也出席了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Page 5: 前    言

主要人物: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

(最后一天转至嘉兴南湖的一画舫上)

Page 6: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议题

1.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党的纲领,规定了吸收党员的条件和手续。 2.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确定党在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大力发展工会组织。 3. 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Page 7: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一届中央局成员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负责宣传工作的李达 负责组织工作的张国焘

Page 8: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党的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

—— 毛泽东

Page 9: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 年 7 月 16日至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 625 号召开。共 12 名代表,代表全国 195 名党员。

Page 10: 前    言

1.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9个决议案。

2. 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另选出三名候补执行委员。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张国焘分别负责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议题

Page 11: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意义

Page 12: 前    言

杭州西湖特别会议

  1922 年 8月 29日— 30日在杭州西湖举行。中共中央执行委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及翻译张太雷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讨论了共产党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经激烈的争论,最后尊重共产国际的提议,通过相应的决议。原则确定,只要国民党能够按照民主原则进行改组 ,共产党员可以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

Page 13: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 年 6 月 12 日至20 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 31 号(现恤孤院路 3 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 40 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 420 名党员。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Page 14: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议题

1.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一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

2.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等 9 人为中央委员。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 5 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任秘书。

Page 15: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意义

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Page 16: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 年 1 月 11 日至 22 日在上海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陈潭秋、张太雷、周恩来、彭述之、李立三、罗章龙等 20 人,代表全国994 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

Page 17: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议题

1.通过了《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以及对于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党的组织、宣传工作等 11个决议案,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2.选举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彭述之、李大钊、谭平山、李维汉、项英 9 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邓培、王荷波、张太雷、罗章龙、朱锦堂 5 人为候补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 5 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

Page 18: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意义

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

的领导权问题 以及工农联盟的问题 。表明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

Page 19: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7  年 4  月 27 日至 5  月 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任弼时、刘少奇、邓中夏、张国焘、张太雷、李立三、李维汉、陈延年、彭湃、方志敏、恽代英、罗亦农、项英、董必武、陈潭秋、苏兆征、向警予、蔡畅、向忠发、罗章龙、贺昌、阮啸仙、王荷波、彭述之等 80 多人,代表着 57900 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也出席了大会。

Page 20: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议题

1.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关于中国问题决议案之决议》、《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案》、《土地问题决议案》、《职工运动决议案》、《组织问题决议案》、《对于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决议案》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大会还发表了《为“五一”节纪念告世界无产阶级书》和《为“五一”节纪念告中国民众书》。

2. 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当选的中央委员有: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周恩来、李维汉、李立三、瞿秋白、刘少奇、苏兆征、张太雷、阮啸仙、任弼时、陈延年、罗亦农、贺昌、向忠发、彭湃、项英、彭公达、赵世炎、恽代英、谭平山、彭述之、罗章龙等 29 人。候补中央委员有:毛泽东、陈潭秋、陆沉、黄平、李振瀛、袁达时、林育南、吴雨铭等 11  人。

Page 21: 前    言

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的。 中共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陈独秀虽然作了一些检查,但没有真正改正错误。因此,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意义

Page 22: 前    言

八七会议

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 41号(现为鄱阳街 139 号)召开了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李维汉、翟秋白、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顾顺章、蔡和森、毛泽东、陆定一、王一飞等 21人。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共中央秘书处处长邓小平。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和纽曼也出席会议。

Page 23: 前    言

2. 会议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委员为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候补委员为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会后,临时中央政治局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政治局常委。由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中共中央北方局、南方局和长江局,决定王荷波任北方局书记,蔡和森为秘书;张太雷赴南方局,任广东省委书记;罗亦农赴长江局工作;毛泽东去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1. 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作了关于《党的过去错误及新的路线》的报告和结论。通过了《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最近农民斗争议决案》、《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党的组织问题议决案》等。

3. 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会议确定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八 . 七”会议议题

Page 24: 前    言

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它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八 . 七”会议意义和影响

Page 25: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1928 年 6 月 18 日至 7 月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果罗德镇“银色别墅”秘密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 人,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代表为84 人。代表党员4万多人。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农民、土地、职工、宣传、民族、妇女、青年团等问题的决议,以及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Page 26: 前    言

1.瞿秋白作《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政治报告,周恩来作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的报告,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作《中国革命与中共任务》的报告。会议共通过政治、军事、组织、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和职工运动等 14 项决议案。会议还制定了中国革命现阶段的十大政纲;规定了党的建设、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政策;批判了 "左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

2.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包括苏兆征、项英、周恩来、向忠发、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 7名正式委员和关向应、李立三、罗登贤、彭湃、杨殷、卢福坦、徐锡根 7 名候补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由苏兆征、向忠发、项英、周恩来、蔡和森 5名正式委员和李立三、徐锡根、杨殷 3名候补委员共 8 人组成。向忠发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常委主席。周恩来任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蔡和森任宣传部长,杨殷任军事部长,苏兆征任工委书记,李立三任农委书记,张金保任妇委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议题

Page 27: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意义和影响

六大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前的政治形势正处于两个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Page 28: 前    言

古田会议会址:福建上杭县古田曙光小学

Page 29: 前    言

古田会议 1929 年 12 月 28 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因在福建上杭县的古田召开,故称“古田会议”。 大会由陈毅主持。会上毛泽东做了政治报告,朱德做了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 选举了毛泽东、朱德、陈毅、李任予、黄益善、罗荣桓、林彪、任永豪、谭震林、宋裕和、田桂祥十一人为前委正式委员,毛泽东为书记。 通过了《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正确倾向的问题》、《党的组织问题》、《废止肉刑问题》等八个决议。 决议从红四军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深刻批判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的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意识、绝对平均主义、唯心主义、个人主义、流寇主义和盲动主义残余等错误倾向。

Page 30: 前    言

古田会议总结了建党建军方面的经验教训,划清红军与旧式军队的界限。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真正的人民军队的问题。 大会通过的决议,不仅为红四军和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全军的建设制定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军队建设的伟大纲领。

古田会议意义

Page 31: 前    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1930 年 6月 11

日) 1930 年 6 月 11 日,在李立三的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通过了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者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案。 这一决议案完全违背了党的“六大”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它的被通过,标志着左倾错误统治了党中央的领导机关。根据决议精神,李立三等制定出了一套以武汉为中心的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 由于李立三等推行其左倾错误政策,结果使党和革命事业遭到了损失, 1930 年 9 月的六届三中全会停止了左倾错误的执行。

Page 32: 前    言

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 1930 年 9 月 24 日,在瞿秋白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上海召开。 会议纠正了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左倾错误估计;批判和停止了冒险主义的错误行动;补选中央委员及选举政治局。 六届三中全会基本上结束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但是对于 1929 年以来党内一直存在着的若干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被没有加以彻底的清算,仍然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Page 33: 前    言

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 1931 年 1 月 7 日,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 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在反对“党内目前的主要危险是右倾”的纲领下,实际接受了陈绍禹(王明)的新的左倾冒险主义。二,打着“反对调和路线”的旗号,在共产国际代表的支持下,实现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在组织上“改造和充实各级领导机关”的夺权企图。 四中全会是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一手策划的、扶植陈绍禹等人上台的会议。在米夫等人的操纵下,最终实现了扶植陈绍禹上台的预定目的。从此,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统治全党达四年之久,给革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Page 34: 前    言

图为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合影 1931 年 11 月 7 日至 20 日,在江西瑞金召开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宣布成立临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 (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 ,选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 63 人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当选为主席,项英、张国焘当选为副主席。设立了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

Page 35: 前    言

遵义会议 为纠正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193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参加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陈云、朱德、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刘少奇、凯丰、邓发。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有李富春、刘伯承、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共产国际代表李德及其翻译伍修权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博古做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周恩来做了副报告,毛泽东做了总结发言。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教训》。决议否定了博古的报告,明确指出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

Page 36: 前    言

会议根据党和红军所处的战争环

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

路线问题。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由周恩来、朱德负责军事指挥。会后

的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

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

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

Page 37: 前    言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图为遵义会议会

Page 38: 前    言

瓦窑堡会议旧址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月二十五日,

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

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军

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关于目前

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决议

案。二十七日,毛泽东根据会议精

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

报告。

Page 39: 前    言

瓦窑堡会议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会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既着重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也警戒全党汲取大革命中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失败的教训,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这有力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瓦窑堡会议的历史意义

Page 40: 前    言

  1937 年 8 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 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 日前线。 10 月间,又将 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共产党的催促下, 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 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洛川会议

Page 41: 前    言

洛川会议会址

Page 42: 前    言

1938 年 9 月 29 日至 11 月 16 日在延安举行。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项英、陈云、刘少奇等四十多位到会者发了言。 会议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正确总结了抗战以来的经验,分析了抗战形势,指出了抗战必胜的前途和全民族的基本任务;( 2 )明确指出,争取实现党的领导权,是党领导抗日战争 的重大历史责任;( 3 )指出党领导人民抗日武装的极端重要性,确定党的主要工作是在战区和敌后;( 4 )强调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批判了教条主义;( 5 )制定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 6 )对党的组织作了相应的变动。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举行

Page 43: 前    言

六届六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一次十

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扩大

的六中全会决议案》,批准了以毛泽东

为首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这次会议,

全面阐明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

策,基本上克服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

错误,进一步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增强

了全党的团结,从政治上、思想上、组

织上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奠定了

基础,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会址

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意义

Page 44: 前    言

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 六届七中会议于 1944 年 5 月 21 日至 1945 年 4 月 20 日在延安杨家岭召开。 全会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并 通过了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同时也讨论了关于党的‘七大“的准备 工作和城市工作问题。 《决议》对党在历史上的若干历史问题,特别是对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做了详细结论。充分肯定了八七会议和历史功绩和六大的路线的基本正确,指出了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六届五中全会的错误,肯定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指出在全党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在总结党在历史上所犯 错误的同时,着重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阐明了开展党内斗争的方针。

Page 45: 前    言

在抗日战争 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 1945 年 4 月 23 日至 6月 11 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 755 名。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Page 46: 前    言

大会的议事日程有四项: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 大会的主要内容是:( 1 )正确分析了形势,指出抗战的前途和任务。指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战后人民斗争的胜利开辟了道路,但是中国人民面前存在着光明和黑暗两个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任务就是就是要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 2 )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和具体政策。党的政治路线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早我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 3 )制定了人民军事路线的完整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内容

Page 47: 前    言

( 4 )规定了正确的建党路线,提出党在组织上的任务。规定“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当前组织工作的任务是”提高我们党在一切人民群众中的组织作用与领导作用,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准备 自己,并准备 人民,去迎接历史上空前伟大的斗争和空前伟大的胜利。( 5 )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图为毛泽东、朱德在

中共七大主席台上。

Page 48: 前    言
Page 49: 前    言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 3 月 5~ 13 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委员 34 人,中央候补委员 19 人。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 主要议题1 、全会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2 、阐明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 。3 、全会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4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5 、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Page 50: 前    言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意义

七届二中全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为迅速 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彻底胜利 , 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

Page 51: 前    言

为了总结执行《五四指示》以来土地改革的经验,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共中央委员会于 1947 年 7 月 17 日至 9月 13 日,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党的全国土地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1 )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作为彻底进行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大纲》共 16 条,可概括为五个方面。彻底消灭封 建剥削,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规定了平分土地的办法;规定了土地改革的执行机关;规定“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营业,不受侵犯”;组织人民法庭,以保障土地改革的实施。( 2 )讨论了整顿党和群众队伍的问题,决定结合土改进行整党。会议规定“整党的任务就是提高党的纯洁性,克服组织不纯,克服地主富农与小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党内阶级观点,阶级路线的模糊等”。整党的方法是“打通思想,整顿组织,纪律制裁”。

中国共产党第全国土地会议

Page 52: 前    言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后,解放区很快掀起了土地改革的高潮 ,实践证明,全国土地会议基本上是成功的。会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的整党的决定都是正确的。 但是,这次会议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不具体,划分成分没有统一的、科学的标准,使下边的无所遵循 ;贯彻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没有区别老区、半老区和新区的不同情况。二是对错误倾向的批判不够全面,批判了右倾的错误,对工作中已经出现的左倾错误缺乏注意。在整党问题上,对党内不纯估计过头等。 尽管土地会议有缺点,但它基本上是成功的。土地会议的召开,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制和进一步完善,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普遍深入开展,对解放区战争 的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的意义

Page 53: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6 年9月 15日~ 27 日在北京 举行。出席正式代表1026 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候补代表 86 人。

Page 54: 前    言

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朱德、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 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1962 年)的建议》。确定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 决策; (2)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 (3) 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4)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会议选举了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 97 人和候补委员 73 人。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内容

Page 55: 前    言

中共八大会场

Page 56: 前    言
Page 57: 前    言

大会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判断;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体现了执政党的特点,强调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众路线,规定全国、省、县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 第八次大会对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也进行了讨论。大会原则上解决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统一战线的相互关系问题、今后时期国家在加强法制方面的任务和在镇压反革命残余的工作中进一步实行宽大政策的问题、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职权的划分问题以及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团结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动员全国一切积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无疑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

Page 58: 前    言

1969 年 4 月 1 日至 24 日在北京 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 1512 人。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Page 59: 前    言

毛泽东致开幕词,林彪作政治报告。政治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大会选举了由 170 名委员和 109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随后召开的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林彪为副主席。 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内容

Page 60: 前    言
Page 61: 前    言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四~二十八日在北京

举行。毛泽东主持大会。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

作政治报告,王洪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

告》。大会通过了上述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

程》。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随后

召开十届一中全会

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周恩来、王洪

文、康生、叶剑英、李德生为副主席。十大继

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

图为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Page 62: 前    言
Page 63: 前    言

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二日~十八日在北京举

行。出席代表一千五百一十人,代表全国三千

五百多万党员。华国锋同志主持大会并代表中

共中央作政治报告,叶剑英作《关于修改党的

章程的报告》,邓小平致闭幕词。大会通过了

政治报告、修改党章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

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Page 64: 前    言
Page 65: 前    言

大会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但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大会没有能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因而会议未能完成从理论上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上根本拨乱反正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评价

Page 66: 前    言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公报

Page 67: 前    言

1978 年 12 月 18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 举行。会议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在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否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  全会原则同意 1979 年、 1980 年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 》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 ) 》下发讨论和试行。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Page 68: 前    言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讨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会议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强调党中央在理论战 线上的崇高任务,就是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Page 69: 前    言

1982 年 9 月 1~ 11 日在北京 举行。出席正式代表 1545 人,候补代表 149 人。代表全国 3965万多名党员。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胡耀邦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叶剑英、陈云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Page 70: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内容1. 根据邓小平所提 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纲领。

2.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3. 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实施纲领,涵盖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 目标、战略 重点和战略步 骤,以及思想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的方针和任务。

4. 通过了新的党章,把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写进了党的章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根据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大会决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

Page 71: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 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Page 72: 前    言
Page 73: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 年 10 月 25 日~ 11 月 1 日在北京 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 人,特邀代表 61 人。代表全国 4600余万名党员。会议主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赵紫阳受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托作了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Page 74: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内容 1. 大会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和各项改革任务。 2. 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二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部分条文修正案〉的决议》、《关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3. 大会选举了由 175 名委员和 110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 200 名委员组成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和由 69 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4.随后召开的十三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赵紫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邓小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陈云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乔石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Page 75: 前    言
Page 76: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Page 77: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 年 10 月 12 日至 18 日在北京 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 1989 人,特邀代表 46 人,代表全国 5100 多万名党员。

Page 78: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内容

1 、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2 、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三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和《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3 、大会选举了由 189 名委员和 130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 108 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Page 79: 前    言
Page 80: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

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Page 81: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 年 9 月 12 日至 18 日在北京 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 2048 人,特邀代表 60 人,代表全国 5800万名党员。

Page 82: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内容1 、江泽民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2 、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通过了《关于十四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和《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3 、大会选举了由 193 名委员和 151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 115 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Page 83: 前    言
Page 84: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意义

党的十五大,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历史性大会。大会将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展望下世纪五十年的发展前景,认真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Page 85: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2 年 11 月 8 日至 14 日在北京 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 2114 名,特邀代表 40 名,代表全国 6635.5万名党员。

Page 86: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内容

1 、江泽民同志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2 、通过了《关于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和《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3 、选举了由 198 名委员和 158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选举了由 121 名委员组成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随后召开的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胡锦涛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吴官正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Page 87: 前    言

胡锦涛 吴邦国 温家宝 贾庆林

曾庆红 黄菊 吴官正 李长春 罗干

Page 88: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 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大会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了十三年来的基本经验,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Page 89: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7 年 10 月 15 日至 21 日在北京 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 2114 名,特邀代表 40 名,代表全国 6635.5万名党员。

Page 90: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1 、胡锦涛同志做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 2 、大会审议并通过关于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3 、选举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4 、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Page 91: 前    言

胡锦涛 贾庆林温家宝吴邦国

李长春 习近平 李克强 贺国强 周永康

Page 92: 前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

大会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突出了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和加强自身建设四个重点,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重视民生的三大要求,以战略 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描绘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中国共产党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Page 93: 前    言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