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43
緇緇 緇緇緇緇緇緇 緇緇緇緇緇
  • date post

    28-Jan-2015
  • Category

    Education

  • view

    312
  • download

    4

description

直播饗宴《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http://www.peopo.org/news/114429

Transcript of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Page 1: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孔子的慈悲

Page 2: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重新探究儒學的必要性• 儒學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基石之一 (1/5人口 )

• 甲骨契文使漢代對古文的解釋產生疑問 (~1/3可辨識的甲骨契文說文非正解 )

• 秦前竹簡的發掘使部份原文件出現 劉向(前 77年-前 6年)編輯最早的禮記      郭店竹簡 不晚于公元前 300年 孟子(前 372年-前 289年)• 漢後儒學的發展建立在殘缺的文史材料上

Page 3: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當前對儒家的認知• 《漢書 ·藝文志》作者班固   (公元 32-92年 )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

化者也。游文於六藝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論語 ‧ 述而第七》諸子略,着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横、雜、

農、小說等十家着作

Page 4: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目前知識上普及的儒學概念• 孔子(前 551— 前 479 年)的仁學是漢代儒學原初主旨。

世傳《 論語 》二十篇。 孔子的 仁有三義 : 一、仁者愛人。愛人之道即忠恕之道。己立立人,己達 達人

為之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之恕。《 論語˙顏淵》 《論語 ·雍也》 《論語 · 魏靈公》

二、克己復禮為仁。禮為周禮,尊親為本。君禮臣忠父慈子

孝弟悌等是理想社會的秩序。 《 論語˙顏淵》 三、君子之仁。行恭寬信敏惠于天下為仁。恭則不悔,寬則

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 ˙陽貨》

Page 5: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孔門六藝傳人孔子在世沒立門派

•   詩:子貢、子夏、孟子、荀子、顏氏 書:漆雕開、子夏、孟子、孟氏、孔家自傳 禮:子夏、子游、子思(中庸)、孟子、荀子、        漆雕氏、曾子 易:商瞿、子夏、荀子、孫氏、子弓 春秋:子夏、曾申、孟子、荀子、樂正氏 

孝經:曾子、子思

Page 6: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孔儒分派 ( 一 )

• 韓非子,他在《顯學》篇說:•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故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分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 思孟學派的由來 作者:梁濤

Page 7: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孔儒分派 ( 二 )• 《荀子‧非十二子》所批判的“賤儒”共有“子張氏

”、“子夏氏”、“子游氏”三家

• 按照荀子的說法,子思、孟軻不僅前唱后和,主張一種五行說,而且在當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受到一批俗儒的支持、擁護。

• 子思約生于公元前 483年,卒于公元前 402年,而孟子一般認為約生于公元前 372年左右,所以孟子一生實際并沒有見到過子思。。《史記‧孟軻荀卿列傳》:“孟軻,鄒人也。受業于子思之門人。

思孟學派的由來 作者:梁濤

Page 8: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孔儒分派 ( 三 )• 漢興,除秦虐禁,開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廣游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

• 不僅《孟子》一書在文帝時曾一度立于學官,設置傳記博士,孟子的仁政說更是影響到包括賈誼、賢良文學等在內的眾多人士,成為總結歷史、評論現實的重要理論依據。

• 子思后學故意篡改了思、孟二人的關系,將孟子說成是子思的弟子,編造出子思訓導孟子的具體情節,將孟氏之儒歸入子思之儒,將歷史上曾經相對獨立的兩個學派說成是同門的師徒相傳。                                  思孟學派的由來 作者:梁濤

Page 9: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孔儒分派 (四 )不穩固的理學概念

• 唐宋以后,思孟學派的面貌又有新的變化思孟學派開始與道統結合在一起,成為道統的傳遞者,在韓愈的眼里是指:曾子——子思——孟子。

• 韓愈的道統說得到宋明理學家的普遍認可,二程、朱熹都對此作了進一步發揮二程、朱熹不僅肯定了曾子、子思、孟子的傳授系統,還將《大學》、《中庸》從《禮記》中獨立出來,與《論語》、《孟子》一起合為四書,并將《大學》定為孔子之傳而“曾子作為傳義以發其意”。

• 道統傳遞著相同的“道”。這個“道”他們認為主要是“性與天道”的問題,是心性的問題,并以各自的理論形式對此作了重新闡釋和發揮,形成理學、心學的不同派別。   思孟學派的由來 作者:梁濤

Page 10: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儒學發展源於被動因應外在思想的挑戰

• 黃老道學• 法家• 佛學

• 近代西方文化

完全是一個畫地自限的發展方式

Page 11: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儒學僵化• 董仲舒(前 179年-前 104年)

為儒學創造了神──人格天。一切自然現象都是祂意志的表現。人是天的縮影,天和人是相互感應的。帝王秉承天意管理人民,因而叫天子,他還從天人關係出發,根據“陽尊陰卑”的思想建立了三綱五常說,臣子、妻,必然無條件絕對的服從君、父、夫,這就是三綱;而仁、義、禮、智、信,這些處理人倫關係的原則,就是五常。

Page 12: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積極互動是根本要求• 孔子有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論語 ·八佾》 • “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

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 《孝經》

• 孟子則更進一步闡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離婁下》第三章

Page 13: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尚書要義 保民 敬德 天命

• 護民與貴民思想• 德修與力行貫徹• 自然天命思想

記載古人生命實踐的體悟人與自然互動的智慧

Page 14: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第一章

Page 15: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甲骨契文是解密利器• 子曰.好賢如緇衣.惡惡如巷伯.則爵不瀆而民作願.刑不試而民咸服.大雅曰.儀刑文王.萬國作孚.

Page 16: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會意造字 ( 一 )

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

拳也,象形。凡手之屬皆從手。

,古文手。 

史、事、友、賢撿、搯、扶、捫

Page 17: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會意造字 ( 二 )

Page 18: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用人是管理者的大事• 《禮記˙緇衣》的:• 賞識、任用如緇衣裡勤奮武公般的賢才,防制如巷伯中讒陷他人的人,這樣便不會褻瀆官位的頒任,且人民便有了期望。因此,人民便會信從而勞動,不發生犯罪刑罰的事。詩經大雅說:以文王作為典型,萬邦施用後便會產生信心。

邦國已成系統已有管理是要

Page 19: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官員的美德影響施政效果• 郭店簡的:• 賞識、任用如緇衣裡能照護他人的美德的官員,防制如巷伯中讒陷他人的人,這樣人民便會信從而勞動,不發生犯罪刑罰的事。詩經說:以文王作為典型,萬邦施用後便會產生信心。

Page 20: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領袖的德行凝聚人心• 上博簡的:• 躬身實踐如緇衣裡會照護他人的美德,防制如巷伯中讒陷他人的惡行,人民便能安心勞動而不發生犯罪刑罰的事。詩經說:以文王作為典型,萬邦施用,人民因此積聚生養。

Page 21: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第二章

Page 22: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由協助變成管理• 子曰.有國者章善癉惡.以示民厚.則民情不貳.詩云.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倒鉤的捕獵工具

『靜』字,本義是求神以得到安養人民的方法。

Page 23: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古人用字精妙•                       (表示生長)•                       (表示井或進一步表示型或刑)

•                        (午或矢,表示專一精進)•                        (表示專心盡意)•

•                          冪字的簡化表示覆葢的意思•                         甲字的簡化表是建立某種想法

辛字的簡化表示治理的意思 

Page 24: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管理者替人民設定標準• 《禮記》:• 國家的管理者,昭示善惡的標準,使人民知道生存、安養的方式所在。民心便會穩定,不會有非份的想法。詩經說: (官員們 )在職務上作好使人民安定的工作,成為正直的官員。

Page 25: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管理者的不得不—防敝• 郭店簡:• 國家的管理者,昭示善惡的標準,使人民知道生存、安養的方式所在。人民生活便能有所依循,不會亂謀它法。詩經說: (官員們 )在職務上設想使人民安定生活的行政作為,成為堅貞的官吏模範。

Page 26: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天道是客觀的標準• 上博簡:• 國家的管理者,努力作好照護的措施,並明示禁制的惡行,使人民得以觀察並作為生養方式的參考。人民便會確定、並努力經營自己的生養方式。詩經說: (官員們 ) 在職務上,行政要合於天道,努力施行德政為後世立下模範。

Page 27: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第三章

Page 28: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聖王變成閒君• 子曰.為上可望而知也.為下可述而誌也.

則君不疑於其臣.而臣不惑於其君矣.

(亡和介字 )

Page 29: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管理團隊上下一心• 《禮記》:• 君王行為舉止的用意,可以使臣下一望便知,臣下便能遵行,並加以記載以為參考,對君王也就不會產生迷惑。尹吉說:惟尹躬身與成湯,皆有純一的德行。詩云:美善的君子,言行不變。

Page 30: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同聲共氣或者同流合污暱臣是患

• 郭店簡:• 君王行為舉止的用意,可以使臣下一望便知,臣下便能比類、記載,以為參考,對君王也就不會產生迷惑。尹誥說:惟尹躬身與成湯,皆有純一的德行。詩云:美善的君子,總是言行不變。

Page 31: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孔子的聖王典型• 上博簡:• 君上能適時打破成規,定出方案以應對變局。同時能使臣下清楚明白,並遵行、據以治理事務。君王用這種方式,也得以調理臣下的心性。也因此,臣下總能依君得法,而堅持該有的政策以治理國家。尹誥說:惟尹躬身與成湯,皆有純一的德行。詩云:美善的君子,總是義理堅定。

Page 32: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鳲鳩喻開國王君 , 淑人君子為臣鳲鳩在桑, 其 子七兮。淑人 君 子 , 其儀一兮。 其儀一兮,心如結兮。

 

鳲鳩在桑, 其 子 在梅。淑人 君 子 , 其帶伊絲。 其帶伊絲, 其弁伊騏。

 

鳲鳩在桑, 其 子 在棘。淑人 君 子 , 其儀不忒。 其儀不忒,正是 四國。

 

鳲鳩在桑, 其 子 在榛。淑人 君 子 ,正是國人 ,正是國人 。胡不萬年!

• 詩經 ·國風 ·曹風 ·鳲鳩

Page 33: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聖王者不器• 《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 《舜典》皋陶,蠻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

• 《禹貢 》禹别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湯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無怪乎孔子 , 孟子都沒有人敢用 !

Page 34: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第五章

Page 35: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君領民以禮 轉 君民心體論• 子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體全.亦以體傷.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 子曰.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

君 則民欲之.古心以 君以亡.

Page 36: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治國依禮不依法• 《禮記‧緇衣》和郭店竹簡的概念較為相近,兩者都認為人民需要用法來管理。『灋』便是舊的『法』字。郭店竹簡內所用的——古(故)心以體灋.君以民芒——文辭,意思是說:心帶領身體必需有法,人民就如同田裡的芒草,必需加以整治。

• 所以——心以禮—— 的意思是:君王好禮以帶領人民,或者解釋為人民心中有禮。至於上博竹簡用的法字,本意是損傷人民,但保存他的生命;而『亡』字本義則是:不作為,進一步表示:失去或不存在。也因此—— 君以亡——所表示的概念是:不會有以刑罰帶領人民的君王。

Page 37: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保民‚護民與貴民緇衣的開展由內至外

• 照護生民‚率身躬行—求己之能行• 要求官員行政合乎天理—能者共德• 應變唯德‚開拓局面—聖王是瞻• 治國依禮不依法—使民有據( 人民無法內求主要依本性行事故以禮節之 )

Page 38: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第六章

第七章 禮記 子曰.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

Page 39: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禮不失據‚仁得生地• 子曰.上好仁則下之為仁爭先人.故長民

者.章誌.貞教.尊仁.以子愛百姓.民致行己.以說其上矣.詩云.有梏德行.四國順之.              搶先收割              祈求方法           昭明‚ 親以治民               使人能安心居養的德性

Page 40: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由禮入仁 是 借人的天性• 楚簡《成之聞之》有言:“上不以其道,民之從之也難。是以民可敬導也,而不可掩也;可御也,而不可牽也。”

道是一種成事的系統

• 楚簡《尊德義》有言:“民可使道之,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

古人知實是智‚是一種內化而成的能力

Page 41: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Page 42: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 荀子又提出仲尼、子弓,稱贊其為“總方略,齊言行,壹統類,而群天下之英杰”,是“是圣人之不得執者也”,認為自己即是出于仲尼、子弓之后。因此,子思、孟軻與仲尼、子弓實際代表了荀子所理解的儒家內部的兩條不同路線,他將思、孟聯系在一起,并給予批判,正是出于這種考慮;就荀子而言,他也并沒有肯定思、孟就是一個學派。

Page 43: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 第三,就“仁”來說,《論語》中,“仁”字出現多達一百零四次,《傅佩榮《論語》心得》

• 《論語》記載:“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  朱熹说: "罕,少也。程子曰: '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论语集注》)

• 在《论语》中, "利 "字在 9个章句中出现了 11次,• 在《论语》中, "命 "字在 21个章句中出现了 24次,

• 《论语》中 "仁 "字出现了 109次。孔子对于仁的态度是赞美仁,倡导仁,把仁作为修已、为政的最高理想和行为标准。冀名峰(农业部财务司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