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民俗 喜闹元宵 -...

Post on 14-Aug-2020

15 views 0 download

Transcript of 民间民俗 喜闹元宵 -...

文化时评■

采编电话:0854-8199051

邮箱:dameiqiannan@163.com

黔南州微生活平台更多精彩内容等着您

即刻扫描 关注黔南之美

总第132期二

2014 4 87113 八

三月初九

2016 5 4 7813 八

三月廿八 都匀地区天气预报:夜间阴天间多云,白天阴间多云有分散阵雨或雷雨,最低17.2℃,最高25.3℃二

4 87113 八

三月初九

2017 2 12 8073 四

正月十六

三都:烧龙抢“须”寓平安三都县春节期间一直有舞龙的习

俗,且较为隆重。从县城内到各个乡镇舞龙时间都有些许不同。而普屯是最有名的“舞龙村”,所以春节舞龙也是普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正月初三便开始舞龙,每隔一两天舞一次,直到正月十五。而大河镇的舞龙活动相比之下就稍简单一些。

“我们镇基本都被汉化了,所以舞龙活动只有在正月十五才举行一次”家住大河镇的杨先艳说。虽说大河镇基本被汉化,但每逢正月十五,大河镇乡亲们还是会举行一次隆重的舞龙活动。

腊月间,家家户户便开始凑钱准备舞龙活动,凑足的钱用于给镇上会扎龙手艺的人,制作龙的步骤十分繁琐,首先编织好龙架,再用白纸糊在龙头和龙尾上进行绘画,最后把用于龙身的布料染织好套在龙身上与龙头、龙尾组装起来,所以制作一条完整的龙,大概需要花费20天的时间。而且制作龙的原材料又十分讲究,所用的竹子必须是白笋竹,且竹龄要在三年以上,太嫩的竹子在舞龙时容易被烧烂,太老的竹子较硬,不便于制作。

制作好的龙只需等到正月十五,便可上场表演。舞龙时要放鞭炮,还要往龙身喷洒特制的烟花,当地人叫“烧龙”。“烧龙”之前舞龙方队要前往当地的龙王庙去祭拜龙王,当地人称之为“请龙”。舞龙方队必经之地,需敲锣打鼓,而乡亲们拿着特制的烟花早已在家门口等候,龙经过之时便把手中的烟花往龙身上扔,哪儿的烟花“旺”龙就往哪儿窜,这体现水乡儿女龙腾虎跃的无谓精神。

“烧龙”过后,乡亲们还会“抢”龙头上的龙须给小孩佩戴在手上,寓意着吉祥平安,“抢到的人很幸运,我每年都会去抢一抢”杨先艳说。在乡亲们

的眼中,舞龙不仅代表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也是对本地文化的崇敬与传承。

瓮安:平定营灯夹戏灯夹戏,是瓮安县平定营一带流行

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瓮安重要的文化特色、文化标签。作为一种很接地气的草根艺术,灯夹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据说每年正月在平定营街上的老戏楼上,都会上演几天几夜的灯夹戏,场面热闹非凡。

灯夹戏演出前后有七八个程序。在正式表演前,要到扎花灯的地方接灯,这个灯主要是指排灯、宫灯、子灯;接灯到戏楼后,要拜四方,具体是指在戏楼的四面四角焚香烧纸;之后是献食,告知“花灯菩萨”和祖师爷;接下来演员要焚香沐浴才能上台;然后是三星踩台,分别有三个人扮演文曲星、老寿星和财白星在戏台上又唱又跳,而这个唱法是有固定腔调的。以上程序完成后,就是正式的灯夹戏表演。

灯夹戏是平定营一带民众信仰的一种神秘图腾,已经一度融入当地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听戏、看花灯、唱戏,也成为当地最普及、最时尚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并且瓮安每年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五,都要以跳花灯的形式欢度传统佳节、庆祝丰收景象、祈求岁岁平安。

独山:为祖宗照亮回家的路元宵将至,浓浓的春节气息也将要

褪去。家住独山县上司镇拉坝尾村的余四弟 (化名) 在为新年的最后一天 (正月十五)做着准备。

祭祖是过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在拉坝尾村,又有着他们自己的讲究。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准备香纸、蜡烛、饭菜、美酒和自己家做的小灯笼到家族的坟前挨个供奉,这在拉坝尾村称为“上亮”。

临近正月十五,家人就开始制作“上亮”所用的小灯笼。把自家的竹子砍下,削成数条竹篾,4 根竹篾编织成一个圈,灯笼的雏形便出来了。做好灯笼的形状后,便往灯笼里放入一个杯子,杯子里还放入一支蜡烛,最后用自己家制作的浆糊把从街上买来的白草纸糊在灯笼上,用于“上亮”的灯笼便做好了。“上亮”之时,必须要在家族中的每一组坟头前都插上一盏灯笼,所以灯笼的制作过程虽说简单,但由于需要的数量较多,花费的时间也较长。

“以前都是老一辈的人在做灯笼,而且那时候用的是煤油灯,而不是蜡烛。”余四弟 (化名) 说,近年来,由于家族中的老一辈人都到了迟暮之年,

“上亮”所用的灯笼的制作便交到余四弟(化名)手上。

正月十五这天,在一家人吃过晚饭黄昏之时,家族成员便会拿上提前准备好的香纸、蜡烛、饭菜、美酒、灯笼到坟前祭拜、“上亮”。“在每组坟头插上一盏点亮的灯笼,祖宗们才会看到回家的路”余四弟(化名)说。

点一盏明亮灯笼,为祖宗照亮回家的路,虽说这不太科学,但却表达了后人对逝者的追忆与尊重。

福泉:牛场镇阔龙水花灯素有“花灯艺术之乡”的阔龙水村位

于福泉市北部牛场上坝三槽,距城区 30公里,这里主要是明洪武年间军屯者留下后裔繁衍生息的地方。牛场阔龙水花灯是中国戏曲百花苑中的奇葩。其以灯夹戏的独特风格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优美的音乐曲调而闻名于世,为黔南州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所喜爱。阔龙水花灯有黔南北派花灯之称。

阔龙水花灯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据《平越直隶州志》记载:“藜峨风俗,正月十三日前,城市弱男童崽饰为女装,双环低缀,翠翅金钗,鲜衣服,半臂拖袖,手提花蓝灯,联扶缓步,逶蛇而行。每至一处,绕亭而唱。”阔龙水花灯深深扎根民间,不断推陈出新,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2007 年,阔龙水花灯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 年,牛场镇因此获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之殊荣。

灯会初建时期,演员只有2个人。经过多年的艰苦打拼,阔龙水民族花灯终于走出了一条全新之路,新编花灯剧目40 多个、歌舞 60 多个,培养了演员 50 多名。现在,他们不仅在福泉市内走乡串寨,在周边县市如瓮安、贵定、麻江、凯里,甚至在六盘水等地也有了一定的市场,为丰富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

民间民俗 喜闹元宵文/牟泗亭 蒙正羽 吕凯

“锄禾日当午,不如抢钱苦。对着手机瞅,一抢一上午。抢完了上午,还要抢下午。问你抢多少,总共两块五。一查流量费, 超过二百五!”

当下,刷一刷、摇一摇等电子化“抢红包”的方式已逐渐成为佳节“新习俗”,不顾万水千山的阻隔,寒冷的侵袭,原本只为团聚亲朋好友,过一个阖家欢乐的春节,然而,对于一部分人而言,与其看联欢晚会,还不及抢红包抢得“痛快”——在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微博红包、扣扣红包等刷爆朋友圈,大人、小孩也热衷于这场“红包大战”,个个拿着手机刷屏,你抢我发,你发我抢,“抢”得不亦乐乎,让合家团圆的佳节成了“红包大战”的汇聚之地。

以往春节期间,在外婆家,年前几天,表哥会一直念叨让外婆“过年发红包”,外婆也会提前把钱放在红纸做成的红包内,等待儿孙的问候。大年初一,每次表哥带着我拜访外婆时,他都会习惯说上一句: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红包拿来。随后外婆便笑盈盈的送出一个个装满崭新钞票的红包,然后,大家围在火炉边促膝谈心、谈古论今,其意融融。

而现在,春节未到,“红包大战”却早已拉开序幕,表哥会提前把现金存进银行卡,再转入微信、QQ等聊天软件的零钱,以便除夕之夜准时参加“福利踩雷”的新玩法——抢红包。我的表哥就为此“鞠躬尽瘁”,他每天精神高度紧张,手机都不敢放下,生怕一秒钟错过几个亿,只要听到手机相关的提示声,他便条件反射般打开手机,如果有“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等吉祥语,他便欢天喜地点进去,“转啊转”,“蹦”弹出一个“意外的惊喜”,尽管惊喜是几角,甚至是几分,他也眉开眼笑,抱着手机沾沾自喜。大年初一,我和表哥跟往常一样来到外婆家,他连一声“奶奶”都没有喊,就一屁股坐在火炉边,盯着手机屏幕“看”――“吃汤圆了”外婆连续叫了表哥好多次,他先是“等一下”,最后是回应“你们先吃”,外婆实在忍不住满腹委屈,直接把碗筷砸在地上,怒道:要玩就滚回去玩。

一个小小的网络红包,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为解除疑虑,我通过表哥进入5―50元、8―10个包福利雷群:在群里,任何人可以发包和抢包,发包者必须备注发包金额跟抢到的尾数,若抢包者踩中雷必须速度“反包”,凡是抢到顺子、豹子、吉利号码就能得到群主的福利。表哥对于这种福利群也是十分热衷。自然,所有沉迷于此的人,都存在风险。对群主而言,这种抢红包游戏也存在风险,群主 (夜猫子) 道:跟赌场上的“当庄”一样,风险性巨大,一天会输好几百,甚至是几千,虽然群主不反包,只发福利,但若有人“跑包”,都是群主负责,有的人乱抢别人的“包”,抢够了就退群,如果是现场还可以抓住他,可在网上的就没有办法了。对于群里的成员而言,成员(Bonnie周)说,网上赌红包比真正的赌博更没有诚信,群里赌红包完全拼运气,靠机器自由分配,本就不容易赢,若有人“跑包”,也无可奈何。

于是,这种所谓的“福利踩雷”游戏,不仅浪费了很多人的精力,伤害了亲情友情,还存在变向赌博的危险,所谓的“抢红包”,难免变成了“抢钱”。因为这种现象已经不只是红纸包钱变电子红包的娱乐方式,而是成群结队、拉帮结派“以红包金额数字作为押注”“以福利踩雷作为诱惑”等方式在网上明目张胆“抢钱”。无独有偶,网上就曾有报道:一个福建莆田的34岁男子因赌微信红包输掉25万而跳楼自杀。这就玩过火了,折财害命,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过年以这种“娱乐”来度过,“年”也就变了味。

“小抢怡情,大抢倾家荡产。”原本朋友圈里发一个红包可以使关系和情感的维系和不断强化,但若变异的“红包大战”,就违背了社交的本质和初衷。离开外婆家那天,她拉着表哥说:我是一个粗人,不懂得什么是“网上红包”,我只希望过年儿孙都能来看看我,陪我聊聊天,叙叙旧。

抢亲情还是抢钱?

文/张华飞

初九日为上九,俗传玉皇生日,士民夙兴 ,设茶果香烛荐神。十五日,陈馔祀祖先,焚楮包,谓上元焚賻。自元旦至是,旦夕必供茶,是夜人家各室,均燃烛,并焚楮门外,市人始择吉开张,童稚始择吉入学。谚云“除夕火,上元灯”,又曰“火烧门前纸,各人寻生理”。自初三后,游荡者醵赀办鱼龙百戏,择日游街,谓之迎龙。夜则燃灯,走贺人户,好事者燃爆竹迎之,谓之接龙,金鼓喧阗,举国若狂。接龙处环观如堵,执事者爆竹薰灼,虽肤裂脂决,不以为患,谓可除百疾。十五夜为甚,谓闹元宵。 (民国《都匀县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