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一根手指璀璨的生命之旅 - rb.bjrb.cnrb.bjrb.cn/resfile/2016-06-23/04/04.pdf · 的文集《一根手指上的舞蹈》由贵州民族出版社 出版。这本文集整理收录了他开始文学创作以来

Transcript
Page 1: 一根手指璀璨的生命之旅 - rb.bjrb.cnrb.bjrb.cn/resfile/2016-06-23/04/04.pdf · 的文集《一根手指上的舞蹈》由贵州民族出版社 出版。这本文集整理收录了他开始文学创作以来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版式 蒋 凤 人 物 文艺周末部电话:8301327 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 提供新闻线索) 4

1980 年,沈江河出生在黔西县雨朵镇雨朵

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8 岁时患上肌肉萎缩症,

11 岁时因为肌肉萎缩和家庭困难而辍学,20 岁

时全身瘫痪,生活起居不能自理。瘫痪在床的

13 年间,他凭着心中的一抹向往和一份毅力,

用右手食指敲击键盘,创作出小说、诗歌、散文

共计3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

2015年 10月 29日,对沈江河来说是一个难

忘的日子。“我的文集《一根手指上的舞蹈》已

经由我们县残联送到我的家里了。”接到电话

后,笔者的内心也一阵激动,这本文集对于沈江

河来说,是他实现“轮椅上的文学梦想”的艰辛

之作,可以说承载着他生命的重量,诉说着他艰

难的寻梦之旅,是他在艰难的人生路上以一根手

指弹奏出的最华美的生命之歌。

困厄年华 心中有一片希望之光

命运对于沈江河和他的家庭来说极端残酷。

在沈江河出生之前,他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

姐因为生病而相继去世。

在沈江河 8 岁的时候,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小腿肚常常无端疼痛,疼痛剧烈时,连路都走不

了。“在我的记忆里,有很多次都是母亲去半路

背我回来的。”沈江河说。

因为小腿肚疼痛难忍,沈江河有一个多星期

没去上学。父亲沈恩全看着儿子这个样子,便准

备让他休学,当拿到休学证明时,沈江河又不想

休学了。“看见小伙伴背着书包蹦蹦跳跳,我还

是舍不得离开心爱的书本,所以最终又回到了学

校。”沈江河回忆道。

父亲背着幼小的沈江河四处求医,但他的病

情没有丝毫减轻,随着年岁增长反而明显加重,

走路变得异常吃力,有时候走着走着就突然摔倒

在地,半天也爬不起来。上完小学五年级,11岁的他便辍学了。

不幸接踵而来。在沈江河 20 岁的时候,他

的双腿彻底瘫痪了。沈江河说:“我怨过,恨

过,绝望过,曾经自暴自弃、寻死觅活,不知道

以后的生活该何去何从。”

为了打发枯燥难熬的日子,沈江河爱上了看

书。父亲给他买的《读者》、《辽宁青年》和弟弟

的中学课本成了他的宝贝,看得多的还是故事

会、武侠小说。沈江河说:“我常常一看就是一

整天,也没什么目的,只是为了消磨时间。书都

是向左邻右舍借的,都是些残缺不全的‘残书’。

也就是那些‘残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快乐。

那时候只要是有书看的日子,就是我最开心的日

子。”通过阅读,沈江河知道了鲁迅、张海迪、

史铁生、海伦·凯勒等作家,也知道这个世界上

有一种职业叫做作家。从此,文学的种子播种在

了他饱受病痛折磨的内心。

文学逐梦 让生命之树常绿常青

写作对于沈江河来说,绝非易事。严重的肌

肉萎缩,让沈江河四肢无力,双腿伸不直,手也

抬不起来,所以在打字时必须用左手支撑右手,

然后用一根手指敲打键盘。无论写作如何艰辛,

沈江河始终相信:“生命应该是美好的,当命运

为你关闭了一扇门的时候,就会为你打开另外一

扇窗。”在他饱受贫穷、病痛折磨的人生旅途

上,是亲情、友情给了他永不枯竭的温暖,是文

学为他燃起了新的希望之光。

2003 年的夏天,沈江河写出第一篇小说

《逝去的初恋》。2004 年秋天,他指导妹妹写的

一篇名叫《人生储蓄什么》的作文,在一次中学

生作文竞赛活动中获得了三等奖,奖品是一张百

元书券。凭着这张书券,沈江河在新华书店领到

了《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

《徐志摩散文选》等中外名著。从此,在阅读和

写作中,沈江河汲取着生命更多的养分,更坚定

着生存的信念。

在省交通运输厅派到黔西县雨朵镇雨朵村的

驻村干部萧静的积极奔走下,在毕节市残联、黔

西县残联和县文联的帮助下,2015 年 10 月,他

的文集《一根手指上的舞蹈》由贵州民族出版社

出版。这本文集整理收录了他开始文学创作以来

的散文、小说、诗歌共计 20 余万字的作品。省

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省文联主

席顾久在该文集的序言里写道:“我没有理由不

为此书作序……江河是真正知死也知生的热血青

年,他向往如花的人生、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家

庭。可惜他过早被病魔捆绑在轮椅上,接触的天

地很小很小,于是就顽强地用一只手指,拼力将

自己对世界的憧憬和体验,一一细细描摹……让

我们读到令他感动的亲人和朋友们的肖像、随四

时而变的家乡的山水、被赋予情感的身边的花鸟

草虫……”

“到了那时,天空将飘过五颜六色的云朵/让

我仿佛看见了一种不朽的信念/在脑海中飞越万

水千山/在血脉中流向五湖四海。”沈江河曾在他

的诗歌《秋天的柿子树》里写道。不论命运给了

他多少磨难,他心中始终有梦,因为文学为他插

上了飞翔的翅膀。

永怀感恩 温暖情谊似奔流江河

2004 年,沈江河的 《致母亲》 成了他第一

首见报的诗歌。沈江河瘫痪在床 13 年以来,他

的母亲一直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母亲是世界上

最伟大的母亲。”说起母亲,他是无以言说的感

恩,“这一路,我要感恩的人太多太多。”

2008 年冬天,沈江河终于拥有了人生中的

第一台电脑,那是一台价值不超过500元的二手

电脑。从此,他以右手食指在键盘上敲击出了一

首首生命与文学梦想结合的篇章。2009 年,在

河南省开封市网友江晓晓大姐的呼吁下,他收到

了 2000 多元的捐款,买到了一个轮椅。2010 年

夏天,在同样是开封市网友“慧心花园”、“张开

怀”等的组织下,很多网友慷慨解囊,给他捐助

了2600元,为他购置了新电脑。

“人一生中,要常怀感恩之心。没有驻村干

部萧静、‘张开怀’等热心网友,以及毕节市残

联、黔西县残联和县文联的老师们及很多默默关

心与帮助我的人们,我的人生注定没有再多一些

的阳光。”沈江河感慨地说。

驻村干部萧静可以说是沈江河文学逐梦路上

第一个温暖他的人。在他的散文《萧哥》里面,

他这样说:“我虽不是千里马,但始终梦想着有

一天能遇见伯乐。萧哥既是我的子期,也是我的

伯乐。”

肌肉萎缩 20余年,瘫痪在床 10余年,沈江

河始终与贫穷和病痛战斗着。他用一根手指演绎

着春去秋来,他的指尖刻下花开花落的世事变

迁;他用一根手指描摹着山河日月,他的指尖流

淌着亘古不变的人间温情;他用一根手指挑战着

不幸命运,他的指尖铺展开绚烂多姿的生命画

卷。

和毕节的许多体育运动员一

样,杨海雷也是“半路出家”。他

出生在赫章县兴发乡大韭菜坪的

群峰怀抱里,没有运动员出身的

父母,也没有从小就为之奋斗的

体育梦想,只是个爱跑爱跳、爱

瞒着父母偷偷约上小伙伴儿下河

洗澡的少年,而同样是在某个初

夏的上午。正在教室里偷偷折纸

飞机的杨海雷被体育老师叫了出

去 , 他 遇 见 了 自 己 的 “ 伯

乐”——老师王奠南。

父母一再犹豫后,决定支持

送儿子去学习体育。于是在 2014秋天,杨海雷背上母亲为自己准

备好的行囊,跟在父亲的身后,

从赫章来到了 (原) 毕节地区少

体校进行训练。

关于皮划艇激流回旋,杨海

雷说:“我在毕节训练的都是体

能,只是知道将来大概是学习皮

划艇,但是皮划艇具体长什么样

子,我一点都不知道。”

同样是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

运动员的黄于涛是杨海雷的师

兄,也是杨海雷后来的教练。在

黄于涛的带领下,杨海雷离开毕

节,到凯里市下司古镇贵州省皮

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进行训练。

回忆起第一次接触到皮划艇

时,杨海雷的语气里带着笑:“我

一直以为皮划艇就像是在电视里

见到的那种‘漂流’用的小艇,

但是真正坐上去,感觉其实很不

一样,皮划艇的船体比较长,而

且很窄,像是柳叶一样。”

皮划艇有皮艇和划艇两种,

而杨海雷学习的就是皮艇,皮艇

有一根桨和两个桨叶,长度在 1.9米以上,并根据驾驶者身高各有

不同。杨海雷说:“第一次下水感

觉还挺好玩的,但是学起来就发

现不那么简单了,在静水中学划

船划直线用了三四天,但那时候

体能也跟不上,每天就是要不停

地练习。”

似乎体育生总会被贴上“四

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标签,其

实不是。这世上虽然有一小部分

人依靠天赋来取得成绩,同时也

有另一大部分人是依靠努力和汗

水一步步向前拼搏的,杨海雷便

是这大部分人之一。

“我没有想过放弃这个词。”

杨海雷说。最累的时候是冬训,

每年冬天,杨海雷都要和队友们

一起参加冬训,先进行热身运

动,然后穿上下水用的“围裙”

(防水服) 进行水中训练,杨海雷

说:“主要是从水里出来的时候,

身上的水被冷风一吹就特别冷,

大家都是扛着船就往宿舍跑,然

后要赶紧洗热水澡,有时候天气

太冷,发梢上结了厚厚的冰。”

静水三个月以后,杨海雷第

一次进入激流训练区域,“当时又

激动又紧张,刚进去没多久就翻

船了,感觉水流太急,难以驾

驭。”杨海雷笑着说,“不过我是

男孩子嘛,呛水了也就那么回事

儿,不会觉得很害怕。”

但是训练的危险远不仅仅呛

水。2015年8月,杨海雷和队友一

起赶赴河南省宜阳县参加全国皮

划艇激流回旋青年锦标赛赛前训

练及比赛,在训练中不小心翻船

了,也没能够及时进行“爱斯基

摩翻滚”来避险,头部撞在了水

中的障碍物上,耳朵和脖子都受

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可是比赛等

不及休息,杨海雷也觉得自己并

不是那么严重,他决定带伤上

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尽

力拼搏后获得了地市组第三名的

好成绩。谈起这场比赛,杨海雷

笑着说:“虽然并不是非常的理

想,但对于自己努力后的这份收

获还是满意的。”

去年的省九运会上,杨海雷

同样以从容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

获得了一枚金牌,一枚铜牌,作

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能拿到这

样的成绩,记者不禁感叹,而杨

海雷却显得淡定而谦逊:“可能是

我的心态比较好,我就想着要把

这场比赛当作常规比赛来对待。”

比赛后,杨海雷常常写比赛

心得来总结自己的不足和收获,

他也有着两大本的训练日记,满

满的记录着自己训练生涯中的点

点滴滴和教练对自己的鼓励。杨

海雷说:“每当迷茫、缺乏动力的

时候,我就会翻开看一看,然后

告诉自己,这条路已经走了这么

久,这么远,不能放弃。”

除了平时辛苦的训练,作为

运动员还要忍受的是思念家乡、

想念父母的煎熬,甚至对于杨海

雷来说,一年能回一次家就是一

件很幸运的事了。 2016 年的春

节,杨海雷因为冬训没能够回到

赫章,只好给父母打了电话,在

电波里传递自己对家人的想念和

关心。谈到这里,杨海雷说:“不

过有教练和队友陪着我,也觉得

特别温暖,我们水上运动管理中

心举办了个春节联欢晚会,大家

都表演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

我和队友一起演了个小品 《抢

货》,大家也算是热热闹闹的一起

度过了新年,就像是有家人陪伴

着一样,冲淡了心底的那些思

念。”

今年的端午节,杨海雷也没

有能够回家,他抽课余时间和龙

舟队的朋友进行配合训练,一起

参加了中国传统龙舟大赛,并且

获得了 200 米和 500 米两项冠军,

拿到了一份数目不小的奖金,对

于杨海雷来说,这也算课外的一

种收获了。

对于未来的打算,杨海雷说:“我要在皮划艇的这条路上努力下

去,虽然说是‘激流’不断,不

过,拼搏也是一种人生。”对于自

己的目前,杨海雷笑得腼腆:“我

现在还是站在山腰,不停地眺望

山顶,也不停地向着山顶努力。”

获评全国榜样人物

获评全县先进人物

给中小学生作讲座

接受记者采访

一根手指璀璨的生命之旅——黔西县雨朵镇残疾青年沈江河的文学逐梦路

采访手记:

肌肉萎缩20余年,瘫痪在床10余年,沈江河始终与贫穷和病痛战斗着。他用一根手指演绎着春去秋来,他的指尖刻下花开花落的世事变迁;他用一根手指描摹着山河日月,他的指尖流淌着亘古不变的人间温情;他用一根手指挑战着不幸命运,他的指尖铺展开绚烂多姿的生命画卷。

杨海雷,毕节皮划艇激流回旋队运动员,目前在

凯里市下司古镇贵州省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训

练,曾在贵州省第九届运动会中获得皮划艇激流回旋

项目比赛金牌和铜牌各一枚;在2015年全国皮划艇

激流回旋青年锦标赛中获得地市组第三名。

杨海雷:在激流中眺望“山顶”

□ 本报记者 李潇潇

人物简介:

沈江河饱经贫穷、病痛的折磨,不论命运如何无情、病魔如何残酷,全然摧不毁

他心中的梦想、摧不毁他坚定的信念。沈江河说,他会一直坚持写作,争取能够在自

己的有生之年多出几本书,通过写作,通过文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可能的

话,还希望找到一个愿意一辈子照顾自己的人,让他日渐年迈的父母不再为了他而继

续受苦受累。

心怀希望,信念不灭。沈江河用一根手指璀璨着他的生命之旅,为每一个人传递

的不仅是一种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人生正能量,也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如何让自己

的人生绚烂多姿。

□ 李金贵 杨 欢

萧静(左一)给他带来第一笔稿费

比赛中的杨海雷

杨海雷与队友在领奖台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