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IJKLM šfl M ıÛNfÖł !#$%&’ ()*+,-. · !"#$本版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来稿!" #$ %&’! " # $ % & ’ ( ) !""# * $ * + %! + , - . / %&’’((( )0*+,-./0122324!"(567*

Transcript
Page 1: IJKLM šfl M ıÛNfÖł !#$%&’ ()*+,-. · !"#$本版邮箱:lcy2008512@163.com欢迎来稿!" #$ %&’! " # $ % & ’ ( ) !""# * $ * + %! + , - . / %&’’((( )0*+,-./0122324!"(567*

!"#$

本版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来稿

!" #$ %&'

!"#$ %&'() !""# * $ *+ %! + ,-./ %&''((( )0*+,-./0122324!"(567* 12 %8&8"98##0009!:%39%:&39%:(45.67 9%"; 39%:!3 9%!"3 9%:#39%#$4.867 9%""49 : 67 ! " 9 : ; < = > %? @ A B C D = > E

!"#$

FGH

!

&'%&

%

'

&

%(

' ()*

"

!"#$%& '()*+,-.

! "/01 23456789:0;

<=>?@0ABCDEFABCD"G

HIFJKLMNOPQRSTKUVW

XYZ MN[\ " ]^_`ab=>

A _`"GcdFA _`efghF

A _`KiLjkFA _`Klm

nopqrstuvlabFA _`K

wQxFyA _`Kz{|}~�F�

2 " �l��'!�������S��0�/��L�

���S��0,������`S�����ab��Z

����� ¡¢����£¤¥S¦§¨©ª0^_`

�«¬­®Z¯°L±Z²³´µZ¶·¸}SPPS¹;<

ºL»¼,H��½¾ @0¿ # �SÀ $ �ÁÂW|¶·

Ã\¶J|Ä,ÅÃ\¶¢Æ|ÇÈÉlÃ\ÊËOÌÍÃ

\S2�ÎHW|�ÏÐÑÒ,ÓÂ,ÄÃ\¶Ã\^_

`abÔÕÖlSÐ×Ø %&'! " " Ù () Ú^_`ÛÜÝ

Þ )&ß"�

à78áâSãÑä9: (& �Så�,æ^_`ab

ÔÕÖlSç�ÂèééãêS78�ë�Ò * �^_`

ab=>ìíîïSðñòóSô�õö÷ôSÒ,÷ôø

ù¹ú^_`PLHû�SüHýþ�^_`iÿS^_

`!"^´#$>SPP� Ò%¢Ò&÷ô'(0H)f*

�+é,-Sü./¢01x¢234¢567¢89:9;¢

9<=SÐ>?@A¢BáC¢DEFPiLGHSIJ+Ë

iL,±W,K��L�L¹MN�OkS ,-PQ/

RSS�TUVWS��¨XY½Z[� 2���78\3

]^_`aSbcWd)noSõefghiSjk�ë

�� Òõ÷ô�!y78�f*SlW¹mn×Ø�ÿK�

�lõö÷ôW¹��abH�oS��p��`q¹�

�rst¢u��)Nq¹��êOvwý��f*� W/

xf*yz{¦|S}~�¦��S�Â�� Ó�z�

�IS�à+Î�§S����SÎnl��

lW¹��f*K!¹�ÌúÔ� !\3�k��¢

f�¢Ã\�NS��ab./¢^_`yW|þ~f��

PS���¢ø(yabW|þ~��f�û�NÃ0Î

��¹�����f��¿S!����Ã\���\S K

��./×Ø¡¢��)l¢P�£,ñXYúè./>

N\��ab¤¥S!yWÄ�¦§0�/¨©� ç�S�

ª¿«��f��¬­0S,®ab�N¯°W±� (+ "²

³´µÀS!ðH¶ñ·¸¯°W±��/¤¥SlW¹

ºab./>N\�ST:·,f»¼(.

/>N\���½ppp¾¿ÀÏ./>N

\�¼Á��,½ÂÃÄ:l¼fÅÃ\¶

(,)-"\=�lÀS!�ß|ÆI>�»./

>N\�abI¼Ä��ÇÈS�9:0É

7:��f�Ã\¶ (,," "\SÀÊ\=�

'©ËÌgyab��SS !��Í�.

/IÎ��/oÏÐ,ÑT¹�/·¸v

 ýþ�HÈ¥S yÐÒÓÃH�ab¤

¥SV¹Ôm�

!ÕÖ\3ab./¢ ^_`×Ø�

PQrÙSÚè./IÎ�»ÛfÄÒ ( Ü

Ò - Ý:(,-. " (( Ù (" Ú= Ð,�Ûf

»Þߧà{Ä:Má�âã§�àä��={

±åæç½S ºLèé��êÛfë��

�ìíîï:��ð=S¹ºñò� 2�W|

þ~bÛ��ó,�«3S 'ôéõö�

÷¹�¬ø{�MÞ� ç�SêÛf\3ÐÑ

,�¯L$ùSú�v¹L¸ûbÛ��ü

ý��þL�

!ÿ!Í�êÛ�Vyw�^_`S

"#¹õ½$Â%,�»ÛfÄÒ ( Ü¿ -

3��./IÎ�S �/ÛëãÑÝ'.

/&'�� (,-.""ÿS^_`¸W()*

+,Q¿S-../�/>Ûfë� %�/S0n1f¢2

f�bÛÄ3ÕWS^_`�44�S5�ý6V7S2�

6Í�� &� %+ ´× -+ "~89f�:;ÐS^_`�

,ö<;LÏS5W�=>W?f�S�@N0�/W?

f�NASBCVW� õ�./K^_`��ïlmW�

DEFÉS»Þߧà{Ä ãG¹H½I±� . JKLSK

fMNnOP� Q�l5+éêRS!Í�^_`�bÛ

»Þߧà{Ä�jÈL�� ç�STgUSlW�',�

V&�WXȥ�

,Y�Z"·¸0S !"k.

7S[�W�üпSè�\ß|Æ

ãÑË]�2�ÛfS ¸.78¸

ab� �^¿S78Ú!_`êÈ¥

VXSg�a�Ì�bUSc§d3

ef� !�gh:0Ê_Sñöij

Òk�NíS lÀT�m(n��

dop¸qr� 78sa��./

×Ø¡tgû�S na�u¢ Çv

�¢wxPLy³z{� þ'2�g

Uf*y»Þߧà{ÄÛf�øù

�lS 2�!|s}!38~L~

�ab�,ö¤¥S ²ç½��L

yÐbcSL�wna,½�ýS�

��ùab�

¹,�S ��ôÊË<�¿Ñ

x)*+c�!S�Ã,B�ÿSÃ

�!abab� !,c�nVèéS

ãÑ2��v�·�,B^_`i

ÿS ^_`T'�¡í���:�

3V�3lS:.����SWM�

)�ÇÈ��������¿¸1

|<k¡��� !e�2lW,Ñ

¹�/OkSç�,S����� !�êk¸.78S��

5w í&¡�Wdû�y\3ab^_`�¨nSqr

2ö¢¥�

78¦§0,£¤¥S�¦lëSkè��0S秧

¨a*+Ñ©!'n� !ª0V7çS�«2�f*:n

üþS¬<yÐÿpqr,�È¥Sþ'úøù�lSz�

·¹,�²­S¹ç½��®d,pab�

�l@0Ð�,�,-QRSTøù!:�»!Kw

�¯¢9°M±�ÛNfÖ�/ ²v 0Ä

,f�

!T:·»³´ÐàkÄ,fSá

â0!µ- "+ /"¶·¸ :Àè

(,%) "=�¹ú³¹S!ĺ» "" Ý

:ã� ".Ý=  �Wz¼)½¾¿ú

)À:(,1, " . Ù¬ (,.% " (( Ù=S

ú�ÁÂS3ÂÏ�¨�ÃÄ¿úS

êeÅ"ã�wÆÇ�£:ã¼)½

¾ÈÉ÷÷\=¢Êh�£:½Ë¾"�=S½¾làUÌ�

£y¥LBÍ�£ú ,ö-'&Î� U\Ï¢ÐÑf¢U

Ò,�£ ÑêÓQ½¾·Ô� þ'êe¯Ï���ÕÖ

'*fÏ�×ÊË�

!ØÄ�À·¸ �9;¢9<-·�¨¤S./Æ

Ä&Ùú ¸·S!rãÚÑÛ¸Ü�S��ÝØfÞ¿

ß�,öt½� c��løù�»9;¢9<'���O

ÀÄ�

�løù�» _`!"^´#>l / ÇýùàÃ

áÈâ 0Ä,fSV¹ôd� jÿñê�w�ãäåæçS

¦§èéêëì�^´#$>»ÇýùàÃáÈâÄVí

3S2� %(´×ðH¡´�Ò,�� w�ãaîïðNV

¢SËð0 (! �Ví3Sñò.ãó^_`×Ø¡y¹ú

Lô� �SSw�ã³ð¨¸.78,ö�õS��5§§

ab,�Ví3� êêS78:��êfSú�ab»Çý

ùàÃáÈâÄ��Ò,f��

78T9:0ÝØ^çx: _`�ö3=,f� !y

^çxп�·¡S(,)! " " Ù () Ú^_`ÝÞ !+ ß"

×ØÚS'÷À\ø�Ñù¿Súðû3ðÀ^_`ÛÜ

×Øüýüþ¥� !y¶ÿwÑkÐ>^çx¢w!"P

úÓQ02Ó×Ø#$S�'^_`ÛÜkH%Õ&¿M

B'Ø��f��ÀS!a()¬·S�Óa5ÄиNÛS

!hÀÚÖ5�W*6^+as,PLÄиSL�a(

)*+¸c�-"./�ß0S ¬12Tàn�/34S

!.r�0�

5¨²67¹ú¨!8n9:�H¶;<Sú²67

¹=�yz{78�;<ØS¹ºW|¶·Ã\¶H±~

��LØS>WÄ�N? S9:@�A

!"#$( #%)*+,!"&'(-./0123456

(标题系编者所加,有删节。丁言模系《新普陀报》原编辑、中共党史和瞿秋白研究专家)

以前在瑞金二路 410弄有幢石库门民居,我曾在那里的东前楼住过 20余年。东前楼紧靠西前楼,但面积不大,仅有十三个平方,显长方形;看起来倒也整齐。东前楼朝向正南,有六扇长窗,太阳一出,窗帘拉开,阳光就会在整个房间里镀上一层金灿灿的亮光,暖融融的,让人感到格外舒服。

靠近长窗,安放着一张小方桌,它就是我读书、写作的地方。每天下班回家,只要有空我总会往方桌旁的椅子上一坐,不是阅读就是提笔;在这里,我到底读过多少本书、写过多少篇文章,我已记不清了,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这儿阅读的,世界上很多名家名著也是在这儿欣赏拜读的。从这些伟大著作中,我学到不少东西,大大丰富了我的知识宝库,引领我踏上了习作的道路。

在东前楼里,我创作过不少小说、故事、散文和童话等作品,其中有《阿祥》、《恩玛蒂奶奶》、《小猴开澡堂》、《猴医生出诊》、《小兔学手艺》、《妈妈》、《阿宝寻亲记》等。这些作品,有的出了单行本,有的选进了教科书,有的被选入了孩子们喜爱的《365童话选》,还有的出版了连环画;台湾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捕蛇高手》那本画册的文本,也是在东前楼诞生的。

说来也怪,我在东前楼读书,畅通无阻似流水;写文章驾轻就熟,思路畅通;如果换个地方就不一样了,往往就要打疙愣,好长时间才能适应。

东前楼也是我与朋友聚会的地方,很多文友都喜欢来到我家,坐在方桌旁,畅谈读书心得、切磋作品。一面品茶,一面讨论,各抒己见,谈得十分热烈和投入。当然,有时也会为了一些问题大伙儿争得面红耳赤,而过后大家仍然欢笑连天,十分亲密。如今这些朋友有的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大作家了,他们的大名常会出现在全国的报章,或在各大书店的书架上;如今虽多年过去了,但一提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十分留恋。

不大的东前楼也曾招来许多名人大家,其中有徐开垒、陈伯吹、王若望、洪+涛、张又君、方轶群等人。尽管他们很有名望,但他们对寒舍并不小觑。每次到来,除传经送宝外,都要我带他们在石库门里里外外观看一番。从前楼到后楼,从客堂间到亭子间,从灶披间到小阁楼,一一都不放过,而且看得那么仔细、认真,还不时竖起大拇指,大加赞扬。

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老师,生前与我同住瑞金二路,又同在一个单位中华书局工作过;不过当时陈老师是《小朋友》的大主编,而我则是个铅印课的一个普通的见习生。后来陈老和《小朋友》一起并入其他出版社去了,但他还是念念不忘原单位的同仁,听到我任职在中华书局,我们两家住得又那么近,老人欣喜万分,对我说:“今后一定上门来看你。”

我满以为陈老不过是说说而已,想不到过了半个月光景,老人果然来了,他站在前天井向楼上呼喊我的名字;我把头伸向窗外,对陈老说:“楼梯口有点暗,您别急,让我下楼接你。”

陈老拜了拜手,说:“不需要,我行。”当我刚到楼梯口,陈老却步履轻盈地走上来了。在东前

楼,陈老毫无拘束地与我攀谈起来,不仅问起中华书局同仁目前的状况,还指导、鼓励我多为儿童写文章。老人家谈笑风生,侃侃而谈,妙语连珠,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临走前,老人在石库门的每一处,他都看个够,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张,你真幸福噢,有这么好的环境,得要多写好文章哟。”说后,挥了挥手就走。我要送他,老人再三不肯,连二赶三地就走出了石库门。

20多年前,因为拆迁的需要,我家的石库门被拆掉,如今一想到它,我的心中总会涌动起一股股暖流,我将永远把它珍藏在自己的心头。

十五年前,我退休了,从一个单位人一夜之间变成了社区人。那时候,我家刚刚从自小就熟悉的市中心区,搬迁到长征镇的金沙雅苑,可谓是人生地不熟,失落感油然而生。这时候,听说新组建的居委会有个读书班,我便迫不及待地前去报名参加。

读书班是几个相互熟悉的老年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居委会十分支持,不仅安排了宽敞房间,指派专门干部管理,还提供了电视、复印等设备。起初,只有几个人,班长也是大家推举的。读书班提倡人人当先生、个个当学生,促进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自我教育形式,以集体娱乐和学习活动为纽带,在学习中交往,在娱乐中沟通,为创建学习型社区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读书班的第一任班长李育岳,精神矍铄,是个非常认真、非常热情的爱书乐读之人。他安排大家有序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收看养生、维权、休闲、保健的电视《老年生活讲座》,还请社区宣讲团的老师们上门,用浅显的“大白话”,通俗易懂地宣讲党的政策;用百姓话诉说百姓情,以身边事带动身边人的形式进行讲课。大家都愿意把学习到的知识互通有无,这种“接地气”的课堂,激发了大家的“兴奋点”,使老人们真正感受到社区学习的乐趣和充实。

读书班每周只进行一次活动,但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早早地到来,每聚到一起,自然就很亲切地七嘴八舌拉扯起来,读书班便成为邻里沟通的桥梁和居委会的信息源。读书会上,大家不仅成了学友,结识了朋友,有许多老人还成为无话不谈的知交,自然都乐意把平时家里碰到什么问题,邻居之间发生的什么矛盾和纠纷提出来,主动地当起信息员、调解员;哪家有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又会成为帮困解难的志愿者。这样,不仅在读书班里学到了知识,还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润滑剂”。

读书班全镜周老人,年过八旬。他青年时期就投身革命。他从 3000多人工厂的领导岗位上退居下来后,成为读书班上的第一批学员。他每次活动都积极按时参加,认真听讲座,谈心得体会。在全老的影响下,读书班已经成为居民协商议事的平台、共同学习老有所乐的载体和培育共同精神的课堂。大家不仅学习各种知识,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汶川地震、南方暴雪、台湾莫拉克台风……大家情系灾区,默默无闻尽其所能地走在前头,为灾区人民献上一片爱心,党员再向党组织交上一笔特殊党费。

后来,李育岳老师身体不适,大家推举50岁的牛荷花接任班长。牛荷花是山西灵石县人,后来迁居上海儿子处定居。她不仅全力以赴投入读书班,与大家一起群策群力使读书班成为社区教育的大课堂,还到附近社区交流,促进学习型社区发展。同时,她又参加了时装队、木兰拳操队、舞蹈队、腰鼓队、合唱队,还拿起笔,讴歌社区生活,抒发心中情怀,萌生了“作家梦”。经过近十年的笔耕不辍,去年底,她近百万字的《文海探笔》一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汇集出版,成为一名真正的“新上海人”作家。

在读书班上,一个个虚怀若谷、博学多才的老人,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用为社区各尽所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义务助医、助教……这些在社区散发余热的情景,让我真正感受到,那些仙风道骨般的体魄、豁达大度的心境中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不老人生,鼓舞、激励、鞭策、推动我前行。在读书班上,我还担当了长征镇的终身学习推进员,又参加了社区平安、卫生的志愿者的行列。

读书班,社区教育的大学校,使老年生活更充实、更快乐、更多彩!

许多文化先辈,随着岁月的流逝,都一一离开了我们。“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前辈的文化人?在和他们告别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安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这是当今文化学者、批评家刘绪源先生多年以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前辈们的秘密》(二○一五年四月华东师大版初版初印)一书,集他二十多年来所写的相关文章,所涉人物均是中国现当代有分量的文化名家。只要看看开出来的这串名单,如张中行、施蛰存、王元化、钱锺书、俞平伯、周作人、黄裳、李泽厚、舒芜、黎澍、曾卓、辛丰年、吴小如、唐振常、金性尧、谷林、范用、来新夏、梅朵、赵景深、欧阳文彬……,就多么的让人长眼了。这些人物,如雷灌耳,他们是连接中国现当代文化的桥梁,是具有标志性的文化翘楚。

文化的传承是自然延续的,但延续的质量却是可以打折扣的。它的主体是人,而哪怕只隔了一代的人与前辈也有着千差万别。谁不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然而,没有继承,哪有超越?“作家的学者化”提出了多少年,但环视今天,有多少作家达到了?虽然当下有些作家努力去做,但现状总体来说难以令人乐观。媚俗、玩文学的依然大有人在。懒于博览群书,懒于从宽广的中西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只迎合当下,随波逐流,作品的生命力就必然要打上问号。

令作者悲哀的是,如许多的前辈文化精英,我们真正认识他们吗?我们知道他们有多少?一个时期以来,报章杂志、街头巷尾,对他们津津乐道的,不是他们的学识、涵养,而居然是关于他们的“花边新闻”,搞得乌烟瘴气。这种东长西短的市井之识,败坏了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态。当年海涅所说的“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为恩格斯所引用,却一直在应验。对前辈文化人,

“理解”两字谈何容易。绪源先生看到了这个问题,他警觉到了,他觉得有必要探求他们的真谛———价值所在。他是有底蕴的,这个底蕴就在于他的亲历,他和他们中许多人有过深入的交往,他认真读过他们的书,聆听过他们的深谈,知道他们的学养所在,感受过他们的为人之道,他领略了他们的人格修养,同时他又有自己的文化积累。而寻找他们的“秘密”,就是寻找他们的精神内面,揭示他们内涵的精髓。

这本书揭示的就是那些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文化贤杰,他们之所以对读者产生恒久的魅力,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影响力的秘密所在。对他们,作者是称得上登堂入室的。在本书中,作者基本上是按照个体作分别评述的。纵览全书,前辈文化大家的卓异,概而论之,笔者试归纳为六点。其一,渊博的学养。他们哪一位不是学富五车,学问深厚,腹笥充盈。以施蛰存为例,他自己说一生开了四扇窗,文学创作、外国文学翻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碑版文物研究。其实,又

何止于此。其二,人情的练达。他们为文做人,极富包容性,极有同情的人情味。人是最复杂的,各有秉性、气质、癖好,还有他们的情感,难得如张中行诸多的回忆现代中国大知识分子的散文,平心静气,特别的善解人意,包

容中见亲切,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是接地气的。其三,情怀的阔大。像诗人曾卓,“他的人生长河是由一本本书连缀起来的”,“他是由 19世纪文学(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契诃夫)养育出来的的人文知识分子的代表性人物”。有了这样一种情怀,他们的视野自然就博大,情感自然就温厚。其四,识见的卓异。他们为真理而做学问。王元化先生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也不唯上,他秉持独立思考,难能可贵,他的学术中有思想,他的思想中有学术,他的思维是创造性的。历史学家黎澍,坚决反对影射史学,而要致力于揭示历史真相,清除对历史的歪曲。这些,都是需要有极大勇气的。其五,趣味的清醇。比如黄裳、辛丰年、范用,他们的趣味,对某些方面的喜好,是出自内心,长期发育形成的,藉以看出他们别致的品性,既与天赋相联系,又与内在的素养、才情相匹配,从而浸透到他们的文字里。其六,辞章的韵达。比如张中行、谷林,他们的文章自成一家,有自觉的文体意识,有自己的语言功底,有自己的审美风格,有丰饶的意趣,读后

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让人咀嚼不尽。

书中有叙述,有议论,前者有些可作为史料来看,后者不乏别出心裁的见解。做学问,最让研究者愉悦的恐怕就是发现了。绪源先生试图通过对这些前辈文人的个体研究,进一步发掘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他从李泽厚的研究成果中读出中国文化在认识论层面更强调

“常识”、在存在论层面更强调“日常”,而李泽厚不喜欢的周作人、张爱玲,恰好处处体现了这两个特色。看得出来,在这一点上,作者对李泽厚先生是有所保留的。在谈论《俞平伯全集》的一文里,他指出俞平伯的散文成就最高,而他的诗经研究、清真词研究以至对整个唐

宋词的研究,以及红学领域的研究,都有别树一帜的成就。这样,俞平伯就是一个高出一般作家的文人,而这样的文人在那个时代很多。鲁迅、周作人也是。

“‘文人’之可贵,就在于以自己的文化积累与自由性情,走破人为的学科界限,将各种学问乃至一切人类文化成果,尽力‘打通’,复现为有机整体,为完整的个人所享用。”由于他们在多领域的建树,呈现在他们的作品里,是交叉、融合,显示出一种随意、灵动、滋润、自由自在的文人气息。俞平伯先生说过,“文章之道千丝万缕,谈文之书汗牛充栋,言其根原是天趣和学力。”“专家之上的文人”,他们既是严格意义的有深度的专家,又有趣味、爱好、专长等多方面的才华,他们是跨领域的上上才,因为有了他们活跃的存在,才保持了中国文化的滋味。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秘密”,这也是作者的一个创见。他谈到西方也有多才多艺的文人、作家,但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是不多的,故也是更见意义的。

中国有多少老前辈的文化贤达人士,需要我们索解他们的“秘密”。绪源先生在本书中所写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令人钦佩的是,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角度,给了我们醍醐灌顶的启发。他的文字是通脱的,也运用了散文的笔调,有举重若轻之功。也许,作为一个学术课题,今后恐怕还需要有更深入、系统的论著。解读中国优秀的文化前辈和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的密码,不是猎奇,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回到本文前面提到的,如此宝贵的人文遗产,怎样转化为今人和后人继承的财富,变为学习、借鉴和创造的动力,则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化进步有望矣。

!"#$

!"#$%&' ()*+,-.

77789:;<=>?@ABCDEFGH9

! !"#

!"#$% &'()*+,

777IJKL;MNOPFQG

! $%&

IJKLM

MNOPPM

-./01

! '()

IRSTU(VWXY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