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我如何走上臺灣史研究之路 - 國立臺灣大學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09... · 我決心投考政治系,母親很擔心我會 成為「政治犯」,但父親很支持。如願進了

Transcript
  •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 No. 14∕2013 年 4 月 7

    我如何走上臺灣史研究之路 陳翠蓮(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2013 年 2 月起,我正式應聘成為臺灣

    大學歷史學系教師。系刊索稿,要求撰寫

    「我的學思歷程」之類的文章,頗感苦惱。

    在知識學問上,我一直是個後知後覺者,

    只比不知不覺稍微好一點,何德何能談論

    自 己 的 所 學 所 識 ? 事 實 上 , 學 術 研 究 一

    途,從來不是我的人生規劃,又如何理所

    當然侃侃而談?苦思多時,靈機一動,不

    如 談 談 我 為 何 走 上 臺 灣 政 治 史 研 究 的 道

    路,或可做為距離現在不久之前歷史的見

    證者。

    1970 年代臺灣的政治天空陰鬱沉悶。

    對外在世界矇昧無知的我,從小不斷

    受到教科書的淘洗,中國百年苦難的歷史

    反覆灌輸,立志要成為「救國救民的政治

    家」,現在看來,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黨

    國青年」。高中以前,孫文是我的偶像。

    但是,學校老師教的那一套,在家裡

    完全被父親否定,致使我常常與父親發生

    爭執、衝突,就像電影《多桑》裡面的情

    節。這對我造成嚴重的困擾,不能理解疼

    愛我的父親,為何觀念如此「偏差」?父

    親則認為我被「洗腦」、「頭殼壞了」!母

    親往往因我們的親子衝突,無所適從。

    整個高中時期,正好是臺灣的政治震

    盪期。高二適逢 1978 年增額中央民代選

    舉,雖然母親不斷提醒「人多的地方不要

    去」,我卻總是在下課後到臺灣大學前面湊

    熱鬧,細讀「民主牆」、「愛國牆」上的論

    辯。接著,臺美斷交、救國團印製了「只

    要有我在,中國一定強」的貼紙,我以相

    框框起,放在桌上,用以時時自勉。高三

    爆發美麗島事件,每天晚餐飯桌上,我就

    大發高論:「那些人都是居心叵測的陰謀份

    子」、「他們要推翻政府,早該抓起來」,把

    父 親 氣 得 丟 下 筷 子 不 吃 飯 了 。 直 到 高 三

    下,林宅血案發生,看著報紙上刊出林義

    雄母親倒臥樓梯間血泊中的照片,背脊發

    涼;同時像是當頭棒喝般,開始覺得有些

    事不對勁。因為無法解答自己的困惑,思

    考大為混亂,加上聯考的壓力,那半年的

    週六下課後,我常常佇立在西門町中華路

    的大天橋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潮,心中

    感到分外孤寂。

    我決心投考政治系,母親很擔心我會

    成為「政治犯」,但父親很支持。如願進了

    臺大政治系,但系上老師們談的政治系統

    論、西洋政治思想、美國憲法與言論自由,

    都與現實的臺灣距離好遠,與當前局勢沒

    有關連。課堂上得不到啟發,就往社團發

    展,誤打誤撞進了大學論壇社,朋友們劉

    一德、賴勁麟、陳順良等人幫我開了一扇

    窗,讓我看到臺北以外的世界。他們邀我

    一起幫黨外人士畫海報、發傳單,每每在

  • 學人專訪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 No. 14∕2013 年 4 月 8

    寒冬夜裡、卻人潮滾滾的選舉政見會上,

    聆聽黨外人士或悲壯、或哀傷地訴說,讓

    我對政治這件事有了不同以往的理解。

    初初透入的一線光亮,大大吸引我的

    好奇,饑渴似地搜尋訊息。但是,像是有

    一隻神秘的手隱隱操縱般,圖書館裡所有

    與關鍵字有關的期刊、書籍都不見了,想

    要知道更多,只能從其他方式下手。碩士

    班期間,我大量閱讀吳濁流、李喬、鍾肇

    政、陳映真、黃春明、宋澤萊、楊青矗、

    林雙不、施明正、黃凡等人的小說,尋找

    臺灣的身形與血肉。總在紹興南街女研究

    生宿舍裡挑燈夜讀,時而掩卷嘆息、時而

    激動揮淚,如今回想起來,室友們可能視

    我為怪物。同時,心中也愈來愈感到憤怒:

    為什麼課本裡完全沒提過這些事?!

    我所就讀的政治學研究所,主流課程

    是美國學說與實證調查,少數教授如許介

    鱗老師,是所上的異類,他不斷提醒「不

    要拾人牙慧」,也質疑民調的可信度,這吸

    引我與他接近。經許老師的指點,碩二到

    歷史所選修曹永和老師的「台灣史專題」。

    這 年 , 曹 老 師 剛 從 臺 大 研 究 生 圖 書 館 退

    休,首次在歷史所開課。第一屆學生除了

    歷史所的鍾淑敏、林美玲、許瑞浩、江燦

    騰、張麗芬之外,還有政治所的李文龍、

    陳進盛與我。雖然只是兩小時的選修課,

    但每週六我們會到曹老師內湖的別墅研讀

    日文,讀本是王育德的《台灣:苦悶する

    その歷史》、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的《台灣

    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台灣社會運動史》等。

    曹老師的豐富藏書也讓我們眼界大開。老

    師還常帶著我們四處探訪史籍史料,如南

    投臺灣省文獻會參觀總督府檔案、臺中圖

    書館、中央書局、棚邊書局等等。

    像是要為自己解惑般,臺灣政治史研

    究愈來愈引起我的興趣,但政治史取徑在

    當時的社會科學領域已是末流。我決定走

    自 己 的 路 , 請 求 曹 永 和 老 師 擔 任 指 導 教

    授,完成了碩士論文〈台灣文化協會之研

    究──抗日陣營的結成與瓦解〉。因緣際會

    下 , 我 不 但 是 曹 老 師 所 教 授 的 第 一 屆 學

    生,並且有幸成為他所指導畢業的第一位

    研究生。

    1987 年 6 月取得碩士學位,臺灣政治

    正當天翻地覆中,震央就在立法院。經過

    筆試與面試,我進入《自立晚報》社擔任

    ▲1987 年於《自立晚報》當記者的陳翠蓮老師。(謝三泰攝)

  • 我如何走上臺灣史研究之路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 No. 14∕2013 年 4 月 9

    政治組記者,請纓主跑立法院新聞。站在

    臺灣政治變天的第一線,日日記錄報導正

    在發生的政治史、街頭運動史,心情澎湃

    不已。至今我十分感激,在臺灣新聞工作

    還可以做為生涯志業之時,有機會參與其

    中,對政治運作實況進行第一手觀察。但

    也因為近距離觀察政治人物,這時也才認

    清自己並不適合從事政治工作。

    經過思考後,重回校園,這次我打算

    挑戰父親總是欲言又止的「二二八事件」,

    做為博士論文的主題。早先,我已利用當

    記者時到美國、中國採訪的機會,搜集不

    少海外出土的二二八事件史料,又逢 1990

    年李登輝總統指示行政院研究、開放檔案

    史料,時機已經成熟。我請許介鱗教授指

    導 , 又 依 他 的 建 議 到 美 國 國 家 檔 案 館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

    istration, NARA),尋找戰後初期美國駐臺

    北領事館所做的臺灣政情報告、二二八事

    件報告等檔案,在豐富史料的支撐下,1994

    年順利完成國內外第一本以二二八事件為

    主題的博士論文。

    但是,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卻開始在

    尋找研究工作的過程中吃盡苦頭。因身跨

    政 治 與 歷 史 兩 個 領 域 , 被 認 為 「 屬 性 不

    明」,在政治學界、歷史學界,甚至新聞學

    界都碰壁之後,只好再回到新聞界工作,

    一年後,終於獲得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的教職。私立學校的教學負擔極重,又常

    變動課程,我花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在備課

    上。雖然如此,但我確信,所有的努力都

    不會白費,辛勤備課的過程中,不但解答

    了自己以前沒弄懂的問題,並且為日後的

    研究蓄積廣泛的知識基礎。

    二十年前,學科分界明顯,連論文寫

    作模式都大大不同,歷史研究內容不被政

    治學期刊接受,社會科學的提問方式也不

    被史學界認同,這些因素往往使我失去學

    術 論 文 發 表 機 會 。 身 受 社 會 科 學 訓 練 的

    我,自知在檔案史料的能力上大不如人,

    必須投注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追趕,但一邊

    教授政治學,一邊研究臺灣史,兩面作戰

    之下,戰線緜長,焦頭爛額。以上種種挑

    戰,都使我的學術路途初期走得格外辛苦。

    但無論如何辛苦,從來沒想過放棄臺

    灣史研究。研究臺灣政治史,就像是追尋

    自 我 認 同 的 過 程 , 為 了 要 解 答 自 己 的 疑

    惑,解答我與父親的衝突,回答「我是誰」、

    ▲陳翠蓮老師於學術研討會一景

  • 學人專訪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 No. 14∕2013 年 4 月 10

    「 我 們 是 誰 」、「 我 們 如 何 成 為 現 在 的 我

    們」。多年以後,看宮崎駿動畫《神隱少

    女》,突然有所觸動,覺得我就像劇中忘了

    自己名字、被湯婆婆使喚差遣的「白龍」。

    政治史研究對我而言,是為了追尋自己的

    歷史,弄清楚自己是誰,找到回家的路。

    我 的 臺 灣 政 治 史 研 究 從 反 抗 運 動 開

    始,最早的嘗試,是日治時期臺灣文化協

    會政治運動。原本更吸引我的,是《台灣

    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中的臺灣共產黨及他

    們的「台灣共和國」主張,但許介鱗老師

    委婉建議我不要做這個題目(後來才知道

    巴 黎 大 學 博 士 盧 修 一 以 此 為 博 士 論 文 主

    題,當時他正在獄中)。博士論文則是以二

    二八事件為主題。碩、博士論文有雷同的

    關懷:不同時期抵抗運動的時代因素與背

    景;抵抗運動的訴求、目標與動態過程;

    官方的對策與操作;不同的政府如何對付

    臺灣人的抵抗運動。尤其後者,令我特別

    關注,臺灣總督府從懷柔、打壓到分化,

    一 路 摸 索 轉 變 ; 戰 後 跨 海 而 來 的 中 國 政

    府,則移植了政治文化中最狡獪陰暗的部

    分 。 臺 灣 這 土 地 上 的 先 輩 們 曾 經 不 斷 反

    抗,反抗的歷史必須重見天日,統治者狡

    詐的對策也應記取。

    1995 年,博士論文正式出版為《派系

    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

    相》(時報文化),我在書中嘗試把二二八

    事件中所呈現中國政治文化的陰暗面加以

    系統論述:「派系政治」以人際親疏所構成

    的關係網絡,共同攫取、分享政經利益,

    對抗他者的競爭;「權謀政治」以欺騙、栽

    贓、兩面手法、監視、出賣、報復、株連、

    殘殺等手法,製造恐怖,達到令人戰慄與

    噤聲的效果。這些前近代式的政治控制手

    段,是臺灣人所陌生的經驗,透過二二八

    事件發揮了震懾作用,往後成為白色恐怖

    政治開展的基礎,進而得以控制臺灣社會

    數十年。

    2005 年轉任到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

    所 , 讓 我 脫 離 教 學 與 研 究 互 無 關 連 的 困

    境,得以全心投注於研究上。加入成為臺

    灣史學界的一員,也緩減「獨學而無友」

    的孤獨,研究課題得以開展。我試圖盤整

    過去的研究成果,以臺灣人政治認同的形

    成過程為焦點,提出以 1920-1950 年為關

    鍵期的跨斷代觀點,並梳理政治上的「日

    本—臺灣—中國」,文化上的「西方—日

    本—臺灣」的多重、複雜關係,說明戰後

    初期臺灣人政治認同與文化價值的衝突。

    成果於 2008 年出版為《台灣人的抵抗與認

    同:一九二0~一九五0》(遠流)一書。

    ▲兩本專著:《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1995)、 《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2008)

  • 我如何走上臺灣史研究之路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 No. 14∕2013 年 4 月 11

    從事歷史研究,讓我更看清楚,歷史

    詮釋從來就是政治的一環。權力者透過選

    擇性的書寫、系統性的傳佈,塑造認同與

    效忠;反對者尋找被湮沒的殘骸、挖掘苦

    難的例證,召喚抵抗的正當性;人們因為

    時代的變遷與需求,重新詮釋過去,定義

    現在。歷史與政治糾葛難分,歷史研究者

    其實正是政治行動者。我理想中的歷史學

    者正是要揭露權力者的侮慢、提醒反抗者

    的偏執,不讓歷史成為政治的奴僕。正因

    為「過去」經常是正反併陳、相因相生,

    歷史研究與論述因此充滿開展空間。史學

    者梳理與詮釋集體經驗中的連續與斷裂、

    變異與常軌,正可提供社會觀照過去、提

    示現在、思考未來的參考。

    我的人生過程從未在規劃中,總是依

    著興趣去做,一路上都很努力。我一直認

    為自己是個時代的幸運兒。少年時橫衝直

    撞,熱血激昂,幸好有師長朋友們的提點

    指引,母親所提心吊膽的事沒有發生。更

    因為這土地上的先行者們的犧牲奉獻,在

    我 步 出 社 會 時 , 臺 灣 的 民 主 政 治 開 花 結

    果 , 臺 灣 史 研 究 竟 可 以 成 為 我 的 人 生 志

    業。

    年過五十,才轉換跑道到本系任教,

    這是我教學與研究工作的新一輪挑戰。除

    了繼續努力外,也對自己有一些期許。首

    先 , 希 望 能 好 好 經 營 戰 後 臺 灣 民 主 運 動

    史、戰後政治史相關課程,讓更多青年學

    生熟悉這段過程,也為臺灣民主政治進行

    紮根的工作。其次,盤整自己過去的研究

    成果,在抵抗運動、殖民與威權統治、政

    治 認 同 等 課 題 之 外 , 開 展 下 一 個 研 究 主

    題。再者,臺灣史研究歷經二十多年的發

    展,已經累積許多成果,但學術業績與讀

    者大眾之間頗有隔閡。科學專業有所謂「科

    普」推廣工作,臺灣史學界的「史普」也

    悄悄在進行,期望自己有機會可以參與這

    些基礎工程。

    ▲陳翠蓮老師初到任時,於歷史系辦公室前留

    影。(2013年 1月 31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