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建设方案 - fzgh.sdu.edu.cn ·...

30
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建设方案 2017 8 13

Transcript of 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建设方案 - fzgh.sdu.edu.cn ·...

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建设方案

2017年 8月 13日

目 录

第一部分 口径范围.................................................................... 1一、学科名称与学科口径范围.............................................. 1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 1

第二部分 建设目标.................................................................... 4一、近期建设目标(2020年)............................................. 5二、中期建设目标(2030年)............................................. 7三、远期建设目标(本世纪中叶)...................................... 7

第三部分 建设基础.................................................................... 7一、历史积淀.......................................................................... 7二、优势特色、重大成就及国际影响..................................9三、发展潜力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 12

第四部分 建设内容.................................................................. 13一、人才培养........................................................................ 13二、科学研究........................................................................ 17三、社会服务........................................................................ 20四、师资队伍........................................................................ 21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23

第五部分 预期成效.................................................................. 25一、学科水平........................................................................ 25二、人才培养........................................................................ 25三、科学研究........................................................................ 26四、社会贡献........................................................................ 27五、国际影响........................................................................ 27

1

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通过化学的研究人类不

仅认识和发现物质且创造了数以万计的新物质,以改造自

然、造福人类。物质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结构与相互作

用规律的科学,其核心是化学和物理学,研究内涵包括微

观结构、性质、变化及其相关现象、规律和成因,以及物

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人工合成和应用等,又包含运动及

其相互作用如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等。化学和物理学的密切内在结合是物质科学主要研究内

涵,二者之间有天然内在关联,如量子力学与量子化学、

粒子物理与粒子化学、凝聚态物理与凝聚态化学。因此,

化学与物质科学不仅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可以衍

生出一系列新的技术原理,为材料制备、新物质合成、环

境保护和器件研发提供新的知识基础。

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党的领导和现代大学制度

建设为首要原则,按照教育部对山东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

设高校中以化学为基础规划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议,山东大

学确定了以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为一流学科进行建设,到

本世纪中期使本学科完全满足国家需求,成为有中国特色

优势的学科国际特区,引领世界该学科的发展。

第一部分 口径范围

一、学科名称与学科口径范围本学科以化学核心,涉及物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领

域,重点发展的方向包括:合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

学、粒子科学和凝聚态物质科学。

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

2

(一)合成化学

合成化学是创制新物质的一门科学,是有机化学、无

机化学、药物化学、高分子化学和材料化学等学科的基础

和核心。目前山东大学合成化学方向已建立涵盖无机合

成、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等新物质制备、表征与性能研

究。无机合成包含了高温与低温固相合成、水热与溶剂合

成、无机材料的高压合成与技术、CVD的无机合成与化学

材料制备、簇合物合成、金属有机化合物合成、多孔材料

和陶瓷材料合成、无机薄膜和晶体材料制备等研究内容。

有机合成包含了有机合成与设计、现代有机合成方法、绿

色合成化学和仿生合成等研究,主要涉及有机新化合物、

新型功能药物化合物和功能糖化合物。山东大学合成化学

紧紧围绕新物质制备国际前沿问题,在新型功能有机硅,

无机材料在电、磁、光、催化,以及有机新化合物药物与

催化性能开展理论计算、实验与应用研发,逐渐形成合成

化学优势特色研究,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拥有

很高影响力,其中有机硅合成化学、功能糖化合物全合成

化学和晶体材料制造处于国际领先研究水平,其他研究内

容均处于国内前列。

(二)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是一门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物质体系化学行为

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近代化学的根基。当前物

理化学已渗透到合成化学、化学生物学和物质科学,难以

划分出这些学科的界限。山东大学物理化学学科为国家重

点学科。学科创建于 20世纪 30年代,傅鹰、陈之霖、刘遵

宪、邓从豪、徐国宪和蒋民华等一批知名学者为物理化学

3

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在胶体化学、结晶化学、量

子化学和电化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

在 1952年院系和专业调整中成为全国 6个物理化学专业之

一。在此基础上,结晶化学专业逐步发展成为晶体材料国

家重点实验室;胶体化学专业发展成为胶体与界面化学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物理化学主要有胶体与界面化学、

理论与计算化学、电化学和油田物理化学等研究方向,涉

及传统物理化学内容又涉及新兴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

前沿,包含了从微观到介观的不同层次,学科整体实力和

研究水平保持在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其中胶体与界面化

学、油田化学品等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学科发展态

势评估系列研究报告表明:在密度泛函理论应用化学山东

大学 ESI论文收录世界排名第 4。(三)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存在、转

化、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山东大学环

境化学主要涉及大气环境化学、水污染控制化学、环境生

物化学等研究内容,紧紧围绕大气污染尤其雾霾污染、水

污染、固废污染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环境问题开展了深

入和系统研究,率先将量子化学计算与分子模拟应用于环

境化学领域,并在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与流域水污

染控制等方向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为山东省乃至我国环境

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粒子科学

粒子科学包含原子核以及更深层次的物质结构、物质

形态、基本相互作用性质以及相关实验技术的研究,是人

4

类对物质结构与相互作用认识研究的最前沿。目前山东大

学粒子科学包含强相互作用与强子物理、弱电相互作用与

新物理、粒子科学实验技术与应用,这些研究为创建山东

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学研究重大国际

合作领域具有引领与示范作用,其中强相互作用物理和气

体探测器、粒子辐照技术应用具有优势与特色,汇聚了一

批优秀人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五)凝聚态物质科学

凝聚态物质科学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由大量粒子

(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组成的凝聚态的结构、动力

学过程及其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的一门学科,研究

凝聚态物质的原子之间的结构、电子态结构以及相关的各

种物理性质。目前山东大学凝聚态物质科学围绕国际前沿

研究,着重于在新型固体材料的电、磁、光等功能性质,

开展理论与实验研究,逐渐形成软物质材料、自旋电子

学、纳米铁电物理、有机及分子固体物理、晶体物理、光

电子学等研究方向,其中低维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中的 SiC晶体生长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研究水平

处于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

总之,山东大学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面向国际前沿和

国家需求,是教育部建议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拟建

设的一流学科,是 2016年该学科全球 ESI收录论文入围世

界前 1‰,论文引用前 2‰的学科,通过一流学科建设将稳

定增长并有提升,成为该学科的国际领先特区。

第二部分 建设目标

5

一、近期建设目标(2020年)总体目标:到 2020年,在本学科建立 90周年,化学与

物质科学学科中在化学学科已处于前 100位的基础上稳步提

升,其他发展方向进入世界 100强,本学科继续保持 ESI收录论文稳居世界前 1‰,并再有进一步提升。

发展思路及分项目标:强化物理化学、凝聚态物理、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和药物化学 4个国家重点学科建设,

以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胶体材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和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个国家级平台,以及胶体

与界面化学、特种功能聚集体材料、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

和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 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山东省

重点学科和 8个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为中心,提升学科建设

和科研水平,引领学科方向。分项主要目标:

(一)学科建设

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其中晶体材料、有机硅合成、功

能糖全合成和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方向稳定在国际领先水

平,学科整体实力和研究水平保持在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依托胶体与界面化学特色和国际领先水平研究,为建设胶

体与界面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坚实基础。

(二)人才培养

遵从培养全国最优秀的本科生的办学思想,注重本科

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出化学与

物质科学领域全国最优秀本科生。注重研究生的学术创新

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力,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国际化

教学与交流,培养出合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粒

子科学、凝聚态物质科学和化学生物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6

(三)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战略,在 2020年内汇聚和造就 3位及以上国

际顶尖科学家、30余位中青年领军人才、150名以上具有突

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打造 2-4个杰出人

才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大力推进

博士后工作,扩大高水平博士后规模。

(四)科学研究

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推升科学研究。力争在

2020年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或重

点,以及国际重大合作基金等 5-10项。保持 SCI论文数量

的稳步增长,实现高水平论文的快速增长,SCI论文 700-800篇/年,力争在 Nature和 Science等期刊上有所突破。争

取获得国家级奖励 1-3项,省部级奖励 2-4项。注重科研成

果的转化,加强横向科研,横向经费超过亿元/年。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升科研队伍国际化水平,提高外籍教师数量和比

例,增加接收学位留学生和交流学生的人数,推进化学与

物质科学学科的国际化创新团队建设和国际联合实验室建

设,带动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国际化水

平。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与世界同行建立起互通互惠、

资源共享的开放教学与科研体系。拓宽国际科研合作领

域,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或科学家建立起实质性合

作关系。增加国外著名学者来校报告、双边或多边学术交

流会议、作为国际大会主席组织学科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或大会邀请报告次数。扩大国外研究生到本学科攻读博士

学位的数量。

7

二、中期建设目标(2030年)实现“提升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发展

目标。在 2020年目标的基础上,争取经过下一个十年的努

力,将本学科领域初步建设成为高水平原创性基础研究的

重要基地、承担国家重大需求研究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化

学与物质科学人才聚集和培养的高地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

作的特区,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 2030年,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保持稳定在全球 ESI收录 1‰,并

有进一步提升,保持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世界一流学科的

领先地位。

三、远期建设目标(本世纪中叶)到 2050年,山东大学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满足国家需

求,重点研究方向全面进入世界前列,成为国际学术前沿

并行者乃至领跑者。成为学科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特区,

取得具有特区特色的代表性原创成果,造就出一大批国际

级学术大师,引领国际学科发展方向。提升能代表或体现

学科特色的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部重点实验室,建成依托国

家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的胶体与界面化学国家重点实验

室,使之成为该研究内容与研究的人才聚集和培养以及国

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特区。

第三部分 建设基础

一、历史积淀山东大学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涉及到的化学和物理学

一级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均于

1930年成立。某些研究方向已处于国际前列,大多数国内

8

居于前列,具有明显优势特色、具有一流的条件和水平,

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化学学科先后已有傅鹰、邓从豪、蒋民华、钱逸泰、

佟振合五位中科院院士(或学部委员)在化学学科任教,

已培养了包括计亮年、薛群基和江桂斌等在内 11位中国科

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授权

点,以及普通班、国家理科基地班、泰山学堂拔尖人才班

三个层次的本科生培养体系。拥有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

室、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糖工程技术研

究中心,以及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理

科基础科学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有胶体与界面化

学、特殊功能聚集体材料和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三个教育

部重点实验室;高分子材料、理论与计算化学、糖化学生

物学、水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水处理化学

品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中美环境与健康技术

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研究中心”等 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或技术中心,以及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环境

化学和药物化学 5个山东省级重点学科等科学研究平台;拥

有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东大学环境研究

院、山东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及物质结构成分测试中

心。目前拥有专职教师队伍 200余人,其中教授 104人,具

有博士学位的占 80%以上;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 56%。中

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国家(外专)千人计划、长江学

者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

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青年千人、青年长江

9

学者、新(跨)世纪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山东大学齐

鲁青年学者等 70余人。2016年该学科全球 ESI收入论文入

围世界前 1‰,论文引用前 2‰的学科。2015年 10月 U.S.News全球研究性大学最全面的评估学科排名第 92位。

物理学科中的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是

国家重点学科,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以及原子与分子物理、理论物理 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低维材

料、微电子材料与器件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美国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国际联合仿生实验室,还与晶体材料研

究所共同支撑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高校中也

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束星北等国际学术大师曾在物理

学任教,培养的毕业生中王克明、薛其坤院士等 12位中国

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物理学科是山东大学最早进入全球

ESI排名前 1%的学科之一,2016年为全球 ESI前 3.5‰学

科。物理学科现有专职教师队伍 107人,其中教授 69人,

他们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

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

基金获得者、青年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新(跨)

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

府特殊津贴、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等 50多人。

二、优势特色、重大成就及国际影响山东大学化学学科拥有物理化学和药物化学国家重点

学科,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糖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拥有胶体与界面化学、特殊功能

聚集体材料和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 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平

台,同时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等 10余个平台,

10

胶体与界面科学是传统的前沿研究方向,与能源、软物质

材料、纳米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是 1981年“物理化学”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主要研究方向。也

是国家“985和 211工程”、山东省“十五”到“十三五”重点建

设学科。有机硅化学方向在国内最早开展了有机硅高分子

研究,一直保持着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开发的领先

地位,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电器等领域,以

及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励 1项、2001年多元金属氢氧

化物超细粉制备及应用研究、2003年三层核壳结构型水聚

氨酯树脂的合成技术及其环保漆研制、2009年二元复合高

效驱油提高采收率技术、2010年多层陶瓷电容器用钛酸钡

基介电陶瓷材料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

步二等奖 4项;2003年有序分子组合体性能、应用和理论

计算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表面活性剂溶液

聚集体与界面组装体的构筑、结构和性能研究获得教育部

自然科学一等奖,另有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6项。目

前学科申报专利超过 60件/年,获授权发明专利 30件/年,

其中聚α烯烃油品减阻剂转让给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该项目企业产生利润 2.6亿元/年,并获 2008年国家技

术发明二等奖;泡沫驱油新体系在胜利油田转让,产生直

接经济效益超过数亿元;炼油尾气的深度开发利用获得京

博化工有限集团转让费 500万元;尿素制氨烟气脱硝示范工

程获得淄博傅山热电有限公司转让费 410万元。

药物化学是化学与物质科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在 20世纪 90年代,已与山东齐鲁药厂联合研制成功国家二类抗癌

11

新药卡铂,在国内首家上市,至今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与

经济效益,曾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

进步二等奖。2000年以来,先后与国内制药企业开展新药

研发,研制开发了新药 20余个,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

益,相关成果获得 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糖胺聚糖

类产品成果转化产生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其中肝素钠、

硫酸软骨素生产工艺在全国推广,长期保持着出口生化原

料药之首的地位,2005年出口额占中国生化原料药出口总

额 50%以上。2017年抗 HIV药物 K-5a2与相关企业签订了

2000万元的合作开发协议。

环境化学研究提出的灰霾天气的形成特征及控制措

施,对我国大气环境立法、大气污染和酸雨控制、山东生

态省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提供了重

要的科技支撑;在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及其示

范工程受到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跟踪研究;流域水环境

污染问题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攻克了南水北调东线治污

难题,中央电视台数次对流域治污中的突出贡献进行了重

点报道;在新型纳米材料的环境效应方面,首创了纳米材

料组合化学系统研究方法,引领了纳米毒理学的前沿研

究。

山东大学物理学充分发挥物质科学中粒子物理国际大

科学的特点,成为在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的示范性学科,

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大型强子对撞机

实验成功做出重要贡献,助力“上帝粒子”的发现;多场调控

物理与器件实验室,自旋电子物理、材料与器件创新引智

基地获国家“111计划”项目;建有“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

12

工国际联合实验室”,促进该领域的发展,成为凝聚态物理

与器件、仿生声物理(软凝聚态物理)的重要研究国际特

区。

绝热近似理论和高密编码方案获 2011年教育部自然科

学一等奖和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微纳光物理与

光子器件研究介电光波导为核心的微纳光子结构获得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利用我国嫦娥三号“玉兔号”月球车

月表就位探测数据分析,行星化学成分分析研究证实了月

球“广寒宫”附近发现新型玄武岩,新华社、国家航天局、

《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参考消息》、《中国

日报》,美国《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英国

《卫报》和《镜报》、西班牙《世界报》和《国家报》等

均进行了报道,并被国外知名科技媒体 Tech Times 评为

2015年国际十大空间事件和重大发现之一,被评为 2015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

研究中,对太阳风-磁层作用导致的磁层大尺度对流过程的

首次观测工作形成了系列文章,分别发表在 Science( Zhang et al., 2013)和 Phys. Rev. Lett. (2013 和 2016)2016),受到《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日

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众多媒体的报道,

并入选子午工程 2016年度十大科学与应用成果。

三、发展潜力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注重拟建化学与物质学科一流学科的特区作用,经过

学科凝练、突出重点发展方向,以国家建议拟建设一流大

学山东大学的拟建设化学学科为基础,整合紧密的内在联

系的物理学、环境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及药物化学,按照“升

13

位、错位、占位”的基本方针,科学谋划学科布局。目前,

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整体实力雄厚,研究特色明显,彰显

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中的有机硅合成

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粒子科学、凝聚态物理和低微材

料研究方向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占据国内的研究的前

列,青年人才储备充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潜力巨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大力

开展自然科学研究,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

结合,加强基础研究;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

应用研究。山东大学被教育部正式列入了一流大学建设高

校的建议名单,这为山东大学借势国家战略规划,实现弯

道超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也为山东大学化学

与物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蓝黄两区、一圈一带”等国

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为山东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必将利用

好这次历史性的机遇,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统筹学科建设

方案,进一步确定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从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国际交流与合作诸多方面

分别找出差距和关键增长点,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和

建设措施。将所涵盖的化学和物理学中的已具备世界一流

的学科稳定提升,再实现跨越式发展,一定会成为世界一

流学科。

第四部分 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一)本科生培养

14

本科生培养方面,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以学生为

中心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本科教学服务能力和专

业教学建设,目标是培养化学与物质科学领域中国一流的

毕业本科生。加强本科生分类培养,提炼与山东大学化学

与物质科学学科相符的鲜明专业特色,培养和输送优秀的

本科毕业生。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泰山学堂)与“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和物理学基地

班为基础,发挥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中大部分研究方向国

际化程度高的特点,通过与国内外最先进学术机构的合

作,遵循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针对本学科领域的特

点,建立起完善的高端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具体举措包

括:

1.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学科建设促进创新教育,本

学科学术队伍教师积极参与泰山学堂与基地班本科教学,

以导师制教师身份指导本科生学习与科研训练。区分学术

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厚基础、精理

论、重实践、个性化、精英化目标。

2. 通过探索学分制下课程设置实施运行改革方案,学

科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方案和模式,全英语教学

课程,推进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等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山大

化学与物质科学特色培养体系使山东大学本科生的培养与

学科建设目标一致,与社会需求一致,促使学科在特定的

方向上做大做强。

3. 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创新教育体系的

过程管理。吸引教师投入教学、研究教学,提高教师的授

课质量和授课水平。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培训和研讨班,

15

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完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

训、实验教学与管理技能培训、课程的平行研讨活动。

4. 通过引进、培养、交流等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

设,制定有效措施,加大引进特殊人才的力度。扩大与省

内外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合作形式,努力提高教

师整体素质。课内课外相结合,通过丰富的创新活动展现

学生的综合能力;校内校外相结合,利用社会资源延伸创

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国内国外相结合,开拓学生国际视

野。

5. 推行两种模块化限选课制度,使学生在各自专业范

围内进行扎实的基础学习和训练,学生可同专业自由选

课,并进行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的交叉学习,拓宽学生的知

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6. 把立德树人摆在核心、党的领导和现代化大学制度

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诚信教育。发挥任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在学生培养中的

主导作用,加强学风建设,不断完善、落实规章制度,确

保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安全、稳定、活泼、有序。

(二)研究生培养

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提高培养质量为主线,提高研究

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现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

和评价机制的转变,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

1.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教案、培养内容、培

养方法、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导师指导、学位论文标

准、研究生培养方案与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研究与实践,

16

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学术修养和文

化素质。

2. 为适应教育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实现建设世界一流

大学的目标,结合本学科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的优势,

建设教学理念国际化、现代化,教学内容反映本学科发展

前沿化、教学方法现代化的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研究生教

学课程体系,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全英文研究生培养环境,

提高本学科内各学科方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

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创新性拔尖人才。以优化

研究生知识结构、全面提高素质为目的进行课程设置,与

世界一流大学相同学科研究生培养课程接轨。

3. 发挥师生互动作用,激励研究生自我提高,建立评

价机制,完善研究生教育的保障体系。实施研究生教育创

新计划,切实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大力加

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 加强本学科与国内外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

合作,选派优秀研究生到国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学

术交流或联合培养。提高推进研究生“海外经历”工作开展的

含金量,实行“国际一流平台合作培养计划”,在构建起科学

研究国际化合作网络与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研究生教育的

国际化,重点与国际一流大学等著名研究机构建立起长

期、稳定的研究生培养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海外优质教育

资源,落实双导师指导制;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全面提升研究

生培养质量使之成为未来国际学术领军人才。

17

5. 促进跨学科培养研究生,在培养方案中明确鼓励跨

学科研究生的招生和专业培养,并针对不同学科的研究生

特点,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实施个性化培

养方案,培养复合型学科交叉人才。

2018年中期建设进度:

到 2018年高端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基本建立,本科生

培养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明显上升。本

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100%,获得优秀科研及学位论文奖励

100项及以上。

二、科学研究加强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的整合凝练,促进学科内各

研究方向的交叉与融合;瞄准国家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重

大需求,加强合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药物化

学、粒子科学、凝聚态物质等方向研究特色的凝练,完善

学科布局,优化学术核心竞争力 ,大幅度提升学科综合实

力,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或课题能力,申报国家级科研奖

励,科学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发展高端科研平台、大团队,尊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

究规律,在顶层设计下,充分保障学术研究的自主权利。

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按照学科规划目标,围

绕高层次人才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提升学

科团队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引进与培养并重的高端

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学科交叉布局特色,通过一流学科建设,打破学

科壁垒,推动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围绕化学与物质科

学,发挥化学、物理学、环境化学、药物化学等学科领域

18

学科优势,推动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形成新的学科增长

点。

坚持平台、项目和人才三位一体的方针,为支撑创新

驱动发展服务。对科研团队的有效运作进行系统管理,健

全科研管理制度,包括项目、考核、成果和平台的管理,

建立新型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高水平科研论文、重大

科研项目和国家级奖项的奖励力度。加强研发性应用研

究,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拓展发展

空间,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

化。

推进学科平台基地建设,在已有济南、威海两个校区

化学与物质科学研究平台的基础上,山东大学在青岛建设

了青岛校区,将打造成一个具备鲜明特色的高等研究特色

校区,借助青岛校区建设的契机,成立化学与物质科学研

究院,提升山东大学化学与物质科学领域的科研水平,参

与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胶体材料国家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

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

上次胶体与界面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为优秀基础

上,经过一流学科建设为构建胶体与界面科学国家重点实

验室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发展科学研究建设内容包括:

(一)合成化学:将在有机与无机化合物、新颖功能

材料、有机硅合成化学、基于生物靶标药物的设计合成、

功能糖化合物全合成及糖分析,以及化学生物学等方面开

19

展系统深入研究,在陶瓷材料、多孔规则薄膜功能材料、

稀有金属催化材料、功能晶体材料、有机新化合物、新型

功能药物、功能糖化合物和糖类全合成等方面产生国际顶

尖成果。

(二)物理化学:将集中在胶体与界面化学、理论与

计算化学、电化学,以及光、电和磁性材料物理化学等方

面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在表面活性剂多尺度聚集与组装、

工程水凝胶材料、凝聚态和生物分子体系的电荷传输及弱

相互作用的理论与计算、新型能源电池以及光、电和磁性

材料物理化学等方面取得突破,产生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

研究成果。

(三)环境化学:将瞄准大气环境化学、水污染控制

化学和环境生物化学三个研究方面,开展环境化学新理

论、新技术的探索,在环境量子化学、环境纳米化学、环

境界面化学、环境与健康科学等方面取得突破,产生有国

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使山东大学环境化学的科学研究成

为国家和山东省区域环境化学研究的特区,为解决环境领

域国家和区域重大环境问题提供重要支撑和技术保障。

(四)粒子科学: 将围绕强相互作用与强子物理、弱电

相互作用与新物理两个重大基础科学前沿,发挥理论与实

验密切结合优势,在国际与国内重大基础科学工程中承担

重要任务,同时在相关强子结构、强相互作用物质的表现

形式、量子场论高精度计算等方面基础研究中做出成就;

发挥已有气体探测器与高能物理海量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

的优势,在重大国际合作实验中承担重要任务,产生具有

国内外高影响力的高端技术成果。

20

(五)凝聚态物质: 瞄准软凝聚态物质、量子固体物理

和多场调控物理三个前沿交叉方向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工

作,在软物质凝胶功能材料、量子材料设计、量子信息技

术、自旋电子学与磁性材料物理等方面做出有重要突破的

科研成果,提升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成为该领域具有重

要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高地。

2018年中期建设进度:

到 2018年承担和新增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 10及以

上、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 3-5项。

三、社会服务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为

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开发胶体材

料、特殊功能材料、能源材料、油田化学品、大气污染治

理的应用技术,以及糖化合物结构解析标准化技术。充分

发挥药物化学在新药研究中的源头作用,加强开发性应用

研究,主动承担国家和地方医药开发项目;开发大尺寸、

纳米级厚度的铌酸锂单晶薄膜新材料,为相关企业提供技

术指导,加强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举办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相关的重要学术会议,平均

每年承办各类学术会议 10余次,推进本学科领域的发展。

为相关学科提供了解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本领域国际

上权威学者进行交流的平台,扩大本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

本学科的国际学术地位。

推进科学普及,承担社会公共服务,承办中国化学与

物质科学相关学会的科普工作会议、相关学科大学课程报

告论坛、每年举办山东省中学生夏令营和实验室开放等活

21

动。特别是加强天文和空间物质科学知识的科学普及工

作,以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3D科普影院、各野外观

测设施为平台,常年面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开展科普

教育活动,保持已经获取的山东省五星级科普教育基地、

全国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发挥学科科学家的智库作用,督促本学科的相关专家

在全国及地方政协委员会议上进言献策,积极参与行业发

展规划研究,同时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药物检测领域

为当地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研究依据。

2018年中期建设进度:

到 2018 年本学科为社会经济服务和产学研结合的能

力、成果转化水平明显提高,横向经费达到亿元/年;提升

公民素养的科学普及活动大面积增加;为政府和地方社会

经济发展的建言献策、决策咨询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和省

部高端智库人才达到 10位以上。

四、师资队伍打造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创新力强、国际学术影响

力强、学科特色鲜明、学缘结构合理、年龄布局优化的学

科队伍。围绕学科发展目标,努力做好教师队伍合理布

局、改善学缘结构、引进与造就杰出人才等方面的工作;

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和整合,围绕学科发展以高层次人才

为核心,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提升化学与

物质科学学科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优秀后备人

才,进行学科的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人才队伍的创新力和

发展动力。

(一)实施杰出研究团队引进计划

22

在合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粒子科学、凝聚

态物质科学五个学科方向构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杰出

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团队,构建高水平的研究科研

平台,重点支持,优势发展。

(二)实施高层次人才造就计划

利用国家和省部各类人才计划,培育和引进两院院

士、全职引进千人计划、获聘长江学者、获得国家杰出青

年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总人数达到 40名。

(三)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

利用国家和省部各类人才计划,入选国家青年千人、

青年长江、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万人计划获得者、

青年泰山、齐鲁青年学者等,总人数达到 40名。

(四)着力改善学缘结构

提高博士生、博士后、访问学者数量,并特别提高海

外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2020年实现教师队伍中具有一年

以上校外工作经历的人员达到 90%,具有一年以上海外工

作经历的人员达到 70%,海外博士学位的教师占 40%。大

力引进外籍教师,增加外籍教师比例,促进化学与物质科

学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和水平,提升学科国际学术地位。增

加海外博士后的数量,遴选优秀博士后进入学科教师队

伍,增强学术活力。

(五)改善人才管理机制,强化岗位责任制

改革考核机制及学术评价体系。强化学术委员会和教

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能。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公

开、平等、竞争的原则,建立起有利于促进科研、有利于

23

年轻人成才的考评制度。结合学科实际,注重团队团结协

作精神,建立以团队方式进行岗位业绩考评制度。按照研

究方向,实行 PI制,在 2020年建立 10-15个国际水平学术

团队。

2018年中期建设进度:

到 2018年,汇聚和造就 2位国际顶尖科学家、10余位

中青年领军人才、50名以上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的青年学术骨干,打造 2个杰出人才创新团队。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本学科课程国际化建设,教学大纲、教学方式等

与国际高水平大学接轨,吸引优质留学生生源来山东大学

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攻读学位和交流访问,拓展与国外名

校的联合培养和访学项目,为本学科学生赴国外学习提供

渠道和选择,真正形成与国外高校的双向交流机制。

加快科研队伍国际化水平,提高外籍教师与博士后的

数量,争取到 2020年,达到 30人以上;并以高层次人才为

核心,培育数个国际化领先创新团队,提升本学科科研实

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国家和省部人才政策,引进国际高水

平讲座教授、流动岗教授、短期境外专家、外专千人等,

外籍人员加入到本学科师资队伍中数量达到 10人。

提升山东大学粒子物理学科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网

络建设实效和科研产出,成为山东大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与

合作领域的示范性学科。继续推进与南澳大学联合建立的

中澳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中澳细胞治疗协同创新中心的建

设和发展,为双方教师、学生的交流互动搭建平台。推动

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的药物化学本硕联合培养项目。进一

24

步发挥与美国 Virginia Tech合作,提升山东大学-VirginiaTech仿生声物理国际实验室的辐射作用,成为我国仿生声

物理的重要研究基地。探索国际实验室建设模式,结合学

科布局以及国际化创新团队建设情况,创建国际联合实验

室。发挥山东大学自旋电子物理、材料与器件创新引智基

地的作用,加强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Peter Grünberg教授等国际学术大师的合作与交流建成一个世界先进水平的

自旋电子物理、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实验室。

增加国际交流,推动紧密型国际科研合作,加强国际

合作项目的承担能力,充分利用国际同行高水平资源,推

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提升山东大学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在

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通过联合培养、学术互

访、设备共享等措施,建立院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

双边、多边学术和教学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积极组织申

报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有效发挥国际学术与教育合作在解

决关键技术瓶颈、填补国内空白、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式

发展等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参与重点区域科技合作,

对外科技援助显著加强;积极参与国际与区域组织的多边

教育与科技合作,努力营造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

展的良好氛围。继续巩固与国际知名大学已经建立的合作

关系,探索新的合作渠道,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持续

资助教师与国境外合作伙伴的共同申请联合基金等科研合

作项目、教师与国境外合作伙伴共同申请联合基金等科研

合作项目。争取在 2020年底教师与国境外合作伙伴共同申

请研究项目数达到 30项以上。

25

鼓励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学生参加国际短期交流项

目,拓展国外大学实习项目,积极拓展境外教育市场。落

实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知名高校等的合作

办学规划,继续提升本学科方向的本科及研究生办学的国

际化水平;根据学校安排,落实“山东大学—国际理学院”有关课程教学设置。

2018年中期建设进度:

到 2018年,科研队伍国际化水平有明显提升;邀请国

际知名专家 80位、组织国际会议 6次、大会报告或邀请报

告 50次。

第五部分 预期成效

一、学科水平山东大学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将以化学学科为基础,

在建设期间得到快速、定向、特色和特区发展。将山东大

学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建设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

的国际一流学科,特种有机硅材料合成化学、胶体与界面

化学、粒子物理、凝聚态物质的研究方向继续保持国际领

先水平,并有较大提升,完全满足国家重大需要。

二、人才培养本科生培养:推动本科生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培养

中国最优秀本学科本科生;产生国家级教学团队;建立健

全适用于本学科本科人才培养的标准化教学体系和师资教

学能力考核的标准化评估体系,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

力;增强学生科学研究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与人才

市场需求度契合的创新型化学与物质科学人才。

26

研究生培养:推动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通过招生目

录和招生考试改革,从源头上实现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的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打破传统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的

壁垒,促进学科群内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创新人才

培养目标。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优

化,课程体系完善,开设 15 门以上全英文课程,社会实

践、讨论班和前沿讲座等非授课课程充分落实并发挥作

用,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进一步改进,研究生的创新水平

得到较大提高,与国内外知名学府/科研机构、杰出学者建

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和国际研究趋势,

通过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争取培养一批具

有把握国际前沿研究视野,具备高度原始创新能力,能够

在不远的未来成为国际上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领军人才的

高水平研究生。

三、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一些代表性的方向上出现较大创新性的成

果,力争在 Nature和 Science及其子刊等高水平的杂志上发

表学术成果;争取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 2-4项;代表性科

研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世界一流学科基础性建设得到较大提升;高质量建设

胶体材料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

室;冲击胶体与界面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立项;高质

量建设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实验室和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7

产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在重大国际合作中

承担较大规模的科研任务,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

数量有较大提高。

四、社会贡献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本着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宗旨,

结合世界学科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条

件,不断提升学科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立足

于服务国家和地方教育、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承担社

会公共服务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举办重要学术会议

引领学术发展、推进科学普及承担社会公共服务、发挥智

库作用等。

以胶体材料、特殊功能材料、大尺寸纳米单晶薄膜和

油田化学等为核心,解决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难题

和从实验室向产业化转变的科学技术问题,培育出几个特

色产品或关键性的技术,协助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当

地产业经济发展。

发挥应用基础研究的优势,自主研发可用于大气污染

监测和控制的有效技术;紧密结合山东生态省建设工作,

注重突出环境学科的交叉学科优势,进一步凝炼学科特

色,拓展空间,构筑高峰,站在新起点,致力新发展,担

承历史责任,服务社会发展。

通过新一批科研基地的建设,丰富科学普及的形式和

种类,为天文和空间科学、粒子科学等的普及,特别是青

少年科普教育,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参与有关国家战略

调研报告,发挥智库作用等。

五、国际影响

28

化学与物质科学学科将在某些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

位置,引导国际学科发展方向,有国际重大影响。通过国

际合作实验的参与以及在国际合作实验中担任重要角色,

提高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地位;通过承担大型国际合作

实验中尖端实验设备的研制与批量生产,拉动我国相应产

业的国际化;通过人才培养双向国际化,即招收外籍研究

生与博士后以及将研究生派到海外参与国际合作,扩大学

科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的影响。

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论文的

比例得到大幅度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设立专项国际会议基金,提高本科生教师高水平高层次国

际活动参与度。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积极争取

承办国际会议,支持学术带头人担任国际会议主席,为国

际期刊组稿或撰写综述性文章等,提升学科的国际知名

度。通过人才队伍建设的加强、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人

才培养举措的革新以及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本学科

总体实力进一步加强,国际排名大幅度提高,切实提高学

科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