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木版年画看旧时防疫民俗epaper.sxycrb.com/rbpaper/pc/att/202003/05/6de15a4a-6c0e...邪、灭毒、祈福等内容以及人物、神仙、鬼卒、动物、符...

1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E-mail:[email protected] 文化新闻部主办 责任编辑 赵卓菁 校对 郝鹏飞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 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 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 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 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 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大概看到古人对瘟疫的一 些处理方法,比如说忌食、隔离、清洁、用药等。此外, 我们还看到会“供奉痘疹娘娘”,亦会“拿大红尺头与 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这些民俗也颇有趣味。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新绛县绛州二天门木版年 画社从收藏的多块老木版中,找出了不同年代与疫、 瘟、灾、邪等有关的木版数十块进行了印制展示,与 大家分享。 古代年画艺人以防疫民俗为基础,将送瘟、除 邪、灭毒、祈福等内容以及人物、神仙、鬼卒、动物、符 咒等素材纷纷入画,体现了民众淳朴而多样的自然 敬畏之心及物我共生、天人合一的民俗心理。这些古 代的老版画有张贴的,有供奉的,有门神,也有挂在 门窗上的,有焚烧的,有朱砂印的,也有五色纸印的, 题材广泛、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研究我 国古代防疫民俗的重要文物。 《攘灾集福》 龙舟,在原始图腾中,表达的是对龙神的崇拜。 龙舟竞渡,祈求龙神保佑,让灾祸瘟疫远离,留下五 谷丰登、吉祥如意。 《瘟司》 古时,黎民信奉瘟神之说,但凡疫病流行之时, 也必是求神问佛之时。古人认为,瘟疫爆发皆由瘟神 所致,为消灾祛病,便通过各种方式祈求上苍垂怜尘 世,阻止瘟神行疫。 《五瘟》 乘舟送“五瘟”!图中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件法 宝,一人手持杓子和罐子,一人手持袋子和剑,一人 手持扇子,一人手持锤子,一人手持火壶。 在古代的民间传说中,有送瘟神的活动,在当 时,人们期望通过某种方法,把闹瘟疫的鬼怪送走, 以此达到消灭瘟疫之目的。 《镇宅神判》 民间关于钟馗打鬼的故事很多,有说他是古代 一位很灵验的著名巫师,也有说是因为唐玄宗害疟 疾,昏睡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玉笛,绕 殿而逃,后面一大鬼追来,把它捉住吃掉。大鬼身穿 蓝袍,袒露右臂,脚穿皮靴。玄宗问他是谁?答曰: “吾 名钟馗,落地举子,专除天下妖孽。”玄宗醒来,病霍 然痊愈,于是诏画工吴道子,告梦中所见钟馗形象, 令其作画。吴道子画毕上呈,玄宗赞叹曰: “吾梦中所 见,同图中钟馗象无异,真乃神笔也!”从此,后代人 们挂贴钟馗象,用来“镇宅辟邪”。 《五瘟使者》 传说天界五鬼,人界五瘟。如出现瘟疫,则需建 立祠堂祭拜他们。 《钟馗》 旧时民间认为,钟馗可是驱疫降鬼的一把好手。 “钟馗贴家中,执剑斩妖魔,镇宅能除邪,合家享太平”, 印制过程中还会专门添加朱砂,增加辟邪“功力”。 《火神》 火神崇拜是华夏民族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民 族图腾。病毒害怕高温,司掌火焰的神明可以利用火 焰的高温让病毒退避三舍,从而保护黎民百姓安然 无忧。 《天师》 何为天师,即为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师。在古代民 众的认知中,天师通常有起死回生、治病救人的本 事,深受百姓爱戴。 《避瘟灭毒》 猛虎出没,瘟 、毒还敢来吗?图为《避瘟灭毒》的 木版及印刷的木版画。 《端阳福虎》 端午节也是古人防疫的一个重要时令,打扫久 尘、插上艾草,佩戴香包,还要张贴福虎,以压制春夏 之交苏醒的五毒。 《镇宅真君》 “青龙降妖,白虎除邪”,钟馗一出场,蝙蝠 五毒团灭,妖邪鬼怪祛除。“天师宝号通三界,道 法妙运透九霄。中国古代道家“四大天师”分别是 东汉时张道陵、三国时葛玄、宋代的萨守坚、晋代 人许逊。 广泛的张贴、真诚的崇敬与虔诚的祭拜,曾经 给了古代民众战胜瘟疫的希望。这些驱疫祈福的木 版年画,无不体现了人们想要通过虔心祈愿祈求庇 护,让瘟疫能快快过去的朴素心理。而这些木版年 画中传递出的民众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愿与天地 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更是一直在我们心中。 从古代木版年画看旧时防疫民俗 吴百锁 芮城县东章村人习惯上把村南平 地泛称为南安子地,而把村后的丘陵 沟壑地泛称为后安子地。 午饭后,雪雨渐歇。约表弟去后 安子地里转一圈,经高家巷,沿老粉坊 旁的土坡上行走。 昨晚以及今早的雪雨,使得土坡 道湿润而又松软,散发着新鲜的泥土 味道。路边的野椿树和崖枣树光秃秃 的枝丫上,还留着清晰的雪痕雨迹。 枣刺上看得见,悬挂着的晶莹透亮的 水珠子。 老粉坊今已是面目全非,不见了 往日的烟气缭绕。豆腐坊和醋坊,已 为羊圈与鸡舍所取代,闻不见豆腐和 醋的香味。 立在槐树咀上,看得见整个村子 的轮廓,隐约在灰色的雾气中。我问 表弟看得见他的家吗,他放眼望了望 未置可否。我眯起眼睛仔细搜寻,在 村西侧找见了一栋粉墙黛瓦的房屋, 那便是我的家。 继续沿坡道上行,只见两边一层 层的梯田地遍植花椒和槐树。看庄稼 识主人,虽然现在看不到一棵庄稼,但 看地里的情形也就把主人了解得八九 不离十了。勤快人家的地里耕耘打理 得井井有条,不见一棵草,而懒人家的 地里,要多荒芜就有多荒芜。 继续前行,便是去黑鱼潭的路。 表弟对东头的地名很是熟稔,走一路 都能叫上名字。他指着右前方说,那 个圆疙瘩是碾子岭,那个高台地是寨 子岭,那个长条状的是葫芦巷,这条沟 是小刺嘛沟,这条沟是大刺嘛沟…… 而且能说出其所属的变更。 东章村的土地只有一部分平地在 村南,大部分土地都分布在村北的丘 陵沟壑地带。村民有口歌描述是“73 个磨疙瘩,84个箅柯杈,有女不嫁东 章家”。 村西部以丘陵地为多,村东部以 沟壑地为众,所以村西头人每日劳作 主要是把粪肥往上拉,把收成往下 拉。而村东头人则是把粪肥往下送, 把收成往上搬。 我说,总体来看,村东头的人比较 勤快,也重视土地耕作与管理。早年 在大集体的时候,村东头的粮食生产 量就老高过村西头的呢。 表弟说,村西地多在岭上,加之天 旱少雨自然有影响。可也有说“东头 三条沟,抵不住西头一道峪”。 前方一道土岭,表弟说那就是土 地爷岭。他指着下面一大片花椒地 说,这叫茂才沟。我说,给我在土地爷 岭前照张相。 照完相,我们离开去黑鱼潭的路, 经一块荒地下到茂才沟,再往前就是 大刺嘛沟。 茂才沟遍植花椒树,经营管理非常 到位。土地耕耘得仔细松软,看着就滋 润。花椒树修剪得利利落落,长势旺 盛。村民把浇地的水管已经铺设到了 地头,原来的旱地也变成水浇地了。 向阳崖根出处,有我认得出的也 有我叫不出名字的野菜,依然郁郁葱 葱。脚下发黄的枯蒿,散发出缕缕淡 淡的清香。崖畔边上,一株老柿树裸 露出黑色的根部,却还顽强地活着。 树虽无语,但枝头遗留着的干柿蒂,证 明了它对根下那一片土地的回报。 见一棵酸枣树上有红橙橙的酸 枣,小心翼翼摘几颗放进嘴里。看似 饱满圆溜的酸枣,其实干得只剩一层 薄皮包着个枣核。轻轻咀嚼,来自大 自然的酸味,即刻叫人动容。 大刺嘛沟是村东头的一道名沟, 早年由山洪冲积而成,土壤肥沃,是难 得的良田好地。与此相邻的还有小刺 嘛沟,曾经栽植有满沟的杏树,所以也 叫杏树沟。 在一处叫有功五亩坪的地块,他 指着西侧的三眼残破的土窑洞说,这 就是当年八队喂头牯的地方。当年生 产队时,为了耕种以及采粪方便,每个 生产队都在后地里建有简易的牲畜饲 养处。现在多数都已坍塌损败毁,幸 运遗留下来的已是那个时期的痕迹, 于荒芜落寞的山野间,守望那曾经的 过往。 沿大刺嘛沟下行返回,表弟如数 家珍,每一块地都能说出主人家的名 字以及相关的人事。 槐树上结的槐豆夹,密密麻麻,泛 出蛋黄的颜色。想起小时候把干槐豆 夹采集回来,奶奶一番泡洗拾掇,蒸成 槐豆麦饭。那真是一道口感和味道都 不错的美食,而且还有清热祛火、活血 醒脑的功效呢。 及至村口,才觉得两只鞋底都积 沾了厚厚的一层黄泥,连裤脚处也糊 了一片黄泥。使劲踢起一脚,一块黄 泥随之雀跃般飞向半空。 哈哈,后安子地这一趟漫步,真的 好爽! 后安子漫步 宁永强 2月28日,在不能临堂授课的情 况下,蒲剧名家景雪变利用网络平台, 给运城学院蒲剧表演专业大三的学生 开通了“手机课堂”,线上授课。 景雪变首先叮嘱学生们疫情防控 期间在家注重学习,注意保护好家人 和自己的安全,其次是强调学习。她 说,作为新时代的戏曲人,要有文 化,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仅要掌 握现代文化知识,更要深入了解历 史、热爱文学,比如,熟悉古典诗 词、经典剧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 地把握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更 加有利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人物。随 后,景雪变从戏曲常识以及规范性入 手,讲授戏曲表演,并着重对《柜中 缘》主角许翠莲的表演进行了深入浅 出的讲解,充分表达了手、眼、身 法、步等戏曲表演中形体语言的重要 性。 两个小时的授课很快结束了,对 于景老师的付出,学生们纷纷通过手 机点赞。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下学习,越是 特殊时期,越要严于律己,有戏没戏上 台便知。”景雪变说,“疫情终会过去, 蒲剧还要传承,什么时候都不能让年 轻人松劲。” 景雪变: “手机课堂”传蒲艺 本报记者 2 月28日,在运城图书市场里, 市民在某书店选购图书。 从2月中旬开始,运城新华书店 以及各图书批发市场,在做好疫情防 控的同时积极调配各种图书,确保市 民及在家上网课的学生能及时购买到 学习资料。 特约摄影 吕向前 本报讯 (记 者 赵卓菁因部分 史志断档,亟需挖掘整理,河津市政协 顺应社会各界呼声,拟组织力量编纂 《民国河津记事》并公开向全社会征集 稿件。凡文史爱好者及知情人士,均 可撰写文稿或提供线索,征集内容包 括图片、实物、遗迹、遗著、手札等。 “记事”一书主要记述1912年至 1949年河津境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 件,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 教育、民族、宗教及社会生活方方面 面的史料,重要历史人物及县城变 化,行政区划,政权演变等内容。因 时间久远、资料缺失,现特向社会各 界广泛征集史料、线索,特别是民国 时期河津有建树的知名人物,比如军 政人物、乡贤善士、文人雅士、武术 名人、艺苑名流、杏林高手、能工巧 匠等的相关史料。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民国河津记事》征集文稿及线索

Transcript of 从古代木版年画看旧时防疫民俗epaper.sxycrb.com/rbpaper/pc/att/202003/05/6de15a4a-6c0e...邪、灭毒、祈福等内容以及人物、神仙、鬼卒、动物、符...

Page 1: 从古代木版年画看旧时防疫民俗epaper.sxycrb.com/rbpaper/pc/att/202003/05/6de15a4a-6c0e...邪、灭毒、祈福等内容以及人物、神仙、鬼卒、动物、符 咒等素材纷纷入画,体现了民众淳朴而多样的自然

文 化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E-mail:[email protected]文化新闻部主办

责任编辑 赵卓菁 校对 郝鹏飞

在《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儿”生了痘疹后,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大概看到古人对瘟疫的一些处理方法,比如说忌食、隔离、清洁、用药等。此外,我们还看到会“供奉痘疹娘娘”,亦会“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这些民俗也颇有趣味。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新绛县绛州二天门木版年画社从收藏的多块老木版中,找出了不同年代与疫、瘟、灾、邪等有关的木版数十块进行了印制展示,与大家分享。

古代年画艺人以防疫民俗为基础,将送瘟、除邪、灭毒、祈福等内容以及人物、神仙、鬼卒、动物、符咒等素材纷纷入画,体现了民众淳朴而多样的自然敬畏之心及物我共生、天人合一的民俗心理。这些古代的老版画有张贴的,有供奉的,有门神,也有挂在门窗上的,有焚烧的,有朱砂印的,也有五色纸印的,题材广泛、生动形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研究我国古代防疫民俗的重要文物。

《攘灾集福》

龙舟,在原始图腾中,表达的是对龙神的崇拜。龙舟竞渡,祈求龙神保佑,让灾祸瘟疫远离,留下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瘟司》

古时,黎民信奉瘟神之说,但凡疫病流行之时,也必是求神问佛之时。古人认为,瘟疫爆发皆由瘟神所致,为消灾祛病,便通过各种方式祈求上苍垂怜尘世,阻止瘟神行疫。

《五瘟》

乘舟送“五瘟”!图中每个人手中都拿着一件法宝,一人手持杓子和罐子,一人手持袋子和剑,一人手持扇子,一人手持锤子,一人手持火壶。

在古代的民间传说中,有送瘟神的活动,在当时,人们期望通过某种方法,把闹瘟疫的鬼怪送走,以此达到消灭瘟疫之目的。

《镇宅神判》

民间关于钟馗打鬼的故事很多,有说他是古代一位很灵验的著名巫师,也有说是因为唐玄宗害疟疾,昏睡中见一小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玉笛,绕殿而逃,后面一大鬼追来,把它捉住吃掉。大鬼身穿蓝袍,袒露右臂,脚穿皮靴。玄宗问他是谁?答曰:“吾名钟馗,落地举子,专除天下妖孽。”玄宗醒来,病霍然痊愈,于是诏画工吴道子,告梦中所见钟馗形象,令其作画。吴道子画毕上呈,玄宗赞叹曰:“吾梦中所见,同图中钟馗象无异,真乃神笔也!”从此,后代人们挂贴钟馗象,用来“镇宅辟邪”。

《五瘟使者》

传说天界五鬼,人界五瘟。如出现瘟疫,则需建立祠堂祭拜他们。

《钟馗》

旧时民间认为,钟馗可是驱疫降鬼的一把好手。“钟馗贴家中,执剑斩妖魔,镇宅能除邪,合家享太平”,印制过程中还会专门添加朱砂,增加辟邪“功力”。

《火神》

火神崇拜是华夏民族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民族图腾。病毒害怕高温,司掌火焰的神明可以利用火焰的高温让病毒退避三舍,从而保护黎民百姓安然无忧。

《天师》

何为天师,即为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师。在古代民众的认知中,天师通常有起死回生、治病救人的本事,深受百姓爱戴。

《避瘟灭毒》

猛虎出没,瘟、毒还敢来吗?图为《避瘟灭毒》的木版及印刷的木版画。

《端阳福虎》

端午节也是古人防疫的一个重要时令,打扫久尘、插上艾草,佩戴香包,还要张贴福虎,以压制春夏之交苏醒的五毒。

《镇宅真君》

“青龙降妖,白虎除邪”,钟馗一出场,蝙蝠五毒团灭,妖邪鬼怪祛除。“天师宝号通三界,道法妙运透九霄。中国古代道家“四大天师”分别是东汉时张道陵、三国时葛玄、宋代的萨守坚、晋代人许逊。

广泛的张贴、真诚的崇敬与虔诚的祭拜,曾经给了古代民众战胜瘟疫的希望。这些驱疫祈福的木版年画,无不体现了人们想要通过虔心祈愿祈求庇护,让瘟疫能快快过去的朴素心理。而这些木版年画中传递出的民众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愿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更是一直在我们心中。

从古代木版年画看旧时防疫民俗■吴 冰 吴百锁

芮城县东章村人习惯上把村南平地泛称为南安子地,而把村后的丘陵沟壑地泛称为后安子地。

午饭后,雪雨渐歇。约表弟去后安子地里转一圈,经高家巷,沿老粉坊旁的土坡上行走。

昨晚以及今早的雪雨,使得土坡道湿润而又松软,散发着新鲜的泥土味道。路边的野椿树和崖枣树光秃秃的枝丫上,还留着清晰的雪痕雨迹。枣刺上看得见,悬挂着的晶莹透亮的水珠子。

老粉坊今已是面目全非,不见了往日的烟气缭绕。豆腐坊和醋坊,已为羊圈与鸡舍所取代,闻不见豆腐和醋的香味。

立在槐树咀上,看得见整个村子的轮廓,隐约在灰色的雾气中。我问表弟看得见他的家吗,他放眼望了望未置可否。我眯起眼睛仔细搜寻,在村西侧找见了一栋粉墙黛瓦的房屋,那便是我的家。

继续沿坡道上行,只见两边一层层的梯田地遍植花椒和槐树。看庄稼识主人,虽然现在看不到一棵庄稼,但看地里的情形也就把主人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勤快人家的地里耕耘打理得井井有条,不见一棵草,而懒人家的地里,要多荒芜就有多荒芜。

继续前行,便是去黑鱼潭的路。表弟对东头的地名很是熟稔,走一路都能叫上名字。他指着右前方说,那个圆疙瘩是碾子岭,那个高台地是寨子岭,那个长条状的是葫芦巷,这条沟是小刺嘛沟,这条沟是大刺嘛沟……而且能说出其所属的变更。

东章村的土地只有一部分平地在村南,大部分土地都分布在村北的丘陵沟壑地带。村民有口歌描述是“73个磨疙瘩,84 个箅柯杈,有女不嫁东章家”。

村西部以丘陵地为多,村东部以沟壑地为众,所以村西头人每日劳作主 要 是 把 粪 肥 往 上 拉 ,把 收 成 往 下拉。而村东头人则是把粪肥往下送,把收成往上搬。

我说,总体来看,村东头的人比较勤快,也重视土地耕作与管理。早年在大集体的时候,村东头的粮食生产量就老高过村西头的呢。

表弟说,村西地多在岭上,加之天旱少雨自然有影响。可也有说“东头三条沟,抵不住西头一道峪”。

前方一道土岭,表弟说那就是土地爷岭。他指着下面一大片花椒地说,这叫茂才沟。我说,给我在土地爷岭前照张相。

照完相,我们离开去黑鱼潭的路,经一块荒地下到茂才沟,再往前就是大刺嘛沟。

茂才沟遍植花椒树,经营管理非常到位。土地耕耘得仔细松软,看着就滋润。花椒树修剪得利利落落,长势旺盛。村民把浇地的水管已经铺设到了地头,原来的旱地也变成水浇地了。

向阳崖根出处,有我认得出的也有我叫不出名字的野菜,依然郁郁葱葱。脚下发黄的枯蒿,散发出缕缕淡淡的清香。崖畔边上,一株老柿树裸露出黑色的根部,却还顽强地活着。树虽无语,但枝头遗留着的干柿蒂,证明了它对根下那一片土地的回报。

见一棵酸枣树上有红橙橙的酸枣,小心翼翼摘几颗放进嘴里。看似饱满圆溜的酸枣,其实干得只剩一层薄皮包着个枣核。轻轻咀嚼,来自大自然的酸味,即刻叫人动容。

大刺嘛沟是村东头的一道名沟,早年由山洪冲积而成,土壤肥沃,是难得的良田好地。与此相邻的还有小刺嘛沟,曾经栽植有满沟的杏树,所以也叫杏树沟。

在一处叫有功五亩坪的地块,他指着西侧的三眼残破的土窑洞说,这就是当年八队喂头牯的地方。当年生产队时,为了耕种以及采粪方便,每个生产队都在后地里建有简易的牲畜饲养处。现在多数都已坍塌损败毁,幸运遗留下来的已是那个时期的痕迹,于荒芜落寞的山野间,守望那曾经的过往。

沿大刺嘛沟下行返回,表弟如数家珍,每一块地都能说出主人家的名字以及相关的人事。

槐树上结的槐豆夹,密密麻麻,泛出蛋黄的颜色。想起小时候把干槐豆夹采集回来,奶奶一番泡洗拾掇,蒸成槐豆麦饭。那真是一道口感和味道都不错的美食,而且还有清热祛火、活血醒脑的功效呢。

及至村口,才觉得两只鞋底都积沾了厚厚的一层黄泥,连裤脚处也糊了一片黄泥。使劲踢起一脚,一块黄泥随之雀跃般飞向半空。

哈哈,后安子地这一趟漫步,真的好爽!

后 安 子 漫 步■宁永强

2 月 28 日,在不能临堂授课的情况下,蒲剧名家景雪变利用网络平台,给运城学院蒲剧表演专业大三的学生开通了“手机课堂”,线上授课。

景雪变首先叮嘱学生们疫情防控期间在家注重学习,注意保护好家人和自己的安全,其次是强调学习。她说,作为新时代的戏曲人,要有文化,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仅要掌握现代文化知识,更要深入了解历史、热爱文学,比如,熟悉古典诗词、经典剧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更加有利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人物。随

后,景雪变从戏曲常识以及规范性入手,讲授戏曲表演,并着重对 《柜中缘》 主角许翠莲的表演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充分表达了手、眼、身法、步等戏曲表演中形体语言的重要性。

两个小时的授课很快结束了,对于景老师的付出,学生们纷纷通过手机点赞。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下学习,越是特殊时期,越要严于律己,有戏没戏上台便知。”景雪变说,“疫情终会过去,蒲剧还要传承,什么时候都不能让年轻人松劲。”

景雪变:“手机课堂”传蒲艺■本报记者 景 斌

⬆2 月 28 日,在运城图书市场里,市民在某书店选购图书。

从 2 月中旬开始,运城新华书店以及各图书批发市场,在做好疫情防

控的同时积极调配各种图书,确保市民及在家上网课的学生能及时购买到学习资料。

特约摄影 姜 桦 吕向前 摄

本报讯(记者 赵卓菁) 因部分史志断档,亟需挖掘整理,河津市政协顺应社会各界呼声,拟组织力量编纂

《民国河津记事》并公开向全社会征集稿件。凡文史爱好者及知情人士,均可撰写文稿或提供线索,征集内容包括图片、实物、遗迹、遗著、手札等。

“记事”一书主要记述 1912 年至1949 年河津境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

教育、民族、宗教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史料,重要历史人物及县城变化,行政区划,政权演变等内容。因时间久远、资料缺失,现特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史料、线索,特别是民国时期河津有建树的知名人物,比如军政人物、乡贤善士、文人雅士、武术名人、艺苑名流、杏林高手、能工巧匠 等 的 相 关 史 料 。 投 稿 邮 箱[email protected]

《民国河津记事》征集文稿及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