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江孜人 创江孜业 办江孜事...

1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 章磊 美编 / 黄辰毅 2015.8.11 4-5 一份历史档案记载, 1950 年的西藏 有100万人口,其中没有住房的就达90 万人。当时的拉萨城区只有2万人,而 露宿街头的贫民和乞丐就达1000多 人。 五年后,民主改革及自治区成立, 在解放军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翻身农 奴盖起了第一批住房。人们载歌载舞, 彻夜欢庆,改革开放后,政府又帮助农 牧民盖起了第二批住房,人们由衷称赞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2005 年,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国 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 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属于西藏发展 的大舞台又一次拉开。春天,从拉萨市 区向郊外驱车,沿途到处可以看到人们 几十、成百的聚集到田间地头举行开耕 仪式,喜庆的歌声处处可闻;夏天,人们 点燃香柴,挂起写满吉祥话语的唐卡, 在长方形的供桌上摆满象征五谷丰登 的“切玛”;秋天,村里的妇女们为大丰 收的青年人献上哈达和青稞酒,连拖拉 机和耕牛都披红挂彩,喜气洋洋地回家 享受喜悦;冬天,村民们相聚家中,摆着 酥油酒相互招待,在温暖处谈笑,彼此 间飘荡着欢乐气息。 为了巩固这属于西藏的幸福,“将 对口支援西藏政策延长到2020年,将 项目、资金向农牧区倾斜、向民生倾斜, 进一步完善以干部援藏为核心,辅之经 济援藏、科技援藏、人才与教育援藏相 结合的援藏格局和工作机制。”中央第 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全面部署了推 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 工作,并进一步丰富深化了中央治藏方 略。 自 1994 年以来,上海按照中央要 求、根据西藏需求、尽上海所能,全力以 赴做好对口援藏工作。上海始终把做 好援藏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大 对口支援力度,推进沪藏两地合作交 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对口帮扶的首 要任务,资金和项目重点向基层倾斜、 向农牧民倾斜、向基本教育和医疗倾 斜,着力帮助农牧民改善生产生活条 件。 同时,上海也一直鼓励更多上海企 业参与西藏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业、资 源等领域的开发合作,支持西藏到上海 开展经贸、人文交流等活动。西藏和上 海渊源深厚,近二十年来,上海全方位、 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援藏工作,西藏 也充分将资源优势、后发优势与对口支 援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优势相 结合,使西藏各族人民从援藏工作中得 到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回首悉数援藏项目,广泛涉及农、 林、牧、水、电、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医 疗卫生、广播电视、城镇建设、基层政权 建设、农房改造、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 援藏干部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 要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西藏 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了援藏内涵,为 西藏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 自治区成立五十年后的今天,布达 拉宫前架起挂满彩旗的庆祝高台,悠悠 酥油香,漫漫青石路。高山上仍有白 雪,经幡依旧在风中舞动,当地藏民传 说: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 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 五十年了,西藏好似变了,又好似没 变。信仰依然弥漫在这片大地之上,援 藏干部们真抓实干的精神、留下的汗 水,却为这雪域高原的土地撒下了最好 的祝愿。 罗杰是藏民,现在日喀则市江孜县政 府里做驾驶员。家里其他人则负责养牦 牛,卖牛奶,牛奶还会被加工成黄油、奶酪 和酸奶,都是西藏人的日常饮食及佛教仪 式中最常用的食品。牛粪也有用处,罗杰 家用它作燃料来做饭取暖。“牦牛是宝,西 藏许多县都拥有上百万头牲畜,大部分本 地生产总值都由这些牲畜贡献。”按罗杰 的话,像他这样家庭分工在日喀则市并不 少见,男人在县城找份工作,其余家人养 牛放牧,也能供孩子到大城市念书。 “既然送孩子出去,就不会让他们在 吃穿方面被人瞧不起,”罗杰点上一根中 华烟,笑着说,“看这烟,县里书记从上海 带来的。” 罗杰有个表弟,也叫罗杰,两兄弟都 在江孜县长大,为了分辨,县里亲朋好友 叫他们大小罗杰。2013 年,大罗杰已经在 县政府里开了十年车,小罗杰则在县城一 家汽车修理厂打工。“我跟我弟说,江孜县 被上海的浦东新区对口支援,一区包一 县,以后有大发展、大动作,努力考进县政 府里来工作吧。”大罗杰回忆,表弟听完他 这番话后,一边点头,一边回了句“厉害”。 一句“厉害”,小罗杰把哥哥的话听进 去了。经过一番努力,加上大罗杰推荐, 小罗杰终于考进县政府驾驶班,开始“给 领导开车”。原本以为把车开好、开稳就 可以了,“没想到还得跟着上海来的领导 四处调研,有时候还得充当他们的翻译”, 小罗杰说,那年 6 月,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 来到江孜,他们称自己为“江孜小组”,江 孜小组做事雷厉风行,高原反应对他们来 说好像不存在,才到两个礼拜,江孜小组 9 位领导,各带着一位驾驶员,分头行动,下 乡调研。 根据江孜小组组长、江孜县委书记孙 嘉丰的统计,进藏后,江孜小组干部们共分 批、分阶段走访了全县各级机关、部门,县 19 个乡镇。在调研基础上形成了 2013 年援藏项目实施计划,共 10 个援藏项目, 还形成了 2014-2016 年援藏项目计划,着 力向农牧民倾斜、向基层倾斜,改善民生。 两年下来,小罗杰认为自己最大的进 步是汉语水平,“浦东来的领导们是真的 心急,刚来那几天,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 么,坐在车里,鼻孔里还塞着氧气瓶吸气 管,嘴上不停地问这问那,当时我的汉语 不好,只能用手比划让领导们明白。”就这 般,千百句断续残缺的汉语表达,加上千 万次深陷泥土中的脚印,构成了浦东干部 对江孜最初的了解。 大罗杰经常对小罗杰说,大城市的领 导有水平,跟着他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 水平。小罗杰起初将信将疑。如今,小罗 杰跟着领导从外面回来,在驾驶班里总会 与同事们分享他今天的“收获”。“做江孜 人、创江孜业、办江孜事、谋江孜福”是小 罗杰从江孜小组口中听到的最喜欢的一 句话,因为,这句话“听着特别感人”。 刚到江孜的前两晚,孙嘉丰失眠了。 “从向区合作交流办填写申请书到现 在,已经做了几个月心理准备了,终于到 这了,却突然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许 多。”孙嘉丰躺在床上,无法停止思绪:江 孜小组中,组员张裔夫妻俩,丈夫援藏,老 婆援滇,一年中见面机会寥寥无几;朱华 忠的孩子马上要中考,还是毅然决然投身 援藏事业;江臻宇抛下原先的舒适生活, 只因热爱农业热爱土地来到这里。江孜 小组背后是说不尽的不舍,光因为这些不 舍,也必须干出成绩! 浦东干部来到江孜,人生地不熟,要 开展工作,必须和当地人民打成一片。语 言不通怎么办?除了请来懂汉语的驾驶 员充当翻译外,孙嘉丰知道,必须带领江 孜小组积极参与全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活动。短短两月,小组成员参加了“老西 藏精神”,“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县 委理论中心组学习 10 次,深入乡镇开展 了“进村入户接地气,结对认亲交朋友”活 动,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时间均在五天以上。当地百姓开玩笑“浦 东干部‘疯’了”。 “光有态度还不够,必须有实事项目 摆在老百姓面前。”江孜县委副书记、常务 副县长江臻宇认为,江孜小组要真正做出 成绩,必须为百姓谋到福祉。在下乡调研 中,江孜小组意识到:西藏独有的天然农 业环境将是他们最宝贵的资源,广袤的土 地、丰富的种源加上浦东的资金,足以在 江孜大地上打造一块现代农业示范区。 于是,江孜红河谷农业示范园区自 2013 8 月起开始规划。2014 4 月开 工建设。其中第一期援藏资金由上海浦 东新区农发集团,浦东川沙新镇农发公司 投入 1000 万。如今, 12 座日光温室里种 植的蔬果长势喜人, 2014 年共计每天收入 3700 多元。在“江孜速度”面前,“浦东速 度”也要汗颜。 这天,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张裔和 驾驶员杨培(音译)下乡调研,路途较远, 杨培拿出 DVD 播放,画面中反复切换着 藏族人民在青稞田或是公路上起舞的画 面,内容相对单调,张裔想,江孜县要有内 涵,要把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江孜县是著名的抗英地,具备漫长的历史 文化积淀,何不发动全县人民搞一出戏? 名字就叫《江孜印迹》。 想法很快在县里传开了。杨培人长 得帅,在当地颇有人缘,在县领导的支持 下,他带着大小罗杰和一班驾驶员师傅率 先出动,游说亲朋好友。最终,整场演出 共发动 100 名当地农牧民充当群众演员, 农牧民受了几个月的专业舞蹈技术排练 后,演起来有模有样、有板有眼。 一年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上 海转变援藏方式,打造藏文化产业》为题专 门对实景剧进行了报道。那天,江孜小组 的干部们聚在一起,守着电视,当新闻终于 播出时,他们的眼泪在各自眼眶中打转。 孙嘉丰说,这不是终点,这应该是起点,我 们要乘势打造江孜文化旅游小镇。 紧接着,江孜小组在保持与浦东区 委、区政府的紧密沟通下,几项大工程几 乎同时启动,短短两年不到时间,完成了 江孜抗英纪念馆建设;紫金藏王宫遗址及 紫金湿地公园改造开放;帕拉庄园复原及 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共开展实事项目 35 个,涉及农牧民口粮、扶贫帮困、教育基 金、乡村水电设施完善等各方面。一时间 江孜县域内沉寂已久的资源尽数被调动 起来。在路上,藏民们看到浦东干部们的 车,脸上都带着笑容。 “值了。”孙嘉丰说。 2013 年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来到江 孜,一道前往的还有几家来自浦东的农产 品企业。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生力军 就是它们, “中间在江孜,两头在上海”是它 们的经营模式:具体而言,这些农企依托当 地农业基础优势,充分利用上海的种源技 术和广阔市场。在生产种植方面,它们重 点发展以番茄、塌菜为主的绿色蔬果、以香 菇、平菇为主的食用菌,以及有机青稞三个 系列的产品。 江孜达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其中一 家,总经理龚自强在记者的镜头面前显得 很激动,“去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 目有一篇《援藏二十年,雪域展新颜》的纪 录片,集中报道了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 的发展情况。”说到这里,龚自强似乎有些 不好意思,用手拍去身上的尘土,再把裤脚 塞回靴子里,继续说,“我们为西藏本地农 牧民试验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同时也为 江孜县增加了就业。” 与龚自强同批来到江孜的企业家确实 为当地做出了大贡献,由于他们的探索种 植获得成功,示范区去年又接连引进多家 上海企业加工高原特色农产品,并在上海 “东方购物”节目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据 了解,今年还引进了上海青稞精深加工企 业,设计建成后年加工青稞 2 万吨。 “还远没到头,”龚自强说,西藏可利用 的资源太多了,越在这里待下去,越发现施 展拳脚的天地真大。单说红河谷现代农业 示范区,就可以打造高原粮油生产基地、高 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绿色优质果蔬 和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高地等等。 随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农业示范 区名声大噪,其中的经营模式唤醒了来自 国内、外企业家的好奇心。企业家们竞相 涌入西藏,譬如,今年 29 岁的企业家沈立 夫看到《焦点访谈》中播出的节目后,立刻 买了一张首班进藏的火车票。他想,快点 到达西藏就可以在那里率先开展手串、首 饰批发业务了。沈立夫的朋友也表示,去 西藏现在方便了,年底之前来西藏一探究 竟,做了一段时间业务后,还可以把经验介 绍给更多的朋友们。 思路活络的人还有很多,在香港注册 的世界海拔最高的饮料灌装公司西藏冰川 矿泉水有限公司根据水源地的海拔高度将 其生产的矿泉水命名为“5100”,该公司希 望利用新铁路将这种冰川矿泉水从西藏运 往上海。此外,用牦牛奶制作的黄油、奶酪 和酸奶也正在逐渐进入海外市场。据媒体 报道,美国一家餐馆厨师在无意间品尝到 了来自西藏的奶酪样品之后推出了一道意 大利面,其中就采用了这种“神奇的奶 酪”。厨师布莱尼说,如果这种奶酪能保证 稳定供应,他将把这道菜式加到他的菜单 上。 “这是双赢局面,”不少来自美国的 食品专家认为,西藏的农牧民希望能通 过政府资助的牛奶合作社打进遥远的外 部市场,而西藏奶酪又能唤醒美国人在 小时候吃过的未经高温消毒的原始奶酪 记忆。 “天蓝蓝、花艳艳、水清清,”来自拉萨 市堆龙德庆县的央宗哼着歌,心里乐开了 花,“现在看啥都觉得美。”原因只有一个: 她们家的蔬菜基地今年收成喜人, “因为援 藏干部带来的技术,如今我们大棚里的蔬 菜种类丰富,好多城里人周末来我们这里 摘菜尝鲜,今年收入肯定比去年还要好。” 同样是好消息,在日喀则市昂仁县桑 桑镇,通过援藏干部的招商引资,一座现 代化的酥油产业园已经有不少客商入 驻。海拔 4000 多米的高原小镇逐渐形成 了以酥油茶为主,涵盖了皮毛、乳制品交 易的特色产业平台。 “农牧民今年的收成又比往年更上一 层楼,”西藏自治区政府相关领导表示,随 着援藏工作的深入,目前西藏自治区全区 已基本实现县县通公路、乡乡通公路,此 外,西藏已建成通航机场 5 个, 8 家航空公 司在藏运营,开通国内航线 45 条。 有了发达的交通,西藏开始打造“重 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战略定位。目 前,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着力推进西藏高 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西藏特色种 植业和特色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一条特色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的《西藏自 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全区各级 各部门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数据统 计,自 2004 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 32.58 亿 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10.63 亿元,财 政产业基地扶持资金 12.35 亿元,龙头企业 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扶持资金 5.43 亿 元,科技投入农牧业发展资金 4.17 亿元,积 极推动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在全区 建立了特色产业生产基地 204 个、农牧业科 技成果转化基地 10 个,开发了青稞深加工 系列产品、山羊绒制品、牦牛奶制品等 32 个,初步形成了青稞、牦牛、藏系绵羊、绒山 羊、奶牛、蔬菜(菌类)、藏猪、藏鸡、藏药材 (林下资源)、林果十大产业。 如今,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初步形 成了“五带十四区”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 局,即“藏中粮经饲、奶、绵羊、藏猪藏鸡复 合产业带,藏东北牦牛产业带,藏西北绒 山羊、绵羊产业带,藏东南藏猪藏鸡、藏药 材和林下资源、干果产业带,城郊蔬菜产 业带”和“青稞、牦牛、藏系绵羊、绒山羊、 藏猪、藏鸡、藏药材、林下资源、蔬菜、奶 牛、马铃薯、林果、茶叶、冷水鱼 14 个特色 农产品产区。” 特色农牧业产业经过 10 年的发展,牦 牛、绵羊、藏猪、藏鸡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产 品在区内外农产品市场占据一定份额,供 不应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保障 和丰富自治区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 农牧业特色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和就 业的重要渠道。 诚然,高原风光惹人醉,但高原特色 产业的发展让农牧民群众的心头更是暖 意融融。 做江孜人 创江孜业 办江孜事 谋江孜福 —浦东干部 援藏工作纪实 “我跟我弟说,江孜县被上海的浦东新区对口支援,一区包一 县,以后有大发展、大动作,努力考进县政府里来工作吧。” 小罗杰边开车边学汉语 在路上,藏民们看到浦东干部们的车,脸上都带着笑容。“值 了。”孙嘉丰说。 江孜小组创“江孜速度” “我去过上海三次,看儿 子,他在那念书,”罗杰 (音 译) 驾 车 行 驶 在 318 国 道 上 , 从拉萨前往日喀则,他一手握 着方向盘,一手遥指前方,“这 条路就是从上海市政府门口出 发的,人民广场,我去过,非 常热闹。” 始于 1994 年的上海援藏项 目,让藏民罗杰与上海、浦东 结缘;也让孙嘉丰等浦东干部 来到江孜。沪藏两地由此缔结 良缘。 □本版撰文 见习记者 徐阳 记者手记 巩固属于西藏的幸福 随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声大噪,其中的经营 模式唤醒了来自国内外企业家的好奇心,企业家们竞相涌入西藏。 企业家竞相涌入西藏 特色农牧业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牧业特色产 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和就业的重要渠道,让农牧民群众的心头暖意融融。 农牧业发展让藏民乐开花 藏族姑娘与江孜小组共唱《江孜欢迎你》。 藏民载歌载舞,迎接浦东党政代表团。 江孜县命名上海西路,为的是感谢首批上海援藏干部。 布达拉宫。 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 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工作人员查看农作物生长状况。 达瓦顿珠 / 摄 两位藏民在大棚内查看菌菇生长状况。 达瓦顿珠 / 摄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均为见习记者徐阳摄) DEPTH NEWS 新闻纵深

Transcript of 做江孜人 创江孜业 办江孜事...

Page 1: 做江孜人 创江孜业 办江孜事 谋江孜福pdtimes.com.cn/resfile/2015-08-11/05/04.pdf吃穿方面被人瞧不起,”罗杰点上一根中 华烟,笑着说,“看这烟,县里书记从上海

E-mail:[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章磊 美编/黄辰毅 2015.8.11 4-5

一份历史档案记载,1950年的西藏

有100万人口,其中没有住房的就达90

万人。当时的拉萨城区只有2万人,而

露宿街头的贫民和乞丐就达 1000 多

人。

五年后,民主改革及自治区成立,

在解放军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翻身农

奴盖起了第一批住房。人们载歌载舞,

彻夜欢庆,改革开放后,政府又帮助农

牧民盖起了第二批住房,人们由衷称赞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2005年,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国

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

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属于西藏发展

的大舞台又一次拉开。春天,从拉萨市

区向郊外驱车,沿途到处可以看到人们

几十、成百的聚集到田间地头举行开耕

仪式,喜庆的歌声处处可闻;夏天,人们

点燃香柴,挂起写满吉祥话语的唐卡,

在长方形的供桌上摆满象征五谷丰登

的“切玛”;秋天,村里的妇女们为大丰

收的青年人献上哈达和青稞酒,连拖拉

机和耕牛都披红挂彩,喜气洋洋地回家

享受喜悦;冬天,村民们相聚家中,摆着

酥油酒相互招待,在温暖处谈笑,彼此

间飘荡着欢乐气息。

为了巩固这属于西藏的幸福,“将

对口支援西藏政策延长到 2020 年,将

项目、资金向农牧区倾斜、向民生倾斜,

进一步完善以干部援藏为核心,辅之经

济援藏、科技援藏、人才与教育援藏相

结合的援藏格局和工作机制。”中央第

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全面部署了推

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

工作,并进一步丰富深化了中央治藏方

略。

自 1994 年以来,上海按照中央要

求、根据西藏需求、尽上海所能,全力以

赴做好对口援藏工作。上海始终把做

好援藏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大

对口支援力度,推进沪藏两地合作交

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对口帮扶的首

要任务,资金和项目重点向基层倾斜、

向农牧民倾斜、向基本教育和医疗倾

斜,着力帮助农牧民改善生产生活条

件。

同时,上海也一直鼓励更多上海企

业参与西藏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业、资

源等领域的开发合作,支持西藏到上海

开展经贸、人文交流等活动。西藏和上

海渊源深厚,近二十年来,上海全方位、

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援藏工作,西藏

也充分将资源优势、后发优势与对口支

援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优势相

结合,使西藏各族人民从援藏工作中得

到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回首悉数援藏项目,广泛涉及农、

林、牧、水、电、交通、能源、文化教育、医

疗卫生、广播电视、城镇建设、基层政权

建设、农房改造、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

援藏干部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

要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参与西藏

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了援藏内涵,为

西藏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

自治区成立五十年后的今天,布达

拉宫前架起挂满彩旗的庆祝高台,悠悠

酥油香,漫漫青石路。高山上仍有白

雪,经幡依旧在风中舞动,当地藏民传

说: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

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

五十年了,西藏好似变了,又好似没

变。信仰依然弥漫在这片大地之上,援

藏干部们真抓实干的精神、留下的汗

水,却为这雪域高原的土地撒下了最好

的祝愿。

罗杰是藏民,现在日喀则市江孜县政

府里做驾驶员。家里其他人则负责养牦

牛,卖牛奶,牛奶还会被加工成黄油、奶酪

和酸奶,都是西藏人的日常饮食及佛教仪

式中最常用的食品。牛粪也有用处,罗杰

家用它作燃料来做饭取暖。“牦牛是宝,西

藏许多县都拥有上百万头牲畜,大部分本

地生产总值都由这些牲畜贡献。”按罗杰

的话,像他这样家庭分工在日喀则市并不

少见,男人在县城找份工作,其余家人养

牛放牧,也能供孩子到大城市念书。

“既然送孩子出去,就不会让他们在

吃穿方面被人瞧不起,”罗杰点上一根中

华烟,笑着说,“看这烟,县里书记从上海

带来的。”

罗杰有个表弟,也叫罗杰,两兄弟都

在江孜县长大,为了分辨,县里亲朋好友

叫他们大小罗杰。2013年,大罗杰已经在

县政府里开了十年车,小罗杰则在县城一

家汽车修理厂打工。“我跟我弟说,江孜县

被上海的浦东新区对口支援,一区包一

县,以后有大发展、大动作,努力考进县政

府里来工作吧。”大罗杰回忆,表弟听完他

这番话后,一边点头,一边回了句“厉害”。

一句“厉害”,小罗杰把哥哥的话听进

去了。经过一番努力,加上大罗杰推荐,

小罗杰终于考进县政府驾驶班,开始“给

领导开车”。原本以为把车开好、开稳就

可以了,“没想到还得跟着上海来的领导

四处调研,有时候还得充当他们的翻译”,

小罗杰说,那年6月,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

来到江孜,他们称自己为“江孜小组”,江

孜小组做事雷厉风行,高原反应对他们来

说好像不存在,才到两个礼拜,江孜小组9位领导,各带着一位驾驶员,分头行动,下

乡调研。

根据江孜小组组长、江孜县委书记孙

嘉丰的统计,进藏后,江孜小组干部们共分

批、分阶段走访了全县各级机关、部门,县

属 19个乡镇。在调研基础上形成了 2013

年援藏项目实施计划,共 10个援藏项目,

还形成了 2014-2016年援藏项目计划,着

力向农牧民倾斜、向基层倾斜,改善民生。

两年下来,小罗杰认为自己最大的进

步是汉语水平,“浦东来的领导们是真的

心急,刚来那几天,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

么,坐在车里,鼻孔里还塞着氧气瓶吸气

管,嘴上不停地问这问那,当时我的汉语

不好,只能用手比划让领导们明白。”就这

般,千百句断续残缺的汉语表达,加上千

万次深陷泥土中的脚印,构成了浦东干部

对江孜最初的了解。

大罗杰经常对小罗杰说,大城市的领

导有水平,跟着他们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

水平。小罗杰起初将信将疑。如今,小罗

杰跟着领导从外面回来,在驾驶班里总会

与同事们分享他今天的“收获”。“做江孜

人、创江孜业、办江孜事、谋江孜福”是小

罗杰从江孜小组口中听到的最喜欢的一

句话,因为,这句话“听着特别感人”。

刚到江孜的前两晚,孙嘉丰失眠了。

“从向区合作交流办填写申请书到现

在,已经做了几个月心理准备了,终于到

这了,却突然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许

多。”孙嘉丰躺在床上,无法停止思绪:江

孜小组中,组员张裔夫妻俩,丈夫援藏,老

婆援滇,一年中见面机会寥寥无几;朱华

忠的孩子马上要中考,还是毅然决然投身

援藏事业;江臻宇抛下原先的舒适生活,

只因热爱农业热爱土地来到这里。江孜

小组背后是说不尽的不舍,光因为这些不

舍,也必须干出成绩!

浦东干部来到江孜,人生地不熟,要

开展工作,必须和当地人民打成一片。语

言不通怎么办?除了请来懂汉语的驾驶

员充当翻译外,孙嘉丰知道,必须带领江

孜小组积极参与全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活动。短短两月,小组成员参加了“老西

藏精神”,“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县

委理论中心组学习 10次,深入乡镇开展

了“进村入户接地气,结对认亲交朋友”活

动,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时间均在五天以上。当地百姓开玩笑“浦

东干部‘疯’了”。

“光有态度还不够,必须有实事项目

摆在老百姓面前。”江孜县委副书记、常务

副县长江臻宇认为,江孜小组要真正做出

成绩,必须为百姓谋到福祉。在下乡调研

中,江孜小组意识到:西藏独有的天然农

业环境将是他们最宝贵的资源,广袤的土

地、丰富的种源加上浦东的资金,足以在

江孜大地上打造一块现代农业示范区。

于是,江孜红河谷农业示范园区自

2013年 8月起开始规划。2014年 4月开

工建设。其中第一期援藏资金由上海浦

东新区农发集团,浦东川沙新镇农发公司

投入 1000万。如今,12座日光温室里种

植的蔬果长势喜人,2014年共计每天收入

3700多元。在“江孜速度”面前,“浦东速

度”也要汗颜。

这天,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张裔和

驾驶员杨培(音译)下乡调研,路途较远,

杨培拿出DVD播放,画面中反复切换着

藏族人民在青稞田或是公路上起舞的画

面,内容相对单调,张裔想,江孜县要有内

涵,要把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江孜县是著名的抗英地,具备漫长的历史

文化积淀,何不发动全县人民搞一出戏?

名字就叫《江孜印迹》。

想法很快在县里传开了。杨培人长

得帅,在当地颇有人缘,在县领导的支持

下,他带着大小罗杰和一班驾驶员师傅率

先出动,游说亲朋好友。最终,整场演出

共发动 100名当地农牧民充当群众演员,

农牧民受了几个月的专业舞蹈技术排练

后,演起来有模有样、有板有眼。

一年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上

海转变援藏方式,打造藏文化产业》为题专

门对实景剧进行了报道。那天,江孜小组

的干部们聚在一起,守着电视,当新闻终于

播出时,他们的眼泪在各自眼眶中打转。

孙嘉丰说,这不是终点,这应该是起点,我

们要乘势打造江孜文化旅游小镇。

紧接着,江孜小组在保持与浦东区

委、区政府的紧密沟通下,几项大工程几

乎同时启动,短短两年不到时间,完成了

江孜抗英纪念馆建设;紫金藏王宫遗址及

紫金湿地公园改造开放;帕拉庄园复原及

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共开展实事项目 35个,涉及农牧民口粮、扶贫帮困、教育基

金、乡村水电设施完善等各方面。一时间

江孜县域内沉寂已久的资源尽数被调动

起来。在路上,藏民们看到浦东干部们的

车,脸上都带着笑容。

“值了。”孙嘉丰说。

2013年上海第七批援藏干部来到江

孜,一道前往的还有几家来自浦东的农产

品企业。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生力军

就是它们,“中间在江孜,两头在上海”是它

们的经营模式:具体而言,这些农企依托当

地农业基础优势,充分利用上海的种源技

术和广阔市场。在生产种植方面,它们重

点发展以番茄、塌菜为主的绿色蔬果、以香

菇、平菇为主的食用菌,以及有机青稞三个

系列的产品。

江孜达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其中一

家,总经理龚自强在记者的镜头面前显得

很激动,“去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

目有一篇《援藏二十年,雪域展新颜》的纪

录片,集中报道了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

的发展情况。”说到这里,龚自强似乎有些

不好意思,用手拍去身上的尘土,再把裤脚

塞回靴子里,继续说,“我们为西藏本地农

牧民试验了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同时也为

江孜县增加了就业。”

与龚自强同批来到江孜的企业家确实

为当地做出了大贡献,由于他们的探索种

植获得成功,示范区去年又接连引进多家

上海企业加工高原特色农产品,并在上海

“东方购物”节目取得较好的销售业绩。据

了解,今年还引进了上海青稞精深加工企

业,设计建成后年加工青稞2万吨。

“还远没到头,”龚自强说,西藏可利用

的资源太多了,越在这里待下去,越发现施

展拳脚的天地真大。单说红河谷现代农业

示范区,就可以打造高原粮油生产基地、高

原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绿色优质果蔬

和高原特色农产品产业高地等等。

随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农业示范

区名声大噪,其中的经营模式唤醒了来自

国内、外企业家的好奇心。企业家们竞相

涌入西藏,譬如,今年 29岁的企业家沈立

夫看到《焦点访谈》中播出的节目后,立刻

买了一张首班进藏的火车票。他想,快点

到达西藏就可以在那里率先开展手串、首

饰批发业务了。沈立夫的朋友也表示,去

西藏现在方便了,年底之前来西藏一探究

竟,做了一段时间业务后,还可以把经验介

绍给更多的朋友们。

思路活络的人还有很多,在香港注册

的世界海拔最高的饮料灌装公司西藏冰川

矿泉水有限公司根据水源地的海拔高度将

其生产的矿泉水命名为“5100”,该公司希

望利用新铁路将这种冰川矿泉水从西藏运

往上海。此外,用牦牛奶制作的黄油、奶酪

和酸奶也正在逐渐进入海外市场。据媒体

报道,美国一家餐馆厨师在无意间品尝到

了来自西藏的奶酪样品之后推出了一道意

大利面,其中就采用了这种“神奇的奶

酪”。厨师布莱尼说,如果这种奶酪能保证

稳定供应,他将把这道菜式加到他的菜单

上。

“这是双赢局面,”不少来自美国的

食品专家认为,西藏的农牧民希望能通

过政府资助的牛奶合作社打进遥远的外

部市场,而西藏奶酪又能唤醒美国人在

小时候吃过的未经高温消毒的原始奶酪

记忆。

“天蓝蓝、花艳艳、水清清,”来自拉萨

市堆龙德庆县的央宗哼着歌,心里乐开了

花,“现在看啥都觉得美。”原因只有一个:

她们家的蔬菜基地今年收成喜人,“因为援

藏干部带来的技术,如今我们大棚里的蔬

菜种类丰富,好多城里人周末来我们这里

摘菜尝鲜,今年收入肯定比去年还要好。”

同样是好消息,在日喀则市昂仁县桑

桑镇,通过援藏干部的招商引资,一座现

代化的酥油产业园已经有不少客商入

驻。海拔 4000多米的高原小镇逐渐形成

了以酥油茶为主,涵盖了皮毛、乳制品交

易的特色产业平台。

“农牧民今年的收成又比往年更上一

层楼,”西藏自治区政府相关领导表示,随

着援藏工作的深入,目前西藏自治区全区

已基本实现县县通公路、乡乡通公路,此

外,西藏已建成通航机场5 个,8家航空公

司在藏运营,开通国内航线45条。

有了发达的交通,西藏开始打造“重

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战略定位。目

前,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着力推进西藏高

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西藏特色种

植业和特色养殖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一条特色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的《西藏自

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全区各级

各部门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数据统

计,自2004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2.58亿

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10.63亿元,财

政产业基地扶持资金12.35亿元,龙头企业

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扶持资金5.43亿元,科技投入农牧业发展资金4.17亿元,积

极推动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在全区

建立了特色产业生产基地204个、农牧业科

技成果转化基地10个,开发了青稞深加工

系列产品、山羊绒制品、牦牛奶制品等 32个,初步形成了青稞、牦牛、藏系绵羊、绒山

羊、奶牛、蔬菜(菌类)、藏猪、藏鸡、藏药材

(林下资源)、林果十大产业。

如今,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初步形

成了“五带十四区”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

局,即“藏中粮经饲、奶、绵羊、藏猪藏鸡复

合产业带,藏东北牦牛产业带,藏西北绒

山羊、绵羊产业带,藏东南藏猪藏鸡、藏药

材和林下资源、干果产业带,城郊蔬菜产

业带”和“青稞、牦牛、藏系绵羊、绒山羊、

藏猪、藏鸡、藏药材、林下资源、蔬菜、奶

牛、马铃薯、林果、茶叶、冷水鱼 14个特色

农产品产区。”

特色农牧业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牦

牛、绵羊、藏猪、藏鸡等一批高原特色农产

品在区内外农产品市场占据一定份额,供

不应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保障

和丰富自治区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

农牧业特色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和就

业的重要渠道。

诚然,高原风光惹人醉,但高原特色

产业的发展让农牧民群众的心头更是暖

意融融。

做江孜人 创江孜业 办江孜事 谋江孜福——浦东干部 援藏工作纪实

“我跟我弟说,江孜县被上海的浦东新区对口支援,一区包一县,以后有大发展、大动作,努力考进县政府里来工作吧。”

小罗杰边开车边学汉语

在路上,藏民们看到浦东干部们的车,脸上都带着笑容。“值了。”孙嘉丰说。

江孜小组创“江孜速度”

“我去过上海三次,看儿

子,他在那念书,”罗杰 (音

译) 驾车行驶在 318 国道上,

从拉萨前往日喀则,他一手握

着方向盘,一手遥指前方,“这

条路就是从上海市政府门口出

发的,人民广场,我去过,非

常热闹。”

始于1994年的上海援藏项

目,让藏民罗杰与上海、浦东

结缘;也让孙嘉丰等浦东干部

来到江孜。沪藏两地由此缔结

良缘。□本版撰文 见习记者 徐阳

记者手记

巩固属于西藏的幸福

随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声大噪,其中的经营模式唤醒了来自国内外企业家的好奇心,企业家们竞相涌入西藏。

企业家竞相涌入西藏

特色农牧业产业经过10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牧业特色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和就业的重要渠道,让农牧民群众的心头暖意融融。

农牧业发展让藏民乐开花

藏族姑娘与江孜小组共唱《江孜欢迎你》。

藏民载歌载舞,迎接浦东党政代表团。

江孜县命名上海西路,为的是感谢首批上海援藏干部。

布达拉宫。

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

红河谷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工作人员查看农作物生长状况。 □达瓦顿珠/摄

两位藏民在大棚内查看菌菇生长状况。 □达瓦顿珠/摄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均为见习记者徐阳摄)

DEPTH NEWS 新闻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