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圖書館轉型為地方生活學習中心 ·...

4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五年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一月號 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工作園地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文化臺灣 文化公民需具備更多元化的視野; 也要有更多面向的學習環境。 臺灣鄉村的「寧靜革命」 臺灣鄉村的「寧靜革命」 -鄉鎮圖書館轉型為地方生活學習中心 -鄉鎮圖書館轉型為地方生活學習中心 ◎ 尹文 一般人想到圖書館,第一個印象總是浮現老舊的建物、霉腐的氣味以及借書K書或閱讀書報期刊的地方,很少人會 將它與藝文走廊、視聽劇院、咖啡廳、俱樂部、公園看台、展演場地等作一聯想。其實只要打破傳統上固守的教條, 加上一些創意與新觀念,無論是圖書館的外部景觀、內部陳設或是經營策略,都可以予人耳目一新之感。而臺灣各鄉 鎮的公共圖書館,在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全新思潮的洗禮下,正悄悄的進行一場鄉村的「寧靜革命」。 陳主委認為鄉鎮圖書館轉型為地方的「生活學習中心」,是臺灣鄉村大地的「寧 靜革命」,文建會未來將結合地方人文及產業發展,持續推動更多的地方圖書館轉型 成多功能的「生活學習中心」,提供個人及社團終身學習的優質環境,進而創造一個具備文化公民意識的全新社會。 陳主委接任文建會以來一貫推動的「文化公民權運動」,不只是強調政府應提供充足之文化藝術資源,保障公民充分 享有的權利,更進一步訴求公民在參與、支持和維護文化藝術發展活動上的責任。因此,從「文化公民權」做為文化 施政主軸的角度看,一個全方位而成熟的文化公民需具備更多元化的視野,也應有更多面向的學習環境做為支持,設 立一個動態、交流的文化生活學習中心絕對是地方民眾嚮往和寄託的所在。 文建會本著「公民美學」的施政理念,希望提升圖書館空間環境的美適性,因此針對全臺鄉鎮市圖書館推動「公共圖書 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畫」,隨著計畫相繼兌現,已經完成了公共圖書館外部景觀與內部陳設的初步轉型。幾個月來,陳主委 利用週休二日假期,風塵僕僕的走訪各鄉鎮圖書館,一方面驗收計畫成效,另一方面為「地方生活學習中心」的構想釐清內 涵。當然,這期間也發現了許多令人驚艷的成果,像苗栗縣造橋鄉圖書館是利用廢棄的天主教堂,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方 式,讓教堂與圖書館有了最美妙的結合,營造出一處精神與心靈的歸屬。而位於苗栗縣境內的三灣鄉圖書館,客家花布的桌 巾和靠枕,沿著樑柱垂落而下的水生植物、樓梯間櫥窗內是玩偶和書籍作伴、鵝黃色的立燈照亮了一大片小朋友創作的壁 畫,每一處小角落在館員的巧思設計下,猶如置身「家」的空間氛圍中,令讀者溫馨滿懷。又比如臺中縣烏日鄉圖書館,令 人印象深刻的是帶入海洋的主題意象,不只牆面成了海底世界的畫布,就連閱覽桌的鏡面底下也住進了沙灘、貝殼,舉目可 見都是藍藍海洋的構圖與裝飾,讓讀者淌洋其中自在悠遊,得到適當的發抒與沈澱。 就在各地鄉鎮圖書館朝向「生活學習中心」轉型,紛紛交出漂亮成績單後,所謂「文化廟」、「地方文化生活 圈」的願景都可以預見。陳主委之所以把鄉鎮圖書館比喻作「文化廟」,也就是圖書館要成為改變價值觀、提供創意 與遠見的廟堂,扮演知識信仰的中心,廣納所有文化公民都來崇拜知識。可以想像和期待的是,未來在館際合作下, 鄉鎮市內每座圖書館將連結成為一個大型的圖書館,有豐富的資源共享之外,個別圖書館的專業性也能充實、館藏得 以深化,若再由各縣市向外幅散環串,全臺300多個鄉鎮圖書館的資源重新整合,自然構築了互通有無的學習網絡,展 開雙臂歡迎全民固定於每月初一、十五來報到。 鄉鎮圖書館要成為「地方文化生活圈」也非夢事,在陳主委勾勒的藍圖中,以圖書館為基地,結合文建會所推動 的社造工作、歷史空間與建築及地方文化館,並由在地人士參與活化,再將村鄰里社區資源、觀光和地方產業囊括進 來,多功能的定位、多樣化的軟體,將大大激發圖書館的能動性、賦予營運上的無限創意,於是,圖書館將會是地方 文史工作者、社造工作者及藝文人士作伙往來的「俱樂部」,想當然爾是鄉鎮層級的文化中心。 不止於此,「生活學習中心」還肩負了一個重要使命,那就是作為文建會在地方 層級的對口機制。陳主委描繪未來的5到10年間,鄉鎮圖書館的改造與轉型工程將如火 如荼展開,總括文化資產守護網、產業文化、文史重建、社區營造、終身學習等文化建設工作已深入社區,可說文建 會所推展的業務都聚集在鄉鎮市層級,而相對上,圖書館在鄉鎮市之內是唯一的文化設施,適合於一個鄉鎮市的規 模,應以社區為發展範圍,扮演地方傳遞訊息與學習、聚會的中心。 這個由陳首創提出,以圖書館為中心再造鄉鎮文化的構想,已納入「新十大建設 計畫」中所列「全國文化學習資源中心」一項,至此,第二階段以鄉鎮及圖書館為核心推進的社區總體營造勢必蔚為 風潮,因此,鄉鎮市公所必須進行組織改造才足以因應,尤其是地方文化工作決定在鄉鎮市長的意志力、熱情及理解 程度,這些地方的百里侯必須自發配合、主動調整行政機器,思考設立以社區營造、終身學習或文化觀光為名的課 別,將圖書館業務納入統籌,也要視「生活學習中心」為深耕重點,與中央主管文化事務的文建會連成一線。

Transcript of -鄉鎮圖書館轉型為地方生活學習中心 ·...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一一 月號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工作園地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文化臺灣

文化公民需具備更多元化的視野;

也要有更多面向的學習環境。

臺灣鄉村的「寧靜革命」臺灣鄉村的「寧靜革命」-鄉鎮圖書館轉型為地方生活學習中心-鄉鎮圖書館轉型為地方生活學習中心

◎ 尹文

  一般人想到圖書館,第一個印象總是浮現老舊的建物、霉腐的氣味以及借書K書或閱讀書報期刊的地方,很少人會

將它與藝文走廊、視聽劇院、咖啡廳、俱樂部、公園看台、展演場地等作一聯想。其實只要打破傳統上固守的教條,

加上一些創意與新觀念,無論是圖書館的外部景觀、內部陳設或是經營策略,都可以予人耳目一新之感。而臺灣各鄉

鎮的公共圖書館,在文建會主委陳其南全新思潮的洗禮下,正悄悄的進行一場鄉村的「寧靜革命」。

  陳主委認為鄉鎮圖書館轉型為地方的「生活學習中心」,是臺灣鄉村大地的「寧

靜革命」,文建會未來將結合地方人文及產業發展,持續推動更多的地方圖書館轉型

成多功能的「生活學習中心」,提供個人及社團終身學習的優質環境,進而創造一個具備文化公民意識的全新社會。

陳主委接任文建會以來一貫推動的「文化公民權運動」,不只是強調政府應提供充足之文化藝術資源,保障公民充分

享有的權利,更進一步訴求公民在參與、支持和維護文化藝術發展活動上的責任。因此,從「文化公民權」做為文化

施政主軸的角度看,一個全方位而成熟的文化公民需具備更多元化的視野,也應有更多面向的學習環境做為支持,設

立一個動態、交流的文化生活學習中心絕對是地方民眾嚮往和寄託的所在。

  文建會本著「公民美學」的施政理念,希望提升圖書館空間環境的美適性,因此針對全臺鄉鎮市圖書館推動「公共圖書

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畫」,隨著計畫相繼兌現,已經完成了公共圖書館外部景觀與內部陳設的初步轉型。幾個月來,陳主委

利用週休二日假期,風塵僕僕的走訪各鄉鎮圖書館,一方面驗收計畫成效,另一方面為「地方生活學習中心」的構想釐清內

涵。當然,這期間也發現了許多令人驚艷的成果,像苗栗縣造橋鄉圖書館是利用廢棄的天主教堂,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方

式,讓教堂與圖書館有了最美妙的結合,營造出一處精神與心靈的歸屬。而位於苗栗縣境內的三灣鄉圖書館,客家花布的桌

巾和靠枕,沿著樑柱垂落而下的水生植物、樓梯間櫥窗內是玩偶和書籍作伴、鵝黃色的立燈照亮了一大片小朋友創作的壁

畫,每一處小角落在館員的巧思設計下,猶如置身「家」的空間氛圍中,令讀者溫馨滿懷。又比如臺中縣烏日鄉圖書館,令

人印象深刻的是帶入海洋的主題意象,不只牆面成了海底世界的畫布,就連閱覽桌的鏡面底下也住進了沙灘、貝殼,舉目可

見都是藍藍海洋的構圖與裝飾,讓讀者淌洋其中自在悠遊,得到適當的發抒與沈澱。

  就在各地鄉鎮圖書館朝向「生活學習中心」轉型,紛紛交出漂亮成績單後,所謂「文化廟」、「地方文化生活

圈」的願景都可以預見。陳主委之所以把鄉鎮圖書館比喻作「文化廟」,也就是圖書館要成為改變價值觀、提供創意

與遠見的廟堂,扮演知識信仰的中心,廣納所有文化公民都來崇拜知識。可以想像和期待的是,未來在館際合作下,

鄉鎮市內每座圖書館將連結成為一個大型的圖書館,有豐富的資源共享之外,個別圖書館的專業性也能充實、館藏得

以深化,若再由各縣市向外幅散環串,全臺300多個鄉鎮圖書館的資源重新整合,自然構築了互通有無的學習網絡,展

開雙臂歡迎全民固定於每月初一、十五來報到。

  鄉鎮圖書館要成為「地方文化生活圈」也非夢事,在陳主委勾勒的藍圖中,以圖書館為基地,結合文建會所推動

的社造工作、歷史空間與建築及地方文化館,並由在地人士參與活化,再將村鄰里社區資源、觀光和地方產業囊括進

來,多功能的定位、多樣化的軟體,將大大激發圖書館的能動性、賦予營運上的無限創意,於是,圖書館將會是地方

文史工作者、社造工作者及藝文人士作伙往來的「俱樂部」,想當然爾是鄉鎮層級的文化中心。

  不止於此,「生活學習中心」還肩負了一個重要使命,那就是作為文建會在地方

層級的對口機制。陳主委描繪未來的5到10年間,鄉鎮圖書館的改造與轉型工程將如火

如荼展開,總括文化資產守護網、產業文化、文史重建、社區營造、終身學習等文化建設工作已深入社區,可說文建

會所推展的業務都聚集在鄉鎮市層級,而相對上,圖書館在鄉鎮市之內是唯一的文化設施,適合於一個鄉鎮市的規

模,應以社區為發展範圍,扮演地方傳遞訊息與學習、聚會的中心。

  這個由陳首創提出,以圖書館為中心再造鄉鎮文化的構想,已納入「新十大建設

計畫」中所列「全國文化學習資源中心」一項,至此,第二階段以鄉鎮及圖書館為核心推進的社區總體營造勢必蔚為

風潮,因此,鄉鎮市公所必須進行組織改造才足以因應,尤其是地方文化工作決定在鄉鎮市長的意志力、熱情及理解

程度,這些地方的百里侯必須自發配合、主動調整行政機器,思考設立以社區營造、終身學習或文化觀光為名的課

別,將圖書館業務納入統籌,也要視「生活學習中心」為深耕重點,與中央主管文化事務的文建會連成一線。

  作為創新傳佈「生活學習中心」推手的陳主委,對於鄉鎮市首長扮演這場「寧靜革命」的改變策動者,有深深的

期許。轉型之後的「地方生活學習中心」象徵鄉鎮文化再造工作啟航,承載了鄉鎮社區總體營造的運轉,讓我們一起

迎接這樣一個文化藝術共同體的時代到來,全臺300多個鄉鎮圖書館都能成為一個活的文化中心,收藏每各世代人們兒

時成長的記憶,也是成長於鄉鎮市的民眾對故鄉最懷念的所在。

▲Top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一一 月號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工作園地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文化臺灣

建構具備美感與倫理的社會,

從美學自覺意識的提昇起步。

公民美學運動公民美學運動

◎ 文建會主委.陳其南

  在邁向高度文明社會的發展軌跡裡,我們的經濟開發與政治民主獲得傲人成就,實踐所謂的經濟公民與政治公民之建構,接下來,即是以藝術文

化做為路徑的「文化公民」之形塑。所謂的文化公民,強調的是公民對於文化意識之自覺性,特別是著重於責任與義務的關係,而不是單方面享受權

力。順著此一脈絡,我們可以發現臺灣視覺環境污染正需要公民的責任心,藉著將「美」的實踐視為是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落實在每一個公共與私

有的領域中,展現對於環境的尊重,如此,臺灣視覺環境的美化以及藝術生態的健全將不再是那麼遙不可及。而以上述為出發的社會運動思潮,我們

稱之為「公民美學運動」。

  何以今日需要推動公民美學運動,在此至少可以提出兩個重要的理由:一則為提昇視覺環境的生活美學品味,再者為健全藝文生態。

  第一個部分是在提昇視覺環境的生活美學品味上,臺灣整體環境仍然缺少美感的氛圍,所謂美感氛圍的涵義有點類似英文的Amenity。Amenity在中

文似乎很難直接翻譯過來,通常只能描述性地說是令人感到舒爽、愉快的事物或環境,可以包括公園、圖書館等空間設施,也可以指諸如音樂會、畫

展等活動,禮貌的態度和親切的人際關係也是不可或缺的質素。想像我們如果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任何不快和不適的因素都被降到最低程度,我們

的五官所感觸到的範圍都是循宜人的方向改善,而促使我們如此追求的動力,乃是來自我們對環境生活美學的價值觀,就此意涵而言,或許我們可以

勉強把這個觀念譯為「美適性」。

  美適性的觀念是以英國為中心的西歐,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所形成的環境意識。當時英國因為工業革命所帶來環境與社會惡化的情況相當嚴重,

一些具有人文主義思想和使命感的規劃者,在進行都市規劃設計過程中逐漸凝聚出來的意識,這種意識或思想的有無,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生活環境品

質。臺灣住居環境與空間景觀的混亂吵雜、處處會令人感到不快的氣氛和情境,在在都說明了我們對「美適性」這種價值觀和美學意識的嚴重匱乏。

  在臺灣,我們出入精緻劇院欣賞一流的音樂、舞蹈、戲劇等演出,卻也可以忍受路途中令人嘔氣,甚至作嘔的交通與景觀。過去臺灣始終以為世

界級的藝術美學也可以用過剩的新臺幣財大氣粗地即時獲取,像在採購方便的即溶咖啡、葡萄美酒一樣。然而一家家展示和交易視覺美學作品的畫

廊、美術館或博物館,也可以座落在髒亂的空間環境中。更不用說臺灣各地所見招牌和違章的氾濫、空氣的汙濁、噪音的充斥、無法處理的垃圾等

等,有時侯我們不禁懷疑,假如這樣的環境周遭沒有改變,即使有再多的雲門舞者、再多的朱銘大師、再多的藝文活動,在臺灣又有多大的意義?

  環境美適性的一個特質是在於它的「公共性」、「自覺性」,也就是說它不是個人獨力可以提供或完成的,卻是每一個人都避免不了的共同責

任。我們每天生活中的空間、氣氛或景觀,幾乎都要靠別人來付出和維持,因此一個人不論多麼富有,如果沒有社會大眾和全民價值觀的共識,他和

他的家人再怎麼努力,也只能把自己關在也許是充塞著金銀財富的別墅庭院中,一點也享受不到鄉村與都市的「美適」感覺。

  第二個部分是有關藝文生態的健全議題,這是很難單純以補助經費的方式來達成,藝術生態的健全是取決於基本藝文消費人口的增減,其關鍵就

在於公民美學的自覺意識之提昇與否。光靠少數愛好藝文與藝術學習者的族群,是無法支撐蓬勃發展的藝術市場,藝術創作往往需要依靠政府與企業

的支持。站在促進藝文環境發展的基本立場,政府責無旁貸,過去從文建會成立以來,便積極給予藝術界補助,甚至成立國藝會專責獎補助藝術界,

雖然仍無法讓所有創作者雨露均沾,但每年約有十數億元的經費,確實是臺灣藝文界穩定支持力量的重要來源,甚至讓藝術創作人口得以快速成長。

  然而,支撐藝術的消費人口成長卻相當有限,一般父母親不斷送子女學習音樂、美術、舞蹈等校外課程,卻不見得願意消費藝術創作作品,公民

美學運動在乎的是公民的美感責任,這是每一個人都無法委外的應盡義務。美學自覺意識的提昇,將能讓臺灣社會全體進入一個全新的生命體驗,一

個具備美感與倫理的社會建構。進入高度資本主義社會裡,我們更應該回歸到公園、客廳、廁所?等等每一個日常生活角落的美感體現,將公共環境與

私人環境之品質提昇,內化成為每一個國民的應盡義務,而藝術家所追求的美學作品,也只有在此種氛圍才適得其所,並成為美適性不可或缺的一

環。回過頭來,我們可以發現民眾的審美自覺,攸關臺灣整體視覺環境之變遷,這不只是一個美學的問題,更是公共意識與公民自覺的問題。

▲Top

清流月刊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一一 月號月號

論述 大陸透視 法令天地 工作園地 科技新知 健康生活 生態保育 文與藝 文化臺灣

保防宣導保防宣導

◎ 蘇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