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33
引言 鄭秀文在她的著作《值得》裡其中的篇章《傳頌祂》寫到 “我清晰知道傳統舊式的 福音歌並不適合我,我會用SAMMI的方式去做不一樣的福音歌。每個信徒都有傳頌上帝的 方法。” 1 似乎鄭秀文對信徒傳頌上帝之表達方式持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要摒棄「傳統」 與「舊式」,並創出「不一樣」的製作。她懷著這份信念於2010年製作個人福音唱碟《 FAITH 信》及編寫著作《值得》,來分享她生命的故事。本文嘗試剖析鄭秀文的唱碟及著 作,所呈現之「不一樣」的詮譯語言,從而再思現今基督教文化界所通用的「傳統」與「舊 式」的傳播信仰模式。 基督教界往被稱為是「霸權主義」的一群,基督對上帝所盼佈之命令深信不疑:是領 世界走向美麗局面的唯一法則,是帶人通往永生之門的道路。基督徒因而逼切地在這邪惡的 世代裡,要表明上的帝道是「獨一」與「絕對」,基督教界所持的就是真理。 而後現代學者史密斯 (James Smith) 在《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提出福音是一種 詮譯活動,它提醒了信徒“要接受現實這個普遍存在的詮譯,需要我們接受多元這個相應的 現實。只要有詮譯,便會有詮釋之間的衝突,或者至少有不同的詮譯。” 2 多元社會存在不 同前設去詮譯事物,因而帶來多方意義的演釋。教會裡的一群是帶著“救贖和仁慈恩賜” 3 的前設去演釋真理,解釋世界,因著非信徒所持的前設與基督教界之不同,這會帶來史密斯 所提出的局面:“正因為這樣,我們不應因為我們遇見的人,並非每一個都能夠立即掌握福 音的合理性而感到驚訝。事實上,我們應該預期有些人因為沒有救贖的恩典而不能正確『看 見』創造或十字架。” 4 這似乎為基督教界在不同的社會議題例如:同性戀,裡表達意見 或立場時提出了一點的忠告。 1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37 2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40. 3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39. 4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39.

description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Transcript of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Page 1: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引言

鄭秀文在她的著作《值得》裡其中的篇章《傳頌祂》寫到 “我清晰知道傳統舊式的

福音歌並不適合我,我會用SAMMI的方式去做不一樣的福音歌。每個信徒都有傳頌上帝的

方法。”1似乎鄭秀文對信徒傳頌上帝之表達方式持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要摒棄「傳統」

與「舊式」,並創出「不一樣」的製作。她懷著這份信念於2010年製作個人福音唱碟《

FAITH 信》及編寫著作《值得》,來分享她生命的故事。本文嘗試剖析鄭秀文的唱碟及著

作,所呈現之「不一樣」的詮譯語言,從而再思現今基督教文化界所通用的「傳統」與「舊

式」的傳播信仰模式。

基督教界往被稱為是「霸權主義」的一群,基督對上帝所盼佈之命令深信不疑:是領

世界走向美麗局面的唯一法則,是帶人通往永生之門的道路。基督徒因而逼切地在這邪惡的

世代裡,要表明上的帝道是「獨一」與「絕對」,基督教界所持的就是真理。

而後現代學者史密斯 (James Smith) 在《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提出福音是一種

詮譯活動,它提醒了信徒“要接受現實這個普遍存在的詮譯,需要我們接受多元這個相應的

現實。只要有詮譯,便會有詮釋之間的衝突,或者至少有不同的詮譯。”2 多元社會存在不

同前設去詮譯事物,因而帶來多方意義的演釋。教會裡的一群是帶著“救贖和仁慈恩賜”3

的前設去演釋真理,解釋世界,因著非信徒所持的前設與基督教界之不同,這會帶來史密斯

所提出的局面:“正因為這樣,我們不應因為我們遇見的人,並非每一個都能夠立即掌握福

音的合理性而感到驚訝。事實上,我們應該預期有些人因為沒有救贖的恩典而不能正確『看

見』創造或十字架。”4 這似乎為基督教界在不同的社會議題例如:同性戀,裡表達意見

或立場時提出了一點的忠告。

1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37 2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40. 3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39. 4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39.

Page 2: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本文第一部份題為「與世界對話:鄭秀文的詮譯語言」,主要探討鄭秀文以對話

來作為分享信仰的語言。鄭秀文跟史密斯也深明對話是為多元詮譯世界裡提供一個溝通的平

台,因此,她的作品裡多處呈現她對話的意慾包括:一)人與世界,二)人與自己,三)人

與他及(四)人與信仰。讓我們從這部份去看,鄭秀文怎樣以對話方式來在多元社會裡,傳

播基督教界的訊息。

「福音是一種詮譯活動」會引申「福音不是客觀地真實」的討論,史密斯 反對一切

以訴諸理性及普遍性去支持或證明故事的宣稱,這種宣稱強調論述的普遍性及科學性,他建

議教會以「說故事」及「敍事」性質來宣揚信仰。單向式的陳述是教會慣用的宣講方式,教

會深相信它的直接與簡明,能保證道能純正地傳開去。而理性辯證法,如證實耶穌的復活、

紅海曾分開、挪亞方舟的存在,是一種使人無可推誖福音的好方法,深信事實就

必會帶來相信的道理。但史密斯卻指出“但我們的信心並非建基於客觀性,而

是建基於聖靈那令人折服的能力(而那不完全是客觀的);因此,失去客觀性

,並不引致失去傳揚福音真理的勇氣。” 5

而本文會在第二的前部份「信仰:敍事與詮譯」以深入探討史密斯的詮

譯進路。在後半部份「疾病作為一種信仰詮譯:鄭秀文的故事」,繼以史密斯

及候活士(Stanley Hauerwas)的基督教倫理學來剖析鄭秀文的敍事的方式;鄭秀

文用自己患病的生命故事來分享信仰經歴,以「病」來成為說故事的場境,來演釋患病、治

病及病癒的歴程,從而打開了人的墮落與罪 、人被救贖、及人的轉化的信意義。鄭秀文打

破了過往基督界所採用的見證的模式,就是敍述焦點多在於個人生命遭遇與經歴裡,只突顯

信仰是一種人與上帝之間的私人關係。而鄭秀文將自身的故事是與種種社會面貌扣連起來,

道盡信仰與社會的關聯性。這正是候活士所強調的,他認為上帝在歴史故事建立祂的子民,

因此我們也要從敍事來認識及傳揚祂的啓示, 並通過敍事來談論上帝作為及一切的信仰經

5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41.

Page 3: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歴,反對一切抽離歴史場境的普遍信仰論述。

總結而言,鄭秀文的宣講模式切實體現了史密斯與候活士的信仰詮譯學,本文試圖以

鄭秀文的作品來帶領觀眾對傳統基督教界的詮譯進路進行顛覆性的反思。這包括一) 以對

話方式來與傳統以外對話,打破以自圓其說之單向信仰宣講方式。二) 將自身的故事是與

種種社會面貌扣連起來 ,帶領觀眾對現處社會作出深深的反思,打破只流於個人體會的層

面之見證方式。三) 以敍事來詮譯信仰,打破將信仰約化為客觀命題及觀念規條之講論。

Page 4: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Chapter 1

與世界對話:鄭秀文的詮譯語言

引言

本章會探討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所呈現的信仰觀,並指出,她與

其他基督徒歌手作品有的不同之處, 尤其特別邀請一些非信徒參與製作。她邀請不同的非

信徒音樂人來參與唱碟的製作,包括填詞人黃偉文、MC仁、林夕等等,讓他們在沒有宗教

包伏下,用創作寫盡他們對世界的心聲。她亦找了陶傑與杜琪峯兩位非信徒來為她的書《值

得》寫序,亦樂意用世界的事物來成為生命反思的素材,包括電影、文學、國際明星及演員

的故事、世界。

以上反映鄭秀文一種與未信世界對話的胸襟: 對話成為說故事的主線。 書中的序言

,是陶傑與杜琪峯遊走完鄭秀的信仰世界後的體會,陶傑寫到: “sammi 用她的歌聲為這

個世界帶來慰藉, 卻令我們感受人生的真鍗。”、“鄭秀文把人生的勢難化為大愛,令我

們從頭學會珍惜和感銘。”6 而杜琪峯先生就寫到:“這書是SAMMI在演藝事業和心路歴程

的一個記錄,從她的記錄清楚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SAMMI-- 前期受際遇主導的她與後來目

標清晰的她。”、“這書令我反思在人生路上追求的到底是什麼?”7他們兩位體會到信徒

的信仰歴程能誘發別人反思,從而發出生命的體會,造就別人的心靈及世界。

序言是以非信徒的身份、角度及視野體現出來的產物, 側面地描寫信仰的意義 ,這

不是一種「賣花讚花香」的叫賣, 亦不是一種硬銷 。鄭秀文的動機是邀請未信者去閲讀

6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4. 7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6.

Page 5: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信徒的世界,透過陶與杜這兩位非信徒的價值及概念去量度鄭秀文過往的經歴及現在的處境

,這是一個信仰觀與別的世界觀之間的溝通對話,是信徒開放自己讓世界來評價自己的舉動

, 邀請別人進入信仰的世界作客,對談及溝通。 此種對談沒有用信仰的觀念去審視或判批

世界,而是從交談中,讓彼此了解對方的世界。

正因鄭秀文有一種向外溝通的意慾與空間,令她的歌詞與著作呈現一種很廣闊的視野

,包括人與世界,人與別人,人與自己及人與信仰的視野,細緻刻畫世界觀與信仰觀之間的

對話。本章將會就著上述作進深的分析,務求從她的敍事的手法來看信徒詮譯信仰的反思。

Page 6: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1.1人與世界

正如先前所說,鄭秀文有意與非信徒進行對話,我們就著以下的分析來看她如何透過

非信徒在歌曲裡刻畫世界的現況。在歌曲《信者得愛》中,呈現了兩組歌詞,一組是非信徒

的作詞人所寫的,他們道盡了世界的現況,另一組是由鄭秀文用信仰角度來回應非信徒作詞

人眼下的世界。在一篇電台訪問中,她說到“找未信者去寫歌詞好的地方是,因為我不想只

在一味去歌詞自己的宗教,而他們寫的歌曲是較貼近社會性和一些現況,能夠寫出了人的爭

扎、黑暗、或那種無能向前走的感覺,但我一定要為歌編上一個好的結局,將好的訊息:美

麗、盼望與力量帶給觀眾。”8。我認為此種相向對話在基督教界的流行文化裡是較少見的

,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如鄭秀文所稱之「一味歌頌自己宗教」的自圓其說方式來表達信仰。

歌曲《信者得愛》裡第一組由非基督徒所寫的歌詞,“種種天災令大地洩氣車胎,氧

氣購快滅絕美好生態”、“節奏太快快到個性被分解”、“機關槍,坦克車,狂亂地跳舞”

,反映以下的世界現況: 世界節奏急促,令人失,人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天災、生態破

壞及戰亂也都是人類一手所造成的。而填詞人MC仁用“仇視”來總括他對現況的感受

,“當你多麼多麼仇視著世界”。同樣地在歌曲《罪與罰》中,填詞人黃偉文寫出了現實社

會帶來的負面、金錢、 名利都在壓抑我們,“生存好迷失,為金錢卑躬屈膝,為名利改變

本質”,人的本質被金錢社會弄到扭曲,且活在一個迷失的狀況,不知生存為何。在罪裡所

得到的享樂與自由,不單沒使我們快樂,更使我們跌進放蕩,失去控制,“自由太多會令世

人失去平衡”,“只靠毒品讓我有一剎自由”。人與人的相處如戰場般,彼此猜忌對駡,“

提防小係你背後用暗箭將你擊暈”。人在人群中找不到肯定及價值,“而真相更殘忍係要被

8 從TheArk.cc網頁可以獲得有關鄭秀文電台訪問內容(

http://www.theark.cc/mymovie_detail.php?id=3733/)。

Page 7: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大眾公開評分,無奈你要成為人群中既最劣等”,去到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人無能去面對

這些壓抑,因而越感無奈,人被堆向到要了結自己的境地,“係呢個社會我只感到越退越後

,望天打卦感覺可怕,可唔可以將我軀體主刻火化,現實社會我再無力招架,我放棄自己

以上這兩首歌詞見到填詞人徹底寫出人的掙扎及黑暗,也表達了他們對這種現況的不

滿,及無能力去改變的無奈。其實,我們在其他HIPHOP的流行音樂裡,也不難找到這種憤

世的情懷,他們的描述是真實的,是貼近社會的,而他們的無奈也道盡了其他人的心聲。

為了回應非信徒對世界的描述,鄭秀文就用了另一組歌詞去會應這等現況,借此為人

提供出路。在歌曲《信者得愛》中,“相信愛可統領天下”、“可修補傷疤,將那黑色世代

轉化”,她提到愛的能力能“統領”,能“修補”及“轉化”世界,“你睇到毀滅定睇到創

造,肯跪低既話會睇到一條光明既路”,愛重新建造這看似沒希望將近毀滅的世界,而信仰

提供信念令人在這些無奈的境地裡也站得住。

以上的歌詞用了一個復活的態度去回應世界,以“別怨”及“愛”來取代“仇視”。

在歌曲《罪與罰》中,人不能靠自己去擺脫罪帶來的無奈感及壓抑,去到一個連自己也不能

接納自己的處地,而上帝裡的“寬恕”及“原諒”拯救了這樣的自己,“誰原諒過你可否牢

牢銘記,從寬恕入面見真理”。上帝的指引能使人走出迷失困局,“唯有全能既神能夠給你

指引”,“我祈求上帝向你伸出援手,能夠帶你走出呢一個十字路口”。

從上述分析可見,歌裡的兩組歌詞就如世界觀與信仰進行對話,非信徒歌詞道盡世態

,就是世界真實地侵食人類,使人無奈及無力對抗,而鄭秀文就道出了信仰能提供力量及勇

氣使人面對,以致人不會用敵對,或逃避的態度來對待世界,反之人更有能力向世界現況作

出反擊,帶來改變。

Page 8: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1.2 人與他人

鄭秀文與許志安過往的愛情故事被搬到電視螢幕上,當她與許志安分後,大家都在追

踪她們的發展及動向。近來許志安跟女朋友MICHELLE分手後,大家都關心他兩會否復合,

外界對他們復合的聲音更此起彼落。9且外,鄭秀文的單身身份深人民心,自與許志安的分

手後,感情一直落空,鄭秀文曾在她的演唱會自嘲是中女,形容自己的感情世界猶如撒

哈拉沙漠般乾旱 10。一方面觀眾帶著以上對鄭秀文的理解來閱讀歌曲《不要驚動愛情》,

同時鄭秀文也背著自己的愛情經歴來演釋歌曲,當中呈了兩套不同的愛情信念與態度。

《不要驚動愛情》歌詞“傳聞浪漫太快 愛戀都走得快”寫出了世界的愛情觀念,世界

都熱愛愛情帶來的浪漫,視它為中心及全部。浪漫是一種情緒的享受,它是碎弱及短暫的,

來得快去得快,若以此為基礎的愛情是不能歴久的,詞裡再用了 “輕撫”、“眼神”、“

手臂”、“擁抱”來形容愛情會令人有洶湧膨的感覺,促使人心急上前擁抱愛情。

隨後用另一組歌詞來道出以「以慢打快」的愛情觀念,下幾組歌詞“距離”、“迴避

”、“忍耐”、“等待”、“按奈”、“遲遲”、“停留”、“求甜蜜以前 帶著你慢步”

、“停留是為了你,要給予你護蔭”、“遲遲未步向你,說一世愛護你”呈現了一種審慎的

態度來對待愛情。隨之換來的就是帶著彼此承擔的愛情關係,就如歌詞裡提到、“生老病死

一起細數”、“待情流像細水,才去承諾你,拿一生兌換愛”,是一種帶著承諾並邁向一生

一世的的結合。

在市場眾多愛情歌曲裡,主要以「失戀分手」及「暗戀」為題,前者描述愛情要死去

活來,帶來彼此傷害的局面,而後者以童話式的語言來刻畫愛情,使觀眾對愛情產生一種響

9 鄭秀文千字文剖白 無同許志安復合 (2010年8月5日)。明報 。取自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04/4/jiuq.html 10 鄭秀文興單身中女同聲長嘆 (2009年12月26日)。香港文匯報。取自

http://paper.wenweipo.com/2009/12/26/EN0912260001.htm 2009-12-26

Page 9: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往傾慕之情。鄭秀文以此曲來告知世界,愛情可以來得不像洪水猛獸般恐佈,也不會來得脫

離現實不切實際的浪漫,反之小心翼翼地對之可以換來一生甜蜜之愛情,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給觀眾對待愛情。另外,鄭秀文帶著失戀分手及中女單身的身份來演釋這首歌曲,更顯出歌

詞的力量,她仍深信等待的愛情觀,仍期盼這種信念會帶來開花結的愛情關係。

Page 10: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1.3 人與自己

鄭秀文從唱碟與著作中,記述了她患情緒病的心路歴程: 盡露人面對自己內在世界

所帶來掙扎與軟弱。她驚覺自己對內心及現況不滿足,使她再思生命的核心意義及快樂的真

義,信仰對人所持的信念及價值觀正正為當時鄭秀文的處境提供了出路,使她開始重構自己

及內在的價值。“上帝在我生命的拯救和影響,沒有比我自身更精楚。生命的意義不再只是

跟金錢,名譽,地位或個人情感掛帥。”11

1.3a人與內在價值觀

歌曲《結果》就說了人正處於一個病態裡,就是人心裡滿有“屈結”,被世界的事情

或自己纏擾住,被“心魔”帶來的“黑暗”所困擾,人只可用意志來支撐自己,去打倒情緒

,但卻無效。雖然認知自己的心病了,不過“逃避”及“疏忽”將人逐步推進不能自救及迷

失的境地,人活在無力及恐懼裡。在書中《漠視內在》的篇章裡,提到“我隱隱感到有種恐

懼和厭惡。。。。。算了吧!我不想細意分析這看似無謂的細碎感受,我必須焦點在明天的

課堂。況且,我早己漠視內心的感受。”12 而上帝卻伸手救拔“我這沒有懶理的寶貝”,使

迷失的人能再次站起來,從新面對自己的將來,接受前路所帶來的挑戰。“有時人犯過的過

錯,連自己也不能坦然面對和原諒自己。然而在上帝這道光照之下,靈魂會被重新洗滌,潔

淨。”13

鄭秀文在書裡提及自己沒有去看心理醫生,但心裡的病隨著重新尋索價值而得到醫治

。“但上帝卻不計前嫌在我生命走到絕處一手拯救。更把我錯誤的人生價值觀,來個翻天覆

11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20.

12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19.

13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63.

Page 11: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地的整治。”14。她自己所擁抱的完美性格,令她時常嚴苛對自己,“完美一詞是不設上限

的,完美之後永遠有更完美的,永遠可以再更完美的;這個就是完美有趣的地方。。。。。

同時也是完美毀人的地方:追求完美可以導向人走向沉溺完美。”15 務求取得成功與名利,

美麗的身段及樣貌成為她生命關注,鄭秀文曾進行地獄式減肥,要在十天內減重十多磅,令

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無法再支持她的生活及工作。但她驚覺這些東西不能滿足自己,更跌

進一個萬劫不服的境地,無休止地沉溺追求完美,令自己慢慢地失去快樂。就如歌曲《有一

種快樂》歌詞提到“然後回望我非必要的襯衫,換到甚麼讚嘆?”,“如果人生只是不停的

榨乾自己來最悅成就、取悅別人,這種人生能為世界留下什麼有價值的價值”、“難道只有

成就才能撐起一個人的價值嗎?”16

鄭秀文生命內在反思的歴程中,首先她理解到人的意志不能為人在絕處中提供持續的

力量,“ 但內心一直跟這種無力感和恐懼角力,這種角力有時我會得到小勝,意志會把

無力感恨恨地壓在腳掌之下,但這種小勝足以耗上我十噸力氣。”17 她揭露了自己的性格的

盲點,使她不能健康地去生活。她過往所依賴的人生價值出現了偏差,明白到面孔與外表,

成功與名利是最脆弱的人生價值,是不可依存為生的。“我們被愛,不是為我們誰或做了什

麼,我們無條的被愛,因為上帝愛世人,天父愛我們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外殼,我們是富,是

老是嫩,是高官是草根,是健全是有陷 天父都愛我。”18 她對過往的自己及內在的價值

進行了徹底的評估,發現世界是以人的成就及用處來量度人的價值,這套功利原則為鄭秀文

帶來無比痛苦。“當我認清我根本不用拼命成為卓越優秀的人,上帝也會無條件地疼愛珍惜

我。當下,那個來自不停追求卓越優秀的包袱消失了。”19 這樣看來,信仰為這功利世界帶

來了拯救。

14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65.

15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0.

16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7.

17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19.

18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63.

19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63.

Page 12: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1.3b人與快樂的定義

“人的價值是?。。。。。更重要的是: 我快樂嗎?”20 信仰不但重構鄭秀文的自

我價值,也帶領她尋找快樂的真義,重審自己對快樂的定義。

過往她以為快樂是來自擁有的,所以她不停去追求物質享受及成就,但最後都是徒勞

無功,不但得不到快樂,反而令她跌進迷失裡,“很多年,我拼命爭奪成就和成功,卻又持

續不斷向自己詢問生命的真正價值。在我不斷取得成功的時候,我卻不住的反問自己什麼才

是足夠?事實是,我愈努看重功名成就,愈流走快的本能 ”21鄭秀文在歌曲《有一種快

樂》重新為快樂下定義: 快樂來自分享給予,“成就最大正是找到使命 散播暖意 造就笑

聲”,“為著豐盛來自分享快樂, 你與我都要學”,以它成為生命的追求的目標。這種快

樂來得簡單而直接的,以致可以活得更自在,活得更豐盛。

鄭秀在書中用了好幾個篇章記下她當義工探訪的體會,也借此來表達她對幫助別人的

看法,也讓人認識此等的社會服務團體。她擔任「藝術在醫院」的大使, 此機構不是太多

人認識,旨在透過畫作的色彩來治療病人脆弱的心靈,使他們在病中得到舒緩,她以“給人

快樂是另一種成就”22 為《女孩的一棵『希望樹』》篇章作結。在篇章《巴黎 寮國 東京之

想》中,從宣明會的服務她看到幫助別人從來都不只是一剎那的感動,那就是說一種實際及

持續的幫助,一種願意“把日子燃燒在別人身上”的情操,“這些人員把青春押注在改善別

人生活之上,如果心中沒有某種熾熱的信念默默支撐,恐防難以長程駐守。”23 行程裡,她

探訪貧窮家庭,在什麼都缺乏下,仍樂意以雞來歀待他們,使鄭秀文深深明白分享的藝術,

不是將有餘的分出,而是將沒有的與人分享。但活在安舒裡的城市人卻慣於以計算去幫助別

20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07.

21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9-30.

22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157.

23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00.

Page 13: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人,她卻認為服事應是不設上限的,是一項長途耐力賽,是無條件的施予與奉獻,“良善,

你我都有 我們都安逸於自己的生命樂土,我們的善心會偶爾爆發一下,偶一而為的善行

,足以安頓我們的良知好幾個月。”、“ 我們都習慣帶著一把隱形的尺去幫助別。計算

也許是人既定的人性持點,在施予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學習更大的慷概。” 24 在《四川的

一課》、《蒙古行》及《三人行》的篇章裡同樣強調了幫助別人是獲得快樂的門徑,“兩次

我皆都好像飾演施予者,但其實我得到的比我所給予的更多。”25。

在《「惜福」 「釋」福》的篇章裡,她指出“借福”與“釋福”是兩種的生活態度

,「惜福」是只懂自保,為自己籌算,而“釋福”能與別人分享自己擁有的。“通過這些造

訪和歴程,我看到世界最赤貧角落那種無助和柔弱,讓我更明白幸福不僅僅是需要珍惜的,

壓根兒,是要懂得分享。”26 她認為世界的資源分配不均,導致了貧富縣殊,貧窮搶奪生存

的權利,也偷了人的夢想,施予這個舉動也就是為他們奪回生存的尊嚴,並重拾實踐夢想的

勇氣與能力。

她在簡僕的農村當義工期間,沒水沒電也沒有電玩的生活令她對快樂有另一番體會,

她形容自己當中有很多"REAL MONMENT'' ,包括與學生上課的時間、拿著茅草掃把清理地

上的落葉及雞糞、在街市內買菜.、每餐後的洗碗洗碟等等,她稱“REAL MONMENT ,並

不昂貴,只須用心體會”27相反城市人活在五光十色繁華的世界,無比的舒適及豐富,但這

一切似乎洗劫城市人的純僕思想,換來人與人的複雜關係,也換來猜忌與不信任。而人的心

越來越不易被滿足,縱使擁有很多,卻活得不快樂, 似乎“真正貧窮者”莫過於此,“饑

餓; 不好受。但他們不一定比我們不快樂 假設我們什麼都有,都不一定比他們活得快

樂 人的慾求恍如無底深潭,尤其這浮華世界,處處充斥人與人之間的虛華較量,金錢多

寡,成就比併 這等角力,日日更新。但在原始的山區,幾乎人人平等,日子過得既平靜

24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12.

25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15.

26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49.

27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35.

Page 14: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又同等。”28 歌曲《有一種快樂》“從此喜悅是發覺, 原始不等於不快樂”正是要表達這

種快樂。

世界教化我們「人不為己 天殊地滅」,因此我們要透過消費物慾、個人成功名利去

賺取最多快樂,即快樂是來自獲取的。而信仰卻出了「施比受更為人福」的信仰哲學,鄭秀

文發現快樂不是來自為自己籌算,而是有能力去愛別人及施予。信仰使鄭透文對快樂有重新

的詮譯,以致她從自己所活的世界移至到別人的世界裡,又從切實實踐施予,對世界需要及

回應需要的議題,加入了新的關注及體會。

28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02﹣203.

Page 15: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1.4人與信仰

正如先前所說,鄭秀文遇到信仰後,她對世界、對別人、對自己都有新的詮譯,這迫

使她用另一套信念去安放自己。再者信仰徹底明確地介入了她的困難、價值、信念、人生態

度等等,這等使她深明基督教的核心價值及對人的意義。

鄭秀文過往一直都在依靠自己的意志及力量,用最大的努力賺取權力、名利及外物,

追求卓越,務求傾盡全力為自己籌算,以確保自已擁有一個滿意的人生。這套哲學霸佔鄭秀

文的前半生,最後她得出的結論就如書裡頭所寫“在追尋各式各物慾過程,我不能說我從沒

嘗過快樂,但事實是,我從沒嘗過真正的快樂。。。。因為以前的我,內心根本沒有滿足。

”29 同樣在歌曲《上帝早已預備》中,所提到“即是風光明媚,但卻不是你預期”、“就算

我可得到今生的自豪,但你卻說我要知道別為因此而煩惱”、“就算我可得到世界的財寶,

但你卻說要我知道是永生的道路”,說出人對自己生命的籌算都不能為我們所預期的快樂而

得到把握。

首先,鄭秀深切體會到人的能力及信念是何等有限的,情緒病將她底打倒了,內在的

情緒令她無力抵抗,無法用意志來將這個殘局去扭轉,亦無能去掌握自己。“現在回看,戰

勝無力感,似乎成了我那時每天的折磨,這感覺糟透了。”30 “ 我癱瘓在沙發上,彷佛

在戰線上打完硬仗的前線哨兵,累極!呀!累極!無力感把我整個人狠勁地沸揚包圍。”31

她在《相信宿命VS交託上帝》篇章裡坦白地告知觀眾,她曾看過風水命理,嘗圖從中得到

指引,“我竟希望在這種迷信的術數計算中妄得知自己的生命和前路。”又以為跟從“這條

十拿九穩的的出路”就能換來生命的安穩與保障。後來她發現算命玩意讓人以為自己能掌握

及改變一切,能避開不如意,逢凶化吉,但其實只不過是一個笑話,因為預測的局面使“人

29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69.

30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6.

31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5.

Page 16: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的心理及行為暗暗不自覺地加以配合”,於是人生走向一個 “狹窄的宿命論”32

世界在教懂我們籌算及掌握的功課,但它在人生的無常及人的軟弱卻顯不出功效,鄭

秀文表示當時的風水大師對她生命的預測,不但沒有為她當時的低谷指點迷律,走出困境,

反而令她跌進絕望裡,“對生命絕望地下了一道白旗”33所以她認為它只是“一套用錢來交

換命運的玩意”34「上帝為你預備你的路,你的需要。人算什麼?人又可算得出什麼?”35這

信念將鄭秀文從籌算帶來的恐懼中拯救出來,她深明無論是順境或逆境,上帝都在掌握,以

致人能得到安全與保障,“我信,我相信上帝會帶領生命每一關。”36

鄭秀文在書及唱碟中真實地呈現人在世界要面對的掙扎及軟弱等,包括世界帶給人的

無奈、人際關係的角力等等,細緻地描述在病裡所承受的困苦,這一切都是我們在世不能避

免的,也不能控制的。風水的信念要我們掌管自己命運,透過消災解難, 以致它能合乎自

己心意,使我們擁有一個一帆風順的人生。這場難裡卻令鄭秀文明白信仰的核心意義並非如

此,信仰不在於要為人類消災解難,信仰沒有鼓勵我們挪走困難,乃是要經歴困難,困難的

歴練使人得到更美的祝福,“當你越過苦難,當你回望,你往往會在當中找到那口非常值得

的甘甜”,“這種人們看來是流年不吉,其實不過是人生中一個美好課堂這苦戰原來是個美

好的祝福。”37

鄭文秀的信仰歴程令人想到,任何試圖掌控自己人生,要令自已快樂的舉動,都因著

人生的無常及人的軟弱,變得徒勞無功,“別低估生命,一切並不是人可以測度。”38上帝

在人生命所擔演的角色正要為此境況帶來一個新境象,一方面上帝已為人所預備一切所需,

32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70.

33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72.

34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72.

35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70.

36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72.

37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72.

38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72.

Page 17: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以致人無須去擔憂明天,另一方面信仰使生命裡遇到的種種無常際遇顯得有意義,以致人不

會因著困難而去埋怨及逃避。鄭秀文因著困難而對生命有另一番體會,得到人生的扭轉及更

新,再者她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使人得到一點安慰,所以她稱“經歴過這一場憂鬱,是『

值得』的。”39 而書本《值得》也因此而命名。

39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73.

Page 18: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Chapter 2

信仰:敍事與詮譯

史密斯(James Smith)在《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中主要論述了後現代主義者,包

括: 德希達(DERRIDA)、利奧塔(LYOTARD)及福柯(FOUCAULT)的思想主張,從

討論這幾位後現代學者的思想,來探討後現代主義對教會的貢獻。本章特別借用史密斯對德

希達及利奧塔兩位後現代思想家的觀念,以敍事來詮譯信仰,來分析鄭秀文在唱碟及著作中

所呈現的信仰表達,並試圖以史密夫的進路來向基督教的見證活動作出忠告,為信徒在多元

的公共空間作見證開拓另一條進路。

2.1敍事與信仰

史密斯主張“恢復基督教的敍事性質,而不是將信仰理解為觀念的集合。”40 他反對

一切以訴諸理性及普遍性去支持或證明故事的宣稱,這種宣稱強調論述的普遍性及科學性。

他指出信仰及福音不是一套客觀的命題及事實的陳述,而是「敍事」及「說故事」: “敍事

的目的不是試圖證明自己的宣稱,而是在故事宣告自己的宣稱。”41P.58。

若信徒視傳播基督教信仰訊息為一項信仰觀念之陳述,就會將信仰裡的觀念括神、耶

穌、救恩及罪化約為一套命題42,而當客觀性及普遍性順理成章成為陳述的基礎時,會帶來

一種論證的語言,將錯與對、真與偽看為傳播的方向。這現象常見於香港基督教的傳媒文化

, 例如某基督教機構近年成立了「挪 亞 方 舟 國 際 事 工 」 , 就 是 以 述 實 證 方 式 來

推 廣 福 音 事 工 :

“ 集合方舟專家、科學家、《聖經》學者的國際性組織,致力以信仰為本,客

40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10. 41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58. 42 參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

Page 19: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觀科研的態度,探求方舟真相。未來,仍會籌划挪亞方舟的科學探索,從歷史

、文化、考古

、地質、環境學角度,廣邀學者參與。” 43

機構以“ 方 舟再現?”為網頁的標題,又將所舉行之佈道會命名為“方

舟不是神話佈道大會” 44。從以上看來,方舟的「真確性」是機構為觀眾設定的

信仰議題,而客觀及科學是此議題必備的原素。機構企圖以科學探索及歴史考

古學來理性及科學地證明挪亞方舟的存在,以此來證明基督教信仰的真實性。

機構在網頁內,以“因方舟相信耶穌者迫爆台前幕後”為佈道大會的專題報導

,其野心可見一斑,就是要道盡方舟的真確性,以此來作福音訊息的核心。但

史密斯反對這種論高舉科學的普遍論述, 他忠告信徒“不要以現代方式宣揚那見證:以

我們自己的理性證明基督教信仰的真理,然後將我們的信仰加強在多元的文化上。 而是將

每個人的前設展示出來,然後敍述基督教信仰故事,容許別人看到故事怎樣解釋我們的經驗

和我們的世界。”45

他主張基督教的敍事本質不在於“信仰的陳述”,神的啓示不是一套命題或事實的陳

述,因為由創世記到啓示錄來看,都是一套敍事及一盤盤的故事。46信仰裡的訊息與福音是

以故事來作藍本,因此基督教的敍事本質應建基於「說故事」及「敍事」。史密斯指出“信

仰故事的核心不是在於論證,而是宣講與神魅:以聖靈能力宣告福音故事。”47 亦即是說「

論證」、「科學客觀」、「普遍性」都不能用來證明自己宣稱的語言,因它們都不是「說故

事」與「敍事」所關注的,反之我們應以信心來宣告福音故事,並支持自己的宣稱。

史密斯亦揭示了後現代世界,“在思想和實踐方面都為徹底的基督徒見證開拓空間。

43 從noahsarksearch.net﹣探索方舟 突 發 新 聞 網 站 可獲得有關「挪亞方舟 國 際 事 工 」 的 相 關 資 訊 (

http://www.noahsarksearch.net/big5/release.php)。 44 從方舟不是神話佈道大會主題網站可獲得有關「 方 舟 不 是 神 話 佈 道 大 會 」 的 相 關 資 料

( ht tp : / /www.media .o rg .hk /noahsarksearch /) 。 45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66. 46 參史密斯著,《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 47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66.

Page 20: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藉著質疑普遍、自明理性這個理想,並表明所有知識都建基於敍事神話。”48世界都在嫌棄

「論證」、「科學客觀」、「普遍性」等論述語言,而傾向以「敍事」來作為吸收知識及活

動模式的基礎。因此,從整個世界吸收知識及活動的模式、基督教信仰敍事的本質來看,高

舉「說教事」與「敍事」為基督教的論述語言是必然的。

史密斯認為“『敍事』是更全面的溝通方式,能使人具體地進入啓示中,激發想像,

令整個人投入神的故事揭示的具體世當中。”49「敍事」提供了一個廣而又深的空間,讓敍

事者能道盡故事的來龍去脈,其廣是基於他能收納不同素材及道具來說明故事,其深乃因「

故事」不是「自明」的,而是需要敍事者去舖陳、演釋、解釋和形容。再者「敍事」能容許

敍事者運用不同的手法及意像來「說故事」,務求帶領觀眾進入故事的意境裡。從以上看來

,「敍事」的材料及形式不是指向一種觀念及概念的直接陳述,乃是觀眾的自身故事與敍事

者的故事進行全面的溝通,引發觀眾對「故事」的想像,從而帶領觀眾進入要說的「故事」

裡面。史密斯強調敍事是與科學對立的,他認為基督教信仰與其他宗教不同,並不是一種由

收集起來的觀念而形成的宗教,將信仰觀念簡化的陳述,及實用主義式的佈道傾向,這種傾

向會將故事「淺陋化」。50科學所倡導的普遍論述,將敍述內容概念化與觀念化,大大扼殺

了內容的獨特性。

48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65. 49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67. 50 參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

Page 21: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2.2敍事與詮譯

受德希達的文本以外無一物的啓發,史密斯指出“宣稱文本以外無一物,表示一切都

是文本;但並非表示一切都是書,或者我們生活在一本巨大、無所不包的書中;而是表示一

切都必須得到詮釋,才能夠被經驗。”51 對史密斯而言,世界及真實要經過詮譯才得以實現

。他以此概念架構來宣稱福音亦是一種詮譯,指出上帝向人類揭示祂自己,因著祂明白人類

的有限性及罪性,祂用了人類的熟悉系統包括語言及文化,來盛載及展示啓示,而人類得以

去認識上帝。上帝以不同途徑去展現自己,人類能從祂的創造、耶穌基督、又或歴史、環境

或遭遇等等遇見上帝,即由遇見啓示、至理解明白及回應的歴程裡,我們都在詮譯上帝的故

事,而啓示背後的意義因著人的詮譯而被翻譯過來。

史密斯認為“對上帝的啓示,當中帶給我們的意義仍需要詮譯。福音的所有教義都可

以以命題和論述的方式教導,那意思是任何人都可以明白的;但我們否認這樣的人可以自行

接受這些事情。因為思想在觀念上接受教義,和真正接受教義教導的事情是有很大分別的。

”52 今天無論是牧師在講壇上宣講、在主日學教導小朋友聖經課、帶領查經、栽培初信者、

與未信主朋友分享福音,都是詮譯信仰的活動。信仰涉及了一籃子的教義與觀念,包括愛、

寬恕、罪、拯救等等。這都是上帝向人類所啓示的,上帝的救恩是「明明可知」的,是真實

且不變的,救恩的內容可以以一套命題和論述的方式來演譯,如四福音、三福、福音橋等等

,從史密斯的角度看這只是「觀念上的教導」,也就是說只是一套宗教的觀念,這只會令基

督教成為集所有觀念或信念於一身的宗教。即使我們面對這種種的啓示與觀念,由於它們都

不是自明的,而是要透過詮譯,這等觀念的具體意義才會被打開。

若史密斯視福音是一種詮譯的活動,那就在動搖“福音不是客觀地真實”的觀念:“

對一切都是詮譯這個宣稱感到緊張的基督徒,通常對知識都堅守一個非常現代的觀念,這個

51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28-29. 52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39.

Page 22: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觀念宣稱某些東西只有是客觀才是真實—只有在所有時間,所有地方,得到所有人普遍知道

,才是真實。這樣,福音的真實-- 神在基督裡使世界與祂和好-- 被視為客觀地真實,因此

可以理性地證明。”53 若根據史密斯的觀點出發,福音是有其主觀詮譯的層面,即信徒按著

自身的處境、經驗、背景及身份對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啓示存有不同的解讀,令讀出來的

意義有其多元性。史密斯的立場教曉我們怎樣看待這帶來的多元的論述,就是當我們深信自

己所持的論述都不是「客觀地真實」,也不是絕對的真理,同時亦會尊重各種論述背後的前

設與處境, 因此“承認福音是詮譯應該變成我們公共神學中的一種謙卑。”54

53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38. 54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40.

Page 23: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2.3疾病作為一種信仰詮譯:鄭秀文的故事

鄭秀文在唱碟及著作裡,描述了她患情緒病的經歴及種種體會,以其經歴貫連了她整

部生命故事及信仰體味,從病裡如何展現了人的墮落、上帝的拯救及對主的委身。本章嘗試

剖析鄭秀文「說故事」的詮譯方式,從而進一步去論證史密斯的信仰詮譯學。

2.3a 患病: 人的墮落與罪 (人與世界關係)

鄭秀文的情緒病正面描寫了她自己的生病經歴,亦側面地指出了社會文化的病態。這

種詮譯進路突顯了人的墮落與社會文化的關聯性:人活在社會底下運作,而社會同時影響人

的生活,而城市裡又充斥了各色各樣的爛臭價值文化觀,徹底地侵蝕人的思想,扭曲人的本

質。人的靈性被活活地埋葬在都市裡,鄭秀文就在此處境下去展現她的故事: 情緒病的裡

頭揭開了她生命墮落的序幕。

鄭秀文的情緒病故事除了跟世界作一場對話外,也要暴露社會文化的惡臭,包括消費

物慾主義、功利主義等等。這種將個人患病結連社會的說故事手法亦見於一些教外作者,如

潘國靈的作品。《病忘書》裡,他以「病」來作小說故事的題材,在後記裡他這樣去形容「

病」: “ 而且『病』也非一時一刻的社會性現象,這本來就是人心內在和生存本相。

本書所寫的,有人性的病,有城市的病,即人性和社會性兩面。”55 另一位 以病作社會批

判的作者是《房間》的李志良的,他記錄了自己患抑鬱症的心路歴程:出版公司這樣形容他

的作品:“《房間》同時是一名「精神病患」的生活筆記。作者從個人卑微的視角出發,觀

看、感應他人之所願、他人之所待。它既非告解,亦非日記,唯指向城市住民勞累的生活中

無以言表的經驗 ”。

基督教界以個人生命故事來見證信仰彼彼皆皆是,而說故事的敍述焦點多在於個人生

55 潘國靈:《病忘書》(香港:指南針集團有限公司,2001),p.233

Page 24: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命遭遇與經歴出發,以上帝奇妙拯救來作故事之結。這樣的鋪陳只突顯了信仰是一種人與上

帝之間的私人關係。反之,鄭秀文一方面以其個人經歴作故事主線,不失詮譯內容的獨特性

,另一方面,她將自身的故事是與種種社會面貌扣連起來。這不但豐富了整部故事的視野,

令觀眾不只閱讀一部個人故事,而是社會文化巨典,為說明信仰與社會的關聯性埋下伏線。

鄭秀文對罪及墮落進程的刻畫,不是建基於一種普遍及約化的論述。她用了很大的篇

幅來刻畫她在病裡的心靈掙扎,及世界對她的欺壓,其描述不是輕輕帶過的。她不只用「試

探」、「私慾」來約化了罪的源頭及特性:人的墮落不只是一種因個人決定帶來的後果,更

是與整個社會有著深層的結構性關係。這種對罪的描述是有其共同社群性的,是群體共同面

向的境況及共同經驗。在一篇電話訪問中,鄭秀文說到:“我希望通過自身的經歴或者一些

最貼身的感受,將它化為音符同歌詞,通過唱碟來講自己的故事,觀眾好像跟我同步呼吸,

因為香港市民在某一段時間與我一起經歴了某些東西,那現在由我第一身去述說自己的故事

,我想作為樂迷他們為有很大的共鳴感。”56

在《房間》其中一章《離線生活》,作者李志良寫出了都市人活在刻板的工作裡,

工作不能為人帶來意義與滿足,人生意義要在工作以外裡頭才找到的,因而“工作與人生的

割離對立 ”57 也使人“連想像和慾望,都因擁擠在此處的人的這種生活形態,日漸變狹

隘、變得統一,儘管不相為謀。”58 人被工作壓抑得一點血色也沒有。在這章的後半部份,

李智良寫盡了診所裡的冷冰,精神病人被院內一切的診療過程及眼光所量度,身體不由得自

主,“你必得服膺程序。你的身體髮膚、你的情感欲望,衍生一組數據、給載入表格、標籤

存檔、複印備份,構成病歴檔案、構成一個位置,隨時被演繹、隨時被代換。”59內裡所發

生之對話與眼光不帶半點人情味。李志良以其自身的工作環境及診病經歴來抒發感受,道盡

56 從TheArk.cc網頁可以獲得有關鄭秀文電台訪問內容(http://www.theark.cc/mymovie_detail.php?id=3733)。 57 李志良:《房間》(香港:廿九几,2009),p.30. 58 李志良:《房間》(香港:廿九几,2009),p.28. 59 李志良:《房間》(香港:廿九几,2009),p.35.

Page 25: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社會的病態,從故事的字裡行間滲出了都市人的陣陣悲涼與落寞。

在另一篇章《無歧義標題:未查明》,裡頭寫到“我不忿,理由很簡單:這顆藥片、

這種治療手段與介入對我的影響是甚麼,我有權知道、你有責任說明,因為病了的那人是我

,吃那顆藥片的人是我、承受各種治療手段與介入可能引起的後遺症的那人不是你老子,是

我。可是由始至終,直到出院前向一位護士問到覆診和藥後續的安排,沒有人自覺到,要跟

病人討論護理方案的必要,和一旦有所失誤而致的後果之嚴重性。她只是想要把那叠出院摘

要、藥單、住院費單、檢查預約便條和其他文件,好快介紹一遍,塞給我。”60 李志良狠狠

暴露今日的醫療機制是何等迂腐及疆硬,諷剌這種不以病人為本的制度,無情對待手無寸鐵

、身心皆疲的病患者,令他們在社會裡雪上加霜,不但得不到適切貼身的治療,也體會不了

社會的關愛。從以上看來,內裡所描述的城市病態都是每個都市人所熟悉的,也是大家有同

感的。作者旨不在去抒發個人情感,他也代表都市人為這醫療制度發出了聲嘶力竭的控訴呢

鄭秀文細緻地去刻畫罪性,一方面帶領觀眾去深深咀嚼這個患病的世界,另一方面這

也突顯了主角對社會有一份深切的體會,也就是經歴過一場文化的洗劫。鄭秀文的論述既不

是平鋪直敍,亦不是一種「露骨無遺」的明喻的手法,而是企圖以非直述的語言來帶出言外

之音,去影射及調剌我們坐落的社會文化。就如李志良的作品中,他裡頭寫到,“沖出一杯

不公平的即溶咖啡”61、“工作環境的轉變實是從一個工作文化體系,移至到另一個工作文

化體系。”62、“而他終於把那柔和的罐頭音樂關掉”63、“那麼多沾滿農藥的菜”與“那麼

多重風浪裡網回來的魚”64。鄭秀文除了用文字,也借用了圖像與音樂作說故事的工具,這

激發了觀眾的無限想像,其思考空間不只限於觀眾對主角的處境的想像,而是帶領觀眾對現

60 李志良:《房間》(香港:廿九几,2009),p.59. 61 李志良:《房間》(香港:廿九几,2009),p.26. 62 李志良:《房間》(香港:廿九几,2009),p.27. 63 李志良:《房間》(香港:廿九几,2009),p.30. 64 李志良:《房間》(香港:廿九几,2009),p.41.

Page 26: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處社會作出深深的反思,從而對自己與社會作出顛覆性的反思。

鄭秀文在著作《值得》,用了好幾個篇章寫下了她到他國之感,從到訪文明繁盛的維

也納、巴黎、法國至偏僻落後的蒙古與四川,她都在暗暗說出都市裡的隱病。在《倫敦。法

國。維也納。》的章篇裡提到 “ 我再一次印證,單憑物質的供養,並不能滋潤精神和

靈魂,純粹瘋狂購物的旅行,反而成了一道高雅的精神折磨。”65又在《繼續旅行》篇章寫

到“安全。感覺安全。維也納的人面上,我看不見太多令人沮喪的冷漠。笑; 也劃分很多

類。慶幸我並沒感受到笑裡收藏刀鋒的危險。維也納人民的笑容持續令我放鬆。”66而 《巴

黎、寮國、東京之想》篇章中,“飢餓;不好受。但他們不一定比我們不快樂。我想說:假

設我們什麼都有,都不一定比他們活得快樂。人的欲求恍如無底深谷,尤其這浮華世界,處

處充斥人與人之間的虛浮較量,金錢多寡,成就比併,幾乎連幸福都可拿在比併。這等角力

,日日更新 ”67“山區的簡樸和都市的浮華,到底誰才是世界真正的貧乏者?我可以見

證,材民的笑意,大都有種天然不被污染的天真。在流滿包裝的大都市,太罕見。”68在她

的筆下,浮華世界不足以令人快樂,裡頭充斥的又不能使人滿足,也為著都市人所執持的包

裝、虛浮

、 虛偽和物質而感到悲嘆。

65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173.

66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176.

67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02.

68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03.

Page 27: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2.3b治病: 人被救贖(上帝與世界關係)

鄭秀文的故事徹底地呈現上帝的拯救觀念。她的故事中展現了社會文化的不同病態,

是壓迫都市人的主腦,將人推進病的裡頭,使人的靈魂、意志及身體變得不由自主。簡言之

,城市的病促使了人性的病。

鄭秀文在靈性徹底癱瘓,歸因究底是世界的價值觀扭曲了人的本性,及其生活模式。

世界不斷在打造及建構我們的價值觀,教曉我們獲得快樂的門徑,也鎖定了詮譯世界的角度

。鄭秀文的故事告訴我們,世界將有病的價值觀及詮譯壓在人的身上,以致人被傳染至病倒

了,這正是上帝的救贖的切入點:“上帝在我生命的拯救和影響,沒有比我自身更精采。生

命的意義不再只是跟金錢、名譽、地位或個人情感掛帥。”69 這是鄭秀文為上帝的拯救下了

定義

。過往,鄭秀文以成就、金錢名利與外表來定義自己的價值及生命的目標,介定了她的快樂

,亦主導了她生活及思想的模式。鄭秀文將上帝拯救設定為: 上帝轉換了人生命意義的定

義,上帝是一場重索人生的價值觀及詮譯基礎的手術。信仰提供了一套全新的信念來詮譯世

界,包括人與自身、他人及世界的關係;全新的詮譯基礎帶領人為過往所持的信念重新定義

,為身處的環境賦予新的意義。病態的文化價值令人用扭曲的角度來看世界上一切的事物,

上帝的拯救正正要臨在人看世界的角度裡,糾正病態的文化帶來的視野。

鄭秀文沒有將上帝的拯救的觀念從一個抽空的空間來論述的,反之,她以自己的生命

故事(life story)來打開拯救的意義。「拯救」的內涵在「病」 這個情境下得到解釋: 上帝

的救贖是要在那些被世界錯誤量度的人產生效用,讓他們的價值、信念與詮譯角度要復活過

來。

過往基督教界所傳頌的生命故事見證,都有以「病」來作故事裁材。福音電影《天作

之盒》於二零零四年推出,以謝婉文醫生作為故事藍本,戲中講述謝婉雯的丈夫,患了血癌

69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220.

Page 28: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他倆在病中呈現了至不渝的愛情。在一篇與電影導演訪問中寫到,“不久前知道關導演的

新作《天作之盒》是謝婉雯醫生的故事,首先想到的:又是跟醫院、絕症、病逝有關!他多

個作品都以此為素材。”、“關導演希望《天作之盒》能令觀眾嚮往基督徒的生命,就是在

人生風浪中,充滿信念去面對。”70另一套福音電影《天使之城》,講述“ 一名自稱天

使奇俠的人持生命探測器經常在仁心醫院出沒,尋找一些因絕望而輕生患絕症而感到絕望的

人,為他們傳福音,並帶給他們希望和喜樂,不少垂危的病人因此奇蹟地康復過來。”71

電影說明上帝的救贖是從「病」展開的,身體所承受的病令人的意志變得脆弱, 死

亡引領人走向絕路,這救贖背景是基督教界常用的。而上帝如何幫助主角渡過「病」所承受

的痛苦,或神蹟讓病者獲得痊癒就是敍述故事的焦點。福音的核心價值在這情境下得到解釋

: 永生與盼望為死亡帶來徹底的拯救,將人從一遍愁雲慘霧的病房帶進天堂去。

但個人面對死亡的拯救故事將上帝的救贖觀納入在一個人與上帝的私人房間裡,觀眾

只能讀出病患的個人信仰體會。鄭秀文的救贖故事不只指向個人經歴,乃是納入整個社會群

體的共同文化經驗,觀眾與鄭秀文一起共享這籃子的都市文化與價值,從她的信仰經驗與體

會引發觀眾去重新詮譯個人及社會現況。所以,鄭秀文的拯救故事也側面地說明上帝要為城

市文化來個徹底的救贖。

70 探索關信輝的導演風格 (2004年03月28日)。國度復興報。取自

http://www.krt.com.hk/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524 71 從五星鐳射網頁可獲得電影《天使之城》的相關資料(http://www.motionandsound.com/dvd/3779.html)。

Page 29: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2.3c病癒:人的轉化(上帝與個人與世界的關係)

上帝把鄭秀文從有病的文化拯救出來,救贖的功效不單要發生鄭秀文的個人生命上,

也要從整個社會文化層面。鄭秀文的病癒故事說明了“一個人的信仰不應保留在私人神秘的

經驗裡,而應體現在他(她)的生活領域,進入我們人全部的生存,從而這些生存領域更成

為其信仰的見證。”72

過往基督教界所高舉的生命故事(life story),其拯救結局往往是主角所身處的環境會得

到改變,生命及與別人之關係會得到整修,帶來的生活巨變便是上教會生活,參與崇拜、查

經班或團契。某一藝人在她的見證文章這樣寫到:“信 耶 穌 後 , 我 變 得 開 朗 了

許 多 。 由 於 我 以 前 個 性 封 閉 , 朋 友 甚 少 , 人 際 關 係 疏 離 。 進 娛

樂 圈 後 , 更 怕 人 事 複 雜 , 不 敢 與 人 深 交 , 恐 怕 受 到 傷 害 。 信 主

耶 穌 後 , 有 了 安 全 感 , 漸 漸 開 放 心 門 , 主 動 和 人 坦 誠 交 談 , 請

基 督 徒 為 我 禱 告 。 現 在 我 身 邊 朋 友 不 少

, 有 弟 兄 姊 妹 們 關 懷 , 彼 此 扶 持 , 情 如 手 足 。”73

鄭秀文一開首就將自己置在社會城市的處境「說故事」,病後的她所呈現的局面打開了信仰裡的抽象

及教條化的意義。就如先前說,鄭秀文故事展現了世界與信仰兩套詮譯世界的觀念,信仰救贖了鄭秀文詮譯世

界的基礎,以致她能披戴新的角度來看自己與自己、與別人、與信仰及與世界的關係。她帶著新的視野來詮譯

世界: 從“仇視”世界換來有勇氣去“改變”世界、從“擁有”變作“施予”、從“迷失”去到走往“使命

”。

候活士(Stanley Hauerwas)指出“此外,教會要成為(to be )一社會/社羣倫理,而

不只是擁有(to have )一社會/社羣倫理,就意味著必須要由某種人來維繫社會,叫教會

作為一跨時代的建制。最重要的是,這些人必須是一羣德性的人﹣﹣但並非任何德性均可,

72 凱珀著,《加爾文主義講座》,p.243 73 從LifefulTeam網頁可獲得蔡少芬見證分享的相關內容(http://lifefulteam.tripod.com/O1.htm)。

Page 30: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卻必須那些憶起和講述那位被釘十字架的救主的故事所必不可少的德性。”74他相信教會與社

會深存密切的關係,信仰不是要信徒逃離世界進入修道院,進行個人品格修為的自我活動,

乃是要信徒成為道德踐行者(moral agent),意思是“要在世界中行事”及並“意識到要為自己之所是

負上責任”75。信仰觀念為人類提供一套嶄新生活態度及方式 (life style),它能接釀我們所身處的世界,並具

實踐能力。一方面提供力量去解決自身的掙扎,使人能重新面向世界,另一方面從踐行這套的生活模式來為病

態的世界帶來文化價值救贖。鄭秀文病癒故事呈現了信仰帶給人的力量不是只限於一種上帝與個人關係的更生

,而是一份在世界裡踐行道德的力量,能為世界帶來創造與更新。

“敘事倫理便有如一顆救星,把基督教會從冰冷的教條,向著聖經指教的人性出發。敘事倫理所突出

的是關注一個人(群體中所定義的人)的處境,他/她作為一個個體,如何實踐他/她的信仰在生活中。”76 鄭秀

文的信仰體會為觀眾打開了生活方式的另一扇門,並邀請觀眾入內觀看與參看,敍事性質沒有企圖用基

督信仰觀去審視世界,而只是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將另類選擇擠進多元文化裡,借此來打開信仰對人的意義

。就如鄭秀文所在篇章《決定者》說:“因涉及宗教信仰話題,這文章或許有人不屑一看。也許有人會大叫感

動。不重要。就如你我同時品嘗一碗紅豆沙,但味覺感受可能完全相異逆向。”77

74 候活士:《和平的國度》(香港:基道,2010),p.151. 75 候活士:《和平的國度》(香港:基道,2010),p.68. 76 ����������� (2005�01�11�)。香港獨立媒體。取自 http://www.inmediahk.net/node/7933 77 鄭秀文:《值得》(香港:明報周刊,2010),p.189.

Page 31: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總結

以上的兩個篇章對鄭秀文著作《值得〉及唱碟《FAITH信》所呈現的詮譯語言進行深

入的剖析並得出以下的結論: 她以一) 與世界對話,二)敍事性質來詮譯自己的信仰體會

。從傳統基督教見證模式來說,鄭秀文可以以著作《值得》裡的,《改變》《有救》《相信

宿命vS 交託上帝》《相信》這四章篇來交待她的「得救見證」,包括信主前的狀況、信主

歴程及信主後的改變。但鄭秀文卻選用51篇文章,42份畫作,及唱碟10首歌曲來述說自己的

信仰經歴。

同樣地,上帝透過聖經66書卷: 上帝創造天地、拯救以色列人歴史、耶穌的生平至

新約使徒教會的故事,來展現了祂的啓示及救贖工作。上帝與人類的關係乃是在巨大的歴史

背境下而發展出來,而一切的信仰觀念是在這些的歴史情境下得以被詮譯與傳頌,歴代信徒

沒有將「十誡」、「大誡命」、「大使命」的信仰教義約化為兩三卷篇章,也沒用規條及綱

領式來將它們表達。

候活士認為“我們是透過細述以色列的故事和耶穌的生平的故事來認識上帝的,這事

實對我們真確地理解自所處身的世界和所敬拜的上帝,帶有決定性的影響。”78 即是話上帝

在歴史故事建立祂的子民,因此我們也要從敍事來認識及傳揚祂的啓示。同樣地,現今的信

徒是被昔在及今在的歴史處境下被上帝建立的,“我們看到,由於自我是在歴史中形成,所

以我們需要用敍事來談論自我,否則就根本無法談論。”79 因此,候活士強調信徒要通過敍

事來談論上帝作為及一切的信仰經歴,並認為信仰教義只是故事大綱,幫助我們去將故事講

得好之工具,教會的責任就是要成為一個講故事的精心設計者,演釋上帝所寫的故事

。80 史密斯指出“基督教信仰的歴史獨特性被化約為非時間性的道德教導,是普遍和無條件

的。因此,耶穌所教導的成了好像康德那種絕對命令﹣﹣一種普遍倫理,以理性而不是一套

78 候活士:《和平的國度》(香港:基道,2010),p.50. 79 候活士:《和平的國度》(香港:基道,2010),p.51-52. 80 參候活士,《和平的國度》(香港:基道,2010)。

Page 32: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與特定群體有關的具體實踐為基礎。”81 候活士與史密斯同樣主張基督教的敍事性質應建基

於「敍事」與「說故事」,並反對一切抽離歴史場境的普遍信仰論述。

鄭秀文以情緒病這個場境來述說她的故事: 人的墮落、上帝的救贖至信徒對主的委

身。故事不旨在個人生命見證的陳述,鄭秀文自身的反思帶領觀眾對現處社會的現況作出深

層的反思,從而帶出信仰觀在世界裡的意義,反映個人墮落與上帝救贖,跟現處世界的密切

關係。這正正是候活士所強調的,“事實上,我們對上帝、對世界和對自我的認識,看來三

者帶有相似的認識論地位(epistemlological status),這情況並非偶然。對他們進行分析,各自

攪起來都像一個陌生的「客體」(object),因似乎我們對其中一方的認識,乃是最決於對另

外一方的認識。要「認識」上帝,就要反思我們對自己和世界有甚麼認識,並且是用甚方法

來認。要「認識」自己,就不得不對這自我能以在其中存在的世界提出一些主張。上帝、世

界和自我均不能被理解為分離獨立的東西(separate entity),而三者必須被理解為是處於一需

要具體展示的關係之中。這種展示是以敍事的形式表達,我們在其中發現,惟有透過上帝、

世界和自我的歴史,才能「認識」這三者。”82

敍事與對話都是一種要花「篇章」的詮譯語言。故事因不是自明的,需要交代歴史及

情境,也要舖陳、演釋、解釋和形容的,它的形式不是指向一種觀念及概念的直接陳述,而

是講究意像與想像。而與自己的傳統以外的世界觀對話,則隱含了聆聽、溝通與回應:聆聽

非信徒對世界與自己的想法及聲音,又從而展現信仰的核心意義,雙方想法彼此往返溝通,

它們是多變及不穩定的。因此,敍事與對話比起觀念及概念的直接陳述,要掌握的技考及花

的時間還要多。基督教要面向的是一群慣用快餐式的服務,並被五花八門的資訊所纒擾的都

市人,如要在這個急促都市恢復基督教的敍事性質,並與多元文化世界裡進行對話,「急促

」的都市文化為敍事與對話產生了一種抗衡的勢力。但鄭秀文的故事卻正好給我們來一次精

采的示範。

81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p.123. 82 候活士:《和平的國度》(香港:基道,2010),p.50.

Page 33: 從鄭秀文新碟《FAITH信》及著作《值得》看其詮釋語言。

參考書目 史密斯:《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 (香港: 基道,2007) 候活士:《和平的國度》(香港:基道,2010) 曹偉彤:《人性與德性》(香港:浸信會神學院,2004) 麥格夫:《追尋真理的激情》(香港:基道,2005) 李志良:《房間》(香港:廿九几,2009) 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台北市:大田,2000) 潘國靈:《病忘書》(香港:指南針集團有限公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