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嘉南地區三山國王廟時空分布討論1 · 的1930 年改建磚造廟宇、1986...

14
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2 台師大場) 2012 6 30 6-1 雲嘉南地區三山國王廟時空分布討論 1 邱彥貴 前言:發問與資料說明 現今臺灣三山國王信仰與廟宇的分布,自有其疏密與不同原因。單就廟宇數量而言, 宜蘭縣居全臺之首,屏東縣與彰化縣則其次,三縣的三山國王廟各為 40 上下。 2 若重以人 口、轄區衡量,則宜蘭縣國王廟密度仍居全臺之冠。再以向來之三山國王與客家關聯度審 視,則所得打破一貫迷思:三山國王與「現今所認知的客家」相關度不高。宜蘭、彰化並 非客家主流區域,屏東縣 38 處國王廟中,在客家區域內者僅稍過半數。反之,現今臺灣 客家比例最高的新竹縣,國王廟僅 17 處,即便加上桃園、苗栗兩縣,重以陪祀廟宇,為 數也未及 30 處。桃竹苗或是 19201945 年間的新竹州,向為一個世紀以來統計數字中客 家最多的區域,對照同時段客家最少的臺南州,今日的雲嘉南四縣市,卻有超越其數量的 國王廟(詳附錄),其間隱藏的歷史社會脈絡為何? 筆者從事三山國王信仰約 20 年來,或以文獻所見重探其信仰族群屬性,或以單點深 入討論一廟宇之信仰歷史,或以區域傳說衍述其信仰播散原因,或以信仰組織研析其社會 隱喻,亦嘗試統合以上,導出三山國王信仰之豐富多元樣貌。以往筆者或以單點個案突破, 或以不同面向陳述區域類型,本文則意圖轉從年代與空間分布,擇一更大區域重建國王信 仰之歷史,探討各廟宇彼此間的淵源關係。基於以上兩點,筆者以堪稱客家研究較為空白 處的雲嘉南地區為例,勉力從事之。 之所以選擇雲嘉南為操作對象,在於本區域於清代最長時間內(1723~1887)大抵屬 嘉義(諸羅)縣管轄,日治初期行政區劃變動頻繁,但 1920~1945 年間則長期穩定為臺 南州轄境,日後雖劃為雲嘉南各縣市,但仍具相當程度之一體感。雖然除了臺南市外,清 代地方志等文獻堪稱薄弱,但自 19 世紀末年的「社寺廟宇調查」以來的百年間,本區域 有數次格式一致的全面性信仰或廟宇調查,足以支撐向被視為難以處理的信仰歷史實證研 究,對此筆者已有先期探討, 3 以下內文將逐一徵引,不復贅言。 雲嘉南四縣市的國王廟創建年代跨度甚大,若干處廟宇動輒上溯康熙年間甚至明末, 而臺灣現今最新肇建廟宇的三山國王落點亦幾乎悉數在此。除文獻討論外,廟宇所在地的 1 本文的寫成除了最感謝歷來各宮廟執事信眾不吝分享信仰經驗外,也謹此答謝資料協助與討論的王俊 凱、劉兆書、邱秀英等諸位學友。最後蒙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專題研究中心張 智傑先生繪製地圖,特此致謝。 2 宜蘭縣數據來自筆者實地調查,屏東縣數據修改自王俊凱,2009〈屏東地區迎王祭典之研究—以下淡水 溪和隘寮溪流域為主〉頁 81,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則來自曾慶國,2011《彰化縣三 山國王廟—客家與福佬客的故事》臺北:臺灣書房。所謂的「三山國王廟」定義兼及「名義上鎮殿主神」 與「實質信仰祭典對象」而言,本文的討論亦循此理路。 3 邱彥貴,2000〈六十年代臺灣西南部寺廟調查史料〉,《臺灣宗教研究通訊》創刊號,頁 129-137

Transcript of 雲嘉南地區三山國王廟時空分布討論1 · 的1930 年改建磚造廟宇、1986...

  • 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2 台師大場) 2012 年 6 月 30 日

    6-1

    雲嘉南地區三山國王廟時空分布討論1 邱彥貴

    前言:發問與資料說明

    現今臺灣三山國王信仰與廟宇的分布,自有其疏密與不同原因。單就廟宇數量而言,

    宜蘭縣居全臺之首,屏東縣與彰化縣則其次,三縣的三山國王廟各為 40 上下。2若重以人

    口、轄區衡量,則宜蘭縣國王廟密度仍居全臺之冠。再以向來之三山國王與客家關聯度審

    視,則所得打破一貫迷思:三山國王與「現今所認知的客家」相關度不高。宜蘭、彰化並

    非客家主流區域,屏東縣 38 處國王廟中,在客家區域內者僅稍過半數。反之,現今臺灣

    客家比例最高的新竹縣,國王廟僅 17 處,即便加上桃園、苗栗兩縣,重以陪祀廟宇,為

    數也未及 30 處。桃竹苗或是 1920~1945 年間的新竹州,向為一個世紀以來統計數字中客

    家最多的區域,對照同時段客家最少的臺南州,今日的雲嘉南四縣市,卻有超越其數量的

    國王廟(詳附錄),其間隱藏的歷史社會脈絡為何?

    筆者從事三山國王信仰約 20 年來,或以文獻所見重探其信仰族群屬性,或以單點深

    入討論一廟宇之信仰歷史,或以區域傳說衍述其信仰播散原因,或以信仰組織研析其社會

    隱喻,亦嘗試統合以上,導出三山國王信仰之豐富多元樣貌。以往筆者或以單點個案突破,

    或以不同面向陳述區域類型,本文則意圖轉從年代與空間分布,擇一更大區域重建國王信

    仰之歷史,探討各廟宇彼此間的淵源關係。基於以上兩點,筆者以堪稱客家研究較為空白

    處的雲嘉南地區為例,勉力從事之。

    之所以選擇雲嘉南為操作對象,在於本區域於清代最長時間內(1723~1887)大抵屬

    嘉義(諸羅)縣管轄,日治初期行政區劃變動頻繁,但 1920~1945 年間則長期穩定為臺

    南州轄境,日後雖劃為雲嘉南各縣市,但仍具相當程度之一體感。雖然除了臺南市外,清

    代地方志等文獻堪稱薄弱,但自 19 世紀末年的「社寺廟宇調查」以來的百年間,本區域

    有數次格式一致的全面性信仰或廟宇調查,足以支撐向被視為難以處理的信仰歷史實證研

    究,對此筆者已有先期探討,3以下內文將逐一徵引,不復贅言。

    雲嘉南四縣市的國王廟創建年代跨度甚大,若干處廟宇動輒上溯康熙年間甚至明末,

    而臺灣現今最新肇建廟宇的三山國王落點亦幾乎悉數在此。除文獻討論外,廟宇所在地的

    1 本文的寫成除了最感謝歷來各宮廟執事信眾不吝分享信仰經驗外,也謹此答謝資料協助與討論的王俊凱、劉兆書、邱秀英等諸位學友。最後蒙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專題研究中心張

    智傑先生繪製地圖,特此致謝。 2 宜蘭縣數據來自筆者實地調查,屏東縣數據修改自王俊凱,2009〈屏東地區迎王祭典之研究—以下淡水溪和隘寮溪流域為主〉頁 81,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則來自曾慶國,2011《彰化縣三山國王廟—客家與福佬客的故事》臺北:臺灣書房。所謂的「三山國王廟」定義兼及「名義上鎮殿主神」

    與「實質信仰祭典對象」而言,本文的討論亦循此理路。 3 邱彥貴,2000〈六十年代臺灣西南部寺廟調查史料〉,《臺灣宗教研究通訊》創刊號,頁 129-137。

  • 雲嘉南地區三山國王廟時空分布討論

    6-2

    漢族入居歷史,以及相關繫年文物,都是我們的佐證。當然,前賢相關的研究更是本文立

    足的堅實肩膀,然而,以上各種門徑亦有窮絕之時,於此就就教先進大德、殷盼來者。

    一、雲林縣的三山國王廟年代討論

    雲林縣境內明確最早的國王廟應屬西螺街區的廣興宮,相傳雍正年間即自彰化溪湖荷

    婆崙分靈,但周璽《彰化縣志》失載,可能規模不大。1933 年的《臺南州祠廟名鑑》(以

    下簡稱:南州名鑑)稱本廟信徒數達八萬人,錄其沿革稱:「雍正年間自臺中州何(荷)

    婆崙奉來,因相當靈顯,附近的廣東祖籍者醵金營建小祠奉祀。至乾隆年間,由詹阿斗、

    邱水量、陳阿祖、林集山等數百人醵金,重建本廟。」4西螺廣興宮現存文物最早者為嘉

    慶壬申(十七年,1812 年)的香燈契券碑,收入「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明治 30 年

    (1897)底的〈嘉義縣社寺廟宇明細帳〉(以下簡稱:公文類纂)即以此年代定點,惜碑

    文已泐,無從驗證更多此前史實。衡諸西螺早為南北交通要樞,且迄今口傳原為本地居少

    數的粵籍先民立廟,此說或當可信。

    西螺鎮國王廟內另有七座里七塊厝長山宮,二次大戰前各文獻與戰後的《臺灣省雲林

    縣寺廟文獻大觀》(以下簡稱:寺廟大觀)俱失載,傳云原輪祀於庄內,1977 年始立廟。

    除七座厝外,公館里亦有國王輪祀於里內,迄今尚未建廟。

    西螺地區另一處國王廟為二崙鄉定安村頂茄塘定安宮,公文類纂、寺廟大觀俱失載,

    南州名鑑對其創立時間亦表不詳。該廟沿革自稱康熙間渡臺,原奉祀於民宅,其後靈驗故

    建廟奉祀。我們推測南州名鑑所載的明治 39 年(1906)的風雨重度毀損、該廟沿革所稱

    的 1930 年改建磚造廟宇、1986 年韋恩颱風重創拆除重建,致使此前種種相關紀錄化為烏

    有,故姑且將該廟最初時間定點留白。

    而二崙鄉庄西村的禪和宮則是西螺地區及雲林縣最新的國王廟。禪和宮所在的公館部

    落為晚清至日治初期形成的新聚落,二次大戰期間庄民為求平安,扶鸞降筆結果,三山國

    王的三王降世,庄中長者即備黑色大令旗安置於庄民林金保家宅供眾信徒奉拜。至 1977

    年,當時村長許淵文召集庄眾倡議興建廟宇,次年農曆八月六日興工破土,至 1980 年國

    曆四月完工。5

    清代文獻中唯一登錄的雲林縣國王廟為今日斗六市社口里順天宮。光緒二十年(1894)

    完稿的《雲林縣采訪冊》〈斗六堡‧寺廟祠觀〉有載:「三山國王廟,在縣城東南,前粵籍

    九莊公建;後屢重修,今損壞。」6雖然日後的寺廟大觀等書,皆稱廟宇遭抗日義軍焚毀。7但稍後的明治 30 年(1897)末的公文類纂中卻仍見本廟的記載,且記錄其創建年代為乾

    4 相良吉哉,1933《臺南州祠廟名鑑》頁 220。臺南: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支局。 5 http://www.ehlg.gov.tw/tour/index-1.asp?m=14&m1=10&m2=34&gp=&sid=&keyword=&id=8 6 本文通篇採用「庄」字,但由於尊重史料,故行文逢原文仍採「莊」字。 7 陳清誥等,1972《臺灣省雲林縣寺廟文獻大觀》頁 249、263。新營:文獻出版社。

  • 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2 台師大場) 2012 年 6 月 30 日

    6-3

    隆十一年(1746)。8斗六國王廟在皇民化運動中復遭厄運,廢除廟宇後,相傳三尊國王分

    別流入原先轄境「九莊」或「九股」內的社口與大崙、大潭,戰後 1969 年社口重立廟宇

    稱順天宮,而崙峰里大崙大年宮、龍潭里大潭玉安宮(兩處主神皆為玄天上帝),則持續

    陪祀二王、三王迄今。9

    雲林縣的南隅則有轄境廣達八鄉鎮、近五十村里的大埤鄉大德村太和街三山國王廟。

    通稱「新街王爺」的太和街國王,以其特有的「五十三庄」年度迎請、中元讚普聯庄信仰

    組織形式,活躍於雲嘉兩縣間,在臺灣民間信仰的組織型態中自成類型。與前述斗六順天

    宮轄下「前粵籍九莊」類似,「五十三庄」也是福佬客在信仰上的族群隱喻。筆者已有詳

    論。10據廟方編印的沿革稱:新街王爺的淵源溯及康熙年間,但筆者從公私史料看來,新

    街廟宇的信史當起自嘉慶己巳(十四,1809 年),傳云當時由張元國、張元基派下倡集五

    十三庄眾立廟,並在原籍地惠州府陸豐縣雕刻金身迎來奉祀,正式立廟。而公文類纂所載

    之道光三年(1823)或許為首度重修擴建年份。11

    而現今五十三庄境內,官方登錄的主祀國王廟宇尚有大埤鄉北和村賜福宮、斗南鎮田

    頭里太興宮兩處,其信仰皆源自新街王爺,卻各有不同原委細節。北和村賜福宮為大埤頭

    (大埤街區,北和村全村、南和村部分)庄廟,據現存於廟內的同治四年(1865)〈大埤

    頭庄眾弟子重修三官大帝殿碑記〉看來,該廟絕非如公文類纂、南州名鑑等所稱 1865 年

    方創建,因該年已是「重修」。南州名鑑已載該廟奉祀國王,戰後寺廟大觀更稱賜福宮「主

    祀三官大帝,合祀三山國王」,而該廟在 1977 年改建後仍持續供奉國王於樓下,且以每年

    國王誕前的二月廿二日繞境為年度最大祭典,祭典前仍須循例前往新街迎請金身參與。然

    而究竟大埤頭國王崇祀起自何時無解外,但於五十三庄特有組織型態下,實無時間定點討

    論之必要。而斗南鎮田頭里太興宮則為五十三庄最北轄境,加入五十三庄時間甚晚,廟方

    沿革稱該地在 1949 年發生了一場瘟疫,幸蒙新街王爺前來坐鎮敉平,此後該聚落主神玄

    天上帝讓居座右,新街王爺遂成該地庄廟太興宮鎮殿正座主神,但是田頭的年度最大祭典

    卻仍維持於三月初三舉行。對照寺廟大觀所載太興宮內眾神各有淵源,三山國王則在戰後

    正式立廟時躍登正座主神。

    相較於西螺、斗六地區國王廟宇的年代尚稱清晰,北港地區或雲林濱海的國王信仰卻

    深罩歷史雲霧,且可能因大規模居民遷徙而致爐下善信替換,也因此建廟年代難以考訂。

    北港鎮的前身為笨港,漢人歷史早溯明末,鎮郊兩處的國王廟,寺廟大觀皆稱康熙年

    8 1897〈嘉義縣社寺廟宇明細帳〉,收入溫國良編譯,1999《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頁 375。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9 邱彥貴等,2008〈96 年度(雲嘉南地區)福佬客田野調查計畫期末報告書〉頁 61-62。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 10 邱彥貴,2005〈新街三山國王與五十三庄:管窺北港溪流域中游的一個福佬客信仰組織〉,《臺灣宗教研究》3 卷 2 期,頁 1-55。 11 1897〈嘉義縣社寺廟宇明細帳〉,收入溫國良編譯,1999《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頁 374。

  • 雲嘉南地區三山國王廟時空分布討論

    6-4

    間立廟。樹腳里樹仔腳乾元宮廟內沿革確認正式建廟時間點為道光四年(1824),南州名

    鑑早作此說,而公文類纂則更上溯「一百年前」,姑且定點為 18 世紀後半葉。樹仔腳隔鄰

    的好收奉三宮,公文類纂亦繫年為「一百年前」,南州名鑑則明確稱康熙五十四年(1715),

    但其明確改築年代又晚至同治元年(1862),疑點重重。12且筆者田野訪談結果,好收所

    供奉之三尊國王,原係分別奉於三庄,大王在距北港市街較近處的口庄,二王在本庄好收,

    三王在竹圍仔,竹圍仔在今好收後方,因械鬥故,現已散庄。現今兩處聚落居民悉為與國

    王無淵源之泉州祖籍後裔,此等線索可能潛藏一段聚落重組、族群替換的歷史,尚待釐析。

    故暫且從公文類纂之說,將北港鎮兩處國王廟時間定位於 18 世紀晚期的 1780 年以後。

    圖 1、雲林縣三山國王廟分佈圖

    北港鎮兩處國王廟並未強調其信眾曾有斷層,但土庫鎮埤腳福安宮、東勢鄉東勢厝賜

    安宮,則不約而同詮釋原先另有一批爐下善信,今已遠離本地。兩處廟宇公文類纂未載,

    南州名鑑亦失載福安宮,但對賜安宮則有一段「漳泉」兩裔居民替換的簡要敘述。筆者曾

    自相關研究與訪談,重組了兩處國王信仰的約略過程。埤腳國王原係粵籍民所信仰,初期

    歷史模糊,較明朗者則是道光年間以後,此際爐下轉為泉州祖籍者。寺廟大觀對東勢厝國

    12 1897〈嘉義縣社寺廟宇明細帳〉,收入溫國良編譯,1999《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頁 366。相良吉哉,1933《臺南州祠廟名鑑》頁 236-237。陳清誥等,1972《臺灣省雲林縣寺廟文獻大觀》頁 61、64。

  • 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2 台師大場) 2012 年 6 月 30 日

    6-5

    王的淵源早溯永曆年間,但建廟年代則繫於乾隆廿二年(1757),南州名鑑亦稱約創立於

    兩百年前,頗稱一致。這應是族群械鬥風暴的之前的前段歷史,後段的泉裔崇祀時代大概

    得自道光末年再度復建廟宇起算。13雲林縣三山國王廟分布圖詳下:

    二、嘉義縣市的三山國王廟年代討論

    嘉義市最早的國王廟是諸羅(嘉義)城內西廂的「三山明貺廟」,後稱廣寧宮,乾隆

    年間創立,今猶存於嘉義市成仁街。最早的載記為諸羅知縣徐德峻為此廟所撰寫的〈新建

    三山明貺廟碑記〉(原碑不存,但收入余文儀《重修臺灣府志》),文稱:「工始於壬申小春

    之月,竣於癸酉冬季之辰」,即乾隆十七年(1752)陰曆十月興工,完成於次年冬天,迄

    二次大戰前,一直是嘉義城內的重要廟宇,但該廟於 1952 年因人謀不臧而致拆除,廟地

    幾經轉售,但信仰仍存在,近年重光有望。

    現今嘉義市另有兩座同樣名為廣寧宮的國王廟,分別位於南田路上及忠孝路「忠孝國

    宅」內,前者為 1973 年新建,戰後的廣東移民原欲將西門內國王移祀於此,但經一番轉

    折後現今已成為安寮等三里「境」廟。後者則為 1993 年自西門內廣寧宮分靈創建,名為

    中庄子(忠孝國宅一帶原地名)廣寧宮。嘉義市內的國王廟,筆者曾有詳細探討,於茲不

    贅。14

    而嘉義縣較為資深的國王廟,可能首推位於以往嘉義與笨港中途點的江厝店廣安宮。

    江厝店今屬民雄鄉興中村,現今主要居民為福佬客饒平劉氏,但相傳原先攜來香火者為揭

    陽鍾氏。廣安宮沿革自稱肇建上溯乾隆年間,公文類纂失載此廟,寺廟大觀則稱乾隆初年。15由於鍾氏現今已於本地無從覓得後裔,而鄰近的山腳劉氏則可能於 17、18 世紀之交即

    入居本地。16我們難以將建廟時間定點,姑且保守推為 18 世紀後半葉。

    與江厝店廣安宮年代同樣可上溯 18 世紀的嘉縣國王廟,另處為鹿草鄉龜佛山廣福

    宮。龜佛山傳為顏思齊十寨之一,漢人出現甚早,而廣福宮沿革亦稱歷史早溯明代萬曆,

    但公文類纂則繫年於光緒七年(1881),17落差甚大。參校公學校調查、南州名鑑、寺廟

    大觀等,龜佛山國王信仰的歷史當自嘉慶廿五年(1820)軍功六品銜李名陞捐獻大筆田園

    為廟產後較為明朗。衡諸本地雖然漢族歷史甚早,但現今祭祀圈內主要為與國王無淵源之

    泉州祖籍者,故當有住民歷史斷層,致使歷史縹緲,故仍以 18 世紀後半葉保守推估。

    早期諸羅縣的海口為有「小臺灣」之稱的笨港,笨港區域內的「笨南港」今屬嘉義縣

    新港鄉,是為嘉義地區國王信仰另一重地。新港鄉的後庄、中庄、古民三個聚落向稱「西

    13 邱彥貴,2005〈新街三山國王與五十三庄:管窺北港溪流域中游的一個福佬客信仰組織〉,頁 51-53。 14 邱彥貴,1995〈嘉義廣寧宮二百年史(1752–1952)勾勒--一座三山國王廟的社會史面貌初探〉,《臺灣史料研究》6 號,頁 69-89。 15 陳清誥、謝石城,1964《臺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頁 111-112。新營:文獻出版社。 16 邱彥貴等,2008〈96 年度(雲嘉南地區)福佬客田野調查計畫期末報告書〉頁 212-213。 17 1897〈嘉義縣社寺廟宇明細帳〉,收入溫國良編譯,1999《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頁 381。

  • 雲嘉南地區三山國王廟時空分布討論

    6-6

    勢潭三庄」,其中相當數量居民為粵籍,三庄各建有國王廟,分祀三位國王。三庄分祀國

    王原因為嘉慶年間北港溪漂來杉木一塊,雕塑神像三尊,由三庄分祀。後庄為中庄、古民

    之「庄母」,故祀大王,現稱廣福宮,古民永福宮祀二王、中庄永祿宮祀三王。18古民、

    中庄建廟年代公文類纂俱稱嘉慶廿二年(1817),獨後庄廟宇遲至道光九年(1829),19參

    對嘉義寺廟大觀,後庄廟宇係於當年徙入庄中,故仍應定時間點於嘉慶年間,而後人研究

    稱中庄建廟年代為嘉慶十七年(1812),此說來自永祿宮內尚保存一座石材香爐,刻有「嘉

    慶壬申年」字樣,庄民視為鎮宮之寶。20三庄建廟時間可能略有參差,但無礙大局,西勢

    潭三庄國王廟的肇建時間大抵為 1810 年代。後庄所在的共和村內另有埤頭或苦苓腳國王

    廟一處,公文類纂、南州名鑑、寺廟大觀俱未載,可能於 1965 年第三度建廟之前規模甚

    小,時間難以定點,亦期來者。

    新港鄉北側的溪口鄉境內有兩處國王廟,皆屬前述「新街王爺五十三庄」範圍內,但

    卻無明確分靈關係。位於溪北村小柴林腳三仙宮不見於公文類纂,寺廟大觀稱其創建年為

    道光十六年(1836),對照該地原以饒平張氏為主流的居民組成,移民時間早於此,故應

    屬可信。21另處則是原先由庄民輪祀國王,於 2005 年始建廟的妙崙村下崙三仙宮。嘉義

    地區與新街王爺有關的國王信仰據點尚有梅山鄉圳北村麻園寮太原宮,該地居民以饒平郭

    氏為主,故實質主祀為「祖佛」廣澤尊王,但凸顯彼等粵籍身分的國王仍為鎮殿主神。22

    嘉義縣另處彼此關係密切的一組國王廟則出現在太保市。包括兩或三處主祀、一處陪

    祀國王的廟宇,我們且以「加走庄」系統名之。根據晚近口述傳說,原先太保市東側有一

    「七聯庄」三山國王信仰。據云原先本區有魚寮、加走庄、白鴿(鴒)厝、洪厝、大厝內、

    管洋(陽)厝、海洋(陽)厝等七庄共奉三山國王,以魚寮為中心,加走庄即自魚寮分香

    建廟。但紀錄者對此「七聯庄」國王信仰以魚寮為中心說存疑。23因為當地歷來傳說皆稱

    國王來自散庄的加走庄。

    首論主神為國王的港尾里魚寮保安宮。在 1915 年的公學校調查中,魚寮三山國王廟

    已列名其中。南州名鑑則載,魚寮三山國王名下有五甲餘的水旱田,年收入達 130 圓。24

    戰前的魚寮國王廟當為本地區重要廟宇,但寺廟大觀失載。經由口述,筆者方能填補以上

    書面紀錄以後的事件與合理化若干變化。原來魚寮的舊聚落在本區頂港(入水口),以往

    18 陳清誥、謝石城,1964《臺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頁 92-95。 19 1897〈嘉義縣社寺廟宇明細帳〉,收入溫國良編譯,1999《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頁 369-370。 20 陳清誥、謝石城,1964《臺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頁 92-93。何傳三,1999《中庄采風》頁 44。新港:中庄永祿宮管理委員會。 21 陳清誥、謝石城,1964《臺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頁 222-223。邱彥貴,2005〈新街三山國王與五十三庄:管窺北港溪流域中游的一個福佬客信仰組織〉,頁 42。 22 邱彥貴,2005〈新街三山國王與五十三庄:管窺北港溪流域中游的一個福佬客信仰組織〉,頁 39。 23 張峻憲,1996 年〈魚寮庄與三山國王信仰〉《嘉義縣口述歷史研習營進階班研習成果專輯》頁 71。 24 相良吉哉,1933《臺南州祠廟名鑑》頁 271-272。

  • 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2 台師大場) 2012 年 6 月 30 日

    6-7

    號稱有千餘戶人口。但 1930 年代南靖糖廠擇頂港一帶為白鴿厝農場場址,遂遷村於下港

    今址,遷村後人戶四散。故 1933 年的紀錄中所見為頂港時期的魚寮國王廟,今日的保安

    宮則為 1975 年重建。再由保安宮內題款為「道光甲午年(十四年,1834 年),加走庄弟

    子」的香爐推測,魚寮與加走庄或者有傳承關係,而本地的崇祀時間當可自此推判,約在

    19 世紀上半葉。但太保市流傳更廣的是,加走庄散庄後,原先奉祀的國王金身散處三地,

    日後或者成為主祀,或者幾經興替。

    太保市另處明確奉國王為主祀者則是後潭平安宮。相傳康熙中葉,本地蔡姓者自大陸

    移住本地時,迎來玄天上帝神像奉祀於家宅,至嘉慶年間,庄民協同捐金建立廟宇取名「龍

    潭宮」,但每有祭祀仍搭壇迎神鑒戲,故 1916 年庄民在當年末做平安戲後,雕造一石香爐,

    刻上平安宮,以垂紀念。光復後於 1949 年廟宇再度重建後,即循其紀念而更名為平安宮。

    本廟主神原為玄天上帝,但現今鎮殿者為三山國王,國王據傳係約在嘉慶年間,附近之加

    走庄傾散,廟宇亦毀,本庄陳姓庄民將其三山國王之二王金身請至本庄合祀,至光復後加

    雕大王及三王金身。25究竟嘉慶年間建廟與添祀二王有無關連?難以深究,但是可以確認

    的是,此後國王信仰應該已在後潭立足。後潭聚落內尚有三尊於家宅奉祀的「出巡國王」,

    這組分身使得加走庄國王的去向更具傳奇性,也使得問題更複雜化。

    港尾里另一處聚落管事厝,其庄廟為安福宮。近百年來安福宮信仰的主神脈絡變遷不

    斷;1898 年的公文類纂簡要調查中,管事厝的庄廟是上帝廟。26但南州名鑑的紀錄中,安

    福宮的主祀神則是三山國王,因「該聚落居民大部分為廣東人,起初移住時,其中有人自

    廣東將三山國王分香來,居民遂相謀建立廟宇。」27寺廟大觀則稱:「本宮主祀三山國王

    係由魚寮分香彫金身者;五谷王由大崙新興宮分香;上帝爺發源自鴿溪寮星拱宮。」28而

    1990 年代筆者往訪時,安福宮的主神已復為玄天上帝,但國王仍在,且二月廿五舉辦繞

    境安營、行禮如儀。現今連官方登記中仍以國王為主神,而重要者為口傳已稱「加走庄散

    庄,本地迎來三王奉祀。」究竟何者為是,尚待深研。不過在此我們不妨將其信仰開展年

    份,仍暫歸於嘉慶年間。

    位於今日太保市太保里的福濟宮,為一座以七娘媽為主祀神的廟宇,但是在正殿的

    右間陪祀了三山國王。寺廟大觀稱:「道光年間附近之加走庄喪散,流下一尊三王金身,

    經本庄王姓者迎起奉祀」。29舊名前溝尾的太保里係因為王得祿提督府所在而更名,王氏

    家廟在歷經兵火、地震後,今日猶然屹立於此。但 1990 年代筆者往訪,口傳中稱本地所

    奉者為加走庄大王。但觀察神龕中,卻大二三王俱全。不過很明顯地,三尊三山國王金身

    25 相良吉哉,1933《臺南州祠廟名鑑》頁 270。陳清誥、謝石城,1964《臺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頁 124。平安宮右壁沿革。 26 1898〈嘉義縣社寺廟宇明細帳〉,收入溫國良編譯,1999:361。 27 相良吉哉,1933《臺南州祠廟名鑑》頁 271。 28 陳清誥、謝石城,1964《臺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頁 125。 29 陳清誥、謝石城,1964《臺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頁 119。

  • 雲嘉南地區三山國王廟時空分布討論

    6-8

    非同一組。

    及此,究竟加走庄何時散庄?嘉慶抑或道光年間?而散庄後,又有幾尊三山國王金身

    流至他庄奉祀?究竟大王與三王現落腳何處?種種問題尚待加走庄與太保轄內的國王信

    仰聚落徹底釐清後方可明瞭。

    太保市轄內除前述加走庄系統的四處國王信仰外,位居加走庄傳說區域核心,最接近

    加走埤的港尾里港尾聚落,係福佬客饒平黃氏聚居,庄中屹立著 1996 年方入火安座的港

    保宮,是太保市最新的一座國王廟。據其左壁上的沿革稱信仰起自嘉慶年間,但筆者覺得

    恐怕是年代層移位錯置。30但其似乎非屬加走庄系統,而是本區粵東移民遍見國王信仰下

    的另一支。

    嘉義縣另有兩處堪稱「遺址」的國王廟,亦討論於下。《嘉義管內采訪冊》〈打貓北堡.

    祠宇〉條:「三山國王廟,在大莆林街中,崇祀三山國王,道光元年(1821)捐民財建立」。

    公文類纂對此廟亦有記載,即嘉義北堡大莆林街者。但此廟 20 世紀各文獻無載,直到 20

    世紀末,中山路與臺一線交會口附近的一處民宅後院中,發現了道光年間三山國王的香燈

    田業碑,而且該宅正廳猶祀三山國王三王,鄰近 80 歲以上老人記憶中該處曾演戲,方證

    實此廟的確於大林街區存在。筆者推測該處國王廟可能在 1906 年的丙午嘉南大地震後消

    失。31

    另一處則是由主祀神原為三山國王的廟宇:朴子市松華里牛挑灣的龍安宮。龍安宮現

    今主祀五府千歲及山軍尊神(山軍即一般所見虎爺,「軍」應作「君」),三山國王則為陪

    祀。筆者 1994 年過訪時,主委章文鎮及廟中執事皆表明:國王來源為鄰近的龜佛山三王

    曾到此地,不願歸返,即留於本廟。但南州名鑑卻載主祀神為國王,且廟方所有之民國

    68 年元月 12 日登記之朴地字第 029425 號土地所有權狀,其上登載之所有權人猶是「三

    山國王」。因此報導人亦承認國王原先似乎為開基神明。故至晚在 1933 年以前,三山國王

    原為龍安宮主祀,但至 1960 年代以後,主神已變為五府千歲。32

    臺灣在 20、21 世紀之交所新出現的國王廟,一類為來自各地的移民在都會區所新建

    者,另一類則為,許多百年來原本以輪祀形式存在於聚落內的國王,在種種時機成熟後後,

    紛紛創建廟宇,而這份名單落點幾乎都在嘉義縣:太保市港尾港保宮(1996 年入火,以

    下同)、竹崎鄉麻箕埔三山國王廟(2000 年)、溪口鄉下崙三仙宮(2005 年)。此三處為嘉

    義縣內最新,也是臺灣最新的國王廟,其爐下善信都是饒平祖籍的福佬客,建廟之舉都再

    現了他們的客家或客底身分。33嘉義縣市三山國王廟分布圖參下:

    30 邱彥貴,1999〈舊嘉義縣(1723-1875)下平原客家分佈調查研究〉頁。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 31 邱彥貴,2005〈新街三山國王與五十三庄:管窺北港溪流域中游的一個福佬客信仰組織〉,頁 37。 32 陳清誥、謝石城,1964《臺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頁 162-163。 33 邱彥貴,2008〈三山國王信仰:一個臺灣研究者的當下體認〉,《客家研究輯刊》2008 年第 2 期,頁 50。

  • 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2 台師大場) 2012 年 6 月 30 日

    6-9

    圖 2、嘉義縣市三山國王廟分佈圖

    三、臺南市的三山國王廟年代討論

    臺南市三山國王廟的數量遠不如雲嘉,原因可能在於如陳文達《臺灣縣志》稱:「臺

    無客莊」—行政區約略等同 2011 年改制之前臺南市的臺灣縣,1720 年代時並無廣東或客

    家聚落存在。而稍早的《諸羅縣志》亦稱:「自下加冬至斗六門,客莊、漳泉人相半」,亦

    即推至今日臺南市極北的後壁區,方見有廣東移民分布。但筆者的看法是,國王廟以潮州

    會館形式出現在這個行政中樞之中。34而晚近更浮現出似與粵籍後裔無關的兩處國王廟。

    以下詳述。

    今日臺南市北區西門路的二級古蹟三山國王廟,以往繫年採證以匾額形式懸掛於廟

    內,署年乾隆九年(1744)的〈三山明貺廟記〉。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則載該廟在雍

    正七年(1729)時,由當時臺灣縣知縣大埔籍的楊允璽、臺灣鎮左營遊擊海陽籍的林夢熊

    所創建。但此說造成日後討論紛紛。據晚近的討論,該廟應於雍正七年即肇建。35而同年

    間即有三山國王大夫人會、護法爺兩個神明會成立,二夫人會、三夫人會則於乾隆三年

    (1738)成立,迄 1930 年代四個神明會仍在運作。36即便如晚近研究所推考,可能該廟

    34 邱彥貴,2008〈三山國王信仰:一個臺灣研究者的當下體認〉,頁 47-48。 35 戴文鋒,2005〈臺南三山國王廟創建年代考論〉,《思與言》43-2:179-224。 36 相良吉哉,1933《臺南州祠廟名鑑》,頁 275、286。

  • 雲嘉南地區三山國王廟時空分布討論

    6-10

    的創建稍早於乾隆七年或即雍正七年無訛,而將建廟推為第一個粵籍臺灣知縣之功,恐怕

    是踵事增華之舉。俱於乾隆七年到任的兩個官員,原籍大埔的楊知縣應該屬客家,而林遊

    擊的身分則較可能是福佬人。

    然而建廟或擴建以下的歷史,仍是潮嘉兩地移民分有貢獻,我們且自該廟內所存的四

    個牌位觀察。現今韓文公祠韓湘子龕內有楊瑞與顏鳴皋兩位臺灣鎮總兵的祿位,略考如

    下。出身行伍的楊瑞於乾隆廿五年〈福建建寧總兵楊瑞題本〉(收入《明清史料己編第八

    本》,臺銀臺灣文獻叢刊《臺案彙錄乙集》轉載)自述原籍潮州府海陽縣,發跡於朱一貴

    事件,在臺經歷為乾隆四年任澎湖水師左營遊擊,乾隆九年任澎湖水師副將,後於乾隆廿

    九至卅一年(1764~1766)出任臺灣鎮挂印總兵。原籍海陽的楊瑞應為乾隆前期潮汕語系

    流寓臺南的最高武職。而據《重纂福建通志》卷二十八〈臺灣縣〉載:臺南國王廟右側的

    韓文公祠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創建,四十一年(1776)即由臺灣鎮挂印總兵官顏鳴皋

    增拓之。綜合各種職官載記,顏鳴皋為廣東嘉應州武進士,乾隆廿七年任澎湖水師協標左

    營守備、卅四任澎湖水師副將、卅九年出任臺灣鎮總兵,四十二年始調離。顏氏雖為武將,

    但久任臺地、榮升總兵後不忘增拓國王廟右畔的韓文公祠,深現客家崇文傳統。但另方面

    韓文公祠內亦供奉了兩廣總督周有德、廣東巡撫王來任的神位,這組督撫為之所以為潮民

    所奉祀,原因來自彼等奏准「復界」,在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允許原先因「遷界」而受

    流離失所的潮民歸返原居地,此舉受惠者恐怕皆是沿海的福佬方言使用者,故慣見於現今

    廣東的潮汕語區,內陸的客家縣份則未見。而至 19 世紀中葉,分別在道光廿二年(1842)、

    同治三年(1864)兩次重修的捐題紀錄中可以看出,除了嘉義城的國王廟共襄盛舉外,還

    可見到迆北「五十三庄」的粵東客家移民悉數現身。37但是到了光緒十三年(1887)的左

    側天后聖母祠重修則是由「潮郡眾商人倡建」。進入日治時期,潮州後裔仍繼續維持該廟

    的管理,到日治晚期一度被佔用為肥料倉庫,38但光復後一直為潮汕同鄉會管理至今。該

    廟至 19 世紀中葉善爐下信仍兼含潮客兩系方言移民,側重於粵東的地域性格而無族群色

    彩,但晚清以下至今,則純然為潮汕移民後裔管理,已非一般想像中的「客家廟」。

    相較於近三個世紀以來粵籍移民身影不斷的臺南市北區國王廟,鄰近的仁德區後壁厝

    三山宮則非然,晚近已有田野與文獻檢討,以下具引。39臺南地區,甚至整個臺灣最早的

    客家論述,始於伊能嘉矩的《臺灣文化志》。伊能稱:康熙二十五、六年間開始,廣東嘉

    應州之鎮平、平遠、興寧、長樂等縣民,渡海來臺灣,企劃於府治附近從事拓殖時,發覺

    已歸閩人佔有而無餘土,僅於東門外邊墾殖菜園,正求活路時,於下淡水溪(今日高屏溪)

    東岸流域發見有未拓草地存在,乃相率移此,協力從事開墾,田園漸次增大,生齒亦日繁。

    37 邱彥貴,2005〈新街三山國王與五十三庄:管窺北港溪流域中游的一個福佬客信仰組織〉,《臺灣宗教研究》3 卷 2 期,頁 26。 38 西田豐明,1942〈臺南市の寺廟現況〉頁 43,《民俗臺灣》2 卷 9 期。 39 劉兆書,2008〈臺南縣仁德鄉的福佬客試掘〉,收入邱彥貴等,2008〈96 年度(雲嘉南地區)福佬客田野調查計畫期末報告書〉頁 285-294。

  • 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2 台師大場) 2012 年 6 月 30 日

    6-11

    本籍民聞之,接踵移來者倍多。40而此等客家墾殖菜園維生的府城東門外,即今仁德鄉一

    帶。石萬壽踵伊能之後亦作此說,在其〈乾隆以前臺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一文中,引用

    伊能嘉矩的論述,認為仁德一帶真如其所述,曾有客家人在此開墾的足跡,不過在面臨閩

    人強大的壓力下,不得不遠走他鄉,輾轉進入下淡水溪流域墾殖。而客家人所帶來的三山

    國王香火,也被閩南劉氏所承接,成為今日後壁厝一帶的庄廟:「三山宮」。41

    但據劉兆書實查,仁德區後壁厝主要宗族劉姓祖籍為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來臺祖為

    劉番婆,約於清康熙年間自大陸搬遷來臺,定居於後壁厝一帶,來臺後生七子後世稱七大

    房頭,子孫歷任村長、代表與縣議員等,儼然當地望族。據傳劉姓先人渡海來臺時,自福

    建龍溪迎來三山國王香火,在宗親間輪流供奉,成為劉姓一族的守護神。多年後,三山國

    王神威凜然、斬妖除魔大顯神威,後壁厝一帶之庄民感受到國王之神力無邊,也開始祭拜

    國王,最終國王從劉姓守護神轉變成為後壁厝之庄廟,受到全庄居民的祭祀。42

    然而在經過劉兆書實地拜訪仁德鄉(區)內各大宗族後,均未能發現任何與客家有關

    之蛛絲馬跡,而伊能所提到的東門外一帶,大約就是今日的後壁厝一帶。然而該地最大之

    宗族為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之劉姓與王姓,與客家並無關聯。後壁厝庄廟三山宮主神

    三山國王之來源,該廟沿革志稱原由宗親輪流奉祀,後漸成後壁厝主神,卒於 1978 年建

    廟。這處由同安祖籍信徒由龍溪迎來的國王,石萬壽則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其實國王是

    由府城東門外那群客家人自大陸迎來,而後同安劉姓進入本地後,經過福客械鬥後,客家

    人遭到同安劉姓驅逐,進入六堆一帶墾殖,而國王香火則由劉姓承接下來。劉兆書認為此

    說僅屬石氏推論,並無任何直接證據。石氏認為驅逐客家人一事並不光采,因此劉姓先人

    告訴子孫,國王是由祖先自大陸迎來,這說法也就代代相傳下來。石氏之推論可信度仍有

    待商榷。

    而位於臺南市七股區頂山里的三山國王宮,也類似後壁厝的信仰歷程。這處 1981 年

    始竣工的國王廟,目前仍是頂山仔陳氏宗族的家廟,彼等祖先亦奉祀於此。結合訪談與該

    廟沿革,其約略歷史為:雍正年間,頂山仔陳氏開基祖陳公教自漳州府龍溪縣廿八都劉遂

    堡玉江上社渡臺入居蚶寮山(頂山舊名),當時即隨身奉祀國王。陳公教派下五大房子孫

    有感國王累世庇佑,遂集資將祖居翻建為今日廟宇。

    迄今為止,福建漳屬各縣中,僅詔安、東山、雲霄、漳浦等地發現國王信仰,臺南縣

    以上兩處宗族皆號稱所祀國王來自龍溪,此等緣由尚待深入探討。

    臺南地區最後一處要討論的國王廟則是位於下營區的中營聚落,據該廟碑誌稱:1984

    年當地李氏自旗山請來香火立壇,1998 年始創管理委員會,同年動土建廟,2001 年入火

    40 伊能嘉矩,1991《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下卷)》頁142。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1 石萬壽,1986〈乾隆以前臺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臺灣文獻》第 34 期,頁 249。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42 陳奮雄,1994《仁德鄉志》頁 63。臺南:仁德鄉公所。

  • 雲嘉南地區三山國王廟時空分布討論

    6-12

    安座。自這段敘述,中營國王相當明顯是次生的信仰據點,自旗山間接分靈,據查該廟即

    為現今旗山街半山腰的三山國王廟,溯源則為屏東縣九如鄉九塊厝三山國王廟,1924 年

    由旗山曾氏奉祀香火於廳堂,1969 年始創建三山國王壇,本系統之國王亦與其他廟宇稱

    呼有別,分別稱國王為大千歲、二千歲、三千歲,中營國王廟神尊底座即分別書有「喬三

    府千歲」、「連大府千歲」、「趙二府千歲」,明顯受福佬王爺崇拜影響極深。因此下營區中

    營三山國王廟與前述仁德區後壁厝三山宮、七股區頂山仔三山國王宮之香火傳自祖籍、闔

    族奉祀有別。43臺南市三山國王廟分布亦參下圖:

    圖 3、台南市三山國王廟分佈圖

    結語:雲嘉南地區的三山國王信仰時空

    雲林縣境內迄今有 11 處或 12 處廟宇與 1 處輪祀主神為三山國王,但國王信仰系譜大

    體而論甚為各自獨立,初期歷史亦多渺茫。東勢厝賜安宮、土庫埤腳福安宮,以及北港近

    郊的好收奉三宮、樹仔腳乾元宮皆上溯清初即立祀,但明顯有信徒移轉的過程。西螺廣興

    宮雍正年間自彰化溪湖荷婆崙分靈,惜難實證以碑碣。鄰近的七塊厝長山宮、公館里輪祀

    國王與二崙永定厝定安宮、庄西村禪和宮,則未傳與廣興宮具有淵源關係。而深處內陸的

    43 下營國王之撰述,悉數來自王俊凱先生的研究,謹此致謝。

  • 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2012 台師大場) 2012 年 6 月 30 日

    6-13

    大埤太和街國王與斗六前粵籍九莊順天宮國王,與粵籍居民關係深厚,雖歷史過程中挫不

    斷,但仍衍生出規模不同的信仰組織或分祀廟宇。此為雲林縣三山國王信仰時空大概。

    嘉義地區曾出現的三山國王廟達 19 處之多,今則餘 17 處主祀廟宇。若且不深究是否

    明末於鹿草龜佛山即有信仰移入,但 18 世紀相當數量的粵籍民移居後,早初可能如徐德

    竣所言之「吾諸粵庄,曩佩香火東來者,率以禮祀於家」,雖為公共信仰,但尚未闢建專

    屬的固定空間。但經過以上討論,大抵輪廓可見的是,18 世紀中葉起於諸羅城內、民雄

    江厝店等要樞之地率先建廟,至於歷史雲煙中的加走庄國王,亦當於此時已然供奉於廟

    堂。19 世紀初期的嘉道年間,笨南港地區的西勢潭三庄得自北港溪上游浮木,加走庄則

    在散庄後金身流入鄰近,形成了今日新港、太保兩地的分祀廟宇,也於此同時出現的則是

    屬「新街王爺」轄下五十三庄的溪口小柴林腳、大林大莆林街,以及朴子牛挑灣等三處,

    但後兩者現今已然消失或讓居陪祀。20 世紀以後,除了歷史不明的新港埤頭(苦苓腳)

    於 1965 年擴建廟宇、1973 年嘉義市南田路分靈自西門內廣寧宮外,直到 20、21 世紀之

    交,復再度興起一陣建廟風潮,嘉義市中庄子新社區筊決主神,國王拔得頭籌,遂自廣寧

    宮分靈建廟。而太保港尾、竹崎麻箕埔、溪口下崙三地,則為久來輪祀的國王建立祠宇。

    中埔國王廟則為晚近分靈立壇。此為嘉義地區三山國王立祀建廟時空大概。

    臺南市的三山國王廟數量遠遜雲嘉,我們推測這與本地向來即非粵籍移民分布區有

    關。對於數量僅及 4 處的國王廟宇,筆者嘗試對臺南國王廟進一步釐析其與潮客兩系移民

    關係。並揭露仁德後壁厝三山宮、七股頂山仔三山國王宮兩處,傳由渡臺始祖自漳州龍溪

    引入的宗族神祇。或許臺南市這兩個罕見的個案,能為既有的三山國王信仰研究,另闢視

    野。

  • 雲嘉南地區三山國王廟時空分布討論

    6-14

    附錄:雲嘉南地區三山國王廟一覽表

    區域 寺廟名稱 創建年代 住址 備註

    雲 林 縣

    禪和宮 1980 雲林縣二崙鄉庄西村 定安宮 ? 雲林縣二崙鄉定安村 福安宮 1820~(道光年間) 雲林縣土庫鎮埤腳里 太和街三山國王廟 1809(嘉慶 14) 雲林縣大埤鄉大德村新街 順天宮 1746(乾隆 11) 雲林縣斗六市社口里中山路 太興宮 1949 雲林縣斗南鎮田頭里 奉三宮 1780~ 雲林縣北港鎮好收里 乾元宮 1780~ 雲林縣北港鎮樹腳里大庄 長山宮 1977 雲林縣西螺鎮七座里 廣興宮 1723~(雍正年間) 雲林縣西螺鎮源成東路 賜安宮 1757(乾隆 22) 雲林縣東勢鄉東南村四安路

    嘉 義 市

    廣寧宮 1753(乾隆 18) 嘉義市成仁街 廣寧宮 1973 嘉義市南田路 中庄廣寧宮 1993 嘉義市忠孝路

    嘉 義 縣

    平安宮 1796~(嘉慶年間) 嘉義縣太保市後潭里 港保宮 1996 嘉義縣太保市港尾里港尾 安福宮 1796~(嘉慶年間) 嘉義縣太保市港尾里管事厝 保安宮 1834(道光 14) 嘉義縣太保市港尾里魚寮 三賢宮 1990 嘉義縣中埔鄉復收村興化 廣安宮 1750~ 嘉義縣民雄鄉興中村江厝店 麻箕埔三山國王廟 2000 嘉義縣竹崎鄉鹿滿村麻箕埔 廣福宮 1750~ 嘉義縣鹿草鄉竹山村龜佛山 三仙宮 2005 嘉義縣溪口鄉妙崙村下崙 三仙宮 1836(道光 16) 嘉義縣溪口鄉溪北村溪明 三山國王廟 1821(道光 1) 嘉義縣大林鎮中山路 1906 年消失

    龍安宮 1815(嘉慶 20) 嘉義縣朴子市松華里牛挑灣 戰後主神改祀

    永祿宮 1812(嘉慶 17) 嘉義縣新港鄉中庄村中庄 永福宮 1817(嘉慶 22) 嘉義縣新港鄉古民村古民 廣福宮 1810s 嘉義縣新港鄉共和村後庄 三仙國王廟 ? 嘉義縣新港鄉共和村董厝

    臺 南 市

    三山國王廟 1729(雍正 7) 臺南市北區西門路 3 段 三山國王廟 2001 臺南市下營區茅港里茅港尾 三仙宮 1978 臺南市仁德區後壁里德南路 三山國王宮 1981 臺南市七股區頂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