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143
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每當到了三月時,臺灣社會便興起一股「三月瘋媽祖」的狂熱氛圍。從大 甲媽祖的遶境,到白沙屯、北港媽祖的遶境活動;台南蘇厝的王爺祭之送王迎 王;東港東隆宮之送王迎王。這些宗教祭典動輒牽動數萬人的參與,這類的宗 教祭典活動已無法以簡單的居民的宗教信仰,精神慰藉等話語一筆帶過。「鑑古 知今」,臺灣對於寺廟慶典狂熱,與鄉庄拓墾的歷史息息相關,因此對臺灣區域 發展史的研究,地方公廟建置這一項的探討是無法缺漏的。 清代台灣的漢庄為移墾型態的社會,閩粵漳泉各籍人氏離鄉背井,橫越黑 水溝,渡海來台。為克服渡海過程中的驚險與踏上陌生異鄉的恐懼,移墾者通 常攜帶家鄉神明的香火,或是小型神像,作為冒險奮鬥的精神託付。游移遷徙 過程中,隨身攜帶香火或神像僅能供奉於民宅中,墾殖庄社頗具規模後,才建 置簡易草寮、小祠或寺廟來供奉神明,進而成為庄眾的宗教信仰所在。 但是以高雄平原庄社的組成來看,庄眾的組成並非全為血緣村或同鄉聚集 所組成的聚落,各籍移民也皆有自家供奉的神明,並非諸多自家供奉的神明最 後皆能成為庄眾供奉的庄廟主祀神。從同質性較高的一完整區域範圍,來看庄 廟建置成因互有異同之處,縱使是鄰近庄社的庄廟,建置原因也會有不同之 處。因此在探討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信仰中心的形成過程,若只是簡單私家供奉 神祇,迨村落頗具規模後,擴建為寺廟,成為庄中信仰中心。這樣的說法過於 草率,忽略了諸多庄社形成背景中的差異性。 現今臺灣各處地方鄉庄的寺廟眾多,有些具有公廟的性質。而這些具有公 廟性質的寺廟大多有悠久歷史淵源。各寺廟為展現自身的歷史深遠,在建置沿 革的撰寫中,不乏有儘量往前追溯的情形。加上清代地方志書側重制度、經 濟、軍事、文教事業,對於鄉庄庶民精神寄託的寺廟,記載甚少。縱觀清代一

Transcript of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Page 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每當到了三月時,臺灣社會便興起一股「三月瘋媽祖」的狂熱氛圍。從大

甲媽祖的遶境,到白沙屯、北港媽祖的遶境活動;台南蘇厝的王爺祭之送王迎

王;東港東隆宮之送王迎王。這些宗教祭典動輒牽動數萬人的參與,這類的宗

教祭典活動已無法以簡單的居民的宗教信仰,精神慰藉等話語一筆帶過。「鑑古

知今」,臺灣對於寺廟慶典狂熱,與鄉庄拓墾的歷史息息相關,因此對臺灣區域

發展史的研究,地方公廟建置這一項的探討是無法缺漏的。

清代台灣的漢庄為移墾型態的社會,閩粵漳泉各籍人氏離鄉背井,橫越黑

水溝,渡海來台。為克服渡海過程中的驚險與踏上陌生異鄉的恐懼,移墾者通

常攜帶家鄉神明的香火,或是小型神像,作為冒險奮鬥的精神託付。游移遷徙

過程中,隨身攜帶香火或神像僅能供奉於民宅中,墾殖庄社頗具規模後,才建

置簡易草寮、小祠或寺廟來供奉神明,進而成為庄眾的宗教信仰所在。

但是以高雄平原庄社的組成來看,庄眾的組成並非全為血緣村或同鄉聚集

所組成的聚落,各籍移民也皆有自家供奉的神明,並非諸多自家供奉的神明最

後皆能成為庄眾供奉的庄廟主祀神。從同質性較高的一完整區域範圍,來看庄

廟建置成因互有異同之處,縱使是鄰近庄社的庄廟,建置原因也會有不同之

處。因此在探討清代台灣漢人社會信仰中心的形成過程,若只是簡單私家供奉

神祇,迨村落頗具規模後,擴建為寺廟,成為庄中信仰中心。這樣的說法過於

草率,忽略了諸多庄社形成背景中的差異性。

現今臺灣各處地方鄉庄的寺廟眾多,有些具有公廟的性質。而這些具有公

廟性質的寺廟大多有悠久歷史淵源。各寺廟為展現自身的歷史深遠,在建置沿

革的撰寫中,不乏有儘量往前追溯的情形。加上清代地方志書側重制度、經

濟、軍事、文教事業,對於鄉庄庶民精神寄託的寺廟,記載甚少。縱觀清代一

Page 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2

完整區域中漢庄寺廟的建置之史料並不多,因此對於地方寺廟的建置歷史淵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是以一鄉為主。然而乙未割台前夕脫稿完成的《鳳山縣采訪冊》卻詳盡記錄了

鳳山縣 14 里 948 庄與 278 座寺廟的地方史料,可說是清代台灣鳳山縣最詳盡的

田野調查資料。這二百多座祠廟的資料正可提供鳳山縣境內各庄社庄廟建置歷

程中,相當可靠的第一手史料,讓吾人突破端賴地方耆老的口碑與古碑文的記

載所建構一小區域庶民建庄建廟的歷史,可以用大視角的角度來看地方公廟建

置的異同之處。

對於寺廟的研究,若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來區分,大部分的學者將台灣各地

與居民息息相關的寺廟歸類為民間信仰。至於對民間信仰的定義有:

1. 劉枝萬:民間信仰通常是針對具備創教教祖、教理體系、教團組織及經典儀

里等既成宗教而言,主要是指欠缺那些條件的、在民間自然發生成長的、久

被墨守下來的、頗帶巫俗性質的民眾信仰型態。1

2. 林美容:民間信仰泛指一個社會基層的庶民之信仰,它與傳統的生活習俗、

生命禮俗、歲時節慶有密切關係,學者常稱之為擴散性的宗教(diffused

religion)。而臺灣的民間信仰可分為兩類,一為群體性的信仰,一為個體性

的信仰,群體性的民間信仰是指地方社區或區域性人群之公眾的祭祀組織與

活動,個體性的民間信仰是指個人之私密性的宗教信仰與行為。2

此外在寺廟的性質方面,對於社會發展影響層面最大的莫過於具有公眾性

質的地方公廟。地方公廟依祭祀範圍的大小可區分為角頭廟、庄廟、聯庄廟等

性質。其中對於清代台灣地方鄉庄社會運作影響最大,莫過於庄廟3。庄廟對於

鄉庄的重要性有:為庄眾的信仰中心、凝聚庄眾的認同感、為庄眾共同產業的

1 劉枝萬,〈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 卷 1 期(臺北:1989 年 3 月),頁 79。 2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頁 1~2。 3 清代台灣的地方社會對於「庄」一詞的使用相當混亂,此處庄廟的「庄」界定為自然村。

Page 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3

管理人、為地方自治運作的場域等等。

庄廟與地方鄉庄的發展息息相關,庄廟的建置正可視為鄉庄發展歷程的縮

版。然而清代台灣各區域發展各有不同特色,更何況是地方的最小單位―庄

社。地方庄廟的建置型態互有異同,而這些異同之處,正成為地方發展特色的

基調。以往對於地方公廟的探討,就大範圍祭祀組織的研究而言,以中北部居

多。而南部對於大區域的祭祀組織研究較缺乏,大多偏重於一鄉鎮境內地方公

廟祭祀圈的調查,作為鄉庄社會組織漸趨完備的具體表徵。因此本文欲利用

1894 脫稿的《鳳山縣采訪冊》所載寺廟內容,來探討清代高雄平原漢庄中地方

公廟建置的型態,從中了解高雄平原地方社會的不同特色。

二、地方庄廟的研究文獻

(一)記載高雄平原境內地方寺廟的文獻

1.對於清代高雄平原的地方祠廟有記載的地方志書有:蔣志、高志、周志、《鳳

山縣志》、劉志、范志、余志、《重修鳳山縣志》、《鳳山縣采訪冊》,其中以

1894 年脫稿的《鳳山縣采訪冊》最為詳盡。

2.日治時期的寺廟調查情形與著作:

(1)丸井圭治郎的《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4:1898 年明治 31 年(1898

年)臺灣總督飭令地方廳,調查該轄區寺廟的情形,為臺灣寺廟調查之先

聲。該次調查因治安未恢復,無甚結果。1915 年爆發以寺廟為掩飾的西

來庵事件。該年 11 月召開全台宗教調查會議,但此次的宗教調查太過倉

促,結果不彰。之後,大正 5 年(1916 年)起,限期一年,以各廳的公學校

教員以及當地警察為調查員,推行寺廟調查。但因調查員學識較低,調查

4 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北:臺灣總督府,1919,捷幼影印本)

Page 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4

項目的取捨繁簡不一,填表記載也參差不齊,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之後

成效較好是由丸井圭治郎主導的宗教調查,於大正 6 年(1917 年)開始,至

大正 7 年(1918 年)完成,於大正 9 年(1919 年)出版《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

第一卷》。5

(2)增田福太郎的《臺灣本島人の宗教》、《臺灣の宗教》6:增田福太郎於

1929 年任總督府第二次宗教調查事務的主任,後更有轉任台北帝國大學教

授及總督府宗教事務囑託。在其著作中,以比較宗教學的學理來探討台灣

的傳統宗教,將臺灣的宗教研究從「表面陳述」提昇到內部「學理論

述」。7在增田的分析整理寺廟基本資料,整理出移墾社會形成階段與寺廟

建立的關聯性,將移民社會演進分為三階段:部落草創期、部落構成期、

新社會成立期。其中部落草創期,居民信奉各自所攜的香火,未能建立寺

廟;部落構成期,居民建立土地公廟。而其他神佛的奉祀則是有自民宅移

至奉祀祠堂的情形;到了新社會成立期,部落具備有社會性機能的社會組

織後,寺廟正式建立。8

3.近年來的寺廟調查與整理資料

(1)劉枝萬的整理與著作:《臺灣民間信仰論集》9對於寺廟的研究、分類,提出

地方寺廟建置與聚落發展階段關聯性,分為:無廟時期、草寮、小祠、公

厝、小廟、中廟階段、大廟階段。10

(2)1957 年臺灣省文獻會推動宗教調查,由劉枝萬負責統籌推動。省政府於

5 此為台灣歷史上第一本較完整且有系統的有關台灣傳統宗教的調查報告書。參見蔡錦堂〈臺

灣宗教研究先驅增田福太郎與臺灣〉,收入於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信仰》(臺

北:東大,2005),頁 40。 6 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東京:養賢堂,1939) 7 蔡錦堂〈增田福太郎的寺廟與神社觀〉,收入於《臺灣宗教信仰》,頁 77。 8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信仰》,頁 102~108。 9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1983) 10 劉枝萬,〈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 卷 1 期(臺北,1989 年 3 月),頁 93~97。

Page 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5

1959 年通令各縣市所轄鄉鎮詳實調查,並填「宗教調查表」等基本資料。此

次調查僅以寺廟、教堂等設施為地調查對象,並無宗教組織等事項。根據調

查資料,整理出臺灣地區寺廟的數量有 4820 座,但這僅侷限在政府機關登記

有案的數據。4820 座寺廟,主祀神明種類共有 247 種,其中 195 種為靈魂崇

拜,且大多為地方性、鄉土性的神。

(3)林美容所編撰的《高雄縣民間信仰》11:以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羅列了

高雄縣境內,除旗山鎮與美濃鎮之外,各鄉鎮的地方公廟之主祀神、廟址、

祭祀活動與祭祀組織,甚至包含居民的主要姓氏與主要祖籍。該書籍詳盡羅

列高雄縣境內各鄉鎮地方公廟的現今祭祀資料,工程甚為浩大,可稱為高雄

縣對於寺廟記載最為詳盡的參考資料。可惜該書對於地方公廟在歷史發展上

的分析明顯不足,僅能提供各鄉鎮地方公廟的資料。後來林美容依據這份調

查資料,依序撰寫了高雄縣的王爺廟、媽祖廟與民間佛教相關文章。12

(4)《高雄市寺廟文化專輯(一)道教部分》13:由高雄市境內各區國中小教師

進行田野調查,蒐錄各區寺廟基本資料,包含祀神、寺廟沿革,及祀典日

期。屬於寺廟名冊之性質。

綜觀上述之文獻,各有所側重的層面,且涵蓋高雄市與高雄縣的高雄平原

就歷史發展與區域環境的同質性來看,為一完整的區域範圍。以今日的地方行

政區域來區分地方庄社與公廟的發展,欠缺完整性。本文則以高雄平原為一完

整的研究範圍,從歷史層面來探討清代時期各庄社的地方公廟發展型態。

11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12 林美容,〈高雄縣王爺分析:兼論王爺信仰的姓氏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

期(臺北,1999 年 9 月),頁 107~133;林美容,〈媽祖信仰與地方社區-高雄縣媽祖廟的分

析〉,收入《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省文獻會,1997),頁 91~114;林美

容,〈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台灣的民間佛教〉,《思與言》33卷 2期(臺北,1995年

6月),頁 1-40。 13 王賢德編,《高雄市寺廟文化專輯(一)道教部分》(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3)

Page 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6

三、研究範圍

本文主要是針對清季的《鳳山采訪冊》所提供的祠廟一項之田調資料,來

進行探討漢庄聚落與庄廟形成之形態。然而《鳳山縣采訪冊》所涵蓋的範圍包

含現今的高雄縣市與屏東縣,在清季的坊里畫分為十四里:文賢里、長治里、

嘉祥里、維新里、仁壽里、觀音里、半屏里、赤山里、興隆里、大竹里、小竹

里、鳳山里、港東里與港西里。但因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及上游的楠梓仙溪)

以東、以南的港東里與港西里。漢庄以粵籍居多,且成庄的歷史背景與高雄平

原境內差異較大,故本文所探討的範圍排除港東里與港西里。將二層行溪(今

二仁溪)以南到下淡水溪以北,西側到海,東側以丘陵為界的高雄平原視為一

完整且拓墾同質性較高的自然領域,探究清代時期此區域內漢庄地方公廟的建

置情形。但在清代的高雄平原的漢庄與東側丘陵山區的漢庄互動密切,對於嘉

祥里、觀音山里與小竹里境內丘陵上的漢庄,一併納入討論。(見圖 1-1)

本論述區域主要是二層行溪以南,至高屏溪以東的區域。此區域地形的型

態分為兩大類,一為高雄平原,在平原中零星點綴珊瑚礁隆起山;一為平原東

部環繞的丘陵與山脈的南側餘支。

Page 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7

圖 1-1 研究範圍示意圖

資料來源:光緒 20 年的里界圖,引自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說明:研究範圍界線為筆者加繪。

Page 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8

四、論文架構安排

本文除第一章緒論及第五章結語之外,第二章到第四章的架構安排如下:

第二章 日治以前高雄平原之發展概況

第一節 漢人入墾前的概況

第二節 荷治時期的經營

第三節 鄭氏時期的拓墾

第四節 清治時期的發展

第三章 《鳳山縣采訪冊》寺廟記載之分析

第一節、《鳳山縣采訪冊》寺廟內容的重要性

第二節 祖籍別與神祇信仰關聯性之探究

第三節 《鳳山縣采訪冊》寺廟分布之分析

第四章 庄廟形成類型之分析

第一節 由私家供奉演變之庄廟

第二節 外來香火之庄廟

第三節 高雄平原的聯庄廟

五、運用之文獻資料與網站資料

在探究地方庄廟建置之歷史,主要運用的史料文獻為清代地方志書,包括

《臺灣府志》、《鳳山縣志》、《重修鳳山縣志》以及《鳳山縣采訪冊》,尤其以盧

德嘉所撰的《鳳山縣采訪冊》14為本篇內文中聚落名稱及清代庄廟的主要參考

依據。而清代的碑文資料方面主要是以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

14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南投:省文獻會,1993)

Page 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9

15為參考依據。

至於在田野調查的資料方面有:《高雄縣民間信仰》的田調資料、《高雄市寺

廟文化專輯(一)道教部分》、《臺灣南部寺廟調查暨研究報告》、寺廟沿革碑文、

寺廟簡介之印刷品,以及口訪相關寺廟人員的內容。

在古文書資料方面有:

中研院台史所的古文書資料庫

http://db1n.sinica.edu.tw/textdb/paleography/index.html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古書契

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ndex.hpg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 http://thdl.ntu.edu.tw/

15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

Page 1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0

第二章 日治以前高雄平原之發展概況

漢人在高雄平原拓墾的歷史發展較早,與台南同屬於鄭氏時期主要的拓墾

分布範圍。鄭氏早期拓墾區域的歷史背景,對於庄社的形成,以及宗教信仰中

心的建立有不同的影響,且這影響延續到高雄平原清代的地方社會經濟與社會

發展型態。也因此欲探究高雄平原上漢庄的信仰中心之發展型態,必須對高雄

平原在漢人的拓墾、漢庄設置的歷史背景有所了解,因此本章欲對於高雄平原

在漢人入墾前後,分為四階段:漢人入墾之前、荷治時期、鄭氏時期,以及清

治時期,進行探討該區域的發展大要。

漢人入墾之前,高雄平原的歷史發展可追溯至史前人類的活動記錄。隨著

考古挖掘,可確知高雄平原至少早在新石器初期即有人類居住。人類在高雄平

原的生活,從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延續到金屬器時期的蔦松文化,甚至

到原住民於此地的生營,可知高雄平原境內人類活動的延續性。然而,不論是

史前人類,或是原住民的獵捕生營,對於高雄平原的地理環境的改變並不大,

或說對於土地的馴化是微乎其微的。真正大規模改變高雄平原的地理景觀,徹

底馴化土地的階段是漢人大規模入墾的階段。而漢人的入墾高雄平原,與原住

民之間的衝擊,延續到漢庄大規模的形成,則是發生在荷治到清治的三百年之

間。

第一節 漢人入墾前的概況

一、高雄平原的自然環境

本論述區域為在清代鳳山縣境內二層行溪以南,下淡水溪以北,東以丘陵

為界,西以海為界的一完整區域。地形的型態為平原,陳正祥在《台灣地誌》

Page 1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1

一書中劃分為西部平原區的高雄平原。16(參見圖 2-1)高雄平原中零星點綴數個

珊瑚礁隆起山,且東部環繞的丘陵與山脈的南側餘支。高雄平原的左側為內門

丘陵:為嘉南平原與屏東平原之間的丘陵地帶,亦即中央山脈向西南角伸展的

末尾。至於高雄平原以南緊鄰屏東平原,陳正祥將高屏溪上游楠梓仙溪以東的

美濃旗山,與高屏溪下游段的西岸,亦即從九曲堂到林園的沿溪地帶,包含在

屏東平原的範圍。17

高雄平原在行政區劃上包括:茄萣、湖內、路竹、岡山、永安、彌陀、梓

官、橋頭、高雄市、鳳山市與小港等鄉鎮的全部,以及仁德、歸仁、阿蓮、燕

巢、仁武、大社、鳥松與大寮等鄉鎮的一部分。18其中的仁德與歸仁鄉在清代

是劃歸臺灣縣管轄。

16 陳正祥以農業經濟地理的角度,著重地勢與雨型,同時參考西部臺灣最冷月平均 16℃及 20

℃之等溫線與一月份平均日照率 50%之等日照線劃分的臺灣各地理區。本研究區為台灣西

部平原區的高雄平原。 17 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南天,1993),885 頁。 18 陳正祥,《臺灣地誌》,頁 858~859 頁。

Page 1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2

圖 2-1 臺灣地理區域圖

資料來源: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南天,1993),頁 769。

說明:18 高雄平原、19 內門丘陵、20 屏東平原。

(一)地理形勢:

高雄平原的東側為內門丘陵,西側濱海。西側有長距離的海岸線,這也是

影響高雄平原漢庄發展的因素之一。二仁溪以南至高屏溪入海口的海岸,除高

雄市有隆起珊瑚礁海岸之外,其餘均為臺地或平原為背地的礫質、砂質或泥質

海岸;且因濱海地區多卑濕之地,沼澤甚多,北段延續曾文溪以南的沿海沙

洲,形成潟湖地形;南段在高雄市旗津一帶為高雄潟湖。19也因為沿海多港

19 林朝棨,《臺灣省通志稿》,卷 1(土地志•地理篇)(臺北:省文獻會,1957),頁 381。

Page 1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3

汊,具有豐富的魚鹽之利,使得此地為中國華南沿海漁民前來尋求漁獲的首

選。尤其在《熱蘭遮城日記》可知漢人定期循著烏魚而前來堯港、打狗捕烏

魚,其中短暫定居,製鹽甚至短暫農作,成為此地漢人發展的重要肇始。20

在河川與港澳方面,整個高雄平原主要的河川有二層行溪與高屏溪,次要

河川為阿公店溪,以及普通河川為典寶溪與後勁溪。21受到旱季與雨季分明的

影響,河川的洪枯水期的流量相差極為懸殊。對航運以及陸上橋梁的搭設,亦

有衝擊。除了前述濱海條件與漢庄聚落發展肇始有關連之外,高雄平原沿海多

港汊與聚落的發展亦有密切關係。《鳳山縣志》對於港汊的解釋:

而水源之所從出,則在乎東北、東南之地〃其間有自大山發源而流入於海

者,謂之溪;有從海流入而與溪會,或海汊無源隨所至而止者,均謂之

港;有承雜流之水,源淺而流不長者,則坑以名〃22

高雄平原境內在《鳳山縣采訪冊》中所載的港汊有草仔寮港、考水港、三寮

港、還轅港、彌陀港、灣中港、萬丹仔港、船仔頭港、田尾港、龍水港(即硫磺

港)、鹽埕港、三塊厝港、前金港、前鎮港、竹仔港、鳳山港(鹹水港)、西港(旂

後港、打鼓港)、中港(中芸港、汕尾港)。23

這些港澳為漢人入居的要道,為漢人入墾開發的首站;影響該區域漢庄的

產業模式,漁鹽之利,此外更有交通要道的優勢。臺灣南北運輸網絡受阻於東

西向溪流的阻隔,多以沿海或水流港道的運輸為主。有港澳之地,漢庄形成較

早,經濟型態也較為活絡。

此外濱海的因素,使高雄平原有多處可設置鹽場。例如乾隆 21 年鳳山縣

之鹽場,瀨東場設於鳳山里大林莆庄,瀨西場於仁壽里彌陀,而瀨南場於興隆

20 曹永和,〈明代臺灣漁業誌略補說〉,《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1978),頁

247~252。 21 吳進喜,《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高雄縣文化局,1997),頁 14~15。 22 陳文達,《鳳山縣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頁 7。 23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南投:省文獻會,1993),頁 60~64。

Page 1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4

庄打鼓港口(即今高雄市鹽埕區)。24高雄地區多處有稱為「鹽埕」的地名,例如

今彌陀鄉境內的「鹽埕仔」、今高雄市境內的「鹽埕區」;仁壽里彌陀港庄的媽

祖廟之建置與鹽場亦有密切關連。

然而因平原的形成與河流的沖刷淤積息息相關,加上沿岸多港汊、潟湖,

而這類地形變動劇烈,時有浮地,港汊或潟湖泥沙淤積,以致聚落的發展有變

更。地勢低漥處,為易發生水患之處,聚落建立歷程的更迭,與之有很大關

聯。例如清代仁壽里的五里林庄因長期受到五里林溪(典寶溪的中游)水患之苦,

故又別稱為「水流庄」。

(二)氣候:

高雄平原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年平均氣溫約為 24℃。最低的月平均溫在一

月,約 17~18℃。除一、二月外,其餘十個月的月平均溫皆在 20℃以上。高雄

平原、丘陵地帶的年溫差約 10℃。25因此《重修鳳山縣志》描述當地寒暑的描

述為「其氣候與內地懸殊,大抵暑多餘寒。鐘鼎之家,狐貉無所用;細民無衣

無褐,亦可卒歲。」26

在雨量方面,依據 1931 年至 1980 年的觀測數據,高雄平原的年雨量為 1‚

725 公釐,相較於全台灣年雨量 2‚610 公釐,高雄平原的雨量不甚豐盈。然則影

響漢人農耕經營甚多的因素是雨量分配不平均,乾季與濕季異常分明。全年總

雨量的 90%分布在 4 月到 9 月,尤其是夏秋之際的颱風過境,挾帶大量的颱風

雨,而總雨量的 10 %則是分布於每年的 10 月到翌年的 3 月之間,也就是本地

的旱季。因降雨集中在夏季,所以農作物的種植極度仰賴水利設施的興築。

清代地方志書中提及鳳山縣的氣候,如: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四五月

24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頁 122。 25 吳進喜,《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一冊)(南投:省文獻會,2000),頁 22。 26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頁 45。

Page 1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5

之交,梅雨連旬,多雷電,山溪水漲。」27;又如王瑛曾在《鳳山縣志》中氣

候的描述:

春冬頻旱,夏秋頻潦。東南雲蒸則滂沱,西北密雲鮮潤澤;所以雲行雨

施,必在南風盛發之時:此雨暘之氣候不同也〃四時之風,南 居多〃

七、八月間,因風擊浪, 為摧、檣為傾;其沙濤之聲,遠聞數百里……

鳳自淡水溪以北常苦旱,自淡水溪而南常苦潦〃夏秋之間,近治里莊,田

禾憂旱; 而淡水一帶,陰雨淋漓:不數里而雨暘頓異。28

顯現王瑛曾對鳳山縣氣候的感受之深,也清楚點出旱季與雨季分明的現象。此

外,朱仕玠於乾隆 30 年的《小琉球漫誌》中:「自九月至三月、四月,雨甚稀

少,五、六、七、八月,始有大雨。有時自五月綿延至七、八月,罕有晴日」

29,尤其是朱仕玠於乾隆 28 年至 29 年擔任鳳山縣學教諭,其所載錄的內容可

信度甚高。

然而對此地易釀成災害的,莫過於夏秋之際的颱風。根據 1897 年至 1991

年的統計,臺灣平均每年有 3.5 個侵臺颱風,大多集中於 7~9 月。30颱風挾帶強

風豪雨,雖有豐沛的雨量,也常引發山洪暴發,中下游地區溪水氾濫,沖毀橋

梁、埤圳,淹沒田地廬舍,對於農業發展及水利設施造成嚴重的破壞。《臺海使

槎錄》提及台灣風信:

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颶常驟發,颱則有漸。颶或瞬發倏止,颱

則常連日夜,或數日而止。大約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颶,五、六、

七、八月發者為颱。31

27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頁 7。 28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頁 45~47。 29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頁 8。 30 吳進喜,《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一冊),頁 24。 31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頁 11。

Page 1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6

二、高雄平原的原住民

高雄平原境內人類的活動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時代,包括屬於新石器時代

早期的鳳鼻頭遺址之大坌坑文化層;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下甲、烏樹林、漯底遺

址之牛稠子文化;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湖遺址與鳳鼻頭遺址;以及金屬器時代

的漯底遺址之蔦松文化。32這些文化遺址大多分布於高雄平原的濱海與近海平

原區域。而漯底山遺址屬蔦松文化系統,一般認定為西拉雅族的祖形文化;而

高雄地區的平埔族則被歸屬西拉雅族,或是西拉雅族的支族—馬卡道族系統。

關於高雄平原原住民活動的記載有:

(一)明代的文獻紀錄

漢人文獻中對於台灣南部原住民的描述,首推於陳第所撰的〈東番記〉。陳

第於 1603 年隨浯嶼都司沈有容出舟師擊海寇,泊舟於大員。對於台灣地區的番

俗有所聽聞後,因而撰寫了〈東番記〉。文中記載:

東番夷人不知所自始,居彭湖外洋海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歷大員、堯

港、打狗嶼、小淡水、雙溪口、加哩林、沙巴里、大幫坑,皆其居也。斷

續凡千餘里,禑類甚蕃。33

文中的堯港、打狗嶼即在高雄平原境內。堯港即為古堯港潟湖,位於今日高雄

縣茄萣、永安、湖內、路竹、岡山境內;而打狗嶼即現今高雄市的壽山。

對於高雄地區的原住民除有漢人的文獻紀錄之外,更有荷蘭當局的記載。

在《熱蘭遮城日誌》中載有 1634 年到 1636 年間荷蘭當局率領新港社人與蕭壟

社人對 Taccaareyan 社人的征討。Taccaareyan 社位於大員的南方,桌山(大崗山)

以西,而荷蘭當局的幾次征討,皆由堯港進入。34因這些地緣關係,簡炯仁認

為 Taccaareyan 社人即為清代漢人文獻中的「大傑巔社」。而 1634 到 1636 年間

32 劉益昌,《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33 沈有容,《閩海贈言》(南投:省文獻會,1994),頁 24。 34 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台南:台南市政府,2000),頁 188、189、222。

Page 1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7

荷蘭當對 Taccaareyan 社人的征討,讓社群遷徙,也讓漢人得以自由無礙地在田

野工作。同時這也是為何 1647 年〈荷蘭時代臺灣番社戶口表〉中,高雄平原沒

有任何番社戶口的紀錄。35

雖說 1647〈荷蘭時代臺灣番社戶口表〉,高雄平原境內無番社戶口的記

載,但在鄭氏時期的〈永曆十八年軍備圖〉中,高雄平原境內即已清楚繪出

「打狗子番」與「哆吧思戎土社」,其中「哆吧思戎土社」為今日橋頭鄉的仕

隆。以此例即可說明荷治時期原住民並無完全遷出高雄平原,也就是高雄平原

於荷治時期到鄭氏時期一直有原住民居留在此區域。

(二)清代熟番的記載

高雄境內的原住民為平埔番(熟番),有別於傀儡番。清代的志書提及鳳山縣

境內的熟番,主要為鳳山八社。如對於番俗記載較詳盡的《臺海使槎錄》在

〈番俗六考〉中提及:「南路鳳山番:上澹水、下澹水、阿猴、搭樓、茄藤、

放 、武洛、力力。」36此即為志書中所載的鳳山八社。也因為鳳山八社的緣

故,以及阿猴社與打狗番的關聯,高雄平原的平埔族在未有諸多研究資料前,

被認定是屬於馬卡道族。又如《鳳山縣志》記載打狗山原有土番居住的傳聞:

秀茂孟立,而特峙於大海之濱者,曰打鼓山(俗呼為打狗山,原有番居

焉〃至林道乾屯兵此山,欲遁去,殺土番取膏血以造舟;番逃,而徙居於

今之阿猴社)37

然而隨著諸多研究資料的出現,高雄境內的平埔族,至少可知有田寮鄉的

新港社番、水蛙潭社;燕巢鄉的尖山社;路竹鄉的大傑巔社。在簡炯仁的研究

中,認為即是熱蘭遮城日記中的塔加里揚社(Taccaareyan),與伊能嘉矩所採集到

35 簡炯仁,《高雄縣岡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臺北:文建會,2002),頁 15~16。 36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省文獻會, 1996),頁 143。 37 陳文達,《鳳山縣志》,頁 5。

Page 1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8

大傑巔社(Taipuyen)的原居地同在路竹地區,此為同一社群的不同文本記錄,也

就是大傑巔社即為荷蘭當局有所稱的「Taccaareyan」。38

關於高雄地區在清代文獻中記載平埔族的社群有:

1.尖山社

首見於〈雍正台灣輿圖〉的尖山社,從留存至今的古文書中可知,分布於

今位於今日的燕巢鄉金山村、尖山村一帶,從古文書內容中推測可能是新港社

分出的小社。39此外在〈嚴禁侵占番界審斷碑〉對於尖山社的困境有具體的記

載:

孞山仔社番呵里莫等與援勦中庄管事許葉等控爭牛埔一案,緣許葉等因呵

里莫□地與田□近相,屢欲侵佔,訐控多年。檢查康熙六十一年間署任劉

於『飭查臺地官庄事案』內,詳明『民番相隔一溪,界址昭然,毫無干

涉。』……呵里莫之地與許葉之田以濁水溪為界,溪南屬民田,溪北屬番

地。……乾隆元年七月 日發。40

文中除可了解尖山社番活動的場域,與援剿中庄為一溪之隔,此外亦可了解漢

人與番民的衝突,以及官府的解決之道。

2.大傑巔社

志書中提及鳳山縣境內有熟番大傑巔社,如:

臺灣土番,當荷蘭、鄭氏竊據時,附近數十里內非徙即滅,已無遺禑,故

臺灣縣治獨無番。雍正閒,劃鳳山、諸羅二縣地益臺灣,遂以鳳山屬之大

傑巔社、諸羅屬之卓猴社、新港社歸臺灣縣轄,皆熟番也。41

38 簡炯仁,《高雄縣岡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頁 15~16。 39 溫振華,《高雄縣平埔族發展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頁 26 40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995 年),頁 183。 41 丁紹儀,《東瀛識略》(南投:省文獻會,1996),頁 65。

Page 1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9

清代志書中所載的大傑巔社,皆已遷徙至羅漢門(今旗山、內門)42,因此在雍正

9 年的疆界重劃後,大傑巔社也隨之歸屬於臺灣縣管轄。

3.新港社

近年學者於田寮鄉尋獲多筆關於新港社的古文書,例如:

立洗找契字人新港社番婦戴維朗、胞弟戴大理觀等,蒙母舅大理觀、母寧

□、大姨沙喃等,將荒埔壹所,坐落土名牛椆埔庄後,其東西南北四至,載在

上手契內明白,賣與鳳邑嘉祥里塗庫庄陳孛承買。……

嘉慶拾貳年正月 日仝立洗找 契字人 番婦戴維朗

代書人 黃啟敬

新港屯 新港社管隊溫貓臘

新港社 番業主戴阿觀 43

文中的牛稠埔庄位於今田寮鄉境內,鄰近岡山鎮,而塗庫庄即為今日的土庫。

而內容清楚地呈現平埔族地權轉移的情形。

從上述這些清代高雄地區原住民的文獻資料,可知東側丘陵地區的平埔

族,與高雄平原境內的居民,時有緊張的衝突威脅,亦有土地買賣的經濟網

絡。也就是漢人與原住民之間,並非全然對立,較多的是彼此交互影響,甚至

交融於庄社群眾中。猶如高雄平原境內漢庄的地名:「阿嗹」、「大社」、

「後紅」、「仕隆」等,都透露出平埔族與漢人交融為庄民的訊息。

42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南投:省文獻會 1993),頁 80。 43 陳秋坤、蔡承維,《大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匯編》(高雄縣:高雄縣政府,2006),頁

151。

Page 2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20

第二節 荷治時期的經營

荷治時期之前,漢人即已經由澎湖進入臺灣,與臺灣的原住民有所交易,

或因捕魚而進入臺灣西南部沿海。例如:南宋道乾七年,汪大猷知泉州,曾遣

軍民屯戍澎湖,以防毗舍邪侵襲,44而此時澎湖隸屬晉江縣。45

元明時期漢人短暫居住於澎湖,與臺灣的原住民有所接觸,進而短期居住

於臺灣,就近製鹽、捕魚,間或與原住民進行交易活動。然而此時漢人於這僅

能歸為季節性移民,無法稱之為漢庄形成。如陳紹馨所言:

一個社會若有較高之生產力,又與外界貿易交通,始能扶養較多之人口,

移入民亦得繁殖發展。從類型學觀點考察,吾人可禒此禑社會為民間社會

(Fork society),以與前述部落社會相區別。在部落社會階段,社會生產

力不能提升,僅能有限度地吸收移民,而青壯移民及其子孫終將被同化。

所以在進入荷治時期之前,漢人與臺灣的接觸甚密切,但是不足以改變部

落社會的型態,甚至難以形成漢庄,停留在短暫居住以及交易階段。46

以此角度來看,高雄平原漢庄的形成,始於荷治時期,荷治時期之前,漢人進

入高雄平原的情形僅能算是與原住民交易而短暫停留。

荷人統治臺灣,臺灣原住民從事的農業型態為自給自足型態,其單位農產量

遠不及華人,因重商主義下的農業獎勵,招徠漢人來台種植甘蔗和稻米。漢人

來台從事農耕活動,逐漸形成定居社會。因漢人人口多寡深受大陸政局動盪、

臺灣反抗事件、饑饉等人禍影響,時有大幅變動。至荷治末年,漢人人口有

25000 人。47漢人的農業人口與東印度公司間的關係宛如「契約雇傭」,東印度

公司負責提供農耕設施的資金、牛隻與種子,並保護漢人不受原住民侵擾;農

44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1978),頁 6。 45 趙汝适,《諸蕃志》(南投,省文獻會,1996),頁 38。 46 陳紹馨,〈西荷殖民主義下菲島與臺灣之福建移民〉,《臺北文獻》第 2 期(臺北,1962 年 12

月),頁 12。 47 陳紹馨,《台灣省通志稿》卷 2 人口志•人口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3),頁 105。

Page 2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21

民則負責將部分生產所得交付給公司。農地的所有權,主要仍集中在東印度公

司中,稱之為「王田」。隨著來台漢人日眾,東印度公司將原實施於東南亞殖民

地的「頭人」(Captains China)制度移至臺灣,透過少數漢人之頭人來管理當地從

事農業的漢人。48而此時的墾殖範圍,如圖 2-2 所示。

荷蘭招徠漢人來台墾殖,首先開展農耕活動的範圍是二層行溪以北。在

1650~1656 年間已開墾二層行溪以南的土地,且自 1656 年後,開墾面積迅速成

長。491654 年的長官報告信函中,說明在鹽水溪與打狗之間,已有數千中國農

夫,因此認為有必要在打狗建造一個城堡。甚至在 1657 年將茄萣(Cattjaa)與竹

滬(Teckhou)一帶的農地稱為揆一 polder( Coyett polder),堯港一帶的農地稱為

Poespas polder,這一帶就是觀音山(Quannimswa)及竹仔港(Tikarang)農地。50

此外,鄭氏政權進入臺灣南部,頒布八條屯田諭令內文中,對於文武官員

及大小兵鎮圈地墾植、創建庄屋、照管沿海港澳等等項目,一再強調:「不許混

圈土民及百姓現耕田地。」51顯然鄭氏入主臺灣時,西南沿海的情形是平埔族

與漢人的建庄為普遍情形,也就是荷治時期的高雄平原,漢人在土地墾殖方

面,已有某種程度的開展,得以讓鄭氏政權注意到要維護先前墾殖者的權益。

然而荷治時期的高雄平原,除了農業墾殖方面的發展之外,在沿海一帶的採

捕活動亦相當頻繁。例如大陸東南沿海一帶的漁民,每年隨著漁汛來台灣南部

沿岸捕烏。在《熱蘭遮城日誌》有關漢人漁民至南部捕魚的記載:

48 康培德,〈近世初期墨西哥與臺灣的農業發展〉,頁 53~59,收入於《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

的臺灣與西班牙特展》(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2006) 49 韓家寶(Pol Heyns)《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市:播種者文化,2002),頁

105。 50 格斯•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江樹生譯,《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頁

74~76。吳進喜認為 Poespas polder 位於堯港(Jocken)一帶,就是管呂山(Quannimswa)及竹仔

港(Tikarang)農區。這些農地位於今天新達港的周圍一帶。見《臺灣地區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一冊),頁 1~2。 51 楊英,《從征實錄》(臺北:臺灣銀行,1958),頁 189。

Page 2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22

1632 年 12月 5日:有 38艘漁夫的戎克船出航前往南部捕魚,20艘漁夫

的戎克船從中國抵達。

1632 年 12月 18日:戎克船打狗號與新港號去南部保護漁夫們,也另有兩

艘一起去南部捕魚。

1633 年 1月 4日:有七艘漁夫的戎克船從南部來,他們交來兩千條烏魚作

為繳納什一稅。

1639 年 12月 16日:快艇 Clean Bredamme 號航往南方,要去堯港、下淡

水與打狗及其他地方好好檢查所有的漁船,看看是否持有我們的

通行證,並要留在那裡繼續檢查那些漁船,直到這個捕魚季節結

束。俾令公司不致被沒有通行證的中國人前來捕魚,也可阻止其

他人不來大員就要前往中國去,要使他們確實繳納十分之一的魚

稅。52

由上述內容可知,大陸漁民定期隨著烏魚的漁汛來臺灣捕烏。其中的程序為,

先至大員採得捕魚的許可,遂至台灣南部漁場捕魚。經捕獲的魚貨,需載運到

大員繳納什一稅。而東印度公司則負有保護漁民採捕的責任。從《熱蘭遮城日

誌》的記載,可知荷蘭時代臺灣最興盛的漁業活動是大陸沿海漁民在台灣南方

海岸 Tancoya(打鼓、打狗)、Jockan(堯港)、下淡水溪沿岸為漁場中心的鯔魚漁

業,其漁期最盛是 12 月至 2 月。53

然而這些漁民採捕的漁場沿岸,則亦有漁民短暫居住的情形,如:下席商

務員 Johannes van den Eynden 的日記:

今天(即 3月 15日)中午搭 1 艘中國人的捕魚戎克船出航,晚間到達猴山

(指今高雄壽山)的後方停泊,在那裡沒有看見船隻。乃在那戎克船上留到

52 江樹生編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1999),頁 78、79、81、462。 53 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台灣南部之鯔漁業〉《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

說。產業》,頁 127。又見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頁 231。

Page 2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23

約半夜,以便登陸突檢。登陸以後,看見 4個房子,住滿中國人,他們都

在睡覺,大部分是漁夫,全部的人都持有補魚許可證,人頭稅單和交易許

可證。54

這些漁民在漁期於台灣南部短期居住,更有設置簡易的居住所之外,種植

己食農產,以及製鹽;進而與原住民進行交易,這些產業為漢人居住臺灣南部

的肇端。

54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頁 58

Page 2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24

圖 2-2 荷治時期漢人墾殖範圍圖

資料來源:韓家寶(Pol Heyns)《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市:播種者文化,

2002),頁 101。

圖片說明:11 二仁溪、12 梓官、13.高雄、14 下淡水溪(今高屏溪)

Page 2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25

第三節 鄭氏時期的拓墾

1661 年自金門出發,攻克澎湖,再進取台灣。五月進駐台灣即以規劃台灣

的行政區劃為東都明京下的承天府,下轄天興縣與萬年縣。但未經一年鄭成功

逝,鄭經承襲延平郡王的領導權,順應時勢,將改東都為東寧,將天興縣與萬

年縣升格為天興州與萬年州,下轄 24 里55,其中文賢、仁和、永寧、新昌、仁

德、依仁、崇德、長治、維新、嘉祥、仁壽里為萬年州所轄。此時萬年州涵蓋

承天府以南的區域,也就是文賢(部分)、仁和、永寧、新昌、仁德、依仁,以及

崇德等里是位於二仁溪以北。鄭氏於二仁溪以南所設置的行政區域僅有文賢里

(部分)、長治里、維新里、嘉祥里以及仁壽里。(參見圖 2-3)鄭成功初期所設置的

萬年縣縣治即在今台南市境內的土墼埕56,而萬年州的縣治則在埤仔頭(今左

營) 。

55 「里有文賢、仁和、永寧、新昌、仁德、依仁、崇德、長治、維新、嘉祥、仁壽、武定、廣

儲、保大、新豐、歸仁、長興、永康、永豐、新化、永定、善化、感化、開化」等 24 里。

見沈光文的〈平臺灣序〉,收入於范咸,《重修台灣府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頁

702。 56 在今下太子昆沙宮與臺南監獄舊址一帶。

Page 2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26

圖 2-3 鄭氏時期高雄平原坊里圖

資料來源: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說明:圖中的文賢里跨今二仁溪兩岸,二仁溪以南的文賢里包含今日的湖內鄉與茄萣鄉。

一、鄭氏的軍屯

鄭氏以軍力反清,首要解決軍需問題。江日昇《臺灣外記》在永曆 15 年

(1661)12 月條就記載了鄭氏採取屯田政策的動機:

大凡治家治國,以食為先;……倘一告匱,而師不宿飽,其欲興邦固國,

恐亦難矣。當俲寓兵於農之法,庶可餉無匱,兵多糧足,然靜觀釁隙而進

取。57

此外楊英《從征實錄》載:

順治十八年(1661)四月廿四日,藩以台灣孤城無援,攻打未免殺傷,圍困

57 江日昇,《臺灣外記》(南投:省文獻會,1995 ),頁 205。

Page 2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27

俟其自降,隨將各鎮分派汛地屯墾。58

各鎮分派至汛地屯墾,不單僅是解決軍糧問題,更包括田賦的定稅則、練兵

的安排,皆能顧及:

今臺灣乃開創之地,雖僻處海濱,孜敢忘戰?暫爾散兵,非為孜逸。初創

之地,留勇衛、侍衛二旅,以孚孜平鎮、承天二處。其餘諸鎮,按鎮分

地;按地開墾。日以什一者瞭望,相連接應,輪流迭更;是無閑丁。一無

逸民。插竹為社,斬茅為屋;圍生牛教之以犁;使野無曠土,而軍有餘

糧。其史兵則無貼田,如正丁出伍,貼田補入可也。照三年開墾,然後定

其上、中、下則,以立賦稅。但此三年內,收成者藉十之三,以供正用。

農隙則訓武事;有警則荷戈以戰;無警則負耒以耕,寓兵於農之意如此。59

由此可知鄭氏拓墾的基調為文武官員與兵鎮屯墾。但值得注意的是八條屯田諭

令中,一再強調不准混侵土民及百姓的現耕物業。60也就是平埔族的領地與荷

治時期留下的現居漢人的田業不准侵占。然而這些在平埔族的屬地以及荷治時

期已開墾完成的土地在荷治時期皆歸為「王田」,在鄭氏入台後將這些「王田」

接收為「官田」,如康熙 61 年(1722)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卷一〈赤崁筆談〉賦

餉一項的記載:

及鄭氏攻取其地,向之王田皆為官田,耕田之人皆為官佃,輸租之法一如

其舊,即偽冊所謂官佃田園也,……私田,即偽冊所謂文武官田,……其

餘鎮營之兵,所駐之地自耕自給,名曰營盤……61

所以一般認定鄭氏時期的土地分為三類,一為官田,即荷治時期已拓墾,鄭氏

入臺後,納為官方所有,招佃墾殖;一為文武官田,為鄭氏宗親、文武官員招

58 楊英,《從征實錄》,頁 185。 59 盛清沂〈明鄭的內治〉,收入《台灣史論叢第一輯》,頁 131~132。 60 楊英,《從征實錄》,頁 189。 61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頁 19~20。

Page 2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28

佃墾殖的私田;一為營盤田,為鄭氏兵鎮,就所駐之地自耕自給所拓墾的土

地。

從鄭氏在萬年縣下所區劃的里社,可知在鄭氏攻略台灣時,二仁溪以南的

拓墾範圍:文賢里、長治里、嘉祥里、仁壽里等地,實際上在荷治時期已有初

步拓墾。但是從開墾章程的一再強調勿侵占土民與百姓的民業,可知荷治的墾

殖情形應十分粗淺,才能在此時鄭氏的文武官員與兵鎮才得以於此地墾殖。

二、鄭氏的兵鎮

鄭氏的墾殖分為官墾、民墾,以及兵鎮屯墾,其中主推「寓兵於農」的兵

鎮屯墾的數量最大,為此應先了解鄭氏的兵鎮。

鄭氏的兵鎮在北伐初期,達到極盛時期的陣容,其中陸師的系統上有:

1.親軍系統諸鎮:戎旗、親丁(後廢)、左右虎衛鎮

2.五鎮系統諸鎮:左先鋒、右先鋒、前鋒、後勁、中權

3.衝鋒系統諸鎮:左、右、前、後、中

4.援剿系統諸鎮:左、右、前、後、中

5.護衛系統諸鎮:左、右、前、後、中

6.特種兵鎮系統:北、鐵騎、神器。

7.五常系統鎮營:禮武鎮、仁武、義武、智武、信武等營(後升格為鎮,信武營

無)

8.五兵系統鎮營:正兵、奇兵鎮、遊兵、英兵、殿兵營(全盛時升格為鎮)

9.提督系統:右、右、前、後、中五提督。

10.五行系統鎮營:金武、木武、水武、火武、土武五營(後升格為鎮,木武營

Page 2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29

無)62

另有以二十八星宿63為命名的兵鎮。

然而到了北伐的重挫後,鄭氏的兵鎮轉為中衰期,從建平侯鄭泰造報官員

兵民船隻降清總冊,可知在永曆十六年(1662 年)的兵鎮為:

1.親軍系統的兵鎮,共 10 鎮:

勇衛鎮、武衛左鎮、武衛右鎮、侍衛鎮、虎衛左鎮、虎衛右鎮、驍騎左

鎮、驍騎右鎮、神機鎮、神威鎮,。

2.親軍系統以外的兵鎮,共 24 鎮:

五鎮系統五鎮:先鋒左鎮、先鋒右鎮、前鋒左鎮、前鋒右鎮、中權鎮。

衝鋒系統五鎮:中衝鋒鎮、左衝鋒鎮、右衝鋒鎮、前衝鋒鎮、後衝鋒鎮。

宣毅系統三鎮:宣毅左鎮、宣毅右鎮、 宣毅後鎮。

援勦系統三鎮:援勦左鎮、援勦右鎮、援勦後鎮。

五兵系統三鎮:殿兵鎮、遊兵鎮、正兵鎮、英兵鎮、奇兵鎮。

五常系統一鎮:信武鎮。

親軍系統:親隨鎮、護衛鎮。64

此時正是鄭氏在台灣實行兵屯的肇始,也就是拓墾臺南、高雄地區的主要

居民。鄭氏的拓墾可分為民墾與官墾、軍屯,而對臺灣開發助益最大為軍屯模

式的營盤田。軍隊的鎮守與屯墾,推動的漢庄的發展。從吳進喜的《高雄縣聚

落發展史》的〈明鄭時期高雄縣各類型聚落的空間分布〉圖65,可看出當時的

軍屯聚落大致沿著大高雄地區的平原與丘陵交界邊緣部署,形成一條由西北斜

62 石萬壽〈鄭氏的兵鎮〉,《台灣文獻》(54:4),頁 131~132。 63 二十八星宿分別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 西方白虎七宿:奎、

婁、胃、昂、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虛、危、室、壁。 64 石萬壽〈鄭氏的兵鎮〉,《台灣文獻》,54 卷 4 期(南投,2003 年 12 月),頁 140~141。 65 吳進喜,《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頁 62。

Page 3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30

向東南的開發地帶,這些由軍事設置而發展出的聚落型態與南部形成集村的背

景有關,也影響該區域的交通動線的建立。

對於鄭氏時期兵鎮屯駐所在,曾留下〈永曆 18 年臺灣軍備圖〉,為可貴的

文獻史料。(參見圖 2-4)〈永曆 18 年臺灣軍備圖〉為康熙 4 年(永曆 19 年,1665

年)降清的明鄭都督朱瑛、總兵張朝洪奉浙江總督趙廷臣所繪,圖中所呈現的內

容為永曆 18 年(1664 年)7 月至 8 月間的內容。66由於此圖為明鄭都督、總兵

所繪,繪製內容為海岸線從蚊港到放索,延伸西至以山為界的範圍。圖中在二

層行溪至高屏溪的高雄平原,除了兵鎮屯駐所在,也提及到當漢人、原住民所

在的聚落:

1.民社:鯽魚潭民社、半路竹民社、後紅仔民社、記於鹽埕旁的民社、記

於瀨口旁的民社

2.番社:哆吧思戎土社、打狗子番

3.地名:納底(漯底)、蟯港、瀨口、鹽埕

在〈永曆 18 年臺灣軍備圖〉中僅能凸顯所觀察到的某些區域。而當時這粗

略的簡圖正凸顯圖中幾處民社、軍屯的重要性。鄭氏分派各鎮屯田的主要區域

在臺南、高雄地區。現今臺南、高雄地區有多處地名留存兵鎮屯墾的線索之

外,許多寺廟的沿革往往溯及鄭氏時期,先民追隨鄭氏軍隊來台,擇地定居,

漸成漢庄,進而建置寺廟。可知鄭氏拓墾的史料,有許多是留存在民間的口耳

相傳的口碑中。

66 參見鄭喜夫,〈「永曆 18 年臺灣軍備圖」之由來〉,《臺北文獻》,頁 27~42。文中運用滿文檔

案說明此圖的由來。

Page 3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31

圖 2-4 永曆 18 年臺灣軍備圖

資料來源:陳漢光、賴永祥合編:《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5),頁 5。

說明:框線內的地名位於高雄平原境內。

三、聚落的形成

鄭氏治臺時間不長,從 1661 年到 1683 年,但無庸置疑的是鄭氏時期的墾

殖為清代台灣西南部發展奠下基礎。軍屯的推行,是漢人在十七世紀建庄最為

有快速的階段。高雄平原的確留下甚多的軍屯地名,例如:北嶺旗、前鋒、援

剿中(燕巢)、援剿右(安招)、中衝崎(中崎)、畢宿(筆秀)、仁武、右昌、

左營等。溫振華在《高雄縣土地開墾史》概述中,明確地指出,鳳山縣的文賢

里、嘉祥外里、維新里、長治一圖里、長治二圖里、仁壽上里、仁壽下里、觀

音上里、觀音中里、半屏里、小竹上里、小竹下里等,於清領以前已開墾。67

根據《鳳山縣志》記載的水利設施,有如下:將軍陂、竹橋陂、三鎮陂、

67 溫振華,《高雄縣土地開墾史》,頁 1。

Page 3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32

三爺陂、大湖陂、赤山陂、賞舍陂、蘇左協陂、烏樹林陂、北領旗陂、王田

陂、大陂、五老爺陂、中衝崎陂、祥官陂、硫磺水陂、新園陂,共有 17 個灌溉

設施,其中只有「將軍陂」是清領後施琅所築,其他全為明鄭時期所以開鑿,

其中不乏有鄭氏親族所築的,例如五老爺陂、三爺陂、賞舍陂、祥官陂、蘇左

協陂。68

吳進喜在《高雄縣聚落發展史》中,依據族譜史料的探討,舉出高雄平原

中官佃田園(即為官田聚落)、文武官田(即為私田聚落)、兵屯田園(軍屯聚落)三

種類型的聚落,再彙整高雄市境內聚落屯墾資料,整理表格如表 2-1:

表 2-1 鄭氏時期高雄平原的聚落

類型 聚落 今址

1 官佃田園 後紅仔民社 岡山鎮後紅里

2 官佃田園 鯽魚潭民社 岡山鎮潭底里

3 官佃田園 半路竹民社 路竹鄉竹東、竹西村

4 官佃田園 路竹一甲庄 路竹鄉甲南、甲北村

5 官佃田園 路竹三甲庄 甲北村一甲國小的北側

6 官佃田園 路竹鴨母寮庄 路竹鴨母寮村

7 官佃田園 路竹鄉二濫庄 路竹三爺村

8 官佃田園 湖內鄉田尾庄 湖內田尾村

9 官佃田園 湖內鄉葉厝甲 湖內葉厝村

10 官佃田園 湖內鄉廍邊庄 湖內鄉文賢村

11 官佃田園 茄萣鄉茄萣庄 茄萣鄉頂、下茄萣村

12 官佃田園 竹橋陂(柴頭陂、 今鳳山

68

吳明訓編,《高雄發展史三十六講》,頁 32

Page 3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33

武洛塘)

13 官佃田園 大湖陂 湖內大湖村南部

14 官佃田園 赤山陂 鳳山赤山庄

15 官佃田園 烏樹林陂 路竹保寧村烏樹林部落

16 官佃田園 大陂 阿蓮鄉峰山村

17 官佃田園 新園陂 路竹鄉竹圍村新園部落

18 文武官田 長治里竹滬庄 路竹鄉竹滬村

19 文武官田 長治里參軍庄 湖內鄉大湖村

20 文武官田 嘉祥里青旗甲 阿蓮鄉青旗村

21 文武官田 維新里蔡文庄 路竹鄉文南、文北村

22 文武官田 維新里三爺陂 路竹鄉三爺村

23 文武官田 觀音里保舍甲 大社鄉保舍村

24 文武官田 觀音下里考潭庄 仁武鄉拷潭村

25 文武官田 觀音下里灣仔內庄 仁武鄉灣仔內部落

26 文武官田 觀音下里新庄 仁武鄉文武村新庄部落

27 文武官田 觀音下里赤山仔庄 仁武鄉灣內村赤山仔部落

28 文武官田 觀音下里竹仔門庄 仁武鄉竹後村竹仔門部落

29 文武官田 觀音下里後庄仔庄 仁武鄉竹後村後庄仔部落

30 文武官田 小竹上里大樹腳庄 大樹鄉大樹村

31 文武官田 小竹上里小坪頂庄 大樹鄉小坪村

32 文武官田 鳳山庄(賞舍陂、

黃埔湖) 黃埔湖

33 文武官田 仁壽里梓官庄 梓官鄉梓信、梓義、梓和村

34 文武官田 仁壽里淵官庄 梓官鄉安厝村淵官村

Page 3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34

35 文武官田 仁壽里大舍甲庄 梓官鄉大舍甲村

36 兵屯田園 禮武營洪德 路竹鄉甲北村的營前、營後部落

37 兵屯田園 殿兵鎮張榮 橋頭仕隆村

38 兵屯田園 觀音山之義武營陳 大社鄉觀音、神農二村

39 兵屯田園 觀音山之仁武營林 仁武鄉仁武村

40 兵屯田園 赤山之前衝鎮翁陞 鳳山市文山里的赤山

41 兵屯田園 右虎衛後協 岡山鎮後協里後協部落

42 兵屯田園 右虎衛領旗協 路竹鄉北嶺村北嶺墘

43 兵屯田園 前鋒鎮右營 岡山鎮前鋒里前鋒部落

44 兵屯田園 中權鎮 林園鄉中門村中坑門

45 兵屯田園 中衝鎮 橋頭中崎村中衝崎

46 兵屯田園 援勦中鎮 燕巢鄉東燕、西燕等村的援勦中聚落

47 兵屯田園 援勦右鎮 燕巢鄉安招村援勦右聚落

48 兵屯田園 戎旗三鎮 路竹竹東村三鎮陂

49 兵屯田園 角宿鎮 燕巢鄉角宿村角宿部落

50 兵屯田園 畢宿鎮 燕巢鄉筆秀村後庄聚落

51 兵屯田園 右虎衛左協 路竹鄉社東村蘇左協陂

52 兵屯田園 前鋒鎮左營 岡山嘉峰里前鋒仔聚落

53 兵屯田園 前鋒鎮親隨營 岡山鎮為隨里圍隨聚落

54 兵屯田園 援勦右鎮山寮 田寮鄉南安村援勦右寮

55 兵屯田園 遊兵鎮 鳥松鄉大竹村竹園仔聚落

56 兵屯田園 中提督前鎮 高雄市前鎮

57 兵屯田園 後勁鎮 高雄市後勁

58 兵屯田園 右衝鎮 高雄市右昌

Page 3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35

59 兵屯田園 宣毅左鎮 高雄市左營

資料來源:吳進喜,《高雄縣聚落發展史》

曾玉昆,〈高雄市史事探討〉,《高雄文獻》8 期(高雄市:1981),頁 68。

從表 2-1 可知,鄭氏的墾殖遍布鳳山縣的文賢里(頂茄萣、下茄萣)、長治

里、維新里、仁壽里、嘉祥里、觀音里、赤山里、半屏里、小竹里。然則這僅

為已出版的文獻史料所載之聚落,許多鄭氏時期軍民墾殖所建立的聚落之線索

存放在民間庶民生活中,包含寺廟建立之沿革、庄民開基祖的史料等等。

圖 2-5 鄭氏時期高雄平原拓墾圖,僅將本論文探究高雄寺廟建立沿革中,

確知為鄭氏時期拓墾的聚落,與表 2-1 的聚落,一同彙整而成。從這些聚落的

空間分布(參見圖 2-5),可知高雄平原 中北部為鄭氏時期漢人拓墾的核心地

區,而這與荷治時期的墾殖所奠定的基礎,關係密切。這可說明漢庄的建置有

其歷史發展的延續性。

Page 3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36

圖 2-5 鄭氏時期高雄平原拓墾圖

資料來源:吳進喜,《高雄縣聚落發展史》,1997,頁 62;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1997;

本文中探討寺廟歷史淵源所得

說明:以《鳳山縣采訪冊》所載之庄為完整單位的鄉庄,不採計至角頭以下之土名。

Page 3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37

四、鄭氏時期的人口

鄭氏時期以軍屯快速墾殖臺灣西南部平原,在鄭氏的兵力方面,以施琅降

清〈盡陳所見疏〉所言:「康熙 3 年(永曆十五年)鄭成功親自帶去偽官兵並眷口

共三萬有奇,為伍操戈者不滿二萬。」、「康熙 3年(永曆 18年)間,鄭經復帶去

偽官兵並眷口約六、七千。」69因此就陳漢光的推估,鄭氏的全部屯兵,總數亦

不過三萬左右;再加以勇衛、侍衛二旅,亦不應達到五萬人的數目。70除兵力之

外,鄭氏時期的人口有四來源:

1.鄭氏於永曆 15 年、18 年兩次大規模移軍來台

2.遷諸將士眷口來台

3.招納中國大陸沿海居民不願內徙者東渡來台

4.遷罪犯降虜來台

因此鄭氏時期的人口數,一般學者認定人口應在十二萬人左右。71而這十二萬人

口的籍貫為何呢?

首先與臺灣南部接觸的漢人,與移居澎湖的漢人有關,在元代的文獻記載

澎湖移民以泉籍為主。到荷治時期招募漢人墾殖南部,移墾台灣者仍以泉籍為

主。鄭氏出身泉籍,其部屬也多屬泉籍,因此此時以泉籍人數為主。

然而鄭氏出身泉籍,具體說,鄭成功承襲鄭芝龍的海上勢力來反清。而鄭

芝龍則是屬泉籍中的三邑。十七世紀之初,活躍於東亞、東南亞貿易圈的漢人

大商人,主要人物仍然為漳州、廈門與同安籍。這三處漢人同為漳州幫,與泉

州的三邑幫,互有競和關係;1630 年代後半之後,隨著鄭芝龍勢力的興起,泉

州三邑幫在貿易中已經崛起逐漸操控東洋貿易網路大局了。72

69 施琅,《靖海紀事》(南投:省文獻會,1995),頁 6。 70 盛清沂,《台灣史論叢第一輯》,頁 135。 71 盛清沂,〈明鄭的內治〉,收入黃富三、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第一輯(臺北:眾文,

1980),頁 137。 72 翁佳音,〈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台

北:中央研究院,1999),頁 79~81。

Page 3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38

鄭氏的兵鎮中,雖以泉籍為主,但是從文獻中可知其組成成員不乏有其他籍

別。例如鄭成功曾經略廣東潮州,因此軍中不乏有潮州籍人氏,例如「辜朝薦

(字在公,粵之潮州揭陽縣人,戊辰進士。崇禎朝,官兵科給事中。後依成功,

至甲辰年卒於臺灣)」73。又如:

康熙三年甲辰(永曆十八年)正月,……二月,忽報孚南澳護衛左鎮杜煇勾

通潮州鎮海將軍王國化從揭陽港投誠。……經是之。令陳永華、馮錫范送

董夫人眷口先行。然後請宗室暨鄉紳商議:如欲相從過臺者,速當收拾,

撥船護送;若不願相從者,聽之。時有寧靖王、瀘溪王、魯王世子、巴東

王諸宗室等同鄉紳王忠孝、辜朝薦、沈佺期、郭貞一、盧若騰、李茂春,

悉扁舟從行。74

也就是鄭氏拓墾臺南南部,部將或招徠漢佃,不單單僅有泉籍人士,還包含彰

籍、粵籍人氏。

而這些居民耕佃於此,漢庄漸形,漢庄中不乏有祭祀神明的行為。如:《臺

灣縣志》記載:「真武廟在東孜坊,祭祀北極右聖君。鄭氏據台之後,建立許多

真武廟,為此邦之鎮廟。」75。又如:永曆十八年,鄭經乃以蔡正為審理所正,

巡訪封內,「所至毀淫祠,崇正道,定制度,別尊卑。」76由「所至毀淫祠」可

知,鄭氏時期,官方對於民間庄社建立民間崇祀寺廟的看法。可知目前的高雄

平原的庄廟在建廟沿革內容常言,源自鄭氏來台的祖先所供奉。兩相對照,鳳

山縣境內許多廟宇肇始於鄭氏時期有其依據。而高雄平原南部的旗后庄媽祖

廟,即為重要代表。見開墾字如下:

73 江日昇,《 臺灣外記》卷 3,頁 133。

74 江日昇,《臺灣外記》卷 6,頁 230 ~231。 75 陳文達,《臺灣縣志》,頁 70。 76 夏琳,《閩海紀要》(南投:省文獻會,1995),頁 32。

Page 3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39

立開墾字旂后莊人徐阿華,於康熙十二年,自置一小漁船,住眷捕魚為

業。船因風颱避入旂港。該旂一帶砂汕並無居民,華睹此山近海,捕魚深為簡

便,先搭蓋一小草寮暫蔽風雨,後則邀同漁人洪應、王光好、蔡月、李奇、白

圭、潘踄各蓋一草寮在旂捕魚,計共十餘家居民,均屬淺鮮,陰盛陽衰,凶歿

肆出。爰是公議既有建莊,住家未免建立廟孙保護。四處捐緣,集腋成裘,隨

置媽祖宮一座,坐西南,向東北,像祀媽祖婆眾境主。迨康熙三十年,成旂起

藎,人煙稠密,華等恐畏廟地被混圖佔,即會同各姓頭人公踏丈界:長三十九

丈,闊十九丈,東至深溝墘,西至孫、洪二家,南至王家,北至郭家,四至丈

明白為界。自今伊始,不論何等人色概不得假佔過界;倘有奸貪之徒混侵公

地,議即會同公燬,決不循私。並保此廟地係華邀同洪、王、蔡、李、白、潘

六姓頭人,自康熙十二年開墾,三十年丈界明白,實與他人等無干。合立開墾

字一紙,以存後代共鑒,杜絕爭競之禐,俾永遠於無涯矣!炤。

康熙三十年正月 日。

立開墾字人 蔡月 洪應 徐阿華 王光好 李奇 白圭 潘踄77

第四節 清治時期的發展

康熙 22 年(1683 年),施琅攻克臺灣,結束鄭氏政權,隨即議令鄭氏親族、

官兵遣回原籍,於各省安插歸農墾荒,或隨營鎮逐伍。於是納入清版圖之際,

臺灣一府三縣,呈現荒涼景象。蔣毓英《臺灣府志》提及清領初期臺灣荒涼的

情景:

77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第六冊)》(臺北:臺灣銀行,1963),頁

926~927。

Page 4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40

台郡三邑之人民計之,共一萬六千餘丁,不及內地一小邑之戶;又男多

女少, 匹夫猝難得婦,生齒悉能日繁?地廣人稀,蕭條滿眼,蕞爾郡治

之外,南北兩路,一望盡綠草黃沙,綿渺無際。故郭外之鄉不曰鄉,而

總名之曰「草地」。荒煙村火,於叢草中見之。78

然而康熙 23 年納入版圖後,鳳山縣所轄 7 里、2 庄、1 鎮與 12 社,至雍正

9 年調整疆界,8 里 7 庄,延續到光緒年間的 14 里,境內有 948 庄。參見表 2-2

表 2-2 清治時期鳳山縣坊里與街庄演變表

年代 志

行政區劃

(里)

行政區劃

(庄) 街市 備 註

康熙 24 年

1685

依仁里

永寧里

新昌里

長治里

嘉祥里

維新里

仁壽里

安平鎮

觀音庄、

鳳山庄

延袤荒野,無市廛 里 七 、 庄

二、

社十二、鎮

一。

康 熙 33-34

1694

新昌里

永寧里

依仁里

長治里

維新里

仁壽里

嘉祥里

觀音山里

淡 水 港 東 里

淡 水 港 西 里

土墼埕保

安平鎮保

喜樹仔保

半 屏 山 庄

興隆庄

赤山庄

大小竹橋庄

鳳山庄

安平鎮街

半路竹街

興隆庄街

里十

保三

庄六(大小竹

橋視為兩庄)

康熙 49 年

1710(文建會

版 : 康 51

年,1721)

新昌里

永寧里

依仁里

長治里

半 屏 山 庄

興隆庄

赤山庄

大小竹橋庄

安平鎮街

半路竹街

興隆庄街

周志依高志

舊版增刻

78 蔣《臺灣府志 》卷五風俗,頁 95。

Page 4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41

維新里

仁壽里

嘉祥里

觀音山里

淡 水 港 東 里

淡 水 港 西 里

土墼埕保

安平鎮保

喜樹仔保

鳳山庄

康熙 58 年

1719

仁壽里

維新里

長治里

嘉祥里

依仁里

新昌里

永寧里

港東里

港西里

喜樹仔保

土墼埕保

興隆

觀 音 山 庄

半 屏 山 庄

赤山庄

大 竹 橋 庄

小竹橋庄

鳳山庄

安平鎮

興 隆 庄 街 、 下 陂 頭

街 、 新 園 街 、 萬 丹

街、楠仔坑街、中衝

街、阿公店街、半路

竹街、大湖街、安平

鎮街

里九

保二

庄七

鎮一

乾隆 5-6 年

1740-1741

(乾 7 年刊

行)

長治里一圖

長治里二圖

維新里

仁壽里

嘉祥里

觀音山里

淡水港東里

淡水港西里

興隆庄

半 屏 山 庄

觀 音 山 庄

赤山庄

大 竹 橋 庄

小 竹 橋 庄

鳳山庄

大湖街

半路竹街

阿公店街

小店仔街

楠仔坑街

興隆庄街

下坡頭街

阿猴街

新園街

萬丹街

坎頂街

雍 正 9 年

( 1731 )

台、鳳二縣

疆界調整

里八

庄七

乾隆 9-11 年

1744-1746

長治里一圖

長治里二圖

維新里

仁壽里

嘉祥里

觀音山里

淡水港東里

淡水港西里

興 隆 里 庄

半 屏 山 庄

觀 音 山 庄

赤山庄

大 竹 橋 庄

小 竹 橋 庄

鳳山庄

大湖街

半路竹街

阿公店街

小店子街

楠子杭街

興隆庄街

下坡頭街

阿猴街

新園街

萬丹街

坎頂街

Page 4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42

乾隆 25-29

1760-1764(乾

39 年刊行

長治里一圖

長治里二圖

維新里

仁壽里

嘉祥里

文賢里

淡水港東

里、

淡水港西里

興隆庄

觀 音 山 庄

半 屏 山 庄

赤山庄

大 竹 橋 庄

小 竹 橋 庄

鳳山庄

大湖街

半路竹街

二濫街

阿公店街

小店子街

楠子坑街

角宿街

興隆庄街

埤仔頭街

下坡頭街

阿猴街

新園街

萬丹街

嵌頂街

阿里港街

枋寮口街

里八

庄七

乾隆 27 年

1762( 乾 29

年刊行)

長治里(一

圖、二圖)

維新里

仁壽里

嘉祥里

文賢里

淡水港東

里、

淡水港西里

興隆庄

觀 音 山 庄

半 屏 山 庄

赤山庄

大 竹 橋 庄

小 竹 橋 庄

鳳山庄

興隆庄街(含有其它

街市)、埤仔頭街、

小 店 仔 街 、 竿 蓁 林

街、二濫街、半路竹

街、大湖街、楠仔坑

街、角宿街、下陂頭

街 ( 含 有 其 它 街

市)、阿猴街、新園

街 、 萬 丹 街 、 嵌 頂

街、阿里港街、枋寮

口街

里七

庄七

觀音山里應

存在79

光緒 20 年

1895

14

948

大竹里

興隆里

赤山里

小竹里

鳳山里

觀音里

半屏里

仁壽里

維新里

嘉祥里

文賢里

長治里

948 庄 大竹里縣治所在,城

內的街市:外北門街

(武洛塘街 )、和安街

(翠刺桐街 )、頂橫街

(新打路街 )、縣口街

(石橋仔街)、登瀛街、

永安街、大廟口街、

仁壽街(三角通街)、寅

餞門街

、 大 老 衙 街 、 中 和

街、慶安街、仁和街

(草店尾街)、下橫街、

市:

大林蒲市、

仁武庄市、

三奶壇市、

角宿市、援

剿中市、半

路竹市、五

甲尾市、阿

嗹市、竹滬

市、圍仔內

市。

79 在乾隆 39 年所立的「奉禁惡丐逆擾碑示」內文中就記載觀音山里援勦右、瓊仔林、竹仔

腳、湖仔內、中沖崎、新厝仔、滾水仔、援勦中、和尚庄、滾水坪各庄民同立石。可知在乾

隆 39 年時鳳山縣境內確實有設置觀音山里。

Page 4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43

港東里

港西里

打鐵街,共 15 條

過 溝 仔 街 、 能 雅 寮

街、三塊厝街、旂後

街、大道公街、陂仔

頭街、頂林仔邊街、

楠梓坑街、右衝街、

後勁街、橋仔頭街(小

店仔街)、阿公店街(竿

蓁林街)、大湖街。 說明:1.上述志書的製作年代參考吳密察等撰,《台灣史料集成提要》(台北:文建會,2004

年),頁 60-64。

2.因製作與刊行的年代略有出入,此處以製作年代為主。

而縣治初期沿襲鄭氏,設於興隆庄(今左營,康熙 43 年,知縣宋永清正式歸

置),後於乾隆 53 年遷至竹橋庄下陂頭街(今鳳山市)。清領初期,延續鄭氏時期

所拓墾地區,鳳山縣在二層行溪以南,僅設有四里:長治里、嘉祥里、維新

里、仁壽里;而在高雄平原的南半部,則僅記載有鳳山庄、觀音庄。

從上列的表格,可知在康熙末年後,從街庄數量的增加,可知鳳山縣聚落

發展迅速,到乾隆初期街市數量急增,顯示該區商業活絡。而吳進喜在《高雄

縣聚落史》中,探究高雄縣境內聚落發展歷程,從朱一貴事件的史料中,可知

遠離開發核心的邊陲地帶,至康熙末年已經普遍形成聚落,所以可以說高雄縣

的聚落絕大部分在康熙末年以前,都已略具雛形。80

以乾隆 39 年(1774 年) 鳳山知縣—劉亨基針所出示的〈奉禁惡丐逆擾碑

示〉示禁碑為例。示禁碑內容大要:因乞丐強乞,自陳璸以降,已有裁示有田

業之家四季給丐首 21 文為收養管束流丐的費用。但該地丐首蔡郡,領餉數千,

所收丐禮豐厚,卻仍放縱流丐強乞擾民,里民不堪其擾,經觀音山里里民韓象

坤等人多次向道員、知府陳情通行示禁,由鳳山知縣遵行上級的批示,將曉諭

內容以及施丐條例勒石示禁。示禁的範圍與對象:觀音山里援勦右,□仔林

80 吳進喜,《聚落發展史》,頁 81。

Page 4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44

(按應是瓊仔林)、竹仔腳、湖仔內、中沖崎、新厝仔、滾水仔、援勦中、和尚

庄、滾水坪各庄民。81這些聚落主要是在今日高雄縣的燕巢鄉、橋頭鄉境內。

隔年劉亨基知縣再度針對惡丐問題,出示〈嚴禁惡丐強索潑擾碑記〉,示禁的範

圍:大湖街、湖內庄、竹仔港、大社庄、一甲庄、新園庄、烏樹林、半露

(路)竹、北嶺旗、後鄉庄、參軍庄、營前庄、下坑仔、竹仔湖、灣仔內、鴨

母寮、埤仔頭、石仔瀨、□仔甲(窯仔甲)、瓦磘庄、三爺庄、崙仔頂、竹仔

尾、大小阿嗹、公館庄、埤內庄、竹滬庄、營後庄、三鎮庄、中路庄、下甲

庄、三甲庄、圍仔內、下社庄、閑員庄、石案潭庄、清奇甲、倉官庄、後寮

仔、瓦廍庄、太爺庄、二濫庄、月眉池、蔡文庄、拔仔林、本洲庄、三塊厝、

滔後庄、前窩庄、田尾庄。82這些聚落分佈於當時的文賢里、長治里、維新里、

嘉祥里,位於今日高雄縣湖內鄉、路竹鄉、永安鄉與阿蓮鄉境內。

出示惡丐強索示禁碑,可視為一區域聚落發展的一項指標。因乞丐群聚的

地方,常是聚落人群最密集的地方,丐眾的乞討才足以維生。而鄉民奔走懇請

邑主出示禁碑,也就是眾丐強索擾民嚴重的時代,這表示聚落進入成庄,庄民

活動熱絡,舉凡歲時節慶、生命禮俗進行頻繁、地方廟會慶典,皆是乞丐索討

的最佳時機。台灣地區「夫服飾僭侈、婚姻論財、好飲酒、喜賭博、子不擇

師、婦入僧孝、好觀劇、親異姓,全臺之敝俗也〃……而臺俗宴會之設,動費

中產。」「上元,作花燈、火炮之屬〃子弟扮以獅、竹馬、龍燈慶鄉間,主人酬

以厚禮;……各市鎮坊里神祠,必延僧道設醮〃醮畢,里眾集飯祠中〃……中

秋,祭土地〃鄉村里社悉演戲,為費甚奢。……」83然而乞丐的索討,最容易

影響的便是經商的舖戶、商號。所以當地方頭人起而呈官控訴,由官方出示這

81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

館,1995),頁 97。 82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頁 321~322。 83 陳文達,《鳳山縣志》,頁 79~87。

Page 4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45

樣的示禁碑時,這表示地方的商業活動發展已經趨於熱絡,同時也表示該區域

的地方治理運作趨於成熟。

而現存的惡丐強索示禁碑,年代最早的是乾隆 39 年(1774 年)出示於觀音里

援剿右庄的示禁碑。但碑文中提及早於陳璸任道憲時裁示四季的丐禮,也就是

乞丐強行索討成為擾民現象,早在康熙 40 年代末期已經存在。也就是在康熙 40

年代,觀音山里的聚落商業活動相當熱絡。

此外,這兩件在乾隆年間頒布的示禁碑,所提及的庄社,包括觀音山里、

文賢里、長治里、維新里、嘉祥里等境內的庄社,相對照於光緒 20 年的《鳳山

縣采訪冊》提及的各里境內所轄的庄社名稱,相去無幾。也就是在乾隆年間高

雄平原北部聚落的發展,無論在經濟發展、廟會慶典,以及地方自治運作方

面,已趨於成熟。

若以清代的稻作變遷及水利設施的設置,對清代高雄平原聚落的發展,應

有初步了解。

稻作種植方面,康熙 35 年(1696 年)分巡台廈兵備道高拱乾出告示〈禁飭插

蔗幷力種田〉:

爾民……偶見上年糖價稍長,惟利是趨,舊歲禑蔗已三倍於往昔,今歲禑

蔗竟十倍於舊年…….分一人之力於園,則少一人於田,多插一甲之蔗,

即減收一甲之粟。84

雖說此時種蔗利潤高於重稻,但是這也說明了看天田,水利設施不足,水田面

積有限的窘境。康熙末年,稻蔗種植比例轉變,稻米商品化。陳秋坤〈十八世

紀上半葉臺灣地區的開發〉指出乾隆初年以後水田增加的比例較園為大。85也就

是乾隆初年臺灣農業已經進入稻作為主的新型態。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初期,此

84 高拱乾,《臺灣府志》,頁 250。 85 陳秋坤,〈十八世紀上半葉臺灣地區的開發〉,頁 55 附表

Page 4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46

時高雄平原的聚落已經發展和清末階段相近,稻作型態的轉變可視為因應聚落

發展而來。稻作為精緻農業,所需的勞力遠多於甘蔗,而聚落形成,勞力較集

中,也較能興修水利設施,才有具備將園轉變為田的基礎條件。

表 2-3 埤圳興築概況表

平均

每修

一圳

所隔

數年

西

13 38 2.9

20 22 1.1

1 1 77 79 40 0.50

0 3 2 7 32 44 73 1.65

0 92 0 15 39 19 165 66 0.40

0 4 0 0 15 0 5 5 4 33 33 1

資料來源:張炳楠,《臺灣省通志》,經濟志․水利篇(第一冊)(臺北市:省文獻會,1971

年),頁 35。

康熙年間諸羅縣的開鑿埤圳數量暴增,而臺灣縣與鳳山縣僅只有各 1,這

原因與臺灣縣、鳳山縣開發較早,在水利設施方面,延續鄭氏時期拓墾所奠下

的基礎,所以在康熙年間反而無大量增設。嘉道咸時期,鳳山縣則有增設 92

項,這與新舊曹公圳的修築有關。

明鄭時期的水利設施,主要是以利用雨水、泉水為主的小規模設施。而高

Page 4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47

雄平原的南部的水利設施要等到道光、咸豐年間才有突破性的發展。由於道光

年間曹公圳的興築,運用下淡水溪的水源,完成曹公舊圳、新圳的灌溉系統,

連結民間小規模的水圳設施,建構一完整的水利設施,也使得促使高雄平原南

部大竹里、鳳山里境內街市的發展。在康熙 58 年的《鳳山縣志》,鳳山縣境內

九處街市,曹公圳流域的鳳山里、大竹里僅有下埤頭街一處,到光緒 20 年的

《鳳山縣采訪冊》,已分化為十五處街市,占全鳳山縣(共 48 處)的 31.25%。

就街市的發展來看,康熙時期鳳山縣的街市發展,分布在康熙年間所形成

的鳳山縣縱貫主線上,主要是集中在高雄平原北半部。道光年間曹公圳的興築

後,鳳山新城(下埤頭街)城內街市的大量分化,成為鳳山縣境內政治經濟的發展

核心。86

清治時期,高雄平原境內的聚落發展,可簡要地說,延續了鄭氏時期在此

的經營,包括土地耕種,田賦的繳納,以及水利設施的延續使用。也因此清治

時期的前期,高雄平原的北部之聚落發展,較高雄平原南部來得成熟。甚至從

乞丐的強索問題,也是先發生在高雄平原北部的坊里,例如長治里、維新里、

嘉祥里、仁壽里、觀音山里。乞丐強索雖是社會治安問題,但也可視為一區域

聚落發展的一項指標,唯有區域發展到一水準之上,才能讓乞丐有所索討,甚

至搶索擾民。而地方頭人積極奔走懇請官府勒石示禁,為乞丐強索嚴重的時

期,也是地方街庄自治的成熟期。而地方街庄的自治運作的所在,主要是在地

方公廟。對於高雄平原境內街庄所設置的寺廟,所載最為詳盡者莫過於光緒 20

年脫稿的《鳳山縣采訪冊》,因此本文第三章的內容針對《鳳山縣采訪冊》所載

的祠廟資料,加以探討。

86 曾怡菁,〈大高雄地區之城街發展〉,臺灣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165~166。

Page 4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48

第三章 《鳳山縣采訪冊》寺廟記載之分析

信仰中心的建立與否為漢庄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指標,而高雄平原聚落的發

展概況,鄭氏時期的拓墾,奠定清領時期漢庄發展的基礎。與之相對應的寺廟

建置,在《鳳山縣采訪冊》則有詳實的寺廟資料。本章欲利用清季的寺廟資

料,探討高雄平原與居民祖籍的對應關係,以及庄廟建置的情形。

第一節、《鳳山縣采訪冊》寺廟內容的重要性

中國修纂地方志書的歷史,源遠流長。梁啟超言:「最古之史,實為方志」

87。地方志書的歷史甚至上可推至先秦時期的《春秋》。中國歷代注重地方志書

的修撰,不僅山川、人物、風俗、物產的史料記載,便於統治,來達到崇尚風

俗,表彰人才的目的,更視為名山事業,設有專官修撰。地方志書的修撰到宋

代確立了方志的體例,明清時期更是中國歷代修撰地方志書的高峰期,不僅數

量多,更有全國性的一統志。而臺灣納入清的版圖後,也納入修撰地方志書的

體系。

康熙 23 年(西元 1684 年)清廷將台灣收入版圖時,設置一府三縣—臺灣府,

下轄諸羅縣、臺灣縣與鳳山縣。縱觀清領時期,與鳳山縣有關的地方志書,有

蔣志、高志、周志、《鳳山縣志》、劉志、范志、余志、《重修鳳山縣志》、《鳳山

采訪冊》等。關於鳳山縣區域的現今流傳的官方志書中,在《重修鳳山縣志》

於乾隆 29 年(1764 年)刊行後,直到清季才有《鳳山縣采訪冊》的修撰,也就是

該區域的記載有一百多年的缺空。而光緒 20 年(1894 年)《鳳山縣采訪冊》的成

稿,可視為一方面為這一百多年缺空的補足,也是清代統治台灣時期,在鳳山

縣政績的總記錄。

地方寺廟為漢人信仰中心外,更可是為聚落的訊息流傳處,為地方自治運

作的所在,此外牽涉到鄉里經濟社會組織的重要一環。故學者研究地方自治、

87 陳捷先,《清代台灣方志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6),頁 1。

Page 4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49

地方發展,地方公廟的建立,是漢庄進入成熟階段的重要指標。清代的台灣地

方志書中,對於鄉里的庄社、地方祠廟記載最為詳盡者,莫過於光緒 20 年成稿

的《鳳山縣采訪冊》。

一、修纂緣由及重要性

因距余文儀修撰最後一部台灣府志以來,已有一百三十餘年,加上臺灣以

在光緒 14 年(1888 年)升建為行省,增置郡縣,規模制度多所調整,但一百餘年

沒修纂涵蓋全臺的地方志書,光緒 18 年(1892 年)遂有修纂《福建臺灣省通志》

之倡議。當時的臺灣巡撫邵友濂同意並開設臺灣纂修通志總局。而通志總局札

飭各州廳纂修采訪冊,依采訪冊形式,包含:疆域、鄉堡、村鎮、山川、壇

廟、祠宇等等按條采訪,各自纂輯成書,以作為《福建臺灣省通志》修纂參考

之底本。88

鳳山知縣李淦諭令由紳董盧德嘉承辦采訪冊事務,設置采訪局。修纂團隊

有舉人盧德祥、陳日翔協同總辦,貢生周熙清、生員王春華幫辦,由盧德嘉總

撰。其中周熙清、盧德祥與盧德嘉三人更是當時鳳儀書院的監院董事。89此外,

盧德祥更是光緒十四年新科中榜的舉人。90由此可見采訪冊的修撰人氏皆為當時

一時之選。

在設局修撰訪冊之初,資料採集不容易,於是透過知縣李淦飭傳各里總

保、庄耆等按月查報。由於透過各里總保、耆老呈報地方的資料,終於在光緒

19 年(1893 年)五月、七月分別完成疆域冊、田園冊。後因主事者盧德嘉一度因

趕赴鄉試應考,而使修志工作暫時擱置。經多次延宕,在臺灣纂修通志總局多

次的催繳,采訪冊在光緒 20 年(1894 年)12 月勉強成稿,送繳總局。91

88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5。 8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卷 3,頁 1264。 90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240。 91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24。

Page 5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50

《鳳山縣采訪冊》雖為纂修臺灣通志而開局,以采訪冊形式呈現,如周憲文

在文獻版的弁言中所言,就「體例是否完整」的角度來看,鳳山縣采訪冊確實

是有欠完整。例如甲部地輿在總目上沒有沿革、坊里庄社,而是將各里的庄

社、田園、戶口皆納入疆域一目中;但是從「內容是否詳盡」的角度來看,《鳳

山縣采訪冊》的詳盡度是首屈一指的。92

在疆域一目中,羅列鳳山縣境內 14 里,各里中所轄的庄社共計 948 處,且

包含各里的戶口與田園數據。若非透過各里總保、庄耆的呈報,這實在難以寥

寥數人之力,在短短兩年內完成查訪事項。相較於同是清治時期的府志與縣志

之中,在坊里中羅列較多庄社的是乾隆 29 年(1764 年)刊行的《重修鳳山縣

志》,坊里一項中僅有列出七里七莊。實際上高雄平原在乾隆中期聚落發展已與

光緒年間相去無幾了93,但《重修鳳山縣志》未必能撰寫到詳盡羅列聚落之發

展。就疆域中一項里庄的記載,14 里中的 948 庄,對照 1904 年的台灣堡圖,

以及 1921 年的台灣地形圖,可知采訪冊內容在這九百多庄社的記載,是有實地

採訪調查,也就是采訪冊為實證性的編撰,與之前的傳抄性的地方志書,有所

不同。因此在采訪冊中寺廟記載,可靠性遠高於之前的地方志書。例如《鳳山

縣采訪冊》在觀音里大庄三山國王廟的記載:「三山國王,一在大庄(觀音),縣

北二十一里,屋七間,咸豐七年蘇排董修。」94對照於今日大樹鄉的大庄三山國

王廟為「武山廟」,在〈重修武山廟捐題碑記〉的落款:「咸豐柒年丁巳六月,

內總理吳名標、蘇牌觀,外總理方老為,仝立石」95兩相比較,年代一致,而

且「蘇排」與「蘇牌觀」,實為同一人。因清代的民間人名以記音為主,名字的

字體不一定同字,且姓名後常加一「觀」、「官」以示尊稱。由此一例可知采訪

冊所載之資料有其可信性。

92 參見周憲文所寫〈弁言〉一文,收入於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 93 吳進喜,《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頁 101。 94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77。 95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頁 141~142。

Page 5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51

《鳳山采訪冊》所列入的寺廟為有獨立建築空間的廟宇,因此書中所羅列

的寺廟必為香火鼎盛,為地方信仰重鎮,名聲遠播,才能被編撰者在載錄。從

內容中可知,編撰者未必親至現場,但因透過地方的總保、耆老去蒐集資料,

至少掌握寺廟所祭拜的神祇,以及寺廟建築的規模。雖然如此,采訪冊所編撰

的祠廟,應是當時各地地方上重要的寺廟。不可否認的,以鳳山縣的範圍之

大,在光緒 18 年一道命令,在短時間要蒐集完備的地方史料,包括地方寺廟,

必定有缺漏。有因會有所缺漏,所以其中所記載的祠廟,必為當時時人所熟知

的寺廟,也就是該地方寺廟的規模,或是有名度要有一定程度以上,才能被載

入。《鳳山縣采訪冊》寺廟內容,為當時的大範圍寺廟資料,正可以作為探討清

代高雄平原的信仰概況。

二、記載之內容

《鳳山縣采訪冊》在祠廟一項中,也詳盡地羅列出鳳山縣境內的寺廟。依神

祇的類別,分別記載寺廟的主祀神、所在庄社、離縣治之遠近、寺廟規模、創

建或修建者與年代。依主祀神的分類如下:

表 3-1 《鳳山縣采訪冊》主祀神分類表

排序 祠廟 主祀神 數量

1 先農廟 神農大帝 10

2 關帝廟 關聖帝君 8

3 天后宮 媽祖 30

4 觀音寺 觀音佛祖 17

5 真武廟 玄天上帝 19

6 保生大帝廟 保生大帝 19

Page 5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52

7 開漳聖王廟 開漳聖王 2

8 廣澤尊王廟 郭聖王 1

9 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 9

10 王爺廟 朱、池、李等王爺信仰 31

11 城隍廟 城隍爺 3

12 龍王廟 龍王 1

13 東嶽廟 東嶽大帝 1

14 韓文公祠 韓昌黎 1

15 祖師爺 清水祖師 9

16 太子廟 三太子哪吒 6

17 元帥廟 張睢陽、辛元帥、李元帥 4

18 廣應廟(王公廟) 謝東山 1

19 鳳騰宮 武德尊侯聖王公火神 1

20 呂仙祠 呂純陽 1

21 臨水夫人廟 臨水夫人 1

22 註生娘娘廟 註生娘娘 1

23 大將廟 陳元將軍 1

24 寧靖王廟 寧靖王朱術桂 1

25 大將廟 康、李將軍 2

26 大士爺廟 大士爺 1

27 火神廟 火神 1

28 伽藍爺廟 伽藍爺 1

29 福德祠 福德正神 18

30 曹公祠 曹謹 1

Page 5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53

31 昭忠祠 義民 2

32 義祠 1

33 節孝祠 1

34 烈女祠 1

35 潮軍義勇祠 1

資料來源: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64~190。

相較於王瑛曾的《重修鳳山縣志》中寺觀一項,僅列出:元興寺、興隆

寺、泗洲寺、慈濟宮、仙堂、元帥廟、池王爺廟、寧靖王廟、祖師廟 9 種神祇

信仰,共 24 間寺廟,僅止於所在的庄名,有關寺廟的基本資料甚少。

乾隆年間的鳳山縣寺廟不只於此 24 處,這與修撰時的詳實與否有關。而

光緒 20 年(1894 年)脫稿的《鳳山縣采訪冊》能在短時間羅列出如此詳盡的資

料,這與鄉庄治理的成熟度有密切關係。透過各里的總保庄耆來呈報地方資

料,可知鄉庄治理之成熟。

地方公廟對於漢庄社會運作之重要性是學者所認定的,也因此對於地方社

會的發展之探討少不了該區域的信仰中心—地方公廟的歷史爬梳。而《鳳山縣

采訪冊》正可視為 1892~1894 年的田野調查資料。對於這份大區域且詳盡的祠

廟資料,正可以與學者對於漢人民間信仰研究的論點,作一驗證性的探討。對

於地方守護神與祖籍信仰的關聯性、庄廟的建立,以及地方公廟在地方自治與

地方領導階層的社會功能等等,可用大區域、大視角的角度來分析。

Page 5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54

第二節 祖籍別與神祇信仰關聯性之探究

清代的移民主要是來自福建、廣東兩省。渡海來台的閩籍人氏以泉州、漳

州二府最多,再者為汀州、福州、永春、龍巖、興化等府;粵籍人氏則以惠

州、潮州、嘉應州三府為主。然而移墾臺灣的漢人所用運用的語言,大原則的

區分為:嘉應州、惠州、汀州籍是使用客家語,而泉州、漳州、潮州、永春州

籍則是使用閩南語。在清領時期,居民祖籍之地緣關係影響到地方社會的發

展,包含聚落內部的組成、居民的分類械鬥,以及聚落組織的互動關係。在清

治時期官方即以明瞭祖籍別彼此之間的利害關係,甚至必要時借助祖籍的利害

來平定民變。本節欲探討居民祖籍結構的關聯性。

一、祖籍別與神祇信仰關聯

傳統漢人社會對於祖籍相當注重,而祖籍對於清代台灣漢人更有區分族群

的作用。而不同祖籍與特定神祇之信仰,屬於庶民生活層面的認知,在地方志

書中,少見專論信仰與祖籍關連性的內容。然而日治時期開始對於臺灣宗教信

仰做了整理研究後,可見祖籍別與特定神祇信仰的論述,例如:

1. 丸井圭治郎所編著的《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

因 1915 年的西來庵事件而起的宗教調查,後有丸井圭治郎所編著的《宗

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此書為丸井圭治郎依據《寺廟臺帳》資料初步整理之

成果,內容詳實,為後世研究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依據。在宗教調查報告書

中,將主祀神祇分類為統一神、行政神(職業分掌、地方性質)、司法神和雜

神。其中提及地方居民祖籍不同,而有不同的鄉土守護神信仰。如漳州人信奉

開漳聖王、泉州同安人信奉保生大帝、南安縣人信奉廣澤尊王、安溪縣人信奉

保儀大夫與清水祖師、潮州地區的粵籍人則是信奉三山國王。因此從庄廟主祀

Page 5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55

神的種類可推知當地居民的祖籍別。96

2.增田福太郎的論著―《臺灣本島人の宗教》、《臺灣の宗教》

增田福太郎為臺灣宗教研究的先驅,他依據《寺廟臺帳》及後續的宗教調

查結果,進行臺灣傳統宗教之研究。研究發現漢人移民來台,會隨身攜帶故鄉

或華南著名寺廟的香火,其中較為普遍的香火為天上聖母、觀音佛祖、廣澤尊

王、保生大帝、清水祖師、開漳聖王等。97對於祖籍別信仰,認為:三山國王為

廣東人渡臺時奉祀而來者,凡廣東人部落必有此廟98;開漳聖王為漳州人的鄉土

開基祖,在臺灣凡漳州人的部落,必有此神之廟。99

此外,臺灣學者對於祖籍別的信仰亦有相關的論述,例如,王世慶在〈民

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一文中提及,在早期的民間信仰是移民

各自大陸原籍地攜奉而來的神像、香火各自奉祀,所以往昔以該鄉村所奉祀的

神明可判斷其祖籍。即漳州人部落奉祀開漳聖王;泉州的三邑人多奉祀觀音佛

祖;泉州的同安縣人多奉祀保生大帝;泉州的安溪縣人多奉祀清水祖師;客家

人多奉祀三山國王。 但隨著墾殖事業的成熟,地緣與血緣村落相繼成立,社會

組織日漸活絡,不同的宗教信仰慢慢融合,會形成居民一方面維持原鄉的祖籍

神明的信仰,二方面庄內會有共同信仰中心的產生。樹林地區所祀保生大帝的

濟安宮便是一例。100

又如,林衡道在〈臺灣世居住民的祖籍與神明〉一文中,提及鄉土守護神信

仰情形:三邑人攜晉江縣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來臺,興建龍山寺;保生大帝為泉

州同安移民的守護神;廣東客家籍,供奉潮州府揭陽縣的三座名山,稱為三山

國王,為客家移民的守護神;清水祖師為泉屬安溪縣及永春州移民的守護神;

96 丸井圭志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頁 45。 97 增田福太郎原著,黃有興中譯,《臺灣宗教信仰》,頁 101。 98 增田福太郎原著,《臺灣宗教信仰》,頁 134。 99 增田福太郎原著,《臺灣宗教信仰》,頁 146。 100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頁 320。

Page 5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56

臺灣各地漳屬移民信奉開漳聖王為守護神;泉州人信奉郭聖王為守護神等等。

101

由上述內容可知,一般認定祖籍別與上述之鄉土守護神的信仰有很大的關

聯。然而光緒 20 年《鳳山縣采訪冊》寺廟的內容能否看出清季高雄平原的居民

祖籍與鄉土守護神信仰的關聯為何?而這必須先了解高雄平原居民的祖籍結

構。

二、1926 年的祖籍調查

移墾臺灣的居民主要來自福建省的漳泉二府,以及廣東省的潮州、惠州、

嘉應州,就日治時期昭和元年(1926 年)年底的調查資料―《臺灣在籍漢民族鄉

貫別調查表》的內容所載,在臺漢人的祖籍,泉州府籍占 44.8%,漳州府籍占

35.2%,廣東省的嘉應州籍占 7.9%、惠州府籍占 4.1%、潮州府籍占 3.6%。102然

而這份祖籍別調查所劃分的區域是依據大正 9 年(1920 年)的區域行政劃分。對

於高雄平原祖籍的結構,參見附錄 1。

依各街庄的祖籍別之比例,取各街庄居主要多數的祖籍與數據,繪入大正

9 年的街庄圖中,可知高雄地區主要祖籍分布之概況(參見圖 3-1)。從圖 3-1 可知

高雄平原,以漳籍為主要祖籍的街庄較多,而三邑為主的街庄多分布在沿海。

此外,湖內庄境內的同安籍居民佔 71%,比例甚高;路竹庄則是以安溪籍為

主,佔 59%。而這些祖籍分布與清季的寺廟之對應關係,將於下文中探討。

101 林衡道,〈臺灣世居住民的祖籍與神明〉,收入於國學文獻館主編,《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

論文集》(台北:聯經,1996),頁 249~389。 102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表》,臺北:臺灣總督府,1928,頁

4-5。依全島各祖籍人口,計算比例得之。

Page 5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57

圖 3-1 高雄平原街庄祖籍分布圖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官房課,《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1928,頁 24~27。

說明:底圖為大正 9 年街庄界圖,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漢人祖籍別與比率為筆者所加入。

三、高雄平原的祖籍與地方守護神信仰的關聯性

因清代臺灣並無針對地方居民的祖籍進行調查,而唯一能提供祖籍結構的

調查數據是 1926 年的鄉貫別(祖籍別)調查資料。1926 年的祖籍別調查資料,距

1894 年《鳳山縣采訪冊》的纂修,僅僅差距 32 年。這對於安土重遷的漢人而

言,30 年的變動不大。進入日治時期,國家控制力增強,但當時仍舊屬於農業

社會,居民是根著於土地的。故有 32 年差距的兩筆資料,仍舊可以兩相比對來

進行探討。

表 3-2 為 1926 年的街庄的大字,對照該大字區域內中所轄各庄於 1894 年

的寺廟資料。

Page 5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58

表 3-2 高雄平原居民祖籍與寺廟對應表

州 郡 街

庄 大字 前三大祖籍 采訪冊記載的寺廟

街庄境內寺

廟主神比例

高雄、中洲、

大港、三塊

厝、林德官、

大港埔、前

金、苓雅寮、

過田子、戲獅

甲、前鎮、內

漳州:38%

同安:33%

三邑:9%

林竹竿庄:德興殿,神農氏

五塊厝北:關帝廟,關聖帝君

大港埔庄:古亭寺,關聖帝君

旗後碼頭:天后宮,祀媽祖

能雅寮庄:天后宮,祀媽祖

大港庄:保生大帝廟,祀保生大

鹽埕庄:三山國王廟

林竹竿庄:代天府,祀李王

籬仔內庄:龍閣寺,祀朱王

漯仔庄:王爺廟,祀池王

內圍庄:王爺廟,祀池王

前金庄:萬興宮,祀清水祖師

戲獅甲庄:廣濟宮,祀中壇元帥

三塊厝街:三鳳亭,祀中壇元帥

旗後山腰:呂仙祠,祀呂純陽

旗後山腰:順懿宮,祀臨水夫人

岡山仔庄:福德祠,祀福德正神

崎腳庄:福德祠,祀福德正神

神農大帝:1

關帝:2

媽祖:2

保生大帝:1

三山國王:1

王爺:4

清水祖師:1

中壇元帥:2

呂洞賓:1

臨水夫人:1

福德正神:1

岡山、前峰、

後協、白米、

街尾崙、臺

上、後紅、大

寮、挖子、五

甲尾、前峰

子、灣子內、

本洲

漳州:51%

三邑:18%

安溪:18%

大庄:關帝廟,關聖帝君

挖仔庄:關帝廟,關聖帝君

阿公店街:壽天宮,媽祖

五甲尾庄:天后宮,媽祖

前鋒庄:真武廟,祀玄天上帝

田厝庄:真武廟,祀玄天上帝

潭底庄:三山國王廟

後協庄:王爺廟,祀池王

阿公店街:福德祠,祀福德正神

程鄉庄:福德祠,祀福德正神

關帝:2

媽祖:2

玄天上帝:2

三山國王:1

王爺:1

福德正神:2

楠 楠梓、土庫、 三邑:36% 仕隆庄:帝仙宮,神農氏 神農大帝:1

Page 5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59

中崎、中路

林、鳳山厝、

後勁、林子

頭、橋子頭、

仕隆、九甲

圍、頂鹽田、

五里林、白樹

漳州:24%

同安:23%

中衝崎庄:關帝廟,關聖帝君

楠梓坑街:楠和宮,祀媽祖

橋仔頭街:鳳橋宮,媽祖

畢宿庄:天后宮,媽祖

後頸庄:保生大帝廟,祀保生大

外埔庄:保壽宮,祀保生大帝。

新庄:三山國王廟

九甲圍庄:三山國王廟

六班長庄:三山國王廟

楠梓坑街:王爺廟,祀朱王

中埔庄:王爺廟,祀池王

楠梓坑街:文昌祠

塗庫庄:祖師廟,祀清水祖師

仕隆庄:註生娘廟

後勁庄:福德祠,祀福德正神

關帝:1

媽祖:3

保生大帝:1

三山國王:3

王爺:2

韓文公:1

清水祖師:1

註生娘娘:1

福德正神:1

千秋寮、深

水、湖子內、

援巢中、竹子

腳、援巢右、

瓊子林、吊雞

林、滾水、滾

水坪、角宿、

面前埔

漳州:61%

同安:25%

安溪:11%

援巢右庄:先農廟,祀神農氏

角宿庄:龍角寺,祀媽祖

蘭坡嶺頂:觀音寺,祀觀音佛祖

援勦中庄:真武廟,祀玄天上帝

滾水庄:元帥廟,祀張睢陽

神農大帝:1

媽祖:1

觀音佛祖:1

玄天上帝:1

張元帥:1

中寮、石案

潭、阿蓮、崙

仔頂、岡山

營、九鬮、土

漳州:63%

同安:16%

三邑:10%

安溪:10%

崙仔頂庄:先農廟,神農氏

大崗山腰:超峰寺,祀觀音佛祖

塗庫庄:真武廟,祀玄天上帝

那拔林庄:三山國王廟

阿蓮庄:清和宮,祀辛元帥

石燕潭庄:安和宮,祀李元帥

神農大帝:1

觀音佛祖:1

玄天上帝:1

三山國王:1

辛元帥:1

李元帥:1

營後、一甲、

新園、下坑、

下社、大社、

路竹、鴨母

安溪:59%

同安:23%

三邑:10%

半路竹庄:天后宮,媽祖

北嶺旗庄:北極殿,玄天上帝

三鎮庄:北極殿,玄天上帝

下甲庄:真武廟,玄天上帝

媽祖:1

玄天上帝:3

保生大帝:1

王爺:4

Page 6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60

寮、北嶺墘、

三爺埤、後鄉

大社庄:澤深宮,祀保生大帝。

三爺陂庄:武安宮,王爺廟

圍仔內庄:東安宮,王爺廟。

廢社後,移至大社。

蔡文庄:聲靈宮,王爺廟。

新園庄:福善宮,祀池王。

大湖、湖內、

竹滬、海埔、

圍子內、頂茄

萣、崎漏

同安:71%

漳州:29%

大湖街:觀音寺,祀觀音佛祖

海埔庄:海山宮,祀觀音佛祖

竹滬庄:真武廟,祀玄天上帝

大湖街:長壽宮,保生大帝

湖內庄:普濟宮,保生大帝

圍仔內庄:慈濟宮,保生大帝

大湖街:碧湖宮,祀朱李池三王

拔仔林庄:福壽宮,祀池王。

竹滬庄:太子廟,祀中壇元帥

竹滬庄:寧靜王廟

觀音佛祖:2

玄天上帝:1

保生大帝:3

王爺:2

中壇元帥:1

寧靖王:1

烏樹林、竹子

港、舊港口、

鹽埕、海尾、

彌陀、港口

崙、石螺潭、

梓官、漯底、

大舍甲、茄苳

坑、赤崁、蚵

子寮

三邑:62%

漳州:33%

潮州:3%

彌陀港庄:天后宮,媽祖

彌陀港庄:王爺廟,祀池王

下漯底庄:王爺廟,祀池王

頂漯底庄:王爺廟,祀李王

(石)螺潭庄:王爺廟,祀池王

知高寮庄:王爺廟,祀郭王

港口崙庄:王爺廟,祀雷王

烏樹林庄:保寧宮,祀池王

梓官庄:城隍廟

竹仔港庄:文興宮,祀清水祖師

頂鹹田庄:福德祠,祀福德正神

媽祖:1

王爺:7

城隍爺:1

清水祖師:1

福德正神:1

菜公、左營、

廍後、竹仔

腳、埤子頭、

桃子園、前峰

尾、覆鼎金、

援中港、下鹽

田、右沖

安溪:32%

漳州:30%

三邑:24%

舊治東門外:神農氏

舊治東門內:關帝廟,關聖帝君

龜山頂:龜峯巖,祀媽祖

舊治北門外:慈德宮,祀媽祖

舊城龜山麓:興隆寺,祀觀音佛

舊治西門外:泗洲寺,祀觀音佛

打鼓山麓:元興寺,祀觀音佛祖

神農大帝:1

關帝:1

媽祖:2

觀音佛祖:3

玄天上帝:2

保生大帝:3

開漳聖王:1

三山國王:2

城隍爺:1

Page 6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61

左營庄:真武廟,祀玄天上帝

廍後庄:真武廟,祀玄天上帝

打鼓山麓:保生大帝廟

舊城內:慈濟宮,保生大帝

桃仔園庄:保生大帝廟,保生大

舊城內:開漳聖王廟,已傾圮。

舊治南郊:廣濟宮,三山國王並

祀池王

右衝庄:三山國王廟

舊治北郊:城隍廟

左營庄:太子廟,祀中壇元帥

右衝庄:元帥廟,祀張睢陽

舊治東門內:火神廟

舊治西部:伽藍爺廟

舊治東郊:東瀛社,祀福德正神

舊治南郊:福德祠,祀福德正神

舊治北郊:鎮福社,祀福德正神

舊治城內:節孝祠

舊治天后宮畔:潮軍義勇祠

中壇元帥:1

張元帥:1

火神:1

伽藍爺:1

福德正神:3

節孝祠:1

義勇祠:1

(共五庄)

鳳山、竹子

腳、新庄子、

道爺廍、七老

爺、新甲、五

塊厝、五甲、

籬子內、灣子

頭、過埤子、

赤山、牛潮埔

三邑:45%

漳州:32%

同安:9%

登瀛街:玉皇宮,玉皇大帝

東門外:先農廟,神農氏

赤山庄:文衡殿,祀關聖帝君

縣署南雙慈亭、登瀛街的湄洲宮

(興化媽祖廟)、內北門街的媽祖

廟、參將署旁的四聖廟、火藥庫

內的媽祖廟

大東門內的龍山寺、雙慈亭後

殿、城隍廟後殿、關帝廟後殿,

祀觀音佛祖

新甲庄:真武廟,祀玄天上帝

竹巷庄:開漳聖王廟

三角通街:三山國王廟

籬仔內庄:龍閣寺,祀朱王

鳳儀書院:城隍廟

玉皇大帝;1

神農大帝:1

關帝:1

媽祖:5

觀音佛祖:4

玄天上帝:1

開漳聖王:1

三山國王:1

王爺:1

城隍爺:1

龍王:1

仁聖大帝:1

韓文公:1

清水祖師:1

福德正神:4

Page 6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62

縣署東:龍王廟

參將衙右:東嶽廟

三角通街:昌黎祠,

中和街:同安廟,祀清水祖師、

保生大帝、天后、張舍

縣署內:福德祠

中和街:福德祠

小東門外過溝仔街:東福祠,福

德正神

德乃嘉庄:報安祠,祀福德正神

鳳儀書院:曹公祠

西門內:昭忠祠,俗稱義民祠

曹公:1

義民:1

草衙、佛公、

小港、二苓、

大人宮、店子

後、鹽水港、

中林子、鳳鼻

頭、大林蒲、

紅毛港、中大

厝、空地子、

莿蔥腳、中

廍、大坪頂、

二橋

三邑:64%

漳州:20%

同安:11%

海汕庄:朝鳳寺,祀觀音佛祖

鹹水港庄:清水寺,祀觀音佛

祖。

草衙庄:朝陽寺,祀觀音佛祖

中林庄:鳳集宮,保生大帝

田中央庄:真君宮,保生大帝

大人宮庄:鳳儀宮,祀溫朱池三

大林蒲庄:鳳林宮,祀溫王

大林蒲庄:鳳岫宮,祀池王

二橋庄:龍鳳宮,祀清水祖師

莿蔥腳庄:鳳騰宮,祀武德尊侯

聖王公火神

港仔墘庄:大士爺廟

觀音佛祖:3

保生大帝:2

王爺:3

清水祖師:1

火神:1

大士爺:1

汕尾、中芸、

港子埔、王公

廟、潭頭、林

子邊、溪洲

漳州:62%

三邑:17%

安溪:17%

鳳山麓:清水巖寺,祀觀音佛祖

頂林仔邊街:興濟宮,保生大帝

王公廟庄:廣應廟,俗稱王公

廟,祀晉謝東山

頂林仔邊街:福德祠,祀福德正

觀音佛祖:1

保生大帝:1

謝東山:1

福德正神:1

Page 6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63

磚子窰、翁公

園、山子頂、

拷潭、大寮、

赤崁

漳州:47%

三邑:27%

安溪:27%

中庄:真武廟,北極玄天上帝

後庄:保興宮,保生大帝。

考潭庄:保福宮,保生大帝

玄天上帝:1

保生大帝:2

溪埔、姑婆

寮、羨子腳、

大樹、小坪

頂、九曲堂、

無水寮

三邑:94%

漳州:4%

潮州:2%

九曲塘庄:真武廟,北極玄天上

大道公厝庄:保興宮,保生大帝

大樹腳庄:鳳安宮,廣澤尊王廟

大庄:三山國王廟

玄天上帝:1

保生大帝:1

廣澤尊王:1

三山國王:1

牛食坑、蜈蜞

潭、大社、保

舍甲、三奶

壇、林子邊、

前埔厝、烏材

林、蛇子形、

考潭、灣子

內、赤山子、

新庄、仁武、

後庄子、竹子

門、五塊厝、

八卦寮、大灣

漳州:19%

汀洲:17%

安溪:12%

嘉應:10%

惠州:9%

籬仔內庄:青雲宮,神農氏

觀音山麓:翠屏巖,祀觀音佛祖

大社庄:真武廟,祀玄天上帝

田寮庄:代天巡狩,祀溫王

下五塊厝庄:祖師廟,祀清水祖

仁武庄:祖師廟,祀清水祖師

保舍甲庄:祖師廟,祀清水祖師

竹仔門庄:大福宮,祀中壇元帥

神農大帝:1

觀音佛祖:1

玄天上帝:1

王爺:1

清水祖師:3

中壇元帥:1

灣子內、本

館、山子腳、

鳥松、夢裡、

崎子腳、十九

灣、田草埔、

大腳腿、坔埔

三邑:16%

安溪:11%

漳州:11%

*其他:36%

濫埔庄:王爺廟,祀池王

赤山里:大將廟,祀陳元大將

軍,(朱一貴之役的台灣鎮標左營千總)

王爺:1

陳元將軍:1

共一街五庄

田寮、南安

老、水蛙潭、

牛稠埔、狗氳

氤、打鹿埔、

古亭坑

漳州:59%

安溪:41%

仙草寮庄:王爺廟,祀溫吳朱李

池五王

大烏山腰:崑山寺,祀池王

王爺:2

Page 6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64

資料來源: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1993;臺灣總督府官房課,《臺灣在籍漢人鄉貫別調

查》,1928;.謝問岑,〈日據時期鳳山縣等郡行政區域表〉,《高雄縣志稿(一)》,頁

64~65。

《鳳山縣采訪冊》中所載的寺廟,除少部分為官祀性質之外,大部分為地

方公廟的性質,且主要為庄廟,少部分是聯庄廟。具有地方公廟性質的庄廟為

庄眾所信奉,且庄廟的建置與漢庄形成關係密切。無法取得高雄平原境內各漢

庄的祖籍數據,以對應庄廟的主祀神。但 1928 年的《臺灣在籍漢人鄉貫別調

查》提供了較大範圍的祖籍數據,對應 1894 年《鳳山縣采訪冊》所載該區域中

庄廟的主祀神。從表 3-2 祖籍數據和地方街庄中寺廟的主祀神兩相對照,可發

現湖內庄涵蓋 7 個大字範圍居民之祖籍,同安籍佔 71%,而境內的保生大廟有

3 座;又如小港庄涵蓋 18 個大字,居民祖籍為三邑籍佔 64%,境內的觀音佛祖

廟有 3 座。這數據符合前述祖籍別信仰的說法。然而在岡山庄涵蓋 13 個大字,

漳州籍居民佔 51%,境內卻無開漳聖王廟;又如路竹庄涵蓋了 11 大字,安溪籍

居民佔 59%,境內卻無清水祖師廟。

這提供吾人思考,由地方庄廟的主祀神類型,來推論該區域內居民的主要

祖籍,並非全然可行。私家信奉的鄉土守護神,成為地方庄眾共同信奉的神

祇,祖籍族群關係,並非絕對因素。所以當我們在探索地方公廟的建置時,應

該要區域發展的歷史背景因素納入考量,因此後文在第四章欲探討地方公廟建

置類型。

Page 6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65

第三節 《鳳山縣采訪冊》寺廟分布之分析

《鳳山采訪冊》羅列出境內各街庄之寺廟,且依主祀神的類別來以整理。

內容中更提供了寺廟所在的鄉里庄社、建築規模、修建年代,建廟主事人,以

及廟產的有無。這些資料常為地方鄉庄追溯歷史的重要佐證。倘若將各主祀神

的寺廟繪製於地圖上,而然可以提供吾人思索寺廟的分布與區域發展有無關

聯。下文列出主要神祇,繪出其分布概況,且排除 1894 年記載時已廢的祠廟。

(一)神農大帝

神農大帝為中國古代的炎帝神農氏,與住民的農耕生活息息相關,被奉為

五穀豐登之神,又稱為五谷仙帝。在《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中,將神農大帝

歸類為玉皇大帝下所轄分掌各類職務的行政神,掌管農務,所以為農家與米商

所奉祀。103醫師、藥舖則尊為藥王奉祀之。104然而神農大帝被視為五穀豐登之

神,與土地拓墾種植生活關係密切,然而清代的高雄平原奉祀為主神的寺廟卻

不多。如增田福太郎在《臺灣の宗教》一書中,羅列了 13 1 位神明。其中與農

民或農業有關係的神明超過半數之多。105然而農民信仰最普及是土地公,視為

農業之神,也因土地公的普及,影響神農大帝的信奉。

采訪冊中所載奉祀神農大帝廟,皆為庄廟性質。崙仔頂庄位於嘉祥里,為鄭

氏時期已設置的坊里之一。援剿右庄為鄭氏的援剿右鎮所拓墾的營盤田,至清

乾隆時期為觀音山里的鄰近區域核心聚落,例如乾隆 39 年所立的「奉禁惡丐逆

擾碑示」,懇請官府勒石示禁惡丐強索,即以援剿右庄為首,該示禁碑亦立於援

剿右庄的庄廟---神元宮之中。而仕隆庄的舊名為「礁巴師戎」,平埔族聚落。106

在〈永曆十八年臺灣軍備圖〉即已繪出「哆吧思戎土社」,即為礁巴師戎。鄰近

103 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頁 43~44。 104 增田福太郎,《臺灣宗教信仰》,頁 145。 105 增田福太郎,《臺灣宗教信仰》,頁 234。 106 吳進喜,〈高雄地區的平埔族及其聚落〉,《史聯雜誌》,24 期(高雄,1995 年 1 月),頁 99。

Page 6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66

有六班長庄、畢宿庄為鄭氏時期所拓墾。仕隆庄的大姓為許家,許家祖籍為漳

州府長泰縣,渡海來台,先落腳於台南,後移墾今仕隆庄。咸豐年間歲貢生許

秉綬倡建帝仙宮,主祀私家的信奉神祇。林竹竿庄的先農廟,額「德興殿」,俗

稱「仙公祖」107,推測與早期拓墾居民的信奉有關。籬仔內庄的先農廟-青雲

宮,原建置於田中央庄,位於今日觀音村,即鄭氏義武營屯墾而成。原為庄中

南安籍的黃家之私家供奉神,後建廟。嘉慶年間因庄民多集居於三奶壇、籬仔

內庄,才遷移至現址。108

先農帝為屬職業性質的神,非鄉土性質的守護神,然而在上述的先農廟

中,大多為庄廟性質,而籬仔內庄青雲宮為 13 庄聯祀的聯庄廟。主祀神農大帝

的庄社,為鄭氏時期已拓墾,或鄰近庄社為鄭氏所拓墾之處。

圖 3-2 高雄平原先農廟分布圖(1894 年)

資料來源: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1993

說明: 光緒 20 年里界圖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107 曾玉崑,《高雄市地名探源(增訂版)》(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7),頁 166。 108 陳國川,《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二冊),頁 284。

Page 6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67

(二)關帝廟

關帝廟供奉三國時代的忠臣關羽,為人格化神祇。關於關帝聖君的信仰屬

性有武神、佛教的護法之神、儒教的五文昌之一,以及掌管商務商業之神。相

傳關羽生前曾執事兵站,擅記帳,設計簿記法,因此被後人認為是記帳計算的

高手,成為商業之神。109因此一般商人祭祀土地公之外,更有祭祀關聖帝君的

情形。此外關聖帝君,以忠義武勇著稱於世,清廷於縣治建立武廟特加崇奉

外,一般武官兵弁信奉者亦多。110

清代台灣官祀的神祠,包含三種類型:

1.社稷、先農、風雲雷雨、境內山川、城隍、厲壇、先師、關帝、文昌,此

為府(州)縣層級的標準祀典類型。

2.禦災捍患諸神祠。

3.名臣忠節專祠及總祠,含忠義孝悌祠、昭忠祠、節孝祠、鄉賢祠、名宦

祠。111

也因為關帝廟有官祀的因素,舊治的關帝廟即為雍正五年知縣蕭震所建,乾隆

28 年又由知縣王瑛曾所重修。官祀的寺廟,可視為官方權力、地方社會、宗教

信仰的結合關係。

五塊厝庄的關帝廟,非行政中心所在,然在〈重修武廟碑記〉中可知,在

咸豐年間的重修,即為南路營參將曾元福與鳳山知縣羅憲章所倡修,捐銀修建

者不乏地方行政首長-鳳山知縣、南路營文武官、地方仕紳、行郊商號等等。

112南路營參將曾元福擔任武廟重修的董事,從中可知武官兵弁崇奉關聖帝君風

氣之盛。然而因關聖帝君為五文昌之一,故亦為士子儒生所重視,例如五塊厝

庄的關帝廟在光緒 17 年為舉人盧德祥所重修,而盧德祥正是當時鳳儀書院的監

109 增田福太郎,《臺灣宗教信仰》,頁 133。 110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發展史》,頁 109。 111 張振崑,〈由清代官祀天后宮體系看臺灣官祀天后宮建築的幾點特色〉,《臺灣人類學刊》,6

卷 1 期(臺北,2008 年 6 月),頁 134。 112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頁 266~267。

Page 6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68

院董事。此為關帝信仰受書生重視的代表例子。

主祀關聖帝君的庄社中,中衝崎庄為鄭氏中衝鎮所屯墾,鄭氏時期築有中

衝崎陂,甚至因中崎溪在此的航運功能,曾經繁盛一時。當地留有「有中崎

厝,也無中崎富;有中崎富,無中崎厝」。113赤山庄為鄭氏前鋒鎮所屯墾,在

〈永曆十八年臺灣軍備圖〉即有出現「赤山各偽鎮屯兵處」的內容。此外《鳳

山縣志》亦有記載「赤山陂,在赤山庄,周圍百餘丈,注雨水以灌赤山庄之

田,偽時所築」。114 而成,開

發較遲,至乾嘉年間才有居民開墾定居。115大庄與挖仔庄兩庄原本在挖仔庄建

廟共祀關帝。在光緒元年,兩庄分祀,大庄為「關帝宮」、挖仔庄則為「真亙古

廟」。大庄與挖仔庄位於嘉祥外里,嘉祥外里則為鄭氏時期已拓墾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五塊厝庄,為今日苓雅區境內的四大舊聚落(苓雅寮、過田

子、林德官、五塊厝)。五塊厝在鄭氏軍屯拓殖時期,即已發展為重要據點。116

《鳳山縣采訪冊》記載:「在五塊厝莊北(大竹),縣西五里,屋十六間,創建莫

考.」117以屋十六間的規模,可見當時關帝廟建築規模之大。咸豐年間的重修

捐銀名單中,有諸多商號行郊,例如隆興號、德成號、合發號等等,顯示商人

崇祀關聖帝君風氣之盛,這不僅凸顯關帝廟於社會中重要地位,同時也看出當

時的商業發展情形。

113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頁 171。 114 陳文達,《鳳山縣志》,頁 30。 115 吳進喜,《高雄市聚落發展史》,頁 17。 116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發展史》,頁 19。 117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66。

Page 6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69

圖 3-3 高雄平原關帝廟分布圖(1894 年)

資料來源: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1993。

說明: 光緒 20 年里界圖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三)天后宮

媽祖,為興起於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洲的民間信仰,一般認定媽祖為

北宋福建莆田縣湄洲嶼林氏女。逐漸形成東南沿海各省最普遍的航海守護神。

歷經宋元明的封諡,升祀為天妃,而天妃廟亦為南京的諸多官廟之一。118明清

時期,渡海者佩帶媽祖香火袋,為東南沿海各省居民渡海的慣例。因此閩粵兩

省渡海來台的移民,免不了攜帶媽祖的香火來台。隨著香火袋的膜拜,媽祖的

神能從航海的守護神,擴大為居家的守護神。119隨著拓墾者所遭遇的瘴癘肆

虐、原住民侵擾、械鬥民變頻繁等因素,媽祖的庇佑,成為「萬能之神」。

118 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北市:臺原,2000),頁 53~56。 119 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頁 172。

Page 7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70

關於玄天上帝與媽祖信仰的消長情形,一般認為鄭氏時期普遍崇拜明朝皇

室的守護神玄天上帝,甚至鄭氏的海上船艦的守護神即為玄天上帝,然而媽祖

信仰在明清時期也盛行於東南沿海,亦為航海守護神。這兩種航海守護神在鄭

氏時期並無相違背,只是玄天上帝的信仰在鄭氏時期有政權支持的優勢。到了

清領初期,施琅以媽祖顯靈庇佑清軍攻台,請清廷敕封天后。康熙末年朱一貴

事件爆發,福建水師提督藍廷珍奏稱媽祖庇佑清軍平亂,題請賜匾並追封。因

此媽祖信仰在清代有清政府的支持,推展迅速。120在縣治中需設置官祀天后

宮,因此鳳山縣的舊治與新城皆有官祀的天后宮。

增田福太郎指出橫渡臺灣海峽的戎克船必祀媽祖,故靠船的海港河岸,必

在港口建置媽祖廟。121例如:關渡天后宮(淡水河口)、新莊慈佑宮(大漢溪)、艋

舺天后宮(淡水河)、八里坌天后宮(海口)、淡水福佑宮(淡水河)、士林(慈諴宮)淡

水河、錫口慈佑宮(基隆河)、鹿港天后宮(海口)、笨港天后宮(海口)。相較於

此,高雄平原建置有媽祖廟的港口,僅有彌陀港、旗后港與內能雅寮庄。內能

雅寮庄早期為漁村,而彌陀港的媽祖廟之建置更與瀨南場的鹽丁有關,而旗后

媽祖廟為康熙初期旗后庄徐阿華等漁民所共建。(參見第二章第三節)

高雄平原奉祀媽祖廟的庄社,多數為繁榮的街市,例如半路竹街、阿公店

街、角宿街、橋仔頭街(小店仔街)、楠仔坑街、舊治(興隆庄街)、縣治(下埤頭

街)。這樣的分布,與交通繁湊的官治大道較為密切。臺灣府以南的官治大道,

在清乾隆以降,至清季都沒有甚大的改變。從台南府到東港的縱貫線如下:

小南門→大橋頭→大林→營盤口→二層行溪→大湖街→半路竹→二濫→阿

公店→橋仔頭→楠梓坑街→大將廟→鳳山縣治→山仔頂→芎蕉腳→頂鳥鼠

洲→下鳥鼠洲→王爺宮(王公廟)→五房洲→東港街。122

120 蔡相煇,《台灣的王爺與媽祖》(臺北:臺原,1992),頁 162 121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信仰》,頁 345。 122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北:臺大歷史所碩論,1999,頁 177。

Page 7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71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角宿庄媽祖廟。角宿庄為鄭氏時期角宿鎮所屯墾之處,

開發甚早。相傳角宿庄媽祖分香自府城大天后宮123,昔稱為「南路媽」,乾隆年

間為 13 庄共同修築。124相傳角宿媽祖廟前往台南天后宮進香,為清代高雄平原

的盛事。然而楠仔坑的楠和宮亦有「南路媽」。「南路媽」稱呼的轉移,與縱貫

線的轉移有關,也應證了角宿庄的衰落,與楠梓坑街的興起。縱貫路線在同治

初年有一轉變,即從小店塘原本走至觀音山汛之後進入舊城或縣治,改成小店

塘(橋仔頭)直接走到楠梓坑之後,經大眾廟後再進入鳳山縣城。(參見圖 3-5)

縱貫線的調整,與角宿天后宮由盛轉衰以及楠梓坑的興盛,應有緊密的關聯。

123 林東賢,〈高雄燕巢鄉角宿天后宮祭祀圈與信仰圈之研究〉,台北大學民俗藝術所碩論,

2004。頁 40。 124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頁 110。

Page 7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72

圖 3-4 乾隆時期鳳山縣道路圖

資料來源:曾怡菁,〈大高雄地區的街市發展〉,臺北:臺灣師大歷史所碩論,2004,頁 133。

Page 7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73

圖 3-5 高雄平原天后宮分布圖(1894 年)

資料來源: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1993。

說明: 光緒 20 年里界圖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四)觀音寺

觀音佛祖的信仰分為正統佛教的佛寺、民間信仰類型的廟宇,如龍山寺,

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巖仔」。在《鳳山縣采訪冊》所載高雄平原境內的觀音

寺,亦有這三種類型。其中以舊治西門外的「泗洲寺」為佛寺性質125;觀音里

觀音山麓的翠屏巖、嘉祥里大崗山腰的超峰寺、小竹里鳳山麓的清水巖寺三處

屬於「巖仔」類型,其餘的觀音寺皆為民間信仰類型。而這三種類型中,民間

信仰與「巖仔」兩類型的觀音寺與地域社會有關聯,而正統佛寺的地域社會信

仰色彩薄弱。

125 元興寺,清乾隆 8 年漳州經元大師所建,光緒 17 年毀於火災,後重建為元亨寺。參見曾玉

崑,《高雄市地名探源(增訂版)》,頁 127。

Page 7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74

(一) 巖仔

高雄的三大巖仔:超峰寺,原為雍正 4 年(1726 年)紹光和尚所建的草庵,

後來乾隆 28 年(1763)臺灣知府蔣允焄所建,與阿蓮土庫北極殿的 36 庄祭祀範

圍重疊,亦有地方公廟的性質。然而隨著出家住持的 主導,超峰寺的產業已為

獨立管理。 翠屏巖:創建於康熙 28 年(1689),因地方人士蘇、林兩姓為卜葬祖

先而訴訟爭地,知縣判建寺奉祀觀音佛祖,管理該地。原名為「大覺寺」,後改

為「翠屏巖」。翠屏巖與大社三奶壇青雲宮祭祀範圍重疊,同為 13 庄聯祀。清

水巖:康熙 5 年(1666 年)已有草庵,道光 14 年總理簡立募建,光緒 14 年總理黃

合春號董修(《采訪冊》,頁 172) 清水巖則與林園王公廣應廟祭祀範圍重疊。126

(二)民間信仰類型之觀音寺

臺灣觀音佛祖信仰與泉州三邑人常有關聯。泉州三邑人的守護神除了「青

山王」之外,三邑人聚集處,常有自龍山寺。例如艋舺的三邑人,在乾隆 5 年

(1740 年)合資建龍山寺,自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奉祀觀音佛祖,此後艋舺龍

山寺成為艋舺三邑人的信仰中心。127

縣治龍山寺的建置,相傳是一先民將晉江縣安海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

之香火,遺留於蕃石榴樹上,香火於夜間發光,居民建寺奉祀並沿用

祖廟龍山寺名稱。這樣的建廟傳說,與艋舺龍山寺雷同。大湖街位於

府城與鳳山縣城的聯繫要道,清領初期即設有大湖塘。大湖街的大姓

為林家,祖籍為泉州府同安縣。 128大湖街有三座公廟,分別是長壽宮

126 林美容,〈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臺灣的民間佛教〉,《思與言》33 卷 2 期,頁 3。 127 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頁

74 128 吳進喜,《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一冊)(南投:省文獻會,2000),頁 80。

Page 7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75

(祀保生大帝 )、碧湖宮 (祀朱、李、池三王 )、擇善堂 (祀觀音菩薩 )。此

外在鳳山下里有三庄奉祀觀音佛祖:海汕庄、鹹水港庄、草衙庄。草

衙原是清代武官囤積馬草的地方,後來建為衙門,故稱為草衙門。129鹽水港,

位於打狗港港灣,又稱為鳳山港,因有內陸河川銜接「鳳山」和「鳳鼻」一

帶,是鳳山一帶各村庄的出入要港。130海汕庄,「汕」台語指海岸之濱外沙洲

或沙嘴等,而海汕即指海濱沙灘的狹長通道,也就是現在貫通紅毛港地區的海

汕路沿線地區的總稱。此三庄分布於打狗港的港灣,為大正九年街庄中

的小港庄範圍,對照 1926 年的祖籍資料,小港庄居民中三邑人佔

64%。而三邑人多從事經商,主要居住於沿岸、港口。此三庄的觀音佛

祖廟為高雄平原南部分布較密集之處。

圖 3-6 高雄平原觀音寺分布圖(1894 年)

129 葉振輝,《高雄市社會發展史(移民篇)》,(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4),頁 15 130 葉振輝,《高雄市社會發展史(移民篇)》,頁 16

Page 7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76

資料來源: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1993

說明: 光緒 20 年里界圖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五)真武廟

真武廟,主祀玄天上帝(北極大帝、上帝公、真武帝),關於玄天上帝的傳說

分為兩類,一為北極星的神格化,二為屠夫受感化,放下屠刀,升格成仙。在

北極星的神格化說法中,以朱熹的解釋為主:朱熹認為玄天上帝應是二十八宿

中的「北方七宿」。這星宿形如龜蛇,亦即所謂的「玄武」神獸。故稱北方七宿

為玄武。玄武為北方之神,漢代以降,衍生為人格神。到明朝更為官方所重

視,相傳朱元璋抗元之際,受上帝公所佑,抗元成功。封為玄天上帝,御題為

「北極殿」,玄天上帝為明朝官祀的重要神祇。131明太祖與明成祖對於玄天上帝

的崇祀,奠定明朝皇室崇信玄天上帝的基礎,可說玄天上帝是明政權的守護

神。

玄天上帝為鎮守北方之神,為航海商旅所仰賴指引的北極星代表。所以玄

天上帝亦為航海守護神。鄭氏來台,奉明正朔,自祖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奉上帝

公來台建廟奉祀之外,並鼓勵民間廣設玄天上帝廟。在《臺灣縣志》中有 12

座,其中七座為鄭氏時期所建。132此外在清代台灣縣與鳳山縣境內的玄天上帝

數量亦多,甚至到了大正七年底宗教調查報告書中,當時台南廳133的真武廟佔

全國的 50.46%。134

高雄平原玄天上帝廟有:新甲庄,相傳與鄭氏軍民所拓墾。庄民祀奉玄天

上帝於自宅。在同治初年,地方發生瘟疫,上帝公神靈顯現。庄民建

131 簡榮聰〈玄天上帝信仰發展及其人文考辨〉,《臺灣文獻》,46 卷 2 期(南投,1995 年 6 月),

頁 122~125。 132 陳文達,《臺灣縣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頁 207~215。 133 範圍包含臺南、仁德以及灣裡、麻豆、蕭壟、北門嶼、六甲、噍吧年、大目降、關帝廟、阿

公店、楠梓坑、打狗、鳳山等 12 支廳。 134 由《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附錄第六重要祀神的數據計算得之。

Page 7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77

廟奉祀。 135左營真武廟,為元帝廟。據傳永曆年間木質神像漂流至左營近海,

由漁民拾回祭祀,因時有神蹟,庄民共議建廟祭祀。136。廍後庄:位於舊治北

側,為左營地區早期拓墾的地區之一。觀音里大社庄,推測曾是馬卡道人放索

社居住地之一,後遷至屏東平原,為後來的鳳山八社之一。137,在清領初期,

為施侯租田園的所在地之一,可知大社庄在清初的拓墾是延續鄭氏的墾殖基

礎。138援勦中庄:援勦中庄為鄭氏援勦中鎮所屯駐之處。在威靈寺中的嘉慶 18

年(1813 年)〈喜捨香田碑記〉中即已說明庄民將年納馬料租谷的田產奉獻給神

明。139而馬料租谷亦可說明此處為鄭氏兵屯所在。仁壽里前鋒庄:前鋒為鄭氏

時期前鋒鎮右營屯駐之處。

嘉祥里田厝庄:田厝庄位於鄭氏時期前鋒鎮左營屯駐的「前鋒仔」北方,

鄰近皆為鄭氏軍屯所在。田厝的庄廟,慈雲北極殿所祀的神像,分靈自大陸慈

山的玄天上帝。140 嘉祥里塗庫庄:即土庫北極殿,在清代即為 36 庄聯祀。這 36

庄分布於嘉祥外里的範圍,嘉祥外里為鄭氏時期已屯墾。北嶺旗庄:為鄭氏時

期侍衛領旗協所屯駐之處,在古文書中亦留有「馬料粟」141。《鳳山縣志》載有

「北嶺旗陂,偽時所築」。康熙年間,北嶺旗設有塘汛駐所。庄民信奉的玄天上

帝,在嘉慶年間建廟奉祀。維新里三鎮庄:為鄭氏戎旗三鎮屯駐之處,鄭氏時

期即築有三鎮陂。142。日治年間因鼠疫之故,庄眾遷入鄰近的大社庄,主祀神

也遷至大社。

由上述可知,真武廟分布的這些街庄拓墾歷史相當早,皆與鄭氏時期的拓

墾有關聯,而且很明顯地有集中高雄平原北部的情形。鄭氏時期土地的拓墾,

135 〈新甲北極殿沿革碑記〉 136 〈左營元帝廟沿革碑記〉 137 吳進喜,《聚落發展史》,頁 32~33。 138 吳進喜,《聚落發展史》頁 65~68 139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頁 97 140 陳國川,《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二冊),頁 15 141 溫振華,《高雄縣土地拓墾史》,頁 27 142 陳文達,《鳳山縣志》,頁 30。

Page 7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78

分為三種類型:官佃田園、文武官田、營盤田。而高雄平原的真武廟大多分布

於營盤田 ,也就是兵鎮屯田所在。如前述,玄天上帝為鄭氏政權推崇的神祇,

真武廟的分布情形正說明了地方庄廟建置與地方拓墾的歷史因素有很大的關

係。

圖 3-7 高雄平原真武廟分布圖(1894 年)

資料來源: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1993。

說明: 光緒 20 年里界圖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Page 7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79

(六)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吳真人、大道公),宋代泉州同安白礁人,行醫濟世,死後被後人

祀為醫神。143就屬性來說,為分掌職務中的醫神,同時也是屬於地方神,為泉

州同安籍的地方守護神。144然而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

提及:在荷治時期,許多泉州漳州籍漢人攜此神的神像來台祭祀。145《宗教調

查報告書》中,主祀保生大帝的寺廟,全臺有 109 座,而台南廳共有 55 座,佔

全台 50%以上。146

高雄平原的保生大帝廟有:興隆庄元帝廟,為左營三大廟之一(元帝廟、城

隍廟、豐穀宮)。 今日左營頗負盛名的「萬年祭」,其中的重頭戲便是「迎火

獅」,即為源自慈濟宮的「放火獅」,相傳火獅是保生大帝的坐騎「黑虎將軍」,

燃放火獅有袪除邪魔、消除瘴癘作用。而「左營萬年祭」為擴大聚落廟宇的參

與,將「放火獅」改為「迎火獅」。147桃仔園庄:相傳至海上漂流神像至此,鄉

民立廟祀之。148而 (大港庄)依據寺廟沿革記載,保安宮的保生大帝是在

嘉慶七年分香自桃仔園庄的青雲宮,後因威靈顯赫而建廟奉祀。149而興隆里舊

城內的慈濟宮則被當地居民稱為「老祖廟」,顯示保生大帝香火的由來為先民所

奉祀。後勁庄:為鄭氏後勁鎮(原五鎮系統)設鎮之所,為郭姓屯弁招佃開屯。150

加上清領初期為施侯租田的所在,留有施侯大租谷的契字151。維新里大社庄:

伊能嘉矩的口碑中,大社為大傑顛社的原居地。永曆十七年(1663 年),泉州府

同安縣 13 都岩子嶺下田頭蘇姓居民,在鄭氏軍隊中右虎衛左協蘇全的帶領下,

入墾本地,後裔分別墾殖大社、鴨母寮、烏樹林,因此三庄輪祀大社庄澤深宮

143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信仰》,頁 134~136。 144 丸井圭治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頁 44~45。 145 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 年),頁

355。 146 由《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附錄第六重要祀神的數據計算得之 147 謝貴文,〈高雄市的保生大帝信仰〉,《高市文獻》20 卷 1 期(高雄市,2007 年 3 月),頁

166。 148 謝貴文,〈高雄市的保生大帝信仰〉,頁 163。 149 〈大港保安宮寺廟沿革〉 150 曾玉崑《高雄市地名探源(增訂版)》,頁 155。 151 鄭水萍編著 ,《後勁記事》(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2000),頁 100~101。

Page 8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80

的大道公。152湖內庄:庄名與舊堯港內海有關,鄰近的參軍庄為陳永華所屯

墾,隨後有同安籍移民陸續移遷至參軍庄西南,漸次成為湖內庄,其中以王姓

為最大姓氏。王姓的開台祖,移墾時攜帶原鄉白礁祖廟保生大帝的香火,嘉慶

2 年王天培募建「普濟宮」153。大湖街位於清代台灣府城與鳳山縣程遞送公文的

官治大道,有交通聯結之優勢,康熙末年即已發展成街市。保生大帝廟為大湖

街的三大公廟之一。圍仔內庄:慈濟宮,原建於月眉池庄,《鳳山縣采訪冊》

載:「康熙 20年李天賤建。」154而李天賜即為月眉池庄李姓的開台祖,祖籍為

泉州府同安縣浯嶼。155後因月眉池廢庄,慈濟宮改建於圍仔內庄。祭祀範圍有

「境內 13 庄頭」之稱。小竹里後庄:大寮鄉後庄村,庄廟初名為保興宮,為戴

國英修建,而大寮後庄的大姓為戴姓,戴姓開基祖於康熙 16 年拓墾於此。156小

竹里考潭庄,考潭「拷」為「洘」的諧音,指乾涸的潭。拷潭為張簡成禎來台

墾殖處,張簡於此繁衍,因此考潭庄為張簡姓氏的大本營。頂林仔邊街:興濟

宮。頂林仔邊庄因庄中無廟,乾隆 14 年由葉文賓募建,至台南府頂大道公(興

濟宮)分靈祭祀。到光緒年間,《鳳山縣采訪冊》已載有頂林仔邊街,逐日為

市。157由此可見頂林邊街的繁盛。

高雄平原的保生大帝廟分布則有似乎有群聚的現象,分散在四個區域:高

雄平原北部、左營區域一帶、鳳彈山丘陵山腳下。而鄰近庄廟同祀保生大帝,

與庄民二次遷徙後,延續前一居住地的信仰的情形有關聯。高雄平原北部主祀

保生大帝的庄社,其開基祖為同安籍。再者高雄平原境內的保生大帝廟,數庄

聯祀的情形較多,例如圍仔內庄的慈濟宮為 13 庄聯祀、大社庄為 3 庄輪祀。此

外田中央庄的真君宮遷移至高雄市境內後,有 16 角頭輪祀的情形。158考潭庄的

保福宮在日治時的重建為兩庄庄民所建。這種輪祀的情形,推測與建廟之前爐

主輪祀有關。當庄民二次遷徙時,輪祀的情形亦會延續下去。

152 吳進喜,《臺灣地名辭書》卷 5,高雄縣(第一冊),頁 132、133。 153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75。 154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75。 155 吳進喜,《臺灣地名辭書》卷 5,高雄縣(第一冊),頁 84。 156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頁 294。 157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4。 158 陳國川,《臺灣地名辭書》卷 5,高雄縣(第二冊),頁 365。

Page 8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81

圖 3-8 高雄平原保生大帝廟分布圖(1894 年)

資料來源: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1993

說明: 光緒 20 年里界圖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七)三山國王

而文獻中在探討台灣客家族群三山國王的問題,如增田福太郎在《臺灣の

宗教》提及三山國王廟之村落必為廣東人部落。159顯然有將粵籍與客語混用的

問題。然而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所有的潮州人都信奉

此神。160 三山國王的信仰是指揭陽縣的巾山、明山、獨山,對三山神之信仰。

原為潮潮州一處獨祀,鄰近地區流傳後,在十八、十九世紀期間,大陸原鄉三

山國王的分布為:潮州全境各縣;嘉應州本州(原程鄉縣)、興寧縣;惠州府的海

豐陸豐兩縣。161然而就語言族群面向來說,三山國王信仰分布所在的潮州府各

159 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頁 32。 160 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頁 337~338。 161 邱彥貴,〈臺灣客屬三山國王信仰淵源新論〉,收入於張珣、江燦騰合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

Page 8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82

縣、惠州府海豐、陸豐兩縣,則大部分區域皆屬於閩南語區。162例如閩浙總督

覺羅滿保在〈提義民效力議敘疏〉中即已說明:

臺灣鳳山縣屬之南路淡水,歷有漳、泉、汀、潮四府之人,墾田居住〃潮

屬之潮陽、海陽、揭陽、饒平數縣與漳、泉之人語言聲氣相通,而潮屬之

鎮平、平遠、程鄉三縣則又有汀州之人自為孚望,不與漳、泉之人同夥相

雜〃163

再次說明了潮州籍的居民所使用的語言為閩南語。而高雄平原三山國王的分布

為何?

三山國王廟除在縣治與舊治皆設有之外,另有下列數處:

鹽埕庄的三山國王廟:鹽埕庄的開發為康熙末年,漳州府南靖籍的趙元、蔡瑪

為、黃孔率鹽丁二十餘人來打鼓澳北處闢築鹽田曬鹽,官方設置瀨南場後,鹽

丁於乾隆 25 年移迎三山國王於此地供奉。164今日三山國王廟中亦留有道光 3 年

瀨南場眾晒戶所贈的匾額。165突顯三山國王信仰與瀨南場鹽丁的關係。右衝庄

三山國王廟:右衝庄拓墾於鄭氏時期的軍屯,為鄭氏右衝鎮所拓墾。166廟中昭

和四年(1929 年)的〈重修三王爺廟碑記〉也說明該廟「始建於鄭成功領台之

時,原是駐營之所,號曰「右營」。為諸營將校及諸兵士崇神之熱忱,爰請國

軒軍師擇地宏建,而廟始成於順治十五年。」167大庄三山國王廟:大庄位於大

樹鄉檨腳村,庄廟為三山國王,庄中大姓為蘇姓族人,其原籍為廣東省潮州

府。168

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南天,2003),頁 191。

162 邱彥貴,〈臺灣客屬三山國王信仰淵源新論〉,頁 196。 163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頁 343~344。 164 梁華璜、張守真,〈高雄市寺廟建立與聚落發展之關係研究〉收入於臺灣南部寺廟調查小

組,《臺灣南部寺廟調查暨研究報告》(臺南:成大歷史學系,1997),頁 147。 165 胡巨川,〈高雄市的古匾額〉,《高市文獻》17 卷 2 期,(高雄市,2004 年 6 月),頁 80。 166 曾玉崑,《高雄市地名探源(增訂版)》,頁 155。 167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頁 248~249) 168 陳國川,《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二冊,頁 469。

Page 8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83

高雄平原有一顯著三山國王廟聚集區域,為新庄、九甲圍庄、六班長庄三

山國王廟。九甲圍庄、六班長庄同為鄭氏時期,隨鄭氏來台人士所拓墾。在九

甲圍庄三山國王廟的寺廟沿革碑記中,說明居民為隨鄭成功來台,信奉三山國

王,後來庄民迎請潮州府揭陽縣河婆鎮碼頭村的三山國王分靈建廟。169而這三

個庄中,新庄為九甲圍庄的庄民所遷徙建立的庄社。三庄中所祀的三山國王

廟,分別為新庄以三山國庄中的大王(巾山國王)為主祀神,九甲圍庄則是以二王

(明山國王)為主祀神,而六班長庄則是主祀三王(獨山國王)。170 此外九甲圍三山

國王廟在清代即為九甲圍庄、頂鹽田庄、下鹽田三庄所聯祀。171 此外在高雄平

原另有嘉祥外里的潭底庄三山國王廟,根據地方人士說法崑山宮信仰源自甲圍

的義山宮,故會至義山宮謁祖,且途中會行經六班長庄。172潭底庄即為鄭氏時

期的鯽魚潭民社,在〈永曆十八年臺灣軍備圖〉中即有繪製載錄。康熙年間設

有鯽仔潭舖,南抵中衝崎舖,北抵二贊行溪舖。173這些記錄皆凸顯出潭底庄拓

墾於鄭氏時期,且在清初即位於府城與縣城聯繫的主要通道上。現今潭底庄的

主要居民為漳州籍。174那拔林庄:或作嶺拔林,據〈嶺拔林埤〉的記載,該埤

的修築可追溯至 1720 年代175。加上鄰近土庫、潭底(鯽魚潭社)拓墾甚早地區,

推測那拔林庄長期歸屬於土庫庄的範圍。此庄亦為土庫北極殿聯祀的 36 庄之

一。而那拔林庄的三山國王信仰,相傳是一過客遺留三山國王香火,經常顯

靈,庄民建廟祭祀。

清季高雄平原的三山國王廟,從分布概況來看,集中在仁壽上里三庄(新

庄、六班長、九甲圍)及鄰近區域,以及嘉祥外里,然而這幾處亦為鄭氏時期軍

169 〈甲圍義山宮寺廟沿革〉 170 2009/5/17 訪甲圍義山宮的郭姓廟務人員所得。 171 〈甲圍義山宮重修碑記〉 172 2010/1/17 訪「崑山宮」陳永國總幹事所得。陳國川,《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二冊)

頁 18,亦提及主祀分靈自甲圍義山宮的三山國王。 173 高拱乾,《臺灣府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頁 49。 174 陳國川,《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二),頁 19。 175 陳國川,《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二),頁 127。

Page 8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84

屯的所在。若以潮州人的鄉土守護神來看這些庄社,可知移墾臺灣的鄭氏軍隊

中不乏有來自潮州地區的軍民,因此三山國王信仰隨著鄭氏軍民拓墾此地,而

供奉於此。此外從鹽埕庄與潭底庄居民祖籍面向來看,漳州籍亦有信奉三山國

王的情形。然而九甲圍庄區域的三山國王廟,則強調源自潮州揭陽。

圖 3-9 高雄平原三山國王廟分布圖(1894 年)

資料來源: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1993

說明: 光緒 20 年里界圖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八)王爺廟

劉枝萬將臺灣王爺廟的建廟起源,大致分為六類:香火攜來型、王船漂著

型、神蹟供奉型、分靈崇拜型、厲鬼崇拜型、靈物崇拜型。176臺灣南部的王爺

信仰甚為興盛,高雄平原亦同。《鳳山縣采訪冊》中高雄縣、市境內的王爺廟,

176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頁 266~268。

Page 8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85

共有 26 座,數量遠多於媽祖廟。這 26 座王爺廟,除赤山里濫埔庄的王爺廟已

遷徙至鳥松鄉八隆宮,現今是八庄聯祀的聯庄廟,其餘皆為庄廟性質。例如興

隆里內圍庄的王爺廟,主祀池王,建於乾隆 54 年。177今為高雄市轄區,人口趨

於稠密,庄界不明顯,但仍留下「內帷廟」的俗稱。

高雄平原王爺廟屬於先民攜來香火類型有:頂漯底庄的王爺廟,為鄭氏時

期來台墾殖孫氏兄弟,攜來的家鄉泉州府南安縣葭美鄉 245 都的濟山宮所奉祀

五府千歲之一的李府王爺香火,原先供奉於家祠中,後建廟祭祀。178而這王爺

廟的信仰起源,佐證了頂漯底庄拓墾於鄭氏時期。大湖街起源王爺廟則是屬於

神蹟供奉類型,於林爽文事件過後,庄中兒童在瓦礫中拾獲南鯤鯓王爺神像,

有靈異現象後,庄眾建廟奉祀,而此時大湖街已有保生大帝廟(長壽宮)之公廟。

而後續又在建有觀音佛祖廟(擇善堂),遂成為大湖街有三座公廟的情形。而大湖

街的王爺廟又成為高雄平原分靈信仰的源頭。這亦凸顯出大湖街位於聯結府城

與鳳山縣治的重要交通據點。高雄境內王爺廟的分布,有三現象:

1.分布於高雄平原西北側的沿海,此為舊蟯港內海區域,地形仍留有許多港

汊,水路興盛。(參見圖 3-11 )在〈嚴禁攔斷海口水路碑記〉的內文中即有說

明山水通海的情形。179水路的通暢與否對庄民至為重要,而居民於沿海、港

澳處採捕漁獲,此為重要生計。這樣水路興盛的區域,王爺廟數量亦多,其

信奉源起,除私家供奉之神明之外,跟沿海漂來王爺的類型,應有關聯。此

外因沿海地形多變,庄址毀於海洋,庄眾散居鄰近的庄社,連帶會將原庄社

的信仰一併遷徙出去。例如知高寮庄的成庄背景,與鄰近海汕聚落的更擅有

很大關聯。知高寮庄鄰近的大山仔庄頭塌陷入海後,庄民遷徙入知高寮等鄰

177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79。 178 〈漯底村李府千歲沿革〉 179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頁 68~69。

Page 8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86

近的庄頭,而知高寮則因此建有王爺廟。180此為地形轉變,庄民遷徙鄰近庄

社,分建王爺廟的例子。

2.此外高雄平原的王爺廟,亦多處位於縱貫路線,而這縱貫路線的王爺廟的建

置,除私家信奉成為公廟之外,更有因過客遺留香火或神像而建廟的,例如

大湖街的碧湖宮。

3.高雄平原境內的王爺,以池府王爺居多數。包含漯底庄、內圍庄、濫埔庄、

中埔庄、下漯底庄、(石)螺潭庄、後協庄、彌陀港庄、三爺陂庄、烏樹林

庄、圍仔內庄、蔡文庄、新園庄、拔林仔庄,以及大烏山腰的崑山宮,皆以

池王為主祀神。康豹研究臺灣王爺信仰,提出高雄縣池府王爺數量僅次於台

南縣。181而三尾裕子提出臺灣池王爺信仰的發祥地為同安縣馬尾鎮元威殿。

182這與高雄平原與台南地區的王爺信仰可再進一步探討。

值得一提是今高雄縣茄萣鄉的四大聚落與庄廟:白沙崙「萬福宮」、頂茄

萣「賜福宮」、下茄萣的「金鑾宮」、崎漏的「正順廟」皆有舉行送王船的王醮

祭典,屬於二仁溪系統,祭典為不定期舉行,舉行的契機是視「豎筊」與「發

爐」等神蹟而定。只是清代在雍正九年後,茄萣鄉在拷水港以西的區域,劃歸

為台灣縣,不屬於鳳山縣,因此《鳳山縣采訪冊》並無該區域的記載。

180 吳進喜,《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一),頁 223。 181 康豹,〈屏東縣東港鎮的迎王祭典:台灣瘟神與王爺信仰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集刊》70 期,(臺北,1991 年 3 月),頁 171。 182 康豹〈臺灣王爺的信仰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於《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

維》(臺北:南天,2003),頁 151。

Page 8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87

圖 3-10 十七至十九世紀堯港海岸線圖

資料來源:陳翰霖,〈十七世紀以來臺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

遷之研究〉,文化大學博士論文,1999。頁 55。

Page 8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88

圖 3-11 高雄平原王爺廟分布圖(1894 年)

資料來源: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1993

說明: 光緒 20 年里界圖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常言分類械鬥與分類信仰有緊密的關係,例如瞿海源在《重修台灣省通

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中提及:明清之際,來台開拓移民大以原籍地形成

大小村落,因信仰尚未達到通俗化,各籍移民信仰自己家鄉主祀神。以家鄉所

奉祀的神祇為信仰中心,在各籍移民涉及利害關係,因大小細故而發生分類械

鬥,庄中的寺廟為凝聚眾人的的團結象徵,同時也常為敵對陣營攻擊的首要目

標。因此分類械鬥與分類信仰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但是在大高雄地區這樣的分類信仰並不明顯,從鄉貫別的比例與地方的庄

Page 8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89

廟主祀神來看,主祀神與地方上主要祖籍的庄眾的家鄉神祇信仰並非有絕對的

關聯性。這從保生大大帝、廣澤尊王、開漳聖王的分布情形可見一二。反倒是

供奉玄天上帝的北極殿數量分布較為廣泛。從媽祖、玄天上帝、王爺廟的分布

看來,高雄平原的民間信仰的分類情形跟祖籍關連不大,但是跟拓墾時代較早

有很大的關聯。

鄭氏的軍屯使得高雄平原玄天上帝信仰較為普遍,居民混居使得高雄平原境

內的分類械鬥不明顯,漳泉械鬥不明顯,而閩粵的械鬥主要在跟朱一貴事件

後,粵籍形成六堆,使得高雄平原境內的閩粵械鬥次數更少,這或許與高雄平

原的分類信仰不明顯有大關聯。而分類信仰不明顯跟發展較早,鄭氏時期同時

大批軍民來台有關。隨著鄭氏來台的漢籍人氏並非僅限於鄭氏家鄉地區的人,

同籍人氏服膺於鄭氏的統治,加上土地廣闊,土地拓墾,利害衝突較少,所以

早已融合為同庄居民。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高雄台南境內的分類械鬥較少,高

雄平原的不同祖籍別之分類信仰並不十分明顯的原因。

Page 9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90

第四章 庄廟形成類型之分析

《鳳山縣采訪冊》所載錄高雄平原寺廟之所屬情形,有屬於官方設置者,

如新舊縣治所設的社稷壇、天后宮、城隍廟、文昌祠等,為官方所設置;然而

大多數的寺廟為庄眾募建。庄眾募建的地方寺廟往往具有地方公廟的性質。這

類地方公廟與聚落發展,地方聚落發展以及社會組織關係最密切,也是學者研

究傳統地方社會發展所著重的要點。誠如劉枝萬對於臺灣民間信仰研究中指

出:臺灣早期移民社區,村廟的建置與發展,大致經過無廟、草寮、小祠、公

厝、小廟、中廟、大廟等七階段。此處的村廟即為地方公廟。而地方公廟建置

歷程分為七個階段,分別對應漢庄發展的不同階段:

無廟時期:信奉香火或安祀小神像於民宅中。此為墾殖過程中的「遊移性

試墾期」

草寮階段:搭建草寮來奉祀神明。此為成村之前的曙光期。

小祠階段:搭建土質砌牆的小祠來奉祀神明,但仍有臨時性。此為村落的

雛型期。

公厝階段:為正式的廟宇,雕造神像來祭祀。此為村落的奠定期。

小廟階段:從被稱為「廟仔」提升為「某某廟」。主屋之外另有護龍的建

築。木材與磚瓦並用,神像因不需搬動而可加大。此為村落的形

成期。

中廟階段:地域社會秩序穩定。寺廟結構有三川門、漸有使用石材。此為

村落的發展期。

大廟階段:社會高度發展,寺廟結構有三殿試建築。主祀神像的分身愈

多,同祀、配祀、從祀等聚於一堂。此為市鎮的成立期。183

183 劉枝萬,〈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 卷 1 期(臺北,1989 年 3 月),頁 93~97。

Page 9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91

從香火的崇祀,到演變為庄眾的信奉中心,凝聚庄民的認同意識;進而庄

眾鳩金建祠蓋廟祭祀,將這種認同意識提升到具體建築的經營上,讓庄眾參與

公共事務更為具體化。這種建廟的演變過程,即為聚落內部的人群社會組織運

作的具體展現。鳩金建廟為浩大工程,需有人統籌其事,故大多設有董事一職

來總管建廟事宜,而這建廟的董事主要為地方鄉紳或地方頭人擔任,才足以贏

得地方庄眾的信賴。而地方庄廟的董建或是諸多祭祀活動,這些更是地方頭人

鞏固自身在地方領導之地位,也就說建置庄廟是地方頭人拓展社會影響的主要

場域。此外建廟祭祀,神祇與寺廟建築皆為庄眾的共同財產,祭祀活動成為庄

眾的責任與義務。也因為有責任與義務的區劃,凸顯出地方公廟祭祀的範圍,

也就是祭祀圈。祭祀圈指涉一定的地域範圍,以及這範圍內所有居民義務性的

共同祭祀組織與祭祀活動。184許嘉明指出祭祀圈的階層性:「祭祀圈模式中的聯

庄廟,庄廟和角頭廟即有一禑階層性關係。」185

地方公廟的形成與地方庄社的發展息息相關。故本文有意從清季《鳳山縣

采訪冊》所羅列高雄平原境內的寺廟,探究地方公廟形成之類型。而這些寺廟

除了官祀與少數聯庄祭祀的情形之外,大多數為庄廟的性質。所以本文針對這

些庄廟流傳至今的口碑與文獻記載來探究庄廟建置的類型。 然而,對於庄廟建

置治的沿革,常有文獻記載(如地方志書)與碑文,或田野調查所得之口碑多所出

入的情形。《鳳山縣采訪冊》所羅列的寺廟之記載,可知募建、創建人氏,祠廟

規模,離縣治遠近,廟產多寡,以及創建或修建之年代。由此可知這些寺廟建

置的年代為具有小廟以上規模的建置階段。而碑文中所載祀奉沿革或是現今田

野調查的口碑,其創建的年代許多是早於采訪冊的記載,可知一般地方公廟的

沿革記載,創建年代可追溯至供奉香火、公厝階段的祭祀時期。

184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集刊》,36 期﹙臺北,1973 年﹚,頁 201。 185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 卷 6 期﹙臺北:

1978 年﹚,頁 204。

Page 9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92

本文運用《鳳山縣采訪冊》、《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

《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市寺廟文化專輯(一)道教部分》、《臺灣南部寺廟調查

暨研究報告》對於鄉鎮內著名寺廟的解說,以及部分寺廟的寺廟沿革碑文、說

明書等資料,整理出高雄平原境內清季地方寺廟成為地方公廟的型態,區分為

三種型態,分別是:私家供奉轉為地方庄廟、公眾鳩金建置為地方庄廟,以及

其他原因所建置之地方庄廟。

第一節 由私家供奉演變之庄廟

先民渡海來臺,面對旅途的危險,拓墾的困阨環境,常會有攜帶香火或神

像遷徙的情形。其中有攜帶媽祖、玄天上帝香火,祈求渡海平安,亦有攜帶原

鄉信仰神祇的香火或神像,延續原鄉的信仰。庄眾各私家供奉的神明,較有靈

驗的神祇脫穎而出,成為庄眾共同信仰中心,而建置庄廟。由私家崇祀香火,

演變為庄眾共同信仰的對象,這種型態為臺灣神明香火緣起最顯著的一種典

型。186本節欲探討私家信仰成為庄廟的情形。

1. 觀音里籬仔內庄的青雲宮:

青雲宮主祀神農大帝,地方人士稱「老祖」,外地人稱「仙公祖」。187相傳

籬仔內庄望族黃姓的先祖,祖籍為泉州府南安縣內埔鹽田黃家庄的黃發於康熙

36 年(1697 年)渡海來台,隨身奉有神農大帝神像,從安平上岸後,落腳於觀音

山腳下的田中央庄,自此後代子孫因豐收而募建為廟宇祭祀。188嘉慶元年因人

口多居於三奶壇,遷廟於籬仔內庄(今為大社鄉神農村),稱為「青雲宮」。青雲

186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地方社區---高雄縣媽祖廟的分析〉,《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南投:省文獻會,1997 年),頁 97。 187 陳國川《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二冊),頁 284。 188 沈同來,《重修大社鄉志》(高雄縣:大社鄉公所,2006),頁 734。

Page 9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93

宮所在庄社之歷史發展來看,所在位置為清領初期的觀音山庄。189而觀音山庄

(或謂觀音庄)早在蔣志的坊里一項中即已出現,而且是蔣志中所列出鳳山縣所轄

二庄中的一庄。190而這些早期發展的庄社與與鄭氏的鎮營屯墾有絕對的關係,

該處即為鄭氏義武營兵屯墾而成,所以拓墾發展較早。191到高志時,即已從觀

音山庄升格為觀音山里,且觀音里的保甲數為 21 甲,即可知觀音山庄的發展人

口趨於繁盛,鄰近庄社漸多。此外,在《康熙台灣輿圖》繪製有觀音山汛,從

汛塘的設置,可知該地區的人口聚集以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青雲宮建於籬仔內庄,在清代發展為 13 聯庄祭祀。無法確知清代 13 庄聯

祀的具體庄名,以現今青雲宮的祭祀範圍為神農村、三奶村、觀音村、翠屏

村、中里村等五行政村。而這五行政村轄區對照在《鳳山縣采訪冊》的庄頭資

料與日治堡圖的庄域,這五行政村轄區在清代的庄頭為三奶壇庄、籬仔內庄、

林仔邊庄。(參見圖 4-1)推測這 13 庄為涵蓋庄社中的角頭單位。因為地方居民所

指涉的「庄」常有「庄頭」和「角頭」混用的情形。值得一提的是,青雲宮廟

中懸有清嘉慶、同治年間書有「兆民所天」、「萬世永賴」的古匾,其中「萬世

永賴」為同治元年的武舉人黃煥猷所獻。192而黃煥猷即為當地黃姓望族。地方

公廟常為地方菁英展現其影響力的重要場域,亦或說公廟與菁英,兩者關係是

緊密結合,地方公廟因地方菁英而建置,而地方菁英則因公廟而擴大其社會影

響力,彼此是相輔相成的。

189 吳進喜,《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頁 68。 190 蔣毓英,《臺灣府志》,頁 20。 191 吳進喜,《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頁 68。 192 沈同來,《重修大社鄉志》,頁 734。

Page 9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94

圖 4-1 籬仔內庄等三庄分布圖(1904 年)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 年。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2.仁壽里仕隆庄的帝仙宮:

帝仙宮主祀神農大帝,當地居民稱為「老祖」。據傳是當地先民隨鄭成功來

台時,隨身攜帶家鄉神像來台供奉。193至咸豐 8 年由貢生許秉綬董建。許秉授

出身仕隆望族許家,祖籍福建省長泰縣溪尾社下厝鄉,開基祖許蒼於康熙年間

來台,第二代許瓊瑤移居仕隆,開基立業於此,在第四代許名揚為貢生後,許

家後代屢獲科舉功名,為地方望族,主導地方社會活動甚多,遂有許秉授倡建

帝仙宮之舉。

仕隆庄的舊名為「礁巴思戎」,為平埔族聚落。早在〈永曆十八年臺灣軍備

圖〉即已繪出「哆吧思戎土社」,即為礁巴師戎。鄭氏的軍屯在該處則有中衝鎮

拓墾中衝崎庄,殿兵鎮張榮拓墾仕隆庄旁的六班長庄、畢宿鎮拓墾畢宿庄。此

193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頁 168。

Page 9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95

外在鄰近亦有一水利設施—中衝崎埤,注雨水以灌田,為鄭氏時期所修築。194

軍屯與灌溉設施奠定該地區形成聚落的基礎。乾隆 3 年陳輝著詩「礁八師戎曉

發(即小店仔)」,從該詩可知仕隆庄與小店仔庄的緊密關係。而小店仔庄則位居

於府志大道上,康熙末年形成聚落,雍正末年到乾隆初期形成「小店仔街」,為

當地的重要市集。從發展先後看來,小店仔是噍吧師戎往東北擴展而成的。195

從庄廟的建置來看,乾隆 60 年(1795 年 )陳嘉謨董建「鳳橋宮」於橋仔頭街,

而咸豐 8 年( 1858 年)歲貢生許秉綬董建「帝仙宮」於仕隆庄。196這可說明橋仔

頭街(小店仔)位於府治大道上日漸繁盛。

圖 4-2 仕隆庄分布圖(1904 年)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 年。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194 李丕煜,《鳳山縣志》,頁 30。 195 簡炯仁,《高雄縣岡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南投:文建會,2002),頁 293。 196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65、頁 168。

Page 9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96

3.維新里半路竹庄的天后宮:

半路竹庄的拓墾情形為,永曆年間泉州府同安縣鼎尾鄉積善里 18 都鴛鴦保

的林氏197,入墾半路竹。林氏崇祀媽祖,永曆 18 年半路竹的崎仔頂搭寮奉祀媽

祖香火,此為路竹天后宮的前身。198在〈永曆十八年軍備圖〉中繪有半路竹民

社,以漢人為主要居民的庄社,可知鄭氏時期半路竹庄即已頗具規模,而此時

林姓庄民為半路竹民社的主要居民。在康熙 34 年的高拱乾《臺灣府志》,即已

記載了半路竹街,鳳山縣境內僅有的兩街市之一,足見半路竹庄的發展之早。

《鳳山縣采訪冊》記載該寺廟於道光二年由程感募建而成,可以確知的是道光

年間的董建,即有地方宮廟的性質。延續至今日,該天后宮仍位在省道台一線

上,為交通輻輳之處。

圖 4-3 半路竹庄分布圖(1904 年)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 年。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197 陳致中,〈1945 年以前半路竹聚落空間之構成〉,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

論,2008 年,頁 25。 198 石萬壽,《路竹鄉志》,(高雄縣:路竹鄉公所,1985),頁 130。

Page 9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97

4.大竹里新甲的真武廟(北極殿):

新甲庄真武廟位於今日鳳山市境內,主祀玄天上帝。據傳由當地的陳姓居

民持上帝公香火奉祀於自宅,屬於私家供奉性質。到同治初年因當地瘟疫肆虐

而建廟。199《鳳山縣采訪冊》載:光緒 5 年時由陳弄董修。200從采訪冊的內容更

加證實玄天上帝的香火原為當地陳姓家族私家供奉的。從口碑的內容來推測,

同治初年的瘟疫肆虐,即以讓真武廟具有地方公廟的性質,成為新甲庄的庄

廟。

而新甲庄的拓展,鄭氏時期的軍屯有密切關聯,為開發較早的庄社。新甲

庄的北極殿的建置沿革為地方公廟形成的典型例子,因地方有瘟疫或災亂,因

有私家神明的護佑,庄眾服膺其神祇的靈驗,以及感念神祇的庇護,遂由庄眾

鳩金董建而成地方公廟,成為地方的信仰中心。

圖 4-4 新甲、七老爺二庄分布圖(1904 年)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 年。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199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頁 245。 200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72。

Page 9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98

5. 大竹里七老爺庄的大將廟:

大將廟,位於今日的鳳山市境內(參閱圖 4-4),主祀雷府大將軍。201雷府

大將軍為唐張巡的部將---雷萬春。202相傳大將公的金身是李全同由泉州帶來臺

灣私家崇祀,庄民因此稱為「大將公宅」。因李氏時常外出經商,而李府夜晚

常有發光的情形,庄眾認定是大將公的金身發出,參拜者日眾,故於咸豐七年

(1857 年)由李元、蔡南建廟。

大竹里七老爺庄的大將廟成為地方公廟的原因,主要是因私家供奉神祇

有靈異情形,逐漸成為庄眾的信仰中心,因而建置成為正式寺廟。然而七老爺

庄鄰近新甲庄,七老爺庄於咸豐七年(1857 年),新甲庄遂於同治初年(約 1862 年

左右),鄰近庄社的建廟時間接近。

6.小竹里九曲塘庄的北極殿:

九曲塘庄(九曲堂)北極殿的主祀神為玄天上帝,據傳先民渡台攜自大陸香

火,康熙年間供奉於民宅。因香火旺盛,庄眾創建祠廟,依神明指示,以一株

樹頭中尾三節,分刻三神像分祀於九曲塘、屏東中庄、鳳山竹仔腳北極殿,而

頭節所刻之神像在九曲堂。203

九曲堂位於小竹上里境內,庄名首次出現是在乾隆年間的公文中,是在余

文儀上奏黃教案的疏文中出現九角桶山,山以庄為名。204此外九曲堂的興起與

曹公圳有密切關係,從曹公圳年需繳納北極殿油香銀百四十二元,可略知一

二。

201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87。文中載主祀康將軍,有誤。 202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信仰》,頁 191。 203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頁 346。 204 吳進喜,《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頁 103。

Page 9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99

圖 4-5 九曲堂庄分布圖(1904 年)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 年。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7.仁壽里頂漯底庄王爺廟

仁壽里頂漯底庄的王爺廟,今名為「濟山宮」。寺廟沿革碑記載:鄭氏時期

來台墾殖孫氏兄弟:孫侯連、孫侯端,攜來的家鄉泉州府南安縣葭美鄉 245 都

的濟山宮所奉祀五府千歲之一的李府王爺香火。205孫氏墾殖於此後,招待族親

來台墾殖,漸次成庄。而李府千歲的香火早期是奉祀於孫家祠堂,因頂漯底庄

主要為孫氏族人,因此孫家祠堂除為祭祖所在,同時為庄眾的信仰中心。然而

頂漯底庄規模不大,祠堂兼具信仰中心的階段甚長。《鳳山縣采訪冊》載:「光

緒 11年生員孫待聘董建」206就寺廟沿革內容可知,光緒年間所建的廟,實則為

學堂、祠堂及寺廟三者合併之公厝。從這樣庄眾信仰中心的演變過程,可知頂

漯底庄為血緣姓聚落。

205 〈漯底村李府千歲沿革〉 206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79。

Page 10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00

圖 4-6 頂漯底庄分布圖(1904 年)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 年。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上述的 7 座寺廟為流傳信仰源頭是私家攜帶神祇的香火或金身來台,起初

為私家崇祀之神祇,後轉變為地方公廟性質的庄廟。高雄平原在《鳳山縣采訪

冊》所載的祠廟中,除去為官方設置、非地方公廟性質,以及清季已毀損的寺

廟,能留下從原鄉攜帶來臺口碑的地方公廟,其數量的確不多。但從上述已知

的例子中可知,居民從原鄉攜帶原鄉信仰神祇的香火或金身,有神農大帝、媽

祖、保生大帝、玄天上帝、王爺,以及大將公信仰。這說明清時期漢人移墾台

灣,所攜的家鄉神祇香火或神像是相當多元的,也就是在原鄉的信仰神祇,原

本就相當多元。

早期離鄉背井,渡海來台,墾殖於異鄉。渡海移墾過程中,攜帶私家信奉

的神祇香火或金身的例子是何其多,然而各私家崇祀的神祇眾多,縱使同為南

安籍的移民,其所崇祀的神祇不盡相同。然而為何某些私家神祇信仰會演變為

庄眾的信奉對象,為庄眾的信仰中心,進而董建為庄廟。其中的首要條件是信

Page 10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01

奉的神明要有靈驗事蹟,才能吸引庄眾信奉,尤其在庄社面臨瘟疫或天災人禍

的威脅時,神祇的靈驗與否往往會成為庄眾信奉的要因。這也說明神祇信仰要

存在於群眾社會中,是需要靈驗事蹟,亦即信仰與靈驗事蹟是相輔相成的。

Page 10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02

第二節 外來香火之庄廟

移民渡海來台,常隨身攜帶原鄉私家崇祀神祇之香火或神像,原鄉信仰因

此推展到新的落腳處。庄眾諸多私家崇祀的神祇競爭,其中一家信奉之神祇,

獲得庄眾的供奉,而為庄眾的信仰中心,此為多數地方公廟形成之型態。然而

庄廟建置,有另一情形為香火為外來者。這種類型包括過客遺留香火,以及庄

眾向外尋求著名寺廟分靈的情形。本節欲探究高雄平原境內香火為外來的庄

廟,其庄廟建置之情形。

一、過客遺留香火創建之庄廟

1.大竹里草店尾庄的龍山寺:

草店尾街位於下陂頭街內,亦即為鳳山新城所在。下陂頭街為「五方湊

集」,位於縱貫主線,及鄰近下淡水溪的渡口,有陸路的交通輻輳之優勢,因

此至少在乾隆 29 年間已分化出草店頭、草店尾等街市。207因此草店尾庄為商旅

往來頻繁之處,有較多機會吸取到外來事物。草店尾庄龍山寺的建置,其香火

即為外來者。

相傳相傳康熙年間,一位閩籍人攜帶晉江縣安海龍山寺的觀世音菩

薩香火,離去後遺留香火於蕃石榴樹上,而香火於夜間發光。居民視

為靈異,遂於乾隆 30 年建寺奉祀,並沿用祖廟龍山寺名稱,地方上亦

稱之「觀音寺」。這樣的傳說與艋舺龍山寺的源起雷同。然而值得吾人

注意的是草店尾庄於乾隆年間形成草店尾街,而龍山寺也接近這時期

建置成廟。也就是外來遺留香火,因靈驗或靈異而受到庄眾關注,同

時也要有庄中經濟發展能因應建廟祭祀之花費。

207 曾怡菁,〈大高雄地區之城街發展〉,頁 162、166。

Page 10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03

三邑人多崇祀觀音佛祖,而三邑人善經商,因此商號行郊與觀音

佛祖信仰亦密切。在龍山寺多次的重修記錄中,可發現同治 10 年的重

修為隆益號所主事。可知龍山寺對於商號行郊的重要地位。 208

圖 4-7 鳳山縣城區域簡圖

資料來源:陳國川,《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二冊),頁 326。

208 何培夫,《臺灣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頁 19~20。

Page 10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04

2.嘉祥里阿嗹庄的清和宮:

阿嗹庄(阿蓮庄)的庄廟為清和宮,其建廟之起源據傳為康熙年間有一過客留

下「辛府元帥」之香火,懸掛苦林盤樹上。因常顯神蹟為庄眾所注意,包括出

現燈光引領登山迷路者,得以平安返家。庄眾為感念其神恩,於「倉官」一處

搭建草寮奉祀「辛府元帥」,供民眾膜拜。209此後為阿嗹庄之庄廟,俗稱「元

帥爺廟」。辛府元帥,為道教雷部五元帥之一,屬於雷神類型,神誕日為六月

十五日。210

阿蓮,就地名推測為原住民的語言,可能為早期原住民居住地。境內有王

田陂,加上鄰近田寮有不少新港文書,因此此地在荷治時期就已有墾殖的可能

性甚大。鄭氏攻台後,延續前期的墾殖基礎,如阿蓮庄西側的青旗甲(文武官

田),可知此地的墾殖墾殖甚早。然而阿蓮庄首載於文獻史料是〈雍正台灣輿

圖〉211,在《臺灣土地慣行一斑》亦提及:「嘉祥外里之崙仔頂庄、岡山營

庄、石案潭庄、中路庄、阿嗹庄等地係約在雍乾年間,由楊姓富人向官方申請

荒埔開墾再分予多數移民墾闢。」212然而在乾隆 40 年的〈嚴禁惡丐強索潑擾碑

記〉所載錄的庄名中,阿嗹庄已分為大小阿嗹,可知乾隆年間阿嗹庄日趨繁

盛。

清和宮的創建與修建,與阿嗹庄陳家關係密切。如《鳳山縣采訪冊》所

載:「乾隆 58年陳江募建,道光 9年陳允董修,光緒 3年廩生陳月三、武生陳

月壁重修。」213然而阿蓮庄中的主要大姓陳姓族人,其開基祖陳香則是在康熙

年間來此地墾殖。陳姓祖籍為漳州府龍溪縣人,私家所崇奉的神祇為觀音佛

祖,則奉祀於陳家祠堂---胤科祠堂 之中。

阿嗹庄清和宮庄廟建置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庄中大姓其私家崇祀的觀音

209 〈阿蓮清和宮沿革碑記〉 210 訪「清和宮」楊姓主委所得。 211 陳國川,《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二冊),頁 113。 212 陳國川,《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二冊),頁 82。 213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85。

Page 10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05

佛祖未能成為庄廟的主祀神,反而是過客所遺留的香火晉升為庄眾共同奉祀的

主祀神。而這外來香火之神祇,其建廟的主其事者正為庄中的大姓。這例子也

可說明私家信奉與公眾信仰,兩者可以並行不悖。

圖 4-8 阿嗹庄分布(1904 年)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 年。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3.大湖碧湖宮:

碧湖宮為大湖庄三大公廟之一,相傳在乾隆年間,有一伶人懷南鯤鯓王爺

神像,短暫僑居大湖期間,正值林爽文之亂。亂氏過後,廬舍盡成餘燼,而伶

人所懷神像埋於諸瓦礫中,但因時常發出強光,引得兒童注意,取出神像耍

玩。過程中,神像顯現靈異,庄人遂建置寺廟來祭祀。214而這傳說的歷史背景

是乾隆 51 年林爽文起事,莊大田於南路響應,攻陷鳳山縣城。

214 〈大湖街代天府碧湖宮重建碑記〉

Page 10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06

路賊匪勢甚猖獗,竟敢不避大軍,日夜燒莊攻營,日甚一日〃自前月十五

日駐兵大湖,賊人日與郝鎮大營挑戰,對面埋鍋造飯,肆無忌憚〃本月初

十夜,賊又入大湖街,燒毀民房七十餘間,男婦逃亡四散〃215

建廟的傳說與歷史事件相吻合,更加增添幾分真實性。探究建廟背景,大

湖庄,於鄭氏時期即築有「大湖陂」,拓墾早,且位於府城與鳳山縣城遞送公

文的傳舖路線上,一直是官治大道的據點,於康熙末年形成街市。內門丘陵沿

二層行溪南下,與官治大道連結範圍中最為繁盛的街庄,因此屢次受亂事所波

及,包括朱一貴事件中被劫掠216;林爽文事件中,大湖庄為莊大田軍與清軍交

戰處,飽受戰火摧殘。217然大湖庄始終能維持街市之運作。正因為大湖街位於

行經府城與鳳山縣城的交通重要據點,往來商旅眾多,加上南鯤鯓代天府為有

南部王爺總廟之稱,為分靈王爺神像的首選,能有拾獲南鯤鯓王爺神像的情

形。然而大湖街能有三座公廟,分別為長壽宮、碧湖宮與擇善堂,足見大湖街

經濟之繁盛。

大湖碧湖宮的建置為一重要的代表,災異發生過後,香火有靈異現象,往

往為庄眾所崇祀,進而建為庄廟。

215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397~398。 216 藍鼎元,《平臺紀略》(南投:省文獻會,1997),頁 2。 217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397。

Page 10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07

圖 4-9 大湖街分布圖(1904 年)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 年。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像這類地方祠廟神祇的由來,因外地的過客遺留的香火,掛在樹上,發光

顯靈,被庄眾供奉地方神祇,臺灣許多地方的寺廟由來有雷同的傳說,頗值得

探討。此外既為過客遺留香火,一旦有靈異現象後,常被解讀為神祇有駐留的

意願,庄眾一旦經濟能力許可,頗能為神祇建廟奉祀,縱使庄中已建有庄廟亦

然。就如大湖庄在乾隆 40 年(1775 年)已建有長壽宮,崇祀保生大帝。然在林爽

文事件(乾隆 51 年)後的王爺神像顯現靈異後,大湖庄再度於興建碧湖宮來奉祀

之。

Page 10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08

二、自外地迎祀之庄廟

如前文所述,庄眾私家崇祀神祇,因靈異而演變為公眾奉祀之神祇,再者為

過客遺留香火,因靈異而被奉祀庄中。倘若庄中皆無這些情形,則向外尋求分

靈。這種型態為人文主導成分居多,也就是可挑選神祇來奉祀,而不是因靈異

或靈驗而奉祀。下文欲探討高雄平原境內自外地尋求分靈的著名例子:大竹里

三塊厝庄的三鳳亭。

三塊厝庄的庄廟為三鳳亭,主祀中壇元帥。《鳳山縣采訪冊》:「三塊厝街,

縣西十里,屋八間(額「三鳳亭」),同治九年同知銜張鍵道重修」218三塊厝庄,

就地名而言,「塊」為住宅的單位,因此三塊厝被解釋成有三幢房舍,三塊厝庄

的起源為隨鄭氏軍隊來台的王、蔡、鄭三姓於此地墾耕。王姓在東段的「橋

頭」,蔡姓在南段的「海墘」,鄭姓在西北段的「後角」搭屋墾耕,因而有「三

塊厝」之名。。219然則就用語習慣而言,「三」為虛指數字,表示數量少。例如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即表示居民甚少。因此「三塊厝」稱呼為該聚落規模

甚小,居民很少的意思。這也透露出三塊厝拓墾時間可能較晚。三塊厝的庄廟

為「三鳳亭」,所祀的中壇元帥是分靈自龍水庄的化龍宮(今鼓山區龍子里,內

帷庄之西南),為三塊厝庄之庄廟,又稱為三塊厝太子廟。220依據龍水耆老的口

碑,三塊厝庄太子廟(三鳳亭)與戲獅甲庄太子廟(廣濟宮)皆分靈自龍水庄的太子

廟。221而龍水地區的河段為舊稱「硫磺水」。龍水庄的得名與內惟的龍井目有

關,《采訪冊》稱為「龍巖泉」,縱使天氣極旱,該泉水也不枯竭。222因有穩定

218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84。 219 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增訂版)》,頁 79。 220 〈三鳳宮沿革〉 221 陳仁勇,〈高雄市龍水地區的開發探討〉《高市文獻》,19 卷 2 期(高雄市,2006 年 6 月),頁

111、115。 222 陳仁勇,〈高雄市龍水地區的開發探討〉,頁 118。

Page 10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09

的水源,龍水地區為高雄市較早拓墾地區。其中早期拓墾龍水的李姓族人,其

私家崇祀的神祇即為來自原鄉的中壇元帥。所以龍水地區較早有太子爺信仰,

但供奉於私家廳堂中。

而三塊厝的居民常透過龍水港渡口至左營販賣物品營生,因而自龍水分香

而建太子廟。三鳳宮自今仍於中壇元帥神誕的日期返龍水庄太子廟(化龍宮)省親

謁祖。而戲獅甲庄,亦不例外。223然而隨著開港通商,三塊厝有地利之便,人

口聚集,遂在清末已形成三塊厝街,且逐日為市。224三塊厝太子爺廟轉變為高

雄市規模最大的太子爺廟---三鳳宮。其街市甚至為高雄市南北雜貨聚集的「三

鳳中街」。

三塊厝庄分香自龍水太子廟的例子,說明拓墾初期,若庄頭規模小,庄眾

人數少,私家信仰神祇不多,神祇靈異事件也就變少,庄頭規模小,外來過客

不多,外來顯現神蹟的機會就少,因此庄中無共同崇祀的神明。如此庄民會有

向外尋求分香、分靈的需求。

223 陳仁勇,〈高雄市龍水地區的開發探討〉,頁 115。 224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37。

Page 11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10

圖 4-10 三塊厝庄分布圖(1904 年)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 年。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Page 11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11

第三節 高雄平原的聯庄廟

聯庄廟,顧名思義為兩個以上的庄聯合祭祀的地方公廟。戴炎輝論述清代

臺灣的鄉治情形,亦有論及聯庄廟:「移民來臺,在聚居成庄之初,大多同籍鄉

率而居。同鄉聚居於同一土地,自有親近感情,加上庄眾靠庄內土地營活,對

土地有相依為命的感情。自然對於土地產生有共屬意識。聚居成庄,則建造庄

廟。庄廟係共屬意識的表現。小庄附於大庄,數庄附於街,則又蓋起聯庄公

廟。廟與街庄的關係至為密切。」225

庄中有庄眾的社會組織,而庄與庄之間亦有其聯結關係。聯庄廟的形成,

能看出地方街庄之間彼此聯結關係。本節欲透過對高雄平原境內的聯庄廟之探

討,來了解清代街庄彼此間的互動情形。庄廟的聯祀關係,有時會因社會經濟

與地方人群網絡的改變,而影響到聯庄關係的建立或脫離。本文所界定的聯庄

廟為兩個以上庄所聯祀之地方公廟。但是因所要探討為清代地方公廟的聯庄情

形,只侷限於清代《鳳山縣采訪冊》所記載的地方公廟。且對於庄頭的認定,

排除角頭與甲等聚落單位,因此以《鳳山縣采訪冊》中各里下所轄的庄為依

據。

一、清代高雄平原之聯庄廟

1. 觀音里角宿天后宮:

根據昭和三年〈龍角寺重修落成紀念碑記〉:「康熙年間創立廟孙,禒為天

后宮,昔人禒為「南路媽」;嗣於乾隆年間因草增修廟孙,多由角宿庄附近十三

庄組織募今改築。名以地傳則已,角宿取義,故改禒為龍角孝」。226可知角宿天

225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1979),頁 112~113。 226 何培夫,《臺灣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頁 109~110。

Page 11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12

后宮遲至乾隆年間即有 13 庄聯祀的情形。根據研究角宿天后宮 13 庄祭祀組

織,到清末增加到 37 庄頭。227加入祭典組織的庄頭會因社會變遷而有增減,但

是 13 庄祭典組織的名稱繼續延用。至於清代原來的 13 庄祭祀組織,是指哪 13

庄,目前無法確知,僅能以早期「迎 13 庄」巡境範圍來追溯清代聯祀的庄社。

依據林東賢的推論為:角宿本庄之外,另有援勦中庄、援勦右庄、中衝崎庄、

保舍甲庄、滾水庄、刈蘭坡嶺庄、烏鬼埔庄、鳳山厝庄、石井庄(捆牛湖)、湖仔

內庄、萬金松庄、滾水坪庄、面前埔庄等庄。228(參見圖 4-15)

何以角宿天后宮為 13 庄聯祀組織?角宿庄的拓墾甚早,為鄭氏時期二十八

宿兵鎮之一的角宿鎮所屯駐之處,康熙年間即修築角宿陂,引七星山泉,下注

中衝崎溪。康熙 58 年設有角宿塘,朱一貴事件爆發,藍廷珍〈檄諸將弁大搜羅

漢門諸山〉一文中提及率領征師六百,從角宿、岡山、刈蘭坡嶺一路,搜入羅

漢門。229可知角宿位於軍事交通要處。乾隆年間角宿、刈蘭坡嶺兩處已經為聯

繫阿里港街的重要交通據點。也就是角宿庄與鄰近庄社的互動網絡日漸增強。

乾隆 27 年的《重修鳳山縣志》載角宿庄有祖師廟,祀三坪祖師,而這三坪

祖師原為庄民蘇姓私家供奉之神祇。後來乾隆 38 年貢生柯步生募建天后宮,

已有 13 庄聯祀組織,有「南路媽」的稱號,此即為角宿庄與鄰近庄社建立社會

網絡的具體組織。而道光 12 年(1832)張丙事件爆發,許成於角宿庄設營響應。

230或許看中的是角宿庄的交通據點,及其 13 庄聯祀所建構起來社會網絡。

至於角宿媽祖信仰起源為何?根據口碑說法,角宿的媽祖廟時則分香自府

城大天后宮,而且角宿媽祖廟至台南府城進香活動,為當時社會的一大盛事。

227 現今則是為四十三庄,分別在高雄縣市、屏東縣。參見林東賢〈高雄燕巢鄉角宿天后宮祭祀

圈與信仰圈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論,2005,頁 76。 228 林東賢〈高雄燕巢鄉角宿天后宮祭祀圈與信仰圈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

論,2005,頁 74 229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頁 350。 230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425。

Page 11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13

231這分香起源與至台南府城的進香活動,可能是促成 13 庄聯祀組織的重要因

素。

此外,由咸豐 6 年〈龍角寺購置香田碑記〉:提及林姓裔孫集資購地獻田,

田租作為「姑婆祖」聖誕祭祀費用。232從這購置香田碑記內容,可知林姓居民

組有以媽祖為祭祀對象的唐山祖之祭祀組織。而這些捐款購地的林姓裔孫分布

於湖仔內庄、援勦中庄、角宿庄、深水庄、橫山仔庄、滾水坪庄、滾水坑、滾

水庄、拔仔林庄。233而這樣跨庄社的林姓唐山祖之祭祀組織,與角宿媽祖的

「迎 13 庄」應有很大的關聯。

角宿庄為 13 庄聯祀。13 庄聯祀組織只有在角宿媽祖進行醮期活動時才有

參與,平時各庄只進行自家庄廟(公廟)的例行祭典。醮期的舉行則是不定期,有

顯靈情況才舉行建醮。由此看來,這樣的聯庄組織,對彼此庄社的主導性質或

強制力很薄弱,也就是各庄有很大的自主操控空間。

2.嘉祥里土庫北極殿:

土庫北極殿為為 36 庄的聯庄廟,所謂的 36 庄聯庄範圍為阿蓮鄉全鄉,及

岡山鎮的潭底、嘉興、嘉峰、三和、華岡、大庄、竹圍等里。234(參見 4-15)而

這區域範圍推算至清代的庄社,這 36 庄的稱號應是包含角頭,才有達到 36 庄

的數據。235而在地人區分這 36 庄,以土庫橋為界,分為上里、下里。這 36 庄

的範圍與嘉祥外里範圍相差無幾。236也就是這樣的聯祀組織可能受到清代甚至

鄭氏時期的行政區劃影響很大。清代所區劃的嘉祥外里,為鄭氏時期墾殖,而

231 林東賢〈高雄燕巢鄉角宿天后宮祭祀圈與信仰圈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

論,2005,頁 40 232 參見〈龍角寺購置香田碑記〉,收入於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

縣),頁 105~106。 233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頁 105~106。 234 採訪土庫北極殿呂姓會計,以及潭底崑山宮陳總幹事得之。 235 位於岡山鎮境內的庄頭有:潭底、候缺、五甲尾、田厝、前鋒、挖仔、山隙、挖仔、大庄、

新庄。 236 潭底昆山宮陳總幹事提及,有庄社因經濟問題退出 36 庄組織,亦有新加入者。

Page 11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14

大小崗山以東,則為嘉祥內里。則是清治以後才有墾殖情形。

土庫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如前所論述,玄天上帝為明皇室所崇祀的守

護神,鄭氏軍隊崇祀玄天上帝者眾,因此鄭氏拓墾區域,玄天上帝廟數量多。

從居民流傳下來的上里、下里稱呼,可知土庫北極殿,位於嘉祥里內部的交通

路線中段據點,往南銜接前鋒鎮所屯墾的幾據點,如圍隨、前鋒等。(參見圖 2-

5)鄭氏時期嘉祥里的東側為大崗山,從田寮鄉發掘的新港文書可知,鄭氏時期

的嘉祥里東側,也就是大小崗山以西,大部分為西拉雅族新港社群的領域。而

從阿嗹庄、土庫庄的地名探究,該二處亦被認為是原住民有關。237原住民族群

分布於嘉祥外里的東側,就當時墾殖的居民,也有促進民庄彼此聯結的因素。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記載:「……嘉祥外里之九鬮庄、土庫庄、挖子庄、

前鋒仔庄、五甲尾庄等地及長治一圖里、長治二圖里之大部分係距今二百年

前,即鄭氏時代由墾民自行選定地區,開墾成功後向官府申報認定,………..」238

可知嘉祥外里在鄭氏時期拓墾的情況,非僅有兵屯,民墾的情形亦多。而早期

的民墾所成之庄社,首重安全問題。透過鄰近的庄社聯結,可提升防禦效果。

而土庫北極殿為嘉祥外里境內較早建立的玄天上帝廟,信奉的歷史可以追溯至

康熙 6 年(1667 年),239也就是在鄭氏時期就已為該區域的信仰中心。拓墾的庄

民透過聯合祭祀,來加強鄰近庄社的安全防禦,同時也壯大了移入此地漢人的

社會優勢。

36 庄的聯祀組織延續今,幾乎各庄頭皆有各自的庄廟,對於土庫北極殿例

行祭典不再參與,就如中元普渡,僅有北極殿所在的土庫庄居民參與,其餘各

庄在各自的庄廟普渡。只有北極殿舉行建醮大典,36 庄有聯祀的義務。然而醮

期並不固定,需有神祇顯現靈異時,才舉行建醮。由此看來,36 庄彼此聯結的

關係日趨薄弱。

237 吳進喜,〈高雄地區的平埔族及其聚落〉,《史聯雜誌》,24 期(高雄:1995 年),頁 98、103。 238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土地慣行一斑(一)》(臺北:南天,1997),頁 82~83。 239 〈土庫北極殿沿革〉碑記

Page 11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15

3.文賢里圍仔內慈濟宮:

圍仔內慈濟宮,廟額為「月眉池慈濟宮」,顯示其遷移的歷史,原建於月

眉池庄,後隨著月眉池庄的廢庄,居民移居圍仔內後,慈濟宮也隨之改建於圍

仔內庄。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為月眉池庄的李姓族人所崇祀之神祇。月眉池

庄的得名與鄭氏時期所築的月眉池陂塘有關,故為早期開墾之處。月眉池庄李

姓族人的開基祖為李天賜,祖籍為泉州府同安縣浯嶼(金門),於康熙 20 年(1681

年)倡建保生大帝廟(慈濟宮)。240月眉池慈濟宮為鄰近庄頭最早建置的保生大帝

廟,距今已歷 315 年之久,其祭祀圈原本包括海埔、下厝、中厝、拔仔林、太

爺、葉厝甲、(圍仔內)頂庄、下庄、頂黃、下黃、月眉池、草池尾、草仔寮等

13 庄頭241。而這 13 庄頭的範圍在光緒 20 年《鳳山縣采訪冊》記載中僅有大海

埔、小海埔(劉厝)、中厝仔、下厝仔、拔仔林、下黃仔、葉厝甲、圍仔內、草仔

窰九庄。242因此可知這所謂的 13 庄頭,實際上包含角頭層級的聚落。同時也顯

示這些聚落規模不大,難以獨立建庄,加上鄰近幾個庄社的大姓主要為同安

籍,例如葉厝甲的葉氏祖籍為同安縣白礁 19 都積善里充龍社,圍仔內的林氏為

同安縣港頭鄉 18 都後嶺社,圍仔內的曾氏為同安縣 28 都草仔寮,廍邊的劉氏

亦為同安縣白礁鄉 19 都積善里充龍社。243可知圍仔內庄北極殿為該區域同安籍

居民的信仰中心,也就是圍仔內庄慈濟宮 13 庄頭聯祀的主要影響因素為祖籍,

鄰近庄頭以同安人居多,庄社藉由大道公的祭祀活動來加強彼此的聯結關係。

240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75。 241 吳進喜,《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一冊),頁 101。 242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9。 243 吳進喜,《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一冊),頁 95~99。

Page 11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16

圖 4-11 圍仔內庄分布圖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 年。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4.仁壽里彌陀港彌壽宮:

大正十年(1921 年)的〈彌壽宮重修碑記〉:

瀨南、瀨口兩處,乃前清台灣府屬之鹽埕,天上聖母係府孚尊禮在瀨南場

內,故銜得府正堂之禒。迨彌陀港道塡塞,鹽田隨之以廢,聖母神像迎留

境內崇敬,逐年輪甲過頭。後至咸豐丁巳,三庄人等興建廟孙於福德祠西

側,號曰「彌壽宮」。復因分金有被偷徙嫌疑,越及同治辛未,又移分金

數武於西而重建。244

由此可知彌陀港媽祖奉祀的起源與鹽埕的設置關係密切。

彌陀港位於舊蟯港潟湖南部的潮流口,就「彌陀」地名追溯,可能為平埔

244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頁 70~71。大正年間的碑記有誤,

應為瀨西鹽場。

Page 11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17

族居住處。245在荷治時期,彌陀港附近推測為農墾區之一;鄭氏時期,在〈永

曆 18 年臺灣軍備圖〉已出現瀨口、納底(漯底)的名稱,而漯底則是鄭氏時期孫

氏隨鄭氏來台墾殖的聚落,此兩處地名鄰近彌陀港庄。而彌陀港庄的大姓吳姓

族人,其開臺祖吳壽,漳州府南靖縣人,於永曆 15 年入居墾殖於此,而吳氏的

私家供奉神祇為玄天上帝。246

彌陀港庄媽祖廟的起源與官方設置鹽場有密切。清代在鳳山縣所設的鹽

場,起初為瀨北(新昌里)、瀨南(大竹橋庄),在乾隆 21 年改為瀨南場(興隆莊打

鼓港口)、瀨東場(鳳山大林蒲)、瀨西場(仁壽里彌陀港)。247瀨西場為官設的鹽

場,官員供奉媽祖神像於此,供鹽丁膜拜,以撫慰鹽丁苦寂的心靈。而彌陀港

庄因官設鹽場後,自外地招募鹽丁,人口日眾,遂形成鹽埕、海尾兩庄。迨鹽

場廢置,媽祖仍留於境內奉祀,為彌陀港、鹽埕、海尾三庄聯祀的神祇。

鹽埕庄的大姓張姓族人,其開基祖為鄭氏部屬,來台初期定居於府城,乾

隆 21 年移居瀨西鹽場為鹽丁,遂定居於此。而張姓族人的私家崇祀神祇為池府

王爺,因此在光緒元年,張邦和、林年三倡修王爺廟於。248

彌陀港庄的大姓吳姓與鹽埕庄的張姓,私家供奉神祇皆非媽祖,然而因此

地為官方設置鹽場所在,鹽場設置媽祖神像,供鹽丁祭祀,遂成為此地的公共

祭祀神祇。而私家供奉神祇與庄眾共同祭祀的神祇,兩者的祭祀同時並存。

245 吳進喜,〈高雄地區的平埔族及其聚落〉,頁 98。 246 吳進喜,《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一冊),頁 198。 247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頁 123。 248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80。

Page 11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18

圖 4-12 彌陀港庄分布圖(1904 年)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 年。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5.九甲圍庄三山國王廟(義山宮):

如前章所述高雄平原三山國王廟聚集處,為九甲圍一帶。九甲圍庄、新庄

與六班長三庄,皆有三山國王廟,並且主祀不同的大王。庄民說法為先民於鄭

氏時期來自同一原鄉,後來庄民迎請潮州府揭陽縣三山國王分靈建廟。九甲

圍、六班長二庄為鄭氏時期屯墾,新庄為分自甲圍庄,從咸豐 2 年的新庄〈義

山宮改建碑記〉:「我庄自開基伊始擇建義山宮配祀三山國王」。249文中可知甲圍

庄民遷移自新居住地後,隨即建廟祭祀三山國王。然而九甲圍、新庄、六班長

三庄在清代皆有建立庄廟,足見三庄在清代即有一定規模。

九甲圍庄的義山宮為三庄聯祀,分別為九甲圍庄、頂鹽田庄、下鹽田庄。

每年三庄都共同巡庄迎神。在九甲圍義山宮碑記中,也明白指出義山宮為三庄

的共同信仰中心。這凸顯出三庄歷史發展的關聯性。

頂鹽田與下鹽田的庄名,當地居民的閩南語發音為「鹼田」,以土質鹽分較

249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頁 72~73。

Page 11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19

高而得名,且下鹽田更因地勢較低,有排水不良的問題。這樣的環境,不利傳

統農業生產,加上偏離主要的交通路線,這影響到庄眾的營生與庄頭規模的擴

展。從 1904 年的〈台灣堡圖〉可看出頂鹽田庄與下鹽田庄二庄規模不大,庄眾

較少,對於支應庄廟祭祀費用較為困窘,庄中遲遲沒建置庄廟。

頂鹽田庄遲至日治時期,自角宿媽祖廟分香奉祀於小祠中,至 1976 年建廟

(天月宮)。250雖頂鹽田庄已建有庄廟,三庄聯祀的活動仍舊維持下來,三庄共同

參與巡庄。

圖 4-13 九甲圍等三庄分布圖(1904 年)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 年。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250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頁 172。

Page 12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20

6.小竹里王公廟庄的廣應廟:

廣應廟主祀謝府王公(謝安),俗稱王公廟,王公廟庄因此而得名。王公廟

信仰起源,相傳乾隆年間一閩籍人士將謝府王公(謝安)的香火,遺留番石榴樹

上,夜間發光,顯現靈異,居民遂搭草寮奉祀。251庄眾於嘉慶年間改建為公厝

252,咸豐 3 年與光緒 9 年再修。253從《鳳山縣采訪冊》所載寺廟建築的規模為

「屋十間」,可知寺廟規模大。而王公廟的祭祀範圍舊稱三甲,為現在王公村等

9 村。254這 9 村的範圍,對照清代的采訪冊所載的庄社,分別是王公廟、半

廍、後大厝、頂厝、港仔埔、港仔嘴、苦楝腳、柚子腳、中坑門、頂林仔邊、

頂林仔邊街。(參見圖 4-15)

值得注意的是王公廟庄與頂林仔邊街的關聯。頂林仔邊街興濟宮的起源,

為在乾隆年間由庄民鑒於庄中無神奉祀,遂自府城頂大道公分靈祭祀。可知在

乾隆年間頂林仔邊從無廟,進階到有庄廟。而王公廟庄於乾隆年間有過客遺留

香火於此,庄眾搭草寮奉祀,在嘉慶 18 年(1813 年)建公厝。兩庄建立庄眾的信

仰中心相近,一則可知這一區域的聚落發展進程,十八世紀後期,庄社有建立

信仰中心的需求。然而持續到光緒 20 年,林園地區的寺廟,僅有鳳山山麓上的

清水巖、頂林仔邊街的興濟宮、福德祠,以及王公廟庄的廣應宮。王公廟庄鄰

近的庄頭,有建立公共信仰中心的需求,加上鄰近寺廟甚少,所以林園地區清

水巖以南的庄頭幾乎納入王公廟庄廣應廟的祭祀範圍。

251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頁 260。 252 〈廣應宮寺廟沿革〉 253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 185。 254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頁 261。

Page 12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21

圖 4-14 王公廟庄分布圖(1904 年)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台灣堡圖〉,1904 年。引自台灣歷史文化網站

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

8.籬仔內青雲宮:籬仔內庄青雲宮亦聯庄廟,已於前一節敘述,不再重複論

述。

上述高雄平原境內,從清代延續至今的聯庄廟,各處聯庄廟的聯祀活動有

期時代背景,如土庫北極殿的 36 庄有鄭氏拓展的歷史淵源;角宿天后宮的 13

庄聯祀活動,與其林氏「唐山祖」組織中成員的拓展與分布,有所關聯;圍仔

內慈濟宮的 13 庄聯祀則與同安籍居民的聯結有關聯;彌陀港彌壽宮則與官設鹽

場有關聯;九甲圍三庄聯祀,則是與分庄過後,庄頭規模大小,庄中資源充足

與否有關聯;而籬仔內青雲宮的信仰源起與庄中黃姓望族有關,而黃姓望族的

族人擴散於鄰近庄社,對於青雲宮的聯祀情形應有關聯;而王公廟庄廣應廟聯

祀活動,是上述幾個聯庄廟中,聯結性最強的,推測這個聯庄組織與清末該區

域鮮少寺廟有關,鄰近庄社只能依附此一公廟。

Page 12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22

茲將上述的各聯庄廟分布範圍,繪製於高雄平原,(參見圖 4-15 )可發現清

代已存在的聯庄廟,主要在高雄平原的中北部區域。而且其中分布最大範圍的

是土庫北極殿 36 庄聯祀,而土庫北極殿是在鄭氏時期就已成為庄眾的信仰中

心。

整理高雄平原的聯庄廟聯祀活動,可發現這些聯庄廟的平日聯結較為薄

弱,大多僅在聯庄廟有醮期活動時,所轄的庄眾才需要參與。然而醮期的舉行

並不固定,都以主祀神顯現靈異時,解讀為神明建醮的意願後,才舉行聯祀活

動,其餘時間都以各庄廟的祭典活動為主,包含中元普渡也為庄廟各自普渡。

這或許是鄉庄形成的發展較早,有機會建立自家庄廟,造成各庄獨立自主性較

強。而這樣的聯庄廟,僅能算是廣義的聯庄廟

Page 12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23

圖 4-15 清代高雄平原聯庄廟分布圖

Page 12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24

資料來源: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

仰》;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印,《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一~二冊;高雄市寺

廟文化專輯(一)道教部分》;梁華璜、張守真,〈高雄市寺廟建立與聚落發展之關係

研究〉,收入於《臺灣南部寺廟調查暨研究報告》。

說明:底圖引自吳進喜,〈明鄭時期高雄縣各類型聚落的空間分布〉,收入《臺灣地名辭書》卷

5 高雄縣(第一冊),頁 3。其餘為筆者所填。

二、與中北部的祭祀圈之比較

(一)臺灣北部的祭祀圈

清代台北各祖籍神明的祭祀圈可由中元節的祭祀活動之參與,了解各祖籍祭

祀圈之分布。同安人的中元節祭祀中心在大龍峒保安宮;安溪人則是艋舺清水

祖師廟;三邑人是艋舺龍山寺、漳州人以內湖芝山巖、士林慈諴宮、擺接地區

的廣福宮為中心。255各祖籍守護神的祭祀,加強各祖籍的地緣組織,同時祖籍

別的械鬥,讓祖籍別的地緣組織凝聚力更強。以大龍峒保安宮的祭祀圈為北部

大型祭祀圈形成的例子。

大龍峒原為番社巴琅泵社所在,至乾隆 29 年的《臺灣府志》的記載中,已

成為漢庄。嘉慶 10 年(1805 年)同安人建「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隨著大龍

峒的繁盛,保安宮成為台北盆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藉由保生大帝誕辰祭典,

以及中元節祭典,將盆地內同安人連結成一緊密的地緣組織。在保生大帝誕辰

祭典中盆地內同安人各姓醵金演戲慶祝,稱之為姓字戲。在中元節的祭典中,

祭典分別由盆地的三堡輪流主持,各堡以下再依地區分為甲,由各甲輪值祭典

255 參見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師大歷史研究所碩論,1978;以及〈清代

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臺北文獻》88,﹙臺北:臺北文獻會,1989﹚,頁

1~42。

Page 12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25

的舉行。隨著大稻埕的興盛,大稻埕的郊商成為中元祭典的四大柱。256

圖 4-16 大龍峒保安宮中元節祭祀圈圖

資料來源: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師大歷史所碩論,1978,頁 84。

(二)彰化南瑤宮的信仰圈

彰化南瑤宮的信仰圈之形成,與北港天后宮關係密切。北港天后宮在嘉慶

八年的水災之前,是笨港地區最重要的媽祖信仰中心。而笨港則是為導引移民

進入嘉南平原墾殖、運輸貨物的重要據點。水災前笨港天后宮具有官廟性質,

與漳籍居民關係密切。然而雍正年間彰化縣設置城池,在建城工人中,有攜帶

笨港天后宮媽祖香火者。媽祖香火奉祀於工寮中,有五彩豪光映照天空的靈異

256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頁 83~84。

Page 12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26

現象,使得彰化仕紳崇祀媽祖,建南瑤宮。南瑤宮信徒組團至笨港天后宮謁

祖,成立鑾班(轎班)輪流臺媽祖神輿,進而形成依聚落而分的組織,稱為會媽

會。這樣的進香團組織的活動,到笨港天后宮因水災而改為北港朝天宮,仍舊

持續維持。其中為使進香團更有組織性,先後形成十個會媽會的組織,定期輪

流辦理進香事宜,也因此加強了媽祖信仰的宣傳。257

南瑤宮的會媽會有十個會媽會,即老大媽會、新大媽會、老二媽會、興 二

媽會、聖三媽會、新三媽會、老四媽會、聖四媽會、老五媽會及老六媽會。十

個會 媽會各有其會員,,其會員分布各有一定的範圍,會務及會員組織各自獨

立,各會每 年都有例行的「作會」,即在南瑤宮舉行媽祖的千秋祭典。大部分

的會媽每年各自舉 行「過爐」,即在輪值的角頭內請南瑤宮媽祖來遶境祭祀,

並宴請其餘角頭的會員, 稱為「吃會」。十個會媽會共同的活動只有進香一

項,採輪流制。而會媽會會員主要是分布於彰籍聚集的區域,以及一小部分的

客家人聚集處,泉籍分布的沿海地區沒有加入會媽會的組織。258

257 參見溫振華,〈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史聯雜誌》,4 期(臺北:1984 年 1 月),頁

10~20。 258 溫振華,〈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頁 18。

Page 12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27

圖 4-17 彰化南瑤宮會媽會會員分佈圖

資料來源:溫振華〈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史聯雜誌》第四期,頁 19。

相較於中北部的大規模、跨區域的祭祀圈組織,高雄平原的祭祀圈相形之下,

幾乎以庄為界。除少數地區聯庄廟的祭祀圈之外,大多是屬於庄廟的性質。這

樣的發展型態與南部建庄的歷史進程有關聯。

以高雄平原為例,早在荷治時期,東印度公司就為商業利益,而招徠漢人

來台墾殖,在高雄平原北部設置不同的墾殖區。進入鄭氏治臺時期,延續這墾

殖基礎,加上採取軍屯、官墾、文武官員招漢佃墾耕,分為官田、私田,與營

盤田。隨軍隊來台,或被招徠墾殖的漢人,依墾殖而漸次成庄。隨著政權的轉

移,清治初期,高雄平原北部,延續鄭氏時期的開發基礎,庄社數量遠超過平

原南部的庄社,這點可由玄天上帝廟多分布於高雄平原的中北部為佐證。也因

為地方的庄社發展較早,各庄大多設置有宗教信仰中心,自行運作地方自治功

Page 12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28

能,故較少連結為大型的祭祀組織,因此高雄平原境內的寺廟為庄廟性質的居

多。然而與高雄平原北部區域同樣是鄭氏時期拓墾的台南,其境內大型神明遶

境的五大香:蕭壠香(佳里香)、學甲香、麻豆香、西港仔香、土城香。259其中蕭

壟香與學甲香,亦為「十三庄」遶境的稱號,如今也不再侷限原本十三庄的範

圍。與高雄平原聯祀活動有相同點的方面,強調遶境時的聯結。然而台南地區

的五大香隨著社會關注越多,舉辦的規模有越大的趨勢。

259 凃順從,《南瀛古廟誌》(臺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頁 54。

Page 12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29

第五章 結論

清代台灣的漢庄為移墾型的社會,來自大陸的閩粵漳泉各籍人氏離鄉背

井,橫越黑水溝,渡海來台。為克服渡海過程中的驚險與踏上陌生異鄉的恐

懼,移墾者通常攜帶家鄉神明的香火,或是小型神像,作為冒險奮鬥的精神託

付。游移遷徙過程中,隨身攜帶香火或神像僅能供奉於民宅中,待墾殖庄社頗

具規模後,才建置簡易草寮或祠廟來供奉神明,進而成為庄眾的宗教信仰中心

所在。因為有移墾社會的性質,移墾者時有競爭的壓迫感與不安全感,進而強

化了祖籍別的地緣組織的重要性。待庄眾的信仰中心---地方公廟建立後,往往

更能強化祖籍別地緣組織之間的我群意識,而地方公廟也往往是鄉庄的行政中

心,與鄉庄的歷史發展有密切關聯。公廟設置的歷程,為鄉庄發展的縮影。

然而清代的地方志書,對於地方上祠廟的記載,甚為簡略,偌大的行政區

域,往往僅有載錄幾筆代表性祠廟,內容也僅是祭祀神祇類別、祠廟所在等內

容。但光緒 20 年為纂修臺灣通志而編修的《鳳山縣采訪冊》,載錄了鳳山縣境

內 14 里 948 鄉庄,以及在祠廟一項共羅列了 35 種神祇,278 處祠廟。這樣詳盡

的田野調查資料,在清代實屬少見。其中的祠廟資料,包括祠廟所在、建築規

模、董建者、修築年代,以及廟產。這詳盡的地方資料能在短短兩年整理完

成,為依賴地方總保、耆老蒐集資料,按月查報,才得達到這地步。地方公廟

的形成,有其歷史發展的延續性,而清末的《鳳山縣采訪冊》中地方總理呈報

的祠廟資料,正可提供高雄平原一完整區域中地方公廟發展特色的探討素材。

因高雄平原有完整區域、漢庄建置同質性較高的特色,所以本文以高雄平原為

探討漢庄中地方公廟建置特色的研究範圍。

相較臺灣北部的歷史發展,高雄平原因濱海、多港澳,以及有豐富的漁鹽

之利等條件,故為漢人較早接觸的區域。加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 1624~1662 年

之間的治理,使得高雄平原的北部,因荷人招募漢人來此墾殖,發展稻蔗等農

Page 13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30

耕生活,而有了不同風貌,為漢人馴化後的土地。在鄭氏來台後,延續漢人的

墾殖活動,加上鄭氏採取兵鎮就駐地墾殖,以及招徠漢人來台耕植,使得高雄

平原上的聚落數量大增,加上埤圳的修築,更為日後清代漢庄發展奠下基礎。

也因為荷蘭、鄭氏兩政權的拓墾,開發較早,使得庄社的獨立性較強,庄眾的

原鄉地緣意識較薄弱,反而較能接納庄中各方人氏所祀奉的神明,而不是僅僅

認同自己原鄉的神明信仰。也因此高雄平原中,地方街庄的主祀神與該地區的

主要多數祖籍的住民,並無絕對關係。然而地方街庄的寺廟與該地方祖籍居民

人數比例多寡無關,並不代表鄉土神信仰與居民祖籍無關,而是說地方公廟建

置的原因與該地多數居民的祖籍無絕對關係。

從日治時期的宗教調查,提出地方居民祖籍與原鄉地方守護神的關聯,例

如漳州人信奉開漳聖王、泉州同安人信奉保生大帝、南安縣人信奉廣澤尊王、

安溪縣人信奉保儀大夫與清水祖師。潮州地區的粵籍人則是信奉三山國王。因

此從祭神的種類可推知當地居民的祖籍別。然而就 1894 年的《鳳山縣采訪冊》

在祠廟一項中所載錄的高雄平原境內各庄社的主祀神,對照 1926 年漢人的祖籍

別調查資料,發現高雄平原境內,地方公廟的主祀神,與該區域多數居民的祖

籍別,無絕對關係。就日治時期岡山郡所轄的路竹庄為例,1926 年的路竹庄漢

籍祖籍比例為:安溪人占 59%,同安人占 23%,三邑人占 10%;然而路竹庄所

涵蓋的營後、一甲、新園、下坑、大社、路竹、鴨母寮、北嶺墘、三爺埤、後

鄉等大字,在 1894 年所載的地方公廟主祀神,以王爺、玄天上帝居多,二者占

路竹庄地方公廟的九分之七。又如岡山庄在 1926 年的祖籍以漳州為多,占

51%,然而地方公廟的主祀神則主要為媽祖、玄天上帝及關帝。縱使如此,仍

不能排除祖籍別與地方守護神關聯。只是私家信奉的神祇,在成為庄社的庄廟

主祀神,庄社的歷史發展因素,以及靈異因素影響更大。

進而探究高雄平原主要神祇寺廟之分布。高雄平原的媽祖廟主要不是在港

口,而是分布於府治大道的據點,尤其是在街市。高雄平原境內玄天上帝廟甚

Page 13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31

多,且主要分布於鄭氏時期的屯墾區,與鄭氏政權早期的拓墾有很大的關聯。

就如阿蓮鄉境內的土庫北極殿為 36 庄聯祀,聯祀範圍正是鄭氏時期嘉祥里的區

域。而三山國王則聚集橋頭鄉西南側,與潮州人的信仰有關聯。此外保生大帝

的輪祀情形最多;王爺廟為高雄平原內數量最多,分布在有港汊地形的庄社最

多,然而在府治大道上的寺廟,其香火為外來客遺留的情形較多。

再者,分析庄廟形成類型,一為私家崇祀演變為公眾信奉的主祀神。各家

私奉神祇眾多,某些私家神祇能脫穎而出,成為庄中主祀神,首要條件是有靈

驗事蹟,尤其在面臨瘟疫或天災人禍的威脅時,神祇的靈驗與否往往會成為庄

眾信奉的要因。這也說明神祇信仰要存在於群眾社會中,是需要靈驗事蹟,信

仰與靈驗事蹟是相輔相成的。另一類型為外來客遺留香火所建置之庄廟。過客

遺留的香火,掛在樹上,發光顯靈,被庄眾供奉地方神祇。臺灣許多地方的寺

廟由來有雷同的傳說,頗值得探討。過客遺留香火,一旦有靈異現象,常被解

讀為神祇有駐留的意願,庄眾若經濟能力許可,大多能建廟奉祀該神祇,縱使

庄中已建有庄廟亦然。就如大湖庄在乾隆 40 年(1775 年)已建有保生大帝廟(長壽

宮),然在林爽文事件(1786 年)後,王爺神像顯現靈異,大湖庄再度於興建王爺

廟來奉祀之。

除了庄廟之外,清季的高雄平原亦有從清代延續至今的聯庄廟,各處聯庄

廟的聯祀活動有其時代背景因素,如土庫北極殿的 36 庄有鄭氏拓展的歷史淵

源;角宿天后宮的 13 庄聯祀活動,與林姓「唐山祖」組織中成員的拓展與分布

有所關聯;圍仔內慈濟宮的 13 庄聯祀為同安籍居民的聯結;彌陀港彌壽宮的聯

庄則與官設鹽場有關;九甲圍三庄聯祀是小庄依附大庄聯祀的類型。籬仔內青

雲宮的信仰源起與庄中黃姓望族有關,而黃姓望族的族人擴散於鄰近庄社,對

於青雲宮的聯祀情形應有關聯;而王公廟庄廣應廟聯祀活動,是上述幾個聯庄

廟中,聯結性最強的,推測這個聯庄組織與清末該區域較少寺廟有關。

整理高雄平原的聯庄廟聯祀活動,可發現這些聯庄廟的平日聯結較為薄

Page 13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32

弱,大多僅在聯庄廟有醮期活動時,所轄的庄眾才需要參與。然而醮期的舉行

並不固定,都因主祀神顯現靈異,解讀為神明有建醮的意願後,才舉行聯祀活

動。其餘時間都以各庄廟的祭典活動為主,包含中元普渡也為庄廟各自普渡。

這或許是鄉庄形成的發展較早,較有機會建立各自的庄廟,造成各庄獨立自主

性較強。所以這樣的聯庄廟,僅能算是廣義的聯庄廟

藉由大範圍,數量多的寺廟資料,加以進行探討,可凸顯高雄平原庄社信

仰中心建置的特色。而這特色與鄭氏早期拓墾有關,各籍庄民生活在一庄社

中,墾殖定居後,祖籍區別的色彩較為薄弱,對所處的庄社認同較強。庄民崇

祀主祀神以靈驗為主要條件,倘若庄內無此條件,則尋求外地著名寺廟的分香

或分靈。由此可知,庄眾的福祉大過於原鄉的信仰。

Page 13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33

參考書目

一、史料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南投:省文獻會,1997。

丁紹儀,《東瀛識略》,南投:省文獻會,1996。

不著撰人,《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南投:省文獻會,1996。

王瑛增,《重修鳳山縣志》,台北:大通,1987。

丸井圭治郎,《宗教調查報告書》,臺北:臺灣總督府,1919,捷幼影印本。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台中市:省文獻會,1991。

江樹生譯,《熱蘭遮城日誌》,台南:台南市政府,2000。

江日昇,《 臺灣外記》,南投:省文獻會,1995。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南投:省文獻會,1996。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

沈有容,《閩海贈言》,南投:省文獻會,1994。

李丕煜,《鳳山縣志》,台北:大通,1987。

何培夫,《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臺北市:國立中央圖

書館臺灣分館,1995。

夏琳,《閩海紀要》,南投:省文獻會,1995。

施琅,《靖海紀事》,南投:省文獻會,1995。

高拱乾,《臺灣府志》,南投:臺灣文獻館,2002。

黃典權,《臺灣南部碑文集成》,南投:省文獻會,1994。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省文獻會,1996。

陳秋坤、蔡承維,《大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匯編》,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2006。

陳文達,《臺灣縣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

Page 134: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34

楊英,《從征實錄》,南投:省文獻會,199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私法物權編》卷三,南投:省文獻會,1994。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表》,臺北:臺灣總督

府,1928。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南投:省文獻會,1983。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省文獻會,1993。

藍鼎元,《平臺紀略》,南投:省文獻會,1997。

二、專書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1994。

王賢德,《高雄市寺廟文化專輯(一)道教部分》,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

市,1993。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譯,《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台北縣 :

稻鄉, 1997。

石萬壽,《台灣的媽祖信仰》,台北市:臺原,2000。

石萬壽,《路竹鄉志》,高雄縣:路竹鄉公所,1985。

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 ; 江樹生譯,《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

台北市:漢聲,1997。

吳明訓,《高雄發展史三十六講》,高雄市:佳興,2003。

吳進喜,《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吳進喜,《臺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第一冊),南投:省文獻會,2000。

林朝棨,《臺灣省通志稿》,卷 1(土地志•地理篇),臺北:省文獻會,1957。

Page 135: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35

沈同來,《重修大社鄉志》,高雄縣:大社鄉公所,2006。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凃順從,《南瀛古廟誌》,臺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

陳秋坤、蔡承維,《大崗山地區古契約文書匯編》,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2006。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舊地名探索》,高雄市政府:高雄市,1982。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文化資產採訪專輯》,高雄市政府:高雄市,

1982。

高雄市文獻委員會編,《高雄市發展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8。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1978。

梁華璜、張守真,〈高雄市寺廟建立與聚落發展之關係研究〉收入於臺灣南部寺

廟調查小組,《臺灣南部寺廟調查暨研究報告》,臺南:成大歷史學

系,1997。

曾玉昆,《高雄市地名探源》(增訂版),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2004。

曾景來,《臺灣的迷信與陋習》,臺北市:武陵,1998。

國學文獻館主編,《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台北:聯經,1996。

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南天,1993。

陳國川,《臺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第二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8。

陳捷先,《清代台灣方志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6。

陳漢光、賴永祥合編,《北臺古輿圖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65。

溫振華,《高雄縣開墾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溫振華,《高雄縣平埔族發展史》,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張珣、江燦騰合編,《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研究典範的追

尋》,臺北:南天,2003。

Page 136: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36

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1934。

增田福太郎原著,江燦騰主編,黃有興中譯,《臺灣宗教信仰》,臺北:東大,

2005。

劉益昌,《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高雄縣:高雄縣政府,1997。

葉振輝,《高雄市社會發展史(移民篇)》,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4。

鄭水萍 ,《後勁記事》,高雄市: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2000。

簡炯仁,《高雄縣岡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文建會:高雄縣,2002。

戴炎輝,《清代台灣的鄉治》,臺北:聯經,1979。

韓家寶(Pol Heyns),《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市:播種者文

化,2002。

三、期刊論文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台灣文獻》23:3(1972

年 9 月),頁 1~38。

石萬壽,〈明鄭以前二層行溪中下游流域的漢移民與系譜〉,《史聯雜誌》7,

(1985 年 12 月),頁 47~54。

石萬壽,〈康熙以前臺澎媽祖廟的建置〉,《臺灣文獻》40:3(1990 年 9 月),

頁 1~28。

石萬壽〈鄭氏的兵鎮〉,《台灣文獻》,54:4(2003 年 12 月),頁 123~152。

吳進喜,〈高雄地區的平埔族及其聚落〉,《史聯雜誌》,24(1995 年 1 月),頁

93~124。

邱彥貴,〈臺灣客屬三山國王信仰淵源新論〉,收入於張珣、江燦騰合編《臺灣

Page 13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37

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臺北:南天,2003),頁 176~225。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台灣風物》37:1,(1987

年 3 月)頁 53~81。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62,(1987 年 12 月),頁 53~114。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入《中國

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南港:中研院三民所,1988),頁

95~125。

林美容,〈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1990 年

6 月),頁 41~104。

林美容,〈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台灣的民間佛教〉,《思與言》33:2(1995

年 6 月),頁 1~40。

林美容,〈媽祖信仰與地方社區-高雄縣媽祖廟的分析〉,收入《媽祖信仰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省文獻會,1997),頁 91~114。

林美容,〈高雄縣王爺分析:兼論王爺信仰的姓氏說〉,《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88(2000 年 6 月),頁 107~133。

林衡道,〈臺灣世居住民的祖籍與神明〉,收入於國學文獻館主編,《臺灣地區開

闢史料學術論文集》(台北:聯經,1996),頁 249~389。

胡巨川,〈高雄市的古匾額〉,《高市文獻》17:2(2004 年 6 月),頁 76~102。

岡田謙著,陳乃蘗譯,〈台灣北部之祭祀範圍〉,《台灣文物季刊》9:4(1960

年 12 月),頁 14~29。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

(1978 年 6 月),頁 59~68。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73 年 9 月),頁 191~206。

Page 138: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38

康豹,〈屏東縣東港鎮的迎王祭典:台灣瘟神與王爺信仰之分析〉,《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集刊》70(1991 年 3 月 ),頁 95~211。

陳仁勇,〈高雄市龍水地區的開發探討〉《高市文獻》,19:2(2006 年 6 月),頁

111~128。

陳紹馨〈西荷殖民主義下菲島與臺灣之福建移民〉《臺北文獻》2( 1962 年 12

月 ),頁 10~16。

張崑振,〈由清代官祀天后宮體系看臺灣官祀天后宮建築的幾點特色〉,《臺灣人

類學刊》,6:1(2008 年 6 月),頁 133~162。

溫振華,〈清代一個台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史聯雜誌》1,(1980 年 12

月),頁 91~107。

溫振華,〈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史聯雜誌》4,(1984 年 1 月),頁

10~20。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臺北文獻》88,(1989 年 6

月),頁 1~42。

鄭喜夫,〈「永曆 18 年臺灣軍備圖」之由來〉,《臺北文獻直字》155( 2006 年 3

月 ),頁 27~43。

蔡淵洯,〈光復後台灣地區有關清代台灣社會史研究的檢討〉,《思與言》23:

1,﹙1985 年 5 月﹚,頁 71~92。

蔡淵洯,〈清代雲林地區民間宗教之發展(1683~1895)〉,收入於顏尚文、李若

文主編《「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歷

史學系,2000),頁 668~687。

劉枝萬,〈臺灣的民間信仰〉,《臺灣風物》39:1(1989 年 3 月),頁 79~103。

劉枝萬,〈清代台灣之寺廟〉,《臺北文獻》4、5、6(1963 年 6、9、12 月) 頁

101-120、頁 45-110、頁 48-66。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44:1(1994 年 3 月),

Page 139: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39

頁 15~29。

謝貴文,〈高雄市的保生大帝信仰〉,《高市文獻》20:1(2007 年 3 月),頁

154~173。

簡榮聰〈玄天上帝信仰發展及其人文考辨〉,《臺灣文獻》,46:2(1995 年 6

月),頁 121~131。

四、學位論文

林東賢,〈高雄燕巢鄉角宿天后宮祭祀圈與信仰圈之研究〉,台北大學民俗藝術

所碩論,2004。

曾怡菁,〈大高雄地區的街市發展〉,臺灣師大歷史所碩論,2004。

陳翰霖,〈十七世紀以來臺灣西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文化大學博士論

文,1999。

陳致中,〈1945 年以前半路竹聚落空間之構成〉,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

研究所碩論,2008。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臺北:臺大歷史所碩論,1999。

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5。

葉宛錡,〈阿蓮區域社會空間結構的變遷〉,臺灣師大地理所碩論,2000。

劉慧蘭,〈十九世紀以前湖內鄉社會經濟發展〉,臺灣師大歷史所碩論,2003

蘇坤輝,〈十九世紀以前岡山地區的土地利用〉,成功大學歷史所碩論,1998。

Page 140: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40

附錄

(一)高雄地區住民祖籍結構表

州及廳

別 福建省 廣東省 其他 合計

泉州府 漳州

汀州

龍巖

福州

興化

永春

州 小計

潮州

嘉應

惠州

府 小計

安 三邑

高雄州 559 818 1011 1293 36 27 27 33 67 3871 128 769 23 920 106 4897

11% 17% 21% 26% 1% 1% 1% 1% 1% 79% 3% 16% 0% 19% 2% 100%

郡、支 福建省

廣東省 其他 合計

及支廳 泉州府 漳州

汀州

龍巖

福州

興化

永春

州 小計

潮州

嘉應

惠州

府 小計

安 三邑

高雄市 27 115 30 132 … 2 8 1 … 315 14 1 … 15 15 345

8% 33% 9% 38% … 1% 2% 0% … 91% 4% 0% … 4% 4% 100%

岡山郡 172 280 262 360 … … … … … 1074 8 … … 8 … 1082

16% 26% 24% 33% … … … … … 99% 1% … … 1% … 100%

鳳山郡 75 35 292 226 21 5 4 6 9 673 6 12 8 26 27 726

10% 5% 40% 31% 3% 1% 1% 1% 1% 93% 1% 2% 1% 4% 4% 100%

旗山郡 103 49 14 92 5 6 1 2 22 294 20 194 3 217 43 554

19% 9% 3% 17% 1% 1% 0% 0% 4% 53% 4% 35% 1% 39% 8% 100%

Page 14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41

屏東郡 73 80 141 136 10 14 14 24 13 505 37 154 9 200 15 720

10% 11% 20% 19% 1% 2% 2% 3% 2% 70% 5% 21% 1% 28% 2% 100%

潮州郡 … 71 14 133 … … … … … 218 38 311 … 349 … 567

… 13% 2% 23% … … … … … 38% 7% 55% … 62% … 100%

東港郡 72 153 235 169 … … … … 15 644 3 58 … 61 4 709

10% 22% 33% 24% … … … … 2% 91% 0% 8% … 9% 1% 100%

恆春郡 37 35 23 45 … … … … 8 148 2 39 3 44 2 194

19% 18% 12% 23% … … … … 4% 76% 1% 20% 2% 23% 1% 100%

街、庄 福建省 廣東省 其他 合計

及區別 泉州府 漳州

汀州

龍巖

福州

興化

永春

州 小計

潮州

嘉應

惠州

府 小計

安 三邑

岡山郡

岡山庄 20 16 20 58 … … … … … 114 … … … … … 114

18% 14% 18% 51% … … … … … 100% … … … … … 100%

楠梓庄 24 31 48 32 … … … … … 135 … … … … … 135

18% 23% 36% 24% … … … … … 100% … … … … … 100%

燕巢庄 6 14 2 35 … … … … … 57 … … … … … 57

11% 25% 4% 61% … … … … … 100% … … … … … 100%

阿蓮庄 6 10 6 39 … … … … … 61 1 … … 1 … 62

10% 16% 10% 63% … … … … … 98% 2% … … 2% … 100%

路竹庄 66 25 11 9 … … … … … 111 … … … … … 111

Page 142: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42

59% 23% 10% 8% … … … … … 100% … … … … … 100%

湖內庄 … 164 … 68 … … … … … 232 … … … … … 232

… 71% … 29% … … … … … 100% … … … … … 100%

彌陀庄 2 1 139 74 … … … … … 216 7 … … 7 … 223

1% 0% 62% 33% … … … … … 97% 3% … … 3% … 100%

左營庄 48 19 36 45 … … … … … 148 … … … … … 148

32% 13% 24% 30% … … … … … 100% … … … … … 100%

鳳山郡

鳳山街 3 11 52 37 5 … 2 2 … 112 … 3 … 3 1 116

3% 9% 45% 32% 4% … 2% 2% … 97% … 3% … 3% 1% 100%

小港庄 … 14 79 25 … … … 2 3 123 … … … … … 123

… 11% 64% 20% … … … 2% 2% 100% … … … … … 100%

林園庄 22 4 21 78 … … … … … 125 … … … … 1 126

17% 3% 17% 62% … … … … … 99% … … … … 1% 100%

大寮庄 35 … 35 62 … … … … … 132 … … … … … 132

27% … 27% 47% … … … … … 100% … … … … … 100%

大樹庄 … … 97 4 … … … … … 101 2 … … 2 … 103

… … 94% 4% … … … … … 98% 2% … … 2% … 100%

仁武庄 10 2 1 15 14 5 2 2 2 53 4 8 7 19 9 81

12% 2% 1% 19% 17% 6% 2% 2% 2% 65% 5% 10% 9% 23% 11% 100%

鳥松庄 5 4 7 5 2 … … … 4 27 … 1 1 2 16 45

11% 9% 16% 11% 4% … … … 9% 60% … 2% 2% 4% 36% 100%

旗山郡

旗山街 53 36 13 10 5 4 1 1 3 126 5 5 2 12 4 142

Page 143: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 源,端賴各庄社流傳下來的口碑,來追溯建廟的淵源。也因缺乏大範圍區域的 庄廟文獻史料,所以對於一地方公廟歷史較完整的學術性論文的探討,幾乎都

143

37% 25% 9% 7% 4% 3% 1% 1% 2% 89% 4% 4% 1% 8% 3% 100%

美濃庄 … … … 2 … … … … … 2 6 171 … 177 1 180

… … … 1% … … … … … 1% 3% 95% … 98% 1% 100%

杉林庄 1 1 … 1 … … … … … 3 9 17 … 26 3 32

3% 3% … 3% … … … … … 9% 28% 53% … 81% 9% 100%

甲仙庄 … … 1 1 … … … 1 … 3 … 1 1 2 14 19

… … 5% 5% … … … 5% … 16% … 5% 5% 11% 74% 100%

內門庄 12 12 … 24 … 2 … … 19 69 … … … … 21 90

13% 13% … 27% … 2% … … 21% 77% … … … … 23% 100%

田寮庄 37 … … 54 … … … … … 91 … … … … … 91

41% … … 59% … … … … … 100% … … … … … 100%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表》(臺

北:臺灣總督府,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