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声临其境”感恩“美好生活” 相约2018“傅雷译著” …2018/08/24  ·...

1
讲述 体验“声临其境”感恩“美好生活” 相约 2018“傅雷译著”朗诵之夜 DONG FANG CHENG XIANG BAO 2018/8/24 星期五 责任编辑 王平 6 视点 【视点】 8月19日晚,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浦东傅雷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党委和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远东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一场以“那些年我们读过的傅雷译著”为主题的朗诵会,本次朗诵会有导演胡雪桦、主持人曹可凡、钢琴家宋思衡、演员 严屹宽四位重量级嘉宾加盟;并现场朗诵《傅雷著译全书》的精彩段落,他们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傅雷精神及其文化价值;为近千名傅雷的忠实读 者和慕名前来的读者们献上了一场“视听演的文化盛宴”。 通讯员 施国标 笔者早就想把中久村与上海音乐学院 的一段情缘写成文字记录下来,只因忙于公 务一直没有如愿。2018 年 8 月的一个高温 日,匆匆采访了时任大队团支部副书记、民 兵副指导员宋勤初先生,当年他只有十八 岁,现退休在家。 宋先生说,中久村与上海音乐学院的一 段情缘,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任中久大 队党支部书记韩妙根年轻有为,带领全体干 部群众,兴修农田水利,抛石打夯,用泥土修 筑水渠,同时开展群众性的大积自然肥料活 动,割青草,积河泥,集大粪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市委机关刊物《支部生活》专题报道了 中久村的这一先进经验和做法,韩妙根书记 被作为封面人物予以弘扬。《解放日报》、《文 汇报》记者相继奔赴中久进行了跟踪报道, 使中久村的光辉形象一下红火了起来。在 中央纪念毛主席在延安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中,中久被 规划为上海文艺界下乡和体验生活的服务 点。由此,一个地处海边的小乡村便与上海 音乐学院结上了缘,成为中久历史上的一个 亮点。 据宋先生回忆:当时上海音乐学院与一 批文艺界人士,曾先后分三批来到中久村蹲 点,要与中久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历 时三年之多,约有六十余人。其中音乐界 有:贺绿汀、钟望阳、江明惇、连波、薄森海、 陆在易、杨松山等具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 文艺专家;电影界有:张瑞芳、仲星火、欧阳 江山、吴云芳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上海 淮剧团著名编剧乔谷凡、王济生等。这批长 期工作在城市的艺术家,深入实践,体验生 活,不仅为中久创作了一大批活生生的文艺 节目,还与中久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让 人终生难忘。 对于这段“文艺”的情缘,宋先生动情地 说:“中久村这段文艺情结是值得记录的,如 果任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非常可惜 的,这段文艺情缘证明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特 殊性,也表述了中久的一段辉煌过程,反映 了中久人民在艰苦年代有着战天斗地的精 神,是中久人民的一段珍贵史料。” 六十年代期间,农村的生活还普遍较艰 苦,文艺名家来到乡村,与村民“同吃、同住、 同劳动”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麦屑饭、咸瓜 咸菜、芦垫竹椽的房屋,烂泥地,稻草芦苇床 垫,在烈日下割稻插秧,是那个年代最基本 的生活、生产环境,谁也逃不掉。这完全是 依靠着一个“情”字来支撑着这段特殊的经 历,他们用情用心去感悟着人生的甘苦。 有一次,为了把钢琴伴唱《红灯记》这个 节目表演好,上海音乐学院专门把一台三角 钢琴用车辆运往中久,但当年乡村路小,只 能运到“三三公路”便戛然而止了,要运送到 中久村就必须靠其他办法。但聪明的中久 人自创了一个土办法,撑来两只五吨级的水 泥农船合绑在一起,通过水运到了当年中久 “宋洋小学”的操场上。在演出时,激情动人 的琴声在操场上空回旋,李玉和的扮演者浩 亮、李铁梅的扮演者刘长瑜登场亮相,高亢 激昂的京戏唱腔震撼着在场几百人的心灵, 一下子催发了全体观众的精神动力,群众高 兴地说,我们听着这样的歌,干生产也就更 加有劲了。 在田头劳动时,这些文艺家还乘休息空 隙时间随时随地,唱支歌,表演一段现编现 演节目,让社员一下子消除了疲劳,精神又 振奋了起来。在空余时,专家们还与村里的 文艺爱好者排演节目,参加县里的汇演,如 一台“抓一把,一把抓”反映节约粮食为主题 的节目,被选送到全县先进教师大会上演 出。 三年过去,文艺界下乡体验生活结束。 在送走最后一批人时,竟有一二百名群众冒 雨徒步从中久出发,送至八里路之外的外三 灶白龙港轮船码头。分别时,艺术家与社员 相互挥手,依依不舍,有的还流下了眼泪,上 海音乐学院薄森海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 送别诗: “天下雨,泪沾襟,白龙港边送亲人, 唱歌种田为革命,革命路上同前进。”以此来 表示与中久人的情结。 采访对象宋勤初后任中久村党支部书 记,乡文宣支部书记,乡纪委委员,现退休在 家,爱好书法,现抄写各种诗经数部,几十万 字,以此来修身养性。 书院镇中久村与上海音乐学院的一段情缘 书院镇中久村与上海音乐学院的一段情缘 通讯员 禅延玲 记者 王平 著名主持人曹可凡以《傅雷 家书》开篇,正式拉开了诵读大 幕。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永远 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 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 心相接、相契、相抱”。通过曹可 凡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 让读者感受到傅雷先生的爱国 精神、人文情怀。接着,宋思衡、 严屹宽、胡雪桦等又陆续地诵读 了《傅雷著译全书》中《傅雷家 书》《论友谊》和《约翰·克利斯朵 夫》的部分段落。朗读者们用自 己各具特色的声音,为读者们倾 情朗诵。或悠长、或急促,或高 亢、或低沉,或清脆、或浑厚,完 全把自己的情感和傅雷先生交 织在一起。让人感觉文字将跳 出书本,声音将穿透心灵,让读 者朋友们真正感觉到了“声临其 境”。 今年是著名翻译家、教育 家、美术评论家傅雷先生诞辰 110周年。周浦镇党委书记李 幼林在致辞中说:“傅雷先生出 生于周浦,成长于周浦,一部《傅 雷家书》家喻户晓,傅雷先生的 文字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傅雷先生是周浦人的骄傲,是家 乡人的自豪,傅雷先生的名字早 已成为周浦的靓丽名片”。 读者们纷纷表示通过朗诵 会让他们更了解傅雷的爱国情 怀,他一生为文学作出的杰出贡 献。在浮躁喧嚣的现代社会,人 们不仅可以从傅雷先生的著译 作品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更能 感受到刚正风骨和独立精神的 精髓。更有人激情赋诗:“傅雷 声名贯内外,澧溪厚壤育伟才。 译著从容论今古,文化大餐试登 台。”李幼林在致辞中还着重提 到:“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 诵读会,表明推动人文周浦建设 的坚定决心”。傅雷先生曾说: “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作品 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 角落,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 命!”新时代的周浦人正秉承着 先生的遗志,为建设近悦远来的 “人文周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 力量。

Transcript of 体验“声临其境”感恩“美好生活” 相约2018“傅雷译著” …2018/08/24  ·...

Page 1: 体验“声临其境”感恩“美好生活” 相约2018“傅雷译著” …2018/08/24  · 垫,在烈日下割稻插秧,是那个年代最基本 的生活、生产环境,谁也逃不掉。这完全是

【讲述】

体验“声临其境”感恩“美好生活”

相约2018“傅雷译著”朗诵之夜

DONG FANG CHENG XIANG BAO2018/8/24 星期五 责任编辑 王平6 视点

【视点】 8月19日晚,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浦东傅雷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镇党委和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远东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一场以“那些年我们读过的傅雷译著”为主题的朗诵会,本次朗诵会有导演胡雪桦、主持人曹可凡、钢琴家宋思衡、演员

严屹宽四位重量级嘉宾加盟;并现场朗诵《傅雷著译全书》的精彩段落,他们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傅雷精神及其文化价值;为近千名傅雷的忠实读

者和慕名前来的读者们献上了一场“视听演的文化盛宴”。

□通讯员 施国标

笔者早就想把中久村与上海音乐学院的一段情缘写成文字记录下来,只因忙于公务一直没有如愿。2018年8月的一个高温日,匆匆采访了时任大队团支部副书记、民兵副指导员宋勤初先生,当年他只有十八岁,现退休在家。

宋先生说,中久村与上海音乐学院的一段情缘,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时任中久大队党支部书记韩妙根年轻有为,带领全体干部群众,兴修农田水利,抛石打夯,用泥土修筑水渠,同时开展群众性的大积自然肥料活动,割青草,积河泥,集大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市委机关刊物《支部生活》专题报道了中久村的这一先进经验和做法,韩妙根书记被作为封面人物予以弘扬。《解放日报》、《文汇报》记者相继奔赴中久进行了跟踪报道,使中久村的光辉形象一下红火了起来。在中央纪念毛主席在延安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中,中久被规划为上海文艺界下乡和体验生活的服务点。由此,一个地处海边的小乡村便与上海音乐学院结上了缘,成为中久历史上的一个亮点。

据宋先生回忆:当时上海音乐学院与一批文艺界人士,曾先后分三批来到中久村蹲点,要与中久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历时三年之多,约有六十余人。其中音乐界有:贺绿汀、钟望阳、江明惇、连波、薄森海、陆在易、杨松山等具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文艺专家;电影界有:张瑞芳、仲星火、欧阳江山、吴云芳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上海淮剧团著名编剧乔谷凡、王济生等。这批长期工作在城市的艺术家,深入实践,体验生活,不仅为中久创作了一大批活生生的文艺节目,还与中久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让人终生难忘。

对于这段“文艺”的情缘,宋先生动情地说:“中久村这段文艺情结是值得记录的,如果任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非常可惜的,这段文艺情缘证明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特殊性,也表述了中久的一段辉煌过程,反映了中久人民在艰苦年代有着战天斗地的精神,是中久人民的一段珍贵史料。”

六十年代期间,农村的生活还普遍较艰苦,文艺名家来到乡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麦屑饭、咸瓜咸菜、芦垫竹椽的房屋,烂泥地,稻草芦苇床垫,在烈日下割稻插秧,是那个年代最基本

的生活、生产环境,谁也逃不掉。这完全是依靠着一个“情”字来支撑着这段特殊的经历,他们用情用心去感悟着人生的甘苦。

有一次,为了把钢琴伴唱《红灯记》这个节目表演好,上海音乐学院专门把一台三角钢琴用车辆运往中久,但当年乡村路小,只能运到“三三公路”便戛然而止了,要运送到中久村就必须靠其他办法。但聪明的中久人自创了一个土办法,撑来两只五吨级的水泥农船合绑在一起,通过水运到了当年中久

“宋洋小学”的操场上。在演出时,激情动人的琴声在操场上空回旋,李玉和的扮演者浩亮、李铁梅的扮演者刘长瑜登场亮相,高亢激昂的京戏唱腔震撼着在场几百人的心灵,一下子催发了全体观众的精神动力,群众高兴地说,我们听着这样的歌,干生产也就更加有劲了。

在田头劳动时,这些文艺家还乘休息空隙时间随时随地,唱支歌,表演一段现编现演节目,让社员一下子消除了疲劳,精神又振奋了起来。在空余时,专家们还与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排演节目,参加县里的汇演,如一台“抓一把,一把抓”反映节约粮食为主题的节目,被选送到全县先进教师大会上演出。

三年过去,文艺界下乡体验生活结束。在送走最后一批人时,竟有一二百名群众冒雨徒步从中久出发,送至八里路之外的外三灶白龙港轮船码头。分别时,艺术家与社员相互挥手,依依不舍,有的还流下了眼泪,上海音乐学院薄森海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送别诗:“天下雨,泪沾襟,白龙港边送亲人,唱歌种田为革命,革命路上同前进。”以此来表示与中久人的情结。

采访对象宋勤初后任中久村党支部书记,乡文宣支部书记,乡纪委委员,现退休在家,爱好书法,现抄写各种诗经数部,几十万字,以此来修身养性。

书院镇中久村与上海音乐学院的一段情缘书院镇中久村与上海音乐学院的一段情缘

□通讯员 禅延玲 记者 王平

著名主持人曹可凡以《傅雷家书》开篇,正式拉开了诵读大幕。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通过曹可凡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让读者感受到傅雷先生的爱国精神、人文情怀。接着,宋思衡、严屹宽、胡雪桦等又陆续地诵读了《傅雷著译全书》中《傅雷家书》《论友谊》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部分段落。朗读者们用自己各具特色的声音,为读者们倾情朗诵。或悠长、或急促,或高亢、或低沉,或清脆、或浑厚,完全把自己的情感和傅雷先生交织在一起。让人感觉文字将跳出书本,声音将穿透心灵,让读者朋友们真正感觉到了“声临其境”。

今年是著名翻译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傅雷先生诞辰110周年。周浦镇党委书记李幼林在致辞中说:“傅雷先生出

生于周浦,成长于周浦,一部《傅雷家书》家喻户晓,傅雷先生的文字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傅雷先生是周浦人的骄傲,是家乡人的自豪,傅雷先生的名字早已成为周浦的靓丽名片”。

读者们纷纷表示通过朗诵会让他们更了解傅雷的爱国情怀,他一生为文学作出的杰出贡献。在浮躁喧嚣的现代社会,人们不仅可以从傅雷先生的著译作品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更能感受到刚正风骨和独立精神的精髓。更有人激情赋诗:“傅雷声名贯内外,澧溪厚壤育伟才。译著从容论今古,文化大餐试登台。”李幼林在致辞中还着重提到:“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诵读会,表明推动人文周浦建设的坚定决心”。傅雷先生曾说:“能够把不朽的大师的不朽作品发扬光大,传布到地球上每一个角落,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新时代的周浦人正秉承着先生的遗志,为建设近悦远来的“人文周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