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道德經》 修煉的影響daoist.org/booksearch/BookSearch/list012/43-15-114.pdf ·...

4
114 弘道 2010 年第 2 期 / 總第 43 期 教與武術 一、老子之「道」與劍客之魂 劍,是中國古代「武俠之魂」。 武林高手在談及武學修養時大都和劍法 有關。劍客在劍法修煉時為了達到出神 入化境界,幾十年如一日地居於深林之 中,遊於無人之野勤修苦煉。因此,劍 同他們生命緊密相連,有的劍客修成之 後或成為士大夫的門客,或效忠於國家 社稷。劍客們在忠誠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時,往往需要超越生死,時刻做好奉獻 自己生命的準備。這意味著不是將自己 置身於敵人的血刃之下,就是以劍自 戕,保全自己的名節。劍同劍客的生命 是如此的緊密相連,以至於劍成為忠與 自我犧牲的象徵,如:戰國時衛國人荊 軻,為了報答燕國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前去行刺秦王,雖慘遭失敗,但卻成為 劍客效忠國家和勇於犧牲自我的典範, 荊軻亦成為劍俠精神的代表。 劍,具有雙重的功能。其一是以 霹靂之劍鋒擊出一切違背「道」的東 西, 其 二 是以慧劍擊出 除一切自我的慾望和邪 惡的衝動。前者體現愛國主義和替 天行道、除暴安良的劍俠精神本質,後 者則具有忠君,自我犧牲和人性完善的 宗教意義。單就前者來說,劍往往被認 為只有破壞功能,有時甚至是邪惡勢力 的代表,因而有必要借助它的第二種功 能來加以抑制、聖化。道德修養好的劍 術家是能將其破壞的鋒芒指向惡魔的一 方,才能根除一切阻礙和平、正義、進 步、人道的罪惡勢力,才能作為生命的 體現,而不是死亡的標誌。 在中國武林中有活人劍和殺人刀 之說。在中國古代的道教仙人中沒有哪 位神仙人物是背刀的,而都是身背三尺 寶劍如張道陵、呂純陽等道教祖師。因 為在中國的先秦時期佩劍是一種習俗, 劍是卻邪的吉祥物,給人輕靈、崇高、 威嚴的審美感受;而刀卻給人以重拙、 膽寒邪惡的感受,所以古代對重犯人行 刑時用「鬼頭刀」而不用劍。一個道行 高的人,他必須懂得何時、如何去運用 試論 《道德經》 中國 修煉的影響 郭曉峰 遼寧大學哲學系

Transcript of 試論《道德經》 修煉的影響daoist.org/booksearch/BookSearch/list012/43-15-114.pdf ·...

Page 1: 試論《道德經》 修煉的影響daoist.org/booksearch/BookSearch/list012/43-15-114.pdf · 步、人道的罪惡勢力,才能作為生命的 體現,而不是死亡的標誌。

114 弘道 2010 年第 2 期 / 總第 43 期

教與武術

一、老子之「道」與劍客之魂

劍,是中國古代「武俠之魂」。

武林高手在談及武學修養時大都和劍法

有關。劍客在劍法修煉時為了達到出神

入化境界,幾十年如一日地居於深林之

中,遊於無人之野勤修苦煉。因此,劍

同他們生命緊密相連,有的劍客修成之

後或成為士大夫的門客,或效忠於國家

社稷。劍客們在忠誠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時,往往需要超越生死,時刻做好奉獻

自己生命的準備。這意味著不是將自己

置身於敵人的血刃之下,就是以劍自

戕,保全自己的名節。劍同劍客的生命

是如此的緊密相連,以至於劍成為忠與

自我犧牲的象徵,如:戰國時衛國人荊

軻,為了報答燕國太子丹的知遇之恩,

前去行刺秦王,雖慘遭失敗,但卻成為

劍客效忠國家和勇於犧牲自我的典範,

荊軻亦成為劍俠精神的代表。

劍,具有雙重的功能。其一是以

霹靂之劍鋒擊出一切違背「道」的東

西, 其 二

是以慧劍擊出

除一切自我的慾望和邪

惡的衝動。前者體現愛國主義和替

天行道、除暴安良的劍俠精神本質,後

者則具有忠君,自我犧牲和人性完善的

宗教意義。單就前者來說,劍往往被認

為只有破壞功能,有時甚至是邪惡勢力

的代表,因而有必要借助它的第二種功

能來加以抑制、聖化。道德修養好的劍

術家是能將其破壞的鋒芒指向惡魔的一

方,才能根除一切阻礙和平、正義、進

步、人道的罪惡勢力,才能作為生命的

體現,而不是死亡的標誌。

在中國武林中有活人劍和殺人刀

之說。在中國古代的道教仙人中沒有哪

位神仙人物是背刀的,而都是身背三尺

寶劍如張道陵、呂純陽等道教祖師。因

為在中國的先秦時期佩劍是一種習俗,

劍是卻邪的吉祥物,給人輕靈、崇高、

威嚴的審美感受;而刀卻給人以重拙、

膽寒邪惡的感受,所以古代對重犯人行

刑時用「鬼頭刀」而不用劍。一個道行

高的人,他必須懂得何時、如何去運用

試論《道德經》對中國 修煉的影響

郭曉峰 遼寧大學哲學系

Page 2: 試論《道德經》 修煉的影響daoist.org/booksearch/BookSearch/list012/43-15-114.pdf · 步、人道的罪惡勢力,才能作為生命的 體現,而不是死亡的標誌。

弘道 2010 年第 2 期 / 總第 43 期 115

這二者。呂純陽祖師身背的寶劍並不是

用來殺害生靈,而用於斬除我們自身的

貪嗔、愛慾、煩惱。張道陵和鍾馗手中

也有一把劍,那是為了抓鬼和驅魔的,

也是除暴安良俠義劍客的象徵。他們手

中的三尺寶劍能斬除人世的妖魔鬼怪。

老子之道是講陰陽的,「劍法」講「形

神合一」,據《吳越春秋》記載,越女

不但劍術高超,而且還有一套完整的理

論。她向越王勾踐侃侃而談劍道,指出:

「凡交手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

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侯氣,與

神俱往。」她這套形神相應、動靜互制、

基於變化、出奇制勝的劍術理論。是符

合《道德經》中「道」的精神的。因為

「道」講「一陰一陽謂之道,剛柔相推

生變化」、「陰陽不測謂之神」(《易

經》)。所以她的劍術理論為後世劍術

家所師法。

劍還能顯示出「道」的直覺和力

量。這種直覺同世俗所說的智力不同。

它不會因自我的分離而阻礙了自身的通

路,更不會瞻前顧後。它只會一往直

前,正如莊子筆下的切斷關節的庖刀。

在莊子那裏,關節好像就是為了被切斷

而等待著刀的來臨,達到了莊子所說

的:「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研」

的境界。的確如此,作為真實存在的

「慧劍」,在斬斷了種種利己的雜念之

後,它就是永遠不會再遭受磨損的了。

並變成具有某種精神力量的實體。在中

國古代劍客們心靈中確實懷有這種信

念,雖然要給這種信念的內涵做出定義

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不過,至少他們對

劍有一種崇高的敬意。劍客在死時也要

把劍放在棺材裏同葬,在孩子出生時也

要將劍掛在門前和屋內牆上。他們認為

這樣做就能保佑逝去的和降生的靈魂的

幸福與安全,就能阻止惡魔的侵害。在

這裏似乎殘留著萬物有靈觀念,不過從

這方面來解釋「劍俠之魂」也是行得通

的。

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善於鑄劍

的能工巧匠(例如吳國的干將和越國歐

冶子)在鍛冶、製作劍的時候,往往要

祈求神靈的幫助。《吳越春秋》卷二敘

述名匠干將與其妻子莫邪為吳王闔閭鑄

劍時,「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囊裝炭」,

莫邪還虔敬地將自己的頭髮、指甲剪下

投入熔爐中以鑠金。吳國的另一個工匠

甚至「殺其二子,以血釁金」而鑄劍

(《吳越春秋》卷二);干將的師父鑄

明劍時也是「夫妻俱入冶爐中,然後成

物」(《吳越春秋》卷二)。從中可見

鑄劍師視劍為超越生死,比自己的生命

還重要的東西。他們深層的心理內涵

就是老子《道德經》裏的「道」。古人

認為,萬物有靈,天人合一。一把劍只

有擁有天地人「三才」之精氣才能成為

「上品」;只有「劍人合一」才能產生

神奇的力量。據《吳越春秋》載,越國

的相劍者薛燭替越王允常相劍時,感到

魚腸劍「逆理不順」,勸越王不要佩帶。

後來此劍由越入吳,果然被吳公子光用

來刺殺吳王僚,做下了「臣以殺君,子

以殺父」之舉,違背了人倫常事。這正

是把劍與人事密切相聯的物人合一的天

地人「三才」感應現象。

Page 3: 試論《道德經》 修煉的影響daoist.org/booksearch/BookSearch/list012/43-15-114.pdf · 步、人道的罪惡勢力,才能作為生命的 體現,而不是死亡的標誌。

116 弘道 2010 年第 2 期 / 總第 43 期

鑄劍師在錘打劍身和淬火之時,

都進入一種清靜無為、無妄無助、天人

合一的「道」的境界。他們認為,鑄劍

時只有意到氣才到,氣到力才到,然後

才能達到神到。只能天地人「三才」的

神都到達劍上,這樣製作出來的劍才能

是真正的「精品」,成為鑄劍師最高精

神境界——「道」的反映。中國古代的

劍所以能深深震撼人們的心靈,正是這

個緣故。古人從沒有把劍看作是邪惡的

武器,而是把劍看作天地自然之道,看

作劍客的「魂」。

二、「道」與劍客之心

(一)無為而無不為

幾千年來劍術家一直把這句話作

為自己修煉劍法的「警句」。無為也就

是無妄想和雜念,也就是無生死之心,

就是老子說的「聖人常無心」。這就是

說聖人之性具太極之全體,聖人之心涵

天地之全德。所以不偏不倚,不執不

滯。因時順理,隨機妙應,所以不立常

心。就像明鏡一樣,以所照之形為形,

未嘗執照於一形,未嘗獨照於一物。無

心,就是心不止於每事每物。見一物然

而心不止於其上,這就是無心。如止心

於物,則心中頓生種種雜念、騷動,使

心不能達其用。例如十人皆揮劍與我相

鬥,我格開一劍,且心不止於其上,如

此,則能一一格開群劍,雖十人,又

有何懼?如心止於其中一人,則為其所

制,雖可架開其劍,然必為第二人所

殺。

初學劍法,不懂持劍、行劍、手、

眼、身法、步之要領,不知如何是好,

故心無所止。雖與敵相交,然心不止於

其身。其後,習種種姿勢和用法,心有

所住。故心止於種種動作之中,乃至揮

劍刺敵時,心為外事所制而不能自由動

作。但如能勤修苦煉,日積月累,數

年之後,終達清心無為之境界。身之所

立,劍之所持,一動一靜,皆歸於無

心。此時心境,同初學之時,是謂初與

終同。

道教徒的修行也是如此,當達到

最高境地的時候,就會忘卻老君、呂

祖,成為一個甚麼都不知曉的天真孩

童,就會從自我欺騙、虛偽中解脫出來

而獲得自由。在此時,人是清靜無為

的,是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在面臨抉擇

之際,那種猶豫不決的所謂理智的判斷

也會自動消失,危害無念無想心境的

「無心」也將不復存在。愚拙之人,由

於智力尚未被喚醒,故處於真樸之態。

聰慧之人,由於已具備了智力,故不需

依靠它。所以,愚拙和聰慧是很接近

的。只有半瓶子醋的人,才在自己的頭

腦中裝滿了思考與辨別。

劍法修為有兩種,一種是終極理

性的,另一種是技術的。前者修行的目

的,是為了達到終極理性的境界,在那

時,沒有任何要求行為秩序的規定,只

有使自己一往直前的「無為心」。而

後者,則是為了達到細節上的技術熟

練,這一點也非常必要。因為沒有技

術動作,就不能演練劍法套路。因此,

Page 4: 試論《道德經》 修煉的影響daoist.org/booksearch/BookSearch/list012/43-15-114.pdf · 步、人道的罪惡勢力,才能作為生命的 體現,而不是死亡的標誌。

弘道 2010 年第 2 期 / 總第 43 期 117

術武與教

在劍法中,學者必須要知道劍的握法以

及在實際打鬥中的各種姿勢等等。總而

言之,以上這兩種修行可以說是缺一不

可,就像一輛車要有兩個輪子一樣。

(二)道法自然

劍客與敵手相搏時,如果心置敵

身,則為敵所制,心置敵劍,則為敵劍

所制;心思殺敵,則為殺敵之念所制;

心置己劍,則為己劍所制,心置敵手之

勢,則為敵手之勢所制。然而究竟應置

心於何處?按照《道德經》「道法自

然」的原則,心不應置於任何一處,唯

只使心遍及一身,如此,則用手之時,

可以致手之用;用足之時,可以達足之

功;用目之時,可以盡目之能。於敵手

相搏時,要隨對方動作之變化而變化,

隨對方動作轉移而轉移,也就是要捨己

從人。故心置一身,則一身之用也可以

周至而不偏廢。

因此,我們不應該將心置於身體

的任何一個部份。我們必須把心充滿、

遍及在整個身體之中,任其自然運動。

如果我們硬要去做某事,那我們的心就

會偏向一面而使其它方面處於閒置的狀

態。只有不思慮、不煩惱、不分別,才

能使心在所到之處都能全力以赴,順利

地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工作。不管做甚麼

事情,都要避免單打一。心有時也許會

停留在身體的某一處,但當你要進行新

的工作時,就必須把它提將出來,放到

需要它的地方。當然,這一轉換並不是

很容易做到的。因為心一旦「止」於一

處,它就會有停留在那裏的欲求。所

以,心的轉換,哪怕是在很順利的場

合,也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對於心,要

像栓住貓一樣讓它來親近你,把它栓繫

在任何場所都可以。如果你想讓心在十

個地方都能發揮作用,那你就不要把它

停留在一個地方。因為一旦你將心停在

一處,那其它九處就會遭到閒置。這一

點可以說非常重要。當然,要做到心不

住一處,必須要經過長期而艱苦的修煉

才行。

由此可見,「劍客之心」追求無

妄無住,恰恰符合《道德經》「道」的

宗旨,體現「道」的原則,因為無妄無

住,是達到「道法自然」的關鍵。而心

有所思,則生種種分別、憂慮,故稱為

有妄心。心不固定於一物,稱無住。無

分別、憂慮,遍及全身而行於全體,稱

無心。然而無心非心如木石,乃心不留

於任何一處之意也。留則心中有物;不

留,則心中一無所有。無妄亦稱無雜

念。如能無雜念,則周身清靜,外界稍

有異常就能感知,心住一處,則心不能

自由動作。心中若有所思,則雖聽他人

之語而不得聞之也。此實乃心住於所思

物之故。心思一事,思慮搖動不定,則

雖聽而不可聞。雖視而不可見。故唯有

去此心中之事而使心為無心,則可隨萬

物之機而達其用。劍法也是如此。心不

止於持劍之手,盡忘手中之劍而與敵相

搏,則可心不止於敵而將其殺之。若悟

此人空、我空、手空、劍空,則心又不

滯於空,不為空所制。這正如《道德經》

中所說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