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Bureau | 教育局  · Web...

9
(一) 示示示 一()

Transcript of Education Bureau | 教育局  · Web...

Page 1: Education Bureau | 教育局  · Web view學生思考墓穴在考古發掘上的意義,可抽問學生,從而認識南越王墓的主人與秦朝開發嶺南措施的關係。

示例(一)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

(開發嶺南)

Page 2: Education Bureau | 教育局  · Web view學生思考墓穴在考古發掘上的意義,可抽問學生,從而認識南越王墓的主人與秦朝開發嶺南措施的關係。

教學設計簡介

設計者 姓名:丁麗珊老師學校:衞理中學

學科/學習領域 中國歷史對象 中一級課題名稱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開發嶺南)

配合修訂課程的課題 歷史時期 課題秦漢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

建議教學時間/課節 1課節學習目標

認識南越王與秦開發嶺南之關係; 認識南越王墓的文物及其重要性; 比較南越王墓與李鄭屋古墓的異同之處。

Page 3: Education Bureau | 教育局  · Web view學生思考墓穴在考古發掘上的意義,可抽問學生,從而認識南越王墓的主人與秦朝開發嶺南措施的關係。

教學設計 — 教學流程建議教學流程(分鐘) 內容/教學策略 備註

5 核對「課前預習」,檢查學生是否完成課業。 老師就部分題目加以說明,讓學生對西漢南越王墓有基本的認識。

10 課堂活動:配合簡報,學生完成兩篇閱讀文章。 學生思考墓穴在考古發掘上的意義,可抽問學生,從而認識南越王墓的主人與秦朝開發嶺南措施的關係。

討論/老師講授

10 學生分組選取工作紙內最喜愛的文物,老師可教導學生從文物的經濟價值、工藝技術、歷史意義思考。

學生分享喜歡的文物的原因,教師可抽問數名學生。討論/老師講授

10 學生發揮想像力,完成第 6題。 老師可請同學展示作品,並與同學分享。 學生分享

5 老師總結,同學可比較南越王墓與李鄭屋古墓的異同。

Page 4: Education Bureau | 教育局  · Web view學生思考墓穴在考古發掘上的意義,可抽問學生,從而認識南越王墓的主人與秦朝開發嶺南措施的關係。

秦朝的統一及其統治措施(開發嶺南)一、熱身練習:觀看這段短片,先認識一下廣州古蹟歷史及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博物館好過癮(動畫片)」https://www.gznywmuseum.org/nbsp/85.jhtml

請於以下題目在合適的選項內加上「」。1. 根據短片,小熊掛在胸前的是甚麼?

龍鳳呈祥圓環玉佩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 天下和諧圓環玉佩 透雕呈祥麒麟重環玉佩

2. 根據影片中的「考古地層關鍵柱」,廣州有多少年歷史? 1000 2000 3000 4000

3. 廣州又稱為甚麼? 馬城 駱駝城 羊城 驢城

4. 短片中介紹了以下哪些地點?(可選擇多一項選項) 南越國宮 廣州藝術博物館 大元帥府 五羊塑像 十三行博物館 黃埔軍校 鎮海樓 黃埔古港 陳家祠 農民講習所

5. 短片中小熊使用古代的「燒烤爐」四隻角翹起來,有何作用? 只用作裝飾 食物不易從邊上滑落 令食物容易煮熟 令食物更美味

6. 「番禺」是古代哪個國家的都城? 大象國 南越國 桂林國 南海國

7. 小熊的家在哪兒? 南越國宮 大元帥府 鎮海樓 陳家祠

Page 5: Education Bureau | 教育局  · Web view學生思考墓穴在考古發掘上的意義,可抽問學生,從而認識南越王墓的主人與秦朝開發嶺南措施的關係。

二、課堂活動:請閱讀以下文章,然後回答問題。

原文網址:陽明電子報,http://www.ym.edu.tw/ymnews/284/sub_travel.html

1. 以下哪項是對趙佗的正確描述?(可選擇多一項選項) 秦朝名將 平定南越 建立南越國 被封南越王

平定南越國後不久死去 第二代南越王 將王位傳給孫子趙眜 他是南越王墓的主人

原文網址:每日新聞,https://kknews.cc/culture/k8lbjbp.html

2. 南越王墓的主人是誰?南越文王趙 眜 。

3. 如何從墓中證實墓主人的身份?南越王墓主人身穿絲縷玉衣,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一枚青白玉篆刻的「趙 眜 」 玉印,可證墓主人是南越文王趙 眜 。

4. 這座墓穴在考古發掘上有何重要意義?參考答案:南越文王趙 眜 墓是嶺南地區已發現的陵墓當中,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墓主人身份最 高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全用石塊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現壁畫的彩繪石室墓。這座墓堪稱地下寶庫 , 共出土各類文物達 1000 多件,而「文帝行璽」金印是中國考古發掘首次發現的「皇帝」印璽,最 為珍貴。(學生可提供其他有理據的答案。)

南越王墓的主人是南越開國之君趙佗的孫子 ---- 第二代南越王趙眜。趙佗是秦朝的名將,他是秦始皇派兵攻打南越時 50 萬大軍的副帥。秦末漢初,趙佗繼任南海尉,他乘中原戰亂,據地自立,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王。據說趙佗去世時已達百歲高齡,他的兒子都已死去,於是他將王位傳給孫子趙眜,趙眜就成為第二代的南越王。

南越王墓主人身穿絲縷玉衣,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一枚青白玉篆刻的「趙眜」玉印,可證墓主人是南越文王趙眜。趙眜,《史記》稱為趙胡,是南越國的第二代王,公元前 137年至前 122年在位,號稱「南越文帝」。南越文王趙眜墓是嶺南地區已發現的陵墓當中,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墓主人身份最高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全用石塊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現壁畫的彩繪石室墓。這座墓堪稱地下寶庫,共出土各類文物達 1000多件,而「文帝行璽」金印是中國考古發掘首次發現的「皇帝」印璽,最為珍貴。

Page 6: Education Bureau | 教育局  · Web view學生思考墓穴在考古發掘上的意義,可抽問學生,從而認識南越王墓的主人與秦朝開發嶺南措施的關係。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 玉佩分為內外環,內環透雕一游龍,龍抓伸出環外,外環透雕一鳳鳥,站在龍爪之上。構圖完美,工藝精湛,極具漢代浪漫和寫實的特徵,是漢玉中的藝術珍品,被選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館徽。

絲縷玉衣

圖片來源:香港教育城

墓主身穿絲縷玉衣,頭枕珍珠枕,口含珍珠團,頭部和胸部蓋有「覆面」和「珠襦」1,館槨內外還出土玉璧 47塊,實行了較為完備的珠玉斂葬。喪葬用玉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戰國時期用玉璧上鋪下墊,漢代出現玉衣,並形成了完備的玉斂葬,其目的是為了防止屍體腐朽和引導靈魂升天。

龍虎並體玉帶鈎 青白玉,玉質細密溫潤。鈎首呈虎頭型,末端為龍首,龍虎雙體並列彎曲。龍張口咬環,虎伸爪探環,構成龍虎爭環的造型。

金印重 148.5 克,邊長 3.1 厘米,是目前發現最大的一枚金印,也是第一枚以龍為鈕的帝王金印。

文帝行璽

1 珠襦是指用玉縫製而成的短衣。

Page 7: Education Bureau | 教育局  · Web view學生思考墓穴在考古發掘上的意義,可抽問學生,從而認識南越王墓的主人與秦朝開發嶺南措施的關係。

圖片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銀盒出土時內裝有很多藥丸。其造型風格和西亞波斯帝國銀器相同,是嶺南發現最早的「舶來品」,說明南越時期可能已開始對外交往。

蒜頭紋銀盒

原為一件龍形佩飾,斷裂後配置一虎頭金鈎,形成了這件猛虎咬龍尾的帶鈎。虎額上陰刻「王」字,更顯佩者的尊貴地位。

虎頭金鈎扣龍形玉佩

資料來源:每日頭條〈南越珍藏-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陳列〉(https://kknews.cc/culture/p5g385p.html)

Page 8: Education Bureau | 教育局  · Web view學生思考墓穴在考古發掘上的意義,可抽問學生,從而認識南越王墓的主人與秦朝開發嶺南措施的關係。

5. 假如你是考古學家,你最喜歡哪件文物?為甚麼?(學生須提出有理據的答案。)

6. 這是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犀角形玉杯」,試運用想像力,你會如何穩定酒杯?請將方法畫在下面方格內,其向同學加以說明。

學生可發揮想像,但應考慮當時的條件/環境/技術。

參考指引:第 5題在於培養學生欣賞文物的能力,學生言之成理便可。教師可分組讓學生表達自己喜歡的文物的原因,然後再抽問。第 6題讓學生發揮創意,學生完成後,給予時間分享。

Page 9: Education Bureau | 教育局  · Web view學生思考墓穴在考古發掘上的意義,可抽問學生,從而認識南越王墓的主人與秦朝開發嶺南措施的關係。

三、延伸練習:同學知道香港也有一座「李鄭屋漢墓」嗎?兩座古墓都顯示了二千多年前秦漢時代嶺南已有所發展,足以印證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快到「李鄭屋漢墓」考察,找找它與「南越漢墓」有何異同吧!

李鄭屋漢墓說明漢墓與華南地區發現的東漢墓如出一轍,並證明中原文化在二千年前已傳播到香港。李鄭屋漢墓是香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座東漢磚室墓,漢墓用磚砌成,由前、後、左、右四個墓室及一條羨道2組成,形成平面如十字形對稱的佈局。考古學家在漢墓中發現了 58 件陪葬品,其中 50 件陶器可以分為炊煮器、飲食器、貯藏器和模型;另外 8 件青銅器則有盆、鏡、鈴和碗等。墓內並沒有人骨。李鄭屋漢墓的結構以至出土器物的類型,與華南地區發現的東漢墓如出一轍。結構方面,十字形穹窿頂磚室墓在東漢時期十分流行;器物方面,在漢墓發現的三足陶鼎、溫酒尊、陶魁、陶卮3(音:之)等都是漢代民間常用的陶器,也常出現於漢墓的畫像磚中。而一套四件的陶製模型─屋、倉、井和灶,更是東漢時期陪葬物的常見組合。再結合墓磚銘文的「番禺」二字,可以推斷古墓是東漢時期(25-220年)的建築物,更印證了香港在漢代屬番禺縣管治。快下載工作紙,齊來探究「李鄭屋古墓」吧!

2 羨道是指通入墓穴的路,上不蓋土。3 陶卮是指用陶土製成盛酒的器皿。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documents/54401/197827/lei2.pdf

參考指引:教師可舉辦李鄭屋漢墓考察活動,或利用網上資源,讓學生多認識嶺南文化如何在香港發展。 李鄭屋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