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參與式設計於展示空間改善之研究...

21
36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12 運用參與式設計於展示空間改善之研究- 以臺灣工藝之家為例 陳佾芬 1 林芳穗 1 1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 摘要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自 2004 年起評選「臺灣工藝之家」,2008 年起推動展陳空間改善計畫,並已完成 37 個示範點以供其他工藝家參考。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由民間設計團隊協同工藝家,運用參與式設計共創展示成果, 藉此突顯工藝空間特色以達工藝推廣,及探究工藝家對空間效益滿意之程度。本研究經實際訪察、訪談與問卷調查, 研究結果發現:(1)工藝家在工藝展示與裝飾上能呈現空間特色;設計團隊則在空間規劃上能提出適切方案。(2)藝結合空間的作法:指標類、生活用品類、建材類、藝術裝飾類及木構造裝修類。( 3)各類工藝參與施作此計畫之情 況:「陶藝類」參與數量最多,「木藝類」參與比例最高,「綜合類」參與比例較低。 關鍵詞:臺灣工藝之家、展示空間、參與式設計 一、 前言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國立臺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是臺灣工藝發展的重要推手,其重要政策之 一是建立工藝認證制度,自 20042012 年歷經五屆已評選出具有代表性的 141 位「 臺 灣工 藝之 家 0F 1 」(以 下簡稱「工藝之家」),並有各種工藝類別的工藝家予以授證與掛牌。工藝中心所評選出的工藝之家, 除了是對工藝家的肯定與榮譽,也希望藉由分佈在臺灣各地的工藝之家成為民眾從事工藝參訪的文化據 (工藝中心,2017)而工藝之家的空間通常是利用自宅或工坊,做為自身工藝展示、推廣的活動場所,提供民眾參訪之 服務;這類型的空間規模大多不大,展示空間有 96%由工藝家自己建置而成,雖然大多數的工藝家認 為展示空間是重要的,但卻對該空間感到滿意者只佔 26(劉銓芝,2009P37-47)。有鑑於工藝之家 的空間由個人逐步轉型為公眾參訪空間,工藝中心自 2008~2013 年推動「臺灣工藝之家空間改善暨服務 品質提升計畫」(以下簡稱「空間改善計畫」),共已完成 37 個空間改善示範點。該計畫由公部門策 畫與執行補助,參與的工藝家必須出資配合並將私人場所供公眾從事工藝參訪,在結合室內設計團隊下 共同協力營造各工藝展示空間。經空間改善計畫之執行,做為國內外推廣工藝展示與交流之據點,其目 1 「臺灣工藝之家」之說明參考自: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之臺灣大百科全書網頁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網頁 〈關於工藝之家品牌及徵選扶植〉。

Transcript of 運用參與式設計於展示空間改善之研究...

  • 36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運用參與式設計於展示空間改善之研究-

    以臺灣工藝之家為例

    陳佾芬 1 林芳穗 1

    1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

    摘要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自 2004 年起評選「臺灣工藝之家」,2008 年起推動展陳空間改善計畫,並已完成

    37 個示範點以供其他工藝家參考。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由民間設計團隊協同工藝家,運用參與式設計共創展示成果,

    藉此突顯工藝空間特色以達工藝推廣,及探究工藝家對空間效益滿意之程度。本研究經實際訪察、訪談與問卷調查,

    研究結果發現:(1)工藝家在工藝展示與裝飾上能呈現空間特色;設計團隊則在空間規劃上能提出適切方案。(2)工

    藝結合空間的作法:指標類、生活用品類、建材類、藝術裝飾類及木構造裝修類。(3)各類工藝參與施作此計畫之情

    況:「陶藝類」參與數量最多,「木藝類」參與比例最高,「綜合類」參與比例較低。

    關鍵詞:臺灣工藝之家、展示空間、參與式設計

    一、 前言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國立臺灣工藝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是臺灣工藝發展的重要推手,其重要政策之

    一是建立工藝認證制度,自 2004~2012 年歷經五屆已評選出具有代表性的 141 位「臺灣工藝之家 0F1」(以

    下簡稱「工藝之家」),並有各種工藝類別的工藝家予以授證與掛牌。工藝中心所評選出的工藝之家,

    除了是對工藝家的肯定與榮譽,也希望藉由分佈在臺灣各地的工藝之家成為民眾從事工藝參訪的文化據

    點(工藝中心,2017)。

    而工藝之家的空間通常是利用自宅或工坊,做為自身工藝展示、推廣的活動場所,提供民眾參訪之

    服務;這類型的空間規模大多不大,展示空間有 96%由工藝家自己建置而成,雖然大多數的工藝家認

    為展示空間是重要的,但卻對該空間感到滿意者只佔 26%(劉銓芝,2009:P37-47)。有鑑於工藝之家

    的空間由個人逐步轉型為公眾參訪空間,工藝中心自 2008~2013 年推動「臺灣工藝之家空間改善暨服務

    品質提升計畫」(以下簡稱「空間改善計畫」),共已完成 37 個空間改善示範點。該計畫由公部門策

    畫與執行補助,參與的工藝家必須出資配合並將私人場所供公眾從事工藝參訪,在結合室內設計團隊下

    共同協力營造各工藝展示空間。經空間改善計畫之執行,做為國內外推廣工藝展示與交流之據點,其目

    1「臺灣工藝之家」之說明參考自: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之臺灣大百科全書網頁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網頁

    〈關於工藝之家品牌及徵選扶植〉。

  •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37

    的在提升參觀環境的品質與親和力,同時亦增進工藝之家個別的特色與識別度,透過展示方式的呈現讓

    工藝生活化,且藉由工藝與空間展示的結合,能帶給人對工藝有深刻的印象。

    由於現有工藝之家的空間普遍存在著居住、創作與展示的需求與衝突,工藝家並非空間設計專業者,

    並無法解決工藝展示空間受到現有空間侷限、空間機能與規劃等問題,造成不易彰顯個人工藝特質與品

    牌形象(劉銓芝,2009:P48-51);同時有關臺灣工藝之家空間設計、微型展示設計及個人工藝風格空

    間的研究鮮少被關注之課題。本研究欲探討空間改善計畫中工藝中心、工藝家與室內設計團隊在共同協

    力的”參與式設計”下,共創展示空間的成果及各自扮演的角色,並瞭解改善後工藝家對空間效益滿意

    度之結果。

    1-2 研究目的

    由於空間改善計畫是公部門由上而下的介入,產生工藝中心、工藝家與設計團隊合作的契機,並藉

    由各自不同的專業涵養,工藝家與設計團隊在”參與式設計”的操作下,共同協力完成展示空間改善之

    成果。計畫中工藝家的角色不僅是業主、使用者,在設計過程中必須參與溝通討論;同時部分工藝家亦

    為實際參與空間改善的工藝施作者,因而使展示空間增添工藝家的個人色彩與特色。此一作法不同於一

    般設計公司所設計的展示空間之樣貌,並有別於過去工藝家自行施作改善的方式;因採取”參與式設計”

    使工藝家實際參與空間營造的過程,在設計團隊共同的協力下,因而造就出具工藝家特色的空間是重要

    的核心概念。因此,本研究透過工藝家的共同參與,探討工藝展示與空間結合的契機與可能性之作法;

    藉由分析工藝與空間結合的手法,探究不同工藝類別的特性及工藝家的特色如何應用在空間展示中,使

    展示空間具有工藝獨特性並延伸工藝家的工藝精神;並經由工藝家參與改善後,評估自身對空間滿意度

    結果之觀點,藉此研究來累積微型展示空間之課題及突顯工藝形象作法之經驗。

    本研究主要探討在參與式設計下,如何打造出具工藝特色的微型工藝展示空間,透過已改善的 37

    個示範點,以田野調查法進行現況觀察、訪談與問卷等工作,經分析後以瞭解各示範點工藝家參與及空

    間改善之情形,並從訪談獲知不同類別工藝家參與空間改善的方式,及對空間效益滿意度之結果,藉此

    研究做為其他臺灣工藝之家或微型工藝展示空間在進行空間改造課題之借鏡,為本研究探討之要旨。本

    研究具體的研究目的有以下三點:

    1. 運用”參與式設計”進行空間改善計畫,提出工藝家與設計團隊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貢獻。

    2. 透過”參與式設計”結合工藝成為空間特色,探討不同工藝類別結合在空間展示的作法。

    3. 不同工藝類別工藝家參與空間改善部分施作之情形與空間效益滿意之結果。

    二、文獻探討

    臺灣的工藝發展從過去傳統的工藝產業,至今已走向多元文創產業的風貌,而展示空間如同工藝創

    作的舞台,能直接展現各工藝家的獨特創作,別具特色的展示空間將有助於提昇臺灣工藝之能見度,並

    看見臺灣文化產業之精華與特色。回顧過往文獻,有關臺灣工藝之家的課題,由於尚未具有一定知名度,

    相關的研究與論述較少;而展示空間的課題,多以博物館的規模進行各項的研究且已發展成熟,但對於

    微型與工藝主題的展示探討缺少直接的研究。因此根據本研究探討之課題,文獻回顧分述如下。

    2-1 工藝發展與臺灣工藝之家現況

    工藝的發展與演變,同時記錄著從古至今人類活動中重要的技藝歷程。中國春秋末、戰國初最早有

    關手工技術的專書《考工記》,提及當時有製作民器的百工,相當於今日的工藝家。明朝宋應星的《天

  • 38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工開物》將工藝分類,反映當時各工藝技術的成就。《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十〈藝文志藝術篇〉對工藝

    認為與生活密不可分,是裝飾生活實用器物的技術與表現。臺灣工藝重要的發展在於日治時期 1938 年

    「竹山郡竹材工藝傳習所」,戰後在顏水龍的推動下設立「南投工藝研究班」,成為當時唯一培育工藝

    人才的搖籃與常設機構(楊靜,2006:P15;連奕晴,2006:P2),亦為今日工藝中心之前身。2004 年始

    工藝中心為推動工藝產業的發展而建立工藝機制,設置「臺灣工藝之家」,希冀藉由評選傑出的工藝家

    1F

    2來帶動民眾認識臺灣工藝;透過凝聚跨領域與工藝之家結盟合作,來拓展工藝創作的視野與可能性;

    此外並經由觀光旅遊資源的串連來發展工藝文化產業,使其成為參觀與體驗工藝的場所,同時也化身為

    各地工藝文化的據點(工藝中心,2017)。

    在全球化經濟競爭的壓力下,臺灣工藝產業同樣遭受到經營上的危機,尤其面臨外來廉價品的市場

    衝擊,使得傳統工藝面臨歇業、轉型與外移;黃世輝與高宜淓在 2010 年的研究提出工藝產業轉型的建

    議:加強各類工藝產業的多元性發展、政府協助國內外商展以開拓行銷通路、產業文化化、觀光化及博

    物館化、區域連結與聯合行銷等作法(黃世輝、高宜淓,2010:P49-58)。而工藝之家也面臨發展的困境,

    2013 年黃世輝與劉秋雪針對臺灣工藝之家的研究指出,在設計與行銷轉型上有:設計與品牌問題、展

    覽與行銷問題、產品與體驗問題、經營與盈虧等問題(黃世輝、劉秋雪,2013:P121-133)。其中工藝家

    除了面臨工藝設計與經營轉型的挑戰外,且不擅於透過規畫展示來推廣工藝,若能結合外部的設計資源,

    採”參與式設計”的操作流程,藉此進行跨領域之媒合,產生新的合作模式及新的可能性,對工藝發展

    將可帶來正面之助益。

    而根據劉銓芝(2009)在工藝之家的研究報告亦指出工藝之家展陳空間主要有八項問題為:展陳空間

    與工作坊混雜而產生衝突、展陳空間與生活空間相互干擾、展陳與典藏的空間功能未清楚區別、缺乏工

    藝家與作品之介紹、缺乏好的藝術交流場所、缺乏個別工藝風格之呈現、展陳空間外觀之識別性與可及

    性低及展陳空間缺乏整體規劃(劉銓芝,2009:P48-51)。因此工藝中心以空間改善計畫作為工藝之家品

    牌形塑方案之一,來提升品牌識別形象與整體服務品質(文建會,2009:P71-72) 。本研究藉此計畫來

    探討運用”參與式設計”改善展示空間之課題,除了有助於解決空間問題外,並突顯以工藝結合空間,

    可提升空間特色及可識別之工藝形象,以達到工藝推廣之目的。

    2-2 展示的演變與工藝展示

    最早的展示源自西方設立的珍物陳列室(Cabinet of Curiosities),在羅馬帝國時代、十六世紀的大

    航海時代,貴族或從殖民地掠奪來的陳列戰利品,為了存放而設立的場所;文藝復興時期隨著大量古物

    挖掘才出現專門性的博物館(黃世輝,1992:P259;呂理政,1993:P1);20 世紀初現代主義興起之際,

    德國包浩斯學校對於博物館或博覽會的展示設計帶來巨大的衝擊;1960 年代美國創建社區博物館

    (neighborhood museum),開始重視社區與博物館的課題;1970 年代初期法國生態博物館(eco-museum)

    觀念的興起,展開對博物館本質、目的及發展的熱烈論戰;1980 年代,博物館界在經過外在批判和自

    身內省之後,激盪醞釀出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的思潮;晚近的「後博物館」(post museum)也在

    反省傳統博物館對歷史、文化、藝術一向強勢、主觀、片面詮釋現象(Vergo, Peter. ed. , 1989:P3;

    呂理政,1993:P2-3)。而臺灣的「新博物館運動」從國家博物館之建構,也發展到區域性的地方文化

    館階段,地方組織透過參與和自我發現,建構當代臺灣的社會文化與歷史圖像(王嵩山,2016:P22-23)。

    2 邀請曾獲頒工藝薪傳獎、傳統工藝獎、民族藝師、國家工藝獎之三等獎以上者或對工藝創作有卓越貢獻者;或曾

    參加政府機構舉辦之工藝競賽,連續三年獲得前三名或優等獎以上者,參與「臺灣工藝之家」之徵選。

  •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39

    博物館從簡單陳列展示走向重視參觀者與展示互動的關係,功能角色亦朝向教育、娛樂與充實人們

    生活的發展(黃世輝,1992:P259),尤其現今是多變和終身學習的社會,博物館成為建構多樣化學習的

    空間,以發展民眾認知美學和反思能力 (陳雪雲,2004:P7-17)。而漢寶德(2000)認為現代展示要重視

    觀眾的參與;郭長江(2003)認為「展示是藉著資訊與典藏品的排列,提供參觀者易於理解與鑑賞的環境,

    使其產生共鳴與感動,激發其想像力、創造力,進而提升及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得知展示本身及其

    環境之整體營造,作為文化、美學的傳遞、體驗與學習場域,確實能影響參訪者之認知與感受。

    而本研究對象「臺灣工藝之家」是工藝家的工坊結合展示空間,這類屬於具有工藝特質的微型展示

    空間,顯然也在講求多元地方文化博物館的脈絡下逐步成型,並有別於前述國家級或區域性博物館與展

    示館的類型,而是小規模且更具地方與個人色彩的工藝工坊的展示空間。Adamson(2007)引用

    Jones(1996)對於工坊的描述,她認為工坊是獨特的空間,作為藝術製作場所的老工作室其特點是手工

    生產,而不是大量製造,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此創作,並存在個人的創造性,是孕育概念藝術的誕生到成

    型;而最佳復興工藝的方式即是現場示範 (live demonstration)。 20 世紀初國際博覽會(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後,以工藝秀(craft demonstration)現代的形式出現,將工藝空間作為表演舞台重新再現工藝

    的生產。後來 Adamson 進一步提及有效的策略之一是在工藝節(craft festivals)和相關旅遊業結合,以工

    藝工坊參訪為主題,是工藝最顯而易見且真實的呈現,參訪者會因經歷異質空間而感到具有吸引力

    (Adamson, 2007:P14-18);而工藝參訪的概念,與工藝中心透過工藝之家來推廣工藝不謀而合。

    臺灣工藝之家具有工坊與展示的特質,與博物館相較其空間規模小、展示手法與方式單純;但由於

    多半與工藝家的居住與生活場域密不可分,而產生不同以往的展示課題。這類型屬於以工藝為主題的微

    型展示空間,是利用工藝家既有建物部分開放作為參訪據點,其空間關係分為「住展合併型」、「住展

    分離型-並置型」與「住展分離型-獨立型」三種 2F3。其中「住展合併型」多半因空間共用之干擾,而導

    致空間機能混亂;而「住展分離型」雖與居住分離,雖空間機能與居住有所區分,但也因空間規劃專業

    不足等問題造成未能充分利用空間之問題(紀筑雅等,2014)。由於工藝之家展示空間的營造大多皆由工

    藝家本身自行打造,因此發現因生活型態與空間專業不足,皆造成展示空間的問題。特別是當空間從私

    密空間轉變為公眾空間的過程中,展示環境營造的方式若未能充分落實,亦影響當時設置工藝之家之目

    的。因此,空間改善計畫除了改善現有的空間問題外,本研究以參與式設計來探討工藝展示環境之課題,

    突顯藉由工藝家的參與提出對展示環境營造的作法,將有助於提升工藝環境課題之參考。

    2-3 參與式設計的概念與落實

    為了地區發展與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近年來講求社會創新的實踐,透過參與式行動讓四種關鍵的

    相關利益者(設計者、NPO 或 NGO 和公部門、私營部門、共同創造機制的所有者)持續性的合作與相互

    支持,成為轉型和共同創造價值的契機,並衍生出以服務設計來克服社會創新中價值共創的挑戰 (Yang

    & Sung, 2016:P21-36)。世界頂尖設計與創新公司(IDEO)的執行長 Brown(2009)表示設計師應跳脫自

    己的身分,並對設計思考理念提出建議:(1)設計師要更積極參與整體的社會創新;(2)設計是協力合作

    的成果;(3)設計想法要有展望,要以人本、同理心與樂觀方式去嘗試(Brown, 2009;Bjögvinsson, Ehn

    & Hillgren, 2012:P101)。本研究採”參與式設計”的方式進行,設計過程包括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參與,

    並引導工藝家更積極地到參與空間內工藝的施作,透過共同合作落實共創之成果與滿足整體之利益。

    3根據《臺灣工藝之家展示空間問題現況與改善策略之探討》一文中,將展陳空間區分為「住展合併型」與「住展分

    離型」,其中以「住展合併型」數量較多;兩者在空間規劃與展示技術上產生不同問題與影響。

  • 40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回溯參與式設計的發展始於 70~80 年代斯堪地納維亞半島,而漸漸成為各種相關設計領域的重要

    方法。主要透過設計者與參與者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過程中並持續地反覆進行設計研究的溝通與互動,

    共同參與設計的過程到完成成果 (Spinuzzi, 2005;郭盈秀、翁註重,2009)。參與式設計是當使用者在

    其中參與設計時,”設計者”和”使用者”間的界線變得模糊;讓使用者即為設計者直接投入參與,以

    實際發展符合所需的成果(Luck, 2003;郭盈秀等,2009)。在 CPSR (Computer Professional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聯盟中,發現讓工作場所的從業人員積極參與設計及決策過程是成為主要創新的來源,

    因參與者皆來自於不同背景,對於設計思想透過團體互動的共同激盪與參與的作法,產生信任與緊密關

    係,並達成共識 (Sanoff, 2007;郭盈秀等,2009)。參與式設計的方法可應用到不同領域的專案上,

    無論是產品開發、社區發展或建築領域等(Luck, 2003;郭盈秀等,2009)。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從社會性

    的參與設計到共同創意、共同設計(Co-design)到完成,過程中由於來自各領域的參與者共享他們對設

    計過程和內容的知識,以建立起對各自領域的共同理解,並實現更大的共同目標(Steen, 2013:P16-28)。

    Blomberg 和 Henderson (1990)認為,建立參與式設計研究需嚴謹達成三項標準:(1)改善使用者

    的生活品質:致力於協議共識,透過密切互動、專訪與溝通,重新評估與檢視其目標。(2)共同協同設

    計發展:使用者的知識通常是隱性的,研究設計者必須去探討可能被忽略的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

    和無形的作法,並相當重視使用者的全程參與,反覆確認使用者需求持續到定案。(3)不斷反覆的過程

    (iteration):每次原型的變化,往往可發掘其他無形的作法和內隱知識,必須重複運作和反覆檢查是否

    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並在反覆過程去省思研究成果的意義(Blomberg & Henderson, 1990;郭盈秀等,

    2009)。

    而參與式設計運用在空間規畫方面,在 1960年代的建築空間專業者對於現代主義的設計提出反思,

    覺察權威式與精英式設計專業的問題(吳振廷,2006:P11)。當時美國的民權運動興起,從社區意識發

    展出公民參與的新運動,藉此關心影響他們生活環境的決策,增加對社會責任感的關係,非專業者也能

    共同作出決定、規劃和籌資,並有權參與規劃和實施過程(Sanoff , 2006;郭盈秀等,2009)。反觀臺

    灣在 1980 年代,由臺灣大學與中原大學帶動居民以參與式設計的理念落實都市再造及社區空間;1990

    年代成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透過專業組織集結力量共同參與及關注都市空間改造之議題

    (周濟幼,2002:P14;吳振廷,2006:P11-12)。爾後並廣泛使用在社區營造環境改善的落實上,將由

    上而下的資源與由下而上的民間力量進行溝通協調,藉此產生新型態的合作關係,共同找出現況空間的

    問題與潛力,經由參與行動解決環境議題,並對空間提出改善策略,達到共同創造之成果。讓社區居民

    在參與過程中看見自己涉入環境改善中,並回到自身在生活世界的狀態(喻肇青,1996:P12)。其中重

    要的目的是”參與”的過程;而 Hatch 認為「參與意義在於使用者的作用…,參與提供一個場所人們重

    新學習環境的能力、體驗集體創造好的市民與社會,而非好的建築作品」(Hatch, 1984:P8-9;吳振廷,

    2006:P10);而 Hester 也提及「不僅僅顧及當地的需求,有時…需要被引導;…我們得去教導(Hester,

    1999;周濟幼,2002:P15)。

    因此,本研究以參與式設計的角度,探討工藝之家展示空間做為工藝家與設計團隊間的共同合作的

    成果,尤其是透過各地工藝家參與設計與施作,不僅打造出屬於自己工藝特色的展示空間,同時也繼續

    累積在地工藝文化的能量。運用”參與式設計”的方式在本研究的工藝展示空間,重要的並非是空間營

    造本身的結果,而主要的價值與意義在於透過工藝家參與所產生的作用,共創其成果且透過工藝展示本

    身來提升空間特色;並在參與的過程中,共同解決空間問題、滿足工藝家的空間需求及彼此引導與修正

    到最終空間營造的成果。如同 Chiarappa 研究新南美沿海社區,發現地區的工藝生產者在當地歷史和文

    化引發重要的作用,工藝在當地歷史過程具有顯著的代表性,區域工藝能表達區域特徵。文中並引用

    Walsh 對於新博物館學的概念,博物館遠遠超出了四面牆,他們成為重要參與者,利用“地方的力量”,

  •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41

    利用當地居民在當地、地區歷史上的觀點…,定義出自己的願望(Chiarappa, 1997:P399-415)。而工藝

    之家分佈在臺灣各地,持續地從事工藝創作,並靠自己的力量建造屬於自己的工藝場域,而這樣場域的

    展示空間即扮演著地方工藝文化的表徵,並為地方刻畫出屬於在地文化的歷史。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透過 37 個空間改造計畫示範點的案例,探討工藝家經參與式設計後其改善之結果與不同工

    藝類別之差異,並檢討空間改善結果能否引發工藝家的認同,所產生的效益及滿意度之結果,如圖 1 所

    示。研究所採取的方式為田野調查法(“field study”或”field research”),進行資料彙整、觀察、紀

    錄、訪談及問卷等工作。

    圖 1. 研究架構圖

    3-1 研究對象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參與工藝中心空間改善計畫示範點之工藝之家,2008 年 6 月至 2009 年 6 月有 10

    個;2009 年 12 月至 2010 年 12 月有 18 個;2012 年 4 月至 2013 年 6 月有 9 個,共計案例 37 個。依據

    工藝中心將工藝類別區分為 12 類,本研究調查案例 37 個當中共佔 8 類的工藝類別,從表 1 顯示以「陶

    瓷類」比例最高有 17 個(45.9%),其次為「木藝類」有 9 個(24.3%),該情形亦反映出全台臺灣工藝

    類型之比例概況,以「陶瓷類」(47 位,33.3%)與「木藝類」(37 位,26.2%)居多的現象;而其他案

    例之工藝類別較為分散、數量零星,因此將之歸納為「綜合類」 3F4共有 11 個(29.7%);並將此分類做為

    後續工藝類別之分析。

    表 1. 工藝之家之工藝類別數量統計表單位:個(%)

    4本研究案例 37 個中,工藝類別主要以「陶藝類」與「木藝類」較為集中外,由於其他的工藝類別眾多且分散,如

    玻璃類 2 個(5.4%)、金工類 1 個(2.7%)、漆藝類 2 個(5.4%)、石藝類 2 個(5.4%)、複合媒材類 1 個(2.7%)與其他類 3

    個(8.1%),各類案例數太少而難以具有代表性,因此將這 11 個歸納至「綜合類」中,以利分析。

    工藝類別

    臺灣工之藝家 陶瓷類 木藝類 綜合類 合計

    臺灣工藝之家總數 47(33.3) 37(26.2) 57(40.4) 141(100.0)

    參與空間改善計畫 (本研究案例)

    17(45.9) 9(24.3) 11(29.7) 37(100.0)

    未參與空間改善計畫 30(28.8) 28(26.9) 46(44.2) 104(100.0)

    外觀意象 空間規劃

    建築硬體 空間機能

    改善項目

    空間特色

    參訪人數增加

    周遭環境品質提昇

    個人工藝形象提昇

    民眾參觀品質提昇

    促進工藝交流提昇

    空間效益 空間改善計畫 參與式設計

    背景變項:

    工藝家參與

    施作與否

  • 42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本研究案例分佈在臺灣各地,由北而南至東遞減,以臺灣北部居多佔 40.5%,其次為中部 29.7%,

    再其次為南部 18.9%、東部 10.8%,各工藝類別在各地亦呈現出當地的工藝風貌與人文的多樣性。所

    在區位多集中在都市中心與鄉村農林的環境各佔 40.5%,其他 18.9%位在工業區、觀光地區等。建築

    類型有獨棟與連棟式透天厝、公寓大廈、工廠、合院、農舍及多棟的園區型等多樣型態,其中以獨棟含

    庭院與連棟式透天厝佔多數各別佔 27~29.7%。展陳空間坪數以小坪數為多數,規模 20 坪以下有 37.8

    %、20~40 坪有 35.1%、40 坪以上 27.0%;而產權的自有率高達 89.1%。

    此外,由於工藝家多屬個人創作的工坊型態,當基本的居住、工坊需求滿足後,展示空間大多從自

    宅或工坊延伸;因此展示空間的特質多與生活住家或工坊的關係密切,此一特性亦造成展示空間混亂的

    問題產生。而空間規模多數小於公有藝文館舍,但若以工藝展示印象相較,工藝之家卻較能呈現工藝風

    格,並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

    3-2 田野調查法

    本研究採用田野調查法,研究者實際參與 2008~2013 年期間由工藝中心所執行的空間改善計畫,

    參與出版《走進工藝之家:空間‧設計與工藝的對話》三本專書,及計畫期間的成果報告書,並共同完

    成 37 個案例之成果。藉由參與調查與設計的經驗,彙整參與式設計的過程及改善前後差異等資料,並

    經由現況的田野調查,進行訪談、觀察、拍攝與及問卷調查等工作,分析工藝家參與空間改善之情形及

    空間改善前後之變化,並藉由各工藝家對空間改善後空間效益之滿意度,評估成果之效益。具體內容說

    明如下:

    1. 資料彙整:藉由參與計畫之資料,掌握空間改善前、改善中與改善後之概況,將改善前工藝家與設

    計團隊協力過程中內隱知識之發掘,及設計發展形成共識到最後確立的空間改善構想進行編碼分

    析。

    2. 訪談紀錄:改善前後皆實地走訪 37 個工藝之家示範點,利用錄音、影像記錄等方式收集案例資料,

    進行工藝家對於展示空間改善看法之記錄,並對工藝之家的空間作拍攝及現況的觀察記錄。

    3. 改善前後差異紀錄:針對空間改善範圍與項目設計「改善前後空間調查紀錄表」,將展示空間區分

    外觀意象、空間規劃、建築硬體、空間機能等進行分類紀錄,以作為分析之依據。

    4. 問卷調查:為能瞭解空間改善後是否產生正面之空間效益,因此以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五等

    級評量方式,由工藝家回答空間改善之滿意度 4F5,問項包括:參訪人數、環境品質、工藝形象、參觀

    品質及工藝交流之提升情形等。由於在 2014 年 7~12 月進行調查,期間有 3 個案例展示空間已不存

    在,及 3 個案例工藝家不接受調查,僅有 31 個樣本。

    3-3 資料處理與分析

    田野調查根據訪談與問卷結果,進行案例資料之彙整。本研究除了將參與式設計過程進行編碼分析

    外;欲以問卷調查結果印證改善後空間效益之情形。此外,由於臺灣工藝之家的類別相當多元而豐富,

    因此將化約為「陶瓷類」、「木藝類」與「綜合類」進行研究分析,從中探討不同工藝類別在進行空間

    5 由於參與計畫之工藝家本身要提供私人空間供公眾參訪與自行出資 50%以上,其角色為參與設計過程之業主、空

    間主要的使用者、及部分工藝家亦為參與工藝結合空間呈現的製作者。因此,空間效益量表題項設計以工藝中心推

    動計畫之目標、工藝家本身所著眼的項目評估作探討及設計團隊之觀點,具備三角驗證之效度,透過工藝家本身的

    參與及自我評估結果之信度,探討空間改善計畫成果之效益及價值。

  •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43

    改善時,工藝展示與空間結合之契機與可能性之作法,分析出工藝特性與空間適度結合的方式,並營造

    出具個人風格與特色的展示空間。

    經由前述將資料整理建檔,以 SPSS 進行統計的方法有:(1) 次數分配,將工藝家參與改善項目按

    施作項目分類統計,探討工藝家參與改善施作之作法;(2)多重回應之交叉表,將工藝家參與改善項目

    區分為外觀意象、空間規劃、建築硬體、空間機能等面向,以複選統計與不同工藝類別交叉比對;(3)

    平均數與 Cronbach’s α之信度測試,以此評估工藝家對空間效益滿意度之結果,來印證改善之效益。

    四、研究結果討論與分析

    本研究案例為 37 個參與空間改善計畫之示範點,經調查結果探討工藝家與設計團隊協同設計時,

    各自扮演的角色與發揮專業之作用。其次,工藝家除了參與設計全程的討論外,部分工藝家投入參與部

    分空間改善之施作,藉此分析各類工藝與空間結合而成的展示空間,其作法與可資運用方式與可行性。

    最後,就整體空間改善的成果及工藝家對改善後之空間效益結果,進行整體結果之評析。

    4-1 參與式空間改善計畫之概念與作法

    在國家政策推動工藝發展下,空間改善計畫是由工藝中心(公部門)建立共同協力制度,並透過計畫

    的推動來補助工藝之家進行展示空間改善,使工藝家(私部門之所有者)的私人展示空間成為供民眾參訪

    工藝的據點,且配合計畫之工藝家必須自行出資。同時由該計畫委託民間設計團隊(專業者)進行空間改

    善之溝通與協同設計,最終由工藝中心按計畫目標管控整體計畫進度與品質,並辦理改善設計之書圖審

    查及施工後的驗收等工作。整個參與式設計是由工藝中心、各工藝之家與設計團隊三者形成協力合作的

    關係,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其最終目的是透過不同關係利益者的參與,各自提出不同的貢獻,因彼此

    的參與及過程中想法的共同激盪而共創工藝展示的價值與意義(圖 2)。

    本研究的空間改善計畫除了在設計操作流程上,是有別於傳統以設計者為核心完成設計外;就博物

    館展示的發展歷程而言,亦反映出時代演變下的展示概念,從具規模、遙遠的中央集權式的單一展品陳

    列,而逐漸以分散於各地的微型工藝展示型態誕生,成為人們可以四處生活學習的親切場所,並且重視

    民眾參與其中,進行工藝體驗或與工藝家直接雙向的對話及交流。因此,看見民眾參訪場所的游移,也

    從明確的公部門公共展示館,走向民間各地模糊的私人工坊與展示空間;由於工藝中心積極推動對工藝

    之家的推廣,人們因而順勢走進工藝之家的場域內,提供工藝貼近人們生活的機會,也讓工藝與現代生

    活的結合是以情境式展示呈現,順理成章帶動工藝現代化與生活化的效益(圖 3)。

    由工藝中心推動的空間改善計畫,改善標的以工藝家現存的室內展示空間為主,外觀意象與識別為

    輔,並視工藝家之需求共同討論與設計。在計畫參與過程中,根據 Spinuzzi(2005)於在,”參與式設計

    方法 (The Methodology of Participatory Design) ”有三個基本階段:(1)初步探勘(Initial exploration of

    work):設計師和使用者初步見面並透過目標工作建立工作方式與流程之共識;(2)發現過程 (Discovery

    processes):設計師和參與者不斷反覆(iteration)設計想法的交流,透過對方想法的彼此激盪來確認使用

    者的需要,將使用者的目標、價值與成果的聚焦;(3)原型製作(Prototyping);將所多次溝通的成果具

    體製作成型(Spinuzzi, 2005:P163-174;郭盈秀等,2009,圖 4、圖 5)。

  • 44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圖 2. 本研究相關利益者協力合作關係圖 圖 3. 工藝之家展示空間參與式設計概念圖

    圖 4. 工藝之家展示空間參與式設計流程圖

    1.現勘.調查 2.設計過程(溝通討論.腦力激盪) 3.設計審定 4.施工過程(部分工藝家參與施作) 5.完工.驗收

    圖 5. 工藝之家展示空間參與式設計過程影像

    本研究以”參與式設計”實際操作空間改善計畫,發展過程有五個階段(參閱圖 4、5):(1)現勘、

    調查:由設計團隊先了解工藝家的工藝創作特色與空間需求;進行空間現勘與工藝家接觸了解需求與構

    想。(2)設計過程:進行設計方案的討論,設計團隊利用相關案例照片、規劃平面圖、模型、與 3D 等

    工具,進行方案的溝通與討論,並藉由前述之媒介讓工藝家理解設計方案內容之優缺點,來篩檢方案發

    展之方向;同時共同腦力激盪對工藝結合空間的構想與呈現方式,經多次往返的溝通討論與修正,透過

    每次的討論形成共識。設計過程中為了確保設計發展的一致性(信度),進入 2~3 個月時雙方會簽署「確

    立平面設計方案」後,再持續進行設計的溝通與討論;前兩個階段共約進行 4~5 個月。(3)設計審定:

    直到整體空間設計圖說的確立,設計團隊向工藝中心提出辦理設計書圖審查會議,由工藝中心安排時間

    2~3 天完成審查,並會同各工藝家參與出席確認空間改善施作之項目與設計圖說之內容,並以「設計書

    圖」做為三方達成共識之確認(保持內部信度的一致性)。(4)施工過程:設計書圖確認後,由工藝家尋

    找施工團隊進行工程估價,設計團隊協助提供設計圖說與說明,並協助工藝家評估與決定施工團隊;確

    1.

    現勘.調查

    調查紀錄表.拍照

    2.

    設計過程

    案例照片.圖說.

    模型.3D模擬

    4.

    施工過程

    拍照.樣品確認

    1.初步現勘 2.發現過程 3.原型製作

    3.

    設計審定

    審查會議

    5.

    完工.驗收 竣工書圖.驗收現地尺寸實量

    工藝中心+ 工藝之家+

    設計團隊 (2~3 天)

    工藝之家+設計團隊

    (4~5 個月)

    工藝中心+

    工藝之家+ 設計團隊+ 施工團隊

    工藝之家+ 設計團隊+

    施工團隊 (2~3 個月)

    不斷反覆的設計溝通

    挖掘工藝內隱知識.共同參與創造

    施工溝通 施作.監造

    設計定案.內容確認

    工藝中心-空間改善計畫制度建立

    本研究: 參與式設計五階段

    操作方法與使用工具

    各階段參與者 (花費時程)

    傳統博物館展示

    封閉式單一館舍 陳列展示場所

    單向表達

    開放式-區域型地方館舍 教育.生活學習場所

    雙向互動

    封閉式-單一思維設計

    計背景變項:

    工藝家參與

    施作與否

    開放式-多元參與設計

    展示型態 的變革

    社區.生態 地方文化館 展示

    設計型態

    的變革 設計者 本位設計

    使用者主體 相關利益者

    協力合作設計 參與式設計

    臺灣工藝之家-聯盟 工藝生活美學推廣據點 展示/工藝家-民眾參訪

    工藝家主體 公部門.設計者 協力合作設計

    工藝展示空間

    【專業者】: 專業服務.規劃設計

    【私部門、 所有者】: 空間供公眾使用.

    出資.參與計畫

    工藝中心

    設計團隊

    地方文化

    社區

    工藝 之家

    地方文化

    社區

    工藝 之家

    地方文化

    社區

    工藝 之家

    協力 合作

    【公部門】: 制度.補助.

    審查.驗收

    理論根據: Spinuzzi(2005) 參與式設計三階段

  •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45

    立施工團隊後,施工團隊必須按圖施工。工程施作中設計團隊亦有工程監造之責,現場若遇施工與工法

    問題,必須協助解決;如需決定現場建材、色彩、燈光等事項,則由施工團隊提供樣本後,並由設計團

    隊會同工藝家共同確認後施作;工程所耗費之時間依個案而定,約 2~3 個月不等。(5)完工、驗收:工

    程完工後,先由設計團隊進行內部初驗,並進行所有圖說的尺寸量測,繪製「竣工書圖」供工藝中心進

    行驗收之根據。由工藝中心主辦驗收工作,並會同各工藝家、設計團隊、各施工團隊到各現場,依據竣

    工書圖以 10~20%的比例進行項目之抽驗做為確認完工之成果(驗證設計與施工結果的準確性),最後共

    同簽署「驗收表」以示完成。透過設計團隊對各工藝家的工藝特色、基地條件與各種使用需求的掌握,

    過程中經由共同彼此不斷地腦力激盪、反覆溝通、討論對於工藝的詮釋與如何結合在空間中的各種可能

    的思維,落實各工藝家的想法,並同時發掘各工藝家的需求與工藝的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形成

    各展示空間設計構想之共識(參閱表 2),並讓展示空間因為結合工藝特色與設計構想,而產生空間特色。

    由於結合在地的力量共創工藝展示的空間,以達到參與式共同設計的理念,使各個展示空間都能傳達與

    推廣各工藝家的工藝美學。

    工藝家經不同程度全程參與空間改善的設計,其中願意進一步參與施作的工藝家比例也相當高有

    28 位佔 75.6%(表 3)。工藝家參與空間改善的施作,除了增加工藝家的參與感與認同感外,空間營造

    也讓展示空間更具有個人的工藝氣息,且將工藝的美學經驗及作品自然地融合在生活的場域中,來突顯

    各工藝家的個人特色。工藝家參與以工藝類別區分為三類:「陶藝類」、「木藝類」、「綜合類」。就

    工藝類別的角度觀之,以「木藝類」工藝家的參與度為最高 9 個佔 100%,其次為「陶藝類」13 個佔

    76.4%,最後為「綜合類」5 個佔 45.4%(表 3)。因「木藝類」在工種類別的屬性與室內裝修易於結合

    木作有關,因此工藝家在執行上較掌握與能參與,如木刻招牌、簡介版、展示台、天花板裝修、木構件

    雕刻、木門及主題牆壁板雕刻等,且亦能配合計畫時程的進度完成。「陶藝類」的數量相對較多,其參

    與的比例亦較高,如表現在陶製的指標、洗手台、陶燈、門把、水流、面磚、剪黏等。而「綜合類」的

    數量較低,礙於工藝種類的特性,不完全易於結合在空間中,因此比例相對較低。

    表 2. 參與式設計下內隱知識形成設計構想與參與內容之分析表

    類別 工藝家 案例編號

    工藝家的需求與想法 共同討論形成設計構想之共識 引發工藝家參與工藝施作之內容(提供構想或素材)

    陶 藝 類

    01 展示.交流.生活-傳統到現代 以東方.傳統.現代呈現交趾.馬賽克 交趾陶招牌.導覽簡介.紅門乳釘.(馬賽克牆.手稿展示)

    02 園區內工藝賣店-展售.推廣 以剪黏抽象畫線條+無彩呈現繽紛 園區指標.工藝半成品雕塑.櫃台壁板之剪黏

    03 蓮花主題的工藝展示.分享 白荷故事盒+在地特質-蓮.陶.木.布 陶燈.窗台磚.(屋瓦.天花板的染布.舊木料做家具.蓮花照) 04 展示.交流+教學.創作共存 維持原紅屋空間-木屋架+紅磚 陶板招牌.陶燈.陶製洗手台

    06 濱海偏鄉合院內的展示推廣 多寶格展陶壺+親陶的場所 無

    07 創作貼近土地.分享鄉間生活 田中記趣-紅磚.田梗.樹意象營造 無(在地性構想-鄉村生活特色.心靈寧靜之處)

    08 溫馨聚會.交流-分享陶釉 怡然樂陶-以原木.綠意營造空間 木製交流椅(舊木料舖設木地板)

    12 交趾陶交流+文創展示 以鄉野樸質襯托繽紛色彩的交趾 交趾陶招牌.陶製洗手台(小陶片做為洗石子素材)

    17 挑戰極限-展示.交流.創作 從陶土追求極限延伸到空間-延展 門面外牆陶磚.門牌.門把(展示台構想-折板造型)

    18 展示.交流.工坊.+簡潔現代感

    以灰牆.木紋呈現青白瓷與磁磚牆 陶磚展示牆.陶製洗手台.戶外圍牆上緣裝飾

    19 陶瓷產業+藝術館+綠意庭園 以代表作鐵繡花為題-抽象化設計 無(創作以“鐵鏽花”系列的創作成個人品牌特色)

    20 陶藝世家的展示.傳承.交流 以竹林.淨白與樸質營造藝文空間 水流造景(現地保留現地家傳三代之青瓷欄杆)

    23 以陶傳達與分享生活美學 生活陶情境展演-生活.展示.分享 陶製招牌.地板陶

    28 教學+展示+創作+生活並存 創作元素成為空間元素-磚+木+鐵 無

    30 簡單而輕鬆的展示+交流 新彩燒特色+生活陶 陶磚展示牆.陶製洗手台.陶板門把.陶板結合展台

    32 結合鄉土意象+家族精神 麥田樂陶窯-麥稈+紅磚+木家具 陶製麥紋門手(父親手作舊家具與當地元素-麥稈.紅土.陶) 33 以創作.教學為主+展示 以溫暖質樸代替冷硬空間 玻璃隔間.門片陶板裝飾.板凳陶板裝飾

    木 藝 類

    05 產業+藝術館+教學共存 工廠氛圍下的木雕展演 木框架主題展示台(各種木料樣板與木榫接工法)

    09 奇木挖掘綻放木紋的展示

    以簡約呈現自然木紋+樓梯展台

    木瓶招牌.木門把(各式奇木展台)

    15 展示.交流.創作.體驗.推廣 以簡潔營造山林間的木雕展示館 招牌木刻字.木雕半成品.木門把.樹.小木雕刻.交流桌椅雕刻 16 部落故事與文化傳承-展示 以自然山林.原住民意象營造 神鹿公主壁板木雕.門板雕刻.原木展示台.活動展示板彩繪 24 大木作的展示.教學.創作 以大木匠作特色呈現傳統建築 天花板木裝修.木雕斗拱.縮小版斗栱組合的工藝簡介板

    25 展示.交流.生活+東方禪風 東方禪韻-以簡約.低調呈現細膩感 木製工藝簡介板

    27 工坊+展示.交流.祭祀共存 簡約.低限呈現傳統木藝的美術館 工坊入口木雕劍獅翻模(直櫺木格扇)

  • 46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34 南島木雕藝術展示+傳承 以粗獷木紋彰顯自然木雕的質感 原住民木雕門柱.座椅

    35 老木料手作家具展示+交流

    老木料新生的展演舞台 部份木作工班自行施工

    綜 合 類

    10 -金工 服務神明的傳統銀帽展示場 從傳統到時尚銀作櫥窗+現代神桌 神龕-九龍神笏(供奉主神)

    11 -石藝 展示-每顆石特色做出獨特壺 點點燈火展作品+十字架 西瓜石當門把(各式小石做外牆洗石子素材.西瓜石做圍牆) 13 -漆藝 展示+教學+交流+生活共存 以無彩空間呈現絢麗漆藝 無(漆藝簡介)

    14 -複合 展示.交流+創作.教學共存 從作品流動.自由曲線延伸到展場 無(展示台構想-源自作品風格的自由曲線)

    21-花燈 自己的展示室+教學傳承 東方氣息-熱鬧的花燈展演(紅色) 無(工藝家簡介資訊呈現在玻璃隔間)

    22 -玻璃 以作品會友+現場展演 鑄造琉璃石膏模展示絢麗作品 玻璃花磚.玻璃簾

    26 -玻璃 創作展示-呈現拉絲玻璃 以簡約時尚氛圍營造精緻創作 玻璃簾.主題展示牆玻璃星空

    29 -彩繪 工坊.佛藝美術館+境.淨.靜 以低調.沉穩呈現多層次“極彩” 壁畫佛像彩繪

    31 -石藝 展示.創作.交流+師法自然 保有素材原始.自然質感.簡約呈現 交流區與洗手間石藝洗手台

    36 -皮雕 接待藝術同好的場所 工藝小書房-展示+交流(吧檯) 無

    37 -漆藝 游漆園地+彈性多變的展場

    以低調樸質襯托華麗典雅(紅色) 無

    表 3. 工藝家參與空間改善施作情形數量表

    4-2 參與式設計下展示空間的改善分析

    經空間改善後現況調查的結果,本研究將展示空間改善前後有差異的部分進行全面詳實的紀錄,由

    外部至內部空間區分為「外觀意象」、「空間規劃」、「建築硬體」與「空間機能」及「空間特色」五

    大項目(參見圖 1)。改善項目之分類,從建築空間規劃設計的角度,建築理論家維楚菲厄司(Vitruvius)

    在《建築十書》指出建築的三要素:「持久」、「有用」、「美觀」(維楚菲厄司,1998;漢寶德,2007:P42);

    漢寶德將之解釋為「堅固」、「適用」與「悅目」(漢寶德,2007:P42-75),陳政雄提及文藝復興時期建

    築涵蓋「結構」、「機能」、「美學」三因素(陳政雄,1978:P4);林季芸將建築定義:「建築是滿足機能

    的需求,經由結構及構造的方式,而達到美的一種人為造型物」(林季芸,2001:P152)。根據上述文獻

    的專家學者,而將持久、堅固與結構意指建築的構造與安全性考量歸納為「建築硬體」;將有用、適用

    與機能意指空間的實用性與功能性歸納為「空間機能」,包含空間規劃之有用性;美觀、悅目與美學意

    指建築的型態、形式與美感歸納為「空間特色」,亦包括內部空間與外觀形式。其次,根據工藝中心的

    計畫標的主要為展示空間之規劃與外部環境識別之改善,因此從前述建築的三要素再細分出「空間規劃」

    與「外觀意象」。因此,將改善項目分為「外觀意象」、「空間規劃」、「建築硬體」、「空間機能」與「空

    間特色」,形成本研究探討改善項目之指標,前四項用以衡量改善後建築空間規劃設計有效性之紀錄,

    而將各工藝家的參與設計成果展示與工藝做結合來突顯工藝家的空間特色。

    「外觀意象」包含外觀的處理與招牌的改善,「空間規劃」主要為人行動線與空間配置的規劃,「建

    築硬體」分別為空間的四周牆面、地面的地板與頂面的天花板,「空間機能」指展示空間中主要活動機

    能包括展示設施、導覽設施、交流區、儲藏設施等。而在「空間特色」方面,主要以工藝家參與工藝施

    作,就改善前後在前四項產生差異部分做紀錄,進行資料的統計與比對(參見表 4)。

    表 4. 工藝家參與施作空間與改善前後數量比對表

    工藝類別 改善項目

    陶藝類 參與

    N=13(35.1%) 小計N=17(45.9%)

    木藝類 參與

    N=9(24.3%) 小計N=9(24.3%)

    綜合類 參與 N=6(16.2%) 小計N=11(29.7%)

    參與施作 N=28(75.6%) 參與設計總計 N=37(100%)

    計數 佔總計% 計數 佔總計% 計數 佔總計% 計數 佔總計% 工藝家小計 改善小計

    工藝類別

    總數 參與施作

    數量/總數37(﹪)

    數量/各類總數(﹪)

    陶藝類 17 13 35.1 76.4

    木藝類 9 9 24.3 100.0

    綜合類 11 6 16.2 54.5

    總計 37 28 75.6 -

  •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47

    外觀意象

    外觀 工藝家施作 1 0.2% 0 0.0% 1 0.2% 2 0.3%

    9 1.5% 80 13.2% 改善數量 25 4.1% 14 2.3% 14 2.3% 53 8.7% 招牌 (3)

    工藝家施作 4 0.7% 3 0.5% 0 0.0% 7 1.2% 改善數量 11 1.8% 8 1.3% 8 1.3% 27 4.4%

    空間規劃

    動線 工藝家施作 0 0.0% 0 0.0% 0 0.0% 0 0.0%

    0 0.0% 148 24.3% 改善數量 12 2.0% 11 1.8% 11 1.8% 34 5.6%

    配置 工藝家施作 0 0.0% 0 0.0% 0 0.0% 0 0.0% 改善數量 50 8.2% 29 4.8% 35 5.8% 114 18.8%

    建築硬體

    牆面(1)

    工藝家施作 5 0.8% 3 0.5% 0 0.0% 8 1.3%

    12 2.0% 198 32.6%

    改善數量 42 6.9% 22 3.6% 28 4.6% 92 15.1%

    地板 工藝家施作 1 0.2% 0 0.0% 0 0.0% 1 0.2% 改善數量 16 2.6% 8 1.3% 9 1.5% 33 5.4%

    天花板 工藝家施作 2 0.3% 1 0.2% 0 0.0% 3 0.5% 改善數量 39 6.4% 16 2.6% 18 3.0% 73 12.0%

    空間機能

    展示 工藝家施作 1 0.2% 2 0.3% 1 0.2% 4 0.7%

    16 2.6% 182 29.9%

    改善數量 32 5.3% 18 3.0% 21 3.5% 71 11.7% 導覽 (4)

    工藝家施作 2 0.3% 3 0.5% 0 0.0% 5 0.8% 改善數量 12 2.0% 9 1.5% 6 1.0% 27 4.4%

    交流 (2)

    工藝家施作 5 0.8% 1 0.2% 1 0.2% 7 1.2% 改善數量 20 3.3% 7 1.2% 15 2.5% 42 6.9%

    儲藏 工藝家施作 0 0.0% 0 0.0% 0 0.0% 0 0.0% 改善數量 18 3.0% 9 1.5% 15 2.5% 42 6.9%

    工藝家施作數量-小計 21 3.5% 13 2.1% 3 0.5% 36 5.9% 37 6.1% 608 100.0%

    改善數量-小計 277 45.6% 151 24.8% 180 29.6% 608 100.0%

    根據表 4,研究發現整體展示空間的改善以「建築硬體」的部分佔最高 32.6%,其中在「牆面」15.1%(圖

    6)與「天花板」12.0%(圖 7)都有比較高的需求;但就各小項相較卻以「空間規劃」中的「配置」最為

    顯著 18.8%(圖 8);其他工藝家們明顯的需求尚有「空間機能」中的「展示」的改善 11.7(圖 9)%及「外

    觀意象」的「外觀」處理(圖 10)。

    工藝家除了共同參與設計改善方針的討論外,在參與施作方面主要以表現出工藝特質為目的,因此

    展示空間皆以能展現與結合工藝家擅長的工藝創作及精神為首,由於部分的參與製作的物件較小、或屬

    空間物件中局部裝飾的處理,因此並未能將所參與的部分完全呈現在表 4 內。而從中能發現的一些現象

    與結果:

    1. 「招牌」方面:「陶藝類」與「木藝類」均可結合呈現。

    2. 「牆面」方面:以「陶藝類」製成特色陶磚的應用居多;次多為「木藝類」工藝家,以木雕壁板方

    式作為牆面的主題裝修。

    3. 「導覽」方面:「陶藝類」與「木藝類」工藝家能提供或自製導覽簡介設施。

    4. 「交流區」方面:以「陶藝類」的參與居多,以情境展示方式呈現,結合作法如:交流區水槽的製

    作;或在座椅上結合陶藝特色的陶片;及「木藝類」工藝家以原木雕刻座椅等。

    5. 工藝家工藝類別之專業表現:「陶藝類」與「木藝類」在「牆面」、「招牌」與「導覽」等設施上能

    有較多的表現空間;而「綜合類」因參與數量較少,其結果與傾向並不顯著。

    6. 參與式設計下各方之專業表現:工藝家與設計團隊在協力合作下,各自扮演的角色與發揮在空間改

    善上的作用與關係,經研究後發現,工藝家的表現如上所述;但在空間規劃上如「動線」與「配置」

    及空間機能方面的「儲藏」等,這三個部分較不屬於工藝實體可表現的部分,因此呈現出工藝家未

    能參與,彌補工藝家之不足,反而成為設計團隊與施工單位在此部分較能提出適切之方案與規劃。

    圖 6. 改善前與改善後牆面新增-案例 2 圖 7. 改善前與改善後天花板改善-案例 14

  • 48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圖 8. 改善前與改善後空間配置-案例 22

    圖 9. 改善前與改善後展示空間-案例 32 圖 10. 改善前與改善後外觀處理-案例 28

    4-3 工藝家參與空間改善作法之分析

    空間改善中在「空間特色」的部分,以工藝家參與施作之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工藝家的參與程

    度與各工藝類別的特性有關,「木藝類」在進行室內裝修上與木作有直接的相關性,因此工藝家能容易

    參與其中,木雕作品相當適合融入在室內空間內,並成為空間營造中重要的元素與特色。「陶藝類」是

    經燒製成形,其屬性無論是戶外或室內均適合運用,因適用範圍廣泛且具有生活化的特性,因此在空間

    中是容易結合並能展現出來。而「綜合類」如:金工、玻璃、漆藝、皮雕、石藝等,由於工藝創作相對

    前兩類其物件較小、屬性精緻、製作費時與費工,或不容易與空間結合呈現,因此影響工藝家參與的結

    果。由此得知工藝家投入情形除了個人意願外,主要因工藝類別適合發揮的屬性不同,而直接反映在空

    間營造的參與結果。以下就各工藝類別分析其適合與空間結合展現的方式。

    1. 「陶藝類」參與空間改善之分析:

    經統計分析結果有 76.4﹪(表 3)的陶藝類工藝家在空間改善計畫中參與,工藝家將工藝結合在空間

    展示中,陶藝類的特性其呈現方式可大略區分為:指標類、生活用品類、建材類及藝術裝飾類四類。將

    工藝參與類型區分如表 5 所示:(1)指標類:以文字為主,以陶製作成簡介說明、指標、招牌文字等。

    (2)生活用品類:以生活器皿或與生活用品結合呈現,如:交流區的陶碗(洗手台)、陶燈、麥穗意象的

    門把,典藏櫃前的乳釘門扇,將傳統廟宇紅色大門的木製乳釘改以色彩繽紛的交趾陶,及水流既是工藝

    家的創作品也是室內的造景元素。(3)建材類:以建材形式做為建築表面或牆面裝修與裝飾,而結合在

    空間中的表現,如:工藝家自製的馬賽克或陶磚成為具特色之建材(圖 11),或將陶碎片做為洗石子的

    素材,及陶瓦與陶磚收邊材等。(4)藝術裝飾類:以泥作立體、半立體或平面的形式呈現,如:泥作馬

    賽克雕塑、牆上的剪黏花朵、門扇或座椅的陶板裝飾,及為了洗手台背後防水而發展出裝飾性的壁板陶;

    同時也發現低溫釉的交趾陶容易以藝術的形式展現。

  •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49

    表 5. 陶藝類-工藝家參與空間改善情形分析表

    工藝參與類型 案例照片

    1.指標類

    案例 01-工藝導覽版 案例 02-指標 案例 04-招牌 案例 08-招牌

    2.生活用品類

    案例 15-洗手台 案例 04-陶燈 案例 16-門把 案例 01-乳釘門扇 案例 12-水流

    3.建材類

    案例 01-馬賽克牆 案例 09-陶磚 案例 10-摟空陶磚 案例 15-陶磚 案例 08-陶片洗石子

    4.藝術裝飾類

    案例 02-泥作藝術品與牆上花朵剪黏裝飾 案例 17-門飾 案例 08-防水板裝飾

    圖 11. 陶藝類改善前後外牆-案例 9牆面陶磚與近照

    2. 「木藝類」參與空間改善之分析:

    木藝類的工藝家全數參與空間改善計畫中的工藝創作,研究發現木藝是最容易結合並展現在空間中

    的工藝類別,甚至部分案例是由工藝家自行施工、帶領工班施作或主動找工班並與設計團隊共同監工完

    成。如表 6 所示木藝類將工藝參與類型分為:(1) 指標類:以原木作為招牌或工藝簡介板等,如:結合

    工藝家車床木瓶特色為意象作為招牌,或以木刻文字作為招牌,或以木構造方式製作獨立式招牌與木構

    造工藝簡介版,及以原木雕刻工藝家與材質的簡介版等。 (2)生活用品類:以生活用品、家具裝飾的工

    藝表現,如:雕刻木桌與木椅,或以螢火蟲為概念的木製燈具,及門把雕刻等。(3) 木構造裝修類:主

    要在整體空間木構造、木作裝修與隔牆上的表現,如:以木構框架作為主題展示台,或天花板以木椽條

    作裝修,或以局部的傳統木構造展示結合在空間中(圖 12),或具原住民色彩的活動隔牆的製作等;該

    部分為木藝類工藝家獨有的特色,不同於其他兩類工藝家所能表現的部分。(4)藝術裝飾類:主要以原

    木進行平面半浮雕為主的表現,如:工藝家針對展示空間內的主題牆、門柱等進行壁板或重點裝飾雕刻,

  • 50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或與工坊門口上方結合地方色彩的劍獅為主題雕刻的避邪物。

    表 6. 木藝類-工藝家參與情形分析表

    工藝參與類型 案例照片

    1.指標類

    案例 19-招牌意象 案例 20-招牌文字 案例 22-招牌與導覽板 案例 22-工藝家導覽版

    2.生活用品類

    案例案 19-門把 案例 20-木雕交流桌椅.燈具.門把

    3.木構造裝修

    案例 18-木框架主題展示台 案例 22-天花裝修與傳統木構造展示 案例 21-展示隔牆

    4.藝術裝飾類

    案例 21-主題牆木雕與門板雕刻 案例 25-門柱木雕裝修 案例 24-劍獅木雕翻模

    圖 12. 木藝類改善前後-案例 22天花裝修與木構造展示

    3. 「綜合類」參與空間改善之分析:

    該類型包括金工、玻璃(琉璃)、彩繪、石藝、漆藝等,參與空間改造的工藝家佔綜合類亦有 54.5

    ﹪(表 3),研究發現由於種類繁多,需考量工藝屬性才能結合於空間中;如漆藝與金工所能製作的尺寸

    較小,製作需費時較長且成本較高,並考量公部門計畫進行具有執行時間的壓力,因此相對地參與施作

    的比例也明顯較其他兩類來得低。如表 7 所示,部分參與工藝製作可歸納為三種:(1)生活用品類:以

    實用性的運用為主,如:工藝家創作題材為簡潔風格的茶盤,因此自然地容易以石藝方式製作出交流區

    水槽與洗手間的洗手台;另一位工藝家則是提供具個人創作意象的展示台構想結合在展示空間中(圖 13)。

    (2)建材類:以工藝材質結合在建築上的表現為主,如:工藝家提供個人創作時喜愛的西瓜石作為圍牆

    門柱的使用,並將個人創作中使用剩下的各式小石子鑲嵌在洗石子牆裡,結合在洗石子外牆上來呈現具

    有石藝色彩的工藝展示空間。 (3)藝術裝飾類:以純工藝藝術的表現為主,如:金工創作的工藝家以銀

    製作「九龍神笏」,結合在現代神桌上成為空間中重要的展示焦點;案例 32、案例 33 皆屬於玻璃工藝,

  •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51

    透過玻璃磚、玻璃窗簾與玻璃星空牆,以照明方式呈現玻璃清透的質感;案例 34 則以神像彩繪結合在

    空間中成為廊道中的視覺焦點。從案例中也理解到案例 28 與案例 35 兩者雖皆為石藝工藝家,但其所創

    作的題材截然不同,因此參與在空間的方式也大異其趣。

    表 7. 綜合類-工藝家參與情形分析表

    工藝參與類型 案例照片

    1.生活用品類

    案例 35-石藝水槽 案例 30-展示台構想

    2.建材類

    案例 28-西瓜石門柱與洗石子外牆

    3.藝術裝飾類

    案例 27-九龍神笏 案例 32-玻璃磚、玻璃簾 案例 33-玻璃簾與星空 案例 34-佛像彩繪

    圖 13. 綜合類改善前後-案例 30以工藝家展示台意象的空間設計

    4. 小結:

    根據表 5~表 7 歸納結果,工藝結合空間的可能性有(表 8):「指標類」、「生活用品類」、「建材

    類」、「藝術裝飾類」、「木構造裝修類」等。其中各類工藝均可參與的作法為「生活用品類」與「藝

    術裝飾類」;其次「陶藝類」與「木藝類」的特性易於製作「指標類」;而「陶藝類」與部分「綜合類」

    可朝向「建材類」發展;僅「木藝類」本身能在「木構造裝修類」上有所發揮。

    「陶藝類」的可塑性高,並具有防水、耐候的特性,可塑型成為藝術雕塑品、實用性容器且亦可發

    展平面式的磁磚面材等,因此在「指標類」、「生活用品類」、「建材類」與「藝術裝飾類」等方面均

    可發揮。「木藝類」可經雕琢成型做為藝術創作品,且木作適合朝向壁板、家具及建築構造的構築,唯

    獨若做為戶外使用時須考量耐候性的處理,該類在「指標類」、「生活用品類」、「藝術裝飾類」與「木

    構造裝修類」均可結合在空間內呈現。「綜合類」由於包括的工藝項目較多,因此能參與結合在空間者

    有限,僅能說明部分案例,如石藝可朝向「生活用品類」與「建材類」的方式運用。此外,任何工藝類

    型展示空間內若能適度考量各類工藝的美學與特性,朝向「生活用品類」與「藝術裝飾類」與空間結合

    呈現,均是各類工藝均可發展的面向。

  • 52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表 8. 不同工藝類別與參與類型分析表

    類別

    參與類型

    陶藝類 木藝類 綜合類

    指標類 ○ ○

    生活用品類 ○ ○ ○

    建材類 ○ ○

    藝術裝飾類 ○ ○ ○

    木構造裝修類 ○

    4-4 工藝家參與之空間效益滿意度分析

    透過空間改善計畫的執行是否符合預期的空間效益,而工藝家的參與及施作對於滿意度的結果是否

    有差異,是本研究關注的結果。而空間效益的評估部分參考工藝中心的計畫目標與評估指標 5F6,並衡量

    與空間改善產生密切關係的部分,同時考量工藝家與設計團隊亦重視改善結果之效益,所形成評估的項

    目,並符合三角驗證之效度,因此歸納出「參訪人數增加」、「周遭環境品質提昇」、「個人工藝形象

    提升」、「民眾參觀品質提昇」與「工藝交流提昇」等五項作探討。

    空間效益滿意度以李克特(Likert Scale)五等級評量分析,空間改善計畫的 37 個案例皆採參與式

    設計進行改善設計,但在滿意度的部分實際調查所得樣本數僅有 31 個,根據表 9 無參與改善施作有 7

    個,有參與改善施作有 24 個,Cronbach’s α之信度測試,α值為 0.874(α>0.7),具有信度;且整

    體而言各評估項目平均數皆在 4 以上,意即工藝家普遍感到「很滿意」到「滿意」之間。而工藝家有無

    參與施作是否產生差異,雖樣本數量尚不足,但約略可得知“有”參與施作工藝家在各項滿意度皆高於

    “無”參與者;在獨立樣本 T 檢定中,「個人工藝形象提升」的 P 值為 0.042(P<0.05),雖實際的樣

    本不足,但仍具有顯著差異之結果可供參考。空間改善計畫的過程由於有工藝家不同程度的參與及投入,

    能對空間與工藝的結合表達作法上的觀點,且對營造後的空間產生自我認同與正面的肯定。因此其結果

    亦反映在「個人工藝形象的提昇」上,當工藝家參與發揮各工藝特性的美感結合在空間中時,“有”參

    與之工藝家對此的滿意度是高於其他的指標。此一結果表示工藝家認為當工藝結合空間確實提高工藝特

    色與工藝家本身的識別性,此為最直接達到空間效益的結果;同時當工藝家擁有屬於個人獨特的展示空

    間,該空間的營造是有別於其他公有館舍,唯有屬於自己展示空間較能打造出個人風格與特色,這是公

    眾館舍與辦理短期展覽場難以達到的結果。

    表 9. 工藝家參與與否滿意度分析表

    工藝家參加施作與否 參訪人數增加

    環境品質提昇

    工藝形象提昇

    參訪品質提升

    工藝交流提昇

    平均數

    無 N=7(22.5%) 平均數 M / 標準差SD

    3.71 / .951 4.14 / .378 4.14 / .378 4.29 / .488 4.14 / .690 4.10 有N=24(77.4%) 平均數 M / 標準差

    SD 4.21 / .833 4.35 / .739 4.54 / .509 4.50 / .511 4.38 / .647 4.38

    總計N=31(100.0%)

    平均數 M / 標準差SD

    4.10 / .870 4.23 / .669 4.45 / .506 4.45 / .506 4.32 / .653 4.31 獨立樣本檢定 P 值 / T 值 .191 / 1.33

    9 .716 / .368 .042*/ 2.25

    8 .332 / .986 .417 / .824

    可靠信-Cronbach 的 Alpha .874**

    備註:1.*表示 P<0.05 具有顯著差異;2.**表示α>0.7 具有信度。

    無論工藝家有無參與,「參訪人數增加」相對於其他滿意度較低,訪談中得知工藝家對於參訪人數

    的多寡並不特別在意,而較重視參訪者的質而不在量,若參訪人數太多未能控制也會影響個人的創作時

    間,因此該評估項目並非工藝家所重視的。此外大多工藝家皆表示在空間改善計畫後,工藝作品交易的

    量意外的增加,是當初始料未及的結果。同時亦有工藝家表示由於有良好的展示空間,作品能更清晰地

    6 2013 年工藝中心有六項評估指標:觀光資源與社區活動之結合、民眾參訪與體驗互動、推廣行銷產值、展陳空間

    維護與管理、展陳空間與環境影響、總體滿意度;本研究僅作部分,主要仍針對工藝展示與形象提升為核心探討。

  •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53

    被看見,較能邀請朋友來參訪與待客,且舒適的環境也讓觀賞者願意購買工藝作品。而未參與施作的工

    藝家滿意度以「民眾參訪品質提昇」為最高,並高於「個人工藝形象的提昇」,亦可印證或許因少了工

    藝家參與施作,雖然參訪的環境品質有正面性的助益,但相對工藝形象上有提高但相對是稍弱的部分。

    次高者為「民眾參觀品質提昇」,由此可知在整體空間的改善上確實達到參訪品質的提昇,參訪是

    從外而內的活動路徑,是對整體改善結果的總體感受,而當展示空間整備完成後,提供舒適的觀賞環境

    是有利於民眾前往參訪。再次高為「促進工藝交流提昇」,“工藝交流”是展示以外重要的活動,且民

    眾前往工藝之家或一般公有館舍參訪,其中最大的差異如前述 Jones(1996)所言在此民眾可以遇見工藝

    創作者,並能與作者直接交流。因此,研究中也發現工藝之家空間規模雖小,但多數必有交流場所,是

    有利於民眾與工藝家互動的場域。而在「周遭環境品質提昇」方面,由於此屬建築及其周遭的外在環境,

    在環境整備上較難控制,且在空間改善計畫中並非必須改善項目,主要仍以室內展示為要項,雖然工藝

    家感到滿意,但其結果亦反映在空間效益的排序上。

    五、結論

    本研究主要基於運用”參與式設計”來探討展示空間之改善,藉此操作除了發掘出工藝家之內隱知

    識外,同時因工藝家的參與討論及參與部分施作,才能共同締造出工藝展示的空間特色。同時藉由工藝

    中心在制度上的建置,讓工藝家與設計團隊產生合作關係的機會,若單純只有工藝家以過去的做法自行

    施作改善,未能解決「空間規劃」等空間專業的問題;而純粹僅以設計團隊進行設計施工,則未能達到

    以工藝作為「空間特色」之成效;此一共創之效益並非單一角色所能獨立完成及所能達到之成果。雖然

    各類別工藝家在各領域皆為佼佼者,但對於空間展示非其專業所在,透過政策的支持,參與式設計讓工

    藝家與設計者不分彼此地完成展示空間共創的設計作品,從磨合、反覆修正到當下做出適當的結合與表

    現。過程中反覆溝通的時間是必然付出的共識基礎,因此該結果也回饋在各工藝家空間效益滿意度的結

    果上,亦印證如果透過使用者(工藝家)實際參與專案設計,那麼在最後產出也較容易被目標使用者族群

    (工藝家)所接受(郭盈秀等,2009) 。本研究針對工藝家進行展陳空間改善後,具體結論如下:

    1. 工藝家與設計團隊在參與式設計中發揮的作用與貢獻

    展示空間在工藝家與設計團隊共同的協力下完成,然而讓各地工藝之家具有個別特色與魅力並傳達

    工藝精神,則需要由各工藝家親自操刀參與演出,而工藝展示的精髓與靈魂在於各地的工藝家,透過工

    藝家們的精湛技藝能讓展示空間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自然地呈現出各地工藝之家的風格與特色。其中,

    「陶藝類」與「木藝類」工藝家在「招牌」、「牆面」、「交流區」與「導覽」設施較結合空間並展現

    特色;而在空間專業與規劃方面如「動線」與「配置」,或「儲藏」空間機能的改善,則需藉由設計團

    隊與施工單位的協力共同完成,共同達到空間共創的成果。因此,顯示出工藝家在工藝展示與裝飾上較

    能呈現「空間特色」;而設計團隊則在「空間規劃」上較能提出適切之方案。

    2. 不同類別工藝家參與空間改善之特性

    在空間改善計畫中工藝與空間結合的情形,可從高比例的參與度發現工藝家對自己展示空間的重視

    程度。同時,藉由不同類別工藝家的參與設計與施作,能共創工藝展示空間的特色,並呈現各種不同工

    藝與空間結合的方式,進而突顯個別工藝家的風格。「陶藝類」較能廣泛運用,且能自然地以情境展示

    的方式呈現陶藝;「木藝類」最容易與空間結合,尤其以木構造方式結合最具特色;而「綜合類」由於

    種類較為廣泛,其呈現方式較不顯著,但亦適合以生活用品或藝術裝飾等方式與創造空間特色。

  • 54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3. 工藝家參與空間改善之空間效益滿意度

    由於工藝家不同程度的參與及投入,對於空間改善的成果較能產生自我認同,因此有較高的滿意度;

    尤其有參與施作的工藝家在「個人工藝形象的提昇」獲得較滿意的結果。工藝家透過手作的工藝精神與

    質感打造個人風格,使自己的展示空間產生差異化的展現而獨具特色,因而提高工藝家本身的識別度,

    進而提昇工藝形象,工藝家的參與在空間展示上能直接產生正面之效益。

    致謝

    本研究係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展中心所委託執行的計畫:2007~2013 年「工藝之家展陳空間改善暨

    服務品質提升計畫」 的計畫成果為基礎資料,及墨斗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團隊提供寶貴而豐富之資料,

    從規劃設計與調查研究過程中 37 位臺灣工藝之家願意接受多次的拜訪與叨擾,特此向工藝中心、各工藝

    之家及參與墨斗設計團隊的成員表達最深的感謝之意。

    參考文獻

    1. Blomberg, J. and A. Henderson. (1990), Reflect ions on participatory design: Lessons from the trillium

    experience. In CHI '9O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Seattle, Washington: ACM,

    P353-359.

    2. Caro line Jones(1996), Machine in the Studio: Constructing the Postwar American Artist,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3. Erling Bjögvinsson, Pelle Ehn, Per-Anders Hillgren(2012), Design Things and Design Thinking:

    Contemporary Participatory Design Challenges, Design Issues, 28, P101-116.

    4. Eudorah Moore (1976), Craftsman Lifestyle: The Gentle Revolution, USA: California Design

    Publications.

    5. Glenn Adamson (2007), Craft and the Romance of the Studio, American Ar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1(1), P14-18.

    6. Hatch, C. R. (1984), The Scope of Social Architecture. New York : Van Nostrand Reinhold, P8-9.

    7. Luck, R. (2003), Dialogue in Participatory Design, Design Studies, 24, P523-535.

    8. Marc Steen (2013), Co-Design as a Process of Joint Inquiry and Imagination, Design Issue, 29,

    P16-28.

    9. Michael J. Chiarappa (1997), History, Geographic Sentiment and a Region's Crafts, Craft, Culture

    and Identity,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10(4), P399-415.

    10. Randolph T. Hester.(1990),Community Design Primer. USA: Ridge Time Press.

    11. Sanoff, H. (2006). Orig ins of community design Progressive Planning. Design Studies, 166, P14-17.

    12. Sanoff, H. (2007), Special issue on participatory design. Design Studies, 28, P213-215.

    13. Spinuzzi, C. (2005), The Methodology of Participatory Design. Technical Communicat ion.

    Washington, 52, P163-174.

    14. Tim Brown (2009), Change by Design: 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 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 New York : Harper Collins Press.

    15. Vergo, Peter. ed. (1989), New Museology, 3 . London : Reaktion Books.

    16. Yang, C. F., & Sung, T. J. (2016). Service design for social innovation through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10(1), P21-36.

  •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55

    17. 王嵩山(2016)。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8.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工藝產業旗艦計畫。創意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 98 年-102

    年 (核定本)。

    19. 吳振廷(2006)。以參與式設計反省當前的台灣建築設計教育—教育部「創意學養計畫」馬祖鐵板經

    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

    20. 呂理政(1993)。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1. 周濟幼(2002)。孩子天空的一朵雲—台北市立師院附設實驗小學「校園變變變」參與式設計及校園

    營造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市。

    22. 林季芸(2001)。建築設計方法。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3. 林建榮(譯)(1998)。建築十書(原作者:維楚菲厄司),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

    年公元前 14 年)

    24. 紀筑雅、陳佾芬、聶志高(2014.11)。臺灣工藝之家展示空間問題現況與改善策略之探討。「2014

    文化‧創意‧設計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私立玄奘大學。

    25.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2017.04.12 上網 )。【關於工藝之家品牌及徵選扶植】。取自

    http://www.ntcri.gov.tw/content_199.html

    26. 連奕晴(2006)。1950-70 年代「南投工藝研究班」的工藝人才培育模式及其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斗六市。

    27. 郭長江(2003)。時空落子-博物館展示設計實務。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8. 郭盈秀、翁註重(2009) 。參與式設計初探。「2009 世界華人工業設計論壇」發表之論文,私立朝

    陽科技大學。

    29. 陳政雄(1978)。建築設計方法。臺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30. 陳雪雲(2004)。邁向全球風險時代博物館教育新思維。博物館季刊,17(4),P7-17。

    31. 喻肇青(1996)。看見真實—以中央老街的再生計劃談民眾參與的設計方法。都市改革派通訊,3,P12。

    32. 黃世輝、吳瑞楓(1992)。展示設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33. 黃世輝、高宜淓(2010)。台灣工藝產業再發展與轉型之研究。科技學刊,人文社會類,19(1),P49-58。

    34. 黃世輝、劉秋雪(2013)。台灣工藝之家在設計與行銷上的轉型問題分析。科技學刊,人文社會類,

    22(2),P121-133。

    35. 楊靜(2006)。台灣工藝五十年(1954-2005):從「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到「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行政院文建會國立台灣工藝究所委託之專案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36.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37. 漢寶德(2007)。認識建築。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38.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卷十藝文志藝術篇。重修台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9. 劉銓芝等(2009-2013)。工藝之家展陳空間改善暨服務品質提昇計畫成果報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

    發展中心委託之專案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 56 設計學刊第二卷第二期 2017 年 12 月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ory Design to the Im-

    provement of Exhibition Space – Taking Taiwan Craft Workshop for Example

    Yi-Fen Chen1 Fang-Suey Lin1

    1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National Yun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uliou, Yunlin, Taiwan

    Abstract

    Taiwan Craft Workshop Artists are evaluated by National Taiwan Craft Research and Develop-

    ment Institute since 2004. The exhibition space improvement plans were promoted since 2008 and 37

    demonstration points were accomplished as references. The study is to understand how folk interior

    design team worked with craft artists using participatory design to improve the exhibition space for

    highlighting characteristics of crafts and promotion. The study results revealed: (1) craft artists could

    present space features better on craft displays and decorations; the design teams could propose more

    appropriate programs on space planning; (2) the approaches of crafts combined with space: indicators,

    daily necessities, building materials, artistic decorations, and wood structure renovations; (3) the part i-

    cipated situation in this project of various craft: the participation of ―pottery craft‖ is the largest number;

    the participating proportion of ―wood craft‖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participating proportion of ―inte-

    grated craft‖ was relatively lower.

    Keywords: Taiwan Craft Workshop, Exhibition Space, Participatory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