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36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control design of city heating system DB22/ T 50142018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19 1 1 2018·

Transcript of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Page 1: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control design of city heating system

DB22 T 5014-2018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19年 1月 1日

2018middot长 春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 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厅 公 告

第 490 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关于发布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镇

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为吉林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22T5014mdash2018自 2019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18 年 12 月 25 日

前 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7 年全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及标准设计制定(修订)计划(二)〉的通知》(吉建

标[2017]4 号)文件要求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组织吉

林省科研设计大专院校等单位经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其他省市

先进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室内供

热系统5 热力入口装置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7 热源厂 8 监

控中心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吉林省土

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分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

时将意见或建议寄送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长春市

民康路 519号邮编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分会

本标准参编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光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吉林市燃气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长春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宇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延吉市热力公司

长春莲花山热力服务有限公司

吉林市宏远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誉衡工业电气有限公司

北京硕人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温成君 吕耀军 邵子平 鲁亚钦

袁凤涛 朱立新 张 敏 蒋忠义

赵 凯 白东海 战乃岩 周占魁

甘春红 马 可 崔殿有 常 磊

王素艳 王跃进 孙书涵 徐 辉

沈兵兵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陶乐然 周 毅 周清村 石久胜

董 颖 郎丽双 王大勇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室内供热系统 5

41 一般规定 5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5

5 热力入口装置 6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7

7 热源厂 8

8 监控中心 11

本标准用词说明 14

引用标准名录 15

附条文说明 17

1

1

1 总 则

101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供热系统自动控制和调节能力

实现精准供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集中供热系统调控设

103 供热系统的调控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相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 语

201 供热系统调控 regulation of heating system

通过对供热系统热源热力站供热管网及建筑物内供热系统

的调节和控制达到供热系统节能安全运行的目的

202 室温 indoor temperature

通过合理布置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户内典型温度能客观反映

用户室内温度

203 室内温度采集点 collection point for indoor temperature

为合理采集室温温度采集器所放置的位置

204 室温采集器 room temperature collector

安装在每户内用于测量用户室内温度且用户可根据需要设

定不同温度

205 室温控制器 room temperature controller

与室温采集器连接用于控制本户供热管道上阀门开启来达

到调节室温的目的

206 重点现场监控站 monitoring station of key field

为满足监控要求在供热现场重点位置设置的监控设备

207 水力平衡装置 hydraulic balancing device

能使热水供热系统各热用户的实际流量与要求流量保持一致

解决水力失调的装置如水力平衡阀

208 线性调节 linear regulation

调节特性之一指调节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呈线性关系

(即比例关系)

209 有效位数 number of significant digit

对采集的数据从左边第一个非 0数字起到精确位止所包

含的位数称为有效位数

3

2010 冗余设计 redundancy design

为提高可靠性采用多个部件或系统实现一个功能

2011 监控数据的单位 unit of monitoring data

为便于分析和计算确定供热系统监控设备所采集数据的单

位如kWh 等

4

3 基本规定

301 供热系统调控采集和显示数据的单位和有效位数应统一

302 调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网络出口应设硬

件防火墙

2 监控中心和本地监控站通信网络应采用冗余设计并应设

置备用通道

3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具有对系统管理员操作人员进行身

份鉴别和分级管理的功能并具有对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进行审计的

安全机制

5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热水供热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

对差额不大于 15

412 居住建筑集中供热系统必须设置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和住户

分户热计量装置或设施

413 供热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标明下列内容

1 建筑设计热负荷及设计热指标热媒参数

2 室内温度调节控制方法调节控制装置的技术要求

3 热力入口设计热负荷循环流量

4 热力入口供回水压差

414 数据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应上传至监控中心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居住建筑应在每户室内安装不少于一个室温采集器室温采

集器应安装在室内通风无遮挡无日晒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

位置不应安装在散热器和供热管道上方安装高度宜距地面

15m相同户型安装位置应一致

422 公共建筑应在典型房间或典型位置设置室温采集器

423 居住建筑户内系统入口应设置室温控制装置室温控制装置

宜采用电动控制阀室温控制器的通讯宜采用有线方式

424 居住建筑应设置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应单独供电并设置

电能表对用电进行计量

6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

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热与热空气幕系统

3 地面辐射供热系统

4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

502 集中供热系统的建筑物热力入口供回水管道上应设置关断

阀水力平衡装置热量表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表

503 新建建筑的热量表应设置在专用表计小室内既有建筑的热

量表计算器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专用表计小室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尺寸应符合热量表计量要求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在地下室的专用空间内设置且空间

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静距离不应小于 08 m

3 无地下室的建筑宜在楼梯间下部设置且操作面净高不

应低于 14 m前操作面净距离不应小于 10 m

4 应有防水措施

504 建筑物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特点选择相应的水力平衡装置

并应在前端设置过滤器

505 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应将下列数据上传至数据平台

1 楼栋累计热量瞬时热量

2 楼栋累计流量瞬时流量

3 供水温度回水温度

4 供水压力回水压力

7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力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参数

1 热力网侧总热量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供水(回

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

2 用户侧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补水瞬时流量(累计

流量)供水(回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

压力补水箱液位

602 热力站应设置视频监控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03 中继泵站应设置进出口母管压力各水泵进出口压力参数采

集和监测

604 热力站内供热系统应具备自动调控装置及相应调控方案

605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热力网侧回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热力网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用户侧供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用户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变频器故障报警电动调节阀故障

报警系统停电报警等故障报警积水坑液位报警

606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用户侧供水温度超高保护用户侧

回水压力超高保护用户侧回水压力超低保护补水箱液位过低保

护等联锁保护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2: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 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厅 公 告

第 490 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关于发布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镇

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为吉林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22T5014mdash2018自 2019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18 年 12 月 25 日

前 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7 年全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及标准设计制定(修订)计划(二)〉的通知》(吉建

标[2017]4 号)文件要求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组织吉

林省科研设计大专院校等单位经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其他省市

先进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室内供

热系统5 热力入口装置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7 热源厂 8 监

控中心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吉林省土

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分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

时将意见或建议寄送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长春市

民康路 519号邮编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分会

本标准参编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光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吉林市燃气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长春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宇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延吉市热力公司

长春莲花山热力服务有限公司

吉林市宏远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誉衡工业电气有限公司

北京硕人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温成君 吕耀军 邵子平 鲁亚钦

袁凤涛 朱立新 张 敏 蒋忠义

赵 凯 白东海 战乃岩 周占魁

甘春红 马 可 崔殿有 常 磊

王素艳 王跃进 孙书涵 徐 辉

沈兵兵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陶乐然 周 毅 周清村 石久胜

董 颖 郎丽双 王大勇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室内供热系统 5

41 一般规定 5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5

5 热力入口装置 6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7

7 热源厂 8

8 监控中心 11

本标准用词说明 14

引用标准名录 15

附条文说明 17

1

1

1 总 则

101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供热系统自动控制和调节能力

实现精准供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集中供热系统调控设

103 供热系统的调控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相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 语

201 供热系统调控 regulation of heating system

通过对供热系统热源热力站供热管网及建筑物内供热系统

的调节和控制达到供热系统节能安全运行的目的

202 室温 indoor temperature

通过合理布置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户内典型温度能客观反映

用户室内温度

203 室内温度采集点 collection point for indoor temperature

为合理采集室温温度采集器所放置的位置

204 室温采集器 room temperature collector

安装在每户内用于测量用户室内温度且用户可根据需要设

定不同温度

205 室温控制器 room temperature controller

与室温采集器连接用于控制本户供热管道上阀门开启来达

到调节室温的目的

206 重点现场监控站 monitoring station of key field

为满足监控要求在供热现场重点位置设置的监控设备

207 水力平衡装置 hydraulic balancing device

能使热水供热系统各热用户的实际流量与要求流量保持一致

解决水力失调的装置如水力平衡阀

208 线性调节 linear regulation

调节特性之一指调节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呈线性关系

(即比例关系)

209 有效位数 number of significant digit

对采集的数据从左边第一个非 0数字起到精确位止所包

含的位数称为有效位数

3

2010 冗余设计 redundancy design

为提高可靠性采用多个部件或系统实现一个功能

2011 监控数据的单位 unit of monitoring data

为便于分析和计算确定供热系统监控设备所采集数据的单

位如kWh 等

4

3 基本规定

301 供热系统调控采集和显示数据的单位和有效位数应统一

302 调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网络出口应设硬

件防火墙

2 监控中心和本地监控站通信网络应采用冗余设计并应设

置备用通道

3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具有对系统管理员操作人员进行身

份鉴别和分级管理的功能并具有对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进行审计的

安全机制

5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热水供热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

对差额不大于 15

412 居住建筑集中供热系统必须设置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和住户

分户热计量装置或设施

413 供热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标明下列内容

1 建筑设计热负荷及设计热指标热媒参数

2 室内温度调节控制方法调节控制装置的技术要求

3 热力入口设计热负荷循环流量

4 热力入口供回水压差

414 数据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应上传至监控中心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居住建筑应在每户室内安装不少于一个室温采集器室温采

集器应安装在室内通风无遮挡无日晒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

位置不应安装在散热器和供热管道上方安装高度宜距地面

15m相同户型安装位置应一致

422 公共建筑应在典型房间或典型位置设置室温采集器

423 居住建筑户内系统入口应设置室温控制装置室温控制装置

宜采用电动控制阀室温控制器的通讯宜采用有线方式

424 居住建筑应设置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应单独供电并设置

电能表对用电进行计量

6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

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热与热空气幕系统

3 地面辐射供热系统

4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

502 集中供热系统的建筑物热力入口供回水管道上应设置关断

阀水力平衡装置热量表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表

503 新建建筑的热量表应设置在专用表计小室内既有建筑的热

量表计算器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专用表计小室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尺寸应符合热量表计量要求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在地下室的专用空间内设置且空间

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静距离不应小于 08 m

3 无地下室的建筑宜在楼梯间下部设置且操作面净高不

应低于 14 m前操作面净距离不应小于 10 m

4 应有防水措施

504 建筑物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特点选择相应的水力平衡装置

并应在前端设置过滤器

505 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应将下列数据上传至数据平台

1 楼栋累计热量瞬时热量

2 楼栋累计流量瞬时流量

3 供水温度回水温度

4 供水压力回水压力

7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力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参数

1 热力网侧总热量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供水(回

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

2 用户侧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补水瞬时流量(累计

流量)供水(回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

压力补水箱液位

602 热力站应设置视频监控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03 中继泵站应设置进出口母管压力各水泵进出口压力参数采

集和监测

604 热力站内供热系统应具备自动调控装置及相应调控方案

605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热力网侧回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热力网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用户侧供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用户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变频器故障报警电动调节阀故障

报警系统停电报警等故障报警积水坑液位报警

606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用户侧供水温度超高保护用户侧

回水压力超高保护用户侧回水压力超低保护补水箱液位过低保

护等联锁保护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3: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前 言

根据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7 年全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及标准设计制定(修订)计划(二)〉的通知》(吉建

标[2017]4 号)文件要求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组织吉

林省科研设计大专院校等单位经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其他省市

先进经验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室内供

热系统5 热力入口装置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7 热源厂 8 监

控中心

本标准由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吉林省土

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分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

时将意见或建议寄送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地址长春市

民康路 519号邮编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分会

本标准参编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省光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吉林市燃气热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长春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宇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延吉市热力公司

长春莲花山热力服务有限公司

吉林市宏远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誉衡工业电气有限公司

北京硕人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温成君 吕耀军 邵子平 鲁亚钦

袁凤涛 朱立新 张 敏 蒋忠义

赵 凯 白东海 战乃岩 周占魁

甘春红 马 可 崔殿有 常 磊

王素艳 王跃进 孙书涵 徐 辉

沈兵兵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陶乐然 周 毅 周清村 石久胜

董 颖 郎丽双 王大勇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室内供热系统 5

41 一般规定 5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5

5 热力入口装置 6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7

7 热源厂 8

8 监控中心 11

本标准用词说明 14

引用标准名录 15

附条文说明 17

1

1

1 总 则

101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供热系统自动控制和调节能力

实现精准供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集中供热系统调控设

103 供热系统的调控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相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 语

201 供热系统调控 regulation of heating system

通过对供热系统热源热力站供热管网及建筑物内供热系统

的调节和控制达到供热系统节能安全运行的目的

202 室温 indoor temperature

通过合理布置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户内典型温度能客观反映

用户室内温度

203 室内温度采集点 collection point for indoor temperature

为合理采集室温温度采集器所放置的位置

204 室温采集器 room temperature collector

安装在每户内用于测量用户室内温度且用户可根据需要设

定不同温度

205 室温控制器 room temperature controller

与室温采集器连接用于控制本户供热管道上阀门开启来达

到调节室温的目的

206 重点现场监控站 monitoring station of key field

为满足监控要求在供热现场重点位置设置的监控设备

207 水力平衡装置 hydraulic balancing device

能使热水供热系统各热用户的实际流量与要求流量保持一致

解决水力失调的装置如水力平衡阀

208 线性调节 linear regulation

调节特性之一指调节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呈线性关系

(即比例关系)

209 有效位数 number of significant digit

对采集的数据从左边第一个非 0数字起到精确位止所包

含的位数称为有效位数

3

2010 冗余设计 redundancy design

为提高可靠性采用多个部件或系统实现一个功能

2011 监控数据的单位 unit of monitoring data

为便于分析和计算确定供热系统监控设备所采集数据的单

位如kWh 等

4

3 基本规定

301 供热系统调控采集和显示数据的单位和有效位数应统一

302 调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网络出口应设硬

件防火墙

2 监控中心和本地监控站通信网络应采用冗余设计并应设

置备用通道

3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具有对系统管理员操作人员进行身

份鉴别和分级管理的功能并具有对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进行审计的

安全机制

5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热水供热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

对差额不大于 15

412 居住建筑集中供热系统必须设置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和住户

分户热计量装置或设施

413 供热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标明下列内容

1 建筑设计热负荷及设计热指标热媒参数

2 室内温度调节控制方法调节控制装置的技术要求

3 热力入口设计热负荷循环流量

4 热力入口供回水压差

414 数据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应上传至监控中心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居住建筑应在每户室内安装不少于一个室温采集器室温采

集器应安装在室内通风无遮挡无日晒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

位置不应安装在散热器和供热管道上方安装高度宜距地面

15m相同户型安装位置应一致

422 公共建筑应在典型房间或典型位置设置室温采集器

423 居住建筑户内系统入口应设置室温控制装置室温控制装置

宜采用电动控制阀室温控制器的通讯宜采用有线方式

424 居住建筑应设置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应单独供电并设置

电能表对用电进行计量

6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

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热与热空气幕系统

3 地面辐射供热系统

4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

502 集中供热系统的建筑物热力入口供回水管道上应设置关断

阀水力平衡装置热量表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表

503 新建建筑的热量表应设置在专用表计小室内既有建筑的热

量表计算器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专用表计小室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尺寸应符合热量表计量要求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在地下室的专用空间内设置且空间

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静距离不应小于 08 m

3 无地下室的建筑宜在楼梯间下部设置且操作面净高不

应低于 14 m前操作面净距离不应小于 10 m

4 应有防水措施

504 建筑物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特点选择相应的水力平衡装置

并应在前端设置过滤器

505 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应将下列数据上传至数据平台

1 楼栋累计热量瞬时热量

2 楼栋累计流量瞬时流量

3 供水温度回水温度

4 供水压力回水压力

7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力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参数

1 热力网侧总热量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供水(回

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

2 用户侧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补水瞬时流量(累计

流量)供水(回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

压力补水箱液位

602 热力站应设置视频监控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03 中继泵站应设置进出口母管压力各水泵进出口压力参数采

集和监测

604 热力站内供热系统应具备自动调控装置及相应调控方案

605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热力网侧回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热力网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用户侧供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用户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变频器故障报警电动调节阀故障

报警系统停电报警等故障报警积水坑液位报警

606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用户侧供水温度超高保护用户侧

回水压力超高保护用户侧回水压力超低保护补水箱液位过低保

护等联锁保护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4: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长春莲花山热力服务有限公司

吉林市宏远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誉衡工业电气有限公司

北京硕人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温成君 吕耀军 邵子平 鲁亚钦

袁凤涛 朱立新 张 敏 蒋忠义

赵 凯 白东海 战乃岩 周占魁

甘春红 马 可 崔殿有 常 磊

王素艳 王跃进 孙书涵 徐 辉

沈兵兵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陶乐然 周 毅 周清村 石久胜

董 颖 郎丽双 王大勇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室内供热系统 5

41 一般规定 5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5

5 热力入口装置 6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7

7 热源厂 8

8 监控中心 11

本标准用词说明 14

引用标准名录 15

附条文说明 17

1

1

1 总 则

101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供热系统自动控制和调节能力

实现精准供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集中供热系统调控设

103 供热系统的调控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相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 语

201 供热系统调控 regulation of heating system

通过对供热系统热源热力站供热管网及建筑物内供热系统

的调节和控制达到供热系统节能安全运行的目的

202 室温 indoor temperature

通过合理布置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户内典型温度能客观反映

用户室内温度

203 室内温度采集点 collection point for indoor temperature

为合理采集室温温度采集器所放置的位置

204 室温采集器 room temperature collector

安装在每户内用于测量用户室内温度且用户可根据需要设

定不同温度

205 室温控制器 room temperature controller

与室温采集器连接用于控制本户供热管道上阀门开启来达

到调节室温的目的

206 重点现场监控站 monitoring station of key field

为满足监控要求在供热现场重点位置设置的监控设备

207 水力平衡装置 hydraulic balancing device

能使热水供热系统各热用户的实际流量与要求流量保持一致

解决水力失调的装置如水力平衡阀

208 线性调节 linear regulation

调节特性之一指调节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呈线性关系

(即比例关系)

209 有效位数 number of significant digit

对采集的数据从左边第一个非 0数字起到精确位止所包

含的位数称为有效位数

3

2010 冗余设计 redundancy design

为提高可靠性采用多个部件或系统实现一个功能

2011 监控数据的单位 unit of monitoring data

为便于分析和计算确定供热系统监控设备所采集数据的单

位如kWh 等

4

3 基本规定

301 供热系统调控采集和显示数据的单位和有效位数应统一

302 调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网络出口应设硬

件防火墙

2 监控中心和本地监控站通信网络应采用冗余设计并应设

置备用通道

3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具有对系统管理员操作人员进行身

份鉴别和分级管理的功能并具有对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进行审计的

安全机制

5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热水供热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

对差额不大于 15

412 居住建筑集中供热系统必须设置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和住户

分户热计量装置或设施

413 供热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标明下列内容

1 建筑设计热负荷及设计热指标热媒参数

2 室内温度调节控制方法调节控制装置的技术要求

3 热力入口设计热负荷循环流量

4 热力入口供回水压差

414 数据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应上传至监控中心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居住建筑应在每户室内安装不少于一个室温采集器室温采

集器应安装在室内通风无遮挡无日晒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

位置不应安装在散热器和供热管道上方安装高度宜距地面

15m相同户型安装位置应一致

422 公共建筑应在典型房间或典型位置设置室温采集器

423 居住建筑户内系统入口应设置室温控制装置室温控制装置

宜采用电动控制阀室温控制器的通讯宜采用有线方式

424 居住建筑应设置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应单独供电并设置

电能表对用电进行计量

6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

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热与热空气幕系统

3 地面辐射供热系统

4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

502 集中供热系统的建筑物热力入口供回水管道上应设置关断

阀水力平衡装置热量表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表

503 新建建筑的热量表应设置在专用表计小室内既有建筑的热

量表计算器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专用表计小室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尺寸应符合热量表计量要求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在地下室的专用空间内设置且空间

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静距离不应小于 08 m

3 无地下室的建筑宜在楼梯间下部设置且操作面净高不

应低于 14 m前操作面净距离不应小于 10 m

4 应有防水措施

504 建筑物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特点选择相应的水力平衡装置

并应在前端设置过滤器

505 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应将下列数据上传至数据平台

1 楼栋累计热量瞬时热量

2 楼栋累计流量瞬时流量

3 供水温度回水温度

4 供水压力回水压力

7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力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参数

1 热力网侧总热量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供水(回

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

2 用户侧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补水瞬时流量(累计

流量)供水(回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

压力补水箱液位

602 热力站应设置视频监控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03 中继泵站应设置进出口母管压力各水泵进出口压力参数采

集和监测

604 热力站内供热系统应具备自动调控装置及相应调控方案

605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热力网侧回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热力网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用户侧供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用户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变频器故障报警电动调节阀故障

报警系统停电报警等故障报警积水坑液位报警

606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用户侧供水温度超高保护用户侧

回水压力超高保护用户侧回水压力超低保护补水箱液位过低保

护等联锁保护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5: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4

4 室内供热系统 5

41 一般规定 5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5

5 热力入口装置 6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7

7 热源厂 8

8 监控中心 11

本标准用词说明 14

引用标准名录 15

附条文说明 17

1

1

1 总 则

101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供热系统自动控制和调节能力

实现精准供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集中供热系统调控设

103 供热系统的调控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相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 语

201 供热系统调控 regulation of heating system

通过对供热系统热源热力站供热管网及建筑物内供热系统

的调节和控制达到供热系统节能安全运行的目的

202 室温 indoor temperature

通过合理布置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户内典型温度能客观反映

用户室内温度

203 室内温度采集点 collection point for indoor temperature

为合理采集室温温度采集器所放置的位置

204 室温采集器 room temperature collector

安装在每户内用于测量用户室内温度且用户可根据需要设

定不同温度

205 室温控制器 room temperature controller

与室温采集器连接用于控制本户供热管道上阀门开启来达

到调节室温的目的

206 重点现场监控站 monitoring station of key field

为满足监控要求在供热现场重点位置设置的监控设备

207 水力平衡装置 hydraulic balancing device

能使热水供热系统各热用户的实际流量与要求流量保持一致

解决水力失调的装置如水力平衡阀

208 线性调节 linear regulation

调节特性之一指调节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呈线性关系

(即比例关系)

209 有效位数 number of significant digit

对采集的数据从左边第一个非 0数字起到精确位止所包

含的位数称为有效位数

3

2010 冗余设计 redundancy design

为提高可靠性采用多个部件或系统实现一个功能

2011 监控数据的单位 unit of monitoring data

为便于分析和计算确定供热系统监控设备所采集数据的单

位如kWh 等

4

3 基本规定

301 供热系统调控采集和显示数据的单位和有效位数应统一

302 调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网络出口应设硬

件防火墙

2 监控中心和本地监控站通信网络应采用冗余设计并应设

置备用通道

3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具有对系统管理员操作人员进行身

份鉴别和分级管理的功能并具有对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进行审计的

安全机制

5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热水供热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

对差额不大于 15

412 居住建筑集中供热系统必须设置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和住户

分户热计量装置或设施

413 供热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标明下列内容

1 建筑设计热负荷及设计热指标热媒参数

2 室内温度调节控制方法调节控制装置的技术要求

3 热力入口设计热负荷循环流量

4 热力入口供回水压差

414 数据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应上传至监控中心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居住建筑应在每户室内安装不少于一个室温采集器室温采

集器应安装在室内通风无遮挡无日晒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

位置不应安装在散热器和供热管道上方安装高度宜距地面

15m相同户型安装位置应一致

422 公共建筑应在典型房间或典型位置设置室温采集器

423 居住建筑户内系统入口应设置室温控制装置室温控制装置

宜采用电动控制阀室温控制器的通讯宜采用有线方式

424 居住建筑应设置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应单独供电并设置

电能表对用电进行计量

6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

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热与热空气幕系统

3 地面辐射供热系统

4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

502 集中供热系统的建筑物热力入口供回水管道上应设置关断

阀水力平衡装置热量表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表

503 新建建筑的热量表应设置在专用表计小室内既有建筑的热

量表计算器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专用表计小室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尺寸应符合热量表计量要求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在地下室的专用空间内设置且空间

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静距离不应小于 08 m

3 无地下室的建筑宜在楼梯间下部设置且操作面净高不

应低于 14 m前操作面净距离不应小于 10 m

4 应有防水措施

504 建筑物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特点选择相应的水力平衡装置

并应在前端设置过滤器

505 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应将下列数据上传至数据平台

1 楼栋累计热量瞬时热量

2 楼栋累计流量瞬时流量

3 供水温度回水温度

4 供水压力回水压力

7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力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参数

1 热力网侧总热量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供水(回

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

2 用户侧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补水瞬时流量(累计

流量)供水(回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

压力补水箱液位

602 热力站应设置视频监控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03 中继泵站应设置进出口母管压力各水泵进出口压力参数采

集和监测

604 热力站内供热系统应具备自动调控装置及相应调控方案

605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热力网侧回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热力网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用户侧供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用户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变频器故障报警电动调节阀故障

报警系统停电报警等故障报警积水坑液位报警

606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用户侧供水温度超高保护用户侧

回水压力超高保护用户侧回水压力超低保护补水箱液位过低保

护等联锁保护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6: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1

1

1 总 则

101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供热系统自动控制和调节能力

实现精准供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集中供热系统调控设

103 供热系统的调控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相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 语

201 供热系统调控 regulation of heating system

通过对供热系统热源热力站供热管网及建筑物内供热系统

的调节和控制达到供热系统节能安全运行的目的

202 室温 indoor temperature

通过合理布置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户内典型温度能客观反映

用户室内温度

203 室内温度采集点 collection point for indoor temperature

为合理采集室温温度采集器所放置的位置

204 室温采集器 room temperature collector

安装在每户内用于测量用户室内温度且用户可根据需要设

定不同温度

205 室温控制器 room temperature controller

与室温采集器连接用于控制本户供热管道上阀门开启来达

到调节室温的目的

206 重点现场监控站 monitoring station of key field

为满足监控要求在供热现场重点位置设置的监控设备

207 水力平衡装置 hydraulic balancing device

能使热水供热系统各热用户的实际流量与要求流量保持一致

解决水力失调的装置如水力平衡阀

208 线性调节 linear regulation

调节特性之一指调节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呈线性关系

(即比例关系)

209 有效位数 number of significant digit

对采集的数据从左边第一个非 0数字起到精确位止所包

含的位数称为有效位数

3

2010 冗余设计 redundancy design

为提高可靠性采用多个部件或系统实现一个功能

2011 监控数据的单位 unit of monitoring data

为便于分析和计算确定供热系统监控设备所采集数据的单

位如kWh 等

4

3 基本规定

301 供热系统调控采集和显示数据的单位和有效位数应统一

302 调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网络出口应设硬

件防火墙

2 监控中心和本地监控站通信网络应采用冗余设计并应设

置备用通道

3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具有对系统管理员操作人员进行身

份鉴别和分级管理的功能并具有对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进行审计的

安全机制

5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热水供热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

对差额不大于 15

412 居住建筑集中供热系统必须设置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和住户

分户热计量装置或设施

413 供热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标明下列内容

1 建筑设计热负荷及设计热指标热媒参数

2 室内温度调节控制方法调节控制装置的技术要求

3 热力入口设计热负荷循环流量

4 热力入口供回水压差

414 数据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应上传至监控中心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居住建筑应在每户室内安装不少于一个室温采集器室温采

集器应安装在室内通风无遮挡无日晒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

位置不应安装在散热器和供热管道上方安装高度宜距地面

15m相同户型安装位置应一致

422 公共建筑应在典型房间或典型位置设置室温采集器

423 居住建筑户内系统入口应设置室温控制装置室温控制装置

宜采用电动控制阀室温控制器的通讯宜采用有线方式

424 居住建筑应设置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应单独供电并设置

电能表对用电进行计量

6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

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热与热空气幕系统

3 地面辐射供热系统

4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

502 集中供热系统的建筑物热力入口供回水管道上应设置关断

阀水力平衡装置热量表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表

503 新建建筑的热量表应设置在专用表计小室内既有建筑的热

量表计算器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专用表计小室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尺寸应符合热量表计量要求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在地下室的专用空间内设置且空间

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静距离不应小于 08 m

3 无地下室的建筑宜在楼梯间下部设置且操作面净高不

应低于 14 m前操作面净距离不应小于 10 m

4 应有防水措施

504 建筑物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特点选择相应的水力平衡装置

并应在前端设置过滤器

505 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应将下列数据上传至数据平台

1 楼栋累计热量瞬时热量

2 楼栋累计流量瞬时流量

3 供水温度回水温度

4 供水压力回水压力

7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力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参数

1 热力网侧总热量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供水(回

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

2 用户侧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补水瞬时流量(累计

流量)供水(回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

压力补水箱液位

602 热力站应设置视频监控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03 中继泵站应设置进出口母管压力各水泵进出口压力参数采

集和监测

604 热力站内供热系统应具备自动调控装置及相应调控方案

605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热力网侧回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热力网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用户侧供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用户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变频器故障报警电动调节阀故障

报警系统停电报警等故障报警积水坑液位报警

606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用户侧供水温度超高保护用户侧

回水压力超高保护用户侧回水压力超低保护补水箱液位过低保

护等联锁保护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7: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1

1 总 则

101 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供热系统自动控制和调节能力

实现精准供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的城镇集中供热系统调控设

103 供热系统的调控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相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 语

201 供热系统调控 regulation of heating system

通过对供热系统热源热力站供热管网及建筑物内供热系统

的调节和控制达到供热系统节能安全运行的目的

202 室温 indoor temperature

通过合理布置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户内典型温度能客观反映

用户室内温度

203 室内温度采集点 collection point for indoor temperature

为合理采集室温温度采集器所放置的位置

204 室温采集器 room temperature collector

安装在每户内用于测量用户室内温度且用户可根据需要设

定不同温度

205 室温控制器 room temperature controller

与室温采集器连接用于控制本户供热管道上阀门开启来达

到调节室温的目的

206 重点现场监控站 monitoring station of key field

为满足监控要求在供热现场重点位置设置的监控设备

207 水力平衡装置 hydraulic balancing device

能使热水供热系统各热用户的实际流量与要求流量保持一致

解决水力失调的装置如水力平衡阀

208 线性调节 linear regulation

调节特性之一指调节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呈线性关系

(即比例关系)

209 有效位数 number of significant digit

对采集的数据从左边第一个非 0数字起到精确位止所包

含的位数称为有效位数

3

2010 冗余设计 redundancy design

为提高可靠性采用多个部件或系统实现一个功能

2011 监控数据的单位 unit of monitoring data

为便于分析和计算确定供热系统监控设备所采集数据的单

位如kWh 等

4

3 基本规定

301 供热系统调控采集和显示数据的单位和有效位数应统一

302 调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网络出口应设硬

件防火墙

2 监控中心和本地监控站通信网络应采用冗余设计并应设

置备用通道

3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具有对系统管理员操作人员进行身

份鉴别和分级管理的功能并具有对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进行审计的

安全机制

5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热水供热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

对差额不大于 15

412 居住建筑集中供热系统必须设置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和住户

分户热计量装置或设施

413 供热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标明下列内容

1 建筑设计热负荷及设计热指标热媒参数

2 室内温度调节控制方法调节控制装置的技术要求

3 热力入口设计热负荷循环流量

4 热力入口供回水压差

414 数据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应上传至监控中心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居住建筑应在每户室内安装不少于一个室温采集器室温采

集器应安装在室内通风无遮挡无日晒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

位置不应安装在散热器和供热管道上方安装高度宜距地面

15m相同户型安装位置应一致

422 公共建筑应在典型房间或典型位置设置室温采集器

423 居住建筑户内系统入口应设置室温控制装置室温控制装置

宜采用电动控制阀室温控制器的通讯宜采用有线方式

424 居住建筑应设置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应单独供电并设置

电能表对用电进行计量

6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

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热与热空气幕系统

3 地面辐射供热系统

4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

502 集中供热系统的建筑物热力入口供回水管道上应设置关断

阀水力平衡装置热量表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表

503 新建建筑的热量表应设置在专用表计小室内既有建筑的热

量表计算器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专用表计小室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尺寸应符合热量表计量要求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在地下室的专用空间内设置且空间

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静距离不应小于 08 m

3 无地下室的建筑宜在楼梯间下部设置且操作面净高不

应低于 14 m前操作面净距离不应小于 10 m

4 应有防水措施

504 建筑物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特点选择相应的水力平衡装置

并应在前端设置过滤器

505 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应将下列数据上传至数据平台

1 楼栋累计热量瞬时热量

2 楼栋累计流量瞬时流量

3 供水温度回水温度

4 供水压力回水压力

7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力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参数

1 热力网侧总热量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供水(回

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

2 用户侧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补水瞬时流量(累计

流量)供水(回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

压力补水箱液位

602 热力站应设置视频监控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03 中继泵站应设置进出口母管压力各水泵进出口压力参数采

集和监测

604 热力站内供热系统应具备自动调控装置及相应调控方案

605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热力网侧回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热力网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用户侧供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用户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变频器故障报警电动调节阀故障

报警系统停电报警等故障报警积水坑液位报警

606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用户侧供水温度超高保护用户侧

回水压力超高保护用户侧回水压力超低保护补水箱液位过低保

护等联锁保护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8: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2

2 术 语

201 供热系统调控 regulation of heating system

通过对供热系统热源热力站供热管网及建筑物内供热系统

的调节和控制达到供热系统节能安全运行的目的

202 室温 indoor temperature

通过合理布置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户内典型温度能客观反映

用户室内温度

203 室内温度采集点 collection point for indoor temperature

为合理采集室温温度采集器所放置的位置

204 室温采集器 room temperature collector

安装在每户内用于测量用户室内温度且用户可根据需要设

定不同温度

205 室温控制器 room temperature controller

与室温采集器连接用于控制本户供热管道上阀门开启来达

到调节室温的目的

206 重点现场监控站 monitoring station of key field

为满足监控要求在供热现场重点位置设置的监控设备

207 水力平衡装置 hydraulic balancing device

能使热水供热系统各热用户的实际流量与要求流量保持一致

解决水力失调的装置如水力平衡阀

208 线性调节 linear regulation

调节特性之一指调节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呈线性关系

(即比例关系)

209 有效位数 number of significant digit

对采集的数据从左边第一个非 0数字起到精确位止所包

含的位数称为有效位数

3

2010 冗余设计 redundancy design

为提高可靠性采用多个部件或系统实现一个功能

2011 监控数据的单位 unit of monitoring data

为便于分析和计算确定供热系统监控设备所采集数据的单

位如kWh 等

4

3 基本规定

301 供热系统调控采集和显示数据的单位和有效位数应统一

302 调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网络出口应设硬

件防火墙

2 监控中心和本地监控站通信网络应采用冗余设计并应设

置备用通道

3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具有对系统管理员操作人员进行身

份鉴别和分级管理的功能并具有对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进行审计的

安全机制

5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热水供热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

对差额不大于 15

412 居住建筑集中供热系统必须设置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和住户

分户热计量装置或设施

413 供热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标明下列内容

1 建筑设计热负荷及设计热指标热媒参数

2 室内温度调节控制方法调节控制装置的技术要求

3 热力入口设计热负荷循环流量

4 热力入口供回水压差

414 数据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应上传至监控中心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居住建筑应在每户室内安装不少于一个室温采集器室温采

集器应安装在室内通风无遮挡无日晒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

位置不应安装在散热器和供热管道上方安装高度宜距地面

15m相同户型安装位置应一致

422 公共建筑应在典型房间或典型位置设置室温采集器

423 居住建筑户内系统入口应设置室温控制装置室温控制装置

宜采用电动控制阀室温控制器的通讯宜采用有线方式

424 居住建筑应设置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应单独供电并设置

电能表对用电进行计量

6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

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热与热空气幕系统

3 地面辐射供热系统

4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

502 集中供热系统的建筑物热力入口供回水管道上应设置关断

阀水力平衡装置热量表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表

503 新建建筑的热量表应设置在专用表计小室内既有建筑的热

量表计算器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专用表计小室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尺寸应符合热量表计量要求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在地下室的专用空间内设置且空间

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静距离不应小于 08 m

3 无地下室的建筑宜在楼梯间下部设置且操作面净高不

应低于 14 m前操作面净距离不应小于 10 m

4 应有防水措施

504 建筑物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特点选择相应的水力平衡装置

并应在前端设置过滤器

505 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应将下列数据上传至数据平台

1 楼栋累计热量瞬时热量

2 楼栋累计流量瞬时流量

3 供水温度回水温度

4 供水压力回水压力

7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力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参数

1 热力网侧总热量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供水(回

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

2 用户侧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补水瞬时流量(累计

流量)供水(回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

压力补水箱液位

602 热力站应设置视频监控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03 中继泵站应设置进出口母管压力各水泵进出口压力参数采

集和监测

604 热力站内供热系统应具备自动调控装置及相应调控方案

605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热力网侧回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热力网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用户侧供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用户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变频器故障报警电动调节阀故障

报警系统停电报警等故障报警积水坑液位报警

606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用户侧供水温度超高保护用户侧

回水压力超高保护用户侧回水压力超低保护补水箱液位过低保

护等联锁保护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9: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3

2010 冗余设计 redundancy design

为提高可靠性采用多个部件或系统实现一个功能

2011 监控数据的单位 unit of monitoring data

为便于分析和计算确定供热系统监控设备所采集数据的单

位如kWh 等

4

3 基本规定

301 供热系统调控采集和显示数据的单位和有效位数应统一

302 调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网络出口应设硬

件防火墙

2 监控中心和本地监控站通信网络应采用冗余设计并应设

置备用通道

3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具有对系统管理员操作人员进行身

份鉴别和分级管理的功能并具有对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进行审计的

安全机制

5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热水供热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

对差额不大于 15

412 居住建筑集中供热系统必须设置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和住户

分户热计量装置或设施

413 供热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标明下列内容

1 建筑设计热负荷及设计热指标热媒参数

2 室内温度调节控制方法调节控制装置的技术要求

3 热力入口设计热负荷循环流量

4 热力入口供回水压差

414 数据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应上传至监控中心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居住建筑应在每户室内安装不少于一个室温采集器室温采

集器应安装在室内通风无遮挡无日晒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

位置不应安装在散热器和供热管道上方安装高度宜距地面

15m相同户型安装位置应一致

422 公共建筑应在典型房间或典型位置设置室温采集器

423 居住建筑户内系统入口应设置室温控制装置室温控制装置

宜采用电动控制阀室温控制器的通讯宜采用有线方式

424 居住建筑应设置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应单独供电并设置

电能表对用电进行计量

6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

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热与热空气幕系统

3 地面辐射供热系统

4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

502 集中供热系统的建筑物热力入口供回水管道上应设置关断

阀水力平衡装置热量表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表

503 新建建筑的热量表应设置在专用表计小室内既有建筑的热

量表计算器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专用表计小室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尺寸应符合热量表计量要求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在地下室的专用空间内设置且空间

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静距离不应小于 08 m

3 无地下室的建筑宜在楼梯间下部设置且操作面净高不

应低于 14 m前操作面净距离不应小于 10 m

4 应有防水措施

504 建筑物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特点选择相应的水力平衡装置

并应在前端设置过滤器

505 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应将下列数据上传至数据平台

1 楼栋累计热量瞬时热量

2 楼栋累计流量瞬时流量

3 供水温度回水温度

4 供水压力回水压力

7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力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参数

1 热力网侧总热量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供水(回

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

2 用户侧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补水瞬时流量(累计

流量)供水(回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

压力补水箱液位

602 热力站应设置视频监控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03 中继泵站应设置进出口母管压力各水泵进出口压力参数采

集和监测

604 热力站内供热系统应具备自动调控装置及相应调控方案

605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热力网侧回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热力网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用户侧供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用户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变频器故障报警电动调节阀故障

报警系统停电报警等故障报警积水坑液位报警

606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用户侧供水温度超高保护用户侧

回水压力超高保护用户侧回水压力超低保护补水箱液位过低保

护等联锁保护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10: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4

3 基本规定

301 供热系统调控采集和显示数据的单位和有效位数应统一

302 调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网络出口应设硬

件防火墙

2 监控中心和本地监控站通信网络应采用冗余设计并应设

置备用通道

3 监控中心通信网络应具有对系统管理员操作人员进行身

份鉴别和分级管理的功能并具有对系统管理员的操作进行审计的

安全机制

5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热水供热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

对差额不大于 15

412 居住建筑集中供热系统必须设置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和住户

分户热计量装置或设施

413 供热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标明下列内容

1 建筑设计热负荷及设计热指标热媒参数

2 室内温度调节控制方法调节控制装置的技术要求

3 热力入口设计热负荷循环流量

4 热力入口供回水压差

414 数据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应上传至监控中心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居住建筑应在每户室内安装不少于一个室温采集器室温采

集器应安装在室内通风无遮挡无日晒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

位置不应安装在散热器和供热管道上方安装高度宜距地面

15m相同户型安装位置应一致

422 公共建筑应在典型房间或典型位置设置室温采集器

423 居住建筑户内系统入口应设置室温控制装置室温控制装置

宜采用电动控制阀室温控制器的通讯宜采用有线方式

424 居住建筑应设置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应单独供电并设置

电能表对用电进行计量

6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

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热与热空气幕系统

3 地面辐射供热系统

4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

502 集中供热系统的建筑物热力入口供回水管道上应设置关断

阀水力平衡装置热量表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表

503 新建建筑的热量表应设置在专用表计小室内既有建筑的热

量表计算器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专用表计小室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尺寸应符合热量表计量要求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在地下室的专用空间内设置且空间

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静距离不应小于 08 m

3 无地下室的建筑宜在楼梯间下部设置且操作面净高不

应低于 14 m前操作面净距离不应小于 10 m

4 应有防水措施

504 建筑物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特点选择相应的水力平衡装置

并应在前端设置过滤器

505 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应将下列数据上传至数据平台

1 楼栋累计热量瞬时热量

2 楼栋累计流量瞬时流量

3 供水温度回水温度

4 供水压力回水压力

7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力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参数

1 热力网侧总热量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供水(回

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

2 用户侧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补水瞬时流量(累计

流量)供水(回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

压力补水箱液位

602 热力站应设置视频监控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03 中继泵站应设置进出口母管压力各水泵进出口压力参数采

集和监测

604 热力站内供热系统应具备自动调控装置及相应调控方案

605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热力网侧回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热力网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用户侧供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用户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变频器故障报警电动调节阀故障

报警系统停电报警等故障报警积水坑液位报警

606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用户侧供水温度超高保护用户侧

回水压力超高保护用户侧回水压力超低保护补水箱液位过低保

护等联锁保护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11: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5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热水供热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

对差额不大于 15

412 居住建筑集中供热系统必须设置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和住户

分户热计量装置或设施

413 供热系统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标明下列内容

1 建筑设计热负荷及设计热指标热媒参数

2 室内温度调节控制方法调节控制装置的技术要求

3 热力入口设计热负荷循环流量

4 热力入口供回水压差

414 数据采集器采集的数据应上传至监控中心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居住建筑应在每户室内安装不少于一个室温采集器室温采

集器应安装在室内通风无遮挡无日晒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

位置不应安装在散热器和供热管道上方安装高度宜距地面

15m相同户型安装位置应一致

422 公共建筑应在典型房间或典型位置设置室温采集器

423 居住建筑户内系统入口应设置室温控制装置室温控制装置

宜采用电动控制阀室温控制器的通讯宜采用有线方式

424 居住建筑应设置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应单独供电并设置

电能表对用电进行计量

6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

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热与热空气幕系统

3 地面辐射供热系统

4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

502 集中供热系统的建筑物热力入口供回水管道上应设置关断

阀水力平衡装置热量表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表

503 新建建筑的热量表应设置在专用表计小室内既有建筑的热

量表计算器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专用表计小室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尺寸应符合热量表计量要求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在地下室的专用空间内设置且空间

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静距离不应小于 08 m

3 无地下室的建筑宜在楼梯间下部设置且操作面净高不

应低于 14 m前操作面净距离不应小于 10 m

4 应有防水措施

504 建筑物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特点选择相应的水力平衡装置

并应在前端设置过滤器

505 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应将下列数据上传至数据平台

1 楼栋累计热量瞬时热量

2 楼栋累计流量瞬时流量

3 供水温度回水温度

4 供水压力回水压力

7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力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参数

1 热力网侧总热量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供水(回

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

2 用户侧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补水瞬时流量(累计

流量)供水(回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

压力补水箱液位

602 热力站应设置视频监控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03 中继泵站应设置进出口母管压力各水泵进出口压力参数采

集和监测

604 热力站内供热系统应具备自动调控装置及相应调控方案

605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热力网侧回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热力网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用户侧供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用户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变频器故障报警电动调节阀故障

报警系统停电报警等故障报警积水坑液位报警

606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用户侧供水温度超高保护用户侧

回水压力超高保护用户侧回水压力超低保护补水箱液位过低保

护等联锁保护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12: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6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在热力入口处与下列系统

分开设置

1 通风与空调系统

2 热风供热与热空气幕系统

3 地面辐射供热系统

4 其他需要单独热计量的系统

502 集中供热系统的建筑物热力入口供回水管道上应设置关断

阀水力平衡装置热量表过滤器旁通阀压力表

503 新建建筑的热量表应设置在专用表计小室内既有建筑的热

量表计算器宜就近安装在建筑物内专用表计小室的设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尺寸应符合热量表计量要求

2 有地下室的建筑宜在地下室的专用空间内设置且空间

净高不应低于 20m前操作面静距离不应小于 08 m

3 无地下室的建筑宜在楼梯间下部设置且操作面净高不

应低于 14 m前操作面净距离不应小于 10 m

4 应有防水措施

504 建筑物热力入口应根据系统特点选择相应的水力平衡装置

并应在前端设置过滤器

505 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应将下列数据上传至数据平台

1 楼栋累计热量瞬时热量

2 楼栋累计流量瞬时流量

3 供水温度回水温度

4 供水压力回水压力

7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力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参数

1 热力网侧总热量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供水(回

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

2 用户侧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补水瞬时流量(累计

流量)供水(回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

压力补水箱液位

602 热力站应设置视频监控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03 中继泵站应设置进出口母管压力各水泵进出口压力参数采

集和监测

604 热力站内供热系统应具备自动调控装置及相应调控方案

605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热力网侧回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热力网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用户侧供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用户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变频器故障报警电动调节阀故障

报警系统停电报警等故障报警积水坑液位报警

606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用户侧供水温度超高保护用户侧

回水压力超高保护用户侧回水压力超低保护补水箱液位过低保

护等联锁保护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13: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7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力站应采集和监测下列参数

1 热力网侧总热量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供水(回

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分布式系统循环水泵进出口压力

2 用户侧循环瞬时流量(累计流量)补水瞬时流量(累计

流量)供水(回水)温度供水(回水)压力循环水泵进出口

压力补水箱液位

602 热力站应设置视频监控及主要设备运行状态监控

603 中继泵站应设置进出口母管压力各水泵进出口压力参数采

集和监测

604 热力站内供热系统应具备自动调控装置及相应调控方案

605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热力网侧回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热力网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用户侧供水温度高低限报警

用户侧供水压力高低限报警变频器故障报警电动调节阀故障

报警系统停电报警等故障报警积水坑液位报警

606 热力站现场监控站宜设置用户侧供水温度超高保护用户侧

回水压力超高保护用户侧回水压力超低保护补水箱液位过低保

护等联锁保护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14: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8

7 热源厂

701 本章适用于燃煤锅炉房中的层燃锅炉的监控系统设计对于

热电联产首站燃油燃气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其他燃料形式的锅

炉房应根据具体运行要求依据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

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241 进行监控系统的设计

702 热源厂监控系统对锅炉及辅助设备的监测和监控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的有关规定

703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独立运行不宜接受上级控制系统的远程

控制

704 热源厂监控系统的硬件应由控制器传感器变送器执行

机构网络通信设备和人机界面组成

705 监控系统软件应安全可靠且应具有良好兼容性及可扩展

性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和支持软件组成

706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能实现自动燃烧优化控制功能

707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对下列工艺参数进行采集和监测

1 锅炉房供水和回水总管的温度压力流量

2 锅炉房外供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3 锅炉房热力系统瞬时和累计补水量

4 锅炉房生产和生活用电量

5 进厂燃料量和入炉燃料量

6 单台热水锅炉的进出水温度和压力出水流量热水锅

炉瞬时热功率和累计供热量

7 锅炉的排烟温度烟气含氧量

8 锅炉紧急(事故)停炉的报警信号出水温度超高压力

超高超低的报警信号

9 鼓引风机循环水泵电机运行电流变频器运行频率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15: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9

708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工艺参数的超限报警及故障报

1 锅炉出水口温度限值水压限值报警

2 锅炉炉排故障报警

3 给煤系统故障报警

4 除渣系统故障报警

5 自动保护装置动作报警

6 循环水泵风机故障报警

7 循环水系统定压限值报警

8 水箱液位限值报警

9 防超压系统自动泄水报警

10 辅机冷却水系统报警

709 热源厂监控系统应设置下列联锁保护

1 锅炉进口压力低限值出口温度高限值循环水泵骤停

应自动停止燃料供应和鼓引风机运行

2 锅炉的引风机鼓风机炉前给煤机和炉排减速箱等加煤

设备之间应装设电气联锁装置

3 连续机械化输煤系统除灰渣系统各设备之间应设置电气

联锁装置

4 输煤设备应与其局部排风和除尘装置联锁

7010 监控系统宜对下列环境进行监测和报警

1 入侵报警

2 地面积水

3 烟感信号

4 室外环境温度

7011 热源厂的环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锅炉房烟气排放系统中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的有关规定

2 应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上传监测数据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16: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10

3 环保监测数据应同时传送至热源厂监控系统并可独立显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17: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11

8 监控中心

801 监控中心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监控中心应根据供热规模管理技术能力等因素设置

2 监控中心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有关规

3 对热网进行有效的监控运行调度管理能耗管理数据

存储统计及分析故障诊断报警处理

4 监控中心硬件应由服务器工作站集中显示系统电源

系统和网络通信设备组成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示热网工艺流程画面及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热源热网

及热用户的运行状态

2 实时接收记录各监控站的报警信息并应形成报警日志

3 支持满足标准的工业型数据接口及协议实现数据共享

采用的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对外开放

4 支持多级权限管理应具有自动校时功能

5 应采用独立的服务器服务器应满足监控点数数据处理

量和速度等需求

6 服务器应有冗余设计CPU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数

据的存储设备应安全可靠

7 服务器存储空间应满足 3 个采暖季的数据存储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制订供热方案设定系统运行参数及控制策略

2 预测供热负荷制订供热计划优化供热调度根据气象

参数指导供热系统运行

3 管网平衡分析及管网平衡调节方案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18: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12

4 工作站数量应不少于 2台CPU和内存占用率应小于 75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耗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1 能源计划管理功能按日周月供热季建立能源消耗

计划自动下发至各运行管理部门

2 能耗统计分析功能可按生产单位统计水电热及燃料

等的消耗量建立管理台账统计历年能源消耗量生成报表和图

3 成本统计分析功能可对供热能耗成本进行分析

4 能效分析功能对系统主要设备等的能效进行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的应具备下列功能

1 对运行工艺参数设备状态报警信号等进行存储

2 对工艺参数运行工况供热质量等进行统计及分析

3 对运行数据进行运行趋势和供热效果分析

4 按日周月采暖季定期生成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5 生成温度压力流量和热量分配的图表对热网运行状

况进行分析比较和预测

6 与各运行管理系统数据共享

7 打印报表和运行趋势曲线图

806 故障诊断报警处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参数超限报警和故障报警并能存储诊断分析故障原因

2 发生报警时显示屏上应有显示并应发出声光提示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供热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貌显示内容包括热源厂一级

管网中继泵站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管理单位应根据需求

对集中显示内容进行预览

2 远程视频监控

3 显示设备及通信线路运行状态

4 集中显示系统可采用 LED屏投影3D全息等形式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19: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13

808 电源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源按二级用电负荷供电经 UPS后送入监控中心

2 UPS供电时间不应少于 2h容量应满足监控中心的用电负

荷运行的需求

809 网络通信及网络通信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通信网络应符合实时性要求具备数据双向传输能力

2 通信网络的带宽应留有余量且余量不宜小于 20

3 具备备用信道的通信网络应采用与主信道性质不同的信道

类型

4 通信网络宜选用基于 TCPIP 协议的网络提供静态 IP 地

址的接入

5 监控中心与本地监控站的数据通信宜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

通用协议

6 网络通信设备宜由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硬件防火墙网

络机柜等组成应支持 DDN 专线DSLLAN无线公网等接入

方式并应支持 VPN 远程访问技术及相关加密协议宜采用冗余

模式

7 监控中心软件应成熟安全可靠兼容性及扩展性好

并应由系统软件应用管理软件与支持软件组成

8 监控中心实时数据库点数应留有余量且不宜小于 15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20: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必须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严禁rdquo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ldquo应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应rdquo或ldquo不得rdquo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ldquo宜rdquo

反面词采用ldquo不宜rdquo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ldquo可rdquo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ldquo应符

合helliphellip的规定rdquo或ldquo应按helliphellip执行rdquo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21: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15

引用标准名录

1 《锅炉房设计规范》GB 50041

2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

3 《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CJJT 241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22: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16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23: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17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DB22T 5014-2018

条文说明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24: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18

制订说明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经验并

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监测与调控系统技术规程》 CJJT 241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为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执行本标准的条文规定为城镇供热

系统调控设计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指导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

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

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

参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25: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19

目 次

1 总则 21

3 基本规定 22

4 室内供热系统 23

41 一般规定 23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23

5 热力入口装置 24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25

7 热源厂 26

8 监控中心 27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26: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20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27: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21

1 总则

10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同时能源转换中产生的

锅炉烟气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降低能源消耗减少

污染物排放是供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吉林省地处北方严

寒地区是我国较早发展集中供热的省份之一由于片面追求满足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采暖需求在能源消耗量供热系统效率

等方面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层面自动控制理论已成功应用于多个

领域城市供热作为北方采暖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一直作为福利存在未完全市场化这也是该行业技术发展滞后的

一个主要原因随着供热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能源消耗

大气污染重视程度的提高已迫使供热行业加快推进其技术进步

解决水力失调热力失调供热计量降低热用户单位耗热量等问

本标准在热源厂部分根据优化运行理念对影响锅炉效率的风

量炉膛温度烟气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要求在

数据采集控制回路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根据智能热网的理念

和技术对热力站作出了相应规定在室内供热系统部分依据ldquo室

温检测自动控制rdquo的设计思想改变传统的根据用热指标控制生

产运行过程的方法转为利用满足终端用户的室温需求为控制目

标自动控制供热全系统生产运行过程达到精准供热

本标准是在总结吉林省供热系统调控设计及运行多个成功案

例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的可有效推动吉林省供热行业的技术发展和

进步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28: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22

3 基本规定

301 本条的制订可保证数据采集和显示的一致性便于数据的统

计分析

302 制订本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防范数据泄露病毒入侵等威

本地监控站是指热源厂本地监控站和热力站本地监控站采用

冗余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通信的畅通和安全备用通道可以采用

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当一种通信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用通道

安全管理是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

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和授权管理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

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以及恶意代码

防范等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

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审计管理通过安全审计员对分布在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

审计机制进行集中管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分

类提供按时间段开启和关闭相应类型的安全审计机制对各类审

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对安全审计员进行身份鉴别并

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29: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23

4 室内供热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新建建筑和既

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当按照规定安装热计量装置楼前热量表是该

栋楼与供热单位进行热量结算的依据而楼内住户则进行按户分摊

热量所以每户应该有相应的采集数据和温度调节控制装置作为

对整栋楼的耗热量进行户间分摊的依据

42 室内温度采集和调控

421 室温做为热量分摊的重要依据应在同一分摊系统内准确统

一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通风无遮挡无日晒的位置不应安装

在散热器罩内供热管道上方外墙等位置

423 传统的室内控制系统中安装的手动调节阀对室内供热系统

的供热量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因其缺乏感温元件及自力式

动作元件无法对系统的供热量进行自动调节从而无法有效利用

室内自由热降低了节能效果因此对散热器和辐射供热系统均

要求能够根据室温设定值自动调节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30: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24

5 热力入口装置

501 散热器供热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与条文中所述系统分开设

置原因是因为前四种系统与散热器系统比较热媒参数阻力特

性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等方面不是完全一致需分开设置通

常宜在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分开当其他系统供热量需要单独计量

时也分开设置

503 一些地下管沟中的环境非常恶劣为方便维修保护设备提

出要求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31: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25

6 热力站和中继泵站

601 热量流量温度压力补水量等参数不仅是重要的运行

参数同时可作为热能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上述参数不仅要现场

监控站显示并应连续记录以备核算分析使用

603 中继泵站基本的运行参数作为运行调节的重要依据

604 由于各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各不相同可根据各供热系统供

热方式和用户实际情况制定热力站相应的调控策略并应具备自

动调控功能

605 故障报警分为数据报警和事件报警数据报警是数据参数异

常一般是模拟量如压力值达高限等事件报警一般是数字量

如水泵停止系统停电等

606 当二次供水温度超高时系统将自动停止运行关闭一次网

阀门停止循环泵停止补水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当二次回水

压力超高时自动打开泄水电磁阀系统二次回水压力达到正常后

自动关闭泄水电磁阀当二次网回水压力超低时系统将自动停止

运行关闭一次网阀门停止循环泵同时向上位机报警压力恢

复正常后自动启动系统当补水箱液位过低时自动停止补水泵

同时向上位机报警液位恢复正常一段时间后自动启动补水泵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32: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26

7 热源厂

701 大多数供热企业热源厂使用层燃锅炉(链条炉或往复炉)

为了避免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差异造成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超标特针对此类热源厂提出监控系统设计要

求其他类型的热源和设备因各有特殊的运行控制要求需按照技

术特点另行制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703 因热源厂运行管理程序较为复杂控制调节对象较多需有

经验和资格的生产技术人员现场监护并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为

保证运行安全和稳定不宜远程控制上级控制系统可根据需要对

热源厂监控系统下达目标性指令由热源厂操作人员处理

706 随着供热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锅炉运行状态涉及很多控制

参数现实中存在很多因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热源厂大

容量复杂系统的管理要求的现象为了尽量减少因为人员素质差

异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稳定运行特提出此项要求

7010 此条主要是为了保证热源厂在控制人员数量的情况下保

证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如防盗消防)和记录积累气象资料

7011 环保在线监测数据在实现向环保部门实时传输的同时应

同步传输到热源厂监控系统中并设置可调用窗口显示便于运行

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和调整超标的排放指标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33: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27

8 监控中心

801 各供热企业根据供热规模运行管理方式现有监控设备及

技术等因素确定监控中心的管理形式机房的设置应符合《电子信

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 及其他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

监控中心要具备保证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优化供热方案满足生产

调度及能耗管理的需要

802 监控运行系统功能及服务器的配置要求

1 将热源热网热力站热力入口等供热运行参数传到监

控中心并实时显示

2 方便事后查询分析事故形成的原因

3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便于设备的更换及维修

4 用户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在有互联网的地点访问及

权限内操作

5 保证服务器的数据安全性能及运行不受影响

6 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7 系统运行时有足够的数据处理及分析能力

803 调度管理系统功能及工作站配置要求

1 根据所监测的热源热网及热负荷指标参照当地气象条

件制定供热方案供运行管理部门参考为保证供热设备及系统的

安全运行对运行参数进行上下限设置出现超限时及时报警和处

2 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热负荷及运行参数

形成调度方案

3 计算管网失调度结合管网平衡分析给出管网平衡调节

方案

4 一台操作员站一台工程师站

5 应通过不同管理权限规定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职责

804 能效分析功能要求

4 对管网输送效率水力平衡度锅炉水泵换热器等进

行能效分析

805 数据存储统计及分析系统要求

3 运行趋势分析包括室外温度供回水温度管网压力流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Page 34: 城镇供热系统调控设计标准 - jl.gov.cnjst.jl.gov.cn/jsbzh/qlbzj/201901/P020190111567161485830.pdf130041,Email:jljsbz@126.com),以供今后 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吉林省供热保障指导中心

28

量热量以及阀门开度水泵频率的变化趋势等供热效果分析包

括分析平均室温和室温分布及变化趋势等

5 通过分析比较可了解各热力站的供热状态管网的安全性

管网的水利平衡状态

6 与供热企业的经营财务客户管理等部门的管理系统实

现数据共享

806 根据报警严重情况进行分级对一般的通讯故障超温超

压欠压宜发出语音提示对于严重超压严重超温水泵故障

水箱液位过低等宜发出语音提示并再发出声光报警

807 集中显示系统的功能及配置要求

1 能真实反映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

2 监控中心对所属热力站及重要场所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情

况防火防盗积水报警等信息保证供热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3 监控画面能够显示各终端的通信线路状态

4 集中显示的内容全面清晰并能根据需求对所显示的内容

进行切换

808 保证系统用电连续性及可靠性

809 采用的设备要与网络的形式相匹配接入网络即实现通信功

能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