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调适:建设适合的课程 -...

4
55 2015.9( 上半月刊 ) 总第 161 期 美国教育研究者和改革家古 德莱德将课程分为五个层次:理 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 程、实施的课程、体验的课程。 [1] 古德莱德的课程五层次说揭示了课 程从理想到实践的运动形态,拓展 了人们对课程理解的角度。课程是 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不断与外界 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体系内部 也要进行能量的流动、不断进行关 键要素的调整与优化” [2] 。正是基 于这一理论视角和课程实施的现实 需要,本文以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 修学院附属小学(下称“学院附 小”)课程调适实践为基础,对学 校课程调适进行探讨。 一、课程调适的内涵 新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但如何通过对课 程进行调整和优化,使课程对教 师和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切性,以 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 益,是每一所学校在课程建设中面 临的实际问题。 课程实施牵涉地方教育机构、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个主 体,他们同样面临着在一定的教育 情境中通过课程调适以实现课程实 施最优化的问题。就学校而言,我 们认为,课程调适就是学校为了满 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多元化的发 展,根据学校组织的内部要素和外 部环境条件,通过对课程规划、课 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 面的增加、删除以及调整,以增强 课程适切性和科学性的过程。 二、课程调适的意义 (一)最大程度发挥课程的效能 课程效能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课程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程度。 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内部 要素和外部环境的简单相加,而是 有着内在的机制,在不同的情境中 表现出迥异的情况。有效协调学 校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使之良性互 动,合理利用外部环境条件,才能 让课程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以国家课程的实施为例,要落实国 家课程目标,面对学校不同的教育 情境,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 方案和实施路径,这就需要学校根 据自身情况,通过对国家课程实施 过程中不断的调适,调动积极的因 素,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实施路 径。如果只是机械、被动地执行国 家课程,对变化的现实漠然视之, 只会增加对课程的不适应,甚至引 发国家课程目标要求的变异。 (二)促进教师课程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学校教育重要的构成 要素,教师的参与对课程的实施起 * 陈代伟,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长;阙新建,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课程调适:建设适合的课程 陈代伟 阙新建*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的课程实践案例

Transcript of 课程调适:建设适合的课程 -...

55 2015.9( 上半月刊 ) 总第 161 期

美国教育研究者和改革家古

德莱德将课程分为五个层次:理

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

程、实施的课程、体验的课程。 [1]

古德莱德的课程五层次说揭示了课

程从理想到实践的运动形态,拓展

了人们对课程理解的角度。课程是

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不断与外界

进行信息与能量的交换,体系内部

也要进行能量的流动、不断进行关

键要素的调整与优化”[2]。正是基

于这一理论视角和课程实施的现实

需要,本文以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

修学院附属小学(下称“学院附

小”)课程调适实践为基础,对学

校课程调适进行探讨。

一、课程调适的内涵

新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课程管理,但如何通过对课

程进行调整和优化,使课程对教

师和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切性,以

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

益,是每一所学校在课程建设中面

临的实际问题。

课程实施牵涉地方教育机构、

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个主

体,他们同样面临着在一定的教育

情境中通过课程调适以实现课程实

施最优化的问题。就学校而言,我

们认为,课程调适就是学校为了满

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多元化的发

展,根据学校组织的内部要素和外

部环境条件,通过对课程规划、课

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

面的增加、删除以及调整,以增强

课程适切性和科学性的过程。

二、课程调适的意义

(一)最大程度发挥课程的效能

课程效能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课程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程度。

课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是内部

要素和外部环境的简单相加,而是

有着内在的机制,在不同的情境中

表现出迥异的情况。有效协调学

校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使之良性互

动,合理利用外部环境条件,才能

让课程效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以国家课程的实施为例,要落实国

家课程目标,面对学校不同的教育

情境,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

方案和实施路径,这就需要学校根

据自身情况,通过对国家课程实施

过程中不断的调适,调动积极的因

素,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实施路

径。如果只是机械、被动地执行国

家课程,对变化的现实漠然视之,

只会增加对课程的不适应,甚至引

发国家课程目标要求的变异。

(二)促进教师课程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学校教育重要的构成

要素,教师的参与对课程的实施起

* 陈代伟,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长;阙新建,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教科室副主任。

课程调适:建设适合的课程

●陈代伟 阙新建*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的课程实践案例

实验区巡礼

562015.9( 上半月刊 ) 总第 161 期

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在实施课程

方案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是‘中立’

的,他们为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对

外部提供的课程材料和研究结果进

行修改、调整和转换,通过这些活

动介入了自己的知识和观念。”[3]

教师不再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

是课程的参与者,并且作为教师一

种重要的专业发展活动,这一认识

在世界范围内数次大的教育改革中

逐步得到深化。教师课程角色的转

向为学校课程调适提供了重要的资

源,反过来,学校课程调适进一步

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

鼓励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扮演好主动的课程实践者角色。学

校与教师相互促进,共同创生适合

学生的课程。

(三)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

学校课程调适的目的就是让课

程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

多样化需求。因此,学校在课程调

适时要分析学生的实际状况,并以

此为据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国内

有研究者总结了学情分析的十个方

面: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兴

趣、学习需要、学习方法、学习习

惯、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学生情

绪以及自我状态、学生文化、学生

生活。[4]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学

生作为“他”者处于被动的地位,

在课程学习中呈游离状态,难以进

入深度的学习。当学校以学生的

立场和思维来反思课程并进行调适

时,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才有可能

产生。只有这样的课程才能真正激

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课程最大

的育人价值,这也是学校课程调适

的根本目的所在。

三、课程调适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规划的调适:完善与优化

随着课程管理重心的下移,

学校获得更多的课程决策权,“学

校就成了事实层面上的课程的最重

要、最关键的管理者”[5]。学校课程

规划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

程改革的成败,是学校课程管理中最

核心的工作。基于学校课程发展是

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学校课程规

划就需要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中

不断调整和改进,完善和优化。

学院附小在课程改革之初,按

照三级课程管理思路对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了设置。

随着课程的实施,如何协调三级课

程的关系,整体设计课程门类,使

之符合学情、师情、校情,这一问

题便凸显出来。学校进一步梳理了

学校办学的教育哲学,明确办学

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在

此基础上整体规划适合学生发展的

较为科学的学校课程。学校召开学

情、校情SWOT分析会,对课程建

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判断,明晰学

校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

挑战,聚焦问题,锁定目标,构造

SWOT矩阵,形成系列可能的学校

课程建设策略。经过学生、家长、

教师的多次研讨论证,在学校教育

哲学的统领下,学校继承和发扬已

有的“书·鼓”两大课程文化特

色,鲜明“书鼓和鸣、和美成长”

的办学理念,提出了“阳光、智

慧、个性”的培养目标,确立了学

校课程建设“标准、理解、快乐、

和谐、习惯”五项原则,形成了

“1+2课程” 体系(图1)。 “1”

指国家、地方课程,强调国家课程

图 1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课程规划图

57 2015.9( 上半月刊 ) 总第 161 期

的基础性,做到全面达标,优化实

施。“2”指以主静的“书香”和

主动的“鼓韵”两类校本课程,是

对“1”的拓展、丰富和再创造,采

用“基础性必修、限定性必修、自

主性选修”三种方式实施,通过不

断细化和调适课程的目标、内容、

设置等方面,建立与落实相关的组

织、制度,构建符合校情、学情的

学校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容的调适:丰富与调整

随着对课程本质认识的深入,

课程不再是一堆供学生学习的僵死

的材料,而是要在交流与互动中创

生。课程实施中所面临的课程内容

选择、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不同课

程门类之间内容的处理等问题,都

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借助加工、调

整、组合、补充、拓展、改编、新编

等手段对课程内容进行调适。

学院附小组织教师研读各科课

程标准,做到方向明、目标清,选

择、改编、整合、补充相关课程内

容,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创

造,使课程教学更符合学校特点

和学生实际,这是对“1+2课程”

体系中“1”的课程内容的调适。

为更好达成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基

于国家课程,精选落实学生核心素

养要求的知识、能力训练内容进行

拓展,开发“书香”“鼓韵”两类

校本课程,完善学校校本课程设置

(表1)。通过准确定位各门课程目

标,调整、丰富课程内容,加强相

关课程间的联系和与学生培养目标

的对应关系,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这是对“1+2课程”体系中“2”的

课程内容的调适。

比如鼓韵课程“长生欢乐鼓”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涵盖学生多

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

值观的渗透,学校不断调整和完

善该课程内容,形成了鼓的历史

沿革、鼓的运动技能、鼓的文化形

式、鼓的艺术审美、鼓的科学原理

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设计,有课程

与生活的横向关联与运用创新,有

文化品位与精神风骨的浸润与生

成,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养,

成就全面发展的“阳光、智慧、个

性”的附小鼓娃。

(三)课程实施的调适:多元与开放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

划逐步落实的过程,它涉及的问题

广泛而复杂。课程实施有许多不可

预期性和不确定性,学校应创设开

放的课程实施环境,调协影响课程

实施诸因素,平衡理想课程与现实

课程的关系,多元化实施,创造学

校的课程文化。

学院附小统筹安排学校课程,

打通学科间壁垒,避免课程成为条

块分割式的拼盘,有机融合三级课

程,发挥整体效能,着眼于学生培

养目标的达成。经过不断调适,时

间安排上更为开放:校内时段全覆

表 1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本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别 书香课程 鼓韵课程

课程目标对国家课程中的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社会)等课程进行拓展,以传承人类文化中优秀的文明成果和经验,启迪智慧,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对国家课程中的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课程进行拓展,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强化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学力

主要内容 侧重于文化知识、思想修养的学习和提高,主静 侧重于艺术、体育、科学实践活动,主动

课程设置

基础性必修 限定性必修 自主性选修 基础性必修 限定性必修 自主性选修

三 益 书 院、 课本剧(中、英)

语言艺术、美文赏析、数学七巧板、圆梦英语、和美德育

电 视 主 持、 妙笔 生 花、 博 物学堂、速算

长 生 欢 乐 鼓、三益农场

班 级 陶 笛、 校园 足 球、 校 园篮 球、 泥 塑 梦工 场、 科 技 制作、心理沙盘、中 国 书 法、 小实验家

梦 想 与 团 队、少 儿 舞 蹈、 少儿 合 唱、 葫 芦丝、奇松积木、机 器 人 项 目、3D、 比 特 实 验室、室内攀岩、武术、羽毛球、动漫

实验区巡礼

582015.9( 上半月刊 ) 总第 161 期

盖,国旗下展示、集体朝会、班队

会、主题活动、午间管理等都是实

施学校课程的时间。实施形式上更

为多样: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单一

学科与学科整合相结合,拓展课程

实施的空间。学校把校本课程纳入

课程计划,按教学计划有序实施,

这是课堂教学维度的实施路径。校

本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在语文、

品德与生活(社会)、体育、美

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

学中相互渗透,这是从课程整合维

度的实施路径。学校定期开展鼓文

化节,班级腰鼓比赛等活动,集中

展示课程教学效果,给学生搭建成

长舞台,这是从主题活动维度的实

施路径。通过立体、多样化的实

施,让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四)课程评价的调适:适切与主动

课程评价涉及课程建设的各方

面、全过程,课程评价改革“牵涉到

教育思想、教育哲学、课程模式、教

育方法的改造”[6],课程评价的目的

应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过去对

学生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

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有效激

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热情。学校

立足校情、学情,寻求适切的评价

方式,发展学生主动的课程体验,

最终指向预期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院附小借鉴和开发评价工

具对课程规划、设计、实施、成效

等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关

注学生课程学习的体验,以学生幸

福指数的提升为重点,促成学生积

极的课程学习状态。在课程学习中

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师生协商评

议,家长评价等不同评价主体的评

价方式,结合学生阶段成长评价,

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提高

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在实践过程

中,学校推行和完善“学生星级评

价”,每位教职工通过“‘阳光鼓

娃’星贴”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

价,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通

过多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校

园生活的快乐,满足学生情感的需

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四、对课程调适的几点认识

一是课程调适的复杂性。课程

本身具有复杂性,在课程实施中又

存在多种因素和变量,作为一种动

态过程,课程调适具有很强的情境

性。学校在进行课程调适时要理清

各种关系,促成内部要素与外部环

境的互动共生,避免简单化处理。

二是课程调适的系统性。学

校各门课程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学

校课程调适不仅是对每门课程进行

增删调整,还需要对整个课程系统

进行综合分析和统筹安排。因此在

课程调适时要运用系统思维,克服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三是课程调适的渐进性。课程

实施是一个充满变化、不断尝试的

过程,在现实情境中会有许多新情

况、新问题出现,需要学校在实践

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学校要因地制

宜,积极稳妥地推进,避免大的震

荡和颠覆性行动,持续推动学校的

课程实践。

参考文献:

[1]刘亭亭.不一样的声音——古德莱德

的课程思想探析[J].教育参考,2015(1).

[2][4]王世伟.课程调适论纲[J].教师教育

研究,2012(3).

[3]杨明全. 教师的课程角色:一个倍

受关注的课程话题[J].全球教育展望,

2003(1).

[5]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

[J].上海教育科研,2005(8).

[6]钟启泉.走向人性化的课程评价[J]. 全

球教育展望,2010(1).

(责任编辑 刘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