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牙醫師應該具備的 家庭牙醫專業技能AEa%A4%FA%B1M%B7... ·...

4
18 臨床牙醫師應該具備的 家庭牙醫專業技能 黃耀慧 DDS, MDSc, FICD 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 副理事長 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 臨床教授 台灣口腔照護協會 理事長 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自從 1998 年創立以來,始終強調一 位專業的家庭牙醫師, 除了本身的「臨床」牙醫學基本技能外, 更應同時具備有「預防」牙醫學的最新概念,也就是必須臨床與 預防專業技能兼備。所以,一位二十一世紀成功的家庭牙醫師, 應該具備下列的臨床技能: 由於在六年的牙醫學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所學習到的幾乎都 是圍繞在治療口腔內的牙齒及其周圍組織的疾病,而忽略了構成 一個「人」的四個基本要素 -「身體、心理、社會以及心靈」, 這才是所謂的「全人」。因此「全人治療」強調的是除了要提供 患者精準的診斷與適切的治療外,還要找出造成該項口腔疾病的 源頭,提供正本清源、斬草除根的解決方案,同時更應強調疾病 尚未發生之前的預防方法,以「全方位」的治療模式來預防與控 「全人治療」的理念 與治療模式 18 September 2019 NO.259

Transcript of 臨床牙醫師應該具備的 家庭牙醫專業技能AEa%A4%FA%B1M%B7... ·...

Page 1: 臨床牙醫師應該具備的 家庭牙醫專業技能AEa%A4%FA%B1M%B7... · 孕婦、幼童、身心障礙者或是有系統性疾病的 患者,皆屬於特殊需求者的範圍。

18

臨床牙醫師應該具備的家庭牙醫專業技能

黃耀慧

DDS, MDSc, FICD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 副理事長國防醫學院牙醫學系 臨床教授台灣口腔照護協會 理事長

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自從 1998年創立以來,始終強調一

位專業的家庭牙醫師, 除了本身的「臨床」牙醫學基本技能外,

更應同時具備有「預防」牙醫學的最新概念,也就是必須臨床與

預防專業技能兼備。所以,一位二十一世紀成功的家庭牙醫師,

應該具備下列的臨床技能:

由於在六年的牙醫學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所學習到的幾乎都

是圍繞在治療口腔內的牙齒及其周圍組織的疾病,而忽略了構成

一個「人」的四個基本要素 -「身體、心理、社會以及心靈」,

這才是所謂的「全人」。因此「全人治療」強調的是除了要提供

患者精準的診斷與適切的治療外,還要找出造成該項口腔疾病的

源頭,提供正本清源、斬草除根的解決方案,同時更應強調疾病

尚未發生之前的預防方法,以「全方位」的治療模式來預防與控

「全人治療」的理念與治療模式

18 September 2019︱ NO.259

Page 2: 臨床牙醫師應該具備的 家庭牙醫專業技能AEa%A4%FA%B1M%B7... · 孕婦、幼童、身心障礙者或是有系統性疾病的 患者,皆屬於特殊需求者的範圍。

制口腔疾病。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只治療疾

病的症狀,而是要照顧到整個人的身、心、靈,

甚至要考量到隱藏在背後的家庭因素、生活環

境以及社會結構」,如此才是「全人治療」的

真正涵意。

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於 2007年制定的

「牙科全人治療臨床指引」中,對於牙科「全

人治療」做出明確的詮釋:牙科全人治療是提

供「以病人為中心」及「整體牙科治療」觀念

為基礎的醫療模式。除此之外,應考量患者是

否罹患某項系統性疾病,了解這些系統性疾病

對牙科治療的影響,達到跨科整合治療。另

外,更應熟習與病患或家屬的溝通技巧、落實

醫學倫理考量以及執行口腔健康教育之全方位

治療。也就是說:「牙醫師不是只治療牙齒」,

而是「牙醫師治療的是一個『全人』」

我們很容易可以理解的是:系統性疾病(如

糖尿病)會影響到口腔的健康,其實口腔健康

狀況不佳,也會反過來影響到全身的健康狀況。

很多高證據力的醫學文獻證實,嚴重牙周疾病,

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腦中

風、吸入性肺炎的危險機率;慢性口腔感染會

加重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呼吸道

疾病等)之病情惡化。

口腔健康狀況不佳,不但會影響到全身健

康,也會影響到生活品質。例如:嚴重齲齒常

常會導致疼痛、睡眠品質不好、不想吃東西、

無法張口說話、無法參與社交以及滿臉愁容所

帶來的「擺臭臉」誤解,這種心理層面的影響,

常常擴及影響到個人的自尊心與自卑感、人際

與社交關係以及工作表現等。

專科主題

Family Dentistry

19September 2019︱ NO.259

Page 3: 臨床牙醫師應該具備的 家庭牙醫專業技能AEa%A4%FA%B1M%B7... · 孕婦、幼童、身心障礙者或是有系統性疾病的 患者,皆屬於特殊需求者的範圍。

20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 2011年發表的「全球

身心障礙報告書(World Report on Disability)」

中提到:全球身心障礙人口數在 1970年代約

佔 10%,到 2010年代則升高為 15%左右,這

種逐年升高的現象與人口結構老化、慢性疾病

迅速蔓延以及身心障礙的診斷技術進步有關。

我國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全國

身心障礙者佔總人口數的 2.94%,到 2018年 6

月底,全國身心障礙者人口數已達 116萬 6,736

人,占全國總人口數的 4.95%。

由於身心障礙者無法像一般人可以自己走

入牙科醫療機構就診,更無法像一般人懂得如

何自我照護、保養口腔健康,必須提供不同於

一般牙科常規以外的另一套模式,就是因為它

具有「特殊性」。然而,後來發現其實不只身

心障礙者具有這種「特殊性」,例如懷孕婦女、

三歲以下幼童、糖尿病患者、或是頭頸部罹患

癌症並接受放射治療者,這些民眾在口腔照護

上同樣亦具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說:老年人、

孕婦、幼童、身心障礙者或是有系統性疾病的

患者,皆屬於特殊需求者的範圍。

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是指:提供無法接受

一般性牙科照護者的口腔照護服務,其對象包

括:孕婦、嬰幼兒、老年人口、中低收入戶、

原住民、新住民、身心障礙者或是罹患系統性

疾病者等弱勢族群之口腔預防與醫療服務

簡單的說:這裡所謂的「特殊需求者」,

不再是一群「少數」的特定對象,它有可能是

平淡無奇的你我,也可能是經歷特殊人生階段

的你我,或是正常老化現象的你我。

培養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的專業技能

�跨越牙醫師只關注口腔領域的傳統角色

20 September 2019︱ NO.259

Page 4: 臨床牙醫師應該具備的 家庭牙醫專業技能AEa%A4%FA%B1M%B7... · 孕婦、幼童、身心障礙者或是有系統性疾病的 患者,皆屬於特殊需求者的範圍。

由於民眾在口腔保健的需求,不只是量的

暴增,新形式的醫療、保健需求(如:牙齒美白、

豐唇)更是如雨後春筍般的迅速湧現;新發展

的口腔保健科技日新月異;口腔疾病與一般非

傳染性慢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如: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相

關性日益緊密,這些因素在無聲無息間,逐漸

改變了牙醫師的傳統角色。

過去,牙醫師的角色一直侷限於解決口腔

健康問題,但是越來越多文獻證實,口腔健康

與許多 NCDs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而且口

腔疾病與某些 NCDs具有共同的危險因子,甚

至口腔疾病本身,就是引起某些 NCDs危險因

子。根據統計,全世界所有死亡個案中,60%

是因為 NCDs所致,相當於每年全世界有 3千

6百萬人因為 NCDs而死亡的個案。

因此,未來牙醫師的角色應該跨越口腔範

圍,與其他醫學領域的專業人員攜手合作,共

同扮演某些 NCDs的初步篩檢、診斷及病情發

展的追蹤角色。

現今的口腔保健領域面臨一項嚴峻的挑

戰,那就是:如何將現行以治療為導向的疾病

處置模式,轉移成以疾病預防或是健康促進為

導向的模式? 2015年國際牙醫聯盟(Fédération

Dentaire Internationale’, FDI)發行的「全球口

腔健康(Oral Health Worldwide)」一書指出:「採

用治療性的方式,無法確實解決口腔疾病所造

成的負擔,也不能持續其治療效果。」。也可

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當我們把一個蛀牙完

整填補好後,我們能確定就已經把蛀牙這個疾

病治療好了嗎?我們能保證患者不會再發生蛀

牙了嗎?

依此,一位當代的牙醫師應以預防口腔疾

病和促進口腔健康作為標準處置模式的核心,

其日常門診內容除了針對疾病造成的健康衝擊

因素予以適切的處置外,更應將如何減低造成

口腔疾病的危險因子(例如:全面推廣有效性

的氟化物防齲策略、宣導攝取「游離糖(Free

sugar)」對齲齒的高度危險性、強調抽煙增加

牙周疾病的危險性等)納入常規處置模式。同

時,強化民眾應具備基本的口腔健康行為與認

知的衛教宣導,以確保所有民眾均享有同樣等

級的口腔健康照護。

結語

2007年聯合國的第 60屆世界衛生大會

(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中,首度以口腔

健康為會議主題,並通過各會員國未來應該朝

向:採用具有實證醫學為基礎之口腔預防及治

療方法、將口腔保健政策融入慢性疾病的防治、

確保全體民眾均能獲得基本的口腔健康照護,

特別是低收入與弱勢族群、增加推廣口腔保健

團隊間之相互分工、合作與交流等項建議。上

述在世界衛生大會通過的決議文,與家庭牙醫

學會致力推廣的方向不謀而合,也同時幫未來

牙醫師的願景描繪出一份清晰的藍圖,期待吾

輩牙醫同仁共勉之。

將疾病治療轉移成「以實證為基礎之預防模式」

專科主題

Family Dentistry

21September 2019︱ NO.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