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庆 市 建 设 项 目 · Web...

download 重 庆 市 建 设 项 目 · Web view考虑到车辆使用年限较长,本工程营运后路面行驶车辆仍以国Ⅴ排放标准为主,故保守起见本环评车辆废气污染物排放系数仍采用国Ⅴ排放标准,各车型排放因子推荐值详见表6.3-1。表6.3-1

If you can't read please download the document

Transcript of 重 庆 市 建 设 项 目 · Web...

重 庆 市 建 设 项 目

目 录

1表1基本情况

11.1 项目背景

21.2评价目的

31.3总体构思

41.4工程介绍

22表2主要原辅材料、污染情况及现有环境问题

222.1项目原辅材料

222.2与项目有关的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23表3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概况

233.1自然环境简介

253.2生态环境

28表4环境质量现状

284.1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334.2环境保护目标和主要环境敏感点

35表5评价使用标准

355.1环境质量标准

365.2污染物排放标准

38表6工程分析

386.1施工方案介绍

406.2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分析

436.3营运期主要污染源分析

46表7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47表8环境影响分析

478.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518.2运营期环境影响分析

60表9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619.1施工期环防治措施

629.2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649.3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669.4工程竣工环保验收

68表10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6810.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6810.2 与《重庆市万州区城乡总体规划》符合性分析

6810.3 与万州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协调性分析

6910.4 选线、选址合理性

7010.5 土石方处理合理性分析

71表11结论及建议

7111.1结论

7511.2 建议

表1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万州区省道S508普子至湖北利川段升级改造工程

建设单位

重庆市万州区佳路交通投资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杨 勇

联系人

崔 娜

联系电话

15826424719

邮政编码

404000

通讯地址

重庆市万州区白岩路232号

建设地点

万州区省道S508普子乡碗厂村石坝至鄂渝联谊桥

立项审批部门

万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批准文号

万州发改审交能[2018]35号

建设性质

□新建 ☑改扩建 □技改

行业类别

E4812公路工程建筑

总 投 资

8003万元

环保投资

56万元

投资比例0.7﹪

占地面积

5.6万m2

房屋建筑面积

/

年能耗情况

/吨

/万kwh

年用水

情况

(万吨)

分 类

年用水量

年新鲜用水量

年重复用水量

生产用水

/

/

/

生活用水

/

/

/

合 计

/

/

/

1.1 项目背景

“十三五”期间,万州将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以生态环保发展为前提,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创新增强动力,以开放提升竞争力,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区域联动合作,努力把万州建设成为交通便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长江上游沿江经济重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对万州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升级改造工作势在必行。

续表1

本项目为省道S508普子至湖北利川段,项目位于万州区长江南岸的普子乡境内,与湖北省利川市接壤。路线起点位于S508碗厂村石坝处,经乌鸦树、谭家坝、小岭上、漆树坝、土庙村、枫木小学、枫香坪、金家湾,止于S508鄂渝联谊桥重庆岸桥头处,路线全长7.471km,全线按照三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30km/h,全线路基宽度采用7.5m(护栏段加宽0.5m)。路线沿途未经过重要城镇,仅经过居民聚居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万州区省道S508普子至湖北利川段升级改造工程(以下简称“普利线改造工程”)属于“四十九、交通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和仓储业”中第157.“等级公路(不含维护,不含改扩建四级公路)”,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生态环境部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的指导意见(环综合〔2020〕13号)》的《附件1.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正面清单》第二“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范围”的第41条“等级公路(不含维护,不含改扩建四级公路)”规定,本项目属三级公路升级改造,符合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要求。

受重庆市万州区佳路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委托,重庆三雨生态环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承担了“普利线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我公司接受委托后,在对工程现场踏勘、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范、导则和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意见,编写完成了《万州区省道S508普子至湖北利川段升级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

在本报告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万州区生态环境局、重庆市重庆市万州区佳路交通投资有限公司、重庆索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及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1.2评价目的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目的是通过拟建工程排污情况、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较准确的工程分析,核实工程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等,分析本项目施工期和营运期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影响。根据环境影响分析评价,提出防治和减缓不利影响的措施,论证项目建设方案的环境可行性,并反馈于项目设计、建设和营运管理中,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为本项目的建设、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力求本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3总体构思

根据拟建项目的工程特征及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分析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评价的总体构思如下:

(1)本项目为道路交通项目,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为施工期废气、废水和噪声,因此,本评价对施工期重点分析和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项目建成后区域环境质量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3)本项目沿线不涉及加油站、服务区、车站等集中污染排放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分级判据,确定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本项目无废水排放。因此地表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B。

(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本项目位于重庆市普子乡,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参照GB 3096规定的2类,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6)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附录A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表,本项目属制造业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中“其它”类别,为IV类项目,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7)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中的评价等级划分规定,风险评价等级根据环境风险潜势确定,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 I,评级工作等级为简单分析,在描述危险物质、环境影响途径、环境危害后果、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给出定性说明。

(8)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附录A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本项目为公路,属于Ⅳ类,按照导则要求不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项目位于万州区普子乡,占地面积56000m2(小于2km2),占地范围内土地类型为交通建设用地,本项目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表 1.3-1 项目评价等级一览表

序号

类别

评价等级

评价范围

1

大气环境

三级

不设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2

声环境

二级

厂界向外 200m

3

地表水环境

三级 B

/

4

地下水环境

可不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

5

风险

风险潜势为Ⅰ,开展简单评价

/

6

土壤

可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

7

生态

三级

项目施工区及界外 100m 区域

备注:具体评价情况见报告表 8。

1.4工程介绍

1.4.1工程概况

⑴项目名称:万州区省道S508普子至湖北利川段升级改造工程

⑵建设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佳路交通投资有限公司

⑶建设性质:改建

⑷工程投资:总投资8003万元,其中环保投资56万元,占0.7%。

⑸建设地点:万州区省道S508普子乡碗厂村石坝至鄂渝联谊桥

⑹建设内容:本项目起于S508碗厂村石坝处,经千担沟、千坝子、毛田坝、 土庙子,止于S508鄂渝联谊桥处。道路全长7.471km,路基宽7.5m,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30km/h,沥青砼路面。建设内容包含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涵洞工程、排水工程、防护工程、环保工程、安全设施等附属工程。

拟建工程项目组成一览表见表1.4-1,工程主要技术标准见表1.4-2,主要工程量详见1.4-3。

表1.4-1 拟建工程项目组成一览表

项目组成

主要工程内容

备注

主体工程

道路

工程

路线起点位于S508碗厂村石坝处,经乌鸦树、谭家坝、小岭上、漆树坝、土庙村、枫木小学、枫香坪、金家湾,止于S508鄂渝联谊桥重庆岸桥头处,路线全长7.471km,全线按照三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30km/h,全线路基宽度采用7.5m(护栏段加宽0.5m)。

改建

路基路面工程

路基工程包括K0+000-K7+440,路基宽度采用7.5m,路面结构采用4cm厚AC-13C改性沥青混凝土+6cm厚AC-16C沥青混凝土+16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cm厚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改建

附属工程

路基支挡、加固,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其防护工程,护栏等。

改建

辅助工程

交通工程

包括交通标志标牌、标线、突起路标、环氧薄层抗滑层等。

新建

绿化工程

道路外侧设置单排行道树,间隔5m,行道树可采用小叶榕、黄葛树、重阳木、法国梧桐等;护坡景观绿化。

新建

环保工程

生活污水处置

施工期不设施工营地,租用附近居民房作为办公、生活区,生活污水依托已有污水处理设施。

依托

隔油沉淀池

建设期在施工场地出入口附近设隔油沉淀池,用于处理施工废水,处理后回用,不外排。

新建

水土保持措施

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于临时表土堆场内,坡脚用装土编织袋临时挡护,表面用防雨布临时遮盖,以避免堆放期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流失。填方高度大于4m 段以及挖方高度大于4m 段采用网格护坡防护,其余边坡采用直接喷薄植草防护,优选本地草种。施工结束后,清理恢复临时施工场地,2年内会利用的场地采取自然植被恢复,2年内不利用的撒播草籽临时恢复。

新建

临时工程

弃土场

工程不设集中弃土场,无法利用土石方的送已有的弃土场处置。

/

表土堆场

设置3处表土临时堆场,分别在K0+700左侧、K5+400左侧、K6+900左侧,占地面积共计约1800m2。

临时占地

施工便道

利用现有道路作为施工道路,不另设施工便道。

/

表1.4-2 技术标准

序号

项目

单位

规范值

采用值

1

公路等级

/

三级公路

三级公路

2

设计速度

km/h

30

30

3

路基宽度

m

7.5

7.5

4

行车道宽度

m

3.25

3.25

5

路肩宽度

m

0.5

0.5

6

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

m

65

65

7

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

m

30

30

8

不设超高平曲线半径

m

350

350

9

最大纵坡

8

9(旧路增加1%)

10

最短坡长

m

100

100

11

停车视距

m

30

30

12

桥涵设计荷载

/

公路-Ⅱ级

13

建筑限界(W×H)

m

7×4.5(此范围内任何物体严禁侵入)

14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

大、中桥1/50,小桥、涵洞1/25

15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g

0.05g(Ⅵ度区)

表1.4-3 拟建道路主要工程量一览表

序号

工程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路基、路面

/

1.1

路基宽度 7.5 m

Km

7.471

/

1.2

土石方数量

/

1.2.1

土方

1000m3

15

/

1.2.2

石方

1000m3

30

/

1.3

防护工程

m3

26796.02

/

1.4

路面结构类型及宽度

/

1.4.1

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宽6.5m

m2

50819.72

/

1.4.2

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宽度

m2

/

桥梁、涵洞

/

2.1

设计车辆荷载

公路-II级

/

2.2

路面净宽

2×净-3.25

/

2.3

小桥

m/座

8.0/1

原桥利用

2.4

涵洞

27

/

2.5

平均每公里涵洞个数

3.61

/

路线交叉(平面交叉)

/

3.1

与公路交叉

7

/

3.2

与铁路交叉

0

/

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

4.1

安全设施

公里

7.471

/

环境保护

/

5.1

绿化

Km

7.471

/

1.4.2道路平面布置、横纵断面设计

(1)平面设计

路线起点位于S508碗厂村石坝处,经乌鸦树、谭家坝、小岭上、漆树坝、土庙村、枫木小学、枫香坪、金家湾,止于S508鄂渝联谊桥重庆岸桥头处,路线全长7.471km,全线按照三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30km/h,全线路基宽度采用7.5m。路线平面图见图1.4-1。

图1.4-1 路线平面图

(2)横断面设计

①路基宽度采用7.5m(护栏段加宽0.5m),其路幅构成为:0.5m(土路肩)+(3.25×2)m(行车道)+ 0.5m(土路肩)=7.5m。

②全线平曲线半径大于250m时无加宽,小于等于250m时路面应设置加宽,加宽应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7.6.1规定,加宽渐变在全缓和曲线长度内完成,本项目按1类加宽值实施。

③路基超高方式

圆曲线半径大于等于350m时不设置超高,小于350m时设置超高。本项目超高方式为绕设计中线旋转超高。超高渐变率不大于1/125,超高过渡一般在超高缓和段内完成。

④曲线路段行车道加宽采用1类加宽值,超高渐变率按《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表7.5.4有关规定值选用。

横断面设计见图1.4-2。

图1.4-2 横断面示意图

(3)纵断面设计

本工程纵断面设计参照区域控制标高,并有利于道路排水设计。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缓顺。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条件与土石方平衡。本工程共设平面转角54个,平均每公里7.23个,平曲线长度4975.91米,占路线总长66.59%;纵面变坡点37个,平均每公里4.95个,竖曲线总长868.7米,占路线总长的11.63%。

1.4.3路基工程

1.4.3.1路基设计

⑴路基设计原则

①路基工程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基设计应符合环保要求,避免引发地质灾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②从地基处理、路基填料选择、路基强度与稳定性、防护工程、排水系统以及关键部位路基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

③路基设计宜尽力避免高路堤与深路堑;水浸路段路基边缘标高应充分考虑与设计水位的关系。

④做好全面调查研究,充分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候、地震及已建、改建公路的基础资料,根据项目区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适当的路基横断面形式和边坡坡度。

⑵填方路基设计

① 一般填方路基设计

表1.4-4 一般填方路基边坡设计表

填方路基

边坡高度(H)

填土(或土石混填)路基

主线

H≤8m

边坡坡率1:1.5

8m<H<20m

上部8m边坡坡率 1:1.5

在8m高度处设≥1.5m宽边坡平台

下部边坡坡率1:1.75

填筑高度大于20m的高填路基及斜坡、软基、受水淹没路段路堤按特殊路基设计,边坡通过稳定计算确定。

②基底处理

a.地面横坡缓于1:5时,路基填筑前,应清除原地表耕植土,厚度一般按20~30cm计,之后进行路基填前碾压,其压实度应≥90%。

b.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应不小于2m。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

c.地面横坡陡于1:2.5地段的陡坡路堤,应采取措施,保证路基的稳定。

d.当地下水影响路堤稳定时,应采取措施拦截引排地下水或在路堤底部填筑渗水性好的材料。

⑶一般挖方路基

①挖方路基原地面清理

路堑开挖前应先将原地面的腐质及耕植土等不适宜填料予以清除,清除厚度一般为0.3m,该部分计入路基土石方数量内。

②挖方边坡

挖方路基的设计从定路线就开始设计,以“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为原则,以边坡稳定为前提,控制路堑的最大挖深。

对于岩质边坡,边坡高度一般每10.0m一级,每级间设1.5m(一般情况)宽的平台,在岩土交界面及岩石强弱风化分界面,可调整分级高度或设置成折线坡;对于土质边坡,为便于全线边坡开挖的统一性及施工的便利性,当挖方边坡高度H≤10m时,只设一级边坡,当挖方边坡高度H>10m时,仍10m为一级,各级间设1.5m宽的平台。

一般情况下,挖方边坡按以下原则放坡:

a.土质及全风化岩石地段的路堑边坡为1∶0.5~1∶1。

b.强风化的软质岩石,路堑边坡坡率为1∶0.5~1∶0.75。

c.强风化至弱风化的硬质岩石,边坡上没有对路堑边坡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的结构面时,路堑边坡坡率为1∶0.1~1∶0.5。

d.缺土段边坡可适当放缓取土石,对路线附近孤立山包, 原则上削平取土石,减少边坡防护工程。

e.当边坡顶朝向山坡下方(山坡陡)时,采用相对较陡边坡率及较弱的边坡防护形式;当边坡顶朝向山坡上方(山坡陡)时,采用相对较缓边坡率及较强的边坡防护形式。

f.当土质(或软质岩)挖方边坡高于20m、石质挖方边坡高于30m,以及边坡虽不高但夹有软弱岩层的顺层边坡等不良地质地段,根据地勘成果、原位测试数据及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并根据其结果确定是否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

g.土质边坡设计根据边坡高度﹑土的湿度﹑密实度﹑地下水﹑地表水的情况﹑土的成因类型及生成年代﹑既有人工边坡及自然边坡稳定状况等因素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和分析,确定边坡防护形式。

h.挖方路段边坡形式不采用单坡,放缓低边坡,逐渐过渡到最大高度的边坡坡率,形成纵向连续的弧形坡面,横向上放缓最上一级边坡,使挖方路段两侧形成相对独立的馒头形岗丘,从而与周围山坡相协调,减少人工痕迹。

⑷挡土墙、护肩及护脚路基

①路肩及路堤挡土墙

当山坡上的填方路基边坡伸出较远或落空而不宜填筑,或填方路基边坡侵占重要建筑物时,或左右幅桥梁长度不一致时,根据填挖及地质情况采用挡土墙路基。主线挡土墙多采用衡重式挡土墙。

②路堑挡土墙墙

当挖方边坡陡峻、或位于地质不良路段、或与建筑物发生干扰、或与保护自然植被矛盾时,于路堑边坡坡脚或坡顶设置路堑墙,以减少山坡开挖、降低边坡高度、防止路堑边坡失稳、避免拆迁或减少对原有坡面植被的损坏。

③护肩及护脚

对于陡坡上的半填半挖路基,当填土高度较矮时,为防止边坡伸出较远不易填筑,则采用护肩及护脚防护收缩坡脚。

⑸零填路基及土质路堑路基

①零填路基处理

当填方高度小于1.5m时,视为零填路基,对路床范围(即路面底面以下0~80cm)填料或表土必须认真处理,当土层最小强度CBR满足规范要求且含水量适度时,可采取翻挖后压实处理;当土层含水量较大或土层最小强度CBR不能满足要求时,则应采取换填或掺拌石灰方式进行处理,考虑到施工拌和的难度及质量保证等因素,多数情况下均选用换填方式处理;掺灰处理时,生石灰粉掺入量不小于5%,处理后上、下路床压实度均不得小于95%。

换填材料可采用挖方中达得到CBR强度要求的砂、页岩片碎石填屑。由于本项目内存在非耕植土废方时,应优先采用砂、页岩片碎石填屑。

②土质路堑土基处理

当挖方路基路床范围为土层、CBR强度不符合规范要求或路床含水量过大难以压实时,也必须对路面结构层以下土基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压实度及填料最小强度要求与零填路基一致。

⑹水田地段路基

路基经过水田地段,应先排出路基范围内的农田水,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路基受农灌用水的侵蚀。

填方边坡坡脚为水田时,一般设置路基边沟,并采用圬工材料砌筑,边沟外设置顶宽不小于1.0m、高度不小于0.4m的土埂拦水;也可采用矮护脚不设置路基边沟,以达到田路分隔。公路界桩设置于土埂顶面中间、内侧或矮护脚上。

挖方边坡坡口外为水(梯)田时,应在坡口2.0m距离之外设置顶宽不小于1.0m的土埂,土埂应采用粘土填筑压实,以隔断农灌水。公路界桩设置于土埂内侧。

⑺水塘及水库地段路基

路基经过水塘、水库地段,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路基受塘库水的侵蚀、塘库水渗漏及受路面水的污染。

填方边坡坡脚为水塘或水库时,一般于高于设计水位0.5m处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平台,平台以下范围路基填方利用路基挖方中的砂岩片块碎石等透水性材料填筑,并对下边坡采用实体护坡及基础、渗水反滤设施,避免路基受塘库水的侵蚀;平台内侧边坡坡脚设

置平台排水沟,拦截上边坡及路面水,于塘库汇水范围以外排除,避免污染塘库水。浸水路堤在设计水位以下的边坡坡率不宜陡于1:1.75。公路界桩设置平台中间排水沟外侧。

挖方边坡坡口外为水塘或水库时,应适当放缓边坡坡率,并在坡口2.0m距离之外设置顶宽不小于2.0m的土埂及实体护坡隔水带,清除堤坝下的淤泥,采用粘土填筑压实堤坝,塘库一侧坡面采用实体护坡及隔水墙基础、防渗设施,防止塘库水渗漏。公路界桩设置于堤坝内侧。

⑻改赔农耕道路地段路基

路线与沿线农耕道路平行发生干扰、路基占用农耕道路时,应在路基一侧对农耕道路进行改移赔偿处理。

挖方边坡上改赔农耕道路时一般在赔路平台内侧设置路基边沟,并采用防渗水处理措施。填方边坡上及坡脚赔路时在边沟与赔路之间设置2m用地宽度;挖方边坡上或坡口外改赔农耕道路时在路基边坡坡口与赔路之间同样设置2m用地宽度。公路界桩设置于该宽度内。

该部分改赔农耕道路(其他工程)的路基工程计入主线路基工程内。

⑼横向半挖半填路基处理

为了减少横向半挖半填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及路面结构的开裂,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半挖半填交界处过渡段路基进行处理。

①填方区过渡段长度采用15m,宜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砂岩片碎石填筑,可利用路基挖方中的砂岩片碎石按填石路基填筑压实;

②为避免孔隙水或基岩裂隙水渗入填方区软化路堤,挖方区应根据地下水出露情况顺路线纵向设置排水渗沟,并于适当位置引出;

③挖方区过渡段长度不小于4m,当为土质时路床范围应采用路基挖方或隧道洞碴中的砂岩片碎石换填;

④当地表坡度陡于1:5时,要求在原地表开挖成向内倾斜不小于4%的反向台阶,台阶宽度不得小于3.0m。

⑽纵向填挖交界过渡段处理

为了避免填挖交界处路基不均匀沉降过大造成路面拉裂破坏,应采取有效措施对纵向填挖交界过渡段进行处理。

①纵向填挖交界处应设置过渡段,其填方区长度应不小于10m,且应采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或砂岩片碎屑填筑,可利用路基挖方中的砂岩片碎石按填石路基填筑压实;

②为避免孔隙水或基岩裂隙水渗入填方区软化路堤,纵向填挖交界处应根据地下水出露情况设置横向排水渗沟,并于适当位置引出。

⑾斜坡路堤

地面横坡陡于1∶2.5地段的填方路堤均视为斜坡路堤,根据陡、斜坡路段的岩土性质、水文情况、横坡陡缓、填方高度等具体情况,结合地勘资料所提供的各项指标,在稳定性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斜坡路堤加固设计,避免斜坡路堤的滑动。

加强斜坡路堤稳定性的一般措施:

斜坡路堤填筑前应首先在清除耕植土、清除原坡面植物根茎,并开挖宽度不小于3.0m的台阶,并设置不小于4%的反向坡度;对于覆盖土层小于2.5m厚时,须清除表层覆土,在下卧强度较高的岩土界面内开挖反向台阶;自下而上分条分幅逐层填筑碾压,以确保斜坡路基稳定。

斜坡路堤地基有地下水出露时应加强地下水排设施水,通过增设渗沟将地下水排至地基范围之外排除,渗沟材料及尺寸与横向半挖半填及纵向填挖交界过渡段路基碎砾石渗沟相同。

当在稳定的斜坡坡面上填土高度不大时,于路肩设置高度小于2.0m护肩或于坡脚设置高度小于4.0m护脚支挡斜坡路堤;或当填土高度较大时,在下滑力小于墙背土压力时,于路肩设置一般挡土墙支挡斜坡路堤,从而收缩坡脚,避免填方延伸过长引起斜坡路堤的不稳定因素。

根据斜坡路堤地质条件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若斜坡稳定性存在问题,则应采取反压护道、抗滑挡墙等工程措施处理。特别是当坡脚为软弱土基时,必须进行强化处理。

斜坡路堤内侧,应重视对坡面水的拦截和排出,有条件的迎水面边沟宜加深至基岩面,避免沿地层分界线渗水形成软弱面,且斜坡路段的路堤填筑必须从坡脚以分条分幅填筑的方式进行,以确保填筑土与原土基的紧密结合。

当斜坡路堤内侧凹坳地段汇水面积较大时,还应在斜坡内侧适当位置增设浆砌截水沟,将山坡水顺适引至桥涵进水口排至路基以外。

⑿深挖路堑边坡

岩石挖方边坡高度大于30m、覆盖土层挖方边坡高度大于20m,视为深挖路堑,深挖边坡根据边坡坡度、岩层破碎及裂隙发育程度进行防护加固设计。

路堑高边坡设计原则:

针对路堑高边坡设计的特殊性,结合本项目公路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在本项目路堑高边坡的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

①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一次根治、不留后患,加固工程措施按永久性工程设计;

②边坡开挖和加固要密切配合,对边坡病害要及早治理,主动防护;

③设置完善的边坡地表和地下排水系统,及时引排地表水和地下水;

④加固和防护工程措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尽可能少破坏原有植被,对开挖边坡尽可能采用生态防护;

⑤根据工程监测数据和施工现场地质条件,及时反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动态设计。

⒀本项目高边坡特点

全线山岭重丘多为砂页岩互层结构,岩层倾角5~20°。砂岩中构造裂隙发育,大气降水容易进入,岩体差异风化明显。页岩属于软岩和极软岩。

道路在K0+500~K0+540、K2+220~K2+380、K2+600~K2+720、K7+380~K7+420等共4个路段的路基右侧采用挂网喷浆进行边坡防护。

⒁桥涵台背过渡段过渡段处理

桥头跳车一直是公路桥头路段的主要病害之一,原因有二,一方面由于台背填料施工受作业面影响,压实机具不能过分靠近台背,无法完全消除台背填料间孔隙,压实质量很难达到规范要求,随着时间推移,沉降将不可避免的出现;另一方面由于桥台与填土间物理力学参数不同,桥台基础处理较好,沉降基本上已经完成,路基工后沉降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因此,桥台与路基之间的相对沉降差是造成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

本项目台背处理中首先从台背填料入手,严格采用渗透性材料。桥涵台背与路基交界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作为路基特别压实区,过渡段底面沿路线纵向长度为3.0m、向台后按1:1坡度的范围采用砂砾石或碎砾石等材料填筑,压实度应不小于96%。该部分特殊处理工程数量计入桥梁台背回填数量中。

路基压实标准按重型压实标准执行,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其压实度应符合下表要求:

表1.4-5 路基压实度标准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压实度(重型标准)(%)

填方

路基

上路床

0~30

5

≥94

下路床

30~80

3

≥94

上路堤

80~150

3

≥93

下路堤

150以下

2

≥90

路基与桥涵连接过度段(路基填土高的2-3倍区域)内,路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6%。

1.4.4路面及附属工程

1.4.4.1路面结构设计

⑴路况参数

道路等级:三级公路

设计车速:30km/h

设计年限:10年(沥青砼路面)

设计初始年:2020年

标准轴载:BZZ-100

交通量及路面设计计算

交通量来源于2018年编制的本项目已批复《初步设计》。

土基回弹模量:45Mp

⑵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及厚度计算

根据初设批复,结合当地实际的交通量情况,经计算,沥青砼路面各结构层厚度取值如下:

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4cm 细粒式沥青砼 (AC-13C)

6cm 中粒式沥青砼 (AC-16C)

16cm 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16cm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⑶土路肩

本项目土路肩宽0.5m,采用C15片石混凝土作硬化处理。

1.4.5交通工程

本次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主要以保障交通安全畅通、行车有序、低公害的基本设施为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道路交通参与者提供正确、可靠、适时的交通信息,同时结合道路沿线周边环境,对道路沿线实行安全防护等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交通安全设施即交通标志标牌、标线、突起路标等。

(2)道路纵坡较大,为增加行车安全性,在纵坡坡度大于5%、学校附近和需要强制减速的路段在沥青砼表层进行间断性地加铺一层薄层抗滑层材料。

1.4.6绿化工程

道路两边间隔5m植栽行道树,以形成“绿色景观防护墙”,行道树可采用小叶榕、黄葛树等。树池设计以自然生态为目的,其间种植各季花卉、草木,使道路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

1.4.7占地与拆迁

(1)永久占地

本工程永久占地面积约56032.5m2,全部为永久占地,占地现状为荒草地、耕地、林地、房屋及现有道路用地等,占地类型为规划道路用地,本工程不涉及基本农田。

(2)临时占地

本工程不设置施工营地和料场,临时占地主要为3个表土堆场,占地面积约1800m2,占地类型为荒草地、林地。

(3)拆迁安置

本项目拆迁的地面建筑物主要为民房和厂房,房屋结构为砖混或砖瓦房,拆迁户数约14户,民房拆迁面积为921.1m2。房屋拆迁工作由政府统一实施。

1.4.8土石方工程

⑴土石方

本工程总挖方量约4.5万m3,总填方量(含表土利用)约4.2万m3,总弃方量约0.3万m3。

⑵表土的收集、堆放、利用

本项目表土剥离量1443m³,用于绿化、临时占地后期恢复等,共设置 3个临时表土堆场,面积约1800m2。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于临时表土堆场内,设置临时排水沟、坡脚用装土编织袋临时挡护、表面用防雨布临时遮盖,以避免堆放期间的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流失。

1.4.9临时工程

(1)施工营地

结合工程沿线环境条件,本工程施工期不设施工营地,采取租用周边居民住房解决。

(2)施工便道

从项目所在地道路现状来看,拟建工程所在地交通条件较好,区域内现有市政道路,可到达本项目施工场地,因此,本工程施工道路主要依托工程区内已经建成的现有道路,不需要修建施工便道。

(3)料场

本工程建设使用的材料包括石料、砂料、生石灰、粉煤灰、钢材、木材、水泥等,全部以商品形式在周边现有料场外购,本工程不设置施工料场。

(4)取、弃土场

路基施工中清除的耕植土、高(低)液限粘土(粉土)、堰塘及河沟挖淤部分除可用作公路用地边界设置土埂植树绿化、拱形护坡填隙植草外,均集中弃置于较近的弃土堆中,全路设3处表土堆场,分别位于K0+700、K5+400、K6+900。

1.4.10交通量预测

根据初步设计,本项目的交通量预测见表1.4-6。

表1.4-6 拟建公路交通量预测表(单位:pcu/h)

年份

小货

中货

大货

拖挂

小客

大中客

2020

11.43

15.13

9.46

1.01

52.71

10.26

2025

10.82

14.75

9.95

1.12

53.87

9.49

2030

10.41

14.36

10.37

1.26

54.95

8.65

2034

10.09

13.83

10.74

1.43

55.89

8.02

1.4.11施工方案

1.4.11.1 施工工期

本项目计划于2020年1月开工,2020年12月建成通车,建设工期12个月。

1.4.11.2 施工组织机构

本项目由重庆市万州区佳路投资有限公司对全段施工计划、财务、外购材料、施工机具设备、施工技术及质量要求、竣工验收及工程决算进行统一管理,地方相关部门人员参与,有利于充分发挥在征地拆迁、自采材料的开采运输供应、三通一平、相关环节的配合与协调等,使进场实施可能有序,指挥管理有效。

1.4.11.3 施工组织安排

应本项目建议投资单位对施工单位进行国内招标的方式,同时将整个工程分为多个合同段组织施工力量进行施工。

1.4.11.4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

由于本项目老路改扩建段落为对原有道路进行加宽和截弯取直设计,在施工期间不可能封闭交通,为使施工能顺利进行,建议实施半幅施工,施工单位进场后应制订更加详细和易于操作的方案。

⑴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针对本项目施工制定如下交通组织方案设计:由于本项目大部分对旧路占用,局部地段为新建,施工期间应该先把加宽段实施完成,待路基达到可通行标准后,再施工新旧路基衔接部分,施工期间尽量设置绕行路线和对旧路设置交通疏导,保证道路通行,同时做好安全措施。局部封闭交通施工的路段,为不造成大量车辆等候,施工宜按300~500m分段进行,分段长度应根据实际情况动态优化。

⑵交通组织注意事项

①施工单位施工前必须向公路行政执法部门申请,得到确认后进行交通封闭和交通疏导。

②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或专人)负责施工现场的交通安全工作,配合执法人员工作,随时保持与执法人员和部门的通信联系,确保交通与施工安全。

③对已安放好的交通标志、标牌,施工方不得随意移动,或未经允许擅自改变交通方向、自行封闭交通、更改作业区域。施工人员作业过程中必须穿戴交通安全标志服。

1.4.11.5注意事项

⑴各项工程施工的总体实施步骤的建议及有关工序衔接等技术问题的说明以及有关注意事项

全段施工组织应结合区域气象水文特点合理安排工期,路基工程、排水工程、跨河大桥的水下工程,宜安排在旱季施工,以避开雨季由于洪水多发和地下水位的上升及农灌田水期间所造成的地基过湿和干扰,减少对过湿路段地基的特殊处理工程施工的难度,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

⑵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采用等情况。

本项目的外业工作采用了最新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静态GPS和动态GPS)结合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进行测量和计算。内业设计主要采用数字化地形图和三维地模,运用国内路线软件进行路线设计,经反复比选优化,最后确定路线方案。总体上路线技术标准掌握适当、线型顺适、工程量合理。全线路线平纵面图、公路用地图均采用专业软件出图;路基设计计算采用专业软件完成;路面设计由专业软件计算,AutoCAD软件出图;桥梁设计采用桥梁结构线性及非线性分析系统;预算由专业软件完成。所有表格均采用WORD、EXCEL通用软件编制完成。

⑶施工中一旦发现重要历史文物,应立即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并报请当地文物部门,以便进行妥善处理。

⑷施工队伍进场后,首先必须对全线导线点、水准点进行全面复测,个别靠近路线的控制点开工前须移至施工范围外,确认满足精度后方可采用。导线点坐标以控制测量成果表中的坐标为准,其他数据(方位角及距离)应以坐标推算为准。

⑸构造物基础施工前应进一步核实基底地质情况,查明是否满足构造物基础承载力的要求;若施工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提出,以便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⑹遇到邻近建筑物在强夯影响范围内时,应先挖隔振槽,并在开始夯击时派人对建筑物进行观测,若发现夯击对建筑物造成明显的危害时,应立即停止夯击,通知设计代表并调整施工方案。

⑺施工中所用的石料、石灰等材料质量必须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⑻交通工程设计所需预埋(留)构件应仔细阅读相关图纸。

⑼严格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若需变更必须征得业主、施工监理和设计单位的同意后方可执行。

1.4.12 实施建议

⑴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征地、拆迁等,协调好与地方的关系,保证施工队伍进场后能顺利开工建设。路基用地范围内的房屋、道路、河沟、通讯管线、电力设施、坟墓及其他建筑物,均应协商拆除或改移。路基永久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木丛、果苗等到均应在开工前砍伐或移植,并将路基范围内树根全部清除。同时,施工单位进场后必须对沿线地下电缆、光缆、气管等隐蔽设施进一步核查,并与有关部门协商施工保护方案与改迁措施。

⑵对桥涵、路基、路线交叉、防护、路面及交通工程等,应做好施工组织计划,做好各工序之间的检查、验收与衔接工作,做好有序施工。遵照先难后易,先重点工程,后一般工程的原则,首先开工建设工期长、技术复杂、工程投资大的大桥等控制工程。一般路基工程、桥涵工程及配套公路建设项目可在建设中期全面铺开,最后完成路面铺筑、环保工程和沿线设施。施工单位还要充分考虑当地季节性气候对施工工艺的影响,以降低工程费用。

⑶工程开工初,应及时修筑施工便道、便桥、便涵等临时设施,接通临时电力、电讯、供水线路,保证施工设备正常运转。

⑷改沟、改路等线外工程宜先期实施,以保证主体工程施工时,地方交通及排灌系统的畅通,并宜选择在不妨碍或少影响农事之季进行。本段与多条地方道路交叉,施工前一定要做好协调工作,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以免延误工期或造成投资浪费。

⑸进行清淤、清表等处理工作后,再对特殊路基进行处理,而后填筑路基进行预压。特殊路基处理与路基填筑宜按设计工期完成,以利路基在施工期内沉降稳定,减小工后沉降。

⑹路基工程以机械施工为主,适当配合人力施工的施工方案,在硬质岩石部位的开挖方案采用台阶式爆破法,为了使挖方作为填方,计划的爆破模式要考虑边坡稳定和填料最大粒径的限制。对挖方与填方的过渡地段,为了防止竣工后产生错台以至造成路面破坏,应按规定采取必要的施工措施。

1.4.13 安全施工

⑴建议在施工期间加强管理,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施工的影响。

⑵对沿线不在本次路基施工范围内的边坡孤石、危岩应加强监测和动态预警,必要时可采取清除等措施予以处理,以保证路基施工及今后营运的安全。

⑶土方开挖以机械为主,分段进行,自上而下分层开挖。石方开挖采用爆破开挖,施工时封闭爆破路段,并采取防护保护措施。为避免对原边坡造成更大的破坏,应严格控制用药量,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⑷挡土墙基坑开挖时应注意基坑边坡的稳定性,开挖时进行放坡并分级开挖,防止基坑坍塌。片石混凝土挡墙在强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后方可进行路基填筑施工。墙背的回填必须达到设计规定的要求。

⑸护栏应严格按照《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17)相关条文及设计图进行施工。

⑹废方必须运往指定场地进行堆砌,弃土场弃土前应先修好排水防护系统及拦渣坝,弃土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放坡处理,作到分层有序堆放。弃土完成后应进行种树、植草绿化防护,避免水土流失。

⑺公路工程施工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要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足额配备相应资格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相关要求参见《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G F90-2015)。

表2主要原辅材料、污染情况及现有环境问题

2.1项目原辅材料

该项目为非生产类项目。拟建项目为道路建设工程,其原辅材料主要为施工期使用的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级配碎石、路缘石、透水砖、栏杆等,全部从当地企业购买。

2.2与项目有关的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省道S508普子至湖北利川段升级改造,路线沿途未经过重要城镇,仅经过居民聚居点。项目建设未占用基本农田,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如下:

原旧路现状:

S508是万州区联系湖北利川的重要通道之一,普子至湖北利川段既有公路为四级公路标准,路基宽5.5~6.5m,场镇段路基宽度为5~6m,全线均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万州区省道S508普子至湖北利川段为乡道Y074调整而来,现状道路等级低,路线线形指标低,纵坡大,弯道半径小,最大纵坡10%,最小半径10m,安全无保证;公路部分段落设置有边沟,边沟结构破坏较严重,大部分段落均已积淤,排水不通畅;路面出现坑洼不平、局部破损严重、路面质量差,行车舒适性差,运输成本高。同时,沿线涵洞布设多为石盖板涵,分布较少且多数淤塞严重,不满足改建后的行车及排水要求;S508是万州联系湖北利川的重要通道,也是万州区普子乡居民出行的交通要道,现有的交通条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表3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概况

3.1自然环境简介

3.1.1地理位置

万州区地处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处三峡库区腹心,区位独特,历为渝东北、川东、鄂西、陕南、黔东、湘西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是成渝城市群沿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城市。位于东经107°55′22″~108°53′25″、北纬30°24′00″~31°14′58″之间。东与云阳区、南与石柱土家族自治区和湖北利川市、西与忠区和梁平区、北与开州区和四川开江区接壤,东西长97.25公里,南北宽67.25公里,面积3457平方公里,距离重庆主城九区约228公里。

拟建项目位于万州区省道S508普子乡碗厂村石坝至鄂渝联谊桥。项目地理位置图见附图1。

3.1.2地形、地貌

拟建工程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普子乡,万州区境内山丘起伏,最高点普子乡沙坪峰,海拔1762m,最低点黄柏乡处长江边,海拔106m,低山、丘陵面积约占四分之一,低中山和山间平地面积约占四分之一,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

工程区在地貌单元上属于低山丘陵区,中间存在着少量山间洼地,拟建道路左侧有大小不一的河漫滩。地形起伏较大,沿线高程范围470~670m。

本段公路位于万州区东南部,地形地貌属于构造剥蚀低山丘陵斜坡地貌区,地形变化较大。地貌类型主要有构造剥蚀浸蚀低山丘陵缓坡地貌、构造剥蚀侵蚀低山陡坡地貌和构造剥蚀浸蚀低山河谷沟谷地貌3种。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钻探,沿线出露地层有侏罗系珍珠冲组(J1z)、自流井组(J1-2z)、中统新田沟组(J2x)、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第四系崩坡积层(Q4col+dl)、第四系冲洪积层(Q4al+pl)、第四系坡洪积层(Q4pl+dl)、耕植土(Q4pd)和人工堆积层(Q4me)。岩性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下统珍珠冲组(J1z):灰色中厚层水云母胶结的细粒岩屑砂岩、泥岩。本组岩石软硬不均,且风化不均匀,砂岩硬,且难于风化,而页岩岩质软且易风化崩解。

(2)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紫红色页岩夹薄层石英细砂岩,生物碎屑灰岩或泥灰岩为主的地层,本组岩石软硬不均,且风化不均匀,砂岩硬,且难于风

续表3

化,而页岩岩质软且易风化崩解,常具韵律结构。

(3)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

灰黄色、灰绿色,中粗粒结构,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砂岩。紫红色,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泥质胶结砂质泥岩。

按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残坡积层、崩坡积层、冲洪积层和人工堆积层。

残坡积物(Q4el+dl):大面积分布于拟建道路右侧斜坡表面。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含少量碎石,含钙质结核,一般为可塑~坚硬状。局部地段土层结构不均,含少量碎石,碎石成份主要为砂岩和泥岩。

崩坡积物(Q4col+dl):主要分布于陡坡坡脚。岩性为块石土,结构疏松。块石成份主要为砂岩,直径一般20~50cm。

冲洪积层(Q4al+pl):主要分布于冲沟河谷地带。岩性为卵石土、漂石土,细砂,结构疏松。卵石、块石成份主要为砂岩,直径一般2~45cm。

坡洪积层(Q4pl+dl):大面积分布于拟建道路左侧缓坡表面。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含少量碎石,含钙质结核,一般为可塑~坚硬状。局部地段土层结构不均,含少量碎石,碎石成份主要为砂岩和泥岩。

耕植土(Q4pd):杂色粉质粘土,土体主要成分为粉粒、次为粘粒。土体手捏稍有滑腻感。土层中夹杂少量植物根系。

人工堆积层(Q4me):分布于沿线老公路及建筑物下。

3.1.3地层构造

万州区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第三巨型隆起带武陵山褶皱带西缘与大巴山弧形褶皱带控制的四川菱形构造盆地的北东三北东方向延伸出境外,消失于七曜山背斜构造的北西侧,形成向突向北西的万区弧形构造线。

马头场向斜南起万州以西南,止于云阳区耀灵乡,区内长约125km,宽3~8km。向斜轴向北;区内以北30°~40°东的方向至马角咀一带转弯成突向北西的弧形,再以北60°~70°东的方向,经马头场至清水塘以北,使徐家河组以上诸位地层扬起。背向斜核部岩层比较平缓,倾角6~11°,轴部及两翼出露地层均为砂泥岩。两翼变化较小,中段两翼基本对称。

线路位于马头场向斜南东翼,地层产状290~330°∠25~51°,倾向变化小,倾角变化较大。

3.1.4气候、气象条件

万州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处三峡库区腹心,属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霜雪稀少。特征为冬暖多雾;夏热多伏旱;春早,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秋长,阴雨绵绵。年平均气温17.7°C,年平均年日照时数1484.4小时,年平均降水1243毫米,年平均蒸发总量达10.85亿立方米,相对湿度80%。勘察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据万州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8.1℃,多年平均降雨量1181.20mm,历年最大降雨量1635.20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70%,历年最大月降雨量711.80mm(1982年7月),最大日降雨量达243.31mm(1982年7月16日),最长连续降水16日,每年夏季多大雨、暴雨。天城记载最大暴雨104㎜(1970年5月29日,共3小时),2004年9月4日8时至6日8时,降雨112.7㎜(约20年一遇)。区内气候适宜全年施工。

3.1.5地表水文

万州区境内河流、溪涧切割深,落差大,呈枝状分布,均属长江水系。长江自西南石柱、忠区交界的长坪乡石槽溪入境,向东北横贯腹地,经黄柏乡白水滩流入云阳区,流程80.4km。境内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江北的苎溪河、渡河、石桥河、汝溪河、浦里河,江南的泥溪河、五桥河、新田河共八条,溪沟93条,总水域面积为108.66km2。

路线区主要的地表水源为泥溪河。此外,公路沿线还存在少量的池塘及冲沟。泥溪河:发源于利川市谋道镇核桃坪,经谋道镇下磁村,于万州区普子乡仓坪入境,经普子乡后,为白土镇、地宝乡与云阳区耀灵乡界河,于地宝乡龙河村海螺口纳潭獐峡水后进入云阳区境。干流长69.5km,其中:万州区内33km。云阳区泥溪口以下为下游,长15km;万州区普子岭至泥溪口为中游,长29km,万州区普子岭以上为上游,长25.5km。有云阳区泥溪坝沟和万州区枫木河(小龙盘)、白土河、雉鸡河、潭獐峡等支流。流域面积约628km,其中:万州区内446.7km2,云阳区104.3km2。落差650m,年径流量1.88亿m3。

3.2生态环境

3.2.1植被

万州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组成指标区系成分以松科、杉科、桦木科、柏木科、壳斗科、樟科、大戟科为主,草本指标以禾本科和蕨类植物为主。全境用材树种270余种;马尾松树种面积和蓄积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桦木、华山松、青冈、杉木等。经济林木200多种,主要有油桐、茶叶、漆树、桑树、板栗、核桃、柑桔、棕榈等。

3.2.2动物

万州区有陆生野生动物263种,隶属于24目,68科。其中两栖类11种(2目,5科),爬行类18种(2目,11科),鸟类185种(13目,36科),兽类49种(7目,16科)。

3.2.3主要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区划规划》,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分为5个一级区,9个二级区,14个三级区,拟建工程沿线属于II1-2三峡库区(腹地)水体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功能区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石漠化、地质灾害和干旱洪涝灾害均严重,次级河溪污染和富营养化较突出,三峡水库消落区可能导致较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主导生态功能为三峡水库水体保护库,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应加强水污染防治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大力进行生态屏障建设,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地质灾害和干旱洪涝灾害防治。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好“万州—开区—云阳”综合产业发展区和“丰都—忠区”特色产业发展轴。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向我市“一小时经济圈”实行人口梯度转移。三峡水库145~175m库岸线至视线所及第一层山脊范围,应划为重点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内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应划为禁止开发区,依法强制保护。

3.2.4水土流失

根据《重庆市水土保持公报》,万州区全境总面积3453km2,水土流失面积1453.96km2,占幅员面积的42.11%,其中:轻度流失845.44km2,占流失面积的58.15%;中度流失271.13km2,占流失面积的18.65%;强度流失275km2,占流失面积的18.91%;极强度流失40.07km2,占流失面积的2.76%;剧烈流失面积为22.32km2,占流失面积的1.54%。全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3750t/km2•a,年均侵蚀总量750万t。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水力侵蚀,以面蚀和沟蚀为主,局部为重力侵蚀;从海拔高程来看,在海拔800.00m以下,由于人口稠密,人为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海拔1200.00m以上,人口稀少,垦殖率低,植被较好,水土流失程度较轻。该区面蚀和细沟侵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残林地上;重力侵蚀则发生在沟谷两岸和开挖的边坡上。

表4环境质量现状

4.1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4.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的通知》(渝府发[2016]19号),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于二类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

(1)区域达标分析

本评价引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2019重庆市环境状况公报》中万州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数据,区域空气质量现状评价见表 4.1-1。

表4.1-1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评价表

污染物

年评价指标

现状浓度

(µg/m3)

标准值

(µg/m3)

占标率%

最大超标

倍数

达标情况

PM10

年平均质量浓度

51

70

72.86%

/

达标

SO2

14

60

23.33%

/

达标

NO2

30

40

75.00%

/

达标

PM2.5

38

35

108.57%

1.09

不达标

O3

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的第90百分位数

134

160

83.75%

/

达标

CO

(mg/m3)

日均浓度的第95百分位数

1000

4000

25.00%

/

达标

根据分析,项目所在区域PM2.5不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根据万州区限期达标规划:

①交通污染控制:查处非道路移动机械生产企业违法行为,加强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执法。加强储油库、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运行日常监管。全面供应国六标准汽柴油。调整运输结构,发展多式联运;启动主城区汽车客货运站场变迁工作;推动新能源车1.3万余辆,建设充电桩8000余个。开展船舶和民用航空器污染整治,新增完成7座码头岸电设施建设,拆除或者封存重庆籍船舶重油、渣油专用设备362套;改造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2艘,推广纯电动客渡船40余艘;重庆江北机场建成桥载设备11套,实现登机廊桥全覆盖。

②工业污染控制:关闭区域内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加快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组织33家水泥和重点区域烧结砖瓦企业错峰生产、消峰减排。

③扬尘污染控制:扬尘污染控制:督促施工工地严格执行控尘“十项强制性规定”,严格执行建筑垃圾运输车密闭运输,严查冒装散漏、带泥带尘车辆。

续表4

④生活污染控制:严禁露天焚烧秸秆和垃圾、露天烧烤、烟熏腊肉等行为。新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251平方公里,累计划定3098平方公里。完成5家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臭气扰民整治。减少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点400个,禁止销售烟雾型产品;禁放范围扩大到绕城高速公路及以内区域,以及北碚和渝西片区城市建成区。

在重庆市范围内(包括万州区)执行相应的整治措施后,可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情况。

(2)空气质量现状

为掌握拟建道路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本评价引用重庆索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18年12月10~16日对《泥溪河流域综合规划》的监测数据。监测点为本工程北侧约1500m的普子乡政府旁居民楼F2。本工程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属于二类区功能,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

监测结果显示,本项目所在地SO2、NO2、PM10的最大占标率均小于100%,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要求。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统计结果见表4.1-2。

表4.1-2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统计表

采样点

及监测项目

采样

天数

日均值

浓度范围

标准值

超标率(%)

最大超标倍数

最大浓度

占标率(%)

普子乡政府旁居民F2

SO2

7

0.006~0.009

0.15

/

/

6.0

NO2

7

0.032~0.038

0.08

/

/

47.5

PM10

7

0.060~0.078

0.15

/

/

52.0

4.1.2地表水质量现状评价

(1)监测数据引用

本次评价引用重庆索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18年12月4~6日对《泥溪河流域综合规划》2个监测断面监测数据进行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沿河区域且至今未有新的污染源增加,因此该监测资料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评价认为引用合理可行。

(2)评价因子

地表水评价因子:pH、COD、BOD5、氨氮、石油类。

(3)评价方法

本评价地表水评价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项目所在地地表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评价模式如下:

①一般水质因子

si

,

C

C

S

ij

j

i

=

式中,Si,j——i污染物在j监测点处的单项污染指数;

Ci,j——i污染物在j监测点处的实测浓度(mg/L);

Csi——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mg/L);

②特殊水质因子

对于以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参数pH,其表达式为:

0

.

7

0

.

7

,

-

-

=

su

j

j

pH

pH

pH

S

, pHj>7.0;

式中,SpH,j ——pH的单项污染指数;

pHsu——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

pHsd ——地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

pHj——在监测点实测值;

(4)监测及评价结果

监测数据分析及评价结果详见表4.1-3。

表4.1-3 地表水监测结果一览表(单位mg/L)

监测断面

项目

Ph(无量纲)

BOD5

COD

NH3-N

石油类

泥溪河流域双河口水库坝址下游100m处

浓度范围

8.32~8.4

1.1~1.2

6~7

0.033~0.058

0.01L

超标率(%)

0

0

0

0

0

最大单项污染指数(Pi)

0.7

0.3

0.35

0.058

/

标准值

6~9

4

20

1.0

0.05

泥溪河普子乡政府上游100m处

浓度范围

8.13~8.24

1.2~1.6

6~8

0.025~0.042

0.01L

超标率(%)

0

0

0

0

0

最大单项污染指数(Pi)

0.62

0.4

0.4

0.042

/

标准值

6~9

4

20

1.0

0.05

根据表4.1-3可知,泥溪河2个监测断面的pH、BOD5、COD、氨氮、石油类等因子的监测结果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28-2002)III类水质标准要求,泥溪河水环境质量较好。

4.1.3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监测布点

为掌握拟建道路所在地声环境质量现状,我公司委托重庆市索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20年7月20~21日对拟建工程所在地昼间、夜间噪声进行了监测。监测点为拟建道路工程沿线具有代表性的现状噪声敏感点,共设4个,详见下表4.1-4。

表4.1-4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分布一览表

监测点号

测点名称

距项目位置

1#

碗厂村石坝居民户

项目线路起点

2#

干坝子农民新村

线路中段东侧90m

3#

枫木小学

线路中段东侧30m

4#

鄂渝联谊桥处

项目线路终点

(2)监测时段与频率

2020年7月20日~2020年7月21日

连续监测2天,昼间和夜间各监测一次。

(3)监测因子:昼夜间等效连续A声级

(4)监测结果及分析评价

噪声现状监测结果见表4.1-5。

表4.1-5 环境噪声监测结果统计 单位:dB(A)

监测点位

现状监测

评价标准

主要声源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1#

59-59

45-45

60

50

生活噪声

2#

57-58

44-47

60

50

生活噪声

3#

54-54

43-47

60

50

生活噪声

4#

56-59

44-45

60

50

生活噪声

由数据统计得出,拟建工程沿线昼间噪声监测值范围在54~59dB之间,夜间噪声监测值范围在43~47dB之间,各监测点均未超标,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类标准限值,声环境质量现状较好。

4.1.4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拟建工程所在区属于乡村,据调查项目不涉及基本农田,不在生态红线范围内,项目范围内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林地、珍稀动植物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通过现场调查,项目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地表植被主要为人工栽培植被及农作物。经现场调查和实地走访,工程区没有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的分布,没有古树名木的分布。

项目区内野生动物很少,主要为一些常见的物种,主要有鼠类、蛇类、鸟类等。评价区内未发现有国家珍稀保护野生动物。

4.2环境保护目标和主要环境敏感点

环境保护目标

本工程建设范围内不涉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无珍稀动植物、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农田保护区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等,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如下:

环境空气:项目道路周围空气环境不受明显影响,不改变区域二类功能区功能。

声环境:本项目属三级公路,根据《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万州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通知》(万州府〔2018〕109号),道路200米范围内参照执行2类标准。

地表水环境:不因拟建项目的建设而改变泥溪河水域功能,确保泥溪河评价段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要求。

生态环境:本期工程永久及临时工程占地区范围,防止项目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施工结束后应迅速恢复生态环境。

(2)工程沿线现状敏感点

根据工程叠图分析,道路中心线两侧200m内现状敏感点8个,多为农居房,人口规模360户约1500人,涉及1所小学。现状敏感点见表4.2-1。

表4.2-1 工程沿线现状声环境敏感目标一览表

序号

保护目标名称

道路/关联桩号/方位

最近一排房屋与中心线距离(m)

最近一排房屋与道路边线距离(m)

规模

与路面高差约(m)

朝向、层高和层数等特征

噪声执行标准

4a类评价范围内户数(户)

2类评价范围内户数(户)

1

石龙村集中居民户

K0+000北侧

15

11

18户70人

20户80人

0

面向公路,6-10m,2-3层

4a类/2类

2

沿线散户居民1

K0+168~K0+400两侧

15.5

11.5

20户80人

0~5

面向公路,6-10m,2-3层

4a/2类

3

干坝子农民新村

K1+574东侧

75

71

45户150人

3

面向公路,6-10m,2-3层

2类

4

沿线散户居民2

K3+862~K3+920两侧

15

11

9户30人

3~10

面向公路,6-10m,2-3层

4a 类

5

枫木小学及土庙村居民户

K4+750~K5+092两侧

18

14.5

20户80人

23户87人

1~12

面向公路,6-10m,2-3层

4a类/2类

6

沿线散户居民3

K5+598~K5+710两侧

20

16

19户66人

2~5

面向公路,6-10m,2-3层

4a类

7

沿线散户居民4

K6+830~K6+910两侧

15

11

18户70人

1~5

面向公路,6-10m,2-3层

4a类

8

鄂渝联谊桥处

K7+249~K7+472两侧

25

20.5

16户60人

2

面向公路,6-10m,2-3层

4a类

表5评价使用标准

分类

大气

噪声

环境

质量现状

SO2、NO2、TSP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项目区域各监测点声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类标准

泥溪河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

环境

质量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类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Ⅲ类水域标准

污染物

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50/418-2016)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GB12523-2011)中的相关标准

——

5.1环境质量标准

5.1.1 环境空气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规定的通知》(渝府发〔2016〕19号),项目沿线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见表5.1-1。

表5.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 单位:ug/m3

取值时间

污染物

1小时平均

日最大8小时平均

24小时平均

年平均

标准来源

SO2

500

/

150

60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NO2

200

/

80

40

CO

10000

/

4000

/

O3

200

160

/

/

TSP

/

/

300

200

PM10

/

/

150

70

PM2.5

/

/

75

35

5.1.2地表水环境评价标准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批转重庆市地表水环发功能类别调整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12〕4号),泥溪河地表水环境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域标准,见表5.1-2。

表5.1-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mg/L

项目

pH

COD

BOD5

石油类

氨氮

Ⅲ类

6~9

20

4

0.05

1.0

续表5

5.1.3声环境质量标准

本项目建成后为省道,根据《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万州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的通知》(万州府〔2018〕109号),道路200米范围内参照执行2类标准。详见表5.1-3。

表5.1-3 声环境质量标准 单位:dB(A)

类 别

昼 间

夜 间

2类

60

50

5.1.4土壤侵蚀评价指标

采用Sl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中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作为参照量,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见表5.1-4。

表5.1-4 水力侵蚀强度分级指标

级别

侵蚀模数[t/km2·a]

级别

侵蚀模数[t/km2·a]

Ⅰ微度侵蚀

<500

Ⅳ强度侵蚀

5000~8000

Ⅱ轻度侵蚀

500~2500

Ⅴ极强度侵蚀

8000~15000

Ⅲ中度侵蚀

2500~5000

Ⅵ剧烈侵蚀

>15000

5.2污染物排放标准

5.2.1废气

施工期废气执行重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50/418-2016)中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见表5.2-1。

表5.2-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污染物名称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颗粒物

1.0mg/m3

氮氧化物

0.12mg/m3

沥清烟

生产设备不得有明显的无组织排放存在

5.2.2废水

本项目施工期施工废水经简单沉淀后回用,不外排;生活污水依托周边居民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施工期无污废水外排;项目运营期无服务区、加油站、收费站等设施,服务期无废水产生。

5.2.3施工期噪声

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相关标准。见表5.2-2。

表5.2-2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 单位:dB(A)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

噪声限值

昼 间

夜 间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

70

55

表6工程分析

6.1施工方案介绍

6.1.1产排污环节

本期工程施工期产污环节详见图6.1-1。

6.1.2施工条件

(1)对外交通

本工程所在地道路为S508,为本工程施工材料及土石方运输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本工程施工便道主要依托现有道路,不需要单独修建施工便道。

(2)水、电、通讯条件

工程沿线有居民户,居民用水可保证工程用水的供给。工程区通讯、电力等方面设施齐全。

(3)建筑材料

①砂料场、碎石土料场:本工程不设施工料场,工程建设所用片石、碎石、中粗砂、粉煤灰等材料在工程区周边料场均有销售,运输条件好。

②混凝土:本工程施工区内不设混凝土搅拌站、沥青混凝土搅拌站,所用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主要来自就近混凝土搅拌站。

③钢材、水泥、锯材:工程所需钢材、水泥、锯材均在附近相应生产商购买,本工程不设置填筑材料加工点。

续表6

6.1.3施工人员

预计本工程正常施工人数约30人,高峰期段可达40人左右。根据本工程施工区域内实际情况,不设施工营地。拟建工程计划建设工期12个月。

6.1.4施工工艺

(1)路基工程施工工艺

路基挖方以挖掘机机械开挖为主,辅以人工修刮平整边坡,多余土石方由自卸汽车运至场内填方处倾倒。机械开挖路槽至路基顶面设计标高30cm以上处停止施工,由人工平整,然后用压路机碾压。

路基填方采用人工配合推土机初平,平地机整平,由边向中先用两轮压路机压实,再用三轮压路机压实。一般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施工,即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

(2)路面工程施工工艺

车行道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其行车舒适、耐磨、吸尘,完全适应重庆地区高温气候条件,路面划线黑白分明,更添城市风彩,机动车道路面构造为:上面层沥青混凝土AC-13C厚40mm+中面层沥青混凝土(AC-16)60mm +下面层沥青混凝土AC-25厚70mm+7mm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基层采用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20cm,底基层采用1:1砂碎石垫层厚300mm。

拟建工程施工现场不设拌合站和沥青站搅拌站,路面施工所需的砂石骨料和改性沥青均为外购成品,根据施工需求进行现场铺设施工。

(3)箱涵施工

基础的开挖深度和底板轮廓线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并经满夯及验槽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箱涵施工采用现浇混凝土。先浇底板,待混凝土终凝达到一定强度后,继续进行侧墙和顶板的浇筑。涵身浇筑完成后,当涵身及基础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号的75%时开始回填,回填应从涵洞洞身两侧不小于2倍孔径范围内,同时按水平分层、对称地按照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填筑,当涵顶覆土厚度达到1m以上时,方可进行压实。

6.2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分析

6.2.1废气

工程施工过程中废气主要来自施工扬尘、机械燃油废气和沥青烟等。

(1)施工扬尘

房屋拆迁、路基施工大量土石方的开挖、回填及物料堆放、装卸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扬尘进入空气,引起扬尘污染。车辆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扬尘污染。

另外,运输过程中洒落在道路上的泥土、河沙、水泥等在风力作用下也会产生二次扬尘污染。

(2)械燃油机废气

施工中各种燃油工程机械和运输车辆在作业过程中排放废气,尾气中含有THC、CO、NOX等大气污染物,会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

(3)沥青烟

沥青烟产生于化油系统的熬制工艺、拌和器拌和工艺及铺路时的热油蒸发等,主要以沥青搅拌站排出的沥青烟污染为主。为了减缓沥青烟对环境的影响,本工程直接购买商品沥青,仅在路面铺设时产生少量无组织沥青烟气,对道路沿线敏感点影响是短暂的。

6.2.2废水

施工期产生的污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等。

(1)施工废水

施工废水主要来源于混凝土养护废水、施工机械及车辆冲洗废水等。该类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SS,并含少量石油类。产生量约10m3/d,经简易隔油沉淀后,全部回用于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

(2)生活污水

本工程施工期为12个月,所需施工人员多,每天需要排放一定量的生活污水。可根据当地类似工程现场的调查结果,施工人员多为当地居民,预计本工程高峰期施工人数约40人,每人每天用水量约100L,污水产污系数按0.9计,正常施工过程中生活污水产生量约3.6m3/d。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SS、动植物油等,其浓度约为350mg/L、250mg/L、300mg/L、80mg/L。

本工程周边已有多个集中居民区,施工人员采用租用现有房屋住宿,因此,本工程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依托工程周边已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6.2.3噪声

施工期间使用的作业机械类型较多,有摊铺机、装载机、平地机、压路机、推土机、挖掘机等。这些机械运行时在声源5m处的声级范围为75~90dB(A)。因此,这些间歇性非稳态噪声源将会对周围声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根据根据《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常用施工机械噪声源强实测资料见表6.2-1。

表6.2-1 工程施工机械噪声值一览表

序号

机械类型

型号

测点距施工机械距离(m)

最大声级dB(A)

1

液压挖掘机

W4-60C

5

85

2

推土机

T140

5

86

3

装载机

ZL40型

1

90

4

平地机

PY15型

5

85

5

振动式压路机

YZJ10B

5

86

6

轮胎压路机

ZL16型

5

80

7

岩钻

ZY-24

1

90

8

空压机

L2-10/8

1

88

9

摊铺机

VOGELE

5

80

10

载重汽车

10t

7.5

75

施工期噪声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道路交通噪声及施工机械噪声对拟建工程两侧环境敏感点有一定影响。考虑工程施工期道路运输车辆的不连续性,其造成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些新增加的噪声影响会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降低或消失。

6.2.4固体废物

(1)弃方

本工程总挖方量约4.5万m3,总填方量(含表土利用)约4.2万m3,总弃方量约0.3万m3。对路基开挖出来的土方、碎石等,应充分利用,减少弃方产生。

图6.2-2 土石方平衡表(单位万m3)

挖方量

填方量

弃方量

土方

石方

土方

石方

土方

石方

1.5

3.0

1.4

2.8

0.1

0.2

(2)建筑垃圾

本项目拆迁的地面建筑物主要为民房,房屋结构为砖混或砖瓦房,拆迁户数约14户,民房拆迁面积为921.1m2。本工程在拆除建筑物时,产生部分建筑垃圾,运至管理部门指定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处置。经估算,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1500t。

(3)生活垃圾

按高峰期施工期施工人员为40人计,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5kg/人·天计,则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为20kg/d,施工期(12个月)生活垃圾总量为7.3t。在施工沿线设生活垃圾桶,袋装收集后交环卫部门统一处理。

6.2.5生态环境

拟建道路沿线部分为荒草地、林地、耕地,部分为房屋及现有道路。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占地范围内用地性质将改变,使地表状况发生改变,另外项目建设将对地表开挖,水土保持措施不当极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其生态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功能改变等。

(1)工程建设永久占地范围内,将会使这部分土地完全失去现有的利用功能,造成土地利用性质的完全改变。施工场地临时占用土地资源。机械碾压、材料堆放、施工人员践踏等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对土地利用性质造成暂时性的改变,待工程完工后通过对场地平整,可使土地利用性质得到恢复。

(2)工程建设将会导致工程区内的地表植被破坏,道路永久占地造成局部生态环境的不可逆转,但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后,可使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3)拟建工程填方、挖方使沿线的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从而使沿线地区局部生态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地表裸露的土壤被雨水冲刷将造成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工程建设中大量土石方的临时堆放,受雨水冲刷将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6.3营运期主要污染源分析

6.3.1废气

本工程沿线不设服务区等废气排放源,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不需进一步预测及评价。本项目运行期废气主要为道路汽车尾气,其排放量与车流量、车速、不同车型的耗油量及排放系数有一定的关系。汽车尾气的排放源强可参照《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按下式计算:

å

=

-

=

3

1

i

1

ij

i

j

3600

E

A

Q

式中:

j

Q

—j类气态污染物排放源强度(mg/s·m);

i

A

—i型车预测年的小时交通量(辆/小时);

ij

E

—i型车j类排放物在预测年的单车排放因子(mg/辆.m)

根据《关于实施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通告》,“重庆市从2019年7月1日起对注册登记的新生产汽车实施国家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

考虑到车辆使用年限较长,本工程营运后路面行驶车辆仍以国Ⅴ排放标准为主,故保守起见本环评车辆废气污染物排放系数仍采用国Ⅴ排放标准,各车型排放因子推荐值详见表6.3-1。

表6.3-1 车辆单车排放因子推荐值 单位: g/km·辆

车型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排放因子

NOX

NOX

NOX

国Ⅴ

0.06

0.075

0.082

本环评针对高峰车流量进行污染物排放源强预测分析,本次工程的平均车流量和高峰期车流量见表1.2-6。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和参数,工程不同预测年份污染物排放源强详见表6.3-2。

表6.3-2 拟建道路大气污染源排放源强表

路段

污染物名称

污染源强(mg/s.m)

2021年

2030年

2034年

S508普利段

NO2

0.019

0.021

0.025

注:NOx排放量换算成NO2排放量的转换系数为80%。

6.3.2废水

本项目沿线不设卫生间、调度室、服务中心等设施,因此无集中式生活污水排放源,无生活污水排放。工程营运期废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暴雨冲刷路面,形成地面径流;

(2)车辆发生突发性事故,油箱破裂,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项目废水均为瞬时产生,源强难以定量,本项目不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地面径流主要是在降雨过程中,路面的污染物会被雨水冲刷进入地表径流,形成雨污径流,其污染物浓度随降雨过程的推迟而明显下降,一般说来,径流产生后的前10~15分钟污染物浓度较高,被称为初期雨水,初期雨水的主要污染物为SS、石油类,其浓度与路面洁净度有关,一般SS浓度在200~500mg/L、石油类浓度在10~30mg/L。

6.3.3噪声

本项目建成营运后,噪声源主要为道路车辆行驶噪声,本次评价噪声源强预测参照《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 B03-2006)附录C公路交通噪声预测推荐公式计算交通噪声源强。

(1)单车行驶平均辐射噪声级预测模式

本工程采用单车行驶平均辐射噪声级(参照点为7.5m处)预测公式:

小型车:LOS=12.6+34.73lgVS+ΔL路面

中型车:LOM=8.8+40.48lgVM+ΔL纵坡

大型车:LOL=22.0+36.32lgVL+ΔL纵坡

式中:右下角注S、M、L分别表示小、中、大型车;

Vi—该车型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本次环评采用设计车速10km/h、20km/h、30km/h。

(2)纵坡修正量、路面噪声修正量

公路纵坡引起的交通噪声源强修正量ΔL纵坡计算按下表取值。

表6.3-3 路面纵坡噪声级修正值

纵坡(%)

噪声级修正值(db)

≤3

0

4~5

+1

6~7

+3

>7

+5

公路路面引起的交通噪声源强修正量ΔL路面按下表取值。

表6.3-4 常规路面修正值ΔL路面

路面

ΔL路面

沥青混凝土路面

0

水泥混凝土路面

1~2

(3)各车型单车噪声排放源强

根据上面的公式,计算得到大、中、小型车单车平均辐射声级见表6.3-5。

表6.3-5 拟建道路运营期各车型单车噪声排放源强 单位:dB(A)

设计车速

小型车

中型车

大型车

20km/h

57.78

61.47

69.25

30km/h

63.90

68.59

75.65

6.3.4固体废物

本工程不设置服务区和收费站等,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来自车辆带入道路废弃物、过往行人丢弃果皮、纸屑等,以及枯枝、落叶等,由环卫部门统一清扫和收运处理,本环评不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6.3.5生态环境

道路建成后,随着道路两侧绿化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完成,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破坏得到恢复,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本上得到控制。道路营运期加强对道路两侧绿化工程的管理,美化环境,确保不影响沿线景观。

6.3.6社会环境

本工程道路投入运营后,对项目区域开发、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呈正影响,如改善片区的交通环境、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等。

6.3.7环境风险因素

本项目运营期间的风险因素主要是危险品运输风险,即危险品运输车辆在道路上发生事故,造成运输的危险品泄漏、燃烧、爆炸的环境风险。

表7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内容

类型

排放源

(编号)

污染物

名 称

处理前

处理后

浓度

产生量

浓度

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