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習慣的窠臼 - towisdom.org.t · 地喝著咖啡。一個問題快速閃進...

5
環境與習慣的窠臼 僧恆有 想要追求究竟的真 理,修禪的人必須有完全的自 由。假使他的自由是有限制的, 或具條件性的,那麼,他所能發 現的真理也是有限制的,或只在 某些條件下才成立的,這種真理 絕不是究竟的真理,因為限制來 自環境,而環境是隨時間而變化 的。「限制」有許多種類,但最 主要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色身。 世人都把生命視同色身,因此, 當身體的功能衰竭時,他心裡就 認為自己將要死亡。他們已經把 自己的意識、下意識囚禁在色身 之中,經過難以勝數的時間;對 他們而言,色身才是他們 一切注意力的中心。 為了生存與自身的安全,人 類有社會的組織,並且依據社會 的趨向與標準來訓練自己的行為 與思想形態。反過來說,社會的 趨向與標準是由人類的欲望加以 鑄造成型的。人們在學習它之 後,再拿它去教導別人,就名之 為教育。 在這種生活形態下成長的 人,或許能因人性自由的自覺而 脫離社會模式的窠臼;但是對於 把他與這個物理世界緊緊綁在一 塊的色身,則因執著而不可能得 34雜誌 520

Transcript of 環境與習慣的窠臼 - towisdom.org.t · 地喝著咖啡。一個問題快速閃進...

Page 1: 環境與習慣的窠臼 - towisdom.org.t · 地喝著咖啡。一個問題快速閃進 我的腦海中:「我為什麼要一天 喝這麼多的咖啡呢?」我想了一 下,回答自己:「我需要,因為

環境與習慣的窠臼

僧恆有

想要追求究竟的真

理,修禪的人必須有完全的自

由。假使他的自由是有限制的,

或具條件性的,那麼,他所能發

現的真理也是有限制的,或只在

某些條件下才成立的,這種真理

絕不是究竟的真理,因為限制來

自環境,而環境是隨時間而變化

的。「限制」有許多種類,但最

主要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色身。

世人都把生命視同色身,因此,

當身體的功能衰竭時,他心裡就

認為自己將要死亡。他們已經把

自己的意識、下意識囚禁在色身

之中,經過難以勝數的時間;對

他們而言,色身才是他們

一切注意力的中心。

為了生存與自身的安全,人

類有社會的組織,並且依據社會

的趨向與標準來訓練自己的行為

與思想形態。反過來說,社會的

趨向與標準是由人類的欲望加以

鑄造成型的。人們在學習它之

後,再拿它去教導別人,就名之

為教育。

在這種生活形態下成長的

人,或許能因人性自由的自覺而

脫離社會模式的窠臼;但是對於

把他與這個物理世界緊緊綁在一

塊的色身,則因執著而不可能得

34∣ 雜誌 520期

Page 2: 環境與習慣的窠臼 - towisdom.org.t · 地喝著咖啡。一個問題快速閃進 我的腦海中:「我為什麼要一天 喝這麼多的咖啡呢?」我想了一 下,回答自己:「我需要,因為

到全然的自由。這樣的自由是很

有限的,它的限制來自人用五根

來認識這個三度空間的世界。而

這樣的認識屬牛頓式─獨立的

時間與空間觀念。

我毫無貶斥教育的意思,但

是一個人在受教育到了某個程度

或某個年齡,應當停下來,反省

反省:一切教育所教我的,以及

我所學到的,它們真正的意義是

什麼?這樣的反省越早越好。

一個人尤其應該特別注意他

所受的教育對他自己形成什麼樣

的限制;也就是說,他應該進行

智慧的簡擇,解脫從知識所產生

的束縛,以維持自己獨立自主的

性格。一個禪行者必須有決心時

時地檢視、再檢視自己,以徹底

除去一切權威或限制在自己內心

形成的障礙,期能建立充分自由

與開放的生命。唯有在一切權威

與限制盡數除去之後,才能發現

究竟的真理。

最初面對一無所怙的環境,

修行人可能覺得不安全或不確

定,這種感覺是正常的。但是就

在這個時刻,修行人必須堅定他

自己,並突破障礙;也就是這個

時候,善師友的引導與鼓勵特別

重要。修行障礙是長是短,要依

這個修行人的精進度來決定。有

時候,障礙可能是導致修行人退

心的危機,但是從另一方面說,

它也可能是進步的指標。因為除

一障礙即有一番進境,是真實不

虛的,所以障礙亦可以看作是進

步的門徑。

當這個修行人進步以後,他

看這個世界的感覺就不同了,雖

然一切事物並沒有變化。一般來

說,每突破一個修行關卡,修行

人便會更敏銳、更冷靜。突破最

後一道障礙後,他明心悟性了。

此時,他不管生活在什麼環境

─好的、壞的、快樂的、悲傷

的,對他而言,沒有一絲一毫障

礙的痕跡。這就好像河水在河床

上奔流前進,迂迴繞道,是

有的;重重障礙叫他頭

疼?絕不至於!

能夠在沒有條件

限制、沒有權威、

No.520 Oct. 2007∣35

Page 3: 環境與習慣的窠臼 - towisdom.org.t · 地喝著咖啡。一個問題快速閃進 我的腦海中:「我為什麼要一天 喝這麼多的咖啡呢?」我想了一 下,回答自己:「我需要,因為

沒有情執的情況下檢視自己,這

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因為

它需要勇氣、智慧與慈悲。聖人

就是聖人,因為他改正了自己所

有的錯誤。佛所以成佛,是因為

他徹底地除遣了一切不純淨的人

性。一個人若是宣稱他自己沒有

一點點錯誤與瑕疵,那麼,他絕

對是個如假包換的愚

人。

從社會教育所形

成的限制,對修行人

而言,還算是容易認

出來的,因為外在的

事物比較容易注意而

改正之。若是由習慣

而形成的障礙,則很容

易自我矇蔽。因此,對修行人而

言,最大的挑戰就是克服自己,

因為所謂「自己」的這個東西,

其實也是虛妄而不真實的。

習慣,是一個人對於某些行

為,或某種特定的思考方式,經

過不斷重複以後,形成了自動自

發的狀態,不需要刻意的分析或

指引,很自然就可以完成。大多

數的情況,習慣是個人特別的嗜

好,與他人並無關涉,除非影響

到了別人,一個人通常不去覺察

自己有什麼習慣,不用說改,更

不會想到習慣與禪修會有什麼關

聯了。

但是對禪行者而言,一方面

為了發現究竟的真理,必須有完

全的自由,而習慣則是

一個人對於環境強烈

而不完全自覺的執

著,會造成心靈自

由的障礙。另一方

面,對於習慣的不

自覺,也可能是禪

行者最具威脅的敵人。

因此,禪行者觀照自己

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

事,藉此訓練自己時時覺知自己

的存在,作自己的主人。

一個人若能了解自己的習

慣,並決定加以改善,雖然不容

易,但絕不是不能達成。習慣為

什麼不能改呢?多數的情況是他

自己根本不想改。追究這種情況

的根源,就是他並不想作他自己

環境與習慣的窠臼

36∣ 雜誌 520期

Page 4: 環境與習慣的窠臼 - towisdom.org.t · 地喝著咖啡。一個問題快速閃進 我的腦海中:「我為什麼要一天 喝這麼多的咖啡呢?」我想了一 下,回答自己:「我需要,因為

的主人,並不想解脫一切障礙,

不想作一個獨立的人。總而言

之,他有迷惑與內部衝突。這樣

的結果,註定了他應當受苦。

作一個奴隸顯得卑下,但是

對於我們都具有的人性弱點,卻

有短暫的迴避與慰藉作用。作一

個主人可能很偉大,但承擔一個

主人應盡的責任與勇氣,往往不

是一件快樂的事。這也就是我們

為什麼不能為自己的所言、所

行、所思負責任,總是抱怨、推

諉責任的原因了。

我說一個個人的經驗提供大

家參考:我曾經有很重的咖啡

癮。在正常的工作日裡,起碼上

午兩杯,下午二杯,因此,我的

手開始顫抖。一九七七年五月的

一個上午,我正在辦公室中慣例

地喝著咖啡。一個問題快速閃進

我的腦海中:「我為什麼要一天

喝這麼多的咖啡呢?」我想了一

下,回答自己:「我需要,因為

我有糖尿病。」我隨即反駁道:

「這不是真正的理由,如果只是

為了糖尿病,喝白開水就很夠

了,一定是咖啡比較好喝吧!」

於是我開始驗證我自己的結論,

我很仔細地去品嘗咖啡的味道。

我小口地吸啜咖啡,慢慢地讓它

從我的嘴唇,經過舌尖、舌面、

舌根,然後從喉嚨細細地下嚥。

我試了好幾口。在這個實驗中,

不依推理或習慣,得到了結論:

咖啡的味道有點苦,有點澀嘴,

對於口腔有點刺激,這實在說不

上是好滋味。從那一天起,我沒

有再喝過一滴咖啡。

行為習慣很難改,但是真正

困難的是改變思考型態或心理習

慣。

思考型態是因為一個人反覆

使用個人特定的邏輯系統而形成

的。這個邏輯系統每個人從他走

過的生命歷程中,抽繹歸納而形

成的一套道理。一個人可能無法

明白陳述經驗與邏輯的關係,甚

至也無法為他自己的邏輯系統下

個定義,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這

個邏輯系統的存在。

既然這是一個存在的事實,

我們也都明自任何推理的過程都

No.520 Oct. 2007∣37

Page 5: 環境與習慣的窠臼 - towisdom.org.t · 地喝著咖啡。一個問題快速閃進 我的腦海中:「我為什麼要一天 喝這麼多的咖啡呢?」我想了一 下,回答自己:「我需要,因為

有一套邏輯系統作基礎;那麼,

不同的邏輯系統必然推理出不一

樣的結果,這是再明顯不過的

了。

數學中有一個知名的故事:

改變歐克里得幾何中平行定理的

基本假設以後,可以導出很多不

同的非歐克里得幾何定理。這個

發現由高士、波耶、洛巴茲考斯

基等人相繼研究建立,最後由雷

蒙綜合,成為「雷蒙幾何學」。

一個人若是執著歐克里得幾何邏

輯系統為永恆的真理,他就一點

也無法窺見雷蒙幾何的實用性。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若發現

他自己的邏輯系統導致了生活上

的不滿意,導致了心理的內在矛

盾,甚至已經走到了死胡同,他

應該拿出足夠的勇氣開放心胸,

去探求另一套人生的邏輯系統。

這個人世間的邏輯令人不滿

意,充斥著內部衝突,引我們

走向痛苦與死亡,多生多劫在

生死中流轉,彷彿是一個死胡

同,看不到出路,我們都已經有

了經驗,以及觀察的事實資料。

因此,我很期許在這本書中提供

另外一套邏輯系統,給讀者另一

種反省與思考。反省、思考也能

帶起更深刻的了解,但是,對於

生命不會有直接的利益。想得到

實利,唯有根據它去過活,去實

驗。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勇敢

的人為了追求權力、名譽及財富

而打仗或屠殺。但是面對死亡之

門,當死亡漸漸逼近而受苦時,

真正的英雄卻很少。一個證悟的

修行人把死亡當作解脫,是一種

自然的現象。只要他喜歡,他就

可以捨棄這個世界。這種死亡的

藝術,是不是也是你所想要的

呢?

摘錄自慧炬出版《禪與科學》

環境與習慣的窠臼

38∣ 雜誌 5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