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跨文化視野於數位華語文學教材的閱讀策略edu.ocac.gov.tw/discuss/academy/netedu06/html/pdf/paper1/a42.pdf ·...

12
結合跨文化視野於數位華語文學教材的閱讀策略 Integrate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s into Read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Literary e-textbooks 邱子修 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摘要﹕ 普藍斯基(Prensky, 2001a) 曾以「數位世代」( digital natives) 與「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來區分出生於 1990 年代後﹐成長於網路媒體無所不在的新生代。 他認為數位世代截然不同於我們的教育體制針對原有教學對象而設計的學生。不但 他們的生活經驗﹐就連他們的思維模式都歷經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因此﹐他主張現 今的教學目標、方法和過程都需要轉以數位世代的生活經驗及思維模式來大肆改 革。此外﹐如何推動、落實多元文化與語言不但是北美 AP 華語為第二語言(CSL) 的課程教學目標﹐也是台灣華語文的教學方針。無怪乎結合電腦網路科技於華語文 教育成為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焦點。 然而﹐普藍斯基以「數位世代」之於「數位移民」的化約論﹐無視如此二分法 下不同族裔、性別、階層的文化異質性﹐值得再思。他似乎過份強調數位科技將主 宰未來的內容﹐而輕忽傳統閱讀、寫作、邏輯的思考、溝通交流等等的學習目標﹐ 已遭批判(VanSlyke, 2003)。雖然數位華語文的教學研究、教材研發及實驗已有相當 的成果和不同程度的落實﹐但是由於數位化下時空思維的轉變及全球化無國界的現 實下﹐如何經由比較不同文化﹐結合文化交流﹐甚至共同超越既有局限文化思維模 式為目標的「跨文化視野」於現有的數位化教學理念、教材製作、運用策略及有效 的實踐仍有待研究。 本文將探討如何結合如上所謂的「跨文化視野」於數位華語文學教材的閱讀與 跨文化的分享﹐並經由比較數位世代有別於傳統世代閱讀紙本而習慣以線性的時、 空思維模式﹐來建議相應可行的運用策略。本人也將以最近研發出版的互動多媒體 台灣文學閱讀教材為例﹐來說明如何聯結既有的網路教學平臺如 WebCT 等、免費 互動的教學軟體如 WikispaceWebQuestEvaluation Rubrics 等﹐及相關網站的文 獻資源如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國家文化資料庫、點台灣等﹐以補足、強化原有 光碟教材之局限。此外﹐不同於本人 2008 年於澳門大學所發表針對該教材開發設計 的內容展示﹐本文將著重在以數位世代傾向自由跳躍、同時並置、及超文本(hypertexts) 的時空思維閱讀模式﹐延展不同的教學理念與策略﹐並將展示如何結合跨文化視野 於網路華語文教學﹐以促進不同文化交流的可行性及強調無遠弗屆溝通的重要性。

Transcript of 結合跨文化視野於數位華語文學教材的閱讀策略edu.ocac.gov.tw/discuss/academy/netedu06/html/pdf/paper1/a42.pdf ·...

結合跨文化視野於數位華語文學教材的閱讀策略

Integrate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s into

Read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Literary e-textbooks

邱子修

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email protected]

摘要﹕

普藍斯基(Prensky, 2001a) 曾以「數位世代」( digital natives) 與「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來區分出生於 1990 年代後﹐成長於網路媒體無所不在的新生代。

他認為數位世代截然不同於我們的教育體制針對原有教學對象而設計的學生。不但

他們的生活經驗﹐就連他們的思維模式都歷經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因此﹐他主張現

今的教學目標、方法和過程都需要轉以數位世代的生活經驗及思維模式來大肆改

革。此外﹐如何推動、落實多元文化與語言不但是北美 AP 華語為第二語言(CSL)

的課程教學目標﹐也是台灣華語文的教學方針。無怪乎結合電腦網路科技於華語文

教育成為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焦點。

然而﹐普藍斯基以「數位世代」之於「數位移民」的化約論﹐無視如此二分法

下不同族裔、性別、階層的文化異質性﹐值得再思。他似乎過份強調數位科技將主

宰未來的內容﹐而輕忽傳統閱讀、寫作、邏輯的思考、溝通交流等等的學習目標﹐

已遭批判(VanSlyke, 2003)。雖然數位華語文的教學研究、教材研發及實驗已有相當

的成果和不同程度的落實﹐但是由於數位化下時空思維的轉變及全球化無國界的現

實下﹐如何經由比較不同文化﹐結合文化交流﹐甚至共同超越既有局限文化思維模

式為目標的「跨文化視野」於現有的數位化教學理念、教材製作、運用策略及有效

的實踐仍有待研究。

本文將探討如何結合如上所謂的「跨文化視野」於數位華語文學教材的閱讀與

跨文化的分享﹐並經由比較數位世代有別於傳統世代閱讀紙本而習慣以線性的時、

空思維模式﹐來建議相應可行的運用策略。本人也將以最近研發出版的互動多媒體

台灣文學閱讀教材為例﹐來說明如何聯結既有的網路教學平臺如 WebCT 等、免費

互動的教學軟體如 Wikispace、WebQuest、Evaluation Rubrics 等﹐及相關網站的文

獻資源如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國家文化資料庫、點台灣等﹐以補足、強化原有

光碟教材之局限。此外﹐不同於本人 2008 年於澳門大學所發表針對該教材開發設計

的內容展示﹐本文將著重在以數位世代傾向自由跳躍、同時並置、及超文本(hypertexts)

的時空思維閱讀模式﹐延展不同的教學理念與策略﹐並將展示如何結合跨文化視野

於網路華語文教學﹐以促進不同文化交流的可行性及強調無遠弗屆溝通的重要性。

關鍵字﹕跨文化視野、數位世代的時空思維、數位華語文學閱讀教材、運用策略

「我們的學生已截然不同。今日的學生不再是我們的教育體制

所設計教導的預設對象。」

“Our students have changed radically. Today’s students are no

longer the people our educational system was designed to teach.”

~ Marc Prensky, On the Horizon, Oct., 2001

一、 前言﹕

普藍斯基 (Prensky, 2001a) 曾以「數位世代」( digital natives)與「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來區分出生於 1990 年代後﹐成長於網路媒體無所不在的新生代。

他認為數位世代截然不同於我們的教育體制針對原有傳統教學而設計的學生對象﹔

不但他們的生活經驗﹐就連他們的思維模式﹐都歷經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因此﹐他

主張現今的教學目標、方法和過程都需要轉以數位世代的生活經驗及思維模式來大

肆改革。然而﹐普藍斯基以「數位世代」之於「數位移民」的化約論﹐無視如此二

分法下不同族裔、性別、階層的文化異質性﹐是否妥切值得再思﹐而且他過份強調

數位科技將主宰未來的內容﹐輕忽傳統閱讀、寫作、批判性的思考、溝通交流等等

的學習目標﹐也已遭批判。

數位科技的確大大地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及應對的教學法。然而科技畢

竟提供的只是傳播、教學、溝通的工具。教學內容的品質、反映普世的人性、如何

達到有效學習、以及溝通的社交技巧仍是教學的主要目標﹐不應捨本逐末地擱置一

旁。此外﹐自從 2003 年起﹐如何推動、落實多元文化與語言﹐不但是北美 AP 華語

為第二語言(CSL)的教學目標﹐也是臺灣華語文課程的教學方針。無怪乎全球結合網

路科技於華語文教材的研發、師培教育的落實、教學實驗的研究成為近年來蓬勃發

展的焦點(Lee-Thompson, 2008)。雖然數位華語文的教學研究、教材研發及實驗已有

相當的成果和不同程度的落實﹐但是由於數位化下時空思維的轉變及全球化日漸走

向「去疆界」的現實下﹐如何經由比較不同文化、促進文化交流﹐甚至能將結合以

「超越既有狹隘文化思維模式」為目標的「跨文化視野」(Chiu, 2008)于現有數位化

教學的理念、教材的製作、運用的策略及有效的實踐﹐仍有待研究。

本文將比較數位世代有別於傳統世代閱讀紙本而習慣以線性的時、空思維模式﹐

來探討如何結合「跨文化視野」於數位華語文學教材的閱讀與跨文化的分享﹐並建

議相應可行的運用策略。將以筆者最近研發出版的互動多媒體《島嶼雙聲》的教材

為例﹐來說明如何聯結既有的網路教學平臺(如 WebCT 等)、相關網站的文獻資源(如

當代文學史料系統、臺灣文獻叢刊、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國家文化資料庫、點

臺灣等)、及免費互動的教學軟體(如 Forum, WebQuest、Evaluation Rubrics 等)﹐以強

化原有光碟教材之局限。不同於本人 2008 年在澳門大學所發表針對該教材開發設計

的內容展示﹐本文將著重在以數位世代傾向自由跳躍、同時並置超文本(hypertexts)

的時空思維閱讀模式﹐延展不同的教學理念與策略﹐並將展示如何結合跨文化視野

於網路華語文教學﹐以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及強調無遠弗屆溝通的重要性。此處所

謂跨文化的視野﹐乃指跨越不同文化的比較﹐以及跨越既有狹隘文化的思維。

二、 目前數位華語文學閱讀的水平與教學思維模式的瓶頸

從美國耶魯大學所提供使用的網路中級華語文課本《中國萬象》、加州聖地牙

哥中國研究中心安德森所主編的《名作導讀與寫作》、及「中國面面談」的網站所提

供的中高級「聽說讀寫」讀本的內容來看﹐數位華語為外語(CFL)或第二語(CSL) 中、

高階的閱讀水平已相當於大陸或臺灣當地高中生的程度。唯獨他們的網路教材仍然

處於靜態、平面、單向進行的網頁以供流覽或可儲存、列印的 PDF 檔。換言之﹐似

乎還沒有結合文字、影像、語言三合一的多媒體閱讀、生詞解釋、線上測驗、互動

討論文學虛擬空間的文學閱讀教材。雖然安德森所選的現代華文另有網址提供語音

檔﹐但是內容多為 1980 年代前的經典短篇小說或散文、無法讓一般成長於不同文化

氛圍的「數位世代」產生認同。此外﹐從現今全球攸戚與共、中心/邊陲不再明顯可

分的角度來審視﹐也缺乏強調多元、跨文化交流的時代精神。

若要吸引所謂「數位世代」的閱讀興趣﹐所選教材的文字﹐不但得具相當程度

文學素養的可讀性﹐內容也應考量這些幾乎人手一機、親朋好友中﹐各式膚色都有、

母語各異的「新新人類」的認同感。而不是一徑沿用傳統思維模式下所預設的華語

文教學目標及經典著作﹐以權威式、既定的標準、過時的遊戲規則﹐來要求成長于

完全不同於過往生活經驗的一代乖乖就範。誠如愛因斯坦 (1879~1955) 所言﹕「所

謂常識就是人到十八歲為止所累積的各種偏見」、「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

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換言之﹐「我們不能用時過境遷的思維模式來解決現時

的問題」。1 普藍斯基 (2001a, 1) 也說得不錯﹕「不同的經驗將導致不同腦神經的重

組﹐因此在數位化環境下感知人生的一代﹐他們的思維模式勢必有所不同」。

1http://zh.wikiquote.org/wiki/%E7%88%B1%E5%9B%A0%E6%96%AF%E5%9D%A6

然而﹐由於所成長的生活環境充斥著求新、求快、「圖片勝過千言萬語」的心

態使然﹐越來越多媒體影像、片斷式的數位簡訊逐漸取代完整文字及句型﹐甚至出

現所謂的「火星文」﹐導致 e-世代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每況愈下﹐也漸成為目前語

文學教育的隱憂。再者﹐根據統計﹐美國百分之七十的四歲幼童已開始使用電腦﹐

二十一歲左右的學生有一半以上已能在網路上搜尋、製作自己所要的內容。2換言之﹐

數位世代不但上網、傳訊的社交方式大幅攀升﹐就連上網搜尋所意在得知的相關資

訊、交流、書寫、創造的比率也日漸增多。因此﹐如何結合互動式、多媒體、有聲

有影的文學作品於網路教材﹐期望能吸引數位世代的點視動機﹐以便能提升他們的

華語文能力﹐培養出本文所謂的「跨文化視野」﹐應是迫切需要的。

三、 數位教材以 e-世代學習者時空觀點的探討及策略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研發、設計多媒體互動教材時﹐就得先瞭解數

位世代學習者若習慣於網路「超文本」(hypertexts)的點閱模式﹐可能就已不自覺地

產生不同思維所導致的不同瀏覽和閱讀模式。所謂超文本就是「將各類型的資訊分

解成有意義的資訊區塊,儲存在不同的節點 (node),成為一種與傳統印刷媒體截然

不同的敍事風格」。3 有別於閱讀傳統印刷紙張的平面、線性、單一、中心思維的

呈現方式﹐流覽如此的超文本﹐自然有如下不同的閱讀模式。其一、因可在「彈指

間」自由跳躍到不同網頁/網址﹐而日漸傾向「非線性」(non-linear)的文本閱讀路徑。

其二、因可多重視窗、多種文本的並置、聯結而有的「交互文本性」(intertextuality)。

其三、因不同專業的區塊、領域所呈現的不同觀點﹐以致而有的「文本多義性」。

其四、因網路文本各有其中心論述﹐所以閱讀時﹐不同閱覽者會以自己的成長經驗、

文化思維模式﹐篩選、綜合產生不同的詮釋及結論。如此一來﹐任何部落格式或虛

擬的討論區﹐即有可能傾向非以尋求所謂的「既定中心」概念為何﹐而轉以思考為

何會有如此不同敍事規則的「去中心性」。

此外﹐由於現今科技掛帥、「天涯若比鄰」的想法﹐以及經濟利益導向的圖利

心態下﹐「時間就是金錢」已成理所當然。如此的心態是否適宜、是否應任其如是發

展﹐筆者已在或繼續會在其他學術論文探討闡述﹐在此僅就其乃當下的現實﹐來探

索如是文化氛圍成長下的數位世代難免而有的思維模式。正如普藍斯基 (2001b)所

2 http://www.teachertube.com/view_video.php?viewkey=6f2c2eba77f39993d118(美国教师网址)

3 http://www.hope.com.tw/culture/showbox.asp?o=200308060949506012

觀察的﹐為了省時、省事、有前途(或有錢圖)﹐這個世代不同的思維模式所呈現出

不同的學習心態及行徑就可包括下列幾種﹕4

1) 一心可多用、同時能並置多重視窗螢幕﹐結合多媒體﹐進行多重文本的流

覽、比對、及參照。

2) 目光(或滑鼠) 常不自覺地跟著多媒體的圖像遊移而點選﹔傾向從體驗中學

習﹔無視於或沒有耐心仔細閱讀冗長的文字說明。

3) 點閱的路徑並非線性或按步就班﹐而是隨著視覺圖像所引之處、意念轉換

之間、或點選時路徑(網路)的通暢開放之便而進行。換言之﹐他們常隨機點

選、浮光掠影地流覽﹐或依所需存取網址或可下載的檔案﹐待用時才詳閱。

4) 偏好立即的線上互動性;能讓他們鍵盤傳出的訊息﹐立即獲得回應而滿足。

如上所述﹐可看出數位世代的流覽路徑、學習模式是時空壓縮後共時性與歷時

性角力的結果。傳統定義、思維下政治版圖的國界、文化的疆界、性別、身份的劃

界「在彈指間」就可拋之腦後﹔而依彈指主體的所好﹐可以又是想像、又是現實地

流連於與彼端滑鼠的「數位主體」或與部落格族群交流、互動。如此的數位主體不

見得指真實的人類﹐可以只是虛擬的人性互動程式或如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 1981)

所謂的「擬化物」(simulacra)。這樣壓縮、去疆界後的時空虛擬世界並非就絕緣于

彌漫現實世界中的操弄、誘惑、陷阱、欺騙、破壞及殺傷力。反而因耳濡目然於虛

擬的操弄、誘惑、陷阱、欺騙、破壞及殺戮而習以為常、真假不分。因此﹐文學傳

統中所強調超越種族、性別、階級偏見的普世人道主義、獨立思考的養成、理性的

批判、及勇於當機立斷的良心抉擇﹐更應該是數位世代學習的內容重點﹐而非僅僅

是科技的程式與應用的熟練度。如是觀之﹐設計或結合多媒體互動教材於既有華語

文學閱讀時﹐可行的因應之策就有如下的淺見﹕

1) 時時得從可能面臨的「跨文化視野」來思考、應變。此處所謂跨文化視野﹐具

有多重義。其一﹐橫跨空間、不同國度的傳統文化。其二﹐橫跨時間、不同世

代思維模式的文化。其三﹐橫跨領域、不同專業的學習文化。其四﹐超越偏見

過時、根深蒂固的思維文化。實踐上﹐為師者得掌握學生各種不同文化的背景﹐

視機強調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的視野﹐以避免網路互動時由於身份一時難以

分辨下﹐無心或無知而引發的認同歧視、人身傷害﹐甚至導致現實的衝突。

4 Prensky, Marc, 2001b,

http://www.marcprensky.com/writing/Prensky%20-%20Digital%20Natives,%20Digital%20Immigrants%2

0-%20Part2.pdf

2) 學習活動中﹐儘量加入引導、鼓勵個人獨立的思考、學習及研究。之後﹐再與

小組分享、交流不同的看法或作法。

3) 評估學習效果時﹐儘量同時兼顧個人學習的進展及團隊合作才得以達成預期的

學習目標或任務。例如可以小組討論相關議題的參與及結果﹐小組期末多媒體

的報告、演出、成果展現、或解決問題的模擬方案等來評估。實踐上﹐可利用

網路各種免費提供的即時通訊(例如 MSN, Skype 等)、小組互動空間(例如 Blog,

Forum, Myspace等) ﹐並以任務型導向的評估(例如WebQuest, Evaluation Rubics

等)、以及線上開放式、多媒體軟體 (例如 e-Videos, Youtube 等) 來分享小組學

習的成果﹐以資日後的改進。

四、 如何結合跨文化視野於數位華語文學教材的閱讀

感謝臺灣教育部 2007 補助筆者所提研發編輯高階華語為外語的多媒體數位教

材《島嶼雙聲》。該教材的印刷版﹐附帶兩課樣本的多媒體 DVD 已由臺北書林於 2008

年 11 月出版。為響應無紙環保而個別發行的完整互動多媒體教材 DVD 預計於 2009

年 6 月發行。為了呼應上述所提出的思維模式及策略﹐筆者將以此多媒體教材為例﹐

來展示如何結合相關既有網路的學習平臺、免費軟體、資料庫等資源來延伸該教材

的運用。期望學習者不但能經由欣賞多媒體的文學來領悟多元文化的精神﹐還能經

由小組互助合作學習模式的建議﹐從親身參與中培養出「跨文化的視野」。由於此多

媒體光碟教材的內容已於 2008 年在澳門大學舉行的科技與華語教學(TCLT) 的國際

研討會上展示說明過了﹐因此不再重複。而將重點聚焦於如何利用網路既有的教具

與該教材結合﹐以擴展、強化其跨文化的教學目標。

1) 教學平臺的聯結﹕

由於該數位教材原就以能與一般教學平臺相容的網頁設計為考量﹐因此可將該

光碟儲存到電腦首頁的一個獨立檔案夾。再整個上傳到以教師路徑進入的教學平

臺(如 WebCT 等) 。一般學校若有教學平臺的設置﹐通常也可請負責數位學習

(e-learning) 的網路專家協助上傳。然後﹐學生經由帳號密碼的輸入﹐點選該課程﹐

即可出現如圖一至二的畫面。

(圖一﹕上傳教學平臺﹐點選教材後的螢幕)

(圖二﹕從右方目錄點選第二課教材後的螢幕)

如此一來﹐原 DVD 光碟所提供學生小組的討論區可改由任課老師主控﹐作為上傳

繳交作業的接收人來批改、評估。老師也可依學生的個別程度﹐自擬線上練習、測

驗、成績登錄、學習追蹤、意見回饋等﹐補足原有 DVD 光碟中沒有的功能。甚至

可再加入老師所選的相關文學佳作﹐上傳以便讓學生比較、分析。美中不足的是﹐

上傳至教學平臺的教材﹐由於某些教學平臺的程式設計﹐將會導致原有教材前進後

退的功能不再能於教學平臺中使用。例如若點進「作者介紹」「作品導讀」等超文本

時﹐由於受控於教學平臺前進後退鍵的主導﹐將無法再回原教材的上一個畫面。得

再點選左邊的教材﹐選擇章節進入原章節的主畫面﹐依循所選課文及主題﹐再進入

點選所需。

2) 線上討論的運用﹕

若學校並沒有教學平臺(或類似 WebCT) 的虛擬教室﹐老師也可以自行點進

www.freeforums.org 註冊﹐即可利用免費的線上討論區﹐參考教材光碟中所提供的

問題或加進自己所想讓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後分享、修改﹐滿意後﹐

直接點選遞交(submit) 就可由任課老師接收、批改。而且不但可讓同班同組學生利

用該空間討論相關議題﹐也可邀請跨國、 跨文化﹐具有共同學習興趣及目標的學生

互相交流(如圖三)。

(圖三﹕論壇討論區進入後的畫面)

3) 多重窗口的並置

由於數位世代的學生很多已習慣在同一螢幕上同時使用多重視窗﹐老師也可

以如此的方式﹐引導學生作教材或課外的延伸閱讀及研究。例如﹐每一課的主畫

面都可聯結其他網址﹐也可同時開啟不同視窗、放大、縮小﹐以並置比較內容。

例如﹐若想多瞭解張錯的作品及英譯本﹐可點選每一課首頁左下方的當代文學史料

聯結﹐複印作者名字﹐附貼在作家欄位﹐點進入﹐即可獲得相關資訊(如圖所示) ﹕

4) 相關資訊的搜尋﹕

若要鼓勵小組上網查詢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人、時、地資訊﹐也可利用教材內所

提供的相關聯結﹐點選以並置的方式呈現﹐由老師補充說明或鼓勵同學分工合作﹐

去不同資料庫搜集、查閱﹐以便撰寫小組閱讀文學後的心得報告。

五、 結論

當然任何一種教材總有某種疏失或限制﹐正如網路科技也常有不如人意的傳送

速度或技術上的問題﹐而使得嘗詴進入虛擬教室的「數位移民」望而卻步﹐或幾番

挫折後即因噎廢食。然而﹐誰都知道學無止境﹐不進則退。如果我們不跟著時代的

腳步前進﹐是不是也將面臨殘酷的現實﹐坐等淘汰的危機呢﹖再說﹐全球暖化現象﹐

致使各地氣候失常。若我們無法為造林盡一份心﹐那是否也應為少需求一本書﹐就

少砍一顆樹的願景﹐而多做一份無紙教材的取代或研發呢﹖

參考文獻

1. 邱子修,〈跨文化的性/別政治評析﹕李昂的《迷園》和愛特伍的《強盜新娘》〉,

《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第二卷〃第一期〃2008年12月〃頁122-156。

2. Baudrillard, Jean.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ans., Sheila Faria Glaser.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4.

3. Chen, Herng-Yow and Kuo-Yu Liu. Web-based synchronized multimedia lecture

system design for teaching/learning 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 Computer and

Education, 50, 2008, 693-702.

4. Lee-Thompson, L. C.. An Investig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Applied by American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 41(4):

702-721, 2008.

5. Prensky, Marc.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McGraw-Hill, 2001.

6. -----, Digital Native, Digital Immigrants,

http://www.twitchspeed.com/site/Prensky%20-%20Digital%20Natives,%20Digital

%20Immigrants%20-%20Part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