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高考材料作文精讲 -...

15
1 2012 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1.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2.掌握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及谋篇布局 12002 高考北京卷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之一。考古发现 ,旧石器时代处于长 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 。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 A.发源地 表明 共存 B.发祥地 证明 并存 C.发源地 证明 并存 D.发祥地 表明 共存 【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根据第一个句子的语境,排除 AC 两项,“发源地”与“发祥地”都指事物发生起 源的地方,但前者多指事物开始发生,所指事物多为具体的,而后者多用于抽象事物起源、兴起 之地,正与“民族文化”相吻合。再根据第二个词句的情境,“考古发现”当属有可靠材料来断定 元谋人与蓝田人同时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这一历史的真实。因此,必须选择“证明”和“并存”两 个词语,而被排除的“表明”一词,多用来把态度或决心表示清楚,“共存”则指“共同存在”, 都不符合语境。 22009 高考广东卷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诗: “今夜鄜月州,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 ________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此题可用比较排除法。①和③比较,显然③中的“后来”一词,与上句紧密相连,而 基础热身 第六讲 高考材料作文精讲 教学目标

Transcript of 第六讲 高考材料作文精讲 -...

1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1.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 2.掌握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及谋篇布局

1.2002 高考北京卷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之一。考古发现 ,旧石器时代处于长

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 。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

义。

A.发源地 表明 共存 B.发祥地 证明 并存

C.发源地 证明 并存 D.发祥地 表明 共存

【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根据第一个句子的语境,排除 A、C 两项,“发源地”与“发祥地”都指事物发生起

源的地方,但前者多指事物开始发生,所指事物多为具体的,而后者多用于抽象事物起源、兴起

之地,正与“民族文化”相吻合。再根据第二个词句的情境,“考古发现”当属有可靠材料来断定

元谋人与蓝田人同时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这一历史的真实。因此,必须选择“证明”和“并存”两

个词语,而被排除的“表明”一词,多用来把态度或决心表示清楚,“共存”则指“共同存在”,

都不符合语境。

2.2009 高考广东卷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______。_______。如杜甫《月夜》诗:

“今夜鄜月州,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

_________。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此题可用比较排除法。①和③比较,显然③中的“后来”一词,与上句紧密相连,而

基础热身

第六讲

高考材料作文精讲

教学目标

2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①必然不可能在③前,故排除 A、B。再看①和④,①是下定义,④是进行分类,显然①在④前。

故选 C。

一、北京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与趋势

通常来说,大家熟悉的作文命题具有四种形式: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

其中,半命题作文多出现于初中阶段,而话题作文在近年来已经呈现出一种明显的颓势。究其原因,

一道完整的新材料作文题,包括“材料”和“作文要求”两个部分,而一道完整的话题作文题则包括

“材料”、“提示语”、“话题”和“作文要求”四个部分。“提示语”暗示了材料的主旨,降低了审题的

门槛,而“话题”则暗示了写作角度,写作难度进一步降低。更重要的是,由于话题作文强调的是“以„„

为话题”,基本上沾边即可,而作文的母题又只有那么几个,所以话题作文经常产生大量的抄袭和套作。

下面我们结合近几年来北京高考作文题,考察一下北京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北京自 2002 年开始自主命题后,于当年就考了话题作文。此后,话题作文就销声匿迹了。09 和

10 考的是命题作文,07、08 年和今年考的是新材料作文。由此可见,在北京历年试题中,新材料作文

仍占重要地位,命题作文日趋增多,话题作文沉溺多年。07 年是北京正式新课改的一年,其新材料作

文的命题形式从一开始就备受大家的关注。尤其 08 年的材料作文对于很多考生而言太难把握,因此 07、

08 之后,高中开始大量训练新材料作文,对于新材料审题的要求也趋向苛刻。果然,今年再次出现。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相应的材料作文写作方法。

二、材料作文的构思方法:五步法

以下面的材料为例:

阅读下面提供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议论文。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天上有个叫普罗米修斯的神,他见到人们在黑暗的世界上遭受

磨难,就决计违反宙斯的法规,把天火盗给人类,让人们摆脱黑暗,愉快地生活,而他却被缚在奥林

匹斯山上,每天辗转在神鹰的狂喙之下„„但他还是不愿改变自己的志向。

第一步,研读题干,明确要求。

应试作文有一个共同特点: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是要求你写什么你才能写什么。这些要

求就是从题干中来的。

研读上述题干,从这些见惯的文字里,我们可以获得四点作文信息。

①自选角度。“自选”不是自由选,“角度”须从材料来,要求首先审读分析材料,寻找角度。

②自拟题目。“自拟”也不是自由拟, “题目”从角度来,要求选准角度,由“角度”找论题(或

方法引导

例题精讲

方法引导

3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论点),然后拟出题目。

③联系生活实际。这是作文针对性、现实性方面的基本要求,不联系生活实际就产生不了作文激

情,写出的作文也缺乏现实意义。

④不少于 800 字议论文。 通常有了作文激情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 800 字容易做到。 把

握文体成了主要矛盾。议论文的形式较多,考场上要有快速定体的良方。给材料作文通常有两种模式:

一是读后感,一是思想评论。上例材料按一般要求要写成思想评论,但许多人不赞成这种单一的要求,

认为既可以写成读后感,也可以写成思想评论。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读后感和思想评论都是议论

文的常见形式。

第二步,阅读材料,明确主题。

审读题干后再阅读材料,理解分析的方向清楚了。

通常材料形式有两大类:一是说明议论类,这类材料主题(道理、含义)显豁,一看就懂;一是

寓言轶事类,这类材料主题(道理、含义)较为隐蔽,需要认真阅读分析。

这里有个方法技巧问题。上述材料属于后者。寓言轶事类材料通常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大多

为记叙文。记叙文阅读的最基本方法是弄懂谁、干什么、怎么干、有什么结果这四个问题。实际上这

四个问题包含了做一件事的四个主要因素,即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

研究上述材料可知,人物是普罗米修斯,事件是他盗取天火让人类摆脱黑暗,经过和结果是他被

缚在奥林匹斯山上受神鹰狂喙而不改变志向。通常概括叙述性短文主题的方法是抓住中心事件,或对

比分析不同人物言行与结果的关系及其根源,或对比分析同一人物言行与结果的关系及其根源;或对

比分析不同事件的经过与结果的关系及其根源,或对比分析同一事件的经过与结果的关系及其根源等。

这个过程就是由具体到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

以上述材料为例,从事件可见普罗米修斯的追求,从过程可见他在追求过程中所经受的磨难,从

结果可见他的志向和决心不可改变。于是,我们从普罗米修斯这个具体事件中抽象出一个普遍道理,

即为了追求正义和真理,尽管遭受磨难,也决不改变志向。这正是普罗米修斯精神,也正是材料给人

们的启示。

第三步,根据主题,确立论点。

材料主题与作文论点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况。

(1) 材料主题与作文论点有一定距离,此时,“联系生活实际”选好角度是实现从材料主

题到作文论点的最好途径。“联系生活实际”的思维方法是联想。我们要根据材料及其主题,运用

相同、相反、相关和类比等联想方式,使之与生活实际挂起钩来。这一过程是从抽象的主题到具

体的生活实际、由一般的道理到特殊的现象的具体化过程。

(2) 材料主题与作文论点相近,此时材料主题可以直接作为作文的论点。本文所举材料即

属于此种情况。为了追求正义与真理,尽管遭受磨难,也决不改变志向,这种普罗米修斯精神就

可以直接当作论点使用。写作方法上可以借鉴以往写过的“谈毅力”、“论志向”等。至于这个论

点能否有所侧重,则由作者根据自己掌握的论据情况来确定,开放性也极强。

第四步,根据论点,拟定题目。

“题目”,顾名思义,是文题之目。它在作文里地位十分重要,可是许多同学考试时或许是情急之

下不会拟题,或许是不注重拟题,常常胡乱写上“由一则寓言(或故事)想到的”这样一个题目,以

为很保险。其实,这样的题目很不保险。因为它既看不出论题,也看不出论点,加之写作能力限制,

又不能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地引出论题或论点,

所以,谈话不集中,论点不明确,以其昏昏,自然不能使“文”昭昭。因此,从应试作文的实际

出发,每个人都要特别重视拟定题目这一程序。拟定题目的依据是论点,方法有四种。下面用本文示

4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例材料作以具体说明。

(1)缩减论点法, 如“为了真理”或“可贵的奉献精神”。

(2)论题设问法, 如“磨难虽临头,志向岂能改”。

(3)因素关系法, 如“磨难与志向”、“若为人生故,真理不可抛”。

(4)形象寓意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 由此看来,只要能准确概括材料主题,并由材料主题确

定作文论点,拟写作文题目便不难了。

注意,拟题目时可以化用诗词文句,或者使用对称格式的标题等等。

第五步,列出提纲,构思作文。

考场作文既有一般作文的特点,又有考场作文的特殊要求。内容、语言是考场应紧紧抓住的对象。 通

常由于考生一心想在内容和语言上写出新意,而没有正确处理好内容、语言、结构、书写诸方面的关

系,导致作文失败。依我的经验看,考场在审读材料、明确作文论点的基础上,只要能顺利突破结构

关,其它方面就会有充足的精力去写好。而突破结构关的关键,就是总结平时读写议论文的经验,掌

握议论文的一般结构规律,形成框式,考场无须多想便能呼之即出,依框式写作文。在这种情况下,

便能很快通过构思关,把精力集中到作文内容、语言、书写这些“门面”上,从而保证作文的内容美、

言语美和文面美。

同时要注意选定文体。

1.“文体不限”≠“不要文体”

“淡化文体”,“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都只是给予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并不等于“不讲文

体”,绝非“不要文体”。写作时,考生必须选择某种文体,主要还是从记叙文(包括微型小说)、议论

文、散文中选择;并且,一经选择,就必须按这种文体的规范写作。用什么文体写,就要写得像什么

体;要是如“牛头马面”,或“非驴非马”“四不像”等等,就违背了“符合文体”的要求,注定要失

分。文体无优劣,就看你能不能驾驭。

2.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

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

常编写故事,不妨写写微型小说(包括童话、寓言等等);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

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

色。 当然,就目前的高考阅卷老师口味来看,写成一篇语言如散文一般优美的议论文,是比较容易得

到阅卷老师青睐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被誉为“最为变态的材料作文”:2008 年北京卷

2008 年高考北京卷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

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

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过一壶水倒了

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例题精讲

5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一、试题特色

1、 形式上,保持试题样式的稳定性

这个依然保持了近些年常用的“材料+评议”的试题形式,即给出材料(或诗文名句,或具体

事件,或社会现象,或生活感悟等等),并提供相关的评论,从而为考生提供多种思维角度,启发

考生的多元思维。

2、 出题意图上,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现独立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试题保持了近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写作基本思路,即分析材料——联系现实——感悟生活——归

纳观点。试题要求考生具有“联系实际”、“盘点生活”的能力与智慧,能够在生活中感悟材料、拓

展思路,从而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独具特色的文章,呈现写作者的文字能力和思维深度。

3、 从内容上讲,旧题材、新视野

一般来说,高考试题须有陌生度。而今年“广口瓶实验”这一材料,曾以不同版本出现于各类

文章和试题中,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可谓旧题材,读来不陌生,反有亲切之感。它的陌生度,便在于

“学生说”。可以说,今年试题立足于旧题材的亲和性,通过多元启发、深入探究,来开拓其中的

哲理内涵,从而提供新的写作写信息,提升试题的延展度。

综上可见,命题题设计属于高考作文必考的类型之一:人生感悟。

设计题目思路为:先提出一个命题——发散想法——提出顺序——反向顺序——引发多角度思考。

命题者颇懂“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并把这种峰回路转、常得高分的作文写作技巧具体体现

在命题思路中。

1.表面看是一个材料作文。除上面给了几个要求,下面给了一则材料,没有任何提示。确实让考

生猛一看,觉得心里没底。所以说,乍一看似乎有点摸不着的感觉,似乎难了点。所以这年的题目被

普遍认为“最为变态”、“最让人看不懂”。

2.仔细一读材料,静心一想材料文意,再一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其实,也还是很有话说的。

(1)材料让人眼熟。比如让我们想到哲理故事里的下面一则:有一个徒弟跟随师傅学艺多年,自

己感到把师傅的本事都学到了,就去见师傅:“我已经把你的手艺全学会了,可以出师了吧?”师傅望

着得意洋洋的弟子问:“什么是全部学会了呢?”徒弟答道:“就是满了,装不下去了。”师傅说:“请

你装一大碗石子来吧!”徒弟照做了。“满了吗?”师傅问。“满了!”徒弟答道。师傅抓来一把沙子,

渗入碗里,却没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再问。“满了!”徒弟答道。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没

有溢出来。没等师傅继续问下去,徒弟已经恍然大悟„„

也让我们想到更加熟悉的薛谭学讴的故事。想到熟悉的故事,自然就容易想到熟悉的道理,想到

熟悉的道理自然就不觉得难以下笔了。

(3)角度、道理让人容易想到。比如求学必须虚心,比如老师教法的柔软,比如换个角度的创新,

比如一个人的坚持,比如多数与少数等,理科考生文科考生都容易打开思路。

3.有话说,文也好做,但要想写出思想深刻,材料新颖,文笔不错的文章来,考场之上,谈何容

易。 所以说,写好不易,是个有利于优秀学生发挥,有利于选择人才的题目。而且,材料作文,既

给学生以广阔的天地,也能有效的避开套作与抄袭,仍是一个比较人文的作文题。

二、写作角度——最为关键的:“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1、 从教师和学生对广口瓶“满”与“不满”的认知

—— 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结论不同;

何必填满,给生命(心灵)留点空间

6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2、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 转换视角(方式、思路、观念),发现新空间;

发掘潜力,创造奇迹

3、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有些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 先主后次,顺序很重要;

生命的质量取决于生命价值的顺序

4、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 重要事务,优先安排;

思考生命的价值,明确重中之重;

权衡轻重

5、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勇敢说不;

独立思考的权力与意义;

6、从“石块”、“沙子”、“水”的关系和作用上分析

——“天生我才必有用”;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要自信;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

2008 年高考北京卷

追求不息

这是一个著名的实验,由一位美国教授首创。他将石块填满一个玻璃广口瓶,问自已的学生,瓶

子是否已满。得到肯定答复后,教授取出一桶沙子倒入瓶中,再次询问学生同样的问题,学生们变得

犹豫起来,于是教授又找来一壶水倒入瓶中,直到水面和瓶口持平。

这个实验日后被广泛应用于能力拓展训练中,并被人总结成“广口瓶理论”向管理学推广拓展。

虽然人们对于这个实验的启示莫衷一是,但就我看来,教授的目的十分明确:告诉自己的学生,很多

表面上到达极限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追求无止境。

把“填满广口瓶”作为这个实验的目标或者说“追求”,我们明显地看到在采取不同思路和标准进

行衡量时,这个“追求”的完成程度也是不同的。所谓世事永远不会做到完美,大略也是这个意思;

因此,我们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应时刻告诫自己追求不息。

毕加索的艺术历程很能体现追求不息带来的好处。学画之初,他的作品并不像后世著名的那

些画作般古怪而有特点,相反,他早期的作品深得“大众化”艺术之精髓,风景人物,光影变化,一

如其他大师的作品,在常人眼中,这样的作品已经可以被视为佳品,毕加索也是够当一名优秀的艺术

家了。然而毕加索并不满足于和那些艺术家囿于一派,他知道,他还有突破的空间,提升的余地。换

言之,他知道石头、沙子已经填满的广口瓶还可以容纳水的注入,正是这种不懈的追求使他开创出异

样艺术,成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于艺术上追求不息只是“广口瓶理论”应用的一个侧面,在个人素质的提升上我们也见到诸多事

例。“活到老,学到老”的民谚注解的正是这种不懈追求的精神。被尊为当今全国学界“泰斗”的季羡

林直到今天百岁高龄依旧笔耕不辍,每天在病房里读书看报,他管这叫“自我提升”。用我们的标准来

看,季老的广口瓶或许是连水都装满了的,他仍不息追求的正是学术和品格上的日臻完善。

推而广之,治国之方,为人之道,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不懈,要时刻意识到前方更广阔的提升

空间。我们知道,人文学科有时或许比自然学科复杂得多——在人与人,国与国的交织中,是不存在

佳作欣赏

7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所谓“极限”的,只要转换角度,原本的山重水复无路之穷就会变为柳暗花明的又一片天空。追求不

息,超越极限,并非不可能。

当最后一滴水从壶中落到广口瓶微凸的水面时,我们看着那一圈圈小小的涟漪,开始思考还能不

能让这瓶子更满,这时,成功的曙光离我们又近了一些。

【点评】

这是一篇闪烁着理性思辨光芒的高分考场作文,它的难能可贵突出地体现在思维的深刻性。对试

题材料中的教学实验,很多考生都注意到“装满”“极限”“空间”这些关键词,但只作表面化的理解,

就得出“人生无极限”“瓶内永远有空间”这样一些生硬的简单的不合事理的结论。而该生却能透过现

象看本质,注意探究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认识到“装满”只是表面现象,且装石块、装沙子、

装水,需用“不同思路和标准进行衡量”,只有“转换角度”,才有“超越极限”。无论详说毕加索,还

是略讲季羡林,都能紧扣上述观点展开分析论证,使理性思辨的力量得以充分彰显。

2008 年高考北京卷

生命的意义

一个杯子,一块石头,一些沙子,一些水,这是什么?如果你是化学家,也许你会告诉,他们的

结构,他们的成分;如果你是物理学家,也许你就会告诉我,他们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物理现象;如果

你是哲学家,也许你又会告诉我很多的道理。而我呢,我是一个普通人,我认为这就是人生。

人生就是大的杯子,当我是嗷嗷待哺的婴儿时,杯子里空空如也,当我们慢慢地成长,父母、亲

人、朋友、同学、同事、社会、国家不断地给予我们时,我们的杯子便开始有了很多的东西,爱、财

富、荣誉等等。这里最大的最重的,莫过于“爱”,这个爱包含了生活太多的内容,小时候父母给了我

们无私的爱,而我们成长后,又有很多人给予我们爱,我们成家立业,有了更多的。当我们为人父母,

我们又会给予孩子们爱,同时也会给予周边的朋友、同事们很多的友情,这也是一种爱。

特别是,当 5〃12 大地震来临之后,在我们的华夏大地上,玉名再次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

大爱无边。当看到我们的解放军和警察、搜救人员、志愿者们日夜奋斗,为了哪怕一丝的希望,都要

付出百倍努力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时,当为了学生、为了亲人、为了能够让更

多的人有生的希望时,有很多人宁可让自己去承受死亡的威胁,也要奋不顾身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每

一个中国人都伸出援手,献出自己的爱心时。我深深地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面对着这样的大地震时,

也许我们会丢失很多,但是只要人间有爱,我们的杯子就会是满满的,我们的生活就是充实的,一切

就能够重来,我们也必将重建家园,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反思我们平时的生活,日复一日的忙碌、奔波,有时候为了生活中一点点的财富和荣誉而绞尽脑

汁时,我们是不是把一些事情弄错了呢。

也许,你的财富会增加,也许你有令人羡慕的荣誉和名利,但是你的杯子中是不是早已经缺失了

生活中最应该有的“爱”了呢,当你财富、荣誉的增加,而占据了本该属于爱的位臵,那么这样的人

生是不是注定是空洞、残缺的人生呢?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我们又在一次从生活的安逸中警醒,让我们再一次明白了什么是爱,

什么是生活中最沉甸甸的东西,我们是不是也该看看自己的杯子,到底还有什么了呢,是不是该清理

出去一些,加入一些了呢。

生命的意义,也许就是在这取舍之间,就是在这杯中杯外吧。

【点评】

佳作欣赏

8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生命的意义是在取舍之间,这是本文传达的主题,作者从地震的主题之中显现出来的生命意义,

有爱、财富、荣誉等等,其中爱的表现更为突出,于是,作者的落笔自然从爱起步,指出爱才是生命

意义的全部内涵。

文章多次使用反问句式,在对比之中凸显主题,使得表达的重心始终围绕爱的主题,另外,作者

始终能够紧密联系材料,从材料的寓意之中生发联想,成为本文最大亮点。

2008 年高考北京卷

小杯子大道理

杯子里先放了一块体积和它差不多大小的石头,石头与杯子的缝隙可以容纳沙子,当石头、沙子

装满杯子,男孩根据沙子吸水、水能渗透沙子的科学规律,又在已经放满石头、沙子的杯中注入水。

这样,从最初杯子空间被石头占据,进而被沙子、石头占据,最后被水、沙子、石头这几样“特性”

鲜明的物质混合充满。

石头、沙子、水,这三种特征鲜明、特性互补的物体可以充满一个空杯子,但前提必须是先放石

头,再放沙子,最后放水。故事中,当老师打破这个顺序和规律,先放沙子、水,并考问学生如果再

想让石头也装进杯子里“该怎么放?”。结果,刚才那个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男孩,没有中老师的“套”。

“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男孩的举动,表面上看很简单。不就是重复第一次的做法步骤吗?为何刚才那个极具想象力极有

创新意识的男孩,这回“走老路”,循规蹈矩了呢?这样的疑问正是故事想要给予读者的启示。套用一

个流行述语,石头―沙子―水,最大限度的添满了杯子的空间。事实上,真正充满空杯子的是男孩的

科学想象力,而男孩的科学想象力是建立在对物体特征充分把握、物质特性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建立

在对科学占据空间的规律的基础上。这里的“科学占据空间”其实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科学发展观在一次物理小实验的中的成功运用。

当老师先放石头时,第一次问学生满了吗,这个男孩说没满,还可以放沙子。假如第二个被补充

到杯子里的不是沙子而是水,会怎样呢?可想而知,石头、水“充满”的杯子是无法再补充沙子的,

已经“满了的”杯子因为补充的沙子会使得杯中的水溢出。

一个空杯子,当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科学想象力,遵循“石头、沙子、水”的顺序,遵循

物质特性派生的科学规律,我们就能够让杯子的空间得到最丰富的充满。反之,如果不顾事物与事物

之间产生影响关联所固有的规律,只一味地想当然的“添满”,不仅达不到预想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

小小杯中折射的“科学发展观”,不也值得人类在工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城市扩张的大课题上反

思吗?为什么马路越修越宽而交通却越来越堵塞?为什么高层小区越建越密而人们的精神家园却越来

越空虚?为什么太湖巢湖水质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污染越来越严重?事实证明,“发展”不能不顾生态平

衡,遵循科学规律才能发挥物质特性的潜能,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遭到“文明的惩罚”。

【点评】

以小见大,寓意深刻,一个空杯子,可以生发出如此多的联想,这是本文特色,作者能够就实验

的过程层层剥开蕴含的道理,使得整个文章思维紧凑,阐发周密,并且具有时代的特色,所谓“文章

合为时而著”,就是这个道理,“小杯子,大道理”,能够阐发精微,也算是足够精到了。

即事言理,喻世明理,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的发展,都在杯子中显现出来。

佳作欣赏

9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友在院子里散步,

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

“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

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又

可以重新开始。”

朋友听后,陷入了沉思中。乔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登上了英国首相的位置。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 800 字。

【思路点拨】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过去的事,也许有值得留恋的辉煌业绩,或许也有追悔不及的遗憾,但

这都已经成为过去。背负着昨天的痛片、挫折、失败的阴影,无法做到豁达、坦然,只会使步履沉重,

最终可能阻碍事业的成功和生命的进程;把昨天的荣耀记挂在心头,也会成为前进的羁绊,世界上有

无数的人年青时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事业,老了一事无成,就足躺在昨天的功劳簿上睡觉,有的甚至顽

固守旧,阻碍了历史或科学的发展(如爱迪生)。

因此我们要学会忘却过去,关闭身后的门,把每一天都当成一个新起点,这样将会青春永驻,充

满活力,将会迎来新的成功。

在这则材料中,“身后的门”可以理解为“过去的生活”,关掉身后的门意味着“忘记过去,让一

切重新开始”。写作时可从以下方面立意:关上身后的门,才可以更专注地走前方的路;放下昨天的包

袱,才可以轻装前进;悔恨昨天是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只有把目光投向今天或明天才有更美好的

未来;让每天都成为新的起点(或开端),把每天当作新生命的开始,会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把过

去的事忘记,做好现在的我,不浪费现在我的时间,才能创造未来我的幸福。

试拟题目:

《忘记过去的荣光》

《今天,永远是起点》

励志类材料

1.人生最大我后悔,莫过于浪费青春。

2.莫叹青春已经消逝,一切都在你手中。

3.在寻找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的学习,有创造的学习,才能越过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4.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5.有天上的繁星照着我们,即使黑夜再漫长,也不会有所畏惧。

6.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

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

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

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

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

采蜜集

实战演练

10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

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7.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

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

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

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

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

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人一个时间只能做一件事,懂抓重点,才是真正

的人才。

8.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

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

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

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

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秘诀:有成功心态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今年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作文:2011年辽宁卷

2011 年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哲学家拿一个苹果给同学们看,说这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么?有的学生说闻

到了。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拿着苹果转了转,一个学生说没闻到,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

另一个说我感冒了。最后哲学家把苹果给大家传看,才知道是一个用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请就以上材料,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字。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一、点评分析

点评: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材料、好文题。

【点评一】

材料来源

这个材料是对苏格拉底的一段故事的改写: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

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

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的香味?这时

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

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

那位学生肯定的回答:“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柏拉图:“他

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

他对他的学生们说: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更不要人云亦云。我拿来一只

苹果,你们为什么不先怀疑苹果的真伪呢?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只有怀疑开始的时候,哲学和思想

才会产生。

例题精讲

11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苏格拉底的学生明白了,他们知道了老师的用意。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这些学生学会了用自己

的脑子去思考,一直到他们帮助苏格拉底创造了伟大的希腊哲学!也正因为柏拉图的与众不同,他才

成为苏格拉底最有成就的门徒。这则故事成了今年辽宁高考的作文材料就是引导学生做事要有自己的

主见,不要盲从。

【点评二】

高考材料多元性分析。可以 从教授的角度教育学生要善于引导给学生发表见解的空间,教授不是

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要循循善诱。从学生的角度看“有一个学生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

到了。哲学家又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说闻到了,”可以看出对教授

的“这个苹果是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深信不疑,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看出了对权威的绝对信任甚至

崇拜的心理。而另外三个学生的默不作声分别表现出或否定了苹果香味或怀疑了不是苹果或以“感冒”

为借口来回避。不同的心态反应出不同的内心世界。这就为考生审题提供了多维的思维空间。

【点评三】

根据材料立意指向性确立:

阅读这则材料,我们发现,面对同一事物,同一对象----“教授手拿塑料苹果在教室里走动”,学

生的反应和感觉是不一样的,有味道、没有味道。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认知的差异。

进一步分析面对老师手中的塑料苹果,在大家不知情的情况下的认知差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

点:

1、 从众心理——大部分人是习惯思维(定向思维)人云亦云,缺少自主判断和思考。(从有味道、

甚至是闻到了甜味的现象分析,可以得出人性的盲从,甚至盲从得逼真、盲从得惟妙惟肖。)

2、 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没有味道分析,可以得出真实,相信自我,自信不盲从等等观点。)

3、 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另一个摸了摸说是真的吗?)

4、 不回避矛盾——大胆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从感冒了没有闻到这个现象分析,可以得出感知

的彷徨,犹豫,给自己的感知寻找借口的人性现象。)

5 亲自尝试,实践得出结论——(最后知道蜡苹果)

综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认知与心态、认知与盲从、正确的认知在于尊重现实

与消除盲从。

立意和角度明确之后,行文时还要注意和材料的内容含意相合,不可以梳理出观点后,放弃材料

天马行空的行文。因此,要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词,比如塑料苹果、苹果,味道等等作文关联词,让

行文和材料,让社会现象和材料现象与人性关联。

【点评四】

文章开篇时应尽量言简意赅的让自己的文章和所给材料巧妙的连接起来,这样既可以一定程度上

避免自己在写作过程中偏题或者跑题,又可以快速而恰到好处的将一篇符合审题要求的文章呈现在阅

卷老师眼前;行文过程中,注意紧扣材料,始终围绕材料的主旨意蕴(你确定的中心)进行写作,结

尾时还可以重申观点,或者结合材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既做到了行文有悟,又使文章自始至终都没

有脱离材料的要求与范围。

材料的实效性这次高考作文从思想意义上说就是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盲从,这是对社会

的种种跟从之风盲从之态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其实学生的盲目追星,社会上的抢购之风都具有针对

性,生活中一些物价除了一些机构恶意炒作左右了人们的意识外,人们的盲目跟从也有助长之势,日

本核泄漏事件引发的中国抢盐潮都在不同程度说明了这一点。

【点评五】

12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显然,哲学家的问题和他的学生对待问题的不同态度,明显在“影射”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迷信

权威、轻信盲从、不肯动脑、不愿动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援疑质理、寻根究底、

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等精神的现象,好在还有三个“默不作声”的学生,他们没有人云亦云,坚持做

自己心灵的主人:第一位尊重了自己的真实感觉,第二个发出了自己的疑问,第三个如果不是“托词”

至少表达了自己的诚实,当然若是“托词”则显其圆滑。

2011 年高考辽宁卷

不从众,做自己来

梅花不争春,独开汉水滨边,吹香弄影,黯淡了一山春色,成就了一世美名。

溪水不争流,叮咚山林幽壑间,清澈婉转,照映西子的容、二乔的貌,不负一生清誉。

人也不从众,即使要遗世独立,也要循着心灵的指引,做自己,给世界留下个巍峨背影。庄子不

从众,他便让世人都随着他一起逍遥渭水,逍遥天下。

当别人都着纶巾、持羽扇,站在楚王座下,痛拍栏杆,直欲把胸中丘壑吞吐的时候,他却破衣敝

履,独钓渭水滨边;当别人恨不能把自己比作光芒四射的太阳,可以洞彻一切的时候,他却指着衔泥

而行的乌龟,对身后楚官淡道:“往矣,吾将曳尾于涂”;当别人对亲的的离去而痛哭流涕、情难自己

的时候,他却背对亡妻鼓盆而歌。他唱的什么?无非“羽化而登仙兮,却离伤”。

即使现在,我们高吟“圣人无功,至人无名”的时候,他已作古,乘着鲲化的鹏“抟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他之身殁,不幸却又幸甚。他不从众,便让人即使望眼欲穿,也难望其项背。

屈原不从众,他便让汩罗江水都随他澎湃千年、滋养千年。

那时,怀王的身侧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了,身后是郑袖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前是令尹子兰

的肺腑之言,言之肺腑。他不能从俗,他便行吟泽畔:“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他不愿与

人同流合污,啜其糟而哺其醴,他只好指天则问:“指九天以为正兮,其惟灵修之故也”。不!他还不

愿随众而降,只好举身赴清流了。来自语文茶

他没有从众,他是他自己,他也是我们的先祖。

时至今日,还有谁不从众?方文山,那个钟情于诗情画意的男子。

他用笔勾勒那素胚青花,即使笔锋由浓而淡,那韵致也通过麦克风为江山染上印迹;他用眼看穿

千里之外,即使只寻得一行青苔,也绿了那江南两岸;他用心感悟东风,在这荒草蔓烟的年代,让那

浓词艳句都黯淡了颜色。

还好,他不从众,他用自己的独特坚守为我们奉上了诗情如风。

从众为众,不从方立。

立之有骨,自己为骨。

2011 年高考辽宁卷

风中的落叶

秋,终于还是来了。那凉丝丝的秋风,将我轻轻摘下,带着我远去他乡……

我问秋风:“你要带我去那儿?”她不回答,依然前行。

我在风中飘忽着打着旋儿,最终落在一间教室。讲台上有一个人,睿智肃穆。我认出哪是苏

格拉底,他正拿着一个莹润的苹果,问他的学生,“你们闻到了什么?”一时间,“香味”此起彼伏,

佳作欣赏

佳作欣赏

13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当嘈杂消逝,只有一个人回答“什么也没有。”苏格拉底点点头,看向他的学生们,“是的,当然,因

为这是一个假苹果。”我望着这个场景,迷惑了。

忽然间,斗转星移,我看到了另一间教试冬看到了黑板上那赫然的“长度相同”,也看到教授

的微笑,与其他人的懊恼和羞赧。我沉思着。

秋风再次来到我的身边,飘渺地吟着:“走吧,我们该走了。”她携起我,向前飘去。

这次是一个洁白圣地,这里是死神的地域--医院。在一间手术室,我看到经过十几个小时的

手术,医护人员已十分疲惫,并开始准备缝合伤口。蓦地,那一直在旁专注而谨慎地履行自己工作的

女助手突然道:“等等,医生我们少拿出一块纱布!”主刀的医生回答:“不可能,我已全部取出来了!”

“不,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用了十一块纱布,但这里只有十块!”“不要胡说,马上缝合伤口!”主刀医生

十分坚决。“不行!”那位助手的眼中迸出惊人的火花,“我要对病人负责,我不能让您进行缝合!”主

刀医生欣赏地看着她,摊开手,手心中赫然是一块纱布,“你的表现值得称赞!”医生如是说,看到此,

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秋风又将我带上旅程,来到了美丽的滇池。我隐在岸边的丛中,看到了那个执著的老人。这

美丽的湖泊是他精神的母亲,是他的生命。当暴利牟取者来到这里,肆意破坏他的珍爱之水时,他愤

怒了,挺身而出,相识之人的劝告安慰不了他,黑心的商人的毒打阻止不了他,有关部分的冷漠更不

能洗灭他为母亲奋斗抗争的怒火,他如红烛般燃烧,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奔走。终于,滇池归于平

静美丽,水鸟成群,碧波荡漾。我被震撼了!

一个人,能够不为外界影响,坚持自己,循着自己的灵魂走过一生,是多么的美好与辉煌!

坚持自己的灵魂,不为外界纷乱所扰,有时多美的令人向往与敬佩,秋风带着我飞过一个墙头,上面

有几杆芦苇,正摇摆不定。我徒然生出一股对它们的蔑视,也生出一股悲哀,我不也是随波逐流的一

片落叶么?

一棵大树,映进我的眼帘,在被风裹挟远去的一瞬,我向他大声发问:“你,为什么能如此坚

定!”大树的回答随风飘来:“我不选择上帝也不选择魔鬼,二者都是墙,都会将我的道路阻挡,难道

我要用一堵墙去换另一堵墙?”

今生我是飘忽的落叶,来生,我将是坚定的大树!

2011 年高考辽宁卷

君子之风

兰,深山幽谷,芳华自赏。

竹,亭亭玉立,坚韧挺拔。

菊,与世无争,清高隐逸。

梅,欺霜傲雪,凌寒而放。

古人谓之为四君子,合而观之,皆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是以世人将其喻为君子,

取其不趋俗,不媚世之风骨。

所以君子之风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坚持,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超

迈,是“我自横刀立马”的豪气,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孤傲。

做事,要有君子之风。只有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才不会成功时得意骄矜,失意时怨天尤人。

要有自己的主见,做自己的主人。古人云:“君子合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就是教人们在吸收别人

意见时有自己的主见。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比尔•盖茨哈佛中途退学,为许多人所不解,以为他

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然而谁也没想到几年之后他开创的事业令所有人仰望羡慕。他没有像哈佛大

学里的那些学子一样努力地学习,然后一步步走在常规的路上,他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他不为世俗的

佳作欣赏

14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眼光所左右,却开辟自己的天空,他成功了。纵观中外成功人士,只有让自己的思想凌驾于众人之上,

方可开辟天地。

做人要有君子之风。古人云:“宽以待人,严于律已。”有自己的人品,不媚俗,不趋俗。古往来,

那些默默无闻者大多是随波逐流,所以历史的烟云湮没了他们。留名千古的必是那些特立独行与世俗

背道而弛的人,细数历史的烟云,你会发现魏晋的风骨,竹林七贤的不羁,五柳先生的隐逸,你会发

现汉唐的高风,李白的潇洒,你还会明白宋代的气节,苏轼的大江东去,清照的梧桐冷雨,稼秆的挑

灯看剑,你还会找到明清的不俗,板桥的洒脱,曹雪芹的悲歌。唯有以君子之风的卓尔不群,方能尽

显名士风流。

君子之风是不趋俗不媚世的行为,是一种孤洁傲岸的境界。真名士自风流,唯有用超拔的思想方

能达到君子之风的境界。

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当然,识时务为识时务,但不能随波逐流,否则丧失了自我那是一

种悲哀!

君子之风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凌驾于万物之上,真正做到远离人云亦云,远离世俗是非,让我心

做主!

结合下面的材料,构思作文。

三个人进商店,分别买饮料。

一个人说,我喜欢喝果汁,味道是甜的;另一个人说,我喜欢喝咖啡,苦中带甜;还有一个人说,

我喜欢矿泉水,味道是淡的。

根据此情景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 800 字。

【解析】情景作文,包含三个层面:甜的、苦中带甜、淡的。写作难度上比较有挑战性。考生要将这

三个层面,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可以联系生活、国家、国际关系等比较大的方面,并且要照顾到三方

面的需求。例如:人的个性不同、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不同等等。高水平的考生,会将这个包含了

三个层面的复杂的话题,统一在一个精粹的表述中。

一蓑烟草任江平

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

与叹息。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 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

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淡得让人无从品味,

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

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

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

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

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我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告诉我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嗥啕此类,

佳作欣赏

家庭作业

15

2012年·高三春季·教师版·第 6 讲

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以赞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词穷。

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

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

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

月不会迷失——— 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摄人无语,恍然大悟

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

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了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罢,淡罢,绝不为万物所主宰,我独

逍遥于濯浊之外,蝉蜕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江边一蓑烟草,一片缟素。

教我如何追寻你的步伐,那美至于无所适从的精髓;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态

度。这便是你吧,淡淡如泉水,你偏执的追逐,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飘渺之歌。

【点评】

这篇作文让我们对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文字把玩能力刮目相看。庄子的境界其实一般人难以企

及,但是作者对此却有较深的感悟,否则,通过一个人的人生境界来阐释一个“淡泊”的哲理,很容

易落入俗套,或成为人物事迹的介绍而难见新意。作者借大量的庄子寓言和经过提炼的语言,萃取精

华,裰合成文,显得富有文采和大气,很好地展现了一个高中生的语言素养。文中一些句子,如“我

想要触及你的衣襟,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泉边那飘扬的一片缟素,是为你而起的

飘渺之歌”,语句灵活,富有弹性,是作者创造性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