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营养品 奶盒里藏着生活“小确幸” · 先锋理念推广者 2010 年 10 月,...

1
级营养品变身大众营养饮品走进上海人家 奶盒里藏着生活“小确幸” 好生活博物志 国乳业 博物馆 码关注新民晚报官方微博 4 版编辑 / 文佳 视觉设计 / 窦云阳 2020 7 6/ 星期一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cn 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时尚创意发明家2010 ,闵行区古美街道成为 上海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街道。 牛 广成是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 要想 做好垃圾分类,就要先教居民学会 垃圾分类。 在教居民垃圾分类中, 牛广成想了很多办法。 在近日接受 记者采访时,牛广成说,有一阵子网上用“猪吃不吃 ” 来 调 侃 垃 圾 分 类,其实他用“猪吃不吃”教居民 垃圾分类,不知道要比网上早多少 时间。 当时牛广成所在的小区居民基 本上都是动迁户,农民比较多,大家 对垃圾分类这一新概念不太明白。 一遍又一遍的培训,收效却不明显。 有一次牛广成去一个金山朋友的养 猪场,看着猪在吃东西,一下子联想 到垃圾五分类—猪吃的是厨余果 皮,不吃的是其他垃圾,吃了中毒的 是有害垃圾, 吃了流血的是废旧玻 璃, 可以卖掉换钱买猪肉的是可回 收物。回来之后,牛广成就以此为例 子讲解垃圾分类。通俗易懂,居民一 听就明白垃圾分类是怎么回事了。 为了更好地宣传垃圾分类和环 保知识,牛广成不断创新宣传方式。 有一次,牛广成看到居民打牌,就突 发奇想, 发明了一副扑克牌做垃圾 分类宣传资料。 四种花色对应四种 垃圾,每张牌面配有垃圾种类图片 和文字说明,以及垃圾分类知识和 政策宣传,背面和封面印有垃圾分 类指南二维码,不懂的可以扫一扫 查询。没想到“垃圾分类扑克牌”后 来成了上海推广垃圾分类的网红宣 传品,到全国各地和 上海发1500 先锋理念推广者 2010 10 , 牛广成组建上海第一个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 古美垃圾分类五色志愿务队( 2013 名为古美环志愿 服务队) ,近 10 开展志愿1000 多次;组建闵行区环服务队紧跟闵行区志愿者大车开展志愿;组建上海环服务总队,在上海开展垃圾 分类和环宣传等各项志愿动, 2019 年就宣传了 185 场次…… 2011 1 ,牛广成组建了有 害垃圾回收小组。 们经常带上多 物到居民区,居民换废灯泡、坏掉的充电器、电池、过期药 有害垃圾为居民物,一垃圾分类的知识在他鼓励倡导下,不少居民 开始识地有害垃圾集起古美街道党工委周君咪说, 定车定人定时,他连续 7 年为街道义务进行有害垃 圾的挑拣分类和清运, 古美街道有 害垃圾回收每年每居上海 镇级第一2019 12 , 古美街道为“上海垃圾分类示范”, 其中就有牛广成和他的团队的一功劳。 城市” 是垃圾分类提升 版。 2019 7 1 上海市生活 垃圾管理条》施行后,牛广成开始 引导居民“垃圾分类”“垃圾头减量转变。 牛广成说,他注册废中世界等域 名, 功注册上海废环保服务 公司希望项目哺育公益服务,推 进公益服务的可持续性助力志愿 服务常态化。 记者 鲁哲 古美路街道牛广成发明网红产品助力垃圾分类 环保“牛”人 年开展志愿活动 多次 牛广成 中共预备党员闵行 区古美社区环保服务中心负责人上海环保志愿服务总队队长闵行 区环保创全志愿服务队队长曾荣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9 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 2019 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好人好事 提名奖)、2018 年度 上海市垃圾分类先进个人和 2017-2018 年度闵行区优秀志愿 者等荣誉称号广 时代 奋斗者 乳制品工厂生产线模型 送奶员曾使用的自行车与木质框架 版摄影 记者 陈梦泽 1 000 0 曾经奶卡去小场的发 点, 老阿姨笔勾一下日子,的牛奶。 回家后,掉牛 奶瓶口蜡线揭开奶瓶上的封 盖纸瓶盖上的一层奶 ,这种感觉真是太幸福。如今有的卖, 口感选择众多, 而且多少多少,奶已经 成了很多生活常。 高级营养品”到“大 众营品”, 订奶难”到“ 心订”,中国乳业博中的品, 为上海人喝喝奶难有奶喝被誉最佳供给源。 多上了年的上海老百姓眼里,小小的一致经历3 变化: 世纪 70 代前,一奶绝算得是一奢侈品”世纪 80 奶逐渐进入普生活紧俏程度亚于如今轻人眼 新上世纪 90 中后,上海的牛奶供逐渐了大需求人们买牛方式大的变化。 在中国乳业博中,有上海牛珍贵史 料,包括订奶卡。 国乳 业博讲解蓉芳介绍开放之后,民的生活水平,对养有了更需求一下子对牛需求,牛一下子不应了,当时符合出婴儿、动大手术病 老人等条件一次只能 一年世纪 80 有少上牛,多数孩只能滚筒粉机也国乳业博品之一蓉芳介绍作原是通筒内蒸汽加热使滚筒外液干 两侧刮粉刮1986 开始, 上海连续 7 喝奶难问题列项目之一,为持奶的发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政策,比息、低息贷款免鲜等。 1992 年,上海牛奶公司将光、沪 光、浦光、宝光、华光系列牧整合走出化管理 的第一4 年后,上海奶公 上海实业集团资成“上海 乳业公司1985 年, 上海牛14.19 ,日毒牛100 万瓶。 1990 年,第一 200 万瓶进入平衡状 喝奶难”一去不复返无处买随心购在中国乳业博,有一辆自 一个易的温袋,这就是 当时上海奶工的“ 配”,人们 的记一下子又回到了:天蒙蒙亮奶工穿梭在大街小满载着牛或拖 来到户家取走奶瓶,换上新奶。 世纪 60 奶工队,当时的上海奶公司并能安排所有户, 只能让户到指地点去到上世纪八九十开始恢复在,买牛多,了到可以买到,可以 手机 App 订。 喝到奶喝好奶“早的牛奶瓶基本上都是玻 璃的,有大瓶口和小瓶口等规格包装的发盒包装逐渐成为了流,牛逐渐变化人们选择 ”张蓉芳70 80 后上海, 玻璃奶瓶上有道封面的是一张类牛皮,印了牛商标的图,封根棉纱箍紧。 揭开后,正圆形板密瓶口。 就是 把奶瓶转过来,牛不会渗漏 来,揭开层盖往往父母帮 凝结瓶口上的 脂肪往往口舔下去的美成年 之后依然忆犹1995 年, 当大家还习惯早上从奶取出保质期 24 时的牛时,先推采用盒包装的“小子”能够一次一个期喝的牛奶。 成为消费 品,户,着一代代 的成。纸盒包装出现更多品种牛出现打下了的基今天, 在中国乳业博就有乳业生技术点实瞄准世界乳业科技沿开展有学科交叉技术创新 色的乳业相关科研究,不消费者“有奶喝”,更要“ 记者 方翔

Transcript of 级营养品 奶盒里藏着生活“小确幸” · 先锋理念推广者 2010 年 10 月,...

Page 1: 级营养品 奶盒里藏着生活“小确幸” · 先锋理念推广者 2010 年 10 月, 牛广成组建了 上海市第一个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队———古美垃圾分类五色桶志愿服

“高级营养品”变身“大众营养饮品”走进上海人家

牛奶盒里藏着生活“小确幸”

美好生活博物志中国乳业博物馆

▲扫码关注新民晚报官方微博

要闻4本版编辑 / 王文佳 视觉设计 / 窦云阳2020 年 7 月 6日 / 星期一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时尚创意“发明家”

2010 年,闵行区古美街道成为

上海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街道。 牛

广成是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 要想

做好垃圾分类,就要先教居民学会

垃圾分类。 在教居民垃圾分类中,

牛广成想了很多办法。 在近日接受

记者采访时,牛广成说,有一阵子,

网上用“猪吃不吃”来调侃垃圾分

类,其实他用“猪吃不吃”教居民

垃圾分类,不知道要比网上早多少

时间。

当时牛广成所在的小区居民基

本上都是动迁户,农民比较多,大家

对垃圾分类这一新概念不太明白。

一遍又一遍的培训,收效却不明显。

有一次牛广成去一个金山朋友的养

猪场,看着猪在吃东西,一下子联想

到垃圾五分类———猪吃的是厨余果

皮,不吃的是其他垃圾,吃了中毒的

是有害垃圾, 吃了流血的是废旧玻

璃, 可以卖掉换钱买猪肉的是可回

收物。回来之后,牛广成就以此为例

子讲解垃圾分类。通俗易懂,居民一

听就明白垃圾分类是怎么回事了。

为了更好地宣传垃圾分类和环

保知识,牛广成不断创新宣传方式。

有一次,牛广成看到居民打牌,就突

发奇想, 发明了一副扑克牌做垃圾

分类宣传资料。 四种花色对应四种

垃圾,每张牌面配有垃圾种类图片

和文字说明,以及垃圾分类知识和

政策宣传,背面和封面印有垃圾分

类指南二维码,不懂的可以扫一扫

查询。 没想到“垃圾分类扑克牌”后

来成了上海推广垃圾分类的网红宣

传品,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各地和

上海发放 1500万副。

先锋理念推广者

2010 年 10 月, 牛广成组建了

上海市第一个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队———古美垃圾分类五色桶志愿服

务队(2013 年改名为古美环保志愿

服务队), 近 10 年开展志愿活动

1000 多次;组建闵行区环保创全志

愿服务队,紧跟闵行区志愿者大篷

车开展志愿活动;组建上海环保志

愿服务总队,在上海各区开展垃圾

分类和环保宣传等各项志愿活动,

仅 2019年就宣传了 185场次……

2011 年 1 月,牛广成组建了有

害垃圾回收小组。 他们经常带上多

肉植物到居民区,跟居民兑换废弃

灯泡、坏掉的充电器、电池、过期药

品等有害垃圾。 他们一边为居民兑

换植物,一边传播垃圾分类的知识。

在他们的鼓励和倡导下,不少居民

都开始有意识地把有害垃圾集中

收集起来。 古美路街道党工委副书

记周君咪说,定车定人定时,他们

连续 7 年为街道义务进行有害垃

圾的挑拣分类和清运, 古美街道有

害垃圾回收量每年每月都稳居上海

市街镇级第一。

2019 年 12 月, 古美路街道被

评为“上海市垃圾分类示范街镇”,

其中就有牛广成和他的团队的一份

功劳。

“无废城市” 是垃圾分类提升

版。 2019 年 7 月 1 日《上海市生活

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后,牛广成开始

引导居民从“垃圾分类”向“垃圾源

头减量”转变。 牛广成说,他已成功

注册“无废中国”“无废世界” 等域

名, 并成功注册上海无废环保服务

公司,希望以项目哺育公益服务,推

进公益服务的可持续性, 助力志愿

服务常态化。 本报记者 鲁哲

古美路街道牛广成发明网红产品助力垃圾分类

环保“牛”人 年开展志愿活动 多次

牛广成 中共预备党员。 闵行

区古美社区环保服务中心负责人、

上海环保志愿服务总队队长、闵行

区环保创全志愿服务队队长。曾荣

获“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9

年 “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

2019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好人好事 (提名奖)、2018年度

上海市垃圾分类先进个人和

2017-2018年度闵行区优秀志愿

者等荣誉称号。

牛广成用多肉植物和居民兑换有害垃圾

新时代 奋斗者

▲ 乳制品工厂生产线模型

荨 送奶员曾使用的自行车与木质框架 本版摄影 记者 陈梦泽

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曾经,拿好奶卡去小菜场的发

奶点, 老阿姨用笔勾一下日子,给

一瓶当天的牛奶。 回家后,拉掉牛

奶瓶口的蜡线,揭开牛奶瓶上的封

盖纸, 舔掉瓶盖封纸上的一层奶

迹,这种感觉真是太幸福了。如今,

牛奶到处有的卖, 口感选择众多,

而且想喝多少喝多少,喝牛奶已经

成了很多人的生活日常。

牛奶,从“高级营养品”到“大

众营养饮品”,从“订奶难”到“随

心订”,中国乳业博物馆中的众多

展品, 为你讲述上海人喝牛奶的

变迁。

从“喝奶难”到“有奶喝”

牛奶,被誉为人类最佳的蛋白

质和钙的供给源。在许多上了年纪

的上海老百姓眼里,小小的一瓶牛

奶大致经历了 3 次变化: 上世纪

70 年代前, 一瓶牛奶绝对算得上

是一件“奢侈品”;上世纪 80 年代,

牛奶逐渐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但其

紧俏程度,绝不亚于如今年轻人眼

中最新上市的手机; 上世纪 90 年

代中后期,上海的牛奶供应逐渐满

足了大众的需求,人们购买牛奶的

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中国乳业博物馆中,有许多

关于上海牛奶行业发展的珍贵史

料,包括早期的订奶卡。 据中国乳

业博物馆讲解员张蓉芳介绍,改革

开放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

高,对营养有了更高的需求,因而

一下子对牛奶的需求量大增,牛奶

也一下子供不应求了,当时订一瓶

牛奶要符合出生婴儿、动大手术病

人、高龄老人等条件,且一次只能

限期半年或一年。

上世纪 80 年代初, 只有少部

分人能喝上牛奶,多数孩子只能吃

奶粉。早期的滚筒式制奶粉机也是

中国乳业博物馆的展品之一。据张

蓉芳介绍,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滚

筒内蒸汽加热, 使滚筒外乳液干

燥,再用两侧刮片将奶粉刮下。

从 1986 年开始, 上海市政府

连续 7 年将“喝奶难”问题列入实

事项目之一,为扶持奶牛业的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政策,比如发放

无息、低息贷款,减免鲜奶税收等。

1992 年,上海牛奶公司将光明、沪

光、浦光、宝光、华光等一系列牧场

资源整合,走出了牧场集约化管理

的第一步。 4 年后,上海市牛奶公

司与上海实业集团合资成立“上海

光明乳业有限公司”。

1985 年, 上海牛奶年产量只

有 14.19 万吨, 日供消毒牛奶 100

万瓶。 1990年,鲜奶日供应量第一

次达到 200 万瓶,供求进入平衡状

态,“喝奶难”一去不复返。

从“无处买”到“随心购”

在中国乳业博物馆,有一辆自

行车加一个简易的保温袋,这就是

当时上海送奶工的“标配”,让人们

的记忆一下子又回到了过去:天刚

蒙蒙亮,送奶工就穿梭在大街小巷

里,踏着满载着牛奶的自行车或拖

车来到订户家门口,取走放在门口

的空奶瓶,换上新鲜牛奶。

上世纪 60 年代后期, 由于送

奶工队伍人数不足,当时的上海市

牛奶公司并不能安排所有送奶到

户, 只能让订户到指定地点去领

取。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送奶

上门又开始恢复。

现在,购买牛奶的渠道越来越

多,除了到超市可以买到,还可以

通过手机 App随时随地预订。

从“喝到奶”到“喝好奶”

“早期的牛奶瓶基本上都是玻

璃的,还有大瓶口和小瓶口等不同

规格。 现在随着包装工艺的发展,

纸盒包装逐渐成为了主流,牛奶种

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选择

越来越多。 ”张蓉芳说。

在 70 后、80 后上海人的童年

记忆里, 玻璃奶瓶上有两道封口,

最外面的是一张类似牛皮纸的薄

纸,印了牛奶商标的图案,封纸用

一根棉纱箍紧。 揭开封纸后,则是

正圆形的厚纸板密封住瓶口。就是

把奶瓶倒转过来,牛奶也不会渗漏

出来,揭开这层盖子往往要父母帮

忙。凝结在瓶口四周和厚纸板上的

牛奶脂肪, 往往是孩子们的最爱,

一口舔下去的美味,让许多人成年

之后依然记忆犹新。

1995 年, 当大家还习惯于每

天早上从奶箱中取出保质期 24 小

时的牛奶时,光明率先推出采用屋

形纸盒包装的“小房子”鲜奶,让人

们在超市能够一次性买足一个星

期喝的牛奶。 这让牛奶成为消费

品,走进千家万户,伴随着一代代

人的成长。 纸盒包装的出现,也为

更多品种牛奶的出现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今天, 在中国乳业博物馆旁,

就有乳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

室, 瞄准世界乳业的科技前沿,积

极开展具有学科交叉和技术创新

特色的乳业相关科学研究,不仅让

消费者“有奶喝”,更要“喝好奶”。

首席记者 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