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為本課程的反思 - Education Bureau · 動的樂趣 -...

20
兒童為本課程的反思 日期:22/10/2013 救世軍梨木樹幼兒學校 1

Transcript of 兒童為本課程的反思 - Education Bureau · 動的樂趣 -...

兒童為本課程的反思

日期:22/10/2013

救世軍梨木樹幼兒學校 1

實踐以「兒童為本」的課程原則

相信兒童為有能力的學習者

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是積極和主動的學習者

老師是推動者、協作者、支持者,並提供適

切的資源和學習機會,促進學習成效

2

專題研習 烏龜

救世軍梨木樹幼兒學校

教師:何敏兒 3

專題研習主題:烏龜

對象:5–6歲幼兒

推行日期:2012年10–11月

目標:

1. 培養愛護動物的態度

2. 引導幼兒積極欣賞大自然的事物,培養生活情趣

3. 發展幼兒的科學思維,幫助他們作觀察及分析

4

發掘幼兒的興趣

在專題研習的

開始,老師以「寵

物」為主題,透過

「飼養者」的訪問,

老師發現幼兒對龜

隻的認識最為貧乏,

且衍生出一連串的

問題。

1. 是不是所有「龜」都叫做「烏龜」﹖

2. 烏龜有哪些種類?

3. 是不是所有烏龜都懂游泳?

4. 烏龜會不會叫?

5. 烏龜有沒有牙齒和耳朵?

6. 烏龜有沒有骨頭?

7. 如何辨別烏龜的性別?

8. 烏龜怎樣生蛋的?

9. 烏龜除了龜糧外還可以吃什麼?

10. 為什麼烏龜會把身體縮入殼中?

11. 烏龜的殼可以跟身體分開嗎?

12. 烏龜需要大便及小便嗎?

13. 烏龜在什麼時候睡覺?

14. 烏龜會生病嗎?

15. 烏龜喜歡住在什麼地方?

16. 烏龜會感到快樂嗎?

17.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飼養烏龜? 5

專題研習角的設立 環境是第三位教師,讓幼兒在專題研習角內自行進行資

料研究、觀察、探索及記錄。

6

給予討論的機會

「為校內的烏龜開展美好的生活」之討論

芊穎:我覺得烏龜現在不開心,因為牠沒有朋友。

欣蕊:我們就是牠的朋友啦,我覺得牠是開心的,因為有我們會陪伴牠。

曦樂:我也覺得烏龜是不開心,因為我見牠都不理我們。

納川:牠應該是不開心的,如果我被困著也會不開心。

德暉:我覺得烏龜現在很開心,因為我們給了牠住的地方。

欣蕊:對啊,我們給了牠一間「屋」。

雪伶:可是「屋」太小了。

欣蕊:那麼我們換一間大屋給牠好了。

納川:有了「屋」沒有「家庭」,都一樣是不會開心的。

老師:你說的「家庭」是指什麼?

納川:即是「親人」。

曦樂:為牠找親人?! 不會成功的,因為世界太大了。

7

提供「做中學習」的自主學習機會

結論及計劃:

1. 為烏龜命名,給牠一個名字

2. 每天有特定的照顧員負責烏龜的餵飼、清

潔及看顧 (由幼兒輪流擔任照顧員)

3. 安排了烏龜與幼兒一起於體能活動時間進

行體能運動

4. 安排烏龜住在專題研習角,方便進行觀察

及照顧

5. 舉行「龜龜同樂日」,請有飼養龜隻的幼

兒把寵物龜帶回學校,給烏龜結識朋友

8

提供「做中學習」的自主學習機會

餵飼:幼兒從資料得知紅耳龜是雜食性的龜類,接著便按照資料

中 的提議,搜集了各類食物餵飼小梨。但參考書中並沒有

提及餵飼的方法、食物的大小及數量等資料,於是幼兒便

進行了預測及試驗,引證出小梨的飲食喜好。

換水:為了解如何為小梨的水池換水及清潔,幼兒訪問了之前負

責照顧牠的校工,以請教她換水的方法。

運動:有見小梨常常想爬出池外,並估計龜隻跟人類一樣需要運

動,幼兒安排了小梨每天都參與班中的體能活動,照顧員

會陪伴小梨於體能活動室內散步。

龜龜同樂日:有飼養龜隻的幼兒都把寵物龜帶回學校,原是打算讓

小梨結識新朋友的,可是從觀察中得知,龜隻並沒有

出現預期的「友好」反應,牠們之間似乎欠缺交流,

看來更喜歡獨自行動。

9

帶領幼兒反思 (批判性思維)

幼兒在池中搭建小橋、滑梯及花園等設備,並觀察小梨對

「遊樂場」的反應,期望牠會喜歡這些設備。

觀察過後的發現: 梓鋒:我們試砌了幾種橋及路給小梨,

但牠都不肯上去。

智軒:牠只顧繞圈子爬。

悅嫺:牠可能不敢爬上去,怕跌。

智軒:牠平日常常爬高,不會怕跌啦。

晉熙:我看著牠爬了幾個圈啦,牠只喜歡

向前爬,都不走上橋的。

德暉:就算欄著牠,牠也爬過去便算。

曉澄:其實小梨不喜歡玩這些吧。

智軒:我發現牠只喜歡躲在橋底。

最後幼兒結論出小梨可能

不喜歡或不習慣那些「遊樂設

備」,但那吹氣兒童玩水池的

確比課室內的水池大和深,較

適合小梨散步及做運動,最重

要的是吹氣水池有足夠的容量

載水,讓小梨可以暢泳其中,

那麼幼兒便能仔細地觀察到烏

龜游泳及潛水時的姿態。

10

適時安排考察或參觀

安排幼兒參觀香港爬蟲館,以圖畫記錄館中各種龜隻。

適時引進專家, 以擴闊、引證和深化學習

與獸醫的約會

因為幼兒發現小梨的背甲有

一片片的「東西」剝落,但在參

考資料中未有提及此情況,有幼

兒便提出帶小梨去看獸醫的建議,

以了解小梨的健康狀況,「與獸

醫的約會」就此發生。

專家分享 幼兒在互聯網中認識到一個名為「香港

兩棲及爬行動物保育基金 香港兩棲及爬蟲

協會」的團體,知道他們不單是飼養龜隻的

專家,更從事了很多保育及援救烏龜之工作,

從而對他們工作讚佩不已。於是老師便邀請

他們到校向幼兒分享工作經驗,並宣揚正確

飼養兩棲及爬行動物的觀念和態度。

11

總結活動歷程

- 投下了感情及同理心,亦體會到與小動物互

動的樂趣

- 理解到動物也是會有思想和感受的,明白到

牠們不是「玩具」

- 在照顧者的使命感中學會了盡責,知道一個

盡責的主人對寵物的重要性

- 對待動物的正確態度就是「尊重每一個生命

個體」

- 不能隨意遺棄動物,也不能用自認為正確的

相處方式,強加在寵物身上

12

有關烏龜的疑問 1. 是不是所有「龜」都叫做「烏龜」﹖

2. 烏龜有哪些種類?

3. 是不是所有烏龜都懂游泳?

4. 烏龜會不會叫?

5. 烏龜有沒有牙齒和耳朵?

6. 烏龜有沒有骨頭?

7. 如何辨別烏龜的性別?

8. 烏龜怎樣生蛋的?

9. 烏龜除了龜糧外還可以吃什麼?

10. 為什麼烏龜會把身體縮入殼中?

11. 烏龜的殼可以跟身體分開嗎?

12. 烏龜需要大便及小便嗎?

13. 烏龜在什麼時候睡覺?

14. 烏龜會生病嗎?

15. 烏龜喜歡住在什麼地方?

16. 烏龜會感到快樂嗎?

17.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飼養烏龜?

照顧的經驗 資料研究 專家分享 實驗及觀察

13

「烏龜」的主題網絡

烏龜

種類

習性

身體結構

生態特徵 與人類的

交流

生活需要

爬蟲類的特徵:

卵生

不是恆溫動物

皮膚乾燥有鱗片

龜甲上的紋理可顯示年齡 可分雄性

及雌性

分辨方式因應種類各有不同 (結構分類)

側頸龜 /曲頸龜

(生活環境分類)

海龜

陸龜

澤龜

進食

調節體溫

曬太陽

氣溫低時冬眠

排泄

一般睡眠

吸收陽光

大便 小便

龜殼 運動

有毅力

群居或獨居也可

安靜

分三部分:

背甲

腹甲

甲橋

溫馴

眼睛

耳孔

鼻孔

魚、蝦、昆蟲、水草、蔬果

因應品種不同會吃不同的食物

身體

各種龜糧

因應品種不同會有不同的顏色、形狀及紋理

前/後腳

因應品種不同會有不同

腳趾/爪/蹼

成為寵物

食用

排泄孔

瀕臨絕種

受保護

飼養

主人的責任

餵飼

清潔

換水

護理

看病

照顧一生

妥善護理

愛護

尊重

保護身體內臟

身體連著硬殼

綠色字-第一階段 紫色字- 第二階段 紅色字-第三階段

14

教師反思

引證學習理論

總結幼兒的學習成效

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幼兒

發展與學習更掌握

作為老師更有信心和成就感

15

謝謝 ~

16

兒童為本課程的反思~行政方面

行政上的支援

校長參與、配合

具彈性(包括時間、地方運用)

善用外界資源

人手的配合eg女工的工作

17

兒童為本課程的反思

課程的反思

從生活中學習

從經驗中學習

除了知識,尚需更多發展幼兒的情意群性及生活態度

18

兒童為本課程的反思

教師策略

活動設計,學習環境的配合(主題展品 、相片、圖書、研習工具、幼兒的疑 問、發現......)

引發問題,從疑問為起點去尋找答案、建構知識及生活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做觀察探求

19

兒童為本課程的反思

教師策略

老師留意幼兒的反應,適當時介入

從失敗中領會「想像」與「實況」

按興趣適時引進專家以擴闊、引証和深化幼兒的學習

帶領幼兒反思(批判性思維)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