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高雄史蹟探源4

27
高雄史蹟探源 第四講 主講人:謝貴文 (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 http://blog.yam.com/EHMK

Transcript of 99高雄史蹟探源4

高雄史蹟探源第四講

主講人:謝貴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http://blog.yam.com/EHMK

清代台灣科舉考試清代各府縣儒學生員,俗稱秀才,為科舉制

度上最基本的功名。秀才考試又稱小試或童

子試,每三年舉行二次。每次的考試,都必

須經過縣試、府試、院試(學政)三個階段

,考生無論年紀多大,通稱為「童生」,但

考試時則分「已冠」(十六歲以上)、「未

冠」(十五歲以下)兩個層級出題。

清代台灣科舉考試初進學的秀才,稱為附生,附生陞廩生,廩生陞歲貢生(含恩貢生),都必須經過歲試,依次遞補。廩生出貢,有一定年限。這些依序出貢的貢生,便稱為「歲貢」,假如出貢的年份,朝廷恰有重大慶典或喜事,則這年的歲貢,便稱「恩貢」,恩貢有一項歲貢所無的特權,即非有重罪,學政不能呈請革去科名。正途出身的貢生,另有「拔貢」、「優貢」、「副貢」三種。拔貢十二年考一次,優選者以小京官用,次選以教諭用。

清代台灣科舉考試舉人考試,三年一科,正式的名稱叫「鄉試」,考上的就是舉人了。鄉試都在各省省會舉行(每年秋八月 )。通過鄉試則稱為『舉人』,舉人第一名為『解元』,第二名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皆『經魁』,第六名『亞魁』,其餘稱『文魁』。通過了鄉試的舉人,緊接著就是明年二月在京師舉行的會試。會試和鄉試相同,都是三年一科,中式會試,稱為「貢士」,貢士第一名為「會元」,前十名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為「會魁」。

清代台灣科舉考試貢士要經過保和殿覆試,且列等,才有資格參加殿試。覆試的等第,將來作為進士甲第的依據。殿試也叫廷試,例於四月二十二日舉行,地點仍是保和殿,殿試試卷寫法有一定的格式,每份試卷,都須經八位讀卷官閱過,最後擬定前十名進呈御覽,欽定名次,一甲共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其他七名列入二甲。新進士受職前,又須經過朝考,朝考分三等,一等第一名稱「朝元」,之後核計覆試、殿設、朝考三者的等第授職,優者授翰林院庶吉士或庶吉士,俗稱「館選」。

清代台灣科舉考試

清代台灣科舉考試

右昌楊家古厝

楊家祖籍為泉州府南安縣,追隨鄭成功來台後世居右昌,傳至第七代楊峰善於刀法、楊雲漢精於騎射,兄弟取同科武秀才後同任台南府把總,而堂兄弟亦有文、武秀才,一門六秀才,地方傳為美談。 1882年(光緒 8年)建今古厝,除燕尾型屋脊外,正廳門額勒有「兄弟同科」石匾 。

卓夢采墓卓夢采生於清康熙年間,為鳳山縣庠生(生員),卒於乾隆 23年(乾隆歲次戊寅年,西元 1758年),距今 248年,其詩作如「鳳岫春水」、「泮水荷香」、「龍目井泉」、「半屏列嶂」等,以描述當時的鳳山縣景色為主,對現在的左營、鼓山著墨甚多,亦是瞭解高雄歷史發展之重要參考史料。

卓夢采墓

康熙 60年朱一貴作亂,攻陷鳳山縣,亂賊召募之,卓夢采堅持「不善不入,昔有明訓」,「寧餓死,毋從賊」,並舉家逃入打鼓山,鳳山知縣肯定其崇高志節,曾頒贈「儒林芳標」匾額。其弟卓夢華亦為詩人,兄弟二人見重於時,其子卓肇昌為乾隆 15年之舉人,詩作「鼓山八詠」、「龜山八景」仍是膾炙人口之佳句。

卓夢采墓「卓夢采墓」建築年代久遠,且為清朝鳳山縣時期漢人墓葬式樣,加上其形制完整,現況尚佳,,因此墓前有象徵功名地位的旗杆座,其生平及詩作於《鳳山縣采訪冊》、《重修鳳山縣志》史籍中均有記載。卓夢采墓位於柴山,出入有所管制,故能保存良好,且卓家來台第七代子孫卓郭其田等人,本著緬懷先祖、顯揚先人的胸懷,同意將卓夢采墓指定為市定古蹟。

卓肇昌的生平背景

卓肇昌,字思克,縣庠生夢采子也。由拔貢生,登乾隆庚午賢書。少穎異,能承庭訓。長益岐嶷,好為古文辭,下筆數千言,思汨汨如泉湧。論世知人,具有特識。一時老師宿儒,咸器重之。著有《栖碧堂全集》,藏於家。乾隆二十八年,分修《鳳山縣志》。年五十四卒。

卓肇昌傳說內容分析土地公看牛 卓肇昌幼時放牛,因

為好玩耍,所以每天都請土地公幫忙看牛。卓肇昌因是文曲星降生,土地公不敢抗命,但日子一久,深感厭煩,故托夢給卓父求助。卓父查明此事,將卓肇昌訓斥一番,從此不敢再請土地公看牛。

卓肇昌傳說內容分析

戲押王船 旗後迎王船,卓肇昌因為好玩,拿走船上三個紙偶水手,以致王船無法開出港。王爺乃托夢給卓肇昌的老師求助,老師查明此事,歸還水手,王船終能揚帆開走。

卓肇昌傳說內容分析鬼阻進士路 卓肇昌進京考進士,

行前發誓若高中,將霸占廍後山與蓮池潭。廍後山群鬼擔心誓言成真,乃派二鬼隨行阻撓,將其試卷藏於主考官的硯盒之下,終使卓肇昌名落孫山。

卓肇昌傳說內容分析張天師相助

落榜的卓肇昌去拜訪張天師,張天師告知其有二鬼相隨,阻撓考試,甚至將取其性命,皆因所發誓言而起。卓肇昌請求張天師相助,張天師乃給三張神符,保護其安然返家;但卓肇昌返家後未依囑咐燒掉神符,直至三年後才想起履行,當晚即夢見三位仙人告辭而去。

卓肇昌傳說內容分析

赴任城隍 廍後農民見卓肇昌騎白馬往梓官而去,卓肇昌請他轉告家人,將前庭狗糞隨意處理,勿大驚小怪。農民回廍後村後,發現卓肇昌已經去世,棺木停放在庭前。因當日適逢梓官城隍開顏,地方乃傳說卓肇昌死後赴任梓官城隍。

城隍神

「城隍」一詞最早見於《周易》:「城復于隍,勿用師」,「城」指城牆,「隍」則為護城河。祭祀城隍源於古代天子蜡祭之一的祭水庸神,本為一種自然崇拜,東漢以後開始建廟祭祀,唐代的城隍信仰已盛於江南,張說、張九齡、韓愈、杜牧等人出任地方守宰時,皆曾撰寫祭城隍文。

城隍神

宋代城隍信仰更為普遍,並列為國家祀典;明代城隍信仰達到高峰,明太祖依行政區劃分封都、府、州、縣城隍,制定廟制,建立上下統屬的神祀系統。城隍神最初職掌為保護城池,冥佑地方民物,後來逐漸擴大為禳解水旱疾疫,兼掌科名桂籍,並為冥間主宰,負有糾察地方官吏、賞善罰惡之責。

城隍神

由於城隍為與陽世行政機構對應的冥界行政官,在魏晉南北朝即有以功臣、循吏為城隍神之說,如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秦裕伯等。在台灣如道光年間曾先後出任淡水同知的曹謹、曹士桂,相傳都因有功於民,而於死後出任新竹城隍;光緒年間曾任基隆海防廳廳長的包容,相傳也因為人慈善、辦事公正,歿後為地方官民建廟奉祀,稱為護國城隍。

城隍神

尚有三種人物可為城隍:一、忠良、孝悌、有德之人。二、生前有學問教養、無邪惡行為者,死後具有城隍任用考試之應試資格,其及格者可為城隍神。三、在水中溺死的「水鬼」,三年內不將他人引入水中作為替身,則可依其功德而為城隍。台灣民間流傳甚廣的「水鬼變城隍」故事

卓肇昌傳說的文化意涵

卓肇昌傳說中出現文曲星、土地公、王爺、鬼、張天師、符神、城隍等眾多鬼神,每個都帶有人性化的情感與趣味,又具有鬼神社會的上下位階,將台灣民間信仰的「多神性」、「擬人化」、「組織性」等特色表現無遺。

卓肇昌雖是文曲星降生,連土地公、王爺都要敬他三分,但由於一時生出霸占土地的貪念,終究逃不過鬼魂的糾纏,招致落榜、喪命的報應,令人體會到先天命運會因後天心念改變的道理,也獲得到「為善必昌,作惡必亡」的善惡果報教訓 。

左營城隍廟康熙五十七年鳳山知縣李丕煜建

左營城隍廟

左營城隍廟

左營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