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35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description

第二节. 旅游流运动的实证分析. 一、全世界国际旅游流分析. 国际旅游市场的划分. 世界旅游组织( WTO )根据世界各地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产生国际客源的集中程度,将全世界国际旅游市场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为 欧洲市场、美洲市场、东亚和太平洋市场、非洲市场、中东市场和南亚市场。. 国际旅游客流量. 自二战结束以来,全世界的国际旅游客流总量逐年增加,呈现一种不断持续上升的趋势。. 1950—2000 年全球国际游客增长情况. 国际旅游客流基本流向.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二节

Page 1: 第二节

第二节

旅游流运动的实证分析

Page 2: 第二节

一、全世界国际旅游流分析

Page 3: 第二节

国际旅游市场的划分 世界旅游组织( WTO )根据世界各地

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产生国际客源的集中程度,将全世界国际旅游市场按照地理区域划分为欧洲市场、美洲市场、东亚和太平洋市场、非洲市场、中东市场和南亚市场。

Page 4: 第二节

国际旅游客流量

自二战结束以来,全世界的国际旅游客流总量逐年增加,呈现一种不断持续上升的趋势。

Page 5: 第二节

1950—20001950—2000 年全球国际游客增长情况年全球国际游客增长情况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全球

国际

游客

数:

万人

Page 6: 第二节
Page 7: 第二节

国际旅游客流基本流向

无论从国际旅游接待量还是从国际旅游收入的角度衡量,欧洲都占据首要位置,其次是美洲,第三位的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其余所剩不多的市场份额由非洲、中东和南亚地区共同分享。

Page 8: 第二节

全球各地区国际旅游接待量的市场份额( % )

旅游人数 1960 年 1970年

1980 年 1990 年 2000 年

欧洲地区 72.5 70.5 65.8 62.4 57.8

美洲地区 24.1 23.0 21.4 20.4 18.4

东亚太地区 1.0 3.0 7.3 11.6 15.9

中东地区 1.0 1.4 2.1 1.6 3.0

非洲地区 1.1 1.5 2.6 3.3 4.0

南亚地区 0.3 0.6 0.8 0.7 0.9

Page 9: 第二节

全球前 10 位旅游目的地国家的市场份额

排名 1950 全球份额

1970 全球份额

1990 全球份额

2000 全球份额

1 美国

71%

意大利

43%

法国

38%

法国

35%2 加拿大 加拿大 美国 美国3 意大利 法国 西班牙 西班牙4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意大利5 瑞士 美国 匈牙利 中国6 爱尔兰

17%

奥地利

22%

奥地利

19%

英国

15%7 奥地利 德国 英国 俄罗斯8 西班牙 瑞士 墨西哥 墨西哥9 德国 南斯拉夫 德国 加拿大

10 英国 英国 加拿大 德国

Page 10: 第二节

国际旅游客源地分布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至今,全世界国际旅

游客源地分布格局基本上一直是欧洲约占近 60% ,美洲约占 20% ,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约占 12%-17% ,其余很小份额由非洲、中东和南亚地区分享。

Page 11: 第二节

国际旅游(客)流规律 自二战结束以来,全世界的国际旅游流量呈现不断自二战结束以来,全世界的国际旅游流量呈现不断

上升的趋势;上升的趋势; 全世界范围内国际旅游流的发生地和接待地呈现出全世界范围内国际旅游流的发生地和接待地呈现出

高度集中于欧美地区的态势,亚太地区呈现快速发高度集中于欧美地区的态势,亚太地区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展的势头;

全世界范围内跨区域的国际旅游流量少于区域内的全世界范围内跨区域的国际旅游流量少于区域内的国际旅游流量;国际旅游流量;

当前全世界国际旅游流的基本流向还是发达国家之当前全世界国际旅游流的基本流向还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自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也呈现间的流动,自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也呈现增长势头。增长势头。

Page 12: 第二节

二、中国入境旅游流分析

Page 13: 第二节

中国入境旅游流类型

外国人旅游流 海外华侨旅游流 港澳台旅游流

Page 14: 第二节

中国入境旅游流量(单位:万人次)

年份 总计 外国人 华侨 港澳台同胞

1980 570.25 52.91 3.44 513.90

1985 1783.31 137.05 8.48 1637.78

1990 2746.18 174.73 9.11 2562.34

1995 4638.65 588.67 11.58 4038.40

2000 8344.39 1016.04 6.00 7320.80

2005 12029.23 2025.51 10003.72

Page 15: 第二节

中国入境外国游客的空间分布 单位: %

年份 亚洲 欧洲 美洲 大洋洲

1980 49.6 21.1 22.6 5.9

1985 52.2 19.9 21.1 6.2

1990 52.3 25.6 13.3 2.9

1995 59.8 24.7 8.7 2.2

2000 61.3 23.3 12.0 2.8

2002 64.3 21.0 11.2 2.6

Page 16: 第二节

中国前 10 位客源国的排位及份额排名 1980 份额 % 1990 份额 % 2000 份额 % 2002 份额 %

1 日本 31.4 日本 26.5 日本 21.7 日本 21.8

2 美国 19.2 美国 13.3 韩国 13.9 韩国 15.8

3 澳大利亚 5.4 苏联 6.3 俄罗斯 10.6 俄罗斯 9.5

4 英国 5.4 英国 4.5 美国 8.8 美国 8.3

5 菲律宾 4.3 菲律宾 4.5 马来西亚 4.3 马来西亚 4.4

小计 65.7 55.1 59.3 59.8

6 法国 2.9 新加坡 4.1 新加坡 3.9 菲律宾 3.8

7 德国 2.8 泰国 3.9 蒙古 3.9 新加坡 3.7

8 新加坡 2.8 德国 3.2 菲律宾 3.6 蒙古 3.4

9 泰国 2.4 法国 2.9 英国 2.8 泰国 2.9

10 加拿大 2.0 澳大利亚 2.9 泰国 2.4 英国 2.6

小计 12.9 17.0 16.6 16.4

其他 21.4 其他 27.9 其他 24.1 其他 23.8

总计 52.91 万 174.73 万 1016.04 万 1343.60万

Page 17: 第二节

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特征 旅游流量特征:呈现逐年增大趋势; 旅游流向特征:客源地相对集中,明显受地

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文化异同等三种因素的影响;

旅游流时间特征:一方面有明显的季节性,另一方面逗留时间的地区差异很大。

Page 18: 第二节

三、中国国内旅游流分析

Page 19: 第二节

GDP ,即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因此,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Page 20: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 1978 年到 2004 年的 26 年

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从 1473亿美元增长到 16494亿美元,年均增长为9.4%;

1991-1995 年, GDP 年均增长 12% , 1996-2000 年, GDP 年均增长 8.3% ;

2000 年的 GDP 达到 8.9 万亿元,超过 1 万亿美元,是 1980 年的 6.3倍,位居世界第 7 位,人均 GDP 约为 840-850 美元;

从 2003 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 10% 平台上加速。 2003 年增长率为 10.0% , 2004 年为 10.1% , 2005 年为 10.4% 。 2003 年我国人均 GDP 首次突破 1000 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人均 GDP超过 1000 美元,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

2004 年的 GDP超过 13 万亿元,位居世界第 6 位,人均 GDP超过 1 万元。 2005 年中国 GDP 总量超过 18 万亿元,成为全球第 4 大经济体,中国人均 GDP1740 美元,排名全球 128 位。

2006 年 GDP 总量逾 21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1.1% ,人均 GDP超过 2000 美元 。

Page 21: 第二节

2006 年中国各省区人均 GDP 排名 人均排名 省区 人均 GDP(RMB)   

     01 香港 201625- 216026         02 澳门 186722- 207469         03 台湾 15215 美元约合 120198(RMB)         04 上海 52378         05 北京 45652         06 天津 35791         07 浙江 28318         08 广东 26134 (广州市人均 GDP已经超过 10000 美元 )        09 江苏 24584         10 山东 20118         11 辽宁 18781         12 福建 18476         13 内蒙 16032         14 河北 14858         15 黑龙江 14436         16 新疆 13652         17 吉林 13347        

18 山西 11994 (中部第 1 )      19 海南 11049         20 河南 10842 (中部第 2 )      21 青海 10085         22 湖北 9973 (中部第 3 )      23 陕西 9918         24 重庆 9761         25 江西 9501 (中部第 4 )      26 湖南 9312  (中部第 5 )      27 西藏 9149         28 宁夏 8933         29 四川 8465         30 广西 8311         31 安徽 8292 (中部第 6 )      32 云南 7701         33 甘肃 7232         34 贵州 4893        注 1 香港人均 GDP2004 年为 186267 港元, 2005 年增长率 8%左右     注 2 澳门 GDP2004 年为 827亿澳门元, 2005 增长率为 8- 9%        注 3 台湾人均 GDP 为自己公布

Page 22: 第二节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 ·奈什比把一个国家经历经济增长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下饭馆; 第二阶段——开始买新衣服; 第三阶段——开始购买新的家用电器 ;

第四阶段——开始买摩托车、汽车和住宅; 第五阶段——开始出国旅游。

Page 23: 第二节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首先消费档次提高,一次性购买从万元级向十万元级过渡,十万元级购买的典型代表是住房和汽车;

其次消费领域拓宽,以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为主的非商品性消费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

Page 24: 第二节

国内旅游的发展年度 国内旅游人数

(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占旅游总收入比重

( % )1985 2.40 80.00 -

1990 2.80 170.00 -

1995 6.29 1375.70 65.87

2000 7.44 3175.54 70.27

2005 12.12 5286.00 68.81

Page 25: 第二节

国内旅游市场结构与特点 国内游客成分结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农村居民出游绝对人数多,相对比例低;

国内游客消费结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国内旅游市场特点:观光度假游客为市场的主体;出游距离以短程为主;出游形式以散客为主;出游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Page 26: 第二节

国内旅游流的基本特征 流量特征:持续上升、不断增大;( P3

02图表 6-22 ) 流向特征:目前趋向于一般的大众性旅

游目的地; 时间特征:出游时间呈现一定程度的集

中分布,观光度假旅游者的平均逗留时间比较短。

Page 27: 第二节

四、中国出境旅游流分析

Page 28: 第二节

出境旅游的发展 出境旅游的发展基础:人口、经济; 出境旅游的发展历程:港澳游、边境游、

出国游; 出境旅游的发展前景

Page 29: 第二节

出境旅游流的基本特征 出境旅游流量变化:持续增长,从 1993 年度

的 374 万人次增至 2004 年度的 2885 万人次; 出境旅游流向分析:以 2002 年度为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总人数 1660 万人次,其中往亚洲流量 1420 万人次,往大洋洲流量 27 万人次,往欧洲流量 140 万人次,往美洲流量 62万人次。

Page 30: 第二节

阅读材料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简称《放假办

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简称《休假条例》)两项法规于 2007 年 12月 7 日经国务院第 198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放假办法》从公布之日起施行,《休假条例》从 2008 年年 1月 1 日起施行。

此次调整,我国将会出现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连休三天的小长假、黄金周和职工个人带薪休假并存的新局面。

Page 31: 第二节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第一条 为统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的假期,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 一 ) 新年,放假 1天 (1月 1 日 ) ;   ( 二 )春节,放假 3天 (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 ;   ( 三 )清明节,放假 1天 (农历清明当日 ) ;   (四 )劳动节,放假 1天 (5月 1 日 ) ;   (五 )端午节,放假 1天 (农历端午当日 ) ;   (六 ) 中秋节,放假 1天 (农历中秋当日 ) ;   (七 ) 国庆节,放假 3天 (10月 1 日、 2 日、 3 日 ) 。  第三条 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   ( 一 )妇女节 (3月 8 日 ) ,妇女放假半天;   ( 二 )青年节 (5月 4 日 ) , 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 三 )儿童节 (6月 1 日 ) ,不满 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 1天;   (四 )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8月 1 日 ) ,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第四条 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  第五条 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

  第六条 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第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Page 32: 第二节
Page 33: 第二节

1995 年 1月 1 日起施行的劳动法第 45 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 1 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自劳动法公布至今,国务院一直没有制定出台具体办法。 2007 年 12月 14 日,国务院公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在时隔 13 年后,带薪年休假终于将在 2008 年 1月 1 日成为我国广大劳动者切切实实的权利。

Page 34: 第二节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第一条 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 1 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第三条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 1 年不满 10 年的,年休假 5天;已满 10 年不满 20 年的,年休假 10天;已满 20 年的,年休假 15天。 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 第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 (一)职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数多于年休假天数的; (二)职工请事假累计 20天以上且单位按照规定不扣工资的; (三)累计工作满 1 年不满 10 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 2个月以上的; (四)累计工作满 10 年不满 20 年的职工,请病假累计 3个月以上的; (五)累计工作满 20 年以上的职工,请病假累计 4个月以上的。 第五条 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年休假在 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年度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 1个年度安排。 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 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依据职权对单位执行本条例的情况主动进行监督检查。 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年休假权利。 第七条 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对拒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赔偿金的,属于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所在单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以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属于其他单位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或者职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条 职工与单位因年休假发生的争议,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九条 国务院人事部门、国务院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分别制定本条例的实施办法。 第十条 本条例自 2008 年 1月 1 日起施行。

Page 35: 第二节

思考题 新休假制度的施行及其对旅游流的影响研究 1、新休假制度的基本内容 2、新休假制度的基本特点 3、新休假制度对旅游流(国内旅游流和出

境旅游流)的影响(流量和时间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