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17

description

之 新加坡.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Page 1: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Page 2: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之 新加坡

Page 3: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该国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相望,北面有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新加坡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属于新兴的发达国家,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并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根据调查,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工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快速发展至今,新加坡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炼油国,以及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成

绩斐然,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Page 4: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从 20 世纪 70 年代,新加坡开始逐步摆脱了仅仅依靠转口贸易维持生计的局面,逐步过渡到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 80 年代初开始,新加坡加速发展

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90 年代为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

大力推行“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向海外投资。 2004 至 2007 年之间,实质 GDP 平均增长 7% ,但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跌至 1.1% ,多个行业遭受冲击。对此,政

府推出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升投资者信心。

Page 5: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新加坡 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受新元兑美元汇率走强、人口快速增长、赌博和制药业扩张推动,去年取得良好的成绩。根据彭博社引用的数据,新加坡 2011 年 GDP 达到 3,268 亿新元,按平均汇率计折合 2,600 亿美元。新加坡通过吸引制药企业建厂、结束 40 多年赌场禁

令的方式正在逐步实现经济多元化增长。经济过去两三年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新加坡自由的移民政策以及推动生物医药和赌博这些新

产业的意愿取得了一些成功。

Page 6: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新加坡的四大经济支柱

❶工业

❷服务业

❸农业

❹贸易

Page 7: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工业。 1961 年 10 月,政府为加快工业化过程、促进经济发展,创建了裕廊工业区。裕廊工业区的面积约为 70平方公里,包含了八千多家跨国公司和本地的高技术制造业公司,对 GDP 的直接贡献率为 26%左右,雇佣了全国 1/3 以上的劳动力。该工业区以石化、修造船、工程机械、一般制造业、物流等为主导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政府也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新加坡的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沿海的西南部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迄今新加坡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以及东南

亚最大修造船基地。

返回连接

Page 8: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服务业。 服务业在新加坡经济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占新加坡 GDP约 3/4 ,主要产业包括批发零售业(含贸易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交通与通讯、金融服务业、膳宿业(酒店与宾馆)、其他共六大门类。批发与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与通讯业、金融服务业是新加坡服务业的四大重头行业,其中批发零售业由於包括贸易在内,因此份额最大。新加坡商务服务业则包括不动产、法律、会计、咨询、 IT 服务等行业。交通与通讯行业,包括水陆空交通及运输,也包括传统的邮政服务和新兴的电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则包括银行、证券(股票、债券、期货)、保险、资产管理等门类,可以说正是依托这四大服务业的发展,新加坡才确

立了其亚洲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   2012 年 8 月 23日新加坡统计局公布的第二季度服务业收入指数显示,与今年第一季度相比,第二季度的教育服务收入下跌

15.3% ,休闲和个人服务收入下跌 8.4% ,金融与保险服务收入下滑 1.1% 。和去年同期相比,第二季度服务业的整体收入则同比增长 6.0% ,其中教育服务与保健和社会服务,分别上升

13.6% 与 9.2%;不包括房地产和租赁的商业服务以及交通和仓储服务则上扬 7.9% 与 6.8%.

返回链接

Page 9: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农业 农业园区位于林厝港,拥有可耕地面

积两千多公顷,农业中保存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的生产,如种植兰花、热带观赏鱼批发养殖、鸡蛋奶牛生产、蔬菜种植等。新加坡现有 130家沿海和陆地渔场,专门饲养蚤目鱼、金目鲈、石斑鱼等鱼类供应给本地消费市场。新加坡农粮局也定下自供量目标,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本地蛋类能占总市场需求的 30% 、鱼类为 15% ,

蔬菜 10% 。

返回链接

Page 10: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外贸 外贸是新加坡国民经济重要支柱,进出口的商品包括:加工石油产品、消费品、机器之零件及附件、数据处理机及零件、电信设备和药品等。主要贸易伙伴:马来西亚、泰国、中国(包含香港和台湾)、日本、韩国、美国、

印尼等。

返回链接

Page 11: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❶ .实施高度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❷ .

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主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

❸ .实行以自由港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与政府积极干预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

❹ .,形成以外国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企业结构

Page 12: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❶. 实施高度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 , 新加坡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战后 , 新加坡实行高度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与其所处的特定的国内和国际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的。新加坡是一个海岛型的城市国

家 ,自然资源暖乏 , 国内市场狭小 , 发展经济的初始条件较差 ,所具优势仅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劳动资源。在这种条件下 , 依靠国内的投资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经济循环 ,无法形成经济增长的动力 ,因而必须把国内的经济循环扩展到国际市场上去二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增

长 , 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突飞猛进 , 跨国公司得以空前发展 ,尤其是发达国家正经历战后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而将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转移

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新加坡抓住这一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机遇 , 积极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将其经济纳入国际分工的体系。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 , 新加坡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 , 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资本与技术 ,迅速提高出口竞争能力 ,从而使外向型的经济循环机

制得以确定

返回

Page 13: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❷. 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主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

由于推行高度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 新加坡一直以建立和发展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中心来构筑其外向型经济结构。目前 , 新加坡已是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 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通讯中心和旅游中心。这在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 ,仅有香港能与之媲美 , 但近种综合性的国际经济中心。新加坡是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和年香港作为世界性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已日趋下降 , 而韩国和台湾均未建成这出口基地 , 国内制成品的 90%销往国外。它是

世界上最大的电脑磁盘驱动器和硬盘的生产和出口国 ,也是世界重要的半导体生产和出口国 ,同时还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此外 , 新加坡还是亚太地区的通讯中心和旅游中心。目前 , 新加坡已与全球各地建立了现代化的国际通讯网络。从 1980 年起 ,抵达新加

坡的旅客已远超过本国的总人口 .

返回

Page 14: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❸. 实行以自由港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与政府积极干预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

在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中 , 新加坡与香港的经济发展模 式最为相近。 尽管它们都属于自由港的模式 , 但在经济体制方面迥然不同。新加坡政府对经济行

行积极的干预政策 , 而港英当局则信奉“积极的不干预主义”

在以自由港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基础上 , 新加坡政府实行了对经济的积极干预政策。新加坡前副总理吴庆瑞曾说 ,“殖民时代的自由放任政策将新加坡引入歧途 , 经济缓慢增长 , 。大量失业存在 ,居住条件恶劣 ,教育设施欠善。因而 , 新加坡必须努力实行较为积极有力的政府干预形式”。②独立以后 , 新加坡迅速建立起政府经济管理的机构体系和调控机制 , 政府注重选择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与政策 , 运用国家产业政策 , 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积极干预。新加坡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卓有成效的 ,这应归因于自由市场经济与政府积极干预的有机结合。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 , 由于新加坡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市场机制的残缺 , 在动员

和配置资源时不得不较多地依靠政府干预的形式。随着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日趋成熟 , 新加坡政府干预的目标逐渐转化为市场机制得以发挥正常作用创造有利条件。这时 , 新加坡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在于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

为企业创造竞争的环境。

返回

Page 15: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❹. 第四 ,形成以外国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企业结构

23/4/19

Page 16: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❹. 第四 ,形成以外国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企业结构

新加坡的工业化主要依靠外国跨国公司的资本与技术 , 形成了以外国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企业结构。这与其他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不尽相同 , 韩国的企

业结构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 , 而台湾和香港经济则以中小企业为主体。

新加坡与其他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形成的不同企业结构 , 关键在于它们所推行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差别。虽然亚洲“四

小”的工业化都是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起步 , 但是随后它们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途经不同。新加坡从年代中期起转向面向出口工业化发展 , 主要依靠引进外国跨国公司的资本与技术 , 建立起以炼油、电子电器和海事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到年代以后 , 也仍然通过外国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来保进国内产业的升级。韩国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迟 , 当它大力发展出口轻纺工业品时 , 国际市场的竞争已相当激烈 , 因

而韩国早在年代末年代初开始转向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 , 并利用产业倾斜政策大力扶持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台湾从年起进入重化工

业发展阶段 , 但其重化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增加公营企业的投资来实现 , 随之与重化工业相关的民营中间产品工业和最终产品工业得以发

展 , 从而形成了由公营企业控制上游部门、私营大企业掌握中游部门以及众多中小企业遍及下游部门的企业结构体系。而香港由于当局奉行积极不干预主义 , 缺乏系统的产业政策 , 以至于到年代中期经济步入转型期后 , 制造业企业大量外移 , 而产业升级相对滞后 ,使之一直保持着中

小企业的主体结构。

返回

Page 17: 浅谈城市经济制度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