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石窟 走出云冈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23/12/rmrb...2012/06/23  ·...

1
文化 文化 12 12 2020 6 23 日 星期二 进入“云冈石窟第十二窟”,雕刻精美、 意蕴宏大的造像,让人震撼。这令人惊叹的 景致,并不在山西大同西郊的武周山,而是 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近日,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 作的首例可移动 3D 打印复制洞窟在浙江大 学落成,并于 6 12 日起向校内师生开放。 3 年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 冈石窟研究院联合项目组攻克了数据采集 处理、结构设计、分块打印上色等多项技术 难关,让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迈出 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三维重建误差小于 2 毫米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它依山开凿, 距今已有 1500 余年的历史。作为我国最大 的石窟之一,云冈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 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在云冈石窟现存的 45 个主要洞窟中, 第十二窟又名“音乐窟”,前殿后室,入深 14 米,宽 11 米,高 9 米。其中雕刻的天宫伎乐 和中外乐器,能显示出当时的音乐风尚与时 代风貌,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如何让这处不可移动文物“走”到更多 地方,让更多人欣赏品味? 2016 8 月起,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 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对第十二窟进行 高保真三维数字化数据采集。合作团队采 用融合三维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的方案,构 建三维模型,历时 3 个月,对第十二窟进行 三维激光扫描,并拍摄 55680 张照片。之 后,经过摄影测量计算和人工交互三维处 理,建立了第十二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维 模型。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 荣说,对文物进行数字化记录,为其建立详 实的数字档案,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之 一,而能够实现打印呈现,则表明数字化记 录达到考古记录,特别是测量记录的最高标 准,这也是云冈石窟“活起来”“走出去”的 基础。 云冈石窟的洞窟和造像,体积巨大,采 用了高浮雕、浅浮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各种 遗迹空间深度、尺度复杂,扫描和测绘难度 很高。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 常宇说:“从技术上看,对第十二窟的数字化 采集触到了这个领域的‘天花板’。” 海量的高精度三维扫描数据采集和大 量的分析计算是数字化记录中的“拦路 虎”。刁常宇介绍,如此大体量的数据无法 在一个软件系统中处理,所以要根据石窟的 结构进行分块处理,切分后再拼成整体,最 终实现三维重建误差小于 2 毫米,色彩还原 度达到 95%以上。 古法上色历时 8 个月 分体式 3D 打印,此前没有先例,也没有 成熟路径。承担成型加工的美科图像(深 圳)有限公司,为解决单次成型体积较小的 问题,专门研发了大型 3D 打印机,确保一次 打印成型,运用 3D 打印铸模技术复制文物 本体的所有细节。 成型之后还得赋色,这里的“色”,是指 文物的材料、质感、颜色等综合信息。3D 印用的是高分子材料,固化成型后,还没有 具备石材的质感,但是通过赋色却能填补缺 憾,达到尽可能“原真”,更加显得厚重与 沧桑。 然而当前各类 3D 着色或 3D 打印技术, 都无法在赋色的同时营造团队想要的质 感。经过几年的比对实验,团队还是决定采 用人工上色的方法,以寻求最大程度的原真 再现。 经过论证,团队提出了大胆的上色方 案,而不是与现存的第十二窟“一模一样”。 云冈石窟研究院最终决定,赋色的具体方 案,是将科学数据与专家对文物的理解综合 起来考虑。 “必须在考古学指导下制定方案,比如, 现存石窟中的颜色与过去的颜色有什么关 系,变化有哪些依据。”李志荣说。 “这项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是‘再造’一个 石窟。”在李志荣看来,复制的过程是一种复 原研究。在色调的鲜与暗上,团队选择了 洞窟刚诞生时的鲜亮,但在洞窟的风化上, 不做调整。“我们把与时间有关的有效核心 信息都全部保留。” 云冈石窟研究院的美术工作者,依照古 法用矿物颜料为面积 900 多平方米的复制 窟上色,历时 8 个月,终于让第十二窟形色 兼具,焕然呈现。 组装 110 块“积木块” 为了让云冈石窟更方便地“行走天下”, 浙江大学使用了“积木式”的新技术和制作 方法。 复制成功的第十二窟由 110 2 米见方 的“积木块”分 6 层进行组装组成。这些“积 木块”大约重 2 吨, 8 辆标准集装箱车可装得 下,拉运自如,一周即可组装完成布展。 团队介绍说,“说走就走”的展览结构为 轻质铝合金框架,分体式半自动化安装。现 场无需搭建传统的脚手架,低空作业组在地 面上组装好一层再吊到顶部安装,整个过程 就像搭积木。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 长楼可程说:“3D 打印的第十二窟,是科技 与艺术结合的典范,科技因艺术而充满创造 力,艺术因科技获得更广泛传播。” “这是‘行走’的石窟,永不落幕的丝路 音乐厅。”有关专家认为,该项目的完成标志 着我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 中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迈出了中国文 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的重要一步。 柯溢能、吴雅兰参 与 采 写) 高精度扫描复制,积木式安装布展 3D石窟 走出云冈 本报记者 赵婀娜 浙江大学与云冈石 窟研究院合作,历时3年 多,制作了云冈石窟第十 二窟的可移动3D打印 复制版本,目前在浙江大 学落成开放。这让更多 人有机会欣赏到不可移 动文物的宏大风貌,也让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及传承利用迈出了重要 一步。 核心阅读 ■解码 文化遗产赋彩生活 R ■新语 R 本版责编: 陈圆圆 刘静文 如果一个地方可以自信满满地讲家风 传承,这个地方往往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之地。 浙江湖州的南浔,就是这样一个地 方。青石板、鹧鸪溪,行走在南浔古镇,时 光的记忆如运河水般流淌着,这里的每一 座桥、每一个院落,都有讲不完的精彩 故事。 南浔早在明清时代就是江南群镇中一 颗明珠,史载“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拥有嘉业堂藏书楼等一批文保单位,积淀 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古镇繁盛 绵延至今,最打动人的还是这里厚积的诚 信文化与公益传统。尤其是在南浔形成风 尚的家风传承,真正将昨天、今天、明天串 联起来。 家风,是对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深刻 体认;家风,说到底是一种源自文化与价值 观层面的高度认同。近年来,南浔大力倡 导最美家风建设,既让当地人更好地了解 到祖辈的创业史,也让他们更深切感悟到 家风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近代南浔,文脉兴盛,穿越时光之门,至今仍牢牢凝结着地 域文化认同的,是尊师重教、热心公益的厚重传统,是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是勤劳致富、诚信经营的质朴信念……这 些浸蕴在历史深处的优秀文化传统,正是家风传承的精髓之 所在。 家风正,则民心淳;民风正,则社稷安。家风传承可以成为 一种引领向上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家风传承,基 于基本的文化认同则能行稳致远。因为有了文化认同,家风传 承才有动力、才有底蕴、才有可能将绵绵之力汇聚成磅礴之势。 也只有基于基本的文化认同推进家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才 能发扬光大,封存的历史记忆才能焕发新的光彩。南浔如是,其 他城市同样如此。 浸蕴在历史深处的 优秀文化传统,正是家风 传承的精髓之所在 本报杭州 6 22 日电 (记 者 窦瀚洋)近日,“2020 丝绸之 路周”主场活动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由国家 文物局、浙江省政府主办,以“互学互鉴促进未来合作”为主题, 19 日至 24 日间举办丰富的活动。 据了解,首届丝绸之路周以杭州为主场,国内外百余家文博 机构参与,举行主题展览、学术活动、线上直播互动等。今后每 6 22 日前后一周,丝绸之路周会在丝路沿线不同省份或不 同国家举办,进而逐渐形成由社会各界参与的年度文化活动。 2020 丝绸之路周活动开展 本报长沙 6 22 日电 (记 者申智林)“垃圾分类有哪几种 方式”“看见网吧有未成年人上网,你会怎么办”……近日,一张 以文明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试卷,在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很 多人的手机上流传开来。 在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文明创建的公众 参与度,邵阳县利用网络打造了一批平台,让传递文明知识、普 及文明意识变得不再难。据了解,邵阳县每天推出一张以文明 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试卷,发布在邵阳县政府网、邵阳县微信 公众号等平台上,每周以答题正确率为标准选出前 100 名网民, 评为文明知识之星;发放网络测评问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举 措实施以来,累计收到群众答卷 50 余万份。 线上举措的持续推出,带动了线下氛围的持续变化。“你说 我讲,文明新风进万家”“你我动手,文明卫生健康行”“你我共 建,打造文明新家园”等一系列活动,把公众文明创建的积极性 迅速调动起来,邵阳县城市文明水平明显提升。 湖南邵阳县 巧用网络平台 传递文明新风 本报天津 6 22 日电 (记 者朱虹)日前,天津大学举行首 届中国高校法学教育创新研讨会暨天津大学法学院复建五周年 座谈会,发布《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成立倡议书》,法学教育创新联 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全国若干知名法学院校发起,面向所有 有志推动中国法学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高校开放,旨在建设成 为全国高校探讨法学教育机遇挑战、共享法学教育改革创新经 验的平台。 未来,联盟高校将探索交叉融合的法学教育新模式,在法学 的研究方向和专业设置上根据时代要求研究新内容,让高校法 学教育和前沿科学技术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将依托现有平 台,强化实践教学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探索主题式实习,更加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成立 湖广小学位于湘桂边界,学校所在地被 当地人称为“湖广村”,湖南和广西两省区边 界线从学校所在村庄穿村而过,一边是湖南 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西河村,一边是广西 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龙集村。“湖广村”有 200 多年的历史,村民以瑶族为主。 湖广小学现有在校学生 28 人,学生一 部分来自湖南,一部分来自广西。两名任教 老师,一名来自湖南,一名来自广西。多年 来,不论湖广小学的学生和老师如何流动, 这里的教育接力从未间断。 湖广小学的师生们在这座特殊的校园 里,用琅琅书声播撒着梦想与希望。 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面向国旗 敬礼。 孩子们在上电教课。 小朋友在吃午饭。 孩子们在操场上体育课。 李忠林摄影报道(人民视觉) 一校连湘桂 瑶村书声脆 右图为云冈石窟第十二窟复 制窟前厅。 卢绍庆本报拉萨 6 22 日电 (记 者鲜敢)记者日前从西藏自治区 文化厅获悉:为丰富农牧区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西藏进 一步加大村级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截至今年 6 月,已实现所有行 政村文艺演出队全覆盖。 今年起,西藏计划每年为各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安排补助资 5 万元,村级文艺演出队每年确保组织不少于 8 场公益性演 出。此外,还将实施“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 给工程,收集一批创新性文艺作品,并以配套音视频形式分发至 各行政村。 目前,西藏已基本建成区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 现各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和博物馆,各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 心,各乡有综合文化站。 西藏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全覆盖

Transcript of 3D石窟 走出云冈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23/12/rmrb...2012/06/23  ·...

Page 1: 3D石窟 走出云冈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23/12/rmrb...2012/06/23  · 录达到考古记录,特别是测量记录的最高标 准,这也是云冈石窟“活起来”“走出去”的

文化文化 1212 2020年 6月 23日 星期二

进入“云冈石窟第十二窟”,雕刻精美、

意蕴宏大的造像,让人震撼。这令人惊叹的

景致,并不在山西大同西郊的武周山,而是

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近日,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

作的首例可移动 3D 打印复制洞窟在浙江大

学落成,并于 6 月 12 日起向校内师生开放。

3 年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

冈石窟研究院联合项目组攻克了数据采集

处理、结构设计、分块打印上色等多项技术

难关,让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迈出

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三维重建误差小于 2毫米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它依山开凿,

距今已有 1500 余年的历史。作为我国最大

的石窟之一,云冈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

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在云冈石窟现存的 45 个主要洞窟中,

第十二窟又名“音乐窟”,前殿后室,入深 14米,宽 11 米,高 9 米。其中雕刻的天宫伎乐

和中外乐器,能显示出当时的音乐风尚与时

代风貌,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如何让这处不可移动文物“走”到更多

地方,让更多人欣赏品味?

2016 年 8 月起,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

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对第十二窟进行

高保真三维数字化数据采集。合作团队采

用融合三维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的方案,构

建三维模型,历时 3 个月,对第十二窟进行

三 维 激 光 扫 描 ,并 拍 摄 55680 张 照 片 。 之

后,经过摄影测量计算和人工交互三维处

理 ,建 立 了 第 十 二 窟 的 高 保 真 彩 色 三 维

模型。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

荣说,对文物进行数字化记录,为其建立详

实的数字档案,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之

一,而能够实现打印呈现,则表明数字化记

录达到考古记录,特别是测量记录的最高标

准,这也是云冈石窟“活起来”“走出去”的

基础。

云冈石窟的洞窟和造像,体积巨大,采

用了高浮雕、浅浮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各种

遗迹空间深度、尺度复杂,扫描和测绘难度

很高。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

常宇说:“从技术上看,对第十二窟的数字化

采集触到了这个领域的‘天花板’。”

海量的高精度三维扫描数据采集和大

量 的 分 析 计 算 是 数 字 化 记 录 中 的“ 拦 路

虎”。刁常宇介绍,如此大体量的数据无法

在一个软件系统中处理,所以要根据石窟的

结构进行分块处理,切分后再拼成整体,最

终实现三维重建误差小于 2 毫米,色彩还原

度达到 95%以上。

古法上色历时 8个月

分体式 3D 打印,此前没有先例,也没有

成熟路径。承担成型加工的美科图像(深

圳)有限公司,为解决单次成型体积较小的

问题,专门研发了大型 3D 打印机,确保一次

打印成型,运用 3D 打印铸模技术复制文物

本体的所有细节。

成型之后还得赋色,这里的“色”,是指

文物的材料、质感、颜色等综合信息。3D 打

印用的是高分子材料,固化成型后,还没有

具备石材的质感,但是通过赋色却能填补缺

憾 ,达 到 尽 可 能“原 真 ”,更 加 显 得 厚 重 与

沧桑。

然而当前各类 3D 着色或 3D 打印技术,

都 无 法 在 赋 色 的 同 时 营 造 团 队 想 要 的 质

感。经过几年的比对实验,团队还是决定采

用人工上色的方法,以寻求最大程度的原真

再现。

经过论证,团队提出了大胆的上色方

案,而不是与现存的第十二窟“一模一样”。

云冈石窟研究院最终决定,赋色的具体方

案,是将科学数据与专家对文物的理解综合

起来考虑。

“必须在考古学指导下制定方案,比如,

现存石窟中的颜色与过去的颜色有什么关

系,变化有哪些依据。”李志荣说。

“这项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是‘再造’一个

石窟。”在李志荣看来,复制的过程是一种复

原研究。在色调的鲜与暗上,团队选择了

洞窟刚诞生时的鲜亮,但在洞窟的风化上,

不做调整。“我们把与时间有关的有效核心

信息都全部保留。”

云冈石窟研究院的美术工作者,依照古

法用矿物颜料为面积 900 多平方米的复制

窟上色,历时 8 个月,终于让第十二窟形色

兼具,焕然呈现。

组装 110块“积木块”

为了让云冈石窟更方便地“行走天下”,

浙江大学使用了“积木式”的新技术和制作

方法。

复制成功的第十二窟由 110 块 2 米见方

的“积木块”分 6 层进行组装组成。这些“积

木块”大约重 2 吨,8 辆标准集装箱车可装得

下,拉运自如,一周即可组装完成布展。

团队介绍说,“说走就走”的展览结构为

轻质铝合金框架,分体式半自动化安装。现

场无需搭建传统的脚手架,低空作业组在地

面上组装好一层再吊到顶部安装,整个过程

就像搭积木。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

长楼可程说:“3D 打印的第十二窟,是科技

与艺术结合的典范,科技因艺术而充满创造

力,艺术因科技获得更广泛传播。”

“这是‘行走’的石窟,永不落幕的丝路

音乐厅。”有关专家认为,该项目的完成标志

着我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

中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迈出了中国文

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的重要一步。

(柯溢能、吴雅兰参与采写)

高精度扫描复制,积木式安装布展

3D石窟 走出云冈本报记者 赵婀娜

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历时 3年多,制作了云冈石窟第十二窟的可移动 3D 打印复制版本,目前在浙江大学落成开放。这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不可移动文物的宏大风貌,也让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核心阅读■解码文化遗产赋彩生活

R

■新语R

本版责编:杨 暄 陈圆圆 刘静文

如果一个地方可以自信满满地讲家风

传承,这个地方往往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之地。

浙 江 湖 州 的 南 浔 ,就 是 这 样 一 个 地

方。青石板、鹧鸪溪,行走在南浔古镇,时

光的记忆如运河水般流淌着,这里的每一

座 桥 、每 一 个 院 落 ,都 有 讲 不 完 的 精 彩

故事。

南浔早在明清时代就是江南群镇中一

颗明珠,史载“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拥有嘉业堂藏书楼等一批文保单位,积淀

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古镇繁盛

绵延至今,最打动人的还是这里厚积的诚

信文化与公益传统。尤其是在南浔形成风

尚的家风传承,真正将昨天、今天、明天串

联起来。

家风,是对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深刻

体认;家风,说到底是一种源自文化与价值

观层面的高度认同。近年来,南浔大力倡

导最美家风建设,既让当地人更好地了解

到祖辈的创业史,也让他们更深切感悟到

家风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近代南浔,文脉兴盛,穿越时光之门,至今仍牢牢凝结着地

域文化认同的,是尊师重教、热心公益的厚重传统,是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是勤劳致富、诚信经营的质朴信念……这

些浸蕴在历史深处的优秀文化传统,正是家风传承的精髓之

所在。

家风正,则民心淳;民风正,则社稷安。家风传承可以成为

一种引领向上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家风传承,基

于基本的文化认同则能行稳致远。因为有了文化认同,家风传

承才有动力、才有底蕴、才有可能将绵绵之力汇聚成磅礴之势。

也只有基于基本的文化认同推进家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才

能发扬光大,封存的历史记忆才能焕发新的光彩。南浔如是,其

他城市同样如此。

家风传承,重在文化认同

李中文

浸蕴在历史深处的优秀文化传统,正是家风传承的精髓之所在

本报杭州 6 月 22 日电 (记者窦瀚洋)近日,“2020 丝绸之

路周”主场活动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由国家

文物局、浙江省政府主办,以“互学互鉴促进未来合作”为主题,

于 19 日至 24 日间举办丰富的活动。

据了解,首届丝绸之路周以杭州为主场,国内外百余家文博

机构参与,举行主题展览、学术活动、线上直播互动等。今后每

年 6 月 22 日前后一周,丝绸之路周会在丝路沿线不同省份或不

同国家举办,进而逐渐形成由社会各界参与的年度文化活动。

2020丝绸之路周活动开展

本报长沙 6月 22日电 (记者申智林)“垃圾分类有哪几种

方式”“看见网吧有未成年人上网,你会怎么办”……近日,一张

以文明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试卷,在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很

多人的手机上流传开来。

在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文明创建的公众

参与度,邵阳县利用网络打造了一批平台,让传递文明知识、普

及文明意识变得不再难。据了解,邵阳县每天推出一张以文明

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试卷,发布在邵阳县政府网、邵阳县微信

公众号等平台上,每周以答题正确率为标准选出前 100 名网民,

评为文明知识之星;发放网络测评问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举

措实施以来,累计收到群众答卷 50 余万份。

线上举措的持续推出,带动了线下氛围的持续变化。“你说

我讲,文明新风进万家”“你我动手,文明卫生健康行”“你我共

建,打造文明新家园”等一系列活动,把公众文明创建的积极性

迅速调动起来,邵阳县城市文明水平明显提升。

湖南邵阳县

巧用网络平台 传递文明新风

本报天津 6月 22日电 (记者朱虹)日前,天津大学举行首

届中国高校法学教育创新研讨会暨天津大学法学院复建五周年

座谈会,发布《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成立倡议书》,法学教育创新联

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全国若干知名法学院校发起,面向所有

有志推动中国法学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高校开放,旨在建设成

为全国高校探讨法学教育机遇挑战、共享法学教育改革创新经

验的平台。

未来,联盟高校将探索交叉融合的法学教育新模式,在法学

的研究方向和专业设置上根据时代要求研究新内容,让高校法

学教育和前沿科学技术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将依托现有平

台,强化实践教学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探索主题式实习,更加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成立

湖广小学位于湘桂边界,学校所在地被

当地人称为“湖广村”,湖南和广西两省区边

界线从学校所在村庄穿村而过,一边是湖南

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西河村,一边是广西

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龙集村。“湖广村”有

着 200 多年的历史,村民以瑶族为主。

湖广小学现有在校学生 28 人,学生一

部分来自湖南,一部分来自广西。两名任教

老师,一名来自湖南,一名来自广西。多年

来,不论湖广小学的学生和老师如何流动,

这里的教育接力从未间断。

湖广小学的师生们在这座特殊的校园

里,用琅琅书声播撒着梦想与希望。

图①: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面向国旗

敬礼。

图②:孩子们在上电教课。

图③:小朋友在吃午饭。

图④:孩子们在操场上体育课。

李忠林摄影报道(人民视觉)

一校连湘桂 瑶村书声脆

④④

①①

②②

③③

右图为云冈石窟第十二窟复

制窟前厅。

卢绍庆摄

本报拉萨 6月 22日电 (记者鲜敢)记者日前从西藏自治区

文化厅获悉:为丰富农牧区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西藏进

一步加大村级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截至今年 6 月,已实现所有行

政村文艺演出队全覆盖。

今年起,西藏计划每年为各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安排补助资

金 5 万元,村级文艺演出队每年确保组织不少于 8 场公益性演

出。此外,还将实施“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

给工程,收集一批创新性文艺作品,并以配套音视频形式分发至

各行政村。

目前,西藏已基本建成区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

现各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和博物馆,各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

心,各乡有综合文化站。

西藏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