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26
2009 9 26 ~ 10 5 印度、尼泊爾 10 日朝聖之旅 ( ) 靈鷲山、七葉窟 請將音量調小,並按鍵換頁。

description

能與覺真長老同訪佛國,追尋佛陀的足跡,心中充滿了感恩。它既是成就一趟「靈山會上智慧金剛行」,亦是「心靈之泉,生命之源」尋根之旅。長老隨緣應機,時時說法,鹿野苑、恆河、菩提伽耶、苦行林、靈鷲山、竹林精舍、七葉窟、那爛陀遺址、舍衛國、王舍城、祇園精舍、藍毗尼......,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大家乘願而去滿載而歸。 帶著感恩懺悔的心,在舍利塔前、石柱前、說法地、涅槃處........,跪拜求懺悔。滿心的感恩、感動及感謝。 ∫ 待續 ∫

Transcript of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Page 1: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2009 年 9 月 26 日 ~ 10 月 5 日印度、 尼泊爾 10 日朝聖之旅 ( 四 )

— 靈鷲山、七葉窟

請將音量調小,並按鍵換頁。

Page 2: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第十天: 10/5 16:50 到香港第五天 9/30 (三)

靈鷲山、七葉窟、

那爛陀大學、玄奘紀念堂

背景音樂:〈卡農花園 Pachelbel In The Garden 〉-Pastoral 牧歌-方山唱片 大自然音樂 請按鍵換頁

Page 3: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再提醒 請將音量調小

Page 4: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靈 鷲 山 晨曦中,大家帶著感恩虔誠的心,抵達了「靈鷲山」,山上有一石狀似靈鷲故得名。

抵達時大家三步一拜的朝山到靈鷲山佛陀說法處,半山腰玄奘大師的茅屋雖然已經不在,而那一塊塊的石頭卻記載著當年的風貌,好一個「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的三藏大師。三千大千世界何處不是菩薩為我捨命處,念此;一拜,再拜,一

… …跪、再跪 ,一路上聽到氣喘聲、啜泣聲;佛陀正在召喚著我們,他多麼慈悲呀!等我們如此久,我們依然愚痴至此。每一拜,拜下去都不想起來,只想永遠頂禮以報佛恩。

俯抵山頂無比的感動,默默的流著淚。看到日本小和尚對日禮拜唱誦,也見到日本蓮社的菩薩們在說法台前誦經。靈鷲山的勝景觸動著,它;如少女般的羞澀,朦朧如詩,旭日初上,照耀著沈睡中的大地,也喚醒了活在幻夢中的人們。

Page 5: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我們在此誦經禮拜、繞台、靜坐,覺真長老慈悲說法,幻中如見如來。繞台誦經中,聽到那帶著飲泣的誦經聲,響徹整個山谷,似乎向佛陀做最深最切的懺悔。每一個人在說法台前發了自己的誓願,感受到佛陀的慈悲及法的力量。

靈鷲山是佛陀講授《法華經》的聖地,上有講經台,有阿難石洞,與舍利弗石洞,在舍利弗及阿難二位尊者,曾打坐過的石洞裡靜坐,感到清涼無比。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涼自在,我們也都前往朝拜瞻仰。

根據佛經的記載,靈鷲山是環繞在王舍城周圍的五山之一,它的梵文名字是耆闍崛山( Grdhrakūta),位於王舍城的東北方,意為鷲頭山。耆闍崛山又名靈鷲山,根據《法華經文句》卷一上說︰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滅後羅漢住,法滅支佛住,無支佛鬼神住,既是聖靈所居,總有三事,因呼為靈鷲山。也就是說,靈鷲山是一切諸佛、羅漢、辟支佛及鬼神所居之處。如來住世,垂五

十年,都居此山,廣說妙法。 再提醒 請將音量調小

Page 6: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請按鍵換頁

Page 7: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男兒眼淚不輕彈,

但在靈鷲山說法台前

懺悔;飲泣請按鍵換頁

Page 8: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清遠雅正的梵音嘹繞整個靈山,穿越時空隧道,感受佛陀與法的力量。依法器聲的指引繞台跪拜、稱誦、懺悔,人人虔敬心誠,內心通澄明淨,宛如置身梵

音飄飄的佛國淨土,又似見如來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請等唱完此句,才按鍵換頁。)

Page 9: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靈鷲山說法台是佛陀和弟子問答佛法之地。靈山會儼然未散 , 彷佛聽到佛陀說法的妙音。佛法難聞今已聞,聖地難訪今亦訪。朝山至誠懇切,渾然不覺辛苦疲累,唯有感恩及感動,潸然無語。 圖為 覺真長老 開示。

Page 10: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靈鷲山 說法。 靈鷲山 說法臺迎著晨曦,以天為蘆,以地為席,讓心;沉靜於靈山天地間,此情此景,此生能有幾回?

Page 11: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Page 12: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Page 13: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玄奘當時所見靈鷲山的古蹟,有提婆達多投石害佛之處、佛陀及舍利弗等諸大聲聞入定的許多大小石室、阿難為魔王擾亂之處,以及佛說《法華經》的紀念塔等。我們從諸大乘經典之中,也可發現佛陀說法之處多半在此山,例如《大品般若經》、《金光明最勝王經》、《無量壽經》等。從四《阿含經》以及南傳的《巴利文藏經》也可看到許多都是佛在鷲頭山所說。尤其中國的天臺宗是以《法華經》為根本教

典,故對鷲頭山的感情最深。

Page 14: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阿難洞,即阿難禪修的石洞。

Page 15: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對面山頭白色建築為日本僧侶所蓋的法華寺,及莊嚴雄偉的多寶佛塔。

Page 16: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Page 17: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Page 18: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是佛?似佛?學佛。

Page 19: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再向靈山一拜。

Page 20: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七葉窟位於王舍城近郊的七葉窟,七葉窟以洞窟前有七葉樹而得名,據說原來有好幾座巨大深邃的洞窟,可容千百人,現在山洞大都坍塌,僅存的也有限。 這裡是佛陀入滅以後,由阿闍世王主辦的第一次的結集。有 500位悟道的羅漢,以大迦葉為中心,得到阿難的認可,編輯經藏;以持戒第一的優婆離為中心,編輯律藏經文。就是這一次大結集,奠定了佛教經典的基礎,對佛法的傳承影響相當深遠。 七葉窟在維伊巴拉山上,上山必須走許多曲折的石階,北印度的太陽在 10 月份威力還是很大,一路毫無遮擋,有些年歲大的老菩

 薩們相信他們很吃力,大家汗流夾背的登上了石窟。

在山頂的洞口,可以遠眺開闊無際的恆河流域,綠野田疇,四周是岩山,回想當年,博聞強記的阿難和優婆離,背誦出佛陀生前的教法,請專人記錄下來,流傳至今,我們豈能不精進感恩呀! 

Page 21: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一路跟隨乞討的小孩。貧富

Page 22: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任重道遠還有三分之一的路,難行能行。走~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歇會兒,再繼續努力,加油!

堅持到底,決不半徒而廢。

Page 23: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七葉窟 Sattappani Cave. 說法。

Page 24: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七葉窟前合照,七葉窟比靈鷲山高三倍以上,沒聽到老菩薩們的嘆息聲,他們求法的精神,令人感佩。

Page 25: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拈花微笑的典故《佛祖後記》裡記載了一側釋迦牟尼傳授心經的故事。

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墊,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

禪,在拈花微笑中誕生了。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Page 26: (四)09 0930  靈鷲山、七葉窟

一 枝 花 在普通人的眼裏,無非是顏色、香味、名稱再加以美或醜的評價。在

“ ”詩人的筆下,則會再添風韻,像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便再現了梅的超逸精髓。

“  在已覺悟,有無上智慧的佛手中,它既是花又不是花。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它蘊藏了整個世界的奧妙。因為,在覺悟者的心中,花

的精神 ( 生命 ) 是同萬事萬物的精神 ( 生命 )深融一體、不可分割的。

我們肉眼所看到的森羅萬象,各各差異,甚至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但這一切不過是無限虛空中瞬間的生生滅滅,起起落落,它們的本來面目同為寂靜的虛空。覺悟到這一點,人的心中所生的種種分別、善惡、是非、美醜、高下還有什麼是恒常不變的呢 ?

祝福您~ ~ 待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