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3D石窟 走出云冈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23/12/rmrb...2012/06/23  · 录达到考古记录,特别是测量记录的最高标 准,这也是云冈石窟“活起来”“走出去”的

Transcript
Page 1: 3D石窟 走出云冈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6/23/12/rmrb...2012/06/23  · 录达到考古记录,特别是测量记录的最高标 准,这也是云冈石窟“活起来”“走出去”的

文化文化 1212 2020年 6月 23日 星期二

进入“云冈石窟第十二窟”,雕刻精美、

意蕴宏大的造像,让人震撼。这令人惊叹的

景致,并不在山西大同西郊的武周山,而是

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近日,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

作的首例可移动 3D 打印复制洞窟在浙江大

学落成,并于 6 月 12 日起向校内师生开放。

3 年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

冈石窟研究院联合项目组攻克了数据采集

处理、结构设计、分块打印上色等多项技术

难关,让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迈出

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三维重建误差小于 2毫米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它依山开凿,

距今已有 1500 余年的历史。作为我国最大

的石窟之一,云冈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

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在云冈石窟现存的 45 个主要洞窟中,

第十二窟又名“音乐窟”,前殿后室,入深 14米,宽 11 米,高 9 米。其中雕刻的天宫伎乐

和中外乐器,能显示出当时的音乐风尚与时

代风貌,在中国音乐舞蹈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如何让这处不可移动文物“走”到更多

地方,让更多人欣赏品味?

2016 年 8 月起,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

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对第十二窟进行

高保真三维数字化数据采集。合作团队采

用融合三维激光扫描与摄影测量的方案,构

建三维模型,历时 3 个月,对第十二窟进行

三 维 激 光 扫 描 ,并 拍 摄 55680 张 照 片 。 之

后,经过摄影测量计算和人工交互三维处

理 ,建 立 了 第 十 二 窟 的 高 保 真 彩 色 三 维

模型。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

荣说,对文物进行数字化记录,为其建立详

实的数字档案,是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之

一,而能够实现打印呈现,则表明数字化记

录达到考古记录,特别是测量记录的最高标

准,这也是云冈石窟“活起来”“走出去”的

基础。

云冈石窟的洞窟和造像,体积巨大,采

用了高浮雕、浅浮雕等多种雕刻手法,各种

遗迹空间深度、尺度复杂,扫描和测绘难度

很高。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

常宇说:“从技术上看,对第十二窟的数字化

采集触到了这个领域的‘天花板’。”

海量的高精度三维扫描数据采集和大

量 的 分 析 计 算 是 数 字 化 记 录 中 的“ 拦 路

虎”。刁常宇介绍,如此大体量的数据无法

在一个软件系统中处理,所以要根据石窟的

结构进行分块处理,切分后再拼成整体,最

终实现三维重建误差小于 2 毫米,色彩还原

度达到 95%以上。

古法上色历时 8个月

分体式 3D 打印,此前没有先例,也没有

成熟路径。承担成型加工的美科图像(深

圳)有限公司,为解决单次成型体积较小的

问题,专门研发了大型 3D 打印机,确保一次

打印成型,运用 3D 打印铸模技术复制文物

本体的所有细节。

成型之后还得赋色,这里的“色”,是指

文物的材料、质感、颜色等综合信息。3D 打

印用的是高分子材料,固化成型后,还没有

具备石材的质感,但是通过赋色却能填补缺

憾 ,达 到 尽 可 能“原 真 ”,更 加 显 得 厚 重 与

沧桑。

然而当前各类 3D 着色或 3D 打印技术,

都 无 法 在 赋 色 的 同 时 营 造 团 队 想 要 的 质

感。经过几年的比对实验,团队还是决定采

用人工上色的方法,以寻求最大程度的原真

再现。

经过论证,团队提出了大胆的上色方

案,而不是与现存的第十二窟“一模一样”。

云冈石窟研究院最终决定,赋色的具体方

案,是将科学数据与专家对文物的理解综合

起来考虑。

“必须在考古学指导下制定方案,比如,

现存石窟中的颜色与过去的颜色有什么关

系,变化有哪些依据。”李志荣说。

“这项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是‘再造’一个

石窟。”在李志荣看来,复制的过程是一种复

原研究。在色调的鲜与暗上,团队选择了

洞窟刚诞生时的鲜亮,但在洞窟的风化上,

不做调整。“我们把与时间有关的有效核心

信息都全部保留。”

云冈石窟研究院的美术工作者,依照古

法用矿物颜料为面积 900 多平方米的复制

窟上色,历时 8 个月,终于让第十二窟形色

兼具,焕然呈现。

组装 110块“积木块”

为了让云冈石窟更方便地“行走天下”,

浙江大学使用了“积木式”的新技术和制作

方法。

复制成功的第十二窟由 110 块 2 米见方

的“积木块”分 6 层进行组装组成。这些“积

木块”大约重 2 吨,8 辆标准集装箱车可装得

下,拉运自如,一周即可组装完成布展。

团队介绍说,“说走就走”的展览结构为

轻质铝合金框架,分体式半自动化安装。现

场无需搭建传统的脚手架,低空作业组在地

面上组装好一层再吊到顶部安装,整个过程

就像搭积木。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

长楼可程说:“3D 打印的第十二窟,是科技

与艺术结合的典范,科技因艺术而充满创造

力,艺术因科技获得更广泛传播。”

“这是‘行走’的石窟,永不落幕的丝路

音乐厅。”有关专家认为,该项目的完成标志

着我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

中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迈出了中国文

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的重要一步。

(柯溢能、吴雅兰参与采写)

高精度扫描复制,积木式安装布展

3D石窟 走出云冈本报记者 赵婀娜

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历时 3年多,制作了云冈石窟第十二窟的可移动 3D 打印复制版本,目前在浙江大学落成开放。这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不可移动文物的宏大风貌,也让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传承利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核心阅读■解码文化遗产赋彩生活

R

■新语R

本版责编:杨 暄 陈圆圆 刘静文

如果一个地方可以自信满满地讲家风

传承,这个地方往往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之地。

浙 江 湖 州 的 南 浔 ,就 是 这 样 一 个 地

方。青石板、鹧鸪溪,行走在南浔古镇,时

光的记忆如运河水般流淌着,这里的每一

座 桥 、每 一 个 院 落 ,都 有 讲 不 完 的 精 彩

故事。

南浔早在明清时代就是江南群镇中一

颗明珠,史载“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拥有嘉业堂藏书楼等一批文保单位,积淀

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古镇繁盛

绵延至今,最打动人的还是这里厚积的诚

信文化与公益传统。尤其是在南浔形成风

尚的家风传承,真正将昨天、今天、明天串

联起来。

家风,是对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深刻

体认;家风,说到底是一种源自文化与价值

观层面的高度认同。近年来,南浔大力倡

导最美家风建设,既让当地人更好地了解

到祖辈的创业史,也让他们更深切感悟到

家风传承的意义与价值。

近代南浔,文脉兴盛,穿越时光之门,至今仍牢牢凝结着地

域文化认同的,是尊师重教、热心公益的厚重传统,是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的精神品格,是勤劳致富、诚信经营的质朴信念……这

些浸蕴在历史深处的优秀文化传统,正是家风传承的精髓之

所在。

家风正,则民心淳;民风正,则社稷安。家风传承可以成为

一种引领向上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家风传承,基

于基本的文化认同则能行稳致远。因为有了文化认同,家风传

承才有动力、才有底蕴、才有可能将绵绵之力汇聚成磅礴之势。

也只有基于基本的文化认同推进家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才

能发扬光大,封存的历史记忆才能焕发新的光彩。南浔如是,其

他城市同样如此。

家风传承,重在文化认同

李中文

浸蕴在历史深处的优秀文化传统,正是家风传承的精髓之所在

本报杭州 6 月 22 日电 (记者窦瀚洋)近日,“2020 丝绸之

路周”主场活动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由国家

文物局、浙江省政府主办,以“互学互鉴促进未来合作”为主题,

于 19 日至 24 日间举办丰富的活动。

据了解,首届丝绸之路周以杭州为主场,国内外百余家文博

机构参与,举行主题展览、学术活动、线上直播互动等。今后每

年 6 月 22 日前后一周,丝绸之路周会在丝路沿线不同省份或不

同国家举办,进而逐渐形成由社会各界参与的年度文化活动。

2020丝绸之路周活动开展

本报长沙 6月 22日电 (记者申智林)“垃圾分类有哪几种

方式”“看见网吧有未成年人上网,你会怎么办”……近日,一张

以文明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试卷,在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很

多人的手机上流传开来。

在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文明创建的公众

参与度,邵阳县利用网络打造了一批平台,让传递文明知识、普

及文明意识变得不再难。据了解,邵阳县每天推出一张以文明

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网络试卷,发布在邵阳县政府网、邵阳县微信

公众号等平台上,每周以答题正确率为标准选出前 100 名网民,

评为文明知识之星;发放网络测评问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举

措实施以来,累计收到群众答卷 50 余万份。

线上举措的持续推出,带动了线下氛围的持续变化。“你说

我讲,文明新风进万家”“你我动手,文明卫生健康行”“你我共

建,打造文明新家园”等一系列活动,把公众文明创建的积极性

迅速调动起来,邵阳县城市文明水平明显提升。

湖南邵阳县

巧用网络平台 传递文明新风

本报天津 6月 22日电 (记者朱虹)日前,天津大学举行首

届中国高校法学教育创新研讨会暨天津大学法学院复建五周年

座谈会,发布《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成立倡议书》,法学教育创新联

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全国若干知名法学院校发起,面向所有

有志推动中国法学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高校开放,旨在建设成

为全国高校探讨法学教育机遇挑战、共享法学教育改革创新经

验的平台。

未来,联盟高校将探索交叉融合的法学教育新模式,在法学

的研究方向和专业设置上根据时代要求研究新内容,让高校法

学教育和前沿科学技术接轨,培养复合型人才;将依托现有平

台,强化实践教学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探索主题式实习,更加

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法学教育创新联盟成立

湖广小学位于湘桂边界,学校所在地被

当地人称为“湖广村”,湖南和广西两省区边

界线从学校所在村庄穿村而过,一边是湖南

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西河村,一边是广西

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龙集村。“湖广村”有

着 200 多年的历史,村民以瑶族为主。

湖广小学现有在校学生 28 人,学生一

部分来自湖南,一部分来自广西。两名任教

老师,一名来自湖南,一名来自广西。多年

来,不论湖广小学的学生和老师如何流动,

这里的教育接力从未间断。

湖广小学的师生们在这座特殊的校园

里,用琅琅书声播撒着梦想与希望。

图①: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面向国旗

敬礼。

图②:孩子们在上电教课。

图③:小朋友在吃午饭。

图④:孩子们在操场上体育课。

李忠林摄影报道(人民视觉)

一校连湘桂 瑶村书声脆

④④

①①

②②

③③

右图为云冈石窟第十二窟复

制窟前厅。

卢绍庆摄

本报拉萨 6月 22日电 (记者鲜敢)记者日前从西藏自治区

文化厅获悉:为丰富农牧区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西藏进

一步加大村级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截至今年 6 月,已实现所有行

政村文艺演出队全覆盖。

今年起,西藏计划每年为各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安排补助资

金 5 万元,村级文艺演出队每年确保组织不少于 8 场公益性演

出。此外,还将实施“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

给工程,收集一批创新性文艺作品,并以配套音视频形式分发至

各行政村。

目前,西藏已基本建成区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

现各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和博物馆,各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

心,各乡有综合文化站。

西藏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