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台湾诗歌观察: 创作平稳发展...

1
3 3 2015年,台湾诗歌在略显沉静中呈现出平稳 发展态势,取得了较为平实的成绩。如果从诗集 出版、诗刊运作、诗歌活动、诗歌创作与研究等视 角概括观察台湾诗歌,应该说,2015年是台湾诗 歌的又一丰收年。 诗集出版的常态化 从2011年开始,台湾诗人每年出版诗集均超 过百部,2015年也是如此,这已成台湾诗歌出版 的新常态。对于文学人口相对较少的台湾社会来 说,这是一个不菲的成绩。如果从文学生产与消 费角度看,这个数字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诗 歌创作者越来越多;二是诗歌读者越来越多,显现 出人们选择诗歌作为介入人生方式的热情。我们 看到前辈诗人壮心不已,夕阳正红;中生代诗人骏 马草原,日行中天;晚生代诗人初生牛犊,欲晓东 方。他们共同坚守着中国诗歌美学传统,努力开 创着台湾现代新诗的艺术技法与精神高度。 前辈诗人碧果、管管、岩上、林焕彰的创作仍 保持着上佳水准,分别出版诗集《碧果的诗》《管管 闲诗》《体萤火虫》《吉羊·真心·祝福》。特别是已 进耄耋之年的诗人余光中和张默,可谓老树新 花。6 月,余光中出版第 20 部诗集《太阳点名》, 距 1952 年 的 处 女 诗 集《舟 子 的 悲 歌》已 过 去 63 年。诗集收录诗人近8年的诗作82首,除保持余 光中清新优美的艺术风格外,在主题、体裁和语言 方面均有新的突破。同月,张默出版了他的第18 本诗集《水汪汪的晚霞》,距其 1964 年的第一部诗 集《紫的边陲》也已过去 51 年。诗集收录了张默 2000年至2014年间的87首诗歌作品,多写山水 人物、日常生活经验、游访名胜风景和品赏艺术名 作,展现出真挚朴素的诗风。 而人数众多的中生代诗人仍然是诗坛的主力 军。2015年,成名多年的诗人均有不俗表现,较 为重要的诗集有:萧萧《月白风清》《松下听涛》、汪 启疆《季节》、陈黎《打狗明信诗片》、苏绍连《时间 的背景》、渡也《诸罗记》、陈克华《陈克华诗集》 等。其中,罗青的诗画集《诗是一只猫》捷克文译 本10月在捷克出版发行,使海外读者通过罗青的 诗、画和散文,了解了台湾现代诗画及艺文的最新 发展趋势。 更为欣喜的是一些年轻诗人已崭露头角,显 示出惊人的才华。同为“80后”的张日郡和庄子 轩分别出版了他们 的第一部诗集《离蝶 最 近 的 远 方》和《霜 禽》;而罗毓嘉则出 版了其第四本诗集 《我只能死一次而 已,像那天》。“90后” 的贺婕继2014年的 处女诗集《贺春木华》 后,出版了第二部诗 集《不正》,挑战主流 规范下的生命、爱欲 和叛逆,凸显人性的 扭曲、爱情与性的荒 芜,获得很高评价。 叶雨南继第一本诗集《真空的 梦》(2014)之后,2015 年也出版了第二 本诗集《雨伞怀孕》。其诗充满奇异的想象力,既 理性又感性,既抽象又写实,常以魔幻手法营造 生活的多种情景,挖掘人性与琐碎生活的深刻 性,得到了向阳、颜艾琳、琹川、凌性杰、林群盛 等多人的很高赞誉。另外,女诗人曾美玲的诗集 《相对论一百》和琹川的诗集《凝望时光》,也是 2015 年台湾诗坛的重要收获。 诗刊运作的专题化 有数据表明,1980 年至 2006 年间台湾诗刊 有80余种,但到2015年仍持续出刊的只有十数 种,出刊 50 年以上的有《创世纪诗杂志》《葡萄园 诗刊》《笠诗刊》;10 年以上的有《乾坤诗刊》《台湾 现代诗》《吹鼓吹诗论坛》;近年创刊的有《卫生纸》 《海星诗刊》《好烫诗刊》《华文现代诗》等。这些诗 刊多采取专题化的运作方式,对台湾诗歌发展作 出了很大贡献。 作为台湾刊龄最长的《创世纪》,2015 年的 “特辑”或“专栏”一如既往,做得有声有色。2011 年开设的“推荐一首诗专栏”、2012 年增设的“张 汉良诗学专栏”和2013开设的“学院与诗的内外” 一直持续运营。仅以 2015 年 12 月号的第 185 期 为例,上述三个专栏中,陈素英推荐青年诗人宋尚 纬诗集《过往》;张汉良发表《柏拉图对话录〈斐德 诺〉篇的记忆密码》;杨宗翰发表《台湾现代诗的数 位冲浪:从电脑诗到新媒体》。 《笠诗刊》2015年的两个栏目都与其创刊50 周年有关。一个是“一年一选”专栏,即每年选一 首诗并加以解说,力图呈现诗史的轨迹以及建构 台湾现代诗的精神史路向。另一个是“笠诗社50 周年庆”特辑,主要有杨风《笠影下的诗人群像》 与杨淇竹的《五十而笠》系列文章。《乾坤诗刊》已 有专栏如“名家手稿”非常独特,本年推出碧果、 隐地、叶维廉等名家手写诗句,在一个电脑、手机 风行的打字时代,让读者重温“手书时代”的温馨 与亲切。2015年新增栏目“海外当代华文诗展” 推出了“缅华卷”、“新华卷”等专辑, 视野更加开阔;“分享,读一首诗的意 外”专栏,以小型讨论会的方式进行, 新颖别致。 《吹鼓吹诗论坛》是一份具有活力、 激情和创造力的诗刊,一直秉承“表演、对 话、游戏、创造”的宗旨,每期都推出一个令人 惊艳又极富创意的专辑,譬如,“小说诗”、“气味 诗”、“声音诗”等专辑。2015第 21期推出“诗人 的理性与感性”专辑。在“诗作”部分,将“感性版” 与“理性版”的诗作、甚至是同一作者的两首同题 诗作并置排列,让感性和理性、哲理和情感对接, 生成新的意义空间。第22期推出的“看!诗的视 觉专辑”尝试将诗的影像通过视频网站传达到读 者手中,邀请诗人画家、摄影师提供图画影像作品, 让青年诗人以诗互文诠释,进行一场“看”诗歌的新 实验,让纸上的诗与摄影、图画乃至手机里的声光 影像结合。同样具有创新性与实验性的新生代诗 刊《好烫》,2015 年 4 月号的主题是“ 诗”。有感于近年短小诗以拼贴式、破碎的感官印象 铺陈诗意,决定反转现代诗“小诗化”趋势,串联每 首作品的“正文”、“题目”与“作者”,打通诗语境和 诗意,分别成为《正文》《题目》与《作者》三首诗,强 调诗的叙事性。 (Epyllion 指历史与战争 外较为生活化的小型史诗,而《好烫诗刊: 史诗》所要重现的即是经典史诗叙事的深邃、缓慢 和浪漫,却依旧不脱《好烫诗刊》惯有的游戏性。 另外,《卫生纸》《台湾现代诗》《星海诗刊》《葡萄园 诗刊》等,也有各具特色的栏目。正是众多风格迥 异的诗刊栏目,构成了台湾诗坛丰富多彩的又一 道景观。 诗歌活动的多样化 台湾每年都有很多诗歌活动,主要包括各种 诗歌节、诗歌奖、诗歌研讨会、诗歌朗诵会、诗歌讲 座等多种形式。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湾文 学奖(含诗歌奖)特别多,几乎遍布每个市县。据 笔者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就有大大小小50余 种。另外,还有持续举办的、被誉为台湾年度文化 盛事的“三大诗歌节”。 10 月 24 日至 11 月 24 日,以“诗的公转运动” 为主题的“2015台北诗歌节”于台北多处艺文空 间展开。首日于诚品书店举行“大师专题—伤 痛的时光幽深的花园”座谈,由法籍叙利亚诗人阿 多尼斯主谈。随后,在台北车站地下街展示“多元 成诗”跨界创作展,举办多场诗讲座、跨领域诗展 演《背着你跳舞》、大师专题电影放映以及“诗的民 主墙”、“诗人夜店趴踢”、“诗人早餐会报”等活 动。10 月 23 日至 25 日,已迈入第十届的“2015 太平洋诗歌节”以“水之湄,天之涯:梦的洄澜,诗 的圆周”为主题,于花莲松园别馆与亚士都饭店登 场。来自大陆、台湾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多位诗人 及诗评家出席,20多位文学家和表演者用多国语 言及闽、客、原住民语朗诵诗歌。10月13日至11 月 6 日,以“旷野·繁花里的诗人:席慕蓉”为主题 的“2015浊水溪诗歌节”在彰化明道大学和员林 高中等地陆续展开。13日开幕式上,诗人席慕 蓉、颜艾琳、罗任玲、芸朵、龚华等吟诵表演。接下 来,还举行了学术研讨会、讲座、席慕蓉诗歌朗诵 表演竞赛、席慕容诗作之诗画创意作品巡回展、席 慕蓉诗歌图文海报设计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2015 年 的 台 湾 诗 歌 奖 ,择 其 要 而 述 之 。 11 月5日至10日,第35届世界诗人大会在台湾多地 举行,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606人参与多项活 动。会上,《创世纪》主编辛牧获第 35 届世界诗人 大会桂冠诗人奖。11月9日,台湾文学金典奖揭 晓,现实主义诗人吴晟以诗集《他还年轻》获图书 类新诗金典奖。评委向阳认为,诗集《他还年轻》 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台湾社会转型期的悲痛 和呼吁,以抱朴守真的心胸,写农民和土地的创 伤。其中的主题,一为自我生命的反思与内省,一 为自然土地的歌咏,以社会实践贯穿全书,写台湾 农村、农业困境与农民生活,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谦 卑和耿直,以及对自然生态的护持,深刻反映台湾 农村受到资本主义和政治冲击的困顿。 12 月 26 日,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揭晓,大 陆诗人余秀华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作为惟一入选 的诗集获此殊荣。作家赖香吟的推荐语是: “生活 大于诗歌,意志强过感受,作者直面现实,切凿精 灵般的痛觉与爱,把俗世粗鄙写出了明媚,甚至希 望。与其谈她的命运,不如论她之于诗的真诚与 野火。以同情读这些诗太廉价,它值得的是鉴 赏。”余秀华在台湾还出版了另一本诗选《月光落 在左手上》。由于年初《诗刊》微信公众平台的推 送,加之媒体的推波助澜,余秀华一时间备受关 注,但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关乎残疾和性别的 新闻事件,更由于余秀华诗歌本身的美感魅力。 余秀华的诗歌以直觉、偏执和率真直面生活的贫 乏,展现出与命运搏斗的不屈精神和旺盛的生命 力,确实与众不同,但两岸评论界都需要冷静而不 是无节制加温的噱头,这才是对诗歌应有的尊重 态度。余秀华在海峡两岸都受到了极大关注,进 而成为 2015 年一个重要的诗歌现象。 创作与批评的互补化 2015年的台湾诗歌创作,不乏现代主义或后 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但总体上来看,现实主义创 作仍然是台湾诗歌的主潮,并且呈现出以下几种 主要流向。 首先,关注政治生态问题。政治诗在21世纪 第二个 10 年的重现,可视为 20 世纪 80 年代从《阳 光小集》出发的政治诗的回潮。2015 年,《创世纪》 冬季号推出“政治诗”特辑。另外,罗青《受难考 (1945-2015)》、范杨松《抗战胜利光辉史篇》均为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之作。 其次,关注重大民生问题。诗人不应该仅仅 是自己灵魂的保姆,而应该为世界和时代传递回 声。2015年,台湾岛内外重大的民生事件均被纳 入诗人视野,感物而动并外化为人道主义诗篇。 诗作《台风夜》《有台风的父亲节》《苏迪勒之后》 《劫后乌来》《水!无情的水》写的是苏迪勒台风入 境,毁坏家园,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火!使欢笑变成哀号》《浴火粉尘》《粉尘爆那一 夜》描述了有人员伤亡的八仙乐团尘爆事故;《高 雄气爆事件二首》直面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高雄 气爆事件;《如果,生命必须降落》写的是复兴航空 空难。诗人不仅瞩目本土,也瞭望外面的世界。 《日月旗的哭泣》写的是 2015 尼泊尔大地震;《我 叫你叙利亚》和《叙利亚之子亚蓝》关注那个震惊 全球的死在沙滩上的3岁男孩,反思叙利亚乱局 及欧洲难民潮。这些岛内外的书写均以诗的方式 介入现实,表现出台湾诗人的人道情怀以及对生 命的珍惜和对家园的眷恋。 再次,书写日常生活形态。在日常主义生活 美学的统摄下,本年大量的诗作都可纳入其中,内 容丰富。有表现爱情的,如林婉瑜《爱情场景》、闲 芷《半裸的温度》、叶莎《午夜之吻》、康倩瑜《羊毛 衫》、曹明杰《读一首无言的情诗》、陈静容《风知 道》;有写家庭亲情的,如黄碧清《父亲》、黄里《圣 号》、麦聿《女儿》;有咏物言志的,如汪启疆《树叶 之歌》、黄恒秋《春天的诗篇》、赵天仪《枯黄的落 叶》;有写闲情意趣的,如朵思《初夏某日午后》、涂 静怡《五月的呢喃》、亚媺《乡愁》、陈欣心《秋思情 怀》、庄云惠《走进春天》;有写山水记行的,如岩上 《雁荡三绝》、叶日松《金门四首》、绿蒂《尼罗河小 夜曲》、辛牧《建宁诗志》、赵天仪《阿里山日出》、叶 言都《崂山二首》等。 与诗歌创作紧密相关的是现代诗研究。 2015年出版了多部现代诗研究著述,如赵文豪 《典律的锚准:2005-2013三大报新诗奖研究》、 夏婉云《台湾诗人的囚与逃:以商禽、苏绍连、唐捐 为例》、何信翰《台语现代诗研究》、向明《寻诗 V . S.寻思》、涂静怡《秋水四十年》、莫渝主编《笠诗 社演进史》《笠文论选 1:风格的建构》《笠文论选 2:时代的见证》等。值得一提的是《秋水四十 年》,持续运行了 40 年的《秋水》诗刊已于 2014 年 停刊,因此,涂静怡对《秋水》诗刊 40 年历史的回 顾,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显。台湾诗刊多为自掏 腰包的同仁刊物,有条件就创办,没条件就停刊, 《秋水》能够坚持 40 年,确实不易。 多年来研读台湾文学所形成的直觉感受和理 性判断,在阅读2015年台湾诗歌的过程中仍然没 有改变,那就是:精品佳作不多,泛泛之作不少; 格局不够,境界较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 是诗刊的同仁性质决定了一个个固定“圈子”的 形成,而圈子意味着封闭;二来圈子内的人情稿 也很难拒绝;三是起点不高,似乎人人都有成为 诗人的可能。诚然,我们不是要求每年都有夏宇 的《备忘录》(诗集)和洛夫的《漂木》(诗作)这样的 经典出现,但我们必须有勇气直面台湾诗歌的问 题所在。 2015年的台湾诗歌已定格在历史之中,无论 得失,都在那里。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 来,我们期待台湾诗歌2016的再出发。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HUA XIN 责任编辑:王杨 电话: (010)65389193 电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华文文学 陈谦《我是欧文太太》: 吊人胃口的短篇小说 吊人胃口的短篇小说 现在,很难读到一篇真正具有“短篇”意义的 小说了。当下不少短篇小写得越来越像中长篇 了:故事写得满满当当,缺乏思考的空间,严实有 余,空灵不足;作品中承载了过多的使命与任务, 叫人难以卒读。近日,读到陈谦的短篇小说《我是 欧文太太》,顿觉眼睛一亮。 小说选用了间接记述的手法,通过第三者阿 兰讲述自己的一场陌路相逢,间接地记述了一个 动人心魄的人间恩仇故事。小说主要场景只有两 个:阳朔西街的肯德基店,是阿兰与故事主角丹 文相识20年后不期而遇的地方;20年前暴风雪 的一天,加拿大蒙大拿,他们在一辆“灰狗”车上 初次相遇。当时,丹文一心要找前夫胡力讨个说 法,甚至亮出勃朗宁手枪。原来丹文与胡力未婚 先孕,胡力匆匆办了个婚书,伪造了学历就去美 国留学深造。丹文在国内苦等一年有余却得来一 纸离婚协议。丹文做了流产后到美国寻找前夫, 在暴风雪中遇上了阿兰。她向阿兰诉说了这一 切,希冀阿兰能帮她提供线索。阿兰从照片中认 出丹文的前夫就是她现在的房东逸林,但隐瞒没 说。不久,阿兰在电视上看到一起血案,一辆陷在 郊外峡谷雪中的小跑车后盖边飘着一条红围巾, 车子上有冻成冰的血迹。阿兰认出红围巾正是丹 文的。丹文死了吗?是自杀还是他杀?此事叫阿兰 深感自责,没想到20年后,阿兰与丹文再次不期 而遇。这让阿兰异常激动,20 年来,她有太多的问 题要问丹文。阿兰发现,丹文现在的穿着十分讲 究,身旁还有一位混血的美丽女儿。她像完全换 了一个人,似乎对当下的生活很满意,而对悲伤 的过往只字不提,哪怕得知前夫已意外去世也无 动于衷。她告别阿兰时留下两句话:“跟他(指前 夫)纠缠过那么久,是那个女人一生最大的错误, 最深的不幸。”还有一句是:“对不起,我是欧文太 太。”最后她“突然伸出手,大拇指和食指做出手 枪的样子,朝我站立的方向一点,然后摆了摆手, 没有笑,却带着善意”。这又暗示着什么呢? 小说至此结束,故事结尾留下的疑团值得人 深思。丹文当年应该是见过前夫的,郊外雪地小 跑车里也发生过一场搏斗。而后,前夫逸林死于 亚特兰大郊外高速公路的花生地边,却没有打斗 痕迹,身上盖的是一件老旧的军绿色棉大衣,这 大衣连家属都没见他穿过,倒是丹文常穿这种大 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逸林是自裁还是被复 仇?丹文又是怎样活下来的,她之后的命运又是 怎样的……小说没有交代。小说的主题是“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还是“自我救赎,宽大为怀”,或 两者兼而有之?陈谦通过一个开放性的故事,抓 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并通过充满不确定暗示的结 尾,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这样写小说还真有点意 思呢! 游记《慢行·高雄》出版: 确认当下的生活态度 近日,由台湾作家凌性杰 与学生尤尊毅、翁祯翊、陈宗 佑、黄立元共同创作的游记《慢 行·高 雄》由 台 湾 木 马 文 化 出 版。 书中,凌性杰和四个热爱 写作的学生一起展开高雄散步 之旅,以“在高雄,过好日子”为 主线,通过介绍14条主题路线, 带领读者饱览高雄这座海洋城 市的风光,感受高雄的声光气 味。作为高雄人的凌性杰,通 过淡雅抒情的文字,与读者分 享故乡的种种美好事物:文艺气息咖啡馆、独立书店、设计旅 店、绿建筑图书馆、百年糖厂等,并配以大量沿途拍摄的照片, 兼具浓厚的文学性和使用意义。 凌性杰长期关注语文教育,致力于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得 台湾各类文学奖项。生于高雄、长于高雄的他自称“童年的空 间感知影响我后来认识世界的方式”,“日后不管去到哪里,血 液里流动着的永远是高雄的样子”。谈到《慢行·高雄》的创作 时,凌性杰表示:“我们完成的,不过是将高雄让人感到舒服的 情景书写出来。所以选择了具有文化意义的场景、风格独特 的吃食,从寻常事物中凝望对生活的想望。”与其说《慢行·高 雄》是一本高雄旅游导览,不如说作者通过这本书,确认了当 下的生活态度。 (王 杨) 创作平稳发展 格局仍需扩大 王金城 王金城 2015 台湾诗歌观察: 余光中 台湾诗人、画家罗青作品《万家灯火》

Transcript of 2015台湾诗歌观察: 创作平稳发展...

Page 1: 2015台湾诗歌观察: 创作平稳发展 格局仍需扩大image.chinawriter.com.cn/61/2016/0219/U3875P843T61D1564F785DT... · 2015年,台湾诗歌在略显沉静中呈现出平稳

33

2015年,台湾诗歌在略显沉静中呈现出平稳

发展态势,取得了较为平实的成绩。如果从诗集

出版、诗刊运作、诗歌活动、诗歌创作与研究等视

角概括观察台湾诗歌,应该说,2015年是台湾诗

歌的又一丰收年。

诗集出版的常态化

从2011年开始,台湾诗人每年出版诗集均超

过百部,2015年也是如此,这已成台湾诗歌出版

的新常态。对于文学人口相对较少的台湾社会来

说,这是一个不菲的成绩。如果从文学生产与消

费角度看,这个数字至少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诗

歌创作者越来越多;二是诗歌读者越来越多,显现

出人们选择诗歌作为介入人生方式的热情。我们

看到前辈诗人壮心不已,夕阳正红;中生代诗人骏

马草原,日行中天;晚生代诗人初生牛犊,欲晓东

方。他们共同坚守着中国诗歌美学传统,努力开

创着台湾现代新诗的艺术技法与精神高度。

前辈诗人碧果、管管、岩上、林焕彰的创作仍

保持着上佳水准,分别出版诗集《碧果的诗》《管管

闲诗》《体萤火虫》《吉羊·真心·祝福》。特别是已

进耄耋之年的诗人余光中和张默,可谓老树新

花。6月,余光中出版第20部诗集《太阳点名》,

距1952年的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已过去63

年。诗集收录诗人近8年的诗作82首,除保持余

光中清新优美的艺术风格外,在主题、体裁和语言

方面均有新的突破。同月,张默出版了他的第18

本诗集《水汪汪的晚霞》,距其1964年的第一部诗

集《紫的边陲》也已过去51年。诗集收录了张默

2000年至2014年间的87首诗歌作品,多写山水

人物、日常生活经验、游访名胜风景和品赏艺术名

作,展现出真挚朴素的诗风。

而人数众多的中生代诗人仍然是诗坛的主力

军。2015年,成名多年的诗人均有不俗表现,较

为重要的诗集有:萧萧《月白风清》《松下听涛》、汪

启疆《季节》、陈黎《打狗明信诗片》、苏绍连《时间

的背景》、渡也《诸罗记》、陈克华《陈克华诗集》

等。其中,罗青的诗画集《诗是一只猫》捷克文译

本10月在捷克出版发行,使海外读者通过罗青的

诗、画和散文,了解了台湾现代诗画及艺文的最新

发展趋势。

更为欣喜的是一些年轻诗人已崭露头角,显

示出惊人的才华。同为“80后”的张日郡和庄子

轩分别出版了他们

的第一部诗集《离蝶

最近的远方》和《霜

禽》;而罗毓嘉则出

版了其第四本诗集

《我只能死一次而

已,像那天》。“90后”

的贺婕继 2014 年的

处女诗集《贺春木华》

后,出版了第二部诗

集《不正》,挑战主流

规范下的生命、爱欲

和叛逆,凸显人性的

扭曲、爱情与性的荒

芜,获得很高评价。

叶雨南继第一本诗集《真空的

梦》(2014)之后,2015年也出版了第二

本诗集《雨伞怀孕》。其诗充满奇异的想象力,既

理性又感性,既抽象又写实,常以魔幻手法营造

生活的多种情景,挖掘人性与琐碎生活的深刻

性,得到了向阳、颜艾琳、琹川、凌性杰、林群盛

等多人的很高赞誉。另外,女诗人曾美玲的诗集

《相对论一百》和琹川的诗集《凝望时光》,也是

2015年台湾诗坛的重要收获。

诗刊运作的专题化

有数据表明,1980年至2006年间台湾诗刊

有80余种,但到2015年仍持续出刊的只有十数

种,出刊50年以上的有《创世纪诗杂志》《葡萄园

诗刊》《笠诗刊》;10年以上的有《乾坤诗刊》《台湾

现代诗》《吹鼓吹诗论坛》;近年创刊的有《卫生纸》

《海星诗刊》《好烫诗刊》《华文现代诗》等。这些诗

刊多采取专题化的运作方式,对台湾诗歌发展作

出了很大贡献。

作为台湾刊龄最长的《创世纪》,2015年的

“特辑”或“专栏”一如既往,做得有声有色。2011

年开设的“推荐一首诗专栏”、2012年增设的“张

汉良诗学专栏”和2013开设的“学院与诗的内外”

一直持续运营。仅以2015年12月号的第185期

为例,上述三个专栏中,陈素英推荐青年诗人宋尚

纬诗集《过往》;张汉良发表《柏拉图对话录〈斐德

诺〉篇的记忆密码》;杨宗翰发表《台湾现代诗的数

位冲浪:从电脑诗到新媒体》。

《笠诗刊》2015年的两个栏目都与其创刊50

周年有关。一个是“一年一选”专栏,即每年选一

首诗并加以解说,力图呈现诗史的轨迹以及建构

台湾现代诗的精神史路向。另一个是“笠诗社50

周年庆”特辑,主要有杨风《笠影下的诗人群像》

与杨淇竹的《五十而笠》系列文章。《乾坤诗刊》已

有专栏如“名家手稿”非常独特,本年推出碧果、

隐地、叶维廉等名家手写诗句,在一个电脑、手机

风行的打字时代,让读者重温“手书时代”的温馨

与亲切。2015年新增栏目“海外当代华文诗展”

推出了“缅华卷”、“新华卷”等专辑,

视野更加开阔;“分享,读一首诗的意

外”专栏,以小型讨论会的方式进行,

新颖别致。

《吹鼓吹诗论坛》是一份具有活力、

激情和创造力的诗刊,一直秉承“表演、对

话、游戏、创造”的宗旨,每期都推出一个令人

惊艳又极富创意的专辑,譬如,“小说诗”、“气味

诗”、“声音诗”等专辑。2015第21期推出“诗人

的理性与感性”专辑。在“诗作”部分,将“感性版”

与“理性版”的诗作、甚至是同一作者的两首同题

诗作并置排列,让感性和理性、哲理和情感对接,

生成新的意义空间。第22期推出的“看!诗的视

觉专辑”尝试将诗的影像通过视频网站传达到读

者手中,邀请诗人画家、摄影师提供图画影像作品,

让青年诗人以诗互文诠释,进行一场“看”诗歌的新

实验,让纸上的诗与摄影、图画乃至手机里的声光

影像结合。同样具有创新性与实验性的新生代诗

刊《好烫》,2015年 4月号的主题是“ 史

诗”。有感于近年短小诗以拼贴式、破碎的感官印象

铺陈诗意,决定反转现代诗“小诗化”趋势,串联每

首作品的“正文”、“题目”与“作者”,打通诗语境和

诗意,分别成为《正文》《题目》与《作者》三首诗,强

调诗的叙事性。 (Epyllion指历史与战争

外较为生活化的小型史诗,而《好烫诗刊:

史诗》所要重现的即是经典史诗叙事的深邃、缓慢

和浪漫,却依旧不脱《好烫诗刊》惯有的游戏性。

另外,《卫生纸》《台湾现代诗》《星海诗刊》《葡萄园

诗刊》等,也有各具特色的栏目。正是众多风格迥

异的诗刊栏目,构成了台湾诗坛丰富多彩的又一

道景观。

诗歌活动的多样化

台湾每年都有很多诗歌活动,主要包括各种

诗歌节、诗歌奖、诗歌研讨会、诗歌朗诵会、诗歌讲

座等多种形式。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湾文

学奖(含诗歌奖)特别多,几乎遍布每个市县。据

笔者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就有大大小小50余

种。另外,还有持续举办的、被誉为台湾年度文化

盛事的“三大诗歌节”。

10月24日至11月24日,以“诗的公转运动”

为主题的“2015台北诗歌节”于台北多处艺文空

间展开。首日于诚品书店举行“大师专题——伤

痛的时光幽深的花园”座谈,由法籍叙利亚诗人阿

多尼斯主谈。随后,在台北车站地下街展示“多元

成诗”跨界创作展,举办多场诗讲座、跨领域诗展

演《背着你跳舞》、大师专题电影放映以及“诗的民

主墙”、“诗人夜店趴踢”、“诗人早餐会报”等活

动。10月23日至25日,已迈入第十届的“2015

太平洋诗歌节”以“水之湄,天之涯:梦的洄澜,诗

的圆周”为主题,于花莲松园别馆与亚士都饭店登

场。来自大陆、台湾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多位诗人

及诗评家出席,20多位文学家和表演者用多国语

言及闽、客、原住民语朗诵诗歌。10月13日至11

月6日,以“旷野·繁花里的诗人:席慕蓉”为主题

的“2015浊水溪诗歌节”在彰化明道大学和员林

高中等地陆续展开。13日开幕式上,诗人席慕

蓉、颜艾琳、罗任玲、芸朵、龚华等吟诵表演。接下

来,还举行了学术研讨会、讲座、席慕蓉诗歌朗诵

表演竞赛、席慕容诗作之诗画创意作品巡回展、席

慕蓉诗歌图文海报设计比赛等一系列活动。

2015年的台湾诗歌奖,择其要而述之。11

月5日至10日,第35届世界诗人大会在台湾多地

举行,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606人参与多项活

动。会上,《创世纪》主编辛牧获第35届世界诗人

大会桂冠诗人奖。11月9日,台湾文学金典奖揭

晓,现实主义诗人吴晟以诗集《他还年轻》获图书

类新诗金典奖。评委向阳认为,诗集《他还年轻》

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台湾社会转型期的悲痛

和呼吁,以抱朴守真的心胸,写农民和土地的创

伤。其中的主题,一为自我生命的反思与内省,一

为自然土地的歌咏,以社会实践贯穿全书,写台湾

农村、农业困境与农民生活,表现了知识分子的谦

卑和耿直,以及对自然生态的护持,深刻反映台湾

农村受到资本主义和政治冲击的困顿。

12月26日,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揭晓,大

陆诗人余秀华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作为惟一入选

的诗集获此殊荣。作家赖香吟的推荐语是:“生活

大于诗歌,意志强过感受,作者直面现实,切凿精

灵般的痛觉与爱,把俗世粗鄙写出了明媚,甚至希

望。与其谈她的命运,不如论她之于诗的真诚与

野火。以同情读这些诗太廉价,它值得的是鉴

赏。”余秀华在台湾还出版了另一本诗选《月光落

在左手上》。由于年初《诗刊》微信公众平台的推

送,加之媒体的推波助澜,余秀华一时间备受关

注,但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关乎残疾和性别的

新闻事件,更由于余秀华诗歌本身的美感魅力。

余秀华的诗歌以直觉、偏执和率真直面生活的贫

乏,展现出与命运搏斗的不屈精神和旺盛的生命

力,确实与众不同,但两岸评论界都需要冷静而不

是无节制加温的噱头,这才是对诗歌应有的尊重

态度。余秀华在海峡两岸都受到了极大关注,进

而成为2015年一个重要的诗歌现象。

创作与批评的互补化

2015年的台湾诗歌创作,不乏现代主义或后

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但总体上来看,现实主义创

作仍然是台湾诗歌的主潮,并且呈现出以下几种

主要流向。

首先,关注政治生态问题。政治诗在21世纪

第二个10年的重现,可视为20世纪80年代从《阳

光小集》出发的政治诗的回潮。2015年,《创世纪》

冬季号推出“政治诗”特辑。另外,罗青《受难考

(1945-2015)》、范杨松《抗战胜利光辉史篇》均为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作。

其次,关注重大民生问题。诗人不应该仅仅

是自己灵魂的保姆,而应该为世界和时代传递回

声。2015年,台湾岛内外重大的民生事件均被纳

入诗人视野,感物而动并外化为人道主义诗篇。

诗作《台风夜》《有台风的父亲节》《苏迪勒之后》

《劫后乌来》《水!无情的水》写的是苏迪勒台风入

境,毁坏家园,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火!使欢笑变成哀号》《浴火粉尘》《粉尘爆那一

夜》描述了有人员伤亡的八仙乐团尘爆事故;《高

雄气爆事件二首》直面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高雄

气爆事件;《如果,生命必须降落》写的是复兴航空

空难。诗人不仅瞩目本土,也瞭望外面的世界。

《日月旗的哭泣》写的是2015尼泊尔大地震;《我

叫你叙利亚》和《叙利亚之子亚蓝》关注那个震惊

全球的死在沙滩上的3岁男孩,反思叙利亚乱局

及欧洲难民潮。这些岛内外的书写均以诗的方式

介入现实,表现出台湾诗人的人道情怀以及对生

命的珍惜和对家园的眷恋。

再次,书写日常生活形态。在日常主义生活

美学的统摄下,本年大量的诗作都可纳入其中,内

容丰富。有表现爱情的,如林婉瑜《爱情场景》、闲

芷《半裸的温度》、叶莎《午夜之吻》、康倩瑜《羊毛

衫》、曹明杰《读一首无言的情诗》、陈静容《风知

道》;有写家庭亲情的,如黄碧清《父亲》、黄里《圣

号》、麦聿《女儿》;有咏物言志的,如汪启疆《树叶

之歌》、黄恒秋《春天的诗篇》、赵天仪《枯黄的落

叶》;有写闲情意趣的,如朵思《初夏某日午后》、涂

静怡《五月的呢喃》、亚媺《乡愁》、陈欣心《秋思情

怀》、庄云惠《走进春天》;有写山水记行的,如岩上

《雁荡三绝》、叶日松《金门四首》、绿蒂《尼罗河小

夜曲》、辛牧《建宁诗志》、赵天仪《阿里山日出》、叶

言都《崂山二首》等。

与诗歌创作紧密相关的是现代诗研究。

2015年出版了多部现代诗研究著述,如赵文豪

《典律的锚准:2005-2013三大报新诗奖研究》、

夏婉云《台湾诗人的囚与逃:以商禽、苏绍连、唐捐

为例》、何信翰《台语现代诗研究》、向明《寻诗V.

S.寻思》、涂静怡《秋水四十年》、莫渝主编《笠诗

社演进史》《笠文论选1:风格的建构》《笠文论选

2:时代的见证》等。值得一提的是《秋水四十

年》,持续运行了40年的《秋水》诗刊已于2014年

停刊,因此,涂静怡对《秋水》诗刊40年历史的回

顾,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显。台湾诗刊多为自掏

腰包的同仁刊物,有条件就创办,没条件就停刊,

《秋水》能够坚持40年,确实不易。

多年来研读台湾文学所形成的直觉感受和理

性判断,在阅读2015年台湾诗歌的过程中仍然没

有改变,那就是:精品佳作不多,泛泛之作不少;

格局不够,境界较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

是诗刊的同仁性质决定了一个个固定“圈子”的

形成,而圈子意味着封闭;二来圈子内的人情稿

也很难拒绝;三是起点不高,似乎人人都有成为

诗人的可能。诚然,我们不是要求每年都有夏宇

的《备忘录》(诗集)和洛夫的《漂木》(诗作)这样的

经典出现,但我们必须有勇气直面台湾诗歌的问

题所在。

2015年的台湾诗歌已定格在历史之中,无论

得失,都在那里。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

来,我们期待台湾诗歌2016的再出发。

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HUA XIN

责任编辑:王 杨 电话:(010)65389193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华文文学

陈谦《我是欧文太太》:

吊人胃口的短篇小说吊人胃口的短篇小说□公 仲

现在,很难读到一篇真正具有“短篇”意义的

小说了。当下不少短篇小写得越来越像中长篇

了:故事写得满满当当,缺乏思考的空间,严实有

余,空灵不足;作品中承载了过多的使命与任务,

叫人难以卒读。近日,读到陈谦的短篇小说《我是

欧文太太》,顿觉眼睛一亮。

小说选用了间接记述的手法,通过第三者阿

兰讲述自己的一场陌路相逢,间接地记述了一个

动人心魄的人间恩仇故事。小说主要场景只有两

个:阳朔西街的肯德基店,是阿兰与故事主角丹

文相识20年后不期而遇的地方;20年前暴风雪

的一天,加拿大蒙大拿,他们在一辆“灰狗”车上

初次相遇。当时,丹文一心要找前夫胡力讨个说

法,甚至亮出勃朗宁手枪。原来丹文与胡力未婚

先孕,胡力匆匆办了个婚书,伪造了学历就去美

国留学深造。丹文在国内苦等一年有余却得来一

纸离婚协议。丹文做了流产后到美国寻找前夫,

在暴风雪中遇上了阿兰。她向阿兰诉说了这一

切,希冀阿兰能帮她提供线索。阿兰从照片中认

出丹文的前夫就是她现在的房东逸林,但隐瞒没

说。不久,阿兰在电视上看到一起血案,一辆陷在

郊外峡谷雪中的小跑车后盖边飘着一条红围巾,

车子上有冻成冰的血迹。阿兰认出红围巾正是丹

文的。丹文死了吗?是自杀还是他杀?此事叫阿兰

深感自责,没想到20年后,阿兰与丹文再次不期

而遇。这让阿兰异常激动,20年来,她有太多的问

题要问丹文。阿兰发现,丹文现在的穿着十分讲

究,身旁还有一位混血的美丽女儿。她像完全换

了一个人,似乎对当下的生活很满意,而对悲伤

的过往只字不提,哪怕得知前夫已意外去世也无

动于衷。她告别阿兰时留下两句话:“跟他(指前

夫)纠缠过那么久,是那个女人一生最大的错误,

最深的不幸。”还有一句是:“对不起,我是欧文太

太。”最后她“突然伸出手,大拇指和食指做出手

枪的样子,朝我站立的方向一点,然后摆了摆手,

没有笑,却带着善意”。这又暗示着什么呢?

小说至此结束,故事结尾留下的疑团值得人

深思。丹文当年应该是见过前夫的,郊外雪地小

跑车里也发生过一场搏斗。而后,前夫逸林死于

亚特兰大郊外高速公路的花生地边,却没有打斗

痕迹,身上盖的是一件老旧的军绿色棉大衣,这

大衣连家属都没见他穿过,倒是丹文常穿这种大

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逸林是自裁还是被复

仇?丹文又是怎样活下来的,她之后的命运又是

怎样的……小说没有交代。小说的主题是“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还是“自我救赎,宽大为怀”,或

两者兼而有之?陈谦通过一个开放性的故事,抓

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并通过充满不确定暗示的结

尾,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这样写小说还真有点意

思呢!

游记《慢行·高雄》出版:确认当下的生活态度

■书 讯

近日,由台湾作家凌性杰

与学生尤尊毅、翁祯翊、陈宗

佑、黄立元共同创作的游记《慢

行·高雄》由台湾木马文化出

版。

书中,凌性杰和四个热爱

写作的学生一起展开高雄散步

之旅,以“在高雄,过好日子”为

主线,通过介绍14条主题路线,

带领读者饱览高雄这座海洋城

市的风光,感受高雄的声光气

味。作为高雄人的凌性杰,通

过淡雅抒情的文字,与读者分

享故乡的种种美好事物:文艺气息咖啡馆、独立书店、设计旅

店、绿建筑图书馆、百年糖厂等,并配以大量沿途拍摄的照片,

兼具浓厚的文学性和使用意义。

凌性杰长期关注语文教育,致力于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得

台湾各类文学奖项。生于高雄、长于高雄的他自称“童年的空

间感知影响我后来认识世界的方式”,“日后不管去到哪里,血

液里流动着的永远是高雄的样子”。谈到《慢行·高雄》的创作

时,凌性杰表示:“我们完成的,不过是将高雄让人感到舒服的

情景书写出来。所以选择了具有文化意义的场景、风格独特

的吃食,从寻常事物中凝望对生活的想望。”与其说《慢行·高

雄》是一本高雄旅游导览,不如说作者通过这本书,确认了当

下的生活态度。 (王 杨)

创作平稳发展 格局仍需扩大□□王金城王金城

2015台湾诗歌观察:

余光中张

台湾诗人、画家罗青作品《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