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与诗画” - 布林客 Blink · PDF...

72

Transcript of “面包与诗画” - 布林客 Blink · PDF...

“ 面 包 与 诗 画 ”

0 2

B R E A D V S P O E T I C S

刊首语 | 苏也·是金子就该发光

快 照 | 孟询·手机摄影

新 青 年

我们 | 瓷牧 陈羽星

评 论

文化| 潮涯君·不遇

展览| 陈冠希·妖 娆 的烙印

原 创

美术| 陈羽星·猫

美术| 彭茹娜·梦之湖

散 文| 熊梦熊·像 星星一样

故事| 吴喂·食 物记

散 文| 修默·二元论

0 3

11

3 3

4 3

目 录布 林 客 Vo l . 0 0 9 双 月 刊

人物| 瓷牧·微气候和大海洋

音乐| 许罡·听音乐时,我们在想什么?

电影| 陈睿·72 小时下的人 造 风景

0 5

06

0 8

11

19

23

2 8

3 3

4 3

51

5 8

61

6 5

“知我 者,其 在青林 黑 塞间 乎!” 蒲松 龄 最 后 这 样 叹 息。他 绝 不

是一 个甘愿在乡村 支教 的 志 愿 者,也 不是一 个卖正 宗 好凉 茶 的

隐士,他 就 是 不肯脱了那一点 凡骨,心 心 念念 等 着 朝堂 之人 的

知 遇。难怪 另一 位 文士 余 集会 慨 叹 道 “呜呼!先 生 之 志 荒矣,

而先 生 之 心苦矣!”

寻 找失物的地方,填 充饥饿 的地方,伪装自己的地方。诸上故

事,有人看 到的是 生 活 的失 意,有人看 到的是 生 活 的诗意。各

位看官,自己慢 慢 体会。

面包 之于 诗画,媒介之于灵魂,正如布展 与装 置 设 计之于展览

精神的关 系,又如电 影 传 播之于中国艺 术 的关 系,更如中国正

渐 渐成 为 经济大国之 后,中国艺 术 家能 在西方乃至世界艺 术圈

中占领 越 来 越 重要之位 置 的关 系。

正如 L a k e A l i c e对 我而 言,她 不仅仅 只是一湾 美丽的湖 水,她

更像是我 生命 中一段 蓬 勃向上的 轨 迹。

对 立 越 强,我们 脚 下的这 块 地 就 越觉 得 稳 当。哪怕最 后把世界

都 推 开,只 剩 下自己在 这一 边,虽委屈却踏实。那 个 谁谁谁 不

是说 我 思故 我 在 嘛。

0 5

最近的这个月我学会了一项新技能,那就是跑步。原来的我因为呼吸不好,总是跑步很紧张,没三分钟就

喘得不行。现在的我,经过学习终于领悟了这项运动的精髓,就是不要把心思放在呼吸上,而是放在步伐上。

保证自己的前脚掌和所有脚趾头都稳稳地踩过跑步机,再顺着节奏变化脚跟,身体自己就会舒服地协调所有

的内脏器官,一切就变得水到渠成。终于,我可以每天慢跑五公里,享受挥汗如雨的快乐,呼吸也变得从未有

过的平静。

开始跑步之后,我发现自己每天多出了一个多小时用来放空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我思考的事情和画面都

会直接影响到我跑步的成功与否。我发现,这段放空的时间有些像睡前半梦半醒的状态,大脑只能去看到一

些遥远而美好的事物—那些不切实际的形象和感觉会让我感到身轻如燕,呼吸和身体得到空前的统一,若是

在夜里就会很顺利地滑入梦乡,若是在跑步机上就会忘记时间和倦意。但若一旦是去想想类似于明天要办的

事情,下星期就该完成的任务这样当下而切实的内容,我的整个神经就会顿时绷紧而发出刺耳的高音,呼吸和

身体都立马在不安和恐惧的感觉中惊醒,没两下身心就会失了平衡,睡觉的话就会失眠,跑步的话就会失败。

毕业证在学期结束的第二个星期就快速地寄到了家中,就算你一门心思读到了这个领域的最高学位,最

后得到的也就是一张略有烫金的印花纸。一切都显得很不真实的样子。毕业展览的精心筹备,论文答辩的紧

张准备似乎都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拿着手里的小纸筒,我又开始操心其未来,啥时候才能把你拿去换钱呢?

终于,浩浩荡荡的学生生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走到终点,本以为可以登上顶峰,一览众山,万马平川,哪知

此处没有山峰,没有答案,有的只是无尽的时间和空间,纹路和肌理都得靠自己去理顺。这些牢骚在此发发就

好,跑步的时候可不能想,要不就会惊醒过来,我还是继续想象那些环绕在此画面中的山间云雾好了,能见度

较低,形态美丽,也许是美好未来的征兆。

我妈那天发微信对我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就会让人看出来,但切莫自以为是,只有保持谦虚谨

慎,做好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我很是感动,也希望自己的才华和理想能早日出怀,但是在这个小时代系列都

超过16亿票房的时代里,我又感到有一丝绝望。好人都变傻了,坏人都变精了,有文化的人都只会在一边围观

一边感叹“你们这代人”,浮夸的“社会精英”却在一边数钱一边给自己颁奖。有些人先挣着了面包然后给自己

灌了一大桶牛奶,人们看到的就是两个字“成功”。于是,90后小情侣在电影院里大闹,女孩儿说,你怎么没给

我买那一生只有一个的戒指,看来我们没有一生只有一次的爱情;落魄潦倒的八零后男生观影后一起在男厕里

抱头痛哭,心想郭四娘长得也不比我好但怎么我还没成功。我也很理解人们纷纷去花钱去看烂片的心理,因为

在这场巨大的竞速赛中,人人都在奔跑,不看看不切实际、华而不实的美丽画面,怎么给自己来个精神麻醉。

若是成天担心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这呼吸的平稳和坚持还要不要了。但话说回来,也不要忘了靠抄袭发家的郭

导,人家即使败诉了,由于后来商业上的成功还是进入了中国作协,人们记住的也只是他的名字,还让此人有了

代言“中国梦”的畸形光环。所以,金子们,求你们一定一定要发光,因为在这个本来就不太公平的视界里,人

们不会在意光源背后的黑暗,我们都只想看到一个璀璨夺目、光彩熠熠的美好幻像。但真的成功还是得跟跑

步一样,只有脚步平稳了,呼吸才会顺畅,至于想什么,那就真是诗人讨论的问题了。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快 照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快 照I N S T A G R A MP H O T O G R A P H Y

0 6

“在远方啃面包的剪刀手”

fo l l ow @ x u n 0 310o n i n s ta g ra m

瓷 牧

陈 羽 星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新 青 年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0 8

25岁

北 京

法 国

过去十年

过去十年主要在北京和法国生活学习。从小学开始受苏维埃式传统绘画教育的熏和陶,画了很多年速

写素描色彩,最后在画吐之前选择了艺术史专业。先是混迹在中央美术学院,然后在巴黎的卢浮宫学院,永

远与热情繁荣且男女比例均衡的综合类大学无缘。心头好是十九到二十世纪初,但直到目前为止,研究题

目和工作经验都在当代艺术范畴。

推荐一本书

最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工作,在策展人Mark Lanctôt的领导下为明年要举办的一

场关于“幽默与当代艺术”的研讨会做研究和策划。因此阅读了大量研究幽默本身或幽默与视觉艺术关系

的书籍, 从佛洛伊德, 博格森, 布列东,胡果巴尔,布尔迪厄等等一直到当代艺术评论和个案研究。

推荐一本Jimmie Durham关于艺术和文化政治的评论文集《A Certain Lack of Coherence》。作

者本身是艺术家也是作家,写诗写评论,做雕塑也做行为,是个眼角下垂,很有幽默感的老头。有意思的是他

是1968年7月开始的美国印第安运动(American Indian Mouvement. 缩写:AIM)的一员。所谓的美

国印第安运动其实是一个组织,以保障美洲印第安土著社会权利平等和寻求其文化发展为奋斗目标。文集

中收录了一篇很有意思的作者早期的文章,结合马克思的理论梳理了印第安人的文化史和重要变革。它的

内容被FBI认为有严重的共产主义倾向,并被发给各部落委员会试图引发AIM与各部落间的隔阂。此外,书

中有很多关于西方社会现状的反思和殖民主义影响的思考都很精彩。Jimmie Durham很善于观察现代社

会中多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并在此之上展开对西方中心主义文化政策的批评。

顺便把印第安土著味儿的音乐也推荐了吧,最近发现一个叫A tr ibe cal led red的加拿大乐队,鼓棒

极了。

昨天和今天

因为又来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感觉自己每天都在接受新的信息,每天都在变化。笼统得说,大概是精

神王国越来越开阔了,脸皮也越来越厚了。不那么在乎自己也就不那么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了,而且越发关

注如何走向其他的人,其他的文化。

和谁做朋友

有很多想见的历史人物,但如果选朋友的话就Bob Marley吧。有个玩儿雷鬼音乐的朋友肯定很开心,而且

谁不想在空旷的街道上或者在拥挤的酒吧里和一个牙买加大脏辫儿勾肩搭背啊?

23岁

福 州

武 汉

0 9

过去十年

一直是学生,一直在求学中,终于今年要毕业了。我是福建福州人,之前一直生活在福州,四年前

大学考到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

推荐一本书

最近在看《再见杨德昌: 台湾电影人访谈事》、《日本电影大师》、《蛤蟆的油》。专业书的话多以

杂志为主,《艺术世界》、《摄影世界》、《NOVUM》、《艺术与设计》;目前都在微信,微博上接收与

艺术相关的信息,囧。

由于个人最喜欢的电影是《一一》,这部影片目前看了三遍,每次看完都还回味无穷,所以我推荐

《再见杨德昌: 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我喜欢那个年代的台湾电影,那是一个盛产艺术电影的时代,

那时的电影人没有对商业元素的过多考虑,他们勤勤恳恳,用心拍出一部部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作。这

本书中记录了十六位电影人眼中的杨德昌,他身为一个艺术家的担当和坚持,执着探寻真实与虚伪之

间模糊的界限,他用冷酷睿智的影像语言对人性进行解剖。看他的影片,每个镜头,每段音乐,以及

人物的每个投影,都会令我回味许久。当然也喜欢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为一件事而坚持。所以看着这本

书,内心不禁暖暖的。

昨天和今天

今天的自己和昨天最大的区别是,今天要努力回答这些问题,而昨天不用。哈哈,当然不是,今天

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现在的自己更喜欢观察,或是窥探,体悟,

体验生活。以前的自己只能看到呈现在眼前的东西,接受的信息是外界给予的,而现在的自己会找寻

我想看的事物,主动搜索,目标明确,所以现在的自己明显感觉生活的更充实了。

和谁做朋友

我想我会选择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美国业余街头摄影师。主要是因为喜欢她的摄影

风格,她的摄影作品中聚焦平民,关心记录老人小孩少数族裔很多,质朴却撼人心魄。薇薇安虽然是

保姆但她骨子里有着一种文人的清高和骄傲,浪漫不羁。她的照片画面严谨,构图有趣。我心中也藏

有一位漂泊者,也喜欢漫无目的地游走街头,用手中的相机拍下这城市里人们的面容。连拍照有时引

起的不可避免的误解,驱赶都令我觉得不甚欢愉。如果能和她做朋友,无需大家一同带着相机出去拍

照,只想各自拍完后能一起坐下畅快聊天。

C R I T

I Q U E

评 论

文 化

人 物

音 乐

电 影

展 览

11

不 遇文·潮 涯 君

献给高考失败的,

公司破产的,

炒股赔光的,

工作不顺的所有吃不起面包的人。

—— 题记

12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文 化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搜神》《洞冥》常惯见,胡为对此生心酸?”

这两句话来自书画家高凤翰在雍正年间为《聊斋志异》写下的题辞诗。意思非常直白:“搜神记啊洞冥

记我都看惯了,为嘛就是对着这本《聊斋志异》悲催不已呢?”

高凤翰跟蒲松龄私交甚好,对蒲松龄的一辈子足够了解才写的出这样的题辞。而在他之前大名鼎鼎的

诗坛扛把子王渔洋,为《聊斋志异》写下的题辞也不过是“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

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样不咸不淡的几句话。

蒲松林年少成名,却在之后几十年科举不中,靠当乡村教师糊口,七十来岁了才得了一个贡生名号,算是

国家给他一个安慰奖。《聊斋志异》的创作正是横跨了这不遇的四十多年。小时候看央视讲蒲松龄,说他搭个

凉棚用绿豆汤换过路人讲故事。行商的种田的赶考的,路过了都可以坐坐,不找边际地吹吹牛,从一袭青衫

温文尔雅的读书人老头儿那换一碗正宗好凉茶。靠,简直不能更文艺。现在看来,文艺依旧文艺,但穷也是穷

到极处了。蒲松龄十几岁时可是被呼做天才的,到老来朋友们都身居朝堂,他连个挂名隐居的资本都没有,依

旧只能搞搞白送绿豆汤的小文艺范儿。大噶想想,侬会是什么心情。

成书之时,蒲松龄邀请包括王渔阳在内的名流作序写评,大约也是想沾点名气,让几十年心血不至于湮

没尘土。但是你看王渔阳那老儿写的什么东西,“作者随便说说,你们就随便听听吧,这家伙比起身边事大

概更喜欢听鬼唱歌。”还尊不尊重人啦。你丫要仅仅喜欢鬼故事,会几十年如一日地去搜集去写吗?另一位名

士高珩倒是写了一千来字的序文,说“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盖以人伦大道,淑世者圣人之所以

为木铎也。然而天下有解人,则虽孔子之所不语者,皆足辅功令教化之所不及。”高珩的序文中心就是反对以

13

“子不语怪力乱神”来贬低《聊斋志异》的价值。他反复强调的就一个意思,这本书绝对没有违背圣人古训!

懂的人自然懂!但你要问高珩那么《聊斋志异》到底是想说什么呢?他也语焉不详起来,只用“教化”二字带

过,“大概是可以补充一些正能量的吧科科”。《聊斋志异》成了六经之外的零食。

大概只要正正经经中过举的人,都不大理解聊斋的真意。哪怕是在聊斋大盛行的乾隆期,纪晓岚也辛辣

地表示过不屑“《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而非著书者之笔也。”说蒲松龄文才还是有的,就是写

的东西太不着调了。大概对于纪晓岚来说,《聊斋志异》就跟《小时代》一样狗肉上不了正席。因为他觉得“小

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既然你蒲松龄开始说好了是写所见所闻,那每个故事里

的细节,尤其是床戏,你是从哪儿看的从哪儿听的啊?人家人鬼滚床单的时候邀请你去观摩了吗?扯淡么。纪

晓岚对小说的定义,从现在眼光来看,实在是太狭隘。但他不仅仅是误读了聊斋的写法,更加无视聊斋的内

在精神,才能说出上面那种无力吐槽的评语。

帮蒲松龄回骂纪晓岚的是冯镇峦。冯镇峦也属于年少成名,书生风流,偏偏仕途不顺的男纸。当然比蒲

松龄好一点儿,当过一个没油水的小官。他尤其理解蒲松龄,洋洋洒洒写了一片著名的《读聊斋杂说》,文字

浅白,意理深刻,从艺术层面思想层面把聊斋拔高到了当代第一小说的地位。他说,“读《聊斋志异》,不作文

章看,但作故事看,便是呆汉。惟读过《左》《国》《史》《汉》,深明体裁作法者,方知其妙。”“或疑聊斋那

有许多闲工夫,捏造许多闲话。(省略)晋灵公使人贼赵宣子,左氏谓触槐而死者鉏麑,公羊以为壮士刎颈而

死。传闻异词,以何为信?且鉏麑槐下之言,谁人闻之?左氏从何知之?文人好奇,说鬼说怪,廿三史中指不胜

14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文 化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屈,何独《聊斋志异》而疑之。”“是书传后,效颦者纷乳牛毛,真不自分量矣。无聊斋本领,而但说鬼说

狐,侈陈怪异,笔墨既无可观,命意不解所谓。”冯镇峦反复强调的是,《聊斋志异》用的是春秋笔法,寓

意于微言,同时笔墨刻画无不臻妙,蒲松龄是用修史之笔说故事。冯镇峦甚至同情地猜想道,正因为聊斋

把鬼神之事说得太细,所以才触犯造物之忌,越些运气就越不好。

作为一部现今已上了课本、改编影视大行其道的古典名著,捧聊斋还是贬聊斋,竟然到了现在各方

人马也是各执一词。随便打开豆瓣,就能找出几篇说聊斋不尊重女性的评论;再搜搜期刊网,又会有一溜

儿论文出来告诉你聊斋的女性观念是多么超越时代。这种需要人站队互喷的名著,据我所知还是比较少

的。其他的躲不过是一方捧,一方漠然表示“看不懂呵呵”而已。其原因,就是聊斋虽是文言体小说集,但

是故事精悍,语言平易,入门简单,流传太广。你说你读聊斋,没人觉得了不起,你说你读述异,大家就不

明觉厉。

可是让我们回头再看看高凤翰的题辞,他却说搜神述异惯常见,只有聊斋是特别的。也就是说,对

于一个旧时代知识人而言,一千年之前的述异搜神不过是语言艰涩点儿而已,聊斋中才有真正撼动人心

的精神气。

在这里不禁要问,觉得聊斋平易的现当代知识青年,真的读懂了聊斋吗?

中国从来不缺写妖怪狐狸的文学,也不缺慨叹“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的不遇文人。但将士人的不

遇放在人妖恋爱题材里写的,蒲松龄要数第一个。

众所周知,妖首先就不是个好东西。左传有云:“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

15

生。”一开始就把妖与天灾人祸并列,都是反常之物。后来佛教流入我大天朝,对妖的心态稍微平和了一些,

《法苑珠林》说“考斯征变,乃是众生宿业之杂因,感现报之缘发,因缘相会,物理必然。”意思是你惹上妖

怪,肯定是之前有什么因果,现世报了。虽然讲妖怪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但就跟龙卷风雷阵雨一样,总

归不是好的。在这一时期,比如《搜神记》里的妖怪就大都是坏人。

但 其中女妖尤为特别。因为是妖,所以可以化成千般 风情;因为是妖,所以不拘于礼法勾引男人也正

常。而被勾引的男士呢,自然都是上了当的正人君子。谁让对方有倾国倾城之貌同时又不怀好意地贴上来

呢?于是女妖成了儒生们犯色戒的好借口。对女妖,渐渐除了害怕,更有了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绪。《法苑珠

林》里把人妖相奸放入《十恶篇 奸淫部》里,还在开头解说道“夫淫声败德,智者之所不行;欲相迷神,圣人

之所皆离。是以周幽丧国,信褒姒之愆;晋献亡家,实丽姬之罪”。可想而知,在这一篇目下收录进去的妖怪

故事,都是以渲染女妖作乱,劝人戒色为目的的。

女妖说,长得好看又热情怪我咯。就像现在为了逃避光腚总菊审查,编剧导演们一个劲地把色情暴力

内容往抗日剧中塞一样;古代文人墨客们也一个劲地在女妖勾引男人的故事里释放力比多—管他中间写得

多色情,反正最后加一个卫道士的尾巴就好啦。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明代瞿佑就写了《剪灯新话》这么一本

风情妖艳,迎合通俗趣味的集子。作者也感觉自己写得过火,在序文中各种自辩才敢出版,却还是逃不出成

为明初第一禁书的命运。尽管如此,市井之徒也好经生儒士也好,都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剪灯新话》,其影响

力远播日本朝鲜。1666年浅井了意的落语演目《牡丹灯笼》就是据此而来。但是《牡丹灯记》的日本版多了

曲折的情节,却模糊了女妖风情万种的面目,有趣是有趣,却不是我国文士们所追求的样子了。

16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文 化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看过我国女妖与人类恋爱的文脉,才知道《聊斋志异》的特别。《聊斋志异》在人妖相恋的故事中,

一不说男人戒色的大道理,二不说女妖的坏话。他写的女妖固然也是风情万种的,但既不是道德的反例,

也不单只是手淫的对象。他写的妖,是拯救不遇士子的知音。你看《黄英》中的菊花姐弟,就是为君子固

贫的马子才所吸引,一个愿下嫁于他,一个愿予他财富。《香玉》中的居寒寺苦读的黄生,若不是树下写下

了几句诗,后来也不会享齐人之福。《竹青》中的鱼容,若不是一开始落第,悲愤感于水神,又怎能身披羽

衣,来往人间仙界。

对于蒲松龄来说,几十年的落第,是他在男性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败北。那么,转向女性世界和幻想世

界寻求成功是自然而然的。正因为终其一生求知音而不得,所以才一辈子抱着狐妖花神来点化自己的愿

望。《竹青》的最后,已经中第的鱼容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留在人间,独携女儿离去,跟神女过快活日子,为

什么?因为鱼容已经高中了,所以他再无牵挂。而流着神仙血脉的儿子们,却不能直接回仙界,必须留在人

间经历科举,正正经经地出世。对于蒲松龄来说,金榜题名的幸福,是足以与仙界的幸福相匹敌的。

既然是找知音,所以妖怪不是女的自然也没什么关系。比如《石清虚》里主人公疯狂爱恋的石头就

是男儿身,最后主人公身死,石头不惜粉身碎骨也要回到他墓中。这情节完爆当今耽美小说。但蒲松龄却

在最后加了个异史氏曰:“古语云:‘士为知己者死。’非过也!石犹如此,何况于人!”直接点出了知遇之

恩对士人是何其重要,仿佛在向天地间喊话,你们快来知遇我呀!我会粉身碎骨来报答!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一开

17

头就把自己的创作跟屈原李贺并列到了一起。仿的是李贺的鬼气,端的是屈原的悲情。而不管是屈原也好,李贺也

好,都是仕途不顺的典型人物。蒲松龄用这两个人作比方,当然就绝不仅仅是因为《聊斋志异》跟他们的作品行文相

似了。他又道,“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说自己的《聊斋志异》是类似《幽冥

录》的续书很好理解;不过《孤愤》却是韩非子所作的议论文,这又是何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韩非)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做《孤愤》。”

蒲松龄一开始就有把自己比作三闾大夫的心,自然也熟悉将君臣关系寓于男女情爱之中的离骚笔法。他哪怕是

写坏的女妖,主题也往往不是戒色,而是屈原方向靠。《画皮》正是一个典型。我知道一说画皮你们就会想起周迅的

小唯,张靓颖的“爱着你像心跳难触摸~画着你画不出你的骨骼”。但在原版的故事中,妖精就真的只是一个掏了王

生心脏的妖精,王生老婆倒是个重情重义的好老婆。结尾蒲松龄是这样“异史氏曰”的:“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

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用这个故事明面上群嘲了愚蠢的人类,暗地里骂了一把手任用奸人打压

忠臣,而内心却是把自己跟那忠心耿耿的王生老婆打上了等号。这个故事在明治30年被森鸥外的妹妹小金井喜美子

改写成了一片拟古文体的短篇小说《皮一重》发表在杂志《しがらみ草紙》上。小金井喜美子的改写里加入了很多夫

妇情深的描写,最后故事重点也不是忠奸之分,而是爱情。想来,这倒是我们现今《画皮》改编影视剧走的路子。不

错,你们见到的妖精小唯的第三者物语,披着《聊斋志异》的画皮,骨子里其实是当年日本人的文脉。

说起日本人翻译或者改写聊斋,就不得不说几句题外话。自从江户末年,青柯亭本的聊斋传入日本,影响力便

压过了之前的《剪灯新话》。但他们一方面被怪异的情节所吸引,一方面也始终不能理解《聊斋志异》中深埋着的士

人不遇之痛。不,应该说是完全忽视了。川田刚为依田学海的《谭海》中所写的序文就说“近世所传聊斋志异夜谭随

18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文 化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录如是我闻子不语诸书,率皆鄙猥荒诞,徒乱耳目”,正如之前冯镇峦所批判的那样,把聊斋志异等同

于了一半鬼狐志怪小说。其他汉文学者的理解也都大多与此相同,顶多承认聊斋故事新奇而已。《聊

斋志异》的前期翻译,比如明治20年神田民衛的《艶情異史 : 聊斎志異抄録》选的都是聊斋中男欢女

爱的篇章。而改作,比如石川鴻齋的《夜窓鬼談》与《再生奇缘花神谭》,也是偏爱去强调故事里的香

艳部分。虽然他们改写的是《聊斋志异》,写出来的却是跟《剪灯新话》一样的玩意儿,或者换了名字

的江户人情小说。即便到了后来,即便到了现在,《聊斋志异》的日本版也无一例外地删去了“异史氏

曰”的部分。比如在昭和年间出版了全译本的柴田天马就认为,结尾短评不过是旧式儒家道德训诫,

只会抹杀故事读后的余味,故而全部删除。因为这些被阉割的翻译,日本人对聊斋的理解始终停留在

故事有趣上;在大正年间,聊斋更是沦为了支那趣味的象征,连芥川龙之介都深陷其中,以聊斋故事

来构筑想象中的东方古国。不禁让人想送日本方面一句冯镇峦的嘲讽:“读《聊斋志异》,不作文章

看,但作故事看,便是呆汉。”而现在,去搜一搜日亚上日版的聊斋志异,还有以裸背妖女的没品图作

封面的。《聊斋志异》在日本的境遇,也可以说是没有知音,不遇了。不过考虑到日本没有科举,更没有

以“不遇”作为文学主题的风土,这种误解倒也是理所当然。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蒲松龄最后这样叹息。他绝不是一个甘愿在乡村支教的志愿

者,也不是一个卖正宗好凉茶的隐士,他就是不肯脱了那一点凡骨,心心念念等着朝堂之人的知遇。

难怪另一位文士余集会慨叹道“呜呼!先生之志荒矣,而先生之心苦矣!”

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论聊斋。

19

微气候与大海洋

·

真应了《东邪西毒》里那段话:“每个人都要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

面是什么,我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发觉没什么特别,回头看会发觉这边更好。”从前很排斥

这种足够睿智到老气纵横的话,现在一不留神就能从牙缝里掉出句天凉好个秋。小时候我们幻想

出的千百万种美妙生活似乎都像深山妖怪见了资深老道那样一个个现了原形,变成了真实世界流

水线上各种模具挤压下的窄窄出路。哪里都差不多,都有一个凶残的生活要抵抗。

我常常胡思乱想也苦思冥想究竟要怎么找到一个舒服的生活方式。有一学期上了一门人体和

动物遗存修复的课程,讲到皮肤,骨骼等有机材料在突然出土后其表面很容易在新的环境中发生

快速且剧烈的反应,导致生物遗存的严重损坏,所以要尽快提供一个环境稳定的micro-climate

(微气候)来保存和展示。像埃及开罗博物馆里的木乃伊们就被置于一批特别制造的氮气玻璃柜

中,并严格控制湿度温度和光照强度,以达到最理想的微气候。木乃伊的保存给了我一些关于生

活的想法:我们也需要一个健康快乐可持续发展的微气候来抵抗强大社会环境的侵蚀,这个微气

候由我们的家人朋友等最近一层的社会关系组成。只要这个环 境平安舒 适,那些战争饥荒灾难

似乎也伤我们不得。反过来,如果大环境一派祥和,但最近处出了问题,生活会瞬间无比艰辛。自

此,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心安理得得以为,在这个微环境里好好活就是了,不用太关心全世界。

威廉姆·透纳 (Wil l iam Turner, 1775-1851) 暴风雨中的汽船, 1842, 泰特美术馆, 伦敦 © DR

2 0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人 物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法国有一个挺有意思的谈话类电视节目叫做《出乎意料的题外话》(“La parenthese inattendue”),

每一期邀请三个不同领域互相并不熟悉的公众人物去远离城市的一个乡村小屋里共度24小时,比如一个歌

手,一个作家和一个大厨之类。节目总是从嘉宾们一个个到达小河边,然后划小船到河对岸的小木屋开始,

一位男主持人会像小屋主人那样迎接他们,从坐在院子里介绍性的闲聊开始将他们代入一个个谈话阶段。几

个人会一起去附近的小市场采购然后烹饪食物,在各自的讲述和谈话中增进相互的了解,分享彼此从童年回

忆和入行到实现梦想过程的心路历程。整个节目被一种大家捧着热茶或冷酒坐在炉火边讲心事儿的氛围笼

罩,在这种讲述和碰撞里,每个人的灵魂气质会慢慢溢出来。

通过看这个节目认识了莫得×冯特诺伊(Maude Fontenoy)。她从说话的方式到神态都和法国演艺圈

或是精英群体的模式不太一样,看起来更粗犷一点儿也更温和一点儿。性格强势,态度却很谦逊,无论谁讲

话她都很耐心地倾听着。20 03年,她成为第一个单人划舟横渡北大西洋的女人;20 05年,她又单人划舟73

天,成了第一个横渡太平洋的女人。在我正忙着Google她的来头时,莫得已经在娓娓道来太平洋上的暴风雨

之夜。

此人在我的微气候屏障砸出了一道裂痕,让我突然回过神想起来自己是个有血有肉的大活人,不是一具

干巴巴的生物遗存。我不需要也不能延长保存期限,而是要过好有期限的这么点儿生活。

莫得生在巴黎郊外的一个小城市,一周大就 跟着家人出海了。父亲做房地产又喜欢造船,母亲是药剂

师。再加上两个哥哥,一家人就这么一起这个洋那个海地在船上过了十五年。莫得的父母努力给他们的孩子

开启一种不同生活的可能性。她说:“父亲很努力地想让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也许可以有别的选择。也许人们

21

会觉得我们没有其他同龄的伙伴一起玩儿,但事实上,如果你从来就没有一样东西,你就不会需要这个东西。

所以我们的生活是完美的。”这样的父母实在很稀少,不是单纯的勇敢,他们拥有强大心灵和教育出强大心灵

的能力。强大到能将抵抗这不同带来的挑战,接着还能把这不同变成机会。

爸爸是船上的船长,他每天给三个孩子上课。谁不认真,就用“你得去学校”吓唬他。孩子们犯错后最大

的惩罚就是要跳下海绕着船游,意味着被这个集体驱逐。莫得父亲要提供给孩子们的船上生活不是自由散漫

的,三个孩子早上要很早起床,上午用来学习, 然后是处理父亲钓上来的鱼,准备食物,下午则用来探索不同

的岛屿,长时间的徒步训练。一切都井井有条,像大自然那样随着日升日落稳稳运行。

接下来的故事显得暗淡无光,我不忍赘述。莫得回到主流教育系统,水土不服。终于,24岁那年,她决定

一个人出海了。有些鸟永远关不住,因为它们的羽毛太鲜艳了,况且这只鸟得到全套赞助和关注,要去破吉尼

斯纪录。

独自出海前她需要学习各种生存技能,医药自救知识。她很骄傲地说结果自己只断了两根手指而已。在

这次航行的最后一周,莫得船上的净水器出现故障,每天只有两升的可饮用水,甚至需要饮用自己的尿液来

补充水份。莫得每天要划桨10到13小时,我根本没办法理解这样一个人海上漂5个月的孤独和枯燥。不过她

也讲了快乐的事,只这一件,我就觉得值得。

“有一次一只鲸鱼出现,差不多有三条船那么大。当时我坐在船舱里,听见了响声,那是鲸鱼出气孔发

出的声音。我从舱里出来,看到了那么美的一只鲸鱼, 就像地理图鉴里的东西在你身边出现一样,真是难以置

信。有三四个月的时间,没有任何东西出现,然后它突然就来了,真的很神奇,我几乎不敢出声。鲸鱼向我靠

近,我开始担心它离船太近了想要让它离开,突然它钻到了船下,水在震动,我扶着船边,感觉时间都静止了。

我不知道它会在远一些的地方重新游出水面,还是会不好好计算距离,用尾巴把船打穿。就这样,一个美妙

的时刻一下子变成恐惧的时刻。结果,它在船前远一些的地方重新出现了,它侧着一只眼睛看着我,好像在问

我‘嘿,你在那儿干嘛呢?’”

在其它的影像资料里,我看到她哭。她蜷缩在窄小封闭的船舱里说她睡不着,说她想吐,说她太久没见

到一个人了,桅杆倒了,船周围都是鲨鱼。更多的视频是拍她上岸时激动人心的画面,她为登陆换了干净的衣

服,化着妆,但不知道为什么,跟在岸上的那些人比,她还是像个野人。她拼命的拥抱每个人,用海风拥抱船

帆的那种方式。

零几年的那些抵岸录像里, 她每次都会大喊 “不要让任何人跟你说这不可能!”。后来就不喊了。可以

感觉到她那种奥林匹克式的英雄主义情绪在淡化,那可能是一个异类渴望在主流社会中得到的认同感,也可

能是一个与海上风暴搏斗过太多次的人的情感宣泄。无论它是什么,它不见了,被一种更深沉更博大爱所取

代。莫得创立了自己的基金会,更多地投身到海洋保护事业中。2010年,43岁的她带着七个月大的儿子再次

出海航行一个月,只为了让儿子也熟悉大海的气息。我想莫得大概在风暴过后的宁静中和海上落日的余晖里

从大自然那里学习到了母性,从鲨鱼和海豚共存的海洋中了解到了包容。而这些,真的很难用语言分享。

让我选的话,我更希望自己与生活的关系像航海者与大海的关系,没有风平浪静的藏匿之处,只有交付

一切的投入。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和它交流,感受它的节奏和韵律,甚至活在它的风暴里。只活在微气候里的

人恐怕永远不会遇到大世界的馈赠,比如对自己的超越或是鲸鱼的擦身而过。

这不是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抉择,而是把你所有的物质和精神都拿出来,和那些远比你强大的东西去较

量。王尔德说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不值得一瞥。我不敢想象,没有这种冒险家的世界还有什么可混。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人 物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2 2

2 3

听 音乐 时,我们 在 想什么?文·许 罡

前些日子在家旁边的一间理发室剪头发,早上八九点钟才开张不久,我进屋的时候,老板娘正在给一个女顾

客做发卷。她干了会活儿,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抄起自己的手机打开音乐播放器开始大声外放歌曲,然后又继续手

上的事情,一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哎呀,现在干活儿的时候要是不听听歌,就好像少了点什么,没有劲,一边

听着歌一边做事,就觉得有劲很多。”

手机里放的是一首不知名的情歌,女歌手的声音厚得腻味,整首歌从曲调到唱法都透着一股让人不舒服的

矫情。

那个女顾客听到这话,连忙应道:“嗯,你喜欢这歌吗,我也喜欢,经常听呢!”

这样的情景估计很多人都见过。听音乐越来越成为多数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已经发展到如同吃饭

睡觉一般不可或缺。然而我们在听音乐时脑海中的活动是什么样的,颇值得玩味。

24

一个成长到一定年龄的人在从事固定的教育或者谋生活动之外,总有抒发情绪和传递精神的需要。在

早年间,人类的这种表达欲望催生了音乐,在当今的中国,音乐也恰好是这种需求易得的承载品之一。无数人

在每日或挥汗如雨或操心费神的劳作之余,心头总有一些莫名的情绪,仿佛一条条细小到看不见但的确能感

觉到的裂口,谈不上有多么剧烈的痛苦,可也让人有些焦灼不安,音乐则像是一缕清爽的风,一只温柔的手,

在吹拂和抚摸过后,至少能让心灵更加放松和舒适。

这种近乎本能的需求有时可以使人对听的音乐本身毫不在意。当一个满身尘土的民工拿着一块大板砖

的山寨手机,在歇工时以最大的音量播放着诸如《香水有毒》、《爱情买卖》《那一夜》,或者是《小苹果》一

类的歌,他们可能根本都不在乎歌里到底唱的是什么,只要有重复简单的旋律,歌者忸怩作态的唱腔,若还

能配上“动次大次”的节奏让人可以扭动一下疲惫的身躯,这难道不是他们生活中难得又美妙的一刻吗。再

放眼看看此类劳动者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神曲”又怎么不会大行其道而层出不穷呢。说白了,这些直接、上

口又粗糙的歌曲起到的只是转移注意力的作用,用最简单乃至有些“粗暴”的方式强行把心灵从烦人的事情

里抽离出来,获得一些快感。好像街边廉价烧烤摊上的食物一样,哪管什么原材料什么做法,直接用扔炮弹

一般的调味粉料直截了当地俘获人的味觉,使人一下子就“爽”起来。

粗粝的生活用粗率的音乐去描绘也许最为恰当,尽管如此的粗率让听众几乎无法说清楚到底这音乐戳

中了自己心中的哪一块位置,只有一个极其模糊的感觉。更好的音乐能够触发人们细致的情感共鸣,就好像

被一个拳头击中了心底藏着的那份柔软。

记得高二的一段时间,我的同桌因为跟一个女生的恋爱关系而痛苦万分,那一份深爱着又苦涩的感受让

他难以释怀。有一天他跟我说,他用这种心境去听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觉得歌里每字每句每个音

符,都是在写他,

“……

你这样一个女人

让我欢喜让我忧

让我甘心为了你

付出我所有

……”

他说之前听了多少描写爱情的流行歌都觉得有种“强说愁”之感,可当自己经受到爱情的滋味,感觉就

完全不同了。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音 乐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又如那首脍炙人口的《那些花儿》,朴树的吟唱让很多人都曾经热泪盈眶,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这种共鸣来源于歌曲唤起了听众自身的经历和体验,于是这段音乐就并非与己无关,而是抒发自己已有

的情感,快乐自己的快乐,忧伤自己的忧伤,为自己气恼,被自己激励。流行乐坛很多成功的歌手和歌曲都是

像这样“勾出”听众自身的感动,非常“接地气”,因此流行音乐的受众最多,产业最庞大。

曾经有则新闻说某国的一个农场做了一个实验,让那里同等条件的作物听不同类型的音乐,结果听古典

乐的作物开花结果非常喜人,听重金属摇滚的作物却枯萎了不少,得出的结论自然是相比于狂躁的重金属,作

物们更喜欢优雅的古典乐。这段有趣的新闻道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音乐自身即具有表达情绪并影响听众的

作用。

纯粹的器乐在表情达意方面有时可能会比包含歌词的歌曲要更难捉摸不易把握,可是若真抓住了音乐

的重点,感受到了作曲家蕴含在五线谱间的深意,那种愉悦也许是听歌曲所无法比拟的,因为这时候听者的

情绪不是为自己所触发,而是为音乐本身,为躲在音乐之后作曲家而震颤,这是灵魂与音乐之间的激荡,也是

两个不同时空的灵魂通过音乐的拥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世界都为之感动,那如流水般的弦音超越语

言泣诉着一段凄美的爱情。吉他曲《爱的罗曼史》中表达出来的青涩、美好和一丝淡淡的忧伤,好像把人带到

夕阳将降的校园,看着绿草地被最后一束阳光映得油亮,黑影也一点点爬了上来。钢琴曲《玫瑰色的人生》流

露出对韶华的不舍和珍惜生命的旷达,听完给人平静乐观的余味。

音乐本身包含的这种“情绪”属性为剧作家所用,于是就有了无数经典的歌剧和音乐剧。在歌剧当中,

主要人物的咏叹调往往是观赏的重中之重,作曲家常常用大篇幅、大音域跨度的唱段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和内心的活动。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罗西尼为男主角费加罗创作的《快给大忙人让路》用欢快活泼

轻松诙谐的曲调表现出了干练乐观、受人欢迎的费加罗。歌剧《埃尔南尼》中,威尔第给女主角埃尔维娜所写

的《埃尔南尼,咱逃走吧》以紧凑的节奏和多次上行的大音程跳进展现出她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对男主角炽热

2 5

26

的爱意,震撼人心,听毕难以忘怀。音乐剧《坎蒂德》中,伯恩斯坦给女主角居内贡德创作的《纸醉金迷》用大

量快速的花腔段落将她爱慕虚荣的轻浮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笔者每每听到这些段落,即使是在情绪低沉的

时候,阴暗的情绪总是能被一扫而光,内心满溢的全是激动。并且由于不懂外文歌词,歌唱家的演唱便异化成

了另一件纯粹的“乐器”——“人声”,对笔者而言,这更有助于感受音乐本身的优美。

人类的历史绵延至今,创造出了五花八门的音乐。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不同的乐器与风格,使得现在的“

音乐”包罗万象,形态迥异。各个分门别类的音乐类型大多也发展齐备,也有了各自的忠实拥趸。有人专听爵士

乐,爵士独有的节奏、音阶和和弦等音乐特征让他们痴迷,有人只爱摇滚乐,电吉他发出的声音和歌手力度十

足的演唱足以把粉丝们心中的那团火点燃,当然也有人固执地偏好古典音乐,在他们眼里,莫扎特贝多芬柴可

夫斯基肖邦门德尔松……这一串光辉名字的不朽作品才是真正的音乐。

其实不管什么类型,音乐就是音乐,意义都是人们赋予的,和音乐本身没有多少关系,“歌为情发”并不

是绝对正确的说法。有时候为了探索,音乐家们创作一些听起来毫无道理的作品也无可厚非,相反还须要莫大

的勇气,因为他们不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是成功,还是失败,抑或成败的反复。周杰伦的那些华语说唱抒发了

些什么呢?听众到底能从《忍者》当中听出啥感情来?仅仅是音乐很新奇很有趣,也很好听,这已经足够了。龚

琳娜为了改变中国民歌尴尬的现状,和丈夫创作并演唱了无词的《忐忑》,除了她在表演时夸张的表情之外,

她在这首歌的唱腔中揉进一些中国戏曲的唱法与少数民族高腔和大歌的风格,还包括用无具体歌词的拟声词

演唱来表达一种情绪,这些尝试本身就值得喝彩。

音乐自身的内容已经够听众去反复咀嚼回味。除了类型,除了探索,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乐评家在听一

部歌剧时,会思考作曲家如何通过全剧音乐来处理主题、展开动机、发展人物。乐手在听器乐曲时,会从听到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音 乐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的乐音判断出演奏者的手型,还有细微之处处理的得失。资深乐迷在听交响乐时,会体会不同时期不同指

挥治下的不同乐团是如何把同样一部作品演绎得有不同的风格。我们看到这几年热播的《中国好声音》当

中,抛去娱乐的成分,节目中总是会出现转椅上的前辈们是如何通过点滴的演唱技术去评判舞台上的新人,

对某种风格的精准把握,唱快歌的音准和节奏,某处真假声的平滑转换,歌曲高潮处的爆发力和稳定度以

及是否能够收放自如,都成为“转”与“不转”的关键理由。普通的听众虽然不及专业人士有实践经验和理

论作为支撑,可要是也会从不同角度的细部去“观察”音乐,那么耳中听到的音乐将更有味道。

“Do(Doe),是鹿,是小母鹿,

Re(Ray),是金色阳光

Mi(Me),是我,叫我自己,

Fa(Far),是奔向远方,

Sol(Sew),是穿针引线,

La,这音符跟着Sol,

Ti(Tea),是饮料和茶点,

然后我们再唱Doe-oe-oe……”

电影《音乐之声》当中,玛利亚以一种简单的方式教孩子们记住七声音阶。她把音乐带入了上校死

气沉沉的家庭,也永远改变了他们的生活。音乐就是这样,用基本的要素变换组合出无数华章,从中能听

到“我”,能感受到阳光,能跟随音符的脚步去远方。

2 7

2 8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电 影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大四那会,在河南电视台的一档摄影访谈类节目做导演助理。虽说是半

娱乐性质,但由于带我的师傅是拍纪录片出生,我们组做出来的节目都倍儿

有人文关怀。那时候黄河三门峡地区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石旭民,常年痴迷

拍摄湿地保护区的白天鹅,除夕过年都趴在草垛里不回家。那时候导师扛着

机器去采景,湖区的风刮得脸上是飕飕的。我们感慨此般景象都不能用“冷

风吹得游人醉”来形容,毕竟,减去摄制组的同事们,竟也没几个游客。今年

年初在师傅的朋友圈又看到了三门峡湿地的照片,那被冠以“白天鹅拍摄圣

地”的河岸一溜全都架满了各色长炮筒,草丛里趴着坐着的摄影爱好者们细

数起来,怕是比池里的白天鹅还要多了。

导师调侃曰:此乃三门峡新人造风景。

对于人 造 风 景,人们早已见怪不怪了。三月樱 花浪 漫,珞珈中花看人

海;初五香火鼎盛,佛堂里罗汉数人。当然,人造风景不单单只是游客的行

为艺术,它也有可能 就是我们生活本身。一从 人 文关怀落脚到生活的细 碎

上,脑海里就自动配上了高晓松的背景音乐“生活中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大概,我是被文艺青年的鸡汤洗了胃了。这也可能是大部分

人的看法,生活在别处,诗意在远方。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纪录片”这种最直

接记录真实的艺术形式常常被忽略,不被提及的原因。不急,先听我讲三个

故事,我们再来聊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7 2 小 时下 的人 造 风 景文·陈 睿

2 9

人造风景1 —名古屋地下街的失物

在日人流量150万人次的名古屋,也许你会不相信,

每年遗失在这 里地铁和巴士上的物件竟有16万件之多。

眼镜,钥匙,果蔬,也有新奇的东西,比如假牙,章鱼小丸

子机,甚至婚戒。在这里的地下街有日本最大的失物招领

处,焦虑的人们怀抱希望而来,期待失而复得的好事发生

在自己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立马发现自己丢了东西,只有在

下次再用到的时候才能意识到。一位先生前来找伞,但他

并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丢的了。他坚持说自己的伞很特

别,如果能让他去仓库 看一下,一眼就能认出来。当记者

问他“为什么一定要找回这把伞”,他笑道“因为是妈妈送

的,不能丢。”终于,这把看起来没什么特别只是非常大的

伞被他给找到了,他说“虽然有时候会嫌这把伞太大拿着

麻烦,但丢了之后心里只想着如果能找回来就太 好了。谢

谢,非常谢谢!”

这 里有被 找回的东西,也自然 有被 遗 忘的东西。据

统计,能成功回到失主手上的东西还不到一成。大部分人

来找回的都不是贵重的物件,比如自己做的专业备考的卡

片,男友送的卡包,外婆织的手套,这 大概 就是 人与物之

间的关系。工作人员表示,因为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失物

送到这里,他们不得不定期清理那些很久都没有人找回的

旧物。有一个小姑娘在节目录制的72小时里前前后后来失

物招领处询问了三次,都没能找到丢失的零钱夹,对她来

说,可能就是永远的告别了。

3 0

人造风景2— 深冬的自动贩卖机

在秋田市的一家副食店外 有一台提供乌冬面

和荞麦面的自动贩卖机,由于面饼事先煮过了,所以

等待的时间比一般的杯面还要短。这台投币后就能

自动提供热腾腾汤面的机器,竟然在这里服务了快

40年。

凌 晨四点的贩卖 机前,一 个刚结 束夜 班 代驾

的老司机过来买面。“工作完后,你会很想一个人静

一静,坐在这里吃一碗面,挺好的。”与其他地方不

同的是,来这里吃面的人都是来往跑路的个体经营

者,客运司机 和销售员。他们纷纷 表示,要 在深冬

的晚上随时都能吃上一碗热面,这台24小时的自动

贩卖机是一个宝地。

“在店里吃一碗乌冬面要50 0日元,这里只要

20 0日元,有椅子,有港口,有海风,很温暖。”在节

目采访的72 小时里,人们在出勤前来这里饱腹,长

途货运中来这里稍作休息,加班后来这里吹风。竟

没有什么抱怨的,出乎意料,人们都充满感激。这大

概 就是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它可以日夜无间歇地

在这里服务4 0年,但人们不行。人们在奋斗的生活

里中会疲倦,会失意,但对于这里的人来说,他们永

远不会 饥饿。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信任关系,这台

机器深冬里的亮光, 就是平凡工作者们的避风港。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电 影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31

人造风景3—化妆间里的女人们

在日本交通枢纽最密集的大阪站,有一个注明男士止

步的接待室。这就是专业给女性补妆的化妆间。在这里你

可以租用自己隔间,选择适合自己的护肤品,化妆品,甚至

可以短暂休息敷个面膜。素颜朝天的加班族下了夜车可以

在这里补妆之后备战第二天的工作,欣然赴约的少女们挤

下拥挤的地铁,也会抓紧时间在约会前到此整理下发型。

女人为什么要化妆呢?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要努力

的生存,所以女人们才要面向镜子。我并不是说这是个看

脸的社会,因为化妆对于每个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在

节目录制的72小时里,形形色色的人拜访这里,有的停留

两三个小时,有的只停留几分钟。有为了工作打拼了10年

的30岁女性,为了赴约好不容易的相亲机会打扮自己; 也

有刚刚进入成人世界的女高中生,在妈妈的指导下到这里

体验第一次化妆的经历; 有多年未见的老闺蜜,打算在这

里漂漂亮亮打扮一把找回青春的感觉; 也有简简单单的通

勤族,希望在回家前也能重新整理妆容.漂漂亮亮地见自己

的老公和儿女。

在 这 里的女人都很 平静地面对素颜的自己,然后再

一点点把自己变成理想中的样子,这大概就是人与自己的

关系。一个刚进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这里化妆,她说起自己

要去很 远的地方工作,家人并不同意。记者问她,为什么

要 特意来补妆 ?她说,为了迎接接下来的面试,希望靠化

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柔弱。

3 2

镜头之下的不一定不是初心,镜头之 外的也不

一定就是真正的生活。这也许就是我喜欢纪录片的原

因。以上的故事 都来自日本N H K的一档纪 录片节目

“纪实72小时”,每期他们会选取一个地点进行连续

72 小时的拍摄。从歌舞 伎町的美甲店到日本最北 端

的公交站,从福岛的早春超市到纪伊国屋书店,一切

记录都是基于人们的活动而存在的。夜晚霓虹下的韵

味,晨间海风中的疲惫,黄昏地铁站里的不甘心,或

是深夜芥末酱味下的眷恋。人们对于生活的感知总会

伴以特定的场合发生,我们回忆中的不一定都是诗意

的东西,可能的蛋包饭的味道,自动售货机找零的声

音,或者是旧书翻开的油墨味。

寻找失物的地方,填充饥饿的地方,伪装自己的地

方。诸上故事,有人看到的是生活的失意,有人看到

的是生活的诗意。各位看官,自己慢慢体会。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电 影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3 3

中国 镜 花 水月展 小记文 / 图·陈 冠 希

目前,正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由大都会的服装艺术部承办,一

开场就受到了中国与西方艺术圈、时尚圈的高度追捧。红毯Gala群星璀璨,女明星们明争暗斗,赚足了眼球。而说到底,这场时尚盛

宴的背后供人品尝的还是中国的服饰,中国的艺术,中国的电影,中国的概念。这场以中国风为主题的服装艺术展展出了超过140件

的(主要)由Chanel, Dior, YSL, Balenciaga等世界顶级时尚品牌或一部分独立设计师制作的高级成衣、前卫服饰、鞋帽配饰等。在

王家卫的艺术指导下,整个展览用电影和服饰的融合,让光影生效成为了视觉空间的主人。

展览题为“镜花水月”,英文的“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源自Lewis Carroll的小说名《爱丽丝镜中世界奇遇记》即《爱丽

丝漫游仙境》的续集。讲的是爱丽丝爬进了镜子中,进入了一个与她之前所在的“现实世界”截然相反、荒诞怪妙、却也趣意横生的

世界。作者意在讽刺当时的英国社会。然而,“镜花水月”却没有那么多的政治寓意,而是将当代,尤其是西方的高端时尚与中国艺术

进行密集的对比,来展现妖娆的中国艺术文化为西方乃至世界设计打下的烙印。中文名为“镜花水月”又指西方世界主要透过中国影

像所认识的中国和中国艺术,意在表明这里展出的中国风也许不是最正宗的中国,而是老外们透过镜子看到的中国。这些展出的西方

3 4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展 览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所认为的中国艺术可以不是真正的中国艺术,可以有没有涵盖中国艺术的多面性,可以没有讲明白中国传统艺术

的渊源,但却诚实而炫酷地表达了老外对“中国美”的理解与运用。

整个“镜花水月”展览占据了大都会博物馆的三大展馆:中国馆,埃及馆和Anna Wintour戏服中心。整个布

局有两大主线:年代主线和物件主线。展览抓住了中国文化上的三个重要历史时代,分别是:帝王时期、民国时

期、新中国成立时期。

帝王时期的文物——清朝皇帝的服装和以之为创作灵感所作的高级成衣都讲究的是图案的对称美。对称的

形式能营造一种威严之感,就像人民大会堂,还有许多政府、法院的建筑都均用对称的门面示人。当然,设计师

在重新演绎这样的对称性时也会用形式上的均衡来衬托图案的对称,参见范爷的“龙袍”。

而明国时期的展区主要展示的物件为旗袍。旗袍是中国历史文化孕育的产物,葆有旗人传统的服饰元素,而

后又紧凑地修饰了中国女性的身形,高开叉的设计让女性活动更加自由,也增添了一份若隐若现的性感和妩媚。

然而在这个展区展示的当代作品都是旗袍与西方剪裁技术的混血儿,是一种东风气质迎合西方审美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时期是个相对来说面积较小的展区,展现了一些西方设计师对传统中山装的大胆演绎。

物件主线隐喻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服装的表现力和符号性展现了中国的变迁。在这

个展区内,展出的物件除了安迪×沃霍的毛泽东画像和红卫兵服装之外,还包括有青花瓷、戏曲、书法、丝绸、鸦

片物件、中国园艺、武侠等传统中国元素,气质上是中国的艺术与西方时尚的对话。

如果说这些艺术作品是本次展览富有诗情画意的精神,那么实现这些精神传达的物质媒介—布展与装置则

是精神赖以生存的面包了。

3 5

3 6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展 览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本次展览精美的布局与装置设计是“镜花水月”的一大看点,电影大师王家卫受邀成为本次展览的艺术总

监。每个展厅效果的呈现都结合了展馆本身的空间特点、别致的灯光、应景的音效以及重中之重的媒体墙。三个

展厅分别位于大都会的不同楼层,然而在巧妙的空间和灯光设计之后,给观者营造出了如戏曲和电影般的全方

位体验—高潮迭起、层次丰富、身临其境。

例如小面积展出的新中国成立区域设立在真正进入各大主展厅、甚至展览大标题之前,大面积的红色运用

既抓住了那个革命年代的精神特色,又营造出了暧昧而神秘的气息,激发了观者的好奇,拉开的展览的序幕。接

着,人们沿着投影,顺着黑暗展览名的楼梯往下便来到了第一个主打区域——“满族长袍”的帝王服饰区。黑暗

的展馆中,一件件金黄色的古今“龙袍”熠熠生辉。大量镜面反光的背景板做成了“月亮门”似的圆洞型空间,

亦真亦假,层层反射,别有洞天。这种设计不仅呼应了“镜中世界奇遇记”、“镜花,水月”的主题,又在建筑语言

上准确地抓住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一重要元素。

此展厅另一亮点是由两面巨大媒体墙组成的“穿越通道”。两块和楼层一样高的大荧幕滚动播放着精心剪

辑的中国特色电影片段,一会儿带人们穿越回大清王朝,一会儿又将观众包裹在类似于织物制作的黄袍飞扬的

梦幻场景之中,引得观众中的现代舞蹈家都跟随着荧幕画面而即兴起舞;这也是一场中国艺术对于西方现代舞

影响下的意想不到的创作与互动。

另一个构思巧妙的展厅设计要数中国展厅中那片仿造的中国园林了。这个区域承展的是汲取中国戏曲元素

而创作的时尚作品。原本的园林地面上被铺上了有水面反射效果的板材,制成了人工湖的“水面”效果。穿着夸

张服饰的模特们一个个“矗立”于水中,显得安静而神秘。同样,黑夜的园林中,只有水上的模特是被点亮的,

然而跟随着曲折廊子的移步,人们会惊喜地发现本场中的最大光源,也是本展的点睛元素——水中倒映着的一

颗夸大的、有凹凸斑点的、明晃晃的圆月——“水月”。这一设计把象征着含蓄的中国文化的“犹抱琵琶半遮面”

、“镜中花、水中月”的诗情画意推至高潮。

37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展 览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3 8

3 9

大都会博物馆的官网上提到,电影绝对是一个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导管,是西方设计师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

的第一层镜片。是的,这次展览引用了大量的影片资料,尤其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例如张艺谋、陈凯歌,也

有国际知名的华人导演,如王家卫、李安的作品。活动的电影画面在服装展示的背后,帮助了观众去更加生动地

理解展品所传达出的精神气质。可以说,中国电影是实验、实现、传递着中国“诗画”精神的一块“面包”。在旗

袍展区,《花样年华》片段中张曼玉曼妙的旗袍身姿和委婉动人的东方式顾盼,紧紧抓住了现场每一位观者的眼

球。画面中的苏丽珍应该是对旗袍艺术的最佳诠释,而这样的艺术气质通过电影这块面包得到了延续、进而影

响了西方世界对东方审美的理解。同时,中国电影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从很多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导演继承运用了一些西方对中国艺术的一些误读,有趣地说明了东西文化之间丰富的互相渗透。中国艺术

对西方的烙印不仅体现在中国设计的影像中;也有许多西方电影,例如Richard Quine执导的影片《苏丝黄的世

界》也直接阐述了西方导演对于中国形象和中国美的想象。

面包之于诗画,媒介之于灵魂,正如布展与装置设计之于展览精神的关系,又如电影传播之于中国艺术的

关系,更如中国正渐渐成为经济大国之后,中国艺术家能在西方乃至世界艺术圈中占领越来越重要之位置的关

系。可以说,“镜花水月”这次重量级的艺术文化展览让中国在西方世界再次发声,也促进了原本就丰富的中国

艺术本身逐渐演变得更加多元化、多层化、多面化。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展 览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4 0

41

美 术

美 术

散 文

故 事

散 文

4 3

猫文 / 图·陈羽星

大学四年,转瞬即逝。

回想初到武汉的自己,独自背着行囊同朋友一家坐飞机来到新的城市。没有不舍、没有难过,只有满心期待。记得给妈

妈的第一通电话,我没心没肺地告诉妈妈,“我好喜欢这里,一点都不想家,怎么办!”离开家的我享受独处、享受自由、也

享受冒险。像那些不恋家的猫,出了门就忘了主,自顾自的前行着。

不知是否从那时起我与猫的渊源就埋下伏笔,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关系愈发深刻而共通。我喜爱这种动物。

猫是集优雅、野性、神秘、独立、顽强、阴柔、妖媚、可爱、性感为一身的动物,它们的性格总是矛盾而复杂,这都深深

地吸引着我。我在骨子里追逐个性的自由,可以说是我行我素,亦或是独立坚强。于是我开始尝试各种材料,创作自己的猫,

或立体或平面。

在我的毕业设计——《游走在城市间》系列里,我采用拼贴、捺印、手绘的形式,将版画,油画,杂志,石塑粘土等材料

综合运用在画面中。画中的猫或偷窥、或慵懒、或跳跃、或呆坐、或闲逛出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这些画面多以黑白为主调

勾勒出城市间的样子,而猫的形象多为明亮的色彩出现在这些灰冷的空间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狗的形象多是忠贞的,被誉为主人的忠臣;而猫则因不可驯服的个性被人们套上“奸臣”的

外衣。阴郁、孤僻、暗黑、魅惑也是猫逃脱不去的负面词汇。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的作品里,它们似稚童般好奇、自由、

贪吃、好玩,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外界的纷纷扰扰已与它们无关。

在那个世界里,有的猫鬼祟地迈着步伐,穿梭在城市的风景里。它们的面部虽然没有五官,但它们的神态和情绪又似乎

都清晰地体现在了肢体的语言里。有的猫,它们的身材大小一反常规,与画面的空间比例相违背。它们庞大的身躯几乎要盖

过整个楼房。在那个世界里,这正表达了它们我行我素的一贯作风,调皮惹事的独立形象。

我画中的猫由开始的一只,后来增加到两只。

当它独处时,画面里的猫是孤独自由的,是野性自我的;它始终是忠于自己,其他人很难参与到它的世界里来。这种感

觉仿佛是几年前初来乍到时的自己,面对这座难以彻底融入的城市。

而当画面里出现了第二只猫后,它们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两只猫在相互沟通理解,陪伴嬉戏,共同合作,它们是以对方

的玩伴的形象出现在画中。它们肆无忌惮的游走在城市之间,楼房和马路是他们的玩具,城市间的任何事物都阻止不了他

们迈开的步伐和探索的欲望。于是,它们不再是那傲气凌人、忽远忽近的猫咪,而似乎更像是我们邻居家调皮的男孩。生活

中的它们只顾着吃喝玩乐,有强大的破坏力,但也拥有无尽的创造力,街头巷尾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它们不用忧愁如何不

4 4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美 术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被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淘汰,也无需畏惧汽车尖锐的喇叭盖过它们的欢笑声。

在这个乌托邦的世界中,它们就是主宰。它们和城市是一体的。由孤独的一只猫到相互嬉闹的两只猫,再由两只猫转变

成猫与其他生物的对话。它们不再只和自己的玩伴沟通,它们也试图挑战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努力尝试不同的对话。

对方是人,是马,是豹,是象又如何?安静地诉说与倾听,通过他人的感受,了解自己的另一面。游走在城市间,感悟城市的

一切。

在这些画面里,我想通过猫的视角,去观察和体味我所生活的城市空间。

我远离家乡来到一个新的城市,眼前的这个地方与我从前的成长记忆无关,我是一个闯入者;同时,我也成为了构成这

个城市的一部分,就像猫不停地把玩手中的毛线球一般,我也要认真地游戏在我的新城市之中。我自由穿行,旋转跳跃,呆

坐思考,切身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品味这座城市的冷暖。

所以我把自己画成一只猫,两只猫,许多只猫,穿梭在现实和想象的各个空间里,感悟城市的气息。游走在其间的个人

虽是渺小的,但感触却是鲜活的。透过猫的眼睛,我似乎也获得了许多次的生命和机会,让我感受到一个人是如何可以千千

万万次地去体悟、去经历他或她生存过的城市。

谈起面包与诗画,不禁令我想起杨德昌电影《一一》中的敏敏,每天和丈夫一起辛苦工作,养家糊口,一切看上去并不

坏。直到她的妈妈陷入昏迷,她才觉得自己好像白活了。每天像个傻子一样,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活了这么久,到底在活些

什么?

我也害怕自己为了果腹而过着一眼望穿的生活,忘了最初的梦想。物质生活太丰富,精神生活就要受其所累。而彻底像

殉道者般不管不顾他人,一味追求心之所向,夸大梦想在生活中的地位也非我所愿。只愿自己如猫一般,自由地轻盈地,不

为物质所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结交志同道合的人,能一如既往努力地朝自己向往的方向前进,不为物质打磨掉这份美

好便可。

因此,我喜欢猫的忠于自己,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所以在我的画中,猫也是自己,或许生活中的自己受着某些禁锢也

曾遗忘过初衷,但我想通过这种精神的输出,以猫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也不断调整自己。人生在世,不以存活为目的,而应

拥有勇气与激情,不能只顾眼前的苟且,还应有诗意与远方。此时的我,即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只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坚持

初心,不为物质左右,勇往直前。

4 5

4 6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美 术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47

4 8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美 术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49

5 0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美 术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51

梦之 湖文 / 图·彭 茹 娜

面包与诗画是人的基本需求—我们需要面包来给养肉体,亦需要诗画来滋养灵魂。

对我而言,绘画,是一种以物质的方式呈现精神内容的产品,它既要从艺术形态的物质呈现上满足

人的肉体需求—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更要试图让观众在见到作品的那一瞬间,对画两无语,物我两

相忘,不知不觉地进入画中的世界,不再借助形式美的法则去着意地搜寻画面中点、线、面、色彩、肌理等

物质呈现,琢磨画面的骨法用笔和位置经营,取而代之的是对隐藏在画面中各种微妙情绪的体味,对创

作者情感注入的呼应。在驻足徘徊间怡养性情,观照内心,获得诗意般的赏心体验。

2 013年1月,我受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艺术学院的邀请,到该校做短期访问学者。自己访问的校区

位于佛罗里达州中北部的盖恩斯维尔小镇,以生态环境著称。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校园内的沼泽湖Lake

Alice。这个有着爱丽丝这般童话名字的淡水湖宁静幽美,恍惚也来自童话世界,由此吸引自己在短短40

余天中,数次漫步湖边,几欲对景写生,然而受限于时间,始终未能如愿。归国后,每逢心烦意乱之时,我

总会无比眷恋自己在Lake Alice时的那份平静悠然。 萦绕于心的湖边景致非但未随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消

退,反而愈加清晰唯美,由此迫切地想要尝试—— 可否凭借记忆,画出心中的Lake Alice。无奈受迫于自

身科研教学任务的繁重,久久未能付诸行动。直至2014年暑期,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创作欲望,我便开

始闭门作画,在地球的另一端,凭借记忆与想象描绘心中的Lake Alice,并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终于,在2015年1月,我再次受佛罗里达大学艺术学院的邀请,到版画系做为期一年的研究学者。两

年后的故地重返,让我对这座小镇的感受更加真切、鲜活、丰富、细腻。尽管一直惦记着Lake Alice,却总

觉得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和最佳的心境去造访自己印象中美轮美奂的湖中仙境。经过几周的忙碌,终

于办理好各项手续安顿下来,也逐渐放下了自己对Lake Alice的情感纠结,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艺术

创作之中。

再次见到Lake Alice是发自一个临时的决定—经过一整天的辛勤工作,新创的作品只待印上最后一

套版即可完成,但却苦于先前印的一套色彩还没有完全干燥。尽管等待油墨晾干的时间难熬,却又急切

52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美 术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地想当天看到作品的最终效果,无奈只有想个去处打发一下难捱的时光。由此突然想到,从工作室开车到

Lake Alice也就短短几分钟,与其无聊地等待,还不如去看看Lake Alice。就这样一边驱车前往,一边试

图想象此次见到让自己创作激情迸发的灵感之源该会是怎样一种百感交集的激动。然而,当期待已久的

Lake Alice再次蓦然映入眼帘,触景生情的却是另一番心境。没有了激情澎湃,没有了感慨万千,更没有

了怅然神伤,而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平静,犹如清澈宁静的湖水。

我甚至开始怀疑这是否还是曾今的那个爱丽丝湖,那个让我为之倾心,为之执着,为之奋斗了两年只

为再见一面的爱丽丝湖。尽管两年时间不算太短,但此次见她却感觉自己仿佛未曾离开。那份景致如此熟

悉,只是不再让我觉得遥不可及高不可攀,昔日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尽管美丽依然,但似乎美得有些平庸,

让人不由心生一丝遗憾。只是眼前的Lake Alice,又那么的宁静致远,清新自然,就这样静静地被繁茂的

丛林环拥,让人觉着亲切、舒畅。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Lake Alice!

她不以浮华娇艳的面貌吸引他人的止步与膜拜,而是返璞归真,用质朴与天真,化解了我的焦虑、浮

躁与憔悴。她让所有的情绪、思维瞬间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让人们看到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内心的观照。

再次面朝湖水,我看到一个崭新的,但始终如一的她,所感受到的是碧海蓝天般的开阔和破茧而出

的美丽心情。

带着这些心情,我完成了《Lake Alice》、《梦之湖》、《Cedar Key》、《消逝的真理》、《失乐园》、

《宇宙》、《盛开的黄》一系列版画作品。这些画面均不以写实和描摹物质存在为目的;我努力地想挖掘

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触,试图通过这些跳跃的点、线、面、色彩、肌理等视觉元素,真实地记录自己在各个

时期的不同心境和对视觉世界的各种体悟。我希望作品本身跳跃的色彩能与美好激动的精神相呼应,从

而在精神上构成一股正能量,散发出生命的华彩。

绘画,不只是创造美丽的印迹,更是锻造淳朴的精神。正如Lake Alice对我而言,她不仅仅只是一湾

美丽的湖水,她更像是我生命中一段蓬勃向上的轨迹。

5 3

Blooming Yel low, pr intmaking, 20 X 35 inches, 2015

5 4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美 术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Blooming, pr intmaking, 20 X 35 inches, 2015

5 5

Cedar Key, pr intmaking, 20 X 35, inches, 2015

5 6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美 术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Faith Fade Away, pr intmaking, 20 X 35, inches, 2015

57

Universal, pr intmaking, 20 X 35, inches, 2015

5 8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散 文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像 星 星一样文 / 图·熊 梦 熊

那是某一个黄昏,我走在某个城市的某条路上。

那天的天很蓝,偶尔飘过一片云,在西去的阳光下,金色里透着粉,挂在教堂高高的十字尖顶上,仿佛是一

顶松软的棉帽。路两旁偶有小枝,虽已是三月时节,冬天里落尽的叶子却仍不见踪影。不禁想起几年前的另一座

城市,从学校回宿舍的路。那是一条让人流连的林荫道,那参天的大树,大概是同校园一般古老,亦或是更为悠

远,我无从知晓。但是我知道,春天,百花含羞掩面徐放;夏天,阳光暖暖的洒下斑驳的影子;秋天,寒风吹落一

地黄叶;冬天,白色的天使飞临每个角落。一个轮回的林荫道,却浓缩着一年关于一个城市满满的回忆。

回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片段逐渐模 糊,有些却逐渐清晰。在异国他乡的岁月

里,虽然渐渐记不住昨天的晚餐,但我时常提醒自己出发时的梦。时光如沙,不停的填满过往的洼陷,又将它们精

心的雕刻着。

有些消失不见,而剩下的也未必如昔。

记得多年前读过北岛的一首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

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我深不以为然,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和周围的同龄

人一样,正是做梦的年龄。我们不仅有梦,更有着大无畏的看低一切的轻狂。每当看到武侠小说里行走江湖的片

段,总是幻想有一天也能潇洒的仗剑走天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什么也拦不住我前进的路。而直到有一天,我

真的开始了这样的生活,却是截然不同的感受。漂泊的岁月把我带向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用更高的山顶看更广

阔的天空。曾经不知天高地厚,觉得自己的目标有多大,努力有多大,就是一定能达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才知

道,对一个人来说,不管是能力还是精力,都是有限的,所谓的初生牛犊不怕虎,那只是因为它不知道虎的厉害。

我知道无限的未知世界对人的吸引力永远是无穷的,甚至大到让人忘记了自己的渺小,结果是遍体鳞伤,却一无

所有。我也知道自知之后的无所适从,但正是这种惶恐,让人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努力地用自己有限的能力探索

无限的世界。尽己所能,原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阵风起,不知不觉天边只剩最后一丝残阳,凉意顿生,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公园。这是这座城市最大的一

座公园了。小时候对公园的印象,是摩天轮,是碰碰车,是荡荡双桨就推开波浪的小船,是一座有着围墙的锁住

了童年所有乐趣的院子。而这里的公园,除了绿色,别无他物。没有围墙,没有任何人工娱乐,有的是草,是花,

是树,是人和狗的一天自然时光。自从来到这座城市,我就经常在这里散步或是拍照寻找灵感,偶尔也会想起往

事。纵是那些躁动与不安,已成为现如今的莞尔,然而年少的笃定与无畏,却给羁绊在生活的丛林中自己撑起希

59

6 0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散 文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望的火把。远方的路,并非平坦笔直,可是漫漫体会到举重时的责任和若轻后的趣味,于是就这么走下去。

过了公园,其实已经离开城市的中心区域了,看看表,今天似乎走的慢了些。慢一些就慢一些吧,只要我还在

前行,那就不妨把它看做是一场旅行。当时光后退,我们方才长大成人。在不断追寻自我的旅途中,痛苦常伴左

右,理想的世界,与现实有着巨大差异的世界,似乎总是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然而这样的旅途又是幸福的,

那美好彼岸的光辉时时温暖着我,宣示着它和我的存在感。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

旅途上。此时的我行囊满负,步履几近蹒跚,却因逐渐清晰的家的模样而微笑的前行着。

突然想起一个不久前听到的故事,那是一个熟络的书店老板的真实经历。聊天时,我们偶然谈到了年岁变更

所带来的心里冲击。二十多岁的年纪时,我们有好多奢望,我们一往直前,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骤然来到三

十岁,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对他而言,就是开了自己的独立书店。书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独立杂志和

手工书籍,偶尔还会有附近艺术学院的老师或学生来办小讲座,书店虽然盈利不多,但他却乐此不疲,享受着做自

己喜欢的事情所带来的乐趣。而几年前他四十岁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应该做些新的尝试,于是重回学校,学习家

具制做。后来我听说他转手了书店,专心致志于家具设计与制作的事业中了。是啊,这个年纪,我们都有困惑于现

状,迷失于未来,却也都看到新的可能,只是我们都在等,等那个鼓足勇气的理由去做出改变。

终于走到了家门口,拿出钥匙之前,我回头又看了一眼归时的路,暮色下若隐若现。

歌德曾经说过,但愿每个人都像星星一样,安详而从容的,不断沿着自己的目标走完自己的路程。

如果可以,我希望生活过的慢一些再慢一些,步子稳一些再稳一些。

因为我怕,走的太快,就只是一颗流星。

61

食 物 记文 / 图·吴 喂

小竹刚到n城时,住在老小区里,走在路上全是颤颤颠颠一步晃三晃的老人。巷子里有很多吃饭的小店,

不过大多是n城人爱吃的面店,唯一有一家牛肉汤店可以点米粉。小竹是湖南妹子,爱吃米粉,每天下班回

来,如果没有应酬,小竹都会打包一份带回家。小竹吃东西很专一,喜欢家乡的味道,可以连续好几个月晚饭

都吃同样的东西。

62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故 事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那时候,小竹还有一个在w城的男朋友。两人谈了三年多,其中有一年小竹去国外上学,两人每天

算着时差对着电脑嘻嘻哈哈视频,一年没吵架真是奇迹。国外生活虽美好,可也是好山好水好无聊,小

竹一心想着毕业回国后大干一番。找工作时,小竹拿了很多城市的offer,最终选择了离家六百公里的n

城。男朋友却因为在w城已有刚起色的生意,两人开始了异地恋。

小竹的同事听说小竹是异地恋,都不看好。男朋友每个月会来看小竹一次,有一次,男朋友刚到n

城,在出租车上,司机听说两人是异地恋,直摇头。可刚毕业的大学生哪信这些啊,两个小年轻觉得,这

回不用算时差就能视频,分分钟坐个火车就能见面,已经很开心了。

小竹在n城初来乍到,工作上因为不是专业出身,一开始很吃力,但小竹好强,每天像打了鸡血一

样,小宇宙爆发般在n城东奔西走,工作慢慢有了起色。下班回到家,小竹买了一碗牛肉米粉吃完后就倒

在床上不想说话。男朋友在w城也是东奔西走谈生意,一开始两个人两三天一个电话,视频,可以说上

一个多小时,慢慢的,一个星期一通电话,视频都省了。

对话通常都是这样的,男朋友问,工作怎么样?小竹说,就这样吧。男朋友说,晚上吃了什么?小竹

说,牛肉米粉。恩。然后就是五秒钟的沉默,有一天,小竹突然觉得,这五秒的沉默好漫长,小竹赶紧说

了句,我洗澡去了,周末见。挂完电话后,小竹突然觉得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候终于来了,开始躺在床上玩

手机。

在这些不看好小竹异地恋的n城人中,段子手也是其中一个。段子手是小竹通过工作认识的,比小

竹大几岁,小竹觉得他每次说话都极其有趣,所以取名段子手。小竹开始习惯每晚睡觉前和段子手来几

次语言上的交锋再带着笑意睡觉。

2 014年4月26号,是四月小竹和男朋友见面的日子,这一次,小竹要和男朋友去听李宗盛大哥的

演唱会。前一天晚上,小竹照例和往常一样,和段子手聊了几句才关灯睡了觉。第二天男朋友说,我们

去吃“家乡的味道”,牛肉米粉吧。小竹说好,两人一人点了一碗。突然,段子手的短信来了,小竹拿着

手机,头也不抬,又开始了语言上的交锋。突然,男朋友说,我们分手吧。小竹终于惊讶的抬起头,两人

在一起快四年了,从来都是小竹闹脾气说分手,分手这两个字是第一次从男朋友嘴里说出来。可那一刹

那,小竹也只是觉得惊讶,却连“不要分手”,甚至“为什么”这样挽留的话,都没说出口。男朋友带着行

李离开了,剩下小竹一个人,和两张李大哥的演唱会门票。在房间里哭了一个小时。小竹给段子手发了条

6 3

信息,陪我去看李大哥的演唱会吧。段子手回复说好。那天晚上,李大哥在台上唱着“等你发现时间是

贼了,他早已偷光你的选择”。

得知小竹分手后,大家纷纷发来贺电和安慰,段子手也听说了,说要带小竹去吃龙虾。火辣辣的味

道,正对小竹的胃口。他们开了一个多小时车,来到n城旁边的j城,在夜晚十点的大排档吃了两盆麻辣

龙虾。然后一人一间房睡到天亮。第二天一大早,两人同时收到对方信息,醒了吗?很快,小竹和段子手

在一起了。段子手和前男友很不一样,跟前男友在一起的时候,出去吃饭前男友都让小竹做主,跟段子

手在一起都是段子手说了算。小竹突然觉得有个大男子主义男朋友也挺好的,不操心被照顾很安全。

和段子手在一起的每一件事都和吃有关。小竹25岁生日的时候,段子手没有像前男友那样送名牌

礼物,而是答应带小竹去长沙吃米线。可段子手的生活里,除了小竹还有太多别的要照顾,一大堆朋友,

一大堆家人,一大堆工作,说好三点的航班,最后因为一大堆一大堆,错过了。小竹很生气,段子手当机

立断,说,我们开车去c城吃田螺!小竹很快又开心了,两人开了一个小时车来到c城一家川菜馆,买了一

份猪耳朵,一份田螺,一扎啤酒,一瓶红酒去了酒店。小竹一瓶红酒下肚,伴着她二十五年来吃过的最

好吃的猪耳朵,微醺开心的睡着了。几乎从来不做梦的小竹,这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段子手骑着自行车

带她一口气冲到了一座桥的最高点,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景。小竹笑着从梦里醒来,旁边是段子手从背

后紧紧抱住自己。

生日过后,回归n城,段子手依旧要照 顾一大堆,偶尔带小竹跟朋友一起去吃吃饭,但 大多时候

段子手 都有应酬,小竹为此 和段子手吵过很多次,因为小竹怀念的是,刚在一起那会儿,段子手会在

家亲自下厨给小竹做 上一顿段氏 鸡蛋火腿 炒面。小竹和段子手的每次争吵,最 终 都会因一顿饭而和

好。2014年冬至那天,小竹又因为段子手不能经常陪在身边,吵了一次架,小竹哭的很伤心,段子手发

来短信安慰,别哭了,带你去吃辣鱼汤。段子手给小竹乘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辣鱼汤,小竹破涕而笑。可

味蕾的持续终究是短暂的,片刻的酸甜苦辣,最终都会回到最初的淡淡原味。最后一次,小竹在段子手

送她回家的路上又发起脾气来,为什么你每天都有那么多事情,到底是朋友重要还是我重要?为什么陪

着我就这么困难?小竹哭的一塌糊涂,一个个为什么喷薄而出,可段子手却觉得小竹是无理取闹,他一

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生活里不是只有爱情。小竹一气之下,解开了安全带,摔了车门,段子手一下子没拉

住,小竹一个人走在了车流中。两人就这么散了。

6 4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故 事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小竹又恢复到了一个人吃饭的状态,每次回家都会路过那家牛肉粉店,和前男友分手后就再也没进去过。

属于前男友和段子手的两段生命,一个是漫长的四年,一个是短暂的一年,却都已经决绝地消逝了。在n城呆了

快两年的小竹,逐渐爱上了n城的清淡口味,因为小竹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最长久关系应该像这菜饭的味道一

样,寡淡一些才好。

6 5

二元 论文·修 默

有和无

小津说自己是开豆腐店的。作品号称“极简”,墓碑上都没留姓名年月,只有一个大大的“無”字。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由道入禅,人以为深邃。

虽然跟道跟禅都扯不清干系,但淘气的庄周一定会跳出来嘲笑:要是真“無”了,还刻它作甚?还要墓碑作甚?

还要墓作甚?复归天地,重回阴阳,或化为虫臂,或变作鼠肝,说真的—— 还要墓作甚呐?

嗯。你又斟了一杯:要较真的话,那位总把“無”挂在嘴边,号称道不可言说又唧唧歪歪码了五千多字的老先生

是不是也太玻璃心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样都受不了,遑论其余。说起来,当年还是应该往东走,

漂洋过海去亚马逊丛林:那里有些部落数词贫乏(“一”、“二”、“一把”、“许多”,没了),而且不但民寡,干脆连

国都没有—— 地球上返璞归真的地方莫过于此了吧。

我们想象他老人家骑着青牛,衣衫褴褛,留着稀稀拉拉的山羊胡子,一副看破红尘又苦大仇深的模样:“你们

我们看小津安二郎的《秋日和》,落幕

了,仍意犹未尽。于是学着电影里那些大叔

的样子,嘬着清酒,一杯一杯的东拉西扯起

来—然而究竟有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我实在

很是怀疑。

6 6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散 文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这些人类啊,就是too simple,sometimes naïve。看世界总是非此即彼:高低长短,美丑胖瘦,善良邪恶,光明阴

暗,精神和物质,梦想和现实,高富帅和穷矮搓,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些词语二分可都靠不住啊,因为世界是很复

杂的啦: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没有白哪有黑,没有丑哪有美,没有高哪有低,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你,没有

你哪有我,酒干呐……(咳咳—他压低了嗓子,继续愤世:)唉,你们这些人类啊,被文明遮蔽了双眼,不自量力,

还妄想用你们的词语给自然套上枷锁,结果只引起种种欲望、纠结和纷争。”

圣人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无为无不为,早点洗了睡。

朝三和暮四

既然说到了老子,那就再说说庄子吧。

朝三暮四的故事你一定听过。养猴的老大爷家里缺粮,就跟猴子们说,早上给你们三个果子,晚上给四个。

猴子们听了生气,不干。大爷接着说,那早上给你们四个,晚上三个,可以吧?猴子很高兴,立即答应。

成语词典上说,“‘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词典也靠不住。庄周讲这个故事的本意,大概不是说养猴人狡猾,而是称赞他灵活,不拘泥于虚名(“三”、“

四”、“是”、“非”),明白在这些语词背后其实“道通为一”,于是因地制宜,看人下菜。所以,人家这是一种很高

明的境界,专业的说叫“两行”—— 翻译成白话文:“他好,我也好”

庄子不故作深沉,至少还比较可爱。他不讨厌语言(两千年来玩文字游戏谁玩得过他?),也不那么排斥区

分,他只是反感人们的狭隘和偏执。Relax,他说。他喜欢编故事,讲笑话,跟好基友惠施相爱相杀,对着路边的

骷髅进行一番深沉的调侃(哈姆雷特?)。他说,不妨忘我,虚己,游世,不妨把人生当成一场即兴的爵士乐表演,

一次没带地图和GPS的旅行。(“天地悠悠过客匆匆何不潇洒走一回”—— 你心想)可是呢,他故意眨了眨眼睛,

接着说:话说回来,谁也不一定错,我也不一定对;或许就没有什么对和错,我说说,你听听,如此而已。啦啦啦~~

毕竟也是乱世之人,你叹道。沙滩上种花,臭水沟里养鱼,硬是把无处容身的尴尬粉饰成随遇而安的逍遥。

这功夫,你说,阿Q可以认祖归宗了。

脆饼干和甜麦圈

其实我不是想谈老子或庄子(酒干倘卖无或潇洒走一回)。我不懂,也没什么兴趣,只是一时脑洞大开而已。

不如聊聊脆饼干和甜麦圈?可能跟刚才说的有点联系。不过也许没有。

嘿,清酒的劲儿还是差点。来,换个二锅头。红星的,五十六度。

67

你也知道,一两岁大的小朋友是“助人狂”。看到陌生人拿的东西掉了,会主动帮忙捡起来;看到人家手给占

住了,没法开门,就屁颠屁颠的过去给人开门,路都走不稳;甚至还没学会说话的时候,都能领会别人在找东西,

给人指出正确的方向。

人果然性本善,婴儿果然无邪,社会果然是染缸,成年果然是失乐园。

慢着。也是在这个年纪,小朋友就开始划分阵营了。自己爱吃甜麦圈,不爱吃脆饼干,恨屋及乌,也就不怎么

待见那些爱吃脆饼干的玩具熊。小朋友还有点坏:要是有别人欺负这只熊,他就引为同类,青睐有加。你看,甜麦

圈和脆饼干,这一点点无关紧要的分别就足以形成敌我的界限。

合作和互助当然有利于我们制造后代。可我们的祖先毕竟是在小小的部落生存繁衍,没有归属和认同活不下

去。难怪我们天生就善于划分阵营,党同伐异。国籍,肤色,性别,衣着,用的手机开的车,乃至随机分配的编号,

都能影响“我们”对“他们”的观感,创造乃至加深彼此间的偏见和敌意。

你仰头喝下一杯。所以嘛,标签让人踏实,符号使人安心。多好。甚至青春期的反抗和叛逆,都何尝不是一种

自我标榜。(你小我几岁,还踩着青春的尾巴不放)拒绝主流,但总得在另一种无论什么“流”里找到寄托。拒绝

被归类的也是一类,所谓特立独行的一类。逃不掉的。所以呢,尘埃落定的时候,回归不一定是放弃,低头也未见

得是妥协。本来,也没有谁高高在上。

我很久前读到陈凯歌回忆文革,他跟着红卫兵伙伴们瞎胡闹,批斗反革命,其中还有自己的父亲。那时候战

战兢兢,是心里那份对被同伴排除在外的深深恐惧让他鼓起勇气,狠下心,动手打了父亲。书里描写的真切,可他

的电影情怀,还是难以摆脱青春幻想里的恢弘、浪漫、深沉。

有的人永远是少年。有的人永远想做少年。幸焉?不幸焉?

无聊的问题,你笑着说。

无知的力量

于是你讲起了大学时代隔壁宿舍的一个朋友:

叫他“诗人”吧他写现代诗。他爱上了班里的一个女生,但内心自卑的很,也不知道怎么追求,一腔热血就化

作文字。还常常拿给我看。我当然是不懂诗啦,但我觉得写得很真诚。

他来旁听我们的课,几次之后就没再出现了。我也没在意。我自己就经常翘课。

但他下次拿诗给我看时,主动提起了这件事。他带着一点歉意说,你们把事情弄的太仔细太复杂了,虽然也

不是没道理,但是影响我写诗,让我写东西没有力量。

我后来想了想,他说的挺对。太复杂的文字是很难触动情感,想得太多,吞吞吐吐迂迂回回,缺乏直截了当的

6 8

| 布 林 客 2 0 1 5 / 0 7 | 散 文 | w w w . b l i n k - m a g a z i n e . c o m

力量。劳动号子多好,铿锵明快,振奋人心。哐哐哐。我看诗歌恐怕也是这个道理。

是谁说艺术源于祭祀来着?不错不错。绕过缓慢迟钝的思考,直接刺激本能,挑拨情感,煽动潜意识。

用符号、声音、气氛,让人目眩,让人惊奇,让人迷醉,让人自以为超越了凡俗,与神明或宇宙合二为一。我们

需要这种蛊惑,这种无知的力量,就像你说的,我们需要寄托和归属—是吧?

我有点怀疑我们其实是在自说自话,就没回答(而且谁说艺术只有一个起源?)。我更好奇的是诗人朋

友的命运:后来呢?

后来啊,阴差阳错,他居然抱得美人归,有了归属,就不写诗了。

Get Over It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曾经有个著名的哲学家,在一次访谈中老实承认,年轻时“误入”这一行是因为对生

命的终极意义深感困惑—直到跟后来的妻子坠入爱河,瞬间就不再困惑了。这跟诗人同志也算是殊途同归。

于是我问还算年轻的你:所以无处安顿的是什么?青春还是过盛的荷尔蒙?是幻想还是对世界(莫可名

状又难以启齿)的恐惧?是语词的蛊惑?或者不过是糊里糊涂的迷茫?

所以嘛,你说。Get over it。我们热爱对立只是因为我们希冀安顿。对立越强,我们脚下的这块地就越觉

得稳当。哪怕最后把世界都推开,只剩下自己在这一边,虽委屈却踏实。那个谁谁谁不是说我思故我在嘛。

我似乎明白了你的意思,又似乎越听越糊涂。你是把自己也给绕进去了,还是你其实明知故犯但乐在其

中?唉,我们喝的有点多了。二锅头真不是盖的,下回得慢点。不过,这腾云驾雾的胡扯了一通,我们最终还是

得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好在明天酒就醒了,所以,也无所谓了。

一 切 文 字 图 片 版 权 归 本 杂 志 所 有 。未 经 允 许,不 得 转 载 。

© Bl ink 布 林 客 vol.009 独 立 观 看 之 道

主 编 丨 苏 也设 计 丨 刘 辅 尔

CONTACT

网 站 丨 www.blink-magazine.com豆 瓣 丨 site.douban.com/234715微 博 丨 weibo.com/blinkmagazine电 邮 丨 [email protected]微 信 丨 blinkzine

2 015年 07月微 信 扫 一 扫

获 取 更 多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