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40

description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Transcript of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Page 1: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Page 2: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中大學生報二零一一年十二月號出版資料

出版:第四十一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出版委員會「根」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 307 室

電話:26036404

電郵:[email protected]

編輯/作者:林慧嫻、蕭浩恩、林紀善、譚焜、陸明敏、鄧

權偉、郭英東、劉志翔、羅奕媚

客席作者:b、pat、尤里安、區刀、梁穎禮、岑煒臻、謝欣然、

周松齡、梁傑城、王典皓、中大左翼學會

鳴謝:Tommy、Selina、伍渭文校牧、峰哥、潘家霖、林龍源、

陳嘉濠、大來東南代言人

設計:黃衍仁及其他

承印:唯美印刷製作有限公司(9732 8385)

廣告聯絡:Edward 65708620,Vicky 62249413

最近在看《憤怒的葡萄》,書裡前牧師凱綏如此形容「逃荒」到加利福尼亞的美國農民:「……我聽著他們說話,感覺他們的心情;他們像閣樓裡的鳥一樣拍著翅膀。為了要逃出去,老往那布滿灰塵的窗子上撲,簡直要把翅膀碰碎了。」

關於逃出去的鳥,我想起小學生時的一個故事。

要知道那時候的男孩子都很喜歡玩小動物,我們就不知從何處拾荒拾到了一個挺大的鳥籠,然後我們又湊湊合合了幾十塊錢買了一隻看上去頗漂亮的綠鳥,是桂林相思,我還記得。

我們這群男孩都有無盡的好奇心。我們興奮地依從一般養雀仔那般,把它困在鐵籠裡,放上兩個裝食物及清水的盤子。籠子則吊在我家裡的晾衣架上。說起來,也許因為它挺好看,我們也沒有怎麼折磨這隻可憐的小動物。 這隻相思可不是容易馴服的那一種。它剛剛被趕進籠內,就使勁地用腦袋撞來撞去,把籠子撞得吊在半空中搖搖晃晃的。整天都是這樣,水也不喝,糧也不吃,只管用腦袋撞牆,就像它有能力把籠子撞破一樣。偶爾它也高叫幾聲,聽起來幾乎是抗議。後來我們只好用白布把鳥籠封著,聽說這是讓它適應新環境的方法。

結果在另一天早上,我們發現它死了。它躺在籠底一動不動,鮮血從腦袋上流落舖設籠底的報紙上,把底部好一部份報紙都染成深紅色。它的頭皮爛得很誇張,頭頂上的鳥毛都不見了,只剩下凝結了的血;連它身上不少綠毛也被血染得紅紅黑黑的。看來,它昨天晚上把籠子撞得天翻地覆了。

當年,不懂事的我們壓根沒有想過這隻小鳥在想些甚麼──它為甚麼要這樣做?籠子雖小,但總算吃喝無憂啊,這樣撞死了不是太笨了麼?我們沒有尋找答案的耐性,只有互相疑問了一會。

是的,它太笨了。可是想想,如果它不是一隻發瘋的小鳥,如果它為的是自由呢?它的確把翅膀碰碎了,可是它寧死不屈,它不也是一條英雄好漢嗎?

繞了一個圈子,其實我想說的是:你手上這份學生報會不厭其煩地的告訴你,我們整整七十億人都活在資本主義的大籠子裡面,苦難壓迫隨處可見;抵抗的人不少,投降的人更多。可是我們呢?如果我們要往窗子上撲,那可能要付上碰碎翅膀的代價,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願意順從這個不公義的現實嗎?

我恐怕無法替你回答。

編者的話︰

社會

狼來了?地球人口七十億

一個偽命題︰人口過多

照出八隻妨礙我們解決饑餓的妖怪

人口過多,還是資本主義─

以農業為例

﹁糧食短缺﹂已殺到你門口了

11

 區議會內外︰社區規劃的想像

   區議會前世今生─

改革可能嗎?

   超越區議會─

─我們還有什麼想像?

16

 合作社和社區經濟─

─重新審視商業可以怎樣做

18

 歐債與2012

世界末日

20

 雞來也雞去─

談動物倫理與資本主義

情色

22

 在床以外

性別

23

 寫在禁戀之外

24

 專欄

兒童樂園/pat

、心湖淬筆/尤里安、

 末日航道/b

、左翼風情畫/區刀

校園

26

 校園散打

27

 莊風因循.老鬼不散

28

 給崇基伍渭文校牧的一封信

30

 二零一一年四院劇賽劇評

失心.蜂/評逸夫劇社

   

月光(

背後的笑哈哈)

/評聯合劇社

為了不內疚,我們迴避了多少罪/業?

──

評新亞劇社︽遊戲然後忘記︾

存在不為守住記憶─

評崇基劇社︽憶疊︾

生活

32

 書札︰半年面具

33

 影札︰︽夢遊3D

︾不必是夢遊

︽潛逃時空︾︰時間是金錢是命運

34

 紀錄片不只記錄─

小川紳介與他人同根的生命

36

 生活自選台︰實驗共治社區

37

 可口並不可樂

可樂與你們同在,也與你的心靈同在

非官方的可口可樂歷史故事

黑裏透紅的可樂

淹沒大地的可樂─

可口背後的掠奪

目錄

目錄.indd 1 30/11/2011 22:26:42

Page 3: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1987 年 7 月 11 日:聯合國宣佈地球人口超過五十億

1999 年 10 月 12 日:聯合國宣佈地球人口超過六十億

2011 年 10 月 31 日:聯合國宣佈地球人口超過七十億

糧食短缺、能源不足、全球暖化、環境污染,以致流行病

肆虐、失業率高企……這種種令人頭疼、恨不得眼不見為

乾淨的問題,和「人口爆炸」四字彷彿如影隨形,聯合國

每次跑出來宣佈地球人口超過多少億、多少億的時候,總

不免要再將那些問題重提一次,提醒各國要關注人口問題、

做好節育工作。

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表示:「七十億人口需要足夠的糧食

和能源,良好的教育和就業機會,以及平安順利把子女撫

養長大的自由。一個人想擁有的東西,都得乘上七十億

倍。」聽起來,地球人口達到七十億似乎對所有人來說都

是生死攸關的大問題了——人口爆炸,食物又不夠分、能

源又不夠用,受教育的機會也成疑——真的?

問心,你我的生活自地球人口達到七十億以來可有一絲一

毫的改變?沒有,一點都沒有。我們一樣吃那麼多東西,

喝那麼乾淨的水,一樣讀書,一樣玩樂。這麼說來,難道

地球人口增多什麼影響也沒有嗎,當然不是,只是沒有影

響到我們罷了。

而我們為什麼不受影響呢?很簡單,因為雖然全球有

七十億人住著,但這七十億人的生活是天差地遠的——我

們活在一個非常、非常不平等的地球,而我們,碰巧,活

在一個富裕的地方。甚至連人口爆炸不爆炸,好像都只影

響貧窮地區,富裕地區分毫無損,只當人口上升十億時才

像過節一樣擾攘擾攘。

1994 年聯合國在開羅舉行了人口與發展大會,會上通過

了《行動綱領》,要求國家實行生育管制,控制生育率。

眾所周知,生育率高是貧窮地區如東南亞、非洲等地的現

象,富裕地區如日本、歐美,生育率患低而不患高,所以

人口爆炸的矛頭一直是指著貧窮地區而來的,如果貧窮地

區不牢牢控制自己的人口,搞不好弄出了饑荒,說不好聽

些,那也是貧窮地區的問題了。這,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

的結論:貧窮地區不好好控制生育率,令地球人口爆炸,

弄出了這麼多問題,影響了自己(還可能影響其他國家,

該死!),咎由自取,不能怪其他人。

把所有責任、所有問題都統統推到貧窮地區之前,我們很

應該先問自己幾條問題:人口是否真的過多〈一個偽命題:

人口過多〉?什麼阻礙我們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照出八

隻妨礙我們解決饑餓的妖怪〉?所謂「人口過多」,究竟

是造成眾多問題的主因,抑或真兇另有其人?(人口過多,

還是資本主義──以農業為例)?還有,資源短缺是否真

的如我們所想,只影響「人口過多」的貧窮地區〈「糧食

短缺」已殺到你門口了〉 ?

狼來了?地球人口七十億

3

Page 4: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地球是一個球體,這是一句事實陳述。

資本主義是邪惡的,這是一個意見/判斷。

人口過多呢?這是一句事實陳述抑或一個判斷?

這個說法我們早已聽慣聽熟,幾乎接受這是一個事

實而非判斷。然而這的確是一個判斷而非事實,而

這個判斷建基於兩個假設。

兩個假設

一、

地球的資源有限,只能支持一定數量的人口生存

生物學家有所謂承載能力(carrying capacity)

的說法,意指一個地方最多能夠支持的生物數量。

如果我們接受這個假設,即地球真的只能承載一定

數量的人口,那麼當地球人口超過了那個數,就謂

之「人口過多」。地球的資源有限,人類不能對之

需索無窮,這當然是一個事實。然而地球所能負載

之人口的上限,取決於人類使用地球資源的模式:

如果全世界的人口餐餐都大魚大肉,那麼地球所能

支持的人口當然比全世界都茹素時少得多。現在人

類(或曰世界上極少數活於富裕地區人口)耗用地

球資源的速度已遠遠超過地球所能負荷,如果我們

要正視這問題,應該改變的是我們(即世界上極少

數活於富裕地區人口)使用地球資源的模式,而不

是在控制貧窮地區生育率上著墨——面對現實,是

我們在耗用地球資源,而在那些我們亟欲控制其生

育率的國家,她們大部分的人民所「耗用」的地球

資源只夠他們苟延殘喘。

二、

超過某一數量的人口會造成種種問題

與前一個假設緊密相連,當人口超過「上限」,各

種惡果諸如糧食短缺、水資源不足、嚴重污染、職

位不足而致失業也就出現了。換言之,超過某一數

量的人口被視為這成上述種種問題的主因,當該數

量的人口「造成」那麼多問題,我們就判斷之為「過

多」。究竟這個判斷有多有道理,究竟人口過多是

問題成因還是其他問題所造成的現象,我們會在

〈人口過多,還是資本主義──以農業為例〉一文

處理,現在我們只要認清這個因果關係有待辯論而

非絕對的事實。

「人口過多」的歷史

四十年代之前,富裕國家對貧窮地區人口增長不單單

是愛理不理那麼簡單,那時它們嚷的是增長得「不夠

快」!什麼「人口過多」的說法都是在五十年代和

六十年代才開始大行其道。

貧窮地區向來都是富裕地區的剝削對象,貧窮地區的

人口既是勞力,也是潛在的巨大市場,如果增加的人

口能化成購買力,富裕地區就會希望人口增加得越來

越快。當富裕國家發覺那批增加的人口實在太窮,窮

得根本沒本事變成消費者,反而成了日益增加的救援

對象,它們就開始想喊停貧窮地區的人口增長了。美

國國家安全議會一份 1974 年的備忘錄甚至表示,人

口增長的地區包括印度、巴西、印尼、泰國、埃及、

墨西哥對美國構成威脅,因為那些人口可能大量移民

到美國,又或威脅到美國在當地的投資。

對富裕國家有利時,人口增長是一件大好事,對富裕

國家不利時,人口增長卻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還改了個名,叫「人口過多」。

生育控制與優生學異曲同工

想到解決「人口過多」的辦法,我們第一時間就會想

到控制生育率,不要讓人生那麼多孩子。優生學說「基

因不好」的人不應生那麼多孩子,要不然人類的質素

就會下降,大家齊齊遭秧。現在我們叫貧窮地區的人

不要生那麼多孩子,因為他們養不起,養不起又要人

幫,大家都糟糕。

這兩個說法異曲同工的地方在於它們把所有問題都歸

結為個人問題。「基因不好」所以你窮、你不幸,你

合該被淘汰;現在不說「基因不好」了,說起優生學

我們就聯想到二次大戰時對猶太人慘無人道的種族清

洗,我們換一個方法說,說,你窮,所以不要生了,

生了只會越窮。

骨子裡,這個說法和優生學的說法並無二致,貧窮成

了一樣和全球社會經濟結構割裂的「現象」,與自然

缺憾等量齊觀,而我們也因而不再探討貧窮的原因而

只集中解決「人口過多」。

一個偽命題:人口過多

參考書目:Richard H. Robbins, Global Problems and the Culture of Capitalism, (4th ed.) 2008

4

Page 5: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聲 明: 這 篇 文 根 據 Frances Moore

Lappe、Joseph Collin 和 Peter Rooset

所寫的 World Hunger: 12 Myths 撮寫而

成,拋磚引玉,在此強烈推薦大家借

這本書一看。

眾多被歸到「人口過多」的問題之中,

饑餓可說是最令人恐懼的 —— 詭異的

是,我們對之也為最為麻木。想想我們

見過非洲饑民的圖片多少次,我們又

經過玻璃屋水牌上綠色天地貼著的告

示「地球每四秒有一人餓死」多少次,

我們都視而不見。可是,這個早已令

我們麻木的問題分分秒秒都影響著許

多人,他們在印度,在墨西哥,在尼

加拉瓜,在無數個我們叫不出名字的

地方日復日與饑餓搏鬥。

是的,他們是在搏鬥,不要一想到受

饑餓所苦的人就想起餓到手軟腳軟,

攤在地上等死的人,很多很多挨餓的

人都是日以繼夜辛勞的農民。

他們不單與饑餓搏鬥,還與造成饑餓

的元凶分配不均搏鬥 —— 在巴西,

超過十五萬的農民成立了 Movimento

dos Trabahaldores Rurais Sem Terra

(MST)佔據地主丟荒的農地,他們站

在軍隊的子彈面前,面對了幾次令人

髮指的屠殺,一個血印一個血印地慢

慢爭得了廣大巴西民眾的支持。

如果只要有反抗就有希望,那麼我們

的世界並不缺少希望 —— 如果我們覺

得絕望,認為饑餓將永遠不能解決,

那是因為我們心中有八個錯誤的想法,

像妖怪一樣阻礙我們解決造成饑餓的

元凶。

第一隻妖怪:

糧食不足

所有我們相信可以解釋饑餓成因的種

種解釋當中,「糧食不足」可說是最

直觀的,亦是最錯誤的。事實上,不

單止全球有足夠糧食供應給全球人口

那麼簡單,就算是那些饑餓乃至饑荒

頻頻發生的國家如印度、巴西,她們

本國所能生產的糧食根本就足夠國民

吃飽有餘,可是他們的食物卻出口到

富裕國家去了。

第二隻妖怪:

旱災的錯、水災的錯、地震的錯

我們也常常將饑餓、饑荒怪罪於自然,

這些自然現象損害收成,一時糧食嚴重

短缺,人就挨餓了。不過,這些自然

災害與其說是造成大規模饑荒的原因,

倒不如說只擔當火上加油的角色罷了。

以愛爾蘭 1845 至 1849 年間發生的大

饑荒為例,當其時出現了嚴重的馬鈴

薯疫病,由於人們大規模種植同一品

種馬鈴薯的緣故,情況一下不可收拾。

因為馬鈴薯是主糧,馬鈴薯種不了,人

們就缺糧,所以有饑荒 —— 這個看似

完美的解釋有個漏洞 —— 當時全歐洲

的馬鈴薯都生病了,但挨餓的只有愛

爾蘭人。更荒謬的是,大饑荒的四年

之間,愛爾蘭還一直都在出口麥子和

牛肉給歐洲其他國家。「天災的錯」,

無法解釋饑餓的成因,只是讓我們自

覺做不了些什麼,頂多做些善後工作,

滋生出所謂「無力感」。

第三隻妖怪:

「餵飽眾多人口」和「保育自然」不能並存

我們自地理課本學到人們因為人口增

多而養更多動物,開墾更多土地,造

成水土流失、沙漠化。沒錯,這是我

們的常識,我們叫這做過度放牧、過

度開墾 —— 但這並不是實情,人和自

然的矛盾並不必然如此尖銳。在東非

和南非,歐洲人佔領了最豐沃的土地

種植經濟作物出口掙錢,把遊牧民族

趕到越來越不堪的土地。空間被人為

地越收越窄,人卻多了,自然就出現

「過度放牧」和其後一串我們耳熟能

詳的弊病了。

第四隻妖怪:

綠色革命是解決饑餓的良方

綠色革命這兒指改良種子、使用化肥

來增加產量。順住食物不夠、耕地不

足那套思維去想,又不能硬生生把生

出來的人塞回媽媽的肚子,只有循增

加產量這條路子走了,發達國家將經

過改良的種子送到受「糧食不足」影

響致使饑荒不斷的貧窮國家,按道

理,應該可以一舉解決饑餓了吧?沒

有,雖然經過改良的種子於七十年代

至九十年代散佈全球,饑餓人口卻節

節上升 —— 綠色革命並不是解決饑餓

的良方,因為導致饑餓的不是糧食不

足。問題是大米堆積如山,但要吃的

人卻買不起。

第五隻妖怪:

損害大生產商就是損害饑餓人口

餓得半死的人買不起米就只好死,擁

有大片大片土地的生產商卻任得他們

的土地荒廢。在巴西,大地主的地平

均只有 11.3%的是生產的,拉丁美洲

的土地也是大量丟荒。這樣恐怖的情

況絕對不應該持續,可是說起改革、

平均土地分配我們卻馬上猶豫不決,

什麼大生產商生產起來總是比較有

效,把他們的地拿走了不好,種的東

西反而可能少了,害了正在挨餓的人

—— 大生產商的無用活生生的就在眼

前,眼前死路一條,試什麼都比維持

現狀要好。

照出八隻 妨礙

我們 解決 饑餓

的 妖 怪

參考書目:Richard H. Robbins, Global Problems and the Culture of Capitalism, (4th ed.) 2008

整理、文:善

5

Page 6: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第六隻妖怪:

只要政府不插手,自由市場就可以解決饑餓

市場回應的是價格,不是需要。價高者得,

所以你見到非洲的農地在種經濟作物如大

豆、玉米等等,它們種來出口,出口到買

得起它們的國家(包括香港),這根本不

是市場自不自由的問題,市場已經夠自由

了,自由得太過份了,自由到數以億噸的

食物在富裕國家被送到堆填區,而需要食

物的人因為買不起而挨餓。

第七隻妖怪:自由貿易可以解決饑餓

要是沒了貿易保護政策,完全根據國與國

之間的比較優勢,各國生產本國最有利的

產物,再作交換,各取所需,也就不會有

哪個國家窮、哪個國家富的事情了,當然

也不會有買不起食物的情況了 —— 這倒像

是頗理想的。之不過,眾所周知,窮國也

不是沒有富人的,在孟加拉,甚至埃塞俄

比亞也總有人是富裕之極的,那些出口了

的糧食當然是有帶來收入的,不過那些收

入沒有回到農民、挨餓者手上了。一杯咖

啡到你唇邊時之所以會如此之貴,九成九

的錢都到了加工商、出口商、船公司、搬

運公司……這種分配不均不是自由貿易可

以解決的。

第八隻妖怪:

外國的食物援助大有幫助解決問題

外國的食物援助經常附帶條件,而那些條

件對窮國往往極為不利。1982 年至 1990 年

間,美國對哥斯達黎加提供了九個經濟援

助方案,附設各式各樣的條件:取締協助

小型農場的委員會、入口更多美國本土的

農作物、減少對海外投資的管制、接受世

界銀行和國際貨幣組織開放市場的要求等

等 —— 姑且不論外國食物援助多少讓本國

官員填飽了私囊,這些帶著條件的「援助」

與其說是幫助解決饑餓,倒不如說是哄貧

窮國家開放市場的糖衣毒藥罷了。

趕 走 了 八 隻 妖 怪 之 後

這八隻妖怪在我們心中,趕走了還是有可

能會回來的:因為我們根深柢固地認為人

家慘是人家的事,咱們不是過得挺好的嗎?

如果剝削他們能讓我們過好日子,那沒辦

法,那就繼續下去吧!自利是人類本性呀。

如果今時今日說「全球化」還有意思的話,

那就是說國與國之間的連繫更緊密,不停

的剝削使得窮國垮台對全世界都沒好處。

人口過多,本來就是一個負面的用語。過多,即是說人口多

出了正常水平,隨之產生的是一連串問題:糧食不足、失業、

資源不足、污染……

不過,常識從不告訴我們,潛伏在口號性的「人口過多」的

背後,其實是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所產生的財富不平均。所謂

人口過多從來都是一個幌子,真真正正製造諸多問題的是以

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真正的敵人是資本

主義才對。

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 ── 資本集中化

歷史上,資本主義並不是靜態的。由工業革命開始,資本主

義已經經歷無數次演變的過程,其中一個最顯而易見的現象

便是壟斷。

壟斷的出現可以很簡單地理解。無數的小企業互相競爭,勝

利者贏得市場,失敗者則倒閉破產,又或者被其他企業所收

購。然後勝利者的資本就越滾越大,成為了一間又一間的大

型企業。最終,市場上只剩下幾間龐大的企業,它們擁有的

資本足以壟斷整個行業,甚至主宰整個經濟體系。

事實上,由 19 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資本在國家之內

的集中化的過程加快了。原因很複雜,我無法在此詳細表述。

簡單地說,一間企業為了最大利潤,它必須減低生產成本,

以及提升勞工的生產力以生產更多商品;從此出發,越高科

技水平以及越大規模的企業將能夠淘汰其他競爭者。因此,

大企業將會不斷增加其規模及改良科技,然後淘汰更多更多

小型企業,最後在各行各業,甚至跨行業都只剩下幾間龐大

企業。

以上都是極之抽象的說法,問題是資本集中化的過程會產生

甚麼問題?而這又與所謂人口過多有甚麼關係?以下我嘗試

落實到具體的農業生產上說明。選擇農業是因為食物是人類

生存的必要條件,要是食物不夠分的話,我們都完蛋了。

資 本 主 義 的 惡 果 ── 以 農 業 為 例

美國是世界上糧食產量最大的國家,而世界糧食生產亦被美

國控制了半個多世紀。在此我先簡述二次大戰後美國在農業

方面的資本集中化過程。

在美國,食品公司的擴張通常有兩種策略:一,水平擴展,

透過合併、擴大生產規模等等增加自身在同一產業上的實力。

第二則是垂直擴展,以業務擴展至不同類近的行業加強其整

體的經濟實力。譬如說,ConAgra 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它本

是美國最大的農業化學品分配商,而它在 1990 年進入了種

子業務。結果,從農業原材料直至零售部份都被 ConAgra 牢

牢掌握,至今它己經是美國第二大,及全球第四大食品公司。

總體來說,30 年代的美國有 700 萬農夫,直至 90 年代中只

剩下 180 萬。現今,佔 6% 的 12 萬間最大的農場的產出是

人口過多,還是資本主義 ─

─以農業為例

6

Page 7: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整體 60%。再多一點細節,自從 80 年以來,美國活雞、活

豬及牛奶農夫每年均以 4 至 4.5% 下降。整個壟斷化的趨度

很明顯。

如果各位看倌有看過美國文學經典《憤怒的葡萄》,都會知

道這個壟斷化的過程會產生多大的惡果:把土生土長的農民

趕出農地,因為土地已經被大公司收購;囤積大量土地,浪

費土地生產作物的能力……可是這並非本文焦點,因此並不

詳述。

這是為甚麼呢?因為平常聽見最多的糧食問題都在第三世界

國家裡發生,而人口過多又與糧食不足有緊密關係,那麼我

以上所說的一切與第三世界有關嗎?當然,這就要接著解釋

一個常見的詞彙:全球化。

剝 削 第 三 世 界 國 家 的 全 球 化

20 世紀末至今,一個比較新穎的現象產生了:全球化。

關於現在是否步入全球化年代的爭議簡直是沒完沒了,我不

必在此贅述。可是我們亦輕易觀察到一個現象:國內資本向

外地擴展的速度加快了許多,而美國的大資本以及與之勾結

的美國政府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動者。

美國大資本及政府均透過一些跨國貿易組織實現向外擴展。

以世界貿易組織為例,它常常打著自由貿易的旗幟要求別國

打開國內市場,但骨子裡就只有偏幫美國的大資本家。為甚

麼呢?因為我們知道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是不可能有「平

等貿易」產生的,譬如說,每年美國數以百億的的農業補貼

都落到大財團的手裡,而這些農業補貼本來就是幫助美國農

產物傾銷全世界的手段,受害最深的便是第三世界國家,從

1955-60 年間第三世界的糧食出口量相對糧食進口量來說是

50%,直至 1980 年已經變成 80%,而此比例仍然持續惡化。

我們常常說糧食不足產生的飢餓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來源

於以上大資本的操作。一,跨國資本透過國際貿易協定,大

幅收購貧國土地,把農民趕到城市。結果以往不少以非市場

取得食物的途徑都消失了,本土糧食供應更加不穩定,飢餓

便更容易產生了。

二,被趕到城市的農民成為新一輪的無產階級,同樣地受到

城市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在中國,我們可以輕易見到數以億

計的農民工在惡劣的工作環境下,賺著最薄弱的薪金;在巴

西、印度等國,我們更能見到大城市裡貧民窟遍地開花,很

多時候這些貧民就是連有沒有飽飯吃都成問題的一群。

三,大資本控制當地農業市場,摧毀國內農業生產。一如上

述世界貿易組織的的策略,它要求貧國開放市場,而引入的

就是美國的大型食品公司。結果,貧國的農業市場受到操縱,

自身農業生產被破壞,這當然絕不有利貧國自己的農業發展。

我們見到,現今糧食一方面成為了跨國大資本盈利的手段,

另一方面更是國家之間的政治角力──誰掌握了糧食,誰就

有權力。當然,這個權力與資本的運作密不可分。

7

Page 8: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我們常聽說歐美國家「援助」第三世界,提供糧食援助予

這些糧食不足的國家。但是,我們只要追問為甚麼這些國

家的糧食生產仍然不足的話,問題就會帶領我們回到資本

主義的運作結構。

使企業以至國家都造成此般罪惡的原因並不是它們太過貪

婪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整個利潤導向的經濟結構──它

們必須要這樣做,否則它們根本生存不了。因此,回到原

初的糧食問題,根本不是人類沒有能力生產那麼多的糧

食,而是在資本主義利潤最大化的前提下無計可施。擁有

龐大資本的大財團並不會無私地幫助第三世界的貧民,它

們要賺錢!舉例來說,世貿的知識產權協定 TRIPS 便是

保護發達國家的專利權之舉,憑著檢察外國生產者違法

使用科技專利,歐美國內的大財團便能保障自身的科技優

勢,而窮國根本沒有資金去購買此等專利,這亦是窮國為

甚麼科技會落後的原因。

從來,我們幻想的解決辦法就只有控制人口、促進經濟增

長、增加糧食供應諸如此類。我們很少將辦法放諸於整個

資本主義的脈絡裡考察,我們也很少去想像一個有別於資

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使我們人類可以過著更美好的生活。

真正使我們無法忍受的並不是「人口過多」,而是憑藉今

天人類的科技及龐大的生產力,我們本來就不需要面對飢

荒、貧窮,我們以及地球本來就足夠養活整整七十億人。

問題正在於,我們有能力,但我們沒有實現過這種能力。

如今要設想一個完全有別於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固然是

難過登天,但我們亦可以在此設想幾條原則:一,去除大

財團主宰糧食生產的局面;二,以民主參與方式決定糧食

應如何進行生產。

這樣提出抽象的原則固然是很模糊的,可是若我們認同以

上原則,那麼我們會發現除了推翻資本主義以外,根本沒

有可能成就以上原則。至於我們要如何推翻資本主義?不

妨先想想如何將世上各種各樣的抗爭連結到反資本主義的

聲音吧。

結 語

8

Page 9: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為什麼香港有食物銀行?

因為香港糧食短缺。

對這個答案,你當然嗤之以鼻。

自 2009 年開始,政府撥款一億,資助

五間志願機構推行「短期食物援助計

劃」,於各區開設食物銀行。官方名稱

之所以為「短期」,是因為申請人只可

以免費領取食物六星期,明顯只是為了

幫人解決一時的燃眉之急,而且,只有

五類人能夠申請援助:低收入人士、失

業人士、露宿者、遇突發事故之家庭以

及「四無人士」(註一),當先就一腳

踢開了領取綜援的人。

兩年以來,在香港這個日日有三千噸廚

餘的富裕地區,到官方或非官方食物銀

行申領食物的人數不斷增加,至今已有

超過四萬人去過官方的食物銀行領取食

物。

沒錯,就在你身邊

各官方食物銀行分別負責不同地區(見

表),但因為其申請資格的關卡,大量

吃不飽的人得不到援助,到未獲政府資

助的食物銀行領取食物的人,甚至比去

官方食物銀行的還多。自 2009 年起,

相繼有四十八間志願機構如教會關懷貧

窮網絡、工業福音團契、禧福協會等組

織開辦「愛心糧倉」,讓綜援人士、新

來港人士、持雙程證者和非本港居民領

取食物,聲言要好像便利店一樣,做到

「梗有一間喺左近」。現在,雖然食物

銀行還談不上「梗有一間喺左近」,到

得的的確確「梗有一間喺左近」之時,

也就意味著我們「梗有」一個吃得不夠

的人「喺左近」了。

在最窮的人身上再割多一塊肉

食物銀行能提供食物,不過那些食物泰

半都是罐頭食物。因為冷藏櫃太貴的緣

故,食物銀行買不起,所以供應不了鮮

肉和蔬菜。食物銀行之前一直只能與街

市或小商舖合作,讓受助人憑劵到商舖

買肉買菜,機構月底再找數。最近,官

方食物銀行和香港兩大超市巨頭達成協

議,食物銀行的受助人也可以憑劵到百

佳、惠康購物,日前百佳的食物劵正式

開始可以使用,每人每周五十元。

沒錯超市有牛奶可買,有麵包可買,甚

至還有海鮮供應,這些都是之前食物銀

行一直都供應不了的。但這兩大連鎖超

市貨品偏貴、魚肉市民已是公開秘密,

賣的東西既然貴,買到的東西也就少,

讓食物銀行的申請人使用它們的食物劵

毋寧將他們送到超市的虎口,任之再在

他們身上割多一塊肉。

這,甚至可以說是政府簡接對超市的補

貼。因為超市貨品昂貴,去得食物銀行

的人環境不好,原本是不大可能去超市

的;如今官方食物銀行和兩間連鎖超市

合作,因為食物劵的緣故,這班申請食

物銀行援助的人也變成超市的顧客了。

今次政府不啻以行善之名,在窮人身上

割肉,餵肥超市。

因為「糧食短缺」

那邊廂四萬人走投無路,吃都吃不飽,

要走去食物銀行領取食物;那邊廂豪門

爭產,揭出一家三口伙食費一個月好幾

百萬——典型不過的「朱門酒肉臭,路

有凍死骨」,正正就在我們的眼皮底下,

「富裕」的香港發生。

百年前香港一無所有,名副其實就是個

「貧窮地區」,慈善團體走到街頭派麵

粉派油派米派糖派奶粉救濟窮人,東華

三院等都有濟急的歷史。1919 年時香港

發生糧荒,東華三院在港九各地「設廠

施粥」,到廣東省買米回來賑濟,之後

一步步由直接救濟轉向開辦義學,助人

自助。詎料百年過去,香港自奉為國際

金融中心,錢是有了,窮人卻也沒少,

各大志願機構走上回頭路,換個名目買

下舖頭長期賑濟,彷彿再也不敢巴望問

題根治。

不知道有沒有人還好意思說這是因為香

港「糧食短缺」的緣故,問題赤裸裸的

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食物銀行 1967 年在全世界堪稱最富裕最

強大的美國開始,隨即在全美開枝散葉處

處都是,而近十年間美國以極度貧窮家庭

身份申領食物的百份比跳升三倍,全美各

地的食物銀行甚至面對「它們無法滿足的

需求狂潮」(註二),3600 萬至 4900 萬

美國人吃得不夠或是不好(註三)。如今

食物銀行踪跡遍佈加拿大、英國、澳洲,

再富的地區亦無倖免,雖然它們的生育率

明明不高、人口老化而非爆炸,可是這些

地區還是有人吃不飽,還是有人面對糧食

短缺,而那些人都是同一班人,他們是窮

人。就算活在所謂的富裕地區,他們還是

買不起那些多得要倒去堆填區的食物。他

們買不起食物是因為他們沒錢,而他們沒

錢不是因為他們不工作,起碼在美國就有

百分之六十七去食物銀行的人是有工作在

身的(註四),他們沒錢是因為他們的工

資過低。

問題,從來都不是不夠食物。

香港如是,全球如是。

註一、住天台屋/板間房/籠屋、月入低於一萬、非綜援及個人名下沒有獨立電錶的人士

註二、Hunger Problems Said to be Getting Worse 密爾瓦基斯衛報 1999.12.15

註三、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2008; Feeding America, 2009註 四、Hunger Persists in U.S. despite the Good Times, Detroit News, 2000.6.15 資料來源:

一、http://actoflove.hkskh.org/site/portal/

Site.aspx?id=A17-896&lang=zh-TW

二、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6110

三、http://www.gospelherald.com.hk/news/gen-

1399/%E6%95%99%E6%9C%83%E9%A3%9F%E7%89%A9%E9

%8A%80%E8%A1%8C%E8%A8%88%E5%8A%83%E7%9B%BC%E

5%81%9A%E5%88%B0%E3%80%8C%E6%A2%97%E6%9C%89%

E4%B8%80%E9%96%93%E5%96%BA%E5%B7%A6%E8%BF%91

%E3%80%8D

四、明周封面故事〈貧窮蔓延時 開飯不易吃飽難〉

五、〈超市食物券推兩周 款多偏貴 百佳﹕已助印

券 慈善組織﹕態度積極〉明報 2011-11-14

「糧食短缺」已殺到你門口了

志願機構 地區

聖雅各福群會眾膳飯堂

香港島、荃葵青、離島 (包括東涌 )

東華三院善膳堂 深水埗區、九龍城區、油尖旺區

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拾落穗者

觀塘區

香港婦聯膳糧行動 沙田區、大埔區、北區

聖公會福利協會恩澤膳

屯門、元朗及天水圍區

9

Page 10: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又係每個月都見到既……中大左翼學會喇!

我們是一群自稱左翼的窮光蛋。

我們認為世上很多問題的根源都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

如果你覺得世上的苦難多得無法忍受、如果你想開拓對世界的視野、如果你熱切地希望改變這個世界……加入左翼學會,讓我們一起交流、討論、爭論、玩樂、飲酒、抽煙、戰鬥。

電郵:[email protected]:中大左翼聯絡人:95513325(東)61213708(寶)

本會同時是中大最窮的學會,歡迎捐助,入會更好。

鑑於考試季節將近,左翼學會活動減半……

活動:左翼讀書組日期:待定時間:待定地點:范克廉樓308室讀物:Zombie Capitalism by Chris Harman

在考試季節以後,左翼學會將舉辦更多活動,內容(可能)包括:

資本論第一卷導讀組……雲集各路人馬的時事政治討論會……不定期娛樂活動……

聯絡及查詢電話:9513 6827電郵:[email protected]

凡以中文寫作的中國內地、台灣、香港、澳門及海外人士,均可參加。

每組均設冠、亞、季軍,得獎者分別可獲獎金港幣二千、一千五百、一千元;另設建議主題獎,可獲獎金港幣五百元;以及推薦獎。

參加者可自由選擇題目,也

可起用本屆籌委會建議的題

目。本屆比賽設不分組別的

建議主題獎,凡起用建議主

題的作品即自動參與競逐此

獎項。建議主題如下:

一、沉重的肉身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壓榨下,

工人的身體往往被勞役、摧

殘、壓抑,成為異化的工具

及逐利的機器。人類解放和

價值實現,常被理解為精神

性的追求,卻忽略了身體才

是鬥爭的物質基礎,以及開

展對抗或服從的重要場域。

沉重的肉身是限制,也是憑

藉。

二、存在與時間

底層勞工經常被迫接受超長

工時的工作條件,在扣除工

作和休息時間以後,空閒時

間往往所餘無幾。在漫長的

工作時間中,工人如何理解

自己的存在?超長工時如何

影響我們的精神發展,又如

何扭轉了我們對生活的理解?

截止投稿日期:2012年4月30日

第六屆工人文學獎現已接受投稿! 工人文學獎委員會主辦

評選團隊組別       評審

詩歌   鄧阿藍 陳智德 陳昌敏散文   江瓊珠 梁寶霖小說   蔡振興 李維怡 楊漪珊報告文學 陳曉蕾 鄭依依 潘毅攝影   謝至德 廖偉棠 戴毅龍錄像短片 莫昭如 崔允信

(尚有評審邀約中)

本屆共分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攝影、錄像短片六個組別。各組別的參賽要求,請參閱本會網頁裡的「比賽細則」及「投稿方法」,網址為

http://www.workerliterature.hk

Page 11: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區議會內 外 社區規劃 的想像

香港的空間秩序,

被某些人「話事」。 

  在公共屋邨裡,一落街就見領匯

「話事」的商場,而商場裡付得起

租金的大型連鎖店替你的物質選擇

「話事」。沒資格住公共房屋,就

必須淪落到被大地產商操縱的房屋

市場,一輩子做樓奴失了生活意

義。近年人民都開始意識到甚麼

「地產霸權」、「領匯霸權」。

這裡不談在私人市場裡的大資本家

如何對香港的空間秩序「話事」。 

  來談最顯眼、看似具合法性的政府

官僚這個「話事人」:香港規劃體

系的核心是《城市規劃條例》。根

據這法例,城市規劃委員會這個法

定組織就成立了。它是為擬備香港

某些地區的布局設計及適宜在該

等地區內建立的建築物類型的圖

則,以促進社區的衛生、安全、

便利及一般福利。亦即是說,我

們住的社區有沒有、有多少學校

公園運動場圖書館等各式各樣的

公共服務,它們被放在哪裡等等

事務就由他們安排。他們雖然不

是生活在其中,不是真正的使用

者,卻有權力決定我們使用甚麼。 

 城市/地區規劃的其中一個重要項

目是市區重建,而它就交給了市區

重建局處理。市建局是半官方的法

定組織,前身是同樣負責處理市區

重建的土地發展公司,亦即是做生

意出身的。由於它須自負盈虧,故

此積極賺錢。而它比私人發展商更

具優勢,因為它於徵收土地時可引

用《土地收回條例》,控告拒絕交

出土地者「佔用官地」。而近年事

實顯示和輿論反映它時時強搶民

產。民產不單指小業主對該住所的

私有產權,更涼薄的是,市建局時

時強搶了租住者、尤其是貧窮大眾

那一塊「遮頭的瓦」。因為市建局

絕少再於該地興建回街坊可負擔的

住屋,而是把土地出賣給大地產

商,讓其起只供炒無人住的豪宅。

  現時的地區規劃並不是自有永有

的,而既然它對我們影響深遠,何

不構其他更好的可能?接下來兩篇

文章:〈

區議會前世今生──改革

可能嗎?〉

和〈超越區議會──我

們還有什麼想像?〉,

就是要擴

闊我們對地區規劃的理念和

體制的想像。

 我家住在某個被政府聲稱周密規

劃過的新市鎮中。但我從屋苑走

出去,四處除了兩個一大一小的

公園和興建中的精神病院外,別

無其他。向西南方向走遠一點,

清一色是住宅區和學校區,奇怪

的是那邊人口密集卻沒有商場和

街市,那就唯有向東北走遠一

點。但那邊無小販車又無大排

檔,吃來吃去都是大型連鎖店。

關於交通配套,巴士總不經我家

附近,要去西鐵站而又趕不上屋

苑的穿梭巴士,就得乘搭二十分

鐘輕鐵才到巴士必經站和西鐵

站,上班上學的人容易遲到累

事。我家的「偏僻」是地區規劃

造成的吧?我又想起從前的中學

旁邊就是公路,有一段很長的時

間是沒有隔音牆,靠公路的課室

總是嘈吵,使同學集中不了精神

讀書。那大概也是地區規劃的錯

吧。 

  

新市填算是政府特意規劃過的,

我想起舊區居民的處境才真正

要命。尤其是近年政府要「活

化」舊區,進行重建計劃,那

其實是打散社區人文的長期累

積,進行資源再分配的過程。

近年最典型的例子是,原本居住

在港島九龍舊區唐樓劏房裡的

人,被市建局和地產商逼遷。原

區拆卸後就建私人樓宇。連最

便宜的劏房都不能住,現在的

劏房供應緊張呢……搬去公園

或隧道睡吧,就被管理員灑水

趕走,就被主流媒體斥為「喪

屍」。人民必須居於四幢牆裡,

而四幢牆內的空間寸寸是金啊。 

  

社會

文:樽

Page 12: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像把一塊小餅打散變成餅碎:每個區可能只

得數條街,幾幢房屋。但當我們說到一個地

區的規劃問題,往往就不只是影響數條街及

幾幢房屋,要觸及的是政府的

Masterplan

對整個城市的空間使用有何想像,以及這

種想像與地區居民的實際使用有何距離。

如果政府的計劃真的不為民間所接納,區

議會

有沒

有可

能將

計劃

拉下、

暫緩

呢?

現在的城市規劃,是由委任制的城市規劃

委員會負責規劃,規劃署負責執行。市建

局,由於它是半法定機構,還可以利用《收

回土地條例》,強收居民土地。我們不要忘

記,區議會被賦予的職能是就著「地區計

劃的執行是否足夠和其先後次序」提出意

見,即是,可以決定斬手定斬腳先,但不可

以質疑點解要斬。因著自身的權限,它在

地區規劃上,面對住這兩個行政機構可以

說是完全沒有制衡的權力,對於政府由上

而下的規劃區議會只能做橡皮圖章。即使

進行地區小規模環境改善工程或籌辦社會

活動,雖然有關項目由區議會決定,但仍須

由地區民政事務專員批准才可動用撥款。

如何

改善

區議

會的

無能?

首先,在選票來源方面,咪撚種票啦仆街。

其次,在架構方面,區議會可以有獨立的資

源,秘書處不一定由政府的民政事務處

提供,同時區議會也可以有自己的

獨立研究部及擁有審批政府

公共開支的權力,讓公

眾可以查閱相關的

文件,公開對

民間自主規

有利的

資料。

區議

會及

政機

關的

角力

方面,

若政

府部

門拒

絕執

行區

會的

重要

決定,

須事

先得

到所

屬問

責局

長的

批准;

具爭

議性

的決

定甚

至可

向立

法會

或行

政會

議交

代。

在區內的各種事務委員會內,主要諮詢委

員會的部分成員亦應由區議會提名的區議

員出任,有別於現時只由行政長官或問責局

長按其喜好委任的做法。此舉有助增加區議

員在政府決策的參與,更可增加透明度。

的確,現在區議會在規劃問題上難以對政府

的行政決定有實際影響,只能提出小修小補

的意見,至

於政府對這些「

意見」是

否受理,

不一定有保證,但因它仍有一定的民意基

礎,影響力較大,政府如果完全不受理,始

終會有政治代價,所以在反對政府霸道的規

劃上,進入議會也可以做政治動員、喚起群

眾的積極參與,在建制內、委員會上向政府

官員增加壓力。

文:西

區議會組成

議員數目及組成其實不斷有變,大致可以分

成三部分,以

2008-2011 為

例,分別是:

1. 地

區直選而選出的「民選議員」,以每

17000 人

設一議席的比率為基礎,共有

405

個。由於每區的人口會流動,所以每屆都需

要重新劃分選區 ;

2. 政

府的「

委任議員」,平

均佔議會人數約

五分一,共

102 名

議員;

3. 最後是新界區才有的,由

各個鄉事委員會

的代表出任「當然議員」,共有

27名。

區議會選舉在一個月前還打得火熱,但喧嘩

一場後,

狹義的「

政治」活動便完結了。其

實投票,

不單是你認同某個候選人的理念、

立場,

更是默許承認了區議會制度的運作,

而過去政黨一直為自己拉票的時候,

在地區

層面,

最忽略的就是帶領公眾探討區議會

的角色以及其職能有沒有好好地被發揮。

區議

會只

是諮

詢組

區議

會前

身其

實是「

地區

諮詢

組織

(Distr

ict A

dvisor

y Boa

rds),

既然

諮詢

組織,

其實

沒有

太大

實權。

其代

表可

以就

地區

問題

向地

區管

理委

員會

提供

意見,

然後

由委

員會

內的

民政

務處

專員

會協

調各

政府

部門

的工

作。

還記得在

2000 年

前,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管

理大量的市政事務,

包括公共衛生、

街市、

小販食肆等等。

兩個市政局內有民選的民選

區議員肩負決策和監察工作,

而不僅僅是意

見諮詢組織。至200

0 年,香港政府進行區域

組織改革,

取消兩局及市政總署,

並承諾向

區議會增撥資源、

增加其職責,

以鼓勵市民

參與地區公共事務。

因此,

區議會英文名稱

改為「Dis

trict

Counci

l」,以示區議會享

有「立法議會」(Counci

l)的地位。

不過,

區議員普遍認為政府未有實現承諾,

讓區議會承繼兩個市政局及總署原有的權

力。兩個市政局被殺,

其實是將原先市政局

裡面的區議員趕走了,

但市政服務的最終決

策則保留在政府部門,

而不是有民選基礎的

區議會。

繼而,

區議會雖然是香港議會制度

的一部份,

但並不具立法和審批政府公共開

支的權力,

只有在立法會個別授權下才有部

分立法權。

由於沒有實質的權力,

很多人認

為區議會已淪為只能讓議員發表意見,

討論

多於成效的「口水會」。

區議

會有

甚麼

權限?

區議會的職能是向政府提供地區「

意見」,

意見的內容可以是關於1)

地區福利、2) 公

共設施的使用和提供、3)

地區計劃的執行是

否足夠和其先後次序、4)

地區公共工程和社

區活動的公帑,

四個範疇。

另外,

就只有在

獲撥款下,

承擔區內的環境、

康樂與文化及

社區活動。(

資料由民政事務處網站提供)

時區

議會

對地

區規

劃如

何無

力?

從上文的描述得知,區

議會基本上只有諮詢、

建議、

監導的權利。

況且,

區議會劃區,

區議會前世今生

改革

可能嗎

社會

12

Page 13: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文:石七刀

假若我們說到一個地區,其規劃是個極為重要的一環。既然現在的區議會,無論是制度上或權力分佈上也儼如橡皮圖章,所謂「民選」的區議會沒有權力參與地區規劃的決策,權力都交由政府委任的人了。那麼,超越區議會,便成為一個必須思考的東西。在這裡,我並不是要就一些個別例子作評論,而是嘗試提出一個區議會以外的出路:人民自主規劃。

目前的城市規劃,大抵是以資本利潤作主導的,人民並沒有權直接參與其中。不論是住屋,抑或是工廈,都有大量被逼遷的案例:菜園村、順寧道;火炭、觀塘的工廈……可是,他們都在由上而下、人民沒有參與權,只有假諮詢的情況下面對被逼遷的問題。而當中,區議會完全沒有發揮效用。

現 行 制 度 之 弊 與 自 主 規 劃 的 示 範

地區規劃對居民的生活有極大影響。跳出現行制度去想像的話,規劃社區應該以什麼模式來進行?在順寧道重建區,給予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

深水埗順寧道,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舊區,其租價、物價、舖價也相對低廉,於是吸引了一些草根階層居住,以較低的成本維持生活。然而,由於市區重建局公佈順寧道的重建方案,重建區內街坊遭到地產公司迫遷。於是,順寧道重建關注組便於零九年七月成立。因為市建局不承認自己凍結人口登記,不照承諾原區安置居民,各式各類的抗爭行動隨之而出:有的死守屋內,有的露宿街頭……漸漸地,街坊對於社區的意識提升了不少。在一零年六月至八月期間,關注組更在深水埗區內收集了一千名街坊的意見,再邀請專業人士,就著房協在深水埗一塊當時仍未規劃的 K20-23 重建地盤,設計出有公屋、居屋、中低價樓宇、街舖和社區設施的「深水埗居民自主規劃方案」。方案於同年九月公佈,並於十月透過區議會徵詢發展局、房協及市建局(當然,最後它們完全忽略此方案)。及後,又做了幾個月街站,展覽方案模型,於今年一月,再獲將近一千名街坊支持。至今,已有逾二千七百個街坊支持。

那麼,為何文章開首會說,目前的城市規劃,大抵以資本利潤作主導,並且人民沒有參與權?我們可以用房協就順寧道重建區的規劃方案作例子:房協的 K20-23+K25 方案,在構思過程當中從無諮詢,亦無參考過比這個方案更早推出的民間方案。若只計算 K20-23 區的住宅樓宇類型,則只有八幢私人樓宇,單位共有 930 個。樓價方面,在深水埗這個有較多草根階層居住的地區入面,大部份(85%)單位預計達三百萬以上。這是基層難以負擔的金額。換言之,這方案忽略了原來居住在順寧道的街坊。而售價三百萬的單位,總有經濟基礎較佳的人能負擔,最終,比之公屋或居屋,有更多的財富能落入地產商手裡。

超越區議會──我們還有什麼想像?

區議會

內 外

社區

規劃

想像

13

Page 14: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14

人 民 自 主 規 劃 的 理 念

若以房協的方案重建,令發展商能牟取較高利潤  ,卻不太切合居民的需要。然而,若透過居民的自主規劃,重建方案較切合居民自己的需要,那麼對居民而言,獲得一個較佳的生活環境,但又不需付出較高的生活成本,才是一件好事。人民自主規劃的理念,便是要求由下而上,人民有參與規劃、監督、決策等等權力的地區規劃模式,打破固有的利益傾斜。具體意義上,亦包括一種「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的地區規劃。透過居民的參與,便能較清楚知道當地的環境和居民的需要,便於規劃一個社區。

順寧道的民間重建方案,在構思過程上,如上所述,有民意基礎支持;樓宇的類型和單位數量亦較房協方案優勝:有一棟公屋、兩棟居屋、兩棟私樓,共 1182 個單位,並建議由房協資助,讓區內市民能負擔。這些樓宇都不是屏風樓,並盡量取得本港較多的東風及夏季西南風。而且,有地面公園、設綠化耕種地帶的平台公園、小型街舖舖位供出租或出售。另外,亦有公共用途的租賃空間,供幼稚園、社福機構、綠色團體或社福藝術團體租用。這種便是所謂的「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規劃──在經濟能力、區內生活設施、商戶舖租及物價、環境上,都較切合居民需要,並適合他們長期生活。

實 踐 自 主 規 劃 的 障 礙

當我們說到人民自主規劃,不僅僅是一個理念,亦是一個制度。那麼,這種模式的規劃具體是怎樣的?在此,並不能憑空想像,讓我們回到利東街的例子。

在一零年七月底,H15關注組公開了他們對民主規劃的建議:「社區規劃參與平台」──一個完全獨立於任何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及區議會的規劃機制。他們建議把每一個區議會分區再劃分成三個小區,每個小區便有一個平台。每個平台的決策小組,有十五至二十人,絕大部份是選舉產生,亦包括了區內商會、區議員及非政府組織。按平台需要,亦會邀請專業人士(如建築、規劃、環保等)恆常列席,亦會邀請政府官員列席。決策模式方面,則採用共識制,只有在區內證實會引發即時人身安全問題的樓宇和限時兩週內回覆的官方信件這兩個情況下,才會採用簡單多數投票制。

Page 15: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社會

15

現時的制度而言,城規會必然會以「方案不夠專業」等理由拒絕接受民間方案(而事實上,這些方案均是由專業人士據居民意見而草擬的)。整個社區規劃,其實涉及到香港整體的經濟發展。地產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一,重建後,樓價會因此上升,股市亦會因此上升,從而增加利潤,促進了香港的經濟發展。從歷史可見,經濟對政權穩定有密切的關係。若經濟相對不穩,人民怨氣指向政府,其管理便會出現危機。那麼,規劃方案的利益傾向商家的話,便間接令政權穩定(縱使這不太切合大部份原區居民的需要)。因此,政府絕不會主動用人民自主規劃去取代現在由上而下的規劃制度。

我 們 將 如 何 實 踐 ?

這便是為什麼這些自主規劃方案會配合社會抗爭。順寧道的居民,連結不少社運人士,曾多次阻止執達吏到場強行收樓;利東街的重建事件,抗爭行動亦引起很大迴響。這些抗爭,也許只指向個別的重建事件,然而,卻涉及整個規劃制度,甚至整個政治和經濟制度。「社區規劃參與平台」的例子有可供參考的地方,各種現時的社會運動,亦成功令社會不少人士關心社區規劃問題,也令部份街坊及其他人擴闊對社區的想像。

但是,當社會的階級矛盾未被消弭,真正的人民自主規劃,仍是未能被完善地推行的。底層勞動者,有機會被有權有勢有財的資本家,透過各種手段,令他們在社會上被消音。故此,政治和經濟的民主,對社區規劃亦極其重要。長遠而言,我們應該盡辦法把政治和經濟的權力掌握於人民的手中,令自主規劃的方案真正實行,而政經兩者的民主亦缺一不可。街坊理應與其他因現存規劃制度受害的居民團結和組織起來,向改變整個政治及經濟制度,取代由上而下的規劃模式進發。我們亦應當盡可能參與其中,協助他們組織起來。在此,也許我們不能具體地說明改變政經制度後的世界。但透過組織後的社會抗爭,我們對社區規劃和往後社會的想像和思考擴闊,並且透過實踐,總能摸索到新的出路。

Page 16: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合作社和社區經濟 ──重新審視商業可以怎樣做

引言

在資本主義下,一般大眾所想像的經濟活動與社區之間的關係可以被割裂開來:經濟活動只限於生產及消費的

過程中,而社區則只是單純一群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所建立的。比方說,當消費者購買一件貨物,他與貨物之

間可以有關係(例如該貨物有使用及象徵價值),但卻可以與生產者完全沒有關係,生產者的生存狀況、工

作環境等等在消費的過程中被商品掩蓋,而沒有被加進消費的考慮過程中;而消費過後,到底會對生產者、

社區造成甚麼影響也會被忽略,因為消費過程在自己的需要被滿足後就完結了。這樣到底會有甚麼問題?

競爭和消費是資本主義的要素。人與人之間所謂的「合作」關係都意味著踩著別人向上爬,也就是說這種「合

作」實是競爭的手段而已。而且,這種競爭帶來的必然後果就是為自己的生存辯解而合理化剝削他人/無視

他人被剝削。資本主義式的消費則意味著人對其消費選擇可以完全把責任抹掉,比方說,當我們買一瓶可口

可樂,可以無視其生產背後的血與淚[1];在我們選擇幫襯百佳時,可以無視小商戶的生存狀況─在小商戶

面對日益上漲的租金及大型連鎖超市的壟斷性競爭下,缺乏龐大週轉資金的他們,營業額下降就只能意味著

一條逐漸走向結業的不歸路。由此可見,所謂透過自由市場競爭達至進步最終改善人的生活這一說法實是謊

言。怎樣才是以人為本而非以利潤為本的經濟?接下來我們嘗試勾勒一種想像,重新審視商業可以怎樣做。

勞動關係

我們對公司的印象,一般都是有上司,有下屬,上司

以上有更高級的上司。不用說的,越低級薪水越低越

沒有決定權;越高級薪水越高權力越大。說出了這其

實是一個專制社會,老闆就是皇帝,下面的人必須服

從。「幫人打工」這句話正充分顯示底層打工仔只

能擁有被支配、感到工作與自己無關的異化心態。

你能想像一種公司架構有別於這樣的勞動關係嗎?

由成員共同擁有,共同管理,目的為服務成員。短

短三句話已能指出合作社與一般公司徹底的分別。

合作社由全體員工付出相等的資金/資源設立,因

此為員工集體擁有。每個員工都有相約的權力,大

家共同商議、決定店裡一切大小事:大至決定營運

模式、方向、各人薪金、分工,小至處理店內瑣碎

雜務。所有人理論上平等地擁有決策和實際執行的

權力,因此也就不存在老闆這角色和老闆與員工之

間的對立。這店的營運,目的在於服務成員(而成

員可以包括合作社員及社區)。不一定跟追求利潤

相衝突,但重點在於這是出於因尊重全體成員的

的意願而達成的共識而非盲目追求利潤的結果。

一般大眾都會自稱支持民主。然而大家對民主的想

像,往往局限於政治層面上的民主,卻無視經濟層

面上巨大的不平等─這正正是一般人將政治和經

濟割裂的思維模式。試想想,我們每天有三分一時

間在工作場所度過,另外的三分一時間在消費各種

產品。由經濟活動佔我們生活的三份之二時間可

見,經濟甚至比起政治更加深入我們的生活。既

然如此,又豈容一少撮巨商掌握經濟的決定權?

文:蚊,刂

16

Page 17: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社會關係

依照前文所言,合作社這種經濟模式強調的是

公平決策、合作以及經濟自主。然而,合作社

並不僅只是一種營商模式。對內消除剝削的僱

傭關係之餘,亦有其社會面向,認為營商目

標不在牟取暴利,而是要惠及身處的社群。

這種「社區經濟」的理念與「羊毛出自羊身上」這

種向顧客圖謀什麼的心態大大不同。現代營商往往

透過廣告製造需求以達致促銷效果,即使那東西

對顧客無用也沒關係。剛剛相反,合作社著重社區

關懷及發展。比方說,在香港過去有深水埗裝修

技工合作社希望為社區內的長者、弱勢人士提供

廉價的小型裝修服務;屯門的綠慧公社利用社區

公司生產的廢油轉換成可用來洗手洗衣的肥皂,

減低區內有毒廢物數量。合作社對利潤的處理亦跟

一般公司大大不同。根據規定,一個合作社只有

當生意收益超過30%時才可攤分,否則都要用作基

金,學習,以及支持團體等用途,原則上要回饋社

會。合作社當然是要賺錢的,否則無法養活成員。

但是除了賺錢以外,亦有更多人、社區的元素。

但是,一間合作社的影響力極為有限。它同樣要和

其他公司競爭,要購買其他公司提供的產品。換句

話說,同樣脫不出資本主義的網羅,難以推動社

區自主規劃。現今香港,一般的合作社人數由數

人到十數人不等。這種規模的經營跟一般小商舖

一樣困難,同樣受到大財團欺壓─比如說超市

能以本傷人,甚至禁止供應商以低價賣貨。同樣

地,這些都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表現。我們

由此能夠想像一種合作的社區經濟模式,其中原

料、生產、批發、零售這些環節都能公平地攤分利

潤,按各自需要生產而非由某個環節控制一切。

合作社體現的,正是經濟上的民主。合作社的股東

不論擁有多少股份、投資多少,也都享有平等的權

利和義務,在管理上是一人一票,並不是按照股

份持有多少而決定票數。這點的重要性在於?其民

主經濟的特性往往被視為對抗現存資本主義邏輯

的工具,因為撐起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兩個最重

要因素就是私有制及僱傭勞動制,前者容許生產

原料及工具被一小撮資本家壟斷,而工人則只能

靠著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生存;後者確保了資本家

與工人之間的關係的合理性,而資本家則能靠著這

個關係而得益─工人的勞動成果有一大部份都被

資本家掠奪。工人在這種機制下沒有一點議價能

力。反之,而合作社內每位成員都是生產工具的擁

有者,相對地能夠平均分配勞動成果,因此受到剝

削的機會便大大減少了。同樣地,他們的議價能力

大致相同(當然當規模愈來愈大的時候,不同的分

工可能會引致議價能力的差別,但這差別都不會太

大以至只有一小撮人能擁有絕對的話事權),因此

每個人的意願(理論上)都能被尊重,也更能保

障他們工作上的權利。比如說,一般公司大都要

求員工每天工作八至十小時,因此不少因為家庭

崗位或個人健康狀況等無法長時間連續工作的人

都沒辦法在原有崗位繼續工作。但合作社由於尊

重每個個人的需要,往往能為社員工作狀況提供

彈性,容許職位轉換、轉半職甚至長時間停職。

合作社這種生產模式帶來的經濟民主,能建立更

緊密的社區合作關係,提高工人自主的意識。透

過自行安排自己的工作,使工人明白到其實受到

老闆操控、剝削並不是件合理的事,從而提升爭

取整體工人權益的意識。由自身處境出發,關注

並介入身邊的議題,這正是實踐民主的進程。

結語

的確,這一切都言之尚早。

上文介紹了合作社的兩重民主─對內成

員們公平地共同決策,對外與別的商舖合

作,按社區的需要提供產品和服務。這種

形式的社區經濟在香港規模極小,難以負

擔高昂的租金和原料,生存極為困難。但

現況就是我們身邊的清潔工保安員受到很

大剝削,甚至我們吃的穿的都來自血汗工

場。在此,合作社和社區經濟是否空談?

這不是陳義過高的理想。合作社告訴我們,牟

利和互助並非必然對立,只是資本主義邏輯強

要將兩者推向對立面,實際上是赤裸地鼓勵損

人利己。我們不會否定人性自私,但人同時

也要共同生活。在認識到資本主義帶來何種

惡果後,你還相信所謂的常識是理所當然嗎?

[1] 請參考本期的可口可樂特輯

Page 18: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歐 債 與 無 人 能 夠 知 悉 的 未 來文:蕭

歐債危機仍舊炒得熱烘烘的。

11 月初希臘總理本打算將緊縮財政方案交予全民公投決定,後來卻因恐懼方案被否定而撤銷公投。現今希臘處於一個極度曖昧的處境──要是她不推行緊縮政策,那麼她就得不到 IMF 的救助貸款,但礙於民眾對緊縮的憤怒,希臘政府卻甚麼都做不了。看看這幾個星期輿論的變化,大家已經不再問希臘應否被救助 (bailout),而是問希臘應否被逐出歐元區。

接著火勢蔓延到歐豬五國之一的意大利,曾擔任總理 18 年的大商家貝盧斯科尼因為無力解決意大利債務問題而被趕下台。意大利國債收益率 (yield) 更前所未有地升至 7.48% 的高位(註一),到底意大利會否出現債務違約?要是意大利違約,那麼整個歐元區又會受到甚麼打擊?

整個歐洲頓時烏雲密佈。

意 大 利 的 陷 落讓我們先從意大利開始。終於,背負上無數性醜聞、涉嫌勾結黑手黨、捲入毒品交易等等的貝盧斯科尼要辭職下台了。跟希臘的新政府一樣,意大利的新政府同樣以技術官僚 (technocrat) 主導(註二),新總理是蒙蒂 (Mario Monti),一位前歐盟委員會成員以及經濟學家。

普遍來說,對蒙蒂的繼任抱有樂觀態度的人並不多,他接手的意大利可是一個定時炸彈。意大利的經濟規模接近 2 萬億美金,她也是世上第三大規模的債券發行者,同一時間她也是當今全球最危險的經濟體系──你說,歐洲各國有錢救助規模只有3100 億美元的希臘,但又有誰能救助意大利?意大利實在是太大了,大到不能倒。

雖然大家都認為意大利的實體經濟比希臘強太多,意大利有足夠的償付能力(solvency),只是她沒有市場流通性 (liquidity),她沒有現錢去還債而已,可是我們也不能低估市場上恐懼的力量。譬如說早前意大利國債的收益率超過 7% 時,就要把全世界嚇得發抖了。金融市場本來就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當收益率亦即意大利舉債成本越來越高,那意味著意大利將越來越難還債,在各投資者的心目中也就是越來越接近破產了,然後收益率又會越來越高,那麼距離破產又越來越近,結果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惡性循環。

說到底新官上任要推動的經濟改革也不過幾招:削減公共開支,行緊縮政策,以及用盡各種辦法促進經濟增長。但蒙蒂要面對意大利國內的局勢也十分嚴峻,意大利的經濟增長停滯多年,市場同時預期 2012 年的經濟增長僅為 0.1%,更何況緊縮政策損害群眾利益,其反抗又能如何計量?未來仍然暗淡。

無 能 為 力 的 歐 盟跳出國家之內的範疇,歐洲的跨國家組織又有甚麼解決辦法嗎?看來沒有。

2010 年 8 月,歐洲金融穩定基金 (EFSF) 終於投入運作。這個由歐盟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組成的基金是一次臨時性的安排,它的主要責任是向歐盟成員國提供財政援助及貸款,以保持歐洲金融體系的穩定。

在今年 11 月初,歐元區財長會議裡達成共識,將通過降低受困國家的借款成本以及其他投資工具,把基金由本來的 4400 億歐元擴展至 1 萬億歐元。那即是說,歐洲各國要以更大力道來救助受債務問題困擾的國家。

可是,今天希臘及意大利的政局變化卻在歐洲各國的意料之外,越來越打擊投資者對該兩國的信心,也即意味 EFSF 要救助兩國的困難更大了──它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來吸引投資者。

另一方面,歐盟委員會最近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解決辦法:發行歐元債券 (EuroBond)。

歐盟的方案有三:一,將歐盟成員國的所有國債轉變成統一的歐元債券,由成員會互相承擔對方的債務;二,同方案一相似,但只是以歐元債券取代大部份原有國債,

社會

Page 19: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歐 債 與 無 人 能 夠 知 悉 的 未 來文:蕭

發債並設有上限,譬如 GDP 的 60%;三,以歐元債券取代小部份國債,而成員亦要為新債作有限度擔保,原來的國債並不消失。

基本上,第一及第二個方案是不可行的,因為歐債問題極之迫切,而此兩方案必須要成員國自身修改其憲法,將自身經濟體系與歐洲各國統一,可以想像要通過此等方案需要多少時間?又會遇上多大阻力?

第三個方案則是換湯不換藥,因為它只是在形式上改變了發行債務的主體,而歐洲各國仍然要為自身的債務作為擔保,它並不如前兩個方案般由歐盟整體來互相承擔債務。

我們從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歐盟至今仍是一籌莫展。

「 傲 慢 」 的 德 國最後,我們來談談現在是歐洲老大哥的,德國。

德國是今天歐盟裡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也是金融體系最穩定的國家,她幾乎成為了歐債問題的救星。但是,德國在歐債問題的處理辦法上則不斷為人詬病,更被指責為「德國教條主義」(German dogmatism)。

為甚麼呢?最近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基督教民主聯盟的會議上,明確地表明了德國看待歐債問題的立場。她提出的方案其實薄弱得很:增加對金融違規者的管制,完;她並沒有提出更多更有用的辦法。

11 月 25 號的金融雜誌經濟學人裡,查理曼專欄裡有如此一段形容德國的妙話:「建立歐元債券?不,這會鼓勵負債者回到邪惡的舊路。敦促歐洲中央銀行成為那些受困的國家的最後貸款人(註三)?不,這有通脹的危險。透過 IMF 給予歐洲各國更多儲備金,然後加強歐元區的救助基金?不,這等同於從德國中央銀行裡拿走黃金。」

事實上,德國堅持反對加強購買受困國家債券的力道,又要求受困國家嚴格地遵從緊縮開支,更重要的是,「勤奮」的德國人不願意付出太多來幫助那些「懶惰」的希臘人、意大利人。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同樣的結論:未來一籌莫展。

未 來 與 展 望無論是哪一個歐洲國家,甚至是全世界哪一個國家都不願意見到歐盟解體的結局。假如希臘、意大利破產,那麼歐元就會完蛋,歐盟就會解體,然後對全球經濟體系的打擊可能大得無法想像。

可是,礙於政治局勢及國家之間的分歧,歐洲各國至今仍然未有任何有效的解決方案,雖然各國元首、歐盟、歐洲中央銀行的會議已經開了不下數十次。

譬如說,11 月 18 號英國首相卡梅倫前往柏林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議,商討解決歐債問題的辦法,但結果甚麼共識也無法達成,尤其在於徵收金融交易稅的立場上英國強烈反對,反之德國則強烈支持。

那麼,在如此窘局之下未來到底會變成怎樣?短期內實在是無人知悉。目前最期望的是 12 月份即將舉行的歐盟冬季高峰會議,歐洲各國均渴望在會議上取得解決歐債的共識。但是,就著以往的分歧仍然未解決,今次會議就會有更大的進展嗎?

註一)當收益率日益增加,即意味國家將會難以承受舉債帶來的成本,而且也暗示該國越來越難進行大規模融資。註二)技術官僚泛指無特別政治立場,但專業知識豐富的官僚。註三)最後貸款人 (lender of last resort) 通常指為商業銀行提供援助的中央銀行。其商業銀行有償還能力而無流動性的情況下,貸款給商業銀行。 19

Page 20: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雞來也雞去談動物倫理與資本主義

文:雞(左翼學會成員)

中大在上月邀請了錢永祥和梁文道以「動物倫理與道德進步」為題進行分享和討論。趁此機會,本文將在一些普遍認同的論點基礎之上繼續探究動物倫理的問題。首先,動物和人的痛苦本質上都一樣,不應被文化相對論(Cultural Relativism)和價值多元論的說法輕輕帶過。另外,因肉食文化歷史久遠,而且難以短期被改變,本文將把焦點放在既有對動物權益的理解和處理上,而把應否完全放棄肉食的問題按下不表。

前言 於動物倫理的討論之中,對妥善處理動物的痛苦和生命應否作為道德的一部分仍有爭議,例如人類在面對動物時應以甚麼身份自處,它們與人遭受痛苦是否有分別和它們受苦的必要性等等。

在現代社會中,比動物權益更應受重視和更少爭議的議題多的是,工人透過勞動應賺取能夠維持生活的工資便是其中一個例子。基層工人進行了一整個月體力需求大、工時長的工作後,相信幾乎沒有人會質疑他們應該拿取足夠維持生計的工資。然而,事實上,一些基層往往都需身兼多職、經常加班去彌補正職收入的不足,有的甚至還要節衣縮食才能憑那微薄的收入僅僅糊口。在一個比動物權益更少爭議、喚起更多道德感召的議題上,現實的狀況依舊如此的叫人失望,世界為被剝削的一群所付出的遠遠不足於他們真正需要的。回到動物權益的問題,當我們都同意動物和人遭受的痛苦本質上無異並需要被正視時,最低生活工資的例子便提醒了我們除了處理應否令動物的痛苦減輕的問題外,更應理解動物痛苦的根源──資本主義,以及如何作出應對。

20

中大學生報與左翼學會為你誠意獻上:

Page 21: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動物痛苦的根源 ──資本主義下的生產模式 談到動物權益時,可能有不少人會聯想到家庭飼養的寵物和流浪貓狗等可憐兮兮的模樣。但在這裡我們更重視的是處於食物生產鏈上的動物──這並非因為以上提到的動物不享有權利或它們不配被討論,而是因為這些動物每天都大規模的受苦,其嚴重程度比寵物和流浪貓狗高上不止萬倍。

工廠化養殖(factory farming)在農業企業的經營下極度常見,工廠的運作方式被應用到農場,家畜被高密度地集中在一個局限的地方養殖。為了滿足人類對食物如肉類、牛奶和雞蛋等的需求或消費,人們透過工廠化養殖的農場來大規模生產家畜,對牠們造成極大的痛苦。

在工廠化養殖下,殘酷對待動物的做法俯拾皆是。以現代養雞業為例,雞隻自出生起便一生被禁足在籠子中,與其他的雞隻在擁擠的環境下,等待被宰割的一天。這些都不是令它們最痛苦的。動物受其思維能力所限,它們可能根本連自己在等待死亡的事實也沒法認清。試想,擠在水洩不通的鬧市中動彈不得兩小時,人也難以接受,容易產生暴躁的情緒,甚至會產生爭執;更何況是缺乏控制情緒能力的雞隻呢?雞隻會透過打架以發洩環境擁擠帶來的負面情緒。在那無路可退的空間中,雞隻除了應戰別無他選。

雞群間的互鬥,互相啄羽和啄趾,讓養殖場的主人雞財兩失,導致生產和利潤下降,這樣的結果肯定不是他們所願意看見的。解決辦法是切除一部分的雞嘴,這過程一般被稱為去啄(debeak),實際做法是在雞齡約七至十天時,以裝配著溫度高達攝氏數百度的刀片的斷啄器把雞嘴切去。在沒有任何麻醉的情況下,去啄過程在不足一秒內完成。程序完成後,有些雞隻會因去啄造成的疼痛而無法進食,活生生的餓死。雖然我們可能難以透過想像自己身體任何一部被切割開去以理解雞被切去嘴時的痛苦,但那痛苦卻客觀的、無容置疑的存在,連物種主義者也無法否認。除了給小雞去啄,給豬斷尾、給牛去角、為牲口印上防止丟失的烙印和閹割等,都是為了減少飼養的麻煩的常見方法。

理想的肉食生產應起碼令動物有較佳的環境和以較人道的方式處理生產過程如宰割。但在資本主義極其強調利潤極大化的本質下,開源和節流是不二法門。因為大規模的養殖才能把生產效率提高,而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又有多少企業家和養殖者願意理會動物在生產過程的痛苦,願意為減輕它們的苦痛付出代價呢?在利潤與道德考慮的矛盾間,利潤極大化的機制毫無懸念地把後者摒棄。

反抗的可能 誠然,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下,我們作為消費者能夠做的是極其有限的。一方面,市場資訊不足令我們難以分辨牲口的處理是否理想;另一方面,我們一時間也難以找到肉食的替代品。面對龐大的企業,消費者根本缺乏影響生產過程的能力,得知養殖的方法不人道後,我們似乎只能先透過個別的消費選擇,如罷買和罷吃,影響現存制度和表達不滿。

要確切的讓制度產生震盪,個別的消費選擇只是基礎,而當中複雜性遠比個別選擇高。若要產生足以影響生產過程的力量,我們需要妥善的組織凝聚動員的能力,好叫消費者能有效地透過集體的消費選擇杯葛企業不當的行為。在凝聚消費者時,組織需要調查生產過程,以提供有說服力的證據指控企業。另外,怎樣透過宣傳去把動物倫理的信息傳揚開去,令更多人願意透過行動實踐影響生產也十分關鍵。在種種複雜性交織下,抗衡生產鏈的強大力量牽涉大量資源和代價。

在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下,勞動與其生產關係割裂,我們忘記了商品的價值往往由人的勞動賦予。缺乏對商品的共同生產和享用的想像,我們只知道以勞動換取金錢,再在市場按自己需要消費,忘了物品背後的生產和勞動。所以,我們很少思考商品怎麼來和將生產過程的痛苦連結到商品本身,哪怕是一部iPad背後的血汗工廠中工作的中國兒童,還是一件豬肉背後的農場中被飼養的豬隻。

失去了對商品背後壓逼的想像和改變的意覺,又沒有足夠的資源組織、調查和宣傳,讓人願意作集體的消費選擇實在太困難,沒有足夠的人響應便不能逼使農企作出改變。結果,大部分人都把道德考慮置之不理,而少部分人的罷買和罷吃則純然變成一種個人的道德實踐,僅此而已。

在香港,資源和物質的基礎固然不足,但更重要的我們甚少意識到問題存在和擁有實踐改變的行動力。故此,不論因利潤極大化被犧牲的是人或動物,對跨國企業的抵制許多情況僅限於個人的道德實踐。

結語 這裡想帶出的是看問題時的另一種視角──除了動物權益應否被重視和應如何對待動物外,還應該考慮如何改變的問題。正如馬克思所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21

Page 22: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一樣的夜,一樣的床,一樣的人。窗外的蟬重覆著節奏均一的鳴叫,更像是在打鼻鼾。

閉上眼,世界似乎還更精彩好看。

「我們換個地方,好嗎?」丈夫吻著我的眼窩,眼頭,和微翹的睫毛,低沉沙啞地問。

廚房的大理石冰冷得讓赤足的我尖叫了一小聲,「怎麼了?」他寬厚溫暖的手掌扶著我的

背,上暖下冷的感覺使我不自然地退後,「感覺好奇怪,我們,回床上,可以嗎?」雙手

推著他赤裸的胸膛,又縮開,垂下頭,不想看到一絲不掛的肉體出現在這地方。「這裡是

你最辛勞的地方,我要在這好好的慰勞你。」他把我抱到廚臺上,雙手按著我的肩,命我

坐好,然後蹲下,左手托起我的腿,細細地吻著膝蓋,舌頭溫柔地滑下去,小腿肚,腳踝,

右手把不茂密的烏草撥向兩旁,剪了指甲的指尖揉著突起的小小三角,它不害羞地脤起來,

仿似在呼喚著些什麼,粉嫩的小口餓得淌流出溫潤的蜜液,禁不住低吟,瘙癢隨即被撫慰,

然而卻只停留於外圍,而且比平時的靈活,尖細……低頭一看,詫見他的頭埋在我兩腿之

間,舌頭正挑弄著越來越脹的小山,想推開,想逃跑,新鮮的快感卻鎮住我的手和腳,只

能昂起頭,享受。

頭上是放麥片和速食麵的儲物櫃,左手邊是電磁爐,手掌下自是點點未抹清的油膩。過去

的七年,每天早上六時半,中午十二時,晚上七時半,都要在這裡為一家人準備三餐,我

是個好媳婦,好妻子,好媽媽,所以就不能是設計師,不能是畫家,更遑論是四處流浪的

自由人。

「女人嘛,就安安份份地做個主婦吧。」這是家母自小的教誨。想不到,此時我卻在這永

劫的歸宿,容許自己做著如斯放蕩的事。他抬頭,望住我的臉,把中指挺入濕滑的洞穴,

卻沒能填塞空虛,反在狹窄裡撩動起更盛的慾火。我終於忍不住,拉起他的胳膊,一手搭

在肩上,撫摸他後頸,一手沿著胸,腹,往下搜索。此刻,似乎才是真正的自己。他用力

吻了我一下,把我雙腿盤在他腰間,抱我到客廳。

他拉開窗簾,對面樓尚有三兩點燈光,打開窗,可聽見樓下夜歸少年的喧鬧。「把手放到

窗台上。」他在耳邊說。我一臉通紅,要是被對面的住客看到,怎麼辦?要是被樓下的不

良少年發現,他們又會怎樣看我們呢?可是我照做了。被看到了又有什麼大不了?要是做

回自己也是錯,那我願意一直錯下去。他赤熱的身體壓在我背後,快速的心跳宣肆著慾欲,

肌膚無阻的最親密的接觸,再次燃起慾火,我把他正搓捏著硬起的櫻桃的手指塞到嘴裡,

雙唇緊啜著,舌尖迴轉地由根部遊上頂部,舔吮平滑的甲面、粗糙的指紋……他深吸一口

氣,在後頸緩緩吹送,我不再強忍,呻吟由心谷直呼而出,他抽出濕淋的手指,爬進肉縫,

我打掉他的手,「不,我要,現在就要。」他提起我的臀,扶著我的腰,「那我來了!」世界,

將要倒塌。

「啪。」床上的男人伏在我身上,把燈開著。被逼睜開眼睛。叫作丈夫的男人拿起四方包

裝的套子,找準缺口,撕開。

夢斷,魂醒,現實沉悶依舊。夢中熾熱得足夠把我熔掉重塑的情慾,一下子墮到如斯規矩

得冷清的田地,只如一堆激動衝刺的精子,在見光之時赫然發現,迎接它們的,不過是一

隻剛按完滑鼠的左手,和一張不是 Tempo 的紙巾。然胸前餘溫未散,膽敢,抱著最後一絲

幻想,問:

「我們,換個地方好嗎?」

「好啊。」男人托一托黑色粗框眼鏡,把我由床的左邊,挪到床的右邊。

在床以外文:猶太女王

情色

22

Page 23: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寫在禁戀之外

文:蚊

禁戀

/2011

105 minutes

波斯語對白,英文字幕

導演︰Maryam Keshavarz

主演︰Nikohl Boosheri, Sarah Kazemy

一年一度的香港同志影展已經在11

月18

日開幕,

由於筆者本身是一名雙性戀者,對於同性戀故事都

特別感興趣,希望從影片中尋找一些對於本地同

性戀運動的一些出路的理解。而今次特地挑了一套

影展特別推介的(大概是因為是伊朗的同性戀片

吧)、有關伊朗女同性戀故事的電影《禁戀》看,

嘗試了解一下在一些比較封閉及極權的國家,同志

的處境到底是怎樣的─

即使不是紀錄片,影片之

所以能引起共鳴或關注[1]

,內容大概也可以反映

出當地同志的一些想法以及得到甚麼待遇。

都是一些老掉牙的同志故事:不外乎兩人真心相

愛,卻因社會規範不允許而被迫分開,兩人各自有

一些使人遺憾的下場。然而,我們不能忽略的是伊

朗的環境為電影增添了不少張力,根據當地法例,

同性戀如同與監禁、死刑劃上等號:男的即時被判

死刑,女的要受笞刑、監禁,以符合伊斯蘭教的反

同性戀教義─

這是最令人無奈的地方。所謂的社

會規範既不是社會各方團體角力的結果,也沒有任

何可以商榷的餘地,而只是盲目地跟從某些教義。

雖然故事以女同性戀作主線,但導演的野心卻不止

於此,而戲當中所透露的亦不單單只是同志故事這

麼簡單,我們可以從更多的細節中發現導演刻意

側面描寫女性在伊朗的狀況。比方說,伊朗的女性

[1] 2011 辛丹斯電影節觀眾選擇大獎得主

不像男性般能夠在大庭廣眾下穿泳衣游泳;女

性也沒有出國的自由,未婚的需要得到父親的

同意,婚後則要得到丈夫同意,就如Atafeh

要出國時就被問到是否已得父親同意(雖然到

最後還是用錢解決了問題);而當Atafeh

被警

察驗出不是處女的時候(警察/國家竟然有這

麼大的權力去檢視一個未婚女性是否曾有性行

為!),她的父親竟然就被指控管教女兒不力,

而他更感嘆管理及養育女兒是需要花很大心力,

(強調)比兒子還要困難許多,這不是說明了

女性比男性要符合的社會規範多好很多嗎?

導演又是如何看待讀者與電影的關係?導演透

過貫穿整部戲的Mehran

的偷拍器鏡頭,帶讀者

「進入」一個以偷窺的角度去看待兩位女生親

熱的情況,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其實都在處於一

個偷窺的狀態而非正面面對她們的情慾表現。

我想,這不正是導演對社會上大多數的人沒有

正視較為弱勢的一群的處境─

沒辦法在在社

會入面前展現自己的情慾(即使同志只是和愛

人拖手)─

的一個控訴嗎?在我們觀看電影

的時候,也許我們自以為已經算是「關注」了

她們(女同志/女性)的處境;然而,當我們

回到社會的現實環境中(即使不是在伊朗),

我們又如何能夠迴避那種對同志/女性形式上

/非形式上的歧視?我們又會否反省那種對歧

視/壓迫視而不見的態度?

看影片的目的大概是達到了:粗略地理解同志

(及女性)在伊朗的社會地位,也許不期然就

會覺得身處在香港─

這個所謂開放及自由的

城市─

的我們好幸福,同志及女性所受的壓

迫都(疑似)比伊朗少。然而,這一切一切都

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在我們的視野範圍之外,

有無數的(性)小眾團體仍然在抗爭中,而一

切都是經過漫長的戰鬥而得回來的。若果我們

真的重視人與人之間應有某種尊重和關懷,我

們就不應對這一切視若無睹。

性別

23

Page 24: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心湖淬筆】

三千萬年之後搭巴士過馬騮山。面前涼風習習,背後傳來一對初老夫婦的對話。

「又唔俾私人餵馬騮,咁係咪政府餵佢地?」

「私人唔俾餵,政府都唔俾餵架。」

「咁啲馬騮食乜嘢?」

「成座山咁多樹又樹葉又生果,隨手都有得食啦。」

天生天養,距離我們的常識已經很遠。不是私人餵就是政府餵,此番想像大有經濟學教科書的味道 —— 除了那個不值一提的「傳統經濟」,世上分配資源的制度只有商家話事的「市場經濟」和政府話事的「計劃經濟」。於是,所謂的「搵食」其實不是像猴子一般真的去找食物,而是做僱主叫你做的事然後伸手拿錢,或者問政府拿福利。城市裡唯一靠撿東西為生的「職業」,好像叫拾荒。

想知道天賦這回事有多脫離時下想像,可以看樓盤廣告。最近一個在各大地產代理熱賣的新盤叫「天賦海灣」,呎價承惠兩萬七千六百元,打破新界樓價歷史紀錄。或許這同時打破了樓盤命名的浮誇紀錄。「天賦」的東西得花鉅款買回來,已經夠詭異,天要下雨我們總不成向玉皇大帝交水費罷。再說,樓盤由信和集團出資、工人身水身汗出力建造,甚至連它坐落的「海灣」也是政府在吐露港填海填出來的土地,半點談不上天工天成。

城市人對天然的陌生感,反過來變成物以罕為貴的獵奇癖好。「天賦」這個標籤,跟所有商標差不多,提升商品價值遠比名副其實重要,此所以凱旋門沒有拿破崙,天璽不能在聖旨上蓋印,天賦海灣也不天賦。可是這一次的問題並不止於符號消費,更實在的物質關係同時被突顯了:天然資源(如土地、海景、砂石、鐵礦等等)先後經政府和商家的手被徵用、改造成貴得可怖的天價商品,「天然」在符號意義上化成商品之前,早已在物質意義上商品化了,正如一切商品一樣。

在社會光譜的一端,是不掌握也沒想過可以掌握天然資源的打工仔;在光譜的另一端,是坐擁天然資源且每日以此牟利的資本與國家。三千萬年前,人和猴子從同一個祖先分化開來,若說三千萬年後兩者有何分別,比起那 7%的基因差異,顯而易見的大概是猴子仍然自行覓食,人類——至少是大部份的人類——已習慣被豢養,鮮少主動搵食,更少從商家與政府手上奪回衣食住行的生產與流通。

觀乎畜牧史,被豢養的動物通常不外乎三種用途:食糧、勞動力和賞玩。你想怎樣「貢獻社會」?

尤里安。鬻文之徒,搵食艱難,人比猴瘦。

【兒童樂園】

坐電梯的人上班最令人不爽的事,莫過於從地鐵站急步走到辦公室所屬的工廠大廈,想馬上放下沉重的背包,坐下來喝口水,或者打開電腦記下在路上發白日夢時想到的點子,甚至衝進廁所裡釋放快忍不住的尿意時,其中一部電梯,被寫著「維修暫停」的螢光黃色的布幕圍著,而另一部電梯則剛離開地面,逐層停下,把裡面面目模糊的人一個接一個送到他們要去的地方。遲了十數秒到達電梯大堂的我,彷彿被那扔進大海裡的救生圈遺棄了。

電子告示板安裝已逾兩月,取代了原來的電梯按鈕,除了成功令兩部客運電梯輪流故障外一無是處。區選過去已幾星期,仍在不斷重播陶君行辭任社民連主席的本月要聞,加上別字連篇,令人好想從筆袋裡拿起平日校對用的紫色水筆,趕著那走馬燈的字串,在屏幕上給它畫上好大的一個圓圈。其實全港無數商住大廈都只得一部電梯,為何唯獨在這幢工廈等電梯令人如此抓狂?看看二十米外,前往大廈另一翼各樓層的那兩部,保留了原初的按鈕,輪番接載乘客。我從未踏足大廈的另一翼,但那和諧的氣氛總令人覺得,在那邊上班的人,脾氣大概也好一點。

拉開貨運電梯的雙層門,似乎是愈來愈容易了。以前總是對操縱這種手動的大型機器戰戰兢兢,畢竟那比按鍵更要求一個較具體和明顯的動作,把門向左右兩邊拉開,走進電梯裡,再自行把門拉上,轉瞬間電梯就會隆隆啟動。在電梯到達指定樓層前也不可發呆,因為只要在電梯到達之際不馬上打開門,電梯就會自行假設自己體內空無一人,繼續直上或降落,不會為任何人停下。

日間的電梯大堂,長期有兩名阿叔留駐,職位大概是電梯秩序協調員,負責引領大汗淋漓到迷失方向的搬運工人前往正確的電梯。有一次我推著手推車運貨,電梯快到地面的時候突然慢慢地停下來,我一時情急,拉開電梯門,發現電梯竟然還有一半才到達,但我既把門拉開就已騎虎難下,除非棄貨跳出電梯。我俯下身,透過電梯門與電梯槽之間的空隙,向著外面大喊:「阿叔!阿叔!」好幾聲之後,戴眼鏡的一位走過來,不慌不忙的說:「關門,按一樓,按一樓。」然後又施施然的離開。我按他的話做,電梯果然又徐徐上升了,到一樓之後,又馬上按鍵,電梯又馬上下降了。真正到達地下後,在電梯外等著的阿叔為我拉開門:「睇啱位先好開門呀嘛……」終於掌握了貨運電梯使用方法的我只能傻笑。

其實,也不過是坐個電梯罷了……

Pat

,兒時霎下霎下,少時英勇作戰,老年戰

死沙場,平安踏實,無詬無譽。

專欄

Page 25: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末日航道】

青藍的岸邊

我們沒去成的那次旅行

大概有這樣的風景

搖曳的檳榔 收割乾淨的田 綿延的公路

凹凸的房頂 遠處是山、山、山

下面流水── ── ──

到河靜止不動處灰色的天空沉落地面

光影裡你依然微笑

風景很長 旅程很短

你從來都纖細

放進腳踏車後座的籃子

漆黑中歌聲緩緩 有時故事未完

我又把你放進另一本書的序裡

你仍提著那時的兔子燈籠

火光很小甚至還照不亮

白色房間 你緊閉的眉眼

後來去過無數海岸邊

水面青藍而你在也不在

到處都有眼睛直看著我

躲到空無一人的車站

身體裡積存的瘀黑開始流走

像溪──河──川──

及至崖岸

沒入水中點一個小火光

敲每一扇門 緒紅的淡黃的深藍的

燈滅前我仍默唸

那時候遺下你的 綠色的房間 

b

,巨蟹座女生,居於大埔林村,參與菜

園村運動兩年多。人地睇落開朗平易近

人好多野講,獨處時馬上跌進深淵。

【左翼風情畫】

無本生地——移民是如何紮根的 在今日,每天有二十萬人從農村移居到城市。這種現象並非第一日發生,而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逐步都市化的結果。由十八世紀的倫敦和紐約到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孟買和伊斯坦堡,移民一浪接一浪地湧入城市。據估計,到了 2030 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將首次超越農村人口。現在讓我們看看移民如何在城市落地生根。 建屋自住 移民一文不名來到城市,難以負擔高昂的租金,便四處收集木板和鐵皮在並非他們擁有的荒地自建居所。隨著收入增加,他們慢慢改建原來看似臨時搭建的木屋 —— 每次只換一面牆或天花板,甚至幾塊磚頭;然後再在上面加蓋一層,兩層,三層。經過數十年,原來的寮屋區已變得和舊城區無異。在全無政府及發展商的計劃之下,城市就這樣自行生張。 形成社區 解決住屋問題後,移民怎樣生活?就業方面,他們不是在舊城區從事低收入工作,就是自行在住處開食檔,擺賣等。由於沒有什麼積畜,無法在銀行借錢或開戶的移民自行組織某種儲蓄合作計劃,每人每月存入固定金額,並以極低息率貸款 (1-2%) 給有需要的成員。至於水,電和電視接駁?別忘了寮屋區是建在荒地上的,沒有鋪設電纜和水管。因此這裡使用的水,電和電視接駁都是偷來的。 併入城市 數十萬人的住宅區,不論怎麼說都是一個很吸引的市場。當寮屋區發展得頗具規模時,電力公司和電視公司便開始鋪設供電及訊號網絡。舊城區的連鎖商店,如快餐店,藥房和超市都在那裡開分店。原本由居民經營的小商舖漸漸被外表時髦新穎的大企業取代。同時,寮屋區因租金較低,做生意不受規管甚至不用交稅 ( 因為沒有法定地址 ),因此也有城裡的人反過來搬進去生活。 另一邊廂,政府也不會袖手任由寮屋區無止境地發展。一方面因為無法在寮屋區徵稅,另一方面受到商家的壓力,覷覦土地改作有利可圖的地產項目。而舊城區的主流傳媒亦往往將寮屋區描述為衛生情況極度惡劣的罪惡溫床,製造一種「需要改變」的輿論,而「重建」及「安置」是政府主要的取態。公共房屋就這樣出現了。 但公共房屋與那些無意中建成的社區大大不同。一,每個單位的面積都是固定的,無法任意改建;二,社區的空間由中央管理下,居民無法自由地開業營生。換言之,「重建」及「安置」雖然為居民解決了居住和衛生問題,卻將居民原有的生活空間,人際網絡以至收入來源都破壞了。 至此筆者不會因此立即斷言重建對居民有弊無利,卻希望讀者想想,怎樣的重建才能真正改善居民生活,政府及居民在這裡又應擔當怎樣的角色。 延伸閱讀 Robert Neuwirth, Shadow Cities: A Billion Squatters, A New Urban World, 2004. Doug Saunders, Arrival City: How the Largest Migration in History is Reshaping Your World, 2010.

區刀,中大畢業生,主修物理系,左翼學會成員。行事神出鬼魅,以長

髮為榮,常常以留下長髮作為曾經存在的根據。鄙視Facebook

此等資

本主義的道兒,希望從反Facebok

中解放人類。區刀,亦即勾刀,可能

已經老去,新的區刀不再是勾刀,而是鐮刀。

25

Page 26: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總愛坐在面向范克廉樓旁之泳池的石凳處工作。不時會看見一兩隻小貓咪在徘徊,或者享受月光浴,慵懶的伏在地上,閒時打幾個轉。剛入學時還不以為然,無甚理會,我在想:牠們只是貓而已,這樣的過活不是很好嗎,簡單快樂,又不會被趕絕,自由自在,是貓之樂也。

有個雨天,我又走經這段石頭路,看不見人,亦看不見貓,但偶爾聽見貓瑟縮在一角的叫。沿那嗚嗚然的聲音而尋覓,始發現貓貓躲在范記低層洗手間旁的不顯眼的草叢堆中。後來我曾與女工姐姐談及這些小貓咪,才知道那是姐姐幫牠們起的小窩,好讓牠們有個地方歇息及暫住──啊,在這人類中心的世界裡頭,何處才是牠們的家呢?

姐姐說,這處本有兩貓,一公一母,早前牠們生了兩隻(或許更多?)小貓,可惜在上幾個星期,有個清潔姐姐在打掃時見到有隻小貓咪養不活了。

嗚呼。世界很大,但貓咪(或曰人以外的動物)的世界卻很小, 小得讓我不知道應如何對待(或照料?)牠們,小得讓 我自以為自己有能力及資格去管理牠們。 喵的一聲,或者是對這世界的控訴。

池旁喵 校園散打

冇耐之前發現中大貌似跟上潮流出咗一個app比同學仔用,先唔好講究竟點解同學仔要買貴到數千蚊嘅智能電話先享受到校方提供嘅服務,但重點竟然冇比市佔有率第一嘅android電話用家用,而只係開放比iphone嘅用家使用!咁校方比或多或少嘅錢開發一個app,究竟係校方真係想方便同學,定係只係門面裝飾,等「最」尊貴高尚,走在「潮流」尖端嘅人先可以得到嘅特別優惠?話說回來,呢個app(CUHKMobile)有齊哂各部門嘅聯絡資料,校巴資訊,日曆有埋幾時放假幾時考試嘅資料,唔駛喺中大個網度周圍摷,真係唔好話唔方便。

點解!?點解反而android就冇得用!?文︰Czior

文:松不從容

文:聊齋崇慶千人宴工人罷工──羅生門疑團四院院慶先後完了,堪稱中大的盛事,惜於十月末,崇慶千人宴中發生工人罷工事件,罷工之事實屬鮮有,但竟然只有甚少人得知此事。為得出當晚事件的始末,筆者先後訪問了崇基六十周年校慶籌備委員會成員兼校牧伍渭文先生、眾志堂經理峰哥和千人宴筵席承辦商「大來東南」的代言人,發現言人人殊,真相?卻無人知曉。

背景十月二十八日(星期五),是崇基書院六十周年院慶的最後一天,當天舉辦了兩項重點節目:環校跑和千人宴。大約五時,十數個工人尚未開工而聚在嶺南場旁的燒烤場,向資方要求提高工資,否則罷工。後來,工資談不成,該批工人已經離開。千人宴開始後,則由千人宴部員擔當樓面傳菜的工作。

來龍去脈—眾說紛紜

真相版本一:校方版

筆者最初欲向崇慶執委潘家霖同學了解工人罷工一事,然而他指自己對此事只是一知半解,著筆者去找千人宴負責人則更佳。

輾轉之下,筆者有幸尋得伍校牧作個短短的電話訪問。伍校牧曾於千人宴及十一月四日崇基週會中向台下的學生說道:罷工的工人違反了合約精神──既然勞資雙方都曾就工資問題簽定了合約,代表雙方都同意這個工資水平。豈料在電話裡頭,伍校牧指自己不太清楚工人與公司簽定的合約詳情,其在當天晚上才得知工人罷工一事,故不甚掌握罷工的始末及經過,而眾志堂經理峰哥應比他更了解此事,因為他從下午已留意這件事的發展,故應比較清楚事情的始末。

接著,筆者再於眾志堂訪問峰哥。原來,崇慶千人宴向來是找某家筵席承辦商「大來東南」來負責菜式的烹調及傳菜,而當中傳菜的員工,是大來東南託「大家姐」(即蛇頭,扮演中間人的角色)找的臨時工──是次罷工的主角。

按峰哥的觀察,臨時工的日薪本是一天五百元,請來十數個臨時工,負責共一百八十桌(每桌最少有十二人)的傳菜服務,即每個臨時工大約負責四、五桌。當天,大約三時,工人向大家姐指出早來到千人宴場地準備和遲來準備的工人的日薪都是五百元,不甚公平,要求將日薪由五百元提高至六百五十元,著大家姐向大來東南反映工人們的訴求。對此,公司那邊同意這次薪金調整,而工人亦同意會繼續開工。

直至晚上六時多,千人宴即將開始,臨時工要求進一步提高工資,將日薪提高至一千元,要不然就不傳菜,資方則拒絕了這次工人的要求。最後,校方變相調配千人宴部員幫忙傳菜,眾志堂也有五、六個員工到來協助,使此次宴會得以繼續進行。

真相版本二:大來東南版

依照峰哥的說法,工人兩度要求提高工資,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筆者決定致電大來東南再作查詢,始發現其對此事的認知又是另一版本。

透過電話訪問,得知原來臨時工始終只得一次要求加薪,是當天下午四時多的事。原來,有十多個負責晚上千人宴樓面傳菜的臨時工從早上九時已到達嶺南場等待開始晚上的工作,另外,四時多,下午又有另一批工人從公司運來了千人宴所需的枱凳。早到的臨時工便認為他們與下午來的工人的日薪都是四百六十元(而非峰哥所言的五百元),早到的工人比他們多待了幾個小時但卻接受同樣的薪金水平,這情況並不公平,故要求將其日薪提高至六百元。

然而,資方(即「大來東南」)並沒有接受該批罷工的工人的要求,為平息此次勞資糾紛,資方便以時薪二十八元(假設該批工人早到準備了十二小時)來「打發」工人,工人們接受資方的安排,便離開現場。後來千人宴才開始。

謠言止於智者

筆者本欲透過大來東南代言人來聯絡「大家姐」與罷工工人,以搜集更全面的資訊以助評論此事(例如工人罷工的原因及合理性),惜以失敗告終。其實,若果校方對此事只屬一知半解,對事情背後的始末不清不楚,何以能夠單憑工人表面的行為(罷工行動)而批評他們違反合約精神,在廣大學生面前妄下判斷?怕是怕這種評論在大家心中過於「速食」,還未細嚼消化便囫圇吞棗。謹記,耳聽三分假,眼看未為真。

26

Page 27: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莊風因循·老鬼不散文:matthewwth

27

即使它不能代表校園莊的全部;起碼,從經驗論來說,這是我觀察到的現象。

說起來,當我們追溯誰才是「幕後黑手」時,似乎會陷入一陣疑惑:現莊的政策是上莊的「倒模」,上莊是上上莊的,上上莊是上上上莊的……一時之間,把「倒模」之過怪罪上莊似乎並不合理。不過,從十年如一的各莊活動中可以得知,一種因循的風氣正在循環不息;有關變革的可能性,好像成為天方夜譚。

我打從心底裡認為,沒幾個新鮮人在上莊時會心甘情願樂於做「倒模」的;多多少少,只是程度上,總會希望與上莊有一點(少少都好啦)差別。那樣做起來好像更有自主性,情感上亦覺得自己是較負責任。

但是整個莊務承接的制度,卻總令一屆屆新鮮人注定要做「倒模」。雖然在各式的迎新晚會和傾莊活動中,一眾上莊都會想辦法與下莊解釋其莊務(方法通常是展示自己的year plan);然而,即使上莊非如此邪惡存心積累要挾制下莊,在其傾莊活動過程中,一種潛移默化的後果總會出現:你不自覺的認為「原來這就是我的工作」。

想像,很容易會停留在上莊的year plan上;而可能性,也因而被限制。不過冷靜點想,其實世上不只是有一個year plan嘛。

上莊給予的「建議」,亦通常以其莊期的情況作為考據;而在某些由上莊作最終決定權挑選下莊的莊,下莊通常會怕不討上莊喜悅,又或怕欠缺支持,而在極速的成莊過程中,選擇自然地跟隨上莊year plan的全部。

說到莊務承繼的制度,這個制度可謂責無旁貸—整個成莊過程都是在工具理性化的意識形態下運行的:你沒有他媽的時間去想。

整個「傾莊—上莊」程序快如麥旋風,見面才三兩次便要定誰是主席、財政,不到三兩個星期便告訴你「莊已成」(而那時候你甚至還未能熟讀校巴時間表);就這麼忽然間,你原來要交year plan,原來要諮詢與宣傳。

但是理念與方針,真的能夠透過一小時傾妥嗎?—還要是與自己完全不相熟的準莊員(雖然大家竭力裝得好像很熟悉的)。

可能是受工具理性的價值灌輸與教育太多,我們成莊只講效率,只講形式,而我們不會認真考慮理念與意識等其實遠比程序和形式更重要的成莊核心;並且,欠缺了自行由零開始組建一個組織的經驗,新鮮人容易受建制上的制肘所影響,在迷迷惘惘的氣氛之下,就唯有把方向訴諸權威或慣性—例如上莊的建議與year plan,以趕緊在三兩晚就把成莊辦妥;因為之後將會花三倍於此的時間去製造各式各樣的宣傳模型和小擺設。

而我衷心希望這樣的時間投放的比重,並不反映每屆莊員對兩者重要程度的取態。

不過如我所說,文化的形成,沒有一方揹起責任的全部;而所以當然,一眾準莊自然也在這在這個因循的莊風旋渦中發揮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準莊一種很常見的恐懼是怕「CHUR」,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怕CHUR」心態是沒有因由,也沒有解釋的。

一個「CHUR」字在中大簡直是可蘭經真言,選啥科看它,上啥莊也看它。問題是,CHUR根本不是一個答案,它極其量只是一個現象/後果,它沒能解釋任何深入的疑問,無論該方案是否實行,實行的原因與「CHUR」是否有關,也必須要負責任地為自己的決定和想法進行解釋;做與不做,是應有深層的原因的—例如你不會說因為AL很「CHUR」所以你不去考。

可憐的準莊(其實他們也有責任)只得一兩星期與他們認識了三兩天的莊員商討「year plan」和「理念」;並很多時,必須一晚成事。結果,準莊也就唯有在「倒模」中「較不倒模」:增設釘書機服務……

結果一年復一年,我們有永不止息的系會書展、在邵逸夫堂dem beat、在canteen上擺小宣傳品……

老鬼可能也只是此旋渦中的被動者,不過老老鬼也是上一個旋渦中的被動者,但是老老老鬼是上上上個旋渦中的被動者……

其實,人人也是老鬼。

[B][P.27]����.indd 1 30/11/2011 21:54:23

Page 28: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從一個更廣闊的歷史向度理解,崇基週會變成今天這樣子是近30年的事。其實早在中文大學未建成之先,崇基書院早就有星期五週會這個傳統了。 81年週會納入正式必修課程之內。91年彈性學分制實施,同時書院通識與大學通識課程接軌。結果原來具備著崇基風格的通識課程都被刪除了,譬如說英國文學背景、基督教歷史、聖經導讀等等。取而代之,週會、FYP及大學修學指導成為了三門書通課程。週會的地位一下子由妹仔變成了主人婆。 另一方面,在崇基眼中週會有著神聖地位,甚至是作為某種崇基精神而存在。在此不妨節錄校牧伍謂文形容週會的一些片段,它們均可在崇基週會的小冊子裡找到: 「其實每個週會是崇基大家庭的顯現(Epiphany),週會是家庭的集合與離散,離散後期待再相會。是生活的節奏,也是生命的沉澱、過濾和結晶。我想,崇基人就是這樣打造出來吧。」 「在教堂舉行兼有一段守護心靈時刻:優美的聖詩、睿智的經文,民胞物與的禱告,讓心靈在急促和忙亂中,安靜下來,聆聽精彩的演講。」 所謂大家庭顯現、守護心靈之說固然是語意不清,但從以上文字亦足以窺見崇基看待週會,以至那些基督教儀式的態度。總之崇基院方覺得週會能夠團結「崇基人」,能夠滋一滋潤大家弱小的心靈。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大家在崇基住過一段日子,都會發覺大家其實都很討厭上週會,討厭的不單止是那些陳腐的規矩,而是整個週會本身。原因很簡單:一,大家對週會題目不感興趣;二,不上週會竟然會在transcript上寫上FF,簡直是嚴刑峻法;三,星期五十一點半對太多人來說都太早了。 可以探討下去的問題是,為甚麼大家那麼討厭,但又會堅持上週會?(經校牧親口證實,不上週會是沒有後果的,除了那個不好看的FF以外)

28

編者回應

《中大學生報》現接受投稿(印刷版/壁報板或網上版)1. 稿件版權由投稿者及本報共同持有。2. 基於版面有限,故部份投稿作品將只載於《學生報》網上 版或文廣壁報板,供讀者瀏覽。3. 刊於印刷版且願意提供聯絡方法之作者,本報當奉上女工 合作社現金券(港幣四十元正),以感謝投稿者善用本報 一抒己見,與其他讀者交流駢進。4. 稿件將有機會於《中大學生報》一年十二月號或接下來 的數期刊登。5. 本報承諾,有關投稿者的資料,僅用於相關處理工作;除 非得當事人允許,否則本報拒絕向第三者披露有關投稿者 的任何個人資料。

相關查詢或投稿,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註明「《中大學生報》投稿」;或致電聯絡本報編輯林慧嫻(67473993)、譚焜(67541794)

點解崇基週會?今日,上上下週會,見到兩位同學因搭膊頭而被崇基職員「勸止」;上上下週會,見到有同學因用手機上網而被職員「勸停」。心裡真的覺得好可怕:為什麼在我的大學生活裡,還會見到這種家長式的管治呢?我不明白,搭膊頭有什麼問題?又唔會影響到其他人既。曾經有朋友在週會中繞手並坐,又被週會職員「勸止」,話:「同學,呢到週會黎架」;我心諗:「吓?繞下手都唔得?莫非繞手係咩野錯事?」其實,睇番週會規則,第五條話:「如有破壞週會秩序之行為(包括不尊重他人及自己之行為如使用手提電話、電子視聽產品、閱讀報刊、睡覺、聽耳筒收音機、飲食、親暱行為等,及聲音滋擾如談話、小組討論、傳呼或電話響鬧等),負責維持秩序之工作人員將對犯規之同學執行紀律處分」莫非繞手就係會破壞週會秩序之親暱行為?點破壞先?我記得有一次唔知咩事,崇基週會請哂d校友番黎排排坐、睇祈禱定唔知咩;有幾個校友帶埋d仔女番黎,仲拖哂手添呀!死啦,咪要趕哂佢地出去!?又講番用手機,我當然唔同意同學係週會時講電話啦,話哂都會嘈到人,但係用黎上網又有乜問題?你唔俾我係上統計署個網,搵番今年度失業率既數據,據理力爭,用黎問個講者問題架?話哂崇基請番黎既講者「粒粒大野」,我唔想錯失任何一個交流機會囉。仲有,又話唔比「訓覺」,唔尊重講者丫嘛!喂,有時你又請埋d咩野劉江X、曾繁X、孫柏X番黎,係到胡言亂語──無錯,講者有發表佢自己意見既自由;我作為台下觀眾我都有咪埋眼表達我對佢地既不滿既自由姐。 講開又講,唔知同學有冇發現崇基d週會職員成日係到行黎行去,係到「目及」住哂。第一,我真係覺得呢種監視行為好唔信任學生;第二,你真係騷擾到我上週會囉。上網睇番以前既學生報,原來一九九七年既崇基週會委員會係一次會議中曾經有過咁既結論架:要「減低監察氣氛,條例執行人員盡量站在隱蔽的位置」。 講到尾,其實都係學院唔信任學生。學院要做「家長」,管哂你地班「唔聽話」既小孩子。我唔係要求一個冇規舉既週會,我只係想指出學院係某d規舉背後既管治心態。

投稿

Page 29: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29

給崇基伍渭文校牧的一封信

投稿

伍牧師: 平日想起親切和藹的你,總是想到你在週會響亮的歌聲和風趣的GAG,可是今晚想起你,卻是思潮起伏,所以決定執筆給你寫封信。

事緣:派發探討同志議題張

事緣是我和一群同學希望鼓勵師生去關心同志,放下無惡意的有色眼鏡,所以去做了一些訪問,了解校內同志有沒有因為其性取向而受到不公平對待,並請來性別研究的老師、同志團體的代表和曾經在校內推動擴闊宿舍性別空間的同學去探討同志議題。我們把訪問所得整合起來,印成單張,在校內派發,希望同學和老師都能了解更多。我們選擇在各書院的週會時間派發單張因為那是眾書院學生難得聚首一堂的時間。今天早上,我們去了崇基週會派發單張。因為知道同學趕上週會十分狼狽,往往要在教堂和不同演講廳之間奔走,在路上給他們遞單張是不太理想的,所以我們決定在場內派。我們早早進場,把單張逐一分發在座位上,希望同學入場後定過神才收到我們的單張。我們知道不少同學會一時大意把宣傳單張或者一週快訊遺留在場內,因此我們主動向週會職員提出在會後協助收拾禮堂,善意的知會卻招來拒絕,週會職員說我們必須在三日前和校牧處申請,因為我們沒有申請,所以要求我們收回已派發的單張,而且只可在場外派。我們只好乖乖離場,並收回已分發的單張。

「根據週會規則,在週會附近範圍內派發單張都要申請」

我們在場外派發,看著同學前仆後繼地趕入場都為他們著急,要他們接過我們的單張實在不好意思。未幾,我和其他一起分發單張的同學都成了狼狽的一群,因為校牧室的幹事阻止我們繼續派發,她一鎚定音說:「週會期間要派發單張要事先申請!」我質詢問:「場外都要申請嗎?」她肯定地說:「根據週會規則,在週會附近範圍內派發單張都要申請,你要派就只可去到王福元樓的門外派」我心中納悶,我們只好再走遠一點,逃出她的視線範圍派。起初我們不理解校牧室幹事為何這麼大反應,到後來再與她對談時才能推敲箇中原因。

「因為你們的單張內容不雅,有露肉」 週會結束過後,我們到校牧室向幹事申請在下週週會場內派發單張,她一見是我們就說:「你們不用申請了,校牧一定不會批准。」我們追問原因。然後她說:「因為你們的單張內容不雅,有露肉。我們只會批准同學宣傳正面的活動」我們越聽越糊塗,為什麼一張提倡性別多元的單張是不雅,而且不屬於正面的活動?追問下去,她只擲下一句:「我不想跟你爭論,一切留待校牧定奪。」為解心中疑團,我們給你發了一封電郵。現在回想她的一字一句還是猶有餘悸。

「崇基行人治不是法治」

非常感激你很快就跟我們覆了電話,你一開始就跟我們引出人權法,強調不會歧視,然後解釋說我們不能在場內派是因為我們不是校內註冊組織。我們繼而想到不少短莊,如崇唱、崇慶皆非註冊組織,卻可在週會宣傳,所以我們追問下去,於是你又說因為他們是崇基訓導處轄下的組織

所以作別論,而且是崇基的活動。然後我們又想到之前音樂系的同學,也能在週會場內就校政作出抗議,所以審批能否入場宣傳的原則好像很模糊噢!我們便問你是依據什麼規則審批宣傳申請呢?你說崇基行人治不是法治,所以以上原則都是依你所想而訂。話事的不是規則,而是你,那麼為什麼你不讓我們入場宣傳呢?而且幹事說「我們」(包括你在內)一定不批的原因是因為單張內容「不雅」、「非正面」,那不就證明你的「原則」入面可能也會考慮單張有關同志的內容是否符合崇基的立場?所以我們馬上就請你回應幹事所言。可是你說那只是她的個人意見 ,可是她是校牧室的幹事噢!而且當她曲線說因為我們的單張不正面,校牧室一定不會批准時,不正正反映了她對校牧室的意識型態的想像嗎? 懷著種種疑問,我們向你追問幹事所言。你語重心長的問我們是否要你道歉。頃刻間,我們很焦慮,因為你給我們的感覺是你只想息事寧人,對於幹事的說話你是否在避重就輕呢?我們明白在媒體極度膨脹的 年代,你會擔心事件被炒作,為大學添麻煩。可是,當我們和氣收場過後,事情是解決了,崇基沒有背上歧視的污名,但是原來我們什麼進展也沒有,我們的想法還沒有交流和接觸,你就想禮貌地關門。

請不要只引人權法,我們需要討論

伍牧師,我們希望看到的不是你單單引人權法去跟我們談,也不是要那位幹事從此口頭上政治正確,我們不希望,問題和答案都還沒有明明白白說清楚就被所謂的和氣蓋過了。假如我們真的與崇基學生會合作發表這份單張,你會批准我們在場內派嗎?如果答案是會,為何校牧室幹事一開始的論點是有關單張的內容而非我們是否學生組織的問題呢?這不正是反映了崇基校牧室還沒有就同志議題討論清楚而且有共識?而如果崇基早已確定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同志,何不明確跟大家說出來,要知道崇基的肯定是對同志基督徒很大的強心針,使他們不用再掙扎一翻,對自己的信仰更堅定,而且又能提醒那些強烈反對及歧視同志的基督徒要重新思考。如果崇基並沒有共識,何不跟同學討論?我們看到學術界其實一直在討論,香港基督徒學會也在討論,為什麼崇基卻不跟我們貼身討論呢?這些討論將會為我們提供一起思考宗教、性別議題的重要契機,是活生生的通識課。但如果崇基的的確確基於宗 教原因反對同性戀,何不大方承認?難道要像彼得一樣三不認耶穌,拒絕承認自己的信念?既然有此信念,何不坦坦白白提出理據捍衛它,回應他人的挑戰?如果崇基堅信同性戀是「狂瀾」,何不「學成致用,挽救狂瀾, 靈光照寰宇」? 伍牧師,我們明白你的苦心,不希望挑起事端,引起傳媒炒作,但為此,我們可能要失去很多溝通和進步的空間。夜閑人靜,想到校歌未句「濟濟菁英,天降大任,至善勉同赴」。希望處處為同學著想的你能明白我們的用心,為同學多走一步。

一群疑惑的學生上

(文題與副題皆為編輯所加)

Page 30: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2011 年四院劇賽劇評編按:對編者而言,劇場吸引之處是,表演與觀賞都是現在進行式,

演員與觀眾必須同步進入某種意識狀態,暫時被文本帶住走,而每年

也有四院劇賽可以有幾百人一齊進入這種狀態,實在何其壯觀?最重

要的是,三十元一張票可以看到兩場劇,望下台上的靚靚女/男主角,

感覺幾抵丫。

月光(背後的笑哈哈)──評聯合劇社《月光》文:機

霜白的月光,覆滅天台,沒有人倖免於難,避過,月光的蒼涼。

兩劇的悲劇性正在於人面對命運的無力抵抗。

伊迪帕斯的父親,聽信太陽對其子弒父娶母的預言,為改變命運,他遺棄了親生兒子欲置之死地,然此舉卻反助預言實現,令伊迪帕斯在不知各自真實身份的情況下殺死自己,再當上國王娶母為妻。伊迪帕斯聽說自己將弒父娶母,在不知科林斯國王與王后並非自己親生父母的情況下,他為免錯殺父母,選擇放棄舒適生活,離國流浪。現代劇的父親,為彌補自己的風流債,著三情人安排各自與之所生的子女一起補習,定期探看他們,欲見其茁壯成長,及補償其父愛的缺失,但終被子女揭發並憎恨,且間接令子女走入歧途,結果得不償失。

另一個悲劇性是,最大責任的人無須承擔罪孽,反由受難者負起一切。

被父親拋棄的伊迪帕斯王為解決國家的疫情,自盲雙目,帶同與親母生之子女於市井行乞。同被父親丟棄甚至失去母親的哥哥,為幫弟妹開脫淫盜罪名,不惜把所有罪行扛上身。

命運的播弄,使人平白受災,是命運的不公?還是前世今生的緣和孽?

然而月有陰晴圓缺,月光非一味地悲劇,而是悲喜交雜,其氣氛的多元化使劇目更加豐滿。

筆者認為,此劇最成功之處是具戲劇張力,能帶動觀眾情緒。開首一幕即是吵吵鬧鬧的大群警察圍捕一男一女,而旁邊的被查問的男看更神色慌張,似乎在刻意隱瞞著情緒,或者更多……警察與被捕男女的衝突,看更與警察的問答,製造緊張氣氛、尖銳的矛盾,看更奇怪的反應亦埋下伏線,引起懸念,叫人屏息以待。但隨後就換成從前的場景,三人小時候一起玩耍,大哥哥為逃避功課去打籃球而百般引誘兩弟妹,場面富有童真,輕鬆有趣,與前場的緊張形成落差,使觀眾情緒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

在經典悲劇伊迪帕斯王裡,導演的手法亦頗高明。據導演言,此劇已經多方演繹,難有突破,故欲淺化其悲劇性,轉而用喜劇形式演出。此舉紓緩了現代故事中的凝重,減輕觀眾的壓力,現場所見每逢轉至希臘劇之景,觀眾即已有笑的準備;故對於評審於希臘劇理解觀眾笑的原因為「轉換太急,觀眾適應不來」,筆者並不同意,例如在伊迪帕斯於森林殺父之時,他很「hea」地用同一動作刺死父親及其隨從,以我理解,此場之笑點在於動作的無厘頭,而且在決定命運的一瞬,伊迪帕斯竟是如此不重視地「交行貨」,理想中的凝重變為現實的兒戲,如此落差亦是笑點。筆者建議,評審觀看戲劇時可擱下身份,以年青人的視野去觀賞、感受,與傳統不符不一定就是錯,更可能是創意的源始。

監製:周學謙助製:吳穎琳編劇:李智達導演:李智達助理導演:梁梓洛

失心.蜂──評逸夫劇社《蜂城》文:飛

蜂城的故事以最後一隻蜂后由垂死至死亡的過程為線索,揭示世界末日的來臨。劇中有三個場景,分別為瀕臨絕種的哀鳴的蜜蜂世界,人類 k 照顧著最後一隻蜂后的蜂箱, k 因蜜蜂生存問題與政府交涉的現實。

從整體看來,導演和編劇頗為貪心,想表達的意念有很多:對環境的關注;對世界末日的憂慮;對現時政府能力不足漠視民生的呵責;對人生的反思……

筆者最喜歡的畫面,是在一片漆黑中,穿著黑衣的蜜蜂,在金黃燈光的照耀下,在死前,叩問:「你仲係唔係原本果個你?」然後倒下。金黃的線條不再掙扎,不再流動,仿似是繁盛永遠停止在那一剎,被永恆地毀滅著,嘲諷著。

「你仲係唔係原本果個你?」

世界不是原本的世界,手提電話電話的高度密集,使蜂城輻射嚴重危害蜜蜂的生命,這地球不再適合動物甚至是人生存。

「你仲係唔係原本果個你?」

官員已不是原本的官員。當初面對 K 的關於蜜蜂問題的質問,官輕率地說,蜜蜂絕種完全不礙事;待最後的蜂后死去,他則一本正經地說,這個問題很嚴重。

「你仲係唔係原本果個你?」

蜂后也不是原本的蜂后。她的誕生,她選擇成為蜂后,都是為了挑戰蜜蜂的預言──滅族。然而,當她成為最後一隻蜂后,整個族群的希望都繫在她身上,她卻絕望地說:「無用咖。」而拒絕進食,並選擇靜靜地為自己造壽衣。

唯一堅持做自己的 K,面對蜂后的絕望,官員的敷衍,即使孤立無援仍「不失掉赤子之心」,「不為誰而掩閉」。但他得到的,只有蜂后在他面前的死亡,和官員的誣衊。誠如前賢屈原諸君,一人之力,實難挽頹勢。

人心的喪滅,是世界末日之始。

由「編導的話」可看到,k 的擇善固執是編導眼中最理想的人格,這使筆者想起編劇與評審的對話。

在劇後座談會中,蜂城被評論得最多的是其詩化的表達手法,評審言其華美雕琢的台詞,夢一般的場景與舞步,卻要與現實交織,舞台與人的分裂使觀眾難以融入。然筆者卻深被其詩歌之美所感動,亦不認同評判所言的「分裂」, 也許是處理技巧未臻純熟(畢竟導演只是第一年參與,值得體諒),但現實與虛擬的交錯,不單是由一個場景轉到另一場景,更是轉到另一全新的世界,何嘗不是擴大了舞台的空間?既然主題是蜜蜂,轉入蜜蜂的世界又何突兀之有?筆者只覺是更深入更細膩地呈現蜜蜂的心理。最記得開場時眾蜂先是歡喜地邊飛舞邊吟詩,然後卻是哀傷地邊倒下邊吟詩,除了簡短有力的詩,還有什麼可帶來此種震撼?若改用白話文,信不能達到此效果,只會變成冗長的重複而已。

但當評審問道,要是導演要求不讀詩,會否接受?編劇回答:「若可帶來更佳效果,願意接受。」筆者當即是失望,「我再一次提醒自己,可以因失望而受傷,但不可失掉赤子之心」,是編劇最打動筆者的一句話,但為何此時卿要讓步?

「你仲係唔係原本果個你?」卿回應問題時心中有否響起此叩問?蜂城一劇固未算成熟,然演員的誠意和勇氣使人擊節讚賞,亦能展現出詩的優美,唯望編劇一眾莫被強權壓倒,懷著赤子之心繼續忠於自己的創作。

監製:文橋康助理監製:徐文瀚、陳啓培編劇:陳玉瑩導演:葉子華、曾慶宏助理導演:楊兩全、陳沛珈

Page 31: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為了不內疚,我們迴避了多少罪/業?──評新亞劇社《遊戲然後忘記》文:東郭先生 那些年,五名少男少女趁著考試完結,到台灣旅行,本來各懷理想、對未來憧憬,誰知旅行期間一場地震,令到女主角受傷,一睡不醒。這場意外便成為其他四位配角的羈絆,例如,A 因此而放棄做機師的志願,B 沉淪性海,各自總有方法逃避、忘記傷痛。 「作者」(包括編劇、導演、劇團上下)的敘事不是線性的,角色之所以會內疚,是因為當下他們對過去的事有所憶及,或曰過去的事走到當下,他們走不出過去的陰霾,故此敘事結構是每個配角進行自我審判,然後 flashback 到旅行期間的場面,兩條敘事線交織在一起,由恨意綿綿的審判忽然跳到甜美青春的對話,一啖砂糖一啖屎,豐富了劇本的層次。 問題是,如果這場意外純粹是場天災,為何人需要內疚?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犯過「罪」吧。「你可有玩過這樣的一個遊戲?由一名不甚幸運的小朋友當鬼,負責將其他小朋友逐一捉拿,他們不欲作鬼,於是躲藏」,女主角將上面那句對白重覆了四次,而且她說玩捉迷藏之前,要玩爭櫈仔去決定誰要做那不幸的鬼,「五個小朋友玩的話,就只需要四張櫈」。她不欲將自身昏迷的處境訴諸成運氣問題,因為運氣,即無體實控訴的對象可言,於是她努力地將「罪」歸咎於同行的A、B、C 及 D。 C 的確是個大仆街,因為他最早知地震快要發生,而又不通知其他人躲起來,生怕其他人會霸住了枱底下安全的位置,而且言語表現上毫無悔意,長大後還能在藝術界有名有利。女主角的昏迷,似乎他要負上最大責任。C 的審判過程也是最戲劇性,由訪問他得獎感受變成了一場批鬥大會,超現實的表現帶出了他極端不安、焦慮的潛意識。他口裡不斷為自己辯護,其實也沒法心安理得。這未必是公開審判,它更似是 C 的自我審判,所有對白、質問終歸是內心獨白。 圍屌 C,很順理成章。但劇裡面對於 A、B、D 的內疚感的刻劃,其實未有一步一步地遞進,而筆者亦感覺到這三人的罪/業其實根本未夠深,他們不是因為自己做過或沒做過一些事而內疚,他們其實只是失去一個朋友而感到痛苦。故此,這隻「女鬼」(其實她還未死)後來的舉動開始令人覺得不耐煩。當 D 後來也有了美滿的婚姻生活,女主角眼紅起來,要求跟她交換角色,「如果你真係覺得內疚,不如你做我個位啦」。她開始向無辜的人埋手,她不問因由地怨恨他人,完全是黃子華「魚蛋論」裡面所描述的香港人心態,要大家一齊仆街先叫公平。 這漸漸產生了一個頗有趣的局面:在劇的前半部,身穿白裙的女主角在同輩間的爭論裡面,永遠是做「和事佬」,令人感覺她是個溫柔、很 pure 很 true 的女生,相比起四位穿起黑色服裝的配角,有著鮮明的正邪、善惡之別;去到劇的後半部,要我可憐呢隻女鬼?我呸!就算她穿上白色衫代表著純潔,骨子原來裡依然埋藏住人性的暗陰面。(其實女主角個樣同把聲都幾靚,我唔捨得佢變壞架 >.<)

即使《遊》的四位配角堅持自己有罪,繼而有勇氣承認有錯,眾角色的處境仍不見出路,因為女主角長期昏迷,連一句「對唔住」都聽不了,更莫說贖罪的可能。到最後,四位配角就算多年後再見面,仍刻意避免提起該事,唯有以「忘記」取代遊戲後帶來的「內疚」。有罪的人無法向受害者贖罪,又何嘗不是苦? 執筆之際,小學入學派位結果公佈,有人歡喜有人愁,如果將劇中的爭櫈仔遊戲代入社會規範,這不正是我們多年來參與的教育制度嗎?我們一出世,遊戲接著另一場遊戲,我們為了階級向上流動、為了生存,所以其他人必得死、必得卑微。如此來看,遊戲過後我們有沒有需要內疚?然後我們為了不內疚,我們曾經迴避了多少罪/業?我們可以如何玩(或不玩)這場遊戲?又或者,如何贖罪? 監製:余詠茵助製:劉詠怡、袁建恆、劉家樂、戴偉軒、江富強導演/編劇:羅家南副導:梁菀珊、陳栢軒助導:黃嘉祺、李偉樂

存在不為守住記憶──評崇基劇社《憶疊》 文:東郭先生

本地作家李智良在《房間》裡曾寫道「沒有人知道記憶和一個人的身份、人格與個性到底有啥實在的關係。一個失憶的人,其自主和行動意志從何而來?沒有了記憶的身份意識到底是甚麼、它何以操作?它不會就是動物本能吧。」崇基劇社《憶疊》事先表明它也要探討「存在」與「遺忘」這兩個主題。 但《憶疊》有點不同,裡面的人還在守護著一點記憶,該劇的設定是:「遺忘城」每位居民踏入 18 歲前的最後一分鐘,最想記得的事情就會永遠被記住,但之後每日發生的事都會忘記得一乾二淨。 這樣看來,「遺忘城」原來並不吸引,其實連角色自己都後悔,例如少女阿芯曾說過她想記住今天,不斷忘記也令她痛苦。問題是當初四位主角為何覺得該城會吸引然後逗留?大多是因為他們想忘記原先的痛苦回憶吧,但每個角色為何/如何走到這一步、他們的心路歷程,編導都沒有交待,故此,每個角色性格的差異並不明顯。除了最後那片回憶不同之外,實在看不出他們有什麼個性上的不同。 或者應該這樣說,角色的自我是封閉。儘管對白的表現是一場對話,但角色之間好像不懂溝通一樣。無論是主角的「意識」還是「過去」,都被角色自己(其實是編劇)封住,因而也封住了觀眾主入角色內心的可能,我們只得從角色的個人讀白去知道他的想法。 尤其此劇嘗試相對化真與假、有與無的標準,將事的客觀性、人的存在與否化結為每個個體的選擇/決定/感覺/信念,那麼在演員「讀出」這些違反日常常識的對白之前,實在需要花更多的內容去鋪墊,讓觀眾與角色一同進入劇裡面的世界。但編導在這方面似乎沒有這樣的打算,故此整套劇的節奏、情節慢慢會變得頗為單調。而如果編導是刻意想呈現城內單調、平面的面貌,此城真的很不吸引。 除了探求過「有無/存在」的問題,此劇亦有提及過生命意義及何謂自我。其實思索這些問題可以是頗積極的意識表現,為何去到「遺忘城」裡反而令我覺得這班人像喪屍? 電影《搏擊會》主角 Tylor 深夜走上街,無故拿著槍(裡面其實無子彈)指住一個便利店的小職員,問他「Raymond, you’re going to die……What did you wanna be, Raymond K Hessel?!」。Raymond 其實有個做獸醫的夢想(而我們每個人也有夢想),如果下一刻得死去,為何現在還要在便利店裡尻 hea ?究竟我們死前有沒有奮力去做一件真正屬於自己的事?如果過去未曾做過,未來便得嘗試,於是當下便需要 make choice、make a difference。最後 Raymond 選擇了離開便利店職員的生活,希望新的生命得以展開;《憶疊》對於生命意義的失落有另一個處理手法,主角們需要選擇最後一片記憶,其餘的都得忘記。這種做法令他們執迷於「過去」,每天只活在「過去」其中一片的記憶裡,這段記憶的意義沒有在旅程中轉化、提升,亦無法說出這段過去的記憶對於當下的我再有什麼意義。 雖然「遺忘」不一定是壞事,但劇中的角色全面地「遺忘」過去後,同時亦失去了「自我」,每日取一個新的名字,每日都有個新的自己,但其實日日都不是自己,《憶疊》便是淡淡地透出這種悲涼。對筆者而言,肯定自我意識這回事,「我」是個不斷更新的「我」,這絕不是指要「我」遺忘過去,恰恰相反,「我」透過比較過去與當下的經歷,才可以見到「我」有增長、減少等變化。「我」存在不為守住記憶,而為活在當下,開展一個不同的未來。 監製:林澤駒編劇:李嘉儀導演:潘雯君副導演:陳倍瑩助理導演:吳家欣、楊珏渱

校園 31

Page 32: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文︰ Czior

寫下這篇書札之時,對於書名裡的「化身」二字的理解,還是未知該如何確定

下來……到底是久處高位的「資深」記者對底層生活好奇,進行奇觀式探索;還是一如文中所記載的平凡對話一樣,其實是想嘲諷自詡專業的坊間記者的無知,和對基層生活的可笑想像︰ 我得意洋洋地大聲說︰「甚麼工作我都做。」「在這裡,每個人都這樣。」坐在電腦後面的年輕男孩。我問他目前有些甚麼工作。「甚麼都沒有。」 或許我們從來應該面對的,並不是甚麼理解或不理解基層生活的問題(而當然跨越了不理解的隔膜從來沒有任何實際意涵),而是即使如何用力地拉近基層與所謂「我們」的距離,甚至投身到他們身處的生活環境當中,都無法擺脫那種有如參與體驗營後的感嘆︰夾雜對舒適生活反思、和對困苦悲涼的憐憫之情,呼出一口濁氣的同時,無疑也是有如最終審判一樣宣示著「我們」與「他們」的不同。而這種「化身體驗」,也正是反映著這麼一個事實︰我們終究不同,早晚我也會回到屬於我的舒適圈子裡。

麻痺到失去知覺 約十年前的一本《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與這本《資深記者化身底階級 180 天》所展現的差別,也許正是這麼一種道德麻痺的「進化」︰《我》以化身過程中所能喚起道德或情感上的共鳴,如今也像速食一般沒有多少養份,迅速被消化乾淨。能看到前者在字裡行間不絕的反思,但在後者中只能發現那迴避判斷和評價的「客觀」訪查,只見作者將不同身份背景的故事信手拈來投進包裝精緻的書本之中。而作者與讀者,以至社會的共同「進化」,其實是使故事當真只成了故事本身,而個體的弱小和無力也成了自我否定去

作出改變的最大理據。

或許最弔詭的是這本接連獲得法國文學獎和社會批評作品獎的書,在深入調查之前對基層生活早有預想預設︰準備起頭基金、相對閒暇地去選擇較為適合的工作、甚至計劃好中止體驗的「退路」……而這場預想過的戲劇裡面還未補上的,或許只是那些由基層親口說出的「驚人對白」,或這樣在就業中心上映的戲碼︰ 在服務台,有個汗流浹背的人正在大聲抗議︰「我知道我沒有預約,但我只是想請你刪掉我檔案上的電話號碼。我擔心要是有僱主打了電話卻沒人接,就會放棄不想再打。」「為甚麼?」職員問道。今天是一個身材不高的金髮女子。「不通了。」「甚麼不通了?」「我的電話。」「為甚麼不通了?」「因為錢的關係被斷線了。」「可是你不能就這樣跑來的,你得先預約。」「好,我們冷靜一點。我再重來一次︰小姐,請你幫我預約時間。」年輕金髮女子顯得萬般無奈。「很抱歉,先生,現在已經不能直接預約了。這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新措施,我們不得不照辦,請務必體諒。以後,只能電話預約。」「可是我已經沒電話了。」 這樣經過準備的基層生活,我們本來就不應只聚焦在那些關於困境逆境的描述,而是重新思考這到底是不是因為我們有著迴然不同的起跑點的問題。為何每個起跑點都足以左右我們的未來?出身?聰慧?努力?僅僅是有沒有車子、電腦,甚至連電話都是出場賽跑不可或缺的前提。

為何要為運氣負責 然而,基層生活根本不是「你在多少個起跑點上擁有起跑的資格」這句話所能概括的,而這本身無疑也是一個荒謬至極的誤解,因為起跑點的資格多半是一個運氣的問題,即便天資聰慧的人都必需負擔著吃與睡的基本生存需要,甚至家境不好無法讀書的情況下,難道我們還能說這取決自運氣的起跑點,是我們理應負上的責任?為何出身不好要過上打兩份工作才夠錢生活的日子?為何能夠認同連續工作八小時而不會離開崗位去洗手間偷懶的才是「認真工作態度」?

生存的權利本身就不應是運氣的問題。

不是罪惡感,是愧疚那位美國記者在《我在底層的生活》結尾沉重地寫道︰「罪惡感,你也許會小心翼翼地這麼想。我們應該有這樣的感受,對不對?但罪惡感根本不夠,我們真正該有的感受應該是羞愧,對我們如此依他人以過低薪資付出的勞力感到羞愧。當某個人為了一份養不活自己的薪資而工作時(例如她必須挨餓才能讓你能吃到更便宜而方便的食物),那麼她是為你做了極大的犧牲,她用自己的能力、健康和生命的一部份為代價,給你一份贈禮。社會稱讚這些人為「貧窮工作者」,實際上他們才是我們社會上的大慈善家。他們忽視自己的孩子,好讓其他人的孩子能有人照顧;他們生活在次等的住屋裡,好讓其他人的住家能閃亮而完美;他們忍受窮困,好讓通脹率低,股價可以高脹。成為貧窮工作者就是成為匿名捐贈者,一個沒有名字的恩人,無名地奉獻給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暫且不論我們為何需要賽跑,但我們最起碼應該做到的,並不是無償地接受恩惠,而是在他們要求得到他們應有的回報之前,已經站到他們的身旁。

半年 面具書名︰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 180 天作者︰ FlorenceAubenas譯者︰顏湘如出版︰野人文化

35

文︰Czior

生活

Page 33: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不必是夢遊

文:奕

夢遊3D(都唔知佢3D黎做乜)

導演:彭順監制:彭氏兄弟

話說,齣片一上,我就衝左去睇。

 

無他,只因我也曾經夢遊,我想知道別人如何去

講一個夢遊者的故事。

 

我沒有帶厚望入戲院,甚至預備好隨時中

伏。Why?彭氏的片子常有美得讓人大叫的畫面,

但由於兄擅色彩弟擅剪接時有諗頭但冇人擅寫劇

本,所以有時也會拍出如《童眼3D》的「災難性」

爛片,或擺到明冇貨的B貨續集《B+偵探》。

 

好,回到正題。

 

彭氏不少電影的命題都是:1.發生過的事你越是要忘

記或逃避,它就會以難頂十倍的形式逼你面對;2.犯過

錯你要逃都不會逃得掉,真相不能被隱藏—就算發生

時沒有「目擊者」。總之就係你唔會走得甩,亦唔應該

著草,否則會比見到鬼更慘—而其實通常都同鬼冇大

關係。

 

《夢遊》也不例外。李心潔飾演的紫怡為抑壓過去的傷

痛,迴避的對象變成每夜的夢魘,甚至令她「患上」夢遊

症,且懷疑自己在夢遊中殺掉前夫。

 

結果?結果當然是很複雜啦驚慄片不能劇透的(哈哈,慳返

二百字)。

 

總之故事尚算中規中舉,基本上可以由頭緊張到落尾,雖然觀

眾很快就知道角色X一定有「警轟」呀,紫怡肯定冇「隊lum」

前夫呀咁,但底牌都係要到咁上下先會被揭開。可惜的是片

中的夢遊元素好快就冇左,只變成一個個要解的夢。而夢遊由

因壓抑情緒而來慢慢變成「超自然現象」類的東東就令我最不

爽—彭順根本沒有打算好好地要觀眾投入夢遊者的世界,片子

中的夢遊只是gimmick,主菜只是夢(而其實現實上夢跟夢遊完全

冇關係)。

 

好彩李心潔向來都是信心的保證,演起這個超複雜的角色時做足

有突,至少她在發現自己夢遊時表現出的惶恐讓我很滿意。之前

會覺得彭順偏心老婆於是總是畀好劇本佢演,諗諗下就覺得互為因

果—唔通畀楊丞琳(《童眼》)之流一人撐起齣戲咩……

時間的壓迫

在未來的時空,人類的貨幣以時間作算。打從人一出世開始,

手臂上就刻有標示一年份時間的計時器。廿五歲後,人就不

再長老,而計時器就開始倒數。這些時間可以轉送給家人去

交租還債。時間用盡,人就會死。世界被劃分成十二時區。

男主角廿八歲,住在第十二時區,是貧民區。他每天都要

去工廠打工,每天賺來的時間都僅夠第二天去打工賺時間

用。打工賺時間,用時間打工……沒完沒了。但又不能不如

此,因為沒時間就玩完。所以男主角和他的貧民區朋友就

時時看手臂,計算時間。怕死壓力之大,我們想像不了。

資本主義的壓迫

電影中人類面對的壓迫,並不是時間作為人類基因系統的

壓迫,而是達爾文資本主義下時間機制的壓迫。「達爾

文資本主義」是電影中富人所提及的現存社會制度,那

是一種要一個富人不死就要死好幾個窮人的社會制度。

貧民區裡時常通貨膨脹,區內有慈善機構卻不是為保人

命而派時間,所以街頭上時不時都見死屍。而另一邊

廂,第一時區的富人時時刻刻「睇住個市」,絕不讓

過多時間流去貧民區,以免窮人擁有太多時間就不投

入勞動市場,令富人掌控的制度崩潰。而富人「睇住

個市」以外,就是過不事生產、窮奢極侈的生活。

但其實世界上的時間總量絕對夠分給全人類有餘。

  在消費娛樂中被馴化

雖然電影描寫的是想像中的未來世界,但實在與

如今世界的情況有幾分相似。電影將現實中的人

群簡化成三類:富人、窮人,而時間監察員則近

似警察,都不過是維護既存社會秩序、不談真正

的公義。現實中的不公不義,以電影手段作「

解決」:男女主角打劫時間銀行,將時間派給

窮人就當了事。完全不處理推翻舊秩序後新秩

序的建立。難怪觀眾看畢「得啖笑」。而「邪

不能勝正」的觀念亦在電影裡實現,現實中

的憤怒也被消解了,爽了一陣子就完事。從

電影院出來,我們再面對社會的不公不義,

始終懷抱「現實係咁架啦」的態度,對想要

改變世界,發場夢就算。當然,在這許只

求消費的娛樂場所以外,仍有熱心改善社

會的人去思考比打劫銀行更實際的可能。

文:翡翠

潛逃時空

導演:Andrew Niccol監制:Marc Abraham

純粹自娛之其實號稱「鬼王」的彭氏認真搞「鬼片」係等於自殺的:

         鬼程度      爛片度夢遊       不適用      不適用童眼       ******      **********鬼域       **        不適用森冤       ***        ***死亡寫真     不適用      *見鬼       ****       ***

33

影札時間是金錢是命運

Page 34: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小川紳介與他人同根的生命

紀錄片不只記錄

文︰ Czior

今屆的香港獨立電影節以日本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為主題人物,而觀畢七場紀錄片後讓我首先

重新檢視的是過往對「紀錄片」的固有想像︰雖然小川的片子都有沉悶、無聊的一面,但反

而更應該說這是有趣和激勵人心的部份。

那些悲壯激昂的場面可以一下子把觀眾吸進一個充滿戰鬥性的時空,或將觀眾投放到另一個「鋤

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時空裏,而這些閃動的黑白畫面像印證著小川的攝影組整體的轉變一

樣︰從拍攝「他人」的抗爭故事,到想進入故事其中,最後把電影製作與被攝者如何互動產生關

係、鏡頭與文化風土交融,以至融入土地的過程,記錄下來的一個攝影組與當地居民的「故事」。

「這裡面有紀錄片的真正樂趣,真正的深度和魅力:支上攝影機,一邊和對方交流一邊拍攝,不

論是故事片還是紀錄片都是如此。你拍攝對方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拍你 和對方的關係。這裡面有

無窮的樂趣。根據自己努力的程度,對方的態度也相應地發生變化。自己與對方的關係不停地在

發生變化,因此你永遠不會厭倦。如果總是 拍那些偉大的了不起的人物,那麼紀錄片不會有生命

力,你自己就厭煩了。不僅自己在變,對方也在變,真正的紀錄片捕捉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這種

變幻無窮的關係。」

——《收割電影──追尋紀錄片中至高無上的幸福》,小川紳介著

由三里塚到牧野村的動與靜三里塚系列的影片源於日本政府決議興建新的國際機場,遭到當地農民強烈反對,互不退讓,小

川就在這樣幾乎每幾天就有直接衝突的情境下逗留了七年,前後拍了七套紀錄片,其中那震憾人

心的《三里塚︰第二堡壘的人們》,記錄了那無法想像的小型戰爭場面──數百武裝警察逐步逼

近,支援的青年學生與農民設下路障和投擲石頭抵抗,再到政府駛來推土車和水炮貌似無法抵擋

之際,卻又以自製的汽油彈和血肉阻止了警察的前進。無法忘懷那混雜的反抗者拿著簡陋的武器

歇斯底里的反抗讓武警隊伍慌忙後退的畫面,蘊含著那些農民對土地的深厚感情,堅定得不惜犧

牲。

34

Page 35: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然而,小川在拍攝農民抵抗運動的過程中,也自覺不甚

了解務農所謂何事,始終拍不到三里塚農民的心靈,因

此就與整個攝影組就到了山形的牧野村去親身下田耕

作,一住便是十三年,將十三年的農耕生活片段濃縮成

僅僅四小時的《牧野村千年物語》,記敍著稻穗成長的

點滴與牧野村的古老傳說。片段所承載與三里塚氣氛相

違出奇的靜默︰將拍攝七小時的稻穗成長濃縮成四十秒

無聲的片段;以腳踝高度的視角記錄不使用機器,親手

把秧苗一株株裁插在水田中的過程……小川之所以有這

樣由記錄激烈的抗爭場面轉向了農耕生活的安靜,或許

正是意味著直接抗爭的力量並不是來自簡單的不滿情

緒,而是源自對人對地無法割離的深厚感情。回望身處

的香港的我們可能連旁人都尚未嘗試理解,更遑論是我

們腳下的土地。

從窺視到進入當我們往往只透過表面的資料和影像去認識旁物,像新

聞報導一樣用短短的數十秒敍述完一個個抗爭或不平的

遭遇,這種旁觀式的觀看無疑讓觀眾抽離身處的現實,

落入一個驚奇的世界裏──新聞裏的中東戰事和影片裏

三里塚的抗爭所能帶給我們的驚奇是相異卻是同類的

──,我們根本不在乎新奇的事件本身的前因和後果,

只知過程中好比毒品牽動短暫的憤慨,或悲慟。當我們

得知或大或小的不平之事,都傾向將事情變成一件單純

的媒體事件,寄望媒體力量的壓力能促使改變發生,一

段段震憾或動人的影像片段貌似終歸成為了大家怨恨不

滿的出口。但,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一如小川看待農

民抗爭的反思一樣︰「我們在三里塚就是這麼搞窺視

的。可以說是偷看,所以我們做的事總是很卑鄙的。在

拍片的時候總覺得自己的脊樑骨發寒。整個世界的人都

在拚命工作的時候,只有我自己在陰暗的角落裡犯罪的

那種感覺。」

因此牽連的既是紀錄片如何重現生活這回事,小川打趣

形容自己是「人造衛星地球闖入型」,重現人的生活需

要的原本是融入被攝者的生活之中,使得電影能夠展現

出當地真正運轉的時間,而非為了商業需求的電影時

間。觀看者同樣不應只隨著鏡頭的進退窺探他人的現

實,單純將紀錄片視為承載歷史的客觀存證。反而值得

深思他形容拍電影是「你拍攝對方的時候,實際上是在

拍你和對方的關係」,而同樣的,當我們踏入小川所記

錄當地的「生活時間」之際,能感受到的正是電影中的

生活與觀眾之間萌芽的關係。

生命不能速食所謂的鏡頭下的「生活時間」,一如《牧》所展現的並

不只是農民種稻的故事,而是由一個外人去重新勾起當

地引人入勝的風土和傳統之美,讓農民透過重新敍述一

些對他們可能只是平平無奇的小事,諸如種植養殖的習

俗、祭祀的儀式、甚或口傳的故事,在互相溝通的過程

中活化著當地的生活面貌,讓過去冰冷的鏡頭逐漸融入

其中,成為了當地人們生活的一部份。像小川的攝影組

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在當時日本大三貧民區之一的壽町完

成的《嗨!人間曲調》︰街頭籠罩著幾乎看得見的沉重

氛圍,治安差得攝影組幾乎不曾在晚上出外拍攝,沒有

工作,沒有退路,生命隨時可能在下一秒完結;但那一

張張看似沉鬱的臉孔,都願意在鏡頭前敞開心房自述故

事,長鏡頭下湧出那強烈得根本無需剪輯修飾的情感和

活力。而紀錄的意涵正正象徵著攝影隊如何進入他人的

時間當中,卸下他們敏感地抗拒外來者的防備,讓他們

的孤獨有了可以稍稍依賴的地方。無法抹去那在電影中

重覆又重覆的畫面語言──這裡有些人,他們只想有人

偶爾能抽空聽聽,聽他們說說自己。

即便在牧野村的電影中也有這麼的一段︰用顯微鏡頭拍

攝著花粉中叫做精核的東西送到雌蕊之中,在只有三毫

米的地方見證著精核的流動,生命的發生。攝影組這樣

對稻子生長的「人生記錄」,無疑也是對應主流把他人

的生活碎片化的一種反諷,對抗著只抽取戲劇性的部份

再形象化地重組出來,有如速食般送進觀眾的眼內的影

像和文字。

作為觀眾的我們在入場之前無法理解,為何他要投身農

耕十數年才認為自己開始懂了一點農民的心靈,他這樣

說道「我們的田是 100 米 ×24 米的長方形。走起來一

分鐘都用不了。我們走這塊田用了兩年的時間。比如說

100 米田先用一分鐘走一遍,然後再用五分鐘走一遍。

接 下來再用十分鐘走一遍試試。結果怎樣呢 ? 這麼一

來,走一分鐘時看不見的東西,走五分鐘的時候就看見

了,走十分鐘的時候就看得更清楚了。因此我們下了決

心: 好吧,那我們就用兩年的時間來走這 100 米的稻

田吧!我們就是懷著這樣的心情轉動攝影機,拍下這個

紀錄片的。」

我們要認真看待的是,是一直以來那麼多人所贊同的一

種,講求效率與利益,對所忽略、輕視、以至放棄的生

命的愧疚。

35

Page 36: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實 驗 共 治 社 區

佔領匯豐總行地下的第一晚開始,我已認為是一個演習、實驗,對未

來的運動裡關於群眾之間默契與溝通的練習,這一趟,又認識到好多

新朋友,不是 FACEBOOK 裡認識,不是沉悶的辦公室中認識,我們因

同一題目在街頭初次見面,然後就實驗怎樣共同生活。

發生社會運動的地點,一向認為要有好氣氛,因為氣氛帶著我們談夢

想,帶我們實踐激情,現在我就身處於互相傳遞體溫的場合,一起想

像未來有咩計仔消滅資本主義,或者走出現在很沒趣鬱悶的生活模式

也好。想像著和剛認識的朋友以後刺激地同行。

「佔領中環」的共治社區運作了個多月,旁觀者多是說參與者無嚟正

經,抽煙、醉酒、講粗口再加上沉悶的開會節奏,加上古靈精怪的參

與者讓旁人難以進入——但事實又真是這樣。類近的社區大概必在地

球某處,但生勾勾地出現在面前就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及勇氣。

就像若在本地兜口兜面見到野生大笨象,我們該是要學會感動的。所

以說若真的有加入佔領中環的條件,那條件就是好奇心加上想像力。

另外,換個講法,參與者佔領的不是匯豐,而是匯豐總行坐落的香港

現代規劃的中軸線上。很多國家中軸線上的都是火車站、圖書館、學

校或政府總部,香港卻是銀行,點解呢?香港建築學會話因為香港奉

行資本主義,就這說法,參與者佔領的意義就有霸佔本地固有價值的

意思,實際上在匯豐總行地下賴死唔走建立社區,途人又真係見到貧

富懸殊的畫面,將現實的某一面呈現。

社區中的大小會議都採取共識機制。這工具比起投票相對平等得多,

例如小數的發言會被高度關注,甚至被採納,雖然討論過程幾來幾

回,但我們要的是「中」而不是「快」(立法會就是一味將政策快快

通過又不中民心的壞例子)。而且至今有過百人參與過會議,用上個

多月梳理多路意識型態的意見和交換各人自己心中的抗爭路線,實屬

平常,追女仔都不適宜太心急吧,所以「佔領中環」不是有份神秘的

聲明遲遲未公布,而是還在磨合,同時每隔一兩天有新朋友加入建設

社區,所以我所感受到的是做多過講。

個多月來「佔領中環」裏生產了很多活動,如字花辦的詩會、左翼

21 的討論會和放映會、動物地球的分享,音樂會和禮物墟等等,讓

後至參與的人有機會投入運動。

建設社區就是要啟動自己的長處,但現在的社會正正就是要每個人為

生活而長時間工作,有甚麼長處都遲早生銹。「佔領中環」是發揮各

人所長的好地方,例如平時遊行示威的常客搖身一變成為煮百人食物

的大厨,用身體去運作社區。

共同生活中共享所有,包括笑容和憂傷,這些處境下生產出的真實情

感和信任,就是組織的一部份!在經濟、政制都不由得無權勢的市民

插一腳的年頭,我們就從文化、生活裏開始革命,例如罷買破壞社區

經濟的連鎖商店,由自己開始營造氛圍,不是守戒而是給自己和同伴

多一個選擇。

毒男宅女、放工唔想返屋企嘅工友、大學生與中學雞、雙三失青年,

攞自己嘅長處出嚟,參與「佔領中環」的小社區,學習共享、學習一

齊將佔領返來嘅廣埸好有型咁運作落去,兜個圈唔夠的,落嚟瞓一兩

晚,會感受得到互相傳遞體溫的過程是怎樣發生。

梁穎禮獨立樂隊主唱、地下電台主持、社會運動員、生活叫我在白紙上寫字句。

生 活自選台

36

36.indd 1 30/11/2011 21:11:41

Page 37: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可口可樂自一八八五年由一名藥劑師調配出來,至一八九二年可口可樂公司成立。百多年間,可口可樂從未消失,於

二零一一年,可口可樂公司更是全世界最有價值的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飲料製造商。可口可樂不單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飲料,也象徵美帝文化向全球伸展的一個重要標誌。你喜愛可樂,或許是源自其獨特的味道,也許更可能的,是因為它已經不知不覺融入你的生活,侵進了你的四周。

Coca Cola - Cocaine & CaffeineCoca Cola 這名字,其實源於最原初的可樂成分中 Cocaine(可卡因,世界上主要毒品之一)及 Cola nut(可樂果,含有咖啡因的植物)的結合。以此兩種可令人上癮的原料作命名,足見其對可口可樂的重要些。在早期,可口可樂被稱為「治療神經困苦的實惠腦補品」(註一),而一八九零年可樂公司更開始以「令頭痛或疲憊的人享受冬夏」(For headache or tired feeling summer or winter)作其宣傳口號,在往後數年可口可樂均以舒緩頭痛及緊張的效果為其產品的口號。直至一九零三年之前,在這近二十年裡售賣的每罐可樂都含大約六十微克的可卡因。

雖然此後可樂公司宣佈停止使用可卡因於可樂的配方之中,但直至現在,可口可樂仍有以古柯葉(用作提取可卡因的植物原材料)作調味用途,而且是美國唯一的能夠合法地進口及管有古柯葉(用作提取可卡因的植物原材料)。當然,這些古柯葉在給予可口可樂公司使用前已被事先抽取了可卡因的成分。但最可怕的是,可樂公司每年進口的一百公噸古柯葉就提取出了三百多公斤的可卡因數量,而這數量就足以有六百六十多萬的毒品使用者的吸食份量,市場價值達一千六百多萬美元,而這大量的可卡因往了何處走?根據 Stepan Company(可口可樂作可卡因提取處理的化學品製造商)聲稱合法的轉售給一間藥品製造商作醫藥用途,但隨著可口可樂這幾十年來不斷上升的銷量,在醫療用途上要消耗這數量持續上的可卡因如何可能?筆者都難以想像,事實再找不到更多資料。

然而,玻利維亞(南美洲國家、可樂公司的古柯葉出口地)報章 Los Tiempos 卻對此曾提出幾個有趣的觀點。首先,可樂公司所入口的古柯葉是各種古柯葉中可卡因含量最高的一種,也有研究指經過抽取可卡因程序後的古柯葉是難以回復原有的味道,更有指要進入 Stepan Company 的廠房比進入美聯儲金庫更加難。(註三)

打進學校,打進生活於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汽水飲料商在學校售賣汽水是有嚴格的規管,以可口可樂公司作領頭的美國汽水商會(National Soft Drink Association)於八十年代起多次控告美國聯邦政府以求推翻其規管。經過十多年的爭取,最終成功進入校園,可樂公司於九四年與賓夕法尼亞州一間學校簽了首張學校合約,以三萬美元換取十年擺放二十五架汽水機的權利,校方更能獲得部分汽水機的銷售額作為佣金,自此各間汽水飲料商就入侵各間校園,設立不同的汽水甚至零食售賣機。同年,曾有州參議員再次計劃阻止汽水機進入校園,他表示「the company puts profit ahead of children's health...If Coke wins, children lose.」,但可樂公司卻聯同各學校校長及教師發信指責這是侵害他們的利益,最終限制汽水機進入校園的行動都失敗告終。從此,汽水售賣機就大肆進入各大中小學。於二零零零年的美國,分別就有百分之九十二的高中、百分之七十四的中學及百分之四十三的小學有跟汽水公司簽訂長期合約,而且汽水機在每間學校的數量亦不斷增加。

同樣有調查顯示,對於三歲小童而言,可口可樂為他們最認識的品牌,這更先於迪士尼、芭比及麥當勞。同時,可口可樂亦不斷與芭比玩具等小孩商品合作,又打造了現今大眾對聖誕老人紅衣白鬍的形象,以配合可樂的宣傳,肆意向人由小就建立對可樂的飲用習慣及及忠誠度。每當人們看到聖誕老人往往聯想到可口可樂,看到可口可樂也就聯想起歡樂。可口可樂要打進人們的生活,當然不只限於此,可樂公司不斷贊助各類型視玩節目如劇集 Young Americans、綜藝節目 American Idol 等,

可樂與你們同在,也與你的心靈同在—非官方的可口可樂歷史故事

文:細路翔

可口不等於可樂

我們自小開始就被可樂包圍着。可樂鋪天蓋地的宣傳不知不覺地將可樂等於可口、美好、快

樂的信息植入腦海中。我們每天將大量可樂灌入身體。我們喝得快樂,公司又賺得開心。

然而,快樂背後往往要付出代價,當我們在享受快樂時有人在背後為我們埋單。他們嚴重地被可口可樂剝削,健康、生命全被削去了。當然可口可樂會用盡全力將他們的聲音消去,只會留下正面的形像。當我們在喝可樂時,無疑是在這班被剝削的人背後插了幾刀。

或許你會想,只不過是喝一口可樂,沒有那麼誇張吧。但當你知道究竟可口可樂公司生產

時對環境的破壞、對工人的剝削,就會了解可口可樂在正面形像的

背後是多麼邪惡。

37

Page 38: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讓可樂產品經常出現,後者更無論評判桌上、還是場地佈置都充滿可樂的商標及特徵。在零一年至零九年間,可樂更出現於多達八十五套電影之中(只下於蘋果公司及福特汽車)。可樂公司零一又以一億五千萬美元換取哈利波特電影的獨家贊助,以允許可口可樂使用哈利波特的角色作可樂公司其下產品的包裝。再加上它跟連鎖快餐店合作,向體育館、展覽館交易以獲得獨家飲料售賣權,使可口可樂變得有如水一般觸手可及,勢要進入人們大大小小的生活之中。

向水宣戰當人們飲多了水,這意味了他們飲少了可樂。因此,在九零年代,可口可樂公司曾經向食水宣戰,提出了一個名為「Just Say No to H2O」的方案。(註四)可樂公司提出這方案的目的是要減少食水用量、增加店內其他飲料的銷售。可口可樂認為要改變顧客用餐時多數飲用食水而非其他飲料的生活習慣,這方案就是希望訓練服務員懂得銷售其他飲料例如汽水等,以一方面提高餐廳營業額,另一方面提升顧客對食物的滿意度。Olive Garden 旗下的餐廳就是可口可樂公司提出的一個成功例子,可樂公司為該餐廳制定了一系列的計劃,為職員提供銷售技巧的訓練,甚至設立比賽,讓達到銷售目標的餐廳員工及管理層得到獎賞,而最終餐廳的用水量的確減少及飲料銷量也上升。這個方案在零一年之前一直放在可樂公司的網站作宣傳,但卻未被外界所關注,直至一次被人發現繼而在網絡廣泛流傳,最終可樂公司表示為免大眾對此誤解,才決定把這荒謬的計劃在網頁中移除。

不過是一切以利益為先在每年可樂公司的宣傳口號、網頁,以至全球各地可供參觀的可樂廠及可樂博物館,我們都不難感受到可口可樂的快樂、現代文化、活力的象徵,甚至感覺到這個品牌在世界的歷史性。他們更會經常向大眾宣傳他們的社會責任,包括對環境如水資源、能源,又或是對社區如教育、疾病等作出的努力和付出(註五)。但我們必須認清,可口可樂不過是一間商營企業,其所做的一切很多時都是為其利潤著想,這就是所謂的市場營銷及品牌打造的技巧。但正因如此,我們更不是拜服於這相當冠冕堂皇的形象之下,而是認清其虛偽的一面,意識到我們每每喝下一罐可樂的同時,可會對自身健康、工人甚至環境的無休止損害。我們必須有這種意覺,皆因我們活在商業利潤最大化的資本主義之中。

(註一)a valuable brain-tonic and cure for all nervous afflictions http://www.bbc.co.uk/radio1/advice/factfile_az/cocaine(註二)"Coca kick in drinks spurs export fears", The Washington Times, April 20, 2004h t t p : / / w w w . w a s h i n g t o n t i m e s . c o m / n e w s / 2 0 0 4 /apr/19/20040419-093635-4754r/(註三)Coca vs Colahttp://www.bolivianexpress.org/blog/coca-vs-cola(註四)"Just Say No to H20 (Unless It's Coke's Own Brew(",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2, 2001http://www.commondreams.org/headlines01/0902-01.htm

(註五)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The Coca Cola Company

http://www.thecoca-colacompany.com/citizenship/index.html

黑裏透紅的可樂文︰ Edward

可口可樂大家從小飲到大,但大家又知不知道它是如何生產,從沒有變到出現在大家手上呢?大家又知不知道可口可樂如何極力將背後血淋淋的事實掩蓋呢?

可口可樂系統可口可樂系統包括幾個角色︰原料供應商、可口可樂公司和裝瓶公司。原料供應商負責提供生產原料。可口可樂公司製造濃縮糖漿賣給裝瓶公司。裝瓶公司負責加工糖漿、入瓶、批發產品給超級市場、便利店、餐廳等。這幾個角色表面上各自獨立,但背後卻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可口可樂公司利用童工賺錢得益薩爾瓦多在南美洲,可口可樂使用的糖很多都是從這購買。薩爾瓦多的童工問題非常嚴重,約有 5000-30000個童工在甘庶田負責種植和收割甘庶。童工工作時要用到農藥,所以要長期吸入有毒的農藥。在收割時要用火燒掉莖上的葉和刺,這不但會燒傷他們,而且長期吸入濃煙使他們的呼吸系統受損。他們要在炎熱的太陽低下長期,用鋒利的鐮刀收割庶糖,童工受到嚴重割傷屢見不鮮。可是種植園並不提供醫療服務和任何醫療津貼。許多貧窮的童工無能力付出醫藥費,即使受傷也無法醫治,常常因而引致大量出血、傷口感染。(註 1) 可口可樂公司當然強調自己沒有使用童工,沒有「直接」從這些利用童工的甘庶田購糖。但這只是幌子,可口可樂公司在當地最大的糖磨坊「Central Izalco.」購糖,而這間糖磨坊使用的庶糖是從有利用童工的種植園購入(註 2)。這只不過是繞個圈子利用童工。

裝瓶公司之一︰用軍隊打壓工會可口可樂公司在 03 年說︰「在哥倫比亞和拉丁美洲的可口可樂裝瓶公司,超過一半的僱員擁有工會。單是哥倫比亞,約有12,000 人是工會成員。」(註 3)2005 年,公司又說︰「我們與裝瓶公司很尊重僱員的權益,在哥倫比亞超過 30% 的工人有工會。當地其他公司只有 4% 的工人有工會。」(註 4)這些說話明顯想帶出︰我們與工人有良好的關係,他們能在我們公司工作簡直是他們的福氣。 謊話,所謂的「30%」只是假像。可口可樂在哥倫比亞和拉美使用大量的轉包工人。與普通工人相比,他們的工資極低、亦沒有任何福利和工作保障。「30%」並沒有包括這些最窮、最受壓迫的工人。若將他們一併計算,「30%」將會下降到 4%。(註 5) 哥倫比亞與拉丁美洲對勞工來說可謂是最危險的工作地方,這的政局混亂,政府的武裝部隊與平民組成的游擊隊常常發生戰鬥,許多平民被當作游擊隊或支援游擊隊而被射殺。許多跨國企業利用混亂的局勢,常常利用準軍事部隊打壓工會,謀殺、綁架、恐嚇或強姦工會成員或他們的家人。 1995 年,工會領袖 Isidro Gil 被準軍事部隊在工廠門口殺害。在 Gil死後不久,準軍事部隊警告工會領袖離開當地,否則就殺死他們。Cardona、Manco 立刻逃往墨西哥避難。兩日後,準軍事部隊進入工廠,表示若果工人在下午四時前仍不退出工會就會被殺。然後拿出由裝瓶公司管理人提供的退出表格給工人填。許多工人退出工會,逃離哥倫比亞。(註 6)38

Page 39: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以上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從 1986 年開始約有 4000 名工會成員被殺,但至今仍未有人被補。可口可樂公司如何回應裝瓶公司用殘酷、血腥的手段打壓工會呢?「我們公司並沒有權干預裝瓶公司與工會之間的勞資糾紛。」他們回應(註 7)。 雖然可口可樂公司沒有直接擁有裝瓶公司,但能暗中操控着這些公司。例如拉丁美洲裏最大的裝瓶公司「Coca-Cola FEMSA」,可口可樂公司佔這間公司的流通股本 31.6%,而投票權有 37.0%(註 8)。許多可口可樂公司的高層是 Coca-Cola FEMSA 董事會的成員(註 9)。難道可口可樂公司真的無權干預裝瓶公司?

裝瓶公司之二︰剝削工人CCSG(註 10)在 08 年調查五間在中國裝瓶公司,在 08 年 12月公佈一份報告。而SACOM(註11)亦支持CCSG的調查行動,隨後亦公佈了幾份報告。這些報告詳細描述了工人的慘況,形容他們的工作危險、密集,工時長但薪金低。 裝瓶公司在冬天不用如夏天般需要太多人手,若果全部工人都是長約工,支出要多一大截。因此裝瓶公司在旺季請大量派遣工,淡季時就炒掉他們。僱用派遣工除可節省開支外,他們還是好欺負的工人。由於法律對派遣工的規管較寬鬆,裝瓶公司便能肆無忌憚地剝削他們。 派遣工的工時遠超出長約工的工時。如廣東太古可口可樂(惠州)有限公司的派遣工每月工時超過 150 小時,在旺季時工時更高達 312 - 360 小時(長約工 167 -220 小時)。(註 12)雖然工時長許多,但薪金卻不成正比,派遣工在旺季的月薪是 1,450 - 1,700 元(長約工是 1,800 - 5,000 元)(註 13)。 廠方常常拖欠、削減工資。如廣東太古可口可樂有限公司刻扣工資高達 11.3%、上海申美飲料食品有限公司向工人收取 600 元僱用費(註 14)。一名派遣工 Xiao Liang 向派

遣工公司追討薪金時被打,臉部嚴重受傷。當 SACOM 向可口可樂公司問及此事時,他們立即與派遣工公司劃清界線,指發生

爭執只是雙方不夠冷靜,這只是個別事件,與派遣工制度無關。(註 15)

可口可樂 2010 年的營業額高達 120 億美元,但他們能如此成功是透過利用童工、打壓工會、剝削工人,利用他們的血汗、性命建築而成,但可口可樂卻對他們的苦況視而不見,拒絕付出責任。請大家在再次購買可樂前,想一想那些童工、想一想那些工人,再決定是否繼續支持這充滿鮮血的飲品。

註 1 ︰ Human rights alert: Coca-Cola suppliers buy materials from El Salvador companies that practice child labor註 2 ︰ Coke Benefiting From Child Labor in Sugar Cane Fields, by Jim Lobe註 3、註 4、註 5︰ http://killercoke.org/crimes_colombia.php註 6 ︰ http://killercoke.org/crimes_colombia.php註 7 ︰ http://killercoke.org/cokeguat.php註 8 ︰ http://killercoke.org/cci_talking_points.php註 9 ︰ A Forbes magazine article in December 2003, "Coke's Sinful World註 10 ︰ Coke Concerned Student Group註 11 ︰ Student& Scholars Against Corporate Misbehaviour註 12、註 13、註 14、註 15 ︰”Investigative Report on Hangzhou Coca Cola Bottling Plant”of CCSG

Page 40: 中大學生報2011年12月號

淹沒大地的可樂文︰ Czior

話說回來,有誰能夠想像單單是可樂這一款飲料,把生產過程計算在內每公升其實需要隨時要用上三公升的水製造?

「2006 年,在 200 多個國家每天生產 1.5 億美元的飲料總共消耗了約 80 億加侖(290 億升)的水」[1]。另外,每一百毫升的可樂大約會含有 10 克糖,用小學生的算術加加減減一下,不計算代糖的因素的話,或還要用上 9千多億克的糖吧,然後把數以億計的的罐子瓶子注滿吧。 除了工人們的鮮血為那搶眼的鮮紅加上「亮麗」的光澤外,或許我們可以首先提問的是︰這龐大的淡水資源到底從何而來?

卡拉德拉︰奪去滋潤,送來沙漠印度的其中一個地方,卡拉德拉,一直承擔著可口可樂公司營運帶來的巨大禍害,在過去十年可樂公司啟動當地的生產業務開始,總共令地下水位暴跌了 25.35 米,單單是 09 到 10 年已經讓地下水下降了 3.6 米,而這個數字竟然與 90 年到 10 年當地正常使用水的程度相約(3.94 米 )。可樂工廠的建立不單是對當地水資源的索之無度,而更甚是摧毀了當地的農業和生活,因為在過往挖地數米就能得到的淡水,近年已經需要挖到數十米才得到些微水源 [2],試問這應付得了日常生活所需之後,又如何能繼續耕作? 但可口可樂卻有如欺騙一般回應眾多的指責,說可以在當地以至其他地區的工廠系列提出「水中立」的概念,先不論雄霸全球飲料市場數十年的可口可樂為何在 09 年底受到「社會企業責任(CSR)」的感召,提出了公司未來「積極」解決世界水問題的定位,並嘗試推行所謂的「水中立」,這策略背後的荒謬理由其實清晰可見,要保護水資源?還是關注水問題?因為那「偉大的」有氣糖水要發揚光大、一本萬利的前提,就是要更多的水。

但「水中立」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需要事先利益申報的是,這份關於水中立的概念文件 [3] 是由二十所大學、世界自然保護基金(WWF)、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水教育研究所,當然還有可樂公司的人員共同參與其中的「研究」。而箇中的內容?大概只可以用「廢話」來形容,一如他們為「水中立」賦上的定義︰(1)廣傳水足跡的概念 [4];(2)以行動去滅少足跡;以及(3)找出可以「扺」不可減少的用水量的方法,例如平衡社區中既有的生活方式或企業的水消耗。但上述這些全然是一種誤導,因為不論如何節約、再生,社區和企業無論如何都會有殘留的水足跡,可樂公司曾揚言要通過雨水收集,去補充取自地下水五倍的量。 噢……那如果不下雨呢?那好像唯有繼續用地下水了。做飲料能夠減少用多少水?更何況是可樂這龍頭企業? 說到底還是甚麼都沒變,可口可樂公司早就在世界各地,包括俄羅斯和中國大規模設廠。送來沙漠,只是遲早的問題而已。 或許在這裏我們可以多用一點想像力,試想一下為應付諸如可樂公司等的大企業對糖的需求,在菲律賓和薩爾瓦多等國家的基本糧食生產變相都被遺棄了;試想一下可樂公司如何能夠允許在印度當地販賣包含比歐盟的標準高了三十倍的農藥劑量,DDT 含量高於歐盟限制九倍的可口可樂飲料 [5];試想一下還有那數之不盡的瓶瓶罐罐…… 可樂中就淹沒了大地,那讓人著迷的二氧化碳氣泡,腐蝕著土地,讓土地變得灰褐無比。 [1] ︰〈Coca-Cola Extracts Groundwater Even as Farmers and Community Left Without Water〉(www.indiaresource.org/news/2011/1008.html)[2]︰〈Anti-Coca-Cola Agitation Picks up in Kaladera, Rajasthan〉(www.indiaresource.org/campaigns/coke/2004/risingstruggles.html)[3] ︰〈WATER NEUTRALITY: a concept paper〉(www.indiaresource.org/campaigns/coke/2008/Waterneutrality.pdf)[4] ︰‘water footprint’ indicates the water required to sustain a population .Adapted from Hoekstra and Chapagain (2007)[5] ︰資料來自印度新德里的科學與環境中心 (Centre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