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學年度,地理科學測解析 - zdvs.chc.edu.t · 102 學年度,地理科學測解析 ( d...

24
102 學年度,地理科學測解析 ( D )49.照片 1 是某人站在樹林裡的小徑,由 南向北拍攝的某地地表景觀。從照片中可判斷該 地正在發生何種變化? (A)斷層作用由南向北 不斷延伸 (B)背斜構造由東向西逐漸隆起 (C) 堆積作用由北向南陸續增強 (D)坡地地層由西 向東緩慢滑動。 照片 1出處: 通論地理,地形作用崩壞 解析: 植物有趨光性會向上生長,所以樹木應該是筆直的往上長,但從照片左 方的樹來觀察可看見有好幾棵樹都有彎曲的現象,由此判斷該地有潛移 的現象,且是由西向東緩慢移動。 ( A )50.長期以來,印尼即以「關係印尼民族生死存亡的問題」為由,推動「國 內移民」計畫。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共有100萬左右的家庭遷移他處。下列 哪兩個因素是印尼推行國內移民計畫的主因?(甲)促進區域開發;(乙)爪哇島居 民過多;(丙)土地分配不均;(丁)民族混居動亂頻繁。 (A) 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出處: 區域地理,東南亞 解析: 題目中提到,推動「國內移民」,印尼會推動國內移民主要是國內人口 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爪哇島,為促進區域平衡發展,緩和爪哇島的人 口壓力而有此政策。 ( C )51.圖1是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圖中甲、乙、丙、 丁為養豬戶所在,X線段是預計要修築水壩的位置。 若水壩修築完成,則哪家養豬戶必須遷移,以免汙染 水庫水源?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圖1→ 出處: 地理知能,等高線判讀 解析: Ⅹ線段為水壩的修築地,沿Ⅹ所在地找河流的位置,在等高線圖上,等 高線呈V字型,且尖端指向高處者,是河流經過的地方,找出河流之後,

Transcript of 102 學年度,地理科學測解析 - zdvs.chc.edu.t · 102 學年度,地理科學測解析 ( d...

  • 102 學年度,地理科學測解析

    ( D )49.照片 1 是某人站在樹林裡的小徑,由

    南向北拍攝的某地地表景觀。從照片中可判斷該

    地正在發生何種變化? (A)斷層作用由南向北

    不斷延伸 (B)背斜構造由東向西逐漸隆起 (C)

    堆積作用由北向南陸續增強 (D)坡地地層由西

    向東緩慢滑動。 照片 1→

    出處: 通論地理,地形作用—崩壞

    解析: 植物有趨光性會向上生長,所以樹木應該是筆直的往上長,但從照片左

    方的樹來觀察可看見有好幾棵樹都有彎曲的現象,由此判斷該地有潛移

    的現象,且是由西向東緩慢移動。

    ( A )50.長期以來,印尼即以「關係印尼民族生死存亡的問題」為由,推動「國

    內移民」計畫。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共有100萬左右的家庭遷移他處。下列

    哪兩個因素是印尼推行國內移民計畫的主因?(甲)促進區域開發;(乙)爪哇島居

    民過多;(丙)土地分配不均;(丁)民族混居動亂頻繁。

    (A) 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出處: 區域地理,東南亞

    解析: 題目中提到,推動「國內移民」,印尼會推動國內移民主要是國內人口

    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爪哇島,為促進區域平衡發展,緩和爪哇島的人

    口壓力而有此政策。

    ( C )51.圖1是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圖中甲、乙、丙、

    丁為養豬戶所在,X線段是預計要修築水壩的位置。

    若水壩修築完成,則哪家養豬戶必須遷移,以免汙染

    水 庫 水 源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圖1→

    出處: 地理知能,等高線判讀

    解析: Ⅹ線段為水壩的修築地,沿Ⅹ所在地找河流的位置,在等高線圖上,等

    高線呈V字型,且尖端指向高處者,是河流經過的地方,找出河流之後,

  • 再找出河流周圍的分水嶺,即可畫出Ⅹ水壩的集水區,畫出來後會發現

    只有丙位在集水區裡面。

    ( D )52.重大政治或經濟事件發生時,常立即影響全球股票價格。若上海在當

    地凌晨2時30分發生足以影響全球股市的重大事件,則香港(營業時間:9:30~

    16:00)、倫敦(營業時間:8:00~16:00)、紐約(營業時間:8:30~15:00)、東

    京(營業時間:9:00~15:00)等地的股票市場,發生股價波動的先後順序為何?

    (A) 紐約、倫敦、香港、東京 (B)倫敦、香港、東京、紐約 (C)香港、倫敦、紐約、

    (B) 東京 (D)紐約、東京、香港、倫敦。

    出處: 地理知能,經緯線(時區)

    解析: 上海所在時區為東八區(120°E)、香港所在時區為東八區(120°E)、

    倫敦所在時區為世界標準時、紐約所在時區為西五區(75°W)、東京所

    在時區為東九區(135°E),所以上海當地2:30AM時,香港和上海同步、

    倫敦為前一天6:30PM、紐約為前一天12:30PM、東京為3:30,此四

    地只有紐約是交易時間,所以紐約最早波動、其次依序是東京、香港、

    倫敦。

    ( C )5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的世界遺產,包括自然遺

    產、文化遺產和複合遺產三大類。日本登錄的世界遺產中,

    有12項屬文化遺產。從日本的歷史發展判斷,圖2中何處擁

    有的文化遺產最多? (A)甲 (B)乙 (C)丙 (D)丁。

    圖2→

    出處: 區域地理,東北亞

    解析: 甲—北海道、乙—關東平原、丙—為近畿平原、

    丁—北九州,日本的古都大多位於丙,因此丙的文化遺產最多。

    ( B )54.英國風險顧問公司指出,全球對天災最無招架之力的第一名國家是孟

    加拉,面臨「極度」風險的第一名國家也是孟加拉。孟加拉面臨的天災經常發生

    在每年的哪一季節?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出處: 區域地理,南亞

    解析: 孟加拉位於恆河、布拉馬普得拉河下游,地勢低窪,夏季有熱帶氣旋(旋

    風)的強風、豪雨侵襲,以及恆河、布拉馬普得拉河匯流後的洪水侵害。

  • ( B )55.圖3為某高科技產品製造公司I-IV四個不同時期的區位變遷圖。下列哪

    個概念最適合解釋這種變遷? (A)區位租 (B)區位擴散 (C)區位慣性 (D)區

    位聚集。

    出處: 通論地理,高科技產業

    解析: 圖中可發現,最初僅有甲國境內有製造部門,但到了最後一個時期則

    甲、乙、丙三國皆有,可知為區位擴散的概念。

    ( B )56.2012年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

    表示:「糧食不足和營養不良再度席捲該區,約

    1,800萬人直接受害。乾旱使得該區的穀物生產較

    去年減少26%,當地的游牧因嚴重的飼料短缺而

    提早移動,移動路線也因此改變,導致邊界地帶

    的緊張升高。」引文裡的「該區」最可能位於圖4

    中哪個位置? (A)甲 (B)乙 (C)丙 (D)丁。

    圖4→

    出處: 區域地理,非洲

    解析: 圖中甲位於地中海沿岸,為夏乾冬雨的地中海型氣候,乙位於撒赫爾地

    區,乾燥且降水變率大,丙位於剛果盆地,是熱帶雨林氣候,丁位於南

    非東南側,是夏雨型暖濕氣候。依題目中的敘述,當地的游牧因嚴重的

    飼料短缺而提早移動,因乾旱而導致糧食問題,所以降水變率最大、降

    水量最少的撒赫爾地區為答案。

    圖 3↑

  • ( A )57.透過地圖的比對,常可用來探究地形變遷或土地利用變化的過程。臺

    灣在過去一百餘年來,曾陸續出版過數套比例尺為1:20000或1:25000的等高線地

    形圖。下列哪些研究課題,其變遷過程可經由這些地圖的比對來進行?(甲)彰雲

    地區濁水溪河道變遷;(乙)宜蘭縣海岸的沙丘縮減;(丙)苗栗大安溪河川地農地

    增加;(丁)屏東墾丁洋蔥栽培面積的變化。 (A)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出處: 地理知能,地圖判讀

    解析: (丁)臺灣出版的等高線地形圖屬於普通地圖,僅呈現土地利用,以及

    農地主要類型(水田、旱田、茶園、果 園或蔗園)的圖例,無法看出

    農地中詳細作物的種類。

    58-59為題組

    ◎以全球的尺度而言,活動沙丘主要分布在海岸地帶、乾燥地區和冰河區的外

    緣。請問:

    ( B )58.海岸地帶、乾燥地區和冰河區外緣,活動沙丘容易發育的主要原因為

    何? (A)風向變化少 (B)植被覆蓋稀 (C)地表高度低 (D)年降水量微。

    出處: 通論地理,地形作用—風成地形

    解析: 沙丘因風成作用易發育於海岸、沙漠及冰緣地區,這些地區地表較缺乏

    植被生長的條件, 故風沙較易移動,而形成活動沙丘。

    ( A )59.乾燥地區的沙丘,組成物質疏鬆,當其化育成為砂土時,此種砂土具

    有下列哪項特徵? (A)土壤質地均勻,土層透水性良好 (B)O層發育明顯,有機

    質含量豐富 (C)土壤化育成熟度較高,層次分明 (D)淋溶作用旺盛,土壤多為

    酸性土。

    出處: 通論地理,土壤

    解析: 砂質土壤的特性即為孔隙較大,因而透氣與透水性佳。

    60-61為題組

    ◎圖5為某地區某一農場的工作年曆。請問:

    ( D )60.該農場最可能出現於下列何地? (A)歐洲

    西北部 (B)非洲西南部 (C)北美東北部 (D)澳洲東

    南部。 圖5→

  • 出處: 區域地理,紐澳

    解析: (A)歐洲西北部與(C)北美東北部,皆因鄰近市場而發展酪農業

    (B)非洲西南部屬於溫帶地中海型氣候,故以地中海型農業為主。(D)

    澳洲東南部符合圖中所呈現的混合農業經營特徵。

    ( D )61.圖6是美國農業分區圖。圖5所代表的農業

    類型,在圖6甲、乙、丙、丁四地區中,何區的分布

    最普遍? (A)甲 (B)乙 (C)丙 (D)丁。 圖6→

    出處: 區域地理,北美洲

    解析: 甲為放牧帶;乙為棉花帶;丙為酪農帶;

    丁為玉米帶(混合農業)。

    62-63為題組

    ◎近年來,有些地理學家從

    均衡區域發展和區域合

    作的角度,研議將中國的

    三大經濟地帶調整。建議

    調 整 後 的 新 三 大 地 帶

    為:東北及東部區(黑龍

    江、吉林、遼寧、河北、

    北京、天津、山東、江蘇、

    上海、浙江、福建、廣東、

    海南);中部及近西部區

    (山西、陜西、寧夏、甘

    肅、河南、安徽、江西、

    湖北、湖南、重慶、四川、

    廣西、貴州、雲南)和遠

    西部區(內蒙古、新疆、

    青海、西藏)。表1是三大經濟地帶和調整後新三大地帶各區三級產業就業人

    口比例資料,請問:

    ( C )62.近年來,中國工業用水和都市民生用水缺水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分別

    出現在「三大經濟地帶」和「新三大地帶」的何處? (A)甲、丁 (B)甲、戊 (C)

    乙、己 (D)丙、丁。

    出處: 區域地理,中國

    解析: 由第一級產業比例最低、第二、三級產業比例最高,可知乙為三大經濟

    表 1

    區域代號

    產業部門

    三大經濟地帶(1985 年畫分)

    甲 乙 丙

    第一級產業 46.67 28.34 40.5

    第二級產業 19.66 35.02 26.19

    第三級產業 33.68 36.64 33.23

    區域代號

    產業部門

    新三大經濟地帶(近年研議)

    丁 戊 己

    第一級產業 43.94 48.82 27.52

    第二級產業 24.06 16.43 34.93

    第三級產業 32.00 34.75 37.56

  • 帶的東部沿海經濟帶,而由第一級產業比例最高、第二級產業比例最低,可知甲

    為西部經濟帶,丙則為中部經濟帶;依以上原則對應出的新三大地帶:己為東北

    及東部區、戊為遠西部區、丁為中部及近西部區。其中,因工業與民生用水量大

    而有缺水問題的是三大經濟帶的東部沿海經濟帶,或新三大地帶的東北及東部地

    區。

    ( D )63.中國水資源分布不均,近年來,有些地區缺水問題日益嚴重,南水北

    調計畫應運而生。南水北調計畫的「中線」,調水路線分別跨越「三大經濟地帶」

    和「新三大地帶」的哪兩區? (A)甲乙、戊己 (B)甲丙、戊己 (C)乙丙、丁戊

    (D)乙丙、丁己。

    出處: 區域地理,中國

    解析: 南水北調的中線工程,主要是由長江中游引水往北抵達北京與天津地

    區,故經由三大經濟帶的丙(中部經濟帶)和乙(東部沿海經濟帶)或

    新三大地帶的丁(中部及近西部區)和己(東北及東部區)。

    64-66為題組

    ◎某同學在環島旅行的過程中,曾搭乘照片2所示

    的四路公車。各車的行車標示分別是:甲車:恆

    春―鵬園;乙車:南寮―竹科;丙車:臺中―水

    里;丁車:花蓮火車站―梨山。請問:

    ( A )64.該同學前往探究清代牡丹社事件發生

    的地理背景時,搭乘的是哪輛公車? (A)甲 (B)

    乙 (C)丙 (D)丁。

    出處: 區域地理,臺灣

    解析: 甲路公車在屏東縣境內;乙路公車在新

    竹;丙路公車在臺中市與南投縣之間;

    丁路公車為中部橫貫公路的路線。牡丹

    社事件發生於屏東縣,因此選甲車路線。

    ( C/D )65.哪個縣市的轄境,會有圖中的兩路公車

    行駛? (A)屏東縣 (B)花蓮縣 (C)南投縣 (D)

    臺中市。

    出處: 區域地理,臺灣

    解析: 五都合併升格後,梨山屬於臺中市,故丙、丁兩路公車皆行經臺中市,

    照片 2

  • 但該公車路線(花蓮火車站往西至梨山)由花蓮大禹嶺至臺中梨山之

    前,會經過一段長約20公里的路段在南投縣境內(南投縣仁愛鄉),

    故與(丙)臺中至水里(南投縣)同為(C)南投縣、(D)臺中市兩者皆為正

    解。

    ( D )66.如果該同學從雲林縣出發,以順時針方向進行環島旅行,旅行途中曾

    先後搭乘過這四輛公車。該同學搭乘這四輛公車的先後順序是: (A)甲乙丁丙

    (B)甲丙丁乙 (C)乙甲丙丁 (D)丙乙丁甲。

    出處: 區域地理,臺灣

    解析: 雲林縣依順時針往北先經過臺中市,再到新竹,經過花蓮縣之後往南繞

    到屏東縣境內。

    67-69為題組

    ◎2011年,聯合國世界觀光旅遊組織(UNWTO)公布,世界觀光旅遊競爭力和

    國外旅客到訪人數前十名的國家,如表2所示。請問:

    ( A )67.在觀光旅遊競爭力最強的十國中,最多國家皆有的自然觀光資源為

    何? (A)冰河地形 (B)熔岩台地 (C)石林岩漠 (D)環礁潟湖。

    出處: 區域地理、通論地理,觀光產業

    解析: 競爭力十強中,瑞士、德國、法國、 奧地利、瑞典、美國、英國、西

    班牙、加拿大等九個國家可見到冰河地形。

    表2

    觀光旅遊競爭力 國外旅客到訪人數

    國家 世界排名 競爭力指數 國家 世界排名 (百萬人)

    瑞士 1 5.68 法國 1 76.80

    德國 2 5.50 美國 2 59.75

    法國 3 5.41 中國 3 55.67

    奧地利 4 5.41 西班牙 4 52.68

    瑞典 5 5.34 義大利 5 43.63

    美國 6 5.30 英國 6 28.13

    英國 7 5.30 土耳其 7 27.00

    西班牙 8 5.29 德國 8 26.88

    加拿大 9 5.29 馬來西亞 9 24.58

    新加坡 10 5.23 墨西哥 10 22.40

  • ( C )68.在國外旅客到訪人數最多的前十國中,哪個海域周邊的國家,吸引的

    國外旅客人數最多? (A)南海 (B)北海 (C)地中海 (D)加勒比海。

    出處: 區域地理、通論地理,觀光產業

    解析: 國外旅客到訪人數最多的前十國中,以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土耳

    其等四個國家位於地中海沿岸。

    ( C )69.根據表2的資料,下列哪項推論最為合理? 觀光遊憩產業的發達程

    度,和人類發展程度指標的高低呈正相關 (B)觀光遊憩資源的數量多寡,和陸

    地與水域面積比例大小呈負相關 (C)觀光遊憩產業的區位選擇,和居民宗教信

    仰的多元程度呈正相關 (D)觀光遊憩產業商圈的規模,和國家歷史文化的時間

    長短呈負相關。

    出處: 區域地理,世界概述;通論地理,觀光產業

    解析: 表中的國家,包括瑞士、德國、法國、奧地利、瑞典、美國、英國、西

    班牙、加拿大、新 加坡、義大利等,皆屬於工業化程度高、人類程度

    發展指數也較高的國家。

    70-72為題組

    ◎ 圖7是經過處理的福爾摩沙二號衛星影像,圖8是從衛星影像中某地針對耕地

    方向的素描圖。請問:

    ( B )70.圖7中河流主流兩側的山地,分別屬於哪兩座山脈? (A)海岸山脈、

    中央山脈 (B)中央山脈、雪山山脈 (C)雪山山脈、玉山山脈 (D)玉

    山山脈、阿里山山脈。

    出處: 地理知能,地圖判讀

    解析: 由圖中經緯度座標判斷,該地位於24°N以北,應位於臺灣中北部,因此

    排除阿里山山脈和玉山山脈;該地點在經線121°E以東, 因此該地應位

    於臺灣東北部的範圍;河系特徵顯示支流注入主流方向為向東北及向西

    北,可知該條河流為位於東北部區域、往東北流的主要河流(省道沿河

    岸修築),因此河流兩側的山脈應分別為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該條河

    流為宜蘭縣境內之蘭陽溪。

    ( C )71.圖8是從圖7中哪個地點向哪個方向所畫的素描? (A)甲,南南西 (B)

    乙,南南東 (C)丙,北北東 (D)丁,北北西。

    出處: 地理知能,地圖判讀

  • 解析: 由圖8中河岸的耕地主要位於左岸,可知圖7耕地的分 布位於主流西側,

    亦即由丙地往北北東的方向望去。

    ( D )72.目前圖7、圖8中「耕地」最可能出現的作物為何? (A)咖啡 (B)菸草

    (C)鳳梨 (D)蔬菜。

    出處: 區域地理,臺灣

    解析: 圖7和圖8中的耕地位於宜蘭通往梨山的臺7甲線北橫支線上,河階地上

    的農場即宜蘭縣大同 鄉南山村農場所在,為臺灣高山高麗菜的重要產

    地。

    圖7 ↑ 圖8↑

  • 正德高中 102 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社會考科「歷史試題」解析 張榮峰老師

    範圍:25~48 題

    (A)25.近代亞洲曾經爆發一場戰爭,交戰雙方都使用西方軍事技術及裝備。原

    本列強認為雙方旗鼓相當,但人口、土地均居下風的國家,因維新政策

    成功,反而戰勝,頗出各國意料。這場戰爭是

    (A)日本打敗中國的甲午戰爭

    (B)以色列勝埃及的六日戰爭

    (C)越南擊敗美國的解放戰爭

    (D)印尼擊退荷蘭的獨立戰爭

    【解析】:(A)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原本西方認為中日勢均力敵,沒想到新興

    的蕞爾小國日本竟打敗雖國勢下滑但廣土眾民的中國,歸咎原因,中

    國自強運動僅著眼於軍事,不似日本從政治體制上改革,因此中國無

    法動員全國力量,導致落敗,故之後的戊戌變法才會從體制上下手;

    (B)1967年,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戰勝蘇聯支持的阿拉伯國家(埃及、

    敘利亞、約旦等),雖然以色列人口、土地居下風,但以色列並沒有

    維新改革;(C)美國自1961年派兵對抗北越,因為美國與北越國力差距

    甚多,美國起初以為會十分順利,沒想到卻耗損大量時間、人力、戰

    費,最後在1973年退出越戰,1975年北越殲滅南越;(D)二次大戰結束

    後,印尼旋即爆發獨立戰爭,對戰前殖民母國荷蘭,雙方互有勝負,

    但當時國際盛行民族自決原則,亞非殖民地紛紛獨立,在國際輿論與

    壓力下,1949年荷蘭讓印尼獨立。四選項中只有(A)日本有進行維新政

    策,為正解。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146-144,第四章第二節之「二、甲午戰爭」;新

    版歷史(第二冊)頁227-229,第十章第二節之「四、甲午戰爭」。

    【老師的話】本題參考複習測驗時「85~87年指考」第24題。

    (A)26.教科書往往反映當代的時局與世變。某一時期,小學課本中有一個單元

    名稱為「一個惡魔」,說「帝國主義是什麼?帝國主義是一個惡魔。他

    一隻手裡是算盤,一隻手裡是武器。他有兩副面孔,打算盤的時候,他

    的面孔好像很和善,但是,使用武器的時候,他的面孔就變得兇惡無比

    了。」還說:「他恐怕人家不如他的意,就想同人家訂不平等條約。」

    這應當是哪個時期的課本?

    (A)新文化運動時期

  • (B)對日抗戰時期

    (C)文化大革命時期

    (D)臺灣戒嚴時期

    【解析】:從題幹可以得知其對帝國主義的指責與控訴,當時應仍有不平等條約

    的枷鎖,而中國直到二次大戰時才另和英美簽訂平等新約,檢視選

    項:(A)民初新文化運動時期,列強尚未放棄清末以來的特權,加上民

    初政局不穩,各國趁機謀利,如袁世凱和法英德俄日借「善後大借

    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條》,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也是因為日

    本帝國主義侵奪中國主權,在救亡圖存時局下,中國出現反對帝國主

    義的氛圍,為正解;(B)中日交戰,日本應該不會有和善的打算盤的時

    候,而且不如意時也已經在打仗了,不會只有不平等條約,為非;(C)

    中共於1949年建國後,全面否認過去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D)

    臺灣戒嚴時期,國共情勢緊張,思想宣傳上應是以反共抗俄為主,非

    反帝國主義。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168,第五章第二節之「(三)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歷史(第四冊)頁127-128,第三章第三節之「(一)中華民國建立後

    的發展」。

    【老師的話】本題參考在複習測驗時「89~92年學測」第24題。

    (B)27.基督教會自「某個事件」開始,經常以宗教審判和贖罪券兩種方式強化

    教會的領導地位。宗教審判用以處罰危害教會的異端;贖罪券則用於酬

    謝參與打擊異教徒者,可免除死後審判。上述所說的「某個事件」是

    (A)諾曼人入侵

    (B)十字軍運動

    (C)黑死病盛行

    (D)東羅馬滅亡

    【解析】:本題重點在「異端審判」和「贖罪券」。中世紀教會為鞏固權威,利

    用宗教裁判所,透過沒收財產、鞭笞、監禁、火刑等刑罰消滅異端。

    贖罪券則源於「代贖」觀念,教會頒贈贖罪券始於十字軍運動時代,

    烏爾班二世號召信徒參與「聖戰」,信徒可以獲贈贖罪券,洗去罪罰。

    之後資助十字軍、教堂寺院、醫院或是教會財務者,也可獲得贖罪券,

    演變成為募集資金的工具。四選項中,(A)諾曼人入侵指1066年入侵英

    格蘭事件,結束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與異教、異端無關;(B)

    十字軍運動乃因伊斯蘭教徒控制聖地耶路撒冷而發起,此時教宗的權

    勢達到顛峰,之後更從對付異教擴大到對付異端(如1209年教宗發起

    十字軍攻打法國南部的異端阿爾比教派);(C)十四世紀黑死病襲擊歐

    洲,患病者不分階層,教士也無法倖免,削弱了教會的權威,造成當

  • 時歐洲社會對基督信仰產生懷疑,由於無法解釋病因,有些人便怪罪

    乞丐、猶太人、異教徒、女巫等,當時雖對異端和異教更為嚴厲,但

    是打擊異教的宗教裁判所的成員為教士,不需要用贖罪券酬謝;(D)

    東羅馬亡於鄂圖曼土耳其之手,信奉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土耳其人雖然

    推廣伊斯蘭教,但仍容許其他基督教和猶太教的教徒保留自己的信

    仰,並沒有處罰和打擊的行動。故答案為(B)。

    【出處】:歷史(第三冊)頁118,第三章第一節之「(二)十字軍運動的經過

    及其影響」、頁170,第四章第一節之「1.爆發原因」。

    【老師的話】本題參考在複習測驗時「88~90年學測」複選第7題。

    (A)28.一個展覽會中,主辦單位不僅邀請來自北海道、京都、大阪、朝鮮等地

    的機構與企業設館參展,也廣邀滿洲國、暹羅、福建等地的公私團體,

    展出各地特產。展場中另有一些具有特色的主題館,如糖業館與林業

    館。這是哪個展覽會的情況?

    (A)1935 年臺北的始政四十年博覽會

    (B)1970 年在大阪舉行的萬國博覽會

    (C)1975 年在沖繩的世界海洋博覽會

    (D)2010 年在上海舉行的世界博覽會

    【解析】:從題幹中的滿洲國,可知此展覽會的時間應在 1932-1945 年之間。此段

    時期內朝鮮是日本的保護國,滿洲國在日本的扶植下成立,暹羅(泰

    國)在二次大戰期間成為日本盟國,福建則在清末列強瓜分時成為日

    本的勢力範圍,直到二次大戰日本戰敗後其勢力才退出福建,加上北

    海道、京都、大阪為日本地名,可知此主辦單位與日本關係密切,且

    糖業與林業為其特色產業。對照選項,僅(A)年代上符合滿洲國存在的

    時間,1895 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臺灣被割讓而成為日本殖民地,且

    日本治臺之初,即積極發展臺灣的糖業與林業,以供日本母國所需,

    故答案為(A);(B)(C)(D)的時間滿洲國已不存在,故不選。

    【出處】:歷史(第一冊)頁 97,第三章第三節之「(五)大東亞共榮圈」;歷史(第

    二冊)頁 188,第五章第三節之「(一)日本軍國主義的崛起」;新版歷史

    (第一冊)頁 128-129,第七章第一節之「2.大東亞共榮圈」。

    【老師的話】本題參考在複習測驗時「86~88年學測」第21題。

  • (D)29.1907 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建議朝廷:禁止書鋪販售「某類物品」,違者

    重罰查封;並通令各省學堂,禁止學生購閱,違者逐出校門;令外務部

    商請總稅務司轉飭各郵政局,查禁銷毀,不得代寄。張之洞建議禁售的

    「某類物品」應是

    (A)天演論之書籍

    (B)基督教宣傳冊

    (C)憲政體制叢書

    (D)鼓吹革命書刊

    【解析】:張之洞在 1889-1907 年間任職湖廣總督,是自強運動晚期洋務派人士,

    主張「中體西用」,先後開辦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湖北兵工廠等。

    八國聯軍時,張之洞聯合東南各省都撫組成東南互保,拒絕接受清廷

    宣戰的命令,而與外國領事協議,允諾保護外國人的安全。至庚子後

    新政期間,張之洞則為立憲派人士之一,曾上書慈禧太后,鼓吹推行

    君主立憲。(A)天演論為嚴復翻譯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作品,於 1898

    年在中國正式出版,內容強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對清末改革

    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張之洞為洋務派人士,應不會禁毀此書,故不

    選;(B)八國聯軍時張之洞參與東南互保,應允保障外國人的安全,應

    不會禁毀基督教宣傳冊,故不選;(C)張之洞為立憲派人士,不會禁止

    憲政體制叢書,故不選;(D)張之洞對清末改革持正面態度,但其立場

    是在體制內進行變革,以延續大清國祚為目的,並不贊成推翻滿清的

    革命行動,故答案為(D)。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140,第四章第二節之「圖 4-29 自強運動示意圖」;新

    版歷史(第二冊)頁 224,第十章第二節之「圖 10-18 自強運動示意

    圖」、頁 225,「圖 10-19 漢陽兵工廠」、頁 236,第十一章第一節之「3.

    東南互保」。

    【老師的話】本題參考在複習測驗時「83~85年學測」第24題。

    (B)30.一本書的作者批評當時的社會現象,指出:世人喜歡利用祖先彰顯自己,

    例如王家已經遷居本地數代,但王某詩文集中卻仍標示百年前的祖籍,

    以證明家世顯赫。這本書最可能是

    (A)漢代《風俗通義》

    (B)唐代《史通》

    (C)南宋《夷堅志》

    (D)清代《皇朝通考》

    【解析】:從題幹中「利用祖先彰顯自己」、「標示百年前的祖籍,以證明家世顯

  • 赫」,可知此社會現象為標榜門第;而從「標示百年前的祖籍」可知在

    百年前即盛行標榜門第,並延續至題幹所說的時代。中國自東漢晚期

    以後,經學世家逐漸發展為累世公卿,至魏晉南北朝實施九品官人法,

    士人更強調其家世,形成門閥士族社會,門第觀念嚴明,此現象一直

    延續到唐代,唐太宗時還為了打擊士族門閥而編纂《氏族志》,欲以官

    爵取代門第,作為評定地位高下的標準,然而士族地位根深蒂固,一

    時之間仍無法動搖,武后時重視進士科,漸以科舉出身者取代士族,

    士族才逐漸凋零,到唐末黃巢之亂時受戰火摧殘而沒落。(A)漢代未有

    標榜門第的現象,故不選;(B)唐代仍延續魏晉南北朝以來標榜門第的

    風氣,雖然經過數代以後,家族可能已遷居別地,但仍以原鄉祖籍的

    門第自我標榜,為正確答案;(C)(D)南宋及清代士族已沒落,由科舉出

    身的士大夫取而代之。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59-60,第二章第一節之「(三)門第社會的式微」;新

    版歷史(第二冊)頁 102-103,第五章第二節之「三、士族的式微」。

    【老師的話】本題參考在複習測驗時「83~85年學測」第13題。

    (C)31.臺灣總督在就職時指出:「本政府統治方針本於『臺灣為帝國領土之一

    部』的精神。我們應當啟發臺人之智能德操,使其感受朝廷一視同仁的

    美意,希望醇化臺人,使其與內地人融洽相處,進而使臺灣與內地無異。」

    這位總督最可能是

    (A)1895年接收臺灣,鎮壓抗日的樺山資紀

    (B)1902年肅清「臺地匪亂」的兒玉源太郎

    (C)1919年結束軍事統治的文官總督田健治郎

    (D)1936 年推動臺灣進入戰時體制的小林躋造

    【解析】:由題幹述及可知應為「內地延長主義」時期(1919-1936 年)的觀點。

    該時期總督府除了加強在臺教育、提升臺籍兒童就學率之外,亦著手

    實施與日本內地相同的制度;此外,「法三號」的公布又進一步使日本

    法律適用於臺灣,呼應「啟發臺人之智能德操」、「一視同仁」等主張。

    (A)1895 年總督府多次以武力鎮壓臺灣抗日義軍,其統治目標在於有效

    控制臺灣,故不選;(B)1902 年臺灣施行「六三法」,成為特殊法域,採

    殖民地特殊統治,臺灣與日本內地的差異鮮明,故不選;(C)1919 年就

    任的田健治郎,是日本推動內地延長主義後的首任臺灣文官總督,故

    為正確答案;(D)1936 年進入戰時體制,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強化

    臺灣人對日本的認同感,去除漢人文化色彩,為戰時動員準備,統治

  • 方針應更具精神改造色彩,故不選。

    【出處】:歷史(第一冊)頁 69-70,第三章第一節之「(三)統治政策的演變」;

    新版歷史(第一冊)頁 115,第六章第一節之「2.內地延長主義」。

    (C)32.一位政治人物呼籲:全國各黨各派要放棄歧見,停止內戰及一切敵對行

    為;大家應當團結一致,抵禦外侮,集中力量來奮鬥救國。這種說法應

    (A)曾國藩對太平天國將領的招降公告

    (B)民國初年袁世凱稱帝時的登基宣言

    (C)九一八事變以後毛澤東的抗日聲明

    (D)抗戰勝利後蔣中正號召團結的主張

    【解析】:該位政治人物反對內戰,主張各方團結一致抵抗外國勢力,可推斷其

    為內戰弱勢的一方,企圖以中國正遭受外來威脅為由停戰。(A)曾國藩

    高舉挽救儒家文化的旗幟,以弭平太平天國為目標,不可能同意太平

    天國與清帝國同時存在;(B)袁世凱稱帝之初,中國內部雖有北洋軍與

    護國軍交戰,但未有迫切的外來威脅,故不選;(C)九一八事件爆發,

    日本正加快侵略中國的腳步,而當時遭受國民政府多年圍剿的中共亦

    是處境艱困,毛澤東因此號召團結統一,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為正確答案;(D)抗戰勝利之後,中國為戰勝國,主要外患日本已經戰

    敗投降,並無迫切的外患問題,故不選。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1855,第五章第三節之「(二)內戰延續」。

    (C)33.一本書寫道:這個國家原本絕大多數人民為農民,因社會發展不均,農

    民起而造反,爆發大革命,推翻既有政府,重建國家。新政府之施政目

    標是強化國防力量,以對抗資本主義國家,因此強調鋼鐵工業,民生工

    業的發展相對落後。但因該國實施計畫經濟,受到經濟恐慌的影響也較

    小。這最可能是描寫

    (A)1790 年代的法國

    (B)1870 年代的日本

    (C)1930 年代的俄國

    (D)1970 年代的印度

    【解析】:從題幹可知,該國家不僅發生過革命,且曾遭遇經濟恐慌。(A)1790 年

    代的法國爆發革命,歐洲大陸的工商業蕭條,是在 1806 年拿破崙實施

    大陸封鎖政策後才見顯著;(B)1870 年代的日本正在推行明治維新,部

    分武士對此雖有不滿,卻無力推翻政府;(D)印度原為英國殖民地,於

    二次大戰後獨立,並未發生推翻政權之革命;(C)俄國曾於 1917 年爆發

  • 兩次革命,先後推翻帝制與共和政府,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於 1924 年開

    始推行計畫經濟,著重於重工業與國防工業而忽略民生工業;不過,

    此經濟發展模式卻使蘇聯免於遭受經濟大恐慌(1929-1933 年)的危害,

    符合題幹所述。

    【出處】:歷史(第四冊)頁 122-123,第三章第二節之「(二)史達林時期」。

    【老師的話】本題參考在複習測驗時「89~93年學測」第57題。

    (D)34.秦漢時期實施郡、縣二級的行政區劃,最基層的地方行政長官為縣令

    (長),負責管理地方,統籌稅收。當時縣令(長)如何產生?

    (A)根據宗法,父死子繼

    (B)皇帝分封,冊命任用

    (C)由郡守指派下屬擔任

    (D)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解析】:秦始皇有鑑於封建制度造成國家權力分散,遂在地方實施「郡縣二級

    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長官,以確保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此

    法後為歷朝地方政治基礎,故選(D)。(A)宗法為周人繼承與分配權力

    的原則,隨著周天子權威下降,宗法制度逐漸不適用;(B)分封冊命即

    分土封侯與執行分封的任命儀式,由於縣令(長)為中央任命的官僚,

    因此不用經過分封冊命;(C)郡雖然下轄諸縣,但兩級行政長官皆由中

    央任命,故不選。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32,第一章第三節之「1.帝國基本結構的形成」;

    新版歷史(第二冊)頁52,第三章第一節之「2.地方實行郡縣制」。

    【老師的話】本題參考在複習測驗時「89~93年學測」第5題。

    (AD)35.1950年代初期,歐洲某城市中,一位住在英國佔領區的居民,一大早

    先通過檢哨站,到蘇聯佔領區上班。下班後,經常要繞到美國佔領區購

    買日常用品,然後搭電車回家。這個人最可能生活在何地?

    (A)維也納 (B)華沙

    (C)布拉格 (D)柏林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曾被多國分區占領的國家為奧國與德國,因此

    (B)波蘭首都華沙與(C)捷克首都布拉格可先刪去。(A)第二次世界大戰

    末期,蘇俄擊敗德軍後進占奧國,並於1945年秋允許同盟國英、美、

    法軍隊進入維也納,分區軍事占領,直到1955年奧國恢復獨立才中止;

    (D)自1945年德軍宣告投降後,由於對德和約遲未簽訂,德國由同盟國

  • 英、美、法、蘇分別管制,後因政治與意識型態的對立,英、美、法

    於1949年合併其占領區,成立西德政府,蘇俄則於同年稍晚另立東德

    政府。1951年西德簽署協定恢復自主地位後,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國

    家。由此判斷,1950年代初期,維也納尚處於同盟國分區占領之下,

    而柏林雖在法理上仍未獨立自主,但實際上已非四區占領,而是分成

    東柏林與西柏林,題幹略有瑕疵,(A)、(D)皆可視為正解。

    【出處】:歷史(第四冊)頁150-151,第四章第一節之「(四)戰後的合約安排」。

    (B)36.一位學者擔心:國家因為民族多元,許多人受到當時流行的民族主義影

    響,希望獨立、建國,最終可能導致國家分崩離析。他呼籲大家珍惜共

    同擁有的歷史經驗,以「命運共同體」的觀念整合國家。這位學者最可

    能生活在

    (A)1860年的義大利

    (B)1910年的奧匈帝國

    (C)1930年的波蘭

    (D)1960年的美國

    【解析】:從題幹可知,某國正面臨國內多元民族要求各自獨立、建國的問題。

    (A)1860年的義大利在薩丁尼亞王國領導下,以軍事統一義大利地區的

    分裂政權,國家走向統合而非分離;(B)奧匈帝國領土橫跨多個民族的

    居住地,境內地區長期受到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擁有共同的歷史經

    驗。由於帝國統治權集中在奧地利與匈牙利貴族手中,帝國自十九世

    紀中葉建立起,便常有民族主義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受德、俄

    兩國影響,各民族運動更活躍,符合題幹所述;(C)波蘭境內有九成以

    上為波蘭人,國家民族組成單純,1918年脫離俄國獨立後,國家相對

    穩定;(D)1960年代,美國國內的少數族裔採取和平抗爭的方法爭取權

    利,要求獨立建國的聲音並非主流。

    【出處】:歷史(第四冊)頁100-102,第三章第一節之「3.二十世紀初的國際衝

    突」。

    (B)37.一位國家元首在議會中表示:統治者應當傾聽上帝的意旨,而不受制於

    法律。他認為自己是人民的主人與父親,可以主宰臣民的生死。他應

    當遵守與上帝的誓約,無須經過議會便可自行制訂法律。這位元首是

    (A)一世紀羅馬統治者奧古斯都

    (B)十七世紀的英王詹姆士一世

    (C)十九世紀初法蘭西皇帝拿破崙

    (D)十九世紀末的德皇威廉二世

    【解析】:題幹反映的是「君權神授」的概念,(A)屋大維恢復凱撒死後的混亂,

    元老院奉上「奧古斯都」稱號,雖然權力與皇帝無異,但他仍自稱為

  • 「第一公民」,避免觸碰羅馬共和轉化成帝國的敏感之處,不可能有

    如此專斷的想法;(B)中世紀時歷代教宗不斷強調「教權至上」,認為

    教宗是上帝在世上的代表,透過教宗賦予世俗君主權力,象徵君主統

    治權源自上帝,受教宗加冕的查理曼與鄂圖一世便是著名的例子。但

    隨著民族王國的興起與宗教改革運動,使世俗君主的權力漸漸伸張,

    「君權神授」的概念轉換為「君權」是上帝的直接授予,所以君王的

    作為不需任何人過問,有絕對的君權,以法王路易十四、英王詹姆士

    一世、查理一世為代表,故為正解;(C)拿破崙的皇帝加冕儀式上,拿

    破崙自行戴上皇冠,否定君權神授的概念;(D)德皇威廉二世雖支持君

    權神授、絕對君權,但此時德意志帝國議會的權力越來越高漲,威廉

    二世的政策須透過立法取得正當性。

    【出處】:歷史(第三冊)頁191,第四章第二節之「1.歐洲社會面臨的危機」。

    (C)38.一首讚美臺灣風情的歌謠說:「海岸線長山又高,處處港口都險要。四

    通八達有公路,南北是鐵道,太平洋上最前哨,臺灣稱寶島。」介紹

    物產時指出:「四季豐收蓬萊稻,農村多歡笑,白糖茶葉買賣好,家

    家戶戶吃得飽。鳳梨西瓜和香蕉,特產數不了,不管長住和初到,同

    聲齊誇耀。」這首歌謠創作的背景最可能是

    (A)1890年代,臺灣慶祝第一條鐵路通車典禮

    (B)1910年代,日本總督府完成縱貫鐵路建設

    (C)1950年代,臺灣實施經濟改革,漸有成效

    (D)1980年代,中共統戰歌謠,爭取臺灣民心

    【解析】:本題可利用題幹中的線索來排除選項。題幹中的「蓬萊稻」顯示時間

    應該在蓬萊米研發完成的1922年後,故(A)、(B)不選;(D)中共若要爭

    取臺灣民心,應宣傳中共在大陸的施政成效,而非臺灣的富庶情形,

    故不選。

    【出處】:歷史(第一冊)頁123-124,第四章第二節之「(二)土地改革與農

    業的貢獻」;新版歷史(第一冊)頁123,第6章第2節之「1.農業改

    良」。

    (D)39.此一時期,君權高張,對於大臣、高官並不尊重。官員如觸怒天子,可

    能當眾遭到責罰,甚至押到午門外杖刑,年紀大的官員往往死於杖下。

    這本不是當時法典規範的刑罰,皇帝卻藉此樹立威望,壓抑大臣。這

    場景應發生於何時?

    (A)漢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解析】:可從題幹中的「君權高張,對於大臣、高官並不尊重」、「可能當眾

    遭到責罰,甚至押到午門外杖刑」(即廷杖)為線索來比對選項。(A)、

  • (B)漢、唐兩代雖君權多有擴張,但仍留給大臣、高官一定的議政空間,

    不會隨意當眾責罰;(C)元代雖君權更加擴張,但仍有蒙古部族議政的

    傳統,偶有廷杖發生,但並非常態,壓抑大臣的情形有限;(D)明太祖

    廢宰相,權力集中於皇帝。而「廷杖」最初是用來懲戒為非作歹的官

    僚,但到後來「廷杖」常不問是非,違背「聖意」便施以廷杖,臣僚

    因而噤若寒蟬,君權更加高張。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87-88,第三章第一節之「1.政治更迭」;新版歷史

    (第二冊)頁151,第7章第3節之「(一)明朝的建立」。

    (B)40.一位統治者推動改革,規定:所有貴族、商人、軍人與城市居民都必須

    穿著日耳曼式服裝,違反法令者課以罰金。當時謠傳:我們的統治者

    其實是一位日耳曼理髮師冒充,所以要我們穿日耳曼式服裝。這些措

    施引起農民暴動,認為:我們捍衛基督信仰,卻因為穿著傳統服裝,

    不能進入教堂。這位統治者是

    (A)路易十四 (B)彼得大帝

    (C)明治天皇 (D)凱末爾

    【解析】:題幹提及「必須改穿著日耳曼式服裝」、「我們捍衛基督信仰」,可見這

    位統治者推動的是一場效法歐化式的改革,而且發生在主要信仰基督

    宗教的國度。(A)路易十四未有歐化改革,故不選;(C)日本主要信仰神

    道教與(D)土耳其主要信仰伊斯蘭教,故亦不選;(B)俄國信仰東正教,

    在彼得大帝執政期間(1695-1725 年),致力推行以西歐制度為範本的改

    革,包括行政、經濟、軍事、宗教、教育與社會等方面,其中在社會

    方面,彼得大帝曾下令剪除長袍袖管,改以日耳曼式及荷蘭式的服裝

    作為俄人服飾,此令雖一度引起下層農民的不滿與反對,但至十八世

    紀初,西式服裝在上層社會已相當普遍,故答案應為(B)。

    【出處】:歷史(第三冊)頁 191,第四章第二節之「1.歐洲社會面臨的危機」;

    歷史(第四冊)頁 70-71,第二章第三節之「1.明治維新的具體內容」、

    頁 139,第三章第三節之「2.土耳其獨立運動」。

    (C)41.蔣中正在日記中記載:最近,中共代表向美國表示,中共必須重視莫斯

    科的意見,美國想調解國共關係,必須先徵求俄國同意。此段記載最

    可能出現於何時?

    (A)1924 年國民黨實施聯俄容共之際

    (B)1937 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

    (C)1946 年二次大戰後中國發生內戰

    (D)1958 年中共發動八二三砲戰之前

    【解析】:美國介入調解國共關係為 1946 年二次大戰後,因為隨著戰後美蘇冷戰

    局勢的逐漸升溫,美國希望中國可以成為穩定東亞區域安全的基石,

  • 因此對中國共產勢力的擴大及國共衝突感到不安,曾經派遣馬歇爾來

    華調停國共關係,故答案為(C);(A)1924 年國民黨實施聯俄容共,未有

    美國介入調解,故不選;(B)1937 年盧溝橋事件爆發後,中共急遽擴張

    勢力範圍,國共衝突浮上檯面,但美國尚未介入,故亦不選;(D)1950

    年代中期後,中、蘇因為意識形態及路線之爭,關係逐漸不睦,所以

    1958 年中共發動八二三砲戰前,並無特意徵求蘇俄的意見,故亦非。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191,第五章第三節之「(二)軍事與經濟情勢急轉

    直下」。

    (D)42.民國成立後,清史研究日漸盛行,對於清初「文字獄」提出了新的觀點

    與解釋。學者研究指出,部分民間傳聞與歷史事實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下列對此一現象的說明,何者最合理?

    (A)民間傳聞係來自革命黨人的醜化

    (B)學者受科學史觀影響,否定傳聞

    (C)清朝檔案偏袒皇帝,立場不客觀

    (D)宮中檔案開放,學者找到新事證

    【解析】:對遭受異民族統治的漢人來說,清代施行的文字獄是統治者用來摧折

    漢人士大夫士氣、防備漢人反抗的手段,而為了渲染民族情緒,往往

    有些民間傳聞過於誇大。民國以後,學者利用宮中文字檔案,將一手

    史料與民間傳說相互印證,才得以釐清歷史事實的真相,故答案應為

    (D);(A)(B)民間傳聞有些是事實,有些則可能有過度醜化之嫌,所以

    無法完全說是來自革命黨人的醜化或完全否定傳聞;(C)清朝檔案可能

    受限於官方立場,立場不夠客觀,不能盡信,但其為一手史料,仍有

    許多資料可資參考,只是需要多方印證。

    【出處】:歷史(第二冊)頁 114,第三章第三節之「3.高壓統治下的明清士大夫」;

    新版歷史(第二冊)頁 160,第七章第三節之「(二)文字獄」。

    (D)43.表3為1910年到1940年間臺灣人口的統計資料。

    表3

    年份 甲族

    群(萬)

    比率

    %

    乙族

    群(萬)

    比率

    %

    丙族

    群(萬)

    比率

    %

    丁族

    群(萬)

    比率

    %

    總計

    (萬)

    1910 306 92.9 1.48 0.4 12.2 3.7 9.8 3.0 329.9

    1920 343 91.4 2.48 0.7 13.0 3.5 16.6 4.4 375.7

    1930 425 91.0 4.66 1.0 14.0 3.0 23.2 5.0 467.9

    1940 552 90.9 4.61 0.8 15.8 2.6 34.6 5.7 607.7

    表中丙、丁代表的族群分別是

    (A)丙為臺灣人、丁為原住民

    (B)丙為外國人、丁為臺灣人

  • (C)丙為日本人、丁為外國人

    (D)丙為原住民、丁為日本人

    【解析】:因當時臺灣為日本殖民地,在戶口簿與國勢調查規範上增加了「種族

    系統」。1905-1931 年間使用的分類包含:內地人(含朝鮮人)、本島人

    (漢人、熟番)、生番和外國人。從比例上來看,甲族群人數皆在 90%

    以上,可推測為擁有人數優勢的漢人;而日本政府主導日本人移民臺

    灣,一來可鞏固日本統治,二來可紓解本土人口壓力,但成效不彰,

    在臺日人以公教軍警、商人為主,人口比例至日治末年仍低於 6%,可

    知丁族群為日本人;丙族群人數緩慢遞增,而丁族群人數於 1920 年大

    於丙,比例上兩者成反比,推測丙族群為原住民;日本占臺後,外國

    人包含中國人,由於總督府嚴格控管臺灣與中國之間的人口流動,使

    得臺灣在此時期受外來移民的影響很少。乙族群的人口比例始終在 1%

    以下,居四種族群人數之末,可推測為外國人。

    【出處】:新版歷史(第一冊)頁 144,第八章第二節之「1.人口與都市發展」。

    (C)44.某一政治活動中,許多民眾要求:政府必須保障非武裝之集會、結社的

    自由;政府應當保障言論、出版、罷工的自由;憲兵僅能管理軍人,

    不得隨意逮捕人犯;政府應當撤銷貿易局、專賣局。他們同時希望能

    保障生活必需品的供應。這是

    (A)1789年的法國革命

    (B)1830年的七月革命

    (C)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

    (D)1966 年的文化大革命

    【解析】:(A)1789 年的法國革命,是新思想和舊體制衝突的結果,而導火線是財政

    問題。1789-1791 年間的革命領導者和獲利者主要是中產階級,陸續實施

    改革,如廢除封建制度、頒布「人權宣言」、改革宗教事務、重整地方政

    制和頒布憲法;(B)1830 年的七月革命是支持自由派的路易‧腓力推翻專

    制的法王查理十世,「七月王朝」擁有明顯的中產階級立場,政策有:降

    低選民年齡和財產限制、廢除保守的宗教法令和出版審查法等等;

    (D)1966 年的文化大革命起因於政治權力鬥爭,毛澤東鼓勵學生組成「紅

    衛兵」來攻擊政敵劉少奇,以「破四舊」之名銷毀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

    文化,造成中華文化的摧殘和 1980 年代的學術斷層;(C)二次大戰後,

    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但施政與民眾期待有落差,如將臺灣物資輸往

    中國大陸,造成臺灣經濟疲敝、物價飛漲,而接收官員和軍警的操守紀

    律不佳,使得臺灣人民民怨大起,1947 年 2 月 27 日因私菸查緝,導致

    28 日官民衝突,事後各地民意代表和士紳組成處理委員會,彙整民間改

    革意見,向政府提出處理大綱,要求高度自治,包括制定省自治法、民

    選縣市長、撤銷專賣局與警備總司令等,但是後續有武裝鎮壓和清鄉,

  • 中央政府遷臺後又長期戒嚴,建議未受到採納。

    【出處】:歷史(第一冊)頁 108-109,第四章第一節之「2.改革的主張與武力鎮

    壓」;新版歷史(第一冊)頁 167-169,第九章第一節之「(一)衝突爆

    發」。

    (A)45.某一地區在十五世紀初逐漸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各地商人在此交易,也

    可乘船前往中國經商。當地國王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曾親自前往北

    京,中國使臣也經常前往該地。十六世紀,該地遭西方殖民者入侵,

    國際貿易形勢改變,東西文明往來更為頻繁。這個地區是

    (A)麻六甲 (B)臺灣

    (C)琉球 (D)香港

    【解析】:本題關鍵為「十五世紀成為國際貿易中心」、「與中國建立友好關係」

    和「十六世紀遭西方殖民者入侵」。(A)麻六甲於明史中稱「滿剌加」

    (後遭葡萄牙殖民後改稱麻六甲),明朝時為中國藩屬,滿剌加國王

    曾率眾覲見明成祖,麻六甲地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交界,交通方便,成

    為重要貿易港口,1511 年被葡萄牙人征服,成為葡萄牙人在東印度群

    島擴張的基地,為正解;(B)元朝曾在澎湖設巡檢司,但臺灣本島未在

    其管轄,原住民無統一的政治組織,也沒有與中國官方往來,1624 年

    荷蘭遭明守將從澎湖逼退,轉進臺灣大員,臺灣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

    在東亞的重要貿易轉運站;(C)十四世紀琉球島上的三個王國陸續向明

    朝朝貢,為中國藩屬,十七世紀起,琉球同時向中國與日本薩摩藩進

    貢,牡丹社事件後日本主張領有琉球,非受西方列強殖民;(D)香港中

    世時是個小商港,直到 1842 年因《南京條約》,割讓給英國,才發展

    成英國在東亞的重要商業中心,至今仍十分繁榮。

    【出處】:歷史(第三冊)頁 141-142,第三章第二節之「(一)近代之前中西海

    外交通之比較」。

    (C)46.一座城市中,居民熱烈討論即將重建的大教堂建築樣式,他們對常見的

    哥德式建築並不滿意。因為古代建築廢墟隨處可見,他們鼓勵競標的

    建築師從古代建築中尋找靈感。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一座覆以圓頂的

    長方形教堂,終告竣工。這座城市是

    (A)羅馬帝國時期的耶路撒冷

    (B)十一世紀中期的聖彼得堡

    (C)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

    (D)十九世紀初期的墨西哥市

    【解析】:本題關鍵為「哥德式建築」、「古代建築廢墟」以及「圓頂的長方形教

    堂」。哥德式建築流行於中古時期,後為文藝復興時代羅馬式建築取

    代。而由該地隨處都有古代建築廢墟來看,應具悠久文化背景的歷

  • 史。圓頂的長方形教堂則是羅馬時期建築的重要特徵。(A)羅馬帝國

    時期的耶路撒冷尚未興起哥德式建築,時間不符;(B)聖彼得堡直至

    1704 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設才開始建設發展,不應有大量的古

    建築廢墟;(C)佛羅倫斯建於西元前 59 年羅馬共和時期,位在羅馬帝

    國的核心地區,中古後期在商業復興下,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城市之

    一,主政的麥第奇家族樂於贊助藝術,藝術家服務的對象也從教會擴

    及到世俗,成為十四、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為正解,題幹所

    指為佛羅倫斯的聖母百花大教堂,1367 年全民投票決定在教堂上建八

    角圓頂,於 1418 年公開徵集建造方案,最後由菲利波˙布魯內列斯基

    擔任總工程師,在 1436 年完成;(D)墨西哥市為西班牙於原阿茲特克

    首都特諾奇提特蘭(Tenochtitlán)廢墟所建,以西班牙等歐洲式建築為

    主,並非復興舊有文明建築藝術。

    【出處】:歷史(第三冊)頁 126,第三章第三節之「(一)文藝復興的意義」。

    47-48 為題組

    ◎新航路暢通之後,國際人口移動逐漸增加,許多地區成了移民的目標。十八世

    紀以後,出現許多移民組成的新國家。

    (A)47.一個由歐洲移民主導的國家,立法者將國內人口分成「白人」與「非白

    人」兩類。二十世紀初年,該國政府計畫制訂移民政策時,打算將所

    有申請移民該國的人口分成「可以」與「不可」被白人社會同化兩類。

    他們認定非白人屬「次等種族」,會降低該國生活品質,必須防止非

    白人破壞既有的美好生活。這個國家是

    (A)澳洲 (B)美國

    (C)俄國 (D)新加坡

    【解析】:從題幹可知,該國以歐洲移民為主,並實行具有種族主義色彩的限制

    移民政策。(A)澳洲於1901年脫離英國成為君主立憲國家,人民以白人

    為主,澳洲政府將「白澳政策」立為基本國策,排斥從1850年代開始,

    因「淘金熱」至澳洲的中國移民,制定一系列限制中國人移民入澳的

    法案,白澳政策直到1972年才正式取消;(B)雖然美國有「民族大熔爐」

    之稱,早期移民以西、北歐為主,十九世紀末曾有東歐移民潮,之後

    還有來自拉丁美洲的新移民,早期美國勞工短缺,因此歡迎移民來

    美,後來因種族衝突和利益關係,管制日趨嚴格,1921年立法限制各

    國移民名額,雖然美國也有排華或排亞的限制,但同為白人的東歐移

    民也在限制之列,故與題幹只區分是否為白人不符;(C)俄國在二十世

    紀初並沒有明顯而積極的移民限制,反而吸納絕大多數外國人(特別是

    中國人)開發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D)新加坡雖屬移民社會,且中國

  • 人與當地馬來人之間有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摩擦與衝突,但其主要

    族群以華人為主。

    【出處】:歷史(第四冊)頁86-87,第二章第四節之「(三)亞太地區」。

    (B)48. 這種想法應是受到何種思想影響?

    (A)社會達爾文主義

    (B)馬克思共產主義

    (C)啟蒙運動思潮

    (D)理性主義思潮

    【解析】:(A)社會達爾文主義為英國赫伯特斯賓賽提出,將達爾文進化論中「適

    者生存」的概念,應用於人類社會,此說被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者利

    用,認為優越人種才能生存,進而統治其他劣等人種民族,其中白人

    (歐洲人)即為優越人種,其他種族皆屬「白人的負擔」,白人必須

    負責開化、教育其他劣等人種,以合理化其侵略、不人道及非理性之

    行為;(B)馬克思共產主義認為在資產家剝削下,勞工(無產階級)會被

    迫以暴力推翻資方,建立一沒有階級的共產平等社會;(C)啟蒙運動思

    潮在政治思想上包括洛克「天賦人權」、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與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等,重視理性,而有開明專制的出現;(D)理性

    主義者從事物本質思索真理,影響科學革命的產生,成為十八世紀啟

    蒙運動的原動力。選項中只有(A)和種族歧視有關。

    【出處】:歷史(第四冊)頁 94,第三章第一節之「1.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