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味...

1
02 2 0 1 9 . 6 . 8 01 / 02 ,“ ”, —— ”, —— ”, ”。 —— ”。 1;(2800 2019 [ ] 6 7 2019 5 101 /

Transcript of 中国味...

Page 1: 中国味 这道作文题很是耐人寻味epaper.zhoudaosh.com/images/2019-06/08/02/020608.pdf2002/06/08  · 02 上海新闻 2019.6.8 星期六 01/02 编辑 张勇建 特级首席编辑

02 上海新闻 2019 . 6 . 8 星 期 六

01 / 02 编 辑 张 勇 建 特 级 首 席 编 辑 李 道 权

晨报记者 李星言

2019 上海高考作文题昨

日揭晓,这是一道关于“中国

味”的材料题。复旦中文系教

授严锋的微博又一次火了: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几乎一

字不差地复制了我父亲辛丰年

《耐人寻味的中国味》,那么这

就是最完美的标准答案了。”

严锋教授的父亲是知名音

乐评论家辛丰年先生。20世纪

80 年代以来,辛丰年先生为

《读书》、《音乐爱好者》、《万

象》等杂志撰写音乐随笔,著

有 《乐迷闲话》、《处处有音

乐》等十余种作品。

其中,《读书》杂志 1990

年第 2期发表了辛丰年先生的

文章:《耐人寻味的中国味》。

在这篇文章中,辛丰年先生讲

述了他对中国音乐重新发现的

过程,“如果不是倾听西方音

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

调,可能自己也就不会对音乐

的中国味发生兴趣,从此有意

识地‘寻味’”———而这极可

能是 2019 上海高考作文题的

材料来源。

语文科目一结束,晨报记

者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严锋。严

锋表示,自己看到作文题的第

一反应就是“眼熟”。翻出父亲

的作品一比较,印证了他的猜

想。

在严锋看来,这个题目

“有点难”,要求考生对文化知

识的掌握要多面,还要有综合

比较的思维能力。

“我父亲是一位西方古典

音乐的爱好者,但是他在更多

了解西方音乐之后,对中国风

格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喜爱。”

严锋表示,在他看来,父亲这

篇原作蕴含的意思,“就是我

们要跳出来、走出去,才能对

人和事物有新鲜感,才能有更

全面深切的认识。这个道理是

很富有展开性的,可以延伸到

很多领域,特别是中外文化的

交流和比较。当然这也需要考

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储备

和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还是有

一定难度的。”

严锋发出上述微博后,不

少网友也提出了各种写作的角

度。不过,严锋并不赞成写作时

以“音乐”就事论事。“只写音

乐没有问题,问题是只写音乐

太难了,所以最好是先从音乐

入手,破题、承题和起讲都结合

音乐,引申到他物,这样最易得

高分。”

严锋表示,对这道作文题

的主旨,他的理解是“只有走

向世界,进一步开放,才能真正

发现本民族的特色和力量所

在,实现民族的复兴。”

有意思的是,去年严锋曾

向广大考生提出了背诵《少年

中国说》的建议,还曾探讨过

“幸存者偏差”,而这些内容在

当年的全国高考题中都有所涉

及,因此不少网友笑称,“高考

命题老师大概都是严教授的微

博粉丝!”

“中国味”这道作文题很是耐人寻味今年上海高考作文聚焦“中国味”,考生“两耳不问窗外事”很可能束手无策

晨报记者 李星言 朱晓芳

上海高考作文题昨日揭晓后,

沪上多位知名语文教师、作家也各

抒己见,给予了不同的评价。 不少

老师表示,今年的作文题体现了明

显的语文改革导向性,如果考生平

时不参与、 不关心社会文化活动,

不重视课外阅读,面对这个作文题

很可能束手无策。

在接受采访时,语文特级教师

陆继椿表示,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

题, 具有明显的语文改革的导向

性,不是一般的课堂作文训练能够

把握的。如果考生平时不参与不关

心社会文化活动, 不重视课外阅

读,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不会欣

赏艺术作品,“两耳不问窗外事,投

入补课和刷题”, 面对这个作文题

很可能束手无策。

语文特级教师姚为洲也表示,

这个题让考生谈思考和感悟,具有

国际视野,又立足本土,很有现实

意义,考生也有话可说,能写出真

情实感来。

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则表示,

源自生活的作文材料更体现 “当

下”的实际———文化生活始终是学

生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

了解社会、 思考人生的重要载体,

这无疑给我们一个明显的讯息:新

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或语文学

习, 千万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

心只做备考题。否则完全可能方向

莫辨,举步维艰。

语文特级教师姚为洲表示,可

以由音乐发端,展开联想,谈文化,

谈接受异域文化对理解和弘扬中

国文化的意义。要怀着海纳百川的

心态接受和学习异域文化,不能重

蹈闭关锁国的覆辙。 只有这样,我

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才

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世界

文化之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

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表示,今

年的作文题启发考生从听音乐中

去感受 “不同 ”,从 “不同 ”中去鉴

别、寻找,从寻找中去求得“真味”

———用世界的、多元的、融合的、创

造的眼光去观照本民族的文化,并

由此思考“如何去认识事物”,从而

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提高认识事

物的能力。 这样的启发教育,这样

的育人功能不是外加的、 说教式

的,而是内醒式的,更利于走向成

人的高三学子的精神成长。

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表示,这

是一道由感性而深入到理性的作

文题。应该谈谈民族文化与异域文

化的关系,既不能妄自尊大,又不

能妄自菲薄。既不能重蹈闭锁的覆

辙,也不能重犯媚外的错误。 写出

如何在接触各种异域文化中,有意

识地去寻找中国文化的“中国味”。

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建议,如

果考生的文化素养比较深厚,可以

提升到“中国味”既有民族文化的

鲜明性,又有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

和兼容性,那作文就可以非常出彩

了。

语文特级教师王伟娟表示,今

年的高考作文题尤其在思辨上做

引领,这样的题目已无法用“各打

五十大板”作虚假思辨,对题目中

“中国味”的定位与思考、对“更深

刻的感受”的呈现与阐发等,是无

法“虚晃一枪”敷衍了事的。

中国修辞学会读写研究会常

务理事陈晓辉表示,题目对认识事

物的角度或要求已明确———要站

在世界的格局与高度, 从不同角

度、风格差异、体验感、人文底蕴等

认识事物,而不能仅凭自己一时的

感觉或某个地域的简单判断。

晨报记者 李星言 杨青霞

昨天中午 11点半,2019 高

考语文科目结束的铃声正式响

起,考生们三三两两走出考场。

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此前有点发

怵的简答题、文言文都不难,就

是作文题目看了很久,不敢下

笔:到底是写音乐,还是中国味?

上午语文科目结束后,上海

市五十四中学考场外,一名考

生表示,拿到这道题第一感觉

有点懵,“看上去好像很容易,

第一反应就是写‘民族的’和

‘世界的’,以及文化自信,但

真要下笔的时候又有点无从着

手,怎么才算‘有意识地寻找中

国味’,这个寻找的过程和‘如

何去认识事物’之间有什么样

的联系,感觉线索很多,要列出

一个不跑题、不空泛的提纲,还

是有点难度的。”

而七宝中学考点外,不少

学生表示,作文题反复读了几

遍才敢下笔,生怕偏题。

一位戴眼镜的男生表示:

“我的作文好像写偏题了,写

了郎朗的音乐,但通过他的音

乐我表达了中国味,不知道是

否写偏题了,有点担心。”一旁

的老师赶紧安慰道:“如果只

说到音乐,那就有偏题之嫌,但

既然音乐和中国味两者都提

到,应该就没有偏题。”

还有考生表示,掐着结束的

铃声才写完作文,“因为读题花

了太久时间”。

对此,华师大二附中语文老

师薛菁菁表示,行文如做人,考

生因知识面、个性、心态等差异,

在审题立意初时可能会有障碍。

如果能平静下来,按照老师平时

引导的阅读习惯进行读题,整体

理解和把握题目,应该能发现这

题不仅仅是谈对音乐的认识,类

化之,也就是“文化自信”,是以

一种开放、宽容、自信的姿态,面

对和拥抱他国文化。

复旦附中语文老师王希明

认为,今年的上海作文题,关注

文化认同这一宏大命题。作文题

虽然属于给材料作文,但是审题

的难度很小。

王希明分析说,作文题的第

一关键词为“中国味”,“不同

国家”“异域”作为对立面出

现,再次强调“本民族”,强化

了“中国”一词。“有意识寻

找”及“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

事物”,说明“中国味”成为一

个人的底色后,将会坚定他认

识事物的本民族立场。从感受,

到寻找,到得到启发,这是一个

动态的过程。

王希明同时强调,对这道

作文题,仅仅喊口号、表决心是

不够的,需要体现出人文素养,

才能配得上语文这一学科。所

以命题者选择“音乐”这一艺

术作为思维的触发点,以“味”

为关键词,给考生的发挥留下

了余地。

“中国味”这道题“很久不敢下笔”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

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

(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2019上海秋季高考语文作文题

[名师点评]

“两耳不问窗外事”很可能束手无策

6月 7 日,2019 上海秋季高考开考。 当天全市约 5 万名考生走进 101 个考点。 /晨报记者 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