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19
忻忻忻忻忻忻忻 忻忻 忻忻 忻忻忻 忻忻忻忻忻忻忻忻

description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一、吕叔湘简介 1904 年生于江苏丹阳。 1926 年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毕业。 1936-1937 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伦敦大学图书馆学。 1938 年归国,云南大学教授, 1980 年人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主编 《 中国语文 》 。. 二、 《 汉语语法论文集 》 早年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的合集。 1955 年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4 年商务印书馆增订。 1 、 《 释 < 景德传灯录 > 中 “ 在 ” 、 “ 著 ” 二助词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of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Page 1: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Page 2: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一、吕叔湘简介 1904 年生于江苏丹阳。 1926 年国立东南大学外语系毕业。 1936-1937 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伦敦大学图书馆学。 1938 年归国,云南大学教授, 1980 年人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主编《中国语文》。

Page 3: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二、《汉语语法论文集》 早年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的合集。 1955 年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4 年商务印书馆增订。

1 、《释 <景德传灯录 >中“在”、“著”二助词》

“在”本为动词、介词。到晚唐宋初和尚的语录中变为语气词,相当于“着呢”“呢”。例: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

“著”本在动词后,在语录中变为语气词,元话本变为“则个”。例:你且听著。

Page 4: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2 、《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

说明“底”和“地”的用法,在唐宋口语中的用法,同时说明“的”与文言中的“之”、“者”的联系。

这两篇文章是近代汉语研究的最高成就者。

另有几篇古汉语虚词方面的研究。

《论“毋”与“勿”》《“相”字偏指释例》

Page 5: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后来,吕叔湘的研究重心转入现代汉语。 1946 年《从主宾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把结构分析与语义分析分开。 这块玉只好碾成一个南海观音。

受事 动词 受事

今儿偏偏来了个刘姥姥 。

动词 施事

《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总结词类问题讨论《试论非谓形容词》与饶长溶合写 《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 《论自由和粘着》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Page 6: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三、《中国文法要略》

1、写作出版情况

1942-1944 分为上中下三卷。 1956 修订合三为一。

2、特点:

(1) 、一部古今比较语法著作

(2) 、全书的安排组织开创了一个新的格局

听说角度和读写角度

后改为词句论和表达论,前者由外向内,有助于听和读,有助于理解;后者由内向外,有助于表达,有助于说写。

Page 7: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3) 、是“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

(4) 、是“迄今为止对汉语句法全面进行语义分析的唯一著作。”

朱德熙:“吕叔湘的《要略》和王力的《现代语法》都出版于 40年代,这两部书 的共同特点是:都力图摆脱印欧语的羁绊,探索汉语自身的规律,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要略》尤其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吕、王二师的书反映了前半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所达到的水平。”

Page 8: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3、体系:

主要体现在《词句论》,分八章。 1、字和词;2、词的种类和配合; 3-4 、叙事句; 5、表态句、判断句、有无句; 6、句子和词组的转换; 7、繁句; 8、句法的变换。

词类系统:

名词、动词、形容词、限制词(副词)、指称词(指代词)、关系词(王力的联结词)、语气词(包含叹词)。

Page 9: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 1 )副词的范围小,与王力的接近,只限于表程度、时间、判断、否定的,但比王力稍宽,把趋向动词也归入限制词。

( 2 )、把数词、量词归入指称词。

( 3 )、关系词含今天的连词 、介词。

( 4 )、语气词不光包括句末的“吗”、“呢”等,还包括叹词、象声词和句中的 “难道”、“岂”等语气副词。

Page 10: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词组、句法关系: 把词与词的结合分为三类,联合关系、组合关系(偏正)、结合关系(主谓)。其中提到“词结”的概念——由句子转化来的词组,包括现在作句子成分的主谓词组,还包括古汉语中取消独立性的词组。

句子分类:叙事句(动词谓语句)、表态句(形容词谓语句)、判断句(“是”字句)有无句(“有”、“无”)

Page 11: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析句方法:用了两套方法。分析叙事句用起词、动词、止词。

我可一点信息也不知道。 这样的事情 我来管。

起词 止词 动词 止词 起词 动词

在表态句、判断句中,用主语、谓语。

《表达论》涉及句式、逻辑思维、修辞等问题。分两部:上部:“范畴” :下部:“关系”。

Page 12: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4 、对《要略》及吕氏其他论著的评价

吕对自己采用“三品说”的评价,引严伯常的话:“‘马逸’ 中‘马’和‘逸’似乎是地丑德齐,你凭什么说‘马’是甲级,‘逸’是乙级。在‘马之逸’中变成‘马’乙‘逸’甲了 ?”

朱德熙对吕和王力词品说的评价。

Page 13: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王力对吕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研究的评价: a、《要略》的最大特色是提出了表达论,“这是从思想内容到表达形式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新的方法”; b、 “吕根据唐宋之后的语录、笔记、词曲、小说等研究近代汉语的修辞,重视白话,写的文章很扎实、有分量、有确凿的证据。关于古语法的研究也很细致。”“吕早年就注意研究历史语法是一大进步。” c、吕和王、高名凯一样是以普通语言学为理论指导研究语法。

王力还指出三个人的缺点: a、不能突破西洋语言学方法的框子,有时用自己信奉的西方语言学理论来套汉语,始终不能彻底地创立中国的风格; b、过于重视书面语而忽视口头语言。

Page 14: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四、《语法修辞讲话》、《语法学习》 1 、《修辞》是与朱德熙合写,上世纪 50年代影响最大,读者最多的著作。 1951年在《人民日报》上连载。1952年开明书店分六册出版。体例上结合语法修辞,包括六讲:

语法的基础知识(字、词、句、句子成分);

词汇(词性、词义、同义词、词的配合);

虚字(常用连词、介词、助词“们”“了”“着”);

句子成分(语序结构混乱);

表达(逻辑与语法的关系,费解、歧义、堆砌、重复、繁冗、苟简、层次等);

标点。

Page 15: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序文中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主体。

特点:

1 、采用语法修辞结合讲解的体例。

2 、写作的目的不是以讲理论为主,而是以解决写文章的实际问题为主。

3 、从此目的出发,列举大量病句加以修改,所以具有匡谬正俗的性质。

缺点:《再版序》“有‘过’和‘不及’两个方面。‘过’是有些论断过于拘泥,要求太严,对读者施加不必要的限制;‘不及’是只讲用词造句,未触及篇章、段落,只讲消极,如何不好,没讲如何才好。但它无疑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作,在当时起了普及语法修辞知识的作用。”

Page 16: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语法学习》是 1951年给《开明少年》写的一组文章,共十篇。 195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最大的特点是,简易切实,对初学者有用,每一篇后有一个练习题。

Page 17: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五、《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及其他著作1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1979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吕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讲演稿。供研究者看的。对《文通》后几十年间汉语语法研究问题详细的讲解。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2 、《现代汉语八百词》

1982 年商务印书馆,吕主编。前言“目的是供外国人学习汉语,方言区的人学汉语使用”。以现代汉语虚词为主,收少数实词,对每一词的意义、用法都有详细的介绍。

Page 18: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3 、《文言虚字》

1944 年开明出版社。讲了 26个常用文言虚词。“举例充分,分析详尽”,说明文言虚词的作用,尽可能与现代汉语比较。中学文言教学必备的。科学性比古人强。

4 、《语文常谈》

吕为《文字改革》写的语言文字普及文章,共八篇。 1980 年三联书店出版。

5 、《吕叔湘论文集》

1983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收了吕 1944-1982年的 32 篇文章。

Page 19: 第六讲 吕叔湘的语法论著

忻州师院中文系 檀栋 制作

6 、《近代汉语指代词》

7 、《语文杂记》

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 80篇短文章。涵盖了语法、语义、修辞、正误等。也有读书或研究时的灵感闪念。